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促進林業和草原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促進林業和草原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
林信發〔2019〕105號
2019年11月8日
發布機關:林草局
林草局網站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促進

林業和草原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

林信發〔2019〕10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林業)集團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機構、各直屬單位:

隨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取得應用突破,全球加速進入智慧化新時代,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生產生活、社會組織和思想行為帶來顛覆性變革。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深化智慧化引領,既是全面建成智慧林業的重要舉措,更是林草業順應時代潮流、實現智慧化躍進的良好機遇。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精神,全面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林草業核心業務中的應用,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以林草業現代化需求為導向,以新一代人工智能與林草業融合創新為動力,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特點,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化智慧化引領,實行全行業共建,強化全周期應用,推動高質量發展,融合創新,智慧跨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做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一管理。建設智慧林草業,注重信息與林草業各個環節、各種資源、各項業務的深度融合、集約共享和協同推進。從組織管理、頂層設計、基礎設施以及應用示範工程等多維度切入,實現重點突破。

堅持創新驅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林草業生產力的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驅動力的重要作用,推進林草業現代化建設。

堅持協同聯動。以創新思維來謀劃、統籌林草業信息化發展。加強科研機構與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的深度合作,不斷優化有利於林草業發展的技術環境,積極推動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和優勢,推動生態建設和發展。注重數據協同共享,建立數據標準規範,實現數據共享交換,推行數據開放服務。加強安全技術體系建設,提高林草業信息安全水平。

堅持與時俱進。以問題為導向,對當前林草業現狀進行科學分析、準確判斷,充分分析供求關係、消費層次和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以智慧化的手段建設林草業,推動生態發展,用更智慧的決策系統掌控精細管理、促進協同服務,實現最優化的創新管理,跟蹤世界林業和草原發展動態,進一步促進全行業的對外開放。

(三)發展目標。

第一階段,到2025年,實現林草人工智能技術在林草業重點建設領域中示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及其應用成為新的林草業重點建設領域的重要支撐和業務創新增長點,運用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使管理體系協同高效,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保障體系完備有效,成為實現林草業現代化的新途徑,有力支撐我國林草業建設邁入智慧化的目標。面向林草重大應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和技術及其研究成果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建成面向林草應用的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從制度上營造全行業重視林草人工智能應用的政策環境。

第二階段,到 2030年,林草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先進水平,在林草業領域試點示範取得顯著成果,並開始在大範圍區域實現推廣。加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林草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創新應用,加快林草基礎資源信息整合工作,林草智能信息平台相互連通,林草數據基本整合完成,基本建成面向全行業統一的林草大數據平台,實現全國林草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統一管理和服務。為林草業生產者、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提供網絡化、智能化、最優化的科學決策服務,政務管理更加科學高效。主要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及生產單位擁有完備的設施和技術裝備,保障人工智能技術與林草業務的充分融合。

第三階段,到 2035 年,林草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能夠完全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林草業應用的活力,形成成熟的林草信息化產業鏈,使人工智能技術與林草得到真正完全融合,成為林草管理現代化的有力手段。實現林草信息決策管理定量化、精細化,林草服務信息多樣化、專業化和智能化。形成一批全球領先的林草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林草人工智能政策體系。

二、主要任務

(一)建設生態保護人工智能應用體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圖像識別、無人機、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森林生態系統保護領域、草原生態系統保護領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領域、荒漠生態系統保護領域、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創新監管模式,開展智能監測,搞好預警,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激發生態保護新動能,實現生態保護智能化,形成生態保護新模式。

森林生態系統保護。通過接收衛星影像並進行分析,跟蹤森林生態系統實時變化,運用機器視覺技術和深度學習算法,及時發現森林消長變化,進行動態監測,有效評價森林生態健康狀況。

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建立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地面監控探頭等立體監控網絡,發展人工智能自動圖像識別技術,突破對野生動物和草原有害生物的地理位置、群體數量識別技術瓶頸,實現對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草原有害生物、破壞草資源等情況的實時監控預警,為依法嚴格保護草原和促進草原合理利用提供強力技術支撐。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利用下一代多媒體智能技術,將濕地衛片、航片等信息和數據進行綜合使用、協同認知,推進濕地規劃、保護、監測和管理智能化。

荒漠生態系統保護。充分應用無人機低空遙感技術、圖像識別和大數據技術,高效、實時、全自動化地開展數據採集,提高荒漠生態系統監測調查水平、荒漠生態系統安全評價工作效率。

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野外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聲紋、衛星定位追蹤、圖像的智能識別等技術,加強野生動植物的物種監測與保護。基於泛在通信網絡和人工智能技術,運用無人駕駛巡護車和智能巡護機器人,進行自然保護地的監測與巡護管理。利用分布式數據庫、雲計算、人工智能、認知計算等技術優勢,建設自然保護地「多規合一」信息平台,及時掌握資源分布和變化動態,分析各種自然保護地的保護現狀和保護成效,為生態治理和預防生態退化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提升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智能監測能力,探索形成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智能監測模式,服務自然保護地發展。

(二)建設生態修復人工智能應用體系。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通過部署傳感器、控制器、監測站和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在種苗培育領域、營造林領域、草原修復領域、濕地恢復領域,構建智能化分析平台,建立決策支持系統,進行智能無人機自動操作,實現林草業智能化的跨越。

種苗培育。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與傳統種苗生產相結合,廣泛應用於精品苗木研發、種植、培育、管理和在線銷售的各個環節,實現苗木智慧化種植、智能機器人管理、大數據評估和合理化採購等功能,加強林草種質資源監測與保護。

營造林。利用智能控制植樹機器人、林業經營智能機器人、林業施肥機器人開展各種作業,感應樹木種類和環境變化,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分析相關數據,進行精準預測和演算,實現智能無人自動操作。

草原修復。基於草原監測信息,以及草原生態修復技術成果等資料,建立草原大數據,開發草原生態修復專家支持系統,自動生成「草原生態修復處方圖」。研發種草改良方面的無人飛機、無人駕駛機械等技術產品,實現自主精確播種改良,提高草原生態修復效率。

濕地恢復。應用深度學習技術,構建濕地動態變化趨勢預測模型,對濕地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形成科學的濕地修複方案,加強濕地資源的恢復與治理。

(三)建設生態災害防治人工智能應用體系。利用無人機、智能圖像識別等技術和高速的數據處理能力,監控、分析、處理、過濾大量實時數據,在林草火災防治領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領域、沙塵暴防治領域、野生動植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領域,實現智能監測、智能預警和智能防控。

林草火災防治。利用衛星監測、無人機巡護、智能視頻監控、熱成像智能識別等技術手段,加強林草火情監測。應用通信和信息指揮平台,提高森林草原火險預測預報、火情監測、應急通信、輔助決策、災後評估等綜合指揮調度能力和業務水平。

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應用視頻監控、物聯網監測等技術,通過林草有害生物智能圖片識別,結合地面巡查數據,加強數據挖掘分析、提高林草有害生物預警預報與綜合防控能力。

沙塵暴防治。應用大數據挖掘、深度學習技術,結合位置、網絡、移動終端等服務,形成沙塵暴預報模型,開展智能預報,提高沙塵暴災情監測和預報預警能力,為降低災情損失提供智慧手段。

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重點解決疫源候鳥遷徙、野生動物重要疫病本底調查、疫病快速檢測等難點問題,提高現場快速診斷、主動預測預警、疫情防控阻斷等方面支撐能力,變「被動防控」為「主動預警」。

(四)建設生態產業人工智能應用體系。利用智能芯片、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技術,與生態產業深度融合,在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產業領域、竹藤與花卉產業領域、木材加工利用領域、生態旅遊領域,實現智能種植、智能監控、智能引導、智能諮詢和智能設計,實現智能化控制、精準化配置、高效率利用、可持續發展。

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產業。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經濟林產業深度融合,通過科技創新、優化品種,調整產業結構,建設一流的經濟林產業原料基地,形成生產、加工、銷售、市場完善的產業體系,推動特色經濟林產品高質量發展。

竹藤與花卉產業。通過人工智能種植技術,調整種植方案,進行花卉的智能化種植,進行智能設計,使竹藤園林設計、種植、採集、儲存、分析變得空前高效和準確,實現體驗竹藤園林景觀感知新體驗。將圖像視覺智能搜索與植物園實地場景結合,打造基於AI的智慧植物園,為公眾提供植物識別、植物地圖精準推薦等應用場景。

木材加工利用。利用知識智能化技術,將經驗轉化為數據,將數據轉化為知識,將知識融入到自動化系統,打造無人化生產車間,提高木材加工利用生產過程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

生態旅遊。建設AI公園,利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和人機界面等技術,開發「虛擬機器人公眾服務系統」,形成自然保護地智能公共服務新模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智能諮詢服務。通過人工智能+地理信息技術,結合大數據、人臉識別、車牌識別、電子門票智能管理,對比分析各項數據,監測遊客流量、遊人位置,人員密度,進行景點環境承載力監測,對景區進行監控、引導和預警,為遊客提供智能服務和新的旅遊體驗,提升生態旅遊景區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五)建設生態管理人工智能應用體系。積極探索基於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生態管理工作領域、生態公共服務領域、生態決策服務領域,為業務管理、輿情分析和領導決策提供智能化服務。

生態管理工作。建設智能辦公系統,用先進的辦公系統取代傳統OA進行辦公業務處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辦公效率、辦公質量,實現管理的科學化、智能化。建設生態大數據中心,打造生態大數據監測採集體系,加強生態治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建設無人值守的智能運維監控平台。依託最先進的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數據庫、操作系統、虛擬機、服務器、存儲、網絡運行狀態的全面監控,對信息更新情況、互動回應情況、服務實用情況和敏感信息等進行綜合分析,提高系統運維的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實時性、準確性。建設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基礎上的安全態勢感知平台,提升行業網絡安全管理水平。

生態公共服務。建設智能化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平台,並以大數據分析為核心,重構智慧感知、智慧評價、智慧決策、智慧管理服務和智慧傳播的政府管理新流程,形成政務服務新格局。依託中國林業網,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為林農、林企及社會公眾提供方便快捷、權威全面的信息服務,提升智慧服務能力。加大力度推進智能化的新媒體建設,開展林草業態勢綜合展示、智慧生態系統展示的創新應用,傳播綠色生態,傳遞友愛和諧,普及生態知識。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採用聊天機器人等人工智能手段,實時在線回答群眾疑難問題。

生態決策服務。運用大數據分析挖掘和可視化展現技術開展專項分析,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大數據支撐。開展一體化的智慧林草大數據應用,運用大數據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林草業事前事中事後監管能力,綜合運用海量數據進行態勢分析,提供科學決策新手段。以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充分發揮林業和草原生態建設主體功能為宗旨,通過集約化整合與分析,形成支撐林草業核心業務的信息基礎平台,實現部委間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為國家生態建設、保障和維護生態安全提供決策服務。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機制保障。謀劃頂層設計,深入研究生態現代化建設的特點、規律和需求,把握人工智能多學科綜合、高度複雜的特徵,從戰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統籌謀劃林草人工智能頂層設計。建立共創共享機制,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IT企業等單位在政策、資金、技術、人才、品牌、市場等資源上的合作,調動行業內外優勢資源共同參與林草人工智能建設,推進政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建立共創共享考核評價機制,加強行為引導、規範和評價,將共創共享的內容、數量、質量、存儲、使用等納入考核評價指標。

(二)加強科技支撐保障。加強應用技術研究,以問題為導向,全面增強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立林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積極培育林草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開展並推廣林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示範建設,形成技術研究與行業應用相互促進的良好發展局面。加快建立並完善林草人工智能技術知識產權體系,推動知識產權成果加速轉化,帶動林草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聯合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領先的政府部門、科研院校、企業等單位,建立科研創新、產業化、諮詢服務、人才培養一體化平台,共同推動形成林草人工智能發展創新動力。

(三)加強人才資源保障。創新人才引入渠道,為不同層次和領域的高端人才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創業平台,鼓勵更多的國內外高端人才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加強技術技能培訓,充分發揮林草業信息化培訓和教育基地主渠道、主陣地方面的優勢,聯合國內外重點科研院校的培訓資源,加強不同層級人員的專業培訓。開展科普活動,加大林草人工智能知識普及,讓公眾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識及在林草業建設中的應用,使林草人工智能真正成為一項政民互動的大工程。設立人才培養合作機構,與林草業院校合作設立人工智能學院,構建林草人工智能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與林草業科研機構合作成立林草人工智能研究重點實驗室,專攻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搭建高科技新興技術平台,提升人工智能行業高度,促進人才行業自律。

(四)加強資金投入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通過政府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林草業領域的應用創新。充分發揮市場推動作用,積極依靠市場的力量,支持龍頭企業加大投入並培育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產業化能力。創新資金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林草人工智能應用創新項目,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建設方式、合作模式,擴大融資渠道和建設規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19年11月8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