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大峯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楊熙止
1787年
卷三

應旨再疏

編輯

臣以微誠。更瀆睿鑑。死罪死罪。臣伏覩殿下頃以雨土之災。下旨求言。今又申之。言甚懇至。此聖德事也。凡我中外臣僚。莫不承命感歎。各條所懷。以進匡捄之策者前後幾人。而終未蒙殿下之領納而採施焉。是殿下之求言。不過爲一時之文具。而非出於惻怛之誠心也。殿下誠若有側身修省之實。則當此憂懼岌嶪之際。何故愛惜一佞臣任士洪。上不顧天譴。下不副輿情也。士洪之姦。古今天下。寧復有是。今者雨土彌春跨夏。以病民而害農者已極矣。殿下曰災也。大臣曰災也。諫官曰災也。玉堂曰災也。國人皆曰災也。乃士洪獨曰非災也。是適然耳。沮遏已變通之時弊。斷案未及至之年豐。阿諛壅蔽。無所忌憚。陰險縱肆。不有殿下。臣未知士洪此事。與趙高之指鹿爲馬何如。而正與楊國忠之霖不害稼。同一欺罔。其治第之壯麗宏侈。雖是法外之僭竊。而猶爲薄物細故也。殿下之撤詩板停親射。可見從諫如流之聖。而士洪以爲文武不可廢也。諫臣之斥守溫請酒禁。寔出閉邪陳宜之誠。而士洪以爲臺論不足聽也。彼士洪亦少慧子耳。豈不知製詩耦射之不係於聖人文武之道。守溫酒禁之果合於臺諫獻替之體。而眩是飾非。擠人伸已。自是小人之常態也。雖堂堂正論之利國家惠生靈者。苟不自其口而人或先之。則必猜忌之。擯斥之。俾不能通。操弄國柄。箝制臺省。欲人主不得聞我之惡。而知我之姦也。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如見肺肝。難掩情跡。殿下試察士洪忠乎。佞乎。君子乎。小人乎。以殿下則哲之明。必有所審處於可近不可近。可放不可放之間矣。噫。使士洪一日在朝廷。則殿下有一日之危。二日在朝廷。則殿下有二日之危。宗社之憂。近在蕭墻。亂亡之患。迫於朝夕。失今不除。後必有悔。臣待罪侍從。不能借尙方斬馬劍。以斷佞臣士洪頭。以踵朱雲故事。此又臣不忠之罪也。臣與士洪父子。非無班行之熟。而衷腸所激。不暇顧恤。此非臣之私也。實爲國家也。爲生民也。伏願殿下。念負乘寇至之戒。體去邪勿疑之義。特命有司。亟正邦憲。以爲弭災保國之地。臣不勝千萬祈懇之至。謹稽首上言。

辭職陳情疏

編輯

伏以庸陋微臣。猥荷不世之恩寵。前後淸選。每因特簡。強顏廁跡。駭惶靡措。揣分量才。非榮伊災。人臣遭遇之盛。自古何限。而率多人器相稱。望實兼孚。未聞如臣鹵莽。百無一能。濫竊冥升。至此之極也。況乎草詔撰辭之任。旣非臣所可堪。而又非循階例遷。則臣雖欲貪榮冒據。其拂公議玷名器。非細事也。方今聖化作成。鴻儒林立。江湖一雁。有無非關。伏願聖明。俯察愚衷。亟收新命。以重國體。不勝幸甚。抑臣竊有懇迫之情。仰籲仁覆之天。臣有寡母在慶尙道蔚山地。年今七十有一矣。喪禍早衰。疾病恆纏。風眩痰隔。迭相侵苦。頃臣趨朝之日。委身枕席。不能臨門送別。垂淚勉旃。猶來無止。千里離違。言猶在耳。而幸近日月之光。思竭犬馬之力。天恩至重。私情又薄。因循低徊。久未決歸。虛負倚閭之望。徒切瞻雲之懷。昨見鄕書。母病轉增。少失將攝。便至危急。氣息漸綴。形骸只存。冉冉西暉。其留幾何。家本貧窶。救療滅策。臣受常祿。遠亦難及。夙夜兢憫。神魂靡定。病未能相恤。祿不能相養。有子如此。不如無子。不孝之罪。至此而又不得逭矣。噫。君親一體。恩義極大。固無輕重之殊。然事君日長。事親日短。是古人陳情懇到之言。則以殿下孝理之聖。亦豈無惻然矜憐於此。而子享餼廩之榮。母有菽水之艱。則人情已乖。天理何安。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幸授以本道便邑。俾臣得遂病母一日列鼎之供。則銜恩鐫髓。殞結圖報。自今至死之年。無非臣願忠之日也。臣無任激切懇祈之至。

乞遞玉堂箚

編輯

伏以臣以氣窒之病。退伏於邸舍之中。昨日初昏。禮曹下吏持陪香差牒。來報曰。明日早朝。可來待也。臣展牒審諦。則不言某所。故怪而問之。答曰。不知也。臣意以爲再明爲望日。必是文廟陪香。而別有聖敎故耶。今日日出後。強疾促駕。行至中路。又逢昨來下吏。始聞陪香之所。非文廟也。乃圓覺寺也。臣不覺憮然駭惑曰。下吏誤耶。豈有是也。止歇道傍閭家。急使人探問於禮曹。則俄者下吏之言。果非誤也。噫。此眞出於聖敎否。或雲。有內旨。其然乎。臣實孤陋。未知前亦有此規。而國家之置玉堂。亶爲供佛而設歟。佛不足供。韓愈論佛骨表在。臣不必更進腐說。而殿下試觀歷代崇佛者幾君。能享其利益也。佛雖神靈。自是名敎外異端也。臣雖弊劣。猶是禮法中士類也。矧今幸際昌辰。添列淸班。則以士類而尊異端。臣所不忍。豈容以堂堂大朝玉堂之官。乃反束冠帶陪佛香。以甘心抗顏於白日之下周行之上乎。臣之一身。固不暇顧。而其貽累聖朝。取譏後世。非細事也。臣子之於國家事。惟當趨走承順。鞠躬盡瘁。赴湯蹈火。何所規避。而苟或所令之反其所當。則君命亦有所不受者。此非慢蹇也。義理誠然也。臣於平日。講究此義已熟。今何可屈心抑志。舍所學。以徇於不當徇之地也。王良。不過一御夫耳。且羞與射者比。而況不爲王良者。而供佛又非比射者比乎。惟我殿下。聖學高明。如日中天。四方拭目。將見大聖人之所作爲。出尋常萬萬。而今此一事之失。未免九仞之虧。殿下縱欲歸之於內旨。其孰曰在家不知也。臣竊爲殿下惜之。惜之不足。繼之以太息流涕也。臣愚區區死難承命。以此伏鑕。亦所榮幸。一片憂愛。秉彝不泯。衷腸所激。言不知裁。伏乞聖明。恕而納之。亟罷圓覺寺供佛之命。仍遞臣所帶之職。而兼治臣違越之罪。千萬祈懇之至。

捄持平金彥辛箚

編輯

伏以持平金彥辛之罪。何可道哉。論覈大臣。少無顧藉。就鞠殿庭。聲氣逾厲。是謂罪上添罪。不可容護。而第念。彥辛。本非巧回軟巽之類。曾以慷慨直遂。特蒙睿奬於便殿別講之日。則今其擧措。雖有狂妄之失。而實出於斷斷爲國之誠矣。若以狂妄之失而成其罪案。旣繫之。又鞠之。必欲殺之乃已。則漢廷斥貴臣折殿檻之朱雲。顧何以保全其首領也。彼一介彥辛。固不足恤。千秋萬世。殿下將不免殺諫臣之譏。而自此臺臣相戒。噤其口矣。以我殿下之明睿。豈不念及於此耶。伏乞殿下。少霽雷霆之威。試推轉圜之盛。罪人金彥辛。特命放釋。

因災異進言箚

編輯

伏以自今年來。天災物怪。疊生層現。正月之黑雹。四月之赤雪。彗星之晝出。水鳥之內集。種種乖常。已極驚慘。而今又大旱彌月。暴雷終日。墜石於鎭山之下。震人於闕門之外。實皆往牒之所未聞。而亦非聖世之所宜有也。噫。此何兆象。而何其薦也。何其酷也。若使天人之際。漠不相關則已。如雲災不虛生。必有應驗。則豈非上下之所可大畏。而無或冤氣之沈鬱有以感召也歟。殿下庸是兢惕。旣減常膳。又避正殿。猶以爲未足。前後冤獄。悉加疏決。枯骴復肉。死草生花。仁聲惠渥。洋溢寰宇。而第其中。亦不無更容商量。別施分揀者。如戊午逬裔之類是也。此類負犯。無論自作與連坐。均之爲三尺之所難貸。則其所末減安置。亦已太寬典矣。是固聖上包容之量。出尋常萬萬。而實非群下之所可窺測也。然臣伏聞八道失稔。西北爲甚。流離轉徙。間多有之。本土居民。猶不聊生。則編配羈蹤。尤所難堪。竊念戊午此類。死固非惜。而今旣倖免斧鑕。尙容覆載者。特以聖明有所斟酌於根本枝葉之間。況其關係。自與潢池弄兵輩。迥有所間隔。其所關係。無異於潢池弄兵。當日敎文中語。而猶是簪裾於昔時者也。先王嘗禮遇之矣。殿下又器使之矣。隨罪正法。何所不可。而若乃置之於饑饉之地。使之自抵於餓死。則恐或有歉於大聖人好生之德也。至於曠蕩昭釋。何敢輕議。臣愚區區妄以爲一依他罪人例。幷命量移於內服稍豐之邑。以示欽恤之典。不害爲弭災之一道。未知何如。古之君。遇非常之變。則有非常之政。今我殿下旣遇非常之變矣。亦豈無非常之政乎。伏願殿下。留心而省察焉。臣素與此類。同朝相熟。敢此瀆擾。殊涉護私。罪當萬死。而古人所謂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者。是臣一片血悃。則寧有秋毫私意於彼。而以負我殿下也。蒼天在上。實鑑此心。惟殿下試加裁擇。則幸甚幸甚。

與徐太史居正

編輯

謹伏問神相尊候萬福。跧伏遐陬。離違德宇。歲已及矣。往在都中。猶恨掃門之或稀。而今思都中又不可得。人事漸覺疏遠。秪爾大可歎也。就達惶恐。先生倘記吾蔚州有太和樓否。曾於己亥旬宣時。襜帷暫駐。同李,柳諸從事。爛熳觴詠。咨嗟其頹圮者卽是也。惜其歲月愈久。棟桷愈欹。使勝榭淸賞。幾無所尋逐矣。今幸地主朴侯復卿。下車未朞。政成瘼祛。官府廨宇。次第修繕。而所謂太和樓。亦已重新。丹碧纔施。精彩立異。實是茲樓之有遇。而抑先生之前所慨然者。至是無憾矣。夫修擧廢墜。守令之責。褒美勸後。太史之事也。今先生。職長太史。不可使朴侯之茂績。茲樓之改觀。同歸於埋沒。幸先生。賜之言而張之也。且念辛巳之重修也。陽村先生實記之。先生。是陽村先生之外孫也。亦烏得無情於此也。謹遣使者。奉幣攀請。不任猥屑之至。伏惟諒恕而俯循焉。不宣。

答權君饒景裕又字子汎

編輯

辱書。承新涼動息佳相。大慰瞻翹。煕止無能竊廩。深愧特簡之聖渥也。罪負罪負。年來。久不見秋江。今見其詩。如見其人眉宇。誠荷足下盛念。但諷詠反復。過於怫嵂。而少溫厚之味。失於中正。而多憤慨之旨。其視古人樂不淫。哀不傷之義。果何如也。秋江與東峯。長往高蹈。睥睨一世。嘯傲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要不失爲身中淸行中權。而其心悲。其跡露。每爲之嗟惋不已。噫。世果棄君平耶。抑君平自棄世耶。秋江今在何處。如相見。以此語語之。文炳昨日來訪。論皇極書數篇而歸。約以重九會款。足下亦圖之如何。取斯直言可尙。其詩送呈。可共和之也。不宣。

答金君諒

編輯

蒸熱。多賀患候差復。令姪三兄弟奉書來問。亡友典刑在此。愴感愴感。況其所著文字。各占體裁。伯。精而深。仲。平而雅。季則奔放馳驟。如瀾如雲。足令藉湜輩。汗流走僵。此三子者之拾科第取靑紫。直一反手間。而亦足以賁飾皇猷。鳴國家之鴻休於他日。有子如此。吾友爲不死矣。此固渠輩才識之超卓。有以成就於藐藐孤蒙之餘。而若非公敎導之得其方。撫育之盡其心。則又安能乃爾耶。艶歎艶歎。然竊瞯季也。擧止言議之間。多有浮薄凌厲之態。不獨文辭然也。雖是古人所謂年少氣豪之攸使。而大非吾儒家謹拙規度。亦非吾亡友凝重風旨。爲之隱憂深慮。勸令歸讀小學。未知渠肯服膺喫緊。而不以區區爲迂遠否。幸加諄諄誨誘。期有式穀之譽。如何如何。江上之招。誠所樂赴。而得無職事之魔否。仲倫。幾日可還也。不宣。

與鄭伯勖

編輯

直北三千里。倍日幷行而能不死者。天也。明時竄逐。昔賢所不免。平生讀書。用之何處。幸須自愛。此外更何言哉。不宣。

與金大猷

編輯

昨日。伯勖向鍾城。今日。足下向煕川。自此萬事已矣。然惠州不在天上。忠宣畢竟生還。想必含笑就途。不貳所操於窮阨之際矣。大虛朝夕當渡江。如相見。亦以此語之。顧此焚林爛雀。亦未知終安所歸宿也。只此不宣。

附具公書朴彥胄家所藏手札後識

編輯

此二書。一蠹,寒暄兩先生赴謫時。大司憲楊公所貽者也。戊午之禍。尙忍言哉。當兩先生離亂之初。士皆氣喪心摧。雖平日骨內視者。亦不敢出一頭相嗟勞。而乃楊公獨能奮不顧身。頻煩親問於被逮之際。至送手書於邊行之中。豈不誠毅然難及。而又其寂寥數行語。含蓄無限傷念。帶得無限勉勖。先輩志節之磊落。交道之鄭重。從可以推得其萬一。況乎庚申獨箚。能回昏主之聽耶。偶於朴友篋笥中見其書。不勝感歎。謹題陋言於其下而表章之。噫。後必有把玩而釀涕者矣。彥胄從寒暄先生學。故得保存此書於文籍蕩失之餘雲。綾城具壽福。謹識。朴公號冶川。具公號屛菴。中廟朝名類。

送曺大虛,蔡耆之遊松都序。

編輯

松都。余所願遊也。往年。特蒙賜暇讀書之命。與許獻之,兪克己,權叔強,曺大虛,蔡耆之諸君。日夜同遊處。時時語及松都。尤不禁發興。約以明春偕往。及期。大虛,耆之二君則果。而吾四人則未果。蓋以直宿之縻。而無休告之路也。余以市醪野蔬。送餞於西門之外曰。吾輩幸而生逢聖明。優遊鼓舞於棫樸化育之中。而又以暇日。遠作遊賞之行。備享福緣之淸。凡故都瑰觀勝蹟。擧將爲二君囊橐間物。何其奇也。雖然。遊賞亦有道焉。苟不隨遇而會心。觸景而興感。則耳目而已。閒漫而已。夫松都。王氏五百年建國之所也。今其崇殿壯闕。鞠爲茂草。而遺風餘俗。猶有可徵者存。今二君登臨乎滿月之臺。經過乎善竹之橋。其必有徘徊躑躅。感慨不自已者。而世道之興廢。人物之盛衰。歌謠之美惡。可以觀可以戒者。一一採取歸來。以備他日淸問之對揚。則聖朝殊遇之恩。庶幾有報於萬一。而斯可謂眞得遊賞之實。惟二君。行矣勉之。余將拭目而俟之。

書文司藝榮恩錄後

編輯

司藝文君。本名彬。餘三十年久要也。今上四年。有坐法抵罪者。其名姓與君同。君嫌之。欲改稱而未也。無何。奉命檢田於永安道。及陛辭。上問其名。顧謂左右曰。此人淳實無華。眞善人也。不可與凶醜混姓字。卽以御筆書傑。親授曰。以此易之。此名所以志也。君拜手稽首而受。實不世之殊渥也。凡朝之卿大夫咸爲文以歎美之。君編爲一錄。而過余曰。子亦不可已也。余作而言曰。盛矣哉。聖上之惠顧。吾子之榮恩。諸公巨擘。已盡鋪張。又何贅一辭。然余於此。竊有所感激而不容嘿者。非徒久要爲也。余亦本名煕止。字可行。往在釋褐初。先聖王一見謬賞。改名曰稀枝。改字曰楨父。申以天章一句。後雖有行之久。從初名之命。而又豈非不世之殊渥耶。噫。君果善人也。傑士也。知臣莫如主。宜其荷實褒獲嘉名於淸禁乍進之際。而若余。一蟣蝨耳。何以蒙先聖王異數於立身之初至此哉。所以感泣惶兢。以榮爲懼。至今歿世而愈不勝惝怳摧咽之懷也。今夫人之冠也。雖父兄而名之。師友而字之。猶爲之敬受而服膺。顧名而思義。況於君上之命之乎。況於宸翰之申之乎。況於擧其實而奬許之乎。況於幷與表德而面諭之乎。吾與君。各以遐方微蹤。策名淸朝。亦已濫矣。而又能受知聖明。獲叨特眷。錫名之恩。吾與君所同。而善人之褒。君所獨也。宸翰之榮。君與吾所同。而表德之寵。吾所獨也。然其爲人臣之極幸。曠世之隆遇。均矣。然則吾與君。將何以效涓埃而答鴻造也。吾聞受非常之恩者。有非常之報。吾與君。盍思所以自靖自獻之地也。君曰。諾。請書諸錄後。

祭文

編輯

祭兪克己文

編輯

惟靈鍾河嶽毓英之氣。挺鸞鳳瑞世之姿。本之以儒雅。緣飾以經綸。早遇聖明。自致身於靑雲之上。闊步高翔。令譽愈隆。如八駿騰雲。瞥影超忽。五花散地。芳香郁烈。睿念傾注。班行聳尙。方且歷階增秩。庶幾爲國家之楨幹。作士林之標的。而何一疾之不起。愴百身之難贖也。已矣已矣。痛哉痛哉。自始面識。許以心交。逮藏義之讀書。偕六人而承恩。相與激昂今古。揚扢風雅。夙夜王室。一心共貞。各名節之砥礪。指歲暮以爲期。曾未幾時。人事靡常。以公一代之英。三絶之才。棲遲州府。未展素韞。而年纔知命。養又不卒。已矣已矣。痛哉痛哉。當人物眇然之時。失千載知己之友。牙絃永斷。徐劍孰懸。登白雲之嵯峨。頫灆溪之潺湲。物是人非。我思悁悁。公之文章。聖主所賞。爛其盈箱。不巧在是。奠以椒醑。倘明靈之歆右。已矣已矣。痛哉痛哉。

祭曺大虛文

編輯

嗚呼。使公而盛於白玉堂者。命也。使公而死於靑海濱者。命也。使公而死而無子者。亦命也。公於命何哉。余於公何哉。所不朽者。爛燁之文。言不可長。一哭天涯。

墓碣銘

編輯

奇夫人墓碣銘幷序

編輯

時守石城縣朴子衣。有賢梱奇氏。奇籍幸州。高麗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門下侍郞景懿公洪壽之後。工曹參議某。監察某。持平某。其高曾祖也。父司錄溫。娶司僕司正平壤趙雲敬之女。生夫人。十九。歸於子衣。子衣早孤而貧。有祖母性嚴。夫人承順無違志。勤女工。治家業。勸子衣遊學四方。不以事細大擾其心。子衣之擢第膴仕。皆夫人助也。今上二年。子衣以司藝。出宰石城。夫人從焉。未苽而病癰歿。年四十六。返葬於豐德南面末訖山背坎之原。生一子一女。子夭。女未笄。尤可悲也。子衣來請表其墓。余與子衣交最久。遂不辭爲之銘。銘曰。

貞州之陽。有睪如封。後之人。勿樵而勿牧。賢夫人之宮。

殤兒壙記

編輯

此。吾殤兒榮大之藏也。成化十二年丙申。余承恩讀書於藏義寺。曺大虛自金山來。傳家書。兒以九月四日午時生矣。余喜甚。名之曰榮大。蓋是夕。有宣醞賜筆之榮。而因大虛聞其生。故所以志也。臘月納由還。見其骨格淸俊。眉眼如畫。笑謂家人曰。善育之。不是庸凡物。二歲。能識數千字。三歲。能運筆書大字。字畫軒然飛動。四歲五歲。能作詩著說。皆驚人語。六歲能解交易變易之理。洪兼善,許獻之。交口稱之。以爲子安居實。無以過之。而余亦心奇其警敏也。辛丑秋。余取達城山川之夷曠。挈寓於美理。今年夏。兒隨其兄。往棲仙槎菴。菴有崔孤雲洗硯池。兒日倘佯嘯詠於池上。謂其兄曰。夢一道人。挾我飛上天。仍病歸家。不數日而夭。是壬寅六月十七日也。嗚呼惜哉。蔡耆之慰之曰。道人分明是崔仙。而愛其才。相感相攜而去。何悲焉。此則強作詼誕之語耳。假使兒雖有太白長吉之才。崔仙之仙。去已千秋矣。焉有不眛精魄。眷顧於一少兒。與之相感而相攜也。只緣余平生罪惡。移於兒而短其命也。不然。豈以兒俊骨奇才而玉折於十歲之前也。兒降之日。家人夢。偉然皓眉翁。來言奇男子生。意者道人。無乃此皓眉翁而爲之消息於來去否。嗚呼絶悲矣。厥八月旣望。瘞於八公山卯麓向離之坎。兒姓楊氏。父煕止。以弘文館校理。乞郡出守泗川縣。以事遞。母李氏。

策文

編輯

問。三代以前。道一而已。三代以後。岐而爲三。曰儒。曰釋。曰道之三者。其名昉於何時。帝王治天下國家。必須兼斯三者乎。今中國於道敎。至設官以奉之。其敎果有補於治道歟。吾東方崇奉釋敎。其來已久矣。至聖朝右文。其敎稍息。然僧尼如古寺剎尙存。伊欲永絶其根株。必如古人誅沙門壞塔廟乎。若道敎則不必釋氏之盛也。然昭格署設於內。太一殿設於外。是亦不可已乎。舊史。漢文用黃老之術而致富庶。其說然歟。巫覡之風。亦尙矣。而其弊尤甚。當如古人沈巫壞祠而後止耶。今欲盡去他術。而治出乎一。其道安在。願從諸君子。聞其說。

對。執事先生。奉綸音策多士。特擧曰儒曰釋曰道者。發爲問目。大哉問也。其抑邪與正之意。溢於辭表。愚雖不敏。有意孔孟之道久矣。敢不敷心腹以悉陳哉。竊謂宇宙之間。道一而已矣。天得之爲天。地得之爲地。凡有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得之爲性。聖人於是。能盡其性。修己以治人。立法以垂世。成參贊化育之功。而無有異端干其間焉。三代遠焉。聖人又不作矣。三綱淪而九法斁。禮樂崩而夷狄橫。其曰無爲無欲。曰慈曰儉者。此黃老淸淨之道也。其曰三生六道。因緣果報者。此釋氏寂滅之說也。不入於此。則必入於彼。而天下靡然日趨於異端。甚矣。作俑之爲害也。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正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今執事先生。慨然以欲去他術問焉。此孟子辭而闢之之盛心也。愚將先擧歷代之事。而後及於今日。可乎。昔漢明帝始迎沙門於西域。或有捨身而爲奴者。或有轝骨於禁內者。尙未知修明先王之道。而從夷狄之道。以圖福利。鼓天下之衆而從之。吾儒之道。一蕩然矣。東周之末。遊說之徒。學黃老之術。以倡於天下。而漢之文景。躬修玄默之道。專尙淸淨之習。雖小致富庶之術。治不古若。以至於晉。而王劉嵇阮之徒。日事淸談。以基江左之亂。天下樂慕其風。而吾儒之道。再蕩然矣。豈特如此而已哉。今也。有自中國而來者咸曰。中國之於道釋二敎。至設官以崇奉之。噫。其信然耶。抑傳之者非其眞耶。曾謂大明之離天。亦崇異道之敎耶。何信奉之深而不覺其非耶。始聞而不覺涕泗沾襟也。以吾東方之事言之。新羅之崇信浮屠。高麗之營建塔廟。考諸史籍。班班可見。恭惟我國家興運以來。列聖相承。右文興化。崇孔孟之道。興堯舜之治。然僧尼如古寺剎尙存。其流波漫。其植根固。不可朝令而夕禁也。則世之欲去其害者。孰不以魏王燾之誅沙門與夫唐武宗柴世宗之壞塔廟。爲可行於今日歟。然崇其道。而不知行堯舜孔孟之道。則實非愚生之所敢望於明執事也。若夫道敎。則雖不如釋氏之盛。然內而設昭格之署。外而置太一之殿。遣行香之使。修醮祭之儀。而又有巫覡之風。恆舞酣歌。雖在士大夫之家。亦皆風靡酷信之。則世之欲去其害者。孰不以西門豹之沈巫覡。狄仁傑之壞淫祠。爲可行於今日耶。然徒事其末。而不知明堯舜孔孟之道。則亦非愚生之所敢望於明執事也。考史傳之載。參師友之說。權衡於胸中。欲去道釋二敎之爲害者。則不過曰吾儒之道而已。何者。嘗聞程伊川之言。曰。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眞儒。夫道者。堯舜禹湯文武相授之道也。學者。堯舜禹湯文武相傳之學也。聖人旣出。則道亦行矣。學亦傳矣。邪說從而不作矣。聖人不出。則道不行矣。學不傳矣。異端從而幷起矣。爲君而不知道。則不能治天下國家矣。爲臣而不知道。則不能齊家矣。爲。士而不知道。則不能修身矣。然則道者。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律令格例。而非所謂老與佛之道也。欲去二敎者。捨是道。何以哉。由是觀之。誅沙門。末也。壞塔廟。末也。沈巫覡壞淫祠。亦末也。特在夫行吾道明吾學而已。執事之問愚以策。粗陳其梗槩矣。於篇終。又敎之曰。願從諸君子。聞其說。噫。愚非能言距楊墨者也。尙能以道爲己任。而開先聖之道哉。姑卽明問所及而復有獻焉。其毋以我爲好辯也。謹按。子思子曰。道其不行矣。韓愈氏曰。明先王之道而道之。蓋自孟子之死。斯道不得傳焉。荀與楊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吾儒之道。榛蕪矣。幸而於漢得董江都。於唐得韓昌黎。於宋得程朱數君子。吾儒之道。賴而不墜矣。執事以董韓程朱之心爲心。而行孔孟之道。明孔孟之學。則彼二敎自不得行於今日矣。堯舜禹湯文武之法。豈獨專美於前哉。謹對。

問。自古帝王之興。必有符瑞之應焉。舟中之白魚也。大澤之老嫗也。彊華之赤伏也。陳橋之日光也之類是已。倘使四聖。無此符瑞。則孟津之師。其不渡乎。望夷之鹿。其授楚乎。新移漢鼎而有天下者。不必卯金刀歟。黃袍雖加。而方面大耳之點檢。終不爲天子歟。泰封之無道已極。而昌瑾之鏡文不著。則王公之義旗莫擧。而操鷄搏鴨之功。其誰屍之歟。五百年來。應期挺生。而惟我太祖金尺有夢。克著厥符。化家爲國。再造東方。於戲。符瑞之爲符瑞也至矣。雖然。天與焉。人歸焉。應天順人之聖人。不賴符瑞。而猶興也決矣。逮我世祖之靖難受命也。茲未聞符瑞之應焉。前聖後聖。同一揆也。符瑞之或應或不應。何也。將天恩於前。而嗇於後歟。抑適來適去而然歟。庸詎知符瑞之不爲符瑞。而非符瑞之反爲符瑞者乎。董江都對三代受命之策。班彪著王命之論。河東柳子厚撰貞符之文。以矯二子之非。而黃壯元唐。亦非柳子之非。將何所折衷歟。若以數子之芻狗。欲眯先聖之眼。則是拘儒瞽生。終不免褦襶之稱。願置此而斷其說。

對。愚聞一代之興亡。必有聖人。聖人之興。必有禎祥。夫禎祥者。乃得國之先見者也。執事先生。發策秋闈。以帝王符瑞爲問。歷擧四聖人受命之符。以及我朝之休。欲辨諸生是非之見。偉哉。先生之問也。愚雖不敏。請嘗辨之。竊謂大德者。必受命。帝王之興。莫先於大德。故善觀帝王之興者。必先觀其德。夫王者。以尺寸之地。提一旅之兵。所圖無不獲。所欲無不成。以求乎天而休徵應焉。以求乎人而四方從焉。所以然者。以其德之先大也。其或一己之德。偏有未至。天人之間。偶有未和。則當思其德之所以大。以俟其休徵之應焉。未可疑貳妄動。故有是德。則有是應。有是應。則天位可圖也。請以歷代之事。先明之。在昔周王承肇基王績之後。當商罪貫盈之日。奮龍虎之威。率同德之臣。擧兵於孟津之上。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則白魚之祥。不得不應也。秦失其鹿。天下紛紛。惟漢高寬仁大度。素稱長者。初順民心。約法三章。亦由好謀能斷。知人善任。使天下之士。雲合而歸漢。則大澤之老嫗。不得不哭也。炎祚中微。大盜移鼎。民皆謳吟思漢。其徯之也至矣。於是。光武以仁厚之器。濟英雄之志。掃滔天之惡。而身恢大業。則握乾符闡坤珍。非幸也。亦宜也。至於天下搶攘。世道糜爛。惟宋祖應祝天之願。生夾馬之營。有聰明仁孝之資。中外推戴之意。迫於陳橋之一擧。則日光之相盪。此瑞之先見者也。以是觀之。白魚也。老嫗也。赤伏也。日光也。卽武王之有道。高祖之寬大。光武之仁厚。宋祖之仁孝。有以致之也。若無武王也。高祖也。光武也。宋祖也四君之德。則白魚之不躍。老嫗之不見。赤伏之不獻。日光之不照。愚知其必然也。四聖人符瑞之見。是有德自然之應也。然則孟津之師。容有不渡乎。望夷之鹿。其果授楚乎。有漢鼎王天下者。非劉而誰歟。加黃袍爲天子者。非宋祖而誰歟。此理數之常。無足怪者也。以我東方之事言之。弓裔之暴亂已極。戈鋋日尋。亂亡相繼。使東土數千里赤子。爲血爲肉。言之可謂於悒。天佑東方。降子於辰馬。太祖以神武之略。寬大之量。操鷄搏鴨。克剗群凶。統合三韓。拯民塗炭。以上天鑑於有德之意。寧不降鏡文之祥乎。五百年來聖人有作。恭惟我太祖應期挺生。白龍呈瑞於前。金尺協夢於後。應天順人。化家爲國。中外寧謐。可謂吾東一再造也。其所以大德之效。符瑞之應。誠無讓於數君子矣。噫。古今天下。聖人同一揆也。奈之何我世祖受命之時。未聞一有符瑞之應也。愚以爲白魚之祥。始見於師渡之日。而未聞再躍於宣王。日光之瑞。始見於陳橋之擧。而亦未聞再盪於高宗。則金尺之祥。豈非先瑞於太祖。而後啓我世祖中興千萬世不拔之基乎。況我世祖。文足以致太平。武足以戡禍亂。則雍容受禪。永永萬世。固其宜也。何待符瑞之應。而爲之受命哉。是未必皇天恩於前聖人。亦未必嗇於後聖人也。抑適來適去。亦或然之理也。是以後世諸儒。論至於此。未嘗無疑於其間也。故董仲舒以江都之賢。對天人之策曰。白魚入於王舟者。此周王受命之符也。班彪著王命之論曰。有赤伏之符者。此漢家受命之符。是則論帝王之興。寓於符瑞之應者也。至於子厚撰貞符之文曰。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人。於其仁。是則論帝王之興。不在於符瑞。而在於仁德也。然則仲舒,班彪之論是。則柳子之說非也。柳子之說是。則二子之論非也。至於後世黃壯元唐。亦非柳子之非。彼是則此非。此是則彼非。互說是非。莫之同辭。此諸儒芻狗之論。而後世所共疑焉者也。吁。仲舒天人之學。班彪不世之才。子厚瓊琚之文。猶不能班說。而或是或非。愚也。螢牕末學。學海微蹤。雖欲折衷。而不亦難乎。雖然請以臆見陳之。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罔常懷。懷於有仁。此言惟有德者。能得國得民也。是以舜禹之受禪也。有文明之德。有克儉之德。商湯之代夏也。有聖敬日躋之德。然則德者。本也。符瑞者。末也。符瑞者。德之應也。是故雖無是祥。有武王之德。則足以師渡孟津。雖無是瑞。有高祖之德。則足以先得秦鹿。雖無是符。有光武之德。則足以光復舊物。雖無是休。有宋祖之德。則足以爲天子。然則符瑞之不爲符瑞。有德之爲符瑞。章章明矣。明問所謂天與焉。人歸焉。應天順人之聖人。不賴符瑞而興者。以此也。後世之君。矇不之察。徒以符瑞爲崇。而不務實德之修。神雀之誣。天書之僞。一何多也。嗚呼惜哉。善乎。唐太宗之言曰。家給人足而無瑞。不害爲堯舜百姓。愁怨而有瑞。不害爲桀紂。徒有符瑞之應。而無實德之效。則彼所謂周,漢,大宋之瑞。特虛名而已。故愚於符瑞之問。深有感焉。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