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菴先生文集/卷二
疏、箚
編輯陳朝廷時弊箚甲申六月
編輯伏以。臺諫。上司人主耳目。下執朝廷紀綱。政有所得失。俗有所美惡。皆於是乎係焉。救一機一事之差。雖急於頭燃。猶懼不給。況依違苟遣。罔有攸爲。而事能有不廢者乎。屬者。朝廷之事。可言者甚多。法者。朝廷共公。廷尉比當。雖人主。不得低昂。而居喉舌者。擅弄大辟刑章。以撼朝議之定。國制。罪罷者。非有旨。例不得敍。天曹。掌銓選之公。而置私於薦僚。以啓僥倖之門。汚吏。國之巨蠹。所當先去。滔滔饕餐。難可備言。間有科進者。分符之初。憑藉禮贄。恣營己私。以肆貪濁之習。此皆朝廷之疵政。末俗之錮弊。物論喧沸。有識唾罵。豈細事哉。人主倚以爲耳目。朝廷賴以爲紀綱。而熟視之若無視。熟聞之若無聞。人主將安所倚爲耳目。朝廷將安所賴爲紀綱哉。伏惟殿下。特示睿斷。以快公論。
進檜巖毀剎汰僧箚甲申
編輯伏以。象敎。夷狄之俑習。正道之蟊賊。其害甚於楊墨。崇奉者。未見福利。得禍愈慘。遠則蕭梁。近則高麗。事在方冊。昭然可鑑。今聞檜巖緇流。稱奉內旨。大開道場。都下奔波。塡咽寺門。飯僧無慮數千。逋租亡籍。抵掌相慶。一擧左道。四方爭趨。臣等固謂精一聖學。終不誘於誕說。而顧何有如此事耶。尊尙斯道。攘斥異端。莫如盛代。何始終若是戾耶。作萬化之原。動一毫之差。其弊將使愚氓。滅棄彝倫。流入禽獸。斲喪名敎。治亂所在。可不懼哉。名山諸剎。暗行香火。殆無虛月。內需之費。亦出於民。非神運鬼輸也。況今比歲凶歉。餓莩相望。不惻民隱。靡穀游手。無毫補於治道。有大累於聖德。昔柴世宗。毀佛像鑄民錢。胡穎。杖僧人脫愚俗。史氏稱美。至今無異辭。殿下明智。上配堯舜。而欲陷柴胡錢棄事歟。伏願殿下。知敬德之有本。悟奉佛之無益。毀剎汰僧。永絶根柢。闡斯道之明白。發愚民之聾惑。國家幸甚。
論特進侍講不當廢箚辛丑十一月
編輯伏以。親賢疇咨。君道之要。陳善納誨。臣職之當。故四門之闢。帝舜所以廣聰明也。十日之寒。亞聖所以警君心也。九重之深邃。婦寺之䙝狎。其害有甚於鴆毒。故古之欲正其君心者。必以廣延賢士大夫爲急。非僻潛消於不瑕有愆之頃。治道胥益於朝夕啓沃之際。豈區區細務。可同日語。而顧欲以彼廢此哉。國家於朝講。旣有臺諫入閣故事。猶以爲末也。又引特進官輪侍講論。其意甚美。其來已久。固無可議。而前者。大臣於經筵。啓以特進侍講。爲無益而徒曠職事。欲廢之。自上以接賢士大夫爲重而不可廢也。臣等聞之。以爲聖學高明。深知輕重之所在。其進於善也無窮矣。爲大臣者。固當將順之不暇。今因下議誘諸廢事。竝欲擧特進官而廢之。上問親賢之道。下進疏賢之策。大臣之引君當道。固如是乎。殿下聞大臣此議。不以爲怪。得非以大臣之議爲可。而移好善樂問之心乎。臣等不勝缺望。大抵近來大臣謀國。棄其根本。而出於尋常因循苟且。議事之際。不無輕重失宜。慮事舛錯。此豈夙夜盡誠。謇謇匪躬之意乎。伏惟殿下。益進聖學。以廣從善之量。上下交孚。以盡吁咈之美。
因災救弊疏辛丑十一月
編輯伏以。上天。示災以警人。故人事益修。人君。省己以應天。故天意可回。是以。考政者。必求於天端。弭災者。必推於人事。天人之際。其應昭昭。不可誣也。臣等伏見近年以來。天災時變。疊現層出。今歲尤甚。夏而不雨。冬而無雪。疾疫荐臻。民畜俱殄。天之示警。迫切至此。誠宜恫瘝在身。戒劇淵氷。反躬修省。有以盡消弭之方。敦本責實。有以答上天之威。而區區於文具之末事。屑屑於制令之細務。未見反之於一己。推之以本原。克盡夫側身應天之實。故天不悔禍。警告未已。盛冬之月。雷在地中。乃理之常。而曄曄震電。不寧不令。四方郡邑。報奏非一。嗚呼。冬雷之變。有類於夏雪之異。陰陽失節之極。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上天之譴怒。乃至於斯。使國家無有疵謬之政。仳離之民。炳幾識微之君子。所當長慮卻顧。閒微而杜漸。猶恐隱伏之禍。或發於不測不虞之中。況今朝政之失。民怨之多。皆足以致天災者。雖愚夫愚婦。無不知之。固難得以盡擧。姑撮其一二。則宮闈之間。未盡齊整。正家之道。未盡嚴肅。女謁盛行。公道壅遏。奢侈日極。牟利日深。以之習俗不正。貪汚成風。以之仕路不淸。紀綱解弛。士氣之偸靡。民生之困瘁。莫有甚於此時也。安於因循。狃於尋常。不卽惕然瞿然。回心而向道。使上天仁愛之心。變以爲茫茫。眷眷之意。變以爲漠漠。則臣等深恐國家之危。將發於朝夕之近而莫之救也。伏願修己以立其根本。謹獨以務其誠實。根本苟立矣。誠意苟篤矣。政事法令之間。施爲應接之宜。自然循序。而無不各得其當然之理矣。天人感應之理。不期應而自無不應矣。於爲國乎。何有哉。侍從以此而陳論。臺諫以此而執奏者。亦非一再矣。殿下聞之亦熟矣。每示優容之色。而內無警改之意。徒有納諫之名。而竟無納諫之實。豈非以爲言之者塞其言責而已。不甚留意而然乎。或以爲昇平旣久。人心習俗。自趨於非僻。有非人力之所可卒革。而委之於尋常乎。抑欲革之。而將不得其道乎。昔賈誼。當漢文全盛之朝。猶以爲措火積薪之下。至於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其言雖若太過。而究其實。亦非苟爲激發過高之論也。蓋憂其漸之將然而預言之。嗟夫憂其漸之將然者。獨且至於痛哭流涕。況今蔽痼已甚。邦本已撓。岌岌然慮其朝夕之變者。將何以爲心哉。臣等請條陳其弊。以究其所以然之故。伏願殿下。深探其本。以盡其所以變移之方。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爲人也。傳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又曰。正家而天下定矣。蓋以家而言。則身爲本。以國而言。則家爲本。殿下處九重之內。居幽獨之地。接御婦寺之際。未能一如外朝之齊勅。內言或不得不出於外。外言或不得不入於內。內外未盡有截。禁掖未盡肅穆。衽席之間。寵倖之人。或有累於光明正大之域。不能無黯黮偏私之疑。戚里姻婭。出入宮闈。略無防禁。因緣憑藉。窺覘恩幸。外爲盡誠之狀。內營謀利之心。請託攀附之計。或有時而得售。以之席寵怙勢。招權納賂。官職之除拜。由於銓選之公。而或雲得失猶可以容人力。訴訟之勝負。由於曲直之辨。而或雲與奪猶可以有營爲。幸中其說。歸之己功。女謁之行。依憑之請。必不盡達於冕旒之聰。而瑣瑣之徒。欲遂己慾。誇耀寵貴。受人贈賂。衆聽疑怪。不能無惑於其間。夫閨門房闥之中。正始之所由基。王化之所由本也。內治之不肅。壼掖之不嚴。乃至於此。正家之實。恐未盡也。夫風化之本。在於律身而正家。法令之行。當自貴近而率先。近來。王子駙馬之家。未聞義方之訓。徒極侈靡之奉。婚姻務盡其華盛。第宅務盡其宏大。車服什物之數。日滋月長。畫棟雕梁之制。連跨里巷。民力竭於外。國儲殫於內而莫之恤者。豈非慈愛有所偏係。而不暇念其佗乎。傳曰。宮室崇侈。民力彫盡。怨讟竝行。莫信其性。然則其所以愛之者。適所以害之也。況貴所居室。民之表率。而每以崇奢泰廣營利爲事。爭占山澤。務植田園。惟得之求。不恤其佗。依託寵靈之私。表裏市井之徒。每至於冒法陳訴。冀欲與之共分其利。而殿下亦牽於慈愛之偏。或有時而從之。曲循其願。俾遂其私。導之以利。啓之以貪。以此刑家而訓民。民安所不至乎。是以。貪風大肆。奢侈日甚。上自宮闈。下至閭巷。婚姻宮室衣服飮食。莫不僭分而踰制。奢心旣侈。無有紀極。其費旣廣。力不足以自辨。則營求百端。聚斂無藝。民方飢饉。流離糊口之不給。上困於引徵之貢。下厄於需索之煩。將救死之不贍。尙安能保其佗乎。不唯是也。絲麻米穀。日輸於南蠻。以市白銀珠貝之珍。布帛貨財。絡繹於北京。以貿錦繡金玉之寶。空一國有用之財。易異方無益之物。以助奢靡之欲。以殘民生之命。古人云。奢侈之害。甚於天災。不其然乎。人心俗尙。長於溫飽之中。狃於奢靡之習。惟以美衣服大宮室爲高致。而以崇謙讓尙節義。謂之迂闊。急奔競趨利途爲功務。而以恬退守靜。謂之疏拙。折簡爲長策。請託爲公道。大閒旣廢。四維不張。居官者。少淸謹之人。蒞民者。多掊克之輩。權要貴近。干請煩瀆。列郡承風。酬答恐後。瘠民封己。略無顧忌。廣占田宅。古者士以爲恥。今則爲之無厭。苞苴顯行。古者人以爲恥。今則受之不憚。俗習之陋。一至於此。豈不寒心。夫人材。國家之元氣。學校。風化之本源。古者求治之主。莫不以此爲先務。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其敎也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而賢材衆多。治隆於上。俗美於下。非後世之所能及也。今者儲養之方。敎育之道。非不至矣。正路榛蕪。而聖門閉塞。士習不正。趨向偸鄙。尋章摘句。惟懷利祿。鹵莽滅裂。莫究義理。衣縫掖之衣而不知儒行之爲何事。如有以聖賢爲師者。必以爲狂而竊笑之。少有步趨端嚴者。則必以爲愚而慢侮之。漸成弊習。不務古人爲學之方。雖曰讀聖賢書。而要其志之所向。則皆與聖賢背而馳者矣。及其僥倖科目。一攝仕版。則又有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盡力於國事民隱。以無負於任使之者哉。以容默保位爲深智。以建明有爲爲愚妄。悠悠泛泛。莫肯朝夕。偸安苟且。同底靡靡。父兄之所敎誨。師友之所勸戒。皆欲不危其言。不危其行。唯諾成風。無敢言極諫之節。軟熟相尙。無特立獨行之人。屢更變故。習尙益渝。其自爲便利之私。則惟日甚於前日。語及時弊。則皆諉諸不可爲。事涉更張。則皆欲推之於人。而不欲自當於其身。不自勉己而勉諸人。不自責己而責諸人。蹇蹇匪躬者。未見其人。臨節不撓者。未知其誰也。士習之壞。乃至於此。可謂之國有人乎哉。以此朝廷之上。紀綱不立。百工惰哉。萬事隳哉。視官舍如傳舍。視國事如越人。庶僚具祿。不事其事。國勢陵夷。元氣萎薾。如坐弊船之中。浸浸然及於胥溺而莫之知。上無以檢其下。下無以承其上。上自廟堂。下至百隷。士私其身。人各其心。脈絡不貫。體統紊舛。怠惰解弛。以度歲月。無維持鞏固之勢。有土崩瓦解之憂。訏謨之臣。避嫌畏事。苟存形跡。不敢建明。應對顧問而已。祇順上敎而已。至使廊廟之重。殆爲奉行聖旨之司。輔弼之任。果如是耶。馴致綱紀委地。無所管攝。法令禁制之細。每勤於宵旰。簿書期會之末。亦煩於宸裁。屈至尊之威。侵有司之務。大本不立。衆目莫擧。統序旣乖。勞而無補。糾擧檢勑之任。只寄於耳目之官。振作頹綱之責。僅託於彈劾之間。如是而望治者。不亦遠乎。職在喉舌者。不但出入而已。敷奏覆逆之間。猶當隨事納誨。使人主非僻之心。潛消默奪。可也。頃以臺諫箚意下問之際。非不知公論之所指。輒發阿順之言曰。無此事也。近密淸選之人。尙且如此。士氣之萎薾。可知矣。由是而公道不行。私門大開。仕路不淸。賢否雜揉。銓選當以公而無私。而仕進必申於權勢之門。一官有闕。簡札雲集。爲銓曹者。亦難取捨。惟視請簡之高下。以爲注擬之低昂。世族未必皆可用。而失業童稚之人。輒居薦擢之列。寒門未必皆可棄。而窮經白首之士。終無自拔之路。愚智不擇。正邪誰分。薰蕕雜進。珉玉同升。日月久次。漸爲陞薦之階級。守正奉公者。亦無拔擢之異褒。黜陟不嚴。幽明或混。宜殿而最。宜最而殿。皆出於干請之私。盡由於愛憎之心。勤謹廉靜之士。不但無以爲勸。而反致多口之毀。貪饕無忌之人。不但無以爲懲。而反有不虞之譽。世之執法不阿。守正不撓者。百無一二。中智之人。猶將隨俗變化而同趨於不善。況本庸庸瑣瑣之儔乎。是以。庶官庶位。未有空窠闕位。而揀一訟官。擇一守令。則每有乏人之歎。而終亦不得稱職之人而授之。典城百里。受字撫之寄者。但在營私家稱賓客而已。豈有加惻隱於細民者哉。哀痛之敎。惻怛之旨。溢於瞻聽。而便歸於文具。徒寓於空言。十室九空。邨落爲墟。邦本蕭然。勢不可支。民生之困。孰有甚於此時者乎。至於邊境之上。將帥之人。尤不以愛恤軍卒爲先。每以割剝殺虐爲能。怨詈謗讟。有不忍聞。主將視士卒如草芥。士卒視主將如仇讎。卒有刁斗之警。尙安能望其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乎。唯其如是。故邊塵不起。而民戶日蹙。軍額日空。南方水卒。固已且然。至於兩界。則徒有其籍而無其人。設若虜騎長驅而至。則當誰使之折衝而禦侮乎。至於六鎭之民。不堪侵剝之苦。去碩鼠之害。懷樂土之願。潛移於他境而莫之恤也。至有與爲婚媾者。義州之民。亦或潛投遼東。逃奔避役之是甘。不敢保其懷土之思。思之至此。寧不爲之扼腕長嘆乎。民生之困弊。邊圉之空疏。至於此極者。皆由於仕路不淸而擇人不審也。說者皆謂人材乏少。善良無幾。按簿指點。可用者少。內外庶官之衆。豈得人人而擇之乎。臣等竊以爲不然。傳曰。爲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無私心而有實理之謂也。古之爲治。亦豈借才於異代乎。爵賞者。人君之砥石。所以礪世磨鈍也。好惡定於上。勸賞行於下。人知趨避而士務自礪。則賢材之作。多士之興。將不期然而然矣。殿下患士習之不正。則不過擇師表之人。明示趨向之方。以勸導之而已。患仕路之不淸。則莫如依祖宗朝嚴試才之規。參以糾察之人。不使庸雜不學之輩。濫廁於其中。則人知砥礪而自勉矣。至於邊隅守境之臣。列邑涖民之官。其所以漁奪民財。驅迫軍卒者。豈皆麤猛而自爲姦利哉。亦由於首善之地。好尙不明。而習俗之弊。有以驅之也。詩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然則作人之機。皆係於在上之人。伏願殿下。先自務實激礪。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則其感應變化之速。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矣。苟或不然。則憂勤宵旰。亦無補於大體。而終歸於解弛之習矣。天語丁寧。徒有感於一時。而終無持久之益矣。百僚促促。惟細務之是勤。不過治簿書急期會。以塞責而已。亦何有於盡其職之實乎。自古。國家之禍變。常生於民心離怨。民心離合之機。其端甚微。而其禍甚慘。方今民窮財竭。域內虛耗。國勢萎弱。於斯極矣。則無怪乎災沴荐臻矣。昔宋景公。有君人之言。熒惑退舍。天聽雖高。有感斯道。至誠未有不動。而不誠未有能動者。夫誠者。眞實無妄之謂。豈聲音笑貌爲哉。臣等未知殿下日用常行之道。言語號令之發。其能盡其誠乎。非有學問之力。素養之功。則雖欲誠之而終不可得也。臣等伏見殿下。每遇災沴之作。惕然憂勤。常欲改紀政事之闕失。振作委靡之弊習。似可以感人心回天意矣。而惟天譴告之災。彌嚴而不殄。是殿下有望於下而人不知感。致謹於上而天不悔禍者。豈非以應天感人之本未立而然乎。大學傳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愼其獨也。夫誠意乃自修之首。而愼獨爲用功之始。苟能用功於致知之事。則固已知其善之當爲而惡之當去矣。然其一念始發於須臾之頃。端緖之初。有實焉。有不實焉。蓋有他人所未及知。而己所獨知者。是乃人心念慮初萌動之端。善惡誠僞所由分之始。其理甚細微而幽隱。然其爲學出治之本。乃在於此而有不可移易者。苟能於此幾微之初。致其審察之力。體認眞的。發端不差。所謂正心而修身。齊家而治國者。將擧此而推之而已。苟不用力於斯。則萬機之煩。庶事之衆。頭緖茫茫。竟無下手之處。雖使盡心力而爲之。亦將泛而不切。勞而鮮效必矣。伏望殿下。於宮門深邃之中。志氣淸明之際。澄神定慮。反己靜觀。察天理人慾之分。致擴充遏絶之功。義理於是乎判。敬畏於是乎立。逸欲於是乎戒。由是而制事出治。由是而用人臨民。所操者簡約。而所及者廣博。天心豈有不回於上乎。人心其有不感於下乎。修己之實。自無不盡。而正家之道。自無不至矣。奢侈之弊。自歸於敦樸。請託之事。自不干於其間。而人心習俗之不正。紀綱士氣之不振。亦將無不各得其正。而不足爲聖明之軫念矣。頃者。殿下於遇災之日。講求治道。有意於經籍之本源。小學之格言。將欲講之於經幄。以究出治之原。此聖上學問之功。發見於側修之際。天人感應之機。正在於是。臣等聞之。孰不感激於心乎。此宗社無疆之休。此生民萬世之福也。伏願殿下。終始於學。留心存省焉。
陳講學納諫設校用人四事。仍請復薦科及靜菴趙先生官爵疏。乙巳四月
編輯伏以。殿下正位宸極。萬物咸覩。天命之眷顧方深。人心之蘄向方切。處分號令。曾未幾時。而聽斷光明。規模宏遠。朝野之間。欣然相慶。擧以堯舜之德。望於聖躬。唐虞之治。期於今日。企渴傾佇。如恐不及。殿下承積累之業。奮大治之志。必能剛健勇邁。不爲後世庸常之習所拘。必以先王正大之政爲法。痛剗宿弊。亟推深仁。使百僚警心。萬姓蘇氣。然後太平之基定矣。若曰。聖人之道。未易遽行。累世之習。未易遽革。竊竊焉因陋而偸安。循常以姑息。上下恬然。不克更化。臣等恐其政令之失。刑賞之舛。紀綱之頹靡。風俗之薄惡。日以益深。而國家之勢。終何所底哉。是誠殿下佗日之憂。而救之無及矣。制治之規。盍先於嗣服之初乎。前古帝王所以致大治。不過講學納諫設校用人而已。致大亂者。亦不過四事之不修耳。自非大無道之君。孰不勉於四事之重。而內無實見之誠。外存苟行之跡。弊弊於文具之末。而不見其效者多矣。若親御經筵。解釋章句。雜以治道之說時進而罷者。講學之末也。密邇師儒之臣。講論必窮其極。體認必反諸己。知之不至於浹洽則不止也。存養於獨居之時。省察於幾動之初。淵泉時出。施於爲政。講學之本也。聽之勉強。行之苟且。合意則喜。忤志則慍。或內厭其數而泛爲勉從之辭者。納諫之末也。其言逆於心。則必求諸道。其言遜乎志。則必慮其諂。參群議而糾國政。犯衆怒而彈人物。通四方之耳目者。臺諫也。嘉其忠直而恕其狂僭。聽之如恐不及者。納諫之本也。士常盈舍而考德問業者。絶無。官不闕位而倚席不講者。皆是。士存名額而師爲備員。學校之末也。精師儒之選。重敎誨之任。經明行修者。升之於朝。不材下愚者。歸之於農。禁絶俗學。篤全聖理。必使德成而材達。學校之本也。天下之才。其出也無方。其用之不可以不廣。今也祇以科擧門蔭之所出。塡闕列職。以處親舊。濟干請而已。則因吏部之注擬。不知其人而但批其名。以今日之政規。求人材之用。不亦難乎。雖有絶倫之材。高世之識。而文不工於科學。地不係於閥閱。終身都市而不得見用。況山林湖海之遠乎。大誥中外。召收髦俊。雖在至微。不憚其遷之高官。非人之爲貴而才德之爲貴者。用人之本也。庸謬闒宂之流。無甚過惡。而資格相擬。則例置之右位。英豪賢德之輩。拘於爵級。不可拔擢。則或滯於卑秩者。用人之末也。臣等之所謂四末者。危亡之兆也。四本者。治安之根也。敢以講學納諫設校用人四事。爲殿下條陳之。伏願聖明留意焉。內而百官。外而萬民。所取而傚者。人主之一身也。身之設施注措。日至千萬。而宰之無形者。心也。心之爲物。其體至虛。而其用至妙。頃刻之間。變化不測。而出入無常。苟不操存而養其靜。省察而謹其動。則七情謬戾。百行顚倒。失其當然之則。身不可得修矣。身之不修。而有能治國家者乎。治心之法。莫要於學問。格物而致其知。誠意而正其心。曾氏之書。旣發其端。持敬克己之方。讀書窮理之功。備在經傳。聖賢之訓。殆無餘蘊。苟能潛思力踐。以求善養。使寂然不動之時。淸明湛一之主於至虛者。無少間斷。感而遂通之後。條理節文之發於至妙者。不忒毫髮。則萬機之來。隨事循理。如鑑之空。照之而姸蚩別。如衡之平。稱之而輕重判。應之不厭其多。處之皆歸於正。治平之道。沛然而有餘裕矣。堯舜禹湯之受授天下。莫不以心爲之傳者是已。聖學不明。後世帝王之好學。不過博覽強記。而心與書爲二。其於治國也。竭意慮而營營焉。窮晝夜而矻矻焉。終身勞攘而不見其治者皆是。漢唐中彼善於此者。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有若光武。師事三老五更。親自執業。有若顯宗。銳意經術。日昃夜艾。討論不怠。有若太宗皆是。下以章句進之。上以口耳受之。何補於心神之用哉。程子言於宋神宗曰。經筵之官。儼然列侍。講讀數行而退。以此而責輔養之功。不亦難乎。所貴乎經筵者。欲迎接師儒。劘切道理。非視朝聽政之比。宜優遊宴語。從容審問。不立程科。不限時晷。使情意交孚。辭氣得展。然後性命精微。可以商確。時事得失。可以敷奏。至於講罷入宮之後。或居無事。或靜夜獨念。必有事焉。而閒邪存誠。懲忿窒慾。應物之地。淸明洞豁。則天下之大本。在矣。於爲國乎。何有。嗚呼。體認之功。勝於記誦。操存之效。大於講說。今以六曹八道之事。叢集於目前者。不勝其紛宂。則雖聖智天錫。靡不曲暢。然精神之用有限。事物之會無窮。何暇潛思自得。拳拳而服膺哉。願自今。摠其大政。略其細務。專心學問。以爲涵養之地。不勝幸甚。一己之見有限。故雖上智。不能無一失。衆人之善無窮。故雖下愚。亦必有一得。古之聖王。欲收衆人之善。以廣一己之見。賓師卿士。都兪吁咈之外。使矇瞍誦詩以陳。百工執藝以諫。庶人傳言於耳。猶恐其未盡也。進善之旌。誹謗之木。登聞之鼔。無時無處而不爲規警之地。故箴戒之言。日聞於上。而天下之情。無幽不燭。此所以尊德樂道而成至治之功也。三代之法旣遠。而人臣獻納之路。只有諫官。古之卿士矇瞍百工庶人之所當陳者。一委諸諫官而使言之。其任不旣重乎。至誠惻怛。精忠慷慨。逆龍鱗料虎鬚。犯雷霆之威而不能自已者。上也。顧名思義。勉爲責難之言。引謗以歸君。遷就以塞責者。次也。依阿迎合。喜則陳。怒則噤。圖寵而誤國者。下也。眇眇之躬。寄之巍巍之上。地有萬里之遠。門有九重之深。所常與居處者。不過宦官宮妾。則通四方之耳目而不使之壅蔽者。臺諫而已。殿下欲得其至誠惻怛而知無不言者乎。欲得其勉爲責難而中懷前卻者乎。欲得依阿迎合而反覆無恆者乎。得其上則敬憚焉。得其次則姑息焉。得其下則慢易焉。疏忌常生於敬憚。狎昵常生於慢易。自非聖人盡物我之情。明邪正之辨。則孰能悅忠直爲愛我。疾奸佞爲陷我哉。故君明則諫而受賞。君暗則諫而被殺。歷代前鑑。昭然可觀。諫臣之職。寧過於犯而不可過於恭。寧失於訐而不可失於諂。大聖如舜。而曰無若丹朱傲。大賢如成王。而曰無若殷王受之迷亂。以聖臣諫聖君。尙有如此。而後世忠言之士。所不敢道。古今人主之納諫高下。擧此而可知矣。嗚呼。翦桐。小過也。而周公戒其無戲。折柳。常事也。而程子戒其害物。自庸主觀之。豈不亦數而斯疏乎。言之不盡。則寇準之引帝衣。命不可行。則王旦之焚內詔。苟非宋主之仁明。則其能免於大不敬之誅乎。聽納之道。溫顏屈己。開心見誠。勿以獨斷自聖。勿以至尊壓下。勿以拂逆爲忤。勿以讒間爲疑。旣聞之則不徒面從而命行之。或有狂狷之士。妄陳孟浪之辭。亦當容而置之。然後一國之情。通而衆善之集。有不可勝旣者。如此而至治不復者。未之有也。伏願聖明。深玩焉。形法。可以懲惡而不可使恥其爲惡。政令。可以勸民於善而不可使感民於善政。三代之治。莫不以學校爲先者。所以導之以性情。感發其良心。而消融其宿慝。蓋有不自知其然而然者。古之人。以大學爲首善之地。豈不以爲生民雖衆。其敎之。必自此始乎。作成人材。陶冶風俗。舍此而無可爲之法。何也。天下之性同。則天下之心一也。先之以敎誨之深。繼之以觀聽之遠。以心感心。以性治性。而天下無難化之人。今也建學以聚士。設官以授業。內外學校之制。庶幾乎三代之遺法。而掌敎者。恆不得其人。記誦訓誥以爲通經。組綴腐熟以爲工詞。科擧之利。又從而奪其志。敎之者無本。受之者無用。功名富貴之念錮。而視孝悌忠信爲何事。僥倖狙詐之習熟。而置禮義廉恥於度外。敎法之壞。莫今之爲極。人才之不出。風俗之不美。職此而爲之根耳。殿下親登寶位。創一代之基。整頓庶政。不知其幾。而大關大機之在所當先者。莫若學校。今若痛革頑風。釐正弊習。倡以爲己之學。而苟不得明師以率之。則雖日誦三代之法。戶說六藝之文。何益於薰陶變化之間。而況禮官之煩文末節。豈足以收勸學之功哉。必有學問夙成。望實素著。可以服士心之趨向者。然後置之大學之長。而其餘雖不能盡得其比。亦當選其優於文行者。不但以尋常譾薄之人而苟充其位。又侍從之臣。兼帶館學之職。以重其任。而互相激勵。則善誘之下。必有鼔舞之士。風聲所及。豈無矜式之人。天性之眞。藹然而不容已。賢能之賓興。善俗之化成。可以儷美於前古矣。伏願殿下。廣詢博訪。必得其人。委任而責成。則激昂誘掖之事。自在其手。歲月之間。必見其少驗。數年之後。可期於大成矣。伏願殿下留心焉。治國之道。在於用賢。求賢之道。在於任相。蓋萬事之叢宂。百司之繁劇。雖以聖人之聰明。不可以獨運。必得當世之才。分授衆職。上自六卿。下至百執。隨其器而審其用。然後朝無倖位。官不廢事。今之用人。科擧爲盛。而雄才傑士之出於其間者。絶無而僅有。況門蔭保擧之庸瑣乎。選用之路。如此其狹。則鄕里之善良。山林之遺逸。何階而得進於朝端。深居九重。固不能徧識其群下之臧否而用舍之。宰相者。上近至尊。下通衆情。聞見之親。採訪之博。論薦之易。故求賢必於宰相。然後可以盡當時之用。而居其位者。不以經世宰物爲心。以竊位保寵爲計。知有其人而不肯進之。固其罪也。信之不篤。任之不專。使宰相。上懼君心之疑。下憂物議之奪。動懷顧念。而不敢進言者。亦或有之。方今宰相。無薦賢之人。銓衡重任。一委諸吏部。只以資級之久近。事務之閒劇。那移互換。以補缺員而已。宏才碩德。薦拔之事。則熟念其可。而不肯一措其手。躁競機慧之徒。輒見躐進。而貞方簡靜之士。類多沈滯。治效之不立。正坐此爾。誠宜謀及朝廷。博求搜揚之典。一依先王尊德樂道之意。勿爲後世循常之政所制。咨詢訪問。必求其實。參伍校量。不違其才。不幸有沽名飾貌。結交市譽之人。猥廁其間。則聽其臺諫之彈駁。使公道顯行。仕途淸正。則忠賢俊傑之願出於朝廷者。必不可勝用矣。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程子曰。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但不能盡用其才。故不能大治。又曰。規規守常。資格任人。而有能致大治乎。伏願聖明留意焉。三代取人之法旣遠。而漢室之初。尙有遺意。選擧之目。多以賢良方正爲名。魏晉氏九品中正之法。亦知求其實用之材。至於隋唐。專用文詞取士。而求賢之擧。一廢不復。頃在己卯薦擧之科。實倣古人之意。初無僞濫之釁。比諸群試於有司。較一日之長而得之者。高下相萬也。無故而廢棄。且將三十年於今。賢才淪伏。有識悲憤。久爲君上之累。自古及今。雖罪至大逆。未有奪其科擧者。燕山之朝。以律斷取人事。甚無謂。故先王反正之初。議奪其科。未久而還給。今者。選士試策。名爲薦擧之科。有何不可。而獨見枉收。故鄭光弼力陳其不可奪之意。而大行大王亦收議還給。大臣不能將順而未及歸正。士林之歎。亦已極矣。新政之初。宜先示蕩正之道。賜復其科。以廣用人之路。不勝幸甚。臣等職在言責。苟有所聞。不容隱默。天下之治。始於齊家。竊見殿下。聖性出天。律己治內。宜無所不至。但嬪媛之列。內外之戚。因緣出入之勢。依阿側媚之態。或不能大正前習。而少借恩情。蠱心之病。伏於不測。而累政之患。悔之無及矣。先王後宮之移寓慈壽宮者。今旣無之。婢使餘孼。尙處其中。黨邀朋結。久爲淵藪。妖說怪行。國人洞知。卽位之初。宜先蕩滌。以示淸明之化。不唯不爾。反有私出其宮。而欲剃其髮者。果若人言。則豈是不爲聖政之大疵而缺群臣之望哉。趙光祖職牒還給之請。大臣臺諫侍從儒生之言。可以知一國之同情。殿下亦稱其學術之正。而遲留不斷。日復一日。群邪趐心。衆正墮膽。而士習向背之機。無由以定。殿下每以洗雪冤枉爲慮。伸理之恩。獨不及於光祖。忠君愛國之志。受陷於群小而爲地下之冤鬼。不止於匹夫之冤而已。殿下好學樂善。深仁澤物。敻出前代。而違一國之情。偏執於此人。臣等之惑滋甚。殿下自毓德春宮。仁聖之聲。浹於群聽。及其卽位。發政施仁。赫然異觀。大小臣工。顒望至治。披腹呈疏者。繼至闕下。指陳時事。開悟聖心。不爲不多。殿下之答。一則曰可嘉。二則曰留念。雖蒙優許之敎。未聞施行之實。言之者懷慙。聞之者缺望。苟唯如是而已。則雖使人進其書。家上其章。何補於無用之虛文哉。竊見前代之君。雖甚衰之世。未嘗無求言之擧。而聽而行之者未聞。伏願殿下。以群下有言。爲救己之過而不以爲形己之短。以爲愛己而不以爲輕己。其毋曰儒生之疏。賤而不可用。侍從之疏。例應故事。臺諫之疏。職分之常體然。見之必審。行之必盡。則宗社幸甚。
啓辭
編輯會寧居金所乙古大寬罪啓己丑九月
編輯啓曰。臣等見頃者推考金克達啓本回啓公事。以爲金所乙古大。居會寧城底。有同邊氓。而前者彼人。作賊於我境。而被罪者有之。故依其例定罪雲。近見邊方之事。如王山赤下等事。容易快斷。凡事大快。則必有後悔。彼人雖曰有同邊氓。不可以邊氓待之。且非自任便往來於惠山也。幸因畋獵出來。只通奇別而已。必是我國人敎誘而爲之。今者。以其深重之罪開諭。而且諭之曰。汝非自來作賊也。必被誘爲之。與我國人不同。故今姑特爲寬宥雲。且今者。亦聞平安道之奇。邊警不靜。不可以尋常例事而處之也。臣等非專爲此事而合司來啓。適以衙日入來。故僉議以啓。
因弘文館上箚辭諫職啓己丑九月
編輯啓曰。弘文館箚內雲。議國事論人物。愚者。智不能周。暗者。明不能燭。懦者。劫而不能言。黠者。知而不能發。其自謂不愚不暗者。或爲權倖所掣肘。知謀身而不知謀國。徇私情廢公議。擧細事遺遠慮。苟循君心。罔敢格非。又曰。一事之謬。一人之寵。未必不爲禍亂之囮。危疑之媒。議國事論人物。臺諫之職也。臣等苟處言地。禍亂之囮危疑之媒已成。而不敢言。致此議論固當。臣等不可在職。請遞。
論科弊啓辛卯二月
編輯啓曰。近來科擧之事。至爲解弛。擧子錄名時。四館官員。其族親則無四祖內外保單子錄名而成冊。名之曰四館族親冊。已成弊習。其來旣久。如此猥濫之事。不可不禁斷。故去十八日坐起時。僚中齊議。其族親冊推納見之。昨日更議於四館書吏取招時及官員緘問時。掌令鄭萬鍾,持平宋麟壽,金致雲同辭合意。小無異論。只罷完議。後更執佗意。引嫌強辭。與初相反。未知其意也。殊失事體。不可苟合。請遞。
論獄囚李宗翼啓壬辰二月
編輯啓曰。宗翼獄中疏內所言。大關宗社。不勝驚愕。國家自丁亥年灼鼠之變。金克愊,李沆。以外援奸魁。結爲死黨。專爲朴氏之地。申結沈貞。相爲唇齒。謀去士林。塞公論。以逞奸計。奸計得成。則置國本於何地。置宗社於何地。士林共憤者。爲宗社大計也。三奸惡盈罪極。自促禍敗。天鑑所洞照。凶邪之徒。伺閒投隙。一以搖撼上下。一以魚肉士林。李荇又從而爲之黨。謀還貞,沆。締結營救。無所不至。而李宗翼亦在救中。上心堅定。其計不售。怏憤益甚。挾其氣勢。唱率政府。陰嗾繼商。摟引六曹。謀去臺諫。使人主孤立。而威權歸己。貞,沆指期可還。而凶邪之黨。次第布列。宗社危亡。所不忍言。宗翼德其救己。益怨士林。灼鼠之事。人所共憤。而指爲虛事。反以謀陷士林之人。爲臣子之體。此言雖出於宗翼。根柢源委。必有所由。決非臆說。六七奸凶祕計。盡露於其黨之口。至以父子間之事。欲搖殿下。其計慘矣。宗翼方在推鞫。自有國典。不須論啓。凶邪忿怨之徒。狐鼠憸小之類。互相表裏。競生邪議。徼幸上聽。眩亂國是。安危所係。機關甚重。不可不達。故臣等敢啓。
因投書大內之變。請治奸凶啓。壬辰七月
編輯啓曰。臣等聞裹石投書於大內。自古所無。此必奸人內外相應。以逞凶謀。指之者。雖在外。投之者。必在內。乘間肆毒。至爲可畏。此豈細民之所爲。亦豈平心者之所爲哉。必近來凶黨懷憤。百計逞惡。期陷社稷而後已。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臣等不勝痛憤。街巷處處貼榜所言。皆爲不道。臣等皆知其邪類所爲。置之不問耳。沈思順旣以此被鞫。而凶黨猶此不懲。至於投書大內。顯示不軌之謀。此亂逆之魁也。朝廷視此。以爲尋常。則兇徒甘心。益長其惡。宗社之禍。不可勝言。自上明灼凶謀。卽召政府議之。欲懲奸凶。此宗社之福也。事非尋常。則當處以非常矣。
因東宮賓廳南隅。掛凶物之變啓。癸巳五月
編輯啓曰。今日書筵。朝講後晝講時見之。則東宮賓廳南隅把子上。有一物假作人頭。以紙塗之。畫爲毛髮耳目口鼻。分明刻造。而懸之以木牌。兩面皆有所書。而一面則分三行書之。其言皆凶逆不道觸犯之言。不忍以口形容也。朝講時所無之物。晝講時有之。而且必懸之於東宮者。欲使書筵官見之也。尤爲凶逆。不勝驚愕。若只書於紙如匿名書之例。則卽當棄之。此則非如匿名書。不可私自裂破。故敢啓。
全羅道觀察時。以南原府使吳謙,南平縣監白仁傑善政馳啓。甲辰二月
編輯啓曰。南原府使吳謙,南平縣監白仁傑善政。命加各一資。謙爲政悃愊。賦徭平均。民皆親愛說服。公債輸納時。官不徵督。民爭負戴而納。猶恐不及。盡納今年之債。又盡納積年逋欠。慮有窮乏民。盡賣田宅財產者。令勿納。亦不能止。仁傑居官淸謹。勤恤民隱。建立學堂。置學長而敎誨其鄕里子弟。蒞事之暇。親臨勸講。至誠訓勵。縣人皆樂讀書。佗邑人亦聞風就學。盡心敎誨。講論不輟。
因上侯違豫。陳宗戚視膳。內醫入診啓。乙巳正月
編輯啓曰。殿下固守小節。諱疾卻膳。至於此極。內外隔絶。群情危疑。君臣。猶父子也。君父有病。而臣子不知。可乎。大臣懇請面對。再啓而再拒。不察懇迫之情。臣等不勝缺望。我先王朝延對宗戚。有副水刺之制。請以宗戚重臣。爲司甕提調。輪日入侍。視進膳與否。以俟上體平復。且令內醫。逐日入診。隨證隨治。不勝至願。
請勿行別宣醞啓乙巳閏正月
編輯閏正月丁巳。宗宰一品以上及承政院,弘文館,司憲府,司諫院全數承召。詣閤門外。上傳於尹仁鏡曰。慈殿及擧朝。勸予從權。故予己勉從。予欲朝廷亦開素。今令來會。仁鏡等謝之。甕人擧肉床。勸大臣等皆執肉食之。遂行宣醞禮。爵訖。將行別宣醞。先生與大司諫李公潤慶。前就尹仁鏡等曰。今日只開素而已。何必行別宣醞乎。如是則無異平時。政丞若欲不止。則我等欲啓而止之。
啓曰。今日命開素。故爲宣醞矣。幷行別宣醞。至於再三。則無異平時。殊無變禮之意。請勿行別宣醞。
請勿行別宣醞啓乙巳閏正月
編輯方啓請止之。未有發落。而仁鏡等。行別宣醞不止。
啓曰。臣等以別宣醞未便啓之。則宜待於成命而後。或行與止。而一邊啓之。一邊行酒如恐不及。此由臺諫輕故也。酒至於臣等。則決不可參飮。請遞臣等之職。
請勿行別宣醞啓
編輯啓曰。自上旣勸肉。勸肉則聞命矣。宣醞一爵。已知上意懇惓。至於二三爵。則有似平時。且及於醉。醉於非時。有乖禮文。故論執。而臣等之論。不足爲輕重。故承旨宣醞不止。常時雖小小事。臺諫論執。則姑待發落。然後施行。臣等論執在坐。而強以行之。臣等在臺諫無狀。故如此。不可在職。請遞。
請勿行別宣醞啓
編輯啓曰。臺諫時方論執。則政院姑停其事。而待發落。可也。今者。左承旨元混。不待發落。強行宣醞。不有臺諫。非徒事體有妨。後弊無窮。請罷。別宣醞。非其時。請速命停。
請勿行別宣醞啓
編輯啓曰。承旨宣醞非其時。故臣等旣以不合於禮啓之。臣等決不可參飮。臣等參酌情禮而啓之。牢拒至此。不勝缺望。請速命停。臺諫時方論執。政院不待發落而強行。臺諫未及稟決。而事已施行。豈無後弊。請勿留難。速罷。○仁鏡啓曰。臺諫非徒不入。請罷承旨。何必畢行宣醞。請命勿行。
書
編輯答退溪李景浩滉
編輯心喪人參祭時服色
以玉色團領爲未安。宜著白布衣。未知合於禮經乎。
告訣堂弟麒壽
編輯皇天后土。可表此心。一子託君。吾何憂焉。
戒子應慶
編輯勤讀書戒酒色。養生喪死。必盡情文。以慰九泉之魂。負媿而生。不如無媿而死。勿以我爲戒。怠於爲善也。
墓碣銘
編輯樂軒盧公墓碣銘幷序
編輯公諱輯。字士和。新昌人。高祖諱純。登司馬選。不仕。曾祖諱厚倫。中進士。祖諱赳夫。行禦侮將軍訓練院習讀官。考諱眉壽。行建功將軍忠武衛副司直。娶朝散大夫行南平縣監兪碩蕃之女。以弘治己酉五月十四日。生公。公生而穎悟。長益謹重。嘉靖丙戌。筮仕。受通禮院引儀。陞義盈庫主簿。遷繕工監主簿。除丹城縣監。時値嶺飢。公誠心賑救。民無捐瘠。闔境愛戴。以官廨失火坐罷。尋復造紙署司紙。旋棄還鄕頤養。日與親舊逍遙。丙申十月。忽感微恙。入京尋醫。竟至不瘳。是年至月。卒於京第。享年四十有八。稟性溫厚。外和內剛。奉親無虧禮。居官有廉稱。睦族信友。表裏如一。尤能處事詳敏。博通古典。國家大禮。鴻臚必啓。公主張焉。及其卒也。上下咸歎。粵明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葬於懷德文旨先塋乾坐之原。禮也。公娶宣務郞典涓司奉事權陟之女。生三男二女。娶建功將軍行忠武衛黃世貞之女。無育。男長曰景霖。禦侮將軍行忠武衛副司直。次曰景震。筮禮賓寺正行參奉。次曰景霮。從仕郞。黃淑人謂余與其先公有分。具善狀。使其季景霮氏來請余銘。余何忍敢拒。略敍其蹟而銘之曰。
其存於世。位不稱德。其返而化。鄕閭痛惜。哲人之萎。知禮者亡。餘慶綿綿。子孫繩繩。瞻彼花巖。樹此片石。惟公之德。永垂無極。
孺人李氏墓碣銘幷序
編輯夫人李氏。曺先生植之母。判校諱彥亨之配。嘉靖乙巳。葬於大塋之東原。先生曰。立石繫羊。宜有刻也。徵余以銘。莫之難矣。爲其子難。爲其母難。爲其銘難。雖然。藍田生美玉。固也。大鳥爲鵷雛。理也。爲其子易。爲其母易。獨蚩泠符之雕荊玉也。終不能易。若大姬之丐桑於蠶妾。則求己之而亦一難也。辭不獲焉。李氏之先仁川。六世祖高麗侍中。作臣謫嘉樹。今之三嘉。子孫家之。忠武衛諱菊。寔夫人之考。王父。義城縣令怞。曾王父。蔚州事穰。妣曰崔氏。少尹敬孫之女。少尹考。左議政崔潤德。祖。判書雲海。曾祖。侍中錄。夫人生而孝於。奉舅姑備敬養。睦夫族以肅雍。承祭祀加於事生。撫卑幼同於己兒。謙恭如不勝以事判校公。公亦敬禮。未嘗有姬侍。見人貧不能昏葬及有冤悶者。必垂泣而賑之。一門長少皆曰。某夫人。吾母行也。判校公先夫人卒。在官廉愼。不爲身計。貧如寒士。陞階通政。只有一馬。鬻爲章服。實夫人有助焉耳。先生脫然欲學聖人。便罷試擧。用力敬義。緊把得定。不以一時趨向爲進退。究其自修之地。蓋父母之敎然也。享年七十。生男三人女五人。長曰柆。早逝。生一女。適士人河宗嶽。生一女沒。次卽植。有一女適金行。次桓。一男一女。皆幼。壻長縣監鄭雲。生二男一女。女適金翊。男之虎,之麟。次李公亮。有志士也。生四男三女。女幼。男天民,俊民,獻民,錫民皆好學。次鄭白氷。次鄭師賢。生三男二女。女幼。男度,序,庠。次李參。遂以夫人之德之在人者銘焉。
有非非婦。無儀非宜。柔嘉維則。孰父母罹。關關之洲。風自火出。振振之趾。寒谷有律。克生賢子。敎以義方。道學之實。儒林之望。曹門有碑。其銘在口。無愧其銘。綉虎之母。
墓表
編輯晩巷宋公墓表
編輯君諱汝雨。字商輔。世爲恩津人。司憲府持平諱明誼之玄孫。曾祖愉。虎賁衛司正。祖繼中。中軍衛司直。父眉年。司宰監主簿。娶議政府錄事權貴達女。庚辰三月二十四日辛丑。生君。嘉靖七年六月十一日辛亥。以疾終。春秋六十九。夫人曰陽川許氏。嘉善大夫藝文館提學兼知春秋館事完之子禦侮將軍副司果禮之女。執夫喪過哀。閱六月滅性。春秋七十二。明年十二月二十日壬午。合葬於懷德石崛山原。君。天性和厚。與物無競。不求聞達於世。逍遙草野。娛志花卉。親戚朋友有喪。必匍匐救之。憂人憂哀人哀。有此恤人之志而不得施。命也。雖不爲宰物者所用。居於鄕黨。得淳厚長者之名。不可以此而易彼也。其終也親故鄕隣。莫不思惜。哭之盡哀。又其尙也。男曰世欽。有學行。娶李希勣女。生子女。女適習讀河永澄。生子女。世欽女長適忠義衛柳公柏。餘幼。君旣壽考。又有賢子。天之福善。信。於是而可徵也。嘉靖九年二月十六日丁丑。奉訓郞禮曹正郞,世子侍講院文學宋麟壽。謹書。〈按性潭文敬公所撰墓表追記曰。表文中所稱持平玄孫。不能無使人疑惑。抑持平亦或爲曾經之職。而玄孫則自五代以後通稱者歟。〉
宣敎郞氷庫別提尹公墓表
編輯公諱伯齡。字仁叟。坡平人。侍中尹瓘之後。初以門蔭補氷庫別提。性謙卑。不以父兄勢驕人。燕山惡公祖領議政弼商。竝及子姓。甲子。謫懷仁。丙寅終。壽三十二。是年。以禮窆於懷德注山。夫人。安東府使宋汝諧女。亦恩津望族。淑懿謹厚。孝舅姑宜宗族。以哀傷終。壽五十六。葬公墓下。從治命也。生三男。長沆。娶察訪韓湑女。生女幼。次涑。中進士。娶承議郞閔璃女。生三子。皆幼。次河娶縣監朴誌女。生子女。亦幼。公考。承政院左副承旨俶。祖。卽領議政。曾祖。白川郡事坰。妣河陰奉氏。奉禮忠孝之女也。三寸姪朝散大夫司憲府掌令,知製敎兼春秋館編修官宋麟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