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1971年5月25日)
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瀋陽第三機床廠大搞技術革新的調查報告 |
|
瀋陽第三機床廠廣大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高舉「鞍鋼憲法」旗幟,大搞技術革新,「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在增產節約運動中打了一場進攻戰。
去年以來,他們自行設計、試製成功十種具有先進水平的新機床,自製專用設備一百二十一台,實現技術革新一千八百多項。在人員、設備減少的情況下,去年提前一個季度完成了國家計劃,上繳國家利潤相當於這個廠固定資產的一半,超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九年上繳國家利潤的總和。今年第一季度又提前完成了國家計劃,總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九。
要想增產節約必須大搞技術革新
編輯「技術革新,大有作為;技術革新,非搞不行。」這是目前瀋陽第三機床廠從領導到群眾異口同聲的結論。然而,這個廠的技術革新運動,並不是平安地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間經歷過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去年初,他們在前年生產躍進的基礎上,提出了更上一層樓的生產計劃。當時就有人問:「缺人力、缺設備、缺材料怎麼辦?」廠革委會和工人們一致決定向技術革新要人力、要材料、要設備、要產量、要質量、要品種。這時有人又害怕「一改一革『亂了套』,生產上不去反把老本賠掉」;還有人認為:「生產任務這樣重,哪有時間搞革新,遠水解不了近渴。」
到底要不要搞技術革新呢?革委會成員反覆學習了毛主席親自批示的「鞍鋼憲法」,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總結了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經驗,使大家深刻認識到增產節約運動中出現的某些人力、設備、材料不足等矛盾是正常的現象,關鍵在於我們要善於觀察和分析這些矛盾,並且通過大搞技術革新,積極解決這些矛盾,從而推動增產節約運動的深入發展。
事實也正是這樣。前年,有些車間、班組只顧眼前,不看長遠,把增產節約同技術革新對立起來,強調「生產忙,沒有時間搞革新」。結果是越不搞革新,生產越忙,一步被動,步步被動。經過去年年初的路線教育,廠革委會堅持生產越忙越是狠抓「鞍鋼憲法」的全面落實,大搞技術革新,不斷突破生產薄弱環節,促進生產的積極平衡,改變了被動局面。為了加強鑄造,他們就採用潮模、水力清砂等先進工藝,使生產能力比原來提高二點六倍,實現了鑄件全部自給;為了加強刨工,他們發動群眾製成四台大型龍門銑,「以銑代刨」,從根本上解決了刨工緊張問題;為了加強車工,他們就在全廠大力推廣無切削、少切削先進技術,不但節省了大量加工工時,還節約了上百噸優質鋼材。就這樣,他們靠毛澤東思想統帥技術革新,解決了人員、設備、材料不足的問題,提前完成了年度計劃。
技術革新永無止境 增產節約大有潛力
編輯去年,一車間大件工段的工人,創造了加工床頭箱的六面翻轉鑽具,提高工效一倍多,解決了當時鑽孔工序的生產問題。隨着技術革新的發展,其他工序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鑽孔工序又成了薄弱環節。這時有人說:「這回要解決鑽孔問題,除非添人增設備。」針對這種活思想,他們活學活用毛主席的光輝哲學思想,大破了停止的論點和無所作為的論點,千方百計讓鑽床「一頭變多頭」,製成了一台軟軸可調式多頭鑽,一次就能鑽出床頭箱兩面共五十六個孔,又一次提高了鑽孔工序的效率。 實踐教育了瀋陽第三機床廠的廣大工人和幹部:技術革新永無止境,增產節約大有潛力。在這個基礎上,他們不斷批判「革新到頂」的錯誤思想,推動着技術革新運動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他們主要抓了如下幾方面:
一、由一般的小改小革,發展到向「老、大、洋」設備開刀。這個廠有兩台進口的大型外圓磨床,曾被人吹噓為「六十年代的王冠」,可是它的加工光潔度卻一直很低。工人群眾狠批了「洋奴哲學」,決心從一般的小改小革開始,逐步總結經驗,直接向洋設備開刀。結果,使其中一台加工光潔度提高三級,另一台提高五級。
二、由自製高效單能機,發展到配套成龍、組合成線。這個廠的標準件生產,過去一直靠普通機床加工,效率很低。後來車間先後搞出冷墩機、滾絲機、切割機等高效單能機,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可是他們並沒有滿足,又將這些高效單能機進一步配套成龍、組合成線,使工效比原來平均提高三十至五十倍。目前全廠已經搞成四條這樣的生產線。
三、由一般工藝改革,發展到廣泛採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一年來,這個廠已把精密鑄造、粉末冶金、塑料代用等「三新技術」成功地應用在一百一十多種零件上,僅去年一年就節約三百多噸鋼材,節省二十多萬個加工工時。
四、由產品設計的部分改革,發展到產品設計革命。過去,他們對生產設計也作過一些改革,但始終沒有甩掉「仿製」的洋拐棍。去年,他們自行設計試製成功的十種新機床,普遍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效率高、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等特點。以組合式半自動轉塔車床為例,新產品比老產品重量減輕一半,基本零件種類減少百分之四十七,件數減少百分之五十六。
用毛澤東思想統帥技術革新
編輯政治是統帥,是靈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生產要發展,技術要革新,首先思想要革命。
瀋陽第三機床廠革委會,在放手發動群眾,大搞技術革新中,經常注意針對技術革新運動中出現的問題,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深入批判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他們重點解決了下面幾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一、破「伸手要」的依賴思想,堅持「動手造」的自力更生精神。前年,這個廠的一車間,革新項目等安排,加工製造靠支援,缺少東西伸手要,結果一年才實現革新三十多項。後來,他們批判了「等、靠、要」的懶漢思想,立足自力更生搞革新,去年實現技術革新七百四十多項,自製關鍵設備十四台。
二、破「貪大求洋」思想,堅持土洋結合、兩條腿走路方針。在技術革新中,有人認為:「機床廠搞革新得象個樣子,不能土裡土氣。」工人群眾嚴肅地批判了這種思想,他們說:「要『象樣子』,就要象無產階級的樣子,堅持土法上馬,土洋結合。」六角車床鼠牙盤的加工一直是個關鍵,工人早就提出要搞一台專用設備。過去,一些設計人員搞了一個洋方案,由於設計脫離實際,兩三年無法安排製造。這次工人群眾從實際出發,土法上馬,二十四天就搞成一台自動高效的鼠牙銑床。
三、破本位主義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協作的革命精神。這個廠有些單位曾經出現過「自己搞革新,就積極主動;幫助別人革新,就強調困難」的錯誤傾向。後來,在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教育中,大家批判了這種本位主義思想。各車間、班組,社會主義協作蔚然成風。七車間自己革新成功了切割機,聽說材料供應部門切料是個關鍵問題,就立即又趕製了一台,主動送上門去。運輸工人也先人後己,把自己革新成功的「炮式」拖車獻出來,解決了兄弟單位的急需。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