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機啟微
作者:倪維德 
公元1370年

《原機啟微》一書,敕山老人所着也。敕山吳人,生勝國時,卒於洪武初,少受書碧山湯公,得其疏通知遠之旨,好積墳素,多至五千卷,為重屋棲之。恣其探討,以才博聞,或勸之仕,則曰富貴有命,不可強也。時元季崩剝,意不欲仕亂世,故謾應雲,晚置別墅於敕山,逍遙物外,自稱敕山老人,人亦隨稱之。敕山嘗讀《黃帝內經》,慨然嘆曰∶窮而在下,可以濟人利物者,其惟醫乎。乃益發古今方書,研究而會通之。不數年,盡能工其術。其治人,無問貴賤男女,內外大小,凡所治咸效,專以慈仁為意,未嘗邀報謝,故施惠博而道益尊。浙河之西,其聲 然震也。是書載治眼一科,書凡二卷。上卷論病疾之原,下卷論方劑之宜,以及君臣佐使、從逆反正之義。其說甚明,使人可按疾而治。治罔不奇效者,敕山之用心如此,可謂仁矣。他所着方書,並行於世,不特專是科也。今之為醫者,大抵守師說,如傷寒、內傷、帶下、小兒,各專門自高,殊不能相通,此豈可與論玄命之奧哉。治眼絕無古傳方,雖張仲景、李明之諸公,論醫之詳,庶幾神妙,而於是猶略略也。後之學人無所師,故目疾為最難治。夫醫者,意也,非其心明乎天人之際,察乎古今之變,卓然有所見焉,烏可以易言哉。是書析理精明,法制具備,文詞爾雅,成一家言,殆有超乎方術之外者,雖達之為政可也。敕山之學,其能以涯 窺乎。予舊藏寫本,顧多訛謬,不敢輕以試人。南京太醫院院判薛公新甫見之曰∶此書予求之久矣,今幸見之先生所,請梓焉以廣其傳,仍撰次己所見聞為一卷附於後。薛公亦吳人,以醫顯,生平着述甚富,藏之尚方,副在家集,能行其學人也。此書之傳絕,且百餘年,至新甫而復行,後之人日蒙利焉,新甫可謂同敕山之用心矣。敕山姓倪氏,名維德,其行事具宋太史墓銘,予但序是書之始末雲。

嘉靖壬辰春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長洲王庭書

卷之上

編輯

淫熱反克之病

編輯

膏粱之變,滋味過也;氣血俱盛,稟受濃也;亢陽上炎,陰不濟也;邪入經絡,內無御也。因生而化,因化而熱,熱為火,火性炎上。足厥陰肝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勝,禍發反克,而肝開竅於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其病眵多 緊澀,赤脈貫睛,臟腑秘結者為重。重者,芍藥清肝散主之,通氣利中丸主之。眵多 緊澀,赤脈貫睛,臟腑不秘結者為輕。輕者,減大黃、芒硝,芍藥清肝散主之,黃連天花粉丸主之。火盛,服通氣利中丸。目眶爛者,內服上藥,外以黃連爐甘石散收其爛處,兼以點眼春雪膏、龍腦黃連膏、 鼻碧雲散攻其淫熱,此治淫熱反克之法也。非膏粱之變,非氣血俱盛,非亢陽上炎,非邪入經絡,毋用此也。用此則寒涼傷胃,生意不上升,反為所害,病豈不治而已也。噫,審諸。

風熱不制之病

編輯

風動物而生於熱,譬以烈火焰而必吹,此物類感召而不能違間者也。因熱而召,是為外來,久熱不散,感而自生,是為內發。內外為邪,惟病則一,淫熱之禍,條已如前。益以風邪,害豈纖止,風加頭痛,風加鼻塞,風加腫脹,風加涕淚,風加腦巔沉重,風加眉骨酸疼,有一於此,羌活勝風湯主之。風加癢,則以杏仁、龍膽草,泡散洗之。病者有此數證,或不服藥,或誤服藥,翳必隨之而生。翳如雲霧,翳如絲縷,翳如秤星。翳如秤星者,或一點,或三四點,而至數十點。翳如螺蓋者,為病久不去,治不如法,至極而至也,為服寒涼藥過多,脾胃受傷,生意不能上升,漸而至也。然必要明經絡,庶能應手。翳凡自內 而出,為手太陽、足太陽受邪,治在小腸、膀胱經,加蔓荊子、蒼朮,羌活勝風湯主之。自銳 客主人而入者,為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受邪,治在膽與三焦、小腸經,加龍膽草、 本,少加人參,羌活勝風湯主之。自目系而下者,為足厥陰、手少陰受邪,治在肝經、心經,加黃連,倍加柴胡,羌活勝風湯主之。自抵過而上者,為手太陽受邪,治在小腸經,加木通、五味子,羌活勝風湯主之。熱甚者,兼用治淫熱之藥。 鼻碧雲散俱治以上之證,大抵如開鍋蓋法, 之隨效,然力少而銳,宜不時用之以聚其力。雖然始者易而久者難,漸復而復,漸復而又復可也。急於復者則不治。今世醫用磨翳藥者有之,用手法揭翳者有之。噫!翳猶瘡也,奚斯愈乎。庸者用此,非徒無益,增害猶甚。愚者受此,欣然而不悟,可嘆也哉!故置風熱不制之病治法。

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編輯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寒暑燥濕風之發耶,發而皆宜時,則萬物俱生;寒暑燥濕風之發耶,發而皆不宜時,則萬物俱死。故曰∶生於四時,死於四時。又曰∶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喜怒憂悲恐之發耶,發而皆中節,則九竅俱生;喜怒憂悲恐之發耶,發而皆不中節,則九竅俱死。故曰∶生於五藏,死於五臟。目,竅之一也。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泉沙之深,至於鑒無窮為有窮,而有窮又不能為窮,反而聚之。則乍張乍斂,乍動乍靜,為一泓一點之微者,豈力為強致而能此乎!是皆生生自然之道也。或因七情內傷,五賊外攘,饑飽不節,勞役異常。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賊,總傷二脈,饑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曰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其病紅赤睛珠痛,痛如針刺,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生翳,皆成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點,或如縷,或如錐,或如鑿,證有印此者,柴胡復生湯主之,黃連羊肝丸主之。痛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助陽活血湯主之,加減地黃丸主之,決明益陰丸主之,加當歸、黃連羊肝丸主之,龍腦黃連膏主之。以上數方,皆群隊升發陽氣之藥。其中有用黃連、黃芩之類者,去五賊也。鼻碧雲散,亦可見用。最忌大黃、芒硝、牽牛、石膏、梔子之劑,犯所忌,則病癒厲。

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

編輯

血陰物,類地之水泉,性本靜。行,其勢也。行為陽,是陰中之陽,乃坎中有火之象。陰外陽內,故行也。純陰,故不行也。不行則凝,凝則經絡不通。經曰∶足陽明胃之脈,常多氣多血。又曰∶足陽明胃之脈,常生氣生血。手太陽小腸之脈,斜絡於目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 。二經皆多血少氣,血病不行,血多易凝。《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淫則傷胃,胃傷血病,是為五味之邪,從本生也。又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遇寒則阻其化。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遇風則散其藏,一阻一散,血亦病焉。是為風寒之邪,從末生也。凡是邪勝,血病不行,不行漸滯,滯則易凝,凝則病始外見,以其斜絡目 耶,以其起於目內 耶。故病環目青 ,如被物傷狀,重者白睛亦 ,輕者或成斑點,然不痛不癢,無淚眵 羞澀之證。是曰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此病初起之時,大抵與傷風證相似,一二日則顯此病也,川芎行經散主之,消凝大丸子主之。睛痛者,更以當歸養榮湯主之。如此則凝復不滯,滯復能行,不行復行,邪消病除,血復如故。志此,無所不愈也;不志於此,無所愈也。

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之病

編輯

氣陽物,類天之雲霧,性本動。聚,其體也。聚為陰,是陽中之陰,乃離中有水之象。陽外陰內,故聚也。純陽,故不聚也。不聚則散,散則經絡不收。經曰∶足陽明胃之脈,常多氣多血。又曰∶足陽明胃之脈,常生氣生血。七情內傷,脾胃先病。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氣亦病焉。《陰陽應象大論》曰∶足厥陰肝主目,在志為怒。怒甚傷肝,傷脾胃則氣不聚,傷肝則神水散,何則?神水亦氣聚也。其病無眵淚痛癢羞明緊澀之證。初但昏如霧露中行,漸空中有黑花,又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遂為廢疾。蓋其神水漸散而又散,終而盡散故也。初漸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鎮墜藥也;石斛夜光丸主之,羨補藥也;益陰腎氣丸主之,壯水藥也。有熱者,滋陰地黃丸主之。此病最難治,餌服上藥,必要積以歲月,必要無饑飽勞役,必要驅七情五賊,必要德性純粹,庶幾易效,不然必廢,廢則終不復治,久病光不收者,亦不復治。一證因為暴怒,神水隨散,光遂不收,都無初漸之次,此一得永不復治之證也。又一證為物所擊,神水散,如暴怒之證,亦不復治。俗名為青盲者是也。世病者多不為審,概曰目昏無傷,始不經意,及成,世醫亦不識,直曰熱致,竟以涼藥投。殊不知涼藥又傷胃,況不知涼為秋為金,肝為春為木,涼藥又傷肝,往往致廢而然後已。病者猶不以藥非,而委之曰命也,醫者猶不自悟其藥,而贅之曰病拙。吁!二者俱此,誰其罪乎?予累見也。故兼陳涼藥之誤。

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

編輯

輕清圓健者為天,故首象天;重濁方濃者為地,故足象地;飄騰往來者為雲,故氣象雲;過流循環者為水,故血象水。天降地升,雲勝水流,各宜其性。故萬物生而無窮,陽平陰秘,氣行血隨,各得其調。故百骸理而有餘。反此,則天地不降升,雲水不勝流,各不宜其性矣。反此,則陰陽不平秘,氣血不行隨,各不得其調矣。故曰∶人身者,小天地也。《難經》曰∶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此血氣分而不混,行而不阻也明矣。故如雲騰水流之不相雜也。大抵血氣如此,不欲相混,混則為阻,阻則成結,結則無所去還,故隱起於皮膚之中,遂為疣病。然各隨經絡而見,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陰心脈、足厥陰肝脈,血氣混結而成也。初起時,但如豆許。血氣衰者,遂止不復長,亦有久止而復長者。盛者則漸長,長而不已,如杯如盞,如碗如斗,皆自豆許致也。凡治在初,須擇人神不犯之日,大要令病者食飽不飢,先汲冷井水洗眼如冰,勿使氣血得行,然後以左手持銅箸,按眼睫上,右手翻眼皮令轉,轉則疣肉已突,換以左手大指按之,弗令得動移,復以右手持小眉刀尖,略破病處,更以兩手大指甲捻之令出,則所出者,如豆許小黃脂也。恐出而根不能斷,宜更以眉刀尖斷之。以井水再洗,洗後則無恙。要在手疾為巧。事畢須投以防風散結湯,數服即愈。此病非手法則不能去。何則?為血氣初混時,藥自可及,病者則不知其為血氣混也。比結,則藥不能及矣,故必用手法去。去畢,必又以升發之藥散之,藥手皆至,庶幾了事。

熱積必潰之病

編輯

積者,重疊不解之貌。熱為陽,陽平為常,陽淫為邪,常邪則行,行則病易見,易見則易治。此則前篇淫熱之病也。深邪則不行,不行則伏,因伏而又伏,日漸月聚,勢不得不為積也。積已久,久積必潰,潰始病見,病見則難治。難治者,非不治也。為邪積久,比潰已深。何則?潰猶敗也。知敗者,庶可以救。其病隱澀不自在,稍覺 ,視物微昏,內穴開竅如針目,按之則沁沁膿出。有兩目俱病者,有一目獨病者,目屬肝,內 屬膀胱,此蓋一經積邪之所致也。故曰熱積必潰之病,又曰漏睛眼者是也。竹葉瀉經湯主之。大便不硬者,減大黃,為用蜜劑解毒丸主之。不然,藥誤病久,終為枯害。

陽衰不能抗陰之病

編輯

或問曰∶人有晝視通明,夜視罔見,雖有火光月色,終為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陽衰不能抗陰之病,諺所謂雀盲者也。問曰∶何以知之?答曰∶《黃帝生氣通天論》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島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又曰∶陰陽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又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故知也。問曰∶陽果何物耶?答曰∶凡人之氣,應之四時者,春夏為陽也;應之一日者,平旦至昏為陽也;應之五臟六腑者,六腑為陽也。問曰∶陽何為而不能抗陰也?答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中州為主也。《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在五行為土,土生萬物,故為陽氣之原。其性好生惡殺,遇春夏乃生長,遇秋冬則收藏,或有憂思恐怒,勞役饑飽之類,過而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受傷,則陽氣下陷,陽氣下陷,則於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陽氣皆衰。陽氣既衰,則於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陰氣獨盛。陰氣既盛,故陽不能抗也。問曰∶何故夜視罔見?答曰∶目為肝,肝為足厥陰也。神水為腎,腎為足少陰也。肝為木,腎為水,水生木,蓋亦相生而成也。況怒傷肝,恐傷腎,肝腎受傷,亦不能生也。晝為陽,天之陽也;晝為陽,人亦應之也。雖受憂思恐怒勞役饑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之陽盛陰衰之時,我之陽氣雖衰,不得不應之而升也,故猶能晝視通明。夜為陰,天之陰也;夜為陰,人亦應之也。既受憂思恐怒勞役饑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陰盛陽衰之時,我之陽氣既衰,不得不應之時伏也。故夜視罔所見也。問曰∶何以為治?答曰∶鎮陰昇陽之藥,決明夜靈散主之。問曰∶病見富貴乎?貧賤者乎?答曰∶憂思恐怒,勞役饑飽,富貴者甚乎?惟其貧賤者,不能免甚也。問者稱善。

陰弱不能配陽之病

編輯

五臟無偏勝,虛陽無補法,六腑有調候,弱陰有強理。心肝脾肺腎,各有所滋生,一髒或有餘,四髒俱不足。此五臟無偏勝也。或浮或為散,是曰陽無根。益之欲令實,翻致不能禁。此虛陽無補法也。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俾之各有主,平秘永不危。此六腑有調候也。衰弱不能濟,遂使陽無御,反而欲匹之,要以方術盛。此弱陰有強理也。《解精微論》曰∶心者,五臟之專精。目者,其竅也,又為肝之竅。腎主骨,骨之精為神水。故肝木不平,內挾心火,為勢妄行,火炎不制,神水受傷,上為內障,此五臟病也。勞役過多,心不行事,相火代之。《五臟生成論》曰∶諸脈皆屬於目。相火者,心包絡也,主百脈,上榮於目,火盛則百脈沸騰,上為內障,此虛陽病也。膀胱小腸三焦膽,脈俱循於目。其精氣亦皆上注,而為目之精。精之窠為眼,四腑一衰,則精氣盡敗,邪火乘之,上為內障,此六腑病也。神水黑眼,皆法於陰;白眼赤脈,皆法於陽。陰齊陽侔,故能為視。陰微不立,陽盛即淫。《陰陽應象大論》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上為內障,此弱陰病也。其病初起時,視覺微昏,常見空中有黑花,神水淡綠色;次則視岐,睹一成二,神水淡白色,可為沖和養胃湯主之,益氣聰明湯主之,《千金》磁朱丸主之,石斛夜明丸主之。有熱者,瀉熱黃連湯主之。久則不睹,神水純白色,永為廢疾也。然廢疾亦有治法,先令病者,以冷水洗眼如冰,氣血不得流行為度,用左手大指次指按定眼珠,不令轉動,次用右手持鴨舌針,去黑睛如米許,針之令入。白睛甚濃,欲入甚難,必要手准力完,重針則破,然後斜回針首,以針刀刮之,障落則明。有落而復起者,起則重刮。刮之有至再三者,皆為洗不甚冷,氣血不凝故也。障落之後,以棉裹黑豆數粒,令如杏核樣,使病目垂閉,覆眼皮上,用軟帛纏之,睛珠不得動移為度。如是五七日,才許開視,視勿勞也。亦須服上藥,庶幾無失。此法治者五六,不治者亦四五。五臟之病,虛陽之病;六腑之病,弱陰之病。四者皆為陰弱不能配陽也。噫!

學人慎之。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編輯

天有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也;人有七情,喜怒悲思憂恐驚也。七情內召,六邪外從,從而不休,隨召見病,此心乘金,水衰反制之原也。世病目赤為熱,人所共知者也。然不審其赤分數等,各治不同。有白睛純赤如火,熱氣炙人者,乃淫熱反克之病也,治如淫熱反克之病。有白有赤而腫脹,外睫虛浮者,乃風熱不制之病也,治如風熱不制之病。有白睛淡赤而細脈深紅,縱橫錯貫者,乃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治如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有白睛不腫不脹,忽如血貫者,乃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也,治如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有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白黑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者,此邪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也。此病或因目病已久,抑鬱不舒,或因目病誤服寒涼藥過多,或因目病時內多房勞,皆能內傷元氣。元氣一虛,心火亢盛,故火能克金。金乃手太陰肺,白睛屬肺;水乃足少陰腎,黑睛屬腎。水本克火,水衰不能克,反受火制,故視物不明,昏如霧露中,或睛珠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赤帶抱輪而紅也。口乾舌苦,眵多羞澀,稍有熱者,還陰救苦湯主之,黃連羊肝丸主之,川芎決明散主之。無口乾舌苦,眵多羞澀者,助陽活血湯主之,神驗錦鳩丸主之,萬應蟬花散主之。有熱無熱,俱服《千金》磁朱丸,鎮墜心火,滋益腎水,榮養元氣,自然獲愈也。噫!天之六邪,未必能害人也。惟人以七情召而致之也。七情匿召,六邪安從,反此者豈止能避而已哉!猶當役之而後已也。

內急外弛之病

編輯

陰陽以和為本,過與不及,病皆生焉。急者,緊縮不解也;弛者,寬縱不收也。緊縮屬陽,寬縱屬陰,不解不收,皆為病也。手太陽肺,為辛為金也。主一身皮毛,而目之上下睫之外者,亦其屬也。手少陰心,為丁;手太陽小腸,為丙。丙丁為火,故為表里,故分上下,而目之上下睫之內者,亦其屬也。足厥陰肝,為乙,乙為木,其脈循上睫之內,火其子也,故與心合。心肝小腸三經受邪,則陽火內盛,故上下睫之內,緊縮而不解也。肺金為火克,受克者必衰,衰則陰氣外行,故目之上下睫之外者,寬縱而不收也。上下睫既內急外弛,故睫毛皆倒而刺里,睛既受刺,則深赤生翳。此翳者,睛受損也。故目所病者皆具。如羞明沙澀,畏風怕日,沁爛,或痛或癢,生眵流淚之證俱見。有用藥夾施於上睫之外者,欲弛者急,急者弛。而睫毛無倒刺之患者,非其治也。此徒能解厄於目前,而終復其病也。何則?為不審過與不及也,為不能除其原病也。治法∶當攀出內瞼向外,速以三棱針亂刺出血,以左手大指甲迎其針鋒,後以黃 防風飲子主之,無比蔓荊子湯主之,決明益陰丸主之,菊花決明散主之, 鼻碧雲散亦宜兼用。如是則緊縮自弛,寬縱漸急,或過不及,皆復為和,藥夾之治,忍勿施也,徒為苦耳。智者宜審此。

奇經客邪之病

編輯

人之有五臟者,猶天地之有五嶽也;六腑者,猶天地之有四瀆也;奇經者,猶四瀆之外,別有江河也。奇經客邪,非十二經之治也。十二經之外,別有治奇經之法也。《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 始。《啟玄子·王冰注》曰∶以其脈起於足,上行至頭而屬目內 ,故病令人目痛從內 始也。《針經》曰∶陰蹺脈入鼽,屬目內 ,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故陽蹺受邪者,內 既赤,生脈如縷,縷根生於瘀肉,瘀肉生黃赤脂,脂橫侵黑睛,漸蝕神水,此陽蹺為病之次第也。或兼銳 而病者,以其合於太陽故也。銳 者,手太陽小腸之脈也。銳 之病,必輕於內 者,蓋枝蔓所傳者少,而正受者必多也。俗呼為攀睛,即其病也。還陰救苦湯主之,撥雲退翳丸主之,梔子勝奇散主之,萬應蟬花散主之,磨障靈光膏主之,消翳復明膏主之,朴硝黃連爐甘石泡散主之。病多藥不能及者,宜治以手法。先用冷水洗,如針內障眼法,以左手按定,勿令得動移,略施小眉刀尖,剔去脂肉,復以冷水洗淨,仍將前藥餌之,此治奇經客邪之法也。故並置其經絡病始。

為物所傷之病

編輯

志於固者,則八風無以窺其隙;本於密者,則五臟何以受其邪。故生之者天也,召之者人也。雖生弗召,莫能害也,為害不已,召之甚也。《生氣通天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陰陽應象大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為害者,安從其來也。今為物之所傷,則皮毛肉腠之間,為隙必甚,所傷之際,豈無七情內移,而為衛氣衰憊之原,二者俱召,風安不從。故傷於目之上下左右者,則目之上下左右俱病,當總作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陰有隙也,加黃連,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額者,病自抵過而上,傷於耳中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手太陽有隙也,加柴胡,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額交巔耳上角及腦者,病自內 而出,以其足太陽有隙也,加蒼朮,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耳後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傷於頰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手少陽有隙也,加枳殼,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頭角耳前後及目銳 後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足少陽有隙也,加龍膽草,除風益損湯主之。傷於額角及巔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陰有隙也,加五味子,除風益損湯主之。諸有熱者,更當加黃芩,兼服加減地黃丸。傷甚者,須從權倍加大黃,瀉其敗血。《六節藏象論》曰∶肝受血而能視。此蓋滋血養血復血之藥也,此治其本也。又有為物暴震,神水遂散,更不復治,故並識之於此。

傷寒愈後之病

編輯

傷寒病癒後,或有目復大病者,以其清陽之氣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竅也。其病隱澀赤脹,生翳羞明,頭腦骨痛,宜作群隊升發之劑餌之,數服斯愈。《傷寒論》曰∶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於四時之氣者,皆能為病。又《生氣通天論》曰∶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五臟六腑一病,則濁陰之氣不得下,清陽之氣不得上。今傷寒時病雖愈,濁陰清陽之氣,猶未來復,濁陰清陽之氣未復,故余邪尚熾不休,故其走上而為目之害也。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陽;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陽明;三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陽;四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陰;五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陰;六日而愈者,余邪在厥陰。七日而復,是皆清陽不能出上竅,而復受其所害也。當為助清陽上出,則治,人參補陽湯主之,羌活勝風湯主之,加減地黃丸主之, 鼻碧雲散亦宜用也。忌大黃、芒硝苦寒通利之劑;用之,必不治。

強陽摶實陰之病

編輯

強者,盛而有力也;實者,堅而內充也。故有力者,強而欲摶;內充者,實而自收。是以陰陽無兩強,亦無兩實。惟強與實,以偏則病。內摶於身,上見於虛竅也。足少陰腎為水,腎之精上為神水;手厥陰心包絡為相火,火強摶水,水實而自收。其病神水緊小,漸小而又小,積漸之至,竟如菜子許。又有神水外圍,相類蟲蝕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覺羞澀耳。是皆陽氣強盛而摶陰,陰氣堅實而有御,雖受所摶,終止於邊鄙皮膚也,內無所傷動。治法∶當抑陽緩陰則愈。以其強耶,故可抑;以其實耶,惟可緩而弗宜助,助之則反勝,抑陽。酒連散主之。大抵強者則不易入,故以酒為之導引,欲其氣味投合,入則可展其長,此反治也,還陰救苦湯主之,療相火藥也。亦宜用 鼻碧雲散。然病世亦間見,醫者要當識之。

亡血過多之病

編輯

《六節藏象論》曰∶肝受血而能視。《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氣厥論》曰∶膽移熱於腦則辛 鼻淵,傳為衄蔑瞑目。《繆刺論》曰∶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由此推之,目之為血所養者明矣。手少陰心主血,血榮於目;足厥陰肝,開竅於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後崩漏亡之過多者,皆能病焉。其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視,差明癮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因為酸疼,當作芎歸補血湯主之,當歸養榮湯主之,除風益損湯主之,滋陰地黃丸主之。諸有熱者,加黃芩;婦人產漏者,加阿膠;脾胃不佳,噁心不進食者,加生薑。復其血,使其所養則愈。然要忌咸物。《宣明五氣篇》又曰∶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是忌。

斑疹餘毒之病

編輯

東垣李明之曰∶諸斑疹皆從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之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陽也,而動作生焉。飢食母血,渴飲母血。飲食者,陰也,而形質生焉。陰具陽足,十月而降,口中惡血,因啼即下,卻歸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結胎之處,命宗所謂玄牝玄關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時發,或因乳食內傷,或因濕熱下溜,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所僻伏者,乃為所發。初則膀胱壬水夾脊逆流而克小腸丙火,故頸項以上先見也;次則胃經癸水,又克心火,故胸腹以上次見也;終則二火熾盛,反制寒水,故胸腹以下後見也。至此則五臟六腑皆病也。七日齊,七日盛,七日謝,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七為火數故也。愈後或有病疽病瘡者,是皆餘毒尚在不去者,今其病目者亦然。所害者,與風熱不制之病稍同而異,總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硬者,減硝黃。未滿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斑湯主之。此藥功非獨能於目,蓋專於斑者之藥也。不問初起已着,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則不復出,方隨四時加減。

深疳為害之病

編輯

衛氣少而寒氣乘之也,元氣微而飲食傷之也,外乘內傷,釀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純陽耶,故深冬不為裳;父母以其惡風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數飢耶,故飼後強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後更飲之。有愚戇而為父母者,又不審其寒暑飲食也,故寒而不為暖,暑而不能涼,飲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飢。而小兒幽玄 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內傷,因循積漸,釀而成疳也。渴而易飢,能食而瘦,腹脹下利,作HT HT 聲,日遠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翳,睫閉不能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竟枯兩目。何則?為陽氣下走也,為陰氣反上也。治法∶當如《陰陽應象大論》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各還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當作昇陽降陰之劑,茯苓瀉濕湯主之,升麻龍膽草飲子主之。此藥非專於目,並治以上數證。然勿後,後則危也。為父母者其審諸。

卷之下

編輯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編輯

君為主,臣為輔,佐為助,使為用,置方之原也。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病之法也。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不宣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輔也。能受能令,能合能力者,佐之助也。或擊或發,或劫或開者,使之用也。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濡,除濕必泄者,逆則攻也。治驚須平,治損須溫,治留須收,治堅須潰者,從則順也。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制大黃熱服之類也。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少陰病下利,服附子、乾薑不止者,白通湯加人尿、豬膽之類也。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寒。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之類也。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也。反則異也。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濕,或 或堅。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故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咸平是也。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熱,辛甘濕熱是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辛甘淡平寒涼是也。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泄,酸苦咸寒是也。《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故置方治病如後。

附方

編輯

芍藥清肝散方治眵多 ,緊澀羞明,赤脈貫睛,臟腑秘結者。

白朮 川芎 防風(各三分) 甘草(炙) 荊芥(各二分半) 桔梗 羌活(各三分) 芍藥(二分半)柴胡(二分) 前胡 薄荷 黃芩(各二分半) 山梔 知母(各二分) 滑石 石膏(各三分) 大黃(四分) 芒硝(三分半)

共十八味,統 咀。都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後熱服。

上為方,治淫熱反克而作也。風熱不制之病,熱甚大便硬者,從權用之。蓋苦寒之藥也,苦寒敗胃,故先以白朮之甘溫,甘草之甘平,主胃氣為君;次以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之辛溫,升散清利為臣;又以芍藥、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黃芩、山梔之微苦寒,且導且攻為佐;終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黃、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熱為使。大便不硬者,減大黃、芒硝,此逆則攻之治法也。大熱服者,反治也。

通氣利中丸治證上同。

白朮(一兩) 白芷 羌活(各半兩) 黃芩 滑石(取末另入,各一兩半) 大黃(二兩半) 牽牛(取末,一兩半)

除滑石、牽牛,另研極細末外,余合為細末,入上藥和勻,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送下。

上方,以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為君;白芷辛溫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溫,通利諸節為臣;黃芩微苦寒,療熱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釐清濁為佐;大黃苦寒,通大便,瀉諸實熱,牽牛苦寒,一說味辛,利大便,除風毒為使,逆攻之法也。風熱不制之病,熱甚而大便硬者,亦可兼用。然牽牛有毒,非神農藥,今與大黃並用者,取其性猛烈而快也。大抵不宜久用,久用傷元氣,蓋從權之藥也,量虛實加減。

黃連天花粉丸治同前。

黃連(一兩) 天花粉(四兩) 菊花 川芎 薄荷(各一兩) 連翹(二兩) 黃芩 梔子(各四兩) 黃柏(六兩)

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下。

上方,為淫熱反克,臟腑不秘結者作也。風熱不制之病,稍熱者亦可服。以黃連、天花粉之苦寒為君;菊花之苦甘平為臣;川芎之辛溫,薄荷之辛苦為佐;連翹、黃芩之苦微寒,黃柏、梔子之苦寒為使。合之則除熱清利,治目赤腫痛。

黃連爐甘石散治眼眶破爛,畏日羞明。余治上同。

爐甘石(一斤) 黃連(四兩) 龍腦(量入)

先以爐甘石置巨火中, 通紅為度,另以黃連用水一碗,瓷器盛貯,納黃連於水內,卻以通紅爐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貯瓷器置日中曬乾,然後同黃連研為細末。欲用時,以一二兩再研極細,旋量入龍腦,每用少許,井花水調如稠糊,臨睡以箸頭蘸敷破爛處。不破爛者,點眼內 銳 尤佳。不宜使入眼內。

上方,以爐甘石收濕除爛為君;黃連苦寒為佐;龍腦去熱毒為使。諸目病者俱可用。病宜者治病,不宜者無害也。奇經客邪之病,量加朴硝泡湯,滴眼瘀肉黃赤脂上。

龍腦黃連膏治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余治上同。

黃連(半斤) 龍腦(一錢)

先銼黃連令碎,以水三大碗,貯瓷器內,入黃連於中,用文武火慢熬成大半碗,濾去滓,入薄瓷碗內,重湯頓成膏半盞許,龍腦以一錢為率,用則旋量入之,以箸頭點入眼內,不拘時。

上方,以黃連治目痛、解諸毒為君,龍腦去熱毒為臣,乃君臣藥也。諸目痛者,俱宜用。

蕤仁春雪膏治紅赤羞明, 癢痛,沙澀。

蕤仁(去油,四錢) 龍腦(五分)

先以蕤仁研細,入龍腦和勻,用生好真蜜一錢二分,再研調勻,每用箸頭點內 銳 。

上方,以龍腦除熱毒為君,生蜜解毒和百藥為臣,蕤仁去暴熱、治目痛為使,此藥與黃連爐甘石散、龍腦黃連膏子並用。

鼻碧雲散治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隱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 青黛 川芎(各一錢)

為細末。先噙水滿口,每用如米許, 入鼻內,以淚出為度,不拘時候。

上方,以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除邪破留為使,升透之藥也。

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使邪毒不閉,令有出路。然力少而銳, 之隨效,宜常 以聚其力,諸目病俱可用。

羌活勝風湯治眵多 ,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頭痛鼻塞,腫脹涕淚,腦巔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白朮(五分) 枳殼 羌活 川芎 白芷 獨活 防風 前胡 桔梗 薄荷(各四分) 荊芥 甘草(各三分) 柴胡(七分) 黃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熱服。

上方,為風熱不制而作也。夫竅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故先以白朮、枳殼調治胃氣為君;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諸治風藥,皆主升發為臣;桔梗除寒熱,薄荷、荊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藥為佐;柴胡解熱,行少陽厥陰經,黃芩療上熱,主目中赤腫為使。又治傷寒愈後之病。熱服者,熱性炎上,令在上散,不令流下也。生翳者,隨翳所見經絡加藥。翳凡自內 而出者,加蔓荊子治太陽經,加蒼朮去小腸膀胱之濕,內 者,手太陽足太陽之屬也。自銳 而入客主人斜下者,皆用龍膽草,為膽草味苦,與膽味合,少加人參,益三焦之氣,加 本,乃太陽經風藥,銳 客主人者,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之屬也。凡自目系而下者,倍加柴胡行肝氣,加黃連瀉心火,目系者,足厥陰手少陰之屬也。自抵過而上者,加木通導小腸中熱,五味子酸以收斂,抵過者,手太陽之屬也。

杏仁龍膽草泡散治風上攻, 赤癢。

龍膽草 當歸尾 黃連 滑石(另研取末) 杏仁(去皮尖) 赤芍藥(各一錢)

以白沸湯泡頓蘸洗,冷熱任意,不拘時候。

又方,以龍膽草、黃連苦寒去熱毒為君,當歸尾行血,杏仁潤燥為佐,滑石甘寒泄氣,赤芍藥苦酸除癢為使。惟風癢者可用。

柴胡復生湯治紅赤羞明,淚多眵少,腦巔沉重,睛珠痛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翳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如縷如錐如鑿。

本 川芎(各三分半) 白芍藥(四分) 蔓荊子 羌活 獨活 白芷(各三分半) 柴胡(六分)炙草 薄荷 桔梗(各四分) 五味子(二十粒) 蒼朮 茯苓 黃芩(各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熱服。

上方,以 本、蔓荊子為君,升發陽氣也;川芎、白芍藥、羌活、獨活、白芷、柴胡為臣,和血補血療風,行厥陰經也;甘草、五味子為佐,為協諸藥斂藏氣也;薄荷、桔梗、蒼朮、茯苓、黃芩為使,為清利除熱去濕,分上下,實脾胃二土,療目中赤腫也。此病起自七情五賊、勞役饑飽,故使生意下陷,不能上升。今主以群隊升發,輔以和血補血,導入本經,助以相協收斂,用以清利除熱,實脾胃,如此為治,理可推也。睛珠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

當歸養榮湯治睛珠痛甚不可忍。余治並同上。

防風 白芷(各七分半) 白芍藥 熟地黃 當歸 川芎(各一錢) 羌活(七分半)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熱服。

上方,以七情五賊、勞役饑飽重傷脾胃。脾胃者,多血多氣之所。脾胃受傷,則血亦病。血養睛,睛珠屬腎,今生意已不升發,又復血虛不能養睛,故睛痛甚不可忍。以防風升發生意,白芷解利,引入胃經為君;白芍藥止痛益氣,通血承接上下為臣;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佐;當歸、川芎。行血補血,羌活除風,引入少陰經為使。血為邪勝,睛珠痛者,及亡血過多之病,俱宜服也。服此藥後,睛痛雖除,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減者,助陽活血湯主之。

黃 炙草 當歸(各五分) 白芷 蔓荊子(各四分) 防風(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七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上方,以黃 治虛勞,甘草補元氣為君;當歸和血補血為臣;白芷、蔓荊子、防風。主療風昇陽氣為佐;升麻導入足陽明足太陰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陰肝經為使。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有熱者,兼服黃連羊肝丸。

黃連羊肝丸治目中赤脈紅甚,眵多。余治同上。

黃連(一兩) 白羯羊肝(一個)

先以黃連研為細末,將羊肝以竹刀刮下如糊,除去筋膜,入擂盆中,研細,入黃連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茶清湯下。

上方,以黃連除熱毒明目為君;以羊肝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不用鐵與刀者,忌鐵器也。金克木,肝乃木也。一有金氣,肝則畏而不受。蓋專治肝經之藥,非與群隊者比也。肝受邪者,並皆治之。睛痛者,加當歸。

決明益陰丸治畏日惡火,沙澀難開,眵淚俱多,久病亦不痊者,並皆療之。余治同上。

羌活 獨活(各五錢) 黃連(酒制,一兩) 防風(五錢) 黃芩(一兩) 歸尾(酒制) 五味子(各五錢) 石決明( ,三錢) 草決明(一兩) 甘草(炙,五錢) 黃柏 知母(各一兩)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上方,以羌活、獨活升清陽為君;黃連去熱毒,當歸尾行血,五味子收斂為臣;石決明明目磨障,草決明益腎療盲,防風散滯祛風,黃芩去目中赤腫為佐;甘草協和諸藥,黃柏助腎水,知母瀉相火為使。此蓋益水抑火之藥也。內急外弛之病,並皆服之。

川芎行經散治目中青 ,如物傷狀,重者白睛如血貫。

枳殼 炙草(各六分) 白芷 防風 荊芥 薄荷 獨活(各四分) 川芎 當歸(各六分) 紅花(少許) 柴胡(六分) 茯苓(三分) 蔓荊子 羌活(各四分) 桔梗(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熱服,食後。

上方,以枳殼、甘草和胃氣為君;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獨活療風邪,升胃氣為臣;川芎、當歸、紅花行滯血,柴胡去結氣,茯苓分利除濕為佐;蔓荊子、羌活引入太陽經,桔梗利五臟為使。則胃脈調,小腸膀胱皆邪去凝行也。見熱者,以消凝大丸子主之。

消凝大丸子治證同上。或有眵淚沙澀者,並皆療之。

川芎 當歸(各七錢) 防風 荊芥 羌活 本 薄荷(各半兩) 桔梗 甘草(炙,各七錢)滑石 石膏 白朮 黃芩 山梔(各一兩) 連翹 菊花(各七錢)

先將滑石、石膏另研,余作細末,和勻,煉蜜為劑,每劑一兩,分八丸。每服一丸,或二丸,茶湯嚼下。

上方,消凝滯藥也。君以川芎、當歸,治血和血;臣以羌活、防風、荊芥、 本、薄荷、桔梗,療風散邪,引入手足太陽經;佐以白朮、甘草、滑石、石膏,調補胃虛,通泄滯氣,除足陽明經熱;使以黃芩、山梔、連翹、菊花,去熱除煩。淫熱反克,風熱不制者,俱宜服也。

千金磁朱丸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針者,二兩) 辰砂(一兩) 神曲(四兩)

先以磁石置巨火中 ,醋淬七次,曬乾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曲末三兩,與前藥和勻,更以神曲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飯湯下。

上方,以磁石辛咸寒鎮墜腎經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鎮墜心經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實也,肝實則目明;神曲辛溫甘,化脾胃中宿食為佐,生用者,發其生氣,熟用者,斂其暴氣也,服藥後,俯視不見,仰視漸睹星月者,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累發者,服之則永不更作。空心服此,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石斛夜光丸治證上同。

天門冬(焙) 人參 茯苓(各二兩) 五味(炒,半兩) 干菊花(七錢) 麥門冬 熟地黃(各一兩) 菟絲子(酒浸) 干山藥 枸杞(各七錢) 牛膝(浸) 杏仁(去皮尖,各七錢半) 生地黃(一兩)蒺藜 石斛 蓯蓉 川芎 炙草 枳殼(麩炒) 青葙子 防風 黃連(各半兩) 草決明(八錢)烏犀(鎊) 羚羊角(鎊,各半兩)

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上方,羨補藥也,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故君以天門冬、人參、菟絲子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臣以五味子、麥門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熟地黃之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肉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子之療風治虛,益氣祛毒也;使以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生烏犀之散滯泄熱,解結明目也。陰弱不能配陽之病,並宜服之。此從則順之治法也。

益陰補氣丸治證上同。

熟地黃(三兩) 歸尾(酒制,半兩) 牡丹皮 五味子 干山藥(各五錢) 茯苓 澤瀉(各二錢半)生地黃(酒制,炒,四兩) 山茱萸 柴胡(各半兩)

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水飛辰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上方,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也。氣病血亦病也。肝得血而後能視,又目為心之竅,心主血,故以熟地黃補血衰,當歸尾行血,牡丹皮治積血為君;茯苓和中益真氣,澤瀉除濕瀉邪氣,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臣;五味子補五臟,干山藥平氣和胃為佐;山茱萸強陰益精通九竅,柴胡引入厥陰經為使。蜜劑者,欲泥膈難下也;辰砂為衣者,為通於心也。然必兼《千金》磁朱丸服之,庶易為效。

滋陰地黃丸治證上同。眵多 者,並皆治之。

黃連(一兩) 黃芩 歸身(酒制,各半兩) 生地黃(酒制,一兩半) 熟地黃(半兩) 五味子(三錢)人參(二錢) 天門冬(焙) 炙草(各三錢) 地骨皮(二錢) 枳殼 柴胡(各三錢)

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每服百丸,食後茶湯下,日三服。

上方,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也。以黃連、黃芩,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神水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亡血過多之病,有熱者,亦宜服。

防風散結湯治目上下睫隱起肉疣,用手法除病後服之。

防風 羌活 白芍藥 歸尾(各五分) 紅花 蘇木(各少許) 茯苓 蒼朮 獨活 前胡 黃芩(各五分) 炙草 防己(各六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渣再煎。

上方,以防風、羌活,升發陽氣為君;白芍藥、當歸尾、紅花、蘇木,破凝行血為臣;茯苓瀉邪氣,蒼朮去上濕,前胡利五臟,獨活除風邪,黃芩療熱滋化為佐;甘草和諸藥,防己行十二經為使。病在上睫者,加黃連、柴胡,以其手少陰足厥陰受邪也;病在下睫者,加本、蔓荊子,以其手太陽受邪也。

竹葉瀉經湯治眼目癮澀,稍覺 ,視物微昏,內 開竅如針,目痛,按之浸浸膿出。

柴胡 梔子 羌活 升麻 炙草(各五分) 赤芍藥 草決明 茯苓 車前子(各四分) 黃芩 六分) 黃連 大黃(各五分) 青竹葉(一十片) 澤瀉(四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稍熱服。

上方,逆攻者也。先以行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之藥為君,柴胡、羌活是也;二經生意,皆總於脾胃,以調足太陰足陽明之藥為臣,升麻、甘草是也;肝經多血,以通順血脈,除肝邪之藥,膀胱經多濕,以利小便,除膀胱濕之藥為佐,赤芍藥、草決明、澤瀉、茯苓、車前子是也;總破其積熱者,必攻必開,必利必除之藥為使,梔子、黃芩、黃連、大黃、竹葉是也。

蜜劑解毒丸治證上同。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 山梔(十兩,末) 石蜜(煉,一斤) 大黃(五兩,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上方,以甘潤治燥為君,為燥為熱之原也;山梔子微苦寒治煩為臣,為煩為熱所產也;石蜜甘平溫,安五臟為佐,為其解毒除邪也;大黃苦寒,性走不守,瀉諸實熱為使,為攻其積,不令其重疊不解也。

決明夜靈散治目至夜則昏,雖有燈月,亦不能視。

石決明(另研) 夜明沙(另研,各二錢) 豬肝(一兩,生用,不食豬者,以白羯羊肝代之)

二藥末和勻,以竹刀切肝作二片,以上藥鋪於一片肝上,以一片合之,用麻皮纏定,勿令藥得泄出,淘米泔水一大碗,貯沙罐內,不犯鐵器,入肝藥於中,煮至小半碗,臨睡,連肝藥汁服之。

上方,以決明鎮腎經益精為君;夜明沙昇陽主夜明為臣;米泔水主脾胃為佐;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

沖和養胃湯治內障初起,視覺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變淡綠色,次則視岐,睹一成二,神水變淡白色,久則不睹,神水變純白色。

柴胡(七錢) 人參 當歸(酒浸,各一兩) 五味子(二錢) 白芍藥(六錢) 白茯苓(三錢) 羌活(一兩半) 炙草(一兩) 防風(半兩) 黃 (一兩半) 白朮 升麻 葛根(各一兩) 干生薑(一錢)

每服六錢,水三盞,煎至二盞,入黃芩、黃連各一錢,再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上方,因肝木不平,內挾心火,故以柴胡平肝,人參開心,黃連瀉心火為君;酒制當歸榮百脈,五味斂百脈之沸,心包絡主血,白芍藥順血脈、散惡血為臣;白茯苓瀉膀胱之濕,羌活清利小腸之邪,甘草補三焦,防風升膽之降為佐;陰陽皆總於脾胃,黃 補脾胃,白朮健脾胃,升麻、葛根行脾胃之經,黃芩退壯火,干生薑入壯火為導為使。此方逆攻、從順、反異、正宜俱備。

益氣聰明湯治證上同。並治耳聾耳鳴。

黃 人參(各一錢二分半) 甘草(炙,五分) 升麻(七錢半) 葛根(三錢) 蔓荊子(一錢半) 芍藥 黃柏(酒炒,各一錢)

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臨睡熱服,五更再煎服。

上方,以黃 、人參之甘溫,治虛勞為君;甘草之甘平,承接和協,升麻之苦平微寒,行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之經為臣;葛根之甘平,蔓荊子之辛溫, 皆能升發為佐;芍藥之酸微寒,補中焦,順血脈,黃柏之苦寒,治腎水膀胱之不足為使。酒制又炒者,因熱用也。或有熱,可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倍加之,加多則不效,脾胃虛者去之。熱倍此者,瀉熱黃連湯主之。

瀉熱黃連湯治內障,症同上,有眵淚 。

黃芩(酒炒) 黃連(酒洗) 柴胡(酒炒) 生地黃(酒洗,各一兩) 升麻(半兩) 龍膽草(三錢)

,為反助陰也。

上方,治主治客之劑也。治主者,升麻主脾胃,柴胡行肝經為君;生地黃涼血為臣,為陽明太陰厥陰多血故也。治客者,黃連、黃芩,皆療濕熱為佐;龍膽草專除眼中諸疾為使,為諸濕熱俱從外來為客也。

還陰救苦湯治目久病,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黑白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視物不明,昏如霧露中,睛白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口乾舌苦,眵多羞澀,上焦應有熱邪。

升麻 蒼朮 甘草(炙) 柴胡 防風 羌活(各半兩) 細辛(二錢) 本(四錢) 川芎(一兩)桔梗(半兩) 紅花(一錢) 歸尾(七錢) 黃連 黃芩 黃柏 知母 生地黃 連翹(各半兩) 龍膽草(三錢)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上方,以升麻、蒼朮、甘草,諸主元氣為君,為損者溫之也;以防風、柴胡、羌活、細辛、 本,諸昇陽化滯為臣,為結者散之也;以川芎、桔梗、紅花、當歸尾,諸補行血脈為佐,為留者行之也;以黃連、黃芩、黃柏、知母、連翹、生地黃、龍膽草,諸去除熱邪為使,為客者除之也。奇經客邪之病,強陽搏實陰之病,服此亦具驗。

菊花決明散治症上同。

草決明 石決明(東流水煮一伏時,另研極細入藥) 木賊草 防風 羌活 蔓荊子 甘菊花 甘草(炙) 川芎 石膏(另研極細入藥) 黃芩(各半兩)

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盞半,煎八分,連末服,食後。

上方,以明目除翳為君者,草決明、石決明、木賊草也;以散風昇陽為臣者,防風、羌活、蔓荊子、甘菊花也;以和氣順血為佐者,甘草、川芎也;以療除邪熱為使者,黃芩、石膏也。內急外弛之病,亦宜其治。

神驗錦鳩丸治症上同。兼口乾舌苦,眵多羞澀,上焦邪熱。

甘菊花(半兩) 草決明 蕤仁(去皮,各三兩) 牡蠣(洗,火 粉,半兩) 黃連 蒺藜(炒,去尖) 防風(各五兩) 羌活(三兩) 細辛(五兩) 瞿麥(三兩) 白茯苓(四兩) 肉桂(二兩) 斑鳩(一隻,跌死,去皮毛腸嘴爪,文武火連骨炙干) 羯羊肝(一個竹刀薄批,炙令焦,忌用鐵刀) 蔓菁子(二升,淘淨絹袋盛,甑蒸一伏時,曬乾)

為細末,煉蜜為劑,杵五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五十丸,空心,溫湯下。

上方,以甘菊花、草決明,主明目為君;以蕤仁、牡蠣、黃連、蒺藜,除濕熱為臣;以防風、羌活、細辛之升上,瞿麥、茯苓之分下為佐;以斑鳩補腎,羊肝補肝,肉桂導群藥入熱邪為使。此方制之大者也,腎肝位遠,服湯藥散不厭頻多之義也。

萬應蟬花散治證上同。

蟬蛻(去土,半兩) 蛇蛻(炙,三錢) 川芎 防風 羌活 炙草(各一兩) 蒼朮(四兩) 赤芍藥(三兩) 當歸 白茯苓(各一兩) 石決明(東流水煮一伏時,另研極細,一兩半)

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臨臥時,濃米泔調下,熱茶清亦可。

上方,制之偶者也。奇之不去,則偶之,是為重方也。今用蟬蛻,又用蛇蛻者,取其重蛻之義,以除翳為君也;川芎、防風、羌活,皆能清利頭目為臣也;甘草、蒼朮,通主脾胃,又脾胃多氣多血,故用赤芍藥補氣,當歸補血為佐也;石決明鎮墜腎水,益精還陰,白茯苓分陰陽上下為使也。亦治奇經客邪之病。

黃 防風飲子治眼棱緊急,以致倒睫拳毛,損睛生翳,及上下瞼 赤爛,羞澀難開,眵淚稠粘。

蔓荊子(五分) 細辛(二分) 葛根(一錢半) 炙草 黃 防風(各一錢) 黃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熱服。

上方,以蔓荊子、細辛為君,除手太陽手少陰之邪,肝為二經之母,子平母平,此實則瀉其子也;以甘草、葛根為臣,治足太陰足陽明之弱,肺為二經之子,母薄子單,此虛則補其母也;黃 實皮毛,防風散滯氣,用之以為佐;黃芩療濕熱,去目中赤腫,為之使也。

無比蔓荊子湯治證上同。

黃 人參(各一錢) 黃連 柴胡(各七分) 蔓荊子 當歸 葛根 防風(各五分) 生草(一錢 細辛葉(三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上方,為肺氣虛耶,黃 、人參實之,為君;心受邪耶,黃連除之,肝受邪耶,柴胡除之,小腸受邪耶,蔓荊子除之,為臣;當歸和血,葛根解除為佐;防風療風散滯,生甘草大瀉熱火,細辛利九竅,用葉者,取其升上之意,為使也。

撥雲退翳丸治陽蹺受邪,內 即生赤脈縷縷,根生瘀肉,瘀肉生黃赤脂,脂橫侵黑睛,漸蝕神水,銳 亦然,俗名攀睛。

川芎(一兩五錢) 菊花(一兩) 蔓荊子(二兩) 蟬蛻(一兩) 蛇蛻(炙,三錢) 密蒙花(二兩) 薄荷葉(半兩) 木賊草(去節,二兩) 荊芥穗(一兩) 黃連 楮桃仁(各半兩) 地骨皮(一兩) 天花粉(六錢炙草(三錢) 川椒皮(七錢) 當歸 白蒺藜(去刺,炒,各一兩五錢)

為細末,煉蜜成劑,每兩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後臨睡。細嚼,茶清下。

上方,為奇經客邪而作也。《八十一難經》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風池者,腦戶也。故以川芎治風入腦,以菊花治四肢游風,一療其上,一平其下為君;蔓荊子除手太陰之邪,蟬蛻、蛇蛻、木賊草、密蒙花除郁為臣;薄荷葉、荊芥穗、白蒺藜諸療風者,清其上也,楮桃仁、地骨皮諸通小便者,利其下也,為佐;黃連除胃中熱,天花粉除腸中熱,甘草和協百藥,川椒皮利五臟明目,諸所病處血亦病,故復以當歸和血為使也。

楮桃仁,即楮實子也。

梔子勝奇散治症同上。並有眵淚,羞澀難開。

蛇蛻 草決明 川芎 荊芥穗 蒺藜(炒) 穀精草 菊花 防風 羌活 密蒙花 甘草(炙) 蔓荊子 木賊草 山梔子 黃芩(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臨睡,熱茶清調下。

上方,以蟬蛻之咸寒,草決明之咸苦,為味薄者通,通者通其經絡也;川芎、荊芥穗之辛溫,白蒺藜、穀精草之苦辛溫,菊花之苦甘平,防風之甘辛為臣,為氣辛者發熱,發熱者升其陽也;羌活之苦甘溫,密蒙花之甘微寒,甘草之甘平,蔓荊子之辛微寒為佐,為氣薄者發泄,發泄者清利其諸關節也;以木賊草之甘微苦,山梔子、黃芩之微苦寒為使,為濃味者泄,泄者,攻其壅滯有餘也。

磨障靈光膏治症上同。

黃連(銼如豆大,一兩,童便浸一宿,曬,為末) 黃丹(水飛三兩) 當歸(取細末,二錢)麝香(另研末) 乳香(另研末,各五分) 輕粉(另研) 砂(另研末) 白丁香(取末,各一錢)龍腦(少許,末) 海螵蛸(取末,一錢) 爐甘石(六兩,另以一兩黃連,銼,置水中,燒爐甘石通紅,淬七次)

先用好白沙蜜一十兩,或銀器沙鍋內,熬五七沸,以淨紙搭去蠟面,除黃丹外,下余藥,用柳木攪勻,次下黃丹再攪,慢火徐徐攪至紫色,卻將乳香、麝香、輕粉、 砂和勻,入上藥內,以不粘手為度,急丸如皂角刺大,以紙裹之。每用一丸,新汲水化開,旋入龍腦少許,時時點翳上。

上方,以黃連去邪熱,主明目為君;以黃丹除熱除毒,爐甘石療濕收散為臣;以當歸和血脈,麝香、乳香諸香通氣,輕粉殺瘡為佐;以 砂之能消,海螵蛸之磨翳,白丁香之主病不移,龍腦之除赤脈去外障為使也。

消翳復明膏治症上同。

黃丹(水飛,四兩) 青鹽(一兩,另研) 白沙蜜(一斤) 訶子(八個,去核,取末) 海螵蛸(三錢,取末)

先將蜜熬數沸,淨紙搭去蠟面,卻下黃丹,用棍攪勻,旋下余藥,將至紫色取出。

黃連(十兩) 蕤仁(半兩) 木賊草(一兩) 龍膽草(二兩) 杏仁(七十五個去皮尖)

通入瓷器內,水一斗浸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入鍋內,文武火熬至小半升,濾去渣,重湯燉成膏子,卻入前藥熬之,攪成紫色,入龍腦一錢。每用少許,點上,藥干,淨水化開用。

上方,以黃連為君,為療邪熱也;蕤仁、杏仁、龍膽草為臣,為除赤痛,潤煩燥,解熱毒也;黃丹、青鹽、龍腦、白沙蜜為佐,為收濕爛,益腎氣,療赤腫,和百藥也;訶子、海螵蛸、木賊草為使,為澀則不移,消障磨翳也。

除風益損湯治目為物傷者。

熟地黃 當歸 白芍藥 川芎(各一錢) 本 前胡 防風(各七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熱服。

上方,以熟地黃補腎水為君,黑睛為腎之子,此虛則補其母也;以當歸補血,為目為血所養,今傷則血病,白芍藥補血又補氣,為血病氣亦病也,為臣;川芎治血虛頭痛, 本通血去頭風為佐;前胡、防風,通療風邪,俾不凝留為使。兼治亡血過多之病。傷於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陰有隙也,加黃連療之。傷於 者,病自抵過而上;傷於耳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手太陽有隙也,加柴胡療之。傷於額交顛耳上角及腦者,病自內 而出,以其足太陽有隙也,加蒼朮療之。傷於耳後、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傷於頰者,病自銳 而入,以其足少陽有隙也,加龍膽草療之。傷於額角及巔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陰有隙也,加五味子療之。凡傷甚者,從權倍加大黃,瀉其敗血。眵多淚多,羞澀赤腫者,加黃芩療之。

加減地黃丸治症上同。

生地黃 熟地黃(各半斤) 牛膝 當歸(各三兩) 枳殼(二兩) 杏仁 羌活 防風(各一兩)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淡鹽湯亦可。

上方,以地黃補腎水真陰為君,夫腎水不足者,相火必盛,故生熟地黃退相火也;牛膝逐敗血,當歸益新血為臣;麩炒枳殼和胃氣,謂胃為多血生血之所,是補其原,杏仁潤燥,謂血少生燥為佐;羌活、防風,俱升發清利,大除風邪,為七情五賊、饑飽勞役之病。睛痛者,與當歸養榮湯兼服;傷寒愈後之病,及血少血虛血亡之病,俱宜服也。

人參補陽湯治傷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竅,其病隱澀赤脹,生翳羞明,頭痛骨痛。

羌活 獨活(各六分) 白芍藥 生地黃 澤瀉(各三分)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 炙草 當歸(各四分) 柴胡 防風(各五分) 熟地黃(酒洗,炒,四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上方,分利陰陽、升降上下之藥也。羌活、獨活為君者,導陽之升也;茯苓、澤瀉為臣者,導陰之降也;人參、白朮,大補脾胃,內盛則邪自不容,黃 、防風,大實皮毛,外密則邪自不入,為之佐也;當歸、熟地黃俱生血,謂目得血而能視,生地黃補腎水,謂神水屬腎,白芍藥理氣,柴胡行經,甘草和百藥,為之使也。

抑陽酒連散治神水緊小,漸如菜子許,及神水外圍,相類蟲蝕者,然皆能睹物不昏,微有 羞澀之證。

生地黃 獨活 黃柏 防風 知母(各三分) 蔓荊子 前胡 羌活 白芷 生草(各四分)黃芩(酒制) 寒水石 梔子 黃連(酒制,各五分) 防己(三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熱服。

上方,抑陽緩陰之藥也。以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君;獨活、黃柏、知母,俱益腎水為臣;蔓荊子、羌活、防風、白芷,群隊昇陽之藥為佐者,謂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黃芩、梔子、寒水石、防己、黃連,不走之藥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諸用酒制者,為引導也。

當歸補血湯治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後崩漏,亡血過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視物,羞明酸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俱各酸痛。

熟地黃 當歸(各六分) 川芎 牛膝 白芍藥 炙草 白朮 防風(各五分) 生地黃 天門冬(各四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噁心不進食者,加生薑煎。

上方專補血,故以當歸、熟地黃為君;川芎、牛膝、白芍藥為臣,以其祛風續絕定痛而通補血也;甘草、白朮,大和胃氣,用以為佐;防風升發,生地黃補腎,天門冬治血熱,謂血亡生風燥,故以為使。

羚羊角散治小兒斑疹後,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淚俱多,紅赤腫閉。

羚羊角(鎊) 黃芩 黃 草決明 車前子 升麻 防風 大黃 芒硝(各等分)

作一服,水一盞,煎半盞,去滓,稍熱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為君;升麻補足太陰以實內,逐其毒也,黃 補手太陰以實外,御其邪也,為臣;防風升清陽,車前子瀉濁陰為佐;草決明療赤痛淚出,黃芩、大黃、芒硝,用以攻其固熱為使。然大黃、芒硝乃大苦寒之藥,智者當量其虛實,以為加減。未滿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消毒化斑湯主之。

消毒化斑湯治小兒斑疹,未滿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余症上同。

羌活(五分) 本(二分) 細辛(一分) 黃連(三分) 黃芩(一分) 酒芩(二分) 酒黃柏(三分)生地黃(二分) 麻黃(五分) 升麻(五分) 白朮(一分) 蒼朮(二分) 生甘草(一分) 吳茱萸(半分) 陳皮(二分) 紅花(半分) 蘇木(一分) 當歸(三分) 連翹(三分) 防風(五分) 川芎(二分) 葛根(一分) 柴胡(二分)

上方,功非獨能於目,蓋專於斑者而置也。今以治斑之劑治目者,以其毒尚熾盛,又傍害於目也。夫斑疹之發,初則膀胱壬水克小腸丙火,羌活、 本,乃治足太陽之藥,次則腎經癸水又克心火,細辛主少陰之藥,故為君;終則二火熾盛,反制寒水,故用黃連、黃芩、黃柏以療二火,酒制者,反治也,生地黃益腎水,故為臣;麻黃、防風、川芎。升發陽氣、祛諸風邪,葛根、柴胡。解利邪毒,升麻散諸鬱結,白朮、蒼朮。除濕和胃,生甘草大退諸熱,故為佐;氣不得上下,吳茱萸、陳皮通之,血不得流行,蘇木、紅花順之,當歸愈惡瘡,連翹除客熱,故為使。此方君臣佐使,逆從反正,用藥治法俱備,通造化明藥性者能知也。如未見斑疹之前,小兒耳尖冷,呵欠,睡中驚,嚏噴,眼澀,知其必出斑者,急以此藥投之。甚者則稀,稀者立已,已後無二出之患。

茯苓燥濕湯治小兒易飢而渴,瘦瘠,腹脹下利,作HT HT 聲,目病生翳,睫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俗謂之疳毒眼。

甘草(炙,二分) 人參(一分) 柴胡(四分) 白朮(二分) 枳殼(麩炒,二分) 蒼朮(三分) 茯苓(二分) 澤瀉(一分半) 前胡(三分) 川芎(三分半) 薄荷葉(二分) 羌活(三分半) 獨活(三分) 蔓荊子(二分)

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稍熱服。

上方,為小兒寒暑飲食不調而釀成此症。夫寒暑飲食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陰陽之會元也。故清陽下而不升,濁陰上而不降。今以白朮、人參,先補脾胃為君;柴胡、甘草、枳殼,輔上藥補脾胃為臣;蒼朮燥濕,茯苓、澤瀉導濁陰下降為佐;然後以羌活、獨活、防風、蔓荊子、前胡、川芎、薄荷諸主風藥以勝濕,引清陽上升為使。此正治神效之法也。

升麻龍膽草飲子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翳,濕熱為病。

升麻(二錢) 羌活(三錢) 麻黃(一錢半) 炙草 穀精草 蛇蛻(各半錢) 龍膽草(三錢) 川鬱金 半錢) 黃芩(炒,一錢) 青蛤粉(三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熱茶清濃調服。

上方君以升麻,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也;臣以羌活、麻黃,風能勝濕也;佐以甘草,承和上下,穀精草明目退翳,蛇蛻主小兒驚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鬱金破血,龍膽草療眼中諸疾,黃芩除上熱,目內赤腫,火炒者妙,龍膽草性已苦寒,恐重之,則又過於寒也。

附錄

編輯

論目為血脈之宗

編輯

《內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針經》曰∶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故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發於陰,白眼赤脈發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東垣曰∶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失明則日月不明矣。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病,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論目為臟腑血脈精氣之宗,至為詳悉。豈但世俗拘之於五輪八廓而已也。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編輯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 瘍,皆為熱也。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或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鬱之甚也。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是以妄謂肝生於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於目也。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爾。又考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論》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見病之輕重也。故知熱郁於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視物之象也。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及衝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氣並於下則足陰,足陰則脹也。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 而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於目也,陽氣內守於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按∶此論熱甚怫鬱,陰陽並厥,玄府閉密,致目病之由為詳,蓋一主於火熱之化也。若由飲食辛熱,七情所動,六氣淫郁,氣血虛實,則東垣、子和、陳無擇輩,論亦已詳,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致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論眼證分表里治

編輯

《機要》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髒則為里,宜養血安神。暴發者,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難愈。

論目疾宜出血最急

編輯

子和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夫目之內 ,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 ,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然陽明經起於目兩旁交 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於目。惟足厥陰經連於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目,在五行屬木,雖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夫目之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故《內經》曰∶熱勝則腫。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治火之法,在藥則咸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內經》曰∶血實者宜決之。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內障暴怒,大憂之所致也。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至於暴赤腫痛,皆宜以 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髮根。甚者,雖至於再,至於三,可也。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按∶此謂目疾出血最急,於初起熱痛暴發,或久病郁甚,非三棱針宣泄不可。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虛損,並氣鬱者,宜從毫針補瀉之則可。故知子和亦大略言爾。於少陽一經,不宜出血,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斯意可見。

論內障外障

編輯

《龍木論》曰∶眼疾有七十二般內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據其疾狀,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少有所憑。

謹按∶諸候詳見本論。然內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今論中雖見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並略雲。然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營所致,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況外障之翳,有起於內 、外 、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絡而來。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問之果然。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致也。當以王道論治庶可。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致失明者矣。悲夫!

論瞳子散大

編輯

東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太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入中人,各從其類。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

論倒睫赤爛

編輯

東垣曰∶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蓋內復熱,則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並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速以三棱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棱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按∶以上所論,可謂深達病情。然是證亦多是血熱陰虛火動所致。蓋血所以滋經脈、養毛髮者也。故當外治以瀉其瘀熱,內治以杜絕其源可也。

論目不能遠視為陰氣不足

編輯

東垣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谷氣、真氣之賊也。元氣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謹按∶陽氣者,猶日火也;陰氣者,金水也。先儒所謂金水內明而外暗,日火內暗而外明者也。然人目眼,備臟腑五行精華,相資而神明,故能視,即此理之常也。雖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殊不言氣者,蓋血得氣為水火之交,而能神明之也。否則陰虛不能遠視,陽乏不能視近,是為老人桑榆之漸。然學人於目病能求諸此,則思過半矣。

論目疾分三因

編輯

陳無擇雲∶病者喜怒不節,憂思兼併,致髒氣不平,郁而生涎,隨氣上厥,逢腦之虛,侵淫眼系,蔭注於目,輕則昏澀,重則障翳,眵淚 肉,白膜瞞睛,皆內所因。或數冒風寒,不避暑濕,邪中於項,乘虛循系,以入於腦,故生外翳,醫論中所謂青風、綠風、紫風、黑風、赤風、白風、白翳、黃翳等,隨八風所中,變生諸症,皆外所因。或嗜欲不節,飲食無時,生食五辛,熱啖炙 ,馳騁田獵,冒涉煙塵,勞動外情,喪明之本,皆不內外因治之。

按∶論中所言致證之因,至為詳悉。惜乎其方多本於風熱,及水髒陽虛處治而未備,學者當自為通變矣。

論偷針眼

編輯

巢氏曰∶凡眼內 頭忽結成 ,三五日間,便生膿汁,世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在 間,熱摶於津液所成。但其勢輕者,小小結聚,汁潰熱歇乃瘥。

謹按∶世傳眼 初生小 ,視其背上,即有細紅點如瘡,以針刺破,眼時即瘥,故名偷針,實解太陽經結熱也。人每試之有驗。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經絡,其諸名實,所過者多矣。

先哲治驗

編輯

東垣雲∶戊申六月,徐總管患眼疾,上眼皮下出黑白翳二點,隱澀難開,兩目緊縮而不痛,兩寸脈細緊,按之洪大而無力,乃足太陽膀胱為命門相火煎熬,逆行作寒水翳,及寒膜遮睛,呵欠,善悲健忘,嚏噴眵淚,時淚下,面赤而白,能食,大便難,小便數而欠,氣上而喘,以撥雲湯治之。

論瞳子散大並方論戊戌冬初,李叔和至西京,朋友待之以豬肉煎餅,同蒜醋食之,後復飲酒太醉,臥於暖坑。翌日病眼,兩瞳子散大於黃睛,視物無的,以小為大,以短為長,卒然見非常之處,行步踏空,多求醫療,而莫之愈。至己亥春,求治於先師,曰∶《內經》有雲∶五臟六腑之精氣,皆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又雲∶筋骨氣血之精而為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又瞳子黑眼法於陰。今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過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雲∶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之中人,各從其類,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滋陰地黃丸。《內經》雲∶熱淫所勝,平以咸寒,佐以苦甘,酸收之。以黃連、黃芩大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瞳子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忌食辛辣物而助火邪,及食寒冷物損胃氣,藥不能上行也。

〔丹溪〕∶一壯年人早起,忽視物不見,就睡片時,略見而不明,食減倦甚,脈緩大,重按則散而無力,意其受濕所致。詢之,果臥濕地半月。遂以白朮為君,黃 、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使,十餘帖而愈。

〔丹溪〕∶一老人忽盲,他無所苦,予以大虛治之,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一醫與磁石藥,予曰∶今夜死矣。果然。

〔丹溪〕∶一人形實,好飲熱酒,忽目盲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污濁之血,死其內而然。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二日,鼻及兩掌皆紫黑。予曰∶滯血行矣。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以上治驗三條見《丹溪纂要》)

謙甫雲∶郎中張子敬,年六十七歲,病眼目昏暗,微黑色,皮膚不澤,六脈弦細而無力。一日出視治眼二方,問予曰∶可服否?予曰∶此二方以黃連大苦之藥為君,諸風藥為使,且人年五十,膽汁減而目不明。《內經》雲∶土位之主,其瀉以苦,諸風藥亦能瀉土。人年七十,脾胃虛而皮肉枯,重瀉其土,使脾胃虛而不能營運榮衛之氣,滋養元氣,胃氣不能上行,隔氣吐食諸病生矣。又況年高衰弱,此藥不服可也。只宜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此不治之治也。子敬以明年春,除關西路按察使,三年致仕回還,精神清勝,脈遂平和,此不可妄服寒涼之劑也。《內經》雲∶征伐無過,是謂太惑,解之可也。

海藏妻侄女形肥,笄年時得目疾,每月或二月一發,發則紅腫難開,如此者三年,服除風散熱等劑,左目反有頑翳,從銳 遮瞳人,右目亦有翳,從下而上。經雲∶從內走外者,少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予謂此少陽陽明二經有積滯也。脈短滑而實,晨則似短。潔古雲∶短為有積滯遏抑臟腑,宜下之。遂用溫白丸,減川芎、附子三之二,多加龍膽草、黃連,如東垣五積法,從二丸加起,每日加一丸;如至大利,然後減丸;又從二丸加起,忽一日,於利中下黑血塊若干,如黑豆大而硬堅,從此漸痊,而翳盡去。(見《醫學綱目》)

樓全善先生曰∶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疼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疼者,亦神效。蓋目珠者,連目本,又各系屬厥陰之經也。夜甚及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丹溪雲∶夏枯草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其草三四月開花,遇夏至陰生則枯。蓋稟純陽之氣也。至哉斯言。故治厥陰目疼如神者,以陽治陰也。予男至夜目珠及連眉棱骨作疼,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點之,反大痛,百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又灸又止,月余;遂以夏枯草二兩,香附末二兩,甘草四錢,同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用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大半,至四五日良愈。

一男子六十餘歲,所患與前證皆同,但黑睛有白翳二點,諸藥不效,亦以此藥與東垣選奇湯,加四物湯,及黃連煎,間服,並灸厥陰少陽而安。

附方

編輯

治風之劑

編輯

局方密蒙花散治風氣攻注,兩眼昏暗,眵淚羞明,並暴赤腫。

羌活 白蒺藜(炒) 木賊 密蒙花 石決明(各一兩) 菊花(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清食後調下。

三因羌活散治風毒上攻,眼目昏澀,翳膜生瘡,及偏正頭疼,目小,黑花累累者。

羌活 川芎 天麻 旋復花 青皮 南星(炮) 本(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入姜三片,薄荷七葉。

按∶以上並足太陽、厥陰藥也。

東垣明目細辛湯治兩目發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風寒怕火,眼睫成紐,眵糊多,隱澀而難開,眉攢腫悶,鼻塞,涕唾稠粘,大便秘澀。

麻黃 羌活(各三錢) 防風(二錢) 本(一錢) 白茯苓(一錢) 當歸尾(一錢) 川芎 細辛 蔓荊子(各五分) 荊芥穗(一錢五分) 生地黃(一錢,酒制) 椒(八個) 桃仁(二十個) 紅花(少許)

上 咀。分作四服,每服水煎,食後熱服。

按∶此足太陽、厥陰、手少陰藥也。

機要四物龍膽湯治目赤,暴發雲翳,疼痛不可忍。

四物湯(各半兩) 羌活 防風(各三錢) 草龍膽(酒拌炒,煎) 防己(各二錢)

上 咀。作數服,水煎。

按∶此足厥陰、太陰、太陽藥也。

防風飲子治拳毛倒睫。

黃 甘草 人參(各一錢) 葛根(五分) 細辛葉 蔓荊子 防風(各五分) 當歸(七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後服。

按∶此足太陽、陽明、手足太陰藥也。

治熱之劑

編輯

局方洗心散治風壅壯熱,頭目昏痛,熱氣上沖,口苦唇焦,咽喉腫痛,心神煩躁,多渴,五心煩熱,小便赤澀,大便秘滯。

大黃(煨) 甘草 當歸 芍藥 麻黃 荊芥穗(各六錢) 白朮(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生薑薄荷湯煎服。

按∶此足太陽、陽明、厥陰、手足太陰經藥也。今人多用之,故收入。然以白朮合大黃入心,故名洗心。而從以麻黃、荊芥,亦是表里藥。

濟生羊肝丸治肝經有熱,目赤睛疼,視物昏澀。

羊肝(一具,生用,《局方》用白羊肝) 黃連(去須,為末)

上先將羊肝去筋膜,於沙盆內搗爛,入黃連末,杵和,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用熟水送下。

按∶此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也。

東垣瀉熱黃連湯治眼暴發,赤腫疼痛。

黃芩(酒制,炒) 黃連(同上制) 草龍膽 生地黃(各一兩) 升麻(半兩) 柴胡(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去渣,於日午前飯後熱服。

按∶此手少陰、太陰、足陽明、少陽、少陰藥也。

治風熱之劑

編輯

局方明目流氣飲治風熱上攻眼目,視物不明,常見黑花,當風多淚,隱澀難開。

大黃(煨) 牛蒡子(炒) 川芎 菊花 白蒺藜(炒) 細辛 防風 玄參 山梔 黃芩 甘草(炙) 蔓荊子 荊芥 木賊(各一兩) 草決明(一兩半) 蒼朮(泔汁炒,二兩)

上為末。每二錢,臨臥用溫酒調下。

按∶此手足三陰、足陽明、太陰藥也。

洗肝散治風毒上攻,暴作赤目,腫痛難開,隱澀眵淚。

薄荷葉 當歸 羌活 防風 山梔仁 甘草 大黃 川芎(各二兩)

上為末。每二錢,食後煎水調下。

按∶此足太陽、厥陰、手足太陰藥也。

錢氏瀉青丸治目暴發,赤腫疼痛。

當歸 川芎 山梔 龍膽草(酒拌炒焦) 大黃 羌活 防風

上為末,蜜丸,雞頭子大。每一二丸。

按∶此足太陽、少陽、太陰、厥陰藥也。

東垣連翹飲子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隱澀,小角緊,久視昏花,迎風有淚。

蔓荊子 生甘草 連翹(各三分) 柴胡(二分) 黃芩(酒制,五分) 生地黃 當歸 人參 紅葵花(各三分) 黃 防風 羌活(各五分) 升麻(一錢)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後熱服。

按∶此足三陽、少陰、厥陰藥也。

神芎丸治濕熱內甚,目赤腫,或白睛黃色。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二十丸。

按∶此足陽明、厥陰藥也。

東垣龍膽飲子治肝眼流膿,生疳翳,濕熱為病。

麻黃(一錢半) 黃芩(炒) 青蛤粉 羌活 草龍膽(酒拌,炒焦,各三錢) 蛇蛻皮 穀精草 川鬱金 炙甘草(各五分) 升麻(二錢)

上為細末。每二錢,食後茶調服。

按∶此足太陽、陽明、手足太陰藥也。

以上六方,宜隨表里而輕重之,亦不可例用。

理血之劑

編輯

局方明目地黃丸治男女肝腎俱虛,風邪所乘,熱氣上攻,目翳遮睛,目澀多淚。

牛膝(酒浸,三兩) 石斛 枳殼(炒) 杏仁(去皮尖,炒) 防風(各四兩) 生熟地黃(各一斤)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前鹽湯下。

按∶此出太陽例,又氣藥也。

簡易加減駐景丸治肝腎氣虛,兩目昏暗,視物不明。

熟地黃 當歸(各五兩) 楮實子 川椒(炒,各一兩) 五味子 枸杞子(各二兩) 菟絲子(酒制,半斤) 車前子(炒,二兩)

上為末,蜜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謹按∶肝為相火,有瀉無補,況陰水虛而陽火實病目者多。故此二方,蓋補肝之陰虛也。頗有理,故收入。

地芝丸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亦妨近視。

生地黃(焙乾) 天門冬(去心,各四兩) 枳殼(二兩,炒) 甘菊花(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茶清送下百丸,食後。

理氣之劑

編輯

局方定志丸治眼不能近視,反能遠視者。

白茯苓 人參(各三兩) 遠志(去心) 菖蒲(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七丸,至二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後,日三服。

按∶以上二方,手太陰、少陰藥也。

濟生桑白皮散治肺氣壅塞,毒氣上攻眼目,白睛腫脹,日夜疼痛。

玄參 桑白皮 枳殼(炒) 升麻 杏仁(炒) 旋復花 防風 赤芍 黃芩 甘菊花 甘草(炙) 甜葶藶(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四錢水煎,食後熱服。

按∶此又治風熱之劑也,出太陽例。

養陽之劑

編輯

東垣神效黃 湯治渾身麻木不仁,或頭面,或手或腿腳,麻木不仁,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視物無力。

黃 (二兩) 人參(八錢) 炙甘草(一兩) 蔓荊子(三錢) 白芍(一兩) 陳皮(半兩)

上 咀。每五錢,水煎,臨臥熱服。

益氣聰明湯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此藥能令人目廣大,久服無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

黃 甘草 人參(各半兩) 升麻 葛根(各三錢) 蔓荊子(一錢半) 芍藥 黃柏(酒炒,各一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臨睡熱服,近五更再服之,得腫更妙。如煩悶或有熱,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若此一味,多則不效。

人參補胃湯治勞役所傷,飲食不節,內障昏暗。

前黃 湯減陳皮, 再減半,加黃柏一兩(酒拌透)。

上 咀。每服三四錢,水煎,食遠稍熱服,後兩目廣大,視物如童時,覺兩腳踏地,不知高低。蓋冬天多服昇陽藥故也。病減住服。

按∶以上手足太陰、少陰藥也。

滋陰之劑

編輯

東垣連柏益陰丸

羌活 獨活 甘草 當歸尾(制) 防風 五味子(各半兩) 石決明(燒,三錢) 草決明 細 黃芩 黃柏 知母 黃連(酒拌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百丸,食遠茶清送下,常多服補陽湯,少服此丸。

滋陰腎氣丸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熟地黃(三兩) 牡丹皮(半兩) 生地黃(四兩) 澤瀉 茯苓(各二兩半) 當歸尾 山茱萸 柴胡 五味子 干山藥(各半兩)

上件於石臼中杵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鹽湯空心服。

按∶以上並少陰藥也。

養陽滋陰之劑

編輯

局方菊睛丸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常見黑花多淚。

枸杞子(三兩) 蓯蓉(酒浸炒) 巴戟(去心,各一兩) 甘菊花(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鹽湯,食遠任下。

東垣滋陰地黃丸治眼目瞳子散大於黃睛,視物無的,或卒然見非常之處。

熟地黃(一兩) 生地黃(一兩半) 柴胡(八錢) 天門冬 炙甘草 枳殼(各三錢) 人參 地骨皮(各二錢) 黃連 五味子(各三錢) 黃芩 歸身(各半兩,酒拌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百丸,溫茶清送下,日進三次。忌辛辣、生冷之物。

按∶此二方,足少陰之劑也。前方主右腎,此主左腎之藥,故亦異爾。

補陽湯治陽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令青白翳見於大 ,及足太陽少陰經中郁遏,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於目,故青白翳內阻也。當於太陽少陰經中,九原之下,以益肝中陽氣,沖天上行。此當先補其陽,後於足太陽太陰標中(標者,頭也),瀉足厥陰肝經火,下伏於陽中,乃次治也。《內經》雲∶陰盛陽虛,則當先補其陽,後補其陰,此治法是也。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臥,服益陰丸。若天色變,大寒大風,並勞役,預日飲食不調,精神不足,或氣弱,俱不得服。候體氣和平,天氣如常服之。乃先補其陽,使陽氣上升,通於肝經之末,利空竅於目矣。

羌活 獨活 甘草 人參 熟地黃 黃 白朮(各一兩) 澤瀉(研為末) 陳皮(各半兩)生地黃(炒) 白茯苓(去皮) 知母(炒,各三錢) 柴胡(去苗,三兩) 防風(去蘆) 白芍藥(各半兩) 肉桂(去皮,一錢) 當歸身(去蘆,酒制,三錢)

上同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沖和養胃湯治內障眼,得之脾胃元氣衰弱,心火與三焦俱盛,飲食失節,形體勞役,心不得休息,故上為此疾,服之神效。

柴胡(七錢) 防風(半兩) 羌活 炙甘草 黃 (各一兩半) 當歸(制) 白朮 升麻 人參 葛根(各一兩) 白芍(六錢) 白茯苓(三錢) 乾薑(一錢) 五味子(二錢) 黃芩 黃連(各七錢)

上 咀。每五六錢,水煎,食遠稍熱服。

按∶以上足三陽、手足太陰藥也。

治障翳諸方

編輯

龍木論還睛丸治眼內赤澀有花,或黑,或白,或紅,皆因肝臟積熱,肺受風邪。初患之時,宜令針治諸穴;內服此。

人參 桔梗 黃芩 熟地黃 防風 茺蔚子 車前子 知母(各二兩) 玄參(半兩) 細辛 五味子(各二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按∶本論治內障諸方,與此相類者數多,姑存此法。

局方蟬花無比散治大人小兒風毒傷肝,或為氣攻,一切眼目昏暗,漸生翳膜,或久患頭風,牽搐兩眼,漸漸細小,連眶赤爛。

茯苓 甘草(炙) 防風(各四兩) 川芎 石決明(鹽水煮熟,研如粉) 羌活 當歸(各三兩 赤芍(十兩,炒) 蒺藜(炒,半斤) 蟬蛻(一兩) 蒼朮(十二兩) 蛇蛻(一兩)

上為末。每三錢,食後米泔調服,茶清亦得。

按∶此足三陽、太陰、厥陰藥也。

蟬花散治肝經蘊熱,毒氣上攻,眼目赤腫,多淚羞明,一切風熱昏翳。

穀精草 菊花 蟬蛻 羌活 甘草(炙) 白蒺藜(炒) 草決明 防風 山梔 川芎 密蒙花 木賊 荊芥穗 黃芩 蔓荊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按∶此足太陽、少陰、厥陰、手太陰藥也。

本事方羊肝丸

菟絲子 車前子 麥門冬 決明子 茯苓 五味子 枸杞子 茺蔚子 苦葶藶 蕤仁 地膚子 澤瀉 防風 黃芩 杏仁(炒) 細辛 桂心 青葙子(各一兩) 熟地黃(一兩半) 白羯羊肝(只用子肝,一片,薄切,新瓦上炒干)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日三次。

按∶此足太陽、少陰、手太陰、少陰藥也。

秘方撥雲退翳丸皇統年間,醫官劉昌祖傳於世。

栝蔞根 枳實 甘草(炙) 蔓荊子(焙) 薄荷(各半兩) 川芎 木賊(浸一宿焙) 密蒙花 荊芥穗 地骨皮 羌活 白蒺藜 甘菊花(各一兩) 蛇蛻 黃連(各三錢) 川椒(七錢半,炒去目) 當歸(一兩半,酒浸,焙乾) 蟬蛻(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後臨臥,日進三服。翳者,米泔水下;睛暗,當歸湯下;內障,木香湯下。

按∶此足太陽、厥陰、手少陰藥也。然翳膜之疾,有氣血虛實,或夾痰熱七情六淫,或陰火動濕熱致者。種種不同,皆宜求責。但以上法,不能以盡病情之變,學人宜擴充焉。

點洗諸方

編輯

局方湯泡散治肝經風熱上壅,眼目赤澀,睛疼多淚。

赤芍 當歸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每二錢,湯燉調熱洗,日三五次。《御藥院方》加荊芥。

三因立勝散治風熱攻眼,隱澀羞明腫痛。

黃連 秦皮 防風 黃芩(等分)

上 咀。水煎熱,用新羊毫筆蘸刷洗眼。

金露膏除昏退翳,截赤定疼。

蕤仁(槌碎) 黃丹(各一兩) 黃連(半兩) 蜜(六兩)

上先將黃丹炒令紫色,入蜜攪勻,下長流水四升,以嫩柳枝五七莖,一把定攪之,次下蕤仁,候滾十數沸,又下黃連,用柳枝不住手攪,熬至升七八合,罩籬內傾藥在紙上,慢慢滴之,勿令塵污。如有瘀肉,加 砂末一錢,上火上慢開,入前膏子內用。

《龍木論》雲∶患傷寒熱病後,切不可點,恐損眼也。斯言可以為藥禁雲。

寶鑑春雪膏治風熱上攻,眼目昏暗,癢痛隱澀難開,多眵淚,羞明疼痛,或生翳膜。

黃連(四兩,銼,用童便二升浸一宿,去連,用淬甘石) 好黃丹(六兩,水飛) 砂(一錢,細研,水調在盞內,燉干為度) 白丁香(五分) 乳香 烏賊骨(燒存性) 當歸(各三錢) 麝香輕粉(各少許) 南爐甘石(十二兩,淬,便汁浸)

上各研另貯,先用好蜜一斤四兩,煉去蠟,卻下甘石末,不住手攪,次下丹,次下諸藥末,不住手攪至紫金色,不粘手為度,搓作挺子。每用一粒,新水磨化,時時點之。忌酒、濕面、蕎麥。

拔萃方 藥治偏頭疼眼疾。

蒼耳頭 薄荷葉 盆硝 石膏(各一錢,亂文者) 乳香 華細辛 川芎(各五分)

上為極細末。早午夕三時 鼻。

《寶鑑方》無蒼耳、乳香、細辛,有荊芥、桔梗。

蟾光膏治遠年病目,不通道路,退去雲膜,須用十二月開成日合。

白砂蜜(四兩,用隔年蔥根去須皮,切短,與蜜一同熬,去白膜,候蔥熟為度,以綿濾淨,紙取蠟面) 黃丹 密陀僧(各水飛,三錢,生用) 爐甘石(火 ,五錢,水飛)

以上三味,研極細,傾入前蜜中,桃柳無節者各一枝,攪勻。

川芎 當歸 赤芍 杏仁(湯泡,去皮尖,各半兩) 黃連(去蘆淨,二兩) 秦皮 訶子皮防風 石膏 玄精石 井泉石 無名異 玄參 代赭石 石決明(以上十味各三錢)

咀。用雪水或長流水五升,於銀器內熬至二升,濾去滓淨,再熬至一升,傾入前藥蜜內,銀器內慢火熬紫金色時,再下後藥,勿令過火。

乳香 沒藥 琥珀 硃砂 蕤仁(各三錢)

以上五味先干研極細,入蕤仁研細,水飛澄清極細,方傾入前藥,一同復熬,以箸點藥於水中不散為度,勿令過與不及,取下,於土中埋七日,取出,置於銀器或瓷器中,如法收貯,便再添入後細藥,以桃柳枝攪勻。

南硼砂 珍珠 龍腦 珊瑚枝(各一錢) 麝香(五分)

上五味,研極細,入藥中封定,如有取不盡藥,用淨水斟酌洗渲熬過,另於洗眼或膏子稠了,傾些小調解。

灸雀目疳眼法

編輯

《寶鑑》雲∶小兒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 橫紋頭白肉際,灸一炷,如小麥大。

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者中。

按∶灸法,詳見《資生》等經,茲不備錄。

附東垣諸先生治法

編輯

撥雲湯治法見前東垣先生治徐總管條。

黃 (一分) 細辛葉(五分) 柴胡(七分) 生薑(五分) 荊芥穗(一錢) 羌活 防風(各一錢半)本生甘草 升麻(各一錢) 葛根 川芎(各五分) 知母 歸身(各一錢) 黃柏(一錢半)

作一服,水煎,稍熱服,食後。

助陽活血湯治眼發之後,猶有上熱,白睛紅上壅,無疼痛,隱澀難開,多眵淚。

防風 黃 炙甘草(各五分) 蔓荊子(二分) 歸身(酒制,五分) 白芷(三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作一服,水煎,臨臥稍熱服。

神效明目湯治眼棱緊急,致倒睫拳毛損目,及上下瞼赤爛,睛赤疼痛昏暗,冷淚常流下,則眼澀難開,眵淚皆滿眼。

葛根(一錢半) 甘草(炙) 防風(各一錢) 蔓荊子(五分) 細辛(二分) 一法。加黃 (一錢)

作二服,水煎,臨臥稍熱服。

廣大重明湯治兩目瞼皆 熱赤腫作痛,楞生瘡,多眵淚,隱澀不能開視,及眼瞼癢,搔之至破者,並皆治之。

草龍膽(酒炒) 防風 生甘草 細辛(各一錢)

各杵如麻豆大,內甘草不銼,只作一梃,先以水一碗半,煎草龍膽一味,至一半,再入餘三味,煎至小半碗,濾去滓,用清汁帶熱洗,以重湯坐令熱,日用五七次。每洗畢,合目須臾。如 肉泛長及癢,亦驗。

五秀重明丸治翳膜遮睛,隱澀昏花。常服清利頭目。

干菊(開頭,五百朵) 荊芥穗(五百穗) 楮實子(五百粒) 木賊(去節,五百莖) 川椒(五百粒,炒去目)

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徐徐咽下。

昇陽柴胡湯

羌活 獨活 甘草根 歸身 熟地黃(各一兩) 人參 黃 白朮(各半兩) 澤瀉(三錢) 白芍藥(一兩) 陳皮 白茯苓 防風(各三錢) 肉桂(五分) 柴胡(一錢半) 生地黃(酒炒,半兩) 楮實子(酒拌,半兩) 知母(酒制,三錢,夏月加至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稍熱服,食後。另合一料,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食遠茶清送下五十丸。每日與前藥各一服。如天氣熱甚,加五味子三錢或五錢,天門冬五錢,更加芍藥、楮實子各五錢。

芎辛湯治兩目晝夜隱澀難開,羞明畏日,目赤視物昏暗,神效。

芎 蔓荊子(各五分) 細辛(二分) 防風(一錢半) 甘草 白芷(各一錢)

作一服,水煎,臨臥稍熱服。

羌活退翳丸治內障,右眼小 青白翳,大 微顯白翳,腦痛,瞳子散大,上熱惡熱,大便時難,小便如常,遇天熱暖處,頭痛睛脹,能食,日沒後天陰則昏暗,此證亦可服滋陰地黃丸。

熟地黃(八錢) 生地黃(酒制) 歸身(酒制,焙) 黃柏(制,各半兩) 川芎(三錢) 芍藥(一兩二錢) 防己(二錢,酒制) 知母(三錢,酒制) 茺蔚子(半兩) 牡丹皮(三錢) 丹參(半兩) 寒水石(一兩,生用) 柴胡(半兩) 羌活(三錢) 黑附子(一錢,炮)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隨以食壓之。忌言語。(以上俱見《東垣試效方》)

保命當歸湯治風熱上攻,瞳子散大。

當歸身 黃芩(各二錢) 黃連 柴胡(各一錢) 熟地黃(三錢) 芍藥(二錢) 甘草(炙,三錢)

分三服,水煎,臨臥溫服。

瑞竹四神丸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補虛益損,及雲翳遮睛。

甘州枸杞子(一斤,揀色赤滋潤者,作四分,用酒一杯潤之,一分) 川椒(一兩同炒,一分) 小茴香(一兩同炒,一分,用芝麻一協議炒,一分,獨炒用)

炒過,將川椒等篩去不用,再加熟地黃、白朮、白茯苓各一兩,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或加甘菊花一兩。(見《醫學綱目添加》)

補肝散治肝風內障,不痛不癢,眼見花發黃白黑赤,或一物二形難辨。

羚羊角 防風(各二兩) 羌活 人參 車前子 茯苓 細辛 玄參 黃芩(各一兩)

為末。食後,米飲調服一錢。

簡要補肝散治肝虛目睛疼,淚出不止,筋脈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四兩) 香附子(一兩)

為細末。每服一錢,茶清調下。

羚角飲子治綠翳內障,頭旋額痛,眼內痛澀者。

羚羊角 防風 知母 人參 茯苓 玄參 桔梗(各二兩) 細辛(三兩) 黃芩 車前子(各一兩)

為末。每服三二錢,水煎,食後溫服。

腎臟風眼

編輯

四生散治腎風上攻,眼目作癢,或作昏花。

白附子 黃 獨活 蒺藜(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腰子一枚,批開入藥,濕紙包裹,煨熟細嚼,鹽湯下;風癬,酒下。

小兒五臟目疾

編輯

天麻丸治小兒肝疳,風疳,眼疳。

青黛 黃連 天麻 五靈脂(去石) 夜明砂(炒) 川芎 蘆薈(各一錢) 龍膽草(酒拌炒焦) 防風 蟬蛻(各一錢半) 全蠍 麝香(少許) 干蟾頭(二錢,炙焦)

為末,豬膽汁浸糕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生犀散治小兒心經虛熱,目內淡紅。

犀角(鎊末,二錢)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干葛(各一兩) 甘草(半兩)

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熟,入犀角,食後服。

瀉黃散治小兒胃熱,眼目作痛。

藿香(七錢) 山梔(一兩)石膏(半兩) 甘草(七錢五分) 防風(四兩)

用蜜酒拌,微炒,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服。

生熟地黃散治小兒疳蝕眼患,閉合不開,羞明畏日,或生內障。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兩) 當歸(二錢半) 麥門冬(去心,半兩) 枳殼(米泔洗,炒) 防風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 赤芍藥(各二錢半)

為末。每服三二錢,黑豆七粒,煎豆熟,去渣服。

三味蘆薈丸治黑水凝翳內障,不痛不癢,微有頭旋脹澀者。

蘆薈 甘草(各一錢) 羚羊角(蜜炙,二兩)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丸。

九味蘆薈丸治三焦及肝膽經風熱,目生雲翳,或瘰 耳內生瘡,寒熱作痛,或肝火肌體消瘦,發熱作渴,飲食少思,肚腹不調,或肝疳口內生瘡,牙齦潰爛,或牙齒蝕落,頰腮腐爛,發熱口渴,飲食少用,下部生瘡等症。

蘆薈(半兩) 胡黃連 當歸 龍膽草(酒浸炒) 芍藥 川芎 蕪荑(各一兩) 木香 甘草(炙,各三錢)

上為末,茯神糊丸,麻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滾湯下。

地黃丸治小兒肝腎虛熱,眼目生翳,或赤爛等症,如變疳症。當兼服蘆薈肥兒二丸。(詳見《家居醫錄》卷六)

熟地黃(捏碎秤,八兩,酒拌杵膏) 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白茯苓 澤瀉 牡丹皮(各三兩)

上各另為末,入地黃膏和勻,加煉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量兒大小,空心服。

肥兒丸治食積發熱,眼目生翳等症。

黃連(炒) 蕪荑(炒) 神曲(炒) 麥芽(炒)

上各另為末等分,水和丸。量兒大小,空心服。

通頂散治小兒腦熱,腦枕骨疼,閉目不開,或頭風痛,攢眉啼哭,並赤目。

川芎 薄荷(各半兩) 茵陳 甘草(各四錢) 朴硝(三錢,甜硝亦可)

為末。用少許吹鼻中既效。如要嚏噴,加躑躅花一錢,只用朴硝吹鼻亦止。

一方,用好壞胭脂子,水調塗眼眶。

決明散治痘疹入眼。

決明子 赤芍藥(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為末。每服一錢,蜜水調服。(以上方見《小兒袖珍方》)

密蒙散治小兒痘疹,及諸毒入眼。

密蒙花(一錢半) 青葙子(一錢) 決明子 車前子(各五分)

為末。羊肝一片,破開,摻藥在內,仍合之,濕紙數重包裹,灰中煨熟,空心食之。

通聖散治小兒瘡痘入眼,及生翳障。

白菊花 綠豆皮 穀精草(去根,各一兩)

為末。三歲一錢,干柿一枚,生粟米泔一盞,同煎,候泔盡,將柿去蒂核,不時食之,日用二三枚,近者五七日,遠者半月,全效。

蛤粉散治小兒瘡痘入目。

穀精草 蛤粉(各等分)

為末。三歲一錢,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以竹葉包裹,以線束定,水一碗,煮熟,入瓷瓶內熏眼,至溫,取食之。

蛇皮散治小兒瘡痘入目成翳 。

栝蔞根 蛇皮(炙黃,等分)

為末。三歲一錢,羊子肝一片,批開,入藥末在內,以線束定,米泔水煮熟食之。

蟬蛻散治小兒斑瘡入眼,半年以里者,一月取效。

豬懸蹄甲(二兩,罐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 蟬殼(一兩) 羚羊角(一分)

為末。三歲一錢,豬肝湯調下,食後服,日三服,一年之外難治。

二粉散治小兒斑瘡入眼。

輕粉(五分) 粉霜(一錢)

上研勻,用綿裹。如人患左眼,塞入左耳內,患右眼,塞入右耳內,所患眼便開得,其瘡自愈。(以上方見《全嬰集》)

海藏雲∶東垣先生治斑後風熱毒,翳膜氣障遮睛,以瀉青丸治之大效。初覺,易治。《保命集》雲∶非斑後翳膜,亦能治之,瀉青丸減大黃一半用之。(以上方見《醫學綱目》)

羌菊散治小兒肝臟壅熱,眼生浮翳。

羌活 防風 山梔(各一分) 甘草 菊花 白蒺藜(炒,去尖,各半兩)

為末。三歲五分,食後,蜜湯調下,日三服。

二草散治小兒疳眼睛疼,並赤眼腫痛。

甘草 龍膽草(酒炒) 當歸 細辛(各一錢)

為末。三歲一錢,水半盞,砂糖少許,煎三分,食後服。

三黃丸亦治疳赤眼。若因瀉痢後,疳眼昏澀,大便不實者,用六神丸、六甲丸,並暖疳藥。

雞肝散治小兒疳眼,不赤不腫不疼,但開畏明光,此藥治之。

川烏(大者,去皮,一枚,生) 好壞子(一字)

為末。五歲一錢,雄雞肝一具,淨洗去筋膜,竹刀薄切開,摻藥在內,箬葉包裹,麻皮扎定,用米泔水半盞,瓷器中煮熟,切作片,空心,臨冷食之,將煮肝湯送下。又有腦熱閉目,鼻內乾燥,用通頂散治之。(方見前)

小兒雀盲眼

編輯

還明飲治小兒每至夜不見物,名曰雀目。

夜明砂 井泉沙 穀精草 蛤粉(各等分)

為末,煎黃蠟丸,雞豆肉大。三歲一丸,豬肝一片切開,置藥於內,麻皮扎定,沙瓶內煮熟,先熏眼,後食之。

合明散治小兒雀目,至夜不見物。

楮實子 覆盆子(酒浸) 車前子(酒蒸) 石斛(各一兩) 沉香(另研) 青鹽(別研,各半兩)

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小兒肝脾等眼疾

編輯

養肝丸治小兒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淚。

當歸(酒浸) 車前子(酒蒸,焙) 防風(去蘆) 白芍藥 熟地黃(酒蒸,杵膏) 蕤仁(別研) 川芎 楮實子(各等分)

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滾湯下,不拘時服。

車前子散治小兒肝經積熱,上攻眼目,逆順生翳,血灌瞳子,羞明多眵。

密蒙花 羌活 菊花 粉草 白蒺藜 草決明 車前子(炒) 黃芩 龍膽草(淨洗,各等分,炒)

為末。每服二錢,食後,飯湯調服。(以上四方見《袖珍方》)

草龍膽散治小兒暴赤火眼,晝夜澀痛,作腫淚多。

草龍膽 木賊 荊芥 菊花 防風 草決明(半生半炒)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二錢,水煎溫服。痛甚,加羌活、乳香。

明目飲治小兒脾蘊熱,肝受風邪,致兩目羞明,經久不愈。

山梔仁 香附子(淨,各一兩) 夏枯草(半兩)

每服二錢,入蜜一匙,水煎服。(以上方見《活幼心書》)

飛絲塵垢入目

編輯

治飛絲入目,用頭垢點入目中即出,神效。

飛絲入眼,用柘樹漿點了,用綿裹箸頭蘸水,於眼上繳拭涎毒。

又方∶飛絲入目,以火麻子一合杵碎,井花水一碗浸攪,卻將舌浸水中,涎沫自出,神效。

一方∶茄子葉杵碎,加麻子法尤妙。

丹溪∶飛絲落入眼中,紅腫如眯,痛澀不開,鼻流清涕。用京墨濃磨,以新筆塗入目中,閉目少時,以手張開,其絲自成一塊,看在眼白上,卻用綿輕輕拭出則愈。如未盡,再治。眯目,鹽與豉置水中浸之,視水,其渣立出。(孫真人方)

《千金》∶治稻麥芒入眼,以新布覆眼上。將蠐螬從布上摩之,其芒自着布上。

山居物落眼中。用新筆蘸水繳之。

又方,濃研好墨點,立出。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