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學習唯物辯證法

在實踐中學習唯物辯證法
北京部隊某部柏各莊農場
1971年5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偉大導師毛主席教導我們:「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光輝的《五·七指示》為我們開闢了到三大革命鬥爭實踐中學習唯物辯證法,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廣闊天地。在「軍農」實踐中,我們運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摸到了一些規律,加深了對唯物辯證法的理解。我們把這些經驗用於改造思想,也收到了比較顯著的效果。

建場初期,有些連隊片面地認為「只要幹勁大,稻囤裝不下」。他們以為只要起早貪黑,猛澆水,多施肥,把插秧密度增加一到兩倍,就能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結果事與願違,稻子卻減了產。實踐教育了大家,要奪取水稻高產,必須將沖天的革命幹勁和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實行科學種田。

我們組織起有領導幹部、戰士和技術員參加的三結合實驗小組,親自參加種水稻的實踐。為了確實弄清水稻揚花授粉的情況,原副政委趙清景帶上放大鏡,和戰士、技術員一起蹲在稻田裡觀察水稻從花開到閉合的全過程,弄清了水稻揚花授粉的規律,並據以適當調整了揚花授粉期間部隊下田勞動的時間。在領導的帶動下,部隊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管水員張慶雨,用心觀察生長在不同地塊的病苗和根莖,摸清了縮苗病是由於土壤含鹼量大造成的,並提出一個簡單易行的防治辦法,終於戰勝了水稻縮苗病。

同自然作鬥爭的實踐,對部隊運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促進革命化、戰鬥化建設,有着深刻的啟示。某團三營黨委在種水稻的實踐中,嘗到了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甜頭,提高了「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的自覺性。在抓部隊的思想建設上,黨委成員除參加必要的會議和中心組學習外,一律下連隊,調查創造四好連隊的情況。黨委書記劉興明同志,用一年多的時間,先後四次到七年不沾四好邊的一個連蹲點,發現驕傲自滿是他們前進的最大障礙;而幹部的驕傲情緒則又是影響連隊進步的關鍵。於是,他幫助黨支部舉辦有戰士參加的學習班,發動群眾以新黨章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個條件為標準,開展評幹部、評黨員、評支部的「三評」活動,有效地促進了領導班子的思想革命化。從此,這個連隊連續兩年被評為四好。

農場在連年奪得水稻高產後,一些同志流露出「增產到頂」的情緒。針對這個活思想,我們組織部隊學習毛主席關於「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的教導,大家逐步認識到,「增產到頂」是「革命到頭」思想的反映。因此,必須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教育群眾,提高繼續革命的覺悟,才能從根本上發揮出人的更大積極性,挖掘出物的更大潛力。每年豐收之後,我們都發動群眾學習先進單位的增產經驗,找思想上的差距,不斷反驕破滿。我們還多次派人到大寨和沙石峪參觀學習,親眼看到大寨、沙石峪的貧下中農在水缺地薄的山區,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改天換地的革命精神,受到了深刻教育,走「五·七」道路的方向更明了,繼續革命的決心更大了。我們不斷發動群眾大搞科學實驗,摸索增產的新路子。在水稻作業上,我們在用工多、技術要求高的插秧工序上,實現了機械作業,使插秧期縮短了一半,勞力節省了三分之一。這樣,廣大指戰員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毛主席著作,學習軍事技術,為辦好毛澤東思想大學校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