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三大革命運動需要的新人 吉林海龍縣「五·七」中學調查報告

培養三大革命運動需要的新人

吉林海龍縣「五·七」中學調查報告
吉林省革委會報道組
1970年11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五·七」中學的前身是海龍縣第四中學。過去,舊教育部門把它作為全縣的「重點」,大力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是一所典型的「三脫離」學校。

文化大革命中,這個學校的革命師生批判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遵照毛主席「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導辦學,開設了學習毛主席著作課,堅持辦起了小農場、小鐵工廠,學生既學文,又學工、學農,走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輝道路。

把現場教育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編輯

學工、學農基地建立以後,在教學聯繫實際的問題上,仍然存在着鬥爭。當時有人認為學工、學農問題解決了,應該集中精力搞好課堂教學。有的同志認為,這是課堂教學和學工、學農分家,既搞不好學工、學農,也不能解決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改革,學校領導班子深入實際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課堂教學仍然存在着「關門主義」的傾向:有的教師出去搜集材料是為了「印證」書本知識;在學工、學農中碰到一些可以和課堂教學結合的問題卻不注意結合;沒有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學工、學農中去,等等。他們把這些情況都擺出來,讓全體革命師生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搞好課堂教學和學工、學農。大家認為,課堂教學必須同現場教育結合。第一,「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脫離政治形勢和工農群眾,只在小課堂里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往往變為單純地學理論、記條條,同師生的思想改造結合不緊。第二,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課堂教學和學工、學農分家,聯繫「實際」往往是任意聯想,學生到實踐中去仍然不會用。第三,三大革命運動在不斷發展,光在小課堂里學知識,吸收不到新的營養,會落後於三大革命運動的新形勢。要解決小課堂的這些問題,使教育革命深入下去,就必須堅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大目標,緊緊抓住理論聯繫實際這個要害,在三大革命運動中,把現場教育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

學校革委會遵照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鬥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大風大浪的鍛煉中成長的」偉大教導,經常組織師生到三大革命運動第一線去,使教學取材於三大革命運動,服務於三大革命運動,打破「形勢不斷發展,教材一成不變」,「窗外飄雪花,教室里種莊稼」,「只能聽到老師講,學不到工農兵的好思想」的狀況。

以前在農業課教材中,關於水稻栽培一節,只介紹水床育苗的耕作技術,而海龍已經普遍推廣了比較先進的另外兩種育苗技術。今年,當地貧下中農又創造了更先進的草繩育苗技術。如果還用舊教材,就會脫離實際。學校立即派農業教師到貧下中農那裡當小學生,編寫鄉土教材,用貧下中農創造的新成果豐富教學內容。今年,學校種植了五個品種的水稻,採用了四種栽培技術。通過對不同品種、不同技術的試驗、對比、研究,師生就把書本知識和貧下中農的經驗掌握起來;同時,對在生產勞動和科學實驗中積累的感性知識,又及時加以總結、提高,上升成為理論。這樣教學,學生和貧下中農都很歡迎,說「學的是真知識,掌握的是真本領。」

要使現場教學和課堂教學結合好,很重要的一條是,充分發揮學工、學農基地的作用,使它成為學校緊密聯繫三大革命運動的紐帶。

他們在學工、學農活動中,以轉變學生思想為目的,用三大革命運動實踐充實、提高、改造課堂教學,把社會主義文化課上得生動活潑、結合實際,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符合三大革命運動的需要。今年春天,學校決定把一部分旱地改成水田,數學教師就把「簡易測量」這一課,搬到工地上去,邊學邊干、邊干邊教,並且認真學習貧下中農修水渠的實踐經驗,幾天就修成了一條長八百米、底寬一米五的水渠。由於聯繫實際進行教學,學生在課堂上難懂的「設計高程」、「自然高程」,一下子變成了淺顯易懂的東西,還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在三大革命運動中檢驗教學質量 編輯

毛主席教導說:「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麼做標準呢?拿什麼去辨別他呢?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並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

「五·七」中學破除了以學生分數來衡量教學質量的舊觀念,把貧下中農看做是教育革命成果的最好驗收人,三大革命運動是最實際的驗收標準。學校革委會認為,畢業出去的學生,既是學校的畢業生,又是三大革命運動的實習生,要幫助他們在貧下中農中紮根。

學校革委會把做畢業生工作,同不斷改進學校工作聯繫起來。每批畢業生到農村經過一段實踐,學校就派人去調查,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去年寒假,學校領導成員和師生代表到生產隊訪問,發現有些學生,雖然注意幫助貧下中農進行政治學習,但同形勢結合得不緊,不善於抓活思想。學校領導班子感到,這反映了學校政治課教學中的問題。他們和政治課教師一起,找到了教學中理論聯繫實際不夠的缺點,並且帶着這個問題,到解放軍那裡學習,把解放軍狠抓「四個第一」、開展談心活動等好經驗,運用到政治課的教學中去。

幾年來,這個學校把畢業生在三大革命運動中碰到的新問題,作為學校改進教學的新課題,使教學更好地服務於農村三大革命運動,學生質量一期比一期提高。在海龍縣,穀子是低產作物。為了奪高產,旱地改水田,穀子種植面積逐漸縮小,隨之而來的矛盾是飼草不足。在農村插隊的學生,幾次向學校反映這個問題。去年,學校組織師生種了七畝穀子試驗田,按照農業「八字憲法」,邊教學,邊實踐,精心管理,奪得豐收,平均畝產達五百多斤,跨過了《綱要》。每畝比當地多出穀草一倍多。當年的畢業生,就把穀子的高產經驗和穀子良種帶到農村去推廣。

關鍵在於要有革命化的領導班子 編輯

海龍「五·七」中學,能夠在教育革命中不斷前進,關鍵在於有一個革命化的領導班子,有好的帶頭人。

這個學校的領導班子,對毛主席關於教育革命的偉大思想和光輝的《五·七指示》,堅信不疑、堅持不懈地貫徹執行。他們在改造舊學校的鬥爭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幾年來,學校革委會幹部一直堅持學習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緊緊抓住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這個根本目標,提高師生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的覺悟,使師生沿着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教育革命路線不斷前進。他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毛主席怎麼指示,我們就怎麼辦,貧下中農怎麼要求,我們就怎麼幹,黨把我們放在教育陣地上,我們就要用毛澤東思想把它染紅。」

這個學校的領導班子,在教育革命實踐中,敢字當頭,放開手腳幹革命。他們對自己不懂的東西敢摸,對不符合毛澤東思想的一套敢破,對符合貧下中農和三大革命運動需要的東西敢創。黨支部書記王成立只進過掃盲班,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敢於深入實際,了解情況,解決問題。他說:「有些知識我雖然不懂,但我要用毛澤東思想統帥教改,幫助教師給學生灌輸毛澤東思想。」

王成立是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優秀代表。他人在學校,心裡想着貧下中農。他碰到不懂的問題,經常回到貧下中農那裡去聽取意見,請他們把關、定向。

學校領導班子的革命化,帶動了教師的革命化,教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遵照毛主席關於「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的偉大教導,不怕苦,不怕累,在教育革命實踐中不斷改造思想,在教學改革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