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六十九

卷六十八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六十九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七十

題跋

編輯

書耘谷詩史後丁巳九月二十八日

編輯

始余從外王父所錄晴窓軟談。獲閱耘谷先生諸詩。有以竊識其節義之大致。後十餘年。因人得睹先王父所編先生詩史者。蓋未嘗不掩卷太息。涕涔淫慾下也。又後十餘年。屛廢漂轉。乃幸寓居於原州西界。復得是編而讀之。於是愚不自量。輒敢添入軟談所載詩二首於其間。且爲移錄外王父及某氏議論。以究其詳密。有問者曰子之二先公。所以爲先生扶義闡微固至矣。然頗歷擧當時主議撰史者之咎。不啻丁寧反復。毋亦少妨於開國君臣之道耶。余曰否否。春秋。聖人之書。猶於當時先君之事。有不容盡隱。而紫陽夫子記靖康之禍。曲載其詔語而無少諱。況此所論。不過爲一二攀附文飾之徒而發。要皆無以厭服天下萬世之心。實如二公指。則夫何傷於國家之興運。應乎天而順乎人。非彼所能與者哉。問者敬諾。遂乃並記其說於編後如此。

題武侯心書後

編輯

按馬氏通考經籍篇。有武侯十六策一卷。而無今所謂心書新書者。晁氏曰蜀諸葛亮孔明撰序。稱謹進便宜十六事。一治國二君臣三視聽四納言五察疑六治成七擧措八考黜九治事十賞罰十一喜怒十二治亂十三敎令十四斬斷十五思慮十六陰察。陳壽錄孔明書。不載此策。疑依託者。以此推之。十六策猶然。況於心書新書。通考亦不存其目者耶。王氏只錄其書。而又無敍述本原。則尤難辨識眞僞之衷。而宋史藝文志又有所謂諸葛亮行兵法一卷,行軍指掌二卷,占風雲氣圖一卷,兵書七卷。誠不識其何據。惜乎。不及紫陽山中講座。面請其是非歸趣。其於陰符參同方外之流。猶且參訂之不倦。豈以武侯明道正誼之士。爲千載神交。而不得其心事梗槩。爲之左右也耶。噫。時戊午九月十四日病中試筆。

跋心學至訣戊午十月

編輯

學者所誦法洙泗洛閩而已。然洙泗之學。以求仁爲主。洛閩之學。以居敬爲要。其旨將不同耶。世采竊聞之。仁者心之道。而敬者心之貞。蓋致其貞。所以思合於其道。則聖門之告仲弓,樊遲殆必由此雲爾。苟以其義而推之。所謂居敬之於求仁。不特無所異。而爲更親切的當者審矣。是誠不可以不知也。嘗觀寒岡鄭文穆公發揮眞氏心經。間且類聚論敬之說。以便學者之受用。意益懇至。第其爲書。語本源則多所遺。語條理則多所闕。語文義則多所複。采自始讀時。不無少疑。乃今二紀於此矣。僭不自量。輒敢蒐輯整頓。參以近世浦渚趙公持敬圖說。別成此書。以究其意。豈公所以有待於後學者。自不得不然耶。又竊聞之。學者能實用其力。雖主一兩言之訓。猶爲剩贅。如其不然。言愈多而心愈雜。所以病乎敬者愈深。使人玩誦。不覺惕然於中。庶幾因此一息未泯之前。不敢有懈也。旣以自警。且爲手書。以貽同志諸君雲。

書喪禮通載後己未七月九日

編輯

自古士林之禍。固多其門矣。總之皆原於一時習尙之偏重者。蓋以東京之氣節而目爲黨人。南渡之道德而目爲僞學。班班可見也。至於今日之論議而目以誤禮。後先符契。不究其功之所曁。而反致其罪。惟恐不及。嗚呼亦欷矣。海東小邦也。仁賢之化旣逖。間歷羅麗幾千有餘年。文獻禮樂。蔑蔑無徵。逮我聖朝受命。始乃長弟脩明。五禮六典。以爲制治之具。然其所沿襲者。只是漢唐舊制耳。中明以來。賢儒輩出。理義漸明。而卒未有專治禮敎。如古所稱張,呂,黃,楊之爲者。惟退溪先生晩好禮書。未及編著。而朋徒講問。亦自不貲。名之曰喪祭禮答問。未幾薦紳逢掖之間。禮敎遂振。一遇吉凶之變。毋不相與扣質而服習焉。其務通今者。栗谷先生有祭儀。聽天沈公有喪祭雜儀。礪城宋公有家儀。其兼好古者。龜峯宋公有禮答問。處士申公有喪禮備要,家禮集覽。靡不各極其致。旣而寒岡鄭文穆公乃因退溪之業而大之。遂著五先生禮說。五服沿革圖。沙溪金文元公又抽龜峯之緖而廣之。遂著疑禮問解。以至喪禮備要,家禮集覽。則專以申公所述。檃括增刪而成之。其子愼齋文敬公從而繼述不怠。益致其精詳也。於是禮敎大行。上而廟朝。下而委巷。家傳戶誦。惟禮是崇。固無紕文愆節之可言。而其流之弊。殆將以一門而掩四經。寔海東之所未有其亦盛矣哉。第以寒岡堇當光海之初。無以行其所學。而沙溪正値仁祖反正之日。首論追崇非禮。言雖不行。而公議是之。到今所謂二宋公者。又爲其門弟。而大被孝廟禮遇。會其不幸棄群臣。論大王大妃服制宜朞。卒以此遂罹大何。生者栫棘。死者褫爵。罟穽橫挐。而猶不卜稅駕之地。是雖所謂原於一時習尙之偏重者然。此果何等大罪耶。噫噫亦甚矣。記余於甲寅歲。亦以禮事待罪城西門外。昌寧成汝中手貽一書曰喪禮通載。徐而察之。其規摹部伍。悉與備要初本一體。而又爲考證諸說以附其後。就中所論。多與集覽合。豈亦此書之藁本。而厥後少異其名者耶。然則當時公私。蓋無不受公之惠。而顧乃於公人物編著之始末。茫然而莫辨。誠可爲後學之大恥。余故表而揭之。俾知今日之禮敎。其原大抵多出於公也。公諱義慶。字德方。完山人。實庶流也。嘗學於守菴朴公枝華之門。其弟重慶亦有學行。善訓迪爲敎官雲。

跋童蒙須知七月十六日

編輯

謹按童蒙須知一書。不見於行狀。似亦不以爲重也。然年譜旣載其文。又曰文公庭訓之懿範。觀其序述。審非我晦翁夫子。亦莫能爲此。以垂法於萬世矣。中朝學者。其必尊閣之不懈。及至海邦。未有表章而誦習者。蓋自慕齋金文敬公刊於嶺南始。厥後蘇齋盧公更爲註解。其書稍著。兵燹以來。旋復沈湮。幾無知有是書者。愚常慨然。謹從盧公本集中。掇取所解一編以錄之。又取字訓夙興夜寐箴兩解附其後。以便省閱。誠所謂童蒙之指南。而小學之階梯。然則學者其可不知夫子所以垂法萬世之意。仍有服行而敎迪之哉。或乃以盧公晩好陸學爲病。竊恐其不然。蓋夫子嘗闢象山之學不啻痛切。而及識白鹿講義以示學者。引重稱賞。殆無餘蘊。至今讀者不覺竦然起敬。而況欲以盧公過尊困知之故。遂棄其平日表章誦習於夫子之書者。是將於因噎廢食之譏。何如也。請以是俟同志君子正焉。

書擊蒙要訣後

編輯

世采年十二歲。始受此書於先君子。語具遺狀。至今不肖猶不敢肆然爲暴棄者。無非此書之力。則每讀之。未嘗不爲之哽愴移日也。蓋伏而讀之者殆踰三紀。益見先生之學高明的當。體用俱備。固可爲後儒之繩準。而就中革舊習一章。實發前人所未發。親切嚴密。眞始學之頂門一針也。唯其書甫成。先生下世。往往文句意義之間。似有未及修正。略如龜峯所論者。至於祭儀世數饌品。頗多逕庭於家禮舊式。然亦未足爲此書之深病矣。嘗竊論之。吾東性理之學。莫盛於宣廟朝。維時退溪李先生首作聖學十圖。以獻當寧。牛溪成先生繼述爲學之方。以厲來學。而先生此書最後出焉。詳其二書。或廣摭古今圖訓。義理淵宏。或專取朱門旨訣。工夫端的。各有所主。乃此書則不然。旣稽古訓。並揆時宜。斟酌證定。以立一家之法。要其大體。雖復質諸姬孔洛建之門而亡所背者。嗚呼盛哉。采之愚慮。誠得學者於此三書。繕寫爲一通。要訣則姑刪祭儀。先讀要訣以定其規。由是而進之於學方。以篤其致。又由是而進之於聖圖。以造其極。是其功效之所及者。非但有助於一時之風化。抑可以羽翼萬世之經訓矣。玩誦之久。不勝服膺。敢私記之書後。倘冀世之君子早晩有所取於斯焉爾。時己未七月旣望。潘南朴世采識。

跋退溪先生語錄丙辰七月二日

編輯

右退溪先生語錄一冊。或刊或寫。並行於世。寫本言或稱則行錄。而第未知出於誰氏。喪祭禮答問附入此錄下。註曰門人所記而失其姓名。大抵多記文集所未記。平正詳密。最宜服膺。亦可謂後學之蓍龜也。采少也從人借看。每恨當時未能有以抄留座右者。頃歲林同人德涵爲采訪示故朽淺黃公宗海所寫本。其跋以爲金鶴峯誠一所記。蓋以改葬禮問數條而推之。然此具見文集。而復置於錄中。有不可曉者。旣而更考錄中所載納拜受學之實。錄曰丙辰歲。某始展拜。丙寅春。某在溪南書堂。鶴峯行狀曰弱冠徒步謁李先生。先生與鄭子中書曰金士純來溪上。因講朞三百。遂及律呂啓蒙等書。蓋丙辰金公年方十九。而後於乙丑再至溪上。丙寅春始罷講而歸。語皆相驗。然後有以知其果無疑也。第似不免有一二訛舛。復託德涵盍求善本以校之。久而未諧。乃輒淨寫分類。略倣晦菴語錄。以來示采。采竊喜其事例益明。仍加更定損益於其間。旣詳定其次序門類。且去所謂禮問。而別出他本等說。以爲拾遺。或有得於諸家文集者。亦係其後。又得李艮齋德弘所爲溪山記善錄以參之。其見本集及四書質疑者並刪。總名之曰退溪先生語錄。唯於剩辭錯旨。姑有所不敢盡正者。嗚呼。魯論廿篇。無非入道之門。而論者猶謂欲潛心於聖人者。宜於鄕黨一篇求之。以其所記言行至著而可法也。繇是而言。今之有志於先生之學者。固當就此以究先生之言行。因其言行。又當有以深得先生之心。則是又不待徧讀先生之書。而其於入道之方。庶幾益切而無滲漏矣。年來索居。疾病荒廢。恐卒無聞而死。大貽朋友之羞。謹就此書。爲之次緝證正。以償前日之恨。然於晦菴所論程門外書。謂當必加精擇而審取之義。願與德涵勉之。遂書此以歸焉。

書外王父甲子收議後庚申閏八月十二日

編輯

鄭澈之姓名。爲世所諱今三十年矣。聖明臨御。無冤不釋。其子之所訟。臣亦備聞之矣。實非躛言也。特以澈剛褊多忤。與時之當事者矛盾。得罪至於此耳。逆變出於搢紳。而書札之相連。又從而重其禍。李潑等。初以澈之啓辭止於定配。而復出於宣,弘福之招。再被拿鞫。則其終之事。澈亦無如之何。崔永慶一事。臣曾聞於故相李恆福者。實如宗溟輩所陳。聖明之下。何敢有一毫欺負。只以數十年間。朝著攜貳。以澈爲穽。新進小生不見澈面目者。小有一言及澈。則輒目以澈黨擠去之。株連抑塞者。奚獨澈一人而已哉。此臣之所嘗爲世道慨然者也。今若蕩滌伸理。許復官爵。則豈不有關於同寅協恭之治道哉。李潑等諸人被罪時。至於籍沒等事。亦涉過重。臣亦嘗欲以此。並達於聖明而未及者也。令禁府査出稟處宜當。伏惟上裁。

先儒有言。公則物我並照故仁。又曰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夫仁道至大。而爲其說者乃以公無私當之。是必有其故也。往在宣廟之世。號稱泰治。賢才林立。而故相松江鄭公出焉。天姿剛潔疾惡。又早辨志於儒學。當時如牛,栗諸老先生無不友而敬之。惟其持論益峻。苟爲不同者。雖其親賢之至。未嘗少貸。間與栗谷文成公論事。輕重不得。輒曰吾輩豈知死於叔獻之手。其於憸壬異己者。可知已。蓋文成公際遇昌辰。意欲調劑士類。共圖國事。以升大猷。倡議而行之。時輩亦爲勉從幾十餘年。公獨以見不合。退居湖南。至癸未時輩攻文成公甚力。而公始進言。請卞別賢邪。重遭臺參。至己丑汝立逆獄起。時輩多連累。而公遂入相蒞治。時獄情嚴急。搢紳被逮者。擧皆驚擾失措。重觸天威。公亦不敢大爲之開陳平反。又因醉詈之語。訐告之徒以重誤之。竟成一邊怨隙之嗃矢。至不免於生竄死削。其勢亦然也。夫汝立久賭學名。其或見欺而崇長之者。固難加以厚責。及其事出。乃不思所以自反之道。徒欲歸罪於公。以爲全脫之地。已非君子之處已論人也。至於其後右公者得志。又爲之伸雪。殆無不用其極。要必捃摭公私聞見。俾絶一毫之可訾。然後方快於心。雖名儒鉅公。率多不免。嗚呼。此誠黨習之弊大矣。豈古所謂公無私之道然耶。惟外王父象村申公於反正初。因公子上章許申者。義所當然。蓋以不善治獄之罪。反重於見欺崇長之科。國論人心。久且愈激故耳。然其常所擧以訟公者。每將西幸時不食椒房私饋爲證。正與當時媢公者依附曲逕之事相反。是實外王父之所以知公。而公之爲公者。然若以此必欲盡蔽其平生得失。則亦未知何如也。此議不見於遺集。余適得而讀之。竊志所感於下方。觀者詳之。

書稽治錄後

編輯

余少也多病。屛居無所用心。則惟日從事於典籍。以資學習。其於經世之務。蓋未數數然也。旣而一二知友要與講論當世出處之義。又輒以謂非子路,孔明已上人物。莫能爲此者。尤不遑有所深會矣。逮歲戊申。顯廟歸自溫泉。乃更登崇湖中諸賢。使或經理修攘大事。以追孝考遺志。或侍講經筵。兼得論薦善士。而余之名姓亦與薦剡焉。以至再除春坊。召旨相繼。時方辭命於坡山先壟之下。一日自語曰。此大事也。誠不可以苟作而僥倖萬一。想亦非久罷去矣。然而在上者。以堂堂千乘之國。猶不能自爲圖存之計。而在下者以匹夫之身。徒守所學未成之說。終不相助。則其於君臣理義之大體。果何如哉。始克稍稍紬繹舊聞。隨手抄錄於小冊。已又略就六官時務。並加提挈其綱條。以表余區區之志。蓋竊自附於河南二先生稽古爲治之規。而庶幾當時主事之人有所採用者。今十四年於此矣。頃者梁君季通訪余於楊山。相與釐輯禮書之暇。爲復謄寫一通以畀之。余乃重感今日世愈變而事愈有不可期者。是亦要爲紙上空言而止耳。不覺慨然以流涕。玆姑略識本末於卷後。若其所錄。不免乎煩複疏闊之弊者。當時抄錄。固非有意於成書示後。則觀者可以自得之。時崇禎辛酉四月晦。潘陽病夫識。

跋遯庵全書五月二十日

編輯

平壤金生世寬請余以跋遯菴先生全書。余受而讀之。見其於經訓大義。篤信深會。優游自得於章句之外。以成是書。其殆有所觀感而興起者歟。先生卽我箕子之後裔也。少已飭躬脩行。踰冠遍讀四子五經。遂專用力於爲己之學。蓋所謂豪傑之士也。洎三十八歲。偶讀孟子登泰山章。慨然徒步往觀楓岳名勝。遂南踰大嶺至陶山書院。留棲數月。盡閱遺文藏書。仍謁玉山張先生於仁同。從容質問而歸。其所觀感而興起者又可知也。於是登龍岳山廢寺。益讀性理諸書。亹亹不少懈。弟子從之者數十人。必皆隨才敎誨。至遇要義。爲之反復剖析。間輒筆之於書。其文雖亦多在於易範象數之源。而然其要歸。未嘗不以傳述鄒魯洛閩之宗旨爲主。精微質愨。謹守成法。絶無師心苟作之弊。蓋其所得於嶺南一行者。眞不可誣矣。西方學者靡然師尊之。至稱以關西夫子。嗚呼其盛矣哉。當先生以司業召至京師也。寓於城南門外。距鄙居甚邇。思欲一造以請素業。而先生已去矣。生平以爲大恨。今因題卷之役。足攬一涕。敢略敍其衡於心者如右。覽者詳之。

跋秋泉遺文五月晦日

編輯

國家自倭難以來。固已多事矣。故贊成秋泉李公當此之時。三遇大患而三立大節。蓋在宣廟甲午。天朝旣許倭內款。且令我國遣使偕往。以成其事。朝議將從之。公乃上疏。力陳絶和復讎之義。其後二十五歲。而爲光海戊午。姦臣爾瞻等。縱臾主惡。謀廢母妃。脅百僚造庭。公又持正議不撓。仍稱疾篤。出郭外待罪者五歲。時公年已七十四矣。其後十歲而爲仁祖丁卯。金虜深入西海道。上出幸江都。使來要盟。將相諸公不敢爲異議。公恥之。又上疏請進兵擊卻之。時年八十三。至明年戊辰。而公遂考終。嗟乎奇哉。夫士少壯立朝。其能以一事自顯者已難矣。況當其時而終始輒立大節。不以耄耋而少屈者。誠百世之盛烈也。公固以廉操直道。號爲縉紳標望。然亦至此而殆瞠乎下矣。公之孫震華。略裒遺文十數篇。要余有所題識。竊觀其中箴銘諸作。類皆平日自治之方。旨義正大。文辭簡古。是豈又能有聞於衛武公之風者耶。不覺嘅然追想。謹書其後以歸之雲。

跋栗谷先生外集六月二十五日

編輯

外集之義。略具於續集跋文矣。然於日記諸說。有未克明者。世采竊嘗奉閱先生草藁三冊。藏於石潭書院者。皆手自淨寫。其外面輒書曰經筵日記。此則非先生筆跡。或似鄭松江所書。而卷首又書曰今上實錄。要之表裡異名。是當不無微意於其間矣。又李古阜瑀抵牛溪先生簡帖稱日記爲十六卷及李景臨所撰年譜。安牛山邦俊遺事。皆稱爲十五卷。與此所載多寡甚懸。有不敢知者。更詳之。其稱十六卷者。恐以謄本自丙寅至辛巳。逐年爲各卷者而言之。獨其乙丑所記乃半年事。故不復爲別卷也。其稱十五卷者。依本文自乙丑至丁卯爲一卷。而其下十四年事。又各爲一卷。決非二冊之外。別有一件或十六或十五卷也。然其所謂先生草藁。必爲平日手書之正本。不啻明白矣。第觀其最後一冊。每於下方近手處破傷頗闊。或曰壬辰之亂。牛溪先生以日記埋於深窖而得全。其爲破傷者。實亦因地氣所觸然也。無以考其字畫眞僞。則玆與數三同志。廣取京鄕諸本。參互訂明。以成此本。俾免日後亥豕之患也。凡校讎之際。皆用故例。唯辛未白公仁傑歸坡州條墨漆處。不得已還存。與諸謄本不同。蓋聞愼齋金公常言此條元本無他異。及後白公子某懇請刪沒其緊語於牛溪先生甚至。牛溪初只圈刪之。又請墨漆不止。以至如此雲。今當以直傳先生本文爲重。況於後卷白公書。卒未嘗以此有所少貶。則固亦不必深諱者耶。若夫立言大義。所以遏人慾於將逞。存天理於未滅。作範當時而垂訓萬世者。固自卓然。而顧其全書體例。殆鮮舊法之可據。有非末學如世采者所敢輕論。謹拱以俟後之君子云。

跋栗谷先生別集六月二十五日

編輯

右栗谷先生別集六卷。惟太極問答一編爲先生手筆。而餘皆出於金,朴諸公所錄。語具目錄中。然於其間。不無辭義未顯。瑕瑜並存之患。世采謹與斯文諸公略加揀正。第所謂拾遺雜錄者。乃世采倣二程全書傳聞續記例。特爲搜輯刪節以成之。其於答問深淺之際。記錄疏密之分。尤爲學者所當審擇詳味之地。觀者苟毋以區區銓次之失當。而益致潛心焉。則是將於我先生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倘亦繇此而有所畢得雲爾。

跋栗谷年譜十六日

編輯

栗谷前譜之刊於臨瀛也。旋蒙魯西丈俾余有所校正。今其說見於所謂年譜攷證者。此再脩新譜之本源也。譜旣成。尤菴丈乃與尹子仁勘讀。頗加刪正於其間。退而察之。往往猶不無逕庭於鄙見。玆不獲已謹使迷豚泰殷往請於尤菴曰。中朝或例有以一人之事而傳譜多至數三者。盍以臨瀛前譜爲正本。而以此爲別本。置諸世采所脩續集諸書之後耶。應曰諾。於是區區宿昔之志始得少伸矣。蓋尤菴之意。欲從事實記本藁。一以詳備爲主。使便後人之觀覽。愚則以爲此皆載於日記等書。無容架疊。今當撮其大旨。而更添他事之可入者。以從文公譜例。此乃所以異也。唯其新本比於前譜。辭約而事實加詳觀者。當自互考而知之。遂敢略記其說於卷後如此。

跋栗谷四書諺解十六日

編輯

右栗谷先生四書諺解幾卷。今已校正繕寫。庶冀與先生續外別諸集並行於世焉。始余讀牛溪續集。見所謂栗谷孟子音解極是超邁之說。而不甚加省。一日偶因具上舍時經得聞先生所爲四書諺解二冊藏在連山沙溪先生家。乃亟以書轉借而讀之。儘是出於先生手定。而與印行本不同者也。遂卽先懇數三同志。詳加校讎。而親自審定。以成今本。要之無甚乖舛者。蓋我國經書口訣。固是中朝之所無。而苟欲爲此者。亦當各從其本文句讀詳證而一定之。方是合義矣。今則不然。往往於一句之間。分作數訣。殆與諺書音釋無別。而分離侷促。類不可讀。愚嘗病之。未有以改正者。乃我先生所爲則其與印行本不同處。大槩多在於是。其他意義。擧皆明白簡約。出人意表。誠所謂經學之指南也。其下又輒附以所謂四書標識。此則似非成書之體。而然猶不敢棄者。亦所以重先生之遺訓焉耳。其所取捨曲折。具在凡例中。此不復著。

跋靜菴先生文集

編輯

昔我宣祖大王旣已追褒靜菴趙先生。又命儒臣撰次其遺文事蹟。以及寒暄,一蠹,晦齋諸先生爲一書。名曰儒先錄。其於尊尙儒道之意。可謂至矣。於是士林興慕者。愈加蒐輯。寒暄有景賢錄。一蠹有文獻公實紀。晦齋有全集。顧於靜菴先生闕焉。世采不敏竊嘗慨然有意於斯。第以病惛。久未暇爲也。乃者完山李君箕疇亦以手錄文蹟。來相質問。旣而喪親入峽。遂委其重於世采。仍請釐成年譜以完之。辭不能獲。未幾達城徐君文淑見訪。爲言前備道峯院任。亦欲蒐輯文蹟。而會値先生五代孫南原府使渭叟聞知此擧。收送家藏草本。俾令成書。願子之整頓。且識其後也。世采不揆。遂取儒先錄爲主。而參以李趙兩本。又輒移書今江都留守李公選。得其所錄遺文。互加訂正。因以附錄年譜繼之。旣成。謹拜手而言曰。竊惟東表之學。遠有端序。然論其篤信倡明之功。不失聖賢遺矩。未有如寒暄先生者。惟我先生乃克嗣守而光大之。得君行道。風動一邦。庶幾至於明聖學以斥異端。尊王道以黜伯術。以成其堯舜君民之志。有功於東表大矣。最其都兪甫訖。讒口已啓。遂成滔天之禍。以洎先生文字議論泯泯然無傳。繇是今所撰次。殘缺淺鮮。存十一於千百。不啻秦火之六經。則是實吾道之不幸。非獨爲先生齎恨者也。然後之學者苟能於此。有以敬誦而深味之。其於先生之言。遠而告君父。近而訓人士。鉅而篇述。細而詞詠。無非所以明天理淑人心。俾壽吾道之傳於亡窮者。擧將自得而服膺焉。是必不患於遺文之不敷矣。同志之士。盍相與勉旃。抑此擧也經始於李君。至其校讎繕寫。往復益勤。則非徐君無以成緖。又不可不知也。時崇禎辛酉十一月己卯。後學潘南朴世采謹書。

刊本旣已繕寫之後。續有所得文字。商量撰次。未皇始役矣。不意府使公取而徑刊於南原。其所去就。又多與本書不同。以至附錄甚略而年譜全闕。今不獲已謹從士林諸議。復此開板於嶺南監營。觀者其詳之。

跋滄浪集壬戌四月十二日

編輯

今年春。昌寧成汝中以書至。且曰曾大父滄浪先生遺藁。嘗爲吾子所重。湖南伯申公翼相將付諸繡梓。願卒有以相之。余辭不獲。竊惟成氏大顯於國朝。其始固以勳閥詞章名矣。至於中世。尤能以隱德正學。標的斯文。蓋亡踰於聽松,牛溪二先生者。公又牛溪之門子也。天質醇古。孝友篤至。學於家庭。綽有高識雅操。所與游盡一時善士。及牛溪歿。而被群奸追論褫爵。公卽屛居溪上舊廬。養親敦禮。晦靜自臧。始終幾十數年。簟瓢屢罄而處之逌然。會仁祖中興。朝議將大用公。乃求出知外縣。未幾歸卒於漢師。士林痛惜之。初二先生繼隱坡山。往往詠懷。沖澹閒遠。一本之性情。公更沿襲充拓。超然深詣。非詞人可及。其爲文章。簡潔爾雅。鑑識軌度。愈益精善。雖世之素號操觚大家。莫敢軒輊焉。以至所述太極辨洪範說。最多奧指深思。殆是二先生所未暇爲。則亦可謂有補於後學之講義。嗚呼。若公者其詎不謂之質有其文。彬彬君子也耶。公之言行事蹟。詳著於墓道諸刻中。玆不多贅。汝中名至善。方用力於家學雲。

書東儒師友錄後

編輯

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蓋謂文獻之難徵有如是者。而況於偏荒叔季之世。其可以易言之耶。惟我東方久被仁賢之化。誠有異於三方諸國。至乃深發聖人慾居之意則斯亦幸矣。然而人亡化逖。今且數千百載。反復晦蝕。禮樂典章人物事蹟。茫然無所尋考。以至道學師友之淵源。尤所謂泯泯者。殊無追補之道也。餘生也後。性且椎甚。然猶爲是之大懼。自弱冠以來。輒於吾學一邊。先疏諸公姓名。仍各具係傳蹟銘述於其下。採摭蒐輯。援訂整釐。殆踰二紀而始克就緖。乃遂斷自新羅以下至我仁祖朝以上。定著繕寫。凡二十卷。獨余素抱羸疾。其所手加編次。又不但此書而止。故間有未暇盡正者。是爲私恨。然猶謂其庶備後賢之裁擇。而成東方文獻之一端也。其指趣門類。詳見凡例目錄中。無事乎架疊。惟其栗谷先生以後諸公事蹟。略已掇錄。第當畢得裒集。然後方可入編。玆姑闕焉。敢竊以是諗諸士友之有志斯事者。時崇禎紀元之壬戌四月十三日。潘南朴世采書。

題李處士詩卷四月十三日

編輯

蓋海州之東。有故處士李公居周者。本關西价川人。當仁祖初。見西虜猖獗。遂徙居於海。丁卯之亂。卒以家全。聞者稱其智。公爲人豪放不羈。辨於義利。性喜讀書。自經史百家以下。無不咀嚼其指。涵蓄發越。旣而傷時思古。輒形歌詩。亦皆沈鬱典雅。非人人可及。以其所積者至厚也。晩更留意儒學。危坐終日誦近思錄心經等書。優游自得。完養莊重。使人望之。愈覺其可畏。則其蘊於中者可知已。平居饘粥不給。未嘗以幾微見色。足不躡州府。與人交必加敬愼。誘掖後進。眷眷不怠。惟隱墩任公伯深昆弟。能有所立。同時有安處士演者隱於白川道菴里。以節操自厲。又善爲詩。士大夫往往高仰之雲。余到西海道。獨聞此二公名。想見其爲人。低回久之。會李公孫若龍以詩藁若干篇至。請識其後。遂書而歸焉。

跋龍溪遺稿十月七日

編輯

李生華相將行其曾大父龍溪公遺稿。求跋文於余。嗚呼。士生斯世。能自表見者鮮矣。其自表見而能得遇知而有爲者又鮮矣。往往並與其言行文字闇曶而無傳。幾於世不知爲何狀人若公者。豈不重可惜哉。公爲人俶儻瓌偉。有高識奇氣。其文長於詩。韻格淸遠。遂乃跌宕江海間。與權石洲諸公相得驩甚。謳吟激昂。意無一世人也。旣而棲築湖西之高山。會龜峯宋公寓居密邇。公又從游。尊慕之不懈。以及沙溪金文元公還往益勤。二公皆亟稱之。仍以儒學相磨礱。未幾龜峯歿。而公爲哀誄以哭之。辭極悲惋。其平生趣操又可見也。公雖屛隱窮陬。交遊盡一時名人。氣節言論。老而不衰。未嘗退然無意於當世。迨仁祖反正。朝廷將大用。而公已先歿矣。嗚呼。使公能得遇知而有爲者。其功業所就。又豈可勝道哉。斯已矣夫斯已矣夫。獨余竊喜其遺稿若干篇得行於世。不至爲向日之齎歎者。輒敢書此以歸之雲。

跋樂全歸田錄十月二十二日

編輯

樂全稿將行。獨南漢諸疏及淮上寓懷之什多不在稿中。余嘗覽而異之。諗諸今右揆相公。踰歲爲寄歸田錄一編曰。已屬剞劂氏。願有述也。謹受而卒業。竊謂自古仕宦而歸田者。其義固多門矣。然觀其高風淸節。未有若靖節徵士因恥屈身異代而發者。惟我伯舅樂全公天資豪俊。蚤選儀賓。風流行誼。爲士林所稱。歷險履危。忠猷益著。不幸丙子之難。天地大變。公在圍中。上書請焚虜檄。亟定死守計。不得則復入對。言天朝不可絶。督府不可攻。國寶不可輸。及車駕下城。公遂無意人間事。因乞長暇。屛居淮上丙舍。蕭然如寒士。憂時慨俗之趣。間見吟詠。窮而不蹙。怨而不誹。尤足以增天理民彝之重矣。未幾被拘於瀋。猶無所變。繇是而論。公之歸田之義。正與靖節徵士曠世相符。而其所吟詠。又不止爲時或露出本相而已。嗚呼盛哉。抑余鄙滯。讀至述往卒章。見其魯仲,張良之說。託意深切。未嘗不三復流涕。低回久之。以謂推此義也。殆將無往而不達。其望於後人者亦遠矣。不審相公以爲何如也。仍書卷尾以歸之。

跋汾西集十一月二十七日

編輯

昔白石洪公茂績問於谿谷張文忠公曰。汾西,樂全兩都尉方有盛名於藝苑。世莫敢軒輊。於公意何如。張公答曰以吾觀之。眞夫子所謂魯衛之政也。蓋樂全自少究心述作甚勤。塗轍運用。已成一家言。人固以此多之。若論其根基才力積而能大。則恐未有如汾西者。苟使究心述作。以長相當。吾知其無所讓也。世采亦竊逮見公晩歲讀書到文義肯綮處。輒字號張公曰。恨不及問某甫。顧張公又相以此推轂公益至。其所雌黃契許可知也已。公平生著述。古今詩雜文累百篇。世采謹已釐成幾卷。靡有墜失。噫。公嘗爲五子詩。以擬皇朝王李諸公。蓋當隆萬間。天下一家。同文同倫。操觚之士率囿於東漸之化。足以爭鳴一時。流聲千古故爾。今五子遺集皆行於世。獨公稿藏在舊笥。世采於是不勝慨然。書此以貽公孫泰斗。幾早晩亦得剞劂而行之。不替公志雲。

題煙村遺蹟後癸亥閏六月八日

編輯

完山崔邦彥美伯以大人察訪公之命。請跋先祖煙村生遺蹟。世采謹卒業曰。夫士有至德範世。而民或知其賢。不知其所以爲賢。苟推其極而言之。如我夫子論泰伯事亦其一也。先生仕至直提學。乃於文宗二年乞退而歸。未幾國家多故。人皆橫罹。而先生已去。所築存養樓本在場圃中。其詩只道當時居閒祝聖之趣而已。未嘗及於命名正義。將使百世之下聞其風者。想像咨嗟。不知其心胸面目爲何許人。眞所謂知其賢不知其所以賢者矣。然而尙論之士往往以高節正學歸之於先生。久而不已者。必有其故也。蓋竊思之。國家禮樂人文。莫盛於英顯之際。先生年未七十。乃懇請致仕。程朱之學。猶不大顯於時。而先生輒得以存養揭號。則其後所値雖或否泰相乘。酬酢萬變。而先生素履固浩而自在也。然則爲此說者。固已有聞於聖人微顯闡幽之意。而摠其歸趣。雖謂之至德範世亦可矣。不識美伯以爲何如也。察訪公名世榮。是爲跋。

題二書要解後十月

編輯

二書要解成。客有難余曰。心經取古詩書之訓。以至於宋賢銘戒。家禮只是冠昏喪祭之節文。原於禮經。參之書儀者耳。宜若不倫。而子必合之何居。余曰奚爲而然哉。以大學規模言之。心經誠意正心之書也。家禮修身齊家之書也。雖其爲書大體。略有偏全古今之辨。而總之實皆爲聖經之羽翼。其於反躬化俗之功。審病加治。隨節致曲者。殆無所𨓏而不可相合。此區區之意也。顧其辭義肯綮。類多不免於艱深隱奧。容非造次所得通曉者。乃敢撮其訓詁梗槩。名以要解。庶幾窮鄕晩學。賴此二書。不待師承而自能紬繹體行。以臻乎誠正修齊之域。蓋亦知要守約之遺法也。其編次曲折。各具凡例中。故不復著雲。

跋吳林溪達濟手帖甲子六月十日

編輯

崇禎丙子春。虜人始以僞號來報。朝廷士大夫爭上疏請斥卻之。其義甚正。及値南漢之厄。獨吳,洪,尹三學士以敗盟爲虜所害。嗚呼悲哉。蓋我國家之於皇朝。世恪侯度踰二百年。被列聖視同內服。君臣父子之義素定無可逃者。以洎壬丁之際。南寇再猘。神廟再出師萬里以救之。遂使屬藩得全至今。則其於天無二日地無二王之義。原天理卽人心。不待他說而知其當斥卻矣。然而向靡三學士首秉正義。抗言北庭。視死如歸。以存天下之防者。其又何以樹風一方。有辭萬世。俾國家不失禮義之稱。而卒能深符於春秋尊周之旨。焯焯如是。嗟乎賢哉。吳公之孫遂一手示此帖。願書其後。世采竊獲敬閱。每到第三書懷戀慈堂之語。未嘗不三復掩涕不忍讀。可見其平日實有篤孝深愛著於行者如此。至於所擬請討奴賊疏。當時年堇十四歲。有若預爲後日事準備者。志義卓然。尤可異焉。孔子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其亦信矣哉。玆以不揆固陋。謹敢齋祓而識之如右。

跋晩退軒遺稿十五日

編輯

嘿菴成先生家傳正學。隱居敎授於溪上。大抵以忠信篤敬。爲進修之方。輔以講論經義。其言平實的確。絶無奇高妙之趣。尤戒以著書立言。蓋亦興起於胡安定尹和靖之風矣。是故其高第弟子如晩退軒申公者。率皆以是自守焉。公事先生數十年。持己嚴。奉親有禮。動息言行。一遵其繩矩。望之毅然若不可犯。士大夫賢而知公者。無歸以酷肖。然於平生讀性理諸書。見識精透。學者輒來求正。但不喜紀錄論著以示人也。苟推其本。是固出於謹守師訓之意矣。抑豈自謂進修講論之實。猶有未慊於初志者。故務爲謙遜退莊。終不以苟作文字。易所素養耶。嗚呼。其又可敬也夫。公孫觀察使翼相間以家藏稿相示。余曰。此雖寂寥數篇。其所發明者尙多。恐不可以不傳於世也。觀察公遂請題跋甚勤。余特掇其大義以復焉。

跋新定自警編十二月二十二日

編輯

東人有言。自警編學問。古文眞寶文章。蓋謂用功近而收效多也。自頃諸老先生倡明正學。學士大夫往往棄舊從新。幾於家誦程朱之書。然徐而察之。其見於言行出處之間者。雖或志節粗著。而究其器業功蹟。顧有所不逮乎前輩。豈亦近思實體之效。自異於彼耶。第惟此編。門類不詳。意義頗雜。多未盡正者。竊不自揆。輒爲增刪而疏瀹之。以附晦翁名臣錄之餘義。庶幾觀者心開眼明。益進實功。自卑升高。要且不止爲韓,范後轍。則所謂正學者要不外是。其將補益於世道國事者。何可量哉。區區愚賤。屛伏圭竇。謹拱而俟之。

跋紀年通攷乙丑正月二十八日

編輯

自國史不見於外而野史作。蘭臺,石室。固非人人可得以窺矣。然所謂野史者。又多雜以浮宂訛舛之說。鮮有所徵信。以是薦紳章甫雖或號稱心藏千古。眼空萬書。顧當世之事。昧昧無甚權衡。其亦可歎也已。今豐城趙公見素慨然於斯。潛心典故。積有歲月。乃成一書。名曰紀年通攷。蓋取皇明通紀及我國撮要寶鑑等書。參以碑狀文字。刪煩就要。去取而折衷之。其事約而能擧。其文核而能整。乃使上自洪武下訖弘光二百七十餘年之間。大而中朝。小而東方。治亂離合。無一不備。條理粲然。是不惟有益於一時權衡。雖於異日良史特筆。所以裨助之者誠亦不淺矣。第其中不無一二重複詿誤者。是則似坐書成之後。不皇悉加修正而然。又不可以不知也。趙公爲人恬和溫雅。若有所守者。筮仕至知縣。余嘗一見於稠座中。惜乎不能深扣其蘊也。玆因胤子始建之請。略書卷後而歸之。

跋程朱二先生箴規

編輯

聖賢之道。一而已矣。規模雖異。而旨歸靡不合。昔者太師之陳洪範也。首言彝倫。繼以敬用五事。其義可謂大矣。逮乎夫子之訓顏淵,子路,對哀公。率多本此。以至程,朱二先生所爲四勿敬齋箴與夫白鹿洞規。又皆傳述夫子之意。工夫節目。轉益詳備。淵源脈絡。槩可推見。豈所謂規模雖異。而旨歸靡不合者非耶。平壤仁賢院儒來謂世采。願爲規束。以幸後人。愚誠不敢。謹以太學所揭二先生箴規對曰。夫子之道。固太師之道也。況今箴規諸條。嚴密的當。本末一貫。要其大義。尤可施之於此堂。章甫之士所宜相率服膺。孶孶不解。以卒太師之遺敎。顧安有舍之而他求者哉。遂書其說於後。上之十一年乙丑五月丙寅。後學潘南朴世采謹識。

書退牛栗三先生遺書後八月

編輯

安邊沈使君壽亮龍卿。間謂世采。願得一書爲帙簡而收功博者。登板以便後人。世采乃敢遂以近世退溪李先生聖學十圖,牛溪成先生爲學之方,栗谷李先生擊蒙要訣合爲一冊者諗焉。敬應曰諾。無何工告訖。書來俾題其後。世采因敢復作而言曰。愚嘗不敏。有所妄論於是矣。以謂十圖首摭程,張圖說。以獻於君。而其歸在於人倫日用。規模明備。學方。專取晦菴書辭。以示學者。而其功在於居敬窮理工夫端的。要訣雖復稽古法通時宜。以成一敎。而其要在於立心飭躬奉親接物。旨意親切。苟使後之學者。於斯三書。蚤夜孜孜。勉厲而充擴之。先小後大。自邇至遐。庶幾克進於聖賢之藩域者。此又豈非諸老先生所以裒輯撰次之本心哉。輒忘固陋。謹以是說復焉。不識龍卿以爲何如也。

跋河西集乙丑十一月十日

編輯

三代以降。君臣同德。而相遇者蓋鮮。旣或有兆矣。然亦多爲氣數屈伸之所厄。則其戚甚矣。天眷我東。篤生仁廟。聖哲首出。潛毓春宮。以啓文明之祥。於時河西金先生光膺斯會。乃以高資正學。侍講胄筵。朝夕啓沃。君臣交修之道。可謂益章也。夫逮其九五當位。雲從水流。庶幾以底雍之績煕。而適値時運艱虞。先生方滯下邑。遽纏鼎湖之痛。遂使其同德相遇之盛。不幸蹉跌。至治大猷。閼而莫施。仁人志士。至今爲之齎咨涕洟。夫豈非所謂氣數屈伸之所厄者耶。嗚呼欷矣。是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先生歿後。遺集刊行於世。屢經喪亂。殆將湮滅而無傳。今相國文谷金公。慨然思所以再刻者。亟命先生玄孫時瑞。來屬余以編摩之役。辭不能獲。謹就詩賦取其精要者。雜文補其缺漏者。繼以附錄。釐成十有四卷。又輯其餘爲別集以殿之。工且告訖。時瑞仍徵跋文。余嘗竊有所感於衷。輒書左方以歸焉。若先生道學節義之大體。余於善狀。略效尊慕之誠矣。玆不復贅。

題道學正脈後十一月十二日

編輯

石洲權公。天資甚高。實有邁往不屑之韻。初非局於一藝者也。然世徒知其能爲古今詩。卒坐詩案而死耳。未嘗知其留心正學者。獨潛治朴先生。祭李方叔文言之頗詳。第猶未聞其工夫大略竟何如也。頃者沈秀才廷煕。投示一冊。名曰。道學正脈。蓋公以淵源理學兩錄手加抄寫者也。不惟所抄精切。殆是披沙而揀金者。又輒爲之圈點標識。固皆深臻於大義。想其當時玩誦服膺。不敢少舍。遺跡粲然。可謂奇矣。余嘗少從公草稿見所與弘甫書。久而異之。以質芚菴宋公淵。宋公亦言公赴謫時乃命只齎近思錄朱書節要。余已採入其語西湖三高士傳。使公果能居閒用力於二書者。其所成就。奚啻此錄哉。嗟呼。長途將騁。九原遽卽。齎志歿世。重可悲也已。玆竊不揆。略志所感於書後。以貽沈君。其亦有以識此意夫。

跋山堂集十二月一日

編輯

山堂書客崔公者。諱忠成字弼卿。完山府人。煙村先生德之之孫。寒暄堂先生金公之門人也。公生當成化弘治之際。家於湖南之光州。天性高潔無累。唯以讀書山堂爲樂。窮晝夜不舍。故以自號焉。少已學爲文章。諸子百氏靡不染指。下筆輒數百千言。汪洋自肆。並事博士家業。及從金先生於漢師。始聞爲學大要。與李勣,尹信齊名。遂究心於性情理氣之蘊。尤以明人倫闢異端爲主。一時士友爭推之。佔畢齋金先生嘗巡按湖南。公上書極言佛巫之弊。請亟屛絶。佔畢先生待之加禮。公旣久游山堂。凡國內三角,白岳,天磨,聖居,瑞石,頭流諸名山。皆徒步跋涉。其跡幾遍。或再三至焉。以此得風病。至辛亥歲。益劇尋卒。年三十有四。惜哉。秋江南處士孝溫與公善。後著師友名行錄。乃以公名殿焉。靈巖士子又配公於所謂存養祠。卽煙村先生專享之所也。余嘗聞公遺藁尙存。介人求見。旣而公之後孫某因同宗邦彥氏。請釐其編而跋其尾。況今兵燹之餘。惟公師弟佔畢,寒暄間事。幾於掃地盡矣。隻字片言。益可貴重。玆敢不辭而書之如右雲。

題楊湖詩稿後十二月一日

編輯

楊湖丈至行高義。足以激厲頹俗。而乃復沈晦泯跡。幾於人不知有楊湖者。嗟乎。斯眞近世之逸民也。公旣游諸先生門。又從舅玄谷公讀馬史杜詩等書。筆下無一塵俗氣。蓋其詩律孤潔雅鍊如其人。然文亦簡而有致。獨不喜與人往復論學。今無一篇存者。記余問答親友人道四七之辨。久猶聽瑩。請公有以決之。公乃草示數百餘言。尤得其大意。不幸旋失於亂紙中。可勝歎哉。公孫恆頃來相訪。屬余書於稿後。玆不忍拒。重爲之掩涕。

題申哨官夢憲哀詩敍後十二月二十一日

編輯

吾同宗申夢憲字汝式。其父曰霆。有武藝。以遠射名一國。登第未達而遇壬辰變。死於臨津。汝式自少喜慷慨善騎射。有乃父風。年十九捷科。未及知名家居。主司崔侯挺雲一見奇之。擢爲將官。愛之常不離遠。及戊午之役。領其哨赴西。隷右營將李一元標下。渡河至牛尾嶺底。遇賊數千。主將大懼。不知所措。汝式大怒曰見此鼠徒。如此失措。如大敵何。遂躍馬出陣。射死十餘人。斬首數三級。而身亦中矢。主將惜其勇而悶其瘡。令留後調治。汝式大呼曰。男兒得死於沙場幸也。何爲後乎。遂從戰。竟死於陣上。嗚呼。身爲褊裨。事不得顯。獨不及褒贈之典。抱冤痛於地下。惜哉。余旣愛其死於國事。又恐泯滅無傳。遂擬鮑昭東武吟。作詩略敍其顚末。使掌史者見之。庶望其有傳於後也。詩曰云雲。

今乙丑夏。余在九峯書堂。有纍然衰服者來見。余禮進之。對曰某申老人以繼之子也。父不幸死旣葬。未死時嘗欲有所白於公。今遽死矣。願以遺志請。蓋某之先。卽壯節公之裔也。世以善射名。曾大父霆當壬辰之難。赴臨津戰死。大父夢憲當戊午西征時。又戰死於牛尾嶺。父年堇數歲。及長求其戰死狀。卒無所得。平生齎恨不已也。幸至前歲某月。始聞同宗上庠復一氏集中有詩以哀之。其敍又頗詳密。父因思所以不朽於公。今遽死矣。願賜哀憐焉。余不覺釀涕曰。世采雖不敏。敢不盡力。退而竊惟之。蓋公以死事遺孤。乃能協同天師。構屍沙磧。如赴樂地。而君不聞其人。官不恤其家。可不謂烈丈夫哉。昔吾夫子之論童汪踦。以爲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不亦可乎。今公東陽一武士耳。其所樹立者。勇蓋海隅。義施天下。卓卓如是。視一時金,吳諸公。可謂益偉矣。而況老人承守其家。質直有義。爲一府表率。年七十餘歲。自余往來海西。相與敬重特甚。不意其一別三月。而乃至此也。遂書其槩於詩後以歸之。金名應河。吳名稷。皆西征時死義將領雲。

跋先公中峯集

編輯

崇禎甲申秋九月。先君子見背。時不肖年堇十四歲。藐玆遺孤。含恤忍冤。日月荏苒。到今白首。靡所少洩。痛矣哉。顧惟稚昧。又無以立身顯名。追嗣先烈。憂懼彌深。獨嘗伏見平生所著詩文數百餘篇。藏在巾笥。不敢有褻。蓋先君子於同胞。倫序居仲。伯爲汾西公。文章節槩。具有遺集事狀。已付剞劂。叔卽觀海公。高才偉器。卓然寡儔。弱冠罹外艱而沒。論者惜之。至欲以占家國興替。足想其塤篪之盛矣。重念先君子少治經摛詞。大爲玄軒,谿谷諸公所賞。釋褐推轂。賜暇。旋左遷嬰疾。仍値丙丁禍亂。無意於斯世。間且棲遯海山。晩歸漢師。除官輒辭。隨遇興感。往往發諸吟詠。槩可推見也。玆乃不肖謹將其所著詩文。釐成五卷。並附觀海公散稿數十首。冀繼鳳村集後轍。誠以遺唾殘膏。或被兵燹所厄。是將重獲不孝之罪。初非敢爲傳示他人計也。頃者表弟柳方伯尙運在關西藩臬。聞而愍之。亟取以刻板。歸於東陽精舍。遂竊私記其本意如此。覽者詳焉。歲丙寅三月日。不肖孤世采泣血謹書。

跋石峯遺稿丁卯二月三日

編輯

此石峯先生韓公遺稿也。公諱脩字永叔。西原人。襄節公確之玄孫。世居漢城。天資恬靜雅潔。志學不懈。一時儒士多從之游者。嘉靖丁酉中上庠選。卜築渡迷先壟下。往來棲息。逮丙寅明宗命朝臣以經明行脩薦士。升公掌苑署掌苑。仍與曹南冥植李一齋恆入對於思政殿。間歷中外諸職。宣廟旣復舊典。起公累拜司憲府持平。轉至執義。後爲敦寧府都正。以萬曆戊子十一月六日卒。年七十有五。葬從先兆。公性尤樂善好賢。常從退溪先生講問。有師友之義。以及栗谷文成公親愛推服益至。素與蘇齋盧公善。每規其入相無所建明。盧公不能用。晩見黨議日盛。屛跡自守。持論中正。可知平生趣舍大致然也。世采少誦公名。求其行述不可得。乃因外裔平山申君綰敬閱此稿。想亦是存十一於千百者。然於聞雷種梧桐諸詩見其志。於與蓮坊草堂諸書見其學。豈所謂以一臠而知全鼎之味者耶。不勝歎慕。謹附遺蹟於下方。仍書此以識之。

題全縣監應星事實後二月十四日

編輯

君臣父子之道。是皆出於民彝物則。不可捨一而取一者也。然於其間事理萬變。而所處不得不異者。往往有之。故欒共子之言曰惟其所在則致死焉。若故縣監全公栗峙事。其得此義審矣。觀公當弱冠時。不肯求名。其意蓋欲全孝於父母。而及乎決科。乃爲之獨自涕泣。則亦知其不遂素志矣。至於不死於錦山。而卒死於栗峙者。蓋始則自度其雄勇智略。可以盡忠圖復於君父故耳。及其再起而倡義也。務欲引兵北上。以一身而當大敵。要必不使賊虜遺君父。其忠可謂盛矣哉。天不助順。事乃大謬。矢盡劍折。視死如歸。猶曰棄老母而先死。是不孝也。夫遇難死君忠也。臨死不忘親孝也。以此論之。雖謂之忠孝兩全可矣。共子之言。固有不足以盡公之大節也。悲夫悲夫。今公孫聖翊。以族子參奉君泰初所述事實。來請題後。余輒慕其義。不辭而樂爲之說如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