北愛爾蘭人民的正義鬥爭

北愛爾蘭人民的正義鬥爭
《人民日報》編輯部
1972年4月1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北愛爾蘭位於愛爾蘭共和國北部,原是愛爾蘭領土的一部分。面積一萬三千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五十多萬。

十二世紀中期,英格蘭的統治階級開始侵入愛爾蘭,把愛爾蘭變成它的第一個殖民地。一八○○年英國炮製了英、愛「聯盟法」,規定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高漲,英國政府被迫於一九二一年簽訂英、愛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二十六個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一九三七年愛爾蘭「自由邦」宣告獨立,這就是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但是,英國卻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把愛爾蘭北部六郡繼續置於其統治之下,並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名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從此,北愛爾蘭人民反抗英國統治集團壓迫、爭取民主權利、要求實現「南北統一」的鬥爭一直持續發展。

在英國統治下,北愛爾蘭表面上實行地方自治,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但國防、外交、外貿、貨幣等都歸英國政府掌管。

幾個世紀以來,英帝國主義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一方面利用宗教製造民族糾紛,使愛爾蘭人民之間互相仇視和爭鬥,另一方面對愛爾蘭人民的獨立運動採取高壓政策。十七世紀初,英王為了便於統治,不斷把大批信奉基督教(即新教)的英格蘭和蘇格蘭人向愛爾蘭、特別是現在北愛爾蘭的東部三個郡移民,剝奪信奉天主教(即舊教)的愛爾蘭人的土地,由大地主實行武裝屯田。目前,在北愛爾蘭一百五十多萬人口中新教徒約占三分之二,舊教徒占三分之一強。英國統治集團通過法律,人為地規定新舊教徒在政治上和經濟上處於不同的地位,製造他們之間的不和。例如,經濟上規定天主教徒不得購置土地或長期租用土地,在就業和住房及日常生活中也規定種種不平等待遇;政治上規定天主教徒無選舉權,後改為按選區選舉候選人、只有業主和付得起全租者才享有選舉權等來限制天主教徒的政治權利。所以,長期以來,北愛爾蘭新、舊教徒之間的矛盾和鬥爭,表面上看是宗教信仰之爭,而實質上是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引起的鬥爭。

北愛爾蘭人民為了反對英國的統治,不畏強暴,前赴後繼,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鬥爭的烈火越燒越旺。例如,一九六九年八月,在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爆發了五十年來規模最大的反對英帝及其扶植的北愛爾蘭當局反動統治的鬥爭;一九七○年三月,在北愛爾蘭的第二大城市德里,大約一萬多人舉行了大規模示威遊行,強烈抗議壟斷資本製造嚴重失業,殘酷剝削工人的罪惡行徑,並且同鎮壓的反動軍警進行激烈搏鬥;一九七一年八月,北愛爾蘭人民又掀起了抗擊英國政府夥同北愛爾蘭當局炮製的「預防性拘留」的反動措施。今年以來,北愛爾蘭人民為爭取民主權利,開展了比一九六九年聲勢更大的鬥爭,僅在近幾個月,上萬人參加的群眾示威遊行就有五次。在北愛爾蘭人民革命鬥爭的蓬勃發展的沉重打擊下,英國首相希思三月二十四日宣布,停止北愛爾蘭議會和政府的活動,對北愛爾蘭實行「直接統治」。英國決定「直接統治」表明,英國以及由它扶植和控制的北愛爾蘭當局鎮壓人民的政策遭到慘敗,它們之間的矛盾加劇。現在一個爭取民主和獨立的鬥爭浪潮正在北愛爾蘭展開。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