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

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6年12月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白皮書

前言

編輯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寄託着生存和希望。發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象徵着人類尊嚴和榮耀。唯有發展,才能消除全球性挑戰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中國有13億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立足基本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既努力通過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民的發展權,又努力通過保障人民的發展權,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開創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人權保障的新道路。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切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努力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值此紀念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通過30周年之際,作為發展權的倡導者、踐行者和推動者,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分享實現發展權的理念和經驗,推進世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

  一、與時俱進的發展權理念

編輯

  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共享發展成果,使每個人都得到全面發展,實現充分的發展權,是人類社會的理想追求。

  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善於創新、追求進步的民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康」「大同」社會理想以及「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等富民思想,充分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追求更高、更好、更加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為獲得發展機會,改善發展條件,共享發展成果,進行了不懈奮鬥。古代中國,農耕文明長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創造了非凡的發展成就,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有研究表明,直到19世紀中葉,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都是世界上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最多的國家。在16世紀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項發明和發現中,中國占173項。

  近代工業革命發生後,中國開始喪失發展機會。西方殖民主義者推行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更是徹底破壞了中國的發展條件。從1840年到1949年,由於西方列強的一次次入侵,加之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社會制度的落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墜入貧窮深淵。《劍橋中華民國史》對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有這樣的描述:「絕大多數中國人至多不過勉強維持生存而已……許多人的生活水平甚至還不到向來的那種水平」「作為一種制度,中國經濟甚至到了20世紀中葉仍停留在『現代前』時期,只是到1949年以後才告結束……」在長達110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民為爭取發展權,爭取與各國享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國人民深知發展的價值和發展權的寶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發展的新紀元。新中國為人民提供了充分的發展機會和發展條件,為實現發展權開創了廣闊的空間。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發展權不斷得到有效保障。中國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以上的人口;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裡,使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占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前的35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中國人民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1949年全國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僅20%左右,而到2015年,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為99.88%,九年制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7%,高等教育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聯合國《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在188個國家中列第90位,已進入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組。

  多年來,中國從實際出發,把握時代大勢,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為豐富和完善發展權理念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貧窮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供給,人類其他一切權利的實現都是非常困難或不可能的。發展既是消除貧困的手段,也為實現其他人權提供了條件,還是人實現自身潛能的過程。發展權貫穿於其他各項人權之中,其他人權為人的發展和發展權的實現創造條件。發展權的保障,既表現在經濟、文化、社會、環境權利的實現之中,又表現在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的獲得之中。中國讚賞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所強調的表述——發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由於這種權利,每個人和所有各國人民均有權參與、促進並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獲得充分實現。

  ——發展權的主體是人民。中國奉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視人民為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民成為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促進者和受益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更有尊嚴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發展權是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統一。中國既重視個人發展權,又重視集體發展權,努力使二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集體的發展;同時,也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發展權既是每個人的人權,又是國家、民族和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的人權,個人發展權只有與集體發展權統一起來,才能實現發展權的最大化。中國讚賞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的表達——發展機會均等是國家和組成國家的個人的一項特有權利,任何國家和組成國家的任何個人,都有參與發展、平等享有發展成果的權利。

  ——發展權的實現是一個歷史過程。發展永無止境,發展權的實現沒有終點。在實現發展權問題上,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將長期是社會主要矛盾。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面臨的發展問題十分突出,發展任務十分繁重,追求更加平等的參與和更加平等的發展,充分實現全體人民的發展權,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發展權的保障必須是可持續的。可持續發展是發展權的應有之義,體現着代際公平。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平等,發展方式粗放,都是發展不可持續的表現。中國堅持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消費、生產,科學管理地球的自然資源,走可持續的、有復原力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滿足今世後代的需求。中國遵循平衡性、可持續性的發展思路,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視為實現和保障發展權的新樣態。

  ——發展權應為各國人民共有共享。實現發展權既是各國的責任,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義務。發展權的實現既需要各國政府根據各自國情制定符合本國實際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政策,也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倡導各國堅持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共同發展理念,着力促進包容性發展,為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權創造條件。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實現發展權共享、共贏。

  二、日臻完備的發展權保障制度

編輯

  中國建立並完善保障發展權的立法、戰略、規劃、計劃、司法救濟一體化制度體系架構,以富有建設性、務實性、高效性和強制性的體制制度、戰略構建與政策措施,保障人民發展權的實現。

  ——憲法和法律制度

  中國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實現人民的發展權提供了法律保障。

  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全方位確立和保障發展權。憲法序言確立了保障平等發展的根本指導原則,明確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確立了人民民主、平等發展原則,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規定「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係」。憲法確立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基本原則,並在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條款中明確了公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權利。

  中國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專門性的權利保障法律法規,平等保障全體公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的發展權利。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建設團結、繁榮的民族自治地方,為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實行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婦女權益的各項制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國家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權益。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享受社會服務和社會優待的權利,有參與社會發展和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殘疾人保障法規定「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國家發展戰略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發展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中國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為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民發展權。

  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以不斷保障和實現人民的發展權為基本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人民生活比較富裕,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199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上述「三步走」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具體化,提出了21世紀上半葉中國新「三步走」發展戰略: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執政目標,進一步提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到2020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中國人民將在全面解決溫飽的基礎上,普遍過上比較殷實富足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更加紮實有效地保障和促進發展權的實現。

  ——總體發展規劃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和發展戰略,中國政府制定國家發展規劃,保障發展權的實現。從1953年到2001年,每5年制定一個國家發展計劃,對國家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發展作出安排。自2006年起,改計劃為規劃,實現了從具體、微觀、指標性的發展計劃向宏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轉變。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連續制定了十三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或規劃。「五年規劃」是連接國家發展總目標和具體實施計劃的紐帶,為有計劃、分階段、穩紮穩打地推進發展權的實現,確立了中長期指導思想、目標方向、基本要求和實施舉措。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16年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建議》和《綱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建議》和《綱要》在公平分享發展成果上進行重點突破,主要包括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中國還通過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落實發展權。中國先後制定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把保障發展權放在保障人權的首要位置,着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上,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專項行動計劃

  中國政府制定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專項行動計劃,落實人民發展權。廣泛實施了涉及扶貧、互聯網、創新創業、科技、貿易、區域發展等行動計劃,如推進農民創業創新行動計劃、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科技助推西部地區轉型發展行動計劃和科技服務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行動計劃等。有效實施了教育發展、人口素質提升、人才獎勵、文化產業等行動計劃,如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春蕾計劃」和東部城市對口支持西部地區人才培訓計劃等。實施了有關就業、社會保障、食品與醫療、殘疾預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一系列行動計劃,如關於就業的春風行動,關於社會保障的全民參保計劃,消除瘧疾行動計劃,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行動計劃,傷殘兒童康複合作項目行動計劃,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和殘疾行動計劃,殘疾預防行動計劃,營養改善行動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等。推出了污染防治、節能、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行動計劃,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

  中國還通過制定專項規劃落實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發展權。中國發布了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規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國兒童發展綱要、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和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等,明確發展目標,採取積極策略措施,針對不同群體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精準發力,使他們能夠同步發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司法救濟機制

  中國不斷加強發展權的司法保護與司法救濟,構建起發展權司法救濟機制,防止和懲治對發展權的侵害。

  深化國家司法救助制度改革,切實保障困難群體的發展權利。對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通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的當事人,國家提供司法救助,重點解決符合條件的特定案件當事人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國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為主要方式,同時與思想疏導、宣傳教育相結合,與法律援助、訴訟救濟相配套,與其他社會救助相銜接。探索建立刑事案件傷員急救「綠色通道」、對遭受嚴重心理創傷的被害人實施心理治療、對行動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幫助等多種救助方式,進一步增強救助效果。2014年,國家頒布《關於建立完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見(試行)》後,司法救助的範圍與數量大幅上升。2014年、2015年,中央和地方安排司法救助資金總額分別為24.7億元、29.49億元,2014年共有8萬餘名當事人得到司法救助。各級法院2013年至2015年共為訴訟當事人減免訴訟費6.25億元,保障生活困難群眾依法參與訴訟的權利。

  強化法律援助實效,確保貧困人口享有獲得司法救濟的權利。1994年,中國開始探索法律援助制度,為困難群眾無償提供諮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2003年,國務院公布施行法律援助條例,明確了法律援助事項範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補充規定法律援助事項,並根據本行政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需要規定公民經濟困難的標準。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份擴大補充事項範圍,19個省份調整了經濟困難標準。2012年修訂後的刑事訴訟法將法律援助的範圍從被告人擴大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近五年法律援助案件平均年增長11.4%,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獲得了優質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2015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見》,進一步擴大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覆蓋面,降低法律援助門檻,使法律援助覆蓋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體,惠及更多困難群眾。

  加大司法救濟力度,保護弱勢群體發展權。中國一直注重發展權等基本人權的刑事司法保護,以法律構築保護發展權的牢固防線。國家依法制裁對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的犯罪,強化保障特定群體身心健康發展的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權利。國家堅持不懈預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國家頒布《關於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和《關於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不斷加大對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力度。國家出台《關於在檢察工作中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意見》,依法從重打擊侵害殘疾人權益的犯罪活動,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重視發揮仲裁功能,保護特定群體平等發展權。通過依法定紛止爭、制裁侵權強化權利的程序性保護。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各地鄉鎮街道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所(中心)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組建率達80%,比2014年增加14%;共建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2919家,總體建院率為91.1%,比「十一五」末期的946家增加了208%。2010年至2015年,全國各地調解仲裁機構共處理爭議案件756.6萬件,仲裁結案率保持在90%以上。

  三、有效實現經濟發展

編輯

  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奠定保障發展權的堅實基礎,同時又通過保障人民的發展權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從溫飽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貧困人口生存權得到有效保障。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迄今人類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規模減貧」,按照農村現行貧困標準累計減少7億多貧困人口,超過美、俄、日、德四國人口總和,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成為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575萬人,其中,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5個自治區和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貴州、雲南、青海3省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1813萬人。中國的減貧行動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發展權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未來五年脫貧攻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布,對全力實施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作出戰略部署。為實現到2020年讓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擺脫貧困的宏偉目標,中國正在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

  ——勞動者工作權利充分實現。經濟發展為擴大就業創造了條件,全國城鄉就業人數持續增加,從2010年的7.61億人增加到2015年的7.75億人。其中,城鎮就業人數從3.47億人增加到4.04億人,年均增加1100餘萬人。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延續平穩運行態勢。2008年至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就業補助資金3055.11億元。自2009年起,國家專門實施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截至2016年6月,已累計發放貸款2794億元,538萬名婦女獲貸,帶動和扶持包括貧困婦女在內的1000多萬名婦女實現創業就業。婦女就業數量和層次不斷提高,2014年全國女性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為45%,女性專業技術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6.5%。國家加強技能培訓,通過能力建設促進更公平地分享就業機會,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1.67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國家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在縣域經濟範圍內吸納農村勞動力總量的65%。大力發展服務業,開發適合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崗位,建設減免收費的農貿市場和餐飲攤位,實現80%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在小微企業就業。鼓勵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截至2015年年底,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累計達450萬人,不計入個體工商戶的農村小微企業達699萬戶。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私營企業達1546萬戶,個體工商戶近5000萬戶,分別比2010年增長83%和44%,帶動2.5億人就業。目前,全國互聯網創業就業總量近1000萬人,「互聯網+」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國家採取措施引導畢業生多渠道就業、鼓勵創業、強化畢業生就業服務和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近幾年高校畢業生每年離校時的就業率都保持在70%以上,年底總體就業率超過90%。國家通過援企穩崗、就業幫扶、就業援助等措施,幫助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全面推動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2011年至2015年,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每年都超過550萬,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年均近180萬人。殘疾人就業穩中向好,「十二五」期間實現152萬城鎮殘疾人新增就業,2014年全國城鄉勞動年齡段生活能夠自理的殘疾人就業人數達到2159.63萬人。

  ——人民基本生活水準極大改善。城鎮居民家庭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5年的29.7%和33.0%。1978年至2015年,中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由6.7平方米增長到33平方米以上,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8.1平方米增長到37平方米以上。以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等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2015年,國家住宅投資達到80247.7億元,其中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住房772萬套,新開工783萬套;中央投入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365億元,支持全國432萬貧困農戶改造危房。2011年至2015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新建住房4013萬套,累計棚戶區改造2191萬戶,一大批住房困難群眾搬進樓房,實現「宜居」。2011年至2015年,各級財政給予補貼,共對全國67.5萬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提高了殘疾人生活質量。人民出行條件極大改善。1978年至2015年,公路通車里程由89萬公里增長到457.7萬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從231.9萬人次增長到9.15億人次。2015年,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2.35萬公里,高速鐵路營運里程1.9萬公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94.5%,建制村通客車率達94.28%。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至201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從3679億元增長到685506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多美元增長到8000美元以上。197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4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只有133.6元。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966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53673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130574萬戶,普及率為95.5部/百人;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1337萬戶,移動寬帶用戶78533萬戶。互聯網上網人數6.88億人,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50.3%。2015年,國內居民出境12786萬人次,其中因私出境12172萬人次。民用轎車保有量9508萬輛,其中私人轎車8793萬輛。

  四、不斷完善政治發展

編輯

  中國不斷豐富和完善適合自身發展的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法治建設全面推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人民參與、促進政治發展進程並分享政治發展成果的水平與日俱增。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實現政治發展的根本制度保證。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要通過以下五個途徑保障公民參與並分享發展成果:一是通過產生並監督國家機關工作落實發展權利。憲法第3條第3款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二是制定法律法規推動發展。截至2016年9月,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憲法和現行有效法律252部。截至2016年7月,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9915件。三是審批發展政策規劃。憲法第6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四是暢通民意表達機制。人民群眾通過行使提出意見、建議、批評、申訴、控告和監督的權利,合理表達和實現發展利益訴求。五是合理界定公共權力與發展利益的關係。近年來,中國建立了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三大制度。2013年以來,國務院公開了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規定各部門不得在公布的清單之外實施行政審批,取消和下放618項行政審批事項,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完善權力運行程序。

  ——民主選舉是公民實現政治權利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人民民主和選舉平等進程取得了重大成就。2010年,全國人大修改選舉法,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全面實現選舉權的平等。在2011年到2012年全國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中,參加縣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登記的選民達9.81億多人,參加投票選民占登記選民的90.24%;參加鄉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登記的選民達7.23億多人,參加投票選民占登記選民的90.55%。為保障兩億多流動人口的選舉權利,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採取了原則上在戶口所在地參選、書面委託其他選民代為投票、取得原選區選民資格證明後在現居住地參選等有效措施,為流動人口參選創造便利條件。在2013年選出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2987名代表中,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401人,占代表總數的13.42%;婦女代表699人,占代表總數的23.4%;少數民族代表409人,占代表總數的13.69%,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

  ——協商民主是公民實現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途徑。中國形成了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和社會組織協商構成的廣泛多層、制度化的協商民主體系,擴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障了發展權的實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實行協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機構,涵蓋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9個黨派、8個人民團體、56個民族、5大宗教、34個界別,共有各級政協組織3000多個,各級政協委員60多萬名。2015年全國政協共舉辦41項重要協商活動、107項視察調研活動,形成了以全體會議為龍頭、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專題協商會為重點、雙周協商座談會為常態的協商議政格局。2015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有1948名政協委員提交提案,占委員總數的87.5%;提案總計5857件,立案4984件,占總數的85.1%。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以來,提案辦復率達99.5%以上。

  ——民族區域自治是少數民族實現政治權利的重要形式。中國成功創設了單一制國家結構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保障少數民族的各項民主權利。在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截至2016年7月底,共制定和修改現行有效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967件,進一步夯實了少數民族發展權實現的法律基礎。全國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的行政首長全部由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公民擔任。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及其職能部門都配有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幹部,少數民族幹部比例普遍接近或超過少數民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截至2015年年底,少數民族公務員已達76.5萬人,比1978年增長了近3倍。在全國公務員隊伍中,少數民族占10.7%,其中縣處級以上的少數民族公務員占同級公務員總數的8.3%。

  ——基層民主是基層民眾維護和實現平等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國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為主要形式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農村地區,58.1萬個村委會98%以上實行直接選舉並制訂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村民平均參選率超過95%,6億農民參加選舉。在城市地區,全國已有社區居民委員會10萬個,社區居委會幹部51.2萬名,志願者540萬名。通過直接選舉、網格化管理平台、志願服務、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社區聯絡員、社區網絡論壇、民情信息站等多種途徑,大大拓寬了居民民主參與的空間,提高了居民的自治能力和水平,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企事業單位,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廣泛推行。全國已建立工會的企事業單位單獨建立廠務公開制度的有464.3萬家。全國基層工會組織總數275.3萬個,工會會員總數達2.8億人,其中進城務工人員會員總數1.09億人。截至2016年6月,全國在民政部門正式登記的社會組織共有67萬個,其中社會團體32.9萬個,基金會5028個,民辦非企業單位33.6萬個。這些社會組織的服務與影響範圍涉及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區、環保、公益、慈善、農村經濟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公共參與是公民直接參與發展決策的便捷渠道。國家深入推進民主立法,健全公眾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建立委託第三方起草和由第三方居中評估的立法制度,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和公眾意見採納情況反饋機制。一些地方出台了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把公眾參與作為重要法定程序,明確了公眾參與行政決策的方式方法,廣泛採用公開徵求意見、聽證會、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2007年,國務院公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重點推進行政審批、財政預決算、保障性住房、食品藥品安全、徵地拆遷等信息的公開,使公民及時、準確獲取信息,保障知情權,進行有效監督,不斷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執法效能。公眾參與司法渠道逐步拓寬。目前,全國人民陪審員總數已超過22萬人。自2003年開展人民監督員制度試點工作以來,截至2016年4月,共選任人民監督員4.8萬餘人次,監督各類職務犯罪案件4.9萬餘件。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近80萬個,人民調解員390餘萬人,近8年來排查化解矛盾糾紛6700多萬件。公眾信訪渠道進一步豐富,政治參與途徑進一步拓寬。國家信訪信息系統正式開通,實現公民信訪網上投訴、辦理、評價,並開通手機信訪、微信公眾號。2015年全國網上信訪141萬件次,其中建議意見14萬件次。

  五、努力促進文化發展

編輯

  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積極推進文化發展成果普惠化和文化發展機會均等化,努力保障公民文化發展權的實現。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速推進。2015年,中國發布《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以及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作出全面部署。加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實施國家公共文化數字支撐平台、國家數字文化網等一批重點項目。截至2015年年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建成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2843個市縣支中心、35719個鄉鎮(街道)基層服務點、70萬個村(社區)基層服務點。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加強基層文化服務能力建設。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037個、公共圖書館3139個、文化館3315個、博物館2981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已在40個省級館、479個地市級館實施。繼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各級公共美術館向公眾免費開放,各級圖書館、文化館(站)向公眾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通過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及農村數字文化工程等惠民工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大增強。

  ——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體育事業蓬勃發展。2015年,出版各類報紙430.09億份、期刊28.78億冊、圖書86.62億冊(張),人均圖書擁有量6.32冊(張)。有線電視實際用戶達2.36億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實際用戶1.98億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2%,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8%。2015年,生產電視劇395部16560集,電視動畫片134011分鐘,故事影片686部,科教、紀錄、動畫和特種影片202部。對農村取得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稅。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實施中西部地區縣級城市影院建設資金補貼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影院建設的差別化用地政策。開展全民閱讀活動,2016「書香中國」系列活動惠及8億多人次,全社會「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閱讀氛圍更加深厚。加快體育產業發展,構建政府、社會、企業共同興辦體育的格局,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基本形成,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實現較大幅度增加。2015年,國家下撥補助資金8.7億元,鼓勵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2014年,國家體育彩票累計銷售1746.04億元,全年共籌集公益金455.11億元。

  ——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國家大力支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通過實施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截至2015年年底,布達拉宮等9項分布在民族地區的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等14項和羌年等4項少數民族項目分別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民族地區建成10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已經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全國共有479項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24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入選。全國少數民族古籍解題書目套書《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於2014年全部出版。推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和信息處理,立項研製了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彝等少數民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建設中國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數據庫,設立並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有54個少數民族使用80餘種本民族語言,21個少數民族使用28種本民族文字,近200個廣播電台(站)使用25種少數民族語言播音,出版民族文字圖書的各類出版社有32家,11個少數民族語言電影譯製中心可進行17個少數民族語種、37種少數民族方言的譯製,2012-2015年共完成3000餘部(次)電影的少數民族語言譯製。2015年,出版少數民族文字圖書9192種、6912萬冊(張),報紙19609萬份,期刊1245萬冊。

  ——老年人、殘疾人和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的文化發展受到高度重視。積極依託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辦老年大學,創辦了一批示範性老年大學,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文化需求。殘疾人參與文化體育活動的環境不斷改善。截至2015年年底,助殘志願者聯絡站已發展到30多萬個,登記在冊助殘志願者共計850萬人,受助殘疾人上億萬人次。頒布《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加快政府網站信息無障礙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為殘疾人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國務院門戶網站設立「殘疾人服務」專欄,國家級盲文圖書館、盲人數字圖書館上線,截至2014年底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設立盲人閱覽室1515個。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已建成公共電子閱覽室65918 個,重點為老年人和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提供服務。

  六、全面提升社會發展

編輯

  中國以追求全體人民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為發展目標。多年來,中國致力於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建立和完善各類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制度,不斷改善社會保障水平,努力供給有效的社會資源,促進教育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人民健康權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00‰下降到2015年的8.1‰,孕產婦死亡率從1500/10萬下降到20.1/10萬。1978年至2015年,國家衛生總費用從110.21億元增長到40974.64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從35.44億元增長到12475.28億元;人均衛生費用從11.5元增長到2980.8元;醫療衛生機構從169732個增長到983528個;衛生人員總數從788.3萬人增長到1069.39萬人。2015年,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數達到36.1萬個,覆蓋率為52.9%。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床位從1991年的82.8萬張增長到2015年的732.9萬張,其中養老服務床位從78.3萬張增長到672.7萬張,兒童床位從0.7萬張增長到10萬張。1988年至2015年,通過實施國家重點康復工程,累計為2797.8萬各類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截至2015年年底,殘疾人康復機構達7111個,專業人員達19.2萬人;為智力、精神和重度殘疾人提供服務的各級各類托養機構達到6352個,比2010年增加了2323個。2016年10月,中國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全民健身生活化」。

  ——覆蓋全社會的保障體系基本建成。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制定了勞動者特別是進城務工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銜接政策,2015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8.58億人,城鄉居民實際領取養老待遇人數為1.48億人。中國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的醫療保障體系,截至2015年年底,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在內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36億人,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80%以上、70%以上和75%左右,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和當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1994年至2015年,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從7967.8萬人增長到17609.2萬人,2015年保險基金收入達1364.63億元,基金支出736.45億元,每人每月平均領取失業保險金增加到968.4元;工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初步形成,參保人數從1822萬人增長到2143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從916萬人增加到17771萬人。

  ——社會救助力度不斷加大。1997年,中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後頒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保障全體公民平等獲取社會救助的權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從1996年的84.9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1701.1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從1999年的265.8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4903.6萬人。中國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2011年正式建立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2015年城市低保平均標準為每人每月451元,月人均補助水平317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每人每月265元,月人均補助水平147元。中國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災減災救災規劃和法規,災害救助工作水平不斷提高。2009年至2015年,累計下撥中央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694.6億元,年均99億元。2015年全國實施醫療救助9523.8萬人次,支出醫療救助資金298.5億元。為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而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群眾提供臨時救助,2015年共有667.1萬戶次家庭獲得臨時救助。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全國共建立32個省級、316個市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煤礦、非煤礦山、化工等重點行業領域應急救援基地和應急救援隊伍964個,2015年參與12438起救援,搶救遇險44344人。

  ——教育公平得到更好落實。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等工程,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教學點基本辦學條件。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法律規定,推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惠及1.4億學生,其中包括1300多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3000萬以上寄宿制學生、1200萬左右民辦學校就讀學生、500萬左右小規模學校的學生和特殊教育學生。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3000多萬學生。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人數,自2012年起實施國家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2015年共招收7.5萬名學生,比2014年增長了10.5%。

  區域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錄取率,擴大「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規模,2015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0年的15.3個百分點縮小至5個百分點以內。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央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加強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

  群體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女性教育獲得長足發展,2013年女性15歲及以上文盲率為6.7%,比1995年降低17.4個百分點,女性文盲人口比1995年減少7000多萬,女性人均受教育的增幅和文盲率的下降幅度均大於男性。確保流動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共接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367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保持在80%,另有近6%通過政府購買學位在民辦學校就讀。2016年,國務院公布《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擴大殘疾人受教育機會,基本實現30萬人口以上且殘疾兒童較多的縣都有1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支持建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鼓勵普通學校接收特殊兒童,為殘疾學生參加普通高考提供合理便利,促進整合教育,盲、聾、智障三類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90%。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實現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蓋,2015年全國共資助各級各類學生8433.31多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29.36%;資助總額超過1560.25億元,是2009年的2.25倍。

  少數民族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已形成了包括民族小學、民族中學、民族職業院校、民族高等學校在內的民族教育體系。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少數民族文盲率在95%以上,全國僅有1所少數民族高等學校。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普通高校中只有少數民族學生1300人,占比1.4%。到2015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全國少數民族在校學生達到2595.57萬人,已有各類少數民族高等學校32所,少數民族本專科學生達214.29萬人,占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為8.16%。少數民族享受高等教育發展權利的水平逐步提高、範圍日益擴大,實現對所有少數民族從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研究生,2012-2015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共招收培養1.6萬名碩士研究生,4000名博士研究生。

  七、加快落實綠色發展

編輯

  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讓可持續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基本國策保障綠色發展。1973年,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環保工作會議。1979年,通過第一部環境保護法。1983年,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1994年,審議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實施本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2000年,將保護生態環境全面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2013年以來,中國全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目前,已經形成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包括32部法律、48部行政法規、85件部門規章。共有各級環保系統機構14257個。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森林面積達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1.66%,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54%,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0.1%。自然保護區建設實現統籌發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2740個,總面積約14703萬公頃。

  ——環境治理改善綠色發展。建立國家生態環保綜合決策機制和區域協調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和公眾共治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保技術研發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監控強度和環境污染治理能力不斷增強。大氣污染控制呈現良好發展趨勢,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量的比重顯著下降,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不斷上升。「十一五」以來,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34%,累計節能15.7億噸標準煤,累計形成的節能量占全球同期節能量一半以上。201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1.9%,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35平方米。

  ——生態經濟推動綠色發展。全國建成由2個國家站、33個省級站、300多個地市級站和1700多個縣級站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先後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峽庫區等污染防治重點流域,建設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範區,設立106個國家級綠色防控示範區,帶動綠色防控面積達5億畝以上。建設了兩批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共計100餘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範點2000多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長效發展,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536。持續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積極推動新型工業發展進程。2016年1-9月,全國工業完成技術改造投資達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0%。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增加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拓展網絡經濟空間,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38773億元,比2014年增長33.3%。

  ——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發展。國家通過整體規劃、分類治理、強化補償,積極保護生態脆弱區可持續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已步入良性循環軌道。中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55%,其中約三分之二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2005年國務院明確提出生態脆弱區實行限制開發,2008年制定實施《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綱要(2009-2020年)》。到2015年,生態脆弱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到100%,新增治理面積達30%以上,生態產業示範已在生態脆弱區全面開展。

  ——履行國際公約推進全球綠色發展。中國率先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先後向國際社會承諾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和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多年來積極採取強有力的政策行動,探索低碳發展道路。頒布實施《中國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方案》。超額完成《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含氫氟烴(HCFCs)第一階段淘汰任務,累計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約占發展中國家的50%。在《斯德哥爾摩公約》26種受控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中已全面淘汰了17種的生產、使用和進出口,三個行業二噁英排放強度降低超過15%。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簽署並批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積極建設性參加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生效,使《巴黎協定》成為歷史上批約生效最快的國際條約之一,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八、推動實現共同發展

編輯

  中國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改善發展環境,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捍衛發展權利。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中國參與起草並簽署《聯合國憲章》,推動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秉持《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精神,支持聯合國通過《關於人權新概念的決議案》和《關於發展權的決議》。中國參加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起草《發展權利宣言》的政府專家組的歷屆會議,為在1986年正式通過《發展權利宣言》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一直是人權委員會關於發展權問題決議的共同提案國,積極支持人權委員會關於實現發展權問題的全球磋商,支持將發展權問題作為一個單獨的議題在人權委員會加以審議。自2006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立以來,中國四度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為發展權主流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參與發展議程。中國率先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堅定支持並全力落實《聯合國千年宣言》,已經實現或基本實現了13項千年發展目標指標,在有效提升中國人民發展權保障水平的同時,推動了全球共同發展。中國積極促進國際社會達成並實施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發布了《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方立場文件》和《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共同制定《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二十國集團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等,為加快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整體發展進程注入了強勁動力。2015年9月,中國與聯合國婦女署共同舉辦全球婦女峰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目標。

  ——拓寬發展之路。多年來,中國在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發展思路、發展理念,堅持與各國一道走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中國積極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爭取公平的發展,使各國都成為全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公平分享發展權益,推動在同一目標下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中國堅持開放的發展,與各國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為各國人民共享。中國追求全面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推動創新的發展,以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高度重視發揮聯合國領導作用,積極加快區域組織一體化進程,通過整合力量、優勢互補提升發展競爭力,讓發展潛力充分釋放。

  ——深化發展合作。中國一直秉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原則,致力於增強各國發展能力、改善國際發展環境、優化發展夥伴關係、健全發展協調機制,積極推動國際發展合作,推動各國人民發展權的普遍實現。中國積極推動普惠包容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堅持南北合作主渠道地位,深化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及與新興經濟體的合作,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合作共贏方式。中國政府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中日韓合作、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亞信、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等現有雙多邊機制與區域合作平台,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出資成立絲路基金,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動成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

  ——加大發展援助。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200多萬人次,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其中700多人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2008年以來,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吸收最不發達國家約23%的產品出口。為進一步推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繼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免除符合條件國家的特定債務,設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未來5年,中國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合作項目,100個促貿援助項目,100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2萬個來華培訓和15萬個獎學金名額,為發展中國家培養50萬名職業技術人員;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200萬美元的現匯援助。

  ——提供特別待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特殊和差別待遇」衍生出的一系列貿易權利主張者而非義務承擔者。但近年來中國逐漸承擔起面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義務,重點保護最不發達國家人民的發展權。2002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簽訂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等東盟新成員國給予特殊和差別待遇及靈活性。2006年,中國加入《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發展中成員國關於貿易談判的第一協定修正案》。中國海關總署先後頒布3個文件,將享受「特別優惠關稅」政策的國家從非洲擴大到40個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

  ——改善發展環境。中國一直致力於與各國共同維護國際和平,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支持國際和地區反恐合作,為發展權營造和平和諧的環境,以和平促進發展,以發展鞏固和平。近年來,中國努力為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方案,深度參與伊朗核問題談判,積極斡旋南蘇丹國內和解,提出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四步走」框架思路,促成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開啟和談,為恢復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逐步積累共識。迄今為止,中國共派出軍事人員、警察和民事官員3.3萬餘人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目前共有2600餘名維和人員在10個聯合國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為支持改進和加強維和行動,中國將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建設維和待命部隊,今後5年為各國培訓2000名維和人員,開展10個掃雷援助項目,向非盟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的部分資金也將用於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

  結束語

編輯

  中國人民為爭取發展,實現發展權,付出了艱辛努力並取得了巨大成就,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新的奇蹟。中國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不懈努力並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國永遠是人類發展權利的捍衛者,永遠是世界發展進步的推動力量。

  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類實現更加充分的發展權,永遠在路上。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的發展任務異常艱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更加充分地保障發展權,還需作出更大努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隨着「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日益變為現實,中國將實現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將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201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發出倡議,呼籲各國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通過為新起點,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將繼續與國際社會一道,加強發展合作,促進發展經驗互鑒,為進一步提高各國人民發展水平,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