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線路數據集(618–907年)
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線路數據集(618–907年) 作者:徐雪強 張萍 2018年8月20日 |
|
摘要&關鍵詞
編輯摘要:絲綢之路交通線路是研究絲綢之路的重要基礎,唐代絲綢之路交通路線奠定了歷史絲綢之路交通的基本框架。本文以唐代(618–907年)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為研究對象,綜合利用歷史文獻、考古成果,以及歷史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方法建立交通線路數據集,儘可能客觀地反映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面貌。本數據集不僅可直接用於表徵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線路的整體狀況,也可檢索某年份的交通情況,是開展唐代絲綢之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數據集。
關鍵詞:絲綢之路;交通路線;唐代
Abstract & Keywords
編輯Abstract: Traffic route of the Silk Road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tudies of the Silk Road. Historically, the Silk Road in the Tang dynasty laid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traffic routes of the Silk Road. Taking the east-central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Tang dynasty (618 – 907 A.D.) as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builds a dataset of the particular traffic route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by using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ethods,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appearance of the east-central section as truly as possible. This dataset can be used directly not only in overal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ast-central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in retrieval of annual traffic situation during these periods. It provides important basic data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Tang dynasty.
Keywords: Silk Road; traffic route; Tang dynasty
數據庫(集)基本信息簡介
編輯數據庫(集)中文名稱 | 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線路數據集(618–907年) |
數據作者 | 徐雪強、張萍 |
數據通信作者 | 張萍(zhangping029@126.com) |
數據時間範圍 | 公元618–907年 |
地理區域 | 中國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蒙古國,中亞哈薩克斯坦 |
數據量 | 7.45 MB |
數據格式 | *.shp, *.dbf, *.prj, *.sbn, *.sbx, *.xml, *.shx |
數據服務系統網站 |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87 |
基金項目 | 國家社會科學重大項目(14ZDB031) |
數據庫(集)組成 | 數據集由2個Shapefile文件組成,一是交通點數據,一是交通線數據。每個文件中,*.shp文件用於存儲地理要素的幾何圖形;*.shx文件用於存儲圖形要素與屬性信息索引;*.dbf文件用於存儲要素信息屬性的dbase表;*.pri文件用於存儲空間參考信息;*.sbx、*.sbn是存儲幾何體的空間索引;*.xml文件以XML格式保存元數據。 |
Dataset Profile
編輯Title | A dataset of the east-central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in Tang dynasty (618 – 907 A.D.) |
Data corresponding author | Zhangping (Zhangping029@126.com) |
Data authors | Xu Xueqiang, Zhangping |
Time range | 618–907 A.D. |
Geographical scope | Shaanxi, Gansu, Qinghai, Ningxia, Xinjiang in China, Mongolia, and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
Data volume | 7.45 MB |
Data format | *.shp, *.dbf, *.prj, *.sbn, *.sbx, *.xml, *.shx |
Data service system |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87> |
Sources of funding | Major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14ZDB031) |
Dataset composition | This dataset is composed of two shapefiles. One stores the point data of the Silk Road and the other stores the line data of the Silk Road. Among the files, *.shp file is used to store the geometry of geographic features; *.shx file is used to store the index of graphic features and attribute information; *.dbf file is used to store the dBase table of attribute information attributes; *.prj file is used to store spatial reference information; *.sbn and *.sbx are spatial index files of geometry; *.xml file contains metadata in XML format. |
引 言
編輯自秦漢以來,中國與西方就一直有着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在近代航海技術成熟之前,陸路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交通方式。自西安,經甘肅、新疆、中亞、西亞直達歐洲,構成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帶。19世紀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將這條中西交流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學界把絲綢之路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自長安到陽關、玉門關,中段從玉門關、陽關到蔥嶺,蔥嶺往西達歐洲為西段。早期的絲綢之路交通路線的復原研究,基本是依據浩瀚的歷史文獻,根據考證詳實的交通點勾勒其大致交通走向,或輔以示意圖表達[1][2][3]。近年來,隨着遙感技術、GIS技術的發展以及古舊地圖、考古成果增多,學界嘗試結合多源數據對各朝絲綢之路進行可視化或專題研究[4][5][6][7],並進一步提出利用GIS技術復原二千年絲綢之路交通路線的新思路[8]。新技術支持下的絲綢之路復原讓時空信息更為精確,有利於區域綜合研究[9]。目前為止,新方法下的系統化和精確化的絲綢之路交通數據成果並未公開問世。因此,本文以唐代(618–907年)絲綢之路東段和中段線路為研究對象(為敘述方便,本文簡稱為絲綢之路東中段),綜合利用歷史文獻、考古成果,以及歷史地理學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方法,突破此前以朝代為斷面的低精度復原研究,建立以年為尺度的數據集,儘可能精細客觀地反映唐代絲綢之路的面貌,也為學界進一步開展絲綢之路研究提供數據基礎。
1 數據採集和處理方法
編輯1.1 數據來源
編輯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線路數據集包括交通點和交通線兩部分數據,其數據來源種類包括現代遙感影像數據、唐代交通研究成果、文物考古及普查資料、現代中國分省地圖及歷史地圖等等。本數據由矢量圖形數據和屬性表數據構成,其具體來源可分為以下兩類。
(1)唐代交通線路復原數據
嚴耕望先生旁徵博引,通過各種文獻復原唐代全國交通線路(附示意圖),所撰寫的《唐代交通圖考》[1]採用古代地名描述交通路線,多數指出了它現今的大致位置(也有一些存疑之處),是復原唐代絲路交通數據的重要來源。本數據以《唐代交通圖考》為基礎,大量參考歷史文獻以及交通史、歷史地理學有關研究成果,並輔以諸多數據資料,如現代遙感數據(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www.gscloud.cn/)、《中國文物地圖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10][11][12][13][14][15][16]、實地考察研究資料等等,以期獲得更為精細的定位。
(2)唐代交通屬性數據
唐代交通屬性數據,主要包括交通點的現今行政區劃位置和交通點、交通線的起始年代。現今政區數據來源於星球出版社的《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17]和中國行政區劃網(http://www.xzqh.org/),皆采用最新区划。交通的起始年代来源于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和《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上、下)》[18]等政區沿革資料。
1.2 數據採集與處理
編輯本數據集包括交通點數據和交通線數據。這裡的交通點指目前所知絲路經過的地點,並非都是唐朝官置的交通站點。交通點有治城、軍城、鎮城、古城、堡寨、隘口、湖泊等,也包括官置驛館和驛站。交通點的密集度有較大差別。本研究復原的交通是唐代絲綢之路的主要幹道。本研究的時間範圍為唐代(618–907年),對於唐代以前就存在的交通幹道,復原其618年交通狀況;對於唐朝廢置的交通幹道,以具體廢置年為準。數據生成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數據集生成技術流程
從操作方法來說,本研究的數據採集包含交通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利用手持GPS採集端和Google Earth(專業版)影像地圖對絲綢之路交通點和交通新線進行採集(默認為GCS_WGS_1984地理坐標系)。採用EXCEL表存儲名稱、生存期和現今政區位置等交通屬性數據信息。利用ARCGIS屬性連接功能將交通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進行匹配。
本數據的處理需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第一個是將歷史文獻記載的絲路交通點和交通線對應到現今地理位置。為了儘可能保留數據的精度,這裡捨去採用最低精度的做法,選擇多個尺度來標識不同類型的交通點數據。湖泊和關隘精度較低,其次是城池和堡寨,精度最高是城門和橋梁。本數據交通點類型不一,其現今遺址情況也各有差異。唐代城池、堡寨不少有遺址存在,館驛設施很少遺留,關隘、湖泊附近也有可供參考的遺蹟。交通點的定位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尚存遺址的交通點。唐代城池、堡寨、關隘、館驛等雖然很少有完整保留的,但不少尚存殘垣遺址。有些城池遺址雖然被考證是唐以前建築的,但被唐朝沿用,因而也是定位交通點可信的參照遺址。藉助古舊地圖和影像數據,絕大多數遺址直接定位,少量遺址只能定位到方圓四五公里區域。
(2)沒有遺址的交通點。唐代州縣有些本沒有城池,有城池的大多毀壞殆盡,但卻保留了地名信息。根據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如《中國歷史地圖集》),尤其是地名沿革資料(《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可以將唐代州縣精確到現今鎮級區域。沒有城堡遺址的驛站,大多坐落於州縣城關或其附近,因而它們的定位可以用縣城位置來參照。
交通線的定位以交通點為依據,交通點分布密集區域,其交通線的精度更高。歷史時期絲路交通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以交通點最為密集的時期作為復原唐代絲路交通線的依據是交通線定位的重要方法[8]。此外,交通線的定位要充分考慮到地形地勢的走向,併兼用民國大比例尺地圖和現代路網作為參考。需要指出,交通線命名方式以遵從史稱為主,比如白水澗道、回鶻道,沒有史稱的則以起訖地命名,如涼州瓜州道。
第二個重要問題是絲綢之路交通路線的時間屬性。唐代絲綢之路交通主幹道往往是由官方控制,它包括實體化的路面和館驛、軍、鎮、守捉設施,以及一整套管理制度。這些官置的交通實體設施與非實體性制度的建立年代則是本數據所定的交通起始年代,官道體系因戰亂或政權割據而廢止,即使民間百姓或可使用,這裡也認定為交通線結束。交通點行政建置年指代起始年,行政廢止年指代結束年。如唐河州618年置742年陷於吐蕃,其起訖年分別定為618年和742年。絲路交通點中,地名、湖泊、古城等類型在唐朝以前一直存在,且與各朝行政無關,為了契合研究時段,它們的起訖年與唐朝保持一致。
2 數據樣本描述
編輯本數據包含交通點和交通線等兩類數據。交通點Shapefile文件屬性表中有主要字段10個:「Name_CH」表示交通點中文名稱;「Name_EN」表示其英文名稱;「Type」表示交通點類型,涉及到多個尺度的數據精度,可供篩選使用;「Provice」「PL_City」「County」和「Town」分別表示交通點所在的現今省、市、縣、鎮等四級行政區;「Site」記錄交通點尚存遺址情況,有遺址的儲存遺址名稱,沒有遺址的保留空值;「Beg_year」和「End_year」表示交通點起訖年,用於儲存其生存期信息。交通線Shapefile文件屬性表中主要有「Name」和「Beg_year」、 「End_year」3個字段,前者記錄交通線名稱,後兩者存儲其生存期信息。本數據集可以通過年代檢索,查找618–907年中任意一年絲綢之路交通線路情況,從而考察其歷時性變化。圖2反映了唐朝618年、720年、770年和800年的絲路交通情況。
圖片(a)
圖片(b)
圖片(c)
圖片(d)
圖2 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路線(a)618年;(b)720年;(c)770年;(d)800年
3 數據質量控制和評估
編輯唐代絲綢之路交通數據的重建,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史實的可靠性與數據採集方法造成的誤差。本數據從以下幾方面控制數據質量:首先,利用大量的歷史文獻、出土文獻、實地考察資料和學術研究成果,儘可能詳盡相關資料,確保每一條交通記錄都有充分可靠的史料依據。學術研究成果有矛盾之處,遵從史料記載重新考證,如選擇某一可信的研究成果則註明其來源。其次,採用目前學界復原古代交通的新思路[8],更為精細地復原交通路線。再次,利用實地採集的數據對Google Earth影像地圖矢量化數據進行誤差檢驗,並利用Landsat影像進行幾何糾正。最後,在ARCGIS 10.2環境下對數據存在的拓撲問題進行檢查與修改。以上從歷史事實、復原思路和技術方法等方面保證了數據的可靠性、精確性和規範性。
4 數據使用方法和建議
編輯本數據集可直接用於表徵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線路的整體狀況,可利用「時間滑塊」功能實現動態展示。本數據集也可作為二次數據提取的基礎,可以檢索唐代任意年份的絲路東中段交通暢通情況。此外,本數據是目前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最為客觀全面的數據,是開展唐代絲綢之路之路沿線區域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數據集。因為數據源的精度不一,數據本身也依類型保留了三個層面的精度,使用者應根據具體研究而選擇適用的尺度類型。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嚴耕望. 唐代交通圖考(第1、2卷)[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 周偉洲, 丁景泰. 絲綢之路大辭典[M].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6.
- ↑ FERDINAND VON R. China, Band 1[M]. Berlin: Dietrich Reimer Verlag, 1877.
- ↑ 復旦大學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項目. [EB/OL]. [2018–05–03]. http://silkroad.fudan.edu.cn/.
- ↑ 杜小翠. 漢唐時期沙漠絲綢之路(新疆段)古遺址信息遙感提取與歷史線路演變分析[D]. 烏魯木齊: 新疆師範大學, 2015.
- ↑ 王頊. 基於開源WebGIS的沙漠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學, 2015.
- ↑ 畢建濤, 王星星. 空間信息技術在絲綢之路歷史變遷中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 乾旱區地理, 2007, 30(6): 954-961.
- ^ 8.0 8.1 8.2 張萍. GIS技術與二千年絲綢之路道路復原研究的新思路[J]. 中國史研究態, 2017(2): 57-61.
- ↑ 張萍. 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平台:設計、理念與應用[J].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6(5): 50-54.
- ↑ 戴均良主編.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 ↑ 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M].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
- ↑ 國家文物局. 中國文物地圖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冊[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 ↑ 國家文物局. 中國文物地圖集·寧夏回族自治區分冊[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0.
- ↑ 國家文物局. 中國文物地圖集·青海分冊[M].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6.
- ↑ 國家文物局. 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 [M]. 北京: 測繪出版社, 2011.
- ↑ 國家文物局. 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M]. 西安: 西安地圖出版社, 1998.
- ↑ 星球地圖出版社.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M]. 北京: 星球地圖出版社, 2016.
- ↑ 周振鶴主編, 郭聲波著.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修訂本)[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7.
數據引用格式
編輯徐雪強, 張萍. 唐代絲綢之路東中段交通線路數據集(618–907年)[DB/OL]. Science Data Bank, 2018. (2018-05-13). DOI: 10.11922/sciencedb.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