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乘竊筆
作者:許元溥 

陸德原

編輯

王聞修《蘇州志·陸德原傳》跋云:馮元成嘗草德原小傳,言其散家財,出家為道士,不知何所本?黃溍撰《德原墓誌》,誌其生平甚明,何嘗有出家之說?《草堂雅集》中敘德原,出於德原卒後,亦無此說,其為妄傳無疑。周安期謂德原出家,蓋本楊君謙《蘇談》尚未考。按聞修此論極為詳審,今考《蘇談》所載原云:元時富人陸道原貨甲吳下,為甫里書院山長,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付以貲曆曰:吾產皆與汝,惜為汝禍耳。道原遂為黃冠師,居陳湖之上,開瑞雲觀居之,改名宗靜,又納貲為道判,時稱陸道判,其故宅今為竹堂寺。乃知陸德原與陸道原雖同時、同官、同姓而不同名,本末原自較然,何遂認為一人?元成既一誤,而安期又再誤,特筆之於此,庶不令杞菊先生胡盧地下耳。至於馮氏傳德原有「散財出家」之說,其謬實祖述《七修類稿》,聞修亦偶忘之邪。

徐莘老陳郛

編輯

徐莘老浦城人,鳳之子,以蔭補官,調平江府長洲簿郡,以廉能薦就升長洲令,累遷至禮部尚書。陳郛字彥聖,建陽人,第進士知崑山縣,歲饑,屬邑希部使者意不敢蠲賦,郛曰:歲儉而賦不蠲,流轉溝壑何以字民?竟蠲之。後遷太府丞,請外除閩漕,以元祐黨坐廢。郛性清鯁,歷官五十年,猶為寒士。按二公皆宋人,為吾吳名宰,見《八閩通志》。而范盧王《三郡志》及《長洲(志)》、《崑山志》、《吳中人物誌》皆缺而不錄,未知孰是?

丁謂

編輯

王濟之《姑蘇志·丁謂傳》全抄范石湖《吳郡志》文一篇,才增減數字而已。范《》云:國朝吳人至相位者始於謂。而王《》亦因之竟不改。國朝為宋朝草率秕繆至此,真可笑也。崇禎初,王聞修學憲曾修府志,目列丁謂,而文相國,大不以為然,直欲刪之,不知謂雖奸而居鄉,瑕不掩瑜,傳中有褒無貶,何不細考舊文邪?惟盧公武《蘇州志》不入謂傳,蓋人物一門意主簡嚴耳。

節婦高氏

編輯

洪武實錄》二十六年十月旌表節婦高氏。高氏蘇州府長洲縣民張德妻也,年二十五而夫亡,姑何氏憐其少欲嫁之,高氏自陳願攻紡績,奉姑訓子,誓不易志。事聞詔表其門,為旌節之門。按《長洲縣志》載,列女如晨星,宋止一人,國初止四人,而事跡多不詳,此亦其所軼者。《姑蘇志》列洪武旌表節婦共四人,亦不及區區姓名,顧得之朝而失之野,伊誰責邪?

柳道傳

編輯

姑蘇志》載柳道傳嘗寓甫里,又載其暑中遷寓甫里。《精舍詩》則言之似鑿鑿可信矣。按黃晉卿為作墓表,宋景濂為作行狀,述其遊歷甚詳,而不及甫里,惟題其集後有云:嘗西遊吳中,名之曰《西遊槁》,蓋嘗到吳門,未必到甫里耳。余閱《柳待制全集》二十卷內,有詩五百六十七首,而遷寓詩未曾載,疑為假託,即文中止有《甫里書院記》一篇,亦不自言寓茲土濟之,果何據而書之?當是因書院記而傳訛矣。考盧公武《蘇州志》亦不入柳道傳而猶收遷寓一律,殆傳疑之意邪?

虎邱遺事

編輯

王棲曜善射,嘗與文士遊虎邱寺,平野霽日,先以一箭射空,再發中之,江東文士梁肅以下咸歌詠之,見《南部新書》,而王仲光、徐仲山《虎邱志》俱遺之。

錢叔寶文粹

編輯

姑蘇名賢小紀》敘錢叔寶有云:所纂有《續吳都文粹》。《吳都文粹》者,蓋乃宋鄭虎臣所纂,而續為數百卷,吳中故實將無逾此,惜世尠。好事者莫為梓行,亦未有副在名山也。按:《續吳都文粹》乃叔寶二十年博按精掇所得。嘉靖乙丑,王中丞公諱庭為之序而未梓,叔寶晚歲曾手鈔裝成巨帙,向為蔣氏所購,後乃歸余。乙酉夏遭亂,篋中書盡失,此幸先期攜之出郭酆文秘牒,真跡宛然,殆有神物護之邪?卷凡五十有六,又《補遺》一卷,世多遙慕而罕覲文,文肅訛傳為數百卷耳。且皆以詩文類編,不涉事實,即《吳都文粹》雖鄭公所粹,要皆取材於範文穆《吳郡志》,絕無增減,亦見古人服善心虛,今人不及也。

樓上秀才

編輯

周大有字逸,永豐人,洪武中以監生擢任兵科都給事中,時甫弱冠,天才逸發,高皇特加寵異,使讀書樓上,呼為「樓上秀才」。廷有大議,時一召對,後為朝貴中傷,謫戍遼海。永樂中用薦者召復原職,未幾治水吳中,病卒千蘇之臥佛寺。夏原吉為棺殮而歸之,見周氏《文獻纂要》。按《水東日記》載,永樂中夏忠靖公治水蘇松,與某給事中同事,殆即大有耳。《姑蘇志》宦跡不為立傳,即夏原吉傳亦不存,其姓名遂無有知之者。

崑山人物補

編輯

顧晉字進道,仲瑛次子,好讀書,性不愛浮靡,見趨競者不與交,貞素自守淡如也。字法古甚,其詩法有玉山之風雲。陸元泰字長卿,先世故宋迸士,以貲雄一邑,至長卿不求顯達,而專志書史,家聲不墜焉。顧元臣字國衡,仲瑛之子,年少能讀書,作詩俊爽,世其家者也。顧佐字翼之,仲瑛兄仁之子,好吟詩,時有驚人句,蓋以漸染玉山之習雲。張希賢字希顏,讀書儒雅,酷志作詩,好古物圖畫,列左右人,間欲得之者,即便持去,無所顧惜,趣尚可知矣。右五人見楊廉夫《西湖竹枝詞集》中,為《菽園雜記》所載。而方矯亭、王聞修、張元長《崑山人物誌》俱不錄,豈因薪積遂致煙銷邪?

吳楚爭桑

編輯

姑蘇志雜事》載吳王僚時,吳邊邑處女與楚邊邑卑梁之女蠶爭界上之桑,二家相攻,吳不勝,更相伐,滅吳之邊。吳王僚怒,使公子光伐楚取居巢鍾離。考《史記》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伍子胥傳》又作兩女子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楚王聞之,怒發兵滅卑梁,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鍾離居巢,楚乃恐而城鄄。《呂覽》:楚之邊邑曰卑梁(《吳越春秋》作脾梁,與呂氏略同)。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於境上,戲而傷卑梁之處女,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吳人焉敢攻吾邑?舉兵反攻之,老弱盡殺之矣。吳王夷昧聞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克夷而後去之。吳楚以此大隆,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於雞父,大敗楚人,獲其帥潘子臣、小帷子、陳夏齧,又反伐郢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按:《史記》、《呂覽》二書所紀,已自牴牾。郡志自應備錄,今既簡略,而又有異同,何以示信哉?

鄭虎臣

編輯

鄭虎臣為吾郡人,盧王二志俱不載其事跡。考《山房隨筆》云:秋壑在朝,有術者言平章不利姓鄭之人,因此每有此姓,為官者多困抑之。武學生鄭虎臣登科,輒以罪配之後,遇赦得還。秋壑喪師,陳靜觀諸公欲置之死地,遂尋其平日極仇者監押,虎臣遂請身為之,乃假以武功大夫押其行,虎臣一路淩辱,至漳州木棉庵病,泄瀉踞虎子欲絕,虎臣知其服腦子求死,乃曰:好教作隻恁地死。遂數下而殂。按《宋鑒》謂虎臣以父嘗為似道所配,欲報之,忻然請行。又謂舟次劍州黯淡灘,虎臣曰:水清甚,何不死於此?似道曰:太皇許我不死。俱與前說相戾,末稱陳宜中至福州捕虎臣斃於獄,豈為權奸報復邪?

周砥

編輯

藝苑卮言》雲書法,又有周砥者不知里閥。按:周砥字履道,蘭陵人,幼學舉子業,且力意作詩,不泛交,來遊姑蘇,與顧玉山聚首彌月,過草堂即往鴻山,與倪雲林最相友愛,故其詩畫亦似之。見顧阿瑛《草堂雅集》。又《無錫志》稱周砥少豪放,工詩,高季迪、徐幼文皆愛之,號東皋生,與荊溪馬孝常友善,有《荊南唱和集》,尤善山水,後從軍去,至正壬寅歿於會稽軍中。又《姑蘇志》稱周砥本吳人,號菊溜生,嘗寓居無錫,徙宜興之荊溪,晚歸吳中,復與高楊諸人結社,效東坡書甚工。又《高季迪集》亦有「城西客舍送周著作砥詩」,原係聞人,而弇州卻未曾見,咄咄怪事。

於原魯

編輯

於原魯不知何郡人,洪武二十二年知嘉定縣事,《姑蘇志》及龔浦、本邑二志俱失載。今見練音有「題唐公鉉瞻雲卷詩」,可以想見其人也。

僧自祭文

編輯

侯鯖錄》云:東坡曰:近歲蘇州有一僧,曠達好飲,以醉死,將暝目,自作祭文云:惟靈生在浮提,不貪不妒,愛吃酒子,倒街臥路,想汝直待生。兜率天爾,時方斷得住,何以故浮土之中無酒得沽?按此人磊落可喜,堪備盧王二志釋老之遺。

八尺

編輯

湧幢小品》雲去吳江可二十里,地名八尺。余詢之縣人,問名起之義,皆不可得。後考之則憲廟選妃江南,嘉禾以姚氏女應,女髮素種種不盈尺,過平望二十里,一夕髮委地可長八尺,入宮拜安妃,因以名。妃生壽王貤恩,父母皆物故,其弟福負販菜市中,即授錦衣衛指揮同知。按:《陸放翁集》有「過八赤遇雨」 絕句。《楊誠齊集》有「過八赤遇雨」三絕句。則八尺與八赤可通稱,其來舊矣。《姑蘇志》亦稱村名八赤,朱氏何不考而率爾下筆歟?

萬二

編輯

禪寄筆談》云:洪武初,嘉定安亭萬二,元之遺民也,富甲一郡,嘗有人自京回,問其何所見聞?其人曰:「皇帝近日有詩云:『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猶披被。』」某歎曰:「兆已萌於此矣。」即以家貲付託諸僕能幹掌之,買巨航載妻子泛遊河湘而去。十二年江南大族以次藉沒,獨此人獲令終。按《姑蘇志》無萬二,萬二疑即沈萬三秀耳。

鄭霖

編輯

鄭霖,天台人,號蒲溪。宋嘉熙承議郎,知嘉定縣。練音載其集《仙宮納涼詩》,而龔志《職官題名》亦不錄,浦志但稱為天台人。

張鑒

編輯

張鑒上虞人,字克昭,號哦松。正統初由賢良方正任嘉定縣丞,才識過人,長於政事,嘗奉檄詣寶山捕虎,練音有《殺虎歌》,及載浦志,而龔志亦失之。

尼惟久

編輯

梅氏直龍圖閣,梅詢之女幼聰慧,樂於禪寂,因從夫官豫章之分寧,參死心禪師於雲巖,既於言下領旨,尋以偈伸讚曰:韶陽死心,靈源甚深。耳中見色,眼裏聞聲。凡明聖昧,後富先貧。利生濟物,點鐵成金。丹青徒狀,非古非今。死心問之,曰死心非真,向什麼處讚?若讚死心,死心無狀。若讚虛空,虛空無跡。無狀無跡,下得個什麼語?若下得語,親見死心。對曰:死心非真,真非死心。虛空無狀,妙有無形。絕後再蘇,親見死心。於是死心笑而已。靈源禪師遂以空空道人號之,自爾叢林知名,然道韻閑居似不能言者,至於開廓正見,雅為精峭,後於姑蘇西竺院發為尼,名惟久,宣和六年趺坐而終。按:此王濟之《姑蘇志》不載,王聞修《新葺蘇州志》比邱尼止錄三人,識此以補其遺也。

稽昭

編輯

菽園雜記》雲稽昭蘇州崑山人,正統六年任知灤州,涉獵古今,蒞民得體,尤善楷書。十三年以外艱去,至今不忘其善,此《永平府志》名宦條所載,然崑山未聞有此人,豈其先流寓他處,出身籍貫猶書所自歟?記以備考。按:稽昭字克明,長洲諸生也,善泥金書。永樂中以薦召,擢灤州知州,赴京時趙宗文有詩送之,今見《莆里志》,不知郡邑諸乘何故俱遺之,宜文量之無從寓目也。其雲正統六年任,而以長洲為崑山,則志之訛耳。

許思溫

編輯

河渚筆記》云:許思溫字叔雍,直隸吳縣人。洪武二十九年貢入太學,除監察御史,改揭陽知縣。建文中復職,升北平副使。靖難兵起,署大興縣事。永樂元年以守永平功,升吏部左侍郎兼春坊讚善,二年進尚書,六年卒於獄。洪熙初追復原官,遣官祭其墓,官其子俊為太僕寺丞。雷司空《列卿記》如此。王汝玉所撰誌銘則云:永樂元年,以守城功升行在吏部左侍郎,二年遷兼左春坊左讚善,三年丁父憂,命強行視事,六年六月二十三日以疾卒。豈以卒於獄為諱邪?雷紀亦不詳下獄事,但以春坊下獄,至洪熙而贈官遣祭,豈公以漢庶人譖,與黃淮同係者邪?果爾則何必諱也?誌言叔雍不能與物低昂,故名立而毀隨之,幸逢聖明之世,竟以自全。而其題則曰:通議大夫,行在吏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左讚善,贈資善大夫、行在吏部尚書。雷紀所云二年進尚書者,似不實,而洪熙中之蒙贈典信矣。夫公之係死,原不必諱,至諱其死,而並朝廷贈官,遣祭蔭子,煌煌大典皆隱而不書,是何所見哉?然則誌傳之不足憑也,信矣夫!信矣夫!按聞修此論,洵屬闡幽。嘗考《永樂實錄》,元年七月改北京刑部左侍郎許思溫為吏部左侍郎,二年四月命吏部左侍郎許思溫兼左春坊左讚善,六年六月吏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左讚善許思溫死於獄。思溫字叔雍,蘇州吳縣人,由國子生署刑部主事,累遷北平按察副使,上靖內難,與有城守,升北京刑部左侍郎,歲餘改吏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左讚善,至是以坐累死。合之志銘昭然可信。王汝玉以同官銘同鄉,豈應有誤?至其以卒於獄為諱,而並漏身後贈蔭及祭,則猶有說。國初網密,如王常宗、高季迪之見誅,當時輒不敢直筆,況坐累尤難觸實者乎?則固不得不諱也。叔雍沒於永樂六年戊子,距洪熙元年乙巳汝玉且沒十載,計墓中之石或已久埋,則日後之贈恤加榮即欲補入而無由矣。及考王文止題曰:明故通議大夫、行在吏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左讚善許公墓誌銘,而所謂「贈資善大夫、行在吏部尚書」十一字,則必其後人於洪熙時所增,原筆蓋無有也。又考《姑蘇志》稱其以守城功升刑部左侍郎,奉表入賀,轉吏部左侍郎、左春坊左讚善,盡與誌符,復雲署尚書事不無小異焉。此雷紀有二年進尚書之謬所自來耳。許、王二公皆吾郡名臣,余方有《古吳文獻》之役有疑,不敢不析九原,可作試以質之聞修。

王希默

編輯

清異錄》云:吳門王希默簡淡無他好,惟以對鏡為娛,整飾眉鬢終日無倦,以杜甫有「勳業頻看鏡」之句,作《策勳亭》。按:此微瑣不足存,然亦可備雜事之一,以資吾鄉美談。

史彬

編輯

《遜國忠紀、史彬傳》略云:彬字仲,彬吳江人,洪武二十四年以稅戶應詔,縛貪縱官吏六人,廷見高皇,俱付法司論死。上命主政戶部,彬頓首固辭,賜酒饌及鈔給驛舟傳歸。建文即位,越五月詔起山林才德士,有司以名聞,屬御史劉有年上儀禮十八篇兼敘彬明德,特詔來京陛見,試四書疑一道,欽授翰林院侍書。元年正月,遣往衡山告,即位四月,上與方孝孺等議更定官制,彬疏諫以安靜法祖為言,不報。七月尹昌隆麵奏燕兵威勢甚盛,勸上讓位守藩,彬執笏揮之曰:昌隆狂言惑世,請加速誅。二年疏均江浙賦役,從之。三年正月,副工部尚書嚴震直督餉山東,十一月省親賜敕命。四年三月陛見授侍讀學士,六月十三日大內火起,上從鬼門遁去,從者二十二人,彬與焉。隨至吳江之黃溪,奉上居所居之西偏曰「清遠軒」,旋改題「水月觀」,親為篆文,後往襄陽,復之重慶,卒遇上於白龍山深處。上泣問攜得方物否?因各以所有為供,久留始行。庚子八月彬復造白龍山,歷兩月一比邱引之行,見上於陽庵。洪熙改元,又往雲南,方入湖廣界,遇上旅店,偕下江南,欲重遊天台也。宣德九年,上復至彬家,彬已故矣。子晟迎供五日,彬以從亡故為仇訟凡有十七。宣德二年三月,竟死獄中,書有《致身錄》一十八條,付其子晟存之。按史彬姓名,從前遜國諸書與莫鱸鄉吳江舊志皆不言及,言之自《致身錄》始嘗覽。《致身錄》竊疑二百餘年來表章者指不勝屈,諸臣事猶半湮,茲何一書晚出而反詳盡也。據其書謂讓皇兩至江南,文皇初法令嚴切,松陵密邇,金陵何以得免?且偵探綦密,鄭和至特入西洋,豈滇蜀楚可僕僕往來邪?《國史經籍志》稱永樂中劉有年獻《儀禮逸經》,此雲建文初年事亦相忤,及讀所載建文即位立儲、賜減田租諸詔,與過吳江詩,何以更不見他書?種種駭聞。近日錢禦冷閣學輯《皇明表忠紀》及《遜國軼事》亦收之。而弘光朝甲申九月管誠齋少宗伯有請諡疏,遂以史彬冠從亡諸臣為之入告,錢牧齋、李映碧二先生據吳文定墓表作十證四誣辨之詳且核矣。溥又考《西村集》有曾祖清遠府君行狀,君諱彬,字文質,清遠其號也,任俠行權,喜趨人之急。洪武中法制未定,貪縱者多剿民以自潤,因與諸少年縛其魁獻闕下,天子為戮其罪人,賜食與鈔給驛舟歸家。亡幾改行,自勵務忠,謹以力田起家,為稅長縣官,交譽之。洪武詔天下有戶絕田蕪者,許民自墾而薄稅之,然法令重失實者,胥吏舞文要求百端,他人不敢報,府君獨慨然曰:天子德意也,吾輩豈可懼禍以殃民乎?遂條上奏,可得減稅若干。有黠民率其黨誣府君以不法事,遂逮下獄,不即治竟死獄中。宣德二年三月十日也。子五人,晟、閔、昊、昌、昂,其狀略如此。西村乃宏正間詞客,名冠一時,如祖烈可揚,決不待萬曆朝始藉他人潤色,乃知事實不過為稅長,而縛貪縱及瘐死,有子而已。與遜國仕宦從亡風影無涉,偽造何人?字字說夢,若非後昆有遺文且傳疑千古。西村舊有刊集,世亦罕傳,余更從裔孫文學辰伯獲睹其家藏鈔本,比刊本更倍中,有清遠行狀,此吳文定墓表所從出也。故敢為糾繆,以俟作史者采焉。復閱金壇《史氏家譜》,有永樂甲申會魁名彬者為翰林,庶常此則姓名、官爵偶同,或妄人藉此緣飾以欺天下後世乎?子虛亡是之談可笑可恨,蓋不待南董而後削之矣。

洪武安民帖

編輯

余族多世居平江之汲水橋,國初尤盛,至今猶家藏一帖,上有璽一顆,又半顆文曰:戶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欽奉聖旨: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里下著繞地里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藏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做軍。欽此。除欽遵外,今給半印勘合、戶帖付本,戶收執者。洪武四年月日。按:讀此知高皇不徒用法之嚴,安民至意何等明白曉暢?視盤庚之詰屈聱牙,豈可同日語哉?

塔心發願文

編輯

瑞光寺為吾郡名剎,一塔相傳赤烏年建,崇禎庚午竺璠上人以久圯募修,輪奐奕然。癸酉六月二十五日為異風吹下其頂,鐵輪皆墮,遂議重葺,竺上人特走荊州,得千年古楠二本為塔心,於甲戌十月二日易去舊木。舊木有鐫文云:「宋故安人李氏四十八娘,悟真施瑞光禪寺塔心木以一百六十緡營漿水,架以助植立,今□級慶成而逝者不及瞻,茲勝事惟冀慈尊照其初心接以神力,頓洗六根之障,逕登九品之生。淳熙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夫朝散郎新充提領戶部犒賞所主管官,賜緋魚袋陳崧卿謹作禮以識。」按《後山談叢》載徐之南山崇勝院主崇璟故王姓也。熙寧中修殿大像,腹中得畫像,男女相向,衣冠皆唐人。而題曰「施主王崇璟」,豈其前身也邪?此塔心木為余婦王簪珥所喜舍,夙緣將毋類,是發願文亦何須作?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爾。

葉祐之

編輯

葉祐之字元吉,吳縣人,弱冠志學而未得其方,先儒所是者依而行,所訶者必戒,如是十有七年終未相應得。楊敬仲絕四碑一讀,知此心明白廣大,異乎先儒繳繞回曲之說,自書讀書行,已不敢起意,後寐中聞更鼓聲而覺,全身流汗,失聲歎曰:此非鼓聲也。如還故鄉終夜不寐,夙興見天地萬象萬變,明暗虛實,皆此一聲,皆自己本體光明變化固已無疑,而目前猶若嘗有一物,及再聞敬仲警誨,此一物方泯然不見。敬仲示以詩曰:「元吉三更非鼓聲,慈湖一夜聽鵝鳴。是同是異難聲說,何慮何思自混成。爐炭幾番來暖熱,天窗一點吐圓明。起來又睹無窮景,水鑒澄空萬里清。」見《聖學宗傳》。按:吾郡人物以理學著者絕少,惟玉峰魏莊簡公一人,若有宋濂洛諸賢標名罕見,此以絕無而僅有,不可不垂光簡冊也。

流寓四方

編輯

東岡生吳人,亡其姓氏,元末讀孫吳書,事藩鎮有功祿食矣。未幾歸吳,職方以嘗事軍中例戍於郢,居十年登覽無不至。一日不樂,訴上官去省其親,買藥都城市,市人不識也。都中良醫師多知之,得生藥輔其方,病輒良。已又不樂,復歸於郢,益不事事,惟酣歌觴詠而已。嘗與唐志淳登陽春台下瞰漢江北,望襄樊諸山,盡然歎曰:吾安得如龐德公者與之遊乎?因泫然呼酒飲數升酒,已復悵然為楚歌聲烏烏也。見《承天府志》。朱文民,字士文,世為蘇之長洲人,祖明之,父彥客,俱博學隱德,士文生而秀異,才識過人,稍長父遣為邑庠弟子員,洪武中以春秋中京闈,鄉舉人太學卒業於儀曹主事。曾士最後登進士,授行人,出使有能聲,遷兵部職方主事,會詔下在京文臣親族有獲罪責者皆聽免去,適士文之族詿罹刑憲,遂陳請罷歸,棲跡林泉,詩書觴詠之,適泊如也。士文聰敏多藝能,家居久之,有以其才藝薦者,征授織染局副使,辭再四始就職,遂徙家上元,因占籍焉。洪武甲戌以疾卒,年三十八,見《金文靖集》。李昊,字志遠,舉成化己丑進士,忻穆王出閣詔選講讀官,薦授翰林院檢討,日侍左右,敷陳諄切,王甚重之。甫四月即為昊父母請封,遂得請。癸巳王薨,昊哀痛甚久,弗能釋,有以且改他官慰者,昊艴然曰:王猶父也,忍其死乃他望邪?尋改南京禮科給事,丁內艱補工科,升浙江布政使司參議。昊在言路因黑青之異,力陳時事當罷行者,及勘遼東軍餉覆侵牟賞匱竭,遼人稱之。在浙值紹興水災,輒寬民逋負。湖州創孝豐縣,營治勤劇,嘉興百戶陳輔以眾劫府庫提兵分捕之就擒,尋以外艱調長蘆都轉鹽運使司同知,又升廣西太平知府,遂請老歸南京。昊先崑山人,大父構洪武初以閭右徙上元。父彥輝號松月,有隱德,昊少警穎,從張筱庵節之學詩文,故有原委,所箸《坦拙槁》十卷、《謫居集》四卷,藏於家,見《儲柴墟集》。王鑒,吳郡人,國初籍應天,弱冠遊京庠,即好為古文詞,成正德辛未進士,塚宰揚邃庵公令觀政者各以文字見,鑒作《原治》二篇,見之稱賞不置,時文選缺主事已久,每持缺至公第言緩之,及鑒名上,公遂自注之官吏部。性不飲酒,復寡交接,公退坐一書室,如儒生卷不去手,有得即書之,積累甚富。武廟南巡,以諫死杖下。見《西冶存槁》。按郡邑志例但紀四方流寓,而不及流寓四方者,余不揣凡陋,擬另創一門以述上,世惟桑之,誼闡幽補闕,實冀同心,互為揚扢,故偶引四人以況其餘也,未審具眼其許我否?

清寧處士

編輯

清寧處士徐姓名某,長洲人,居吳宮鄉之張林,抱負不群,明理識時,早年不遇,子女婚嫁畢,自悟曰:知足知止,我則行之大德。甲辰卜地於西山之陽,結屋數間,蕭然絕塵所居,後創亭以供普陀像,晨夕趺坐習定。又即山卜穴為身後計,旁構一齋曰「無礙」,對築二亭於前,東曰:「怡閑」,西曰「蒙泉」,鑿池屈曲之,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幅巾杖履,童鶴相隨,徜佯林壑。佳時令節必會親朋,素崇三教,若名士高僧羽流,皆虛襟延納,雖老以好善著聞。方外張真人錫以「清寧處士」之號,因名其庵曰清寧,本無相,趙松雪為書匾,年七十七,延祐丁巳二月卒,葬山下。其友沈壽作《清寧居士碑記》。子文禮,字和甫,父沒克遵隱操,棄謝世緣,居山廬。墓見《甫里志》,他書所未有也。

鄭明德

編輯

張受先《太倉志》云:鄭明德,舊志不詳行實,盛彧傳有鄭明為詩文交,或其人歟?按:鄭元祐,字明德,處州遂昌人。兒時乳媼提攜右臂脫骱,左手寫楷書規矩備盡,世稱一絕,自名為尚左。生父石門高士元,初徙家錢塘,十年不出戶庭,千書無所不讀,時咸淳諸老猶在,皆折節下之。父卒移居姑蘇,從學者戶外之屢恆滿,省台交章以潛德薦,自因臂疾不願仕,素不喜著書,嘗謂學者曰:經則經也,史則緯也,義禮淵藪在是,學者能盡得古人之意者鮮矣。況敢私有所論述乎?後薦授平江路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有《遂昌山人雜錄》一卷、《僑吳集》十二卷行世。考蘇昌齡所作墓銘及盧王二郡志,全與他邑不相涉,不知張明仲舊志何以收入太倉?相沿失考,舍名呼字,又不作流寓而祀鄉賢,疑誤後人,急須改正耳。

周興

編輯

周興字穀賓,號跛樵,一號蓬軒,先世雲間人,祖徙居甫里。永樂初,姚廣孝以舊友薦之,文皇召試梅花詩稱旨,拜官博士,志不欲仕,自毀一足,以疾辭歸,徜徉林壑以終。有詩集若干卷,興後以字行,一作國賓,人稱為賓齋,幼事親孝,曲江錢主靜嘗館其家,為作眉壽堂記怡雲軒序,又各有詩以揚之後裔,手跡宛然,梅花詩三百六十首,或雲每首梅字起止,今絕不傳,遂同廣陵散矣。按:興當入隱逸傳,其高風可續天。隨閱《姑蘇志》、《長洲志》、《吳中故實記》、《東吳名賢記》、《續吳先賢讚》、《吳中人物誌》、《中吳拾遺》、《姑蘇名賢小紀》,皆軼其姓名,僅載於《寓圃雜記》,而《皇明風雅》亦偶存其詩。即此推之,吾郡名流之湮沒而名不彰者,可勝道哉。

百歲外人

編輯

吾昆七保有李魁者,生於正德間,至萬曆甲寅年百有二歲,以田為生,每歲以輸租一至業主家,生平不識縣前何狀?是歲縣令陳公延為鄉飲大賓,士大夫或遺以履襪,乃其生平所未有者也。或問翁於欲事若何?訝曰:何謂欲事?或言男女交合是也。乃掉頭曰:此事自六十以後不復有矣。其樸而寡知若此。明年遂卒,見《河渚筆記》。近日聞甫里東六七里地名絞上,富室金氏有一媼,相傳為嘉靖辛丑生,至庚寅春始下世,蓋百有十歲,值亂世而居荒村,風鶴頻驚,期頤尤為難得。國初有周壽誼以上壽,特聞年一百十六歲,一時名流各贈詩以為榮,然三人皆出昆產,豈玉峰佳氣所鍾,山為仁者壽非邪?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