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卷09
內容: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
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
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傷其如此,遂披《傷寒大論》,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
未有不驗。舊法方證,意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
故使閭里之中,歲至夭枉之痛,遠想令人慨然無已。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須有檢討,
倉卒易知。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
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術數未深,而天下
名賢,止而不學,誠可悲夫。又有僕隸卑下,冒犯風寒,天行疫癘,先被其毒。憫之酸心,
聊述茲意,為之救法。方雖是舊,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濟之利。物嗤誚焉。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編輯內容:\x五十七證 方五首\x 論曰∶傷寒與 病濕病及熱 相濫,故敘而論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是為剛 。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是為柔 。(一雲惡寒。)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細,是為 。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 。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 。 上件 狀。 太陽病而關節疼煩,其脈沉緩,為中濕。 病者一身盡疼煩,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所致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濕家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滿,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則不能飲,而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病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雲此可發汗, 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 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病患喘,頭痛鼻窒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獨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窒。 納藥鼻中即愈。 上件濕狀。 太陽中熱,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也。 太陽中 ,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勞熱 ,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針,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上件 狀。 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 夫病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 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 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 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以救邪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而反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本論雲∶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沖,可與桂枝湯;不沖,不可與之。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觀其脈 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朴杏仁佳。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一雲麻黃湯。)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 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 宜桂枝湯。 病患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愈,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此為不在里故在表也,當發 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 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 ,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 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 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 出,當服三劑乃解。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 湯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 再三發。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發汗也,面色反 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 (四枚, 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 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與桂枝湯,其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宜桂枝二 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 麻黃(十六銖) 生薑(切) 芍藥(各一兩六銖) 甘草(一 兩二銖, 炙) 大棗(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 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為一方。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方∶ 桂枝 芍藥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三銖,切) 石膏(二 十四 銖,碎) 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 苓白朮湯主之方∶ 茯苓 白朮(各三兩) 上,於桂枝湯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為湯,服一升小便即利。本雲∶桂枝湯今去桂 枝加茯苓白朮。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內容:\x一十六證,方四首\x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嘔,若躁煩,脈數急者,乃為傳。 傷寒其二陽證不見,此為不傳。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湯。 病十日已去,其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浮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 藥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增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 脈浮熱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致衄,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 宜麻黃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宜麻黃湯(一雲桂枝湯。) 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 者)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生薑(三兩, 切) 大棗(十一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不須與粥取微汗。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葛根湯主之(用上方,一雲用後葛根黃芩黃連湯。) 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葛根湯中加半夏半升,洗即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宜葛根黃芩黃連 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 黃連(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內容:\x四證,方二首\x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 出 麻黃(去節,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 者) 生 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 躁不得眠。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之(用上方)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 者,小青龍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三兩)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 半 夏(各 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 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 去皮。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為寒去為欲解,小青龍湯 主之(用上方)。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
內容:\x一十五證 方七首\x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在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 時,嘿嘿不欲食飲,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嘔,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而 渴者,此為屬陽明,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痛,面目 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柴胡復不中與也,食谷者 噦。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傷寒,陽脈 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小建中湯見雜療門中)。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凡柴胡湯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 復與柴胡湯解者,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主之。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 棗(十 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 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 藥三兩;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 半升,乾薑二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 微結,必有表,復有里。沉則為病在里。汗出亦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有外證,悉入在 於里;此為半在外半在里,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大汗出, 故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下之,不得利,今 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 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一兩,切) 半夏(一合, 洗) 大 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以解其外,不解更作。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方∶ 上,以前七味,以水七升,下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去滓, 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雲∶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餘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 之,方∶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生薑(切) 龍骨 牡蠣(熬) 桂枝 茯苓 鉛丹(各 一兩半) 上一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 升。本雲∶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宜柴胡桂枝湯 發汗多,亡陽狂語者,不可下,以為可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方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生薑(切) 桂枝 芍藥(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洗) 甘 草(一兩,炙) 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黃 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方∶ 柴胡(八兩) 桂枝(三兩)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 (二兩,熬)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二服,初服微煩,汗出愈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 安,其人鬱郁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者止。 傷寒十餘日,邪氣結在里,欲復往來寒熱,當與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堅,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病患表里無證,發熱七 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宜大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枳實(四枚,炙) 生薑(五兩,切)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 夏(半 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 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太陽病用承氣湯法第五
內容:\x九證 方四首\x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出而解,陰微者,先 下之而解,宜承氣湯。(一雲大柴胡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盒飯堅,而反利,其 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宜承 氣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鬱郁微煩,先 時自極吐下者,宜承氣湯。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譫語者,下之愈,宜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滿者,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濃朴(八兩,炙)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煎一 沸,分再服,得下者止。 又方∶ 大黃(四兩) 濃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初服譫語即止,服湯當更衣,不 爾盡服之。 又方∶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一沸,頓服。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 解其外。外解,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芒硝(一 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煎一沸,分溫三服。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
內容:\x三十一證 方一十六首\x 問曰∶病有結胸,有髒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自沉,為結胸 。何謂髒結?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下利,陽脈浮,關上細沉而緊,名為髒結。舌上 白胎滑者,為難治。髒結者,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夫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發於陰而反汗之,因作痞。結胸者,下之早,故令結 胸。結胸者,其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即和,宜大陷胸丸。 結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之,下之即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 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 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 余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大陷胸湯主之。但結胸,無大 熱,此為水結在胸脅,頭微汗出,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 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湯主之。若心下滿而堅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大陷胸丸方∶ 大黃(八兩) 葶藶子(熬) 杏仁(去皮尖兩仁者) 芒硝(各半升) 上四味,和搗取如彈丸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兩,水二升,合煮取一升,溫頓服 一宿乃下。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 甘遂(末,一錢匕) 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煎一兩沸,納甘遂末,分再服, 得快利,止後服。 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其脈浮滑,小陷胸湯主之。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 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重下之,此為挾熱利。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結胸,心下堅,下利不復止,水漿不肯下,其人必心煩。 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 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益煩,皮粟起,意欲飲水, 反不渴,宜服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搗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匕,若不瘥,與五苓散。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 白朮(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 枝(半兩) 上五味,各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十八銖) 巴豆(六銖,去皮心,熬赤黑,研如脂) 貝母(十八銖) 上三味,搗為散,納巴豆,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上 則吐,在下則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一雲冷水一杯);身熱皮粟不 解, 欲 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或眩冒,如結胸,心下痞而堅,當刺肺俞、肝俞、大椎第一間, 慎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語,譫語則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各三兩,炙) 黃連(一兩) 大棗(十 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吐下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堅滿 ,引脅下嘔即短氣,此為表解里未和,十棗湯主之。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為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棗,強人納藥,末一錢匕 ,羸人半錢匕,溫服平旦服,若下少不利者,明旦更服加半錢得快下糜粥自養。 太陽病,發其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里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 陰獨,復加燒針,胸煩,面色青黃膚 ,此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愈。 心下痞,按之自濡,關上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分溫再服。(此方必有黃芩。)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方∶ 附子一枚,炮,別煮取汁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四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與之瀉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 (用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生 姜瀉心湯主之。方∶ 生薑(四兩,切) 半夏(半升,洗) 乾薑(一兩) 黃連(一兩) 人參 黃芩 甘 草(各 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 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 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 (十二枚 ,擘) 一方有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 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若不止,當利小便。 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沖喉咽,眩冒,經脈動 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方∶ 旋復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切) 代赭(一兩,碎) 甘草(三兩, 炙) 半 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堅,表里不解,桂枝人參湯主 之方∶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 人參 乾薑(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去滓,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 再 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 攻其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用上方。) 病如桂枝證,頭項不強痛,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沖喉咽不得息,此為胸有寒,當吐 之,宜瓜蒂散。方∶ 瓜蒂(熬)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搗為散,取半錢匕,豉一合,湯七合漬之,須臾去滓,納散湯中和,頓服之, 若不吐,稍加之,得快吐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太陽病雜療法第七
內容:\x二十證 方一十三首\x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 (方見結胸悶中。)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方∶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一枚, 擘) 膠 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溫服一升。嘔家不可服,以甘故也。 傷寒脈浮,而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 湯主之。方∶ 桂枝 生薑(切) 蜀漆(各三兩,洗去腥)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五兩,熬) 龍 骨( 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法以 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者,灸其核上一壯,與 桂枝加桂湯。 方∶ 桂枝(五兩) 芍藥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 加桂者,以能瀉奔豚氣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方∶ 桂枝(一兩) 甘草 龍骨 牡蠣(各二兩,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傷寒,加溫針,必驚。 太陽病六七日,出表證續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堅 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者,為無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 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須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 丸。 抵當湯方∶ 大黃(二兩,破六片)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熬) 虻蟲(去足翅,熬) 水蛭(各 三十 枚,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當丸方∶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熬) 虻蟲(去足翅,熬) 水蛭(各二十 枚,熬) 上四味,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取一丸,取七合服, 時當下,不下更服。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 ,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 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柴胡湯門。)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了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必當自愈。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 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病常苦裡冷,白虎湯亦不可與之,與之即嘔利而腹痛,諸亡血及虛家, 亦不可與白虎湯,得之則腹痛而利,但當溫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 甘草(各二兩,炙) 大棗(一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一兩半,切) 上二味,加入前方中即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黃連湯主之。方∶ 黃連 甘草(炙) 乾薑 桂枝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 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分五服,晝三夜二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已脈浮而緊,桂枝附子 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術附子湯主之。方∶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 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術附子湯方∶於前方中去桂,加白朮四兩即是。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復服之盡,其人如 冒狀,勿怪。即是附子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以大便堅, 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 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 白朮(三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止,能食汗止 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後服六七合愈。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薑(各三兩,切) 麥門冬(去心,半升) 麻子仁(半升) 人 參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陽明病狀第八
內容:\x七十五證 方一十一首\x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微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 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微陽明明者,發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難是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因為陽 明;不更衣而便難,復為陽明病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發熱惡寒者,何?答曰∶然。雖二日,惡寒自罷,即汗出惡熱也 。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處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始雖惡寒,二日自止, 是 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 病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是為轉在陽明。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病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為系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 而堅,為屬陽明。 傷寒傳系陽明者,其人 然後汗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若緊,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為欲作堅瘕也,必頭堅後溏。所以 然者,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陽明病,初為欲食之,小便反不數,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然汗出而解。此為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堅者即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戍。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其 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微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其腹必 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久久而堅者,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 也。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 ,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必亡津液 ,胃中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 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堅,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陽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利止者愈。 陽明病,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下,而煩者,可與承氣湯。 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如此者,其 外為解,可攻其里,手足 然汗出,此為已堅,承氣湯主之。 若汗出多,而微惡寒,外為未解,其熱不潮,勿與承氣湯,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可 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至大下。 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矢氣者,此為有燥屎 ,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 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之。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則譫語,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譫語妄言,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 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氣者,勿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此為里虛,為難治,不 得復與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堅耳,承氣湯主 之。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 汗出者則愈。 汗出而譫語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 里實,下之則愈,宜承氣湯。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 久則 語。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不 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氣湯。 病者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躁煩,發作有時,此為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脈浮虛者當, 發其汗,下之,宜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見桂枝湯門)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 承氣湯。 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能臥,有燥屎故也,宜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浮弱,無太陽柴胡證,而煩心下堅,至四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與微 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頭堅後溏, 未 傷寒七八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宜 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承氣湯。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承氣湯。(方並見承氣湯 門) 陽明病,脈浮緊,咽干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 汗即躁,心中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 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若飢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 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溫進一服 ,得快吐止後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言語向經,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 額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湯主之。(按諸本皆云「向經」,不敢刊改。)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湯主之。(方見雜療中。)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方∶ 豬苓(去黑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者,飲水即噦。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即衄。 若脈浮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脅滿不去,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堅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苔者,可以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 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 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 十日,脈續浮,與小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不治。(方見柴 胡湯門)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即愈,宜麻黃湯(方並見上。) 陽明病汗出,若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為內竭,雖堅不可攻,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 而通之,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以導。方∶ 蜜(七合) 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如指許長二寸, 當熱時急作令頭銳,以納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又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法醋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已試甚良。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 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滿,茵陳湯主之。方∶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 當利,溺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黃從小便去。 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堅,大便必黑, 抵當湯主之。 病者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假令下已,脈數不解,而合熱消谷喜 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當湯主之。若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方 見雜療中。) 食谷而嘔者,屬陽明,茱萸湯主之。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陽明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此 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 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方見療痞門。)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如∶汗出多者,為太過。太過者陽絕於內,亡津液,大便因堅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則生熱,其陽則絕。趺陽脈浮而澀,浮則 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即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 枳實(炙,各八兩) 大黃(一斤) 濃朴(一尺,) 杏仁 (一升, 去皮尖兩仁者,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傷寒發其汗,則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里不解故也。傷寒其人發黃,梔子 柏皮湯主之。方∶ 梔子(十五枚,擘) 甘草 黃柏(十五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里,身體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 連翹(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 二枚, 擘) 生梓 白皮(切,一斤) 甘草(二兩,炙) 一方生薑(二兩,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目錄>卷第九·傷寒上
<篇名>少陽病狀第九
內容:\x九證\x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病,脈弦細,頭痛而發熱,此為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 和即愈,不和煩而悸。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飲,往來寒熱,而未吐下,其脈沉緊, 可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陽脈浮大,上關上,但欲寐,目合則汗。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其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其邪。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欲已。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盡辰。《千金翼雲》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