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辦工廠應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江蘇省武進縣農業機械廠的調查報告

縣辦工廠應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江蘇省武進縣農業機械廠的調查報告
江蘇省革命委員會 鎮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武進縣革命委員會 聯合調查組
1969年12月10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武進縣農業機械廠,遵照毛主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偉大教導,堅持走自我武裝的道路,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編輯

武進縣農業機械廠,是在一九五六年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建立的。建廠初期,只有十八個工人,五台舊機床。發展到一九五八年,已是一個初具規模的農機修造廠。 一九六二年,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代理人,借「調整」為名,把廠里工人大批抽走,很多機床調出。從此,這個廠的農機大修任務有百分之二十要靠外地幫助,配件生產只能完成百分之三十。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工人階級掌握了工廠的領導權,狠批了叛徒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端正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向。接着,工廠設備落後的問題就尖銳地提了出來。

設備問題如何解決?廣大工人根據毛主席關於「我們是主張自力更生的。我們希望有外援,但是我們不能依賴它,我們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體軍民的創造力」的教導,認識到:要爭取大工業支援,但是決不能把農機工業的發展統統壓在大工業身上,更不能坐等上級分配,而是應該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走自我武裝的道路。

這條路怎麼走

編輯

怎樣才能實現自我武裝?他們的基本經驗是:

一、要搞機器設備的自我武裝,首先要搞好人的思想武裝。一九六六年下半年,這個廠打算造一台中型的內外圓磨床。這件事一提出,有的人認為,這種精密磨床只有上海的大廠才能造,小廠恐怕啃不動。廣大工人群眾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學習了毛主席關於「我們應當在自己內部肅清一切軟弱無能的思想」等偉大教導,狠批了叛徒劉少奇的「爬行主義」和「群眾落後論」,堅定了自我武裝的信心。他們說:有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有自己勤勞的雙手,什麼「土」的「洋」的,我們都能造。圖紙趕製幾套,準備一次不成下次再干。思想提高了,原來認為不容易克服的困難,一個個被征服了。磨床的砂輪架裝在四個滾珠框上,安裝的誤差要求很小。他們沒有專用儀表,就群策群力,自製土工具,反覆校正,達到一級精度。在製造主軸瓦時,沒有機器,就用手工刮,六片主軸瓦刮了七天,硬是刮得符合標準。他們把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同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排除重重困難,造成了第一台精密磨床。經過檢驗,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二、腳踏實地,艱苦奮鬥。對於在自我武裝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困難,他們一是不怕,二是認真對待,依靠自己的力量,逐個加以克服。今年,他們造中型滾齒機,精密度要求很高,有九百多個零件。除了十七個零件請大廠協作加工外,其餘都是自己製造的。其中有兩隻齒輪箱,每隻有三十幾個孔,孔與孔之間的誤差很小。他們也用自製的土鏜床鏜孔,克服了加工過程中的許多困難,達到了一級精度的要求。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解決了一系列看來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造出了一台台機床。

三、因地制宜,大膽革新。在製造機床的過程中,他們根據修造農機的需要,對一些機床的結構作了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革。滾齒機上的凸銷套,本來是用鋼材製造的整體零件,沒有特製的專用工具,就無法加工。他們把鋼件改為銅件,由整件分為兩個零件。中型內外圓磨床,按照說明書,是不能磨曲軸的,他們打破了圖紙的框框,大膽進行了近三十項改革,不僅簡化了結構,而且擴大了效用。這個廠自己製造的六台精密機床,都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精密度高、適合農機修造的優點。

四、合理安排,見縫插針。廠革命委員會根據農機修理有季節性的規律,對自我武裝採取了長期準備,短期突擊的方法。在冬春兩季農機大修季節,組織少數人作好圖紙、木模、翻砂、備料等準備,然後,抓住農機零修的間隙,發動群眾,集中力量,打殲滅戰。這樣,既保證了農機修造任務的完成,又加快了自我武裝的速度。

帶來的新變化

編輯

由於搞了自我武裝,農機的修造能力越來越強,對農業生產的支援越來越大,為農業服務的道路越走越寬。三年來,這個廠完成了拖拉機、柴油機、農用水泵等大修任務達一千六百多台,有力地支援了農業生產。

由於搞了自我武裝,有力地支援了基層農機修配網點。幾年來,這個廠為基層提供了備件車床十五台。同時,還為區社修配網點澆鑄和加工了一批機床零部件。在縣農機廠的支援下,經過全縣修配網點的努力,一半以上的區點,已經基本上做到中修不出區。

在製造能力上,也有了顯著變化。一九六八年下半年,這個廠試製成功了新195型柴油機,與兄弟廠合作又造出了「紅旗十二型」手扶拖拉機。這種拖拉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馬力大,用途廣等優點。去年以來,已經造出柴油機一百五十六台,裝配了拖拉機七十五台,深受貧下中農歡迎。

這個廠,經過幾年的艱苦創業,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兩條路線鬥爭覺悟大大提高,「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深入人心,全心全意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思想紮下了根子。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