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外經微言
卷五
作者:陳士鐸 明朝
卷六

命門經主篇

編輯

雷公問於岐伯曰:十二經各有一主,主在何經?

岐伯曰:腎中之命門為十二經之主也。

雷公曰:十二經最神者,心也。宜心為主,不宜以腎中之命門為主也。

岐伯曰:以心為主,此主之所以不明也。主在腎之中,不在心之內。然而離心非主,離腎亦非主也。命門殆通心腎以為主乎。豈惟通心腎哉。五臟七腑無不共相貫通也。

雷公曰:其共相貫通者,何也?

岐伯曰:人非火不生,命門屬火,先天之火也。十二經得命門之火始能生化,雖十二經來通於命門,亦命門之火原能通之也。

雷公曰:命門屬火,宜與火相親,何偏居於腎以親水氣耶?

岐伯曰:腎火,無形之火也;腎水,無形之水也。有形之火,水能克之,無形之火,水能生之。火克於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於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故火不藏於火,轉藏於水。所謂一陽陷於二陰之間也。人身先生命門而後生心。心生肺,肺生脾,脾生肝,肝生腎,相合而相生,亦相剋而相生也。十二經非命門不生,正不可以生克而拘視之也。故心得命門,而神明應物也;肝得命門,而謀慮也;膽得命門,而決斷也;胃得命門,而受納也;脾得命門,而轉輸也;肺得命門,而治節也;大腸得命門,而傳導也;小腸得命門,而布化也;腎得命門,而作強也;三焦得命門,而決瀆也;膀胱得命門,而畜泄也。是十二經為主之官,而命門為十二官之主。有此主則十二官治。無此主則十二官亡矣。命門為主,供十二官之取資。其火易衰,其火亦易旺,然衰乃真衰,旺乃假旺。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水中補火,則真衰者不衰矣。火中補水,則假旺者不旺矣。見其衰,補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微;見其旺,瀉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熾。

雷公曰:何遭之渺乎,非天師又孰能知之.

陳士鐸曰:命門在心腎之中,又何說之有無。如世人隸知也。此篇講得暢快,非無主之文。

五行生剋篇

編輯

雷公問於岐伯曰:余讀《內經》載五行甚詳,其旨盡之乎?

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窮哉。

雷公曰:盍不盡言之?

岐伯曰:談天乎,談地乎,談人乎。

雷公曰:請言人之五行。

岐伯曰:心、肝。脾,肺、腎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

雷公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變則又何能盡哉。試言其生克。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

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

岐伯曰:腎生肝,腎中無水,水涸而火騰矣,肝木受焚,腎何生乎?肝生心,肝中無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無煙,肝何生乎?心君火也,包絡相火也,二火無水將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脾生肺金也,土中無水,於土何以生物,鑠石流金,不生金反克金矣。肺生腎水也,金中無水,死金何以出泉。崩壚飛汞,不生水反克水矣。蓋五行多水則不生,五行無水亦不生也。

雷公曰:何以見克中之生乎?

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脾克水,水得土而畜積則土有生基矣。腎克火,火得水以相濟,則火有神光矣。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煅煉也。肺克木,然肝術必得肺金以斫削也。非皆克以生之乎。

雷公曰:請言生不全生。

岐伯曰:生不全生者,專言腎水也.各臟腑無不取資於腎。心得腎水而神明煥發也;脾得腎水而精微化導也;肺得腎水而清肅下行也;肝得腎水而謀慮決斷也。七腑亦無不得腎水而布化也。然而取資多者分給必少矣。親於此者疏於彼,厚於上者薄於下。此生之所以難全也。

雷公曰:請言克不全克。

岐伯曰:克不全克者,專言腎火也。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故一動則無不動矣,一逆則無不逆矣,一上則無不上矣。騰於心躁煩矣。入於脾乾涸矣,於肺喘嗽矣,流於肝焚燒矣,衝擊於七腑燥渴矣。雖然腎火乃雷火也,亦龍火也。龍雷之火其性雖猛,然聚則力專,分則勢散,無乎不克反無乎全克矣。

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

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則心氣轉弱,金克肝木矣。心火生胃土也,而腎火太旺不敢生胃則胃氣更虛,水侵胃土矣。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腎水過泛不敢生脾,則脾氣加困,水欺脾土矣。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過剛,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則肺氣愈損,木侮脾胃矣。肺金生腎水也,而心火過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腎,則腎氣益枯,火刑肺金矣。腎水生肝木也,而脾胃過燥,腎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則肝氣更凋,土製腎水矣。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

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則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則克即為生。

雷公曰:善。克畏生而不敢克者,又若何?

岐伯曰:肝木之盛由於腎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氣自衰,柔金安能克剛木乎。脾胃土盛由於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氣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腎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淺,土能克湍水乎。心火之盛由於肝木乏旺也,火旺而腎氣必虛,勻水能克烈火乎。肺金之盛由於脾土之旺也,金盛而心氣自怯,寒火能克頑金乎。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

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則弱多為強。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則衰轉為盛。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五行生剋本不可顛倒。不可顛倒而顛倒者,言生克之變也。篇中專言其變,而變不可窮矣。 當細細觀之。

小心真主篇

編輯

為當問於岐伯曰: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陽,火也;陰,水也。二者在身藏干何物乎?

岐伯曰:大哉,問也。陰陽有先後天之殊也,後天之陰陽藏於各臟腑。先天之陰陽藏於命門。

為當日:命門何物也?

岐伯曰:命門者,水火之源。水者,陰中之水也;火者,陰中之火也。

為當曰:水火均屬陰,是命門藏陰不藏陽也。其藏陽又何所乎?

岐伯曰:命門,藏陰即藏陽也。

為當曰:其藏陰即藏陽之義何居?

岐伯曰:陰中之水者,真水也;陰中之火者,真火也。真火者,真水之所生;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水生於火者,火中有陽也。火生於水者,水中有陽也。故命門之火,謂之原氣。命門之水,謂之原精。精旺則體強,氣旺則形壯。命門水火實藏陰陽,所以為十二經之主也。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命門之精氣盡,則水火兩亡,陰陽間隔,真息不調,人病輒死矣。

為當日:陰陽有偏勝,何也?

岐伯曰:陰勝者,非陰盛也,命門火微也。陽勝者,非陽盛也,命門水竭也。

為當日:陰勝在下陽勝在上者,何也?

岐伯曰:陰勝於下者,水竭其源則陰不歸陽矣。陽勝於上者,火衰其本則陽不歸陰矣。陽不歸陰,則火炎於上而不降。陰不歸陽,則水沉於下而不升。可見命門為水火之府也,陰陽之宅也,精氣之根也,死生之竇也。

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於何髒?

岐伯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

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

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也,非言小心也。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

陳士鐸曰:小心在心腎之中,乃陰陽之中也。陰無陽氣則火不生,陽無陰氣則水不長。世人錯認小心在鬲肓之上,此命門。

真主不明也,誰知小心即命門哉。

水不克火篇

編輯

大封司馬問於岐伯曰;水克火者也,人有飲水而火不解者,豈火不能制水乎?

岐伯曰:人生於火,養於水。水養火者,先天之真水也。水克火者,後天之邪水也。飲水而火熱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內火也。

大封司馬曰:余終不解其義,幸明示之。

岐伯曰: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寅實有火也。天地以陽氣為生,以陰氣為殺。陽即火,陰即水也。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離火也。無形之火,乾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無形之火,水之所生。飲水而火不解者,無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豈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熾者。

大封司馬曰:然則水不可飲乎?

岐伯曰:水可少飲以解燥。不可暢飲以解氛。

大封司馬曰:此何故乎?

岐伯曰:無形之火旺,則有形之火微。無形之火衰則有形之火盛。火得水反熾,必多飲水也,水多則無形之火因之益微矣。無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勢,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內火,非水之不克火也。

大封司馬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補先天無形之水,則無形之火自息矣,不可見其火熱飲水不解,勸多飲以速亡也。

陳士鐸曰:水分有形無形,何疑於水哉。水克有形之火,難克無形之火,故水不可飲也。說得端然實理,非泛然而論也。

三關升降篇

編輯

巫咸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間。

巫咸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

巫咸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二氣必晝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後生。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咸曰:氣衰安旺乎?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咸曰:善。

陳士鐸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

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篇中講後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而惡死。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表微篇

編輯

奚仲問於岐伯曰:天師《陰陽別論》中有陰結,陽結之言。結在髒乎?抑結在腑乎?

岐伯曰:合臟腑言之也。

奚仲曰:髒陰腑陽,陰結在髒,陽結在腑乎?

岐伯曰:陰結陽結者,言陰陽之氣結也。合臟腑言之,非陽結而陰不結,陰結而陽不結也。陰陽之道,彼此相根,獨陽不結,獨陰亦不結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剛與剛之言。言髒乎?言腑乎?

岐伯曰:專言臟腑也,陽陰氣不和,臟腑有過剛之失,兩剛相遇,陽過旺陰不相接也。

奚仲曰:髒之剛乎?抑腑之剛乎?

岐伯曰:髒剛傳腑,則剛在髒也。腑剛傳髒,則剛在腑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陰摶陽摶之言,亦言臟腑乎?

岐伯曰:陰摶陽摶者言十二經之脈,非言臟腑也。雖然十二臟腑之陰陽不和,而後十二經脈始現陰陽之摶,否則摶之象不現於脈也。然則陰摶陽摶言脈面即言臟腑也。

奚仲曰:善。

陳士鐸曰:陽結、陰結、陰摶、陽摶、俱講得微妙。

呼吸篇

編輯

雷公問於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何有時呼出不屬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吸入者,陰氣之入也。故呼應天,而吸應地。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故呼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而俱出矣。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隔也。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歧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脈動篇

編輯

雷公問於岐伯曰: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少陰腎,三經之脈常動不休者何也?

岐伯曰:脈之常動不休者,不止肺、胃、腎也。

雷公曰:何以見之?

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者,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曲徑也。周流一身,晝夜環轉,氣無一息之止,脈無一晷之停也。肺、胃、腎脈獨動者,勝於各臟腑耳。非三經之氣獨動不休也。夫氣之在脈也,邪氣中之也,有清氣中之,有濁氣中之。邪氣中之也,清氣中在上,濁氣中在下,此皆客氣也。見於脈中,決於氣口。氣口虛,補而實之,氣口盛,瀉而泄之。

雷公曰:十二經動脈之穴可悉舉之乎?

岐伯曰:手厥陰心包經,動脈在手之勞宮也。手太陰肺經,動脈在手之太淵也。手少陰心經,動脈在手之陰郄也。足太陰脾經,動脈在腹沖門也。足厥陰肝經,動脈在足之太沖也。足少陰腎經,動脈在足之太溪也。手少陽三焦經,動脈在面之和髎也。手太陽小腸經,動脈在項之天窗也。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在手之陽溪也。足太陽膀胱經,動脈在足之委中也。足少陽膽經,動脈在足之懸鐘也。足陽明胃經,動脈在足之沖陽也。各經時動時止,不若胃為六腑之原,肺為五臟之主,腎為十二經之海,各常動不休也。

陳士鐸曰:講脈之動處,俱有條理,非無因之文也。

瞳子散大篇

編輯

雲師問於岐伯曰:目病,瞳子散大者伺也?

岐伯曰:必得之內熱多飲也。

雲師曰:世人好飲亦常耳,未見瞳子皆散大也。

岐伯白:內熱者,氣血之虛也。氣血虛,則精耗矣。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精注瞳子,而目明,精不注瞳子,而目暗。今瞳子散大則視物必無准矣。

雲師曰:然往往視小為大也。

歧伯曰:瞳子之系通於腦。腦熱則瞳子亦熱,熱極而瞳子散大矣。夫瞳子之精,神水也。得腦氣之熱,則水中無非火氣,火欲爆而光不收,安得不散大乎。

雲師曰:何火之虐乎?

岐伯曰:必飲火酒兼食辛熱之味也。火酒大熱,得辛熱之味以助之則益熱矣。且辛之氣散,而火酒者,氣酒也,亦主散。況火酒至陽之味,陽之昧必升於頭面,火熱之毒真歸於腦中矣。腦中之精,最惡散而最易散也。得火酒辛熱之氣,有隨入隨散者腦氣既散於中,而瞳子散大應於外矣。彼氣血未虛者,腦氣尚不至盡散也,故瞳子亦無散大之象。然目則未有不昏者也。

雲師曰:善。

陳士鐸曰:瞳子散大,不止於酒。大約腎水不足,亦能散大。然水之不足,乃火之有餘也。益其陰而火降,火降而散大者不散大也。不可悟火之虐乎。必認作火酒之一者,尚非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