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衛生工作為多數人服務

醫療衛生工作為多數人服務

——江西省德興縣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調查報告
江西省革命委員會 上饒地區革命委員會 新華社記者 聯合調查組
1971年9月1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嶄新的面貌

編輯

德興縣位於贛東北山區。解放前,這裡人民生活困苦,疾病流行,廣大貧下中農貧病交迫,掙扎在死亡線上。解放後,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下,這個縣的醫療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由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衛生路線,廣大農村仍然缺醫少藥。

德興縣革命委員會於一九六八年三月成立以後,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把縣城百分之六十的醫務人員、大部分的醫療器械和衛生經費下放到農村,同時積極培訓赤腳醫生,開展用中草藥防治疾病的群眾運動,建立和鞏固合作醫療制度。經過三年的努力,全縣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農村中的醫療衛生力量大大加強了。三年前,德興縣的公社衛生院一般只有三、四名初級醫務人員,沒有或者只有幾張病床,生產大隊基本上沒有醫務人員。現在,德興縣農村中的專職醫務人員比過去增加了三倍,病床增加了二十九倍。十五個公社衛生院經過充實、整頓,平均每個衛生院有七至十名醫務人員,其中下放醫務人員有三至五人,有十張左右的病床。邊遠山區的八個公社衛生院,不僅可以治療一些疑難的內科病,還能作疝氣、闌尾等手術。除少數公社衛生院所在地以外,全縣所有生產大隊都建立了衛生所。每個生產大隊和生產隊都有經過訓練可以診治一般常見病的赤腳醫生,絕大部分大隊衛生所配備了下放醫務人員。過去社員生病,往往要翻山越嶺送到縣醫院去治療。現在「醫院辦到家門口,醫生看病到床頭」,許多地方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在公社衛生院也可以治好,一般不要再往縣裡送了。

利用中草藥防病治病的群眾運動蓬勃開展,合作醫療越辦越好,農村常見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社員的健康水平有了提高。當地長期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絲蟲病,一九七○年的發病率比文化大革命前降低了百分之九十多。

一九六九年初全縣剛開始實行合作醫療時,社員們每人每年要交合作醫療基金一元到二元,還不夠用。現在,合作醫療費用大大降低,有百分之二十四的大隊實現了免費治療。

縣和各個公社、大隊都建立了有革委會成員、貧下中農代表和醫務人員代表參加的三結合的機構,加強對醫療衛生工作的領導。上千名來自貧下中農,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服務的赤腳醫生,已經成為農村醫療衛生戰線的基本隊伍。這樣,就使農村的醫療衛生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貧下中農手裡。

縣醫院的面貌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縣醫院經過改革機構、破除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實行中西醫結合和狠抓醫務人員的思想革命化,醫療水平和醫療質量也有很大提高。這樣,縣醫院雖然將半數以上的醫務人員下放到了農村,還可以分期分批組織留院醫務人員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進行巡回醫療和採藥種藥,並且舉辦了一所衛生學校,為農村培訓赤腳醫生。遇到疑難病人,縣醫院總是千方百計進行治療,很少轉送到上級醫院。

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人的問題

編輯

毛主席教導說:「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德興縣的經驗說明,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堅持執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衛生路線,縣的領導幹部和醫務人員,都要首先解決為什麼人的問題。

當德興縣革命委員會提出要把縣城大部分的醫務人員、醫療設備和衛生經費下放到農村去的問題時,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些人說什麼:「毛主席的指示是對大城市說的,我們這樣的小縣,沒有下放的必要。」

毛主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是否只適合於大城市?縣裡要不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縣革委會經過調查,用事實作了回答: 全縣百分之六十三的醫務人員和絕大部分醫療設備、衛生經費集中在縣城,而縣城的人口不到全縣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國家分配給德興縣的大、專院校畢業的醫務人員,在農村的只占百分之七,在縣城的卻占百分之九十三;

由於農村缺醫少藥,許多病人不得不往城裡送,不但使一些病人不能得到及時治療,而且直接影響了生產。有一年,香屯公社社員為到城裡看病和抬送病人,就耽誤勞動日五千多個。


事實使大家深刻認識到,就是象德興這樣的小縣,也同樣受到了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衛生路線的影響。一個縣是不是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是執行不執行毛主席無產階級衛生路線的原則問題,是醫療衛生工作為大多數人服務還是為少數人服務的根本方向問題。

認識統一後,縣革委會立即把縣城百分之六十的醫務人員下放到農村去安家落戶。大、專院校畢業的和有多年臨床實踐經驗的醫務人員,下放了百分之六十五。國家新分配的各級醫科學校的畢業生,省和地區下放到德興縣的醫務人員,也全部下放到農村去。這樣,就使全縣原來在農村的專職醫務人員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八十一人增加到二百六十五人。縣裡百分之八十的衛生經費和大部分醫療器械也下放到了農村。

三年來,縣革委會為堅持醫療衛生工作為大多數人服務的正確方向,進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別重視對醫務人員和赤腳醫生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鼓勵他們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服務。

有些醫務人員剛下放到農村的時候,人在農村,心在城市,思想感情和貧下中農格格不入。為了引導他們把立足點移到貧下中農這方面來,各個生產大隊都成立了專門小組,組織下放人員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建立了由貧下中農對下放醫務人員進行評比、考核的制度,組織赤腳醫生和下放醫務人員開展「一幫一」、「一對紅」活動,同時選派一些貧下中農出身的老草醫到社、隊醫療機構工作,讓下放醫務人員和貧下中農出身的民間醫生,在政治上、思想上、技術上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縣、社還定期為下放醫務人員舉辦學習班,召開講用會。通過這些工作,使下放醫務人員政治上、思想上有人關心,生活上有人照顧,把對他們的再教育工作落實到了基層。有個醫科大學畢業的醫務人員,剛到一個大隊衛生所時,認為是「大材小用」,情緒不高。一天有個被毒蛇咬傷手指的貧農社員來到衛生所求醫,他看到病人的手掌已經變黑,就主張轉院截肢。衛生所一個貧下中農出身的老草醫說:「貧下中農建設社會主義一雙手還不夠用,怎能再截掉一隻手!」毅然把病人收了下來。經老草醫精心治療,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那個社員臨走時激動地說:「我這隻手是毛主席給的,我今後一定要更好地為革命種好田!」類似這樣的許多事實使下放醫務人員認識到,自己同貧下中農出身的醫務人員比,「差就差在路線覺悟上和對貧下中農的感情上」。三年來,絕大多數下放醫務人員認真向貧下中農學習,努力改造世界觀,在為群眾防治疾病、培訓赤腳醫生、加強和建立基層醫療機構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留在縣、社醫院的醫務人員都分期分批輪流到農村去巡回醫療,參加集體生產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從農村回來以後,思想感情和醫療作風都有很大轉變,推動了醫院的斗、批、改。

縣革委會還採取辦學習班、開講用會、表揚先進等方法,抓緊對赤腳醫生的思想教育,使他們堅持不脫離勞動,不脫離群眾,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全縣的赤腳醫生不但堅持了為貧下中農服務的正確方向,而且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了醫療技術。貧農社員畢彩雲,八年前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肌肉萎縮,關節變形僵直,全身癱瘓,經一些城市大醫院長期治療無效。剛擔任赤腳醫生不久的虞瑞壽,懷着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跑遍附近的村莊,向貧下中農和老草醫學習治療這種病的單方、驗方,到幾十里外的深山密林里,攀懸崖、爬峭壁採挖草藥。連續四個多月,他堅持每天上門用針灸和草藥為畢彩雲治療,終於使這個癱瘓病人重新站了起來。

開展用中草藥防治疾病的群眾運動

編輯

把醫務人員和醫療器械下放到農村以後,接着就要解決依靠誰和用什麼方法來防治疾病的問題。德興縣革委會遵照毛主席關於「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等有關中西醫結合的指示和「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教導,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用中草藥防病治病的群眾運動,堅持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縣革委會作出把縣城的主要醫療力量放到農村去的決定以後,繞二公社傅家墩大隊的貧下中農,自力更生地辦起了一所以中草藥為主防治疾病的土醫院,做到了不花錢或少花錢就能治好病。縣革委會立即在傅家墩召開現場會,推廣他們的經驗。全縣很快出現了一個獻方採藥的群眾性活動。有個七十二歲的老貧農,拄着拐杖,登上海拔千米的高山,把他過去在紅軍醫院時認識的二十多種草藥採回來,請人寫上標籤,註明用途和用法,送到大隊革委會作標本。有個草醫把他過去「一不傳女,二不教友」的祖傳治療乳腺炎的秘方獻了出來。短短三個月,全縣就發掘出草藥標本八百二十多種,單方、驗方一萬二千多個。現在,許多中草藥知識已為廣大群眾所掌握。許多幹部和社員能認幾十種中草藥,赤腳醫生普遍能認、會用一百多種,全縣二百八十多名西醫普遍能認、會用上百種中草藥。各公社、大隊防治疾病用藥,中草藥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工礦、企業、機關、學校也普遍使用中草藥防治疾病。全縣一九七○年西藥進貨量比一九六九年減少百分之五十二點六,國家機關的醫療經費下降了百分之十一。用中草藥防治疾病的群眾運動還推動了西醫學習中醫,促進了中西醫結合。過去西醫治療辦法不多的慢性氣管炎等疾病,現在用中西兩法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以中草藥為主防治疾病的群眾運動中,開始時有少數醫務人員說什麼「草根樹皮能治病,我進大學白費勁」,不相信中草藥能治好疾病。縣革委會組織大家認真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深入批判劉少奇「中醫不科學」、「西醫藥必然代替中醫藥」的謬論,批判資產階級民族虛無主義,並且用典型事例對醫務人員進行活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不是中草藥不科學,而是自己頭腦里有資產階級民族虛無主義的流毒。通過革命大批判,許多西醫認真向中醫學習,很快都能用中草藥防治疾病,逐步實行中西醫結合。

堅持以中草藥為主防治疾病,使德興縣有的社、隊做到了「以藥養藥,以藥養醫」,大大鞏固了合作醫療制度。縣革委會有計劃地安排公社、大隊和生產隊三級都種藥,現在全縣各公社、大隊普遍種了中草藥,中藥材的產量比文化大革命前大大增加。去年共生產藥材六十萬斤,除滿足本縣需要外,還賣給國家十五萬斤。各公社、大隊還用中草藥製成注射液、膏、丸、散、片劑等療效好的成藥五百三十多種。由於中草藥成本低,大大節約了醫療經費。據統計,全縣百分之二十四的大隊已實現免費治療,百分之六十九的大隊合作醫療經費有節餘。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