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 二畝九分小麥畝產3530斤
← | 衛星社坐上了衛星 五畝小麥畝產2105斤 | 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 二畝九分小麥畝產3530斤 作者:人民日報 1958年6月12日 |
1958年6月18日《人民日報》號外 |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是新聞《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 二畝九分小麥畝產3530斤 湖北幸福社十一畝畝產3215斤》的節選。 |
本報鄭州11日電 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第二生產大隊五畝小麥平均畝產二千一百零五斤的消息傳開以後(這個消息登在本報6月8日第一版),這個社的小麥經過繼續打場脫粒,10日第一大隊二分隊又有二畝九分地總產量達到一萬零二百三十八斤六兩,平均每畝畝產三千五百三十斤七兩五錢,比二大隊的最高產量每畝多一千四百二十五斤,超過這塊地去年每畝畝產七百五十斤的三倍多。這個豐產奇蹟,是二分隊隊長陳世俊、副隊長梁友仁、團支委曹玉娥、技術員陳根和保管員陳紅運等六個同志在小麥豐產試驗田裡培育出來的。
這塊二畝九分地的小麥長的特別好:穗大且長,籽粒飽滿,稠密均勻,每畝平均有一百二十多萬株。在麥收前,全縣各地許多群眾和農業技術員都來此作了參觀評比。10日,這二畝九分地的小麥脫粒時,在打麥場上監督打場、揚場和過秤的有中共遂平縣縣委委員、農工部副部長陳丙寅,衛星鄉鄉長銀宗武,衛星社社長鍾清德和這個大隊的幹部。另外,還有好幾十個社員。脫粒後產量經過多次核算,土地進行數次丈量,豐產的事實完全可靠。
這塊二畝九分地獲得高額豐產奇蹟的主要經驗是:第一,肥料多,分期施,從種到收一共施了十次肥。播種前施三次底肥,第一次施三萬斤,第二次三萬七千五百斤,第三次施了十擔人糞尿,播種後,每畝又追施廄肥、人糞尿七十擔,以後又分期上兩次雜肥四十二車、兩次化肥共三十五斤。在麥子拔節前後,為了防止小麥倒伏,連續上兩次草木灰,每次是二千斤,這樣使麥子生長五尺多高,沒有一株發生倒伏現象。第二,普及良種,加大播種量,實行勻播密植。每畝平均下碧螞一號良種三十斤,比過去增加一倍,全部種籽都經過可濕性六六六粉拌種,並且還全部採用了五寸見方方格密植播種法。第三,分期澆水四次。澆水方法是採用小水畦澆,播種以前,澆了一次抗旱底墒水,播種以後,又澆了三次水。第四,及時地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往年這個地方吸漿蟲非常嚴重,今年吸漿蟲快要繁殖的時候,先後噴射了三次藥劑,免除了吸漿蟲對麥子的危害。當小麥遇到冷霜的時候,還及時熏煙防霜兩次。
這個高額豐收的喜訊傳出後,全省人民都歡欣鼓舞。現在不少地區正組織幹部、群眾前往衛星社參觀學習這一先進經驗。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58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54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