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凡例

凡例

編輯

【國語】:指中國大陸的漢語系方言昇華的官話,國民政府所稱的國語。戰後遷入臺灣的國民政府用以施行教育的用語,與臺灣方言相對稱的共同話。一度為「普通話」同質別稱,再則與人民共和國的「普通話」分庭抗禮。繼而發生偏差有別。如今,大陸上亦已以「普通話」對「國語」加以稱道。近來著作書名上則有用「漢語」「華語」「中文」等稱代替「國語」的。有時包括「白話文」「國語文」。臺灣在地人向來多養成愛護國語的習慣,新來的人則當做是「說了就沒有影子的東西」看待的為多。


【臺灣語】:簡稱「臺灣」再省為「臺」。臺灣話實際上是指「閩南系臺灣漢語方言」。本書中再縮小,不包括「客家話」臺灣話曾經與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話有等質性,今已演變成相對稱,本書內用臺灣語臺灣音對照國語國音,少部分有一致性,但偏差多,以至不同。例如「冰」之音大致相同,其他就要譯音、譯義了。像以今語譯古語、以臺語譯中國語,不能對譯的用說明解釋,再不能的,從缺。


【國音】:指國民政府在臺灣推行國語所用的標準音。主要依據「國音常用字彙」。


【台甘】:指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即以甘典所收臺灣音,亦即以甘典的音代表臺灣音。


【普閩】:指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亦即用普閩典所收的音做為廈門音的代表。


【普閩典的廈語用字】:「廈」,是廈門。「廈字」,指廈門用字,即廈語方言。在本書是由普閩典吸收的廈門話。因為本書原則上是以臺語對譯國語,但是同時參考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所載廈門話。遇到可補臺灣方言譯詞所未備的資料或可以供比較的資料就收做譯詞。(如果不只編者個人認為有廈語特色,這些資料將具臺語、廈語分裂的見證了。所以有需要加以標示,同時亦是資料來源的簡稱。)


【普閩典的廈門用語】:廈門話。是臺灣話的相對稱,用於音、語詞的對照標示。本來一度有淵源關係、亦曾有一致性而後漸呈偏差。在對照之間自然見出異同。參照次項。


【普閩典與台甘典】:對照臺國字音時,因為參考普閩典所收廈語的「文」「白」資料。結果對照出普閩典所做「文」「白」之別不全與「編者」臺語的區別一致。例如:

「廈」字,普閩典列出:(文)ㄏㄚ˫。(白)ㄏㆤ˫。
本書則分為:(文)ㄏㄚ˫。(漳)ㄏㆤ˫。
「桿、杆」字,普閩典列出   :(文)ㄍㄢˋ。(白)ㄍㄨㆮˋ。
本書則分甘典,杆:(文)ㄍㄢ。(語)ㄍㄨㆩˋ、ㄍㄨㄞˋ。      
桿:(文)ㄏㄢ˫。(語)ㄍㄢˋ、ㄍㄨㆮˋ。
按:當「木梃」解的「杆」字以前只有平聲。「桿」,只有去聲轉上聲。


【臺灣方音符號】:本書標注中國音使用中國國語「注音符號」。標注臺語字音、語音則使用配合「注音符號」設計由政府頒布的「臺灣方音符號」。(詳互見本書「編輯緣起」。)但是在實際應用上,本書配合中國語音系分「ㄒㄧ」「ㄙㄨ」,不採用併「ㄒㄧ」入「ㄙㄧ」的拼法。結果發生在書寫上「ㄒㄧ」與「ㆲ」容易混用。編者重視音理,犧牲書寫的不方便。再說為表達臺化的泉州閏音與朱兆祥兄隔海通訊定出「」符。因此深盼參考本書的人士能區別國語的「ㄛ」「ㄜ」。臺語的「ㆦ」「ㄛ/ㄜ」「」,實際上「」符的用處不多。又,上引的「ㄛ/ㄜ」表示島上的閩南系臺灣話有「~ㄛ」韻群,與「~ㄜ」韻群。泉州系臺灣北部屬前者,漳州系臺灣南部屬後者。也就是說:臺灣話有「~ㆦ/~ㄛ」韻群和「~ㆦ/~ㄜ」韻群的兩大別,──形成互補。舉「蠔」(牡蠣)字為例,漳系南部人多說「ㄜˊ」,北部泉系人多說「ㄛˊ」。編者認為「ㆦ」「ㄜ」之間的區別比較清楚。(見次項)。但是編者不願主張,等待得到共識之日的來到。


【廈門拼音方案】:本書全面利用普閩典裡的廈語標音資料;但「廈語拼音方案」一律譯成臺灣方音符號。大致可以逐一對當之中,只有廈語拼音方案的「~o」符,臺灣形成「ǝ/ㄛ」互補關係,有如上項所說。本書不標「ㄜ/ㄛ」而一律譯成「~ㄜ」。又,廈語拼音方案將「十五音韻書」的「柳」母譯為「l/n~」,本書不能拼「ㄋ/ㄌ~」。截然分為「ㄌ~」或「ㄋ~」紐,在臺灣編者一生還沒遇到「ㄋ」、「ㄌ」的中間音之存在。


【字音】:本書目頭字依照中國注音符號的拼音順序排列,附記反切切腳以便對照出古今是否還一致、偏差的情形如何。大致見出閩南語音比起中國音與反切的音一致的多。可是並不能說保存得很齊全,有訛變音,有半邊音。甘典的臺灣音與普閩典所收的廈語音並不能每字相同,有出入。甘典所收多傳統音、習慣音,有時與普閩典依據轉音規則定出來的反切音不一致,發生衝突。令人一時難於取捨。

與中國音對照的臺音,引自甘典代表臺音,時加按語。並記普閩典的廈語音。如此安排,三者對應整齊是最受期待的。不對應的就要做一番的了解,斟酌取捨了。


【注音】:中國語部分用中國國音字母第一式,「注音符號」。這注音符號的標音、拼音、四聲、輕聲、破音等的設計都很完善,所有的字音、語音都能表達無遺,亦大力推行了將近一百年。臺語的注音,亦有完美的工具,前面介紹過了,這裡要說的是廣義的閩南話,分廈漳泉三大群,偏向任何一群加以注音都不周到,只好採用並列並記,由使用的人士認同選用。


【一字多音】:所謂歧音破讀的「一字多音」字,附記在目頭字的反切字之後或普閩廈音(即國臺廈音之後,並附簡單舉例,而詳於各該音項內)。目頭字的排列詳見「本書的結構」。


【歧音歧義】:即「一字多音」。(見前項)


【連讀變音】:閩南系臺灣話字(詞)在連讀(說)時幾乎每字自然變音。以此為母語(先天的)的人自然變音,後天學習的人除了循例(另見詳細變音規則表)以外,亦可以多聽練習自然變音流利說出來。閩南系臺灣話在近一百年來經兩次外來語教育的洗禮。四聲,輕聲的運用難免有些褪色。舉用在句末賓位的「人」字與代詞「我」「伊」為例。

害人「ㄏㄞ˫ㄌㄤˊ」,「人」念本調,詞義重在「人」「人物」不是他物。
害人「ㄏㄞ˫˙ㄌㄤ」,「人」字輕念。詞義重在「害」字,意謂有害於別人。
(撲/撲)ㄆㄚㆷ我「ㆣㄨㄚˋ」。「我」念本音,強調他打的是「我」不是別人。
撲我「ㄆㄚㆷ˙ㆣㄨㄚ」,「我」念輕聲,只是平敘「他打了我」。
與伊「ㄏㆦ˫ㄧ」「伊」念本調,意謂,不是給別人是給「他」。
與伊「ㄏㆦ˫˙ㄧ」,「伊」念輕聲;是平敘只說「給了他」。

用在句首的代詞「我」「汝」在主位(語),平敘要變陰平。若念本調一頓,語氣一變,強調「我」不管別人如何。如「我,不去」謂,別人或許要去,「我」則不去。這些在本書中,句末的輕聲隨處注出,句首的變音則沒有注出,請讀者記住應用。


【對照】:單音字,雙音詞都做音、義的對照。酌加國音臺音。亦附用例對譯。臺語譯有時再分「直譯」「意譯」。遇到不能對譯者的加解釋或說明。亦有不能譯解者,從略。


【對譯】:見前項。


【譯語】:本書中的臺語譯詞反映著編者個人將近一百年的臺語環境,但是因接觸社會面不大,近百年來出版的有關著作逸出我的收集範圍,即是遺漏的文獻自是不少。因為參考了普閩典吸收了一些廈門方言(說不定逸存在島上各地),一方面亦保留了一些前半生所使用的臺灣化日本漢語,例如:「切手」(郵票),「手續」。(後者現今似乎正在借入中國語了)。但是一切的重點放在對照詞義、語意互相溝通,以期保存中、臺各自的純一性。是否能如願以償,或另有不可遏抑的變化,那就無法料想。亦無能為力了。


【舉例】:單音詞、複音詞一概有用法舉例。單標「例」字指國語字句、詞句用例。相對的以「臺」字表示臺灣語句的對譯。有時先舉臺灣用例,國語用例在後。


【類語】:指字義詞義相同或相類似,常有連用機會的字。集在一起,至少有豐富詞彙的用處。臺語的例句加一個「臺」字,作「臺類語」。可能有共用的,但大都能區別方言色。亦有「類句」,指詞的結構相同。放在一起做陪襯,就有增加詞義正確性的作用。


【直譯】:國語與方言對譯,有時會出現語序不盡同的句例。這就先逐字對譯,再依照方言的習慣語法表達出來。這叫做「意譯」。句意對當詞義不變的譯文而合於方言習慣的表達叫做「意譯」。


【意譯】:對「直譯」。(見前項) 


【訓讀】:表示用一個字的意義去表達另一個詞。例如:「識ㄒㄧㆤㆶ」,字義是「ㆠㄚㆵ/ㄅㄚㆵ」(認識、曉得)。「曾經」口語說「ㆠㄚㆵ/ㄅㄚㆵ」,就用「識」表「ㆠㄚㆵ/ㄅㄚㆵ」,作「我識去」叫人念「ㆣㄨㄚˋㆠㄚㆵㄎㄧ˪」表「我曾去」,這「識ㆠㄚㆵ」音就算訓讀。「識←ㄒㄧㆤㆶ」不可能於語音轉為「ㆠㄚㆵ」。(近人為「ㆠㄚㆵ/ㄅㄚㆵ」找出「別」「八」、「白」做為「音」與「字」轉為一致的詞形)。所以「識」讀「ㆠㄚㆵ」就叫做訓讀(音)。 「別」「ㄅㄧㄚㆵ」語音「ㄅㄚㆵ」(有「辨別」義)。「八」往兩邊「分」開,亦有「分別」義。「白」有「明白」義,語音「ㆠㄚㆵ」見甘典。甘典「識」字收「ㆠㄚㆵ」為語音,審音頗嚴密的普閩典的「識」字就只有「ㄒㄧㆤㆶ」一音,未收白音。「腳」字音「ㄍㄧㆦㆶ」,意思是「ㄎㄚ」(腿腳也,骹)但語音不能轉為「ㄎㄚ」。俗用「ㄎㄚ」稱「腳」是訓讀。如地名「水返腳」的「ㄎㄚ」叫「ㄎㄚ」,不叫「ㄍㄧㆦㆶ」。甘典「腳」字收「ㄎㄚ」為語音,普閩典「腳」字就沒有收「ㄎㄚ」音而擬出「骹ㄎㄠ」念語音「ㄎㄚ」代替讀「ㄎㄚ」的「腳」。近年閩臺語用字就起了這類的大變化。本書收甘典,普閩典的字音,並列對照的目的就在此。(互見「音字脫節」)


【音字脫節】:只懂話音一時寫不出字來的詞叫做:音和字脫節。話音和用以表達的字(詞形)配不起來。或許本來沒有,或許本來有的,被訓讀字佔了去,如「骹」與「腳」。或許詞形外借不還。「住」(持遇切=ㄉㄧ˫,在也),「戴/載」(ㄉㄞ˪/ㄉㄞ˫,事也)。音字脫節不是永遠的亦隨個人認字的多少而異。一般指大眾寫不出來就算音字脫節。因為話音總是走在文字的前面,文字是由後趕上補救的工具。中國語裡亦有。例如,挨呲(雌/齜)ㄘ,轉彎抹(/麼)ㄇㄛ角。㡑(/繑/繰)ㄑㄧㄠ,㥮(/軸/紂)ㄓㄡˋ脾氣。 本書裡用斜線隔開卻表通用互用的兩個以上的詞形(漢字表達)大都是音字脫節性質的詞,編者不敢偏舉。所以設計先標出拼音(表示音與字脫節)然後用括弧括入擬字,有的是新擬的詞形。如「敲削/敲褻」。新擬的字有時不止一字亦須並記並列。可是打字人員邊打字、邊學習,竟將其所了解可用的選出註上音,附記其餘。實非編者本意。其間亦有打字技術上為著方便的因素存在。不過這或許是一種自然淘汰了。說到自然淘汰,優勝劣敗這一點,筆者想起放眼島上音字脫節的文字表達嘗試現況,難免興起經濟學家所稱「惡幣驅逐良幣」之慨歎,難說我會錯了真意?


【詞形】:就是用以表達詞義的「字」。在音與字脫節多端的臺灣話方面,近年由於學人的努力,過去一直用字不安定的詞語逐漸解決了。為俗字找到正字,為訓讀找到本字,擬測語源等等真是閩南語史上的一場熱鬧。過去惟恐沒有適當的字可用,現在反而對於一個「詞」擬出來的字,不止一個苦於適從。有的是矯枉過正,有待商榷。例如:「ㄉㄞ˫ㄐㄧ˪」(事情也)有的寫做「事志」,有的擬出「戴事」二字。「ㄎㄚ手」的「ㄎㄚ」,過去用「腳ㄍㄧㆦㆶ」訓讀「ㄎㄚ」,山「腳ㄎㄚ」(山麓也)寫做「山腳」(山下也),現代學人擬出「ㄎㄚ」的正字「骹ㄎㄚ」,即使行得通,恐怕一時不習慣吧。本書既非「典」而是「心得」性質的學習語言的記錄,絕對不是示「範」,採取雅俗並列的方式。只是想要在這裡舉出十個字為例,開誠佈公說出:編者多年來在學習中國語,用中國字以至在杜撰新字 (由於私議)上面所耗費心思的一端,獻醜請教。怪我、罪我亦儘在此辭彙了。

  1. 󿭑ㆣㄧㄣˋ、囝ㄍㄧㆩˋ、囡ㄋㄢ:
    臺語「ㆣㄧㄣˋㄚˋ」(小孩子也),周邊詞有「ㄍㄧㆩˋ」(子、囝)。囝字讀「ㄍㄧㆩˋ」合反切,不錯。可是近年來「囝」字多出「ㆣㄧㄣˋ」音,接著有人推「囡ㄋㄢ」字讀「ㆣㄧㄣˋ」。都有來歷。但重疊了。何況「囡」字從女,有「ㄋㄢ」音可以專指「女孩子」。查普閩典「囡ㄋㄢ」字包括「囝」字,又分為「囝」(文)ㆣㄧㄢˋ,(白)ㄍㄧㆩˋ,「囡」ㆣㄧㄣˋ,(俗)ㄍㄧㄣˋ。合而又分。本書擬分為「囝」(文)ㄍㄧㄢˋ(九件切),(語)ㄍㄧㆩˋ。「囡」音「ㄋㄢ」,女孩子。「󿭑ㆣㄧㄣˋ」(小孩子也)杜撰字,比照「銀」字從「艮」有「ㆣㄧㄣˊ」音,與漳州系的「󹡷ㄍㄧㄣˋ」通義而讀「ㆣㄧㄣˋ」。
  2. 空(/孔)ㄎㄤ:康、埪*/㾤*:
    臺語裡傷口叫作「ㄎㄤ」,我的語感是「空」,臺日典用「孔」字。字面上用「孔」較妥,只是「孔」字音「ㄎㆲˋ」,上聲,聲調不合。用「孔」讀「ㄎㄤ」是一種訓讀。「空」,字面上是天空,空虛,所以加疒字旁表「傷口」加土字旁表地洞以至一般的小洞。㾤、埪都是私議以期達到一字一音的目的而已。普閩典用「康」代替「空」「孔」。例如「好康」、「展康」,字面上優雅,但語感上失了本義。「康」字在古語裡有無「孔」義,這裡記下來等原提案人加以註解講明。(寫到這裡忽然想到:用「康」讀「ㄎㄤ」(空、孔也)好像是到福建閩南的外江籍人容易犯的辦法。「康」的語音從來只有「ㄎㆭ」音。無獨有偶臺灣的外來客發明用「速ㄙㄨˋ配」,代替臺灣的「四ㄙㄨ˪配」,用「奧」(國音「ㄠˋ」,臺音「ㄜ˪」)表臺音「ㄜㆷ」(難也)。如「言語奧化(ㄏㄨㄚ)」。
  3. 「ㄘㄨㄣ」(剩餘也):偆/賰?伸/申?
    臺語表「剩餘」義的語詞「ㄘㄨㄣ」亦是十足的音字脫節。這個一天廿四小時掛在口頭的「詞」,即使是音字脫節,以甘典的收字豐富,至少亦應立拼音詞頭。臺日典用「剩」字訓讀「ㄘㄨㄣ」但註明語源可能是「伸」。連氏臺灣語典亦不期#:而同地著「偆」字釋為:伸也,賸也。其實,「伸」、「偆」(ㄘㄨㄣˋ變ㄘㄨㄣ)(?)音同義趣不同。依我看可能是「ㄘㄨㄣ」(表音詞)一音分化為二義。(一)伸長、伸直。(二)剩餘、殘存。「餕」有剩餘義,原讀去聲「ㄗㄨㄣ˪」,但可能受「春」(天)(冬餘)的影響,變為陰平。從「春」的偆(ㄘㄨㄣˋ)/賰(ㄘㄨㄣˋ)常義富足有餘亦被「春」字吸收,「剩餘」義藏在「春」字。這只看今日農曆元旦猶盛貼紅紙寫「春」字諧音「ㄘㄨㄣ」(有餘)取吉利即可了解。又,「春風」諧「伸ㄘㄨㄣ風ㄏㆲ」(舒暢,不退縮),不需要寫「餕」讀「ㄘㄨㄣ」,不用「伸風」表舒暢,可想而知。我見如此。(說不定別人另有更好的看法)
  4. 「ㄏㆦ˫」(給與也):與?付?互?
    臺語指「給與」義的「ㄏㆦ˫」,向來多用「與ㄨˋ」之語音「ㄏㆦ˫」表達出來。甘典已著錄「ㄏㆦ˫」為「與」字的語音。查臺日典則用「給」字訓讀「ㄏㆦ˫」。近年與傳統決裂,作者多另擬字。諸如:乎、護、予…等。筆者亦曾擬出一個「󸅑」字,現在自我揚棄,另擬(起用)「付」(ㄏㄨ˪→ㄏㆦ˫)字,而向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所用「互」字(當「交付」「給予」「解」等)提出商搉、質疑。詳見「閩臺方言研究集」(2)。
  5. 「ㄉㄧ˫」(在也):在?住?佇?
    臺語的「在」字用在日常行文中,用臺語音讀發現可以有四音──ㄗㄞ˫,ㄘㄞ˫,ㄉㆤㆷ,ㄉㄧ˫。「ㄗㄞ˫」是常用字音,「ㄘㄞ˫」今已生疏但需要這音。「ㄉㆤㆷ」似已音字脫節。「ㄉㄧ˫」諧「住」(持遇切)是成問題的音,一見似是訓讀音。甘典收ㄗㄞ˫,ㄘㄞ˫,ㄒㄧ˫,ㄉㄧ˫四音,就中「ㄒㄧ˫」已脫節。未收「ㄉㆤㆷ」音,我認為「ㄉㆤㆷ」是「ㄉㄧ˫,ㄌㆤㆷ」(在咧?)的合音。「ㄘㄞ˫」是「在ㄗㄞ˫」的外動詞用法破讀即可。而為著一字一音,把「在」分為三形,在ㄗㄞ˫,󹡓ㄉㄧ˫,󹕉ㄉㆤㆷ。
    「󹡓」形表示「人」在裡面,「󹕉」,「在」字加一點是用「󸅒」字有「ㄉㆤㆷ」音為背景。不合六書造字,又不敢想行得通。查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的廈語部分則用「佇」字讀「ㄉㄧ˫」表「在」義。編者有專文研究「在」字是否有「ㄉㄧ˫」音,收入閩臺方言研究集(2)。不過退一步想,一些需要費唇舌紙筆討論的字都是難行得通的。上天下地,方便第一。
  6. 「ㄙㄨㄧˋ」(美麗也,好看):水?嫷?婑?
    「ㄙㄨㄧˋ、ㆠㄞˋ」的「ㄙㄨㄧˋ」,與「水」的字音相同。表「美麗」義的「ㄙㄨㄧˋ」通常用「水」。「水」的常義與「美麗」的意思,差一程,所以有音字脫節的感覺。但研究一下由「水」亦可以引申出美麗的意思,日本漢字「水」、「瑞」都訓讀「みず」,有豐美的意思。亦曾經看過有人考出「水」的「美」義。但是似未見定論。近日更見嫷、婑、󹍚等擬字。我亦杜撰了一個「󿫐」字,目的是在一字一音、可清眉目。我不敢否定「水」有「美」義。互見次項「󿳚ㆠㄞˋ」。
  7. 「ㆠㄞˋ」(醜、不美也):醜?󿭎?
    「ㄙㄨㄧˋ、ㆠㄞˋ」(美醜也)的「ㆠㄞˋ」,自來多用「醜」字訓讀。甘典用「惡」字訓讀「ㆠㄞˋ」可能出於古訓,現在字面上讀了不習慣。 亦就由於有這種情形, 普閩典找出一個「󿭎」字(母亥切海韻)切音「ㆠㄞˋ」還可用。推其用意似謂稻因雨生黑斑而敗(集韻廣韻),轉謂不美,「敗ㄅㄞˋ」字呢?雖然音相近似至少字面上不大妥當。另有移用火色之末,不夠亮的「󹉻」字(莫撥切曷韻)訓讀「ㆠㄞˋ」,字面上更不貼切(甘典)。謂「火ㄏㄨㆤˋ󹉻ㆠㄞˋ(不明亮)」則可以。編者擬用「󿳚」。雖不合傳統造字法,但若以「歪」讀「ㄨㄞ」為例來看,是講得通的,應該容易接受。亦有人認為「ㆠㄞˋ」是「美ㆠㄧˋ」之轉音「ㆠㄞˋ」之反訓。像「治」訓「亂」,理論上可以了解,似不切實用。
  8. 「ㄍㄧㆬ」(光滑,亮晶晶):金? 󿩖?
    臺語「ㄍㄧㆬㄒㄧㆷㄒㄧㆷ」,臺日典作「金閃閃」,切用。黃金的色澤、澤亮。「金」字自然能帶出「亮」「閃亮」的意思。只是為著更加醒目,清眉目,加義符作「󿩖」,表「閃亮」。與其只作「金滑」不如作「󿩖滑」(光滑也),容易辨別。會不會是庸人自擾?
  9. 「ㄍㄨㄧ」(整個地,囫圇也)
    臺語「ㄍㄨㄧ粒吞」(整顆地吞也),「ㄍㄨㄧ身軀」(滿身也)的「ㄍㄨㄧ」,過去都用「歸」字。「歸」的常義是歸還、回歸,怎引申轉義做「整」,因此亦認為是音字脫節的字。試擬更貼切的,有如:規、佹……等。最近注意到北方話的「歸結」「歸了包推」等「歸」字的用法,又覺得新擬的「佹」「規」等字不比「歸」好。
  10. 指示代詞
    編者為臺灣的指示代詞擬了一套用字,用對照的方式製成一表如下:


國臺廈指示代詞詞形對照表(普閩典廈語的標音原本用廈語拼音方案)


近指(物)單指 複指 指地 專指 近指(副詞性)
國語 這,~個 這些 這裏
這兒
這一ㄧ→「ㄓㄟˋ」 這麼
本書 ㄐㄧˋ(只/此ㄐㄧˋ)ㄐㄧˋ(只/此ㄐㄧˋ)
󿫋ㄗㆤ(註一)
󸽺ㄐㄧㄚ個ㆤˊ 󸽺ㄐㄧㄚ←玆* ㄐㄧㆵ(此ㄐㄧˋ一ㄐㄧㆵ ͘)→󿭐ㄐㄧㆵ,~搭、~塊 呰ㄐㄧㄚㆷ*恁ㄌㄧㄣ˪
普閩 ㄐㄧㄚˋ(者/這)這ㄗㆤˋ 遮ㄐㄧㄚˊ丌ㆤˊ ㄐㄧㄚˊ(遮)←玆* ㄐㄧㆵ(即ㄐㄧㆵ),~跡、~帶 跡ㄐㄧㄚㆷ爾ㄋㄧˋ


遠指 複指 指地 專指 遠指(副詞性)
國語 那些 那裏 「那一」ㄋㄞˇ→那ㄋㄟˋ 那麼
本書 󹷔ㄏㆤ*←彼ㄏㄧˋ*(註二) 󸾽ㄏㄧㄚ*個ㆤˊ 󸾽ㄏㄧㄚ*←彼ㄏㄧˋ* 󸾾ㄏㄧㆵ*←「彼ㄏㄧˋ一ㄧㆵ」 󹁵ㄏㄧㄚㆷ恁ㄌㄧㄣ˪
普閩 ㄏㆤˊ(奚) ← 許ㄏㄧˋ 赫ㄏㄧㄚㆷ丌ㆤˊ 遐ㄏㄧㄚˊ 迄ㄏㄧㆵ,~搭、~帶 赫ㄏㄧㄚㆷ爾ㄋㄧˋ


註一:此,今雌氏切紙韻,但從「止」,疑本有「ㄐㄧˋ」音,同「只」(諸氏切紙韻),「只」舊有異讀(康典)之日切。可知「只」與「此」有淵源關係,不止於借音。「只」從前有「ㄐㄧˋ」、「ㄐㄧㆵ」二音與今臺語「ㄐㄧˋ」變「ㄐㄧㆵ」的轉變關係一樣。康典又引「只」有「支」音當「專辭」用,正與今臺語「ㄐㄧㆵ」「此一」對當。「ㄐㄧˋ」(此、只)音按照「~ㄧ」變「~ㄧㄚ」的規則條例變讀「ㄐㄧㄚˋ」就是普閩所存廈音「ㄐㄧㄚˋ」(這)。臺語音「ㄐㄧㄚ」。臺語「ㄐㄧㄚ」(此處也)可以解釋做「此跡(ㄐㄧˋㄐㄧㄚㆷ)」的縮音,亦可以了解做「ㄐㄧˋ」的屈折音引申義。說不定受過原住民語音的影響。今廈語(遮ㄐㄧㄚˊ)臺語「ㄐㄧㄚ」若要求音義一致的字,除了「此」字以外「茲」(此也)字更合適。

註二:「ㄏㄧ」「ㄏㆤ」的語源可能是「彼」字。「彼」今不存「ㄏ~/h~」紐音,但「彼」字的反切上字「補」,從「甫」,後來變「ㄏ~/h~」母,所以,我認為「ㄏㆤ/ㄏㄧˋ」(󹷔、許)的語源應是「彼」字。

詞品名

編輯

〔名詞〕:固有名詞、一般名詞。

〔代名詞〕:我、你、他…。

〔量詞〕:包括「單位詞」。如:一個、一條。臺語大塊石之「塊」。

〔動詞〕:表動作動態。如:跑、寫。詞句上為述語。

〔助動詞〕:對主動詞。如:可吃的「可」,想去的「想」。

〔動名詞〕:用如名詞的動詞。如「一頓打」的「打」。

〔狀詞〕:包括形容詞、副詞。

〔形容詞〕:修飾名詞狀態的詞。如:好人的「好」。

〔副詞〕:修飾動詞的詞。如:快走的「快」。「好好地」(用功)。

〔動狀〕:帶狀詞性的動詞或帶動詞性的狀詞。

〔指副〕:指示性的副詞。如:這麼,那麼。

〔介詞〕:引介詞。如:把他打了一頓的「把」。

〔連詞〕:連接詞。如:我和你的「和」。

〔助詞〕:用在句末幫動詞意義的語氣的虛詞。

〔擬音詞〕:描述聲音的詞。如:叮噹響的「叮噹」。「呱呱」叫。

〔擬態詞〕:描述狀態的詞。如:靜靜。好好。

〔情感詞〕:所謂驚歎詞。表感情,情意的詞。因為不止驚歎,喜、怒、哀、樂等七情都有所以改稱情感詞。

略語表

編輯

〔八百〕: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

〔十五音〕: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漳州音韻書的代表作)。

〔大破〕:破音字大全。(曾國泰)。

〔日臺〕:日臺大辭典。(臺灣總督府。小川尚義主編)

〔中日〕〔中日典〕:中日大辭典。

〔日報〕:國語日報辭典。

〔文〕:文言詞句。對「古文」「白話」。

〔文白〕:半文不白,書面語猶常用的詞句。

〔文語〕:指文言構詞,猶上口常用的。

〔反組〕:反義組合。如:「伸縮」。

〔臺〕:臺語、臺灣、閩南系臺灣話

〔臺日典〕:臺日大辭典。

〔日報破音〕:國語日報破音字典。

〔生活〕:國語生活用語詞彙。

〔名短〕:名詞短語。

〔妙悟〕:彙音妙悟。

〔具〕:具體,對「抽象」。

〔直譯〕:對「意譯」。

〔意譯〕:對「直譯」。

〔並列〕:詞的結構由同一詞品構成。別於「動賓」「偏正」。

〔具名〕:具體名詞。山、椅子。對「抽名」。

〔例〕:舉例,國語的。後接(台)表〔臺例〕臺語的。

〔抽〕:抽象。對「具體」。

〔抽名〕:抽象名詞。如:羞辱、精神。

〔倉石典〕:倉典:(倉石)中國語辭典。

〔偏正〕:偏正結構。如:治國(偏正)安定的國家。對「動賓」。如「治國」(動賓),治理國家。

〔副動〕:副動結構。如:「過慮」。「過」字在副位。

〔殊〕〔殊音〕:特殊。表不常,罕見的特別用法、音義等。

〔訓〕〔訓讀〕:指「訓讀」。詳見凡例。

〔動〕:動詞。

〔動補〕:指「動補結構」。

〔動名〕:(1)當動詞用的名詞。如:加以訓練。(2)名詞當動詞用的。如:「往東一指」的「一指」不是「一隻手指頭」,而是「指向」(動詞)的名詞性用法,此例或應該稱動量。

〔動短〕:動詞短語。

〔動賓〕:動詞與賓詞的構詞,動賓。互見「混動」。

〔舊〕:舊音、舊語。終戰前用語。

〔詞林〕:同義詞詞林。

〔連〕:連詞。另表示單字不成詞,需與其他語連用才成詞的字。

〔參〕:參看、參照、參考。

〔國語〕:中國國語。漢語。大陸普通話。臺灣共同語。對:臺語方言、外語。

〔普閩〕〔普閩典〕:指「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

〔國典〕:指部頒:國音字典。國音常用字彙、國語辭典(商務版、汪怡編)、中華新韻、標準國音彙編、重編國語辭典、國語日報字典、國語大詞典(臺灣東方書店)。

〔情〕:情感詞,舊稱:感歎詞。

〔動賓〕:構詞的動詞與賓詞的結構。詞義有所引申則稱:混動。亦作詞結。

〔混動〕:互見前項,詞義有所引申的動賓結構構詞。

〔混狀〕:互見「詞結」。

〔紅〕:紅樓夢。

〔單〕:單位詞。

〔音字脫節〕:字音和字形脫節寫不出字來的詞。有時雖寫出字來,實際上是語感與字面不一致的表音字。詳見凡例部分的「音字脫節」。

〔荷典〕:荷華文語類參。

〔陸彙〕:北京單音詞詞彙(陸志韋)

〔廈〕:廈語,廈門話。(多指引自普閩典者)

〔曾〕:破音字大全(曾國泰)

〔彙〕:=匯。指:漢語方言詞匯。

〔短語〕:不成句的多音詞。如:許字、許嫁。

〔華〕:中華、華文、中文。臺灣漢語共同語。參考:八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臺灣日報報導。

〔詞結〕:詞組。指涵義有所引申不能就字面作解的雙音詞。如臺語「制治」謂「欺負」、「施虐」,不是創制治理。

〔新康典〕:指「新修康熙字典」。(臺北高樹潘)。

〔新華典〕:新華辭典(北京)。

〔楊〕〔許玉玲〕:楊太太=許玉玲女士(提供廈門方言資料多處)。

〔稱〕:稱謂。

〔語〕:口語,活語言,常用,上口耳聽能懂。對「文」。普閩典與「文」相對稱的是「白」「白話」,本書用「語」代「白」。

〔閩臺典〕:指「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初稿)。

〔鄙〕:指「鄙語」「褻語」──不雅的。

〔譏〕:譏笑。譏諷。

〔貶〕:貶義。貶抑。

〔駱〕:駱駝詳子(書名)。

〔類義〕:表詞義相「類屬」成類。例如「臉面」是同義詞或疊義詞,「嘴臉」則是「類義」。耳、目、口、鼻等詞的集合算成「類」。(這種安排對查字查詞等有時不無方便)

〔疊義〕:表示同義詞「疊」用。

〔D典〕:Douglas著「廈英大辭典」。詳見參考書目。

〔M典〕:Medhurst著「福建方言字典」。詳見參考書目。

〔匯/匯〕:漢語方言字匯、漢語方言詞匯。

〔三百〕:三百字故事。(臺北國語日報社)。

〔趙典〕:趙元任著:國語字典。

符號說明

編輯

ㄅㄚ[ba]:【ㄅㄚ】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ba]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國語羅馬字)。

【吧˙】:此字只有輕聲所以直接在注音符號的右側注輕聲【˙】。

【孩ㄏㄞˊ子˙ㄗˇ】:【子】字,本調是【ㄗˇ】,讀輕聲時在本調的左邊加輕聲【˙】符號,作【˙ㄗˇ】。

/:(斜線)表示「同音異形」或通用、互用、互補關係。用斜線隔開的兩個以上的詞形,在本書中大都是音與字脫了節的。例如:「驚揢ㄅㄨㄚㆷ(/愕愕)」用斜線隔開,卻是要表同音──「ㄍㄧㆩㄎㆤㆷ ͘ㄎㆤㆷ ͘」,亦同義。「揢」只能表音「ㄎㆤㆷ」(甘典收作陰入聲),「愕」字則兼表詞義「驚愕」。愕字的文音,甘典、普閩典皆作「ㆣㆦㆶ ͘」音。兩典所收語音則互有出入。前者收「ㄫㄧㄚㆷ ͘、ㄎㄠㆷ ͘、ㄎㆤㆷ ͘」三音,後者則只收「ㆣㄧㄚㆷ ͘」一音。這裡臺、廈字音並列對照出「ㄎㆤㆷ ͘」的語音是否能成立的問題。

再說「緩慢/汗漫」,亦用斜線隔開,但「緩」和「汗」不同音。因前人擬出這兩個詞形字音都近似臺語「ㄏㆰ˫ㆠㄢ˫」所以列在一起,其實未能確切,斜線只能帶出「詞形不確定」的意思來。又如:載(/戴)事(/事情):表示可用「載ㄉㄞ˫事ㄐㄧ˪」或「戴ㄉㄞ˪事ㄐㄧ˪」或「事ㄉㄞ˫情ㄐㄧ˪」的其中一個。

←/→:表示字(/詞)音、字(/詞)義、字形往箭頭方向(向左右)演變。

⫽:表隔開左右義解不同。

*:表示新擬的字或罕用字,有的是編者的杜撰試用。

(?):有括弧的問號表示未定案,用字上尚有疑問未能確定。

□:表示未找出適當的字。如:代□(匯):□表示未找到適當的字,(匯)表書名。

轉彎(兒):括弧內的(兒),表示可省略。如果沒有加括弧則表示不能省略。

( )ㄆㆥ˫( )ㄆㆥ˫喘ㄘㄨㄢˋ:括弧內無字表示未找出適當的字,可以單以臺語注音符號標出。「ㄆㆥㄆㆥ」喘ㄘㄨㄢˋ。

火ㄏㄨㆤˋ/ㄏㆤˋ/ㄏㄜˋ/ㄏㆦˋ:字後有多音,表示此「字音」隨各地方的「方音」而有不同的發音。

異體(/通用/古今)字:例:裏裡/後後/甚什/鋪鋪/賸剩/秘祕/澈徹/黏粘/闔合/申伸/吃喫/帳賬/於於/沈沉/仗杖/志誌/證証/弦絃/纔才/閒閑/贊讚/腮顋/婿壻/憑憑/繃綳/鬥鬦/礦鑛/澀澁 ……等字,有的並列,如:閒(/閑),有的只用其中一字。

參考書目

編輯

大漢和辭典。日本、諸橋轍次著。大修館書店。

中國語辭典。倉石武四郎。岩波書店,一九六三年。

日臺大辭典。小川尚義主編。臺灣總督府。

北京音系十三轍。張洵如教育部大詞典編纂處。民62年天一出版社。

北平音系小轍編。張洵如編。上海開明書店。民國三十八年。

北平話單音詞詞彙。陸志韋著,崇文書店。一九七一年。

北京土語辭典。徐世榮編。北京出版社。一九九0年。

中日大辭典。日本愛知大學中日大辭典編纂處。一九六七年。

中華新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臺灣版。

同義詞詞林。梅家駒等四人編。上海出版社。

重編國語辭典。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委員會編。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年。

國音常用字彙。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民國廿一年。

臺日新辭書。東方孝義編。臺灣警察協會,昭和六年。

臺日大辭典 上下兩卷 小川尚義主編,臺灣總督府。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本。

國音標準彙編。臺灣省國語會編印。開明書店。民國四十一年。

國語大詞典。臺灣東方書店。民國五十二年。

國語日報字典。何容主編。臺北國語日報社。民65-80年版。

國語日報破音字典。何容主編。民國68-77年版。

國語日報辭典。何容主編。民國63-78年版。

國語文法(訂正本,新著)。黎錦熙著。民13-23年版。

國語生活用語辭彙。蘇金泉。臺中光華印書局。民國47年。

國語辭典。教育部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纂。民國34年八冊本。

現代漢語八百詞。呂淑湘主編,北京商務。一九八○年。

現代漢語虛詞。景士俊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

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北大中文系編。北京商務。一九八二年。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香港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七年。

現代北京口語詞典。陳剛等二人編。北京語文出版社。

常用描寫詞彙。陳劍秋。華文世界第十三期起連載。

廈門音新字典。(臺南宣教師)甘為霖著。1913-1978年版。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 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chiu, Chang-Chiu and Formosa (Taiwan) by Rev. W. Campbell. F.R.G.S. (The Taiwan Church Press.)

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廈門大學中國語音文字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編。一九八二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臺灣版。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清謝秀嵐等編。漳州、漳浦系俗韻書,版本多種。

彙音妙悟。清黃謙編。版本多種,有增補本,詳註本等,係泉州系俗韻書。

集韻。宋丁度奉敕修定。臺灣中華書局據棟亭五種本校刊、聚珍倣宋版印本民國五十五年臺一版。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 香港余迺永校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新華詞典。新華詞典編纂組編,北京,商務。一九八○年。

新華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年修訂重排印本。1980年印。

辭苑。新村出編纂。昭和十五年。博文館。

輕聲變義舉例。張孝裕著。臺灣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

漢語的詞類分類。王力等十七人著。北京。一九五五年。

漢語詞彙。孫長敘著。吉林。一九五六年。

漢語方言字匯。北大中文系語言教學室。一九六二年。

漢語方言詞匯。北大中文系語言教學室。一九六四年。

綜合閩南臺灣語基本字典初稿。吳守禮編。一九八六年,美國初版大字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縮印本。

增補附註國音常用字彙。方師鐸增補。民國66年,臺北天一出版社。

潮語詞典。蔡俊明著,周法高撰序及發行。臺北印。一九七六年。

潮語詞典補編、國潮語彙。蔡俊明編,周法高審閱。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七九年。

潮州方言詞匯。蔡俊明編著。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出版。一九九一年後記。

Dictionary of the Hokeen Dialect of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and Colloquial Idioms. (福建方言字典)by Walter henry Medhurst. 1831年原刊拷貝本。臺北洪惟仁編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本,一九九三年。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Chang-Chew Chin-Chew Dialects.(廈英大辭典)by Carstairs Douglas. 一八七三年序刊。有臺北洪惟仁編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本,一九九三年。有橋本萬大郎署刊本,一九七○年。

Supplement to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Rev. Carstairs Douglas) by Rev. Thomas Barclay. The Commercial Press Shang-hai,一九二三年。今有一九七○年普林斯頓中國語言計劃中心與前項 Douglas「廈英大辭典」合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