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印發《「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的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印發《「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改振興〔2021〕1619號
2021年11月22日
發布機關:發展改革委等
發展改革委網站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印發《「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改振興〔2021〕161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教育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委)、水利(水務)廳(局)、商務廳、文化和旅遊廳、衛生健康委、糧儲局、能源局,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分行、營業管理部、各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級城市中心支行: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有關要求,現將《「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

農業農村部

國家鄉村振興局

教育部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水利部

商務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人民銀行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國家能源局

2021年11月22日

附件:

「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

「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 編輯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任務。為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以及《「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有關要求,支持革命老區走出新時代振興發展新路,制定本實施方案。實施方案重點支持《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 見》明確的12個革命老區,全國其他革命老區縣市參照執行。

一、基本形勢和重要意義 編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支持全國革命老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然而,革命老區很多仍屬於欠發達地區,12個革命老區涉及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相關縣(市、區)中,264個為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十四五」時期,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人群,支持革命老區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有利於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有利於紮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二、健全革命老區脫貧地區長效幫扶機制 編輯

(一)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建立健全多部門參與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重點跟蹤監測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建立健全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堅持就業優先,支持革命老區統籌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提供技能培訓和用工信息,建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幫扶機制,幫助脫貧家庭主要勞動力就近獲得穩定的就業機會。建立健全扶貧項目資產長效運行管理機制,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對脫貧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社區)、鄉村振興任務較重的村,以及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繼續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注重扶志扶智相結合,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促進形成自強自立、爭先發展的精神面貌。

(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以西部地區、原深度貧困地區、大型特大型安置區為重點,從就業需要、產業發展和後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持續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產業園區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切實提升社區治理能力,持續加大就業和產業扶持力度,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支持革命老區開展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就業幫扶專項活動。

(三)深入實施以工代賑和消費幫扶。加大革命老區以工代賑支持力度,以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人口、易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為賑濟對象,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放勞務報酬等為主要賑濟模式,有序拓展以工代賑實施範圍和建設領域、賑濟模式,重點支持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農村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最大程度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務工就業,最大限度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依託項目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訓。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擴大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範圍。支持革命老區開展消費幫扶,鼓勵利用國家糧食交易平台等公共平台的資源和優勢,推進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拓展銷售渠道,促進群眾穩定增收。

(四)集中支持一批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對位於革命老區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從財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給予集中支持,增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能力。支持贛閩粵、大別山、湘贛邊、海陸豐、瓊崖、浙西南、沂蒙、太行等東中部革命老區所在省份,自主選擇一部分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的縣作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各級政府有關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的財政、融資配套、投資等政策,要重點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建立跟蹤監測機制,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進行定期監測評估。

專欄1 位於12個革命老區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重慶城口縣、酉陽縣、彭水縣。廣西百色市德保縣、靖西市、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隆林縣,河池市鳳山縣、東蘭縣、羅城縣、環江縣、巴馬縣、都安縣、大化縣,崇左市天等縣,南寧市馬山縣。貴州遵義市正安縣、務川縣,銅仁市沿河縣、松桃縣,黔西南州晴隆縣、望謨縣、冊亨縣,黔南州羅甸縣、三都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雲南文山州馬關縣、廣南縣。陝西漢中市略陽縣、鎮巴縣,安康市漢濱區、紫陽縣、嵐皋縣、白河縣,商洛市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甘肅白銀市會寧縣,平涼市莊浪縣、靜寧縣,慶陽市環縣、鎮原縣。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心縣,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中衛市海原縣。

三、推動革命老區城鄉融合發展 編輯

(五)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支持規範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村寨、鄉村風貌與革命遺址遺蹟保護修復有機結合。支持老區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升農房建設質量,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支持老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穩步解決鄉村垃圾和黑臭水體等環境問題。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區邊境村鎮建設,統籌建設住房和配套生產生活設施,打造宜居宜業生活環境。支持革命老區縣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業、手工業、特色小吃、文化旅遊等富民產業,促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和增收致富。

(六)推進革命老區重點縣城建設。支持革命老區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支持縣城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支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城鎮排水防澇設施建設,不斷提高革命老區城鄉供水保障水平。支持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推進重點縣城建設,完善縣域交通基礎設施,發揮輻射帶動周邊的作用,支持湖北仙桃、湖南瀏陽等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園區建設以及福建長汀、廣東海豐、陝西富平等全國縣城建設示範地區建設。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統籌城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促進有條件的地區城鎮公共基礎設施向周邊鄉村延伸,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符合條件的未落戶農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專欄 2 「十四五」革命老區重點縣城發展
支持江西吉安縣,福建上杭縣、長汀縣,廣東海豐縣,湖北紅安縣,湖南攸縣,山東新泰縣,浙江縉雲縣,海南瓊海市,陝西富平縣等全國縣城建設示範地區建設。支持福建南安市,廣東普寧市,河北武安市,河南濟源市,湖北仙桃市、棗陽市,湖南瀏陽市,貴州仁懷市,陝西神木市等縣市加快縣城經濟發展,建設縣域經濟百強縣。

(七)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發展。加強與城市群中心城市合作,明確差異化發展定位,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群節點城市、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提高對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引領帶動作用。支持贛州、延安、遵義、長治等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支持龍巖、梅州、郴州、臨沂等城市建設省際交界地區節點城市,強化跨省合作聯動發展。支持六安、黃岡、汕尾等城市加強與省會城市的對接協作,加強與都市圈協調聯動。支持吉安、信陽、巴中、慶陽等城市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產業合作,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支持三明市區與永安組團發展,支持百色在沿邊開發開放中加快發展,支持張家界、恩施等城市建設知名旅遊目的地,支持麗水在浙江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中為其他山區地區提供經驗借鑑與實踐示範。銜接落實「十四五」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規劃建設一批鐵路、公路、機場、航運、能源、水利、信息基礎設施項目,支持革命老區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持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八)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更好聚焦老區群眾普遍關注的民生問題,辦好民生實事。支持革命老區持續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改善學校寄宿條件,繼續改善規劃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推動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鄉鎮輻射。推進革命老區農村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辦好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支持常住人口較多的行政村建設達標的村級公辦幼兒園,人口較少的村聯合辦園。銜接落實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與地方師範院校採取師範生公費教育,為革命老區脫貧縣培養優秀師資,改善中小學教師隊伍質量。支持革命老區脫貧縣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工作,對未納入「十四五」時期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關係的縣級醫院,由省內自主安排幫扶工作並建立長效機制,鼓勵合作共建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積極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支持革命老區提升鄉村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套支持力度,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機構設施設備條件,促進醫養結合。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農村需求適當開展高職(專科)層次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培育一批鄉村衛生人才。

四、支持革命老區特色產業發展 編輯

(九)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推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創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深入實施地理標誌農產品保護工程。重點建設優質水稻、小麥、雜糧、茶葉、中藥材、木本油料、果業、健康水產、畜禽養殖及優質蔬菜基地,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高質量農產品綜合供應基地。立足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支持瓊崖、海陸豐、左右江等革命老區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支持贛州、延安、臨沂等地建設設施蔬菜基地,支持恩施、巴中、安康等富硒產業發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子庫建設,優先支持革命老區建設現代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加強革命老區防洪、灌溉、水源等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區,有序推進老區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支持革命老區發展農業保險。

專欄 3 「十四五」革命老區現代農業發展
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考慮自然條件、建設任務等因素,支持贛閩粵、陝甘寧、大別山、左右江、川陝等革命老區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現代種業提升。按照全國統一規劃和布局,建設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和畜禽保種場等,完善育種創新、標準化繁種、良種推廣等方面設施裝備。

現代農業平台建設。支持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建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縣(市、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公共基礎設施改建。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着力解決川陝、大別山、左右江等革命老區電網老化薄弱等突出問題,支持新改建一批農村公路,新建和改擴建一批集中供水廠、村級供水站、供水管網,有序改造衛生廁所。

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因地制宜開展糧食綠色倉儲、糧食品種品質品牌、糧食質量追溯、糧食機械裝備、糧食應急保障能力、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加快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十)加快發展特色製造業。支持在有條件的革命老區優先布局一批國家級創新平台,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革命老區開展合作。做大做強特色先進製造業,支持發展清潔能源、有色金屬、裝備製造、紡織服裝、生物醫藥等特色產業及配套產業。支持贛閩粵原中央蘇區依託稀土資源優勢,加快建設稀土科研平台和有色金屬產業基地。支持陝甘寧、太行等革命老區加快推動能源資源產業集約節約利用,促進旅遊業發展,建設清潔能源基地和文化旅遊目的地。支持大別山、川陝、湘鄂渝黔、湘贛邊、浙西南等革命老區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農產品加工、清潔能源和綠色產業。支持左右江革命老區依託沿邊開放和資源優勢,加快建設清潔能源和特色資源精深加工基地。支持海陸豐、瓊崖、沂蒙等東部地區革命老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新興產業。支持革命老區積極推進整縣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在保護好生態的基礎上,支持陝甘寧等革命老區因地制宜利用沙漠、戈壁、荒漠以及採煤沉陷區、露天礦排土場、關停礦區建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基地。

(十一)培育發展特色服務業。銜接落實「十四五」革命老區紅色旅遊發展實施方案,支持革命老區加強紅色遺址保護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紅色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常態化運營韶山至井岡山等紅色旅遊線路旅遊列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康養旅遊、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紅色旅遊與旅遊多業態融合發展,創建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支持湘鄂渝黔交界縣市依託特色自然和人文資源建設協同發展合作區。支持革命老區培育、創建、發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勞務品牌,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拓展就地就近就業渠道。統籌推進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進村」工程,因地制宜推進客貨郵融合發展。支持在革命老區建設多功能農村綜合商貿服務中心,鼓勵引導電商企業開闢革命老區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平台,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鼓勵臨沂等城市發展現代化商貿物流業。

(十二)加強產業園區和產業平台建設。統籌推動革命老區各級各類開發區空間整合和體制創新,全面提升開發區開放能級。支持革命老區現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做大做強,優先支持延安、信陽、遵義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創建國家級開發區。依託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平台,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加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引導支持社會資本到老區投資興業,優先支持革命老區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打造一批農業產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專欄 4 「十四五」革命老區重點開發區建設
支持建設贛州、井岡山、龍巖、六安、安慶、麗水、鶴壁、荊州、常德、廣元、遵義、漢中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支持建設贛州、吉安、撫州、三明、龍巖、臨沂、黃岡、隨州、常德、綿陽、榆林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建設長治、萍鄉、韶關等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贛州、梅州等綜合保稅區以及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

(十三)加快綠色轉型發展。銜接落實「十四五」革命老區 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實施方案,促進革命老區生態建設、鄉村振興和民生保障相得益彰。指導和支持革命老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以及城市藍線、綠線等重要控制線,推進長江、黃河等生態廊道以及秦嶺、太行山、大別山、南嶺、武夷山等生態屏障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支持贛閩粵、陝甘寧、大別山、川陝、左右江、太行等革命老區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對長江、黃河源頭和重要水源涵養地,以及珠江、淮河、漢江等主要江河源頭和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支持吉安、安康等符合條件的城市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健全新安江流域、東江流域等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完善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深入推進安徽金寨、福建泰寧、江西井岡山、海南瓊中、貴州赤水等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建設。支持革命老區探索開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市場化交易,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五、完善政策體系和組織保障 編輯

(十四)加強政策支持。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積極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加大對重點城市和重點縣的支持力度。將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符合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等特殊類型地區縣級醫院(含中醫院)、縣級疾控中心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範圍。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公司信用類債券,實行綠色通道,助力滿足革命老區鄉村振興資金需求。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優先保障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等重點項目需要,繼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省內交易政策,對革命老區符合條件的增減掛鉤節餘指標按規定參與跨省域調劑。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全科醫生特崗和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計劃繼續向革命老區傾斜,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參與革命老區鄉村振興。

(十五)完善幫扶機制。充分發揮中央和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和定點幫扶機製作用,加大對口支援贛州、吉安、龍巖、三明等革命老區城市和定點幫扶井岡山、紅安、延川、通江、田東等92個革命老區縣市工作力度,鞏固提升幫扶成效。鼓勵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實際,參照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定點幫扶革命老區縣市的做法,建立省直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和定點幫扶省內革命老區縣市的機制。繼續組織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選派幹部赴革命老區掛職,並向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傾斜。完善東西部協作機制,東部地區省份要統籌加強對西部地區革命老區縣市的資金支持、項目援建、人才支援,開展幹部雙向掛職,培育增強造血功能。突出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圍繞農業、服務業等領域,進一步加大博士服務團、「西部之光」訪問學者選派支持力度。鼓勵東部地區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與革命老區重點縣市開展合作協作,支持東部地區有條件的國家級新區、國家級經開區、國家級高新區與革命老區各類產業園區加強合作。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範圍加大對革命老區支持力度,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通過市場化方式積極參與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對列入本實施方案的有關項目給予支持。引導中央企業參與革命老區振興,支持社會力量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相關媒體通過多種方式支持革命老區農村產業發展和特色農產品銷售。

(十六)強化組織實施。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將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點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具體舉措,對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和重點縣以及市轄區給予差別化支持,實施差異化分類考核,優化簡化革命老區農村小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革命老區各縣市要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確保方案落實。有關部門要對革命老區給予統籌支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繼續支持脫貧革命老區縣市按規定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的統籌協調,及時跟蹤工作進展情況,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