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學紀聞/卷19
目錄 | 困學紀聞 | |
◀上一卷 | 卷十九 評文 | 下一卷▶ |
《穀梁·隱四年傳》註云:「建儲非以私親,所以定名分。」鄧潤甫《草東宮制》云:「建儲非以私親,蓋明萬世之統。主器莫若長子,茲本百王之謀。」蓋出於此。
晏元獻《謝昇王記室表》云:「衣存缺衽,式贊於謙沖;饌去邪蒿,不忘於規諫。」《韓詩外傳》周公誡伯禽曰:「衣成則必缺衽,宮成則必缺隅。」
《九章算術》:五雀六燕,飛集於衡,衡適平。一雀一燕,飛而易處,則雀重而燕輕。陸農師《謝吏部尚書表》:六燕相亭,試銓平其輕重。蓋用此。
《周書·王會》東越海蛤,或誤為「侮食」,而王元長《曲水詩序》用之,其「別風淮雨」之類乎?
駱賓王云:「類同心異者,龍蹲歸而宋樹伐。質殊聲合者,魚形出而吳石鳴。」龍蹲,謂孔子。《春秋演孔圖》:孔子坐如蹲龍,立如牽牛。
楊盈川《敘郡守》云:「代臨本州,則元賓之父喜形於色;繼為本守,則張翕之子迎者如雲。」《敘縣令》曰:「仁之所懷,幼童不能擊將雛之雉;明之所斷,老父不能爭食粟之雞。」對的語工。
蘇許公制:右掖司言:佇光於五字。常袞表:五字非工。張南史詩:唯有五字表。《魏志》:司馬景王命中書令虞松作表,再呈輒不可意。中書侍郎鐘會取視,為定五字,松悅服。西掖用五字,本於此。
張文定慶曆中,草兩制,《薦舉敕》云:「蓋舉類之來舊矣,三代之盛王,其必由之。如聞外之議云:『是且啟私謁告請之弊也。予不以是待士大夫,何士大夫自待之淺邪?』」又《察舉守令敕》云:「夫天下之大,官吏之眾,獨不聞循良尤異者之達予聽,外臺之職,豈非闕歟?抑朝廷未有以導之也。其視守令,能以仁政得民,民心愛之,如古循吏然者,宜以名上。予得以褒慰之,亦以使四方之民,知予不專寵健吏,所貴仁者爾。」尤延之謂:二詔,大哉言乎!簡而盡,直而婉,丁寧惻怛之意,見於言外。至今誦之,盎然如在春風中,豈特公之文足以導上之德意誌慮,亦當時善治足以起其文也。
文定又行《范文正公參政制》云:「大恩之下難為報,大名之下難為處。矧兼二者,可無勉哉!爾尚朝夕以交修,予允迪前人勤教,邦其永孚於休。」訓辭溫雅,可以見太平之象。
端平元年九月,真文忠公除翰林學士,洪舜俞命詞曰:「迪惟仁祖,有若臣修。朝京師於甲午之元,拜內相於季秋之月。」歐陽公之除,在至和元年九月,歲皆甲午。用事切當如此。
慶元初,嗣秀王辭中書令,賜贊拜不名。鄭溥之草制云:「天下之達尊三,德兼爵齒以俱茂。人臣之不名五,老與親賢而並隆。」《公羊傳》註:禮君於臣不名者有五:諸父兄不名,上大夫不名,盛德之士不名,老臣不名。《說苑》伊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咸淳初,嗣榮王賜詔書不名,余草制用《說苑》事。
開禧,追貶秦檜。周南仲代草制云:「兵於五材,誰能去之?首弛邊疆之禁。臣無二心,天之制也,忍忘君父之讎。」又云:「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金虜南遷錄》載孫大鼎疏言:遣檜間我以就和。檜之奸狀著矣。嘉定之牽復,幾於失刑。
韓文公《王仲舒銘》云:「敷文帝階,擢列侍從。」野處《謝敷文閣直學士表》云:「宣布中和,方歌盛德之事;擢列侍從,遽復敷文之階。」雖借用而切當。
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晉人之稱衛玠,蓋所尚者清談也。正始,魏齊王芳年號。胡武平啟,以「正始之遺音」,對「奪朱之亂雅」,陸務觀嘗擿其誤。王季海行《東坡贈太師制》云:「博觀載籍之傳,幾海涵而地負。遠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聲。」恐亦襲武平之誤也。若正始之清談,非所以稱坡公。
胡文定《以親辭成都學事》云:「矧當喜懼之年,深計短長之日。」曾文清《求歸侍》云:「朝則倚門,暮則倚閭,常恐失望。父曰嗟子,母曰嗟季,曷敢弭忘?」
上官儀《冊周王文》:識表魏舟之象,詞掩漢臺之駕。上句用曹蒼舒事,下句用《柏梁臺詩》:梁王曰:「驂駕駟馬從梁來。」或以「駕」為「卦」,引沛獻王占雨事。非也。
洪景盧《周茂振入館謝啟》:雖不若董彥遠之博,如「桃萊難悟,柳卯本同」;「幼婦外孫之義,女郎世子之名」,亦儷語之工者。
野處《草梁叔子制》云:「鼎學士之大稱。」蓋用劉禹錫《天平軍壁記》以牙璋玉節,鼎右僕射官稱之語。又草《葉顒左相制》云:「學聖人之道,高天下以聲。」或云:「葉語音高,故以戲之。」然「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史記》謂殷紂也,不當用之王言。
徐淵子《上梁文》云:「林木翳然便有濠濮間想;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初寮·啟》云:「得知千載,上賴古書。作吏一行,便廢此事。」皆全句。
李宗道《春秋十賦》,屬對之工,如:越椒熊虎之狀,弗殺必滅若敖;伯石豺狼之聲,非是莫喪羊舌。王子爭囚,而州犁上下;伯輿合要,而範宣左右。魯昭之馬將為櫝;衛懿之鶴有乘軒。於奚辭邑,而衛人假之器;晉侯請隧,而襄王與之田。星已一終,魯君之歲;亥有二首,絳老之年。作楚宮,見襄公之欲楚;效夷言,知衛侯之死夷。雞憚犧,而斷其尾;象有齒,而焚其身。虞不臘矣,吳其沼乎。好魯以弓,請謹守寶;賜鄭以金,盟無鑄兵。蛇出泉臺聲姜薨,鳥鳴亳社伯姬卒。
晏元獻《進牡丹歌詩表》云:「永平神爵之頌,孝明稱美者五人;貞元重九之篇,德宗考第於三等。」按《論衡》云:「永平中,神雀群集,詔上《神雀頌》。百官上頌文比瓦石,唯班固、賈逵、傅毅、楊終、侯諷五頌金玉,孝明覽焉。貞元事,見《劉太真傳》。
寧皇《服藥赦文》,陳正父所草也。雖不明不敏,有辜四海望治之心,然無怠無荒,未始一毫從己之欲。天下誦之,謂寫出寧皇心事。
盧思道《賀甘露》云:「神漿可挹,流味九戶之前;天酒自零,凝照玉階之下。」常袞《賀雪》云:「重陰益固,應水澤腹堅之時;積潤潛通,迎土膏脈起之候。」皆儷語之工者。
俗語皆有所本,如「利市」,出《易·說卦》、《左傳》。「難為人」,出《表記》。「擔負」,出《詩·玄鳥箋》。「折閱」,出《荀子》。「生活」,出《孟子》。「家數」,出《墨子》。「服事」,出《周禮·大司徒》。「伏事」,出陸士衡詩。「分付」,出《漢·原涉傳》。「交代」,出《蓋寬饒傳》。「區處」,出《黃霸傳》。「多謝」,出《趙廣漢傳》。「丁寧」,出《詩·採薇箋》。「什物」,出《後漢·宣秉傳》。「自由」,出《五行志》。「曉示」,出《童恢傳》。「主者」,出《劉陶傳》。「意智」,出《鮮卑傳》。「卑末」,出《欒巴傳》。「告示」,出《荀子》。仁者好告示人。「布施」,出《周語》。布施優裕。「比校」,出《齊語》。「行頭」,出《吳語》。「當日」,出《晉語》。「地主」,出《左傳》、《越語》。「相於」,出《晉·后妃傳》。「料理」,出《王徽之傳》。「長進」,出《和嶠傳》。「消息」,出《魏少帝紀》。「功夫」,出《王肅傳》。「普請」,出《吳·呂蒙傳》。「手下」,出《太史慈傳》。「牢固」,出《陸抗傳》。「鄭重」,出《王莽傳》。「分外」,出魏程曉上疏。「小卻」,出《宋紀》。「間介」,出《長笛賦》。間介無蹊。「婁羅」,出《南史·顧歡傳》。「本分」,出《荀子》。見端不如見本分。「措大」,出《五代·東漢世家》。「假開」,出《王峻傳》。「本色」,出《唐·劉仁恭傳》。「古老」,出《書·無逸註》。「商量」,出《易》商兌註。「不宣備」,出楊德祖《答臨淄侯》。不能宣備。「生人婦」,出《魏·杜畿傳》。「私名」,出《列子》。「家公」,出《莊子》。主人公也。「致意」,出《晉·簡文紀》。「傳語」,出《後漢·清河王慶傳》。「收拾」,出《光武紀》。「尋思」,出《劉矩傳》。「不審」,出《韓詩外傳》。「世情」,出《纏子》。不識世情。「爾來」,出孔明《出師表》。「朅來」,出《思玄賦》。「和買」,出《左傳正義》。「阿誰」,出《蜀·龐統傳》。「罷休」,出《史記·孫武傳》。「慚愧」,出《齊語》。「安排」,出《莊子》。「比數」,出《周禮·大司馬註》。「見在」,出《槁人註》。「孩兒」,出《書·康誥註》。「老境」,出《曲禮正義》。「牽帥」,出《左傳》。「先輩」,出《詩·採薇箋》。「如今」,出《杕杜箋》。「居士」,出《玉藻》。「可人」,出《雜記》。「道人」,出《漢·京房傳》。「寄居」,出《息夫躬傳》。「某甲」,出《周禮·職內註》。「道士」,出《新序》。介子推雲。「主人翁」,出《史記·范睢傳》。「小家子」,出《漢·霍光傳》。「不中用」,出《史記·外戚世家·王尊傳》。「我輩人」,出《晉·石苞傳》。「對岸」,出《樂志》。「十八九」,出《漢·丙吉傳》。至今十八九矣。「浩大」,出《後漢·馬廖傳》。「兩兩相視」,出《周嘉傳》。「年紀」,出《光武紀》。「雜碎」,出《仲長統傳》。「細碎事手下」,出《吳·呂範傳》。「合少成多」,出《中庸註》。「若干」,
出《禮記·曲禮·投壺》。「如幹」,出《陳·何之元傳》。「膠加」,出《九辯》。膠,音豪。加,丘加反。「牢愁」,出《揚雄傳》。畔牢愁。《集韻》:愁,音曹。「墨杘」,出《列子》。音眉癡。「冗長」,出陸士衡《文賦》。「無狀」,出《史記·夏本紀》。「擘畫」,出《淮南子》。「前定」,出《中庸》。「細作」,出《左傳釋文》。「敘致」,出《世說》。「留連」,出《後漢·劉陶傳》。「問息耗」,出《竇後紀》。「已分」,出魏文帝書。「物色」,出《淮南子》。「本師」,出《史記·樂毅傳》。「祖師」,出《漢·外戚·丁姬傳》。「生熟」,出《莊子》。「有瓜葛」,出《後漢·禮儀志》。「發遣」,出《陳寔傳》。「天然」,出《賈逵傳》。「新鮮」,出《太玄》。「鈍悶」,出《淮南子》。「誇張」,出《列子》。「愺恅」,出《洞簫賦》。「近局」,出陶淵明詩。「提撕」,出《詩·抑箋》。「本貫」,出晉江統論。「十字街」,出《北史·李庶傳》。「見錢」,出《漢書·王嘉傳》。
梁簡文《為子辭封表》云:「日蝕之餘,無黃童之對;荷戟入榛,異子烏之辯。」又云:「熙祖流聰慧之稱,方建臨淮之國;元仲表岐嶷之資,乃啟平原之封。」荷戟入榛,揚雄童烏事。熙祖,晉太子遹字。元仲,魏明帝字。元豐末,《皇弟似封普寧郡王制》,全用熙祖、元仲一聯,然熙祖非美事也。
王元之表:風摧霜敗,芝蘭之性終香;日遠天高,葵藿之心未死。劉元城表云:「志存許國,如萬折而必東;忠以事君,雖三已而無慍。」斯言可以立懦誌。
驢非驢,馬非馬;《漢·西域傳》。烏不烏,鵲不鵲。《戰國策》。可以為對。傅景仁云:「烹羊炰羔,唯『帶牛佩犢』可對。」
嘉定受寶璽,南塘賀表云:「函封遠致,不知何國之白環;瑑刻孔章,咸曰寧王之大寶。」宗室入翰苑者三人:彥中、汝談、汝騰。
王岐公《答韓魏公詔》:豈朕郁於大道,未昭治亂之原?將卿保其成功,自潔進退之分。崔大雅《答周益公詔》:豈朕不德,未達好賢之誠?將卿既明,自全引退之節。蓋仿其意。
鄭安晚再相,應之道草制云:「彥博重入中書,特令納節;王曾再登揆席,俛就集賢。」
黃伯庸為《賀雪表》云:「招徠眾俊,無晝臥洛陽之人;獎勵三軍,有夜入蔡州之志。」語工而健。「上天同雲,平地尺雪」,範蜀公表也,周益公用之。
耿直之守京口,復陳少陽之後曰:「如可贖兮百身,猶將宥之十世。」
億載萬年,為父為母;四海九州,悉主悉臣。迂齋對。
李顯忠復節鉞,汪聖錫草制云:「念秦伯用孟明之意,與馮唐面文帝之言。」又云:「與人之周,庶幾得頗、牧而能用;共武之服,爾其繼英、衛之善兵。」
倪正父草《壽皇尊號詔》云:「率百官若帝之初,丕講非常之禮;於萬年受天之祐,聿迎滋至之休。」周益公《辭免表》云:「遜於殳斨、伯與,敢忘稽首;有若虢叔、閎夭,尚助迪威。」正父答詔云:「殳斨、伯與固可遜,未聞虞帝之必從。虢叔、閎夭雖曰賢,蓋視周公而不及。」
真文忠為《原貸盜賊詔》云:「弄潢池之兵,諒非爾誌;烈昆岡之火,亦豈予心?」又云:「自有宇宙至於今日,未聞盜賊得以全軀。」其言足以感動人心。
王卿月為《淡庵制》云:「吾寧身蹈東海,獨仲連不肯帝秦。至今名重泰山,微相如何以強趙?」
盧肇《海潮賦後序》:馬褐牛衣。古未有對者。
崔大雅草《史直翁制》云:「皇祐之詔二老,設幾以須;熙寧之遇四臣,賫書而訪。尚有斯禮,勿遐爾心。」二老:杜衍、任布。四臣:韓、富、文、曾。
呂成公《代其父倉部自黃州易守池州啟》云:「爰考唐朝,有杜牧把麾之舊;其臨秋浦,亦齊安解組之餘。雖後先遷徙之偶同,顧今昔風流之非匹。」
端平初,濟王夫人吳氏復舊封,其父與蔣右史良貴有《連良貴托先君代為謝丞相啟》。其末聯云:「孤忠未泯,敢忘漆室之憂葵;厚德難酬,願效老人之結草。」良貴稱賞。
真文忠除參政,辭以疾。趙南塘草詔曰:「漢御史大夫吉當封,病,上憂之。夏侯勝謂必瘉,果然,後遂至相。朕之賢卿,甚於宣帝之德吉也。卿其親醫藥自厚,且先即舍拜命,少間可就車。朕遣黃門召見卿矣。」此詔有西漢風。
鄭威湣公驤。《新除謝上章》云:「關陜六七任,不掛權臣之橫恩;崇觀二十秋,靡沾故相之餘潤。」公之大節如此。馮翊之死義,其處之有素矣。
傅至樂《上周益公啟》云:「東門之柳自雕,玄都之桃何在?彼刀頭之舐蜜,得未錙銖,況井眉之居瓶,怳如夢寐。」蓋指張說也。
或《上朱文公啟》云:「行藏勛業銷倚樓,看鏡之懷;窈窕崎嶇寄尋壑,經丘之趣。」
宋正甫詩:三甲未全,一丁不識。
或試縣學見黜,後預鄉薦,以啟謝縣令,有不平之意。令答云:「大敵勇,小敵怯,昔固有之。今日是,前日非,吾無愧矣。」
毛憲守長沙,《謝韓平原》云:「湖南之地二千里,序詩幸托於昌黎;平原之客十九人,脫穎願同於毛遂。」
毛澤民啟云:「揚子雲貌寑官卑,經雖玄而謂白;九方堙機深識妙,馬本驪而為黃。」李清卿啟云:「斯風未泯,則朝取溫造而暮拔石洪;吾道不行,則近舍皇甫而遠求居易。」
洪舜俞薦於鄉,鞏嶸監試。後鞏為江東憲使,舜俞分教番陽,啟云:「東坡倅錢唐,曾在門外鵠袍之列;半山憲江左,亦賞梁間燕語之詩。」
徐淵子為越教,《答項平甫》云:「正恐異時風舞雩之流,不無或者月離畢之問。」或《答洪舜俞》云:「魯直大名,有皎潔江梅之句;少遊下蔡,無丁東玉佩之詞。」
有郡守招士人教子辭曰:「士而托於諸侯,非其義也。師不賢於弟子,將焉用之?」
張宣公《答教官》云:「識其大者,豈誦說雲乎哉?何以告之?曰仁義而已矣。」
真文忠為江東轉運,有民困於買鳩之役,來訴。公判云:「詔捕癕癗,若水尚還其使;歲貢蚶蛤,孔戣猶疏於朝。況為州縣之官,可恣口腹之慾?」
攻媿《為姜氏慶七十致語》云:「今日王孫,猶有承平之故態;舊時竹馬,得見會昌之新春。」承平、王孫,見柳文《姜崿志》。
衢州稽古閣書《臯陶謨》於屏,其《上梁文》云:「臯陶若稽古,事三朝稽古之君;孔子與斯文,為萬世斯文之主。」
王相[爚]嘉熙間,以親老辭督府辟,其書曰:「昔溫太真絕衿違母以奉廣武之檄,心雖忠而人議其失性;徐元直指心戀母以辭豫州之命,情雖窘而人予其順天。」
呂倚《謝王岐公饋錢酒》,用白水真人、青州從事,岐公稱之。
夏文莊表云:「詩會餘蚳之文,簡凝含酖之墨。」餘蚳,見《詩》貝錦箋。「筆銳幹將,墨含淳酖」,出《文心雕龍》。
獨孤《馴象》,世以為工。子雲《甘泉》,晚而悔作。晏元獻謂賦也。獨孤綬《放馴象賦》云:「返諸林邑之野,歸爾梁山之隅。時在偃兵,豈嬰乎燧尾?上惟賤賄,寧恤乎焚軀?」
唐律賦《雞鳴度關》云:「念秦關之百二,難逞狼心;笑齊客之三千,不如雞口。」
紹興中省試,高祖《能用三傑賦》第四韻,用「運籌帷帳」。考官謂《漢書》乃「帷幄」,非「帳」字,不敢取。徹棘,以語周益公,益公曰:「《史記》雲『運籌帷帳之中』,非誤也。」淳熙中省試,《人主之勢重萬鈞賦》第一聯,有用「洪鐘」二字者,考官哂之。洪文敏典舉聞之曰:「張平子《西京賦》洪鐘萬鈞,此必該洽之士。」遂預選。紹熙中,四明試《航琛越水詩》,有用東坡「舶趠」二字而黜者。決得失於一夫之目,其幸不幸若此。
東都之季,清議扶之而有餘;強秦之末,壯士守之而不足。前輩作風俗萬世之基末韻。亶聰明而有作,無作聰明;由仁義以安行,非行仁義。舜由仁義行。
非刀匕是共,膳宰舉席間之觶;釋椎鑿而上,輪人議堂上之書。此工執藝事以諫賦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