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入第六十五卷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六。初依教趣求。文二。初修入前教。

爾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所(至)生廣大清淨解。

上二句重友解生。

常念大乘專求佛智願見諸佛。

此二句念乘思佛。次下智證實際。

觀法境界無障礙智常現在前。

能觀智現。

決定了知諸法實際(至)一切如來無際之際。

所證窮極。

於一切佛心無分別(至)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離障自在。

△二趣求後友。

漸次南行至師子奮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

上至處。下聞名。

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為侍從。

五百為侍者。以一期位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互相涉入之法。而相應故。

住毗盧遮那藏殿(至)天衣座上而說妙法。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二。初明遠見。

善財聞已詣王宮門(至)既無限礙我亦應入。

表方得門而未證故。

△二親依正。

善財入已見毗盧遮那藏殿(至)以梵音聲而演說法。

△二敬。

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數匝合掌前住。

△三問。

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示法界二。初令觀親證。

時慈行童女告善財言(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

並依中見正。小大念劫。皆無礙等。十住位終。故約報顯。

△二以言顯發二。初顯法名因二。初善財默請。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所見(至)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二童女言答。

爾時童女告善財言(至)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

先示其名。名般若普莊嚴者。有其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不現。般若中雲。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義矣。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是故所證所成。亦嚴無盡。故下顯因雲。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即其義也。總攝三十六恆沙之別。歸於普門。則一嚴一切嚴。故名普嚴。

我於三十六恆河沙佛所求得此法。

言三十六恆沙者。住位既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為三十六。皆恆沙性德。本覺中來。故云佛所求得。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至)一佛所演余不重說。

△二顯法勝用二。初問。

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總二。初明修習契證相應。

童女答言善男子(至)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

△二總明所得業用。

得普門陀羅尼。

陀羅尼以智為體。由得般若普莊嚴故。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門。

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

以圓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又彼總此別。但舉總持。餘三昧等。略而不說。

△二別顯有百一十八門。略分十位。初八總知依正理事持。

所謂佛剎陀羅尼門(至)常住際陀羅尼門。

△二有九門明願行持。

福德陀羅尼門(至)圓滿行陀羅尼門。

△三有九門。明業持。

業陀羅尼門(至)持善行陀羅尼門。

△四有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三昧陀羅尼門(至)神通陀羅尼門。

△五有五門。明染淨諸心持。

心海陀羅尼門(至)調心清淨陀羅尼門。

△六有十門。知所化持。

知眾生所從生陀羅尼門(至)知眾生想陀羅尼門。

△七有十七門。知能化持。

普見十方陀羅尼門(至)世間法陀羅尼門。

△八有十七門。明知剎海自在持。

世界成陀羅尼門(至)世界轉陀羅尼門。

晉經雲。迴轉世界。

知依想住陀羅尼門(至)粗入細陀羅尼門。

△九有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

見諸佛陀羅尼門(至)入微妙法陀羅尼門。

△十有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

菩提心陀羅尼門(至)自心清淨陀羅尼門。

自心清淨。即性淨菩提。總攝諸門。不出於此。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三眼。

施為行首。彼友復能開導自他。如人之目。導余根故。名之為眼。財施無着。成於慧眼。無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則能開於法眼。故復雲三。

彼有比丘名曰善見。

因上三眼。見無不善。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比丘。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此行本。令物得出離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變慕瞻仰辭退而行。

△三善見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見比丘寄歡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有十三句。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菩薩所住行甚深。

初總余別。別分為三。初二約菩薩論深。

思惟菩薩所證法甚深。

一所證法界。即事而真故。

思惟菩薩所入處甚深。

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次有七句。約眾生辨深。

思惟眾生微細智甚深。

一報類難知故。

思惟世間依想住甚深。

二妄想為因。即無性故。

思惟眾生所作行甚深。

三染分行業。唯佛知故。

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

四感異熟識。若種若現。恆轉如流。不可知故。

思惟眾生如光影甚深。

五所變影像。若內若外。緣無性故。

思惟眾生名號甚深。

六名無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

思惟眾生言說甚深。

七文字言說。皆解脫故。後之三句。合辨前文。

思惟莊嚴法界甚深。

一染淨二分。皆嚴法界。而無嚴故。

思惟種植業行甚深。

二上二分業不相知故。

思惟業莊飾世間甚深。

三各自莊飾染淨世間。果報無失。即同真故。總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普莊嚴故。所以思之。

△二趣求後友。

漸次遊行至三眼國(至)周徧求覓善見比丘。

於市肆等。處處求者。顯隨緣造修。無不在故。

△二見敬咨問三。初見三。初見身勝相。

見在林中經行往返。

見在林者。行之初故。

壯年美貌端正可喜(至)胸標卍字七處平滿。

同佛相者。如說修行。順佛果故。七處謂兩手兩足兩肩及項。

其臂纖長其指網縵(至)其身殊妙如淨居天。

准晉經雲。即師子上身相。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

准晉經雲。其身圓滿。如尼俱陀樹。此則但是一相。

諸相隨好悉皆圓滿如雪山王種種嚴飾。

上但列十四。故總結雲。

目視不瞬圓光一尋。

復是二相。都列十六耳。余至瞿波善友處釋。

△二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

智慧廣博猶如大海。

明觀。

於諸境界心無所動。

明止。

若沉若舉若智非智。

重釋止觀二義。止過則沉。智過則舉。不沉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

動轉戲論一切皆息。

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

得佛所行平等境界(至)不遲不速審諦經行。

隨所履道。即是法門。

△三明諸侍從。

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至)住在虛空放大光明。

不無表法。恐煩不說。

△二敬。

時善財童子詣比丘所頂禮其足曲躬合掌。

△三問。

白言聖者我已先發(至)云何修菩薩道。

△三正示法界二。初示依緣得法三。初總序。

善見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

初入行位。故云年少。

出家又近。

創離十住之家。名為出家又近。

我此生中。

略有二義。一念劫圓融故。如毗目處說。二顯解行生。非見聞生故。

於三十八恆河沙佛所淨修梵行。

供三十八恆沙者。過前位故。

△二明所修時分。

或有佛所一日一夜(至)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大劫。

△三所作成益。

聽聞妙法受行其教(至)滿足六種波羅蜜海。

自修願智行。

亦見彼佛成道說法(至)住持遺教乃至滅盡。

見其果用。

亦知彼佛本所興願(至)清淨一切佛波羅蜜。

知佛修因。

△二顯法業用。

又善男子我經行時(至)三世分位智光明願力故。

有十二句。各先辨業用。後出所由。然皆不出願智行三。如文思之。總雲一念者。以得無依無念智故。無法不現。

△二謙己推勝二。初謙己結前。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隨順燈解脫門。

名隨順燈者。用無念之真智。順法順機。無不照故。

△二推勝知多。

如諸菩薩摩訶薩如金剛燈於如來家真正受生。

初句為總亦是別顯家族勝。上但云燈。照未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剛智燈。親證真如。為真正生。則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

具足成就不死命根。

二報命勝。由所證常故。即金剛義。

常然智燈無有盡滅。

三內智勝。如於所證。無盡滅故。即是燈義。

其身堅固不可沮壞。

四報體勝。法性成身。相不遷故。亦金剛義。

現於如幻色相之身(至)必令種植廣大善根。

五明業用勝。即對上隨順義。以是即體之用故。皆不可壞。余並可知。

如是之人難可得見(至)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至)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為欲究竟(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第二自在主。寄饒益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受善見比丘(至)前後圍繞向名聞國。

國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現世界故。

周徧求覓自在主童子。

三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為主矣。戒淨無染。故云童子。

時有天龍乾闥婆等(至)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河渚上者。若持淨戒。生死愛河不漂溺故。又無量福河。常流注故。

△二見敬諮問。

爾時善財即詣其所(至)所共圍繞眾聚沙為戲。

恆沙功德由戒積集。

善財見已頂禮其足(至)云何修菩薩道願為解說。

△二正示法界二。初舉法門名體。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

文殊所學者。有智能護戒故。

書。

能詮止作分明故。

數。

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故。

算。

一一之因。感幾何果故。

印。

持犯善惡。感果決定故。

等法。

等余醫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學。下辨所悟。

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

工巧神通。皆知所為故。亦表修戒。發定慧故。

△二明業用三。初總明。

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至)書數算印界處等法。

△二雜辨諸明。

亦能療治風癇消瘦(至)增長決定究竟清淨。

△三廣辨知算二。初辨能算之數。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薩算法(至)一不可說不可說轉。

△二算彼所算。

善男子我以此菩薩算法(至)一切諦名皆悉了知。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至)發其殊勝智慧光明。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

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故。

有優婆夷名為具足。

一器之中。無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第三具足優婆夷。寄無違逆行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爾時善財童子觀察思惟(至)能伏異道修羅軍眾。

△二趣求後友。

如是思惟漸次遊行(至)在此城中所住宅內。

△二見敬諮問三。如見四。初見外依報。

善財聞已即詣其門(至)四面皆有寶莊嚴門。

△二見友正報。

善財入已見優婆夷處於寶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

端嚴可喜。忍之報故。

素服垂髮身無瓔珞。

素服等者。忍華飾故。

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薩余無能及。

△三見內依報。

於其宅內敷十億座(至)但於其前置一小器。

△四明其眷屬。

復有一萬童女圍繞。

萬行皆順忍故。

威儀色相如天采女(至)見其身者悉離貪染。

△二敬。

爾時善財既見具足優婆夷(至)恭敬圍繞合掌而立。

△三問。

白言聖者我已先發(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示法界二。初舉法門名禮。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

器中出物。興福無盡。故稱法界。福之所招故。

△二辨其業用三。初正顯業用三。初益眾生三。初總明。

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

以是稱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無盡緣起。故用無不應。應無不益。而其法界體無增減。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為一。內空外假。故名為器。忍能包含無外。故隨出無盡。

△二別明出味。

出生種種美味飲食(至)無有窮盡亦不減少。

△三舉一例余。

如飲食如是種種上味(至)隨意所樂悉令充足。

△二益二乘。

又善男子假使東方(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二乘雖然不立忍名。亦能忍盡無生之理。方成果故。

△三益菩薩。

又善男子東方一世界(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約事如受於乳糜。約法謂餐上品寂滅之忍。得菩提故。淨名香積。與此大同。

△二令見同益。

善男子汝見我此十千童女(至)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三令其目驗。

善男子且待須臾(至)隨其所須給施飲食悉使充足。

△四謙己推勝。

告善財言善男子(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興。

起大精進故。

彼有居士名曰明智。

進足必假智目導故。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瞻仰無厭辭退而去。

△第四明智居士。寄無屈撓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修治。

爾時善財童子(至)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種。

△二趣求後友。

漸次而行至大興城(至)增長如來十力光明。

△二見敬諮問三。初見。

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市四衢道。

見在四衢者。表處喧不撓無不通故。

七寶台上處無數寶(至)侍立瞻對承其教命。

△二敬。

爾時善財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合掌而立。

△三問。

白言聖者我為利益(至)能為一切眾生作依止處。

△三稱讚授法三。初嘆發勝能。

長者告言善哉善哉(至)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

△二示己所化。

善男子汝見我此眾會人不(至)三菩提心生如來家。

發心眷屬。生如來家者。同四住中生也。

增長白法安住無量(至)悉能救護一切眾生。

△三正示法界二。初舉名。

善男子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

財法無盡。蘊在虛空。隨意給施。故隨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見空無不備故。

△二顯業用二。初略舉。

凡有所須悉滿其願(至)乃至為說真實妙法。

△二舉事現驗二。初見眾集。

善男子且待須臾(至)各隨所欲而有求請。

△二廣施財法二。初施財。

爾時居士知眾普集(至)一切眾會普皆滿足。

△二施法。

然後復為說種種法。

於食一施。令成八行。

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至)集福德行離貧窮行。

初二行約施辨。餘六約食。食有五果。

知諸法行。

一知諸法即是慧命。

成就法喜禪悅食行。

二得喜悅者。即常安樂。

修習具足諸相好行。

三具相好。即是常色。

增長成就難屈伏行。

四即常力。

善能了達無上食行。

五即常辯。

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魔怨。

六亦常力。與上常力為一果。

為得好飲而充足者(至)諸佛如來上味之相。

上味之相者。四牙皆有甘露泉故。

為得車乘而充足者(至)既聞法已還歸本處。

△四謙己推勝。

爾時居士為善財童子(至)彼諸功德自在神力。

△五指示後有。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師子宮。

禪定無亂。如彼深宮處之。則所說決定。作用無畏。故以為名。

彼有長者名法寶髻。

綰攝眾亂。居心頂故。定含明智。加以寶名。以喻顯法。名法寶髻。

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歡喜踴躍(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