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種必須依靠群眾
培育良種必須依靠群眾
——批判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在種子科研工作中推行的修正主義「專家路線」 |
|
做好良種的培育、繁殖和推廣工作,是農業增產的一個重要因素。偉大領袖毛主席歷來重視種子工作,把它列為農業「八字憲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毛主席教導說:「有了優良品種,即不增加勞動力、肥料,也可獲得較多的收成。」毛主席指示我們,對於種子問題必須用力領導農民求得解決。毛主席的教導,為我國種子工作指明了方向。
但是,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及其在科研部門的代理人,在種子工作中,卻極力反對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的「專家路線」。他們把持良種培育試驗,把它神秘化起來,不讓群眾插手,妄圖把種子工作引上邪路。
因之,培育良種是依靠「專家」,還是依靠群眾?圍繞着這個問題,從方向到方法,從理論到技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着尖銳的兩條路線鬥爭。江蘇省泗陽原種場在種子工作中堅持毛主席革命路線,與修正主義路線進行鬥爭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深刻而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專家路線」的反動實質。
批判「專家路線」,堅持依靠群眾
編輯泗陽原種場是一個國營場圃,座落在廢黃河灘上,有田二千多畝。一九六○年建場。建場後,經過工人的幾年努力,以大寨貧下中農為榜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沙地上鋪淤壓沙,移土造田,為培育、繁殖、推廣良種建立了基地,並且培育成功了一種名叫「64—23」的棉花新品種。但是,一九六五年秋,在一次全國種子工作會議上,這個場的代表匯報了這項育種成就時,卻遭到了壓制。一個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以科研機關與原種場分工為「理由」,妄圖把泗陽原種場群眾性的培育良種試驗壓下馬。他振振有詞地說:「你們是原種場,繁殖良種是你們的本份,培育新品種是科研機關的事,如果你們也培育良種,我們科研機關還幹什麼?」
泗陽原種場工人遭到壓制以後,學習了毛主席關於「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等教導,認識到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門科學都是群眾實踐的產物,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並不是那些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先知先覺」搞出來的。他們沒有被資產階級學術「權威」所嚇倒,而是總結了在困難條件下,經過自己艱苦奮鬥,培育出「64—23」棉花良種的經驗,更加堅持開展群眾性育種試驗研究方向。幾年中,他們在群眾性育種試驗活動的實踐中,堅持在干中學、學中干,深入細緻地調查研究和觀察棉糧的生長、變異情況。他們從播種到收穫,跑遍了所有田塊,對每種莊稼都觀察萬株以上,經過反覆比較,精心選育,多次雜交,嚴格考核,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覆,先後培育出二十一種糧棉新品種。近三年來,他們每年向國家提供棉花良種二十多萬斤,稻、麥、豆等良種七、八十萬斤,不但在本縣大面積推廣,而且支援外地,先後有十一個省(市)把他們培育的良種引去作示範繁育,為農業增產和育種科學作出了貢獻。
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胡說什麼群眾搞培育良種的試驗活動,科研機關就沒事幹了,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群眾性育種活動的展開,正是為我國育種試驗研究開闢了廣闊的前途。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為種子科研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群眾動手搞育種,科研機關不是沒有事干,而是大有事干。不過,這不再是過去在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影響下「三脫離」地干,而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科研人員深入基層,與工農兵結合,理論聯繫實際地干。科學研究人員只要堅持和群眾相結合,充分相信群眾,緊緊地依靠群眾,就能不斷作出新貢獻。泗陽原種場培育良種所取得的成績,就是工人、技術人員和幹部三結合搞出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只要堅持和群眾相結合,充分相信群眾,密切地依靠群眾,就能不斷作出新貢獻。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散布群眾性育種試驗研究搞起來了科研機關無事干的謬論,其目的只不過是為反對群眾性科研活動,維護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專家路線」製造藉口而已。我們千萬不要上當!
批判形而上學的觀點,堅持辯證唯物論的育種方法
編輯毛主席指出:「只有現在的和歷史上的反動的統治階級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形而上學,不是把對立的事物當作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去看,而是當作死的、凝固的東西去看,並且把這種錯誤的看法到處宣傳,迷惑人民群眾,以達其繼續統治的目的。」劉少奇一夥正是這樣干的。他們為了推行修正主義「專家路線」,除去公開壓制群眾以外,還玄而又玄地虛構了一套形而上學的所謂育種理論、育種方法和育種技術。他們故意過分強調培育良種是一門深奧莫測的學問,必須有一套「嚴格」的「固定」的程序,讓你拜倒在他的門下;誰要是違背了他們這一套,就是培育出新品種來他們也不予承認。按照這套程序,培育一個新品種,一般要十多年時間,而且還不能保證一定適合大田生產的實際需要。
而當他們培育出良種進行繁殖、推廣時,也把它看作是一成不變的,只能繁殖它,保持它的純度,不能有所發展。對從國外引進的良種,也只能照搬,不能改造。 育種工作真是要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嗎?
泗陽原種場工人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大膽革新,大破資產階級學術「權威」規定的固定程序的框框,闖出了自己培育良種的道路。他們從實際出發,堅持多、快、好、省的方針,本着簡單易行、靈活運用、講究實效的原則,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便於群眾掌握的育種新程序。他們在田裡發現有苗頭的品系,就稀播精管,擴大繁殖,邊繁殖邊觀察;繁殖了一定數量的種子,就進行多點試驗,直接交給群眾鑑定。例如,一九六七年,他們着手從水稻「桂花黃」中培育早熟品種,選出一些有苗頭的單株;一九六八年進行稀播繁殖,通過比較和群眾鑑定,選出其中一個有希望的品系;一九六九年加速繁殖,收到兩千多斤種子;一九七○年進行多點試驗和進一步擴大繁殖,把它肯定後稱為「早熟桂花黃」;一九七一年正式推廣,種植近萬畝。這樣做,大大縮短了良種培育的時間。
在良種繁殖方面,泗陽原種場在一段時間內負責繁殖從國外引進的「岱字十五號」良種棉。工人在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良種定型論」的束縛下,選種的標準只是看棉株的表面現象,即株、葉、鈴的形狀(所謂「三型」);象的留下,稍有不象,一律淘汰。這樣選來選去,只能是老品種。工人在生產實踐中選出一些結鈴多、衣分高、纖維長的單株,由於「三型」不合標準,被原來一個受修正主義路線毒害較深的技術員拋掉了。工人們看到這種現象氣憤地說:「什麼『良種定型』,什麼『三型』,是要我們死抱住『岱字十五號』老品種、洋品種不放,只許守舊,不許創新,只許爬行,不許超越。」 毛主席教導我們:「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對立的鬥爭則是絕對的。」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是對立的統一,遺傳是相對的,變異是絕對的。良種的產生,就是人們利用種子變異的結果。變異不斷發生,決定了種子的不斷發展。育種試驗研究者的任務,就在於正確掌握種子在變異過程中變化發展的規律,不斷培育出新的好品種。而「良種定型論」者正相反,否定種子的變異和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正暴露了它是形而上學的偽科學。
泗陽原種場工人學習和運用毛主席的光輝哲學思想,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良種,既保持它的優良性狀,又積極利用其變異,促進良種不斷地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陳出新」。他們在繁育棉花原種時,砸爛了「三型」的枷鎖,總結了群眾選種、留種的豐富經驗,確立以高產優質(結鈴性強和衣分高、纖維長等)為選育目標,培育出一批更好的新品種。以前被那個技術員拋掉的一些優良單株棉種,工人又拾起來加以試驗,培育出衣分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三左右(百斤籽棉軋出皮棉四十三斤左右)的新品種,超過了「岱字十五號」(衣分率百分之三十九左右)。去年,全省有一批良種在十三個點試種比較,這個良種平均單產占第一位,最高的畝產皮棉達到三百一十六點二五斤。
對國外引進的良種,他們堅持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洋為中用的原則。「吉利」小麥是從國外引進的良種,產量較高。開始,本地貧下中農反映它有兩個缺點:一是春性強不耐寒,易受凍害,產量不穩定;二是紅粒厚皮,質量較差。工人們經過在田間千百次地用心觀察,細心尋找,終於選出了一批冬性白皮的單株;並採取「一穗傳」的方法,經過精心的培育,從中育出了冬性白皮的「泗麥一號」。這個新品種受到貧下中農歡迎,很快就在大面積推廣。工人們對引進的各種良種,都這樣積極地進行改造,已育成了九個新品種。
事實證明:群眾發動了起來,掌握了毛主席哲學思想這個銳利武器,就能衝破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重重束縛,在育種科學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批判個人名利思想,堅持為農業增產服務
編輯劉少奇一夥為了推行他們的「專家路線」,對種子工作只搞培育試驗研究,不管繁殖與推廣,還散布「重育輕推」的謬論。他們認為,育種試驗屬於科研範圍,高人一等,而繁殖和推廣則低人一等。他們把育種同繁殖、推廣人為地割裂開來。一些所謂「專家」,他們不依靠群眾,只是在「豆腐乾」大的田塊里搞試驗,在高樓深院裡搞研究,追求的是「兩斤種子,一篇論文」,著書立說,有名有利。結果,論文寫了一篇又一篇,卻與生產實際不沾邊。至於育種與群眾生產有什麼關係,品種育成之後怎樣繁殖推廣,應採取那些技術措施,如何促進農業增產等一系列問題,他們是從來不關心,不過問的。 科學實驗從來都是為生產鬥爭服務的;在階級社會裡,更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把育種同繁殖、推廣割裂開來,實質上就是使科學實驗和生產鬥爭、階級鬥爭相脫離。這樣,良種即使育出來了,也不能很好地為革命和生產服務,而且會把科學研究人員引入「三脫離」、追名逐利的邪路。這種做法是劉少奇一夥妄圖破壞種子工作,阻礙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我國,開展種子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創造物質財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加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要實現這個任務,就要求育種實驗和生產密切結合。在種子工作上,育種是為生產,還是為個人名利,這是區分兩條路線的一個標誌。育種為了生產,在育種的同時考慮繁殖和推廣,這是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反之,育種不考慮繁殖和推廣,使它和繁殖、推廣相割裂,這是修正主義路線。在種子工作中,必須批判和清除修正主義的育種為個人名利的流毒,明確樹立種子工作為農業增產服務的思想,充分認識育種同繁殖、推廣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從實際情況來看,育種、繁殖和推廣三者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育種是基礎,繁殖是關鍵,推廣是目的。只有三者有機結合,才能適應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泗陽原種場的工人,由於他們明確和堅持育種試驗為農業增產服務的方向,把育種、繁殖和推廣密切聯繫起來,使全場每一塊土地都為培育良種服務。他們還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和附近社、隊掛鉤,建立繁殖基地,一方面傳授繁育良種的經驗,一方面聽取種植單位對良種的意見,虛心向群眾學習,共同搞好良種的培育、繁殖和推廣工作,進一步完善和改造原有品種。並且派出一批土技術員和外縣、外省協作進行良種的培育和創造高產的試驗。
泗陽原種場在推廣良種的實踐中,總結出一條經驗,叫做「良種良法一齊推」。這就是在推廣良種的同時,又推廣和良種相適應的先進栽培方法。他們認為,光有良種,沒有良法,不能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要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必須一手推廣良種,一手推廣良法。這個場的工人在培育良種的過程中,不斷摸索糧棉高產的規律,注意積累和總結挖掘良種增產潛力有關的栽培技術措施。他們在培育棉花良種時,創造了大面積塑料薄膜營養缽育苗移栽的先進技術,不僅節省了種子,加快了良種的繁殖速度,而且保證了一次全苗,早發穩長,達到伏前桃裹腿、伏桃滿腰、秋桃蓋頂,有效地提高了棉花的增產幅度。他們還創造了一套稻麥兩熟的高產經驗,出現了二十多畝稻麥兩熟畝產超過兩千斤的高產農田,為淮北地區擴大旱改水和推廣稻麥兩熟制闖出了新路。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