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等法界無量回向。

第十等法界無量回向。於中長行。先位行。後位果。前牒名廣釋中釋名。謂稱法界起大用故。等者入義。故本分中名入法界。法界無量即是所入。何法能入。略有其四。一所回行法。謂法施之行稱法界施故。二所行行體。廣大無邊故。三能回之智。四所回之德。謂以稱法界之大智。回等法界之善根。向同法界之大用。成法界之行體。此則位滿至極。故標法界之名。當法受稱。等何法界。此通四義。一等理法界。故經雲如法界性。二等事法界。經雲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三等理事無礙法界。經雲願一切眾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則相無礙。皆其類也。四等事事無礙法界。經雲一切佛剎中現一切佛剎。然其四事全等四種法界。融而無二。故此能等即是所等。非有二物而可依之。故上稱入。入無所入。本業但云法界無等。入言即斯意也。釋雲。覺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無相。一切法皆一相照故。第一中道。即是所入。皆一相照即是能入。此二無二。即是法界。故不可但以事法界為名。言無量者。約理則無分量。約事則無數量前回向明依體起用。此明體用無礙。圓極自在即以法施及諸相應普賢自在大善巧德。為其位體。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繒而系其頂。住法師位。

第二廣釋中。大文分三。初明所回善根。二以此善根下攝將回向。三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回向時安住下回向成益。初中先明行依身位。第二廣行下依位起行。今初言離垢等者如十地得離垢三昧。受智職位。內得此定灌心首故。外示表彰白繒系頂法從喻稱。名離垢繒。但有此相知得彼定。表位成滿。方能雲雨說法以益群生。名法師位。然此位滿。總有五重。一信滿如賢首品說。使得灌頂而升位等。二約解滿如灌頂住。三約所滿如第十行。入因陀羅網法界等。四善巧願滿。如此位辨。五約證滿如十地說。此五重內隨一成處。必具理行內相應故。皆名位滿。若約圓融。但一位滿即是究竟。更不待余。又若得一即得余位。總一法界受職之位隨門差別。五位不同。法體融通。全攝無礙。

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諸眾生作調御師。示諸眾生一切智道。為諸眾生作法藏日。善根光明普照一切。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修諸善行無有休息。心淨無染智慧自在。不舍一切善根道業。作諸眾生大智商主。普令得入安隱正道。為諸眾生而作導首。令修一切善根法行。為諸眾生作不可壞堅固善友。令其善根增長成就。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發生一切清淨白法攝受趣向一切智心。殊勝願力究竟堅固。成就增益具大威德。依善知識心無諂誑。思惟觀察一切智門無邊境界。

二依位起行中二。先明起行。後佛子下顯其行成。又前即利他。後明自利。又前明自分。後顯勝進。今初中十一句。初總。余別。別顯慈等皆是法施。夫法施者生解之妙方。起行之根本。入聖道之階漸。越苦海之津梁。古德雲此經中托人以弘道。多嘆法師之勝德。寄行以表法。每引普賢為末篇。故知法施之功。過財施之難喻。於中十句。一慈悲安物。二益物無息。此二即廣大心。三大心長養。四究竟調御。此二即第一心。五法日普照。六等勸修善。此二即常心。常愛眾生同於己故。名為平等。七心淨無礙即不顛倒心。八示果寶渚故云商主。然寶渚即涅盤菩提之果。九導以萬行之因。此二即第一心。十增長不壞為護念也。始令發心。終令成就。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次雲佛子此菩薩以法施為首下顯其行成。初牒前法施。攝受下五句。正顯成相。然所向者特此善根耳。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願得修習成就增長廣大無礙一切境界。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乃至聽聞一句一偈受持演說。願得憶念與法界等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既憶念已修菩薩行。又願以此念佛善根為一眾生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如於一世界。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善方便一一皆為盡未來劫大誓莊嚴終無離佛善知識想。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有一佛出興於世不得親近。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所贊所說清淨梵行。誓願修行悉令圓滿。所謂不破梵行。不缺梵行。不雜梵行。無玷梵行。無失梵行。無能蔽梵行。佛所贊梵行。無所依梵行。無所得梵行。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三世諸佛所行梵行。無礙梵行。無着梵行。無諍梵行。無滅梵行。安住梵行。無比梵行。無動梵行。無亂梵行。無恚梵行。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安住。令一切眾生皆得開曉。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令一切眾生離諸纏縛。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自於梵行而有放舍不能令他恆不放舍。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無倒行。說無倒法。所言誠實。如說修行。淨身口意離諸雜染。住無礙行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得淨心。為他演說清淨心法。自修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痴悔。自得淨信。亦令他得不壞淨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

第二攝將回向下文總有二十一門。大文分三。初九門別對十一句善根以明回向。即自分。次四門通顯回向之意。三有八門更以異門別明回向。即勝進。今初。即為九段。第一願聞法見佛。修二利行。對前二句。於中初一願總明。余皆別顯。今初初句牒前。次願得已下正顯願辭。一切境界者。文局初段。義總該於二十一段回向。皆一切境。此一切境廣大如法界。理事事事皆無障礙。如此境界。皆得增長成就。次別顯中二。初雲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一行經願聞法受持。即成上廣行法施之義。次雲願得憶念下一行半經。願念佛修行。成上饒益無休。於中先正明念佛之行。次又願以此善根下四行經。回念佛善成二利行。於中亦二先總為一切。徧於時處修菩薩行。後一切諸佛下別明修行梵行。為萬行之本。故偏明之。於中有三。初一行余經。總舉所願。次所謂不破梵行下四行半經。列所修之行。於中有二十梵行。與智論所列十界多同。謂不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着。智所贊。自在。隨定。具足。通用性戒而為根本。今開十為二十一。疏依經次第。會論十戒。經不破在初者。謂持四重十重。若犯此者。猶破器無用故。二不缺者。謂持僧殘。殘如器缺猶可修補。三不雜者謂持方便。若念破戒事染心共語。聞環釧聲皆名為雜。四無點者謂持波逸提。如白圭之點。雖則可磨亦不為也。六無失者定心相應。乃至吉羅亦不誤失。六緣不能壞。上三皆不穿戒。穿如漏器。不堪受道。前六皆律儀。七即智所贊。八無依者不依名利果報。九無得謂不得能持所持。次增益下三。皆隨道戒。十揀小道。十一顯是佛行。十二兼能通達非道。故云無礙。十三無着。即見真成聖。次無諍下四。即具足戒。謂觀中道具事理故。一事理無違。二順理而行則心常不滅。三心能詣理。故云安住。四對余超勝。故云無比。次無動已下皆隨定戒。謂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雖示十法界像。無戒不行而寂然不動。順境不能亂。違境而無恚。次雲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已下七行經。第三通難釋成。有伏難雲菩薩期心先人後己。今先自行豈不相違。故下釋雲但自修行即為益物。此亦成上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及以菩提心長養善根。文中二。初正明。二重征釋。今初。若能一句總明。次令一切下別顯。有十二句。總顯持犯。次何以故下征釋中二。初正征反釋。後重征順釋。今初正釋中有八行經。文有十句。征意雲自他行異如何自行便是為他。釋意雲自身不正。其令不從。故上自行便為利物。次何以故下重征順釋。有六行經。征意雲石雖不利而能利刀。自雖不行何妨利物。今雲不能益者其故何耶。釋意雲若自犯教他。便成顛倒。菩薩無倒。必言行相符。故要如說而行方能如行如說。文中先總明。後菩薩下別顯。

初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我獲得一切諸佛無盡法門。普為眾生分別解說。皆令歡喜心得滿足。摧滅一切外道異論。願我能為一切眾生。演說三世諸佛法海。於一一法。生起一一法義理。一一法名言。一一法安立。一一法解說。一一法顯示。一一法門戶。一一法悟入。一一法觀察。一一法分位。悉得無邊無盡法藏。獲無所畏具四辯才。廣為眾生分別解說。窮未來際而無有盡。為欲令一切眾生立勝志願。出生無礙無謬失辯。為欲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淨法光明隨其類音演說無斷。為欲令一切眾生深信歡喜住一切智辯了諸法俾無迷惑。作是念言。我當普於一切世界。為諸眾生精勤修習。得徧法界無量自在身。得徧法界無量廣大心。具等法界無量清淨音聲。現等法界無量眾會道場。修等法界無量菩薩業。得等法界無量菩薩住。證等法界無量菩薩平等。學等法界無量菩薩法。住等法界無量菩薩行。入等法界無量菩薩回向。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回向。為令眾生悉得成就一切智故。

第二門願得廣演以益自他。亦成上文為調御師示一切智道。文中有三。初以法施一句。牒前起後。次所謂下正明中有二。初一願總明得法。文有四節。一得法。二解脫。三益機。四摧滅。次雲願我能為下別明演法。釋前文四義。文有五節。初二句總明。次於一一法下明得法。三獲無所畏下明能演。四為欲令一切下四行經。明所為機。五作是念下五行半經。明自修成德。即為物勤修自成己德。成十種德。初二雲徧。徧於理事。餘八雲等。兼等無礙。次雲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下總結中。上成自德。亦為攝生。故復重云為令眾生成一切智。

上第二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謂為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住持等法界無量佛剎。證等法界無量菩薩智。獲等法界無量無所畏。成等法界無量諸菩薩陀羅尼。得等法界無量諸菩薩不思議住。具等法界無量功德。滿等法界無量利益眾生善根。又願以此善根故令我得福德平等。智慧平等。力平等。無畏平等。清淨平等。自在平等。正覺平等。說法平等。義平等。決定平等。一切神通平等。如是等法皆悉圓滿。如我所得。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如我無異。

第三門願得二利行圓。成上作法藏日。獲智見佛等。皆普照故。文中二。初有五行余經。先通二利。次雲又願以此下四行經別明二利。即成上文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初以自等於理。後我所得下令物等自。

第三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謂如法界無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所得智慧終無有量。如法界無邊。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見一切佛無有其邊。如法界無限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詣諸佛剎無有齊限。如法界無際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無有涯際如。法界無斷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住一切智永不斷絕。如法界一性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同一智性。如法界自性清淨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如法界隨順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悉皆隨順普賢行願。如法界莊嚴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以普賢行而為莊嚴。如法界不可失壞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永不失壞諸清淨行。

第四門願行。稱法界。成上心淨無染。及智慧自在。以動合法界。故無所染。是以末雲永不失壞諸清淨行此章多同理法界。如智因理髮。故同法界。即向實際也。

第四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以此善根承事一切諸佛菩薩皆令歡喜。願以此善根速得趣入一切智性。願以此善根徧一切處修一切智。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往覲一切諸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能作佛事。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恆得見佛不於佛事生怠慢心。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喜清淨無有退轉。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善解了。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不生執着。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了達無礙。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成普賢行。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時暫舍。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出生菩薩無量諸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於一切法永不忘失。

第五門願得見佛解法。有十四行半經。列十四願。成上大智商主。初三自成智性。是商主德。余為眾生。是商主事五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如法界無起性回向。如法界根本性回向。如法界自體性回向。如法界無依性回向。如法界無忘失性回向。如法界空無性回向。如法界寂靜性回向。如法界無處所性回向。如法界無遷動性回向。如法界無差別性回向。

第六門願解法界。即理法界。豈以此文而名隨相然此中雲如。晉經雲解。解契於理故名為如。即是成前安隱正道。文有十句。一不隨緣變。二不守自性。故為法本。三如亦復如。是其自體。四非是能所依。五不暫離如。六隨緣無性即是如性。七無性亦無。本來寂靜。八無二性離能所故。九不隨三世。十一味平等。第六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有宣示所有開悟及因此起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菩薩法師。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願一切眾生作無上法師。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願一切眾生作無屈法師。一切問難莫能窮盡。願一切眾生作無礙法師。得一切法無礙光明。願一切眾生作智藏法師。能善巧說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成諸如來自在法師。善能分別如來智慧。願一切眾生作如眼法師。說如實法不由他教。願一切眾生作憶持一切佛法法師。如理演說不違句義。願一切眾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放無量光善入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大身法師。其身普徧一切國土。興大法雲雨諸佛法。願一切眾生作護法藏法師。建無勝幢護諸佛法。令正法海無所缺減。願一切眾生作一切法日法師。得佛辯才巧說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妙音方便法師。善說無邊法界之藏。願一切眾生作到法彼岸法師。以智神通開正法藏。願一切眾生作安住正法法師。演說如來究竟智慧。願一切眾生作了達諸法法師。能說無量無盡功德。願一切眾生作不誑世間法師。能以方便令入實際。願一切眾生作破諸魔眾法師。善能覺知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作諸佛所攝受法師。離我我所攝受之心。願一切眾生作安隱一切世間法師。成就菩薩說法願力。

第七門願眾生成法師。即成上而作導首。導首即是法師。上為他作。今令他作。有二十二經。列二十法師。七雲如眼者現證非聞見故。九無相之相是妙相故。二十唯有說法能安世間。第七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不以取着業故回向。不以取着報故回向。不以取着心故回向。不以取着法故回向。不以取着事故回向。不以取着因故回向。不以取着語言音聲故回向。不以取着名句文身故回向。不以取着回向故回向。不以取着利益眾生故回向。

第八門不取着回向即向實際。此及第九成上作不可壞堅固善友。文有十句。明堅固緣。第八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謂不為耽着色境界故回向。不為耽着聲香味觸法境界故回向。不為求生天故回向。不為求欲樂故回向。不為着欲境界故回向。不為求眷屬故回向。不為求自在故回向。不為求生死樂故回向。不為着生死故回向。不為樂諸有故回向。不為求和合樂故回向。不為求可樂着處故回向。不為懷毒害心故回向。不壞善根故回向。不依三界故回向。不着諸禪解脫三昧故回向。不住聲聞辟支佛乘故回向。但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回向。但為成滿一切智智故回向。但為得無礙智故回向。但為得無障礙清淨善根故回向。但為令一切眾生超出生死證大智慧故回向。但為令大菩提心如金剛不可壞故回向。但為成就究竟不死法故回向。但為以無量莊嚴莊嚴佛種性示現一切智自在故回向。但為求菩薩一切法明大神通智故回向。但為於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行普賢行圓滿不退被堅固大願鎧。令一切眾生住普賢地故回向。但為盡未來劫度脫眾生常無休息示現一切智地無礙光明恆不斷故回向。

第九門離過成德。於中分二。先十七句離過。即離可壞緣。後但為下成德。明其所為。為不壞堅固善友。今初前十五事護煩惱行。其第十六若解脫三昧唯小乘因。諸禪三昧通生死因。未得不求。已得不着。誰復求死。所謂求生。生必死故。求和合者除涅盤樂皆有合故。沙彌求龍是懷毒回向。願為魔王即壞善回向。次雲但為教化調伏下九行半經顯成德。明其所為亦是所求。第九門竟。

上初九門別對十句善根回向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回向時以如是心回向。所謂以本性平等心回向。以法性平等心回向。以一切眾生無量平等心回向。以無諍平等心回向。以自性無所起平等心回向。以知諸法無亂心回向。以入三世平等心回向。以出生三世諸佛種性心回向。以得不退失神通心回向。以生成一切智行心回向。又為令一切眾生永離一切地獄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入畜生趣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往閻羅王處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道法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一切善根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能應時轉法輪令一切歡喜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入十方輪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菩薩無邊清淨法願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隨順一切善知識教菩提心器得滿足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受持修行甚深佛法得一切佛智光明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修諸菩薩無障礙行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其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清淨法光明常現前故回向。無令一切眾生無畏大菩提心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菩薩不思議智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普救護眾生。令清淨大悲心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不可說勝妙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剎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摧滅一切眾魔斗諍羅網業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剎皆無所依修菩薩行故回向。為令眾切眾生發一切種智心入一切佛法廣大門故回向。

大文第二四門總顯回向之意。故初不雲復以善根。但云以彼善根回向時。居然揀別。初一門明應向實際。及向眾生。第二門明應向菩提。第三門明應離過。第四門明有成益。初門有二。初明應向實際。後為令下明應向眾生。初中十句。有十種心。言本性即不變性。法性即隨緣性。眾生是人。無諍是法。理事不乖自性則起無所起。諸法則橫該本寂。三世則豎入無差。以知法性為緣則生佛種。依性依用無退失時。照斯實際實智行立。次雲又為令一切眾生下明應向眾生。有十八行余經。列二十所為。七雲十力輪者圓滿摧伏故。十四雲無畏菩提心者不畏生死長遠。眾生難度轉依難證。萬行難修。菩提曠遠故。次四門中初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正念清淨回向。智慧決定回向。盡知一切佛法方便回向。為成就無量無礙智故回向。為欲滿足清淨殊勝心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慈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悲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喜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舍故回向。為永離二着住勝善根故回向。為思惟觀察分別演說一切緣起法故回向。為立大勇猛幢心故回向。為立無能勝幢藏故回向。為破諸魔眾故回向。為得一切法清淨無礙心故回向。為修一切菩薩行不退轉故回向。為得樂求第一勝法心故回向。為得樂求諸功德法自在清淨一切智智心故回向。為滿一切願除一切諍。得佛自在無礙清淨法。為一切眾生轉不退法輪故回向。為得如來最上殊勝法智慧日百千光明之所莊嚴。普照一切法界眾生故回向。為欲調伏一切眾生隨其所樂常令滿足。不舍本願。盡未來際聽聞正法修習大行。得淨智慧離垢光明。斷除一切憍慢。消滅一切煩惱。裂愛欲網。破愚痴暗。具足無垢無障礙法故回向。為一切眾生於阿僧祇劫常勤修習一切智行無有退轉。一一令得無礙妙慧。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故回向。

第二門應向菩提中有二十四回向。初三句少為字。欲成二十故。於中前二十回向明因圓果滿。後二明得果不舍因。窮未來際以化物故。第二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時。不應貪着三有五欲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貪善根回向。應以無瞋善根回向。應以無痴善根回向。應以不害善根回向。應以離慢善根回向。應以不諂善根回向。應以質直善根回向。應以精勤善根回向。應以修習善根回向。

第三門明應離過。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回向時得淨信心。於菩薩行歡喜忍受。修習清淨大菩薩道。具佛種性得佛智慧。舍一切惡離眾魔業。親近善友成己大願。請諸眾生設大施會。

第四門明有成益。

上四門顯回向之意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所謂令一切眾生得淨妙音。得柔軟音。得天鼓音。得無量無數不思議音。得可愛樂音。得清淨音。得周徧一切佛剎音。得百千那由他不可說功德莊嚴音。得高遠音。得廣大音。得滅一切散亂音。得充滿法界音。得攝取一切眾生語言音。得一切眾生無邊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語言音聲智。得無量語言音聲智。得最自在音入一切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莊嚴音。得一切世間無厭足音。得究竟不系屬一切世間音。得歡喜音。得佛清淨語言音。得說一切佛法遠離痴翳名稱普聞音。得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法陀羅尼莊嚴音。得說一切無量種法音。得普至法界無量眾會道場音。得普攝持不可思議法金剛句音。得開示一切法音。得能說不可說字句差別智藏音。得演說一切法無所着不斷音。得一切法光明照曜音。得能令一切世間清淨究竟至於一切智音。得普攝一切法句義音。得神力護持自在無礙音。得到一切世間彼岸智音。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不下劣音。得無怖畏音。得無染着音。得一切眾會道場歡喜音。得隨順美妙音。得善說一切佛法音。得斷一切眾生疑念皆令覺悟音。得具足辯才音。得普覺悟一切眾生長夜睡眠音。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淨妙功德。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妙相。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業果。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一切智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無量清淨菩提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了知諸根清淨方便。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信解。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勤修無礙行願。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正念智慧辯才。

大文第三有八門更以異門別明回向。即是勝進。文分四別。第一有二門回向眾生。二有二門回向菩提。三有二門總顯所為。四有一門回向實際今初分二。前門願得圓音。後門總令是德。今初。以法師位故。欲令物同得圓音演法要故。有二十行經。列四十五種音聲。疏有多釋。次雲佛子復以此善根下明總令眾生具德。文有十句。前五句果滿。後五句因圓。八中初二門回向眾生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為一切眾生如是回向。願得種種清淨妙身。所謂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清淨身。極清淨身。離塵身。極離塵身。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於一切世界現諸業像。於一切世間現言說像。於一切宮殿現安立像。如淨明鏡種種色像自然顯現。示諸眾生大菩提行。示諸眾生甚深妙法示諸眾生種種功德。示諸眾生修行之道。示諸眾生成就之行。示諸眾生菩薩行願。示諸眾生於一世界一切世界佛興於世。示諸眾生一切諸佛神通變化示諸眾生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威力。示諸眾生成滿普賢菩薩行願一切智性。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微妙淨身。方便攝取一切眾生。悉令成就清淨功德一切智身。

第二三門回向菩提。分三。初一門得正果。次一門二果因圓。後一門依報果滿。今初。然上眾生得果。有其十句。各應有多。今但廣初一身。則余可例取。文中三。初明得身。次顯身用。後結所成。今初中初句總相。所謂下別相。身是同相。余是異相。成壞可知。然此十身通法通智。一光明者身光智光。無不照故。二體無暗障。能鑒徹故。三體不受染。四淨德內充。如玉無瑕翳。五非暫時淨。上三就體辨。次三對境以明。六不為塵坌。對上清淨。七極微不着。對上極清淨。八垢穢無污。對上不染。若就內德。即煩惱障盡名為離塵。習氣亦亡名極離塵。所知不住名離心垢。九具相具德。十形充法界。智遍十方。山河事理不能障礙。次雲於一切世界下明依身起用。前四色身用。前三羅一身於法界。後一收萬象於一身。次示諸眾生下五句智身用。後示菩薩行願下通二身用。後雲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下總結所成。二向菩提中初門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願身隨住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眾生見者皆悉不虛。發菩提心永無退轉。順真實義不可傾動。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住菩薩道而無疲厭。大悲均普量同法界。知眾生根應時說法常不休息。於善知識心常正念乃至不舍一剎那頃。一切諸佛常現在前。心常正念未曾暫懈。修諸善根無有虛偽。置諸眾生於一切智令不退轉。具足一切佛法光明。持大法雲。受大法雨。修菩薩行。入一切眾生。入一切佛剎。入一切諸法。入一切三世。入一切眾生業報智。入一切菩薩善巧方便智。入一切菩薩出生智。入一切菩薩清淨境界智。入一切佛自在神通。入一切無邊法界。於此安住修菩薩行。

第二有一門願二果圓滿中分二。初即理起用行。後入一切下即事入玄行。今初。初成行緣。身隨住故。後眾生見下利他不空。後於善知識下兼通二利。次雲入一切眾生下即事入玄行中。智契冥入無邊法界。通身智入。上八中二回向菩提一門二果因圓竟。後卷初菩提中三一門明依報果滿。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