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續集/卷四

卷三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續集
卷第四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五

因議啓事乞遞職名兼辭食物箚甲戌六月六日

編輯

伏以臣病伏旅邸。心懸魏闕。不勝葵藿之忱。敢陳四箚。意切辭繁。恐有不槪於聖心者。乃蒙回批。特加溫厚。出於尋常。感激惶隕。不知所喩。第聞以第三箚所論。有關於一時諸宰。遂卽待命於金吾。今將累日。臣益悶蹙。又見廟堂回啓。欲待臣病少間。同爲登對議啓而蒙允。第臣以一病四朔之人。今又再谻。其起而造朝。渺然無期。將使數三卿大夫。竢罪重地。殆無已時。此誠朝家所當特加軫念。速賜指揮者。而勢將遷就。殊非細慮也。且臣於病伏中。每見禁府郞以領相之意來請鞫廳進不進。今已四五日而不止。似因前日已得聖旨。使臣等同參議啓故也。蓋以國家舊例言之。此是應行之規。無容它議。況鞫獄是天下至大至急之事。尤不宜少緩者。而今臣所遘之疾。日增月益。如前所陳。起身趨事。其勢末由。然則緣臣採薪之憂。下違廟堂之意。上抗君父之命。以至於朝家大議閼而不行。是臣在職一日則增一日之罪。曠官廢務。孰此爲大。伏乞殿下亟命鐫削臣職名。以爲人臣之至戒。不勝幸甚。又於再昨。戶部郞以朝命來示食物單子。臣益愧懼。是固歷朝所以惠養賢儒者。權輿不遠。臣亦冒承此禮久矣。第今所叨職秋隆重。亦多管攝。自與在諸部時不同。一家子姓俱在城中。足以資給。有非遐方旅仕之比。伏乞聖明曲諒愚忱。收寢成命。其幸尤大矣。取進止。

因議啓事申乞遞職名箚六月十一日

編輯

伏以臣昨上辭章。略陳臣疾沈綿。所膺兩件議啓。勢難進參。今日不職之大。莫甚於此者。請解職名。以爲人臣之戒矣。是宜聖明上念國體。俯矜愚忱。亟賜罷免。以幸公私。而反加優批。勉以俟病少間。卽起視事。臣聞命震懼。不知所措。蓋臣之疾。非強壯旋瘳之類。實老衰彌留之狀。得病四朔。猶未臻歇。而一經出入於筵對班賀。遂成勞復。危痛旬日而未已。又不知此後沈淹幾朔。而誠無及期趨事之理。是故臣之自初力辭相職與夫到近郊以來更請以散班入對者。率皆預知有此事而然。假令臣更留數旬者。不知其間如兩件議啓者凡有幾番。而猶且僵臥莫應。則此豈人臣職在三事者之所可爲耶。茲者竊聞議啓兩事。一移金吾。一還鞫廳。只緣臣與右相之病久未快瘳。遂自朝廷致有變通之擧。臣益驚悚。夫以堂堂大朝。不勝於匹夫之疾病。而違廟議壞國體至於如此。臣之罪戾於是益大矣。然則前日臣之因疾力辭。猶爲事理之隱於未形者。殿下之不許其或可矣。今日臣之因疾廢職。實是事狀之見於已然者。殿下獨不可以遂加鐫改耶。伏願殿下察臣疾病之未易瘳歇。諒臣情勢之終難勉強。速許遞免。俾無虛帶重任之譏。千萬幸甚。抑臣有竊訟恨於心者。區區此行。非欲應聖命當職責。有少補益於朝廷也。惟是更化之始。義當一瞻天光。中壼之復禮。當兼參賀班。以申畎畝臣子之誠而已。今幸得遂此願。眞所謂雖死而無憾者。第以頃日之退。自闕下舊痾病新恙。合成大疾。不復敢生意於進見春宮。再登筵席。仍請歸死溝壑之意。展轉旅次。並切憂懼。無以自裁。倘得賴天之靈。須臾無死。續遂此願。則又豈非臣之大幸耶。臣病勢反復。神昏氣薾。如在煙霧。控辭之禮。亦且後時。隕惑震越。罪誠萬死。取進止。

中殿受鍼問安後待罪箚六月十三日

編輯

伏以臣添病經旬。反復呻痛。委身枕席。氣力頓盡。此際伏聞坤殿愆候不輕。至有受鍼之擧。臣益不勝驚慮之至。卽伏聞受鍼之後。二品以上諸臣造庭問安。此誠臣僚區區致誠之地。不容少闕者。而緣臣方在枕席之間。沈頓漸綴。莫可運動。以致此禮亦不得自遂。臣旣以疾病不克出仕治事。直到今日。又不克進身趨班。以循起居之常法。人臣之節殆盡廢矣。怠慢之罪益無所逃。惶恐戰慄。伏地待罪。取進止。

請勉留領議政南九萬箚六月十六日

編輯

伏以臣病伏郭外。與死爲隣。雖値坤殿違豫起居之辰。而不敢就列。日夜惶蹙而已。茲者竊聞領議政臣南九萬因茂長儒生薑敏著疏。去位出城。將以今早先歸龍仁山下雲。臣不勝愕然憂惜之至。蓋自更化以來。鼎席空虛。庶事草創。無異危亂之際。而九萬首膺嚴召。來自湖服。正色立朝。公忠體國。靡有少懈。使一時位著進用之間。事務酙量之端。各成綸緖。鮮不得宜。庶幾上副聖明之知遇。是誰之力也。雖其所論。或不免與時議矛盾。而要其大意。實出於爲國家深遠思慮。斷斷無它。則聖上旣已洞燭其衷赤矣。到今何可以一鄕儒悖妄之言。而乃任首相之自去。不更爲至誠勉留。以扶阽危之宗社耶。臣雖不見敏著之疏。不知辭意之如何。而畢竟使殿下之國乖離棼亂。不克有所底定則已明。伏乞聖明特加優禮厚辭。期回其行。旋有造朝之美。不啻救焚追亡。千萬甚幸。臣一病兩月。全廢公務。蓋亦有不得其職之懼。思以早晩乞歸。適被九萬移書痛責。故臣亦不得不少爲遲回於此。可知其有報國之深忠。誠如是者。而今忽聞其先去。益切驚慮。通宵不寐。敢搆一箚。仰備裁擇。惟殿下亟加察納焉。取進止。

請勉召廟堂諸臣。因陳兵判憲司二事箚。六月十七日

編輯

伏以臣昨奉聖批。旣允敦勉之請。又以強疾視事爲敎。臣益感懼。思欲起身枕席。以登文陛。仰承聖旨。而目眩腳弱。左扶右顚。竟亦不成。倍切惶蹙。無以自容。敢效覼縷。以申前意。伏惟聖明垂照焉。臣於昨夕聞領相之行。果渡漢水而南。史官承宣皆追不得。雖知聖明必能更加誠禮。克有還朝之喜。而區區憂惜之意。迨不自已。繼又聞右議政臣尹趾完陳疏下鄕。雖由私書往復於領相。而殊無因此去位之義。至使廊廟空虛。瞻聆駭歎。國政民瘼。了無可爲之勢。是何時運。是何爻象。交至而叢臻。至於斯極耶。臣自兩日以來。夙夜憂遑。不知所措。側聞聖明特加軫念。又遣承宣與之偕來。庶有中止之端。而是猶自幸者。大抵政在草野。已是衰末之事。實非淸朝治世之所可有者。至於近日。鄕儒輩迭上章疏。侵斥大臣。不一而足。蓋其所執。固亦自謂明是非順人心。而中間辭意曲折。終不免歸於危險之域。其義雖曰可取。而其流之害。至使兩相奔逬。國事大壞。豈非痛駭之甚者耶。夫以大臣之識量老成。初豈不知大義之所在。而顧爲天下國家事。常在意慮之外。故憂深思遠。不得不出於此。而臺閣風裁。固以直截爲主。方皆爭論而不已。聖明在上。自當執中而量處。則此豈一二儒生所可刺口而妄論。以取交亂朝廷之罪者哉。抑以大臣之度言之。人言固可畏避。而其在君臣之義體國之誠。亦豈宜一向辭退。直歸鄕土。有若匹士之自處耶。第且揆以平日憂愛之意。是必將有宴居深念。蚤夜悔歎。不敢恝視於國事者。此臣所以望殿下亟加優禮厚辭。以致赤舄還朝。共臻治理之盛擧也。昨又得聞兵曹判書臣尹趾善亦以儒疏納符出城。不勝駭惑。誠以司馬職秩固大。只是爲有司之臣。況帶大將之任。事體自別。不惟銓政所關非細。身爲司命。決難輕動。雖有儒疏中一二語句之相及者。豈宜使其任意行住。不顧朝廷管攝之大體耶。伏乞聖明先命推勘。仍加嚴招。俾西曹政務無有所滯。千萬幸甚。抑臣得見憲官論睦來善罪狀。有曰何可諉之於罪疑惟輕。而不爲正國法正倫彝。所謂惟輕者。實臣收議中語。當時竊觀禁府推案。其於來善及申厚載兩造究覈。靡不致詳。而其終歸於不得明決。臣意此或可應於古經文義。不之甚悖。故引以爲辭矣。憲官所論。正破此說。益用媿蹙。臣病未趨朝。日事逋慢。惟欲早晩登對。以乞退死於溝壑。而不意此計未遂。猝値兩相遽歸。僚席大空。誠無措身之所。特以時艱事急。不免略貢愚忱。昏憒悤率。不成倫理。尤增惶隕。取進止。

辭三省推鞫委官仍乞遞箚六月二十三日

編輯

伏以臣於再昨。強起垂死之中。力疾登對。更瞻天顏。感涕自零。昨日又行世子相見禮。獲覩元良岐嶷之姿。英粹天成。臣益喜幸。無以自勝。此誠臣之初計。志願畢矣。所當仍乞病骸。還歸故山之不暇。而特以聖敎丁寧。使待兩相之歸。又以今日擧動當前。有難遂計矣。第於再昨辭退閤外時。喘息未定。不覺傾跌於板上。退後左手指又移時自動。尤爲風痰之候。戒懼益切。昨者金吾郞來言有三省推鞫進去之命。而旣以添疾言送政院矣。今又來申前敎。臣不勝惶悶。蓋如推鞫一事。初以沈疾難強。不知獄情首末。力辭於前。已得聖命。徐待首相矣。三省之獄。雖曰與彼輕重不同。亦是綱常莫大之事。何可以全然不曉事例之人。而遽當此擧。以致大獄之顚倒繆戾。有傷國體耶。抑臣今日雖被聖諭少加遲回。而終不過依前帶病呻痛之人耳。且聞國家大體。挽近規例。其於政府重務。皆決於首相。左右兩席。殆無所與者。況今首相去國。百事叢脞。誠不可以臣之專昧事務。代斲血指。茲與僚佐相約。亡論緊歇。首相未還之前。勢須一切停寢矣。然念人臣一日在職。便有一日之責。大小刑政。何所可擇。而臣於近日獻議。以在家而爲之。登對擧動相見禮。以大節而行之。獨於三省及軍國重務。乃敢以不曉事例而不爲。揆臣所執。皆有明據。然於國事。有若取捨則明矣。究其大要。只以臣之才力疾病二者爲祟。每致如此。此臣所以切願先解相職。得以散班入朝之初意也。伏乞聖明諒臣職事之虛冒。察臣情勢之難安。先罷臣委官。次遞臣相職。以爲位在台鼎。避事圖便者之戒。千萬甚幸。臣歸自闕下。神眩氣逆。委痛枕席。倏復舊套。雖以陳辭事重。略效覼縷。辭語蕪拙。不能達意。尤增竦蹙。取進止。

臣旣以首相在外之故。不敢當軍國重務。略陳疏中矣。卽者銓曹以刑曹判書議薦事。因聖敎來問。而臣之本意如此。不克仰對。尤切惶恐之至。

請更勉召領議政南九萬箚六月二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退自闕下。又經金吾省獄。因此氣力益綴。精昏神眩。作一殭屍。益知前疏所謂病臥旅邸。或致死亡者。眞非虛語也。今方務加將息。庶不至於此患。然於澌頓垂盡之際。獨念今日世道交喪。國事橫潰。靡有底止。兩相之去國已且二旬。其間勉諭嚴重。知申留守史官聯翩。州縣煩擾。而尙無赴朝之期。至使聖上焦勞於上。薦紳憂歎於下。百司停廢。群情抑鬱。氣象愁慘。是將國不爲國。而民不了生。則都由於鄕儒一疏。其爲痛心疾首。何可勝道哉。臣於頃日筵中。乃敢具陳臺閣廟堂兩論不同之致。而輒以疏儒不知大臣之意出於深忠長慮。妄加詆斥。辭意危險。肆然而無忌憚。又恐他日或有繼此而起者。以妨大臣之八路。不免略有所白。而聖上遂下條令矣。臣卽見領議政臣南九萬疏。專以此說爲將進而不進之狀。臣竊訝焉。蓋聞物議欲致疏儒於重究。臣謂向日朴尙絅之謫。九萬親爲請放。正得大臣含弘之度。其爲本心如此。則誠難輕論。況其不在斥退直言壅蔽聰明之科。而姑卻鄕儒危險之疏。以爲勉大臣安國家之計。臣不知其大過也。抑臣得聞前一日玉堂請對。有及聖諭中親逆二字。謂其群臣聞之。莫不悚然。大臣亦必不安。當加斟量者。恐亦不然。何者。當仁祖癸亥初。首相李元翼以廢人䘭全恩之論。被斥於臺臣。元翼引疾。屢遣承宣敦諭亦不出。上問近臣以其疾。敎曰予欲親臨問疾。令儒臣考出先朝故事。元翼驚惶詣闕進箚。卽命引見。使少宦扶至御前。夫以仁祖之待元老。一出至誠。未嘗少憚於枉屈威尊。而元翼聞命趨朝。亦不敢以老病大臣自處。君臣之間。可謂兩得。然則其謂當可斟量者。恐未深察也。且念今日國事至此。若不得兩相還朝。補翼聖明。共圖治理者。終無可爲之勢。亡論鞫獄。成命之下已久。南北使期或過或迫。此又交隣莫大之事。皆將待首相而後決。其他重務之停廢。指不勝屈。由此推之。自古大臣爲國深慮。橫被臺閣儒生之詆斥者何限。今世道雖險。人言雖重。亦旣盡得上下洞燭而深恕矣。是豈爲首相者身當百務。與國一體。而終不顧聖上之憂惱幾於生疾。祖宗數百年社稷危綴而莫之救。獨爲一時廉隅之計者耶。不然國家所賴於大臣者何事。而其將置元首股肱之義於何地。臣竊惑焉。右相之意。似以君子同退爲義。則惟在首相之去就。庶得偕還而幷濟。伏乞殿下益致誠意。特加隆禮。庶幾次第召還。以臻君臣交修之盛美。千萬甚幸。臣以過禮當歸之人。因勞增疾。一臥經旬。不料其間。値此無前之事。蚤夜皇皇。寢食俱廢。祗以勉召兩相爲急。情溢辭蕪。殆不知裁。有若全忘自己之去就。則必爲傍人之譏笑不少。其情可謂戚矣。取進止。

因承宣勉諭略陳曲折。兼以不參鞫廳待罪箚。七月五日

編輯

伏以臣不意昨者。伏承聖明特遣喉舌之臣。遽下綸綍之音。恩遇隆厚。旨諭勤懇。其欲勉留賤臣之意。藹然見於辭表。雖使古之賢儒大臣當之。猶恐其不克堪承。況於臣之譾劣愚戇無所備數者乎。此蓋領議政臣南九萬見臣箚中有過禮當歸之語。遂陳臣之在朝。雖不事職務。猶足爲重。不可許歸之意。以致殿下又加誤禮於臣。臣是何人。乃敢憊臥旅邸。一無所爲。而徒紆聖朝之恩寵哉。竊念臣之初計。只爲遞職而入對。逮至中間又有散班之請。竟不獲命。馴至於今日。其爲媿恨。益難自容。且以入朝後事言之。不過再得登對。再參陳賀。一經省鞫而已。其他賓廳備局差除裁決。並皆曠闕而不與焉。雖曰不事職務。安有終始如是。而能在相職者乎。古人每以伴食中書爲恥。然則臣之不及於此亦遠矣。夫豈可久之道耶。今姑不敢煩瀆聖聽。最是鞫獄再始。有非小節之比。頃嘗伏覩聖敎。獨令領相議啓。而考諸舊例。亡論時原諸任。皆所當參。而惟臣初以疾病尙痼及其不諳金吾文書爲辭。今雖倖免。而豈敢自安。顧職思義。愈增悚蹙。人臣怠慢之罪。莫此爲甚。茲敢廣藁私次。恭竢嚴誅。伏乞殿下亟賜退斥。以厲在朝之諸臣。不勝大願。取進止。

辭常祿箚七月八日

編輯

伏以臣前奉聖批。有不得參鞫有何所傷之敎。此固聖上優容病臣。俾獲小安之意。而其於國家舊例常制。扤隉甚矣。愈增悚蹙。第自數五日來。又患署泄。氣憊腹痛。洞下不禁。蓋當夏秋之交。感傷不貲。重惹宿疾而然。以此精力益頓。殆難收拾。雖欲自勉而有不可得。則是亦無如之何也。卽者伏見戶曹啓辭。乃以臣之不受常祿仰達。至有令倉官輸送之命。臣又不勝惶懼。臣之在朝。惟癸亥六朔及今年三朔耳。其時臣待罪銓部。不敢受祿。只以月廩支過。前日代言之啓。亦用此例。今臣位備台鼎。而適當頒祿之月。揆以事體。似當依受常祿。而第念往歲銓部。亦謹辭彼而受此者。誠以田野蹤跡。遲速難定。稍涉簡便故也。比來雖蒙聖上過加勉留。而臣亦不敢指日言歸。然其心猶不能自卜。或者遽得疾病狼狽。又有不可料者。況臣入城三朔。立朝行仕。僅得數日。實如前疏所陳。則其於虛帶職秩。而濫竊祿廩。古未之嘗聞。安有名爲大臣。而乃反無事而食於上至於如是耶。此尤區區之所不敢安者。不但爲前頭將退之象爲可嫌也。伏乞殿下諒臣之危懇。察臣之苦辭。特命還收輸送祿廩之命。以重公義。以安愚分。不勝幸甚。臣憊臥都中。無一涓埃之報。每因私故。輒效仰請。日事煩瀆。伏地增悚。取進止。

申論前日筵中未究之說箚

編輯

伏以臣病臥旅邸。汔且三朔。中間起行者堇一旬。而近又添疾。展轉枕席。首尾反復。殆無已時。實聖明之所俯燭也。臣於前月二十一日。始獲再登筵席。適會其日有食前召對。講書之除。自移晷刻。及其奏事之時。日勢已晩。所達啓箚中諸說。堇擧其一二可行者。至於臺閣所論張希載事。固以常法大義目之。因言中宮世子不可分說之致。又以首相之論爲深忠遠慮。因鄕儒未知其意以有此疏。蓋作兩行說下。而其時急於召還首相。乃以下敎政院爲防禁之端而已。其於常法大義。未遑究論其歸趨。盡擬厥後更獲登對以畢其說。而疾勢再苦。末由遂誠。茲將一箚。悉暴愚忱。惟殿下深賜裁察焉。蓋今日首相所論。主意在於安世子之心。此事有難論列。而旣發其端。不得不爲之卞釋。自今夏聖上夬斷。中壼復位。其間朝臣如或誣犯於中壼。則義當致討之不暇矣。乃有謀害國母之語出於聖敎。此臺諫之論所以峻發。而中外人心無不一同。以爲必如此然後人倫可正。大義可明。牢不可破。誠以謀上爲惡者。何代無之。只爲向來中壼之廢。固古今天下之至冤。國人之痛。久而愈激。而此輩陰謀致害之跡。適見於更化之初。人人思所以正其罪故耳。況以國家儲承大體言之。中壼復位之後。慈育世子於宮中。正類東漢馬,竇二後之於章,和二帝。宋劉後之於仁宗。至情大義。靡有所間。揆以禮經之旨。其爲外氏之家。亦自有歸。雖曰世子方在沖年。竊想睿性夙著。亦必不以私戚之故。而廢臣民同奮之義矣。然則臣民之欲罪希載者。乃所以安中壼。其所以安中壼者。亦所以安世子。世子安則禧嬪之安在其中。非可以彼此兩途分說者矣。獨領相之論少異於是。蓋以希載之死。禧嬪之心不安。禧嬪之心不安。世子之心亦不安爲言。此非不知國家之大體臣民之大義。亦嘗以持正法。許臺閣之論矣。然其主意以謂世子是今日之儲貳。擧一國之事。無大於此。如或因禧嬪之不安。而或致世子之不安。則此尤臣民之大憂。莫如先赦希載而不誅其罪。庶幾世子禧嬪之並安。蓋從私情一邊而言。惟恐畢竟有妨於世子也。夫殿下當初旣命刑訊。爲首相之道。固當將順其美。而顧乃爲國家大計。別立一論。深造而極言之者。是卽所謂深忠遠慮。而若其義理之大致。則誠若有所未盡。何也。今世子外依聖明之膝下。內託坤宮之鞠養。爲宗廟社稷之所當賴。爲一國群下之所仰望。本至安也。而乃曰因希載而世子亦不安。此所未曉也。且以世子之心言之。其不以不治謀害國母者爲不安。而只以致誅於貫盈之私戚爲不安。是望世子以棄正循私。又所未曉也。此皆明白易知。而乃不然者。蓋其本意必從事變難知處而言。有由然矣。然諺札之故當止於希載。不當延及於禧嬪。非但宮闈事體。與外臣大異。今日聖明在上。絶無督過之擧。則固安有異日之憂必如此言乎。雖以禧嬪言之。旣已主壼六載。乃以先後大小之體。因聖敎退居於嬪御之中。一以名分自處。不見他跡。則寧有不恤上命。不顧中壼之抱冤。而惟以私戚爲不安耶。假令異日或有難處之事。只當到其時在廷群臣碎首力爭耳。又安有致世子於不安乎。然則其不宜預料未形之患。而先貸謀害國母之極罪者明甚矣。以此推之。其心固出於忠慮之至。而其事不幾於過深而無當者耶。而況外人不知曲折。至以臺諫爲爲國母伸冤。大臣爲東宮保護。有若彼此爭較者然。其有害於倫義匪細。不但所謂分說而已。則又豈不爲國家之大患耶。且臣於殿下之敎。亦有所不敢承者。其日聖上命臣曰。臺閣大臣。各有所主。可謂並行而不悖。又曰天下國家事常多難處者。則伊時倉皇岡措。安有善理。此所以有酌處之擧耳。其前一段。卽臣兩行之說未究歸趣者。至此而臣之罪固不勝誅矣。後一段。又乃前日所以命首相者。其於在下者爲國家遠慮。未知事出何時。則欲貸希載之死。預爲之地。容或有之。殿下爲一國神人之主。內自宮閫。外及臣僚。榮辱進退。一斷於聖心。況於平日所以務加窮理修身之學者。正爲他時臨事處變之用。不失其正耳。如果倉皇岡措。無有善理。則是將殿下之心不能自主。而或爲喜怒所誤。或爲譖毀所撓。而不免於有失者。不但一時王言之爲可惜已也。可不愼哉。伏願殿下深察國家大體臣民大義。一定宸心。申敎首相。以異日雖遇事之難處。決不當有所致誤之意。仍從臺閣之論執。則不惟中壼世子禧嬪之間。並臻安和。中外人心。尤當變憂爲喜。不覺歡忭而鼓舞。豈非吾東方無疆之休耶。抑臣與首相。雖無蔥竹之分。中年相從。交誼不淺。嘗觀其出入勤勞。一心徇國。相與期於歲晩者也。不料其間朝家多故。舊臣凋落。獨首相與臣在耳。殿下更化。亦無與計事者。乃置二臣於相職。交誼之殷。又何可言。臣之在鄕時。首相貽書問所以處希載者。臣答謂物論以爲設有異日事。自當別論。今不宜因此有貸。及後登對。物情大潰。臣乃發書言雖難遽變實見。如白上曰臺閣所論。又爲士民之所同。幸勿拘臣言。有所裁處雲。則公私庶得兩便。首相答謂臣曰兩司所爭。義理甚正。鄙豈全昧於此。然其苦心憂畏者。亦非小事。今雖欲變得乎。若台則超然在外。自是公言。幸於入朝後開陳上前。下正國法。上無延及也。臣於厥後相見。再以前說致勉。蓋臣意必欲如是者。今日國勢人才。非首相無以辦此一局。而其論適與國人相忤。每有不安之跡。故切冀其有所斟量。而其答如一。此臣之所以不得不因筵說之未究。有所申復。要其大致。亦首相之所許也。第念今日人心危險。不察臣與首相之言各極其致。語雖異而爲國則同。以待聖上之裁處。而或者覰見其論有煞不同。輒生憑藉攻擊之心略如朴,姜之爲。是交亂國事之大者。更乞殿下益加墍絶。以幸公私。不勝大願。取進止。

不參坤殿受灸問安待罪。仍請開經筵箚。七月二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日昨再登天陛。疾勢復苦。愈增悶蹙。茲者伏聞坤殿又有受灸之擧。在廷臣僚。靡不駿奔於起居之班。而臣獨以目前神氣之憊綴。莫由進參。臣之罪戾。到此益甚。第切惶恐待罪之至。且臣自念留滯京邸。將涉三月。委席呻痛者。殆居五之三。已極難安。而間或登筵陳白。謀猷疏闊。辭語短拙。旣皆不足仰槪於聖慮。而往往與朝議矛盾徒致紛挐。無益於國事。其它雖亦自係舊典。非所刱論。而勘議關行之際。勢又未易。今者新秋已屆。薄寒砭人。臣以積病餘生。瘦骨稜然。寢食幾廢。展轉旅枕。殊非更加遲留之狀矣。有時中夜而起。上念聖恩。下悼賤身。公私憂懼。不知所裁。抑惟向者喉司稟以視事。適因自上瘡癤相仍。未果準請。昨於引對之日。旋有向安之敎。是當非久有開講之擧矣。然臣竊念自古人君。雖或德業日臻。過失未聞。已享安平之福。而其在人臣之願忠。所以憂治世而危明主者。靡有限極。昔者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惟慢遊是好。傲虐是作。周公之戒成王曰。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夫聖莫聖於帝舜。賢莫賢於成王。而禹,周公猶以此言。仰效儆戒於其君。此古今人臣願忠者之律令。而人君之受諫者。尤當惕念處也。至於程子之論經筵曰。所謂輔養之道。非謂告語以言。過而後諫。在涵養薰陶而已。大率一日之中。親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則自然氣質變化。德器成就。詳味此言。旨喩親切。義理的當。可謂輔養君德之藥石也。蓋經筵進讀。雖或有間。固亦不至甚害。而先儒之說乃至如此者。誠以恆人之心。必有所主。不入於此則必入於彼。至於人君之心。攻之者尤衆。苟不爲之涵泳乎道義。沈潛乎經訓。日接於公卿大夫士之賢者。以納其規箴。以成其薰陶。俾有身修家齊而國治之美。則必將淪於所謂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飮。峻宇雕墻之屬。分志而役心者。其類不一。以至於危亡之域。亦無足怪。此先儒之說。其義然也。今殿下春秋已盛。聖學已高。竊想於道義經訓之實。無不各致其功。而況自卽祚以來。經筵進講之擧。未嘗少輟。以及更化之後。所爲聽受陳戒。明愼擧措者。卓然無累。其於分志役心之慮。固無足論。而抑未知殿下於燕居九重之時。其能戒懼涵養於虛明未動之地。謹獨省察於幽獨莫睹之際。與夫主敬以立其本。克己以去其私。靜而湛然。能保其虛明之體。動而肅然。不失其莊整之容。如臣前日所陳者否耶。無亦居常雖致其功。而猶有未臻於精微謹密之界。雖履其事。而猶有未極於純粹光大之域者。則所謂涵泳乎道義。沈潛乎經訓者。尤當益致其力矣。蓋欲致力於此。則雖非開筵進講之所能盡。而亦非舍此而能之。伏願聖明亟命開筵於數日之間。庶幾聖上進德講學之功。無有間斷停輟之患。而日就於緝煕敬止。臣亦得於少間之日。未歸之前。因以略效葵藿之忱。其幸大矣。臣不勝惓惓愛君憂國之誠。取進止。

請行海西大同法箚八月五日

編輯

伏以臣麋鹿之性。老益疏懶。屛伏草莽。不識朝廷禮樂文物之盛。嘗懷歉然。幸得比來連次獲覩大禮。至於視學之儀。雖是國家舊制。而逮至聖朝。益加謹行而毋替。其亦可以有補於文敎矣。臣雖昨者昵侍天威。所重有在。不敢妄效他說。泯嘿而退。今因海西民事切急。茲敢略陳愚見。惟聖明之擇焉。竊念海西一路。爲國家近甸。不啻如手足然。粵自毛鎭管餉北使以來。賦役煩重。民不聊生。況其俗僻陋。無名士大夫立於朝。可得以民瘼上徹。如先正臣李珥陳啓之爲者。方伯守令。率皆苟度目前。不敢爲變通之計。民生之困弊極矣。臣之往來茲土。亦幾至於三十年。頗聞其情。深恨不能與諸道通行大同之法。蓋其法之源。起於李珥海州一結一斗之說。而或者以爲有合於朱子所謂總計金谷支費。考究而均節之。使其貧富不相懸之文。誠貢法之良規也。其間宣惠廳之設。殊非偶然。先試於關東京畿圻。名異而實無不同焉。伊昔壬辰之難。惟內浦一帶。不甚刳於兵。自此以後貢賦徧重。莫與疏釋。故判書臣李時昉寓在其鄕。痛見弊端。陳章請釐。會時相有當軸而主行此法者。遂與之合。仍議成事目。厥後湖南嶺南亡不爲之推行。民皆賴之。所謂大同法是也。今西北兩路。爲邊圉磽确之地。難行此法。自餘五道。皆方享其利。而獨海西不然。無異向日之於內浦。良可嘆惜。第議者多言北使之需。固可依京圻例。自宣惠廳準給。而至如所謂別求請數百金。非圻邑之所有。卻似難處。然以臣慮之。此惟在有司善爲商度。或別加優給。或深察民情而處之。宜無不得其便。最是量田一事。不可不先行。蓋海,平,黃,安四大邑。旣已成案。餘皆小邑而無難。今年農事雖曰未稔。亦不至於因此遂廢。則利病大略如斯而已。臣謹與首相及度支之臣相議。幸無異指。今者新監司臣金夢臣。爲人精確。留心世務。年力又強。必得任此而無不勝之患。伏乞殿下於辭陛之時。特令進前。俾詢其法之可行與否於一路。如果以爲有益於民。得免其塗炭之患。則斷而行之。千萬甚幸。臣老病澌綴。自力進參於擧動。歸家增痛。幾不省四到時節。率意言事。覼縷至此。愈切惶懼。不知所裁。取進止。

不參誕日賀班待罪仍請解職歸養箚八月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歸自陵下。勞疾旋作。重觸風冷。數日增痛。証勢危苦。方在呼號展轉之中。竊伏念今日乃聖上千秋之盛節。凡在臣僚。靡不造庭舞蹈稱賀。而臣獨以賤疾。適當斯時。莫由就列。少申臣子攢祝之誠。則其爲逋慢之罪。有不容誅者。蓋臣入朝。無他涓埃之報。區區一心。只欲以時隨班。粗效嵩呼之願。而竟亦未遂。臣之釁戾。到此益大。伏乞殿下亟命有司。勘臣負犯。仍遞職名。以爲臣僚之至戒。千萬幸甚。抑念臣疾病已痼。罔修人臣之職分。則其於一身私義。誠有不敢仰瀆宸極者。然且不免。罪誠萬死罪誠萬死。臣於日者過蒙聖朝錫類之仁。特使迂路歸覲老母。母子相對。感戴恩私。瞻雲祝天。無以自勝。第臣母崔年今七十二歲。乃到六月間。猝患毒痁。殆過十數日。寒熱呻痛。症情甚劇。食飮頓廢。氣力益憊。誠難支持者。適會其時。臣亦在京遘疾。臣母慮或焦憂添重。嚴勑臣子姓勿令驚動。而賴天之幸。痁症遂歇。但其食阻氣敗之狀。日以益甚。及茲歸覲。目見老人尫然澌薾。委身枕席。轉側須人。雖不自言痛處。而危綴可知。若非復命事例之重。豈有暫時離違之心。而無以自遂。方寸亂矣。尙復奚論。蓋臣孤露餘生。少不出於門。老不仕於朝。惟母子相守。菽水粗保。是爲私幸之大者。而今忽臨年遠離。風寒漸逼。朝夕安危。有不可預測。則其於人子之情理。將何以自堪乎。況臣入朝以來。通數幾七十餘日。揆以入對參賀旋歸之初計。已極狼狽。然而痛臥者殆居三之二。起行者堇兩旬耳。其所言計。尤無一事之可取。是則臣之前疏所謂疾病之難強。才力之不逮。到今寔爲明驗。不啻左券。仰惟聖明必已洞燭於斯。無所留難矣。況臣今日蹤跡孤危。情事臲卼。雖欲久安伴食。而決不能得。有臣如此。將焉用之。伏乞殿下特發深仁。許臣退歸。終養老母。臣亦得以因事效忠。不以在野而有間。則庶幾公私兩便。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又聞陵幸之擧迫在一旬。雖甚不肖。豈不知此時難容他說。而不得不然者。誠以臣情理日急。事固遲待。而義當先請故耳。臣坡瀝衷腸。千冒嚴威。僭猥狂率。尤增死罪。取進止。

箚成之後。臣竊聞朝廷別薦人材單字方呈政院。此固出於各因聞見。以盡爲國薦士之道。而想亦不無倉卒遺漏之歎矣。臣旣首發薦士之論。亦以經明行條有高下大小之差爲言。及後廟堂以薦目太重持難。遂不免以經術精通行誼純固二目添之。以爲取士稍廣之地也。蓋臣所主。在於不赴擧不求仕。讀書守靜之人。而今朝廷所取。未知其果深察乎此意否耳。然則臣亦不敢膠守常例。謹以外方知名之士除其已授職名者。姑隨聞見。開錄於後。伏乞聖照。

幼學梁得中居靈巖。

幼學朴振仁居大丘。

以上戊辰經明行修薦。未及除職者。

幼學沈梯居海州。

幼學尹揆居尼山。

幼學李潊居忠州。

幼學羅斗甲居羅州。

幼學房斗天居南原。

進士愼懋居高城。

以上經明行修。

幼學李之老居龍仁。

幼學李後潛居陰竹。

幼學崔是翁居南原。

幼學李東耇居水原。

以上行義純固。

論雷雹之災箚八月十六日

編輯

伏以臣伏承聖批。指諭勤懇。有踰於尋常萬萬者。不惟臣之感激恩私。涕隕而心慄。凡在臣隣。孰不爲之動色相幸如身當之者耶。第臣乞歸之計。自有本末。今不必輒干天聽。惟是區區愛君憂國之意。固未嘗以進退而少異。謹敢披瀝肝膈。以俟聖明之裁察。伏惟殿下試垂聽焉。臣竊觀近日更化以來。朝廷淸明。百度惟貞。以君德言之。殿下聰睿首出。明習日久。然常以喜怒之或暴爲戒。而今則不見其兆眹。常以政令之或過爲慮。而今則未聞其端緖。以至國計民瘼。修明通變。靡一不稱於聖心洽於人望。則宜無上天未豫。災沴交發之患。而似聞比者天官屢以星變來奏。諸道水澇風霜之狀繼至。其所可憂者固已多矣。而乃於昨午。天篤疾威。雷雹並作。勢轟而形大。震撓眩惑。人不敢正視。臣適與領議政臣南九萬對語。相顧錯愕。莫知其故。蓋京師是王者所居之地。八月是雷始收聲之時。而雹是陰氣脅陽之象。萬日俱睹。光景愁慘。臣益恐懼焉。大抵人臣爲國家憂慮。無所不用其極。昔者朱子在朝。偶見都城黑煙四塞之變。亟上一箚。乃引商中宗時桑穀並生。高宗時飛雉升鼎之語。以爲修德正事。變災爲祥之效。臣雖不肖。寧不思所以追慕其一二乎。於傳有之。應天以實不以文。天旣降災以警之。爲人君者惟當如中宗之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則所謂高宗之嘉靖殷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者。已在其中。何則。蓋以嚴恭寅畏之意推之。在於一心自持。對越上帝。如履薄氷。如臨深淵。以至動靜雲爲。罔不祗敬。無敢有一毫私意之或干其間焉耳。以治民祗懼之意推之。則在於臨民之際。亦必警懼。如見大賓。如承大祭。以至政令施措。罔不雍和。毋敢有以一人而或肆其上焉耳。凡百大小。率由典則。又必申飭臣僚。使之益加同寅協恭之義。務求天意之所警在於何事。交相恐懼而修省之。則庶幾災咎遂去。而福慶鼎至矣。夫因災知懼。雖歷代常主。猶能行之。其以聖上之聰睿明習。德業日起。顧何有於此乎。惟嘗竊聞先儒之言曰。一念之善則天神地祗祥風和氣。皆在於此。一念之不善則妖星厲鬼凶荒札瘥。皆在於此。是以君子愼其獨。此與應天以實不以文之說。自相通貫。伏惟殿下加察焉。抑臣重惟古者設置三事。其義大矣。蓋無不以燮理陰陽。寅亮天地爲言。是故及至漢時。猶以大災策免大臣。少存其義。而爲大臣者亦必力辭而後已。逮乎後世。視爲常事。恬不動念。其亦可謂不職之甚者。更乞殿下亟罷如臣無用之人。以應故事。不勝大願。取進止。

辭扈駕時乘轎隨後箚八月二十七日曉

編輯

伏以臣纔已受命留都矣。因領議政臣南九萬病勢猝重。又有隨駕之命。固當謹從矣。第續伏承乘轎隨後之敎。此則誠有所不敢當。今此陵幸。聖上以馬座作行。已自成例。則臣子扈駕者安有諉以身病。獨自乘轎隨後之理乎。且臣又有私悃。今番得病最重。正由奉審時乘馬轎撼頓而然。此一節決難承敎。敢此略陳愚忱。伏乞還寢成命。以安私分。不勝幸甚。取進止。

陵所陳前日奉審事狀。仍請隨便落後箚。八月二十八日

編輯

伏以臣今日扈駕拜陵。時氣和暖。班伍整肅。展謁之禮。動合儀則。陟降之際。如享芬苾。此殆百神呵擁。休祥畢至之效。臣是腐儒。其亦何以叨此慶會耶。益切感幸。第臣前者奉審之日。初欲面奏事狀曲折。而適値薄暮。只以短啓。仰陳梗槩矣。蓋其初審。已以恭陵改莎。順陵補莎草定啓本。而臣於是時。蒙恩歸覲。中夜不寐。意謂公私養莎之法。必以冬初春後爲正。以其土氣方善。易於茂盛故也。士大夫家率用此法。而獨國家形勢不同。雖有小缺。必皆不待時而修補。以致新舊莎土自至難合。役每鉅而功益疏也。臣以此意。欲改草啓馳。到中路則臣李世華臣申琓及其工匠等人。一口道如臣言。遂乃改進後啓。勢當於今十月或明春可修矣。第未知於昨日聖上周視審察之時。臣之狂僭愚率之見。其能免於大罪與否耳。愈增悚蹙。且臣於昨日。敢因乘轎隨後之敎。旣蒙申諭。而猶不克仰承者。區區愚忱。實見於箚中。乃謹以馬裝趁諸臣後。果致齊驅迭馳於其間。臣本不習馬。眼眩氣奪。骨節交解。及到寓幕。精神筋力。無一不病。如癡如狂。夫以積月呻痛之餘。奉審所傷。旣曰最重。而今番得病。又非前日之比。以臣形勢。萬無如昨日更廁行伍之理者。伏乞殿下憐臣垂死之狀。許令隨便落後。庶幾得以不至於死域。千萬甚幸。此例不但聖上之昨日所諭。訪諸薦紳間。亦多舊事雲。臣於昨夕切欲請對仰暴。而日昏勢拘。茲用覼縷。罪尤萬死。伏乞聖諒。取進止。

中路陳落後曲折箚八月二十九日

編輯

伏以臣旣承箚批隨後之敎。乃自祗迎陵郊之外。遂爲瞻望趲趁之計。勉強作行。行未數里。痛勢益作。有難斯須堪忍者。不得已堇尋路邊村舍。少調於溫堗。蓋其夜久處冷幕。渾身寒戰。侵曉倍甚。雖欲更加堅持。而誠不能得故耳。其勢到此。一臥之後。殆無生氣可以復登前程。而不惟聖敎如是。意者或可追憩於近郊。待明及城。猶將不至於大戾。乃更策厲前進。間間卸息。及到所謂新院村者。精神益眩。氣力益綴。百體拘攣。喘息急促。無以自定。到此以後。似難更爲策厲之計。以決微命之死生。故不免止宿於其地。達夜呼痛。展轉呻苦。無一刻停息。唇焦口爛。頭項腰脅之症並作。不啻於束縛危蹙之象者。臣自惟目今病狀。一至於此。萬無承命前進之路。且念此處村閭荒落。尤無以調治救活。茲敢近就邑里稍安靜處。以便將息焉。臣旣不得陪從於前。又不得追及於後。一以救死自保爲計。其於怠慢違傲之罪。有不勝誅者。伏乞殿下亟遞臣職。次究臣罪。以爲人臣違命者之大戒。公私幸甚。取進止。

敢申前席辭職之請。兼陳失對曲折箚。十月五日

編輯

伏以臣昨幸復親耿光。得備筵講之末議。區區感幸。死有餘榮。顧分惶愧。無以自勝。第臣所膺職名。濫叨虛帶。亦已久矣。此誠一日不可以不辭。以至玷損國體。癏曠職業。自取其屍素之譏。故茲於前席。乃敢罄竭愚忱。畢陳其決難復冒之狀。而聖旨諄切。至諭以大臣不以奔走爲職。則臣益震惑。不知所出。大臣之職。如以古制固當以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爲主。然自三代以降。能得其義者蓋亦無幾矣。況至後世。猶以統百官裁庶務。出入勤勞。爲職責之當然。蓋必赴衙有期限。治事有本末。然後政無惉懘。而民得其平理也。今臣病不能赴衙。昏不能治事。以至於全然廢閣之域。則誠爲古今所罕有之變例。所未聞之異事。其敢自諉於聖諭之勤懇。而一向拋棄職業。只以揚揚呼唱於道路耶。臣之情勢危蹙。事理乖舛至此。而每蒙聖上屢加勉留。不啻再三。臣於是無以自處。又乃敢以當初散班之請有所陳白。而殊無開納裁察之旨。臣益驚隕。莫知所措。伏乞殿下早晩特加淵念。使愚臣不至於一朝狂惑。遽作逃遁之行。以得重誅於聖朝也。且臣於昨日筵席。得見吏曹判書臣柳尙運因近日臺諫論大臣事有所仰陳。臣亦不無附達者。而大抵以權大運身居首相。不能有所救正。雖有當初一疏。不可以此徑加放赦爲言矣。今聞物情尙以爲未快。臣始因人詳得其疏之語意。非但不能救正。反有涉乎承順。則臣之不能預詳其疏。而有所輕論之失著矣。況其後有及大臣臺臣輕重之說。而亦用近例略罰之語。臣誠愧恨無以自解也。至於末梢。有聖上所處。只可警策臺臣慰安大臣等語。蓋指今日批曉諫官遣近臣於右相兩事。冀其終始善處而已。物議之致疑。固亦不無其由。而要非臣本意也。若如此說。臣殆導殿下以別加督過於言事臺臣。是豈朝廷之細故。而其可置之耶。以此言之。臣之衰昏失對之狀。較然可見。安有如是而能居相職者哉。更乞殿下明賜退斥。千萬甚幸。取進止。

受命修陵請仍省先墓箚十月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抱此積病。黽勉隨行。每一登對而罷。輒復澌痛。固非可久之道矣。適以徽陵改莎之期在於明日。舊例大臣一員必爲之進往奉審而歸。是故領議政臣南九萬前已再作東西之行。臣雖疲病。猶未在於枕席之境。則義當分勞。今將辭朝。抑臣有區區私悃。茲敢仰暴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垂察焉。臣之高祖故司諫臣紹素有重名。嘗論金安老之奸。斥死嶺南而墓焉。厥後孫女懿仁王后配體宣廟。祖母洪氏之喪。乃別葬於楊州金村里。曾祖故大司憲臣應福兄弟皆祔葬其旁。臣於往歲被罪時。來依桑梓。仍居者八九年。卽此地也。自臣移居坡州。星霜屢易。丘壟漸遠。衰病之極。愴戚愈切。雖有歸掃之願。莫由自遂。今幸受命修陵。相距僅數里許。臣意竊願於陵役畢後。暫往省視。少伸此情。其勢亦足以臨夕復命。免於怠慢之罪。伏乞殿下曲加矜察焉。臣以私悃每瀆聖聰。益切惶恐。取進止。

不參啓覆待罪箚十月十七日

編輯

伏以臣祗役山陵。並得歸省於先墓。益用惶感。第於竣事之後。日已亭午。且以臨夕復命爲急。不免疾馳還城。神撓氣憊。幾不自定。今已三日。而一向澌綴。僵臥旅次。無以自持。伏聞朝廷方行啓覆。論斷一歲之死囚。此誠古今國家之大事也。其在槐棘之列者。鮮有不參。況於數日前刑部郞官。亦以治獄文書來視。蓋以舊例俾得先期照勘。以備聖上之下詢。意極周悉。而臣以迫行添痛。俱未下手。以彼以此。勢難趨班而論事者。卒亦自至於盤桓不進之域。其爲留落怠慢之失著矣。益切惶恐。伏乞殿下亟命有司。治臣此罪。以戒具僚不職之人。是亦王政之一端也。取進止。

請蠲坡州糴米。仍陳淸白吏故事箚。十月十九日

編輯

伏以臣宿病新憊。相輔爲患。一味澌痛。展轉苦劇。且以日者所擬奏御文字。尙未結局。神昏晷短。書籍未備。考寫之際。自致遲留。愈切惶㦖。抑有一事。不得不仰籲於宸嚴。幸乞殿下特加採納焉。臣頃與領議政臣南九萬同在朝堂。有坡州士民呈訴。以爲本州戊辰以上糴米。旣已盡捧。朝家雖有蕩減之令。無可一體蒙惠者。切願以此移減於庚午壬申兩年所納。首相以爲諸道諸邑。亦有此請。今不可開路。退題矣。臣竊思惟。此則事體固然。惟是坡州一邑。有大異焉。去歲陵幸之時。裁損節目未定。沿路郡縣孰不被擾。而獨此州道路險長。自惠任嶺至臨津幾五十里。修治塡築。與他邑絶殊。民力已竭。而再經止宿。供億奔走。又非他邑所有。至於今歲陵幸。實在此州境內。朝家雖有裁損。而陵所去州治甚遠。亦動擧邑之民而堇得祗役焉。周年之內。鉅役薦疊。窮閻僻村。無不困苦愁歎。思欲一蒙聖上恩恤之典。如向來諸州之例。而無路自達。蓋前以移減爲請。則果有獨副之嫌。今以兩年陵幸之故。有所特蠲。則是誠朝家隱恤之大惠。諸道諸邑其亦無辭矣。臣謹與方伯度支兩臣相議。皆以爲然。且聞厥數無多。通計米租豆不滿五六百石。伏願聖上深加軫念。以伸一邑之冤恨焉。且臣頃日亦將明宗朝所選廉謹吏事仰達矣。有以李浚慶年譜亦有追選淸白之語。疑前所記或是一時之別擧。非眞淸白者。若以不載於吏曹錄中觀之。抑必有曲折。此所以請考實錄而欲明知者也。又臣近考故相臣李元翼日記。略錄宣廟辛丑歲選廉謹首末。蓋亦與吏曹錄不同意者。其間必有改選而然。茲敢謹以前後所考。書諸別單。以備睿察。惟是淸白廉謹之說。互出莫的。意者淸白是初名。而後來嫌其過重。故改稱廉謹。然其實則一。觀辛丑所選亦名廉謹。而吏曹錄並稱淸白者可知也。臣切欲待開筵日略陳此意矣。今聞視事溫繹間。頉稟亦將屢日。無緣得近於天光。而州邑督糴。急於星火。恐有後時之歎。故敢復覼縷。尤增惶悚。取進止。

東皐集李浚慶

編輯

明宗朝壬子冬十一月。命賜宴廉謹人於闕庭。賜一等樂。各賜丹木胡椒有差。至昏後賜白蠟燭各一雙。○廉謹被抄人。戶曹判書安玹,右參贊朴守良,平安監司洪暹未赴任,刑曹判書趙士秀,大司成李蓂,禮曹參議李夢弼,左承旨洪曇,右承旨成世章,大司諫尹春年,判校尹鉉,左通禮尹釜,掌令柳渾,濟用副正禹世謙,司僕正朴永俊,司僕副正任輔臣,弘文校理鄭宗榮,副校理朴民獻,工曹正郞李增榮,內贍直長金夢佐等十九人參宴。大司憲李浚慶,實錄以卿字印之雲同知中樞任虎臣,周世鵬,同副承旨金鎧,前司成以退溪年譜觀之。則前字疑作大字。不然則前字下脫大字。李滉,典翰宋贊,部將許世麟,軍器別坐安潛行,司勇金彭齡,司宰監正姜允權等十人病不參宴。外任被選人。會寧府使李榮,江界府使金洵,羅州牧使吳祥,尙州牧使申潛,密陽府使金雨,溫陽郡守李重慶,醴泉郡守安從琠,江陵府使金擴,新溪縣令兪彥謙,金溝縣令卞勳男,韓山郡守金若嘿,知禮縣監盧禛,漆原縣監辛士衡,善山居前郡守金就文等十四人。各賜鄕表裡一襲。

年譜

編輯

三十年宣祖三十五年壬寅。追被淸白之選。與崔相國興源同被其選

完平日記李元翼

編輯

前此有命錄扈從戰功討逆勳。設三都監。而禮曹判書柳根上箚。大駕在義州。請兵天朝。專出聖算。當先令赴京使臣籲告於天朝大衙門。必使褒嘉之典及於聖躬。然後扈從諸臣可以錄功。今者籌邊方急。天旱又甚。而先有錄功之擧。極爲未安。雖不得已而爲之。只書名盟府。畫像等事。姑待來年爲之爲當。答曰不允。扈從元勳領議政李恆福,西川君鄭崑壽仍此累啓請停錄功之擧。允下。又命選當今淸白吏。吏曹啓請廣收廷議。二品以上會議。改以廉謹。薦啓柳成龍,沈喜壽,李光庭,金晬,成泳,許頊,許潛,李有中,李時彥,崔汝霖,金長生,李基卨,吳億齡及公四十人也。臺諫所啓。大槩不爲精擇。或有一節可觀而未滿於人心。或有人望所屬而不與於選中。請改選。答曰末世之事。類致如此。可置之。不須改選矣。未滿人心。人望所屬指誰耶。回啓曰。未滿人心李有中也。人望所屬李恆福也。左相金命元啓曰。請仍爲錄功之擧。選廉謹之人。答曰錄功大擧也。自古豈有還寢之時。然旣已停罷。今難爲之。廉謹事。更選無妨。但不可以時好爲之。此意大臣不可不知。

不參世子誕日賀班待罪。仍進萬言疏附錄箚。十月二十六日

編輯

伏以臣有積年沈痼之疾。叨振古罕有之恩。首尾黽勉。共成數月。觸處生疣。無地少安。頃於徽陵奉審之日。已得勞痛。殆不自聊。旋有武試命官之敎。臣意旣未在展轉呼苦之域。則義當祗赴。幸而無事歸寓矣。自數昨來。寒疾大作。百體如碎。澌薾昏悴。幾不省事。食飮益阻。氣力益敓。恐非前時經痛或起之象。而況適當世子生辰。百僚起居之時。無以少伸常禮。通計前者大殿誕日亦在中秋。而一皆不得奔走效誠。名在三事。乃敢獨以賤疾留落。輒嬰怠慢之大罪至於如此。臣誠惶隕不知所裁。伏乞殿下諒臣之病終無可仕之理。所嬰之罪亦不宜每加容貸。亟命罷斥臣職。以安微分。千萬甚幸。且臣於月初登對時。有所仰陳。以爲前上萬言疏。題目粗著。而議論本原多未備。請更搜輯爲一書。以俟聖上之採納矣。得旨以來今踰兩旬。緣臣精神昏忘。書籍散帙。未易收合。今始卒業進呈。臣罪尤重。蓋臣此疏。在於癸亥之夏。當時國勢之臲卼。人材之蕪絶。非如今日之已下者。苟欲爲朝廷稽古道修新制。以幾祈天永命之道。或無甚難。而厥後數載之間。奸壬得志。耆舊雲亡。殆無陽復之理。特以聖心開寤。坤宮正位一事。爲千古之盛節而已。譬如年高之人。屢經大病。危症纔歇。眞元積虛。四肢百體。無一少完。憂虞叢脞。靡有紀極。以故議者多謂今日之要。惟當輔養君德。調和時論。以俟國勢之自安。殊不知君德時論固其大者。而若不於修政固國之術。更加致力。以濟一時之極弊。國勢終無可安之日。是又徒知調護保安之道。而不思進以神方善劑。以收扶衰補弊之效。恐無是理者。蓋臣疏十二條內正內治以上。只在聖明之自修耳。輔養君德。無踰於是。修軍政以下。又乃最後一事。都在不言之中矣。惟是立規模振紀綱求賢才開言路制治法述祖典法先王七條。方成修政之實功。而率皆淵源聖訓。沿襲忠謨。不比刱智設法。駭俗遠人之事。而亦非一時並擧。以致搔擾之患。則未見有難行之大端。最其崇節儉以祛侈習。破朋黨以一國論。抑僥倖以淸仕道。是乃變通釐堇之所當先者。如或不去此習。終必無以爲國也。先儒有言。論學便要明理。論治便須識體。臣固𪷇劣。不足以識治體。若其所言則無非斟酌裁量。稽古法而修新制。要欲爲國家闡明充大。以啓重恢之運。以成一王之法者。然苟非伏遇殿下盛德大業日新不已。厲精圖治。久而益勤。庶幾上而丕應天心。下而增光祖宗。以慰一域萬姓之望。則如臣凡陋之質疏迂之學。亦何敢以區區管蠡之見。有所瀆擾於黈纊之下哉。程伯子嘗告其君曰。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所謂定志者。一心誠意。擇善而固執之也。夫義理不先盡則多聽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則守善而或移。惟在以聖人之訓謂必當從。先王之治謂必可法。不爲後世駁雜之政所牽滯。不爲流俗因循之論所遷惑。其言明白痛切。此正今日殿下之所當法也。蓋嘗推之。所謂一心誠意者。定志之實。擇善固執者。定志之目。假令擇之雖善。而執之不固。終非定志之實。要之不出於一誠字耳。今臣所論諸條。如其不可用則已。如其可用則擧其九而闕其一。非誠也。揭其表而不盡其裡。非誠也。一志不定。萬事無綱。是將不免以聖人之訓爲不必從。先王之治爲不必法。而後世駁雜之政。流俗因循之論。交至而遂肆矣。更乞殿下特留聖意焉。抑臣於此。益有所感者。昔者朱子於孝宗辛丑。入對延和殿。手進七箚。其第二貼黃曰。臣去年所進封事。恐元本不存。今別繕寫成冊。用帒重封。已於閤門投納。乞賜聖旨宣索。蓋指所謂庚子封事也。夫孝宗誠南渡之盛主。亦嘗褒禮朱子。而一歲之間。遂致元本不存。今臣疏在七年屛廢之後。伏蒙聖上收置祕府之中。乃因請問。更加詳覽而下諸廟堂。以爲議行之地。此殆有天數存乎其間。似若神助事功者。然則是豈但爲賤臣之私幸耶。第以臣愚不肖。獲遭大賢所不得於盛主者。加以四方瞻聆。幾無不及。如或詿誤撓奪之餘。使其有喜於始者。不能無戚於終。則其亦不無深慮。並乞聖察。臣不勝感涕之至。取進止。

進稽古錄。申請退歸箚。一十一月二十日

編輯

伏以臣分死再進。已歷兩朔。疾病增益。情跡悶蹙。無一可堪。況遇重寒以來。表裡凍縮。擁衾自護。及至少解。遂成大病。百骸澌痛。腰背特甚。展轉枕席。莫由起動。以致頃日開筵之時。昨者啓覆之次。成命已下。而乃以賤疾彌留。前後俱不得進陪末議。臣之罪戾。到此益重。伏乞殿下勘臣所犯。以爲人臣怠慢者之戒。千萬甚幸。抑臣於今月初旬登對時。竊見首相論奏臣所進萬言疏本末利病。大抵歸重於聖上。以爲此在殿下更取其疏。深察事理。以決其可行與否耳。非臣等所敢與。仍請還上冊子及附錄。蓋臣前日伏承聖諭。以疏中條件甚多。固有難行。而亦必有商確可行者。徐當議處爲敎矣。其日大臣亦以罷內司復政府故制爲難行。而聖上允許。因是推之。其他不得行者。次第可知。然臣之意。本不在此。誠以聖上苟能奮發大志。典學求治。於其所謂十二條大綱領處。卓然有見。知其如此則治。不如此則亂。必當沛然行之者。其間許多條目。雖或隨事變通。非所膠守矣。且臣向來固以疏辭頗簡。往往未究其議論本原。不免申上其一通文字。追而思之。其於古今條貫。猶有餘蘊。臣於是曉。當赴朝。自語於心曰。所編稽古錄。雖出私記。今在行箱。是不過爲吾死後覆瓿之資耳。曷若因此幷獻黼座之側。則亦可見其間古今諸論。與前冊子脈絡意致相連。雖或未必有助於此疏行否之決。亦得以少補聖上平日典學求治之至意。是將不待群下之言。而自然覺其義理如此。無他可適。然後又必能存堯舜禹湯文武之心。能成唐虞三代之治。以之上承祖宗。下安黎庶。以爲國家祈天永命。億萬斯年之休。豈不善哉。蓋其爲錄也。亦有次序。臣之愚見。嘗謂大學是帝王爲學爲治之本。而眞氏衍其義。丘氏續其編。尤爲萬世人君之龜鑑。至於聖學輯要。則門戶小異而義趣益明。自古人臣之盡忠進書。體用俱備。未有及此者也。是故臣以二書目錄揭之於首。誠知舍此無以爲學爲治故耳。以至所謂隆古治法者。又以有虞成周之兩制。並列其次。而繼言其異同之致。亦以治天下之大規模。無出乎此也。其下又以歷代美政。諸臣嘉謨踵之。所謂美政者。在漢爲文,景,明,章之烈。在唐爲貞觀開元之治。厥後曰宋曰皇明曰高麗。代有定製。皆可採行。所謂嘉謨者。就中有儒賢名臣之分。儒賢則自程,朱以至東方諸儒是也。名臣則亦自蕭,韓以至東方諸臣是也。然其大致。古今所論。孰非至者。而莫善於程,朱奏箚。其次則眞德秀及我國李珥二賢所論。眞名世之格言。爲國之良謨。苟能推而行之。雖因此以復三代之治。不啻過矣。其他如諸葛亮,陸贄,李綱以及我國柳成龍以下諸人之說。亦多因一時遇難經理。無非所以隨病發藥。至於鄭道傳實刱開國規模。趙憲蓋欲一從華制。亦可參商採用者也。摠而言之。儒賢之論。本諸大學之道。稽之虞周之治。而名臣之論。往往主於事功謀猷。雖或略有王伯粹駁之辨。而其爲制治安民則一矣。臣之此書。本欲敍次其議論精切者以爲一編。而將此所錄節目。別加標題於所編逐行之上。使見者先曉其義理綱領。瞭然心目之間。而又乃斟酌損益。次第行之於言行政令之際。則帝王爲學爲治之要。其在是矣。特以臣鄕居無力。又它所編之書頗多。不住補綴。自無餘暇以遂此計。而獨取其議論中節目可指名者。如所謂治法美政嘉謨者。疏擧而類成之。仍又採摭其學法治道。原古而切今。有綱有條。行之無弊者。名曰時務大要。卽所謂萬言疏之根本也。其規始於戊申。其文成於癸亥。其疏達於戊辰。再出於今日。首尾數十年間。亦可見其殷勤勞苦。而疏末所謂設施之際。布置之端。次第條理。亦各有宜者。蓋亦欲依古今諸論而處之也。今者聖上旣下此疏於廟堂。使之議啓。臣懼其辭旨尙有所未究。故敢進附錄。及乎廟堂歸重於聖上。方將還上兩書。臣懼其尙不無餘蘊。故敢進此書。誠以爲不如是。則論議本原。猶未盡明。古今條貫。猶未盡宣。群臣在下者。旣已疑於難行。而聖明在上。亦或不能無疑於難決。其流至使千古帝王爲學爲治之大經大法。終歸於淪廢而不用。則臣所進言簡略疏漏之罪。於是尤大有不勝誅故耳。夫謂古道不可復者。流俗之例談也。衆論不可違者。有國之常規也。於此之時。雖或以聰明之至德。居帝王之大位。如我殿下。亦將何所適莫乎。惟當以大學之道爲主。而以先聖王之所傳古賢臣之所陳爲之助。反復斟量。不滯於流浴。不拘於常規。惟以聖心自見其必然之理。確乎不易。斷而行之者。殆蔑以濟此矣。抑臣旣且收進先後諸書。以俟聖明之裁察。而區區悃款。又不得不盡於其後。伏願殿下留神焉。臣於日者。儒臣請命臣連次參講之擧。謹以臣之神思已竭。雖於在朝之時。無可自力。幸乞將臣舊進程朱經筵故事。更賜省覽。仍下於玉堂官。改其訛舛。則今日聖上緝煕之功。筵臣啓沃之方。似皆不外於是。苟其然者。臣身雖退。而其實無異於長侍法筵矣。況此稽古一錄。其於典學求治之道。條貫甚備。不啻可按而行。臣之精力。於斯盡矣。惟在聖上各就本書。更加契勘。斟酌進退。以成一世之治。則臣雖枯死巖壑。與有榮焉。昔者臣之上此疏也。謹引朱子所謂敢冒萬死。刳瀝肺肝。以效野人之獻。而自乞其不肖之身者以爲說。其時已以疾病之日劇。職事之不修。遂有此請。其情誠亦戚矣。中間歲月已過一紀。衰病之極。奄奄若不保朝夕。至於職事之重。奚啻倍蓰。雖蚊蟁之負山。無以喩其危。然則其於進言乞身。並行不悖之義。具有本末。視前而愈切。伏惟殿下於此必有所俯矜矣。況臣當寒添疾。彌留益谻。久在呻痛之境。雖復寄身京邸。終蔑涓埃於國事。違離老母。亦將累月。値此祈寒。想其將息倍艱。日夕馳慕。無以爲懷。倘於未歸之前。一有憂虞之端。不皇以時醫治。則亡論臣之方寸已亂。其孰謂之以公義而掩私情乎。風化之際。所係尤大。幸乞聖明特發仁恩。將臣所叨職名。亟賜鐫罷。俾得歸養老母。幷延殘喘。臣不勝大願。取進止。

申請退歸箚二十一月二十四日

編輯

伏以臣於數昨。具疏進書。仍乞退歸。伏奉聖批。辭旨勤懇。臣誠感激。罔知攸謝。第臣之疾。源委不淺。初旣起於死生之域。自涉冬威。重被隆寒所襲。再三勞動之餘。渾身便覺凍縮。有難自持。及到日氣少解。百體澌薾。如搗如碎。頭目疼痛。唇口焦爛。食飮頓減。氣力益瘁。殊無支撐時月之望。今若貪冒聖寵。遲留京邸。則眞成古人所謂生行死歸之事矣。且聞老母遇寒以來。凡百精力漸不如前。觸風感冒。彌留已久。咳嗽之症。累朔增苦。若非及時調治。望八之齡。何以自保。此尤臣蚤夜憂煎。急於歸視者也。況臣去就已決於八月上章之日。誠以無補於國。有害於身。與其進貽養病之譏。不如退遂烏鳥之情故耳。今此再進。只爲躬伏落後之罪。兼候議疏之擧矣。其罪則幸承聖恩曲賜宥赦。而所議之疏。似已多爲衆論所格。惟其經筵故事,稽古錄雲者。或可因此少申願忠之意。而仰裨聖學之萬一。然則臣雖更加留滯。其於報效之道。終當無以踰此。此又可見臣之歸計難以少緩矣。蓋臣旣發歸養之請。所當連章冒瀆。而適遭一家喪戚。未及成制。今始申請。亦非不知其間啓覆改定。首相又尋長單。而臣之此計已始於前日。不容遷就。伏乞殿下察臣之積病。諒臣之危忱。亟賜鐫罷。仍許退歸。以便公私。千萬甚幸。取進止。

申請退歸箚三十一月二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瀝血陳章。冀蒙鐫許之恩。方此拱俟矣。及承回批。不惟不賜允從。至以疇依速出等語爲敎。臣益震懼隕惑。罔知所對。第臣非敢樂於爲此。誠有所不得已也。竊念從古以來。人君之使臣。必先量其才而察其情。庶幾無背於以禮之道。然後上無枉才之失。下無屈情之患。庶績成而萬事順。家國俱安矣。今者朝廷有草刱泮渙之象。愚臣無匡濟裨補之術。特以先朝遺物。山野虛名。遽置台鼎之列。而其實則乃一抱疾病蔑才力之人耳。是以臣於當初驚惶憂蹙。連章力辭。苦言悲辭。無所不至。而卒不能得命。及其扶曳入朝。觸處生疣。以言乎疾病則前之四朔在痛者七十餘日。後之兩朔在痛者又幾四十日。無異於所謂養病之坊者。其爲實狀如此。以言乎才力則外而備局事務全無關涉。內以經席文義茫然莫識其肯綮。至於人才物議。賢否是非。不啻若聾瞽然。其爲實狀亦如此。無一虛飾。然則聖明在上。所當矜其病而悶其愚。因其所辭而亟賜罷免。豈非所謂使之以禮之道。而顧乃不然。及其因事再進。愈益狼狽。不得不去。則是乃事理之當然。人情之必至。蓋其始猶可以分義自厲。而其終將使國事致僨。君父受累。究其原委。則固由於上之所使過爲寬假。而亦是下臣不能力辭之致。益令入媿死。茲不得不出於此也。然旣往難可以追咎。今者客使將至。而首相因科場小事引入。計其非久自當承命視事。殿下若於此時。許臣之辭。改卜賢德。俾任彌綸輔贊之責。則豈不遠愈於苦督衰朽蹇劣之人。決無更起之勢者耶。況臣於夏間第三辭疏。因論崔與之出處首尾甚悉。大抵以不能出待彼人爲言。伏惟聖上必當俯記之矣。然其中有曰徒志無以成功。徒爵足以生事者。正其樞要也。竊觀近來殿下治兵尙武。思所以追述孝廟之遺志者。非不卓然可見。而臣亦得以數侍前席。每欲仰承聖模。自附於修攘之大計。然而目今天災時變層見疊出。國計民憂。靡一可恃。故不敢輒效妄說。朱子亦嘗曰區區東南事。猶有不勝慮者。何恢復之可圖。況在一隅彈丸之地。尤不宜輕有所擬。此所謂徒志無以成功者也。至於彼國旣與我久爲羈縻。凡位三公者。例必奉使北都。迎賓南館。其於名姓職秩。從人譯舌。靡不通知。如問某相今在何所。其將何辭而對之耶。國勢不嚴。人心叵測。苟或失對。則臣固不足惜。其奈挑患於國家何。此所謂徒爵足以生事也。然則於其所當爲者。不敢生意。而於其所不當爲者。反致生事。夫豈謀國祛患之道哉。蓋臣乞歸之計。旣無進退。而或言舊例彼使往往先於我使。臣之今日不得不留疏西歸者。誠亦以此也。況其入境之後。疑礙轉深。辭謝等節。亦難循其常度。伏乞殿下亟罷臣爵秩。庶絶他虞。兼得歸養於老母。是誠天地生成之恩也。臣本不欲爲逃遁之行。而日迫時寒。跡孤勢危。終不免出此。瞻雲戀闕。臨紙涕泣。不知所裁。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