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各地革命黨報述略

南洋各地革命黨報述略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南洋各地華僑思想,在甲午中日戰役以前,素稱閉塞,其子弟生長本土者,什九不通國文,絕無祖國觀念。及戊戌(民國前十四年)清室政變,維新改革之風潮播動海外,僑胞之稍知愛國者,始漸從事學校及報館之組織。英屬新加坡為南洋英荷兩屬及緬甸印度越南澳洲之交通孔道,該埠僑眾思想之進化,及教育發達與否,實予其他各埠同胞以重大之影響。甲午前後該埠已有《星報》及《叨報》之設,兩者均仿效香港《中外循環》等報格式,除紀錄清廷諭旨公文以外,略載時事新聞,言論陳腐毫無精采。就中《星報》為有名富商俱樂部「古友軒」所創辦,醫學博士林文慶亦古友軒會員,曾薦其岳翁黃乃裳充任總主筆。乃裳為福建名孝廉,素服膺顧炎武、黃梨洲諸家學說,閩人之言新學者咸奉為泰斗。就任未久,以主張急進,與諸富商格格不相入,遂拂袖而去。己亥(民國前十三年)康有為設保皇會於新加坡,以該埠閩籍巨商邱菽園為南洋分會長,菽園亦福建名孝廉,物望頗隆。戊戌(民國前十四年)四月發刊《天南新報》,以歌頌清帝變政為宗旨,由是該埠僑眾遂分為維新及頑固二派,《天南新報》屬維新派,而《叻報》則屬頑固派,是時南洋各埠固無革命黨人之足跡也。及庚子(民國前十二年)興中會在廣東惠州舉義失敗後,敗將黃福、黃耀廷、鄧子喻等皆逃南洋謀生,翌年辛丑尤列亦跟蹤而至,旋向義興會員(即三合會)及農工二界宣傳革命,漸見成績,繼設中和堂以收攬下層階級,然參加者僅為農工方面,商界中表同情者只有陳楚楠、張永福二人而已。楚楠,福建同安縣廈門人,有木材及罐果店名合春號;永福,廣東饒平縣人,有布匹店名新長美號。楚楠初與邱菽園為舊交,以瀏覽新學各書報,而萌起民族思想。自號思明州之少年。時物色閩粵僑商中,只有永福一人與之志同道合,及結識尤列,始得探索革命黨之門徑。迨癸卯(民國前九年)上海《蘇報》案起,楚楠、永福乃致電駐滬英領事,要求勿引渡章炳麟、鄒容二人於清廷,以重人權,是為南洋華僑贊同革命之第一聲。是年秋冬間,楚楠等遂有《圖南日報》之發起,其後緬甸之仰光,暹羅之曼谷,英屬之檳榔嶼,澳洲之墨爾砵,菲律濱之曼尼刺,爪哇之泗水等處,黨人亦相繼組織報館,各鼓吹革命,收效殊巨。茲分別述列如下:

《圖南日報》

此報為南洋革命黨報之元祖。地址在新加坡寧陽會館側,即福建街門牌第二十一號及第二十二號。籌備於癸卯年秋冬間,至翌年甲辰(民國前八年)春始出版,其資本完全出自陳楚楠、張永福二人,絕無第三人參加。初由尤列介紹鄭貫公充任該報總編輯,貫公以方籌辦《廣東日報》辭,並薦陳詩仲自代,鄭、陳均前任香港《中國日報》記者也。此外更聘尤列為名譽編輯,黃伯耀(黃世仲之兄)、康蔭田、何德如、邱煥文、胡伯鑲諸人分任編輯譯述。第一日尤列作發刊詞,署名吳興季子,初印一萬份,全屬贈閱性質。是時風氣未開,各商店咸視為大逆不道,嚴禁子弟夥友購閱。出版一月乃減印一千份,然長期定報者僅得三十餘份,半載後,人心日漸歸附,乃遞增至二千數百份。孫總理與楚楠永福二人素不相識,癸卯年冬在檀香山獲讀《圖南日報》請求《隆記日報》(又名《檀山新報》)交換報紙函,始知南海同志大有人在,乃移書尤列,查詢該報為何人組織,尤具告之。乙巳夏,總理自歐洲東歸,途中自科侖坡致電尤列,囑介紹《圖南日報》諸同志相見。迨舟抵新埠,尤引楚楠永福林義順等登輪晉謁,總理對楚楠等讚揚備至,並以振興南洋黨務相囑託。惟是歲冬,《圖南報》竟以資金周轉不靈而致停版,蓋此報財源全由楚楠、永福二人供給,開辦之初,所耗已逾萬金,及添設印務,虧負益多,維持二載,前後支出一二萬餘元,已非二人財力所能勝任。因是積欠編輯部及排印工人薪金為數不貲,總編輯陳詩仲為此辭職返粵,司理林采達以避工友索薪,亦匿跡不見,遂 不得已宣告歇業。

《南洋總匯報》

《圖南報》停刊後兩月,楚楠永福不欲民黨喉舌中斷,復謀募集資金,重整旗鼓,適有友人黃江生介紹商人許子麟沈聯芳陳雲秋等合股改創新報,擬集資二萬元。《圖南報》所存機器鉛字家具等物作為價值一萬元,其餘半數由許等任之,另遷新址,定名《南洋總匯報》。出版之初,仍由楚楠、永福主持,報面不用大清年號,稱清帝光緒為載湉,與前身《圖南報》之立言宗旨,尚能終始一貫。詎陳雲秋思想頑固,膽小如鼠,力誡辦事人不得登載激烈文字,而編輯部不之恤,仍高談革命如故。至丙午(民國前六年)春,雲秋遂提出拆股承讓之議。後乃改為抽籤,即由抽得者接受報業,結果為雲秋一派所得,楚楠等僅取回拆股金五千元而退。雲秋復約保皇派商人朱子佩等加股合辦,而《總匯報》竟化為保皇會一純粹機關報矣。其後康徒歐榘甲、徐勤、伍憲子等即憑藉此報與革命黨為敵。

《仰光新報》

仰光為緬甸首府,甲辰年康有為自印度游緬,以保皇變政相號召,僑商受惑者頗不乏人。閩商莊銀安被推為仰光保皇會分會長,並擔任創辦機關報,名之曰《仰光新報》。地址在大埠勒達街二十號,銀安自任經理,其股東新舊不一,甚有認保皇變政之言論為危險性者。故該報形式陳腐,主張和平,不過稍偏於康梁方面而已。乙巳五月,東京《國民報》記者湘人秦力山自香港抵仰光,由同志陳甘泉介見莊銀安,歷述康梁棍騙華僑,及彼與唐才常在庚子年漢口一役失敗之經過,銀安豁然覺悟,遽宣布脫離保皇會關係。力山因著《革命箴言》二十四章,凡六萬餘言,由銀安囑《仰光報》逐日揭載,登出後,全緬僑眾讀之,大為感奮。乙已六月,力山自滇邊致書新加坡《圖南報》主人陳楚楠,略云:「頃著有《革命箴言》一書,已寄贈《仰報》,該報日銷數千份。此書若在貴報重登,或得照鄒書一例,能翻刻送人尤妙也(共有六七萬字)。惟此書成於十二日之內,多有理論未完全之處,將來公如肯俯就,一災棗梨,望囑詩耀兩兄為之校斧,或於同胞之條理與理論,均不無小補,弟因鄒書徒事謾罵,而不言理,故不得已而有此作也。書中詰駁康黨之處甚多,可一懲其頑焰」等語。惟此文僅刊至第十六章,即為該報之頑固派董事所反對,竟將余稿八章強行毀滅,讀者莫不引為憾事。是歲十月,力山在滇邊干崖染疫身死,是報以股東內部意見水火,無法維持,旋亦停刊。

《華暹新報》

是報地址在暹羅京城曼谷生日橋街五十三號,發刊於丙午年(民國前六年),其創辦人為陳景華、蕭佛成、沈荇思、王杏洲、何少禧、陳美堂、陳載之、朱廣利、馬興順、梁挺英諸人。景華前任廣西貴縣知縣,因得罪粵督岑春煊,亡命暹羅。既創辦此報,即高談革命,與香港《中國日報》互通聲氣。先後任筆政者,有康蔭田、王斧、盧伯琅、胡毅生諸人,其內容分華文暹文兩版,暹文由佛成與其女公子任之,蕭女深通暹文,雅為暹王子某所賞識,彼國王室為多妻制,暹俗王子得搶奪民間女子入宮,以不犯法論。時暹王有子數十人,蕭女嘗被某王子恃強綁去,賴報中夥友追至街頭奪回,亦幸事也。戊申(民國前四年)冬,總理偕胡漢民、何克夫、胡毅生、盧伯琅等蒞暹。此地始成立同盟會,自後是報遂為我國革命黨在暹之唯一機關報。至民國三十一年日軍入寇暹羅,始被迫停刊。是為海外各地我國在南洋革命黨報之壽命最長者。

《檳城新報》

此報設於英屬馬來亞首府之檳榔嶼緞羅申街。檳榔嶼又譯庇能,其地富商黃金慶、吳世榮、陳新政等,嘗於乙巳年組織檳城書報社,以開通民智為務,旋復創辦《檳城新報》,延聘民黨文人為記者。初出版時態度和平,只注重提倡新學,及丙午年新加坡同盟會陳楚楠等派員來設分會,黃、吳、陳等一律加盟,報社言論遂日趨急進,然此報固常以中立派自命也。賴有檳城書報社諸會員歷久維持,故不若各黨報之旋起旋蹶,迄民國成立後多年,仍屹立南洋如故。

《中興日報》

《南洋總匯報》改變宗旨後,南洋各埠之革命喉舌為之喑啞者一年有餘。乙巳年冬,總理至新加坡已開設同盟會,陳楚楠等率先舉手加盟,由是黨員日眾。附近各埠僑胞入會者絡繹不絕。及《總匯報》易主後,缺乏報道機關以資聯絡,各會員莫不引為大恥,楚楠、永福、林義順、許子麟、陳先進、鄧子瑜、沈聯芳諸人,乃於丙午春發起募股,重創黨報。初函托香港馮自由代聘記者及購辦鉛字,馮薦何子耀、王斧二人任之,籌備至是歲七月十三日始出版,定名《中興日報》,社址在吉寧街第十三號。出世未久,即與《總匯報》為革命論與立憲論之大筆戰,先後主筆政者,尚有田桐(恨海)、居正(藥石)、陶成章、林時塽、胡漢民、汪精衛、方瑞麟、林希俠、張紹軒(西林)、周杜鵑、何德如、胡伯驤諸人。任事者則有林義順、鄧慕韓、蕭百川、湯百令、吳悟叟、周華、羅伸霍諸人。當兩報筆戰時,總理適於丁未年自越南移居此地,寓東陵東明律一一一號,東京《民報》諸記者亦聯翩而至,一齊加入戰線。總理亦託名「南洋小學生」,親自撰文以駁斥「革命足以召瓜分」說之非。兩報論壇爭辯之劇,殊不讓香港《中國報》與《商報》之激戰也。時《總匯報》記者仍為歐榘甲、徐勤、伍憲子等,伍憲子嘗集《中興報》記者筆名,作一聯以嘲《中興報》諸人,聯曰:「藥石無靈精衛含冤填恨海;漢民遭劫杜鵑啼血怨西林。」藥石為居正筆名,恨海為田桐筆名,西林為紹軒筆名,洵可謂謔而虐矣。丁戊兩年間,《中興報》日銷至四千餘份,英荷兩屬僑眾,直接蒙其感 化,厥功至偉。至己酉年(民國前三年)春,總理因事遠赴歐美,楚楠以歷年為革命耗資,發生兄弟分產涉訟事,無力兼顧黨務,永福亦因商業虧折,幾致破產,其他黨員無積極負責者,《中興報》負債纍纍,屢次招股,皆隨手輒盡,無法抵欠,支持至庚戌(民國前二年)年春,卒致停版歇業,聞者惜之。

《光華日報》

緬甸同盟會成立於戊申年(民國前四年)三月,眾舉莊銀安為會長,數月後由銀安與同志陳海瑞、陳守金、陳玉著、李海國、陳清波、陳文豹諸人集資緬幣八千餘盾,發起創立《光華日報》,以三千盾承購舊日《仰光新報》之鉛字印機,趕行出版,其社址在仰光百尺路舊門牌六十二號,銀安任經理,陳仲赫副之,籌備至是歲八月初一日始出版。總主筆為滇人楊秋帆、鄂人居正二氏,先後助理編輯者,有黃大哀、何榮祿、蘇鐵石、傅春帆、陳紹平、林文曲、黃蘭士、徐贊周諸人,其資本多半招自該埠普通商人,非盡黨員也。是報初出版即高唱革命排滿,抨擊保皇立憲,尤不遺餘力。康黨嫉之如眼中刺,陶成章所著《浙案紀事》,即在此報登載。未幾秋帆入滇謀起兵討滿,薦滇人呂志伊(天民)自代。康黨初嗾使該報非黨員之股東解散報業,計不得逞,會是冬十月清帝母子同時身死,天民在報上征聯曰:「攝政王興、攝政王亡、建虜興亡兩攝政。」應者雖多,惜無佳構。時同盟會副會長盧喜福忽發奇想,私電袁世凱,請立漢人為帝,乘機革命以傾覆滿祚,清廷因是根究電報來源,遂向北京英公使交涉重訂電報新約,以後緬甸華僑有電達本國政府者,不得代為轉遞,此例至民國成立後二十餘年,猶未廢除也。事後保皇派商人乘勢以全體商人名義函電清廷,請簡派領事駐緬,清廷准之,未幾遂首派蜀人蕭永熙充駐仰光領事,永熙履新後,屢借為喪家點主事,向商戶敲詐取財。《光華報》特用「領事神主」四字,為撰一聯,加以譏刺。永熙老羞成怒,遂以行文抄沒本籍財產為辭,威脅該報之七股東代表,令即停止營業,七股東多怯於官威,獨李海國一人堅決拒之,餘六人竟靦顏屈從。是報因是歇業。結果報社全部財產付諸拍賣,竟為保皇派商人間接出資購得,與昔年新加坡《南洋總匯報》之落於敵手,同一恥辱。

第二《光華報》

全緬同盟會以《光華報》被保皇黨攘奪,大為激昂,深悟招集黨外商人資本之非計,遂開全體大會,籌募復興資本,一夜集股一萬三千餘盾。是歲十一月朔日,乃有第二《光華報》繼起,地址在仰光五十尺路二號。先後任經理者有陳仲赫、黃永田、陳漢平等,主筆仍為居正、呂志伊二人。時康黨於購得前《光華報》全部財產後,即已易名《商務報》,延張石朋、李牙聰二人為編輯,石朋筆名頑石,牙聰綽號聾子,皆 保皇會會員也。《光華報》既復活,仍與《商務報》大開筆戰,論爭數月,《商務報》記者張石朋自知理屈,願歸依革命真理,毅然脫離該報,李牙聰因亦緘口無聲。時人戲撰一聯日:「生公(居正筆名)說法頑石點頭;天民示威聾子投地」即指此事。無何,《商務報》以寡助歇業,民黨聲勢為之益張。至庚戌(民國前二年)夏,康黨與清領事蕭永熙合謀傾陷《光華報》以泄憤,由永熙密電外務部,動以危辭,誣《光華報》鼓吹無政府主義,請將該報當事人驅逐離境。英使以告緬甸總督,緬督竟下令遞解居正、陳漢平二人出境,其驅逐令有「押送廣東交清官辦理」字樣。舟過新加坡時,幸該埠同盟會預延律師,向新加坡總督極力依法抗爭,因得改為自由出境,亦云險矣。《光華報》受此摧殘,元氣大損,同時復有封報拘人之謠諑,報中職員人人自危,莊銀安首避地檳榔嶼,其他職員亦多隱匿別埠,《光華報》遂不免第二次之停刊。

《星洲晨報》

此報發刊於己酉年,乃新加坡同盟會員周之貞、謝心准等所創,可與《中興日報》並駕齊驅,在庚戌春《中興報》停刊後,革命黨恃之為馬來半島之喉舌,惜以資本不繼,開辦不滿一年,亦繼《中興報》而歇業。

第三《光華報》

仰光之第二《光華報》既受摧殘,莊銀安避地檳榔嶼,即與該埠同盟會員陳新政、黃金慶、徐洋溢諸人,措資舉辦第三《光華報》於其地,以繼承仰光黨報之統緒。聘東京《鵑聲》雜誌記者蜀人雷昭性(鐵崖)為總編輯。方次、石周、杜鵑等助之,即於庚戌冬十月一日出版,時新加坡《中興日報》及《星洲晨報》均已相繼停刊,獨此報在馬來亞首府大聲疾呼,光芒萬丈。適總理亦於是年由新加坡移居此地,辛亥三月黃花崗一役以前之同盟會軍務會議,亦在此地開會。黃克強孫眉趙聲胡漢民謝逸橋謝良牧諸人均絡繹蒞止,《光華報》於此時期,尤多所貢獻,蓋庚、辛兩年南洋革命黨之大本營已由新加坡移至檳榔嶼,此報之地位與前三年之《中興報》相同也。

《進化報》

仰光之第二《光華報》停版月余,呂志伊、陳鍾靈、徐贊 周、李海國、魏海國、陳震川、丘思道諸人,不甘為漢奸及外力所屈伏,即已著手組織第三次之同盟會機關報。改光華名日進化,即以舊《光華報》資產充之,於庚戌年二月出版,陳鍾靈任經理,呂志伊仍司筆政。其鼓吹革命仇滿之勇敢,不讓於前,清領事終無法以抑制之。是報發刊後八月,康黨復勾結地方警吏,借假查賬之名目,向該報任意摧殘,終以公理不勝暴力,不得已重行停刊,呂志伊因此離緬返國。

《泗濱日報》

此報開設於戊申年間,其地址在荷屬爪哇之泗水埠,乃普通僑商所組織,實非革命黨報,不過其股東中有一部是同盟會員耳。《中興報》記者田桐於戊申、己酉間曾就此報之聘,充任總編輯,頗能宣導民族思想,因著《南國篇》批評荷屬政治,竟為爪哇政府驅逐出境,其內容及經過,以非黨報,故不詳悉。

《警東新報》

此報開設於澳洲墨爾砵埠羅索爾街一百八十九號,出版 於己酉、庚戌年間,在此報發刊之前,澳洲各埠只有雪梨新金山之保皇黨《東華新報》一家,梁啓超曾遊歷其間,大倡保皇,並薦唐才常之弟才質主持筆政,故全澳華僑之思想開通者皆屬保皇會員,革命黨人在民國以前從未涉足此地。至己酉年間,始有少數青年受祖國革風思潮所感化,自動組織《警東日報》,鼓吹民族主義,時與香港《中國日報》通氣,辛亥三月黃花崗役,嘗募捐餉糈,以助義師。

《公理報》

此報設於菲律濱首府之曼尼剌埠(又名小呂宋),在庚戌年 以前,菲島各埠華僑尚無報館之組織,至辛亥年春夏間,始有美洲歸國之同盟會員李箕自香港至曼尼刺,聯絡孫總理昔年在香港雅麗士醫院同學之閩人鄭漢淇,開創同盟會,同時創辦《公理報》。總編輯為閩人吳宗明,繼續維持至民國三十年日寇占領以前,尚屹然存在,其壽命與暹羅《華暹新報》相類。

《民國報》

澳洲僑胞自己酉、庚戌間墨爾砵埠有《警東新報》之發刊,至辛亥年春,澳京雪梨新金山更有《民國報》之繼起,是報為該地致公堂所組織。其宗旨為反清復明,以迭受美國舊金山《大同日報》及加拿大溫高華《大漢日報》發揮本來宗旨之影響,遂亦開設言論機關,以相呼應。辛亥三月廣州之役,亦嘗先期募集軍資數百鎊,以濟義師。民國成立後多年,是報仍繼續奮鬥。其任事人劉滌寰、伍洪培、黃右公先後歸國服務,舊金山少年報老記者劉滌寰,即當年主持是報之編輯人也。

《緬甸公報》

緬甸仰光《進化報》停刊後數月,其任事人徐贊周乃聯絡同志張永福(與新加坡之張永福同名不同人)、楊子貞、曾上苑、陳鍾靈、饒潛川諸人,以學務總會名義承買《進化報》印機鉛字,另發刊《緬甸公報》。於辛亥年春出版,仍以宣傳革命為務,至民國成立後另行改組,易名《覺民日報》。

《南僑日報》

新加坡自《中興》、《星洲》兩報停歇後,黨人之宣傳機關緘默者將及一年。至辛亥夏間,有同盟會員黃吉辰、盧耀堂等始發刊《南僑日報》,為《中興報》之繼續,時距三月二十九廣州黃花崗一役未遠,革命怒潮澎湃海外諸島,人心亦漸振奮,故出版時大博英荷兩屬僑胞之歡迎。出版後數月,武昌義師勃起,僑胞多根據是報所傳播之消息為趨向雲。

此外,尚有荷屬泗水之《民鐸報》,八打威之《吧城日報》,日裡埠之《蘇門答臘報》數家,皆與黨人有直接間接之關係,雖非黨報,而抨擊滿清虐政及發揮民族主義,與黨報殆同一論調。迄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一役之後,潮流所趨,雖中立派報紙亦漸歸急進。所謂:「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旨哉言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