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徵求對《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討論稿)》意見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徵求對《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討論稿)》意見的通知
國辦發〔1990〕6號
1990年2月5日
發布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關於下達《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徵求對

意 見 的 通 知

國辦發〔1990〕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制定《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以下簡稱《科技綱領》)的任務。一九八八年三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國務院已責成國家科委和有關部門儘快制定出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明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和措施,以便動員和組織全國各方面的力量,切實有效地推進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進步。」根據上述部署,為了便於隨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使《科技綱領》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經國務院批准,於一九八八年六月成立了由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二十多人組成的專家組,具體負責《科技綱領》的起草工作。現在形成的《科技綱領(討論稿)》,已經過上萬名專家、領導同志參與論證,並廣泛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是集體智慧的產物。

  《科技綱領(討論稿)》力圖體現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當前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方針,成為指導我國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了更廣泛地徵求意見,現將《科技綱領(討論稿)》印發給你們,請你們認真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討論,並於三月十日前將討論的意見、建議以書面形式報送國家科委。

  《科技綱領(討論稿)》中另編制的重點行業、領域的《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和若干重大科技項目要點,這次不發。 

  附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討論稿)

                            國務院辦公廳

                         一九九○年二月五日

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

(討 論 稿)

  

本綱領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建議制定,其目的是闡明我國中長期自然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方針、政策和重點領域,指導我國到2000年以至2020年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為實施本綱領中提出的各項具體任務,另編制了25個重點行業、領域的「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和若干重大科技項目要點,作為本綱領的附件。

一、形勢與抉擇

1.人類社會即將步入世紀之交。從現在起,到下世紀頭一、二十年,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巨大變革的時期。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將成為這一時期中影響最深刻的因素。處在歷史的重大轉折關頭,針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參照國際科技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對我國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總體的部署,是我們一項緊迫而重大的任務。

現代科學技術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決定性的因素,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偉大革命力量。當今蓬勃興起的世界新技術革命,使科學技術空前廣泛地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這場革命不僅導致生產力的新的巨大飛躍,而且引起世界社會、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經濟發展對科學技術的依賴程度大大增加,國民經濟各部門技術更新的步伐大為加快,商品的技術密集度越來越高,科學技術成果由實驗室向工業化生產轉移的周期不斷縮短,科技、教育和生產趨於一體化。許多國家把增強科技實力,奪取科技優勢,作為自己國家的重要國策,作為發展戰略的核心。激烈的經濟競爭日益成為科學技術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抓住時機,採取正確的對策,有可能加快發展,後來居上;而一些經濟領先的國家如果對策失當,則有可能落伍。歷史的經驗證明: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取之不盡的源泉,是富國強民的根基。在以綜合國力的競爭為主要特徵的新的世紀中,誰掌握科學技術優勢,誰就能夠擁有經濟上乃至軍事上的優勢,誰就能躋身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誰忽視科學技術,誰就將落後。

對於正在致力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人民來說,能否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今後三十年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期。

2.建國40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已培養了一支擁有九百萬人的優秀專業科技隊伍,建立起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科學技術體系,形成了較強的科技攻關能力。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究的某些領域,取得了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若干重大科技問題。許多顯示國威的巨大成就,無一不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英勇拼搏、無私奉獻的結果。

在40年的發展進程中,我國科技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不少教訓。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這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證。在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確定科技發展的方向、目標、方針和政策,制定科技發展的規劃和計劃,圍繞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大任務,集中人力物力,組織科技攻關,這是我國科技工作的基本經驗,今後仍應該繼續堅持。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活動,對於提高全體勞動人民的科學技術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的技術進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技工作的主要教訓,一是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未能牢固確立依靠科技進步的指導思想,科技投入與轉化工作相對薄弱;同時,沒有把科技發展的重點放到生產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上。這使得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脫節,科技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沒有很快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在知識分子政策上過去長期受到「左」的思想的影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問題未能真正解決,甚至造成人才斷層的嚴重狀況。此外,在科技工作中,違背客觀規律,脫離國情,盲目趕超;或着眼於短期行為,急於求成的現象,也有所發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積極總結了以往的教訓,我國的科技工作開始出現歷史性的變化。

3.當前,我國處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我國的經濟建設肩負着既要着重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雙重任務。完成這個任務,我們有許多有利的條件:擁有較強的科技實力和相當規模的物質技術基礎;勞動力資源豐富;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國際形勢普遍趨向緩和,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前景良好。我們應當充分運用這些有利條件,堅定不移地依靠科學技術,發揮「後發優勢」。同時我們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需要切實加以解決。長時期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是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靠廉價的農副產品和較低的工資來維持的。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很低。我國單位產值的能耗和原材料消耗,一般高出發達國家好幾倍。而我國固定資產的增值率和工農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卻只及發達國家的幾分之一乃至幾十分之一。這些差距,歸根結底是科學技術、管理水平和人員業務素質的差距。我國人口多,增長快,資源緊張,資金缺乏,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要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人口。這些重大的戰略性問題,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逐步獲得解決。我們錯過了前幾次世界技術革命的寶貴機會,如果現在我們還不急起直追,差距不僅不能縮小,而且必然繼續拉大。對於這樣一種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必須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只有把我國的國民經濟逐步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科學管理的基礎之上,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創造新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我國的社會主義才有可靠的物質技術基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充分顯示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的命運是與科學技術聯繫在一起的,你真要搞社會主義,真要搞現代化,你就必須真正依靠科學技術進步。

二、戰略與方針

1.我國發展科學技術的基本戰略,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技術意識,牢固確立「科技興國」的思想,動員絕大部分科技力量投身於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以發展大規模生產的產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為主要方向,迅速吸收和掌握世界上成熟的先進適用產業技術,全面改造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同時,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穩定加強基礎研究,確保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的差距。

2.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根據本世紀末和下世   紀初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需要,着重解決工農業  大規模商品生產的現代化問題,特別要為解決農業、能源、交通運輸、資源、原材料、人口、環境、國防等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技術保證。在高技術和基礎研究的若干領域,爭取有所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要為本世紀末實現小康水平和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做出切實的貢獻。具體發展目標是:

——到2000年工業主要領域力爭大體接近或達到經  濟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的技術水平。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以上,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率降低一半左右。到2020年,傳統工業的技術水平力爭達到發達國家二十一世紀頭十年的水平,實現生產的自動化,勞動生產率在2000年的基礎上再提高一至二倍。

——研究和推廣先進、適用、配套的農業技術,合理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加速以科技為支柱的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到2000年,通過科技攻關和綜合應用已有科技成果,提高單產和增加複種指數,改造中低產田3億畝,墾荒5000萬畝,保證糧食總產5000億公斤、肉類3000萬噸和其它農、林、牧、副、漁產品的大幅度增加。同時,居民食物供應明顯改善,人均每天食物供熱量達到2700卡,保證合理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到2020年,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為妥善解決2億以上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做出貢獻。

——有選擇地發展高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技術和新興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科學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技術、新技術產品,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到本世紀末力爭高技術、新技術產品出口創匯額在出口創匯總額中的比重增加一倍以上。

——搞好自然資源的勘察、測繪、綜合開發和利用,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發展衛生和醫療保健技術,加強人口科學和計劃生育科學的研究,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

  ——加強基礎和應用研究,着眼於國家的長遠發展,為大規模商品生產技術和高技術的研究開發提供新理論、新概念、新發現。同時合理調整科研布局,建設一批現代化的科學實驗基地,搞好縱深部署,發揮我國的優勢和特色,力爭在基礎比較好的某些重要領域,趕上或接近世界的先進水平。

——為保障國家安全和增強綜合國力,國防科學技術要有較大的發展,要研究發展對提高重點常規武器性能具有關鍵作用的高技術,以及為國防科學技術發展奠定基礎的技術,縮短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某些方面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要使高技術常規武器技術的發展得到重點加強,戰略武器的有效性得到保持,國防科技在世界先進科技領域裡繼續占有一席之地,並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到本世紀末使我國科技人員總數達到1200萬左右,並大力開展成人教育和繼續工程教育。到2020年,力爭科技人員發展到2000萬人,做到高、中、初各層人員比例合理,專業結構合理,布局合理。工農業生產第一線的科技人員至少應占科技人員總數的一半以上。

3.今後幾十年,我國科學技術工作必須堅持以下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指導我國各項工作的總方針、總政策,也是指導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總方針、總政策。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支持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引導經濟建設,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信任和依靠作為工人階級重要組成部分的科技隊伍,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這是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開展社會主義大協作,組織力量進行攻關。科技工作必須突出重點,把有限的財力、物力、人力集中於國家最需要的方面,防止「全面趕超」和盲目追求「填補空白」,避免力量分散和不必要的重複。

——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際合作為輔的方針,使自主開發與引進技術相結合,在提高自主開發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國外先進適用的產業技術。生產部門應會同研究機構共同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和國產化工作。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保障學術自由,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探索與創新,繁榮學術,發展科學。

——大力開展群眾性的科學技術教育和普及工作,通過多種方式把科學技術普及到廣大群眾中去,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業務素質。發揮科學技術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建立起文明進步的科學的生活方式。

——貫徹軍民結合發展科技的方針,促進軍民技術的結合和相互轉移。積極發展軍民共用技術,充分發揮國防科技的優勢和潛力。

三、重點發展領域

現代化建設對科學技術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本世紀內和下世紀頭二十年,要着重解決以下重點行業和領域的科學技術問題。

1.農業與食物

農業的持續、穩定的發展,是保證社會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關係到建設和改革的全局。從現在起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二十年代,依靠科學技術振興農業的重點是: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廣辟食物來源,挖掘各種食物源、營養源的潛力;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改善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防禦自然災害,控制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資源退化、地力下降,保護生態環境。着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包括耕地、草場、林地、灘涂及水面,搞好水土保持,保護農業自然資源;

——廣辟以糧食為主的食物來源,發展多樣化食品和食品加工技術、食品質量控制技術,改善城鄉居民的膳食結構,實現由溫飽型向小康型以至營養型的轉變;

——選育作物、畜禽、水產新品種、新組合,重視雜交優勢的利用,建立和完善良種繁育體系;

——大力研究和開發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農牧漁業綜合增產技術,重點研究土壤培肥,優化施肥,節水灌溉,病、蟲、草、鼠害和氣象災害綜合防治技術,發展禽畜、水產集約化飼養和疫苗防治技術;

——研究農業區域開發技術,綜合治理中低產田,發展旱作農業技術;

 ——發展農產品貯運、保鮮、加工、包裝和綜合利用技術;

  ——開展農業生產和產後深加工的機械化、工廠化和農業工程研究;

——研究、開發微電子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研究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努力開闢應用於農業和食品產業的途徑;

——加強農業應用基礎研究,確保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發展的後勁。

——依靠科學技術,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包括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飼料工業,農用品工業等,提高鄉鎮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

2.傳統工業

我國已初步建成門類齊全的傳統工業體系。最近十年來,通過技術攻關、改造和引進,技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從總體上說,傳統工業的技術落後狀況還沒得到根本的改變。這突出地表現在製造和管理技術落後,設計陳舊,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低等方面,其結果是: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差,能源和材料消耗高,經濟效益低,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能力。為了改變此種情況,必須對傳統工業進行徹底的技術改造。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主要方向,是在能源、交通、通信、材料、機械電子、化工、建築、輕紡、食品等各個部門,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廣泛採用新的技術原理,新的設計方法,更新產品,更新資源的勘探開採方法,更新工藝流程和製造技術,着力提高大規模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實現主要行業先進技術設備的成套國產化。

 ——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基礎是大力提高機械電子裝備的質量。其重點是:抓基礎,攻整機,攻成套,提高電子元器件、機械基礎件、基礎機械和儀器儀表的性能和質量;掌握重大技術裝備、工程系統的設計技術和關鍵製造技術,提高整機和系統的成套水平。

 ——提高傳統技術水平的核心是應用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精細加工技術,提高生產自動化和管理水平。2000年前,大力發展一批機電一體化產品,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下世紀初要大量發展柔性製造系統和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3.能源

能源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極為關鍵的因素。運用科學技術做好能源的開發和節約,大幅度提高利用率,並注意搞好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大問題。到本世紀末,全國一次能源年產量力爭達到14億噸標準煤,石油2億噸,總發電量達12000億千瓦小時,其中核電300億千瓦小時;總裝機容量達2.4億千瓦。工業部門年平均節能率達到3.5%。科學技術為解決能源問題服務的重點是:

——解決煤炭資源深部開採和在複雜條件下的安全、高效開採以及現代化大型露天開採技術和設備問題。發展洗煤、煤的清潔利用、煤代用燃料和煤炭綜合利用深加工技術,發展煤氣、煤電、煤化工、煤建材、煤儲能產品,搞好煤的就地消化工作。

 ——在本世紀內,應以完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技術等十二項配套技術為重點。從長遠發展需要考慮,要加強西部盆地油氣勘探、南方海相碳酸鹽岩的資源評價和山地地震勘探等技術的研究。

——發展以煤電為主體的電力工業。發展燃用劣質煤技術和沸騰燃燒技術,發展超臨界機組、燃煤聯合循環機組和空冷機組。研究燃煤磁流體蒸氣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大力開發現代化水電技術,掌握建設黃河上游、長江中上游干支流、烏江、紅水河和瀾滄江等骨幹水電站的先進技術,研究大功率水輪機、抽水蓄能和遠距離輸變電技術。

 ——積極發展先進核反應堆發電技術,自行設計和建造100萬千瓦級核電站。在經濟發達和缺能地區,發展核電和核低溫供熱,是緩解能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徑。

——積極研究和開發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和氫能等新能源。

——大力加強農村能源的開發利用,緩解農村能源緊張的狀況。

——大力開發和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新技術,尤其要搞好冶金、化工、建材等耗能高的行業節能技術的攻關。

4.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一個薄弱環節。運用科學技術推動交通運輸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在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以綜合運輸體系為主軸的交通運輸業。到2000年,交通運輸發展的目標是:鐵路重載運輸得到推廣和提高,高速鐵路投入營運,市郊旅客運輸系統得到發展;建立高速化、高效化和車輛大型化、專用化為特點的公路交通體系;建立內河航運網和海上南北運輸通道,大力發展民航事業,力爭交通運輸從嚴重滯後型向基本適應型過渡。2020年,建成設施完善、技術裝備先進、管理現代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從現在起到本世紀末以至下世紀二十年代,科學技術為交通運輸服務的重點是:

——研究開發客貨多式聯運的關鍵技術,大幅度提高運輸效率和各種運輸工具的利用率;

——加速鐵路重載運輸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時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技術,大幅度提高鐵路運輸能力;

——開發建設南北海上運輸通道的關鍵技術,開發遠洋運輸和長江等內河運輸系統及船舶製造的關鍵技術;

——開發國道主幹線公路系統、高效汽車運輸系統及各種動力車輛製造的關鍵技術,在對全局影響最大、運輸最繁忙的區段和沿海地區,建設高速公路和一、二級汽車專用路幹線,提高公路等級和汽車運輸能力;

 ——完成國產幹線飛機的設計製造,並投入大批量生產,提高飛機利用率和運營管理現代化的技術水平,加強飛行安全技術研究;

 ——研究開發提高油、氣管道運輸能力和管道運煤的關鍵技術及工業試驗系統;

 ——研究開發城市現代化交通的關鍵技術。

5.材料

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運用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材料的產量和質量,增加品種,緩解供需不足的矛盾,對促進能源、交通、機械、電子等行業的發展極為重要。到2000年,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節能降耗和改善環境的前提下,鋼產量力爭達到8000-9000萬噸,有色金屬450萬噸。科學技術為解決材料問題服務的重點是:

 ——加強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做好材料工業原料礦山的勘探、分析和綜合評價,發展先進采、選技術和成套裝備,研究共生礦的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

 ——發展煉鐵、煉鋼和軋鋼技術,開發、推廣提高成坯率和成材率的新技術。

 ——發展銅、鋁冶煉加工技術和鎢、銻及硬質合金深加工技術,發展塑料、橡膠加工新技術。

 ——發展農用化學品。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基礎上,設計、改造和建造各種規模的化肥生產裝置。繼續加強高效、安全、經濟的化學農藥新產品開發。

——開發有機和無機化工原料,發展合成材料(主要是樹脂和塑料),增加合成材料新品種,發展高檔、專用、性能優異的精細產品以及工程放大技術。

——加強化工裝備的研究開發和產品設計。開發水泥干法窯外分解生產技術,完善玻璃生產浮法工藝的關鍵技術,掌握牆地磚、衛生和新型結構陶瓷材料成套工藝及裝備技術。

——開發非金屬礦產及其製品,提高檔次和質量,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加強廢舊材料的回收利用。建立廢舊金屬回收、加工和利用體系,制定適合我國情況的管理辦法和分類標準。開展工業廢渣的綜合利用,開發新的利廢建材產品。

 ——研究開發新型材料和傳統材料改性技術,加強金屬、有機高分子、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及複合材料的研究,推動新型材料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6、人口、健康與環境

人口、健康和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嚴重挑戰。能否制止人口的過快增長和提高人口質量,保護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是關係中華民族興衰的大事。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科學技術應該對此做出重大貢獻。

——加強人口科學研究,堅決有效地控制人口數量,改善人口結構,實行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力爭本世紀內把人口控制在12.5億左右,堅持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政策,婦女總合生育率降到2以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七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以下。力爭下世紀全國人口最多不超過15億。大力改進與完善現有節育技術及方法,研究開發新的安全、方便、廉價有效的節育技術。積極培養計劃生育技術和管理人才,建立專業隊伍。同時,加強基礎研究,創造更加符合實際需要的新一代節育措施,把人口控制切實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

——加強對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國民營養的研究,加強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生命與健康的若干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解決病毒性肝炎等危害最大的傳染病防治技術,使心、肺、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血吸蟲病等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加強對老年醫學和康復醫學的研究。為勞動者提供更多閒暇時間,爭取到本世紀末全社會逐步向五天工作制過渡,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

 ——加強對中醫藥學及民族醫藥學的研究。開展醫學生物技術及生物醫學工程的研究,在預防、診斷、治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進藥品及生物製品的傳統生產技術,為醫療保健提供優質、高效、副作用小的新藥。研究開發新的預防制品和第二、三代生物製品。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技術裝備現代化。到2000年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力爭達到10平方米左右,城市氣化率達到50%左右。爭取下世紀初全國城市普及給、排水工程。做好城市綠化。切實防止和解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衛生條件,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技術的研究。

——開展各類生態系統和自然保護區環境建設的研究,有效控制大氣污染、水污染和有毒、有害廢棄物、化學物品的污染,開展溫室效應、酸雨及臭氧層破壞機理及其影響的綜合研究。加強對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和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

7.自然資源

地面、地下和海洋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隨着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所引起的自然資源的短缺,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嚴重問題。我國耕地、森林、淡水以及大多數已探明的礦產儲量的人均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資源分布不均勻,品種不全,質量不高。土地沙化、乾旱、洪澇、鹽鹼化、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現象至今難以控制。一些違反自然規律的開發、建設,不僅使自然資源受到破壞,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科學技術要為解決資源的短缺和合理利用問題做出切實的貢獻。重點是:礦產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和森林資源的保護、勘探、開發和合理利用。

——在本世紀內要集中力量解決能源、金屬和非金屬等重點礦產地質的勘探問題,解決高複雜油氣田和深部盲礦、難識別礦、低品位礦的找礦方法,解決先進技術與儀器裝備問題,提高找礦效果和環境效益。同時,大力加強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技術的研究,擴大資源的利用範圍和深度,提供資源後備基地。

 ——查明全國地下水資源總量和分布,加強華北地區、南方岩溶地區和農業開發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技術的研究。

——研究森林保護和撫育更新技術,發展木材代用品,減少採伐量。到本世紀末和下世紀頭一、二十年,力爭使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2%提高到16-20%。研究制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趨勢的防治技術。

——建立現代化海洋立體觀測系統,開展我國大陸架陸坡和深海盆地地質構造和資源分布的研究,加強對淺海、近岸和深海遠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改造傳統的測繪體系,發展衛星測繪和海洋測繪技術,加強測繪信息數字化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8.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

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對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有深遠影響。必須按照「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方針,積極發展我國的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本世紀內,在微電子、信息、自動化、生物、新材料、能源、航天、激光、海洋技術等領域力爭有重大突破,確保我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一席之地。大力發展以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為核心的微電子技術,開發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專用集成電路和新型微小型電子元器件;發展新一代計算機和系統軟件及通用應用軟件,突破軟件集成技術;建立先進通信系統,開發通信信息的傳輸和處理技術,提高輸送效率和通信能力;發展加工中心和工業機器人,實現適度規模的自動化生產。加強植物分子生物學和轉移基因育種新技術的研究。下世紀初,我國高技術研究的若干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高技術研究從一開始就要注意與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密切結合,同時注意本身的商品化產業化問題。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和促進高技術向生產轉移的「孵化器」,對一些階段性成果,要儘快向生產轉移。高、新技術產業要走國際化的道路。本世紀內開發一批高增值、高創匯的外向型高、新技術產品,投入國際市場。到下世紀的頭20年,高、新技術產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形成規模,在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中占有相當的比重。

9.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            

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是新技術、新發明的先導,是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對此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必須保持一支精幹的高水平的隊伍,吸收世界最新科學思想,在當代科學前沿進行不懈的探索。基礎研究應注意與經濟發展目標相協調,並增強科研成果向生產轉移與擴散的能力。國家應逐步提高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到本世紀末使基礎研究的經費達到研究開發經費總額的10%,應用研究經費達到30%左右。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是:

——緊緊圍繞農業、能源、交通運輸、信息、材料等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及人口、醫藥衛生、資源、生態、環境、自然災害、國家安全等重大問題,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依據和技術基礎。

——加強高能物理、超導、固體物理、分子生物學、地學、空間科學、海洋學、生態學和信息科學等前沿基礎學科的研究:

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要充分發揮已經在國內建成的大型裝置的作用並通過國際合作,利用國外先進的技術裝置,在粲粒子物理等領域,作出有特色的成果。

凝聚態物理前沿領域的研究,重點在高臨界溫度超導、超結構和超微結構等方面,特別要對高臨界溫度超導的物理機理有所突破。對物理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等的交叉領域要加強研究。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要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探討遺傳、分化和發育的基本規律,為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加強與生命過程有關的化學研究;圍繞新材料的探索,發展高分子、催化、表面和稀土化學;注意分子設計和微觀反應動力學等的研究跟蹤。

地球科學要把固體地球,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的複雜耦合系統作為整體開展研究,為國家資源、能源、環境、自然災害等重大問題提供基礎資料和理論依據。

生態學的研究着重於系統的協同進化、退化生態系統的機理和優化人工系統的組建等,為改善環境、促進社會發展做貢獻。

信息科學要重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解決通訊、計算機、自動控制等重大信息技術問題,爭取有重大突破。

空間科學的發展應加強基礎空間科學的研究並與高技術密切結合,着重對微重力下的物理、化學和生命現象以及日地系統整體行為研究。

——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科學家和有較高水平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學風優良、創造力旺盛的精幹隊伍。

——創造適於基礎研究的優良環境,建立和完善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新機制。切實辦好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國家實驗室和研究所,形成若干跨學科的綜合科學研究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10.國防科學技術

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保證國家安全、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與經濟建設戰略部署和新時期軍事戰略相適應,以整體效益為中心,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相結合,選擇跟蹤,重點突破。

武器裝備的發展要貫徹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加強科研、梯次更新的方針。用先進的國防科學技術推動武器裝備的發展,促進新時期軍事戰略的實現,是國防科學技術發展的重點任務。

按照軍民結合的原則,加強超前的應用理論研究,充分重視新概念、新思想及新途徑的理論探索,為國防科技的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四、深化改革,建立有利於科技進步的新體制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新的運行機制開始建立,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出現了可喜的局面。當前的任務是,要在已有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改革開放的各項政策措施,把科技體制改革的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和發展與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科技同經濟密切結合的新體制,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徹底解放科技生產力。

按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我國的研究機構應當是多種層次、多樣化的:既有面向全國的,也有面向行業或地方的;既有國家辦的,也有集體、個體等民營的;既有為經濟、國防建設服務的,也有為公益事業服務的,既有從事基礎性研究的,也有從事技術開發工作的。政府部門、大中骨幹企業和高等院校所建立的研究機構,是我國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主力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支撐性作用,國家和各級政府要給予重點支持。在堅持全民所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國家繼續鼓勵和引導民辦科技機構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科技事業的一種補充。

必須對不同類型的研究機構實行分類指導,使它們各自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對基礎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機構,以及對國家重大攻關項目,由政府部門或企業組織管理,給以穩定的財政支持,保持其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技術開發型的研究機構,要通過深化改革,轉到為發展商品經濟服務的軌道上來,實行自主經營,經費自給,財務自立,逐步實現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的統一。國家給以政策上的引導和支持。

各級政府部門要繼續放活對全民所有制研究機構的管理,使它們在深化改革中不斷發展,逐步分流:有的將成為國家研究所或國家實驗室,承擔國家重大的基礎性、綜合性、長遠性科研任務;有的逐步發展成為科技先導型產業集團,為國內外市場提供高、新技術服務或產品;有的直接為行業服務,成為行業技術開發中心。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作用。基礎性研究機構要與高等院校密切結合,以利培養和發現新的人才,保持活力。大批技術開發型中小科研機構的方向是逐步實現社會化,以市場為舞台,到競爭中去尋求發展。它們中有的可以進入企業,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部;有的可創辦或吸收企業作為中試與生產基地,發展成為科技型企業或企業集團,有的則可面向中小企業,成為區域性或行業性技術開發中心。

2.充分發揮國家對科技發展的主導作用,加強宏觀控制和協調。政府要把制定和推行有關科技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規劃、計劃及法規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通過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推動科技進步。要進一步培育技術市場,形成促進技術進步的競爭環境。鼓勵技術創新,改進獎勵制度,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對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列入國民經濟計劃,並提供專項資金保證其實施。有計劃地加強中間試驗基地的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由實驗室向生產的轉移。

3.逐步建立以行業和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體系,依靠行業和企業提供技術發展基金。大、中型工業企業和企業集團要有自己的科研開發機構。推動研究機構、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橫向聯合,為企業提供技術和管理服務。制定和發布考核企業技術進步的指標體系,獎勵技術進步,懲罰技術落後。建立全面質量保證體系,大力推行國際標準,嚴格實行質量否決權,建立質量責任制和監督抽查制度。逐步推進「科技型先進企業」的創建活動。

4.建立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服務體系,實行試驗、示範、培訓、經營、服務相結合,推動農村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縣及縣以下的科技機構要逐步發展成為經費自立的、進行有償技術服務的技農貿一體化的技術經濟實體,充分發揮它們在科技成果推廣服務中的骨幹作用。建立和完善農村產前、產中、產後的全程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鼓勵城市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廣大科技人員到農村進行技術承包,領辦、創辦鄉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形成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技術網絡。發展多種形式的民間專業技術協會和技術推廣組織。

5.改革現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大多數科技人員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鼓勵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專心致志地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出貢獻。必須放活人才管理,引入競爭機制,逐步實行科技人員可以應聘或辭聘,用人單位可以聘用或解聘的雙向自由選擇的聘任合同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放寬高級專業科技人員的戶口管理制度,完善科技人員專業技術職務制度,進一步打破「大鍋飯」,對有重大貢獻的科技專家,隨時提拔和晉升,授予他們榮譽稱號。

五、主要政策措施

1.提高科技投資強度,改善經費的使用管理。

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要加速科技的發展,促使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效益,必須有充分的資金投入。要逐步改變我國科技投資強度較低,渠道單一,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具體措施是:

——由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撥款,轉變為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形成中央、地方、行業、企業、金融機構、海外等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投資體系。

——大幅度提高全社會對科技的投入。大中型企業要設立技術開發基金。企業要以不小於1%產值的資金投入科技研究與開發。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投資強度應更大。鄉鎮企業要向農業科技投資。政府對科技事業的撥款應以高於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增長。到本世紀末將科技經費提高到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2%以上。

——調整科技投資結構,在確保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的同時,增加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資金,加強中間試驗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資金支持,積極發展科技信貸和扶植高技術產業的風險創業投資。

——繼續改革現行的科技經費管理體制,引入競爭的機制。對基礎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基金制、包幹制、招標制和合同制。凡有經濟效益的項目都要實行由政府和受益單位匹配投資的辦法。建立研究開發評審制度和獨立的技術評審機構,對科技經費的分配和使用進行嚴格的監督和檢查。

2.制定鼓勵科技進步的經濟政策。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各項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鼓勵和提高企業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要充分運用稅收、價格、信貸、折舊等經濟槓桿,引導行業和企業的技術進步。要強化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總額的比例,並攤入成本。允許一些企業按照國際上同類企業的水平,提取研究開發經費。改善企業投資結構,對企業的研究開發、製造工藝、測試分析、軟件等技術性投資和國家確定的振興產品、出口創匯產品的商品化生產,給予貼息、低息和長期貸款,對科研設施和技術落後的重點基礎設施給予特別折舊優惠。在一定時期內,免徵技術諮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等技術性收入的營業稅。國家通過經濟立法和利用市場機制,支持新產品開發、生產與銷售,限制和淘汰落後產品的生產。國家對導入國際市場的新產品,可在一定時期內給以適當的補貼。

3.切實做好技術引進及其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

技術引進是加強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促進我國技術進步的重要措施之一。引進技術的目的是提高本國科研的起點,增強科技能力。必須把技術引進及其消化、吸收、創新工作放到突出的地位。在新時期,我國引進技術的工作必須實現新的轉變,即由主要進口生產線和成套設備,向主要引進軟件技術和關鍵設備轉變;由單純生產使用,向注重消化、吸收、創新轉變;由購買技術為主,向開展聯合研究、合作製造轉變。引進國外設備要貫徹技貿結合的方針。強化國家對重大技術引進的宏觀控制和統一管理,克服重複引進。要用比引進技術更多的資金投入消化、吸收和創新工作。把引進技術與國內研究、開發結合起來,儘快實現引進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通過科技立法,確保科研單位和科技部門參與引進和消化吸收工作的全過程。

4.建立和健全科技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

大力加強和改進科技情報、圖書、計量、標準以及設備、儀器、試劑等方面的工作,切實做好科技後勤保障工作。建立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積極發展工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改進科技資料的統計、分析、管理與使用,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及時的科技信息服務。

5.開發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在於人才。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人才的培養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我們已經有了一支很好的科技隊伍。他們是工人階級中知識水平最高的部分。他們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忘我工作,為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是我國最寶貴的人才資源。我們應該充分信任和依靠他們,積極發揮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骨幹作用。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同國外科技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相比,這支隊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改善對科技人員的管理和使用工作。當前我國科技教育工作的重點是,積極培養新一代高水平的、德才兼備的優秀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同時大力加強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千百萬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專業本領,能操作、會實幹、善於解決經濟建設中各種實際問題的人才。加強對科技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勵他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不計名利,無私奉獻,實事求是,聯繫群眾,勇於批評和自我批評。要調整科技隊伍的結構,使各種層次、各種專業的人員保持合理的比例。重視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促進知識更新。工程師職務以上的科技人員,工作五年應有半年時間的培訓。要重視在職研究生的培養,積極地、有計劃地派遣留學生和進修生到國外培養和深造。對於工農中湧現出來的確有水平、有貢獻的人才,在職稱、榮譽等方面,要與相應的專業人員同等對待,一視同仁。

從根本上改善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工資福利待遇,改變工資報酬偏低的不合理現象。提高科技人員的起點工資,使科技人員的實際收入有較大的增長。制定優惠政策,使科研單位、科技人員在為經濟和國防建設做貢獻的過程中,逐步改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對在農村和邊遠地區工作的科技人員,應制定特殊的鼓勵措施。

6.大力支持和積極發展軟科學研究。

軟科學是科學技術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一個新領域。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理論、方法和手段,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把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對各種宏觀和微觀問題進行綜合評價與論證,是實現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的重要保證。

7.加強科技法制建設。

必須加強科技立法工作,把促進科技進步的重大政策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特別在防止能源、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方面,要加快科技立法,把依靠技術進步納入法制軌道。要加強對科技立法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提高科技法制建設的水平。今後五至十年內,在抓緊研究、制定科學技術基本法,科技促進法的同時,根據科技發展和改革的需要,研究制定有關科學技術組織、勞動、獎勵等法規,促進各行業科技進步的法規以及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的法規,爭取到2000年使我國的科技立法形成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

加強實施科技法規的監督工作,建立技術合同仲裁機構和各級科技法制機構以及科技法規的研究、諮詢和服務系統,在廣大科技人員中普及科技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使他們成為知法、懂法和守法的模範。

8.創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社會環境。

科學技術是富於創造性的事業,它的發展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更需要穩定的、高度政治民主和學術自由的環境,以及鼓勵開拓和創造精神的社會風氣。要創造條件,鼓勵科技工作者無所顧忌地去追求真理,進行探索與創新,創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造就新一代的優秀科學家和專家。對於學術上的不同意見,應由科技工作者進行自由討論,不得採用行政手段強制推行一種學術觀點,而壓制另一種學術觀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學術團體在促進學術交流,學科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應創造條件,鼓勵科技團體和科技工作者積極參加科技決策、鑑定、諮詢、服務工作,為繁榮科學技術作出貢獻。向全社會普及科技知識,促使公眾加深對科學技術的了解。在全社會造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建立全國性的「科學技術節」,檢閱科技成就,獎勵科技人員,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技知識,發揚「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科學精神,使愛科技、學科技、用科技在全國蔚然成風。

9.切實加強領導。

各級領導對科技工作應該表現出高度的熱情,給予極大的重視和支持,真正把科學技術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積極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質和文化水平,成為倡導科技進步的帶頭人。要把依靠科技進步作為考核各級領導幹部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計劃、人事、財政、金融、稅收、外貿、宣傳等部門的幹部都要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理解與支持,做好對科技工作的服務。各級地方政府都應樹立科技興省、興市、興縣的思想,並在實踐中做出切實的部署。我國各方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教育、人事、財政、金融、信貸等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是否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作為檢驗工作的一個重要標誌。

全國各族人民都要樹立「科技興國」的戰略意識,為發展我國科技事業、建設繁榮富強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而共同奮鬥。

六、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1.當今的世界是開放和競爭的世界。人類進入以和平和發展為主要潮流的新時期。科學技術的國際性更加突出,正在向世界一體化方向發展。當代人類面臨的許多全球性重大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各國既互相配合,又激烈競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脫離世界的大潮流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我們應該鼓勵我國的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到世界科技的大舞台上去拼搏,為國爭光。當前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轉移的趨勢在不斷加快。我們應該抓住時機,選擇一些我國急需的領域,積極參加到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大系統中去,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獲得我國急需的先進科學技術。

2.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要重視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提高合作研究、聯合開發、合作經營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比重。選擇我國急需的科學技術領域,參加國際上的大型計劃和項目。積極爭取在國外合作辦廠、辦公司,辦研究、設計、諮詢、信息服務機構等,使技、經、貿密切結合。

3.大力支持民間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要改革體制,下放權力,使具備一定科研和技術開發能力的基層單位能擁有直接對外談判、簽約的權力,避免層層審批的繁瑣手續。

4.進一步放寬科技人員對外交往和學術交流的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參加國際會議,進行學術訪問和客座研究,在

國外兼職等。對科技人員出國參加學術活動,要下放審批權限,簡化手續。對一部分在國外科研機構和企業公司工作的留學生,要爭取他們回國講學或傳授技術。聘請有真才實學的外國專家來我國從事科研、教學、指導生產活動以及擔任研究所長、企業廠長、經理等職務。

5.開闢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經費渠道,設立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基金,供重要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和科技人員參加國外學術活動之用。

發展科學技術是中華民族的千秋功業,需要有全民族的奮起,有許多代人的持續拼搏與努力。科技興國,人人有責。

在過去四十年中,我們走過了艱苦的歷程,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獲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是,我們今後的道路更遠,任務更加艱巨。當前,在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正醞釀着新的重大突破。在未來世紀中,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必將進一步空前提高。這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也增加了緊迫感和危機感。我們必須抓緊時機,奮力拼搏,迎頭趕上。我們具備了加快科學技術發展所必須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我們能夠、也應該在未來幾十年中,把我國的科學技術推向新的高峰,使科學技術在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歷史上,中華民族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曾創造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它至今仍閃爍着不朽的光輝。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十三大的方針路線指引下,抓好科技進步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戰略措施,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