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聯繫群眾的好作風

發揚聯繫群眾的好作風
中共廣東陽山縣委員會
1971年1月25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共產黨基本的一條,就是直接依靠廣大革命人民群眾。」我們陽山縣新縣委成立後,一開始就把密切聯繫群眾作為縣委領導班子革命化的一項根本措施。

新縣委成立後,堅持毛主席指引的「精兵簡政」的道路,沒有另設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縣革委會的辦事機構統一辦理,黨委成員全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實行面對面的領導。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有些同志強調事多、人少、工作忙,慢慢地又浮了上來,蹲機關多了,下基層少了。針對這種情況,廣大革命群眾批評我們說:「不要守攤子走舊路,要做群眾貼心人。」

群眾的批評引起了我們的深思,使我們認識到:實行精兵簡政雖然從組織上給我們聯繫群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並不等於就聯繫了群眾,要做到密切聯繫群眾,還必須打掉官氣,樹立堅強的群眾觀點,從根本上端正對群眾的態度。於是,縣委舉辦了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並且實行開門整風,把各單位的群眾代表請上來,給黨委提意見。通過這些活動,大家進一步認識到:人民群眾是無產階級政權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縣委領導班子成員應當把「群眾」二字牢牢地印在自己的頭腦中,一時一刻也不能忘記。

認識提高以後,我們大破煩瑣哲學和文牘主義,簡化表報、公文,精簡會議,能在下面開的會議決不在上面開,能自己親手處理的問題決不叫機關工作人員去代替,能到基層去辦的事情決不在機關辦。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基礎上,我們還建立了一套「一竿子插到底」的新制度,改變了過去一般事務性的文件和問題非經有關領導簽發、辦理不可的陳規舊習,從而使領導成員擺脫了事務主義圈子,除了少數常委需要輪流值班外,大部分常委堅持深入基層,紮根群眾。縣委每個成員在保證一元化領導的原則下,進行了明確分工,分線分片,確定基點,做到人人有點、個個蹲點。在蹲點過程中,虛心向群眾學習,不斷從群眾中吸取政治營養,努力改造世界觀。

經過深入基層蹲點和調查研究,黨群關係有了很大改善。但這還很不夠。幹部只有參加勞動,和群眾干在一起,才能打掉官架子,成為群眾的知心人。縣委決定,把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作為聯繫群眾的重要途徑,從群眾中來的委員回本單位勞動,基本不脫產;脫產幹部實行「三三制」,輪流到工廠、農村參加勞動;其他同志也要抽時間參加集體生產勞動,保持和群眾的血肉聯繫,徹底改造世界觀。

為了經常聽取黨內外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縣委制訂了幾項措施:一、請進來,定期開門整風,聽取群眾對黨委成員的批評。二、走出去,到基層和群眾一道講用,亮私鬥私,虛心聽取群眾意見。三、黨委成員經常交心通氣,「互通情報」,及時反映群眾的批評意見。四、定期向黨員、群眾報告工作,接受群眾的審查。五、發動黨員、群眾向領導班子進行批評。六、好話壞話都要聽,讓人家把話說完,不抓辮子,不打擊報復。我們把這幾條措施公諸於眾,讓群眾檢查執行情況。這樣做,深受群眾歡迎。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