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鈐
本作品收錄於《景岳全書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經義(一)

屬性:《癰疽篇》∶黃帝曰∶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 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岐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 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 不成,五穀不殖;徑路 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 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 ,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 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髒傷故死 矣。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曰名。岐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 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於頸,名曰 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 死矣。陽氣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發於 肩及 ,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 之。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 ,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治之。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 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 KT , 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 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FS 草根各一升 ,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濃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發於股脛,名 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 ,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 治,十日而當死。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 ;須其柔,乃石之者,生。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 陰者,三十日死。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發於內踝,名曰 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 癰,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 ,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 衰,急斬之,不則死矣。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 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 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 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 。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玉版篇》∶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 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 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黃帝曰∶多害者其 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順焉。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 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寒熱病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 也,背三,五臟之 四, 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 ,致氣則生為癰疽也。 《生氣通天論》曰∶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 ,寒薄為 ,郁乃痤。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陷脈為 ,留連肉腠,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腸 為痔。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脈度篇》曰∶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 石者,亦從東方來。 《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 大氣。邪溢於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 。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 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 谷也。 《刺節真邪篇》曰∶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 則為骨痹;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 與熱相搏,久留而內着。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 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而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 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 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 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 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病能論》∶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 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 不行,故胃脘為癰也。帝曰∶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愈,其真安在。岐 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 所謂同病異治也。 《脈要精微論》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 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厥論》曰∶少陽厥逆,機關不利。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 不可治,驚者死。 《寒熱篇》帝曰∶寒熱瘰 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然。岐伯曰∶此皆鼠 寒熱之毒氣 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鼠 之本,皆在於髒,其末上出於頸腋之間,其浮於脈中,而未內 着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黃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 去,而絕其寒熱。宜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而已。黃 帝曰∶決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 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 不下貫瞳子,可治也。 《通評虛實論》曰∶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民病身熱骨痛,而為浸淫。歲金太過,民病兩脅下少腹 痛,目赤痛, 傷,耳無所聞。歲木不及,復則炎暑流火。濕性燥,病寒熱瘡瘍痱疹癰痤。 歲金不及,復則寒雨暴至,民病口瘡。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其病支廢癰腫瘡瘍。卑監之紀,其動瘍涌分潰癰腫。赫 曦之紀,其病笑瘧瘡瘍。堅成之紀,其動暴折瘍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鼻窒瘡瘍。太陽 司天,寒氣下臨,甚則 腫,身後癰。少陰司天,熱氣下臨,甚則瘡瘍。地有高下,氣有 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脈候(二)

屬性:浮數之脈,應發熱,其不發熱而反惡寒者,若有痛處,癰疽之謂也。 洪大之脈,其主血實,積熱瘡腫。凡洪大者,癰疽之病進也。膿未成者,宜下之。膿潰 之後,脈見洪大,則難治。若兼自利,尤有凶候。 數脈主熱,浮而數者,為表熱。沉而數者,為里熱。諸緊數之脈,應發熱而反惡寒者, 癰疽也。仲景曰,數脈不時見,則生惡瘡也。又曰,肺脈數者,生瘡也。凡諸瘡,脈至洪數 ,其內必有膿也。 實脈,主邪盛,邪氣盛則實也。癰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虛人,則最忌之,以正不勝邪也。 滑脈,多陽,或為熱,或為虛。瘡瘍得此,膿未成者,可內消膿。已潰者,宜托里。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散脈,為血虛有表無里也。凡瘡毒膿潰之後,脈見洪滑粗散,而煩痛不除者,難治,以 其正氣虛,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其浮散無根也。 長脈,主陽氣充實。傷寒得之,將欲汗解也。長而緩者,胃脈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長則氣治也。 芤脈,主陰虛血虛,膿潰後得之為宜,以脈病相應也。 弦脈,主肝邪。《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內寒外熱,欲發瘡疽也。 緊脈,主切痛積癖。凡瘡疽得此,則氣血留滯,邪結不散,多為痛也。 短脈,主虛。經曰,短則氣病,以其乏胃氣也。瘡瘍脈短,真氣虛也。諸病見之,皆為難治,尤不可攻也。 澀脈,主血虛氣澀。瘡瘍潰後得之無妨。 沉脈,為陰。瘡瘍得之,邪氣深也。 遲脈,主陽氣不足。瘡瘍得之,潰後自愈。 緩脈,無邪。長而緩者,百病皆宜。瘡瘍得此,則易愈,以其有胃氣也。 弱脈,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之脈,凡沉遲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脈,主虛。真氣復則生,邪氣勝則死。瘡瘍潰後,微而和者,將愈也。 脈細,主陽衰。瘡瘍脈細而沉者,里虛而欲變證也。 虛脈,空而無力。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瘍得之,只宜托里養血補氣也。 軟脈,少神元氣弱也。凡瘡瘍之脈,但見虛遲軟弱者,悉宜補虛排膿托里。 牢脈,堅強,陰之虧也。凡瘰 結腫之類,診得牢脈者,皆不可內消也。 結促之脈,凡陰衰則促,陽衰則結。大抵結促之脈,由氣血俱虛而斷續者居多。瘡瘍得 之,多宜托里。然有素稟結促者,又當以有力無力,辨其虛實。實者可下,虛者不可不補。 右癰疽脈二十二種,大都微弱虛細遲緩短澀者,必氣血皆虛,形精不足,俱當用補用托 ,不可妄攻,無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結促等脈,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實論治,必須 詳審形證,或攻或補,庶無誤也。 齊氏曰∶瘡瘍之證,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血氣聚散。又曰∶脈洪大而數者,實 也。細微而數者,虛也。 河間曰∶脈沉實者,其邪在髒。浮大者,其邪在表。 立齋曰∶癰疽未潰,而脈先弱者,何以收斂。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論證(三)

屬性:凡瘡瘍之患,所因雖多,其要惟內外二字;證候雖多;其要惟陰陽二字。知此四者,則 盡之矣。然內有由髒者,有由府者,外有在皮膚者,有在筋骨者,此又其淺深之辨也。至其 為病,則無非血氣壅滯,營衛稽留之所致。蓋凡以郁怒憂思,或淫慾丹毒之逆者,其逆在肝 脾肺腎,此出於髒而為內病之最甚者也。凡以飲食濃味,醇酒炙爆之壅者,其壅在胃,此 出於腑,而為內病之稍次者也。又如以六氣之外襲,寒暑之不調,侵入經絡,傷人營衛,則 凡寒滯之毒,其來徐,來徐者,其入深,多犯於筋骨之間,此表病之深者也。風熱之毒其來 暴,來暴者,其入淺,多犯於皮膚之間,此表病之淺者也。何也。蓋在髒在骨者多陰毒,陰 毒其甚也。在腑在膚者多陽毒,陽毒其淺也。所以凡察瘡瘍者,當識癰疽之辨∶癰者熱壅於 外,陽毒之氣也,其腫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澤,其膿易化,其口易斂,其來速, 者其愈亦速。此與臟腑無涉,故易治而易愈也。疽者結陷於內,陰毒之氣也,其腫不高,其痛 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領之皮,其來不驟,其愈最難。或全不知痛癢,甚有瘡毒未形,而 精神先困,七惡疊見者,此其毒將發而內先敗,大危之候也。知此陰陽內外,則瘡癰之概, 可類見矣。然此以外見者言之,但瘡瘍之發原無定所,或在經絡,或在臟腑,無不有陰陽之 辨。若元氣強,則正勝邪,正勝邪則毒在腑,在腑者便是陽毒,故易發易收而易治。元氣弱 則邪勝正,邪勝正則毒在髒,在髒者便是陰毒,故難起難收而難治。此治之難易,全在虛實 。實者易而虛者難也,速者易而遲者難也。所以凡察癰疽者,當先察元氣以辨吉凶,故無論 腫瘍潰瘍,但覺元氣不足,必當先慮其何以收局,而不得不預為之地。萬勿見病治病,且顧 目前,則鮮不致害也。其有元氣本虧,而邪盛不能容補者,是必敗逆之證。其有邪毒熾盛, 而脈證俱實者,但當直攻其毒,則不得誤補助邪,所當詳辨也。 華元化曰∶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府蓄毒不流,非獨因營衛閉塞而發也。其行也有處 ,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發於皮毛者肺之毒,發於肌肉者脾之毒,發於骨髓者腎之毒, 發於筋膜者,肝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 於上者,陽中之毒;發於外者,六腑之毒;發於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 ,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 。又近骨者多冷,近膚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近膚者,久不愈,則傳氣成 漏。成蟲,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多痛少癢,或不癢不痛。內虛外實者,多痛 少癢。血不止,則多死。潰膿,則多生。證候多端,要當詳治。 伍氏雲∶癰疽之疾有二十餘證∶曰 發、痼發、石發、岩發、蜂巢發、蓮子發、椒眼 發、連珠發、竟體發、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頷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 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又曰∶五臟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瘡證,有傷髒膜者多致不救。腑氣浮行於表,故癰腫 浮高為易治;髒血沉寒主里,故疽腫內陷為難治。 又曰∶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為癤,三寸至五寸為癰,一尺為 疽,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若脈洪數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則排 膿止痛。膿盡則長肌敷痂,當酌輕重順逆而審治之。 馬益卿《癰疽論》曰∶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營衛, 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此人之常數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生熱 ,否則生寒,結則為瘤贅,陷則為癰疽,凝則為瘡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 ,則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則留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風毒乘之而致然也。 薛立齋曰∶瘡瘍之作,皆由膏梁濃味,醇酒炙爆,房勞過度,七情鬱火,陰虛陽輳 ,精虛氣節,命門火衰,不能生土;營衛虛弱,外邪所襲,氣血受傷而為患。當審其經絡受 證,標本緩急以治之。 陳良甫曰∶外如麻,里如瓜。又曰,外小如錢,內可容拳。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善惡順逆(四)

屬性:癰疽證,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凡飲食如常,動息自寧,一善也;便利調勻,成微見干 澀,二善也;膿潰腫消,水漿不臭,內外相應,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肌肉好惡分) 明,四善也;體氣和平,病藥相應,五善也。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瀉 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氣息綿綿,脈病相反,膿血既泄,腫 尤甚,膿色臭敗,痛 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睛明內陷,三惡也;喘粗短 氣,恍惚嗜臥,面青唇黑,便污未潰,肉黑而陷,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潰青黑 ,筋腐骨黑,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發痰嘔吐,氣噎痞塞,身冷自汗, 耳聾驚悸,語言顛倒,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五善者,病 在腑,在腑者輕。七惡者,病在髒,在髒者危也。 齊氏曰∶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豈 淺識之所知哉。然五善並至,則善無加矣。七惡並至,則惡之極矣。凡五善之中,乍見一二 善證,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抵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 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又凡膿潰之後,而煩疼不除,診其脈洪數粗散者難痊,微澀遲緩者 易愈。此善惡之證,於診候中,亦可知也。若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之證者,白睛青 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利嘔,蓋 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可隨證以治之。(出《外科精義》,宋齊德之着。) 陳氏曰∶病有甚而致生,有微而致死,病證難辨,死生何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 膜者死。未潰內陷,面赤唇黑,便污者死。煩悶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患入腹者不治,入 囊者不治。鬢深寸許者不治。頤後一寸三分,名銑毒,亦不治。無此者生。流注雖多,療 之必愈。(出《外科精要》,宋臨江陳自明着。) 《發揮》曰∶大抵發背、腦疽、脫疽,腫痛色赤者,乃水衰火旺之色,多可治。若黑若 紫,則火極似水之象,乃其腎水已竭,精氣枯涸也,決不治。又骨髓不枯,臟腑不敗者,可 治。若老弱患此,瘡頭不起,或腫硬色夭,堅如牛領之皮,脈更澀,此精氣已絕矣,不可治 ,或不待潰而死。有潰後氣血不能培養者,亦死。 立齋曰∶瘡瘍之證,有五善七惡。善者,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證。多因元氣 虛弱。或因膿水出多,氣血虧損;或因汗下失宜,營衛消鑠;或因寒涼克伐,血氣不足; 或因峻厲之治,胃氣受傷;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餘而內實不足。法當純補胃氣,多有 可生,不可因其證惡,遂棄而不治。若大渴發熱,或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一惡也。竹葉 黃湯。氣血俱虛,八珍湯加黃 、麥冬、五味、山茱萸。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煎服。 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旺,二惡也。人參黃 湯。如不應,用十全 大補湯加麥冬、五味。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 三惡也。六味丸料。如或陰中有火,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炒山梔、麥 冬、五味。喘粗短氣,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加大棗、生薑。如不應,用補 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參平肺散。陰火傷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肩 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五惡也。補中益氣湯加熟地、山藥、山茱萸、五味。如不 應,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 六惡也。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如不應,急加附子。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 者,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薑。如不應,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 急加附子,或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姜。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 證也。急用托里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溫補。此七惡之治法也。此外,更 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閉;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 切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於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濃 仍寒。此血氣虛極,傳變之惡證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 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證也。若有汗而不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 張,頸項強勁,此血氣虛極,變痙之惡證也。俱急用參、 、歸、術、熟地、附、桂之屬救 之,間有可生者。宋時齊院令雖嘗纂其狀,而未具其因。皇明陶節庵,雖各立一方,亦簡而 未悉,予故補其缺雲。 又曰∶前證善者,乃五臟未傷,病微邪淺,使能慎起居,節飲食,則勿藥自愈。惡者 ,乃五臟虧損之證,前哲雖雲不治,若能補其脾胃,固其根本,多有可生者,豈可以其惡而遂棄之耶。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虛實(五)

屬性:齊氏曰∶瘡疽之證,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不同也,不可不辨∶如腫起堅硬,膿 稠者,瘡疽之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瘡疽之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腸滿膨 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干,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悶塞者,悉臟腑之實也; 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短少,大便滑利 ,聲音不振,精神睏倦,悉臟腑之虛也。凡瘡疽,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 粘,頭目昏重者,血氣之實也。凡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不堪熱痛,肌寒肉冷, 自汗色夭者,氣血之虛也。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引冷,睡語咬 牙者,上實也。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寧者,下虛也。腫 尤甚,痛不 可近,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如淋,心神煩悶,恍惚不寧者,邪氣之實也。肩項不便,四 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食不知味,音嘶色敗,四肢浮腫,多日不潰者,真氣之虛也 。又曰∶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又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也。又曰∶診其脈洪大而數 者實也,細微而軟者虛也。虛則補之,和其氣以托里也。實則瀉之,疏利而導其滯也。《內 經》曰∶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又曰∶形傷痛,氣傷腫。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精要》曰∶凡瘡疽腫高痛甚,煩渴飲冷,此病氣元氣俱有餘,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 活命飲為主。若腫高痛甚,口乾飲熱,此病氣有餘,元氣不足,宜用托里消毒散為主。若漫 腫微痛,食少體倦,此病氣元氣俱不足,宜用六君、補中二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者消,已 成者潰,已潰者斂矣。 《心法》曰∶凡瘡口不合,膿水清稀,氣血俱虛也。飲食少而難化,脾胃虛寒也。肌體 瘦弱,面色痿黃,膽氣不行也,非參 歸術之類不能補,非附子不能助其功。今飲食進少, 且難消化,屬脾胃虛寒。蓋脾胃屬土,乃命門火虛不能生土而然。不宜直補脾胃,當服八味 丸補火以生土也。 立齋曰∶瘡瘍之作,當審其標本虛實,邪正緩急而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 ;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又虛者,必先於治本而兼以治標。大要腫高 痛,膿水稠粘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 。不腫不痛,或漫腫黯黑不潰者,元氣虛甚,治之尤難也。主治之法,若腫高 痛者,先用 仙方活命飲解之,後用托里消毒散。漫腫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應,加姜、桂。若膿出而 反痛者,氣血虛也,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子加歸、 、肉桂。不生肌 ,不收斂,脾氣虛也,四君加地黃、木香。惡寒憎寒,陽氣虛也,十全大補加姜、附。晡熱 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 ,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 ,前湯加麥冬、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 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 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 湯加減八味丸。 又曰∶大凡虛怯之人,不必分其腫潰,惟當先補胃氣。或疑參 滿中,間有用者,又加 發散敗毒,所補不償,所損又有,泥於氣質素實。或有痰不服補劑者,多致有誤。殊不知瘡 瘍之作,緣陰陽虧損,其膿既泄,則氣血愈虛,豈有不宜補者哉。故丹溪曰∶但見腫痛,參 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 又曰∶氣無補法,俗論也。以其為病,痞滿壅塞,似難於補,不知正氣虛,而不能營運 ,則邪氣滯而為病。經雲∶壯者氣行則愈,怯者弱者則着而為病。苟不用補氣,何由而行乎。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淺深辨(六)

屬性:齊氏《精義》曰∶瘡候多端,欲辨淺深,直須得法。簡而論之,則瘡疽概舉有三∶腫高 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皮肉之色不變者,發於骨髓。又曰∶凡療瘡疽 ,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又驗其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 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瘡疽必深也。若人雖患瘡疽,而起居平和, 飲食如故者,其瘡浮淺也。惡瘡初生,其頭如米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 展,覺有深 意,速服犀角升麻湯,及漏蘆湯、通氣等藥,取通利疏暢,兼用浴毒湯, 潰之類。若浮淺 者,貼膏 求差。以此推之,則深淺之變,始終之次也。又曰∶憎寒壯熱,所患必深。肉 色不變,發於內也。 曾氏曰∶凡癰疽,其脈浮數洪緊,腫 作痛,身熱煩渴,飲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 發於外而為癰。其勢雖急,投以涼劑,多保全生。其脈沉細伏緊,初發甚微,或無瘡頭,身 不熱而內燥,體重煩疼,情緒不樂,胸膈痞悶,飲食無味,此五臟不和,毒蓄於內而為疽。 急投五香連翹湯,或神仙截法蠟礬丸、制甘草湯防托毒氣,免致變證內攻,尤宜當頭隔蒜灸 。若塗毒藥,迷其腠理;投涼藥,虛其真氣。故善惡之證,在乎醫之工拙耳。或噫氣痞塞, 咳逆,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惚驚悸,語言顛倒,皆深惡證也。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 則危。五善並至,則善無以加,七惡並臻則惡之極矣。 李氏曰∶疽初發一粒如麻豆,發熱腫高,熱痛色赤,此為外發。勢雖熾盛,治得其法, 可保其生。若初時不發熱,體倦怠,患處如故,數日不腫痛,五內已壞。雖有盧、扁之藥, 亦未如之何矣。 立齋曰∶前證有因元氣虛而不能發出者,有因敷貼寒藥而不發出者,有因攻伐過傷氣 血而不能發出者,有因熱毒內蘊而失疏托者,審而治之,多有生者。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總論治法(七)

屬性:瘡瘍之治,有宜瀉者,有宜補者,有宜發散者,有宜調營解毒者,因證用藥,各有所主 。經曰∶形氣有餘,病氣有餘,當瀉不當補;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此其大綱 也。故凡察病之法,若其脈見滑實洪數,而 腫痛甚,煩熱痞結,內外俱壅者,方是大實之 證。此其毒在臟腑,非用硝黃猛峻等劑,蕩而逐之,則毒終不解。故不得不下,然非有真實 滯者不可下,此下之不可輕用也。其有脈見微細,血氣素弱,或腫而不潰,潰而不斂,或飲 食不加,精神疲倦,或嘔吐泄瀉,手足常冷,膿水清稀,是皆大虛之候。此當全用溫補,固 無疑矣。然不獨此也。即凡見脈無洪數,外無煩熱,內無壅滯,而毒有可慮者,此雖非大虛 之證,然察其但無實邪,盒飯托里養營,預顧元氣。何也。蓋恐困苦日久,或膿潰之後,不 待損而自虛矣。及其危敗,臨期何能及哉。故丹溪雲∶癰疽因積毒在臟腑,宜先助胃壯氣,以 固其本。夫然則氣血,凝結者自散,膿瘀已成者自潰,肌肉慾死者自生肌肉,已死者自腐肌 肉,已潰者自斂。若獨攻其瘡,則脾胃一虛,七惡蜂起,其不死者幸矣,即此謂也。其有脈 見緊數,發熱憎寒,或頭痛,或身痛,或四肢拘急無汗,是必時氣之不正,外閉皮毛,風熱 壅盛而為癰腫,此表邪之宜散者也。如無表證,則不宜妄用發散,以致亡陽損衛。故仲景曰 ∶瘡家不可汗,此之謂也。其有營衛失調,氣血留滯而偶生癰腫,但元氣無損,飲食如常, 脈無凶候,證無七惡,此其在腑不在髒,在表不在里。有熱者清其熱,有毒者解其毒,有滯 者行其氣,所當調營和衛而從平治者也。大都瘡瘍一證,得陽證而病氣形氣俱有餘者輕,得 陰證而形氣病氣俱不足者重。若正氣不足而邪毒有餘,補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危。若毒雖 盡去,而脾腎已敗,血氣難復者,總皆不治之證。故臨證者,當詳察虛實,審邪正,辨表里 ,明權衡。尚舉措略乖,必遺人大害。斯任非輕,不可苟也。 王海藏《元戎》曰∶若人氣血壅盛,營衛充滿,抑遏不行,腐化而為癰者,當泄之,以 奪其盛熱之氣。若人飲食少思,精神衰弱,營衛短澀,寒搏而為癰者,當補之,以接其虛怯之氣。 丹溪亦曰∶腫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行散為主。 東垣曰∶瘡疽之發,其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熱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里以溫劑 。反用寒藥,則使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藥托里,則 使骨髓之病上徹皮毛,表里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危殆,重則死矣。 《病機機要》雲∶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 赤痛,深於內其邪氣深,故宜疏 通臟腑以絕其源。外之內者,其脈浮數, 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而內行,故先宜托 里也。內外之中者,外無 惡之氣,內亦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營衛也。用此三法之後 ,雖未即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故治瘡大要,須明此托里、疏通、和營衛之三法。 陳良甫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雲癰疽多生於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 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並明灸足三里,以發泄其毒。蓋邪 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則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 臟腑既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猶忌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閉,脈沉實洪數者,宜 用大黃等藥,以泄其毒,後以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立齋曰∶按前證,若熱毒蘊於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 陰虛陽湊,精虛氣怯,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 腫,不作膿者, 雖其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 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 大抵腫高 痛,膿水稠粘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 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不潰者,發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里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里散;如不應,加姜、桂。若 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 、肉桂。不生 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姜、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 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 ,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冬、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 ,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 大補加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 ,加減八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 ,失於預補所致。又曰∶凡瘡瘍用藥,當審其經絡受證,標本虛實,以治之。不可泥於熱毒 內攻,專用寒涼克伐之劑,虧損脾胃氣血,多致有誤。且以虛弱之人,用峻利之藥,則藥力 未到,胃氣先傷,虛虛之禍,有所不免。故凡元氣不足者,既治其初患,更當內用參 歸術 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又曰,凡癰疽腫痛,初生便覺脈沉細而煩悶 ,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當即用托里散及溫熱之劑,以從治 之。又曰∶前證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於內,宜內疏黃連湯,以泄內毒。若頭痛 拘急,發熱惡寒者,由邪客於外,宜人參敗毒散,以散表邪。若腫痛 赤,發熱作渴,此 毒氣凝於肉里,宜仙方活命飲,解散其毒。若食少體倦,發熱惡寒,此中氣虛弱,宜六君子湯 ,以補脾胃。又曰∶大抵證有本末,治有權宜。治其主,則末病自退。用其權,則不拘於時。 泥於守常,必致病勢危甚。況雜用攻劑,動損各經乎。羅謙甫雲∶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 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變,因細事而取敗者多矣。 凡癰疽,實證不可溫補,虛證不可涼泄,此大法也。觀前條陳良甫曰∶凡瘡瘍未潰,一 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已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又立齋雲,若腫 痛甚,煩躁 脈大,寒熱往來,大便秘結,小便澀痛,心神憒悶,皆邪熱之證。凡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 可用,雖潰瘍亦不可用也。此固然矣。然二公已道其半,猶未盡也。余讀之曰,凡癰疽陰盛 陽衰者,但見體虛脈弱,陽氣無權等證,則凡苦寒之劑,非為潰瘍不可用,即腫瘍亦不可用 也。又若陰邪凝結之毒,非用溫熱,何以營運。而陳氏謂腫瘍不可用熱藥,恐不可以概言也。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敗毒(八)

屬性:《外科樞要》曰∶瘡瘍之證,當祭經之傳受,病之表里,人之虛實,而攻補之。假如腫 痛熱渴,大便秘結者,邪在內也,疏通之。 腫作痛,寒熱頭疼者,邪在表也,發散之。 腫痛甚者,邪在經絡也,和解之。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 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氣血虛甚也,峻補之。色黯而微腫微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 潰,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泥其未潰,而概用敗毒,復損脾胃,不惟腫者不能成膿,而潰 者亦難收斂,七惡之證蜂起,多致不救。馬益卿曰∶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為主。如 欲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外皆虛,宜以托里補接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虛虛之失,治者審之。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托里(九)

屬性:齊德之曰∶凡瘡疽丹腫,結核瘰 ,初覺有之,即用內消之法。經久不除,血氣漸衰, 肌寒肉冷,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證不明者,並宜托里 。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里補之。陰陽不和,托里調 之。大抵托里之法,使瘡無變壞之證。凡為瘡醫不可一日無托里之藥。然而寒熱溫涼,煩渴利 嘔,臨證宜審其緩急耳。 馬益卿曰∶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次以行經活血藥為佐,參 以經絡時令,務使毒氣外泄,治之早者,可以內消。此托里之旨也。 立齋曰∶大凡瘡瘍之作,由胃氣不從。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營養 。余嘗治初結未成膿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潰者,托而開之。膿 已潰者,托而斂之。東垣雲∶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谷之海,主養四旁以生血氣,故胃氣乃 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厥有旨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論汗下(十)

屬性:仲景治傷寒,有汗吐下三法。東垣治瘡瘍,有疏通、托里、和營衛之三法。用之得宜, 厥疾瘳矣。假如瘡瘍腫硬木悶,煩熱便秘,脈沉而實,其邪在內,當先疏其內以下之。 腫 作痛,便利調合,脈浮而洪,其邪在表,當先托其里以汗之。仲景曰∶瘡家雖身體疼痛,不 可發汗,汗之則發痙。苟不詳審,而妄為汗下,以致血氣虧損,毒反延陷,少壯者難以潰斂 ,老弱者多致不救。(見《外科樞要》。) 羅謙甫雲∶丁巳歲冬月,予從軍曹州,有牛經歷者,病頭目赤腫,身前後尤甚,疼痛不 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粘,飲食難下,不得安臥。一瘍醫,於腫上砭刺四五百 針,腫亦不減,其痛益甚,莫知所由。予往診視,其脈浮緊,按之洪緩。此證乃寒覆皮毛, 郁遏經絡,熱不得散,聚而為腫。經雲∶天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身中,皮膚緻密,腠理閉 ,汗不出,氣血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 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溫凍解,而後水可行,地可穿,人脈亦猶是也。又雲∶冬月閉藏,用 藥多而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其病自已。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 之也,遂用托里溫中湯,根據方餌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濃被覆其身,臥於暖處,使經血溫, 腠理開,寒氣散,陽氣升。大汗出後,腫減八九。再服則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鼠粘子, 腫痛悉愈。經言∶汗之則瘡已。信哉斯言。或雲∶仲景言,瘡家雖身痛不可發汗,其理何也 。余曰∶此說乃營氣不從,逆於肉理,而生瘡腫作身疼痛,非外感寒邪之病,故戒之,以不可 發汗,汗之則成痙也。又問∶仲景言鼻衄者不可發汗,復言脈浮緊者當以麻黃湯發之,衄血 自止,所說不同,其故何也。予曰∶此正與瘡家概同,夫人身血之與汗,異名而同類,奪汗 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今衄血妄行,為熱所逼,更發其汗,是反助熱邪,重竭津液,必變凶 證,故不可汗。若脈浮則在表,脈緊則在寒,寒邪郁遏,陽不得伸,熱伏營中,迫血妄行, 上出於鼻,故當用麻黃湯散其寒邪,使陽氣得舒,其血自止,又何疑焉。或者嘆曰∶知其要 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潔古之學,可謂知其要者矣。 東垣雲∶瘡瘍有因風熱外郁,其人多怒,其色赤,其腫高,結硬而痛,其脈洪緊而弦, 是邪客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故發其汗而通其營衛,則邪氣去矣。又曰∶瘡瘍諸病,凡面 赤者,雖伏大熱,禁不得攻里,攻里則下利,此以陽邪怫鬱在經,宜發表以去之,故曰火郁 則發之。雖大便數日不見,宜多攻其表,以發散陽氣,少加潤燥之藥以潤之。如見風脈風證, 只宜用風藥發表,風邪解則大便自通也。若只乾燥閉澀,止宜潤之,切不可下也。但瘡瘍郁 冒,俗乎昏迷是也,宜汗之則愈。 初虞氏雲∶凡癰疽始作,須以大黃等藥亟轉利之,勿以困苦為念。與其潰爛而死,不若 利之而死,況有生道哉。古人立法,率用五香連翹漏蘆等藥,貧乏者單煮大黃湯以利之,至 於膿潰乃服黃 等藥以排膿,《千金》、《外台》備矣。世以瘡發於外,不行轉利而死者多 矣。立齋曰∶按前證,若腫高 痛,臟腑閉結,屬內外俱實者,當用前藥瀉之。若漫腫微痛 ,臟腑不實,屬內外俱虛者,當用內托補之。若患腫無頭,肉色不變,當助胃壯氣,令其內 消。若疼痛不止, 腫不消,當用人參黃 湯以托里排膿。若飲食少思,肌肉不生,當用 參托里散,以補養脾胃。 立齋曰∶王德之患發背,脈浮數按之則澀,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加脹。余曰∶邪在表 不在里,但因氣血虛,飲食少,故大便不行,非熱結也,宜生氣血為主。彼不信,以為積毒 在內,仍用大黃,遂連瀉不止,更加發熱呃逆,飲食不進而死。其子曰∶瀉亦能為害乎。余 曰∶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不當瀉而強瀉,令人洞瀉不禁者死。下多亡陰者死。曰∶瘡瘍 乃積毒在髒,若不驅逐,何以得解。余曰∶瘡瘍雖積毒在臟腑,治法先當助胃氣,使根本堅固 ,參以行經活血時宜之藥,非宜妄用大黃也。今其病在表,而反以峻利之劑,重奪其陰,其 可乎哉。故曰表病里和而反下之,則中氣虛表邪乘虛而入,由是變證百出。雖雲脈浮數者邪 在表,當用托里復煎散,然其間黃芩、蒼朮亦不敢妄用。脈沉實者邪在里,當用內疏黃連湯 ,然其中大黃檳榔亦不敢妄用。況浮數澀主氣血皆虛,且邪既在表,而反用峻劑重傷其里, 誅伐無過,不死何俟。 愚謂瘡腫之屬表邪者,惟時毒、丹毒、斑疹,及頭面、頸項、上焦之證多有之。察其果 有外邪而脈見緊數,證有寒熱者,方宜表散。然散之之法,又必辨其陰陽盛衰,故或宜溫散 ,或宜涼散,或宜平散,或宜兼補而散,或宜解毒而散,此散中自有權宜也。又如里證用下 之法,則毒盛勢劇者大下之,滯毒稍輕者微下之,營虛便結而毒不解者養血滋陰而下之,中 氣不足而便結壅滯者潤導而出之。凡此皆通下之法,但宜酌緩急輕重而用得其當耳。故必察 其毒果有餘及元氣壯實,下之必無害者,方可用下,否則不但目前,且尤畏將來難治之患。 是以表證不真者不可汗,汗之則亡陽。里證不實者不可下,下之則亡陰。亡陰亦死,亡陽亦 死,醫固可以孟浪乎。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論灸法(十一)

屬性:王海藏曰∶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 接之而令外。故經曰∶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潰,所以 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 痛,而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 李氏雲∶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於用藥,蓋使毒氣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門逐之, 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濃,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 每三壯易蒜,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不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此法之妙 ,人所罕知。若頭頂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碑》載。) 又曰∶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十 顆、淡豆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為度。 陳氏曰∶腦為諸陽之會,頸項近咽喉,腎俞乃致命之所,皆不可灼艾。 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也。只有用艾炷 灸者,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又曰∶凡治疽癰, 發背、疔瘡,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氣輕淺,灸而不痛者,乃毒氣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 外敷消毒之藥。大抵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痛者,難治。又曰∶凡隔蒜灸者 ,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里灸之。 《千金》雲∶癰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發如米粒,既便出膿,宜急斷口味,利去 其毒,用騎竹馬灸法,或就患處灼艾。重者四面,中央總灸一二百壯,更用敷藥,其效甚速。 立齋雲∶夫瘡瘍之證,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灼 艾之功甚大。若毒氣鬱結,瘀血凝滯輕者,或可藥散,重者藥無全功矣。東垣曰∶若不針烙 則毒氣無從而解。是故善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敗毒等劑,其壯實內熱者,或 可,彼怯弱氣虛者,未有不敗者也。又有毒氣沉伏,或年高氣弱,或服克伐之劑,氣益以虛 ,膿因不潰者,必假火力以成功。大凡蒸灸,若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接補陽氣,祛散寒 邪,瘡口自合,其功甚大。嘗治四肢瘡瘍氣血不足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尤 宜灸。蓋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發泄則不解散。若處貧居僻,一時無藥,則用隔蒜灸法尤 便。每三壯一易蒜片,大概以百壯為度。用大蒜,取其辛而能散。用艾炷,取其火力能透。 如法灸之,必瘡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不日自愈。一能使瘡不開大,二內肉不壞,三瘡 口易合,見效甚神。丹溪雲∶惟頭為諸陽所聚,艾壯宜小,而少。 曹工部,發背已十八日,瘡頭如粟,瘡內如錐,痛極時有悶瞀,飲食不思,氣則益虛, 以大艾隔蒜灸十餘壯,尚不知,而痛不減,遂明灸二十餘壯,內瘡悉去,毒氣大發,飲食漸 進。更以大補藥及桑木燃灸,瘀肉漸潰。 劉貫卿,足患疔瘡已十一日,氣弱,亦灸五十餘壯,更以托里藥而愈。 黃君,腿癰,膿清脈弱。一婦,臂結一塊已潰。俱不收斂。各灸以豆豉餅,更飲托里藥而愈。 一男子,胸腫一塊,半載不消。令明灸百壯方潰。與大補藥不斂,復灸以附子餅而愈。 一男子,患發背,瘡頭甚多,腫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潰,以艾鋪患處灸之,更以大補 藥數日,死肉脫去而愈。陳工部,患發背已四五日,瘡頭雖小,根畔頗大,以隔蒜灸三十餘 壯,其根內消。惟瘡頭作膿,數日而愈。 余丙子年忽噁心,大錐骨甚癢,須臾,臂不能舉,神思甚倦,此夭疽危病也。急隔蒜灸 之,癢愈甚。又明灸五十餘壯,癢遂止,旬日而愈。《精要》雲,灸法有四生之功,信矣。(薛按) 史氏引證曰∶瘍醫常器之,於甲戌年,診太學史氏之母,雲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 巳六月,果背胛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復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 勝,歸咎於艾。適遇一僧,自雲病瘡甚危,嘗灸八百餘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 頭及四傍各數壯,痛止。至三十餘壯,赤暈悉退。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 安寢,瘡實四寸,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立齋曰∶灼艾之法,必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 者灸至痛,則毒必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反害之。 愚意,癰疽為患,無非血氣壅滯留結不行之所致,凡大結大滯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 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極宜用灸。然又有孫道人神仙熏照方,其法尤精尤妙。若毒邪稍緩, 邪深經遠,而氣有不達,灸之為良。若毒邪熾盛,其勢猛急,而垂危者,則宜用熏照方,更勝於灸。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膿針辨(十二)

屬性:齊氏曰∶若發腫都軟而不痛者,血瘤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也 。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膿,此是寒熱所為也。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 此潰者,必多成 ,宜早服內塞散以排之。又凡察癰疽,以手掩其上,大熱者,膿成自軟也 。若其上薄皮剝起者,膿淺也。其腫不甚熱者,膿未成也。若患瘰 結核,寒熱發渴,經久 不消,其人面色痿黃者,被熱上蒸,已成膿也。至於臟腑腸胃內瘡內疽,其疾隱而深藏,目 既不見,手不能近,所為至難,但以診脈而辨之,亦可知也。有患胃脘癰者,當候胃脈。胃脈 者,人迎也。其脈沉數,氣逆則甚,甚則熱聚胃口,而胃脘為癰也。若其脈洪數者,膿已成 也。設脈遲緊,雖膿未就,已有瘀血也。宜急治之。不爾,則邪氣內攻,腐爛腸胃,不可救 也。又《肺癰論》曰∶始萌則可救,膿成即死,不可不慎也。久之,咳膿如粳米粥者,不治 。嘔膿而止者,自愈也。又《腸癰論》曰∶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出臍中者,惟大便 下膿血者,自愈也。 伍氏曰∶瘡腫赤色,按之色不變者,此膿已成也。按之隨手赤色者,其亦有膿也。按之 白色良久方赤者,此游毒已息,可就赤白盡處灸斷,赤腫自消。凡癰疽以手按之,若牢硬未 有膿也,若半軟半硬已有膿也。又按腫上不熱者,為無膿。熱甚者,為有膿,宜急破之。 立齋曰∶瘡瘍之證,毒氣已結者,但可補其氣血使膿速成。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淺深, 視其可否,針而去之。不可論內消之法。小按便痛者,膿淺也。大按方痛者,膿深也。按之 不復起者,膿未成也。按之即復起者,膿已成也。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泄,膿反難成。膿熟 而不針,則腐潰益深,瘡口難斂。若瘡深而針淺,內膿不出,外血反泄。若瘡淺而針深,內 膿雖出,良肉受傷。若元氣虛弱,必先補而後針,勿論尻神,其膿一出,諸證自退,若膿出 而反痛,或煩躁嘔逆,皆由胃氣虧損也。宜急補之。若背瘡熱毒熾盛,中央肉黯,內用托里 ,壯其脾胃,外用烏金膏塗於黯處。其赤處漸高,黯處漸低,至六七日間赤黯分界,自有裂 紋,如刀劃然,黯肉必漸潰矣。當用 針利剪徐徐去之,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妙。 若 雖有裂紋,膿未流利,及膿水雖出而仍痛者,皆未通於內,並用針於紋中引之。若患於背胛 之間,凡人背近脊處並胛,皮里有筋一層。患此處者,外皮雖破,其筋難潰,以致內膿不出 ,令人脹痛苦楚,氣血轉虛,變證百出。若待自潰,多致不救,必須開之引之,兼以托里。 常治此證,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堅物,待其自潰,不反甚乎。此非氣血壯實者,未 見其能自潰也。若元氣虛弱而誤服克伐,患處不痛,或肉將死,急須溫補脾胃,亦有生者。 後須純補之藥,庶可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氣血愈虛愈傷矣,何以生肌收斂乎。 大凡瘡瘍膿即潰,當大補血氣為先,須有他證,當以未治。 又曰∶凡瘡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膿者,補而成之,使不內攻。膿成則及時針之,不 數日即愈矣。常見患者皆畏針痛而不肯用,又有恐傷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所 ,若其膿成必腫高寸余,瘡皮又濃分許,用針深不過二分。若發於背,必腫高二三寸,入 針只於寸許。況患者肉既已壞,何痛之有。何傷之慮。凡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膿自 通,以致大潰不能收斂,氣血瀝盡而已者為多矣。 又曰∶凡瘡既成膿,皮膚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壯而充實者,或能自解, 若老弱之人,氣血枯槁,或兼攻發太過,不行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不誤事。 若毒結四肢,砭刺少緩,則腐潰深大,亦難收斂。毒結於頰項胸腹緊要之地,不問壯弱,急 宜針刺,否則難治。如沈氏室、黃上舍等,皆以此而歿者多矣。大抵瘡瘍之證,感有輕重, 發有深淺,淺者腫高而軟,發於血脈,深者腫下而堅,發於筋骨,然又有發於骨髓者,則皮 肉不變。故古人製法,淺宜砭而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若膿成之時,氣血 壯實者,或自出,怯弱者,不行針刺,鮮有不誤。凡瘡瘍透膜,十無一生,雖以大補藥治之 ,亦不能救,此可為待膿自出之戒也。故東垣雲∶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烙 ,反功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茲舉一二以告同道,並使患者知所慎雲。 又曰∶凡患瘡疽,雖因積熱所成,若初起未成膿,脈洪數,乃陰虛陽亢之證。若膿潰於 內,不得發泄於外,身必發熱,故脈見洪數,乃癰疽之病進也。膿既去則當脈靜身涼,腫消 痛息,如傷寒表證之得汗也。若反發熱作渴,脈洪數者,此真氣虛而邪氣實,死無疑矣。 又曰∶若治元氣不足之證,即其初患,盒飯用參 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 補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者,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而不潰,用艾 於當頭灸數炷以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論針法(十三)

屬性:上古有砭石之制,《內經》有九針之別,制雖不同,而去病之意則一也。且瘡瘍一科, 用針為貴。用之之際,雖雲量其潰之淺深,尤當隨其肉之濃薄。若皮薄針深,則反傷良肉, 益增其潰。肉濃針淺,則膿毒不出,反益其痛。用針者,不可不慎哉。至於附骨疽,氣毒流 注,及有經久不消,肉潰不痛者,宜燔針開之。若治咽喉之患,當用三棱針。若丹瘤及癰 毒四畔 赤疼痛如灼,宜用砭石去血,以泄其毒,則重者輕,輕者消。如洪氏室患腹癰,膿 脹悶瞀,以臥針刺膿出即蘇。一人患囊癰,膿熟腫脹,小便不利,幾殆,急針之,膿水大泄 ,氣通而愈。大抵用針之法,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所謂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 之患者,畏針而不用,醫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針,遂至膿已成而不得潰,或得潰而傷已深矣 ,卒之夭枉者十常八九,亦可悲矣。見《外科心法》 經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故血易泄,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澀 ,而衛氣沉。是以因天時而調血脈也。故凡遇天寒水冰,或陰氣凝滯之時,欲行針刺,則先 當溫衣覆蓋,或以艾葉炒熱,或熱盥熱衣類,先熨其處,務令血脈溫和,而後刺之,則血泄 氣行,其病立已。若血寒脈澀,遽爾用針,則邪毒不瀉,徒傷良肉,反以益其病也。 立齋曰∶凡元氣虛弱者,必當補助脾胃,禁用刀針,若妄用之,而去肉去血,便陽隨陰 散,是速其危也。 薛按曰∶四明有屠壽卿者,當門齒,忽如所擊,痛不可忍,脈洪大而弦。余曰,弦洪相 搏,將發瘡毒也。先用清胃散加白芷、銀花、連翹一劑,痛即止。至晚鼻上發一瘡,面腫黯 痛,用前藥加犀角一劑,腫至兩額,口出穢氣,脈益洪大,惡寒內熱。此毒熾血瘀,藥力不 能敵也。乃數砭患處,出紫血,服犀角解毒之藥。異日腫痛尤甚。又砭患處與唇上,並刺口 內赤脈,各出毒血,再服前藥,至數劑而愈。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用針勿忌FS神(十四)

屬性:立齋曰∶針灸之法,有太乙人神,周身血忌,逐年FS 神,逐日人神。而其穴有禁針禁灸 之論。犯者,其病難瘳,理固然也。但瘡瘍氣血已傷,肌肉已壞,急宜迎而奪之,順而取之 ,非平人針灸之比,何忌之有。《外科精義》雲∶瘡瘍之證,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 ,反攻於內,內既消敗,欲望其生,豈可得乎。危惡之證,發於致命之所,禍在反掌。腹癰 囊癰,二便不通,胸腹脹悶,唇疔喉痹,咽喉腫塞,其禍尤速,患者審之。 鄰人蘇子遇之內,左手指患疔,麻癢寒熱噁心,左半體皆麻,脈數不時見。余曰,凡瘡 不宜不痛,不宜大痛,煩悶者不治,今作麻癢尤其惡也。用奪命丹二服不應,又用解毒之劑 ,麻癢始去,乃作腫痛。余曰,勢雖危,所喜作痛,但毒氣無從而泄,欲針之。適值望日, 其家俱言FS 神不從,勢愈腫甚。余強針之,諸證頓退,又用解毒之劑,其瘡乃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圍藥(十五)

屬性:《內經》雲∶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又雲∶形傷痛,氣傷腫。此 則臟腑不和,而瘡發於外也,明矣。若塗貼寒涼,豈能調合臟腑,宣通氣血耶。若其腫痛熱渴 ,脈滑數而有力,證屬純陽者,宜內用濟陰湯,外用抑陽散,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散。若似 腫非腫,似痛非痛,似潰不潰,似赤不赤,脈洪數而無力,屬半陰半陽者,宜內用沖和湯, 外用陰陽散,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若微腫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脈雖洪大, 按之微細軟弱,屬純陰者,宜內服回陽湯,外敷抑陰散,則脾胃自健,陽氣自回也。丹溪曰 ∶敷貼之劑,應酬輕小熱證耳。若不辨其陰證陽證之所由分,而妄敷寒涼之劑,則迷塞腠理 ,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況運氣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敗肉得寒則不 潰,新肉得寒則不生,治者審焉。(見《外科樞要》) 立齋曰∶大抵瘡之起發潰斂,皆血氣使然,各人元氣虛實不同,有不能發出而死者,有 發出不能成膿而死者,有成膿不能腐潰而死者,有腐潰不能收斂而死者。敷貼之法,但可應 酬輕小之證耳。若血氣已竭,其患必死,不但敷貼不效,且氣血喜溫而惡寒,腠理喜通而惡 塞,氣血因而愈滯,腫患因而愈盛,邪氣因而愈深,腐潰因而愈大,怯弱之人取敗多矣。況 瘡瘍乃七情相火,或食膏梁,或餌金石,以傷陰血,陽盛陰虛,受病於內而發於外。若不別 氣分血分,陰陽虛實,腐潰淺深,即服藥,尚有不能保生者,可敷貼而已乎。 施二守,項右患一核,用涼藥敷貼,頸皆腫。又敷之,腫胤胸腋,冷應腹內,不悟涼藥 所致,尚以為毒盛。形體困憊,自分不起,延余治之。見其敷藥處熱氣如霧,急令去藥,良 久瘡色變赤,刺出膿血,用托里藥而愈。 張侍御,發背,專用敷藥,瘡黯不起,胸膈悶氣,不能呼吸,自分不治,余用辛溫托里 藥而愈。 一男子,臀癰腐潰,肌肉不生,用藥敷之,肌肉四沿反硬。予診之,脈澀而弱,此氣血 俱虛,不能營於患處,故敷涼藥反硬,乃血氣受寒凝結而非毒也。用大補藥而愈。 一男子,患胸疽,腫高作痛,腫處敷藥,痛雖止,而色變黯,腫外作痛。仍敷之,肉色 亦黯,喉內作痛。不悟此為涼藥所誤,反盡頸敷之,其頸皆潰而死。 一男子,因怒左脅腫一塊,不作痛,脈澀而浮。余曰,此肝經邪火熾盛,而真氣不足為 患,宜培養血氣為主。彼以草藥敷貼,遂致不救。 王安人,發背正潰時,欲速效,敷以草藥,即日而死。 張宜人,年逾六十,患發背三日,肉色不變,頭如粟許,肩背腫,脈洪數,寒熱飲冷。 予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及隔蒜灸五十餘壯,毒大發,背始輕。再用托里藥漸潰,因血氣虛甚 而作渴,用參 歸熟等藥,而渴亦止。彼欲速效,乃自用草藥罨患處,毒氣復入,遂不救。 (薛按) 凡癰瘍腫痛,宜用圍藥敷治者,惟降癰散為第一,無論陰毒陽毒,皆所宜也。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腐肉(十六)

屬性:齊德之曰∶夫瘡瘍生於外,皆由積熱蘊於內。《內經》謂血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 膿,留於節腠,必將為敗。蓋瘡疽膿潰之時,頭小未破,瘡口未開,或毒氣未出,疼痛難忍 ,所以立追蝕腐潰之法,使毒氣外泄而不內攻,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 其瘡血出不止 者,則未可 ,於瘡上摻追蝕之藥,待其熟,可 方 。若 其瘡而痛應心根者,亦不可強 之。誤觸其瘡, 痛必倍,變證不測,不可不慎也。若瘡癤膿成未破,於上薄皮剝起者, 即當用破頭代針之劑安其上,以膏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之藥,取效如神矣。若膿血 未盡,便用生肌斂瘡之劑,欲其早愈,殊不知惡肉未盡,其瘡早合,後必再發。不可不慎也。 立齋曰∶瘡瘍之證,膿成者,當辨其生熟淺深。肉死者,當驗其腐潰連脫。余嘗治脈證 虛弱者,用托里之藥,則氣血壯而肉不死。脈證實熱者,用清熱之劑,則毒氣退而肉自生。 凡瘡聚於筋骨之間,肌肉之內,皆因血氣虛弱,用十全大補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者自解,已 成者自潰,又何死肉之有。若不大痛,或大痛,或不赤,或內膿不潰,或外肉不腐,乃血氣 虛弱,宜用桑枝灸,及十全大補加薑桂,壯其陽氣,則四畔即消,瘡頭即腐,其毒自散,又 何待於針割。若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用六君倍加白朮,壯其營氣,則肌肉受毒者自潰,已 死者自活,已潰者自斂。若初起或因克伐,或犯房事,以致色黯而不痛者,乃陽氣脫陷, 變為陰證也。急用參附湯,溫補回陽,亦有可生。 又曰∶夫腐肉者,惡肉也。大凡癰疽瘡腫潰後,若有腐肉凝滯者,必取之,乃推陳致新 之意。若壯者筋骨強盛,氣血充溢,真能勝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為害。若年高怯弱之 人,血液少,肌肉澀,必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是謂定禍亂以致太平。設或留而不去,則有 爛筋腐肉之患。如劉大尹、汪夫人,收之及時,而新肉即生,得以全愈;金工部、鄭揮使 ,取之失期,大潰而斃。予嘗見腐肉既去,雖少壯者,不補其氣血,尚不能收斂;若怯弱者 ,不取惡肉,不補血氣,未見其生也。故古人曰∶壞肉惡於野狼虎,毒於蜂蠆,緩去之則戕 賊性命。信哉。 又曰∶瘡瘍之證,若毒氣已結,腫赤熾盛,中央肉死黯黑者,內用托里健脾之劑,外用 烏金膏塗之,則黯處漸低,赤處漸起。至六七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狀,其黯漸 潰。若用鈹針利剪徐去猶好。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善。若膿未流利,宜用針於紋中引 之。若膿水已出,腫痛仍作,乃內筋間隔,亦用針引之。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之劑,患處 不痛,或肉死不潰者,急溫補脾胃,亦有復生者。後須純補脾胃,庶能收斂。此則不可妄用 針刀,若誤用之以去肉出血,使陽隨陰敗,是速其危也。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腐肉(十六)

屬性:針頭散(外一四四去腐管) 代針膏(一四五潰頭) 透骨丹(外一四三潰頭) 豬蹄湯(外一二五洗腐)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舍時從證(十七)

屬性:立齋曰∶經雲∶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若腫赤煩躁,發熱大痛,飲冷便秘作渴,脈洪數 實者,為純陽,雖在嚴冬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以瀉熱毒。若不腫不痛,脈細皮寒,瀉利 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厥冷,是為純陰,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溫熱之劑,以助 陽氣。不拘嚴寒盛暑,但當舍時從證。若微腫微痛,似潰不潰,時出清膿者,為半陰半陽, 宜用辛熱之劑,溫補胃氣,此亦治陰陽法也。經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 違其時,必從其證。若執常法,無不誤矣。壬午仲冬,金台一男子患腹痛,誤服乾薑理中丸, 實時口鼻出血,煩躁發狂,入井而死。辛卯冬,一吏患傷寒,誤服附子藥一鍾,下咽發躁, 奔走跌死。夫盛暑之際,附子薑桂三藥並用,連進三四劑無事;嚴冬時令,三藥單用一味, 止進一劑者,即死。可見羅謙甫先生有舍時從證,權宜用藥之妙。余宗此法,凡冬間瘡證, 如脈沉實洪數,大便秘,瘡 痛,煩躁,或飲冷不絕者,即用硝黃芩連之劑攻之。雖在夏令 而脈見虛弱,或浮大,瘡不潰,膿清稀,惡寒飲者,即用薑桂參 之劑補之。如脈見沉細, 瘡不潰不痛作呃逆,手足冷,大便不實,或瀉利,或腹痛,更加附子,皆獲大效。昧者反以 為非,惑亂患人。恪守常法,必使冬用溫熱,夏用清涼,以致誤人,深可哀也。(薛按)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祿年逾五旬有七,右臂膊腫甚,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 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此乃脈證俱寒。余與瘍醫孫彥和視之曰,此乃附骨癰,開發已遲, 以燔針啟之,膿清稀解。次日肘下再開之,加呃逆不絕。彥和以丁香柿蒂散兩劑,稍緩。次 日,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滿,飲食減少,時發昏憒。於左乳下黑盡處,灸二七壯 ,又處托里溫中湯,用乾薑、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藥, 咀一兩半,欲與服。 或者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當盛暑之時,用乾薑附子可乎。予應之曰∶理所當然,不得 不然。《內經》曰∶脈細皮寒,瀉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況呃逆者,胃中虛寒故也 。諸痛癢瘡,皆屬心火,是言其定理也。此證內外相反,須當舍時從證,非大方辛熱之劑急 治之,則不能愈也。遂投之,諸證悉去,飲食倍進,瘡勢溫,膿色正。彥和復用五香湯數服 ,後月余平復。噫。守常者,眾人之見,知變者,知者之能。知常不知變,因細事而取敗者 ,亦多矣,況乎醫哉。(見羅氏《衛生寶鑑》) 愚意,羅先生以舍時從證之法,垂訓後人,誠百世不磨之要道也。但時之遷變,本所難 知,而證之幽顯,尤不易識。何也。蓋常人之所謂時者,春夏秋冬之時也,歲歲時常之主氣 也,誰不得而知之。而不知五六周環,則長夏有寒淫之令,三冬有炎暑之權,此則雖若舍時 ,而實以從時,昧者固能知此乎。又如察證之法,則凡脈細皮寒,泄瀉厥冷之類,是皆已見 之寒證也,又誰不得而知之。不知其來有源,其甚有漸,即諸證未見之前,而本來已具,此 際便難錯認,使必待焦頭爛額,而後曲突徙薪,則已晚矣。此羅先生之所以明已然,而余則 更為慮未然,蓋恐人之見之遲,而無及於事也。雖然余常見今人之於已然者尚不能見,而復 欲其見未然,誠哉迂矣。然余慨然之念,則不能不道其詳,而深望於知音者。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陽氣脫陷(十八)

屬性:立齋曰∶瘡瘍陽氣脫陷,或因克伐之劑,或因膿血大泄,或因吐瀉之後,或因誤以入房 。大凡潰後勞後,元氣虧損,或夢遺精脫,或脈數便血,或外邪乘虛而入,以致發熱頭痛, 小便淋澀,或目赤煩喘,氣短頭暈,體倦熱渴,意欲飲水投水,身熱憎寒惡衣,揚手擲足, 腰背反張,鄭聲自汗,脈浮洪大,此無根虛火之假熱證也。若畏寒頭痛,咳逆嘔吐,耳聵 目蒙,小便自遺,瀉利腸鳴,里急腹痛,玉莖短縮,齒牙浮痛,肢體麻痹,冷汗時出,或厥冷 身痛,咬舌齧唇,舌本強硬,呃逆喘促,脈微沉細,此陽氣脫陷之真寒證也。凡此危候,無 論脈證,但見有一二,急用參附湯,或用托里消毒散去連翹、白芷、金銀花三味,急加桂附 大劑補之,多有復生者。 內翰楊皋湖,孟夏患背疽,服克伐之劑,二旬余矣,漫腫堅硬,重如負石,隔蒜灸五十 余壯,背遂輕,以六君加砂仁兩劑,涎沫湧出,飲食愈少。此脾虛陽氣脫陷也。劑用溫補, 反嘔不食,仍用前藥作大劑加附子薑桂,又不應。遂以參 各一斤,歸術陳皮各半斤,附子 一兩,煎服三日而盡,流涎頓止,腐肉頓潰,飲食頓進。再用薑桂等藥,托里健脾,腐脫而瘡愈矣。 少參史南湖之內,夏患疽,不起發,脈大而無力,發熱作渴,自汗盜汗,用參 大補之 劑,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實,喘促時嘔,脈細微,按之如無,唯太沖不絕。仍以參、 、白朮、當歸、茯苓、陳皮,計斤許,加附子五錢,水煎二鍾作一服,諸證悉退,脈息頓復 。翼日瘡起而潰,仍用前藥四劑後,日用托里藥,調理兩月余而愈。(薛按) 一婦人,於癸卯冬,失物發怒,缺盆內微腫,甲辰春,大如覆碗,左肩胛亦腫,肉色如 故。或針出鮮血三碗許,腹痛如錐,泄瀉不止,四肢逆冷,嘔吐惡寒,或時發熱,絕食已七 日矣。其脈洪大,時或微細,此陽氣脫陷也。用六君加炮姜三錢、附子二錢,早服至午,不 應。再劑加附子五錢,熟睡覺來,諸證頓退六七,可進稀粥。再四劑,諸證悉退,飲食如故 ,缺盆始痛。針出清膿二碗許,諸證復生,此虛極也。以十全大補加姜、桂、附各一錢,三 劑而安。後減姜、附各五分,與歸脾湯兼服五十餘劑而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溫補按則(十九)

屬性:留都鄭中翰,仲夏患發背,已半月。瘡頭十餘枚,皆如粟許,漫腫堅硬,根如大盤,背 重如負石,即隔蒜灸五十餘壯,其背頓輕,彼因輕愈,不守禁忌,三日後大作,瘡不起發, 但苦作痛。用活命飲四劑,勢少退。用香砂六君子湯四劑,飲食少進。彼恃知醫,自用敗毒 藥二劑,飲食益少,口流涎沫,若不自知,此脾虛之甚也。每用托里藥加參 各三錢,彼密 自揀去大半,後雖用大補藥加薑桂亦不應。遂令其子,以參 各一斤,歸術各半斤,乾薑、 桂、附各一兩,煎膏一罐,三日飲進,涎頓止,腐頓潰,食頓進,再用托里健脾藥,腐肉自 脫而愈。(下俱薛按) 張侍御,患背瘡三枚,皆如粟,彼以為小毒,服清熱化痰藥,外用涼藥貼敷,數日尚 不起,色黯不 ,胸中氣不得出入,勢甚可畏。連用活命飲二劑,氣雖利,膿清稀,瘡不 起。欲用補劑,彼泥於素有痰火,不受參術之補。因其固執,遂陽以敗毒之劑與視之,而陰以 參歸術各五錢,薑桂各二錢,服二劑,背覺熱,腐肉得潰,方信余言,始明用大補藥乃愈。 南都聶姓者,時六月患發背,腐肉已去,瘡口尺許,色赤 腫,發熱不食,欲嘔不嘔, 服十宣散等藥,自為不起,請余決之。其脈輕診則浮而散,重診則弱而澀,此潰後之正脈。 然瘡口開張,血氣虛也。欲嘔不嘔,脾胃虛也。色赤 腫,虛火之象也,尚可治。遂與十全 大補湯加酒炒黃柏、知母、五味、麥冬,及飲童便,飲食頓進,肌肉頓生。服至八劑,瘡口 收如粟許。又惑於人言,謂餘毒未盡,乃服消毒藥二劑,復發熱昏憒,急進前藥,又二十餘 劑乃愈。後兩月,因作善事,一晝夜不睡,以致勞倦發熱,似睡不睡。與前湯二劑,更加發 熱,飲食不進,惟飲熱湯後,以前藥加附子一錢,二劑復愈。 高秋官貞甫,孟秋發背,色黯而硬,不痛不起,脈沉而細,四肢逆冷,急用大艾隔蒜灸 三十餘壯,不痛。遂用艾如粟大者,着肉灸七壯,乃始知痛。與六君子湯二劑,每劑入附子 二錢,不應。後劑又加肉桂二錢,始應而愈。 一男子,脅腫一塊,日久不潰,按之微痛,脈微而澀,此形證俱虛也。經曰∶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予以人參養營湯治之,彼不信,乃服流氣飲。虛證悉至,方服前 湯。月余少愈。但腫處尚硬,以艾葉炒熱熨患處,至十日余日膿成。以火針刺之,更灸以豆豉餅 ,又服十全大補湯,百劑而愈。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定痛(二十)

屬性:齊氏曰∶瘡疽之證候不同,凡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故止痛之法,殊非一端。世人皆謂 ,乳沒珍貴之藥,可住疼痛,而不知臨病制宜,自有方法。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藥折 其熱,而痛自止也。寒邪之痛,以溫熱之劑熨其寒,則痛自除也。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 濕而痛者,導其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 。因膿郁而閉者,開之。惡肉侵潰者,去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秘澀者,利之。臨機 應變,方為上醫,不可執方而無權也。 立齋曰∶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所傷。其痛也,因氣血凝滯所致。假如熱毒在內,便秘 而作痛者,內疏黃連湯導之。熱毒熾盛, 腫而作痛者,黃連解毒湯治之。不應,仙方活 命飲解之。瘀血凝滯而作痛者,乳香定痛丸和之。作膿而痛者,托里消毒散排之。膿脹而痛者 ,針之。膿潰而痛者,補之。若因氣虛而痛,四君加歸 。血虛而痛,四物加參 。腎虛而 痛,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者,加減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慎勿概用寒涼之 藥。況血氣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血即凝滯,反為難瘥之證矣。丹溪雲∶膿出而反痛, 此為虛也,宜補之。穢氣所觸者,和解之。風寒所逼者,溫散之。若專用龍竭生肌,乳沒止 痛,吾知其必無效也。 凡癰毒 腫赤痛之甚者,雖內治之法已具如前,然煎劑功緩,而痛急難當者,必須外 用敷藥,既欲其止痛,又欲其散毒,則無如降癰散之神妙也。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生肌收口(附成漏證二十一)

屬性:陳良甫曰∶癰疽之毒有淺深,故收斂之功有遲速,斷不可早用收口之藥。恐毒氣未盡, 後必復發,為患匪輕。若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 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熏之,或用豬蹄湯洗之,更以神異膏貼之, 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效。又曰∶脈得寒則下陷,凝滯肌肉,故曰留連肉腠,是為冷漏。須 溫補之。 丹溪曰∶諸經惟少陽厥陰之生癰者,宜須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則肌肉難長,故 瘡久未合,必成敗證。苟反用驅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 立齋曰∶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斂者,血氣之所使,但當純補脾胃,不宜泛敷生肌之 劑。夫瘡不生肌,而色赤甚者,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色白而無神者,氣虛也,四君 加當歸、黃 。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 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煩熱作渴,飲食如常,胃火也,竹葉黃 湯。不應,竹 葉石膏湯。熱渴而小便頻數,腎水虛也,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若敗肉去後,新肉微赤,四 沿白膜者,此胃中生氣也,但用四君子湯,以培補之,則不日自斂。若妄用生肌之藥,餘毒 未盡,而反益甚耳。殊不知瘡瘍之作,由胃氣不調,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 胃氣榮養。東垣雲∶胃乃發生之源,為人生之本。丹溪亦謂,治瘡瘍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 固。誠哉是言也,可不慎歟。 又曰∶若肌肉傷,而瘡口不斂,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若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用補中 益氣湯以補脾肺。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用四物參術以滋肝脾。若膿多而瘡口不斂,用八 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如不應,但用四君歸 以補脾胃。更不應,乃屬命門火衰 ,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若脈數發渴者,難治,以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又曰∶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助氣血為主。若氣血俱虛不能生者,當用托里之劑。若 有風寒襲於瘡所不能生者,宜用豆豉餅灸之。若流注頑瘡內有膿管,或瘀血,或 核,須用 針頭散腐之,錠子尤妙。如背瘡、杖瘡、湯火瘡大潰,當用神效當歸膏,則能去腐生新止痛,大有神效。 又曰∶癰疽潰後,毒盡則肉自生。常見世之治者,往往用龍骨血竭之屬以求生肌,殊不 知餘毒未盡,肌肉何以得生。氣血既虛,龍竭豈能得效。設若膿毒未盡,就用生肌,則反增 潰爛。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斂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內攻,或潰爛不斂,反致危矣。 又曰∶凡瘡瘍成漏,皆因元氣不足,營氣不從。陽氣虛寒,則寒氣逆於肉里,稽留血 脈,腐潰既久,即成是患。故凡治不足之證,於其初患,盒飯內用參 歸術,溫補脾胃,外 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 而不潰,用艾於當頭灸數炷而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患者又當慎起居,節飲食,庶幾收斂 。若用冷針開刺,久而內出清膿,外色黑黯。或誤用生肌散,速其口斂,反束其邪,必成敗證。 諸瘡患久成漏,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若無歹肉者,法用炮附子去皮尖,為細末, 以唾津和為餅,如三錢濃,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艾亦大,漏小艾亦小,但灸令微熱, 不可令痛。干則易之,每灸一二十壯不論,灸後貼以膏藥。隔二三日,又如前再灸,更服大 補氣血之藥,直至肉平為度。或用炮附子切片三分濃灸之亦可。或用江西淡豆豉為餅,多灸之亦效。 若瘡久成漏,外有腐肉,內有膿管,不能收口者,以針頭散和 作細條, 入口內,外用膏藥貼之,待膿管盡去,自然漸平收口。或先用灸法,數日後用 此藥亦可,仍內服十全大補等藥。 郭氏灸法,瘡疽久不收斂,及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用白面、硫黃、大蒜三物,一 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濃約三分,安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灸一易。後隔四 五日,用藥錠針頭散等藥, 入瘡內,歹肉盡去,好肉長平,然後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 之劑,調理即瘥矣。 一男子,年逾二十,稟弱,左腿外側患毒三月方潰,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大補 湯加牛膝,二十餘劑漸愈。更以豆豉餅灸之,月余而痊。 一婦人,左臂結核,年余方潰,膿清不斂,一男子患貼骨癰,腿細短軟,瘡口不合,俱 用十全大補湯,外以附子餅及貼補藥膏,調護得宜,百劑而愈。大凡不足證,宜大補之劑, 兼灸以補接陽氣,祛散寒邪為上。 京師董賜,年逾四十,胸患瘡成漏,日出膿碗許,喜飲食如常,以十全大補湯加貝母、 遠志、白蘞、續斷,灸以附子餅,膿漸少,謹調護歲余而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用香散藥(二十二)

屬性:伍氏曰∶氣血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大抵瘡瘍多因營氣不從,逆於肉理,故郁聚為膿, 得香散藥則氣流行,故當多服五香連翹湯、萬金散、清心內固金粉散。凡瘡本腥穢,又聞臭 ,濁則愈甚。若毒氣入胃,則為咳逆。古人用此,可謂有理,且如飲食調令香美,則益脾土 ,養真元,保其無虞矣。 立齋曰∶今人有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之表里,病者多喜內消,而醫者即用十宣散及 敗毒散、流氣飲之類。殊不知十宣散,雖有參 ,然防風、白芷、濃朴、桔梗,皆足以耗氣 ,況不分經絡時令氣血多少,而概用之乎。敗毒散乃發表之藥,果有表證,亦止宜一二服, 多則元氣反損,其毒愈盛,雖有人參莫能補也,況非表證而用之乎。流氣飲乃耗血之劑,果 氣結膈滿,亦止宜二三服,多則血氣愈傷。夫血氣凝滯,多因榮衛氣弱,不能營運,豈可 用流氣飲以益其虛。況諸經氣血多寡不同,而流氣飲通行十二經,則諸經皆為所損,反為敗 證。雖有芎歸亦難倚伏。若服之過度,則氣虛血耗,何以成膿。苟不察其由,而泛投克伐之 劑,能無危乎。此三藥者,其不可輕用亦明矣。河間雲∶凡瘡止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 求責其經,不可干擾余經也。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槐花酒(二十三)

屬性:槐花,治濕退熱之功,最為神速。大抵腫毒,非用蒜灸及槐花酒先去其勢。雖用托里諸 藥,其效未必甚速,惟胃寒之人,不可過用。 滁洲於侍御,髀胛患毒痛甚,服消毒藥其勢未減。即以槐花酒一服,勢逐大退。再以托 里消毒之藥而愈。 王通府,患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以槐花酒二服,殺退其勢,更以敗毒散二劑,再 以托里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燃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藥貼之。灸至數次,膿潰腐脫 ,以托里藥加白朮、陳皮,月余而愈。 劉大尹,發背六七日,滿背腫痛,勢甚危。與隔蒜灸百壯,飲槐花酒二碗,即睡覺。以 托里消毒藥十去五六,令以桑枝灸患處而潰,數日而愈。 一上舍,肩患疽,脈數。以槐花酒一服,勢頓退。再與金銀花、黃 、甘草,十餘服而平。(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忍冬酒(二十四)

屬性:忍冬酒,治癰疽發背,初發時盒飯服此,不問疽發何處,或婦人乳癰,皆有奇效。如或 處鄉落貧家,服此亦便且效。仍兼以麥飯石膏,及神異膏貼之,甚效。 一園丁,患發背甚危,令取金銀藤五六兩搗爛,入熱酒一鍾,絞取酒汁溫服,相罨患 處,四五服而平。彼用此藥治瘡,足以養身成家,遂棄園業。諸書雲∶金銀花治瘡瘍未成者 即散,已成者即潰,有回生之功。 一男子患腦癰,其頭數多,痛不可忍,先服消毒藥不應,更以忍冬酒服之,即酣睡覺, 而勢去六七,再四劑而消。又一男子所患尤甚,亦令服之,腫痛頓退,但不能平。加以黃 、當歸、栝蔞仁、白芷、甘草書、桔梗,數劑而愈。 一男子被鬼擊身,有青痕作痛,以金銀花煎湯,飲之即愈。《本草》謂此藥大治五種飛 屍,此其驗也。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腫瘍(二十五)

屬性:立齋曰∶腫高 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里也,宜下之 。外無 腫,內則便利調和,邪在經絡也,當調營衛。 腫煩躁,或咽干作渴者,宜降 火。 腫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 灸之,更用解毒。煩躁飲冷, 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惡寒而不潰者,氣虛而兼 寒邪也,宜宣而補之。 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結譫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不作膿, 或熟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 又曰∶大抵癰腫之證,不可專泥於火為患,況稟有虛實,及老弱不同,豈可概用寒涼之 藥。設若毒始聚,勢不盛者,庶可消散。尤當推其病因,別其虛實。若概用涼藥,必致誤事 。如膿將成,邪盛氣實者,用消毒之劑先殺其毒,雖作膿不為大苦,潰亦不甚。若就用托里 ,必益其勢。如膿將成不成,及不潰者,方用托里。膿成勢盛者,針之,膿一出,諸證悉退矣。 丹溪曰∶腫瘍內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為主,如欲用大黃,寧無孟浪之非。潰瘍內 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虛虛之失。 愚意,前論腫瘍,有雲忌補宜下者,有雲禁用大黃者,此其為說若異,而亦以證有不同 耳。蓋忌補者,忌邪之實也。畏攻者,畏氣之虛也。即如腫瘍多實,潰瘍多虛,此其常也 。然腫瘍亦多不足,則有宜補不宜瀉者,潰瘍亦或有餘,則有宜瀉不宜補者,此其變也。或 宜補或宜瀉,總在虛實二字。然虛實二字,最多疑似,貴有定見。如火盛者,宜清者也。氣 滯者,宜行者也。既熱且壅,宜下者也。無滯無壅,則不宜妄用攻下,此用攻之宜禁者也 。至若用補之法,亦但察此二者。凡氣道壅滯者,不宜補火。邪熾盛者,不宜溫。若氣道無 滯,火邪不甚,或飲食二便清利如常,而患有危險可畏者,此雖未見虛證,或腫瘍未潰,亦 宜即從托補。何也。蓋恐困苦日久,無損自虛。若能預固元氣,則毒必易化,膿必易潰,口 必易斂,即大羸大潰,猶可望生。若必待虛證疊出,或既潰不能收斂,而後勉力支持,則輕 者必重,重者必危,能無晚乎。此腫瘍之有不足也,所系非細不可不察。 向予長男生,在癸丑及乙卯五月,甫及二周,而患背疽。初起時,背中忽見微腫。數日 後,按之則根深漸闊,其大如碗,而皮色不變,亦不甚痛。至十餘日,身有微熱,其勢滋甚 ,因謀之瘍醫。或雲背疽,或雲痰氣,咸曰葷腥溫補一毫不可入口。乃投以解毒之藥一劑, 而身反大熱,神氣愈困,飲食不進矣。予危懼之甚,因思丹溪有雲∶癰疽因積毒在臟腑,當 先助胃氣為主,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佐之。又曰∶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 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是誠確論也。因卻前醫,而專固元氣,以內托其毒。遂用人參三 錢,制附子一錢,佐以當歸、熟地、炙甘草、肉桂之屬,一劑而飲食頓進,再劑而神彩如舊 ,抑何神也。由是弛其口腹,藥食並進,十劑而膿成。以其根深皮濃,復用針出膿甚多,調 理月余而愈。向使傾信庸流,絕忌溫補滋味,專意解毒,則胃氣日竭,毒氣日陷,飲食不進 ,尚致透隔內潰,則萬萬不保矣。且此兒素無虛病,何敢乃爾。蓋以其既屬陰證,又無實邪 見有確真,故敢峻補脾腎,方保萬全。嗚呼。醫之關係,皆是類也。因錄此按,用告將來, 以見腫瘍潰瘍,凡虛證未見而但無實熱壅滯可據者,便宜托補如此,則其受益於不識不知, 有非可以言語形容者。(新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腫瘍不足(二十六)

屬性:汪太夫人,年逾八十,腦疽已潰,發背繼生,頭如粟米,脈大無力。此膀胱經濕熱所致 ,然脈大無力,乃血氣衰也。遂以托里消毒散數服,稍可。更加參 之劑。雖瘡起而作渴, 此氣血虛甚,以人參、黃 各一兩,當歸、熟地各五錢,麥冬、五味各一錢,數服渴止而愈 。此不有臟腑能言,氣血能告,豈能省悟。病者至死,皆歸於命,深可哀也。又有患者,氣 質素實,或有痰不服補劑,然不知膿血內潰,氣血並虛,豈不宜補。余常治瘡,陰用參 大 補之劑,陽書敗毒之名,與服之,俱不中滿,瘡亦隨效。虛甚者,尚加薑桂,甚至附子,未 嘗有不效也。(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潰瘍(二十七)

屬性:立齋曰∶膿熟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瘀血不腐者,宜大補陽氣,更以桑木灸之。 膿清不斂者,氣血俱虛,宜大補。膿後食少無睡,或發熱者,虛也,宜補之。倦怠懶言, 食少不睡者,虛也,宜補之。寒氣襲於瘡口,不能收斂或陷下不斂者,溫補之。脈大無力,或澀 微者,氣血俱虛也,峻補之。出血或膿多,煩躁不眠者,乃亡陽也,急補之。 凡膿潰而清,或瘡口不合,或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皆氣血俱虛也,非補 不可。 凡膿血去多,瘡口雖合,尤當補益。務使氣血平復,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治療也。 又曰∶大抵膿血大泄,當大補血氣為先,雖有他證,以未治之。凡癰疽大潰,發熱惡寒 ,皆屬氣血虛甚。若左手脈不足者,補血藥當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者,補氣藥當多於補 血藥,切不可發表。 大凡癰疽,全藉血氣為主,若患而不起,或潰而不腐,或不收斂,及膿少或清,皆血氣 之虛也,俱宜大補之,最忌攻伐之劑。亦有膿反多者,乃氣血虛而不能禁止也。常見血氣充實 之人患瘡者,必腫高色赤,易腐潰而膿且稠,又易於收斂。怯弱之人,多不起發,不腐潰, 及難於收斂。若不審察而妄投攻劑,虛虛之禍不免矣。及患後,更當調養。若瘰 流注之屬 ,尤當補益也。否則更患他證,必難措治。慎之。 又曰∶潰瘍若屬氣血俱虛,固所當補,若患腫瘍而氣血虛弱者,尤宜預補。否則雖潰而不 斂矣。又凡大病之後,氣血未復,多致再發,若不調補,必變為他證而危,或誤以瘡毒復發 ,反行攻伐,則速其不起,深可為戒也。 又曰∶若瘡瘍腫 痛甚,煩躁脈大,則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即潰瘍亦不可用也。 《太平聖惠方》雲∶凡癰疽膿潰之後,脈微澀遲緩者,邪氣去而真氣將復也,為易愈。 若脈來沉細而直者,里虛而欲變證也。若膿血既去,則當脈靜身涼,腫消痛息,如傷寒表 證之得汗也。若反發熱作渴,脈洪數者,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死無疑矣。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潰瘍有餘(二十八)

屬性:潰瘍有餘之證,其辨有四∶蓋一以元氣本強,火邪本盛,雖膿潰之後,而內熱猶未盡 除,或大便堅實而能食,脈滑者。此其形氣病氣俱有餘,仍宜清利,不宜溫補。火退自愈, 亦善證也。一以真陰內虧,水不制火,膿既泄而熱反甚,脈反躁者。欲清之則正氣以虛,欲 補之則邪氣愈甚,此正不勝邪,窮敗之證,不可治也。一以毒深而潰淺者,其肌腠之膿已潰 ,而根盤之毒未動,此乃假頭,非真潰也,不得遽認為潰瘍而概施托補,若誤用之,則反增 其害,當詳辨也。又有一種元氣已虛極,似宜補,然其稟質滯濁,肌肉堅濃,色黑而氣道多 壅者。略施培補,反加滯悶。若此輩者,真虛既不可補,假實又不可攻,最難調理,極易招 怨,是亦不治之證也。總之,潰瘍有餘者,十之一二,故潰瘍宜清者少。腫瘍不足者,十常 四五,故腫瘍宜補者多,此亦以癰疽之危險,有關生死者為言,故貴防其未然也。至若經絡 浮淺之毒,不過腫則必潰,潰則必收,又何必卷卷以補瀉為辨也,觀者審之。 一男子年逾三十,腹患癰腫,脈數喜冷。齊氏雲∶瘡瘍腫起堅硬,瘡疽之實也。河間 雲∶腫硬木悶,煩躁飲冷,邪氣在內也。遂用清涼飲倍加大黃,三劑稍緩。次以四物湯加芩 、連、山梔、木通,四劑遂潰。更以十宣散去參、 、肉桂加金銀花、天花粉,漸愈。彼欲 速效,自服溫補藥,遂致肚腹俱腫,小便不利。仍以清涼飲治之,膿潰數碗。再以托里藥而 愈。 趙宜人年逾七旬,患鬢疽已潰, 腫甚痛,喜冷脈實,大便秘澀。東垣曰∶煩躁飲冷 ,身熱脈大,精神昏悶者,皆臟腑之實也。遂以清涼飲一劑,腫痛悉退。更以托里消毒藥三 十餘劑而平。若謂年高潰後,投以補劑,實實之禍不免矣。(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潰瘍作痛(二十九)

屬性:立齋曰∶膿出而反痛者,虛也,宜補之。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脈數實而 痛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 ,溫補之。大抵瘡之始作也,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膿潰之後,腫退肌 寬,痛必漸減。若反痛者,乃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風寒所逼者,宜溫散之。 丁蘭,年二十餘,股內患毒日久,欲求內消。診其脈滑數,知膿已成,因氣血虛不潰, 遂刺之。膿出作痛,以八珍湯治之,少可。但膿水清稀,更以十全大補湯加炮附子五分,數 劑漸愈。仍服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而痊。 一僧股內患腫一塊,不痛不潰,治以托藥二十餘劑,膿成,刺之作痛。予謂∶腫而不潰 ,潰而反痛,此氣血虛甚也,宜峻補之。彼雲∶氣無補法。予謂∶正氣不足,不可不補,補 之則氣化而痛,邪自除。遂以參、 、歸、術、熟地黃治之,兩月余而平。(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潰瘍發熱(附惡寒三十)

屬性:用手摸熱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 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熱在筋骨之 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仲景曰∶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 則洒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王氏曰∶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動,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似寒,按之而脈 氣鼓擊於指下盛者,此為熱甚,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東垣曰∶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或目痛鼻干,但脈洪大,按之無 力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郁而熱之證,如不能食而 熱,自汗氣短者,虛也,當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當以 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瀉火保水。又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 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 ,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 立齋曰∶脈浮或弱而熱,或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脈澀而熱者,血虛也,宜補血 。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脈沉數發熱而痛者,邪在里也,當下之,午前熱 者,補血為主;午後熱者,補氣為主。左手脈小於右手而熱者,用血藥多於氣藥;右手脈小 於左手而熱者,用氣藥多於血藥。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發熱煩躁(三十一)

屬性:王太僕曰∶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 也,熱動夏止,悠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補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 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夫寒之 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之心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弱。 治者當深味之。 立齋曰∶瘡瘍發熱煩躁,或出血過多,或膿潰大泄,或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致陰 血耗散,陽無所根據,浮散於肌表之間,而非火也。若發熱無寐者,血虛也,用聖愈湯。兼汗 不止,氣虛也,急用獨參湯。發熱煩躁,肉 筋惕,血氣俱虛也,用八珍湯。大渴面赤, 脈洪大而虛,陰虛發熱也,用當歸補血湯。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躁也, 用四君加姜、附。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作嘔(三十二)

屬性:立齋曰∶喜熱惡寒而嘔者,宜溫養胃氣。脈細,腸鳴腹痛,滑泄而嘔者,宜托里溫中。 喜寒惡熱而嘔者,宜降火。脈實便秘而嘔者,宜瀉火。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 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雖丹溪曰,腫瘍時嘔,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時嘔,當作陰 虛補之,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況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十才一二,脾胃虛寒或痰氣而嘔者 ,十居八九,故不可執以為言也。又曰∶凡癰瘍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者,為有餘,當下之 。若腫硬不潰,脈弱而嘔者,乃陽氣虛弱,當補之。若嘔吐食少者,乃胃氣虛寒,當溫補脾 胃。若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在腫瘍,當助胃壯氣,若妄用攻伐,多致變證不治。 薛氏《樞要》曰∶瘡瘍作嘔,不可泥於熱毒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 痛,邪 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 痛,胃氣虛也,托里消毒散補之。膿熟脹痛,氣血虛也 ,先用托里散,後用針以泄之。 痛便秘,熱壅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 而嘔者,托里建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里益中湯。中虛寒淫而嘔者,托里溫中湯。肝木 乘脾而嘔者,托里抑青湯。胃脘停飲而嘔者,托里清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里益黃湯。 鬱結傷脾而嘔者,托里越鞠湯。又曰∶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秘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 之。飲冷便實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補之。大便不實 ,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姜以溫之。常見脾胃虛弱者,用前散反心膈陰冷致嘔, 而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也,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熱毒作嘔,證如劉貴患腹癰, 痛煩躁脈實作嘔。河間雲∶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 ,以治其本。若脈沉實者,先當疏其內,以絕其源。又曰∶嘔噦心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 或皮肉不變,邪氣在內,宜用內疏黃連湯治之。然做嘔脈實,毒在內也。遂以前湯通利二三 行,諸證悉去,更以連翹消毒散而愈。 金台王時亨,年逾四十,患臂毒 痛作嘔,服托里消毒藥愈甚,予用涼膈散二劑頓退 ,更以四物湯加芩連,四劑而消。(薛按) 胃寒作嘔,證如顧浩室人,年逾四十,患發背,治以托里藥而潰。忽嘔而瘡痛,胃脈弦 緊,彼以為餘毒內攻。東垣雲∶嘔吐無時,手足厥冷,臟腑之虛也。丹溪雲∶潰後發嘔不 食者,濕氣侵於內也。又雲∶膿出而反痛,此為虛也,今胃脈弦緊,木乘土位,其虛明矣。 予欲以六君子湯加酒炒芍藥、砂仁、藿香治之。彼自服護心散,嘔愈甚,復邀治。仍用前藥, 更以補氣血藥,兩月而愈。大抵濕氣內侵,或感穢氣而作嘔者,必喜溫而脈弱,熱毒內攻而 作嘔者,必喜涼而脈數。必須辨認明白。亦有大便不實,或腹痛,或膨脹,或嘔吐,或吞酸 噯腐,此皆腸胃虛寒也,以理中湯治之。如不應,加熟附子二三片。予嘗飲食少思,吞酸噯 腐,諸藥不應,惟服理中湯及附子理中丸有效。蓋此證皆因中氣虛寒,不能運化郁滯所致, 故用溫補之劑,使中氣溫和,自無此證矣。張生患漆瘡作嘔,由中氣虛弱,漆毒侵之,予以 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治之,彼不信,另服連翹消毒散,嘔果甚。復邀治,仍以 前藥,外用麻油調鐵鏽末塗之而愈。(薛按) 戴氏曰∶如噁心者,無聲無物,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 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名元禮南院使)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作渴(三十三)

屬性:李氏曰∶人病疽多有,愈後發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後患疽者,尤為難治。急用 加減八味丸可免前患。若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疽安而未渴者,預服此丸,則永不生 渴。或未發疽而先發渴者,服此不惟渴止,且疽亦不作,氣血加壯,真神劑也。又曰∶癰疽 已安之後,或未安之際,口舌燥黃,如雞內金者,乃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此證最惡。古人 雲∶玉華池竭七朝亡。若誤投以丹藥,則禍在反掌,急用加減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湯, 以滋補之。又雲∶一貴人病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予以加減八味丸治之,諸醫大笑 雲,此能止渴,我輩當不復業醫。皆用木瓜、紫蘇、烏梅、人參、茯苓、百藥煎等劑,服多 而渴愈甚。不得已用此藥,三日渴止,久服遂不復渴,飲食加倍,健於少壯。蓋此藥非出鄙 見,自為兒時,聞先君言有人病渴,用渴藥累年不愈,一名醫使服此藥,降心火,生腎水為 最。家藏此方,親用嘗驗,患者當知所鑒。(詳《外科精要》) 馬益卿曰∶癰疽作渴,乃氣血兩虛,宜用參 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或用黃 六 一湯,或用忍冬丸。其方以忍冬藤入瓶內,加無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少加甘草, 俱為末,仍用余酒調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餘丸,溫酒下,兼治五痔諸癭氣。 立齋曰∶尺脈大或無力而渴者,宜滋陰降火。上部脈沉實而渴者,宜瀉火。上部脈洪數 而渴者,宜降火。胃脈數而渴者,宜清胃火。氣虛不能生津液而渴者,宜補中氣。脈大無力 或微弱而渴者,宜補氣血。膿血大泄或瘡口出血而渴者,宜大補氣血。如不應,急用獨參湯。 薛氏《樞要》曰∶瘡瘍作渴,若 腫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 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五內熱也,用四順清涼飲。 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 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 湯 。若胃氣虛弱不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若胃氣受傷內無津液者,用七味白朮散。若腎水 乾涸作渴,或口舌乾燥者,用加減八味丸。或先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或疽愈後 作渴飲水,或舌黃干硬小便數而疽生者,尤其惡也,苟能逆知其因,預服加減八味丸、補中 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是患。《心法》曰∶予治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 以竹葉黃 湯治之。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以補中益氣湯。若脈數而 便秘,以清涼飲。若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以加減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 此丸尤妙。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瀉痢(三十四)

屬性:立齋曰∶瘡瘍大便泄瀉,或因寒涼克伐,脾氣虧損。或因脾氣虛弱,食不克化。或因脾 虛下陷,不能升舉。或因命門火衰,不能生土。或因腎經虛弱,不能禁止。或因脾腎虛寒, 不能司職。所主之法,若寒涼傷脾,六君加木香、砂仁,送二神丸。脾虛下陷,用補中益 氣,送二神丸。命門火衰,用八味丸料,送四神丸。腎虛不禁,用姜附湯加吳茱萸、五味。 脾腎虛寒,用參附湯,送四神丸。《病機》雲∶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睛不了了,飲食不下 ,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身重,四肢不舉者,參附湯主之。仲景雲∶下痢腸鳴,當 溫之。脈遲緊,痛未止,當溫之。大孔痛,當溫之。心痛當救里,可與理中、附子、四逆輩 。《精要》雲∶癰疽嘔吐,腎脈虛者,不治。凡此難治之證,如按前法治之,多有可生者。 御醫王彭峰之內,年逾四十,背疽不起發,泄瀉作嘔,食少厥逆,脈息如無,屬陽氣虛 寒。用大補劑加附子、姜、桂,不應。再加附子二劑,瀉愈甚。更以大附子、姜、桂各三 錢,參、 、歸、術各五錢,作一劑,腹內始熱,嘔瀉乃止,手足漸溫,脈息遂復。更用大 補而潰,再用托里而斂。十年後,仍患脾胃虛寒而歿。(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大便秘結(三十五)

屬性:立齋曰∶瘡瘍大便秘結,若作渴飲冷,其脈洪數而有力者,屬實火,宜用內疏黃連湯。 若口乾飲湯,其脈浮大而無力者,屬氣虛,宜八珍湯。若腸胃氣虛而燥而不通者,宜用十全大 補湯培養之。若瘡證屬陽,或因入房傷腎,而不通者,宜用前湯加姜附回陽,多有得生者。若 飲食雖多,大便不通,而肚腹不脹者,此內火消爍,切不可通之。若肚腹痞脹,而直腸乾涸 不通者,宜用豬膽汁導之。若誤行疏利,復傷元氣,則不能潰斂。經曰∶腎開竅於二陰,藏 精於腎。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潰瘍有此,因氣血虧損,腸胃乾涸,當大補為善,設若不 審虛實,而一於疏利者,鮮有不誤。若老弱或產後而便難者,皆氣血虛也,豬膽汁最效。甚 者多用之。更以養氣血藥助之,萬不可妄行攻伐。 居賓鷗,仲夏患發背,黯腫尺余,皆有小頭如鋪粟狀,四日矣。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遂隔蒜灸之,服活命飲二劑,其邪頓退。乃純補其真陰,又將生脈散以代茶飲,瘡邪大退。 余因他往三日,復視之,飲食不入,中央肉死,大便秘結,小便赤濁。余曰∶中央肉死,毒 氣盛而脾氣虛也。大便不通,腸虛而不能傳送也。小便赤濁,脾虛而火下陷也治亦難矣。 彼始雲∶莫非間斷補藥之過也。余曰∶然。乃急用六君子加當歸、柴胡、升麻,飲食漸進, 大便自通。外用烏金膏,塗中央三寸許,四周紅腫漸消,中央黑腐漸去。乃敷當歸膏,用地 黃丸與前藥間服,將百劑而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小便淋澀不利(三十六)

屬性:立齋曰∶瘡瘍,小便淋漓頻數,或莖中澀者,腎經虧損之惡證也,宜用加減八味丸,以 補陰。足脛逆冷者,宜用八味丸,以補陽。若小便頻數而黃者,宜用四物湯加參、術、麥門 、五味,以滋肺腎。若小便短而少者,宜用補中益氣加山藥、麥門、五味,以補脾肺。若熱 結膀胱而不利者,宜用五淋散,以清熱。若脾氣燥熱而不能化者,宜用黃芩清肺飲,以滋陰 。若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者,宜用滋腎丸。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腎 虛之患,多傳此證,非滋化源則不救。若用黃柏知母反瀉其陽,是速其危也。若老人陰痿思 色,精氣內敗,莖中痛而不利者,用加減八味丸加車前子、牛膝。不應,更加附子,多有復 生者。若精已竭而復耗之,大小便中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以前藥加附子,亦有 復生者。王太僕雲∶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當滋其化源,若專用淡滲,復損真 陰,乃速其危也。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發痙(三十七)

屬性:立齋曰∶瘡瘍發痙,因氣血虧損,或為外邪所搏,或內虛鬱火所致。其形則牙關緊急, 四肢勁強,或腰背反張,肢體抽搐。其有汗而不惡寒者,曰柔痙。風能散氣,故有汗也。其 無汗而惡寒者,曰剛痙。寒能澀血,故無汗也。皆由亡血過多,筋無所養,故傷寒汗下過多 ,與潰瘍、產後多患之,乃敗證也。若大補氣血,多有可治者;若作風治,速其危也。 痙論法,俱詳見《雜證謨十二卷·痙證門》,所當參閱。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無寐(三十八)

屬性:立齋曰∶瘡瘍潰後無寐,發熱煩躁,血虛也,聖愈湯。自汗不止無寐,氣虛也,四君子 加黃 、五味子。發熱煩躁,肉 筋惕,氣血虛也,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浮,陰 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微,陰盛發躁也,四君加姜附。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瘡瘍出血(三十九)

屬性:立齋曰∶瘡瘍出血,因五臟之氣虧損,虛火動而錯經妄行也。當求其經,審其因而治之 。若肝熱而血妄行者,宜四物加炒山梔、芩、術、丹皮。肝虛而不能藏血者,六味地黃丸。 心虛而不能主血者,四物加炒黃連、丹皮、苓、術。脾虛熱而不能統血者,四君子加炒梔子 、丹皮。若脾經鬱結,用歸脾湯加五味子。脾肺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氣血俱虛, 用十全大補湯。陰火動者,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過多,見煩躁發渴等證。勿論其脈 ,急用獨參湯,以補氣。經雲∶血生於氣。苟非參 歸術,甘溫等劑,以生心肝之血,決不 能愈。若發熱脈大者,不治。凡患血證,皆當以犀角地黃湯為主。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戒忌調護(四十)

屬性:李氏雲∶病疽之人,當戒酒面、炙爆醃臘、生冷油膩、雞鵝魚腥之類。若起居七情, 尤為深戒。必令臥室潔淨馨香,使氣血流暢。仍忌僧道孝子,產婦經婦,及雞犬貓畜。之類若背疽 難於隱几,宜用綠豆十斗做一袋,隱伏其上,以解毒涼心也。又曰∶大凡臟腑已利,瘡毒已潰 ,氣血既虛,最當調護,若發熱而服涼藥,無不致禍。 立齋曰∶綠豆性寒,主丹毒煩熱、風疹或金石所發。實熱煩渴,飲食如常,證屬純陽者 ,極宜用之,否則不可輕用也。又曰∶瘡瘍食肉,乃自棄也。瘡瘍之毒,發於營氣,今反助 之,與自棄何異。雖用藥施治,亦不能愈。 東垣雲∶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一傷,諸證皆虛,七惡蜂起,可不慎哉。 愚按∶瘡瘍當忌葷腥,然以愚見言之,則惟熱火證及疔毒陽癰,則毫不可犯,宜切慎之。至 若營衛大虛,而毒不能化,肉不能長,凡宜溫宜補等證,豈亦不宜滋補乎。故古人號黃 為 羊肉,則既宜黃 ,未有不宜羊肉者。惟豬肉、牛肉、醇酒及傷脾助濕等物,則不可不忌。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陰陽證變(四十一)

屬性:太監劉關,患發背,腫痛色紫,診其脈息沉數。陳良甫雲∶脈細發熱而痛者,發於陽也 。且瘡瘍赤甚則紫,即火極似水也。詢之,嘗服丹石藥半載,乃積溫成熱所致。遂以內疏黃 連湯再服,稍平。更用排膿消毒藥乃豬蹄湯、太乙膏而愈。經曰∶色與脈當相參應治之者。在 明亢害承制之理,陰陽變化之機焉耳。 舉人潘光甫,年四十,患腦疽 腫,診其脈沉靜。予謂此陽證陰脈,斷不起,已而果然 。蓋瘡瘍之證,雖屬心火,尤當分表里虛實。果元氣充實,內有實火者,寒劑或可責效。若 寒涼過度,使胃寒脾弱,陽證變陰,或結而不潰,潰而不斂,陰陽乖戾,水火交爭,死無日 矣。(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外科鈐(上)

<篇名>論列方(外科上)

屬性:參附湯(補三七) 托裹散(外四三) 八珍湯(補十九) 六君子湯(補五) 聖愈湯 (補九一) 歸脾湯(補三二) 回陽湯(外三七) 八味丸(補一二一) 敗毒散(散三六) 沖和湯(外二四) 四神丸(熱一五一) 流氣飲(外五五) 五淋散(寒百十七) 五香渴(末入,即外五一方) 姜附湯(熱三二) 四君子湯(補一) 獨參湯(補三五) 四物湯(補八) 理中湯(熱一) 六味丸(補百二十) 滋腎丸(寒一六三) 護心散(外七二) 二神丸(熱百五十) 清涼飲(外九十) 麻黃湯(散一) 涼膈散(痘八三) 清胃散(寒五四) 十宣散(痘十四) 清陰湯(外八五) 白虎湯(寒二) 離金散(外六七) 漏蘆湯(外九五) 奪命丹(外七七) 蠟礬丸(外七四) 忍冬酒(外百二) 槐花酒(外百四) 通志酒(外百六) 國老膏(外六八) 桑枝煎(外百九) 掣甘草湯(外六八) 五味子湯(補五七) 神仙截法(外百十)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仙方活命飲(外一) 人參黃 湯(外二六)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托裹消毒散(外二) 托里溫中湯(外十二) 托里健中湯(外十一) 托里清中渴(外十六) 托里益黃湯(外十五) 托里益中湯(外十三) 托里抑青湯(外十七) 托里越鞠湯(外十九) 托里溫經湯(外十四) 七味白求散(小七) 丁香柿蒂散(熱六四) 黃 六一湯(補四九) 當歸補血湯(補四四) 加減八味丸(外三八)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人參平肺散 (寒三七) 人參理中湯(熱一) 人參敗毒散(散三六) 附子理中湯(外三四) 竹葉黃 湯(寒七) 黃連消毒散(外六十) 黃連解毒湯(寒一) 竹葉石膏湯(寒五) 連翹消毒散(外六一) 內疏黃連湯(外九三) 五香連翹渴(外五一) 四順清涼飲(攻二五)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內固金粉散(外七三) 犀角地黃湯(外四六) 乳香定痛丸(外五七) 犀角升麻湯(外四七) 香砂六君湯(補七) 神仙熏照方(外一二二) 附子餅(外百十六) 豆豉餅(外百十七) 桑枝灸(外百二十) 蔥熨法(外一二一) 隔蒜灸(外百十五) 騎竹馬法(外百十四) 針頭散(外一四四) 降癰散(新因三六) 麥飯石膏(外一三九) 烏金膏(外一四二) 陰陽散(外一三三) 抑陰散(外一三一) 抑陽散(外一三二) 豬蹄湯(外一二五) 當歸膏(外三一四) 神異膏(外三百十)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發背(四十二)

屬性: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濃味,或郁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 。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若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雖洪數而 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若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尤為難 治。大抵發背之證,其名雖多,總惟陰陽二證為要。若發一頭或二頭,其形 赤腫高,發 熱疼痛,頭起者為癰,屬陽易治。若初起一頭如粟,不腫不赤,悶痛煩躁,大渴便秘,睡語 切牙,四五日間,瘡頭不計其數,瘡口各含如粟形,如蓮蓬,故名蓮蓬髮。積日不潰,按之 流血。至數日或八九日,其頭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結一衣,揭去又結,其口共爛為一瘡 ,其膿內攻,其色紫黯者,為疽。屬陰,難治。且此證不可大痛,又不可不痛,若見煩悶者 ,多不治。總之,瘡瘍雖雲屬火,然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故經雲∶督脈經虛從腦而出,膀 胱經虛從背而出。故不可專泥於火。 陳良甫曰∶背疽之源有五∶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 爆,服丹藥。 立齋曰∶大抵發背之證,雖發熱疼痛,情勢高碩,煩渴不寧,但得脈息有力,飲食頗進 ,可保無虞。其膿一潰,諸證悉退,多有因膿不得外泄,以致疼痛,若用敗毒寒藥攻之,反 致誤事。若有膿,急針之,膿一出,苦楚即止。膿未成而熱毒作痛者,可用解毒之藥。亦有 腐潰尺余者,若無惡證,則投以大補之劑,肉最易生,亦無所妨。惟忌腫不高,色不赤,不 痛,脈無力,不飲食,腫不潰,腐不爛,膿水清,或膿多不止,皆屬元氣虛也,為難治 , 宜峻補之。其或膿血既泄,腫痛尤甚,濃水臭敗,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瀉利無度,小便如 淋,乃惡證也,皆不可治。 又《灸法》曰∶予常治發背,不問日期陰陽腫痛,或不痛,或痛甚,但未成膿,或不潰 者,即與灸之,隨手取效。或麻木者,明灸之,毒氣自然隨火而散。或瘡頭如黍者,灸之尤 效,亦有數日色尚微赤,腫尚不起,痛不甚,膿不作者,尤宜多灸,勿拘日期。更服甘溫托 里藥,切忌寒涼之劑。其有勢未定者,或先用箍藥圍之,若用烏金膏點患處尤妙。凡人初 覺發背,赤熱腫痛,莫辨其頭者,但以濕紙覆其上,立候視之,其紙有先干處,即是結癰頭 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錢濃薄,安於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灸至痛時方止。最要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 日三四活,過七日則難為力矣。若有十數頭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 艾於蒜餅上燒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便用獨蒜切去 兩頭,取中間半寸濃者,正安於瘡上,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蓋如此惡證,惟隔蒜灸及 塗烏金膏有效。又《治法》曰∶腫硬痛深脈實者,邪在內也,可下之。腫高 痛脈浮者, 邪 在表也,宜托之。 痛煩躁或咽干,火在上也,宜瀉之。腫高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 宜 解之。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不作膿或不潰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 瘀肉不腐,或積毒不解者,陽氣虛也,宜助陽氣。膿多或清者,氣血俱虛也,宜峻補之。脈 浮大或澀,而肌肉遲生者,氣血俱虛也,宜補之。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補脾胃。 又《諸毒治法》曰∶如頭痛有表證者,宜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 痛發熱脈數者 , 用金銀花散、槐花酒、神功托里散。如疼痛腫硬脈實者,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通,欲其 作膿,宜仙方活命飲、托里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 加藿香,連進三五劑,更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日用烏金膏塗瘡口處。俟有瘡口,即用紙 作捻蘸烏金膏 入瘡內。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或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 去 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之。如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與托里藥相兼 服之,仍用前二膏塗貼。若腐肉已離好肉者,宜速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飲食不 甘,瘀肉腐遲,更用桑柴灸之,亦用托里藥。若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 痛者,急服大 補之劑,亦用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常觀患疽稍重未成膿者,不用蒜灸之法, 及膿熟不開,或待腐肉自去,則多致不救。大抵氣血壯實,或毒少輕者,可假藥力,或自 腐潰。若怯弱之人,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矣。此證若膿已成,急宜開 之,否則重者潰通臟腑,腐爛筋骨。若使透膈則不可治。輕者延潰良肉,難於收功,因而不 斂者多矣。 又《諸補治法》曰∶若腫 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先用 仙 方活命飲,後用托里消毒散解之。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 用托里散調補之。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里散倍加肉桂、參、 。膿出而反痛 ,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 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食少 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 、連翹。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 味丸。大抵病毒勢甚,若妄用攻劑,怯弱之人必損元氣,因而變證者眾矣。 又《三證治法》曰∶若初患未發出,而惡寒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 飲。若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里消毒散。若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 虛弱也,六君子湯,如未應,加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於 旬余之間見之。若已發出,用托里消毒散。不腐潰,用托里消毒散。如不應,急宜溫補脾胃 。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於二旬之間見之。若已腐潰,用托里散以生肌。如 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余見之。此三證雖不見於經 籍,余嘗治而歷驗者。 《千金方》灸法治發背,已潰未潰者,用淡豆豉以水和搗成硬泥,根據腫大小作餅三四分 濃。如已有瘡孔,勿置瘡孔上,但四布豆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破肉,如熱痛急 少起之,日灸二度。如先有瘡孔,孔出汁即瘥。 一、驗透膈法,凡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散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 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法鼓動內膜,則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都憲周弘岡,背患疽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弱而邪氣壅滯也,用托里散倍加參 、。反內熱作渴,脈洪大鼓指,此虛火也,用前散急加肉桂。脈證頓退,仍用托里而愈。 若以為熱毒而用寒藥則誤矣。 上舍張克恭,患此,內服外敷皆寒涼敗毒,遍身作痛,欲嘔少食,晡熱內熱,惡寒畏寒 。余曰∶遍身作痛,營衛虛而不能營於肉里也。欲嘔少食,脾胃虛寒而不能消化飲食也。內 熱晡熱,陰血內虛而陽氣陷於陰分也。惡寒畏寒,陽氣虛弱而不能衛於肌肉也。此皆由脾胃 之氣不足所致。遂用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更以十全大補湯,腐肉漸潰。又以六君子湯加 芎、歸,肌肉頓生而愈。 府庠彭碧溪,患腰疽,服寒涼敗毒之藥,色黯不痛,瘡頭如鋪黍,背重不能安寢,耳 聵目白,面色無神,小便頻澀,作渴迷悶,氣粗短促,脈浮數,重按如無。余先用滋水之 藥 一劑,少頃便利渴止,背即輕爽。乃砭出瘀血,以艾半斤許,明灸患處,外敷烏金膏,內服 參、 、歸、術、肉桂等藥。至數劑,元氣稍復,自疑肉桂辛熱,一日不用,手足並冷,大 便不禁,仍用肉桂及補骨脂二錢,肉豆蔻一錢,大便復常,其肉漸潰。更用當歸膏以生肌肉 ,八珍湯以補氣血而愈。 上舍蔡東之,患此,余用托里之藥而潰,瘡口尚未全斂。時值仲冬,且兼咳嗽。余曰∶ 瘡口未斂,脾氣虛也,咳嗽不止,肺氣虛也,法當補其母。一日與之同宴,見忌羊肉,余曰 ∶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最宜食之。遂每日不徹,旬余而瘡斂,嗽亦頓愈矣。 一男子,年逾五十,患發背色紫腫痛,外皮將潰,寢食不安,神思甚疲,用桑柴灸患 處出黑血,即鼾睡覺,而諸證如失。服仙方活命飲二劑,又灸一次,膿血皆出。更進二劑, 腫痛大退,又服托里消毒散數劑而斂。夫瘡勢熾甚,本宜峻劑攻之,但年老血氣衰弱,況又 發在肌表,若專於攻毒,則胃氣先損必反誤事。(薛按) 予長男於一周患背疽,治按在腫瘍條中。(新按) 論外通用方 神仙熏照法(外一二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腦疽(四十三)

屬性:立齋曰∶腦疽,屬膀胱經積熱,或濕毒上壅,或陰虛火熾,或腎水虧損,陰精消涸所致 。若腫痛未作膿者,宜除濕消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藥 。腫痛便秘者,邪在內也,宜泄之。不甚痛,或不做膿者,虛也,托里為主。膿成脹痛者,針 之,更以托里。上部脈數,實而痛者,宜降火。上部脈數虛而痛者,宜滋陰降火為主。尺部 脈數而作渴者,滋陰降火。脈數而虛細無力,或膿清,或不斂,或膿多者,大補血氣。不作 膿,或不潰者,托里藥主之。煩躁飲冷,脈實而痛者,宜瀉火。 又《治法》曰∶初起腫赤痛甚,煩渴飲冷,脈洪數而有力,乃濕熱上壅,當用黃連消毒 散,並隔蒜灸,以除濕熱。若漫腫微痛,渴不飲冷,脈洪數而無力,乃陰虛火熾,當用六味 丸,及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口乾舌燥,小便頻數,或淋漓作痛,乃腎水虧損,急用加 減八味丸,及前湯,以固根本,而引火歸經。若不成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 。 若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湯。若色黯不潰,或潰而不斂,乃陰精消涸,名曰腦 爍,為不治。若攻補得宜,亦有可愈。大凡腫 痛甚,宜活命飲,隔蒜灸之,以解散瘀血 ,撥引郁毒。但艾炷宜小而少,若欲其成膿腐潰生肌收斂,並用托里為主。 李氏曰∶腦疽及頸項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宜灸足三里穴五壯,氣海穴三七 壯,仍服涼血化毒之藥,或以騎馬穴法灸之。凡頭項咽喉生疽,古法皆為不治,若用此法, 多有生者。如五香連翹漏蘆等湯、國老膏、萬金散,皆可選用。(見《外科精要》) 一老人患此,色赤腫痛,脈數而有力,與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更與清心蓮子飲四劑而消。 一男子腫痛脈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痛止,更以托里消毒藥而消。 一男子 腫疼痛,發熱飲冷,脈洪數,與涼膈散二劑而痛止,以金銀花散四劑而潰, 更以托里藥而愈。 一老婦,稟壯實,潰而痛不止,脈實便秘,以清涼飲二劑而痛止,更以托里消毒藥而愈。 一婦人,冬間患此,腫痛熱渴,余用清熱消毒潰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腫大,遍身發 疔如葡萄,不計其數,手足尤多,乃脾胃受毒也。先各刺出黑血,隨服奪命丹七粒,出鼻汗 ,瘡熱益甚,便秘二日。與大黃、芩、連各三錢,升麻、白芷、出梔、薄荷、連翹各二錢, 生甘草一錢,水煎三五沸,服之,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體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 本及齒縫出臭血,諸毒乃消。更以犀角地黃湯而愈。 一婦人患前證,口乾舌燥,內服清熱,外敷寒涼,色黯不 ,胸中氣噎,此內真寒而 外 假熱也。彼疑素有痰火,不欲溫補,余以參 各五錢,薑桂各二錢,一劑頓潰。又用大補藥 而愈。 一男子頭項俱腫,雖大潰,腫痛益甚,兼作瀉,煩躁不睡,飲食少思,其勢可畏。診其 脈則毒尚在。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退半,與二神丸及六君子湯加五味子、酸棗仁四劑, 諸證少退,飲食少進,睡亦少得。又與參苓白朮散數服,飲食頓進。再與十全大補湯加金銀 花、白芷,月余而瘥。(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耳瘡(四十四)

屬性:立齋曰∶耳瘡,屬少陽三焦經,或足厥陰肝經,血虛風熱,或肝經燥火風熱,或腎經虛 火等因。若發熱 痛,屬少陽厥陰風熱,用柴胡清肝散。若內熱癢痛,屬二經血虛,用當 歸 川芎散。若寒熱作痛,屬肝經風熱,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川芎。若內熱口乾,屬腎經虛火, 用加減地黃丸。如不應,用加減八味丸,余當隨證治之。 愚按,薛氏所治耳證,凡氣虛者,以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黃芩。血虛者,用八珍湯加柴 胡、丹皮。肝火血虛者,用梔子清肝散。怒動肝火者,用加味逍遙散。肝脾受傷者,朝用加 味歸脾湯,暮用加味逍遙散。此其治之大約也。予嘗治一儒者,年近三旬,素有耳病,每年 常發,發必腫潰。至乙亥二月,其發則甚,自耳根下連頸項,上連頭角,耳前耳後莫不腫痛 。諸醫之治,無非散風降火。至一月後,稠脹鮮血自耳迭出,每二三日必出一酒鍾許。然膿 出而腫全不消,痛全不減,枕不可近,食不可加,氣體俱困,自分其危,延余治之。察其形 氣,已大不足。察其病體,則腫痛如舊,仍若有餘。察其脈息則或見弦急,或見緩弱。此非 實熱可知,然脈不甚緊而或時緩弱,亦得潰瘍之體,尚屬可治。遂先以六味湯二三劑,而元 氣稍振;繼以一陰煎加牛蒡、茯苓、澤瀉,仍倍加白蒺藜為君,服五十餘劑,外用降癰散, 晝夜敷治,兩月而後愈。蓋此證雖似潰瘍有餘,而實以肝腎不足,上實下虛一奇證也,故存 識之。(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鬢疽(四十五)

屬性:立齋曰∶鬢疽屬肝膽二經怒火,或風熱血虛所致。若 痛或發熱者,宜祛風清熱。 痛 發寒熱,或拘急者,發散表邪。作膿 痛,托里消毒。膿已成作痛者,針之。不作膿或膿 成而不潰者,俱宜托里。不斂或膿清者,宜峻補之。 又《治法》曰∶若發熱作渴者,用柴胡清肝散。腫 痛甚者,仙方活命飲。若大勢已 退 ,餘毒未散,用參苓歸術為主,佐以川芎、白芷、金銀花以速其膿。膿成仍用參苓之類,托 而潰之。若欲其生肌收斂,腎虛者六味丸,血虛者四物湯加參 ,或血燥者四物湯,或水不 能生木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皆當滋其化源為善。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腮(四十六)

屬性:立齋曰∶ 腮,屬足陽明胃經,或外因風熱所乘,或內因積熱所致。若腫痛寒熱者,白 芷胃風湯。內熱腫痛者,升麻黃連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 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 秘結,清涼飲。表里俱解而仍腫痛者,欲作膿也,托里散。若飲食少思,胃氣虛弱者,六君 子湯。肢體倦怠,陽氣虛弱也,補中益氣湯。膿毒既潰,腫痛不減,熱毒未解也,托里消毒 散。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參 內托散。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八珍湯。惡寒發熱,氣血 俱虛也,十全大補湯。若 腫痛連耳下者,屬手足少陽經,當清肝火。若連頤及耳後者,屬 足少陰經虛火,當補腎水。此證而有不治者,多泥風熱,用克伐之劑耳。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瘰(四十七)

屬性:瘰 之病,屬三焦肝膽等經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憂思, 氣逆於肝膽二經。二經常多氣少血,故怒傷肝,則木火動而血燥,腎陰虛則水不生木而血 燥。 血燥則筋病,肝主筋也,故累累然結若貫珠。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連及頤頷,下至缺盆,及 胸腋之側,又謂之馬刀。其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 ,不甚熱,久之則日以益甚。或頸項強痛,或午後微熱,或夜間口乾,飲食少思,四肢倦怠 ,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合,皆由氣血不足,故往往變為癆瘵。《外台秘要》雲∶肝腎虛熱 則生 。《病機》雲∶瘰 不系膏粱丹毒火熱之變,總因虛勞氣鬱所致。止宜以益氣養營之 藥調而治之,其瘡自消,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若不詳脈證虛實之異,而概用追蝕攻下及 流氣飲、十宣散之屬,則必犯經禁病禁,以致血氣愈損,必反為敗證矣。若脈洪大,以元氣 虛敗為不治。若面色 白為金克木,亦不治。若眼內赤脈貫瞳人,見幾條則幾年死。使不 求本而妄用伐肝之劑則誤矣,蓋伐肝則脾土先傷,脾傷則損五臟之源矣。可不慎哉。 齊氏曰∶瘰 結核初覺時,宜內消之。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汁清稀 ,毒氣不出,瘡口不含,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證不明者,並宜托里。膿未成者,使膿早 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里補之。陰陽不和者,托里調之。大抵托里之法 ,使瘡無變壞之證,所以宜用也。 丹溪曰∶瘰 必起於足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足陽明經。食味之濃,鬱氣之久,曰 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此經主決斷,有 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水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自非斷欲食淡,神 醫不能療也。 立齋曰∶ 腫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腫痛憎寒發熱,或拘急者,邪在表也, 宜 發散。因怒結核,或腫痛,或發熱者,宜疏肝行氣。腫痛脈浮數者,祛風清熱。脈澀者,補 血為主,脈弱者,補氣為主。腫硬不潰者,補氣血為主。抑鬱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潰 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虛勞所致者,補之。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脈實而 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又《治法》曰∶若寒熱 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以清肝火,並服加 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經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 火,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腫高而稍軟,面色萎黃,皮膚壯熱,膿已成也,可用針以決之 ,及服托里之劑。若經久不愈,或愈後復發,膿水淋漓,肌肉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 斂,否則變成九 。《內經》曰∶陷脈為 ,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 以驅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 者。 又《治法》曰∶大抵此證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經禁病禁,則鮮有不誤。常治此 證,先以調經解郁,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俟有膿,即針之 ,否則變生他處。設若兼痰兼陰虛等證,只宜加兼證之劑,不可干擾余經。若氣血已復而 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余,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仙無比丸,其毒一下 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營湯,以調理之。若瘡口不斂,宜用豆豉餅灸之,用琥珀膏貼之。若 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證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者不用追蝕之劑 ,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之,亦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者,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適 足以敗之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人者,不治。 灸瘰 法,取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一穴,即手陽明經肩 、曲池二穴也,各灸七 壯 ,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余常用之甚效,薛氏以曲池雲肘 ,似亦 未的也。 又《薛氏經驗方》雲∶治瘰 已成未成,已潰未潰者,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 尖自見,即是灸處。灸以三四十壯為度,更服益氣養營湯,灸三次,瘡自除。如患三四年不 愈者,辰時灸至申時,三灸即愈,更服補劑。按此法乃單灸曲池,以多為貴也。然但用前法 而已妙矣,尚有未應者,又當以此法治之。又曰∶此治瘰 之秘法。凡男子婦人若困恚怒傷肝, 氣血壅遇而不愈者,宜灸此穴,以疏通經絡。如取此穴,當以指甲掐兩肘兩肩四所,患處覺有 酸麻方是其穴。 又法灸瘰 未成膿者,用大蒜切片三錢濃,安患處,用艾壯於蒜上灸之,每三五壯即換 蒜再灸。每日灸十數蒜片,以拔郁毒。如破久不合,更以江西豆豉為末,以唾津和作餅,如 前灸之,以助陽氣。內服補藥,外貼琥珀膏,或太乙膏,瘡口自合。又或瘡口已破,核不腐 ,則瘡口不能斂,或貼琥珀膏不應,須用針頭散敷之,以去腐肉。再以如神散敷之,更服益 氣養營湯。若氣血虛者,先服益氣養營湯。待血氣稍充,方用針頭散,仍服前湯。 一男子患而腫硬,久不消,亦不做膿,服散堅敗毒藥不應,令灸肩尖、肘尖二穴,更服 益氣養營湯,月余而愈。 一婦人久潰發熱,月經每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余,氣血復而瘡亦愈。但一口 不收,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常治二三年不愈者,連灸三次,兼用托里藥必愈。 一婦人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必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營湯三十餘劑而消 。常治此證,虛者先用益氣養營湯,待其氣血稍充,乃用必效散,取去其毒,仍進前藥,無 不效者。 田氏婦,年逾三十,瘰 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 ,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與前藥三十餘劑而愈 。後田生執此方不問虛實,概以治人,殊不知散中斑蝥性毒,雖治瘰 ,多服則損元氣。若 氣血實者,先用此下之,而投補劑或可愈。若虛而用下藥,或用追蝕藥,瘀血雖去,而瘡口 不合,反致難治。(俱薛按) 治瘰 痰核方,凡瘰 初起未甚者,即宜服此,或加夏枯草更佳。 用忍冬花、蒲公英各四五錢,以水二碗同煎湯,朝夕代茶飲之,十餘日漸消。然此藥但可 治標,若欲除根,必須灸肩 、曲池二穴。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疔瘡(四十八)

屬性:齊氏曰∶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之論,凡有十種。華元化之論, 有五色疔,《千金方》說疔有十三種,以至《外台秘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毒 氣客於經絡,及五臟內蘊熱毒。凡初生一頭,凹而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令人煩躁悶亂 ,或憎寒頭痛,或嘔吐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多因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 邪致毒蓄結,遂生疔瘡。《內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以艾 炷灸之。若不覺痛者,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奪命丹或回生丹從針孔 之,上用膏藥貼 之 ,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劑,疏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針通紅, 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 前藥,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里 湯 散,根據常療之,以取平復。如針之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也。此邪毒之氣, 入於髒府故也。《養生方》雲∶人汗入肉食,食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 立齋曰∶此證多由膏粱濃味之所致,或因卒中飲食之毒,或感四時不正之氣,或感蛇蟲 之毒,或感死畜之穢,各宜審而治之。其毒多生於頭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瘡,或如水 泡,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熱作痛,或嘔吐噁心,或肢體拘急,並宜隔蒜灸之。痛則灸至不 痛,不痛灸至痛。若灸而不痛,則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 仍以膏藥貼之,並服解毒之劑,或用荊防敗毒散。若針之不痛無血者,宜用燒針,治如前齊氏 之法。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以奪命丹為末,蔥酒調灌之。候醒更服敗毒散,或奪命 丹,甚效。若生兩足者,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者,多有紅絲至心腹。生唇面口內者,多有 紅絲入喉。皆為難治。急宜用針於血絲盡處挑破,使出惡血。若紅絲近心腹者,更挑破瘡頭 去惡水,以泄其毒,亦以膏藥貼之,多有生者。若患於偏僻下部之處,藥力所難到者。若專 假藥力,則緩不及事,惟灸之,則大有回生之功。疔之名狀雖有十三種之不同,而治法,但 當審其元氣虛實,邪之表里,庶不誤人之夭札也。若專泥於疏利表散,非為無益而反害之。 凡人暴死者,多是疔毒,急取燈遍照其身,若有小瘡,即是其毒,宜急灸之。並服奪命丹等 藥,亦有復甦者。 又曰∶脈浮數者散之,脈沉實者下之。表里俱實者,解表攻里。麻木或大痛及不痛者, 並灸之,更兼攻毒。 操江張恆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餘壯,即能舉步。彼欲速愈,自 敷涼藥,遂致血凝肉死,毒氣復熾。再灸百壯,服活命飲,出紫血,其毒方解,腳底通潰 ,腐筋爛肉甚多。及將愈,予因考績北上,又誤用生肌藥,反助其毒,使元氣虧損,瘡口難 斂。予回用托里藥補之。喜其稟實,且客處,至三月余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針出血,敷以涼藥,掌指腫三四倍,六脈洪大,此真氣 奪則虛,邪氣盛則實也。先以奪命丹一服,活命飲二劑,勢稍緩。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 ,腫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腫大數倍,不能消潰,乃真氣愈虛,而邪氣愈盛也。余回,用大劑 參歸術之類及頻灸。遍手腫勢漸消後,大便不實,時常泄氣,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 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實,手背漸潰,又用大補藥 五十餘劑漸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時毒(四十九)

屬性:齊氏曰∶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 結極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肢體甚痛,恍惚不守,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謂傷寒。原 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謂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 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自與時毒不同。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髮狀如 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若至十日之外,則不治自愈也治宜辨之。先診其脈,凡滑數 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但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也。察其毒之甚者,急服化 毒丹,以攻之。實熱便秘者,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犀角升麻湯以發之。或年高氣鬱者 ,五香連翹湯主之。 又於鼻內 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 藥不嚏者,不可治之。若嚏出膿血者,治 之必愈。凡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 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記之。其病患每日用嚏藥三五次 ,以泄熱毒,此治時證之良法也。 凡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以犀角散、芩連消毒飲,甚者連翹湯之類 。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而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里散、托里黃 湯。如腫甚者,宜砭 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氣。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言不出,頭面赤腫, 食不知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者,有可下者,嘗見粗工但 雲熱毒,只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矣。 羅謙甫雲∶泰和二年,先師監濟源稅時,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 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雲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染之多不救。張 縣令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板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 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請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 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用承 氣下之以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無過也,殊不知適其病所為故。遂處一方,用黃芩、黃連苦 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平,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人參甘平,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 、鼠粘子、薄荷葉苦辛平,板藍根味苦寒,馬勃、白僵蠶味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氣不得伸 ,桔梗味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升麻、柴胡苦辛以散表邪。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 ,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 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命曰普濟消毒飲。 薛立齋曰∶此感四時不正之氣,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患,與膏粱積熱之證不同 ,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者不可用,若不審其因,不辨表里虛實而概用攻,必致有誤。里實 而不利者,下之。表實而不解者,散之。表里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里。 表里俱解而不消者,和之。腫甚 痛者,砭去惡 血,更用消毒之劑。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飢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藥,當審而治之。 又《治法》曰∶若脈浮者,邪在表也,用葛根牛蒡湯、犀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之類以 發之。脈沉澀者,邪在里也,用梔子仁湯、五利大黃湯之類以下之。表里俱病而腫不退者, 用犀角升麻湯,甚者砭出惡血,並用通關散 鼻內取嚏,以泄其毒。表里俱不解而內外俱實 者,防風通聖散。欲其作膿者,用托里消毒散。欲其收斂者,用托里散。此法最為穩當。常 見饑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為患也。故凡以凶荒勞役而患此 者,多宜安里為主。或用普濟消毒飲最善。 一老人,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里俱實病也,與防風通聖散不應。 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 。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 ,藥力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里與夫尋常 消毒之劑,或不砭泄其毒,專假藥力,鮮不危矣。 一男子,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其邪在表尚未解散,用荊防敗 毒散加玄參牛蒡子二劑,勢退大半,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肺癰肺痿(五十)

屬性:此證初起,邪結在肺者,惟桔梗杏仁煎為治此之第一方。在新因三三。 齊德之曰∶肺者五臟之華蓋也,處於胸中,主於氣候,於皮毛。勞傷血氣,腠理虛,而 風邪乘之,內感於肺也,故汗出惡風,咳嗽短氣,鼻塞項強,胸脅脹滿,久久不瘥,已成肺 痿也。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至於營,則吸而不出。所以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搏 ,氣血稽留,蘊結於肺,變成瘡疽。診其脈候,寸口脈數而虛者,肺痿也。數而實者,肺癰 也。若欲知其有膿,但脈見微緊而數者未有膿也,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肺痿之候,久嗽不 已,汗之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膏,小便數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飲者將瘥 。此由肺多唾涎而無膿者,肺痿也。肺瘡之候,口乾喘滿,咽燥而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唾 膿血,或腥臭濁沫,胸中隱隱微痛者,肺疽也。又《聖惠》曰,中府隱隱微痛者,肺疽也。 上肉微起者,肺瘡也。中府者,穴名也。是以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又《內經》曰∶ 血熱則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大凡肺瘡當咳嗽短氣,胸滿,時唾膿血,久久如粳米粥者 ,難治。若嘔膿而不止者,亦不可治。其嘔膿而自止者,將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 洪而大者,難治。其面色當白而反面赤者,此火之克金,皆不可治。仲景曰∶上氣面浮腫, 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馬益卿曰∶肺癰治法要略,先以小青龍湯一帖,以解其風寒邪氣,然後以葶藶大棗瀉肺 湯、桔梗湯、葦莖湯(見《金匱要略》)隨證用之以取膿,此治腫瘍之例也。終以內補黃 湯, 以補里之陰氣,此治潰瘍之例也。又曰∶腫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 吐之,若吐膿血狀如肺癰口臭,他方不應者 ,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水飲調下,兩服可除。 立齋曰∶凡勞傷血氣,腠理不密,外邪所乘,內感於肺,或入房過度,腎水虧損,虛火 上炎,或醇酒炙爆,辛辣濃味,熏蒸於肺,或咳唾痰涎,汗下過度,重亡津液,皆能致之 。其候惡風,咳嗽,鼻塞,項強,胸脅脹滿,呼吸不利,咽燥作渴,甚則四肢微腫,咳唾膿 血。若吐痰臭濁,膿血腥穢,胸中隱隱微痛,右手寸口脈數而實者,為肺疽。若唾涎沫而無 膿,脈數而虛者,為肺痿也。 又《治法》曰∶大抵勞傷氣血則腠理不密,風邪乘肺,風熱相搏,蘊結不散,必致咳嗽 。若誤用汗下過度,則津液重亡,遂成斯證。凡喘嗽氣急胸滿者,表散之。咳嗽發熱者,和 解之。咳而胸膈隱痛,唾痰腥臭者,宜排膿散。喘急恍惚,痰盛者,宜平肺。唾膿,脈短澀者,宜補之。 又《治法》曰∶若咳嗽喘急者,小青龍湯。咳嗽胸脹者,葶藶大棗瀉肺湯。咳膿腥濁者 ,桔梗湯。咳喘短氣或小便短少者,佐以參 補肺湯。體倦食少者,佐以參術補脾湯。咳唾 痰壅者,腎虛水泛也,六味地黃丸。口乾咽燥者,虛火上炎也,加減八味丸。此證皆因脾土 虧損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故始成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苟能補脾肺滋腎水,庶有 生者。若專攻其瘡,則脾胃益虛,鮮有不誤者矣。 陸司廳子,春間,咳嗽唾痰腥穢,胸滿氣促,皮膚不澤,項強脈數,此肺疽也。蓋肺系 在項,肺傷則系傷,故牽引不能轉側。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治以黃 、當歸 、川芎、白芷、貝母、知母、麥冬、栝蔞仁、桔梗、防風、甘草,兼以蠟礬丸及太乙膏治 之,膿盡脈澀而愈。 一男子,面白神勞,咳而胸膈隱痛,其脈滑數。予以為肺癰,欲用桔梗湯,不信。仍服 表藥,致咳嗽愈甚,唾痰腥臭,始悟。乃服前湯四劑,咳嗽少定,又以四順散四劑而脈靜, 更以托里藥數劑而愈。 一男子,咳嗽喘急,發熱煩躁,面赤咽痛,脈洪大。用黃連解毒湯二劑少退,更以梔 子湯四劑而安。 一男子患肺痿,咳嗽喘急,吐痰腥臭,胸滿咽干,脈洪數。用人參平肺散六劑,及飲童 便,諸證悉退,更以紫苑茸湯而愈。童便雖雲專治虛火,常治瘡湯 腫疼痛,發熱作渴, 及肺痿肺癰發熱口渴者尤效。 一男子面赤吐膿,發熱做渴,煩躁引飲,脈洪數而無倫次。先用加減八味丸加麥冬大劑 一服,熱渴頓止。即熟睡良久,覺而神爽索食,再劑諸證頓減。仍用前藥,更以人參五錢 ,麥冬二錢五分,五味二錢,水煎代茶,日飲一劑,月余而安。此證面赤者,當補肺腎,面 白者,當補脾肺,治者審之。 一婦人,素血虛,發熱咳嗽,或用痰火之劑後吐膿血,面赤脈數,其勢甚危,此膿成而 氣血虛也。余用八珍湯以補元氣,用桔梗湯以治肺證,因得漸愈。 一儒者患肺癰,鼻流清涕,咳吐膿血,胸膈作脹,此風邪外傷也。先用消風散加亂發灰 ,二服而鼻利。又用四君加芎歸及桔梗湯而愈。後因勞役,咳嗽吐膿,小便滴瀝,面色黃白 ,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也,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仆年逾三十,嗽久不愈,氣壅不利,睡臥不安,咯吐膿血,甚虛可畏,其主已棄矣。 余以寧肺散,一服少愈,又服而止大半,及以寧肺湯數劑而痊。所謂有是病,必用是藥,若 泥前散性澀而不用,何以得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乳癰乳岩(五十一,婦人門亦有乳證當互察之)

屬性:立齋曰∶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男子房勞恚怒傷於肝腎,婦人胎產憂 郁損於肝脾,皆能致之。若因暴怒或兒口氣所吹腫痛者,宜疏肝行氣。 痛發寒熱者,發散 表邪。 腫痛甚者,清肝消毒,並宜隔蒜灸。未成膿者,疏肝行氣。不作膿或不潰者,托 里為主。潰而不斂或膿清者,宜大補脾肺氣血為主。 又治法曰∶若膿出反痛,或作寒熱,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體倦口乾,中氣虛也,補 中益氣湯。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八珍湯加五味子。欲嘔作嘔,胃氣虛也,補胃為主,或用 香砂六君子湯。食少作嘔,胃氣虛寒也,前湯加乾薑。食少泄瀉,脾氣虛寒也,理中湯或加 人參、附子。若勞碌以致腫痛,氣血未復也,八珍湯倍用參、 、歸、術。若因怒氣以致腫 痛,肝火傷血也,八珍湯加柴胡、山梔。若肝火血虛而結核不消者,四物湯加柴胡、升麻。 若肝脾氣血俱虛而結核者,四君子加芎、歸、柴胡、升麻。鬱結傷脾而結核者,歸脾湯兼神 效栝蔞散。若為兒所吹而發腫 痛,須吮通揉散,否則成癰矣。若兼余證,亦當治以前法 。若婦人郁怒傷肝脾而結核,不癢不痛,一二載始潰者,名曰乳岩,最難治療。 又治法曰∶若忿怒傷肝,濃味積熱,以致氣不行,竅不通,乳不出,則結而為肝為痛, 此陽明之血熱。甚則肉腐為膿。若膿一成,即針出之,以免遍潰諸囊之患。亦有所乳之子, 膈有滯痰,口氣 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成腫痛。於初起時,須吮咂使通,或忍痛 揉散之,失治必成癰患。宜用青皮以疏厥陰之滯,石膏以清陽明之熱,甘草節以行污濁之血, 栝蔞子以消腫導毒。或加沒藥、橘葉、皂角針、金銀花、當歸更宜,隨證消息加減而治。仍 用少酒佐之,更用隔蒜灸之,其效尤捷。若有膿即針之,否則通潰難於收斂。 乳癰,用蒲公英忍冬藤,入少酒煎服,即欲睡,是其功也,及覺而病安矣。(見《外科心法》) 一婦人患乳癰,寒熱頭痛,與荊防敗毒散一劑,更與蒲公英一握搗爛,入酒二三盞再搗 ,取汁熱服, 熱罨患處而消。丹溪雲∶此草散熱毒,消腫核,又散滯氣,解金石毒之聖藥。 一婦人左乳內腫如桃,不痛,色不變,發熱,漸消瘦,以八珍湯加香附、遠志、青皮 、柴胡百餘劑,又間服神效栝蔞散三十餘劑,膿潰而愈。常見患者責效太速,或不解七情 及藥,不分經絡虛實者,俱難治。大抵此證四十以外者尤難治,蓋因陰血日虛也。 一婦人,因怒左乳內腫痛發熱,表散太過,致熱益甚,以益氣養營湯數劑,熱止膿成。 欲用針,彼不從,遂腫脹大熱發渴。始針之,膿大泄,仍以前湯,月余始愈。 一男子,左乳腫硬痛甚,以仙方活命飲二劑而痛止,更以十宣散加青皮四劑,膿成,針 之而愈。此證若膿成未破,瘡頭有薄皮剝起者,用代針之劑點起皮處,以膏藥貼之,膿亦自 出。但不若及時針之,則不致大潰。如膿出不利,更 入搜膿化毒之藥。若膿血未盡,輒 用生肌之劑,反助邪氣。縱早合,必再發。不可不慎也。 一產婦因乳少服藥通之,致乳房腫脹發熱作渴,狀類傷寒,以玉露散補之而愈。夫乳汁乃 氣血所化,在上為乳,在下為經。若沖任之脈盛,脾胃之氣壯,則乳汁多而濃,衰則少而 淡,所乳之子亦弱而多病,此自然之理。亦有屢產有乳,再產卻無,或大便澀滯,乃亡津液 也。《三因論》雲,產婦乳脈不行有二,有血氣盛閉而不行者,有血氣弱澀而不行者,虛當 補之,盛當疏之。盛者當用通草、漏蘆、土瓜根輩,虛者當用煉成鍾乳粉、豬蹄、鯽魚之屬 ,概可見矣。(俱薛按) 一婦人久郁,右乳內結三核,年余不消,朝寒暮熱,飲食不甘,此乳岩也。乃七情所 傷,肝經氣血枯槁之證,宜補氣血解鬱結藥治之。遂以益氣養營湯百餘劑,血氣漸復;更 以木香餅灸之。喜其謹疾,年余而消。若用克伐之劑以復傷血氣,則一無可保者。 一外家,乃放出宮人,乳內結一核如栗,欲用前湯,彼不信,乃膿瘡科流氣飲及敗毒散, 三年後大如覆碗,堅硬如石,出水不潰而歿。大抵鬱悶則脾氣阻,肝氣逆,遂成隱核,不痛 不癢,人多忽之,最難治療。若一有此,宜戒七情,遠濃味,解鬱結,更以養血氣之藥治之 ,庶可保全,否則不治。亦有數載方潰而陷下者,皆曰乳岩,蓋其形似岩穴而最毒也,慎之 則可保十中之一二。(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胃脘癰(五十二)

屬性:立齋引《聖濟總錄》雲∶胃脘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以 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上升,故人迎熱甚,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嗽 ,或嘔膿唾血。若脈見洪數,膿已成也,急宜排之。設脈遲緊,其膿未就,有瘀血也,急下 之。否則邪毒內攻,腐爛腸胃矣。丹溪雲∶內疽者,因飲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發,用 射干湯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湯、牡丹皮散、太乙膏選用之,亦效。若吐膿血,飲食少思,宜 助胃壯氣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專治其瘡。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腹癰(五十三)

屬性:立齋曰∶腹癰,謂瘡生於肚腹,或生於皮里膜外,屬膏粱濃味,七情鬱火所致。若漫腫 堅硬,肉色不變,或脈遲緊,未成膿也,四君加芎、歸、白芷、枳殼,或托里散。腫軟色赤 ,或脈洪數,已成膿也,托里消毒散。膿成而不外潰者,氣血虛也,臥針而刺之。 腫作 痛者,邪氣實也,先用仙方活命飲,隔蒜灸,以殺其毒,後用托里以補其氣。若初起,欲其內 消,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以行經活血之藥佐之。若用克伐之劑,欲其消散,則腫者 不能潰,潰者不能斂。若用疏利之藥, 下其膿血,則少壯者,多為難治,老弱者,立見危亡。若有食積疝氣類此者,當辨而治之。 進士邊雲莊,腹痛、惡寒,脈浮數。余曰∶浮數之脈而反惡寒,瘡疽之證也。不信。數 日後,復請視之,左尺洪數。余曰∶內有膿矣。仍不信。至小腹痛脹,連及兩臀,始悟 。余曰∶膿潰臀矣,氣血俱虛,何以收斂。急服活命飲一鍾,臀潰一孔,出膿斗許,氣息奄 奄。用大補藥一劑,神思方醒。每去後,糞從瘡出,痛不可當,小腹間如有物上挺,即發痙 不省人事,煩躁,脈大,舉按皆實。省而細察之,脈雖洪大,按之如無,以十全大補,倍加參、 至四斤,更加附子二枚,煎膏服之而痙止。又用十全大補湯,五十餘劑而瘡斂。 上舍周一元,患腹癰三月不愈,膿水清稀,朝寒暮熱,服四物、黃柏、知母之類,食少 作瀉,痰涎上涌。服二陳、枳實之類,痰涎愈甚,胸膈痞悶。謂余曰∶何也。余曰∶朝寒暮 熱,血氣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痰涌胸痞,脾肺虛也。悉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當 先壯其胃氣,使諸髒有所稟,而邪自退矣。遂用六君加黃 、當歸,數劑諸證漸退。又用十 全大補湯,肌肉漸斂。更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而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腸癰(五十四)

屬性:孫真人云∶腸癰為病,小腹重強,按之則痛,小便如淋,時時汗出,復惡寒,身皮甲 錯,腹皮急如腫,甚者腹脹大,轉側有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大便膿血。脈洪 數者,已有膿也,血下則安。若妄治者,必殺人。 陳無擇曰∶腸癰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始腫狀,腹無聚積,身無熱。脈數 ,此為腸內有膿,久積陰冷所成也,故《金匱》有用附子溫之。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 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此以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有用大黃利之。 《千金方》灸法∶曲兩肘,正肘頭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 一男子,里急後重,下膿脹痛,此脾氣下陷也,用排膿散、蠟礬丸而愈。後因勞役,寒 熱體倦,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一婦人,膿成腹脹痛,小便不利,脈滑數,此膿毒內潰也。服太乙膏三錢,膿下升許, 脹痛頓退。更以神效栝蔞散,二劑而全退。又以蠟礬丸及托里藥,十餘劑而安。 一產婦小腹疼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湯,二劑痛止。更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下瘀血升許而愈。 一婦人產後惡露不盡,小腹患痛,服瓜子仁湯,下瘀血而痊。凡瘀血停滯,宜急治之, 緩則腐化為膿,最難治療。若使流注骨節,則患骨疽,失治,多為敗證。(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附骨疽(五十五)

屬性:附骨疽一證,近俗呼為貼骨癰。凡疽毒最深,而結聚於骨際者,皆可謂之附骨疽。然尤 惟兩股間,肉濃處,乃多此證。蓋此證之因,有勞傷筋骨而殘損其脈者,有恃酒力房而困爍 其陰者,有憂思郁怒而留結其氣者,有風邪寒濕而湊滯其經者。凡人於環跳穴處,無故酸痛 ,久而不愈者,便是此證之兆,速當因證調治,不可遲也。蓋其初起,不過少陽經一點逆滯 ,逆而不散,則以漸而壅,壅則腫,腫則潰,至其延漫,則三陰三陽,無不連及,而全腿俱 潰。然此證,無非元氣大虧,不能營運,故致留滯不散,而後至決裂,誠危證也。若潰後脈 和,雖見困弱之甚,只以大補氣血為主,皆可保全。若潰後脈反洪芤,而煩躁不寧,發熱口 渴,則必不可治。 至若治此之法,凡以勞傷筋骨而致者,宜大營煎,兼大防風湯治之。若酒色傷陰者,宜 八味丸、六味丸,或右歸飲,兼大防風湯主之。若憂思郁怒結氣者,宜瘡科流氣飲,或五香 連翹湯。兼大防風湯主之。若風寒外襲者,宜五積散,兼大防風湯主之。大抵此證初起,即宜 用大營煎,溫補氣血,或兼仙方活命飲,通行毒氣。有火者,宜速用連翹歸尾煎,以解散其 毒。仍宜速用隔蒜灸,或豆豉餅尋頭灸之。以速散其毒,最為捷法。其有濕熱痰飲等證,當 並求後法以治之,庶免大害也。若環跳久痛不已,或見臀股微腫,度其已成,勢不能散,只 宜速用托補,專固根本,使其速起速潰,則根本既實,雖凶亦無大害,必且易潰易斂而易愈 也。若脈見滑數,按之軟,熟膿已成也。速宜針之,無使久留,以防深蝕之患。其有不明利 害,苟圖目前,或用克伐消散,再傷元氣。或用寒涼敷藥,以遏其毒氣,必致日延日甚,而 元氣日敗,則一潰不可收拾矣。考諸方書,俱未詳及此證,故悉其所因,並附治按於後。 立齋曰∶附骨疽,有因露臥,風寒深襲於骨者。有因形氣損傷,不能起發者。有因克 伐之劑,虧損元氣,不能發出者。有因外敷寒藥,血氣凝結於內者。凡此皆宜灸熨患處,解 散毒氣,補接元氣,溫補脾胃為主。若飲食如常,先用仙方活命飲,解毒散郁,隨用六君子 湯,補托營氣。若體倦食少,但用前湯,培養諸髒,使邪不得傷正。若膿已成,即針之 ,使毒氣不得內侵,帶生用針亦無妨。如用火針,亦不痛,且使易斂。其隔蒜灸,能解毒行 氣,蔥熨法能助陽氣,行壅滯。此雖不見於方書,予常用之大效,其功不能盡述,惟氣血虛 脫者,不應。又曰∶大抵此證,雖雲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弱,邪氣得以深襲。若真氣 壯實,邪氣焉能為患也。故附骨癰疽,及鶴膝風證,惟腎虛者多患之。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 腎氣,而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亦有體虛之人,秋夏露臥,為冷氣所襲,寒邪伏結,多成 此證,不能轉動,乍寒乍熱而無汗,按之痛應骨者是也。若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 而潰也。若被賊風所傷,患處不甚熱,而洒淅惡寒,不時汗出,熨之痛止,少者須大防風 湯,及火龍膏治之,若失治則為彎曲、偏枯。有堅硬如石者,謂之石疽。若熱緩,積日不潰 ,肉色赤紫,皮肉俱爛,名緩疽。其始末皆宜服前湯,欲其驅散寒邪,以補虛托里也。 又曰∶此證亦有產後惡血未盡,臍腹刺痛,或流於四肢,或注於股內,疼痛如錐,或兩 股腫痛。此由冷熱不調,或思慮動作,氣所壅遏,血蓄經絡而然,宜沒藥丸治之。亦有經血 不行,流注四肢;或股內疼痛如錐,或因水濕所觸,經水不行而腫痛者,宜當歸丸治之。 凡惡血停滯,為患匪輕,治之稍緩,則流注為骨疽,多致不救。 一婦人膝腫痛,遇寒痛益甚,月余不愈,諸藥不應,脈弦緊,此寒邪深伏於內也,用大 防風湯,及火龍膏治之而消。 一男子,腿根近環跳穴,患痛徹骨,外皮如故,脈數而滯滑,此附骨疽,膿將成也。用 托里藥六劑,腫起作痛,脈滑數,其膿已成。針之出碗許,更加補劑,月余而瘳。 一男子患附骨疽,腫硬發熱,骨痛筋攣,脈數而沉,用當歸拈痛湯而愈。 一男子腿內患癰,漫腫作痛,四肢厥逆,咽喉閉塞,發寒熱,諸治不效,乃邪郁經絡而 然也。用五香連翹湯一劑,諸證少退。又服之,大便行二次,諸證悉退而愈。 一男子,先腿痛,後四肢皆痛,遊走不定,至夜益甚,服除濕敗毒之劑不應,其脈滑而 澀,此濕痰濁血為患。以二陳湯加蒼朮、羌活、桃仁、紅花、牛膝、草烏,治之而愈。凡濕 痰濕熱,或死血流注關節,非辛溫之劑,開發腠理,流通隧道,使氣行血和,焉能得愈。 王時亨室,產後腰間腫痛,兩腿尤甚,此由瘀血滯於經絡而然也。不早治,必作骨疽。 遂與桃仁湯二劑稍愈,更以沒藥丸數服而痊。(薛按) 一魏生者,年三十餘,素多勞碌。忽患環跳酸痛,數月後,大股漸腫。延予視之曰∶此 附骨疽也,速當治之。與以活命飲二劑,未及奏效,而腫益甚。因慌張亂投,或清火,或解毒 ,遂致嘔惡發熱,飲食不進,其勢甚危,然後懇求相救。遂以參 內托散大加炮姜,數劑而 嘔止食進。其腫軟熟,知其膿成,速令針之,針處出膿不多。復以九味異功煎與之,遂得大 潰,且瓣瓣出膿,潰者五六處,而腿肉盡去,止剩皮骨矣。潰後復嘔惡,發熱不食,遂以十 全大補湯,及九味異功煎,相間與之。然後熱漸退,食漸近,稍有生色。然足筋短縮,但可 豎膝仰臥,左右挨緊,毫不能動,動則痛極,自分已成廢物。此後,凡用十全大補湯八十餘 劑,人參三斤,而腿肉漸生,筋舒如故,復成一精壯男子,此全得救本之功也。 一男子陳姓者,年近三旬,素不節慾,忽見環跳酸痛,月余不愈。予曰∶此最可畏,恐 生癰毒之患。彼不信,又謀之一庸醫,反被其詬曰∶此等胡說真可笑也。筋骨之痛,亦常 事耳,不過風熱使然,何言癰毒。遂用散風清火等藥,至半年後,果見微腫,復來求治。予 曰∶速用托補,以救根本,尚不遲也。彼又不信,而謀之瘍醫曰∶豈可腫瘍未潰,而遽可溫 補耶。復用清火清毒之劑。及其大潰而危,再延余視,則脈證俱敗,方信予言。而痛悔前失,已無及矣。 一膏粱子茅姓者,年未三旬,素以酒色為事,亦患此證。早令服藥,執拗不從。及其腫 而膿成,令速針之,亦畏痛不從。而偏聽庸流,敷以苦寒解毒之藥。不知膿既已成,尤不可 解,但有愈久愈深,直待自潰,而元氣盡去,不可收拾矣。(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臀癰(五十六)

屬性:馬益卿曰∶臀癰證,臀居小腹之下,此陰中之陰也,道遠位僻,雖曰多血,然氣運不到 ,血亦罕來,中年之後,尤慮患此。才有腫痛,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 立齋曰∶凡治此者,毋傷脾胃,勿損脾氣,但當以固根本為主。若 痛,尺脈緊而無力者 ,托之。腫硬痛甚者,隔蒜灸之,更以解毒。不作膿者,托里為主。不作膿而痛者,解毒為 主。不潰或潰而不斂者,托里為主。 又《治法》曰∶若腫硬作痛者,形氣虛而邪氣實也,用托里消毒散。微腫微痛者,形氣病 氣俱虛也,用托里散補之。欲作膿者,用內托羌活湯。若痛甚者,用仙方活命飲。大勢既退 ,亦用托里消毒散。若脾虛不能消散,或不潰不斂者,六君子加芎、歸、黃 。若陰虛不能 消散,或作渴便淋者,六味丸加五味子。若陽虛不能潰,或膿清不能斂者,用補中益氣湯。 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若腫硬未成膿者,用隔蒜灸,及活命飲。潰後,宜豆豉餅,及補 中益氣、十全大補二湯。若灸後大勢已退,餘毒未消,頻用蔥熨,以補其氣,以消餘毒為善。 又曰∶凡毒氣已退不起者,但可補其血氣,使膿速成而針去之,不可用內消之論。若 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肉色不變者,發於骨髓也。膿血大泄之後 ,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證,以末治之。 巡按陳和峰,脾胃不健,常服消導之劑,左腿股及臀患腫。余曰∶此脾氣虛而下注,非 瘡毒也,當用補中益氣,倍加白朮。彼惑於眾人云,白朮能潰膿,乃專以散腫消毒為主,而 腫益甚,體益倦。余用白朮一味煎飲而消。 儒者楊啟元,左臀患此,敷貼涼藥,腫徹內股。服連翹消毒散,左體皆痛。余以為足三 陰虧損,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用六味丸加五味子,以補肝腎。股內消而臀間潰,又用 十全大補湯而瘡口斂。 一儒者, 腫痛甚,此邪毒壅滯,用活命飲、隔蒜灸而消。後因飲食勞倦,腫痛復作 ,寒熱頭痛,此元氣虛而未能復也,與補中益氣湯,頻用蔥熨法,兩月而愈。 一男子,患臀癰作膿而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更以托里消毒散,膿潰而瘥。 一弱人,臀癰膿成不潰,以十全大補湯數劑始托起。乃針之,又二十餘劑而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流注(五十七)

屬性:立齋曰∶流注之證,多因鬱結,或暴怒,或脾氣虛濕氣逆於肉理,或腠理不密,寒邪客 於經絡,或濕痰,或閃撲,或產後瘀血流注關節,或傷寒余邪未盡為患,皆因真氣不足,邪 得乘之,故氣凝血聚為患也。然此證,或生於四肢關節,或生於胸腹腰臀,或結塊,或漫腫 ,或痛,或不痛,悉宜用蔥熨法,及益氣養營湯,固其元氣,則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 可全愈也。若不補氣血及節飲食,慎起居,戒七情,而專用寒涼克伐者,俱不治。又《治法 》曰∶常治此證,凡暴怒所致,胸膈不利者,調氣為主。抑鬱所致而不痛者,宜調經脈,補 氣血。腫硬作痛者,行氣和血。潰而不斂者,補氣血為主。傷寒余邪未盡者,和而解之。脾 氣虛,濕熱凝滯肉理者,健脾除濕為主。閃跌,瘀血凝滯為患者,和血氣,調經絡。寒邪所 襲,筋攣骨痛,或遍身痛,宜溫經絡,養血氣。若久而不斂,瘡口無陽者,宜豆豉餅或附子 餅灸之,以祛散寒邪,接補陽氣。或外用琥珀膏貼之。若內有膿管,或生瘀肉,而不斂者, 用針頭散腐之自愈,錠子尤效。 《醫林集要》雲∶骨疽乃流注之敗證也。如用涼藥,則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 ,脾氣受傷,飲食必減,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受冰則氣血不旺,而愈滯。宜用理脾,脾 健則血自生,而氣自營運矣。又有白虎飛屍,留連周期,或展轉數歲,冷毒朽骨出儘自愈。若 附骨腐者可痊,正骨腐則為終身廢疾矣。有毒自手足,或頭面腫起,或兼疼痛,上至頸項骨 節去處,如瘍 貫珠,此風濕流氣之證也,宜以加減小續命湯,及獨活寄生湯治之。有兩膝 腫痛起,或至遍身骨節疼痛者,此風濕痹,又名歷節風,宜附子八物湯治之。又有結核在項 腋,或兩乳旁,或兩胯軟肉處,名曰 癰,屬冷證也。又有小兒宿痰失道,致結核於頸 項臀膊胸背之處,亦令證也,俱宜熱藥敷貼。以上諸證,皆緣於腎。腎主骨,腎虛則骨冷,而 為患也。所謂骨疽,皆起於腎,亦以其根於此也,故用大附子以補腎氣,腎實則骨有生氣,而疽不附骨矣。 一男子,臀腫一塊微痛,脈弦緊,以瘡科流氣飲,四劑而消。 一婦人,暴怒,腰腫一塊,胸膈不利,時或氣走作痛,用方脈流氣飲,數劑而止,更 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香附、貝母,月余而愈。 一婦人,稟弱性躁,脅臂腫痛,胸膈痞悶,服流氣敗毒藥反發熱,以四七湯數劑,胸 寬氣利。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陳皮、香附,腫痛亦退。大抵婦人性情執着,不能寬解,多被 七情所傷,遂致遍身做痛。或肢節腫痛,或氣填胸滿,或如梅核塞喉咽吐不出,或痰涎壅盛 ,上氣喘急,或嘔逆噁心,甚者渴悶欲絕。產婦多有此證。宜服四七湯,先調滯氣,更以養 血之藥。若因憂思致小便白濁者,用此湯吞青州白丸子,屢效。 一老人,傷寒表邪未盡,股內患腫發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熱止。灸以香附餅,又小柴 胡湯加二陳、羌活、川芎、歸、術、枳殼,數劑而散。 一男了,退患潰而不斂,用人參養營湯及附子餅,更以補劑煎膏貼之,兩月余而愈。 一男子,腿患腫,肉色不變,不痛,脈浮而滑,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枳殼、木 香飲之,以香附餅熨之。彼謂氣無補法,乃服方脈流氣飲,虛愈甚。復求治,以六君了湯加 芎歸數劑,飲食少進。再用補劑,月余而消。夫氣無補法,俗論也。以其為病痞塞,似難於補 ,殊不知衛氣虛而不能營運,則邪氣滯而為病。經雲∶壯者氣行則愈,怯者弱者則着而為病 。苟不用補法,元氣何由而行乎。 一婦人,腿患筋攣骨痛,諸藥不應,脈遲緊,用大防風湯,二劑頓退,又二劑而安。又 一婦人亦然,先用前湯二服,更服黑丸子而痊。此二患若失治,必潰成敗證。 一男子,肩胛患之,微腫,形勞氣弱,以益氣養營湯服黑丸子,以及木香生地黃作餅, 覆患處熨之,月余膿成。針之,仍服前藥而愈。 一男子,臂腫,筋攣骨痛,年余方潰,不斂,診其脈更虛,以內塞散一料少愈,以十全 大補湯,及附子餅灸之而愈。《精要》雲∶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化為熱。以此潰多成痿 ,宜早服內塞散排之。 一男子,臂患出腐骨三塊,尚不斂,發熱作渴,脈浮大而澀,乃氣血俱損,須多服生血 氣之藥,庶可保全。彼惑於火尚未盡,仍用涼藥內服外敷,幾危,求治。其形甚瘁,其脈愈 虛,先以六君子湯加芎歸,月余飲食漸進。以八珍湯加肉桂三十餘劑,瘡色乃赤。更以十全 大補湯,外以附子餅灸之,僅年而瘥。(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鶴膝風(五十八)

屬性:凡肘膝腫痛,臂 細小者,名為鶴膝風,以其象鶴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以兩膝腫大 ,腿枯細,不能屈伸,俗又謂之鼓槌風,總不過風寒濕三氣流注之為病也。然腫痛者,必 有邪滯,枯細者,必有血虛。凡治此者,必宜以養氣滋血為主。有風者兼散其風,有寒濕者, 兼去其寒濕。若果由邪郁成熱者,必宜滋陰清火,自無不愈。其有痢後而成者,又名痢後風 ,此以瀉痢亡陰,尤宜壯腎。凡寒勝者,宜三氣飲、五積散,或大防風湯之類主之。濕勝者, 宜五苓散、理中湯之類主之。熱勝者,宜保陰煎,大秦艽湯之類主之。若以陽氣不足,而敗及 四肢者,非右歸丸、理陰煎及八味地黃丸之類不可。 立齋曰∶鶴膝風,乃調攝失宜,虧損足三陰經,風邪乘虛而入,以致肌肉日瘦,內熱 減食,肢體攣痛,久則膝大而腿細,如鶴之膝,故爾名之。若傷於脾胃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 若傷於肝腎者,六味地黃丸為主。若欲其作膿,或潰後者,十全大補湯為主。皆佐以大防風 湯。初起者,須用蔥熨法,可以內消。若津涸口乾,中氣不足也,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頭 暈頭痛,陽氣不升也,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發熱晡熱,陰血虛弱也,用四物參、 、白朮 。畏寒憎寒,陽氣虛弱也,用十全大補湯。飲食少思,胸膈膨脹,脾胃虛痞也,用四君子湯 。面色痿黃,飲食少思,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膿水清稀,肌肉不生,氣血俱虛也,用 八珍湯。熱來復去,有時而動,無根虛火也,用十全大補湯。形瘦嗜臥,寢息發熱,痰盛作 渴,小便頻數,五臟虛損也,用六味丸。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腳膝無力,頭暈吐痰,腎氣 冷敗也,用八味丸。發熱大渴,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脈大而虛,血虛發燥,用當歸補血湯 。或有痢後而患者,亦治以前法,余當臨證制宜。 又曰∶夫立方之義,各有所宜。凡體氣虛弱,邪入骨界,遏絕隧道,若非用附桂辛溫之 藥,開散關節腠理之寒邪,通暢隧道經絡之氣血,決不能愈。且《本草》雲,附子治寒濕痿 ,拘攣膝痛,不能行步,以白朮佐之,為寒濕之聖藥。又雲,桂通血脈,消瘀血,堅骨節 ,治風痹骨攣腳軟,宣導諸藥。及十全大補湯以治前證,不但不可去桂,亦不可不加附子, 無此二味,何以行參 之功,健芎歸之性,而補助血氣,使之宣通經絡,扶大虛之證,以收 必效之功哉。況前證在骨節之間,關鍵之地,治之不速,使血氣循環,至此郁而為膿,從此 而泄,氣血瀝盡,無可生之理矣。亦有秋夏露臥,為寒所襲, 熱內作,遂成附骨疽。亦有 賊風搏於肢節,痛徹於骨,遇寒尤甚,以熱熨之則少減,尤當以大防風湯治之,更以蒜搗爛 攤患處,用艾鋪蒜上燒之,蒜壞再易,皮膚尚破無妨。若經久不消,則極陰生陽,潰而出水 ,必致偏枯,或為漏證,宜服內塞散,及附子餅灸之。或脈大,或發渴者,俱不治,以其真 氣虛而邪氣實也。 張上舍,患前證,伏枕半載,流膿三月。彼雲∶初服大防風湯去附子,將潰服十宣散, 今用十全大補湯而去肉桂,俱不應。視其脈證甚弱,予以十全大補湯,每帖加熟附子一錢, 服三十餘劑少愈。乃去附子五分,又服三十餘劑將愈。卻全去附子,更三十餘劑而痊。 一男子,左膝腫大,三月不潰。予謂體虛之人,風邪襲於骨節,使氣滯而不行,故膝 愈大而腿愈細,名曰鶴膝風,遂以大防風湯,三十餘劑而消。 州守張天澤,左膝腫痛,胸膈痞悶,飲食少思,時欲作嘔,頭暈痰壅,日晡益倦,此脾 肺氣虛也。用蔥熨,及六君加炮姜,諸證頓退,飲食少進。用補中益氣加蔓荊子,頭目清 爽。間與大防風湯十餘劑,又用補中益氣湯,三十餘劑而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多骨疽(五十九)

屬性:立齋曰∶多骨疽者,由瘡瘍久潰,氣血不能營於患處,邪氣陷襲,久則爛筋腐骨,而脫 出,屬足三陰虧損之證也,用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若陰火發熱者,佐以六味丸,壯水 之主,以鎮陽光。陽氣虛寒者,佐以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外以附子餅,蔥熨法, 祛散寒邪,補接營氣,則骨自脫,瘡自斂也。夫腎主骨,若腎氣虧損,其骨漸腫,荏苒歲月 ,潰而出骨,亦用前法。若投以克伐之劑,復傷真氣,鮮有不誤者。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下疳瘡(六十)

屬性:下疳一證,本肝腎濕熱證也。若無外因而病者,不過去其濕熱,或滋真陰。濕熱既清, 其瘡自愈,無足慮也。惟感觸淫毒而患者,毒有淺深,則病有微甚,皆宜用百草煎熏洗,外 以螵蛸散敷之,則輕者自愈。若濕熱甚,而為腫為痛者,宜用芍藥疾藜煎,兼而治之。如毒 甚者,必用萆 湯方可。若感觸淫邪毒,自少陰直入精宮者,不易愈。即治如前法,然必 見便毒、廣瘡發出,而後下疳始愈。既見瘡毒,即當於本證條下,求法治之。 余嘗治一少年,因偶觸穢毒,遽患下疳,始潰龜頸,敷治不效,隨從馬口延入尿管,以 漸而深,直至肛門,逐節腫痛,形如魚骨。每過夜則膿結馬口,脹不得出,潤而通之,則先 膿後尿,敷洗皆不能及,甚為危懼。余嘗遇一山臾,傳得槐花蕊方,因以治之,不十日而莖 根漸愈,半月後即自內達外,退至馬口而全愈。疳愈後,即見些微廣瘡,復以五加皮飲,十 余劑而全愈。向彼傳方者曰∶此方善治淫瘡熱毒,悉從小便泄去,所以能治此疳,但服此者 ,可免終身瘡毒後患。然猶有解毒奇驗,則在瘡發之時,但見通身忽有雲片紅斑,數日而沒 者,即皆瘡毒應發之處。瘡毒已解,而瘡形猶見,是其驗也。予初未之信,及此人瘡發之時 ,瘡固不多,而通身紅斑果見,凡兩日而沒。予始知瘡之有奇,一至如此。(新按) 立齋曰∶下疳,屬肝經濕熱下注,或陰虛火燥治法,腫痛發熱者,血虛而有熱也,四 物湯加柴胡、山梔。腫痛寒熱者,肝經濕熱也,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黃連。腫痛便澀者,濕 熱壅滯也,龍膽瀉肝湯。腫痛腐潰者,氣血虛而有火也,八珍湯加山梔、柴胡。日晡熱甚者 ,陰血虛而有火也,小柴胡湯加參、術、芎、歸。日晡倦怠者,陽氣虛而下陷也,補中益氣 湯。有經久不愈而發寒熱者,腎水不能生肝木也,宜六味丸。若筋縮或縱,或為癢痛,或 出白津,此筋疝也,用龍膽瀉肝湯。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炒山梔、炒龍膽。陰虛火燥者, 用六味丸。莖中癢,出白津,用補中益氣湯,與清心蓮子飲間服。蓋此證,肝經陰虛為本, 腫痛寒熱等證為標,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凡脾土虛不能生金水,而見一切肝證者,當佐 以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以滋化源。 一男子腫痛不消。一男子潰而腫痛發熱,小便秘澀,日晡或熱。一小兒腫痛,諸藥不應 。俱以小柴胡湯吞蘆薈丸,數服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患前證,雜用消毒之藥,虛證悉具,二年余矣。詢之乃稟所致,用萆 湯,月余諸證漸愈。又用補陰八珍湯、補中益氣二湯而痊。 庶吉士劉華甫,或莖中作痛,或竅出白津,或小便秘澀。先用小柴胡湯加山梔、澤瀉、 黃連、木通、膽草、茯苓二劑,以清肝火,導濕熱,諸證漸愈。後因勞倦,忽然寒熱,此元 氣復傷也,用補中益氣而安。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滋腎水而全愈。 一男子,玉莖腫痛,小便如淋,自汗,甚苦,時或尿血少許,尺脈洪數,按之則澀。 先用清心蓮子飲加牛膝、山梔、黃柏、知母、柴胡,數劑少愈,更以滋腎丸,一劑而痊。《 玉機微義》曰∶如自汗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再利 之,則營衛枯竭,無以制火,而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明經 病,大忌利小便。(俱薛按) \x海藏治下疳久不愈方\x 橡斗子二個,合盛黃丹令滿,以亂發濃纏定,燒煙盡為度,同研為細末。先用蔥白熱 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x又下疳方\x 下疳,瘡內毒盛者,必須治內方愈。外治者,須螵蛸散,或此方亦佳。 人中白(生用) 官粉( 黃) 紅丹(飛炒) 上等分為末,先用藥湯或濃茶洗淨,然後敷藥。每日二三次,或用豬油,或用蜜水調敷之。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便毒(六十一)

屬性:便毒論治如薛氏之法,固已詳矣,然又惟交感不潔,遭淫毒而患者為最多。每每先起下 疳,下疳未已,便毒繼之,此濕熱穢毒之為患也。凡初起腫痛,尚未成膿,而元氣尚強者,速 宜先去其毒,唯會膿散,或牡蠣散為最善。若已成膿,則或針或蝕,惟速去其膿,隨因證調補 ,使速收口為善。若初起一核,其痛微,其腫漫者,此有二證,一以邪輕,一以元氣虛弱毒 深而然。若邪輕者,只用會通膏加麝香貼之,無有不散,或降癰散亦可。若元氣虛弱而毒深 者,既不肯散,又不早潰,愈久必愈甚,最為可畏。及其潰後,多不能收,輕則為 ,重則 殞命。此惟大補元氣,方不致害。若 腫痛甚,膿已將成,勢不能消,宜用降癰散留頭圍 之,則勢可斂,痛可解,膿可速成而潰也。 立齋曰∶便癰,屬足厥陰肝經,內熱外寒,或勞役過度,或房欲不節,或慾火不遂, 或強固其精,或肝經濕熱而致,大抵多患於勞役不足,精氣俱虛之人。俗雲一石米瘡,此言百 日方可愈。若大補血氣,不旬日可愈,何用百日。蓋瘡之收斂,在乎血氣之盛也。亦有內蘊 熱毒而生者,須辨虛實及成膿與否,不可概投攻藥。凡婦人患此者,多在兩拗腫痛,或腹中 結塊,小便澀滯,苟治者得法,患者又能調攝,無足慮也。常見治此證者,概用大黃之類之下 之,以求內消,或其膿成,令膿從大便而出,鮮有見其痊也。人多欲內消者,恐收口之難也。 若知補養血氣,不旬日而收矣,何難之有。若膿既成,豈有可消之理。如再用克伐之劑,必 致難治。 又曰∶便癰者,血疝也,俗呼為便毒,言於不便處為癰也。乃足厥陰之經絡,及沖任督 脈,亦屬肝之傍絡。此氣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腫痛,是則熱毒所致,宜先疏導其滯,更以 托里之劑,此臨證制宜之法也。 又《治法》曰∶內熱外寒者,牛黃雙解散。濕熱壅滯者,宜用龍膽瀉肝湯,疏肝導滯。 欲心不遂致逆精氣者,先用五苓散加大黃,疏其逆滯,後用地黃丸,以補肝腎強固其精。房欲 不節者,宜六味丸料。勞倦過度者,補中益氣湯。 一男子,患便毒 腫作痛,大小便秘,脈有力,以玉燭散二劑頓退,更以龍膽瀉肝湯 ,四劑而消。 一男子,膿未成大痛,服消毒托里等藥不應。診之脈洪大,毒尚在,以仙方活命飲,一 劑痛止,又劑而消。 一儒者,腫痛便澀,用八正散二劑,以清肝火,導濕熱,而腫痛愈。再以小柴胡加芎、 歸、澤瀉、山梔二劑,以清火補血,而小便利。 一男子,已潰而痛不止,小便秘澀,此肝火未解也,與小柴胡加黃柏、知母、芎、歸, 痛止便利,更以托里當歸湯而瘡斂。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須用活命飲。 府庠沈尼文,年二十,左拗患之。余以肝腎陰虛,先用托里藥,潰而將愈。因入房發熱 作渴,右邊亦作痛,膿水清稀,虛證悉至,脈洪大而無力,勢甚可畏。用十全大補加附子一 錢,脈證頓退,再劑全退。後用大補湯,三十劑而愈。 一男子腫而不潰,此因陽氣虛弱,用參、 、歸、術,以補托元氣,用白芷、皂刺、柴 胡、甘草,以排膿清肝,數劑而潰,以八珍加柴胡,補其氣血,數劑而愈。 春元凌待之,虛而服克伐藥,幾至危殆。余用托里健脾藥而愈。秀才王文遠,因勞苦患 之,服小柴胡湯而表證散後,用托里藥,膿成,針之,而旬日愈。又胡判官,膿清脈弱,以 大補之藥而已愈,因新婚復發,自用連翹消毒散,致瀉痢不止,竟致不救。可見此證,屬不足 者多矣,非補不可。大抵便毒屬肝經,初起堅硬,肝主筋故也。五七日後,當赤軟,膿成故 也。若尚堅硬,乃元氣不能腐化。往往人見堅硬,只欲內消,反服攻散藥,多致虛虛之禍, 前此治者,即其驗也。 一婦人,兩拗腫痛,小腹痞滿,小便數,白帶時下,寒熱往來,小水淋漓。余謂脾氣 滯而血病,用龍膽瀉肝湯漸愈,又用加味逍遙散,六味丸而全愈。 一婦人,小腹內如有所梗,兩拗並人門俱腫,小便淋澀,經候不調,內熱作渴,飲食 少思,腹內初如雞卵而漸大,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屬肝膽鬱結之證也。用加味歸脾湯, 肝火退,而脾土健,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楊梅瘡(六十二)

屬性:楊梅瘡一證,以其腫突紅爛,狀如楊梅,故爾名之。其在西北人,則名為天泡瘡;東南 人,又謂之廣東瘡。凡毒輕而小者,狀類茱萸,故名茱萸瘡。毒甚而大者,泛爛可畏,形如 綿花,故名綿花瘡。大都此證,必由淫毒傳染而生。蓋此淫穢之毒,由精泄之後,氣從精道 乘虛直透命門,以灌沖脈,所以外而皮毛,內而骨髓,凡沖脈所到之處,則無處不到,此其 危害最深最惡。設初起時,去毒不淨,或治失其宜,而隨至敗爛殞命者,蓋不少矣。或至二 三十年之後,猶然發為瘋毒,或至爛頭,或至爛鼻,或四肢幽隱之處,臭爛不可收拾,或遺 毒兒女,致患終身。其惡如此,靜而思之,則有見此惡道,而不為寒心知避者,其愚亦甚矣 。故凡治之之法,最當知要,切不可不慎也。亦有不因淫毒傳染,偶中濕熱而患者,此不過 在皮毛肌肉之間,清去濕熱,自當全愈,無足慮也。 一、今人每逢此患,或畏人知,或畏毒甚,而大用攻擊峻利等藥,多致邪毒未除,而元氣先 敗,或成勞瘵,或即殞命,或愈久愈甚,以致敗壞不能收斂,皆元氣先敗之故也,余見之多 矣。故凡被此病者,切不可驚慌,亦不可專肆攻擊,但按法漸解其毒,務使元氣毫無損傷, 則正能勝邪,雖毒無害。若正不勝邪,則微毒亦能殺人。此其要也,不可不察。 一、廣瘡治法,凡其初起而元陽未傷,毒亦未甚,宜速用清利,使從小便利去其毒,惟換肌消 毒散為第一,其次則五加皮飲亦妙。或兼火邪者,宜秘萬仙遺糧湯。或稟氣多弱者,宜茯苓 膏。凡此諸藥,或十日,或半月,甚者一月,無不見效。一、凡生瘡毒者,宜服槐花蕊,至二三 升,則毒從小便泄去,可免終身之患,真神方也。有按在下疳瘡條中。此瘡初起時,多有先 下疳,次便毒,而後瘡出,是為一套。若便毒勢甚,腫痛熱秘,而元氣素強者,即宜用會膿 散,或牡蠣散,先去其毒之大勢,而後用前方諸藥,亦要着也。一、此瘡或久而不愈,或元氣素 弱者,即宜用會膿散或牡蠣散,先去其毒之大勢,而後用前方諸藥,亦要着也。一、此瘡或久而不愈, 或元氣素弱,或因克伐致虛,但見有正不勝邪之勢,則當酌其輕重,或以純補元氣為主,凡脾腎陰陽 氣血,皆宜隨證用方,但使氣血得復,則雖毒無害。最忌見不真而執兩端,則終歸無益,亦 是要着。 一、飲食宜否,有謂宜忌口者,有謂不宜忌口者,而任其發透,總之亦有其要。蓋瘡毒初染 ,毒本未甚,此時,只宜清利,使毒漸消為善。若食發物,則愈發愈多,而毒愈甚矣,此則 宜忌之時也。若瘡毒已久,元氣已弱,膿汁既多,血氣既耗,斯時也,非以藥食滋補,則日 見消敗,何以收效。此則不宜忌者也。宜忌不宜忌,是亦宜補不宜補之法耳。使不知辨,安能無誤。 一、瘡生頭面,或遍身不便處,欲其速愈,但用點藥,則二三日可以脫落,亦神妙者也。但 此惟治標之法耳。方在新因。(四十二) 一、瘡毒久蓄,發為瘋毒,亦名楊梅癰漏,或蝕筋,或腐骨,潰爛不收,最為惡候,近來治 法,惟五寶丹為最效,及徐東皋楊梅癰漏方,或秘傳水銀膏,宜擇用之。 立齋曰∶天泡瘡,屬元氣不足,邪氣所乘,亦有傳染而患。受證在肝腎二經,故多在下 體發起,有先筋骨痛而後患者,有先患而後痛者,有瘡凸赤作痛,熱毒熾甚也。瘡微作痛, 毒將殺也。瘡色白而不結痂,陽氣虛也。色赤而不結痂,陰血虛也。瘙癢脈虛浮,氣不相榮 也。瘙癢脈浮數,血不相榮也。臀背間或頸間作癢,膀胱陰虛也。陰器股內作癢,肝經血虛 也。陰囊作癢重墜,肝經陰虛濕熱也。小便頻數,短少色赤,肝經陰虛也。小便頻數,短少 色白,脾肺氣虛也。面目搔癢或變赤,外邪相搏也。眉間癢或毛落,肝膽血燥也。飲食少思 ,口乾飲湯,胃氣虛也。飲食不化,大便不實,脾氣虛也。清晨或夜間泄瀉,脾腎虛也。 又《治法》曰∶若表實者,先用荊防敗毒散,解散之。里實者,先用內疏黃連湯,通導 之。表里俱實者,防風通聖散,雙解之。邪熱在肝經者,龍膽瀉肝湯,清解之。後用換肌消 毒散為主,愈後再無筋骨疼痛之患。氣虛者,四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氣血俱虛者,八 珍湯。俱加兼證之藥治之,自無不愈。若治失其法,有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拳攣肢體者, 但用九味蘆薈丸,以清肝火,六味丸,以生腎水,蠲痹消毒散,以養血祛邪,亦有可生者。 若服輕粉等藥,反收毒於內,以致迭發。或概服防風通聖散,氣血愈虛,因而不治者多矣。 凡有腫硬或作痛,外用蒜灸,及敷沖和膏,內服補藥,並效。 一男子,遍身皆患,脈浮而數,以荊防敗毒散治之,表證乃退。以仙方活命飲,六劑瘡 漸愈,兼飲萆 湯,月余而愈。 一男子,下部生疳,諸藥不應,延及遍身,突腫狀似番花,筋攣骨痛,至夜尤甚,此肝 腎二經濕熱所致。先以導水丸五服,次以龍膽瀉肝湯數劑,再與除濕健脾之藥,外貼神異膏 ,吸其膿隔,蒜灸拔其毒而愈。 一童子,玉莖患之,延及小腹數枚,作痛發熱,以小柴胡湯吞蘆薈丸,更貼神異膏,月余而安。 一儒者,患前證,先玉莖作癢出水,後陰囊股內小腹脅臂發小 ,或干或膿窠,誤服 祛風等藥,肢體倦怠,惡寒發熱,飲食漸減,大便不實,脈見浮弦,兩尺浮數,此腎水虛熱 ,肝木乘脾土也。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換肌消毒散而愈。 一人患此,服攻毒等藥,患處凸而色赤作痛,肢體倦怠,惡寒發熱,脈浮而虛,此元氣 復傷,而邪氣實也,用補中益氣湯,二劑而愈。 進士劉華甫,患之數月,用輕粉、硃砂等藥,頭面背臀各結一塊,二寸許,潰而形氣消 弱,寒熱口乾,舌燥唇裂,小便淋漓,痰涎上壅,飲食少思。此脾胃傷,諸髒弱,而虛火動 也。先用六君子二十餘劑,又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山茱萸、麥門冬、五味服之,胃氣復, 而諸證愈。惟小便未清,痰涎未止,用加減八味丸而痊。 一男子,患楊梅瘡後,兩腿一臂,各潰二寸許一穴,膿水淋漓,少食無睡,久而不愈, 以八珍湯加茯神、棗仁炒服,每日以蒜搗爛塗患處,灸良久,隨貼膏藥,數日少可。卻用豆 豉餅灸之,更服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婦人,患之皆愈,惟兩腿兩 各爛一塊如掌,兼筋攣骨痛,三載不愈,諸藥不應。日 晡熱甚,飲食少思,以萆 湯,兼逍遙散,倍用茯苓、白朮數劑,熱止食進。貼神異膏, 更服八珍湯加牛膝、杜仲、木瓜,三十餘劑而痊。 一婦人患此,燃輕粉藥於被中熏之,致遍身皮塌,膿水淋漓,不能起居,以滑石、黃柏 、綠豆粉末等藥鋪席上,令可臥,更服神功托里散,月余而痊。(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囊癰(六十三)

屬性:立齋曰∶囊癰,屬肝腎二經,陰虛濕熱下注也。腫痛未作膿者,疏肝導濕。腫硬發熱者 ,清肝降火。已潰者,滋陰托里。大抵此證,屬陰道虧,濕熱不利所致,故滋陰除濕藥不可 缺。常治腫痛小便秘澀者,用除濕為主,滋陰佐之。腫痛已退,便利已和者,除濕滋陰藥, 相兼用之。欲其成膿,用托里為主,滋陰佐之,候膿成,即針之,仍用托里滋陰。濕毒已盡 者,專用托里。如膿清,或多,或斂遲者,用大補之劑,及豆豉餅灸之。若潰後,虛而不補 ,少壯者成漏,老弱者不治。膿清作渴脈大者,亦不治。 又法曰∶若小便澀滯者,先用分利,以泄其毒,繼補陰,以令其自消。若濕熱退,而仍 腫痛,宜補陰托里,以速其膿。膿腫而便秘者,熱毒壅閉也,先用托里消毒散,後用針以泄 之,膿去即解。若膿去而腫痛不減者,熱毒未解也,用清肝益營湯。口乾而小便數者,腎經 虛熱也,六味丸。內熱晡熱者,肝經血虛也,四物加參、術。體倦食少者,脾氣虛熱也,補 中益氣湯。膿水清稀者,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此證雖大潰,而睾丸懸露,治得其法, 旬日間肉可漸生而愈。若專攻其瘡,陰道益虛,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少壯者成痼疾 ,老弱者多致不起。亦有患痔久漏,而串及於囊者,當兼治其痔,切忌寒藥克伐,虧損胃氣 。 馬益卿曰∶囊癰者,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下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 利而然。膿儘自安,不藥可也,惟在善於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 睾丸懸掛水出,以麩炭末敷之,外以紫蘇包裹,仰臥而養之。癰疽入囊者,予嘗治數人,悉 以濕熱入肝經施治,而用補陰佐之,雖膿潰皮脫,睾丸懸掛,皆不死。 一男子患此,未作膿而腫痛,以加味龍膽瀉肝湯,二劑少愈,更以四物湯加木通、知母、黃柏而愈。 一男子, 腫痛甚,小便澀,發熱脈數,以龍膽瀉肝湯,倍用車前子、木通、茯苓,四 劑勢去其半。仍用前湯,止加黃柏、金銀花四劑,又減二三,便利如常。唯一處不消,此欲 成膿也。再用前湯加金銀花、白芷、皂角刺六劑。微腫痛,脈滑數,乃膿已成,令針之,腫 痛悉退。投滋陰托里藥,及蘇葉末敷之而愈。 一膏粱之客,陰囊腫脹,小便不利,此中焦積熱,乘虛下注,先用龍膽瀉肝湯,加黃 柏、牛膝,四劑漸愈,後用補陰八珍湯,加柴胡、山梔而愈。後不守禁忌,前證復作,仍用 補陰八珍湯、補中益氣湯、六味丸而痊。又因勞倦發熱,自用四物、黃柏、知母之類,虛證 悉具,瘡口大開。余謂五臟氣血俱虛也,朝用補中益氣,夕用六君加當歸各五十餘劑,瘡口 始斂,又用六味丸,調補而愈。 儒者陳時用,考試不利,一夕飲燒酒入房,其妻不納,翌日陰囊腫脹 痛,遣人求治 ,與清肝火除濕熱之劑。城門夜閉,不及歸服。翌日報雲,夜來陰囊悉腐,玉莖下面貼囊者 亦腐,此肝火挾酒毒而濕熱熾盛也。仍以清肝火除濕之劑加參、 、歸、術四劑,腐肉盡 脫,睾丸懸掛,用大補氣血並塗當歸膏,囊莖全復而愈。 一男子,醉而入房,陰囊腫脹大如斗,小腹脹悶,小水淋赤,發熱口乾,痰涎壅盛,此膀胱 陰虛,酒毒所乘也。用六味丸料加車前、牛膝作飲,下滋腎丸,諸證頓退。再加五味、麥冬 ,二劑而愈。卻以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調理而瘳。若全用淡滲,復損真陰,決致不起。(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懸癰(六十四)

屬性:立齋曰∶懸癰,謂瘡生於玉莖之後,谷道之前,屬足三陰虧損之證。輕則為漏,瀝盡氣 血而亡,重則內潰而即殞。大抵此證,原屬肝腎陰虛,故不足之人多患之,雖一於補,猶恐 不治,況膿成而又克伐,不死何俟。即寒涼之劑,亦不可過用,恐傷胃氣。惟制甘草一藥, 不損血氣,不動臟腑,其功甚捷,最宜用之,不可忽也。 痛或發熱者,清肝解毒。腫痛 者,解毒為主。腫痛而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也,宜分利清肝。不作膿,或不潰者,氣血虛也 ,宜補之。 又《治法》曰∶凡初起濕熱腫痛,或小便赤澀,宜先以制甘草一二劑,及隔蒜灸,更 飲龍膽瀉肝湯。 腫痛甚,宜仙方活命飲,以制甘草佐之。若發熱腫痛者,以小柴胡湯加 車前、黃柏、芎、歸。若不成膿,或膿成不潰者,八珍湯補之。若膿已成者,急針之。已潰者 ,用八珍湯加制甘草、柴鬍梢、酒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而脈有力者,仍用龍膽瀉肝湯加制 甘草。小便澀而脈無力者,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膿清不斂者,用大補之劑,間以豆豉餅灸 之。久而不斂者,用附子餅灸之,並效。欲其生肌收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血虛者,四 物加參、術。氣虛者,四君加芎、歸。脾虛者,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者,八珍湯,並十全 大補湯。若用寒涼消毒則誤矣。 陳良甫曰∶治谷道前後生癰,謂之懸癰,用粉甘草一兩截斷,以澗水浸潤,炙令透內, 細銼,用無灰酒煎服。有人患此已破,服兩劑,瘡即合。 一弱人,莖根結核如大豆許,勞則腫痛,先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車前、麥冬、酒制黃柏 、知母少愈,更服制甘草漸愈,仍以四物車前之類而消。 一男子患此, 痛發熱,以龍膽瀉肝湯二劑,及制甘草四劑而潰,再用滋陰之劑而愈。 若或膿未成,以蔥炒熟敷上,冷即易之,隔蒜灸之亦可。數日不消,或不潰,或潰而不斂, 以十全大補湯加柴鬍梢為主,間服制甘草並效。若不保守,必成漏矣。 一儒者,患懸癰,服坎離丸及四物、黃柏知母之類不應。脈浮洪,按之微細,余以為 足三陰之虛,用托里散及補陰八珍湯漸愈。又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調補化源,半載而痊 。大凡瘡瘍等證,若腎經火氣亢盛,致陰水不能生化,而患陰虛發熱者,宜用坎離丸,取其 苦寒能化水中之火,令火氣衰而水自生。若陽氣衰弱,致陰水不能生化,而患陰虛發熱者 ,宜用六味丸,取其酸溫能生火中之水,使陽氣旺而陰自生。況此證屬腎經精氣虧損者,十 有八九,屬腎經陽氣亢盛者,十無一二。然江南之人患此者,多屬脾經陰血虧損,元氣下陷 ,須用補中益氣湯,升補陽氣,使陽生而陰長。若嗜欲過多,虧損真陰者,宜用六味丸,補 腎經元氣,以生精血,仍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肺之生氣,而滋腎水。經雲陰虛者,脾虛也 ,但多誤認為腎經火證,用黃柏知母之類,復傷脾肺,絕其化源,反致不起,惜哉。 通府張敬之,患前證,久不愈,日晡熱甚,作渴,煩而喘,或用四物湯、黃柏、知母之 類,病益甚,肢體倦,少食,大便不實,小便頻數。謂余曰∶何也。余曰∶此脾虛之證,前 藥復傷而然,遂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數劑,飲食漸進,前證漸愈。更加麥冬、五味, 調理乃痊。經曰∶脾屬太陰,為陰土而主生血。故東垣雲∶脾虛元氣下陷,發熱煩渴,肢體 倦怠等證,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而生陰血。若誤認為腎虛火盛,而用四物黃柏知母之 類,反傷脾胃生氣,是虛其虛矣。況黃柏知母乃瀉陽損陰之劑,若非膀胱陽火盛,而不能生 陰水,以致發熱者,不可用也。(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脫疽(六十五)

屬性:立齋曰∶脫疽,以疔患於足,或足趾,重者潰脫,故名之。亦有患於手指者,名曰蛀節 疔。重者腐去本節,輕者筋攣。此證固膏粱濃味,酒面炙爆,積毒所致,或不慎房勞,腎水 枯竭,或服丹石補藥,致有先渴而後患者,有先患而後渴者,皆腎水虧涸,不能制火也。此證 情勢雖小,其惡甚大,不問腫潰,皆須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殺其毒。凡初 發而色黑不潰者,不治。毒延入腹者,不治。色黑不痛者,亦不治。色赤作痛自潰者,可治 。若失解其毒,以致肉死色黑者,急斬去之。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傷而致者,若元氣虛弱, 或犯房事,或外塗寒涼,內服克伐,損傷脾胃,以致患處不潰,或黑延上足,亦多致死。重 者須當用腳刀轉解周骨,輕拽去之,使筋隨骨出,而毒得泄,亦不痛。否則毒筋內斷,雖去 而仍潰。且偏僻之處,氣血罕到,藥難導達。況攻毒之劑,必先傷脾胃,反損元氣,不若灸 法為良。重者,須解去為善。故孫真人云∶在肉則割,在指則截。使不如此,則必致夭歿而 害尤甚矣。況患處已壞,雖解不痛,又何憚而不為乎。患者當知之。若女人患此,又多因札 縛,血脈不通,遂成死肉,惟當壯其脾胃,行其經絡,生其血氣則愈。 又《治法》曰∶色赤作痛者,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先用隔蒜灸,更用解毒藥,如活命 飲、托里散之屬。仍速用補劑,如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致上侵,元氣不致虧 損,庶可保生。作渴者,宜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 崔氏方,治手足甲疽,或因修甲傷肉,或因損足成瘡,潰爛上腳,用綠礬置鐵板上, 沸色赤如溶金色者為真,沸定,取出研末,以鹽湯洗而搽之。 一男子,足趾患之, 痛色赤,發熱,隔蒜灸之,更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 、白芷、大黃,二劑痛止。又用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而痊。 一男子,足趾患之,色紫不痛,隔蒜灸五十餘壯,尚不知痛,又明灸百壯始痛,更投仙方 活命飲四劑,乃以托里藥,潰脫而愈。 一膏粱之人,先作渴足熱,後足大趾赤痛,六脈洪數而無力,左尺為甚,予謂此足三陰 虛證,當滋化源為主。彼固服除濕敗毒等劑,元氣益虛,色黯延足。余乃朝用補中益氣湯, 夕用補陰八珍湯,各三十餘劑,及桑枝灸,潰而膿清,作渴不止。遂朝以前湯送加減八味丸 ,夕用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而痊。是時,同患此證,服敗毒之藥者,俱不效。 一膏粱人,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腳 痛,喜其飲食如故,動息自寧,為瘡瘍之 善證,尚可治。遂以連翹消毒散六劑,更以金銀花、甘草節、栝蔞二十餘劑,患指潰脫,再以 當歸、川芎、連翹、生地、金銀花、白芷,二十餘劑而愈。 一芻蕘,左足趾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趾黑,五日其足黑冷,不知疼痛,脈沉細, 此脾胃受毒所致。以飛龍奪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肉,割後骨始痛而可救。遂以十全 大補湯治之而愈。蓋死肉乃毒氣盛,而拒絕營氣所致。況至陰之下,氣血難達。經曰風淫末 疾,即此是也。向若攻伐之,則元氣愈盛,邪氣愈盛,乘虛上侵,必致不救。(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腳發(六十六)

屬性:立齋曰∶腳發之證,屬足三陰精血虧損,或足三陽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膿者,屬濕熱 下注,為可治。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 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末傳惡證也,為不治。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飲 ,以解壅毒,次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精氣。若色黯不痛者,着肉灸、桑枝灸,以行壅滯 ,助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以壯脾土,滋化源,多有生者。若專治其瘡,復傷生 氣,吾未見其生者。 閣老靳介庵,腳趾縫作癢,出水腫 ,腳面敷止癢之藥不應,服除濕之藥益甚。余 以為陰虛濕熱下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大參李北溪,左足赤腫作痛,此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與活命飲一劑,其 痛頓止,灸患處出水,赤腫頓消。次用托里消毒散四劑,灸患處,出膿而愈。 一儒者患此,腫硬色白,兩月余矣。此足三陰虧損,為外寒所侵也,用大防風湯,及 十全大補湯,兼服而消。後場屋不利,飲食勞倦,前證復作,盜汗內熱,飲食不化,便滑肌 瘦,此脾土虛寒,而命門火不能相生。用八味丸、益氣湯,百餘劑,喜其年壯得愈。 一男子,腳心發熱,作渴引飲,或用四物芩連知柏之類,腹痛作嘔,煩熱大渴,此足三 陰虧損,前藥復傷脾胃也。先用六君加炮姜,數劑而脾胃醒,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 ,而脾胃健,乃以加減八味丸,兼服半載而愈。 一儒者,腳心發熱作癢,以滾湯浸漬而出水,肌體骨立,作渴吐痰,此脾腎虛而水泛為痰 也。服益氣湯、六味丸年余,元氣復而諸證愈。(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足跟瘡(六十七)

屬性:立齋曰∶足跟乃督脈發源之所,腎經所過之地。若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虧足三陰經, 則成瘡矣。若漫腫寒熱,或體倦少食,屬脾虛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晡熱作痛,頭目不清 ,屬脾虛陰火也,前湯並六味丸。若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腎水乾涸也,前湯並加減八 味丸。凡此皆當滋其化源,若治其外則誤矣。俗雲,兔齧瘡者,蓋獵人被兔咬足跟,或瘡久 而不斂,必氣血瀝盡而死。若人腳跟患此,亦終難愈,因名兔齧也。 一男子,素不慎起居,內熱引飲作渴,體倦兩足發熱,後足跟作痛。或用清熱除濕之劑 ,更加發腫。又服敗毒之藥, 赤痛甚。復用清熱祛毒,潰裂番張,狀如赤榴,熱痛如錐, 內熱晡熱。此以足三陰虧損,朝用十全大補湯,夕用加減八味丸,外敷當歸膏,兩月余而愈 。其服消毒等藥而歿者,不能枚舉。 太尹陳汝鄰,兩腿酸軟,或赤或白,足跟患腫,或痛或癢後痛,而或如無皮,或如皺裂 ,日晡至夜,脹痛 熱。用補中益氣湯,加八味丸料,補其肝腎而愈。 一男子,患足跟瘡腫痛,服消毒散,搽追蝕藥,虛證疊出,形體骨立,自分必死。余用 十全大補湯兼山藥、山茱萸,兩月余而愈。 一婦人,兩足發熱,兩跟作痛,日晡熱甚。余以為肝腎血虛,用加減逍遙散、六味地黃 丸,五十餘劑而愈。 楊錦衣,腳跟生瘡如豆許,痛甚,狀似傷寒。以還少丹、內塞散治之,稍可。次因納寵 作痛,反服攻毒藥,致血氣愈弱,腿膝痿弱而死。蓋足跟乃二FS 發源之處,腎經所由之地。 若瘡口不合,則FS 氣不能發生,腎氣由此而泄,故為終身之疾。況彼瘡先得於虛,復不知戒 ,雖大補氣血,猶恐不及,安可服暴悍攻毒之藥,以戕賊之乎。(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腎藏風瘡(六十八)

屬性:立齋曰∶腎藏風,屬腎虛,風邪乘於 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涎上腿,久則延及遍身 。外證則搔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干,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 疲。治法∶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四生散。若脾胃虛弱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六味丸、四生散為善。 欽天薛循齋,年六十有一,兩 患之,膿水淋漓,發熱吐痰,四年矣。此腎臟風證也, 與六味丸、四生散而瘥。年余復作,延及遍身,日晡益甚,痰渴盜汗,唇舌生瘡,兩目昏赤 ,皆腎經虛火而水泛為痰也,用加減八味丸而愈。三年後,小便淋瀝,莖中澀痛,此思色精 不出而內敗也,用前丸,及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而愈。(薛按) 一、凡腎囊濕癢,抓破成瘡,俗名腎上風也。外治之法,但以黃丹、枯礬、生牡蠣,共為末 ,搽擦即愈。或以蛇床子同白礬煎湯洗之,亦可。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瘡(六十九)

屬性:立齋曰∶ 瘡,生於兩 ,初起赤腫,久而腐潰,或浸淫瘙癢,破而膿水淋漓。蓋因飲 食起居,虧損肝腎,或因陰火下流,外邪相搏而致。外 ,屬足三陽濕熱,可治。內 ,屬 足三陰虛熱,難治。若初起惡寒壯熱, 腫作痛者,屬濕熱,用檳蘇散。若漫腫作痛,或不 腫不痛者,屬陰虛,用補陰八珍湯。若膿水淋漓,體倦食少,內熱口乾者,屬脾虛,用補中 益氣湯加茯苓、酒炒白芍藥。若午後熱,或作痛,頭目不清者,屬陰水,前湯加酒炒黑黃柏 ,及六味地黃丸。若午後發熱,至子時方止,是血虛,前湯加芎、歸、熟地。若鬱結傷脾而 甚者,用歸脾湯加柴胡、山梔。若怒動肝火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山梔、黃芩。若 內熱口乾,肢體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 。若患處黑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敗,用八味地黃丸。若誤用攻伐,復損胃氣 ,絕其化源,治亦難矣。 鴻臚翟少溪,兩 生瘡,漸至遍身發熱,吐痰,口燥咽干,盜汗心煩,溺赤足熱,日 晡益甚,形體日瘦,此腎經虛火也。用六味丸,不一月,諸證悉退,三月元氣平復。 陳湖陸懋誠,素因陰虛,過飲入房,發熱腿痛似 瘡。用發表之劑,兩腿腫黯,熱氣如 霧,欲發痙,脈皆洪數,兩尺尤大。余曰∶屬足三陰虛,酒濕所乘,元氣損而邪益甚耳。用 十全大補加山藥、山茱萸、附子,一劑脈證頓退,卻去附子,又二劑全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天泡瘡(七十)

屬性:天泡瘡,形如水泡,皮薄而澤,或生頭面,或生遍身。乃太陰陽明風熱所致,故見於皮 毛肌肉之間。宜清血涼血,熱解則愈。如兼表邪而發熱脈數者,宜荊防敗毒散。如火盛者, 或加芩、連、連翹、金銀花、玄參之屬。如 腫疼痛,脈數,便結者,此表里俱實也,宜 防風通聖散雙解之。如外多毒水,以金黃散敷之,無有不愈。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赤白游風(七十一)

屬性:立齋曰∶赤白游風,屬脾肺氣虛,腠理不密,風熱相搏,或寒閉腠理,內熱拂郁,或因 虛火內動,外邪所乘,或肝火血熱,風熱所致。)治法∶若風熱用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血 熱,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丹皮。風熱相搏,用荊防敗毒散。內熱外寒,用加味羌活湯。 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及消風散。血虛,用加味逍遙散。陰虛,逍遙散、 六味丸。肝腎虛熱,用六味丸,則火自息,風自定,癢自止。若用祛風辛熱之劑,則肝血愈 燥,風火愈熾,元氣愈虛,腠理不閉,風客內淫,腎氣受傷,相火翕合,血隨火耗,反為難治矣。 一男子,秋間發疙瘩,此元氣虛而外邪所侵也。先用九味羌活湯二劑,又用補中益湯 加羌防而愈。後不慎起居,盜汗晡熱,口乾唾痰,體倦懶言,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婦人,身如丹毒,搔破膿水淋漓,熱渴頭暈,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女子,赤暈如霞,作癢發熱,用加味小柴胡湯,加生地、連翹、丹皮而愈。(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翻花瘡(七十二)

屬性:立齋曰∶翻花瘡者,由瘡瘍潰後,肝火血燥生風所致。或瘡口 肉突出,如菌大小不 同,或出如蛇頭長短不一治法,當滋肝補氣,外塗藜蘆膏, 肉自入。須候元氣漸復,膿 毒將盡,塗之有效,不然雖入而復潰。若誤用刀針、蝕藥、灸火,其勢益甚,或出血不止, 必致寒熱嘔吐等證,須大補脾胃為善。 判官張承恩,內股患癰將愈,翻出一肉如菌。余曰∶此屬肝經風熱血燥,當清肝熱,養 肝血。彼為不然,乃內用降火,外用追蝕而復翻,翻而復蝕,其肉益大,元氣益虛,始信余 言。遂內用梔子清肝散,外用藜蘆膏而痊。 一上舍,素膏粱善怒,耳下結一核,從潰,而瘡口翻張如菌, 連頭痛,或胸脅作脹 ,或內熱寒熱。或用清熱消毒之藥,年余未瘥。余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尋愈。 一男子背瘡,斂如豆許,翻出肉寸余。用消濁割擊法,屢去屢大,此肝經血虛風熱。余 用加味逍遙散三十餘劑,塗藜蘆膏而消,又用八珍湯,倍用參 歸術而斂。 一婦人,素善怒,臂患癰,瘡口出肉,長二寸許,此肝腎郁怒,氣血虛而風內動也。用 加味逍遙散,塗藜蘆膏而愈。後因怒患處脹悶,遍身汗出如雨,此肝經風熱,風能散氣故耳 。仍用前散,並八珍湯而愈。(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痔漏(七十三,附髒毒下血按)

屬性:丹溪曰∶漏瘡,須先服補藥,以生氣血,即參 歸術芎,大劑為主。外以炮附子為末, 唾津和為餅,如三錢濃,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艾炷亦大,漏小艾炷亦小,但灸令微熱 ,不可令痛,干前易之,如因則止,來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亦有用附片灸之,以補 氣血藥作膏貼之。 立齋曰∶痔,屬肝脾腎三經,凡陰經虧損者難治,多成漏證。若肺與大腸二經,風熱 濕熱者,熱退自愈。若不守禁忌者,亦成漏證。此因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 乘虛流注。或淫極強固其精,以致木乘火勢而侮金。或炙爆濃味過多,或勞傷元氣,陰虛 火熾,皆成斯疾。若破而不愈,即成漏矣。有串臀者,有患陰者,有患腸者,有穢從瘡口而出 者,形雖不同,治頗相似。其腸頭腫成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熱也。大便燥結者,火也 。潰而為膿者,熱勝血也。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治法》曰∶初起 痛便秘,小便不利者,宜清熱涼血,潤燥疏風。若氣血虛,而為 寒涼傷損者,宜調養脾胃,滋補陰精。大便秘澀,或作痛者,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瀉火 導濕。下墜腫痛而癢者,祛風勝濕。小便澀滯腫痛者,清肝導濕。其成漏者,養元氣,補陰 精為主。大凡痔漏下血,服涼血藥不應者,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非補中昇陽之藥不能愈,切忌 寒涼之劑。亦有傷濕熱之食,成腸 而下膿血者, 宜苦寒之劑內疏之。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經雲∶因而飽食,筋脈橫解 ,腸 為痔。其屬肝脾腎也明矣。若有患痔而兼疝,患疝而兼下疳,皆屬肝腎不足之變證 ,但用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為善。若專服寒涼治火者,無不致禍。 一男子,患痔成漏,每登廁則痛,以秦艽防風湯加條芩、枳殼,四劑而愈。以四物加升 麻、芩、連、荊、防,不復作。 一男子,患痔漏,每登廁則肛門下脫作痛,良久方收,以秦艽防風湯,數劑少愈。乃去 大黃加黃 、川芎、芍藥,而痛止。更以補中益氣湯,二十餘劑後,再不脫。 一儒者,膿血淋漓,口乾作渴,晡熱便血,自汗盜汗。余謂此肝腎陰虛也,不信。仍服 四物芩連知柏之類,食少泄嘔。余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姜,脾胃漸醒。後用六 味丸朝夕服,兩月余,諸證悉愈。 一男子患此,服寒涼之劑,清晨去後不實,食少體倦,口乾作渴,小腹重墜。余用補中益氣湯而下墜頓止 ,用四神丸而食進便實,用地黃丸 而瘡尋愈。(俱薛按) 一男子,髒毒下血,服寒涼敗毒藥,不惟不能止,且飲食日減,肢體愈倦,脈數而澀。 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少止。更以六君子湯加升麻、炮姜,四劑而止。乃去炮姜加芎、歸, 月余脾胃亦愈。嘗治積熱成風下血者,先以敗毒散散之。胃寒氣弱者,用四君子湯,或參苓 白朮散補之,並效。 一男子,髒毒下血,脾氣素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枳殼、地榆、槐花,治之而愈。後 因謀事血復下,諸藥不應。余意,思慮傷脾所致,遂投以歸脾湯,四劑而痊。大抵此證所致 之由不一,當究其因而治之。丹溪雲芎歸湯一劑,乃調血之上品。熱加赤茯苓、槐花,冷加 白茯苓、木香,此則自根自本之論也。雖然血氣出於谷氣,故大腸下血,以胃藥收功,宜四 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以枳殼散、小烏沉湯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經絡矣。 凡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髒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又雲,人惟坐臥風濕,醉 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營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髒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 血者,清而色鮮。挾冷下血者,濁而色黯。清則為腸風,濁者為髒毒。先便而後血者,其來 遠。先血而後便者,其來近。治法大要,先當解散脾胃風邪。熱則敗毒散;冷則不換金正氣 散,加川芎當歸,後隨其冷熱治之。 一婦人,素患痔漏,每因熱則下血數滴,以四物湯加黃連,治之即愈。後為大勞,瘡發 腫痛,經水不止,脈洪大無力。此勞傷血氣,火動而然也。用八珍湯加芩、連、蒲黃,二劑 而止。後去蒲黃芩連加地骨皮,數劑而安。丹溪曰∶婦人崩中者,由髒府傷損沖任二脈,血 氣俱虛故也。若勞動過極,髒府俱傷,以致沖任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 中暴下,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劑,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正 矣。(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痔漏(七十三,附髒毒下血按)

屬性:枯痔水澄膏 如神千金方 三品錠子 羊膽膏 熊膽膏外 水銀棗子膏 蝸牛膏 一方∶凡痔瘡初起,痛癢不止,以舊布鞋底烘熱,頻頻熨之,冷則再烘再熨,其痛癢則止。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痔漏(七十三,附髒毒下血按)

屬性:命門灸七壯,治五種痔漏。長強灸,隨年壯,治五痔便血最效。 一法∶治痔疾大如胡瓜,貫於腸頭,發則疼痛僵仆,先以荊芥湯洗之,次以艾灸其上三五壯 ,若覺一道熱氣貫入腸中,必大瀉鮮血穢血,一時許覺痛甚,後其疾乃愈。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跌打損傷(七十四)

屬性:凡跌打損傷,或從高墜下,惡血流於內,不分何經之傷,皆肝之所主。蓋肝主血也,故 凡敗血凝滯,從其所屬而必歸於肝,多在脅肋小腹者,皆肝經之道也。若其壅腫痛甚,或發 熱自汗,皆當酌其虛實,而以調血行經之藥治之。 脈法∶如《內經》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 《金匱》雲∶寸口脈浮微而澀,然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出者,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 亡血故也。《脈經》雲∶金瘡出血太多,其脈虛細沉小者生,浮數實大者死。砍刺出血不止 ,其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從高顛仆,內有瘀血,腹脹,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破傷有瘀血在內者,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則死。若血亡過多者,脈細小則生,浮大數實則死 。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一、治法∶凡胸滿脅脹者,宜行血。老弱者,宜行血活血。腹痛者,宜下血。瘀血不潰,或 潰而不斂,宜大補氣血。若打撲墜墮稍輕,別無瘀血等證,而疼痛不止者,惟和氣血,調經 脈,其痛自止。更以養氣血,健脾胃,則無有不效。亦有痛傷胃氣作嘔,或不飲食者,以 四君子湯加當歸、砂仁之類調之。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補劑,則成實實之禍。設無瘀血 而妄行攻利,則致虛虛之禍。故凡此證,須察所患輕重,有無瘀血,及元氣虛實,不可概行 攻下,致成敗證。蓋打撲墜墮,皮肉不破,肚腹作痛者,必有瘀血在內,宜以復元活血湯攻 之。老弱者,四物湯加紅花、桃仁、穿山甲,補而行之。若血去多而煩燥,此血虛也,名曰 亡血,宜補其血。如不應,當以獨參湯補之。一、凡損傷不問老弱,及有無瘀血停積,俱宜服 童便。以酒佐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若脅脹,或作痛,或發熱煩燥,口乾喜冷,惟飲熱 童便一甌,勝服他藥。他藥雖亦可取效,但有無瘀血恐不能盡識,反致誤人,惟童便不動髒 腑,不傷氣血,萬無一失。嘗詢之諸營操軍,常有墜馬傷者,何以愈之。俱對曰,惟服熱童 便即愈。此其屢試之驗亦明矣。然惟胃虛作嘔,及中寒泄瀉者,不可服。大凡腫痛,或傷損 者,以蔥搗爛炒熱罨之,或用生薑蔥白同搗爛,和面炒熱罨之尤妙。或用生薑陳酒糟同搗爛 ,炒熱罨之亦可。外治損傷諸方,如秘傳正骨丹、沒藥降聖丹、當歸導滯散、黑丸子、本事 接骨方、十味沒藥丸、洗損傷等十餘方,俱有妙用,所當詳察。 立齋曰∶予於壬申年,被重車碾傷,悶瞀良久復甦,胸滿如築,氣息不通。隨飲熱童便 一碗,胸寬氣利,惟小腹作痛。吾鄉銀台徐東濠先生,與復元活血湯一劑,便血數升,腫痛 悉退,更服養血氣藥而痊。戊辰年,公事居庸,見覆車被傷者七八人,仆地呻吟,一人未蘇 ,予俱令以熱童便灌之,皆得無事。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杖瘡(七十五)

屬性:杖瘡一證,凡其甚者,必以瘀血為患。血瘀在外者,淺則砭之,深則刺之,內潰者開之 ,腐肉者取之。血瘀在內者,宜以活血流氣之藥和之,甚者利之行之,此治血凝之法也。然 其受刑之時,號叫則傷氣,忍痛則傷血,悲憤則傷志,血氣情志俱傷,虛所必至,若不培補 ,則羸困日甚矣。況脾主肌肉,脾氣受傷,則飲食必減,血脈損壞,則肌肉俱病。故凡即傷 之後,但察其虛多滯少者,則宜以參、 、歸、術、熟地、甘草之屬,專理脾氣,以托氣血 。脾健則元氣日復,肌肉自生,可保無虞矣。其有傷筋骨而作痛者,宜沒藥降聖丹治之。若 牙關緊急,或腰背反張者,以玉真散治之並效。總之,此證宜先察其有瘀無瘀,及形氣虛實 ,酌而治之。凡諸變證治法,有未盡者,宜與前跌打損傷條,互參通用。外杖瘡四方,見外 科方中。 文刑部用晦伏闕諫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壞肉不潰,用托里之藥稍潰而膿清,此氣血虛也 ,非大劑參 不能補。文君亦善醫,以為恐腹滿。予強之,而飲食稍思。遂加大補劑,飲食 日進,肉潰膿稠而愈。又治江翰林諸公與文同事者九人,皆先散其瘀血,漸用排膿托里之藥 俱愈。 夏鳳北京人,因杖瘡臀膝通潰,膿瘀未出,時發昏憒,此膿毒內作而然也。急與開之, 昏憒愈甚,此虛也。以八珍湯一服少可,數服死肉自腐,頓取之。令用獵蹄湯洗淨,以神效 當歸膏塗貼,再以十全大補湯,兩月而愈。若更投破血之劑則危矣。(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破傷風(七十六)

屬性:《病機》雲∶破傷風者,有因卒暴傷損,風寒襲之,傳播經絡,致使寒熱更作,身體反 張,口噤不開,甚者邪氣入髒。有因諸瘡不瘥,營衛俱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邪亦能外 入於瘡,為破傷風之候。有諸瘡不瘥,舉世皆言,着灸為上,是為熱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 經為變,不可勝數,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或角弓反張,口噤目斜。亦有破傷不灸而病 此者,因瘡着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熱甚則生風也。 徐用城曰∶此論所因有四,二者因瘡口入風,似屬外因。一者因灸生熱,似屬不內外 因。一者因瘡口閉塞,內熱生風,似屬內因也。又雲∶破傷風證,古方藥論甚少,豈非以此 疾與中風同論,故不另立條目也。惟河間論與傷寒表里中三法同治,其言病因,有因外傷於 風者,有因灸者,有因內熱所作者,然與中風相似也。但中風之人,尚可淹延歲月,而破傷 風者,犯之多至不救。蓋中風有在經、在腑、在髒之異,獨入髒者最難治。破傷風,或始而 出血過多,或瘡早閉合,瘀血停滯,俱是陰虛受病,乃五臟之所主。故此風所傷,始雖在表 ,即隨必傳入髒,故多死也。此病或因瘡口坦露,或因瘡口閉密,皆能為之。若病已十分安 全,而忽有此,大抵皆由內氣虛而有鬱熱者,乃得之。若內氣壯實而無鬱熱者,雖害而無所 害也。 立齋曰∶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里氣尚平者,必善伸數欠,筋脈拘 急,時或惡寒,或筋惕而播,脈浮數而弦,皆表證也。宜以辛熱治風之藥,開散結滯,是與 傷寒表熱怫鬱,而以升麻湯辛熱發散者同也。然凡用辛熱開其風熱結滯者,宜用寒藥佐之, 則免其藥雖中病,而風熱轉甚也。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桂枝,而加黃芩、知母、石膏之 類是也。若近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若表病不已,漸傷入里,里又未太 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亦得,猶傷寒在半表 半里,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若里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稠粘 ,胸腹滿塞,或便溺閉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然汗出者,由風熱甚於里,而表邪已罷 ,腠理疏泄,心火內盛,故汗出也。法宜除風散結,以寒藥下之,後用退風熱,開郁滯之 寒藥調之,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凡治此者,亦宜用按摩導引之法,及以藥干開牙關,勿令 口噤,使粥藥得下也。 一婦人,臀癰將愈,患破傷風,發熱搐搦,脈浮數。予以當歸地黃湯治之,彼不信。 乃服發散敗毒藥,果甚,始信而服之。數劑而痊。 一男子,背瘡未痊斂,以膏藥剪孔貼之,患破傷風證而歿。此先失於內補,外邪襲其 虛耳。余見此證貼膏藥剪孔,欲其通氣,而反患破傷風;搽斂藥生肌,欲其收口,而反助余 毒,以致歿者多矣,可不慎哉。(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破傷風(七十六)

屬性:酒 防風湯 蜈蚣散 大芎黃湯 羌活湯 白朮防風湯 玉真散外 敷藥 養血當歸地黃湯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類破傷風(七十七)

屬性:立齋曰∶大凡癰疽潰後,筋糜肉爛,膿血大泄,陽隨陰散,或筋脈拘急,惡寒惕搦 ,甚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痰涎壅盛,便閉汗出,不時發熱,此氣血俱虛。而變見若此, 雖與破傷風相類,而主治之法,但當大補血氣。若果有風證,亦須以大補氣血為主,而兼以治 風之藥。設若不審是非,而妄藥之,則誤矣。 司徒邊華泉,肩患癰而發熱,目直或 ,殊類中風,日晡熱甚,脈益數,此足三陰 氣血虧損,虛火妄動也。用參、 、歸、術、炙甘草,加酒炒黑黃柏、五味、麥冬、肉桂,四 劑而愈,又數劑而斂。 一儒者,患腿癰,深蓄於內,肉色不變,久不穿潰,針出膿瘀五碗許,惡證駢臻,全 類中風,此脾胃虛而變證也。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炮姜,及聖愈湯,各四劑而安。又勞心不 寐,用歸脾湯而愈。(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斑疹丹毒(七十八)

屬性:斑疹一證,雖已有正門詳載,然彼以小兒麻 為言。其有非麻 ,而無論大人小兒,忽患 斑疹小瘡者,此雖與彼相類,而實有小異也。是亦不可不辨而治之,蓋多由風熱外感之證耳 治此之法,脈浮而身熱有表證者,惟散風邪為主。脈浮而數者,祛風兼清熱。脈沉滑而無 表證者,清火為主。脈浮沉俱滑數,而表里兼見者,宜表里雙解之。然惟小兒多有此證,須 察其表里虛實,酌而治之可也。總之小兒脆弱,宜安里之藥多,攻發之藥少;秘則微泄之, 結則微導之,但令邪氣不壅而散之易,則證輕而兒自安矣。大抵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 王海藏曰∶前人云,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斑未見於表,下則邪 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為斑毒已顯於外,內無根 蒂,大便不秘,本無一切里證,下之則斑氣陷逆,故禁尾不可下也。 潔古曰∶斑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發 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靨 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見斑證,若自吐瀉者多吉,慎勿亂治,謂邪 氣上下俱出也。若斑疹並出者,其邪必甚,小兒難勝,是以多生別證也。然首尾皆不可下。 立齋曰∶凡小兒丹毒,遍身俱赤,不從砭治,以致毒氣入腹,則不救。蓋此證,乃惡毒 熱血,蘊蓄於命門,遇相火而合起也。如霞片者,須砭去惡血為善。如腫起赤色,遊走不定 者,宜先以生麻油塗患處砭之,以泄其毒。凡從四肢起入腹者,不治。雖雲丹有數種,治有 數法,無如砭之為善。常見患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 一婦人,患斑作癢,脈浮。以消風散,四劑而愈。 一婦人,患斑作癢,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更以消風散,四劑而安。 一男子患斑,色赤紫 痛,發熱喜冷,脈沉實。以防風通聖散,一劑頓退,又以防風 敗毒散加芩、連,四劑而愈。 一老人患疹,色微赤,作癢發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少愈,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山梔而愈。 一小兒患疹,發熱作痛,煩渴,欲以清涼飲下之。診其脈不實,舉指不數,此邪在經 絡也,不可下,遂以解毒防風湯,二劑而愈。此證小兒多患之,須詳審在表在里,及邪之微甚而治之。 一兒作癢發熱,以犀角散一劑作吐瀉,此邪氣上下俱出也,毒必自解。少傾吐瀉俱止 ,其疹果消。吐瀉後,脈見七至,此小兒和平之脈也,邪已盡矣。不須治,果愈。(俱薛按) 一男子患丹毒, 痛便秘,脈數而實,服防風通聖散不應,令砭患處,去惡血,仍用前藥而愈。 一小兒,腿患丹,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毒即漸散。更以神 功托里散,一劑而安。 一小兒患丹毒,外勢雖輕,內則大便不利,此患在髒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 一小兒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藥而愈。嘗治小兒丹毒便秘,或煩躁者,服五福化毒 丹亦效。(俱薛按) 一、白虎丹方治,在外科方二九二。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瘤贅(七十九)

屬性:立齋曰∶《內經》雲∶肝主筋而藏血,心裹血而主脈,脾統血而主肉,肺司腠理而主 氣,腎統骨而主水。若怒動肝火,血涸而筋攣者,自筋腫起,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縷,名 曰筋瘤。若勞役火動,陰血沸騰,外邪所搏而為腫者,自肌肉腫起,久而有赤縷,或皮俱赤 者,名曰血瘤。若鬱結傷脾,肌肉消薄,外邪所搏而為腫者,自肌肉腫起,按之實軟,名曰 肉瘤。若勞傷肺氣,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腫者,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名曰氣瘤。 若勞傷腎水,不能榮骨,而為腫者,自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夫瘤者,留也。隨氣 凝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乖違,當求其屬,而治其本。大凡屬肝膽二經結核,宜八珍加 山梔、膽草,以養氣血、清肝火;六味丸以養肺金、生腎水。若屬肝火血燥,鬚生血涼血, 用四物、二地、丹皮、酒炒黑膽草、山梔。若中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兼服之。若治失其法, 脾胃虧損,營氣虛弱,不能濡於患處,或寒氣凝於瘡口,營氣不能滋養於患處,以致久不生 肌而成漏者,悉宜調補脾氣,則氣血壯而肌肉自生矣。若不慎飲食起居,及七情六淫,或用寒 涼蝕藥,蛛絲纏,芫花線等法,以治其外,則誤矣。 按瘤贅一證,如前薛論,已盡其略。然此五瘤之外,又惟粉瘤為最多,蓋此以腠理津沫 ,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以成瘤,是亦粉刺之屬,但有淺深耳。深者在皮里則漸成大瘤 也。余嘗聞之,先輩曰,瘤贅既大,最畏其破。非成膿者,必不可開。開則牽連諸經,漏竭 血氣,最難收拾,無一可活。及詳考薛按所載數人,凡其破潰者,皆至不治,誠信然也,不 可不知。茲紀予於三旬之外,忽於臀下肛門前骨際皮里生一小粒,初如綠豆許,不以為意, 及半年而如黃豆矣,又一年而如皂子,復如栗矣。此時乘馬坐椅皆有所礙,而漸至痛矣。然料此 非敷藥可散,又非煎藥可及,使其日漸長大,則如升如斗懸掛腰股間,行動不便,豈不竟成 廢物乎。抱憂殊甚,謀之識者,皆言不可割刺,恐為禍不少。予熟籌數月,莫敢妄動。然竊 計,此時乘小不取,則日後愈大愈難矣,將奈之何。嘗見人臀股間受箭傷者,未必即死,此 之利害不過如是,遂決意去之。一日飲酒微醺,乘醉以柳葉針刺之,所出者皆如豆腐白皮之 屬,蓋即粉瘤也。刺後頓消,予甚快然。又兩日後,則腫如熱癰,予以會通膏貼三日,膿潰 而愈,予又快然。不兩日又腫起,更熱更大,予則大懼大悔,謂瘤贅誠不可刺也。然而無奈 ,復以會通膏貼之,又三日而大潰,則潰出一囊如魚胞者,然後收口全愈。今愈後數十年, 此間仍有一小竅,誠險證也。向非予之勇決,則此後不知作何狀,使開之再遲則真有不可收 拾矣。是以病不早治,則不知所終,此亦可為治病者之鑑。(新按) 一、刺灸法∶向一人於眼皮下弦,生一小瘤,初如米粒,漸大如豆。其人疑畏,求治於外科 ,彼用攢針三四枚,翻轉眼皮,刺其內膜,少少出血,如此二三次,其瘤日縮,竟得盡消。 又一人於手臂上生一瘤,漸大如龍眼,其人用小艾於瘤上灸七壯,竟爾漸消不長,亦善法也。 或用隔蒜灸之,亦無不可。一、凡於不便處有生此物者, 當以此二法酌宜用之。大都筋脈宜灸,血病宜刺,或有以蘿蔔子、南 星、朴硝之類敷而治者,亦可暫消。若欲拔根,無如前法。 一、蛛絲纏法∶可治瘤贅,未甚大者,其法最妙。予嘗見一人於腹上生一瘤,其大如胡桃, 一治者取珠絲捻成粗線,纏扎其根。數日其絲漸緊,瘤根漸細,屢易屢細,不十日意爾脫落, 誠奇法也。可見諸線日松,惟蛛絲日緊,物理之妙,有當格致者如此。然亦纏治宜早,若形 勢既大,恐不宜也。 薛氏按曰∶一男子左腿外側近臀腫一塊,上有赤縷三年矣。飲食起居如常,觸破湧出膿 血,發熱惡寒,此膽經受證,故發於腿外側。診其脈,左尺洪數,左關弦洪,此腎水不能生 肝木,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痊。 一男子小腹患之,膿水淋漓,此足三陰之證,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以培脾土, 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更用蘆薈丸,以清肝火而斂。 一老儒,眉間患之三年,其狀如紫桃下墜蓋目,按之如水囊,此肝脾之證,膿瘀內潰而 然耳。遂刺出血膿,目即開。以炒黑膽草、山梔、芎、歸、芍藥、柴胡、白朮、茯苓等藥而愈。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疣(八十)

屬性:立齋曰∶疣,屬肝膽經,風熱血燥,或怒動肝火,或肝客淫氣所致。蓋肝熱水涸,腎氣 不榮,故精亡而筋攣也。宜以地黃丸,滋腎水以生肝血為善。若用蛛絲纏、螳螂蝕、着艾灸 ,必致多誤。大抵此證與血燥結核相同,故外用腐蝕等法,內服燥血消毒,則精血益虛,肝 筋受傷,瘡口翻突開張,卒成敗證。 府庠朱宏仁,年二十,右手背近中指患五疣,中一大者如黃豆,余皆如聚黍,拔之 如絲,長三四寸許,此血燥筋縮也。用清肝益榮湯,五十餘劑而愈。 府庠沈嫗文,幼齧指甲,及長不能自禁。余曰,此肝火血燥也。又頸側常生小疣子,屢 散屢發。又臂生一塊如綠豆大,若觸碎,則如斷束縷,扯之則長,縱之則縮,後兩鬢髮白點, 求治。余曰∶子素肝病,此部亦屬肝膽經也。夫爪為筋之餘,膽行人身之側,正與齧爪生庥 等證相應。須滋補腎水,以生肝膽,則諸病自愈矣。乃與六味地黃丸服之二年,白點自退, 疣亦不生。 一男子,小腹中一塊,不時攻痛,或用行氣化痰等藥不應。尤以為血鱉,服行氣逐血之 劑後,手背結一庥子,漸長寸許,形如鱉狀,肢節間如豆大者甚多。彼疑鱉生子,今發於 外,亦用行血。虛證悉至,左尺洪數,關脈洪數而弦。余以為腎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血 燥而筋攣,用六味地黃丸,生腎水滋肝血,三月余,諸證悉愈。 一婦人,左手背,並次指,患五六枚,如熟椹,內熱晡熱,月經素不及期。余曰∶此因 肝脾血虛而有熱也,當調補二經,使陰血生而諸證自愈。不信,乃用艾灸手,即腫脹發熱, 手指皆攣,兩脅項及胸乳間皆患疣,經行無期。余用加味逍遙散少加炒黑黃連,數劑漸愈。 乃去黃連,更佐以歸脾湯,各患漸愈。又百餘劑,經行如期,再用地黃丸三料而痊。(俱薛按)


<目錄>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外科鈐(下)

<篇名>論列方(外科下)

屬性:四物湯(補八) 八珍湯(補十九) 一陰煎(新補八) 四順散(外一五四) 八正散 (寒百十五) 五種散(散三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四生散(外一八六) 三氣飲(新熱十七) 十宣散(痘十四) 四七湯(和九七) 五寶丹(外二百五) 六味丸(補百二十) 四神丸(熱一五一) 二神丸(熱百五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理中湯(熱一) 歸脾湯(補三二) 生脈散(補五六) 大營煎(新補十四) 還少丹(補一三五) 右歸丸(新補五) 芎歸湯(痘十五) 坎離丸(寒一六五) 內塞散(外二三) 保陰煎(新寒一) 聖愈湯(補九十) 保陰煎(新寒一) 玉露散(婦八九) 托里散(外三五) 排膿散(外一六二) 率肺散(固六) 寧肺湯 (補六二) 連翹湯(外五十) 桔梗湯(外一五一) 犀角散(痘六三) 射干湯(外一六八) 消風散(散四七) 漏蘆湯(外九五) 化毒丹(外七六) 檳蘇散(外一八八) 搜風湯(未人) 涼膈散(攻十九) 回生丹(外七九) 通關散(因九八) 奪命丹(外七七) 通氣散(外八十) 大黃湯(外一六七) 必效散(外一七二) 積殼散(寒百一) 承氣湯(攻一) 清涼飲(外九十) 會膿散(外二百七) 桃仁湯(外九四) 槐化蕊(新因四十) 牡蠣散(外二百八) 萆 湯(外二百一) 槐花酒(外百四) 苦參丸(外八七) 滋腎丸(寒一六三) 導水丸(攻七一) 蠟礬丸(外七四) 當歸丸(外百) 黑丸子(外二三七) 茯苓膏(處二百四) 四君子湯(補一) 六君子湯(袖五) 仙遺糧湯(外一九八) 小柴胡湯(散十九) 小青能湯(散八) 大防風湯(補九八) 小烏沉湯(和二一八) 大秦艽湯(和二四五) 大蘆薈丸 (小百十五) 牡丹皮湯(外一六七) 牡丹皮散(外一六五) 瓜子仁湯(外一六四) 薏苡仁湯(外一六四) 紫菀茸湯(外一五六) 梔子仁湯(寒十九) 五加皮(外二百) 制甘草湯(外六八) 余銀花散(外四) 仙方活 命飲(外一) 人參敗毒散(散三六) 神功托里散(外四)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十全 大補湯(補二十) 荊防敗毒散(痘三一) 參 補肺湯(外三十) 內補黃 湯(外九) 參苓白朮散(補五四) 參術補脾湯(外二九)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人參平 肺散(寒三七) 參 內托散(痘七) 九味異功煎(新因二二)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當歸補血湯(補四四) 加味四物湯(補九) 加味地黃丸(外三九) 當歸川芎湯(外四十)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附子八物湯(外三六) 加減八味丸(外三八) 益氣養營湯(外三一) 托里當歸湯(外十) 托里消毒散(外二) 內托羌活湯(外二二) 補陰八珍湯(外三二) 加味羌活湯(外四三) 九味羌活湯(散四四) 清肝益營湯(外八三) 復元活血湯(外二百四十) 當歸拈痛湯(寒百三十) 芍藥蒺 藜煎(新因三五)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加味龍膽瀉肝湯(寒六四) 黃連解毒湯(寒一) 普濟消 毒飲寒(十三) 升麻黃連湯(外四九) 連翹歸尾煎(新因三二) 連翹消毒散 (外六一) 蠲痹消毒散(外二百二) 梔子清肝湯(寒六十) 芩連消毒飲(寒十四) 五香連翹湯(外五一) 換肌消毒散(外二百一)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清心蓮子飲(寒三二) 黃連消毒散(外六十) 葛根牛蒡湯(外四五) 白芷胃風湯(外四四) 內疏黃連湯 (外九三) 犀角地黃湯(外四六) 犀角升麻湯(外四七) 解毒防風湯(外六三) 秦艽防 風湯(外二二一) 神效栝蔞散(外一八一) 獨活寄生湯(和二百七十) 防風通聖 散(攻十六) 當歸導滯散(外二三九) 五利大黃湯(外八九) 五福化毒丹(外七六) 飛龍奪命丹(外七八) 方脈流氣飲(外五四) 牛黃雙解散(外二百九) 遇仙無比丸(外一 七五) 瘡科流氣飲(外五五) 加減小續命湯(散五二) 青州白丸子(和百十二) 沒藥 降聖丹(外二三四) 不換金正氣散(和二一) 十味沒藥丸(外二三五) 本事 接骨方(外二三三) 葶藶大棗瀉肺湯(和百四十) 秘傅正骨丹(外二三二) 楊梅癰漏方(外二百六) 雄黃解毒散(外一二四) 廣 瘡點藥(新因四二) 洗損傷方(外二四九) 杖瘡四方(外二五三) 附子餅(外百十六) 豆豉餅(外百十七) 木香餅(外百十八) 桑枝灸(外百二十) 豬蹄湯(外一二五) 騎竹馬法(外百十四) 百草煎(新因三七) 蔥熨法(外一二一) 針頭散(外一四四) 降癰散(新因三六) 神功散(外一三四) 金黃散(外一九五) 如神散(外一七四) 螵蛸散(新因三八) 沖和膏(外一三八) 太乙膏(外三百八) 當歸膏(外三一四) 火龍膏(外三百二十) 琥珀膏(外三一七) 神異膏(外三百十) 會通膏(外三百九) 烏金膏(外一四二) 藜蘆膏(外一四八) 蕪花線(外二二九) 秘傳水銀膏(新因五七)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