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七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

大姚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七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
2014年7月25日
發布機關:大姚縣人民政府

石羊鎮、新街鎮人民政府,縣級有關部門:

我縣的龍山石刻、龍山祖師墓於2013年4月19日公布為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羊古鹽井慶豐井於2012年3月被公布為雲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切實加強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完善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實現保護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日常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現將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七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劃定範圍予以公布。

附件:1.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祖師墓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方案

2.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石刻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方案

3.雲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羊古鹽井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方案

大姚縣人民政府
2014年7月25日




附件1

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祖師墓保護範圍
建設控制地帶方案

祖師墓位於新街鄉龍山石林寺北方,座東向西,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龍山石林寺開山祖師洪眾法師的墓葬,墓高4.2米、長6.5米、寬6米、長方形石棺墓,墓門為三門四柱重檐牌坊式,砂石質,下有地宮,整座墓石雕工藝精美,石刻由佛經故事構成,風格獨特。祖師墓有石刻文字對聯「靈塔表宗風,豐碑傳妙行」,有石刻文字「領龍開肇」,「祖脈重興」。2005年公布為大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為楚雄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南、西、北距墓25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向東南西北外延30米。


附件2

楚雄州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石刻保護範圍
建設控制地帶方案

石刻位於龍山石林寺右側懸崖石壁上,刻於清光緒年,於長4.5米,寬1.5米的石面橫刻「香林玉柱」四字,為陰刻。字體筆法蒼勁有力。另一石刻長4米、寬4米。橫刻3個大字,名「娑羅崖」,為陽刻,豎刻小字為陰刻,共9行39字,崖此娑羅:「益其來人矣、光緒乙未夏,游於此摩崖覽勝尉為奇觀乃屬僧掃壁為此筆摩存古意,還有用線條刻劃成達摩面壁思過像,石刻高2米,寬1米。為線條陰刻技法,線條細膩、流暢、簡潔。石刻人像上部平石處有石刻文字「石岩天生就」。落款為寺僧海曙率徒湛育、湛品,匠人武生黎廷萱。光緒乙未夏,馬駟良書。2013年公布為楚雄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東、南、西、北距墓10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向東南西北外延20米。


附件3

雲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羊古鹽井保護範圍
建設控制地帶方案

慶豐井位於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石羊鎮。據《雲南通志》載:漢武帝元豐元年(公元前110年)越嶲郡蜻蛉縣設鹽官,管理鹽政。鹽的製取惟民自便。《續白鹽井志》載:「唐先民首界井汲滷製鹽」,《華陽國志》載:唐天寶年間,白鹽井就有五井區(觀音井、小石井、舊井、界井、灰尾井)。元代白鹽井煎鹽較為發達,鹽四方輻射傳輸規模甚大,取滷製鹽二百餘戶。元至元三年五月,置白鹽井榷稅官,袟正七品,監收稅賦。明代取鹵煎鹽極盛,到清康熙年間有鹽井72口,清宣統年間產鹽969萬斤,白井鹽行銷23個府、廳、縣。慶豐井是五井區界井區其中之一。開鑿於漢沿用至今保存完好,形制,規模保持原貌,由井道,淡水井、滷水井組成,全長16.8米,寬3.5米,高4.2米,用青灰色素面磚築成,井座北向南,井道東西兩壁用磚支砌,後逐漸起券。頂為拱形、方口豎井、深33米。自漢開採沿用至新中國成立到1989年發展為真空製鹽,年產3000噸。製鹽乃採用傳統手法,利用曬鹽篷、儲鹵池形成一套汲鹵、製鹽的完整工藝和製鹽生產線及鹽業發展產業。鹽井開發早,歷史價值很高,採用傳統手工提升滷水濃度到真空製鹽,汲滷製鹽工藝流程,有很強的科學性,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白井鹽的開採和製鹽業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鹽的傳輸是邊疆地區各民族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取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核心作用。

保護範圍:東、南、西以鹽文化博物館牆體為界,北至象山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向東南西北外延10米。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