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

國務院關於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
自然資源部部長 陸 昊(受國務院委託)
2021年10月21日於人民大會堂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
本作品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1年/第七號
——2021年10月21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
國務院關於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
——2021年10月21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
自然資源部部長 陸 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受國務院委託,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20年度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請審議。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李克強總理強調,開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栗戰書、王滬寧、韓正等中央領導同志對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提出明確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工作全面推進。

一、國有自然資源資產基本情況 編輯

(一)主要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總量情況。 編輯

截至2020年底,全國國有土地總面積52333.8萬公頃(785006.9萬畝)。其中:

1.建設用地

全國國有建設用地1760.6萬公頃(26408.5萬畝),其中,城市用地473.1萬公頃(7097.2萬畝),占26.9%;建制鎮用地392.4萬公頃(5886.0萬畝),占22.3%;村莊用地242.4萬公頃(3636.5萬畝),占13.8%;採礦用地136.1萬公頃(2042.1萬畝),占7.7%;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32.5萬公頃(486.9萬畝),占1.8%;交通運輸用地420.6萬公頃(6309.2萬畝),占23.9%。

2.耕地

全國國有耕地1957.2萬公頃(29357.4萬畝),其中,水田410.3萬公頃(6154.7萬畝),占21.0%;水澆地675.0萬公頃(10125.3萬畝),占34.5%;旱地871.8萬公頃(13077.5萬畝),占44.5%。國有耕地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新疆、內蒙古和吉林。

3.園地

全國國有園地238.7萬公頃(3581.1萬畝),其中,果園119.1萬公頃(1786.5萬畝),占49.9%;茶園9.6萬公頃(144.4萬畝),占4.0%;橡膠園62.8萬公頃(941.8萬畝),占26.3%;其他園地47.2萬公頃(708.3萬畝),占19.8%。國有園地主要分布在海南、新疆、雲南和廣東。

4.森林

全國國有林地11284.1萬公頃(169261.7萬畝),其中,喬木林地7903.3萬公頃(118549.9萬畝),占70.1%;竹林地38.2萬公頃(573.4萬畝),占0.3%;灌木林地2915.3萬公頃(43730.2萬畝),占25.8%;其他林地427.2萬公頃(6408.2萬畝),占3.8%。國有林地主要分布在黑龍江、西藏、內蒙古、四川和新疆。全國國有森林蓄積量101.2億立方米。

5.草原

全國國有草地19733.4萬公頃(296000.7萬畝),其中,天然牧草地16156.8萬公頃(242352.0萬畝),占81.8%;人工牧草地31.0萬公頃(464.9萬畝),占0.2%;其他草地3545.6萬公頃(53183.8萬畝),占18.0%。

6.濕地

全國國有濕地2182.7萬公頃(32740.8萬畝),其中,紅樹林地2.2萬公頃(32.8萬畝),占0.1%;森林沼澤219.0萬公頃(3285.0萬畝),占10.0%;灌叢沼澤69.6萬公頃(1043.8萬畝),占3.2%;沼澤草地991.3萬公頃(14869.9萬畝),占45.4%;沿海灘涂146.2萬公頃(2192.9萬畝),占6.7%;內陸灘涂583.0萬公頃(8745.5萬畝),占26.7%;沼澤地171.4萬公頃(2571.0萬畝),占7.9%。國有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

7.礦產

全國已發現礦產資源173種,其中具有資源儲量的礦種163個。戰略性礦產資源中,現有石油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6.2億噸,現有天然氣探明技術可采儲量62665.8億立方米,煤炭儲量1622.9億噸、鐵礦儲量108.8億噸、銅礦儲量2701.3萬噸、鋁土礦儲量57650.2萬噸、鎢礦儲量222.5萬噸(三氧化鎢)、鉬礦儲量373.6萬噸、鋰礦儲量234.5萬噸(氧化鋰)、晶質石墨儲量5231.9萬噸。

8.水

2020年,全國水資源總量31605.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0407.0億立方米,與地表水資源不重複的地下水資源量為1198.2億立方米。

全國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Ⅰ—Ⅴ類水質分別約占7.3%、47.0%、29.1%、13.6%、2.4%,劣Ⅴ類占0.6%。

9.海洋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和我國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我國共有海島11000多個,其中,東海海島數量約占我國海島總數的59%,南海海島約占30%,渤海和黃海海島約占11%。我國海島中,無居民海島約占90%。我國海岸線長度約3.2萬千米,其中,大陸海岸線約1.8萬千米,島嶼岸線約1.4萬千米。我國還擁有海洋生物2萬多種,其中海洋魚類3000多種。

10.自然保護地

全國共有自然保護地9200個,其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10個、自然保護區2676個(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自然公園6514個。

2015年以來,國家陸續開展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祁連山、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香格里拉普達措、錢江源、南山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涉及12個省份,總面積2231.9萬公頃。

11.野生動植物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自然分布的野生動物中,脊椎動物約7300餘種,已定名昆蟲約13萬種,其中大熊貓、朱䴉等400多種野生動物為我國特有。我國有高等植物3.6萬餘種,其中特有種高達1.5—1.8萬種。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有980種和8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34種和1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共有455種和40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54種和4類。大熊貓、朱䴉、藏羚羊等瀕危野生動物已基本扭轉了持續下降的態勢。

(二)國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情況。 編輯

通過優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配置,依法合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礦業權出讓等收益,有力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同時,國家持續加大對自然資源資產保護修復的投入力度,促進自然資源資產保值增值。

「十三五」期間,全國國有建設用地累計供應306.1萬公頃,其中,以出讓方式供應129.1萬公頃,出讓價款290759.2億元。全國礦業權累計出讓10796個,合同金額4181.3億元。全國用海累計審批91.5萬公頃,徵收海域使用金364.0億元。無居民海島累計審批33個,徵收無居民海島使用金1.4億元。

「十三五」期間,全國年平均用水總量5986.6億立方米,其中,年平均生活用水850.9億立方米,年平均工業用水1218.9億立方米,年平均農業用水3704.4億立方米,年平均人工生態環境補水212.4億立方米。

二、全面加強自然資源管理,為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奠定基礎 編輯

「十三五」期間,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夯實工作基礎,優化開發保護格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全面加強,為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奠定堅實基礎。

(一)堅決貫徹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管理制度體系。 編輯

一是加快自然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建設。自然資源管理既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又關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民生改善。按照黨中央頂層設計和謀劃,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目標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內容覆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三條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耕地保護、河湖長制、林長制、天然林保護修復、資產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以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等,建立了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及時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等成果納入相關法律。

二是深化機構改革。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批准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着力推進機構職能優化和調整,組建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優化水利部、審計署職責,基本建立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強制度系統集成,促進形成協同推進的格局。

(二)加強重大基礎性工作,有力支撐自然資源管理。 編輯

一是加快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體系建設。自然資源部完善國土調查標準,統一陸海分界、明晰林草分類,將濕地列為一級地類。建立耕地資源質量分類技術體系。構建以立體空間位置為基本紐帶的自然資源分層分類模型,劃分地表基質層、地表覆蓋層、管理層,在地表基質層下設置地下資源層,制定並實施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制度,完善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管理統計調查制度。統籌推進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森林資源調查、第三次水資源調查等自然資源專項調查,完成全國森林碳儲量和珊瑚礁、海草床、鹽沼生態系統現狀調查。加快推進實景三維中國建設。

二是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三調」共匯集了2.95億個調查圖斑,全面查清了我國陸地國土利用現狀等情況,建立了覆蓋國家、省、地、縣四級的國土調查數據庫。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為確保「三調」數據真實準確提供了根本保障。國務院「三調」領導小組多次研究部署,強調「儘可能採用先進技術手段,減少可能出現的人為干擾,千方百計提高數據質量」。創新運用「互聯網+調查」機制,嚴格執行分階段、分層級檢查驗收制度,縣級初始調查成果平均經過了七輪反覆核查整改。強化質量管控中的外部制衡,在調查關鍵節點先後開展四輪專項督察,引進第三方加強對調查成果的質量評估。

三是推進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統一確權登記。構建貫穿土地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地籍調查工作機制,應用不動產單元代碼推動實現「一碼管地」。自然資源部印發《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操作指南(試行)》,完成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長江幹流(宜賓以下)、淮河幹流中游段、根河等5個國家重點林區、太湖等區域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海域、無居民海島自然資源確權登記試點。29個省(區、市)印發省級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總體工作方案,24個省(區、市)組織實施了242個自然保護地、河流、湖泊等重要自然生態空間確權登記項目。加強國有農場土地使用管理,明確土地權利,全國農墾國有土地確權登記率達96%以上,維護了國有農場的合法權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

四是加快構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益管理體系。明確主張所有、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落實權益的所有者職責。開展兩省四市國有土地資源資產核算試點,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試點。認真履行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深入開展所有權委託代理的法理、理論、實踐研究,有序開展試點。試編全國和省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落實全國人大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要求,推動建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制度。

五是健全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發布自然資源分等定級、價格評估及全民所有土地資源資產核算標準。改革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建立健全礦業權出讓收益制度,全面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改革,推行油氣探采合一制度。印發關於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的意見,組建全國水權交易平台。

六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廣應用取水許可電子證照,累計發放取水許可電子證19060套。截至2020年底,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實施了不動產登記、交易、繳稅「一窗受理、並行辦理」。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賦予省級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權,國務院將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轉用」審批事項授權各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試點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建設用地和國務院批准土地徵收審批事項委託北京等8個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推進規劃用地審批「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將建設用地審批和規劃許可中同一個階段的同類審批事項進行合併,優化審批流程,減少報件材料,縮短審批周期。建立用地審批「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對省級人民政府用地審批情況進行抽查檢查,將抽查結果作為用地審批權委託試點省份動態調整的重要依據。

(三)加大自然資源保護力度,國家安全的資源基礎不斷夯實。 編輯

一是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安全。開展省級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自然資源部嚴格落實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連續三年開展補充耕地項目核查,做到補充耕地可查詢可追溯。運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手段,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動態監測監管機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二是努力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有力保障礦產資源安全。新形成32處非油氣礦產資源基地,錳、鋰、石墨等戰略性礦產儲量大幅增長。發現瑪湖等17個億噸級大油田和安岳等21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功完成「探索性」、「試驗性」兩輪試采。

三是強化水資源安全。水利部等部門紮實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和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實施重點水源和重大引調水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6周年,累計調水400多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達1.2億人。建立河湖長制,強化河湖保護治理。推進長江岸線、黃河岸線清理整治,提升水生態系統穩定性。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集中整治圍墾、侵占、損害河湖的突出問題,重點流域和湖庫水質穩中向好。

四是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

{{i|五是提高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能力。初步建立以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綜合治理和應急處置為核心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十三五」期間,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較「十二五」期間分別減少38.5%和41.5%。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提升抵禦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能力。穩步推進海洋災害風險普查,完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業務體系,實施黃海滸苔綠潮防控。

(四)加快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用途管制制度,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不斷優化。 編輯

一是總體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落實國土空間規劃頂層設計,統一了包括調查、規劃、用途管制、執法督察全過程的用地用海分類標準,基於「三調」為「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提供統一底版。

二是守住安全底線。開展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努力做到數、線、圖相統一,可操作、可考核、可落地。自然資源部等部門結合自然保護地體系優化調整,開展15省份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以及16省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

三是全面推進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形成《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初步成果,推進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上海大都市圈、海岸帶等重點區域和流域的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指導地方同步開展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

四是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以符合規劃、真實有效的項目落地作為配置計劃指標的依據,切實保障有效投資用地需求。

(五)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編輯

一是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制定自然保護地分類劃定標準,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系統。組織編制全國自然保護地規劃,完成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總體設計,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

二是積極構築綠色生態屏障。國家林草局嚴格森林分類經營保護措施,實行森林採伐限額和憑證採伐制度,加強公益林管理和天然林保護,全面推進林長制。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和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加強林草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推廣,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強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發布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十三五」期間,全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現「雙增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全國累計完成造林5.45億畝,建設國家儲備林4889萬畝,退耕還林5438萬畝,退耕還草516.5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

三是國有林區、國有林場生態功能穩步提升。完成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重點任務。林區林場不再承擔行政職能,全力投入森林資源保護經營工作。2015年改革以來,停止重點林區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森林面積增長1063.8萬畝,林區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全國4297個國有林場森林面積增長1.7億畝。總結推廣國有林區、國有林場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強化森林經營方案實施,促進集體林權保護和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質量提高。

四是持續保衛藍天碧水淨土。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秋冬季細顆粒物(PM2.5)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持續實施長江保護修復、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水源地保護等標誌性戰役,強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取得實效。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地表水I—Ⅲ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83.4%,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超過90%。

五是努力構建生態保護修復新格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實施雄安新區等4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支持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編制社會資本參與整治修復的系列文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修復投入機制。國家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要區域和流域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十三五」期間,全國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面積約400萬畝;人工種草1755.2萬畝,改良退化草原2599.7萬畝,治理黑土灘、毒害草1195.0萬畝;京津風沙源工程二期實現固沙47.6萬畝。

六是加快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圍填海。加強濱海濕地保護,開展「藍色海灣」整治,加強保護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十三五」期間,修復濱海濕地34.5萬畝,整治修復岸線1200千米,渤海入海河流消劣方案確定的10個國控斷面水質均值全部達到Ⅴ類及以上。

七是推進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實施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行動,推動建立覆蓋重點領域、重要區域和流域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探索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6000多億元,持續加大對重要生態系統、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支持力度。印發推廣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支持地方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推動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研究提升生態系統碳匯的具體措施。

(六)強化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編輯

一是加大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力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十三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持續下降,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初現成效。2018—2020年,共消化2018年以前批准的批而未供土地69.42萬公頃(1041.3萬畝),處置閒置土地19.34萬公頃(290.1萬畝)。

二是持續提升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能力。自然資源部等部門建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推動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遴選推廣360項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發布124種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礦山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最低指標要求。

三是嚴格水資源節約利用。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推進地下水開採總量與水位雙控,合理確定流域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支持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2020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65。

四是推進海洋資源合理利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堅持陸海統籌,協同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推進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規模化利用。「十三五」期間,海水淡化、海洋能、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超過11%。

五是強化綜合政策引導。完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准入機制,全面推行居民用水用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徵收環境保護稅,全面實施礦產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開展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強化稅收在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調控作用。

(七)持續推進自然資源法治建設,自然資源綜合監管效能逐步提升。 編輯

一是加強自然資源立法。全力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長江保護法、生物安全法,完成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修改或修訂,穩步推進礦產資源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法、國土空間規劃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法、國家公園法等的立法或修法工作;修訂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森林法實施條例,加大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立改廢釋。

二是堅持依法行政。配合開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執法檢查,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全面實施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加強對行政執法的制約。注重督察、審計、監察、司法等的協調,推動建立貫通協同的工作機制,綜合監管效能持續提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範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十三五」期間,全國共辦理生態損害賠償案件4300多件,賠償金額超過78億元。

三是強化監督執法。有關部門在完成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基礎上,實施第二輪督察。大力開展自然資源執法督察,多批次公開曝光自然資源領域典型違法案例。開展「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違建別墅問題清查整治和耕地保護督察及有關海洋督察工作。組織森林草原聯合執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推廣遙感監測等技術的執法應用,自然資源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審計署對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政策跟蹤落實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全國共審計項目8400餘個,涉及領導幹部1.24萬名。

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成效不斷顯現的同時,更要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一是資源約束趨緊和利用粗放並存。我國人均耕地、林地等資源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油氣、鐵、銅等大宗礦產對外依存度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二是我國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狀況不容樂觀。生態極脆弱和脆弱區域約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一半,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水質污染等問題仍然存在,草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積占三分之一以上。三是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還不健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未充分發揮,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範圍需進一步擴大。中央與地方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關係需要依法明確。自然資源管理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還要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仍需加快探索創新。四是自然資源管理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完善。自然資源政策規定有些不能體現新的要求,有些體現地區差異不夠,有些還存在法律空白。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立法需更加積極配合推進,礦產資源法等修訂亟需加大推進力度。五是自然資源領域違法違規仍時有發生。違法亂占耕地進行非農建設問題比較突出。無證和越界採礦,違法用海用島,違法使用、破壞林草濕地資源,盜伐濫伐林木、濫捕野生動物等行為仍時有發生。

三、下一步工作考慮 編輯

「十四五」時期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系統思維,緊緊依靠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深入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健全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強化科學布局、整體保護、系統修復、高效利用、綜合治理,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不斷加強和改進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

(一)強化自然資源保護,提升國家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以「三調」成果為基數和底圖,按照應保盡保、落地落圖原則,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完成國家規劃確定的耕地保護目標。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實行黨政同責,加快探索建立田長制。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作為剛性指標嚴格考核。嚴格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從嚴控制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規範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確保補充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強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建設。全面推行林長制,落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發展林草資源主體責任。加大江河湖泊保護治理力度,推動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嚴格管控圍填海,加強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實施更為嚴格的無居民海島保護管理,已開發利用的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未開發利用的進行戰略留白,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嚴格林地、草地、濕地轉為建設用地管控,保護生態空間。

(二)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將城鎮建設嚴格限定在開發邊界之內,推動資源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優勢地區傾斜。落實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引導農村產業在縣域範圍內統籌布局。調整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領域建設用地使用標準,強化土地使用標準和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加強項目生成階段節約用地審查。強化成片開發管理,全面提升各類園區集約用地水平,健全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系,着力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通過編制地方調整型、重構型國土空間規劃,推動城市土地有機更新,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落實國家調控要求,調整優化土地出讓競拍規則,完善國有建設用地市場化配置機制。堅持節水優先方針,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健全水資源產權制度,積極培育水權交易市場。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深入推進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節約集約技術、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加強陸海統籌,推進「海岸—海域—海島」全域保護和適度利用。

(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支撐體系。充分發揮自然資源部牽頭、各相關部門參與的《全國國土空間綱要(2021—2035年)》編制工作專班作用,抓緊修改完善文件,同時指導地方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將三條控制線落圖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現代農業格局、城鎮開發格局、海洋空間格局,形成主體功能明顯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以一切從實際出發為原則,堅持科學態度,把嚴守耕地紅線擺在首要位置,將批覆的生態保護紅線落地作為重要任務,在「三調」形成的統一底版上協調處理各類矛盾衝突,逐級劃定落實安全底線,嚴格國土空間規劃約束。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台要求,搭建上下貫通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和規劃「一張圖」系統。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堅持審批和監管並重,探索建立用途管制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預警反饋機制。

(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以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為目標,形成以國家重要生態區帶為骨架,以生態保護紅線為重點,以自然保護地為核心的國家生態保護格局。對「三調」發現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宜沙則沙原則,逐步進行調整。通盤安排未來生態退耕、國土綠化等生態建設,依據「三調」形成的統一底圖,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原則,科學確定並帶位置下達新的綠化任務。鞏固提升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草原保護修復等生態工程。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河湖、荒漠、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注重修復實效,形成可自然維持的與周邊生態環境協調的生態系統。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現狀調查,分析評估受損狀況及變化趨勢,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大海洋、森林等生態系統碳匯基礎理論和實現路徑研究力度,開展海洋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試點工作,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研究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建立「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和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五)建立健全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切實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圍繞履行所有者職責、維護所有者權益工作主線,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為重點,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加快構建中國特色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體系。及時更新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數據,繼續推進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大興安嶺國家重點林區、有關重要濕地等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深化海域、無居民海島確權登記試點。加快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權益管理制度。開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清查,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核算標準體系。構建統一完善的自然資源處置配置規則,深化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收益管理制度。加大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研究力度,探索編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建立履行所有者職責的考核機制,加強委託人對代理人的監督管理,按照實物量和價值量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和完善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推動自然資源立法修法工作,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等立法工作,推進自然資源全面督察,建立統一的自然資源綜合執法體系。

委員長、各位副委員長、秘書長、各位委員,長期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不斷加強自然資源立法、法律實施監督和執法檢查,專門審議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充分體現了對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有力監督。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支持下,紮實做好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更大力量。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