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國務院關於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受國務院委託)
2021年6月7日於人民大會堂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
發布機關: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

國務院關於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

——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按照長江保護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安排,受國務院委託,就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報告如下,請審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沿江省(市)調研,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堅持上中下游協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韓正副總理等領導同志提出工作要求。

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2019年以長江流域為重點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並帶隊對四川、江蘇檢查。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長江保護法,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貫徹長江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紮實推動各項污染治理工程,全力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96.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3.3個百分點,較2015年提高14.9個百分點,幹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劣Ⅴ類斷面比例較2015年降低6.1個百分點。長江流域19省(區、市)均完成「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約束性指標。長江經濟帶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一、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編輯

各地區各部門始終把長江保護修復擺在各項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來抓,突出重點、協同聯動、紮實推進,取得重要進展。

(一)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編輯

一是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長江流域)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開展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試點,構建差別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規則。二是制定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長江流域19省(區、市)編制印發「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基本建成信息共享系統。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成果技術審核。三是強化綜合管控機制。建立長江經濟帶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明確產業發展、區域開發、岸線利用等方面管控要求。四是開展劣Ⅴ類國控斷面整治行動。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明確的劣Ⅴ類國控斷面全部完成消劣。

(二)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改善水生生物多樣性 編輯

一是完成重點水域漁船漁民退捕任務。累計退捕漁船11萬艘、漁民22.8萬人。建立退捕漁船漁民信息管理系統和實名制動態幫扶系統,出台9項安置保障措施,撥付中央補助資金130億元,引導各地安排資金123.68億元,實現應保盡保、應幫盡幫。二是開展非法捕撈專項整治。2020年累計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3.4萬艘、違規網具26.7萬張(頂),查處非法捕撈案件7579起、涉案人員8361人。設立長江口禁捕管理區。清理整治長江幹流、洞庭湖、鄱陽湖非法矮圍,清除圍堤120餘公里。三是開展「長江禁捕打非斷鏈」專項行動。累計檢查水產製品生產企業等568.22萬家(個)次,監測電商平台(網站)264.49萬個次,推動下架(刪除、屏蔽)非法交易信息2.66萬條。禁捕後,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的出現頻率增加。在2017年率先全面禁捕的赤水河,特有魚類種類數由禁捕前的32種上升至37種,資源量達到禁捕前的1.95倍,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提升。

(三)排查整治排污口,推進水陸統一監管 編輯

一是全面啟動長江幹流、九條主要支流及太湖入河排污口底數摸排,徒步排查岸線2.4萬公里,首次實現「無人機航測+實地核查」高精度全覆蓋,共發現入河排污口60292個,比之前掌握的數量增加約30倍。二是在全面排查基礎上,同步開展入河排污口水質水量監測。安徽省通過在工業企業安裝自動監控、每月手工監測相關水系、建設入江口微型水站,初步建成綜合監測體系。三是探索建立一整套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規範體系和長效機制。江蘇泰州市和重慶渝北區、兩江新區等試點地區累計實施治理示範工程100餘個,完成監測、溯源和80%整治任務,解決污水直排、亂排問題6000餘個。

(四)加強工業污染治理,防範生態環境風險 編輯

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完成長江經濟帶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558家,完成率97.2%。完成沿江化工企業「搬改關」228家,其中沿江1公里範圍內落後化工產能已全部淘汰。制定《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導則》、《化工園區開發建設導則》,推動化工園區規範發展和合理布局。二是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浙江省264個重點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零直排區」。三是開展「三磷」(磷礦、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存在問題的281家「三磷」企業(礦、庫)均已完成整治。四是深入開展「清廢行動」(打擊固體廢物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共發現問題點位3252個,整改完成3221個,完成率99.0%。五是深入推進尾礦庫綜合治理,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完成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停用超過3年的尾礦庫閉庫。1641座尾礦庫全部完成污染防治方案編制,其中1618座完成污染治理,完成率98.6%。六是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完成989個涉農縣域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推進建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風險管控。七是提升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範能力,推進川渝雲貴等長江上游地區、江浙滬皖等長三角地區分別建立區域危險廢物聯防聯治機制。

(五)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遏制農業面源污染 編輯

一是整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政策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措施。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行政村占比超過98%,基本完成9835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二是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長江經濟帶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6.8億畝,化肥施用量逐步減少,肥料利用率大幅提高。農作物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達3.19億畝,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37.54%。三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在8省53個縣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初步構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和機制。開展污染負荷評估,探索建立種植業污染負荷和治理績效評估方法體系,編制優先治理區域清單。發布《農用薄膜管理辦法》,支持建設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

(六)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保障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 編輯

一是加快補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長江幹流沿線城市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城市建成區共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近2.4萬個。二是推進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沿江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上海等28個重點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三是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項行動,推動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四是加強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保護。1474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3161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治,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完成比例達91.1%,9973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全部完成劃定。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優良比例達97.6%。優化沿江取水口和應急水源布局,地級及以上城市備用或應急水源建設基本完成。

(七)加強航運污染治理,防範船舶港口環境風險 編輯

一是完善港口碼頭環境基礎設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基本完成,長江經濟帶累計建設接收設施33872個。二是加強船舶污染防治及風險管控。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落實單殼化學品船和600載重噸以上單殼油船禁航制度。推進船舶配置污染物收集或處理裝置,完成31323艘100總噸以上船舶改造。三是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港口船舶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沿江港口岸電設施覆蓋泊位4700餘個,2020年累計使用岸電約5000萬度,較2019年翻了一番。

(八)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生態用水需求 編輯

一是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長江(含太湖)流域共完成69152個取水項目整改提升,完成率99.75%。批覆赤水河、沱江等9條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顯著下降。二是清理退出涉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或緩衝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水電站3500多座,完成整改2萬多座。三是建立重點跨省河湖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保障目標體系,確定62個主要控制斷面保障目標,編制完成保障實施方案。在運水電站均按規定下泄生態流量,並接入各級生態流量監管平台。連續4年實施三峽等水庫聯合生態調度實驗,改善魚類自然繁殖生境。

(九)強化生態系統管護,嚴厲打擊生態破壞行為 編輯

一是持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十三五」期間,長江流域累計完成造林2.2億畝、森林撫育1.2億畝、石漠化治理1560萬畝,新增水土流失治理7.85萬平方公里。完成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兩岸10公里範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1.3萬公頃。完成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長江流域國際重要濕地達40處。中央財政安排獎補資金180億元,支持實施9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二是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青海省創新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全新體制。大熊貓、朱䴉、揚子鱷等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中有升,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紮實推進。三是實施「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發現15.5萬條問題線索,明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2547個,建立台賬,開展聯合巡查,督促整改完成2315個。四是清理整治河湖「四亂」(亂占、亂采、亂堆、亂建)問題7.8萬個。開展採砂聯合檢查和清江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採砂,幹流規模性非法採砂基本得到控制。清理整治長江幹流違法違規岸線利用項目2431個,騰退長江岸線158公里。五是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估。2019年度,納入中央財政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名單的283個縣域中,生態環境質量「基本穩定」的有241個,「變好」的有24個。

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持續加強 編輯

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建立健全法治保障,完善制度機制,強化服務能力,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推進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建立健全法治保障 編輯

一是貫徹落實好長江保護法。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長江保護法,並做好宣傳貫徹等工作。國務院統一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完成涉及長江流域保護法規、規章、規範性文件清理工作,對需要制修訂的抓緊推動落實。制定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犯罪的司法解釋。各地積極宣傳貫徹長江保護法,推進相關地方配套立法,探索開展流域保護協同立法。二是持續推進長江經濟帶司法協作機制,各地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等專門審判機構1203個。三是發布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技術指南,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各地辦理相關案件40餘件,賠償資金超1.4億元。

(二)依法完善制度機制 編輯

一是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共抓大保護體制機制,推動政府、部門、企業等各類主體落實法律責任。二是強化頂層設計。構建「1+N」規劃體系,深入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制定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等專項規劃。三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印發相關技術導則,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建立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四是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在長江流域核發排污許可證11萬餘張,基本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五是推進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累計安排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資金180億元。研究制定支持長江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方案。六是健全價格、融資機制。在長江經濟帶建立污水處理收費動態調整機制,利用價格槓桿強化水污染防治。指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綠色債券市場,支持沿線城市開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進一步以市場化方式動員公共和私人部門資金參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七是建立完善分析預警、調度通報、獨立調查、跟蹤督辦相結合的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工作機制,定期分析研判水生態環境形勢,推動解決突出問題。

(三)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 編輯

一是狠抓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連續三年拍攝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每年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上專題播放,以警示促重視、以警示促落實、以警示促整改。緊盯警示片披露問題,建立問題台賬,制定整改方案,加強督促檢查,強力推動整改。三年警示片披露的484個問題已整改完成318個,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自查整改問題4137個。二是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範疇。完成對上海、重慶、浙江三省(市)第二輪督察反饋,並緊盯地方整改進展。2021年4月,對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廣西、雲南等6省(區)實施第二輪督察。

(四)強化支撐服務保障 編輯

一是落實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求,組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以及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為長江生態環境監管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相關法規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減污降碳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湖北省、上海市建設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三是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在長江經濟帶布設1720個國控斷面和9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長江幹流及重要支流省、市、縣跨界斷面自動監測全覆蓋,實時發布水質監測數據,對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進行通報預警。開展水生態狀況調查監測。四是加強區域聯動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共同保護。指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五是強化環境應急管控。完成長江經濟帶突發環境風險地圖繪製,實現2萬多家涉重金屬和危險化學品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備案全覆蓋。94.1%的縣級以上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完成應急預案備案。河南省南陽市編制「一河一策一圖」應急處置方案,形成「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保安全」的「南陽實踐」。六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推進58個駐點城市跟蹤研究和技術幫扶,推進水專項成果轉化。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探索開展環境治理模式創新。

三、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依然突出 編輯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儘管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基礎薄弱、歷史欠賬多,水生態問題仍然是長江流域最主要的問題,長江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一)長江保護法貫徹落實尚需加強 編輯

各地區各部門對長江保護法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制度學習把握不夠,部分企業法律意識淡薄、法治觀念不強。區域聯動、信息共享、聯合執法等機制有待完善。

(二)污染防治任務依然艱巨 編輯

長江流域污染排放基數大,部分工業企業環境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地區雨污分流不到位、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滯後。不少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已上升為主要矛盾。船舶含油廢水等直排入江現象依然存在。排污口整治和管理難度大。

(三)生態破壞仍然嚴重 編輯

部分地區濕地、湖泊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部分河道生態流量保障不足,水體自淨能力減弱。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效果還不穩固。非法採砂案件仍有發生,監管執法存在較多挑戰。礦山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難度大、欠賬多。

(四)生態環境治理仍存短板 編輯

生態環境治理整體性、系統性尚需加強。清潔生產推行仍需深入。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管網建設和維護資金保障機制不健全。流域監測預警機制銜接不夠。生態環境綜合執法人員、經費、手段不足。流域內尾礦庫存在環境風險。

四、依法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編輯

2021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的第一年。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落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要求,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持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確保「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起好步、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一)全面宣傳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 編輯

進一步加強長江保護法等法律宣貫實施,推動形成以長江保護法為統領、相關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支撐的法治體系,有序推進相關立改廢釋工作,把法律規定的責任體系落到實處。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制,統一指導、統籌協調長江保護工作,審議長江保護重大政策、重大規劃,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長江保護重要工作的落實情況。

(二)紮實推動綠色發展 編輯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力爭在推動碳排放達峰行動、重點行業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引導推動重點行業開展清潔化改造,深入推進清潔生產與節能減排政策協同一致,加強高污染、高排放項目環評管控,切實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嚴格執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禁污染型產業、企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開展化工園區評價認定,指導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企業搬遷改造和沿江化工企業「搬改關」工作。推動新建冶金、電鍍、化工、印染、製革、原料藥製造等企業在符合產業定位的園區布局,排放污水由園區集中處理。制訂分區差別化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推動優化產業布局。繼續推進綠色航道建設,持續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在船舶上的應用。推廣應用節水技術裝備,持續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推動沿江省(市)產業聚集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深入開展污染防治 編輯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沿江城市加大污水管網改造力度,推進建制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沿江城鎮垃圾收集處理能力,力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實現長治久清。深入推動排污口整治,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確保整治方案落地見效。鞏固提升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三磷」專項排查整治工作成效。以嘉陵江上游尾礦庫為重點,統籌抓好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污染防治。推進長江經濟帶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並支持綠色化提標改造。加強面源污染防治,推進長江幹流和主要支流沿線規模化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強化船舶到港口、港口到城市的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有效銜接。

(四)持續開展生態修復 編輯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大防護林體系建設力度,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持續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還草,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分類分區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和濱海濕地保護修復,深入開展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開展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確保管理措施常態化、可持續,確保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構建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加快建立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網絡。制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位、水量)控制指標,鞏固和提升小水電清理整治成果,保障生態用水。深入推進非法採砂入刑實踐,堅決防止非法採砂反彈。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問題。持續推進長江流域珍貴、瀕危物種保護。強化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範野生動物致害,加強外來物種風險管控。

(五)建立健全制度機制 編輯

充分發揮規劃對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引領、指導和約束作用,編制形成長江流域「十四五」規劃體系。繼續做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推動「三線一單」落地實施和應用,嚴格控制岸線開發建設,促進岸線高效開發利用。深入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督察重點範疇。聚焦突出問題,深入開展調研,搞清楚癥結在哪裡、對策是什麼、落實怎麼辦,建立健全問題發現和解決機制。繼續製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促進沿江省(市)深化自查自糾,開展全面排查,狠抓系統整改,緊盯問題、追根溯源、舉一反三,推動解決一批關聯性、衍生性和其他生態環境問題。國家實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考核制度,儘快建立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機制。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開展聯合執法,提高執法效能,健全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完善區域交叉檢查制度,健全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提高環境風險防範能力。強化環境監測與科技支撐。完善基於水生態系統健康性的長江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健全提升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統籌監測網絡與應急預警能力,全面組織開展長江水生態質量調查監測工作。開展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建立健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資源、水文、氣象、航運、自然災害等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和平台,共建共享長江監測「一張網」。持續做好財政資金保障,引導金融機構在可持續條件下支持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動長江全流域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長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不斷加強立法、法律實施監督和執法檢查,為指導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美麗中國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支持下,全面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不斷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生態環境基礎!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