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編 (四庫全書本)/卷6

卷五 墨池編 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墨池編卷六      宋 朱長文 撰碑刻一
  周碑
  周封比干銅槃銘古篆十六字右林左泉後岡前道萬世之寧茲焉是寳在汲縣周壇山石刻周穆王時史籕篆吉日癸巳四字舊在賛皇壇山今鑿石龕於趙州署壁周石鼓文石鼓凡十宣王時史籕篆舊在鳳翔府麟遊縣合移北京國子監先師廟儀門周張仲噐銘在宋嘉祐中翰林學士劉原甫家藏
  秦碑
  秦昭和鍾銘按史記雲景公撰銘曰秦公曰丕顯朕皇祖受天命奄有下國十有二公秦泰山碑李斯篆按史記雲始皇帝二十六年行幸天下凡六刻石及二世立又刻詔書於其旁今皆亡矣獨泰山頂上詔書僅存數十字爾
  秦嶧山碑李斯篆秦始皇帝東廵羣臣頌德之辭至二世時始刻此碑於嶧縣
  秦丞相李斯請刻始皇詔書五十一字
  秦二世詔書在泰山頂上
  秦皇朐山碑李斯篆
  秦朝那秋碑文在平原縣
  秦之罘山遺文二十一字
  秦祀巫咸神文在鳳翔府一作秦誓詛楚文
  漢碑九十四
  前漢二器銘五鳳二年造一曰林華宮行鐙銘一曰蓮勺宮銅慱山爐下槃銘
  前漢谷口銅甬銘甘露元年
  前漢鴈足鐙銘黃龍元年
  後漢俞鄉侯季子碑建武中諱熊乃光武皇帝之元孫廣陵王之孫也
  後漢公昉碑一作仙人唐君碑
  後漢文翁學生題名凡一百有六人
  後漢麟鳳賛並記永建元年
  後漢袁良碑永建六年
  後漢三老表貢碑永建六年
  後漢郭君輔先生碑永和四年
  後漢費鳳碑漢安二年
  後漢北海相景君銘碑漢安二年
  後漢元節碑名立字元節疑姓伊
  後漢武班碑建和元年
  後漢中常侍曹騰碑建和元年
  後漢司隸楊君厥碑建和二年
  後漢張公廟碑和平元年
  後漢天祿辟邪字四字在宗資墓前石獸膞上今墓在鄧州南陽界中前有二石獸刻其膞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宗資乃南陽安衆人也
  後漢殘碑三十二字不知姓名惟見碑中隸字三十二甚完體質淳勁故録之後漢祝長嚴訴記元嘉元年
  後漢平都侯相蔣君碑元嘉元年
  後漢魯相瑛置孔廟卒史碑元嘉元年司徒吳雄司空趙戒請置百石卒史典主守廟
  後漢孔徳譲碑永興二年宣聖二十世孫
  後漢韓明府修孔子廟器碑永壽二年明府者名敕字叔節
  後漢吉成侯妙輔碑永壽二年
  後漢朔方太守碑隂永壽二年
  後漢樊常侍碑永夀四年名安南陽湖陽人
  後漢丹陽太守郭旻碑延熹元年
  後漢郎中鄭君固碑延熹元年一作宣
  後漢田君碑延熹二年
  後漢楚孫叔敖碑延熹三年固始令有碑隂在光州
  後漢泰山都尉孔君宙碑延熹四年
  後漢孔宙碑隂題名宣聖十九代孫當時公卿士大夫弟子門生故吏故民凡一百二十四人
  後漢冀州刺史王純碑延熹四年
  後漢王元賞碑延熹四年
  後漢成臯令任伯嗣碑延熹五年
  後漢桐栢碑延熹六年
  後漢祝睦碑延熹七年
  後漢山陽太守祝睦後碑延熹七年
  後漢老子銘延熹八年
  後漢髙祖感應碑延熹十年
  後漢堯祠祈雨碑延熹十年
  後漢車騎將軍馮緄碑永康元年
  後漢竹邑侯相張壽碑建寧元年
  後漢冀州從事張表碑建寧元年
  後漢沛相楊君震碑建寧元年
  後漢楊公震使傳記建寧二年
  後漢金鄉守長侯君碑建寧二年
  後漢楊君震碑隂題名此碑刻畫完具而筆尤精妙
  後漢太尉楊君震神道碑雲聖漢龍興神祗降祉乃生於公又雲司徒太尉立朝正色恪勤竭忠
  後漢魯相晨等祀孔子廟碑建寧二年
  後漢衛尉卿衡方碑建寧二年
  後漢孔君碑建寧四年宣聖十九代孫潁川君之元子也
  後漢慎令劉君墓碑建寧四年
  後漢北軍中侯郭君碑建寧四年
  後漢成陽靈臺碑建寧五年
  後漢折里橋郙閣銘建寧五年
  後漢司隸校尉魯峻碑熹平元年蔡邕書在濟州
  後漢故民吳公碑熹平元年
  後漢南陽太守秦君碑熹平中在南陽界中
  後漢桂陽太守周府君勲徳碑熹平三年
  後漢繁陽令楊君著碑熹平中著即震孫
  後漢髙陽令楊君尋碑熹平中尋即震孫
  後漢𤣥儒婁君壽先生碑熹平三年
  後漢堂谿典嵩山石闕碑熹平四年
  後漢堯母祠碑熹平四年
  後漢中郎王政碑光和元年
  後漢太尉陳球碑光和元年蔡邕撰並𨽻
  後漢樊毅修華嶽廟碑光和二年
  後漢修西嶽廟復民賦碑光和二年
  後漢北嶽碑光和四年珪幣牲酒黍稷豐穣後有二人姓名南陽冠軍馮廵字季祖甘陵夏方字百祿
  後漢安平王相孫振墓碑光和四年
  後漢藁長蔡湛碑有碑隂光和四年
  後漢敬仲碑光和四年疑姓田氏
  後漢逢童子碑光和四年
  後漢殽阬君神祠碑隂光和四年在華州鄭縣
  後漢無名碑光和四年碑雲奮乾剛之嚴威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孝虎之武節今見州郡
  後漢元氏縣祠三公封龍等山碑光和四年
  後漢唐君碑有碑隂和平六年
  後漢幽州刺史朱龜碑光和六年在亳州譙縣
  後漢無極山神廟碑光和六年
  後漢司𨽻從事郭君究碑中平元年在孟州濟源
  後漢太尉劉寛碑中平二年並碑隂姓名門生故吏各一碑
  後漢太尉劉寛碑隂題名中平二年
  後漢小黃門譙君敏碑中平二年當時稱述雲肅將王命守靜韜光以逺悔咎而已後漢都卿正衛彈頌中平二年
  後漢劉曜井隂碑中平二年在鄆州
  後漢大司農陳君碑中平四年
  後漢圉令趙君碑初平元年
  後漢周公禮殿石楹記初平五年
  後漢文翁石柱記興平元年
  後漢巴郡太守樊君碑建安十年
  後漢熊君喬碑建安二十一年名喬
  後漢執金吾武榮碑
  魏碑十一
  魏武帝受禪壇記延康元年
  魏立魯孔子廟碑黃初元年
  魏公卿上尊號表黃初初年
  魏章陵太守呂君碑黃初元年
  魏武帝橫海將軍呂君碑黃初元年
  魏鍾繇賀㨗表建安二十四年
  魏武帝太饗碑子建撰武帝篆鍾繇書
  魏兗州刺史賈思伯碑
  魏豫州刺史賈逵碑
  魏孔宣尼廟碑
  魏華嶽碑劉𤣥州書
  吳碑
  吳大帝碑
  吳征西將軍陸禕碑泰寧三年
  吳延陵季子二碑晉殷仲堪撰梁王増恕書
  吳九真太守谷府君碑鳳皇九年
  吳國山碑天冊元年
  晉碑十二
  晉議郎陳先生碑元康二年在長葛
  晉尉氏令陳君碑在長葛
  晉前將軍陸喈碑咸和七年
  晉羊祜碑
  晉裴雄碑元康九年
  晉右軍鄭烈碑大康四年在維氏
  晉南鄉太守司馬整清徳頌泰始三年
  晉南鄉太守碑泰始四年
  晉南鄉太守碑隂
  晉泰山君改髙樓碑
  晉大中大夫包府君神道碑
  晉平西將軍墓銘右軍書
  宋齊梁陳碑共十六
  宋文帝神道碑
  宋宗慤母夫人墓誌大明六年在昇州
  齊桐栢山金庭觀碑永元二年沈約撰倪桂書
  齊海陵王昭文墓銘謝眺撰
  齊鎮國大銘像碑天統三年
  梁檀溪寺禪房碑天監十一年許璠書
  梁茅君碑普通三年張澤書
  梁開善大法師碑普通三年蕭挹書在昇州
  梁招隱寺剎下銘普通三年蕭綸書
  梁上元真人司命茅君九錫文碑普通三年孫文韜書
  梁上清真人許長史舊館壇碑普通三年陶𢎞景撰並書有碑隂梁瘞鶴銘普通四年陶𢎞景書在潤州焦山
  梁改墮淚碑劉靈正書
  梁智藏法師碑普通三年蕭繹撰蕭挹書
  梁貞白先生陶𢎞景碑普通中蕭綸撰在茅山
  陳張慧湛墓誌銘貞觀二十三年
  後魏齊周碑二十五
  後魏孝文帝弔比干墓刻
  後魏孝文帝北廵碑太和二十一年
  後魏定鼎銘景明三年在懐州
  後魏石門銘碑正始元年
  後魏神龜造碑像記正光元年
  後魏孔宣尼廟碑興和三年
  後魏宣武帝御射碑景明三年沈馥書有碑隂
  後魏車騎將軍穆祚碑
  後魏大代修華嶽廟碑興光二年
  後魏九級塔像記天保三年
  後魏庾戍造教戒經幢記裴思順造
  東魏大覺寺碑天平四年韓毅書有碑隂
  東魏任城王造浮圖記武定四年
  東魏造石像記武定七年
  東魏康王妃郭氏碑
  北齊常山義七級碑天保九年
  北齊關亮造像記河清元年北丘道常書
  北齊石浮圖記河清二年
  北齊𫎇山碑天統五年王思誠八分書
  北齊天柱山銘天統二年
  後周黃羅剎碑無書名在滑州胙城
  後周華嶽廟碑元和二年萬安於瑾撰趙文州書
  後周河瀆碑元和二年王褒撰趙文淵書
  後周大像碑大象一年
  後周大宗伯唐景碑歐陽詢書在京兆
  隋碑三十
  隋興福寺碑開皇二年
  隋老子廟碑開皇二年
  隋尒朱敞碑開皇五年薛道衡書
  隋鄂國公勸造龍藏碑開皇六年張公謹書
  隋龍藏寺碑開皇六年
  隋興國寺碑開皇六年李徳林撰丁道護書
  隋太平寺碑開皇九年
  隋廣業郡守鄭君碑開皇九年韋霈書
  隋李康清徳頌開皇十一年
  隋姑蘇上方寺舍利塔銘魏瑗書
  隋梁洋建塔表徳政碑開皇十一年在蔡州新恩
  隋益州至真觀碑開皇十二年劉憲才書
  隋韓擒虎碑開皇十五年
  隋衛尉卿竇慶墓誌貞觀四年
  隋陳茂碑開皇十八年
  隋𫎇州普光寺碑仁夀元年
  隋丁道護啓法寺碑仁夀二年
  隋浙州南鄉縣塔記仁夀四年
  隋禹廟碑大業二年史陵書
  隋灤州使君江夏徐公碑大業二年郝王威撰
  隋汎愛寺碑大業五年
  隋鉗耳君文徹清徳頌耳君華隂朝邑人大業六年
  隋廬山西林道塲碑大業十三年
  隋景陽井銘在江寧府
  隋髙隂郡隂聖道塲碑虞世南撰在台州
  隋修禪道塲碑徐放書在台州
  隋姚辨誌歐陽詢書在京兆
  隋姚察夫人蕭氏誌在京兆
  隋司徒觀徳王楊雄碑在華隂
  隋郎茂碑李百藥撰張師丘書在鎮府
  唐碑一百九十七
  唐鄭文貞公魏徴碑唐太宗撰並書在醴泉
  唐楚哀王雅詮碑歐陽詢撰並八分在京兆
  唐大將軍李思訓碑族子邕撰並書在蒲城
  唐崔浮碑白居易撰
  唐豫州刺史魏叔瑜碑張說撰魏華書在京兆
  唐萬年縣令徐昕碑韓擇木八分在緱氏
  唐大理寺卿郎潁碑貞觀五年李百藥撰宋才書在鎮府
  唐鳳翔孫志真碑韓擇木八分在京兆
  唐涼國李抱玉碑顔真卿書在長安
  唐建殷義士伯夷叔齊碑梁昇卿𨽻
  唐陳文叔碑劉秦書在京兆
  唐東京留守李愷碑沈傳師書在西京伊闕
  唐右僕射溫彥博碑貞觀十一年歐陽詢書
  唐崔慎碑慎孫崔瓑八分
  唐右丞相宋璟碑顔真卿書在荊州沙河驛
  唐𤣥素神道碑子義愔撰並書
  唐容州總管元結碑顔真卿書在汝州魯山
  唐黃君漢碑書名未詳在胙城
  唐崔守誠碑𤣥度八分在長安
  唐太子右庶子韋維碑郭謙光八分在京兆
  唐趙道光碑齊抗書在緱氏
  唐程知節碑楊整書在醴泉
  唐崔敦禮碑於立正書在醴泉
  唐雲麾將軍李秀碑李邕書
  唐烏承玭碑胡証八分在華隂
  唐太丘長陳君祖徳碑孫膺書在長葛
  唐贈太尉烏重𦙍碑竇易直書在華隂
  唐皇甫忠碑貞觀十四年李儼撰
  唐左羽林將軍臧懐庇碑李邕撰並書在耀州三原
  唐裴乾正碑馬署撰並書
  唐平南蠻碑韋悟微書
  唐武登碑子儒衡撰並書在緱氏
  唐竇希瑊碑魏華書在咸陽
  唐紫陽先生碑栁公綽書
  唐臧希沈碑韓擇木八分在三原
  唐顧少連碑張𢎞靖書在偃師
  唐歐陽進碑顔真卿撰並書在鄭州榮澤
  唐姚懿碑徐嶠之書在陜州陜石
  唐裴守真碑梁昇卿八分在絳州
  唐楊元琰碑梁昇卿八分
  唐楊仲昌碑韓擇木八分書郭繇篆在閔鄉
  唐殷踐猷碑顔真卿撰並書在西京新安
  唐郭揆碑顔真卿撰並書
  唐錢塘尹顔君神道碑姪真卿撰並書
  唐顔君杲卿碑盧左元書
  唐鮮于仲通碑顔真卿撰並書在閬州新政
  唐孔潁逹碑貞觀二十二年于志寧撰
  唐臧渾碑張𢎞靖書
  唐太子中書舍人楊承源碑景龍二年王獻忠撰毆陽詢禇遂良等真行書在咸陽
  唐成克搆碑馬幹撰
  唐郭英傑碑張芬書在武功
  唐梁思楚碑開元十五年衛秀撰羲之書
  唐髙士亷塋兆碑許敬宗撰趙模書
  唐臧懐恪神道碑顔真卿撰並書
  唐韋斌神道碑王維撰猶子允書
  唐李光弼碑張少悌書
  唐韋綬碑於敖書
  唐衛國公李靖碑顯慶三年許敬宗撰王知敬書
  唐王守真碑崔濤書
  唐程文英碑張廷珪八分在龍門
  唐顧望碑歸登撰並書
  唐梁待賔碑楊絪撰
  唐左僕射平章事王播碑栁公權書在三原
  唐王超碑栁公權書
  唐叚寛碑蕭正書
  唐工部尚書段文振碑歐陽詢書
  唐崔𢎞禮碑瓘璩書
  唐耿府君碑蕭誠書
  唐崔禎碑栁公權書
  唐魏謩碑栁公權書在奉先
  唐韋正貫碑栁公權書在萬年
  唐李說碑栁公權書在西京
  唐王智興碑栁公權書在洛陽
  唐髙元裕碑栁公權書在伊闕
  唐李晟碑栁公權書在西京
  唐羅譲碑栁公權書在髙陵
  唐韋元素碑栁公權書在夀安
  唐崔從碑栁公權書在夀安
  唐崔陲碑劉禹錫撰栁公權書在偃師
  唐薛莩碑栁公權書
  唐薛平碑栁公權書
  唐符璘碑栁公權書
  唐中書侍郎平章事杜鴻漸王縉書
  唐吳廣碑總章二年
  唐宋公碑史惟則書
  唐彭王傅徐浩碑次子峴書在偃師
  唐魚朝恩書碑吳通微書
  唐臧希譲碑張璪八分
  唐徐王元禮碑成亨三年崔行功撰趙仙客書
  唐韋守宗碑溫建書
  唐李衆碑裴潾書在偃師
  唐建河東三鳳碑殷仲容八分在三原
  唐樂彥瑋碑劉禕之撰
  唐岷州司馬梁思楚碑上元元年衛秀書在汾州平途
  唐崔郡碑劉禹錫書
  唐裴曹碑趙博𤣥書在緱氏
  唐董審碑王丕書在萬安
  唐薛順碑齊推書
  唐伍方翼碑陸堅八分
  唐元待聘碑韓秀弼八分
  唐趙元禮碑陸堅八分在偃師
  唐竇叔向碑羊士諤撰姪易書在偃師
  唐白居易碑白敏中書
  唐許康佐碑在偃師
  唐崔邸碑李則書在偃師
  唐趙昌碑歸登八分在偃師
  唐乙速孤神道碑載初元年
  唐周封中嶽碑登封元年薛稷書
  唐洛陽令鄭敞碑乆視元年薛稷撰並書在西京
  唐英國公李勣碑唐髙宗製並書在醴泉
  唐燕府君碑李儼撰在霍邑
  唐李逢吉碑歸融書
  唐郾國長公主碑唐明皇八分在蒲城
  唐金仙長公主碑唐明皇書在蒲城
  唐顔永南碑弟真卿撰並書在萬年
  唐正順皇后武氏碑唐明皇製並八分
  唐王神府碑殷仲容八分在三原
  唐李齊物碑韓秀弼八分
  唐李栢碑陽常灌撰鄧昉盧浩書在萬安
  唐有道先生葉公碑開元五年李邕撰並書
  唐梁國公太夫人郁文閔氏碑歐陽詢撰並八分
  唐周昌公主碑栁公權撰並書在大中
  唐髙公主碑蘇鋭八分
  唐宇文審碑歸登八分
  唐隴右節度使郭知運碑開元十年蘇頲撰並書在京兆武功
  唐葉惠明碑韓擇木八分
  唐樊澤碑歸登八分
  唐鄭伸碑裴潾書
  唐毋州刺史元長夀碑大業七年歐陽詢書
  唐姚崇碑唐𤣥宗書
  唐鄭叔清碑韓秀弼八分
  唐裴行儉碑族孫瓘書
  唐楊珣碑唐𤣥宗製並八分皇太子亨題
  唐裴光庭碑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撰唐𤣥宗書在聞喜
  唐郭宗知運碑梁景昇八分
  唐姚公夫人鄭氏碑徐嶠之書
  唐姚欒碑徐浩書
  唐李𢎞澤碑魏謩書
  唐陳商碑李帖孫撰並書
  唐嘉正碑開元二十六年李邕撰蔡有鄰書
  唐馬炫韓秀榮八分
  唐元秀方碑禇齊正書
  唐來曜碑韓擇木八分在邠州
  唐裴大智碑開元二十九年李邕撰蕭誠書在濟源
  唐顔元孫碑姪真卿撰並書在西京鳴店
  唐贈太尉叚秀實碑唐徳宗製皇太子誦書在京兆
  唐薛仁貴碑天寳二年名禮字仁貴河東汾隂人
  唐李固言碑從姪儔書在緱氏
  唐張柬之碑瞿令問八分在㐮州
  唐裴曠改葬碑韓秀弼八分
  唐徐嶠之碑季皓書在偃師
  唐蕭灌碑梁年卿八分在萬年
  唐楊𤣥琰碑唐𤣥宗八分在萬年
  唐贈太保郭欽之碑蕭華書在萬年
  唐霍國公夫人王氏碑蕭昕書
  唐太子賔客呂元膺碑裴潾書
  唐李憕碑大厯四年李紓撰新唐書
  唐西平公顔舍碑大厯七年真卿書在昇州
  唐田緒碑丘絳撰楊志方書
  唐文部薛悌碑徐浩八分
  唐王師乾神道碑大厯十三年張從申書
  唐贈和州刺史張敬因碑大厯十四年顔真卿撰並書在臨頴
  唐⿳䒑⿲止自匕⿱兒夂 -- 夔州長史顔勤禮神道碑大厯十四年曽孫真卿撰並書在萬年唐於敻神道碑元和中盧景亮撰
  唐劍南韋臯碑唐徳宗御製皇太子臣誦書
  唐鴈門王田承嗣神道碑裴抗書
  唐秦蜀守李公誓水碑王綸書
  唐王公復陜城勲德碑章廷龜書
  唐裴氏祖德碑曽孫潾撰並書在緱氏
  唐鄭權碑寳厯元年
  唐崔能碑長慶三年李宗閔撰弟從書
  唐中書令張九齡碑長慶三年徐浩撰並書在曲江
  唐田布碑長慶四年庾承宣撰
  唐衛尉卿李有裕碑栁公權書在萬年
  唐李藏用碑太和四年王源中撰𤣥度書在京兆
  唐髙重碑㑹昌四年元裕撰栁公權書
  唐王質神道碑開城四年劉禹錫撰並書在永寧
  唐李石神道碑㑹昌三年栁公權書在河隂漢祖廟內
  唐康約言碑大中七年栁公權撰並書
  唐臧氏糾宗碑顔真卿撰並書在三原
  唐兗州刺史元巨碑
  唐獨孤延夀碑禇遂良書
  唐鄂州刺史盧府君碑李邕書
  唐平盧薛平紀績碑在淄州
  唐虞恭公碑歐陽詢書
  唐太宗伯唐瑾碑于志寧撰歐陽詢書
  唐白敏中碑咸通三年畢誠撰王鐸書在華州
  唐兵部尚書王忠嗣碑王縉書
  唐孔府君神道碑咸通十三年鄭絪撰栁知微書
  唐贈太子太保陳府君碑太和五年蕭祐書
  唐尋陽郡司馬程𤣥封碑徐浩書
  唐㐮州刺史封公碑宋之遜書
  唐贈比干碑薛純陀隸書
  唐王重榮徳碑中和四年歸仁澤撰唐彥謙書
  唐梁公儒碑天祐中於廣撰王說書
  唐武臨令慕容公政成碑呂向撰
  南唐宓子賤碑徐鉉篆
  唐頌五十七
  唐沂州徐孝清徳頌蘇葛𤣥暉撰
  唐鳳翔孫志直純徳頌劉闕之書
  唐歴城縣令劉彥恪清徳頌
  唐靈寳縣令李良弼徳政頌李伉撰
  唐靈寳縣令裴璲遺愛頌史惟則八分
  唐龔丘令庾賁徳政頌李陽冰篆
  唐㐮州牧獨孤用遺愛頌蕭誠書
  唐濟源令房琯遺愛頌徐浩書
  唐夀州刺史張鑑去思頌王湍八分
  唐華陽頌天寳九年
  唐淮隂太守趙悅遺愛頌
  唐恆州刺史陶靈雲徳政頌
  唐宣歙薛邕去思頌裴律八分
  唐齊州刺史薛寳積清徳頌
  唐中興頌大厯六年元結撰顔真卿書在永州廣崖石
  唐鎮國公李元亮功徳頌韓秀弼八分
  唐華州楊君遺愛頌史惟則八分
  唐齊州封祥徳政頌李思暉書
  唐太谷縣令安廷堅美政頌房璘妻髙氏書
  唐易州刺史田仁琬徳政頌蘇靈芝書
  唐鳳翔李峴遺愛頌韓擇木八分
  唐王公復陜城勲徳頌章廷龜書
  唐濟源李造遺愛頌徐浩書
  唐歴城縣令劉彥洛清徳頌
  唐明州王宻徳政頌李丹撰顔真卿書李陽冰篆額
  唐兗州韋元珪遺愛頌張廷珪書
  唐奉先縣令李渭遺愛頌王禹八分
  唐起功之頌顯慶四年立髙宗製並書在汜水縣碑隂有𤣥宗詩史敘書
  唐魏博節度使何進㴞徳政頌開成五年栁公權撰並書
  唐山南東道樊澤遺愛頌
  唐陳鄭李抱玉紀功頌史惟則八分
  唐明州裴儆紀徳頌乾元二年王宻撰顔真卿書李陽冰篆
  唐赫連子悅清徳頌
  唐陜虢皇甫溫徳政頌胡證八分
  唐虞城令李錫去思頌元和四年李白撰王道篆
  唐昭義李抱真徳政頌班宏書
  唐魯郡太守張孟龍徳政頌
  唐渭南令李思古清徳頌
  唐邠寧髙霞寓徳政頌王良容書
  唐前夏縣令劉晏徳政頌
  唐東陽令庫狄履溫遺愛頌蕭誠書
  唐偃師令崔府君清徳頌崔融撰
  唐前唐州刺史李適之徳政頌蕭誠書
  唐同州刺史崔琮遺愛頌聿從書
  唐魏博田緒遺愛頌張清和書
  唐義成李聴徳政頌
  唐激州髙承簡徳政頌裴潾書
  唐豫州狄梁公感徳頌黨復書
  唐館陶令徐殻遺愛頌朱瑗八分
  唐夏縣宰捐徳政頌張休倩書
  唐西河太守劉寧徳政頌鄔肜書
  唐薛僅善政頌崔黃中書
  唐劍南節度使李叔明冠冕頌趙㴞書在興政
  唐鮮于民里門頌韓秀實八分在閬州新政
  唐上黨舊宮述聖頌王綸書
  唐安公美政頌房璘妻髙氏書
  唐鶺鴒頌唐明皇書
  唐碣
  唐孝子張常洧旌表碣貞觀五年
  唐樗里子墓碣張誼書在正元
  唐道州刺史楊公舊隱碣元和中胡證撰黎焨書李靈省篆
  唐孝子尹仁恕旌表碣萬嵗通天二年
  唐五羖大夫碣鄭璉書在鄧州
  唐元魯山墓碣顔真卿書
  唐銘
  唐司空竇抗墓誌銘武徳五年歐陽詢書
  唐郭知運銘開元十年蘇頲撰
  唐魏載墓誌銘垂拱三年
  唐元次山銘開元三年顔真卿撰並書
  唐令狐文軌像銘薛純陀書
  唐杜濟墓誌銘大厯十三年顔真卿撰並書在京兆
  唐重修吳季子墓誌銘大厯十四年張從申書
  唐誌十九
  唐殿中侍御史韋翃墓誌裴休書
  唐溫彥博墓誌歐陽詢書在西京范雍家
  唐太尉王播墓誌栁公權書在耀州
  唐陸公榮陽縣君墓誌歐陽詹撰並書在京兆
  唐光化縣主墓誌書人未詳在京兆
  唐李祐墓誌王無悔八分
  唐韋文愇墓誌栁公權書
  唐栁尊師墓誌兄公權書
  唐董淑妻岑夫人墓誌在吉州
  唐戴希謙墓誌子㮙八分在京兆
  唐中允華府君墓誌
  唐鄧元政墓誌毛伯政書
  唐郭揆墓誌顔真卿書在西京范雍家
  唐周法明墓誌武徳中在黃州
  唐韋器墓誌吳通微書在西京范雍家
  唐沈傳師墓誌在萬年
  唐髙匡墓誌在洛州永年
  唐張徳墓誌在洛州永年
  唐左將軍馬寔墓誌貞觀十四年歐陽詹撰並書
  唐記十三
  唐三龕記貞觀十三年岑文本撰禇遂良書
  唐豫章冠蓋盛集記郭圓書
  唐鄠州復縣記張璪書
  唐樗里子墓記鄭公誼書
  唐孝敬皇后獻徳記唐髙宗撰並飛白篆額
  唐陽武復縣記貞元十九年
  唐太尉遺愛碑隂記元和六年石洪撰徐浩書
  唐魏郡太守苖晉卿歸鄉記胡霈然八分在潞州
  唐太宗御製帝京篇貞觀十六年岑文本撰禇遂良書
  唐宇文顥山隂書述史惟則八分
  唐顔惟正並商夫人贈誥子真卿書
  唐刑部尚書太子賔客魏國公述先誥劉昇八分
  唐開元良吏記陳秦書在宣州
  唐佛家碑一百
  唐辨正法師碑顯慶三年李儼撰薛純陀書
  唐智樂寺碑咸亨四年唐鄭惠王撰惠王乃髙祖第十三子也
  唐九門縣西浮屠碑上元三年董行思撰傅得節書
  唐道因法師碑歐陽通書在京兆
  唐等慈寺碑貞觀二年顔師古撰在鄭州汜水
  唐大覺禪師國一碑歸登書在杭州臨安
  唐大逹禪端甫碑栁公權書在京兆
  唐大照和南普寂碑李邕書在西京
  唐徳州長夀寺舍利碑武徳六年
  唐𤣥儼律師碑徐浩書在趙州
  唐太證禪師曇碑徐浩書在嵩山
  唐幽州昭仁寺碑貞觀二年朱子奢撰
  唐三藏和尚不空碑徐浩書在京兆
  唐西嶽大洞張尊師碑開元十四年王延齡撰李慈書
  唐楚金禪師碑吳通微書在京兆
  唐大戒徳律師智丹碑韓擇木八分在京兆
  唐孟法師碑貞觀十三年岑文本撰禇遂良書法師名素靜江夏安陸人也
  唐李邕嵩嶽寺碑開元二十七年
  唐懐素律師碑僧行敦撰王羲之書在京兆
  唐大覺禪師法欽碑蕭起書在京兆
  唐乗廣禪師碑劉禹錫書在袁州
  唐開元聖像碑天寳元年陳知溫書
  唐大智禪師義福碑史惟則八分在京兆
  唐華嚴寺法順大師碑許康佐書在長安
  唐般舟和尚碑元和三年栁宗元撰並書
  唐南嶽彌陀和尚碑元和五年栁宗元撰並書
  唐湼槃和尚碑栁公權書在洪州
  唐實稱大師碑陳去疾書在廬州
  唐廣徳禪師碑徐浩書在西京登封
  唐山谷寺璨大師碑徐浩八分
  唐百巖大師懐暉碑權徳輿撰鄭餘慶書歸登篆額在長安
  唐大智禪師碑胡霈然撰集羲之書
  唐道安禪師碑宋儋書
  唐大興國寺舍利塔碑越王貞撰集羲之書
  唐左溪大禪碑毛如補書
  唐明禪師碑天寳十年鄭炅之撰徐浩書在嵩山
  唐乗真禪師靈塔碑胡霈然書
  唐大惠禪師𤣥偘碑顔魯公書
  唐圓通大師碑張文祐書
  唐元畏三藏碑沙門藏知篆
  唐大律故懐道闍梨碑李邕書
  唐珍畏和尚旌徳碑沙門溫雅書
  唐惠郎和尚碑徐嶠之書
  唐延作寺禪門大徳無積碑盧間永書
  唐鏡空和尚碑陸鄙書
  唐同光禪師碑靈迅書
  唐𤣥覺律師碑禇庭誨書
  唐珪禪師碑宋儋書
  唐信行禪師興教碑薛稷書在京兆
  唐定惠禪師傳法碑裴休書在京兆
  唐僧道源發願碑王承視書在鎮府
  唐陳州天雲寺講堂碑
  唐大雲禪院碑李邕撰並書在越州
  唐秦望山法華寺碑李邕撰在越州
  唐東林寺碑李邕書在江州
  唐陳州龍興寺碑盧藏用八分
  唐嵩嶽寺碑開元二十七年胡英書
  唐泗州臨淮普光王寺主碑栁公權書
  唐龍門石龕像碑袁元哲書
  唐佛龕碑禇遂良書在龍門
  唐多寳塔感應碑顔真卿書在京兆
  唐二聖金剛神碑瞿㕘八分
  唐㐮州延慶院經藏碑裴光逺八分
  唐杭州龍興寺碑李渉八分
  唐赤城山中嚴寺碑
  唐鳳翔尹李晟為國修寺碑王播書
  唐述真法師行業碑洪元慎書
  唐千佛寳塔碑毛伯正篆在京兆
  唐復東林寺碑大中十一年崔黯撰栁公權書
  唐嘉興縣寳花寺碑於頔書
  唐㐮州遍學寺禪院碑鍾紹京書
  唐奉光寺塔院碑徐峴書在西京
  唐建福寺三門碑盧藏用撰集羲之書
  唐呂州普濟寺碑
  唐正觧寺造神佛龕像碑在定州
  唐澄城縣阿那寺碑僧開祕書
  唐靜禪法師方⿰碑鍾紹京書在京兆
  唐天台佛隴禪林寺碑徐放書在台州
  唐伏䭾神師舍利塔碑張廷珪八分
  唐淄州開元寺碑李邕撰並書
  唐大福禪寺浮屠碑武則天製武三思書在西京
  唐陳孝義寺碑徐嶠之書在湖州
  唐大用釋迦牟尼佛碑金元吉書
  唐王摩詰畫璧碑陳傑書在蘇州雍熈寺
  唐越州龍泉寺碑董彛書
  唐大唐花寺碑在和州含山
  唐造釋迦石像碑關操書
  唐安樂公於鑑像碑神龍二年
  唐荷澤興化感異靈跡碑邵宗厚書
  唐敕重置七祖塔寺碑邵宗厚書
  唐隴興寺四絶碑大厯八年李華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法慎師書額
  唐洪福寺彌勒像碑韓滉書
  唐靈仙寺碑
  唐處士許奭樹經藏
  唐惠義寺碑
  唐圭峯禪師碑大中九年裴休撰並書
  唐永泰寺碑
  唐天童山景徳寺碑范的書
  唐㑹隆寺舍利碑
  唐新州安昌寺碑乾寧年周庚撰令狐溪書溫述篆
  唐佛銘三十二
  唐大照禪師塔銘天寳元年盧僎撰史惟則書
  唐懐素律師塔銘孫弟子元鼎書
  唐忍辱禪師塔銘楊整書在京兆
  唐太白禪塔銘范的書在明州
  唐大覺禪師塔銘王儞書在杭州
  唐智逺禪師塔銘陳懐書在長安
  唐百巖大師銘權徳輿撰鄭餘慶書歸登篆在長安
  唐東林寺臨壇天徳塔銘弟子雲臯書
  唐𤣥隱禪師塔銘天寳十一年徐浩撰並書在嵩山
  唐道安和尚舍利塔銘
  唐大智禪師塔銘吳承嗣書在嵩山
  唐元畏墓誌銘
  唐瑤畏塔銘
  唐大徳利正法師墓誌銘
  唐大辨禪師塔銘
  唐大德禪師元祕塔銘張乾䕶書
  唐溫禪師塔銘王文秉書
  唐悟真大師塔銘歸稱書
  唐法玩禪師塔銘
  唐靈迅禪師塔銘
  唐淨飛禪師塔銘
  唐法王寺大徳惠演塔銘
  唐㑹善寺安和尚塔銘
  唐利渉法師塔銘唐𤣥宗書
  唐大聖舍利寳塔銘吳通微書在鳳翔
  唐僧邕禪師舍利塔銘歐陽詢書在西京范雍家
  唐千福寺多寳塔銘劉秦書
  唐無憂王寺大聖真身塔銘王璠書在鳳翔
  唐河內寧照寺鐘銘武盡禮書
  唐岐州法門寺舍利塔銘賀蘭敏之撰並書
  唐萬年寺鐘銘魏大空書
  唐阿育王寺舍利塔銘張行博書
  唐佛記二十七
  唐大智禪師碑隂記史惟則八分
  唐律藏院戒壇記顔魯公書在撫州
  唐修封禪壇記賈膺福小楷
  唐般若臺記李陽冰篆在福州
  唐萬回大師神跡記開元二十五年徐彥伯撰史惟則八分在京兆
  唐司馬山彌勒佛石像記在澤州晉城
  唐盧舍那珉像記蔡有鄰八分在定州
  唐東平王冩真院記在東京相國寺
  唐清泉寺大藏經記韓梓材書在慈谿
  唐建塼浮屠記許靜金隸
  唐啓大聖塔真身記
  唐頭陀寺記陸東之書
  唐長生田記
  唐顔顒題記
  唐開元寺講堂記盧中敏書在陳州
  唐龍牙禪院記
  唐修香山寺記白居易撰並書
  唐天竺寺新鐘及樓記釋戒成書
  唐少林寺石像記天寳八年
  唐㑹善戒壇記
  唐永泰寺修古塔記
  唐張法夀造石像記
  唐宣公律院記
  唐三世頌文神龍二年
  唐塔隂文唐𤣥度撰在京兆
  唐龍興寺七祖堂頌胡霈然書
  唐傳菩薩戒頌
  唐道家碑三十二
  唐至徳觀孟法師碑貞觀十六年岑文本撰禇遂良書
  唐𤣥靜先生碑大厯七年栁識撰張從申書李陽冰篆在茅山
  唐𤣥靜先生李含光碑顔真卿書在茅山
  唐昇𤣥先生劉從政碑栁公權書在京兆
  唐華陽觀王執先生碑王𤣥宗書在茅山
  唐太平觀主王知逺碑徐顧粲書在茅山
  唐宗聖觀主尹文操碑員半千撰在鳳翔
  唐雲臺觀主張敬忠碑郭漸書在華山
  唐昇真先生王知逺碑齊懐夀書
  唐興唐觀主郭先生碑徐浩書
  唐桃源觀三洞閻寀君碑董侹書
  唐中嶽劉真人碑盧洪八分
  唐中嶽潘尊師碑王適撰並書
  唐韓覃尊師碑司馬緬書
  唐天台桐栢觀碑韓擇木八分
  唐龍興宮碧落碑咸亨元年陳惟玉書
  唐太清宮鐘碑栁公權書在京兆
  唐王隂二君影堂碑儲伯陽書
  唐㞳山觀碑
  唐茅山三洞景照法師韋公碑竇泉書
  唐宗勝觀碑歐陽詢書在鳳翔
  唐髙嶽真君碑蕭誠書
  唐修桐栢觀碑太和四年元稹撰並書
  唐茅山崇元觀碑楊幽徑撰並書
  唐龍角山慶書觀紀聖碑唐明皇八分在晉州神山
  唐亳州老子聖母碑呂獻臣隸
  唐崇元觀聖祖院碑徐從吉八分
  唐陽翟縣潁陽觀碑史惟則八分
  唐天寳觀碑鮮于仲通撰
  唐益州大千秋觀碑管師書
  唐西嶽真君觀碑韋聖書
  南唐義興縣興道觀北極殿碑徐鍇隸徐鉉
  道家銘頌記二十三
  唐真源觀鐘銘唐𤣥宗八分在太清宮
  唐太和先生王𤣥宗授銘
  唐曲阿縣齊鄉觀鐘銘殷度書
  唐紫極宮鐘銘沙門少紀書
  南唐紫極宮石磬銘徐鍇撰並篆
  唐太清宮鐘銘栁公權書
  唐修降誕金籙齋頌衛包書
  唐慶堂觀金籙齋頌天寳九年衛包撰史惟則八分
  唐索法師精行清徳頌范希璧書在京兆
  唐嵩陽觀紀聖徳感應頌徐浩八分
  唐紫極宮述道徳頌韓滉書
  唐上黨啓聖宮頌唐𤣥宗八分
  唐太清宮靈溪地頌李芝芳撰
  唐修三元黃籙壇碑頌楊江書在汾江
  唐紫極宮玉真宮主修功徳頌吳郁書
  唐麻姑仙壇記顔魯公書在建昌
  唐平公修紫氣極宮記賈島書在晉州
  唐天柱山天柱觀記大厯五年吳筠撰並書
  唐夀州紫極宮記王維真書
  唐三茅下泊宮記盧士年書
  唐桃源新修壇記甘從福書
  唐太清宮齋醮記
  唐啓聖宮石臺敕書
  祠廟八十七
  唐后土祠神廟碑唐𤣥宗製並八分
  闕   厯三年季展書
  唐崔郡先廟碑劉覺夫八分在京兆
  唐贈太保郭敬之廟碑顔真卿書在京兆
  唐贈太保顔惟正廟碑子真卿撰並書在京兆
  唐涇原馬璘廟碑顔真卿書在京兆
  唐黃陵廟碑長慶元年韓愈撰沈傳師書在潭州湘隂
  唐柳侯羅池廟碑長慶三年韓愈撰沈傳師書
  唐魏摹先廟碑栁公權書在京兆
  唐田𢎞正家廟碑元和八年韓愈撰胡證八分在京兆
  唐泰山君改髙樓碑
  唐張仙師靈廟碑李永書在陵州
  唐楊瑒廟碑王曾八分在京兆
  唐李晟先廟碑韓秀弼八分在京兆
  唐馬璲新廟碑於紹書在京兆
  唐相國於頔先廟碑歸登八分在京兆
  唐令狐楚先廟碑劉禹錫書
  唐封文宣王祠碑唐𤣥宗製王全榮書
  唐魯孔子廟碑張廷珪八分
  唐漢黃丞相新廟碑張從申書
  唐江陵君呂諲祠廟碑上元二年元結撰顧戒奢書
  唐岱嶽天齊王靈應碑萬賔書
  唐南海神廟碑元和十五年韓愈撰陳諫書
  唐攝山明徴君碑髙正臣書
  唐魏文侯廟碑田琦八分
  唐重立徐偃王碑姚宗八分
  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碑韋縱書
  唐要柵湫神祠碑房晉撰
  唐西嶽神廟碑趙文深八分
  唐汾陽王廟碑貞元二年髙叅撰僧開秘書
  唐處州文宣王廟碑任迪書
  唐中嶽嵩山靈廟碑大安二年
  唐蜀國公尉遲逈廟碑蔡有鄰八分
  唐沐澗魏夫人廟碑僧從謙書
  唐鄧州文宣王廟碑顔頩書
  唐西楚伯王碑賀蘭瑊書
  唐許州文宣王廟碑盧佳書
  唐河瀆靈源公祠碑趙復書
  唐漢淮瀆廟碑釋曠書
  唐修北嶽廟碑
  唐封廣順王廟碑李承祐書
  唐夏禹廟碑魏庚書在陽翟
  唐汝州廣成子廟碑孫權書
  唐修中嶽廟碑李芳郁書
  唐葉君廟碑趙曽書
  唐王仙君廟碑在延昌
  唐汾州創置城隍廟碑李匡業書
  唐梁國公狄仁傑生祠記張廷珪八分
  唐孔子廟堂記虞世南書在京兆
  唐城隍廟記乾元二年李陽冰撰並書在處州
  唐張將軍魯君新廟碑龍紀元年李巨川撰唐彥謙書
  唐修文宣王廟記鄭彥藻八分在黃州
  唐改修季子廟記張從申書
  唐重修繁城廟記
  唐新修魏文侯廟記
  唐修伏羲廟記趙榖書在陳州
  唐修敬亭府君廟宇記劉重約書
  唐召伯祠堂記房次卿書在陜州
  唐李聴修堯祠記白敏中撰在滑州
  唐舞陽侯樊君祠堂記天寳二年唐王利器撰史惟則八分徐浩篆額
  唐磻溪廟記咸通二年張翔撰髙駢書
  唐縉雲縣令修文宣王廟記上元二年李陽冰撰並書
  唐益州學舘廟堂記顔真卿書
  唐修劉昇廟記劉權書在㐮州
  唐王仙公廟記髙重明書
  唐春申君廟記史惟則八分
  唐諸葛武侯祠堂記栁公權書
  唐牛龍堂記郭延禧書
  唐雙廟記杜勸書
  唐慶州刺史曹慶福修廟記裴潾書
  唐修廟記杜勸書
  唐修張中丞等廟記趙日安書
  唐修文漢廟記黃執中書
  唐淮安王趙公祠堂記魏永書
  唐復禹袞冕並修廟記馬禎書
  唐修淮陽太守李公廟記慕容鎬書
  唐修龍池張公廟記趙耕撰
  唐天柱山司命真君廟記楊琡書
  唐鹽宗神祠新記大厯中錢義方撰盛濤八分
  唐河中薛正夏縣修家廟記
  唐啓母廟記沮渠智烈書
  唐少⿰記沮渠智烈書
  唐項王碑隂述顔真卿書在湖州
  唐馬先生廟録崔植撰在虞城
  唐陳隱王祠碣文衛憑撰
  又洛神賦在同州
  唐蘄州刺史杜敏生祠頌史惟則八分
  碑刻二
  宮宇三十八
  唐華蕚樓記徐浩書
  唐山南西道驛路記開成四年
  又新修驛路記俱栁公權書
  唐食堂記羅希奭八分在長安
  又新驛記李陽冰篆在滑州
  唐洛陽縣食堂記韓擇木八分
  唐新修驛路記興元中栁公權書
  唐澠池縣復南館記盧元卿八分
  唐射堂記大厯十二年顔真卿書在湖州
  唐御史臺精舍記開元十一年崔湜撰梁昇卿八分
  唐閩遷新社記大中十年僕陽寧撰
  唐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長慶三年
  唐南嚴亭記李蕃書
  唐五夫人堂記畢誠撰並書
  唐寒亭記瞿令問八分
  唐劍州重陽亭記李商隱撰
  唐邠州東㕔記李景初書
  唐濠州四望亭記李紳書
  唐洪州東湖亭記崔濤書
  唐㐮州新學記羅譲書
  唐滑州節堂記劉三復八分
  唐修靈異廟記衛包書及隂篆
  唐山亭院記王祐書
  唐新造白蘋洲五亭記馬讚書
  唐陽翟縣㕔記吳宗丹書
  唐尚書省新修驛記鄭餘慶書
  唐濟祠新西海亭記韋行質書
  唐潁陽令㕔記
  唐汾陽王真堂記李鶚書
  唐華州刺史新㕔堂記吳宗丹書
  唐鄧州城北亭樓記李躅書
  唐衆香寺南亭記李記書
  唐萬年宮銘髙宗製並書在麟遊
  唐宣州東門頌張敬𤣥書
  唐國學頌韓擇木八分
  唐華州廨中浚閣文李正撰
  唐晏濟瀆序韓希昌書
  唐鄆州漢堂詩韓愈撰牛僧孺書
  唐登逍遙樓詩唐太宗書
  山水五十六
  唐溫泉碑唐太宗撰並書在臨潼
  唐放生池碑天寳十年顔真卿書
  唐楚州莎羅樹碑李邕書
  唐八馬坊碑韋從訓書在麟遊
  唐禹穴碑韓梓材書在趙州
  唐符離縣濉水石橋碑房晉撰
  唐滑州節度使令狐彰開河碑徐浩書
  唐晉祠新松碑顔頵書
  唐四證堂碑李商隱撰並書
  唐費亭臨渙之碑漢儒先生陽
  唐九成宮醴泉銘貞觀六年魏徴撰歐陽詢書在麟遊
  唐浯溪銘李康篆在祁陽
  唐怡亭銘永泰元年裴虬撰李莒八分李陽冰篆刻於島石
  唐㤀歸臺銘李陽冰篆在處州
  唐窪罇銘永泰二年元結撰瞿令問書
  唐右堂銘元結撰髙重明書
  唐仙都山銘王光書在處州
  唐鄱陽銘歐陽詢書
  唐庶子泉銘大厯六年李陽冰撰並書在滁州
  唐放生石柱銘天寳六年在㐮州
  唐李氏汙尊銘李陽冰篆
  唐景陽井銘開元二十一年
  唐滑州臺銘李季卿撰令狐彰書
  唐貪泉銘薛希撰一本篆
  唐砥柱銘薛純陀書
  唐銘袁茲書
  唐昆明池堰銘徐𤨏書
  唐滑州新井銘
  唐宋武授命壇記陸徳八分在夀春
  唐㐮州宜城韓公井記
  唐桃源縣山界記
  唐侯臺記蘇靈芝書
  唐修浯溪記羅㳙書
  唐華陽巖記瞿令問八分在道州
  唐復黃陂記元和三年侯喜撰楊正書在汝州
  唐石室記開元十五年李邕撰張廷珪書在端州
  唐興福寺搗練石記天寳六年
  唐白蘋亭記元結撰史縞隸
  唐石井欄記胡證八分
  唐盧頊禱聰明山記元和二年盧頊撰
  唐王粲石井欄記李掖書在㐮州
  唐陪封明府游靈巖瀑布泉記唐仲能撰並書
  唐辨石鐘山記太和元年李渤撰在江州
  唐李幼卿新鑿瑯琊泉題記李陽冰篆
  唐新開隱山記韓方明八分
  唐常州刺史孟簡重開孟瀆記在武進
  唐鮮于氏離堆記顔真卿撰並書在新政
  唐南陽縣㕔西墉記寳應元年徐方回撰並書
  唐雍王游三門記李進書
  唐陽翟縣石橋記崔周衡書
  唐滑亭記永平元年崔㻮書
  唐潛溪記咸通八年
  唐三墳記李陽冰撰並書在京兆
  唐義井記王合書
  唐無紫芝琴臺記宋整書
  唐開汾河記董淑經書
  題名三十七
  唐髙宗幸萬年宮百官題名
  唐謁金天王題名顔真卿書
  唐吉州清涼山靖居寺題名顔真卿書
  唐江寧國題名顔真卿書
  唐金天王題名沈傳師書
  唐平淮將佐華嶽廟題名開元二十三年馮鍯八分
  唐韓愈題名元和四年與梅聖俞公遊嵩山入天封宮名刻石柱上
  唐李徳裕題名淮南與書寄鄭俞
  唐李紳題名
  唐福光寺塔題名元和四年石洪撰王仲紓書在西京
  唐書經人題名徐浩書在西京
  唐中牟列子觀題名王起撰李徳裕書
  唐沈傳師題名在昇州撒山
  唐李臯題名
  唐魏元忠題名
  唐盧鈞題名二
  唐峿山題名
  唐李克周安天王題名
  唐永州刺史穆君虞題名
  唐容州經略杜濛題名
  唐河南尹辛祕題名在香山寺
  唐香山寺李勛等題名
  唐李戒題名
  唐甘棠館題名貞元中史錫八分
  唐㑹善寺李緘題名
  唐少林寺盧貞題名
  唐李商隱華州使院石柱記
  唐大厯十年具官名氏記李陽冰篆在洛陽
  唐建中二年同年記在長安
  唐正元七年同年官記韓秀弼書在長安
  唐杜佑賔佐記
  唐副元帥㕔陛刻石記蕭良童書
  唐尚書省郎官石記陳九言撰張旭書
  唐後石幢記郭圖書在洪州
  唐新石幢記陳表仁書
  唐那舍碑側顔真卿書在東林寺
  唐題逺公影堂碑隂僧雲臯撰並書
  藝文一百一十一
  唐明皇送李邕赴滑州詩桓元封書
  唐茶山詩袁髙於頔李吉甫碑後徐璹書
  唐碣禹廟詩徐浩書
  唐龍門十二韻詩
  唐寳林寺五言詩徐浩書
  唐香山寺八節灘詩白居易書
  唐法華寺二十韻詩太和八年李紳撰並篆在越州
  唐遊道林嶽麓寺詩長慶中沈傳師撰並書
  唐冬日洛城北謁𤣥元皇帝廟詩天寳中杜甫撰陸肱書
  唐醉吟先生詩
  唐𫎇泉詩沈傳師撰宇文鼎書
  唐幸流杯亭侍宴詩乆視元年李嶠撰殷仲容書
  唐秋日登東郡樓望賛皇山詩李徳裕八分
  唐僧靈澈詩元和四年在廬山
  唐神女廟詩貞元十四年
  唐淮山廟詩張彥逺𨽻
  唐玉蘂詩沈傳師李徳裕唱和
  唐太后御製詩王知敬書在少林寺
  唐平泉山居詩開成五年李徳裕撰
  唐薛平等禹廟禱雨詩太和中其間馬宿馮定李紳賡相唱和在趙州
  唐題阮容舊居詩李陽冰撰縉雲隱士阮容者書名不傳
  唐韓愈谿堂詩牛僧孺書
  唐鄭薫雪霽開講詩在池州
  唐獻淮南王兼書情五十韻詩劉權撰儲權書
  唐明皇贈趙法師詩二首
  唐上黨宮宴羣臣故老詩唐明皇書
  唐修香山寺詩白居易撰賀䭾甚書
  唐懐圓寂上人五言詩顔真卿撰並書
  唐鄭畋謁昇仙太子廟詩
  唐張景佚葉公廟詩
  唐馮宿遊濟祠廟詩
  唐少林寺詩鄭澣撰李紳書
  唐天皇太后閑居唱和詩
  唐題鴻臚書堂詩裴處權
  唐崔潭龜詩蔡有隣𨽻
  唐令狐彰華山詩史惟則八分
  唐代宗送令狐彰赴河南詩序
  唐禇遂良聖教序在京兆
  唐冬日盧藏用上座院序程浩撰吳通微書
  唐懐仁聖教序在京兆
  唐破邪論並序虞世南小楷
  唐石洪鍾山林下集序貞元二十年石洪為浮圖總悟作也
  唐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貞元中在濟源
  唐五太守宴小洞庭序蘇源明撰並書
  唐明皇注道徳經開元二十七年在懐州
  唐明皇注孝經在京兆
  唐注教戒經
  唐注金剛經栁公權書
  唐注黃庭經永和十二年王羲之書黃庭經者乃晉魏時道家養生書也
  唐佛遺教經薛稷撰僧行敦書
  唐佛說尊勝經咸通五年於僧翰書在洞庭山
  唐新集金剛經唐𤣥宗書
  唐佛說阿彌陀經陽釐書
  唐道徳經𢎞農太守趙冬曦書
  唐多心經天寳九年鄭澣撰皇太子誦書
  唐佛頂尊勝陁羅尼經盧元載書在⿰縣
  唐陁羅尼經牛僧孺𨽻在香山寺殿上
  唐佛頂心陁羅尼經王奐之書
  唐陁羅尼經崔諭書呪崔元書經崔衡書記
  唐楞伽阿跋多羅經呂向書徐浩題
  唐燃燈經在汾州衙土地廟中
  唐𤣥宗哀冊文史惟則八分武少儀記在潞州
  唐韓賞祭華嶽廟文韓擇木八分在華山
  唐張和靖祭唐叔文李徳裕撰
  唐刻秦李斯篆詛楚文在鳳翔府衙
  唐獨孤哲祭葉公廟文
  唐天后發願文
  唐四皓畫圖文竇庠書
  唐述刋勒手詔碑隂文田畸八分
  唐沒賀舍利傳崔璹撰在京兆
  唐陸文學傳咸通十五年
  唐佛石跡圖傳薛稷書
  唐東夏大乘師資真傳李嵓書
  唐老子孔子顔子賛唐𤣥宗製李邕書在海州
  唐顔真卿書東方朔畫賛天寳十三年晉夏侯湛撰
  唐盧奐㕔事賛開元二十四年唐明皇撰並書在陜州
  唐智者大師畫賛顔顒書
  唐遊善權寺呈李功曹賛李飛書
  唐雲臺觀修三方功徳並中方容賛衛包術篆
  唐巴州光福寺南木歌嚴武撰史俊書
  唐天章雲篆碑隂文夀王清書在蜀州青城山
  唐敇楊源復褒邊洞𤣥升仙語唐明皇書
  唐李諒湘中紀行
  唐韋虛牟新歩虛詞
  唐白楊篇張悅撰劉睿書
  唐鄭餘慶贈無憂大王寺大徳詩談適書
  唐令狐楚題郭尊師呪盧傳禮撰並書
  唐令長新戒開元中𤣥宗戒縣令六一河內二虞城三不知處四汜水五穣其六舞陽唐畫賛碑隂記天寳十三年顔真卿撰並書
  唐干祿字法書顔真卿書
  唐沙門佛藏寺上表並代宗批答在京兆
  唐江西使院小史陸蔚之書在洪州
  唐十善業道經要畧裴休書在滑州
  唐刻樂毅論王羲之書
  唐陁羅尼經幢王奐之書在潤州
  唐流杯亭碑隂記陸長源書在汝州
  唐刻蘇太守二文記令狐楚撰
  唐聖教序述聖記調露二年禇遂良撰
  唐令狐楚登白樓賦咸通二年子綯書
  唐李徳裕大孤山賦㑹昌五年王文秉刻
  唐謚文宣王追封兗公等詔李潤書在淄州
  唐兗州司馬王仁恭祭岳頌杜行均八分
  唐潘存公說
  唐法如禪師行狀
  唐奏舜廟狀瞿令問八分在道州
  唐韓覃幽林思武后時在嵩山
  唐金字波羅碑在香山寺
  唐商餘操韓擇木八分
  唐賜中嶽隱士旬徒巨源敕並源謝表
  唐僧惠幹乞題大通大照塔額表並唐肅宗批答唐釋思益梵問姚子等書徐浩題
  傳模五十一
  魏鍾繇上魏武帝表王濛書
  晉王羲之治頭眩方帖
  晉王羲之文帖胡恢摸在昇州雷平山
  晉王右軍法帖胡恡題
  晉王右軍法帖在石楊休家二十三字
  晉王獻之帖有栁公權批國清僧狀跋
  唐懐素草帖有李中書長深字
  唐懐素草帖慶厯戊子摸
  唐懐素草帖在石楊休家
  唐太宗帖在石楊休家
  唐顔魯公與夫人帖在宋次道舍人家
  唐歐陽詢金蘭帖
  唐歐陽詢天氣帖
  唐栁公權帖王廣淵摸
  唐馬雄草帖
  唐於正素座主帖髙閑草書
  唐聖宮石臺勒書裴灌書蕭誠題
  唐十體書唐𤣥度書在宋庠家
  唐桓宣武草書十六字並吳王楊渭題石在楊休家
  唐刻王右軍與郭王書
  唐白居易與劉孟得書在闕州
  唐歐陽率更傳授千家文訣趙摸千字文
  唐歐陽詢與李夫人帖
  唐歐陽詢與蔡明逺書
  唐歐陽詢與盧八書
  唐歐陽詢論二張等書
  唐孫過庭書譜
  唐蘇彥語箴歐陽詢書
  唐張長史千文
  唐智永真草千文
  唐智永真草蘭亭序內有因痛字改
  唐晉七賢書有宋景等書
  唐謝靈運書
  唐李士衡書
  唐刻王右軍書有歐陽詢等題
  唐裴休大中莊嚴塔
  唐釋恩益荅澈禪師碑齊已書
  唐泗州護國大師貫休碑
  唐顔魯公送劉太沖序
  唐齊已長生粥䟽
  唐裴休書三乘遺典之藏在㐮州
  唐祖堂裴休書
  唐躭母鞠氏贈東萊郡大君誥王丕書在賈黃中家
  唐狄仁傑除內史制
  唐乞鹿脯狀在李士衡家
  唐太宗批荅李順先生賀狀在鳳翔
  唐征遼平定字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書在華隂
  唐黃帝祠字李陽冰篆在處州
  唐敇諡大寂禪師字裴休書在洪州
  唐聖像應見說蘇靈芝書
  唐龍鳴寺碑貞觀二十五年臨江軍李陽冰篆
  宋碑法帖附共九十二
  宋李西臺處巽翻刻嶧山碑在應天府學
  宋鄭州開元寺碑張維書
  宋茅山二十三代國師碑蔡仍書
  宋崇禧觀碑王古書
  宋韓文公廟碑蘇軾撰真書
  宋狄梁公廟碑范仲淹撰黃庭堅真書在九江彭澤
  宋天涯海角亭碑
  宋延真宮鐡柱銘胡世將書
  宋陳湛墓誌陳景元書
  宋淳化閣帖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侍書王著摹刻於秘閣
  宋絳帖潘師旦以淳化帖増入別帖重摹刻於山西絳州
  宋潭帖慶厯間長沙僧希白重摹刻於潭州
  宋秘閣續帖元祐中宋哲宗除淳化帖外刻於秘閣故為續帖
  宋太清樓續帖大觀三年宋徽宗以淳化帖考選數帖多寡不同故重刻於太清樓宋淳熈秘閣續帖淳熈二年宋孝宗刻於石禁中
  宋戲魚堂帖元祐間劉次荘以淳化閣帖十卷除去卷尾篆題因重摹刻於臨江
  宋星鳳樓帖趙彥約刻於南康
  宋寳晉齋帖紹興六年曹之格摹刻於無為州學
  宋丁一帖王曼慶摹刻惜刻手欠精
  宋利州帖慶元間劉次荘以戲魚堂帖並釋文重摹刻於益昌
  宋黔江帖秦子明摹刻長沙僧寳月古法帖十卷較入黔江紹聖院乃潭闕湯正臣父子刻石寳月即僧希白也
  宋蔡州帖蔡州臨摹絳帖上十卷刻石出臨江潭帖之上
  宋彭州帖取歴代法帖十卷刻於彭州
  宋武陵帖計二十卷較諸帖増益甚多中有右軍黃庭經因重摹刻於武陵
  宋東庫本此帖有公私二部潘氏復重刻於絳州
  宋賜書堂帖宋綬刻於山陽有古鐘鼎識文絶妙但二王帖未精
  宋甲秀堂帖內有王顔書多諸帖未見刻於廬江李氏
  宋二王帖刻於臨江許提舉家摹勒極精
  宋歴代鐘鼎彛器銘誌法帖薛尚功編次凡二十卷刻於九江府使庫宋郡玉堂帖此帖所載前代遺跡最多韓侂胄刻
  宋蘇軾王郎帖行書
  宋伊川與人帖程敏政摹刻
  宋髙宗御製聖賢像賛在仁和縣學
  宋米芾賛孔子手植檜行書在孔廟杏壇東南
  宋岳飛像在杭州西湖墓祠
  宋胡瑗像在湖州書院
  宋真州東園記歐陽修撰蔡㐮書
  宋嚴陵祠堂記范仲淹撰在桐廬釣臺
  宋韓琦閱古堂記
  宋秦觀龍井記米元章書
  宋上饒令顧君祠堂記何籕書
  宋太后受上清籙記孟應之書
  宋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吉安府學明倫堂
  宋白雲崇福觀記黃中書
  宋晝錦堂記歐陽修撰蔡㐮書在彰徳府
  宋蘇軾洋州園亭詩行書
  宋韓符讀書城南詩朱熹撰在立齋
  宋鍾離先生贈王定國詩草書
  宋刻唐杜甫謁廟詩宋綬書
  宋西師詩石延年書
  宋天隱子絶句詩杜衍草書
  宋刻唐李白鳳凰臺詩張束書
  宋杜衍詩王子韶書
  宋王安石集句詩筆行書
  宋黃庭堅書評行書
  宋朱敦儒樂毅上燕惠王書
  宋伊川先生與方正輔書胡安國模刻
  宋米芾穹窿山賦行書
  宋米芾壯懐賦行書
  宋米芾遊金山龍遊寺題名後有翟靜叔題跋草書二行
  宋米芾行書千字文
  宋周越草書千字文
  宋葛剛正續千字文
  宋大魁字文天祥書在廬陵縣學中壁
  宋誠齋二大字宋孝宗隸書在吉水楊氏湴塘忠節祠
  宋清氣二大字文天祥書在𤣥潭觀雪浪閣後壁上一在吉水今亡
  宋讀書二大字朱熹書於劉⿰刻在長樂方安里三寳巖
  宋容膝二字朱熹書在雲谷
  宋明倫堂三大字朱熹書在吉安府學
  宋玉帶河三大字龔潁篆在武陵辰溪西
  宋第一山三大字米芾行書在旴𣅿
  宋禮義亷恥四大字張載書在廬陵縣學
  宋光風霽月四大字朱熹書在南康白鹿洞
  宋天光雲影四字朱熹書在雲谷
  宋乾坤清氣四大字松軒書在道州
  宋城南書院四大字張載講學之所張紫微得意之書在長沙府臨湘門
  宋秀山斗門四大字龔潁篆劉海蟾遊斗門曰此秀水乃武陵郡一條玉帶也宋脫去凡近四大字朱熹書在瑞州府學
  宋畊雲釣月四大字朱熹書
  宋上帝臨汝無貳爾心八大字朱熹書在撫州府學
  宋致廣大十二大字建安中蔡抗書在鎮江府學壁上匣石
  宋宋授宻表小楷
  宋瀧岡阡表歐陽修撰並書在永豐
  宋敬齋箴朱熹撰朱頡書在蘇州府學屏風上
  宋歸去來辭二碑一蘇軾書在南康一黃山谷行書
  宋拙賦碑周惇頥撰浚儀向子廓𨽻淳熈趙師俠刻於郡丞㕔後
  宋章友直三經堂歌篆書
  宋易繫卦說辭朱文公書蔡元定刻
  宋天文地理圖在蘇州府學
  宋魯國圖在蘇州府學
  宋太極圖其圖有二一在南安府學一在撫州府學
  宋姜䕫續書譜
  元碑法帖附共四十四
  元大金功德碑宇文虛中書
  元遼大旱天寺碑元道宗皇帝書
  元平徐碑烏蘭哈逹奉敕書
  元鄧文肅公神道碑多爾濟巴勒奉敕書
  元倪文光碑虞集𨽻
  元景清寺碑吳志淳𨽻
  元丹陽公言偃祠堂碑朱熹撰趙孟頫書在常熟縣子游廟殿前
  元趙子昻臨爭坐位碑在北京國子監
  元黃溍貞節堂銘
  元太常典簿鮮于伯機壙誌
  元鄒將志墓誌
  元趙雍魏國文敏公墓誌
  元傅若金亡妻孫惠蘭墓誌
  元庫庫朱宜人吉氏墓誌
  元趙孟頫小楷度人經在丹徒縣學帖後有皇慶元年
  元趙孟頫小楷道經
  元趙孟頫洞𤣥經
  元趙孟頫黃庭經樂毅論在北京國子監
  元吳衍篆隂符經
  元潘元紹七姬權厝志宋克書盧能篆在蘇州府吳縣陳嗣初家
  元蘭亭十三跋一宋克書一趙孟頫書在蘇州府華亭縣池民望家
  元刻晉陶淵明歸去來辭趙孟頫行書
  元清風嶺詩庫庫子行書
  元王翼篆四書
  元宋克與俞仲㡬書孫俞珙勒石在松江
  元刻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饒介書
  元刻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宋克章草在松江府
  元鮮于樞遊智者寺詩行書
  元吳志淳章草千字文在福州府學
  元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在松江府
  元鮮于樞真書千字文在松江府
  元宋燧小楷不自棄文
  元鐡佛寺鐘銘趙孟頫真書在松江鶴砂報恩懴院
  元趙孟頫臨定武蘭亭敘
  元棲霞阡表趙孟頫行書在金鄉縣
  元東嶽行宮記趙孟頫行書在長興縣
  元七觀帖趙孟頫小楷在寧波府
  元趙孟頫示子手帖行書在臨江府學
  元碧瀾二大字趙孟頫書在湖州府公館亭
  元四體千文周伯溫書在鄱陽縣
  元孔顔像賛顔輝書在吉安府學
  元孝經顔輝小楷在吉安府
  元歸田賦趙孟頫行書在臨江府學
  國 碑法帖附共一百十九
  太祖髙皇帝御書第一山三大字在鳳陽府龍興寺
  尊崇孔子碑詹孟舉書
  王文恪公墓誌祝允明撰並書
  毛礪菴夫人墓誌祝允明書入妙品在蘇州
  葛可乆墓誌祝允明書在蘇州
  華氏義田記唐順之撰文徴明書入妙品一在無錫華氏一在宜黃譚氏
  重修泰伯廟碑饒天民撰文徴明倣歐書入妙品
  吳文端公墓誌文徴明書在蘇州
  吳文定公墓誌文徴明書在蘇州
  楊南峰生壙誌文徴明𨽻入妙品在蘇州
  顧東橋墓誌文徴明書在蘇州
  羅念菴父墓誌文徴明書入神品在吉安
  吳白樓傳文徴明書入神品在蘇州
  漁石唐公墓誌文徴明書倣歐體在蘭谿
  刑部尚書何公墓誌文徴明書倣歐體在山隂
  衡山文先生墓誌王佐撰子彭書在蘇州
  新㑹令彭公墓誌陸粲撰文彭書在蘇州
  石川張公墓誌鄧黻撰彭年書倣歐體在崑山
  嚴隱君墓誌陳淳書在吳江
  勞鹿泉墓誌彭年撰並書在蘇州
  沔陽陳公墓誌彭年撰並書在蘇州
  吳龍峯墓誌王庭撰文彭書在蘇州
  貞順周宜人墓誌文徴明書入妙品在蕭山
  盛植菴墓誌楊循吉撰文徴明書入神品
  薛文時甫墓誌文徴明撰並書入神品在四明
  獨樂園記文徴明行書入妙品在蘇州
  沈氏良惠堂銘祝允明書
  楊基雜隱軒記在蘇州
  酉室記文徴明隸書入妙品在蘇州王氏
  長洲縣重修學宮記竹堂寺僧福懋集歐書
  封晉州知州沈庸菴墓碣文徴明隸書在蘇州
  朱守中家傳祝允明書入妙品
  欵鶴文祝允明書
  石湖書院記王寵書入妙品在蘇州
  桐鄉縣城記吳鵬撰文徴明書入妙品
  紈扇賦元趙孟頫書刻在南京
  雪賦元趙孟頫書刻在南京
  墨賦文徴明書在徽州吳氏
  月賦祝允明書入妙品在蘇州毛氏
  知秋賦祝允明書入妙品在蘇州毛氏
  味泉賦祝允明書入妙品在蘇州徐氏
  文賦趙孟頫書一在四川眉山張氏一在夀光和莊李氏
  文賦文徴明小楷入神品在蘇州陸氏
  和陶飲酒詩祝允明書入神品在蘇州陸氏
  古詩十九首祝允明書
  夜坐記祝允明書在蘇州陸氏
  異夢記文徴明書在蘇州張氏
  八角石記文徴明書入神品在無錫華氏
  拙政園記文徴明書入神品在蘇州徐氏
  守質記文徴明書在蘇州金氏
  甘露記豊道生書入神品在蘇州
  聖主得賢臣頌文徴明書在廣東梁氏
  吳興山水圖記文徴明書在江隂
  雙義祠碑文徴明撰並書在紹興小楷大碑各一
  重修蘭亭記文徴明撰並書在㑹稽小楷大碑各一
  蘭亭臨本在河南周府
  唐摸晉字千文入神品刻於吳江吳氏
  唐法要覧洪熈元年劉仲珩真書刻於蜀府
  僧訥老草書千文宣徳年僧得之土中凡十餘石
  春夜宴桃李園記洪武年詹孟舉書在崑山
  大字千文詹孟舉真書字方四寸刻在蜀府體兼顔歐虞栁推為第一手
  觧縉紳送參政任君冕詩
  泉帖洪武四年劉次莊翻刻於泉州府學
  汝帖摘諸帖中牽合刻之卷後有汝州印後㑹稽重摹者名蘭亭帖
  鼎帖此帖石硬且刻手不精雖博殊乏古章
  東書堂帖臨淳化閣帖増以宋名家凡二十餘卷刻於周府
  停雲館帖刻於蘇州文氏先師衡山公得右軍正脈大觀法眼選晉唐小楷及後代名筆採積三十餘年得此真行草章諸體悉備而書評筆訣亦在其中命仲子嘉摸勒上石流惠後學最為要約智者守此不必更求別帖矣
  大二王帖選在江隂王氏
  小二王帖選在胥門陸氏
  六體帖祝允明書在閶門
  重刻淳化帖在上海顧氏
  禇遂良枯樹賦入神品在太倉王氏
  枝山小楷手簡在長興姚氏入神品
  玉女潭記文徴明小楷在溧陽史氏入神品
  懐素自敘帖始刻於蘇州陸氏者佳
  智永千文帖在蘇州
  嵩陽帖蘇軾書
  白雀帖在崑山周氏
  修內史帖在無錫華氏
  夢奠帖宋米元章書在嘉興項氏
  顧善夫雜帖元趙孟頫書在崑山陶氏
  萬玉齋帖在蘇州毛氏
  急就章帖在松江陸氏
  重刻太清樓帖在崑山張氏不全本
  林藻帖在蘇州
  篝燈帖文徴明書在蘇州
  石湖書院記王寵書入妙品在蘇州
  橘頌帖宋蘇軾書刻於蘇州
  碎金帖庭洞山屠思誠集元趙孟頫書
  欣賞齋帖在無錫華氏
  右軍心經
  懐素聖母帖
  聖教序俱刻在夀光李氏
  二體千文文徴明書在蘇州張氏
  出師表文徴明書在上虞葛氏
  原道
  封建論文徴明書入妙品在蘇州朱氏
  春榜開元記文徴明書在東山張氏
  文徴明臨黃庭經
  文徴明臨洛神賦
  文徴明臨蘭亭敘俱在蘇州文氏家藏
  四體千文帖文徴明書在蘇州杜氏
  義瑞堂帖在四明薛氏
  索靖出師頌在蘇州文氏
  早朝詩十六首文徴明書在福建晉江蔡氏
  赤壁賦文徴明書一在無錫俞氏一在蘇州郭氏
  道徳經文徴明書在嘉興項氏
  缺角蘭亭帖在蘇州文氏
  禇摸蘭亭帖在蘇州文氏
  黃庭類體書訣
  十七帖類體書訣俱在四明薛氏
  錢處士墓誌王榖祥撰並書入妙品在蘇州
  徐有貞草書刻於蘇州王氏
  甓所銘文徴明書在南京
  吳縣令陽山宋公去思碑王榖祥撰文徴明書入妙品在吳縣
  常熟縣新城記瞿景淳撰文徴明書在常熟
  歸氏堡記文徴明書在常熟
  關王廟碑陸之裘撰許初書入神品在太倉
  震山朱公治水功成頌周天球撰並書入神品在徐州
  來張亭記彭年書在蘇州
  石川張公六十夀頌彭年撰並書在崑山
  歸去來兮辭陸師道書倣顔體入妙品在蘇州
  梧州知府張公神道碑文徴明書在南昌
  朱長文曰名者聖人之所以勵中人也朝著之臣以忠義相髙丘壑之士以志操自任至於建一事創一物皆欲冀以傳後及夫釋老之流亦欲思著其言教知名之可貴也人生天地間如晨飈石火之速年躋七旬者幾希而名垂無窮是亦可尚也已是故古之君子思物之乆而可托者莫過乎金石書之勒石垂以不朽視今視昔諒同此心然而風日之所消爍樵牧之所轥轢陵谷之所遷易丘墓之所湮昧不可勝數或磨滅無聞或刓缺莫辯重可歎也考之石刻始於周而行於唐而周秦之跡僅存一二漢隸時見於郡國唐碑不可勝數又不知千百世後所遺者復幾何耶余乃據所見聞載録於左俾好竒者或可以求之也其不在録者更多矣余不能悉知爾宋以前碑刻考朱伯原採録間多脫誤晨為之訂次宋以後碑刻考並法帖晨竊増入僅補闕簡敢逞管見援筆評人也耶乃據衡山南禺二公平日所傳品格不差寔與天下公論大合更冀同志髙賢入室右軍者一考詳之器用一
  
  釋名曰筆述也謂述事而言之又成公綏曰筆者畢也能畢舉萬物之形而序自然之精也又墨藪雲筆者意也意到則筆到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筆字從聿竹郭璞曰蜀人謂筆為不律雖曰𫎇恬製筆而周公作爾雅授成王而已雲簡謂之札不律謂之札不律謂之筆減謂之㸃又尚書中候立龜圓出周公緩管又夫子絶筆於獲麟莊子云䑛筆和墨是知古筆其來乆矣又慮古之筆不論以竹以毛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呼之為筆也昔𫎇恬之作秦筆也以柘木為管以鹿毛為柱以羊毛為被所以蒼毫非為兔毫竹管也見崔豹古今注秦之時併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𫎇恬獨稱於時又史記雲始皇令𫎇恬與太子扶蘇築長城恬取中山兔毛造筆令判案也
  西京雜記雲漢製天子筆以錯寳為跗音夫毛皆以秋兔毫官師路扈為之又以雜寳為匣厠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又漢書雲尚書令僕射丞相郎官月給大筆一雙篆題雲北官工作
  王子年拾遺雲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賜麟角筆管此遼西國所獻也
  世說王羲之得用筆法於白雲先生先生遺之䑕鬚筆又雲鍾繇張芝皆用䑕鬚筆
  景龍文館集雲中宗令諸學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書架上見其書學士等畧新序說苑鹽鐡潛夫等論架前有銀硯一碧鏤牙管十銀函承紙數十種
  梁元帝為湘東王時好文學著書嘗記録忠臣義士及文章之美者筆有三品或金銀雕飾或用斑竹為管忠孝雙全者用金管書之徳行精粹者用銀管書之文章贍麗者用斑竹管書之故湘東之學播於江表
  東宮舊事曰太子初拜給漆筆四枝銅博山筆牀副焉又歐陽通詢之子善書痩怯於父常自矜能書必以象角牙犀角為管貍尾為心覆以秋毫松煙為墨以麝香紙必須堅白緊滑者乃書之蓋自重也
  唐栁惲常賦詩未就以筆捶琴自坐客以筯和之惲驚其哀韻乃製為雅音後傳擊琴自筆捶琴始也
  史記相如為天子遊獵之賦賦成武帝許令尚書給筆札漢獻帝令荀悅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札左思為三都賦門庭藩溷必置筆硯十稔方成
  後漢韋仲將筆墨方先於鐡梳梳兔毫及青羊毛去其穢毛訖別用梳掌製正毫齊鋒端各作扁極令調平均好用表青羊毛去兔毫頭下二分然後合扁極固訖痛頡訖以所正青羊毛中截用衣筆心名為筆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由毫青外如作柱法心齊亦均痛頡內管中寧心小不宜大此筆之要也
  晉王羲之筆經曰廣志㑹獻雲漢諸郡獻兔毫書鴻都門題唯有趙國毫中用世人咸雲毫無優劣手有巧拙意謂趙國平原廣澤無雜草木惟有細草是以兔肥肥則毫長而鋭此則良兔也凡作筆須用秋兔秋兔者仲秋細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其毫脆而禿惟八月寒暑調和毫乃中用其夾脊上有兩行毛此毫乃佳其脅際扶踈乃其次耳採毫竟以紙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膩也先用人髮杪數十莖襍青羊毛並兔毳凡兔毛長而勁者曰毫毛短而弱者曰毳惟令齊平以麻紙裹校根令治折以麻紙者欲其體實得水不復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然後安之惟須精擇去其到毛毛杪合鋒令長九分管須二握須圓正方可後世人或為削管故筆輕重不同所以筆多偏握者以一邊偏重故也必自留心加意以詳於此筆成合蒸之令熟三斗米飯須以䋲穿管懸之器上一宿然後可用世傳張芝鍾繇皆用䑕鬚筆鋒端勁強有鋒芒余未之信夫秋兔為用從心任手䑕鬚甚難得且為用未必能佳蓋好事者之說耳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用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近有人以緑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録之多年斯亦可愛玩詎必金寳雕琢然後為貴乎余嘗自為筆甚可用謝安石庾稚恭每就吾求之靳而不與
  博物志雲有獸縁木文似豹名虎僕毛可以取為筆嶺外尤少兔人多以雞雉毛作筆亦妙故嶺外人書札多體弱然而筆亦利其鋒至水乾墨𦂳之後鬚鬈然如蠆焉所以嶺表記雲嶺外既無兔有郡牧得兔毫令匠人作之匠人者醉因失之惶懼乃以己鬚製之甚善詰之工以實對郡牧乃令人戸必輸之鬚人或不能逮輙責其值
  宣州之筆雖管束至妙而佳者亦少大約供進或達寮為則稍工又或以鹿之細毛為之者故晉王隱筆銘雲豈其作筆必兔之毫調利難禿亦有鹿毛蓋江表亦少也商賈齎其皮南渡以取利今江南民間使者則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為筆者徃徃不下兔毫也今之飛白書者多以竹筆尤不佳宜相思樹製其末而漆其柄可隨字大小作五七枝妙徃徃一筆書一字滿一八尺屏風者
  墨藪雲王逸少筆勢圖先取崇山絶仞中毛八九月收取其筆頭長一寸管五寸鋒齊腰弱者妙今之學者言筆有四句訣雲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錐齊似鑿
  秦𫎇恬為筆以狐狸為心兔毛為副見博物志蜀中出石䑕毛可以為筆其名曰𪕞
  唐李陽冰筆法訣雲夫筆大小硬軟長短或紙絹卓等即各從人所好欲作法匠須良哲物料精詳入墨之時則毫副勿令斜曲每因用了則洗濯收藏惟己自持勿傳他手至於時或命書興來不過百字更有執捉之勢用筆𦂳慢即出於當人至理確定矣
  今有以金銀為泥書佛道書者其筆毫纔可數百莖濡金泥之後則鋒重澁而有力也
  齊髙帝昔為方伯而居處甚貧諸子學書常少紙筆武陵王曄嘗以指畫空中及畫掌學字遂工篆法
  夫握筆名指以指在上為單鈎雙鈎指聚為撮筆皆學書之因習也
  偽蜀士人馮侃能書得二王之法然而以二指搯筆管而書每放筆必二爪跡可深二三分斯書札之異者也僧智永於樓上學書有禿筆頭十甕嘗數千人求題門限為穿穴乃以鐡葉褁之人謂之鐡門限後取筆瘞之名為退筆塚自製銘誌
  後漢張伯英好書凡家之衣帛皆先書而後練世傳家用
  陳氏世能作筆家𫝊右軍與其祖求筆帖後子孫尤能作筆至唐栁公權求筆於宣城陳氏先與二管其子曰栁學士如能書當留此筆不爾如退還即可以常筆與之未幾栁公為不入用復求遂與常筆陳雲先與者二筆非右軍不能用栁公信與之逺
  後漢蔡邕筆賦序曰昔蒼頡創業翰墨作用書契興焉夫製作上聖則憲者莫先乎筆詳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鑠乎煥乎弗可尚已賦曰惟其翰之所生生於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慓悍體遄迅以騁歩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系之纒束形調傳以直端染𤣥墨以定色書乾坤之隂陽讃三皇之洪勲盡五帝之休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蕩蕩之典文紀三王之功伐兮表八百之肄勤傳六經而綴百氏兮建皇極而序彛倫綜人事於掩昧兮賛幽㝠於明神象類多喻靡施不協上剛下柔乾坤之位也新故代謝四時之次也圓和正直䂓矩之極也𤣥首黃管天地之色也
  晉傅𤣥筆賦簡修毫之竒兔選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蘭嘉竹挺翠彤管含丹於是班匠竭巧良工逞術纒以素枲納以𤣥漆豐約得中不支不質爾乃染芳松之淳煙兮冩文象於紈素動應手以從心煥光流兮星布柔不絲屈剛不玉折鋒鍔淋漓芒時鍼列晉郭璞筆賛上古結䋲易以書契經緯天地錯綜羣藝日用不知功蓋萬世
  後漢李尤筆銘曰筆之強志庶事分別士術雖衆猶可觧說口無擇言駟不及舌筆之過誤愆尤不滅
  唐白居易紫毫筆樂府詞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喫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擇一毫良工任重管勒工名充嵗貢君兮勿輕用勿輕用將何如願賜東西府御史願頒左右臺起居搦管趨入黃金殿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姦雄正敷奏君有動言直筆書起居郎侍御史爾知紫毫不易置每嵗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慎勿空將彈失儀慎勿空將録制詞
  唐陸龜𫎇哀茹筆工詞夫余之肱力綿綿耕不能黍兮水不能船裁筠束毫既勝且便晝夜古今惟毫是鐫爰有茹工工之良者擇其精粗在價髙下缺齾義牙尚不能捨旬濡數鋒月禿一把編如蠺絲茹實助我我書之竒渾源未䘮惟汝是頼情如何已有兔千萬拔毛止皮散澁鈍錞緡觚靡辭圓而不流銛而不歆在握方深亦茹之為斵輪運斤傳之者誰毫徤身殞吾寧不悲噫臞軒筆銘雲在平生則䇿功龜圖在亂世則效勞麟史今聖明時惟君子使毋曲以枉民生毋諂以事權貴書諫紙則犯而不欺記史冊則直而不諱設不遇時卷而懐之南山可移茂陵之草不可為
  
  釋名雲硯者研也可研墨使濡和也
  伍緝之從征記雲魯國孔子廟中石硯一枚製甚古樸蓋孔子平生時物也
  王子年拾遺記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賜青鐡硯此鐡于闐國所貢鑄為硯也
  端州有石硯匠識山之理乃鑿之五七里有一窟自然有圓石青紫色琢之為硯可直千金故謂之子石硯西京雜記天子玉幾冬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又以象牙火籠籠上皆發華文後宮則五色綾文以酒為書滴取其不氷以玉為硯亦取其不氷
  昔有人盜發晉靈公塚甚魁壯四角皆以石為攫又捧燭石人四十餘人皆立侍屍猶不壊九竅之中皆有金玉獲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容五合水潤如新玉取為盛滴器亦出西京雜記
  後漢張彭祖少與漢宣帝微時同席硯書及帝即位彭祖以舊恩封陽都侯出常參乗曹爽與魏明帝亦同劉𢎞與晉武帝亦然見新説中
  後漢崔寔四時月令雲正月硯凍釋命童幼入小學篇章十一月硯水冰令童幼讀孝經論語
  墨藪雲凡書取煎涸新石潤澁相宜又浮津輝墨者通典雲虢州歳貢硯十枚
  永嘉郡記雲硯溪一源多石硯述異記雲洞庭湖一陂有范蠡石牀石硯
  唐李陽冰雲夫硯其用貯水畢則乾之若乆浸不乾墨乃不發墨既不發書亦不佳水在清浄宜新水宻護塵埃忌用煎煮之水也
  唐栁公權常論硯言青州石為第一絳州者次之殊不言端溪石硯世傳端州有溪因其石為硯至妙益墨而至潔可愛其溪水中出一草芊芊可愛匠琢訖乃用其草褁之故自嶺表逹中夏而無損也噫亦非天使之然耶
  或雲水中石其色青山半石其色紫山絶頂者尤潤如豬肝色者佳其貯水處有赤白黃色㸃者謂之鴝鵒眼或脈理黃者謂之金線紋尤價倍常者也其山謂曰斧柯山即觀碁之所者昔人採石為硯必中牢祭之不爾則雷霆勃興失石所在其次有將軍山其硯不及溪中斧柯已今歙州之山有石俗謂之龍尾石亦亞於端州若得其心則巧匠就而琢之貯水之處圓轉如渦旋可愛矣
  魏銅雀臺遺趾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為硯甚工而貯水數日不燥世傳雲昔人製此臺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絹濾過碎胡桃油方埏埴之故與衆瓦異之大名相州等處土人有假作古瓦之狀硯以市於人者甚衆繁欽硯雲或薄或厚乃圓乃方方如地象圓似天光班采散色漚染毫芒㸃黛文字耀明施章而不得吐惠無疆浸漬甘液汲愛流芳蓋今製之令薄者常觀之見令一夫捧持匠方琢之或內於稻榖中出於半而埋之其鏨如麄針許製畢有如表紙厚薄者或有美金良石之材工其內而質其外者或規如馬蹄鋭如蓮葉上圓下方如圭如璧者圓如盤而中隆起水環之者謂之辟雍硯亦謂分題硯腰半㣲抝謂之郎官様者連水滴器於其首而為之穴者旁以導水焉閉其上穴則下之穴水流注於硯中或居常則畧無沾覆繁之銘見之矣又繁欽硯硯頌雲鈞三趾於夏鼎象辰宿之相扶今絶不見三足硯僕嘗逰盱眙泉水寺過山房見一老僧擁衲向摸冩梵字前有一硯三足如鼎製作甚古僕舉而訝之僧白眼黙然不答僕因不問其由是知繁欽硯頌足可徴矣傅𤣥硯賦雲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固知古亦有木硯
  作澄泥法以墐泥令人於水中挼之貯於甕器內然後別以一甕貯清水以夾布SKchar盛其泥而擺之俟其至細去清水令其乾入黃丹團和搜麫作一模如造茶者以物壓之令至堅以竹刀刻作硯之狀大小隨意微䕃乾然後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過間空垜於地厚以稻糠並黃牛糞攪之而燒一伏時然後入墨蠍貯米醋而虀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不亞於石者唐李文撰資暇雲稠桑硯始因元和初其叔祖虢之為朱陽邑諸阮溫清之隟必訪山水以逰一日於澗側見一紫石憇息於上佳其色慾紀其山憇之逰賞鐫勒姓氏年月遂刻成文復無刓缺乃曰不刓不缺可琢為硯矣既就琢一硯而歸但惜其重大無由出之更行歩許至有小如拳者不可勝紀遂令從者挈數拳而出就縣第製琢有胥性巧請斵之遂請觧猾籍於是採㫁開席於大路厥利驟肥後諸阮每經稠桑必率致硯以報其本焉稠桑硯自此始也
  古人有學書於人者數年自以其藝成告而去辭師曰吾有一篋物可附於某處及山之下絶無所付人封題亦甚不宻乃啟之皆磨穴者硯數十枚此人方知其師夙之所用者乃返山服膺至皓首方畢其藝是知古人工一事必臻其極也
  今覩嵗貢方物中虢州鍾馗石硯二十枚未知鍾馗之號所來也
  越州戒珠寺即羲之宅有洗硯池至今水常墨色近石晉之際關右李處士者放達之流也能畫馴狸復補端硯至百碎者齎歸旬日即復舊焉如新琢成畧無瑕纇世莫得其法也
  晉傅𤣥硯賦採隂山之潛璞簡衆材之攸宜節方圓以定形鍜金鐡以為池設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儀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加采漆之膠固含沖徳之清𤣥唐李賀青花紫硯歌端州匠巧如神露天磨刀割紫雲傭刓於水含滿唇暗灑萇𢎞吟血㾗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縹淶松麝薫乾膩薄重腳立勻數十秋光無白昬圓毫從㸃聲清新孔硯寛頑何足雲又硯滴銘守口惟瓶出入惟心一勺之多淵淵而深
  晉傅𤣥水龜硯銘鑄茲靈龜體象自然含源味水有似清泉潤彼𤣥墨染此柔翰申情冩意經緯羣言又硯匣銘此心匪石其溫如玉正而措之毋毀於櫝
  魏繁欽硯頌有般倕之妙匠兮頫詭異於遐都稽山川之神瑞兮識嘉旋之內敷遂榮䋲於規的兮假卞氏之遺模擬渾噩之肇靈兮效羲和之毀隅鈞三趾於夏鼎兮象辰宿之相扶供無窮之祕用兮御几筵之優游唐詢硯録雲予生十五六嵗即篤喜硯墨紙筆四者之好皆鈞若墨紙筆居常購求必得其精者但取用之不乏至於可愛終身獨硯而已竊自省記余方冠時得先君所授端溪石硯其製上圓下方纔長四寸餘心有鴝鵒眼又有金線亦當時人所罕睹者又數年於南省試見貢士茹孝標用黃石色不甚深而壯正圓廣三寸餘其間墨光可鑑雲出新羅國後三年於京師得閣門副使侯宗亮古石硯長六寸已外後刻延和二年字硯形外方而貯水處乃圓其下不加鐫鑿石色青紫相間模製頗古但於墨色不甚相宜然亦寳之凡十年至為梧州太守道出端州徃還二年間端人有崔之才最為好事使之搜訪前後所得其尤者四率用侯宗亮琢之較所藏先君者殊已過之又三年知歸州州之西南十餘里昊池乃江之一曲也有石焉士人用之硯至冬水涸乃命工取而琢之石色蒼黃相半最佳者乃正緑石理微少宻緻發墨殆過端石又詢諸東西蜀以至䕫州西南諸郡多雲萬州懸金崖洎戎盧二州皆出石可治為硯悉求得之二石皆色墨而萬石最堅亦俱可用自二十年前頗於人間見多用歙州婺源石硯或問江南故老且雲昔李後主留意筆札凡所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三者為天下之冠自李氏亡而龍尾石不復出其傳市於人無復向時之比景祐中校理錢仙芝知歙州推考其事乃得李氏取石之處按其地本大溪也昔常患溪水之深而工不可入始斷其流使繇別道其溪遂乾自是方能致之李氏去國縣人苦溪渉之回逺也復治之如初而石中絶仙芝乃黟縣導之使還故道而石又出此後人之所用者盡佳石矣遂與端石並行於時皇祐三年予為江西轉運使或言吉州永福縣出石亦可為硯嘗取試之雖色近紫而理粗不潤無足貴焉至和二年為右史㑹稽史自雲王右軍之後持一風字硯示予大且尺餘石色正赤其理亦細用之不減端石雲右軍所用者不知果然否後左史楊休以錢二萬購得之又嘗聞青州紫金石其傳之四方多以鐡為筒而匣片石於其中頗類永福石嘉祐六年予知青州至即訪紫金石所出於州之南二十里曰臨胊縣界掘土丈餘乃得之然石有重數土人所取者不過第一第二重至第四重其潤澤尤甚而色又正紫雖發墨與端歙差同而資質殊為下青之西至於淄州淄川縣境最為多石遍令訪之得青金石者其色青黒相混性少堅潤而發墨可與端歙相上下但不甚美好耳又有青雀山石色皆紺青其堅潤頗出歙石之右惟用墨反不及又得登州海中駞基島石全類歙石而文理皆不逮也其後得青州益都縣石上蘇懐王言州之西四十里有墨山山髙四十餘丈西連兗州凡三百里山頂出泉懸流至於山下青甘芬香與諸泉特異傳有靈草生於上泉出其間故漬染而香由山之南盤折而上五百餘步乃有洞穴深纔六七尺髙至數丈其狹止能容一人洞之前復有大石欹懸若欲墜者石皆生於洞之兩壁不知重數如積疊而成大率上下皆青或紫石數重其中乃有紅黃而其文如絲者一相傳曰紅絲石去洞口絶壁有鐫刻文字乃唐中和年採石者所記竟不知取之何用迄今經二百餘年不復有人至其上者獨山下民時徃視芝草不知以為竒寳予既聞其説意謂可取為硯亟遣日直偕蘇氏而徃初頗辭以髙險不可得入因厚給其貲勉之使行既徃六七日僅得方四五寸者二其外有若皮膚掩蔽漸以粗石磨治已而文理盡露華縟宻緻皆極其妍既加鐫鑱則其聲清越鏘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聞見亟命裁而為硯以墨試之其異於他石有三他石不過以溫潤滑瑩以是為尤此乃清之以水而有滋液出於其間以手磨拭之乆黏着如膏一也他石與墨色相發不過以其體質堅美此乃常有膏潤浮泛墨色故其相凝若純漆二也他石用訖甚者不過宿次止終食之間墨即乾矣此石覆之以恆時數日墨色不乾經夜即其氣上下蒸濕著於匣中有如雨露三也此三者雖世之稱為好事者非精於物理則無由得之其採鑿於洞中皆就壁間先以鑿去其上下石然後乃及美材每患引鏨之不能加長故所獲無大者又在外多黃近內則紅雖其體則均而色未能純後乃於洞之側穿為一穴其廣盈丈掘土至六七尺徃徃得成片者大或踰尺而色皆純其上不堅土皆成乳未推尋石之聚結蓋山之髓脈也自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經二年凡工人數十徃其所得可為硯者大小共五十餘日去洞門而巨石摧掩而人不可復入其石遂絶今人有得之者皆洞外黃赤之石尚假此名殊失真也予徃令端人崔之才歙人汪琮購求得二州之石品第一者愛而用之平居未嘗須臾去也自得茲石而端歙皆置於中衍不復視矣因論著古今所載之及自所見隨其優劣而次序之分為上下二卷非敢傳於他人姑欲貽諸子孫後將復有所得則當續而廣之以成吾志也青州黒山紅絲石其外有皮表或白或赤者有文如林木之狀既加磨礲即其理紅黃相參二色皆不甚深理黃者其絲紅理紅者其絲黃若其文上下通徹勻布此至難得者又有理黃而文如柿者或無文而純如柿者或其理純紅而文之紅又深者若黃紅相新而不成文此其下也文之美者則有旋轉連接團圏方二三寸而其絲凡十餘重次第不亂或如月暈自心及外可及六七重者或如山石而尖峯竒勢皆具者或如雲霞花卉禽魚之類者此但論石之文采不一至於石質潤美以及發墨則皆均也其石乆為水所浸漬即有膏液出焉若乆乾者以手拭之則有白屑被其上乃膏液之所結積也凡為硯初用之固有法今更不載惟精於物理者自當得之然世之大罕有識者徃徃徒得之而不能用也此石之至靈者非他石可與較藝故列之於首雲端州斧柯石出髙安斧柯山去州二十餘里前臨大溪登其山約五里餘乃至絶頂匠人於此鑿石嵗乆乃成洞穴今已極深邃洞中常有水秋夏即不可入至春冬水涸採石者競入而其間隂黒不復有所睹但以手捫石隨大小取之日不過得數片凡石理之精粗雖良工在洞中亦不能別至於瑕玷筋脈須出洞乃可識也故有累日月而不得一佳者亦有日獲一二者繫其所得之分爾然至佳者殊不可多得大抵以石中有眼者最為貴謂之鴝鵒眼蓋石文之精美者如木之有節也今不知者反以為石病吁可痛哉凡取石有四曰上巖下巖西坑後歴上巖之石最精下巖次之西坑後歴悉其下也惟上巖之石乃有眼眼之美者紫緑黃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八九重其狀皆圓有若抽畫而成以色鮮美重數多而圓正者為上其大者尤為稀有予所見絶大者乃如彈丸其次及其半則比比有之小者至如麻豆亦有布列於硯中或如北斗或如五星心房之形者價已不減數萬其生於墨池之外者謂之髙眼生其內者即曰低眼惟髙眼尤為人所愛尚以其不為墨所漬掩常可睹於前也工人每市石材必以眼之大小多少為之重輕若石之無眼雖資質甚美其大者不出千錢工之精者每得石以首扣之知其下有眼及多少之數因畫記之後令磨琢皆如其言石之品有數種其色正紫而微有青潤無芒叩之無聲此近水者也其色微紫而不深重近日視之畧似有芒叩之有聲此巖壁之石最為發墨乃石至精者其次青紫差半或紫而近赤或青多紫少皆石之下也端人每為硯凡色之不佳者須用佛桑花染漬之初亦可愛至經水即如故矣昔人有云山有自然圓石或雲剖其璞而得焉謂之子石又雲每取石必祭以中牢不然則雷霆震動失石所在予嘗以二說詰諸山下故老皆云無之豈傳聞之過歟又謂石之有金線者為美此正其病也亦端人之所不取雲惟材之大者尤為難得每購求方六七寸而亡病脈者固亦少矣比嵗所貢方硯者五皆以文為凖然止於巖石之中也或有眼工人輙鑿去之恐異日復求不可必致也
  歙州婺源縣龍尾石其石最為多種性皆堅宻叩之有聲蒼黒者佳而色之淺深蓋不一焉其理或如羅紋或如竹根之橫文又有金㸃如星布列其上而成北斗南斗之狀者或雲工人製硯之時因其有星琢去餘者但留六七使如斗狀蓋非天成也有金文回環成月暈者有石文團轉其大徑三寸餘當硯之中謂之硯臺有其理緑色而黑文橫於其上纎長如眉雜以金星者謂之蛾眉石又有金文如魚如蠶如雲如月者不可悉紀予嘗於殿省丞崔珉處得風字硯其大盈尺有金綫環匝其外池中復有金魚其心有金魚殊為怪也又嘗於校理錢仙芝處見二硯其一中有金月下有二雲輔翼之其一中有金北斗傍有二雲左右之石色頗青若此數種並昔所未有自三十年來方見之雖瑰竒為甚而予不深愛之二十年前因過金陵於翰林葉道卿處見一硯方四五寸其色淡青如晴霽之時望遠天雲表裏瑩潔都無他文雲得於歙人蓋出於端石之右矣自是每遇歙之好事者或官於歙者必以此語之使其尋求終不能得近三年前屯田員外郎周頌知婺源縣嘗寄二硯其一正青雖石無他文而緑者不甚明青者微近黒逺不逮前所見者豈求至歟大抵他石之材取以為硯大至尺者殊為稀矣獨歙石絶有大者若一二尺之材乃其常爾論諸精粗之殺固有差殊至於發墨則皆一也其最可尚者每用墨訖以水滌之泮然盡去不復留漬於其間是足過於端石矣至夫其色晻昧而又不純徒有金文本乃外物此而較之抑其下也
  秭歸州秭歸縣大沱石叩之無聲石色蒼黃者不甚堅正緑者乃堅其理微少溫潤上皆有文如林木之狀又如以墨汁灑之者亦有圓徑一二寸如月狀其中亦有林木之文獨色緑者其中復有黃緑之相錯如青州薑跂石至琢為硯逺者經月近者浹旬徃徃有文㫁裂幸而完者十亡一二論其發墨則過於端歙石而資質潤澤乃不逮也此石世人罕有知者
  淄州淄川縣金雀山石其色紺青叩之聲如金玉較其資質乃出歙石之右但於用墨其磨研須倍之以此反不逮也蓋由潤宻之甚耳
  淄州淄川縣青金石出梓桐山石門澗中其色青黒相參有文如銅屑遍布於上亦有純色者理極細宻而不甚堅叩之無聲其發墨畧類歙石而色乃不逮
  萬州懸金崖石其色正黒體雖潤宻而色晻昧其間亦有文如銅屑或時有如楚石大㸃如荳此最佳者其發墨在歙石之下叩之無聲
  戎盧州試金石狀類淄州青金石而又在其下青州紫金石吉州永福縣紫金石狀類端州西坑石而發墨過之
  昔登州海中駞基島石其色青黒上有羅紋金星亦甚發墨全類歙石而文理皆不逮也
  古瓦硯出相州魏銅雀臺里人因掘土徃徃得之多㫁折者瓦色頗青其內晶瑩不類今瓦之有布紋其厚有寸許上多印工人姓氏八分類隸書也時有獲其全者工人因而刓其中為硯此尤難得大率每為硯須以瀝青煮之乃可用用之亦發墨而非佳石之比好事者以其古物頗愛重之
  濰州北海縣石末硯皆縣山所出爛石土人研澄其末燒之為硯即唐栁公權所云青州石末硯者濰乃青之故北海縣而公權以為第一當是未見歙硯以上之品爾以今參較豈得為然且出於陶灼本非自然烏足道哉
  水精亦可為硯予曽於屯田員外郎丁恕處見之大纔四寸許為風字様其用墨處即不出光嘗以墨試之發墨如歙石但未知乆用之如何
  玉亦可為硯古或有之予在杭州嘗得鎮潼留後李元伯書雲近求得玉材令匠人琢為圓硯其發墨可愛恨未得與予觀之後數月元伯亡竟不果見
  硯之形製古今相傳有如鼎足者如人面者如蟾蜍者如風字者如瓜狀者如龜形者如馬蹄者如葫蘆者如壁池者如雞卵者如琴足者亦有如琴者有外方內圓者有內外皆方者或有虛其下者亦有實之者此二種皆上鋭下廣又有外皆正方別為臺於其中謂之墨池此皆予嘗所見者
  硯之用須日一滌之過二三日存即墨色差減縱未能滌亦須日易其水至春夏蒸濕之時墨乆留其間則膠力滯而不可用尤要頻滌去之洗宜用小氊片或紙若乆用之石色為墨漬汙即以麩炭磨洗復如新矣若嚴寒之中不宜用佳硯石理既凍墨亦少光惟紅絲硯至冰凍時皆凝結於石文中徃徃其水自四傍出乆則㫁裂尤當慎之凡硯須用匣貯不用則掩其蓋或不掩亦未甚害獨紅絲硯用訖必須掩之即墨色終不乾若不掩乆亦乾也他硯所用之匣止用以漆為之惟紅絲須以銀者蓋常有氣上下蒸濕其用漆匣未乆輙壊自紅絲石以下可為硯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也
  器用二
  紙
  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大事書於䇿小事簡牘而已又有札釋名雲札者櫛之比編之也亦䇿之類也漢興已有幡紙代簡而未通用至和帝時蔡倫字敬仲用樹皮及弊布魚網以為紙奏上帝善其能自是天下咸謂之蔡侯紙
  左伯字子邑漢末益能為之故蕭子良答王僧䖍書雲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㸃如漆紙說文雲紙者絮也苫字從糸氏聲蓋古今人書於帛故裁其邊幅如絮之一苫也
  後漢張芝善書寸紙不遺有絹必先書後練
  釋名曰紙者砥也謂平滑如砥石
  幡紙古者以縑帛衣書長短裁之以代竹簡也服䖍通俗雲文曰方絮曰紙字從糸氏下從巾者桓𤣥令曰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恭今諸用簡者宜以黃紙代之唐虞裕表雲祕府有布命三萬餘枚不任冩御書乞四百枚付著作吏冩起居注
  古有藤角紙范甯教雲土紙不可作文書皆令用藤角古謂紙為幡亦謂之⿰蓋取繒帛之義也自隋唐已降乃謂之紙也
  晉張華造博物志成晉武帝賜側理紙萬張畨南越所貢
  漢人言陟狸相亂蓋南人以海苔為紙其理縱橫邪因以為名也
  東觀餘論曰皇太子初拜給赤紙縹紅麻紙百張唐李陽冰雲紙常宜深藏篋笥勿令風日所侵若少露埃塵則枯燥難用矣攻書者宜謹之
  唐歐陽通紙必堅𦂳白滑者方書之
  語林曰王右軍為㑹稽令謝公就乞牋紙檢校庫內有九萬張悉與之桓宣武雲逸少不節
  抱朴子曰洪家貧伐薪賣之以給紙筆畫營園田夜以柴火冩書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藝文帝乏紙每所冩皆反覆有字人少能讀御史故事雲案彈奏白簡為重黃紙為輕今一例白紙其無差降矣
  古無彈文白紙為重黃紙為輕故彈王源表雲源官品應黃紙臣輙奉白簡以聞
  國史補雲紙之妙者則越之剡藤苔牋蜀之麻面屑骨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牋雲揚州六合蒲州白簿重抄臨州滑薄
  唐韋陟署名如五朶雲每以綵牋為緘題時人譏其奢縱
  漢初已有幡紙代簡成帝時已有赫蹏書詔應邵曰赫蹏薄小紙也至後漢和帝元興中常侍蔡倫用敝布及魚網樹皮而作之彌工如𫎇恬已前已有筆之謂也又棗陽縣南有蔡倫舊宅故彼士人多能作紙又庾仲雍明州記雲應陽縣蔡子池南有石臼雲是蔡倫舂紙臼也一雲來陽縣
  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復有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蓋歙民數日理其楮然後於長船中以浸之數十夫舉枚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而節之於是於大薫籠用而焙之不上於墻壁也於是自首至尾勻薄如一蜀中多以麻為紙有玉屑屑骨之號江浙間多以嫩竹為紙北地多以桑皮為紙剡溪以藤為紙海人以苔為紙浙右亦以麥篠為之者尤脆薄焉以麥膏油藤紙硾之者尤佳
  漢末左伯字子邑又能為紙故蕭子良答王僧䖍雲子邑之紙妍妙輝光仲將之墨一㸃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逺矣邈不可追仲將韋誕字也
  宋張永自造紙墨見墨部
  蜀人造十色牋凡十幅為一榻每一幅之尾必以竹夾夾之和十色水遂搨以染之際棄置搥理堆盈左右不勝其委頓逮乾則光彩相宣不可名也然逐幅於文板之上砑之則隱起花木麟鸞千萬其態又以絹布先以麫漿膠令勁隱出其文者謂之魚子牋又謂魚卵牋今剡溪亦有焉亦有作敗麫糊和以五色以絶曳過令沾濡流離可愛謂之流沙牋亦有煮皁莢子膏並巴豆油傳於水面然後㸃墨或丹青於上以薑榲之則散以鬚拂頭垢引之則聚然後盡之為人物舒之如雲霞若鷙鳥鴒毛之狀繁縟可愛以紙布其上而受采焉必須虗窻幽室明盤浄水澄神慮而製之則臻其妙也近有江表僧於內庭造而進上御毫一灑光彩煥發晉武帝賜張華側理紙已具敘事中本草雲陟釐味甘大溫無毒王心腹大寒溫中消糓強胃氣止㵼痢生江南江澤陶隠居雲此即南人用作紙者唐本注云此物乃水中苔今取為紙名為苔紙青黃色體澁小品方雲中分鹿苔也音陟釐陟釐與側黎相近側黎又與側理相近又雲即石髮也
  丹陽記江寧縣東十五里有紙官署齊髙帝於此造紙之所也嘗造銀光紙賜王僧䖍一雲凝光紙也
  唐段成式在九江出意造紙名雲藍紙以贈溫飛卿江南偽主李氏嘗較舉人畢放榜日給㑹府紙一張可二丈濶一丈厚如繒帛數重令書合格人姓字每紙出則縫掖者相慶有望於成名也僕頓使江表覩今懐樓之上猶存數幅
  唐林邑記九真俗書樹葉為書紙
  書品雲古畫尤重紙上者言紙得五百年絹得三百年方壊
  歴代名畫記名背必皺起宜生自滑慢薄大幅生紙紙縫先避人面及要節處若縫之相當則當強急卷舒有損要令參差其縫則氣力均平太硬則強急太薄則失力絹素彩色不可擣理紙上白畫可以玷石妥貼之仍候隂陽之氣調適秋為上時春為中時夏為下時暑濕之時不可也
  歴代名畫記雲江東地潤無塵人多精藝好事者常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模冩古人好榻畫十得七八不失神彩筆跡亦有御府榻本謂之官榻
  榻紙法用江東花葉紙以柿油好酒浸一幅乃下鋪不浸者五幅上亦鋪五幅乃細卷而硾之候浸染者如一榻書若水窺朗鑑之明澈初舉子云宣齎入詞塲以護試紙恐他物所汚資暇集雲松花牋代以為薛濤牋誤也松花牋其來乆矣元和之初薛濤尚斯文而好製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䞉之乃命匠人狹小為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後減諸牋亦如是時名曰薛濤牋今蜀紙為小様者是也非獨松花一色而已
  唐初將相官誥亦用銷金牋及金鳳紙書之餘皆魚牋而已厥後李肇翰林志雲凡賜與徴召宣索臣下曰詔用白麻紙慰撫軍旅曰書用黃麻紙太清宮內道觀薦告詞文用藤紙朱書謂之青詞諸陵薦告上儀表內道觀文並用白藤紙凡赦書徳徽音立後建儲大誅討拜免三公命相命將並用白藤紙不用印雙日起草隻日宣宰相官誥並用色背綾金牋節度使並用白背綾金花牋命婦即金花羅紙吐蕃及替補書及別用録用金花五色綾紙上白檀木真朱瑟鈿函金鏁鑰吐蕃宰相摩泥師已下書五色麻紙南貂及清平官書用黃麻紙晉傅咸紙賦蓋世有質文則治有損益故禮隨時變而器與事易既作契以代繩兮又造紙以當䇿夫其為物厥美可珍亷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藴藻實好斯文取彼之𡚁以為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
  唐薛道衡詠苔紙詩昔時應春色引緑泛清流金來乗玉管布字⿰銀鈎
  韋荘乞綵牋歌浣花溪上如花容緑間紅藏人不識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謾把金刀裁紫雲有時剪破秋天碧不使虹霓段段飛一時直上丹霞壁蜀客才多染不工卓文醉後開無力孔雀銜來向日飛翩翩壓折黃金翼我有歌詩一千首磨礲山嶽羅星斗開卷長疑雷電驚揮毫只怕龍蛇走班班布在時人口滿軸松花都未有人間無處買煙雲須知得自神仙詩成價藪重連城璧一紙萬金猶不惜薛濤昨夜夢中來殷勤還向君邊覔
  詩僧齊已謝人贈棊子綵紙詩陵陽棊子浣花牋深愧攜來自錦川海蚌琢成星落落吳綾隠出鳳翩翩留防桂苑題詩客惜寄桃源敵手仙捧受不堪思出處七千餘里劒關前
  唐舒元輿悲剡谿古藤文剡谿上綿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雖春入土脈他值發活獨古藤氣候不覺絶盡生意予以為本乎地者春到必動此藤亦本於地方春且有死色遂問谿上人有道者雲谿中多紙工持刀斧斬伐無時擘剝皮肌以給其業噫藤雖植物者溫而榮寒而枯養而生殘而死亦將似有命於天地間今為紙工斬伐不得發生是天地氣力為人中傷致一物疾癘之若此異日過數十百郡洎東雒西雍歴見書文者皆以剡紙相夸予悟曩見剡藤之死職當由此此過固不在紙工且今九牧士人自專言能見文章戸牖者其數與麻竹相多聴其語其自安重皆不啻握驪龍珠雖苟曉悟有其倫甚寡不勝衆者亦皆歛手無語勝衆者果自謂天之文章歸我遂輕傲聖人道使周南召南風骨流入於折楊皇荂中言偃卜子夏文學䧟入於淫靡放蕩中比肩握管動盈數千百人數千百人筆下動行數千萬言不知其為謬誤日日以縱自然殘藤命易甚桑枲波波頽沓未見止息如此則倚文妄言輩誰非書剡紙者耶紙工嗜利曉夜斬藤以鬻之雖舉天下為剡谿猶不足以給況一剡谿者耶以此恐後之日不復有藤生於剡矣大抵人間費用苟得著其理則不枉之道否則暴耗之過莫由橫及於物物之資人亦有其時時其斬伐不為夭閼予謂今之錯為文者皆夭閼剡谿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錯為文者無涯無涯之損物不直於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真誥雲今書通用墨者何蓋文章屬陽墨隂象也自隂顯於陽也
  續漢書雲守官今主御墨
  漢書雲尚書令僕承郎月賜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東宮舊事皇太子初拜綸香墨四丸周書有涅墨之刑荘子云䑛筆和墨晉公墨縗邑宰墨綬是知墨其乆矣晉陶侃獻晉帝牋紙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極精妙唐歐陽通每書其墨必古松之煙末以麝香方可下筆說文雲墨者墨也字從黒土墨者煙煤所成土之類也古人灼龜先以墨畫龜然後灼之兆順食墨乃吉尚書洛誥雲惟洛食漢文大橫入兆即其事也
  唐酈元注水經雲鄴都銅雀臺北曰冰井臺髙八丈藏冰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書又見陸士龍與兄書雲
  括地誌雲東都夀安縣洛水之側有石墨山山石盡黒可以書疏故以石墨名山
  新安郡記雲黟縣南十六里有石嶺上有石墨工人多採以書有石墨井是昔人挼墨之所今懸水所淙激其井轉益深矣
  後漢韋仲將製墨之法曰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煙乾擣以細綃蓰去草芥物至輕不宜露𨺗於缸中蓰去草芥慮飛散也煙一斤以上好膠五兩浸梣皮即江南檀木皮入水緑色又解膠並益墨色可下去黃雞子五枚亦以真珠一兩麝香一兩皆別治細蓰都下調合鐡臼中寧剛不宜擇搗三萬杵多亦善不過得二月九月溫則臭敗寒則難乾每錠重不過三兩故蕭子良荅王僧䖍雲仲將之墨一㸃如漆
  冀公墨法松煙二兩丁香麝香乾漆各少許右以膠水溲作靛火煙上薫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色碧其色俱可愛昔祖氏本易定人唐氏之時墨官也今上墨必假其姓而號之大約易水者為上其妙者必鹿角膠煎為膏而和之故祖氏之名聞於天下太行濟源王屋亦多好墨有圓如規亦古墨之製也有以枯木煙為之者尤粗又雲上黨於心為之尤佳突之末者為上
  江南黟歙之地李廷珪墨尤佳廷珪本易水人其父超唐末流離渡江覩歙中可居造墨故有名焉今有人得而藏於家亦不下五六十年蓋膠敗而墨調也其堅如玉其文如犀冩踰數十幅不耗一二分也
  墨或堅裂者至佳凡收貯宜以鈔SKchar盛於透風處佳及造朱墨法上好硃砂細研飛過好朱紅亦可以梣皮水煮膠青浸一七傾去膠青於日色中漸漸曬之乾濕得所如墨梃於朱硯中研之以書碑名亦須二月九月造者佳
  宋張永渉獵詩史能為文章善𨽻書又有巧思紙墨皆自造上每得永表輙執玩咨嗟乆之供御者不及也造麻子墨法以大麻子油沃糯米半碗強碎剪燈心堆於上然為燈置一地坑中用一瓦鉢微穿透其底覆其熖上取煙煤重研過以石器中煎煮皁莢膏並研過者糯米膏入龍腦麝香秦皮末和之搗三千杵溲為挺置䕃室中候乾書於紙中向日金字也
  秦皮陶隠居俗謂之礬槻皮以水清和墨書色不脫故造墨方多用之
  近黟歙間有人造白墨色如銀逮研訖即與衆墨無異竟未知其所製之法
  漢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答劉歆書雲雄為郎自奏心好躭博麗之文願不愛三嵗俸息休直事得肆心廣意成帝詔下奪俸令尚書賜筆墨得觀書於石室故天子上計孝亷及內郡衛卒㑹者雄常把三十弱翰齎油素四尺以問其異歸則以鉛撾松槧二十七年於茲矣
  偽蜀有童子某者能書孟氏召入甚佳其頴悟遂錫之衣服及墨一丸後家童誤墜於庭下盆池中逮數年重植盆花乃復獲之堅勁光膩仍舊或雲僖宗朝所用之餘者也
  唐王勃為文先研墨數升以被覆面謂之腹藁起即下筆不休幼常夢異人遺之墨丸盈袖
  西域僧言彼國無硯筆紙但有墨中國者不及也雲是雞足山古松心為之僕常獲貝葉上梵字數百墨倍光澤㑹秋霖為窻雨濕因而揩之字終不滅
  常侍徐公鉉雲遼東有雲穴山山有墨石親常使之又雲幼年嘗得李超墨一錠不過咫細而狹與其愛弟鍇共用之日書不下五千字凡十年乃盡磨處邊際如刃可以割紙自後李氏墨無及此者超即廷珪之父也唐末陶雅為歙州刺史二十年嘗責李超雲爾所造墨殊不及吾初至郡時何也對曰公初臨郡嵗取不過墨十挺今數百挺未已何暇精好焉山中新伐木書之字即隠起他日洗去墨字猶分明又書於版牘嵗乆木朽而字終不動蓋煙煤能固木也亦徐常侍言
  今之小學者將書必先安神養氣存想字形在眼前然後以左手研墨墨調手穏方書則不失體也又雲研墨如病蓋重調勻不泥也又雲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冰雲用則旋研無令停乆乆則塵埃相汚膠力墮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
  後漢李尤墨銘書契既逺研墨乃陳煙石附筆以流以伸
  魏曹植樂府詩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翰古人感鳥跡文字有改刋
  唐李白謝張司馬贈墨歌上黨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黃頭奴子雙鴉鬟錦囊養之懐䄂間今日贈子蘭亭去興來灑筆㑹稽山
  朱長文曰筆硯紙墨四者書之器也欲善其事而不利其器鮮能造其精妙古人有不假手於人而自為之者其措意豈不勤哉余因讀蘇大參文房四譜因取其事有禆於書者勒成兩卷贅乎墨池編之末以貽後學雲














  墨池編卷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