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二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雲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三

第五明出現境界。正顯分齊之境。兼辨所緣之境。依初意者。前約智以顯心。此正明智用分齊。依後意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緣。由所緣無邊故。顯分齊難思故。方窮所緣之境。二義相成如函蓋相稱。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境界。

文中長行分三。謂標釋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剎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眾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釋中二。先法後喻。法中亦二。先廣取所緣。顯分齊境。後近取諸心。以況佛境。前中又二。先列所緣無邊。後顯分齊無量。今初。先令以無障礙智為能知者。非此不能量佛境故。後正顯所緣。文有十句。一通舉所化。二化時。三化處。四化法。五所化人。六七八三皆明所證。於中真如語其體常一味。故云無差別。法界生法所依。故云無礙。實際是窮事至實。故云無邊。九化處分齊。後一徧通。若約二諦境。前五為俗。後三為真。九通真俗。事空理空俱是空故。後一雙非。顯前九境即同無故。若約三諦。空即是真。三空為中道。若以五界攝之。初三是世界無量。四即調伏及調伏加行。五即眾生。次三即法界。餘二雙非。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一切三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二顯分齊無量。先約十界以顯分齊。境智相稱故皆無量。然約無境顯其非有。乃至真如皆不可得故。是以諸境雲興而長寂也。如無既爾。如真如等無變易等亦然。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心境界是如來境界。如心境界無量無邊無縛無脫。如來境界亦無量無邊無縛無脫。何以故。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別。如是如是無量顯現故。

第二近取諸心以況佛境。於中二。先正明。後征釋。今初。無量無邊。語其相用廣大。無縛無脫。明其體性深寂。次征意云何以將心況於佛境。釋意雲菩薩自心隨思即顯。故無分量。佛境亦爾。隨機顯現。若身若智豈有量耶。智假思顯。則性無縛脫。不為相縛。後無脫故。

佛子如大龍王隨心降雨。其雨不從內出不從外出。如來境界亦復如是。隨於如是思惟分別則有如是無量顯現。於十方中悉無來處。佛子。如大海水。皆從龍王心力所起。諸佛如來一切智海亦復如是。皆從如來往昔大願之所生起。

第二喻顯。有二喻。前一喻無縛無脫。後一喻無量無邊。通前二段。今初。前明降雨無從喻。正喻無縛脫。既無來處。何有縛脫耶。後明海水從心喻。喻無縛脫所因。水從心力為因。非定內外。智從昔願緣起。故來即無來。

佛子。一切智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然我今者略說譬喻。汝應諦聽。

第二海水宏深喻。喻無量無邊。中三。先標章誡聽。

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西拘耶尼有五千河流入大海。東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北郁單越有一萬河流入大海。佛子。此四天下如是二萬五千河相續不絕。流入大海。於意云何。此水多不。答言甚多。佛子。復有十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倍過前。百光明龍王雨大海中水復倍前。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轉倍過於前。娑竭羅龍王太子名閻浮幢。雨大海中水復倍前。佛子。十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百光明龍王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大莊嚴龍王。摩那斯龍王。雷震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大奮迅龍王。如是等八十億諸大龍王。宮殿各別。其中有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轉倍過於前。娑竭羅龍王太子閻浮幢宮殿中水。流入大海。復倍過前。佛子。娑竭羅龍王連雨大海。水復倍前。其娑竭羅龍王宮殿中水湧出入海。復倍於前。

二喻顯三。佛子應知下法合。喻中三。初別顯水多。文有四節。一四洲出水。二龍王雨水。三宮殿出水。四娑竭王兼雨兼出。皆後後倍前。以顯深廣。

其所出水紺瑠璃色。湧出有時。是故大海潮不失時。

二通顯水相。湧出故潮上速。為寶消故潮下。此為極說。

佛子。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眾寶無量。眾生無量。所依大地亦復無量。

三通顯無量。

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海為無量不。答言實為無量不可為喻。佛子。此大海無量。於如來智海無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隨眾生心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智海無量。從初發心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應知寶聚無量。一切菩提分法三寶種不斷故。應知所住眾生無量。一切學無學聲聞獨覺所受用故。應知住地無量。從初歡喜地乃至究竟無障礙地。諸菩薩所居故。

第二合中二。先合水無量。佛智一念即無窮盡。況盡三際周十方乎。重重重重。安可喻顯。二佛子至應知如來下合通顯無量。非唯智為佛境。菩提分等皆分齊境也。智海合水。余合寶等。可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入無量智慧。利益一切眾生故。於如來應正等覺境界。應如是知。

大文第三總結。即結雲知。意不知佛境。安能利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心境界無有量  諸佛境界亦復然  如心境界從意生  佛境如是應觀察

第二偈頌五偈分二。初一頌法說。

如龍不離於本處  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雖無來去處  隨龍心故悉充洽  十力牟尼亦如是  無所從來無所去  若有淨心則現身  量等法界入毛孔

余頌前喻亦二。初二合頌前二喻。同喻無縛脫。

如海珍奇無有量  眾生大地亦復然  水性一味等無別  於中生者各蒙利  如來智海亦如是  一切所有皆無量  有學無學住地人  悉在其中得饒益

後二頌大海宏深喻。但頌合顯無量。余文略無。第六出現之行。前明分齊境智無邊。今彰運用則悲智無盡。雖智海已滿。悲無息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行。

長行中二。先標舉。後釋相。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無礙行是如來行。應知真如行是如來行。

釋相中三。初雙標二行。次雙釋二行。後雙結二行。今初。義有多含。一無礙行者即理之事行。真如行者即事之理行。前即行相。後即行體。又前是即智之悲。後是即悲之智。前即真之俗。後即俗之真。融而無礙為如來行。

佛子。如真如前際不生。後際不動。現在不起。如來行亦如是不生不動不起。

第二雙釋中二。先釋真如行。後釋無礙行。今初。真如之名。言含法喻。文中有三。初牒名以解。明體絕三際。故同真如。契如成行行即如也。過未非緣。故不生不動。現在離緣。故非起。

佛子。如法界非量非無量。無形故。如來行亦如是非量非無量無形故。

二復舉法界無形。明雙非契中。是知實相等皆如來行。

佛子。譬如鳥飛虛空。經於百千。已經過處未經過處皆不可量。何以故。虛空界無邊際故。如來行亦如是。假使有人經百千億那由他劫。分別演說。已說未說皆不可量。何以故。如來行無邊際故。

三舉鳥飛虛空喻。釋非量義。非量有二。一行廣無量。故云如來行無邊際故。二即事同體便無分量。故以空喻。既無有量。何有無量。若謂無量即是量故。雙非永寂。為如來行。故心彌虛行彌廣。終日行而未曾行。故涅盤雲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犬般涅盤。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住無礙行。無有住處。而能普為一切眾生示現所行。令其見已出過一切諸障礙道。

第二釋無礙行。文中二。先約法總明。後以喻別顯。今初。智無所住悲示所行。即悲智無礙。自無二礙。令他無礙。皆無礙行也。

佛子。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迴翔不去。以清淨眼觀察海內諸龍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鼓揚海水悉令兩辟。知龍男女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應正等覺金翅鳥王亦復如是。住無礙行。以淨佛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曾種善根已成熟者。如來奮勇猛十力。以止觀兩翅。鼓揚生死大愛水海使其兩辟。而撮取之。置佛法中。令斷一切妄想戲論。安住如來無分別無礙行。佛子。譬如日月獨無等侶。周行虛空利益眾生。不作是念。我從何來而至何所。諸佛如來亦復如是。性本寂滅無有分別。示現遊行一切法界。為欲饒益諸眾生故作諸佛事無有休息。不生如是戲論分別。我從彼來而向彼去。

二別以喻顯。初金翅辟海喻。喻即智之悲。後日月無私喻。喻悲不失智。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以如是等無量方便。無量性相。知見如來應正等覺所行之行。

第三雙結二行。性結真如。相結無礙。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譬如真如不生滅  無有方所無能見  大饒益者行如是  出過三世不可量  法界非界非非界  非是有量非無量  大功德者行亦然  非量無量無身故  如鳥飛行億千歲  前後虛空等無別  眾劫演說如來行  已說未說不可量  金翅在空觀大海  辟水搏取龍男女  十力能拔善根人  令出有海除眾惑  譬如日月游虛空  照臨一切不分別  世尊周行於法界  教化眾生無動念

第二偈頌有五。前三頌真如。後二頌無礙。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

第七出現菩提。圓行之果故。對緣造修。必有成正覺故。文中三。謂征起釋相總結。征言正覺。略顯五門。一釋名。晉名菩提。存其梵語。此翻為覺。正揀二乘。成異菩薩。又單言菩提。但是所覺之道。今雲成者。即理智契合之名。二明體性。攝論雲。二智二斷為菩提體。智論雲。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若依此經。通一切法。如文具之。三辨種類。或說唯一。如智契合。無二相故。淨名雲。夫如者不二不異故。故開為二。大品明有性淨菩提。及修成故。亦名性淨。方便淨也。或分為三。約三乘故。如十地論。或開為四。涅盤雲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乃上上智觀得佛菩提。又四智菩提亦是四義。或說為五。如大品智論說發心等。或具明十。如離世間品。唯十為圓。此是所辨。若業用所現。則無所不收。四明業用。文有十門。而體用參顯。各隨別義立目。今統收之。謂緣二諦。斷二障。證二空。起二智。印群機。現萬象。具十身。徧十方。周於微塵毛端等處。通因及果業用無邊。具如下文。五者辨相。即當釋文。略辨十門。一總明體相。二印現萬機。三體相甚深。四三輪平等。五因果交徹。六體離虧盈。七相無增減。八用該動寂。九周法界。十普徧諸心。當門別釋。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成正覺。於一切義無所觀察。於法平等無所疑惑。無二無相。無行無止。無量無際。遠離二邊住於中道。出過一切文字言說。

今且以初為總。餘九為別。別雖九門而釋十義。初釋第一。二釋第十。謂舉初該後。三從第二次第解釋。第十一門釋八九二義。至文當知。釋文顯然不應異解。今初總明具有十門。皆含體相用三。一寂照為菩提體。故云於一切義者真俗境也。觀極於無觀。故淨名雲。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如海無心而能頓鑒。非無所了故。晉經雲解一切義。解即是觀。觀即無觀。既觀念斯寂。無惑習種。無觀是體。照斷為用。合之為相。二等同萬法。為菩提體。謂智與理冥。同一圓覺。故云於法平等而不失照。決斷分明雲無疑惑。既無所疑即所知永寂。三一成一切成。不見生佛有異。故云無二。以知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故。亦是能所不二。淨名雲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四總指前三體相。眾生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五即心行處滅。湛然不遷。亦是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六雖覺而常定。不住定故。七有二義。一橫遍十方。廣無量故。二體無生滅絕分量故。八亦二義。一豎。念念成無際畔故。二一得永常無後際故。心無初相。冥符於理。無前際故。九離邊契中。謂若染淨縛脫有無一異等斯邊皆離。不徧住着。故云離邊。非見有邊。邊即中故。無邊無中。方住中道。十總顯離言。上九寄言顯深。未盡菩提之奧。故收歸性離。令亡言契之。

知一切眾生心念所行根性慾樂煩惱染習。舉要言之。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諸法。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以為大海。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樂欲而無所現。是故說名諸佛菩提。

第二知一切眾生下印現萬機。即海印三昧。文中三。初法。一念知三世。名一切智。次喻。即舉海印。以喻菩提無心頓現。三合。言無所現者。有三義。一無現故如海。二所現空故如像。三無別體故如水。與像不可分異。自體顯現故名為覺。起信論雲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斯即無思顯照。同體之境為菩提相用。故上文雲於一切義無所觀察。

佛子。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音聲所不能及。一切言語所不能說。但隨所應方便開示。

三性相甚深。性離言故。理圓言徧故。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成正覺時得一切眾生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一切剎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佛量等身。得一切語言量等身。得真如量等身。得法界量等身。得虛空界量等身。得無礙界量等身。得一切願量等身。得一切行量等身。得寂滅涅盤界量等身。

第四三輪平等。釋上於法平等。等諸法故。意輪等故。何所疑哉。文中二。先別舉身等。後類結顯多。今初。有十三身。前六等事。次三等理。次一等事理。事事無礙。後三等因果。略舉十三。故結雲無量。皆言量者。是所等之分量。皆言等者。即能等之三輪。等有二義。一等彼事理之量。二等彼事理之體。所以等者。彼諸理事即我所證。能所冥合。彼尚即我。等之何難。是以聖人空洞無象。物無非我。會萬物以成己也。

佛子。如所得身。言語及心亦復如是。得如是等無量無數清淨三輪。

後類結三輪。

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盤。

第五明因果交徹。釋上無二。同一性故。文中三。初標。次皆同下釋。三知一切下結。今初。八相之中略舉其二。故云乃至。此文正同淨名雲若彌勒得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彌勒示迷此旨。但謂理詰之言。不知真得菩提。實如所詰。又前章以我等彼故徧同彼量。今明以彼等我故全現我中。是知一性平等。反覆相成。此中之成為理為事。若是事成。何以釋雲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雲成正覺耶。入涅盤耶。此是華嚴大節。圓宗之義。不同諸宗。難以取解。然諸眾生若於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說但心所現。或說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說唯如來藏。具恆沙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理說。更有說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即佛不即佛。若依此宗。舊來成竟。亦涅盤竟。非約同體。此成即是彼成。若爾。何以現有眾生。非即佛耶。若就眾生位看者。尚不見唯心即空。安見圓教中事。如迷東謂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現。無不已成。猶彼人悟西處全東。若爾。諸佛何以更化眾生。不如是知。所以須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無不化時。故下結雲。大悲相續救度眾生。隨門不同。種種有異。約成佛門一切成也。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模。令其去模則自見己佛。亦見他成。如第十段。

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虛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

二釋中。先總釋。同一無性。故得現成。妄性本虛。生元是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次轉征所無。無何等性。同菩提性故。後釋所無。有十二句。前四通生及佛。次四緣眾生。後四唯約佛。非獨妄空真有。亦非妄有真空。以性融相。法界圓現故。由此無性。說成正覺。又攝十二總為六對。一能相所相對。謂染相淨相相待有故。念念之盡。緣所盡故。煩惱永盡。本自盡故。二生滅對。約凡則本自不生即涅盤相。不復更滅。約佛菩提非始生故。何有滅耶。三我非我對。有緣無主。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故。四緣非緣對。攬緣生故。緣尚不可得故。五能所證對。能證菩提。因所證故。所證法界由智顯故。六合不合對。虛空非合。因有體故。所以性無成覺。是合理智契合。即為緣起。故非有也。

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

三結中。物物無性。故成種智。證斯同體而起大悲。一得永常。故曰相續。又只由不知無性。故教化不絕。

佛子。譬如虛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故。

第六明體無虧盈。釋上無相。虛空無生。故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寧殊。

佛子。假使有人能化作恆河沙等心。一一心復化作恆河沙等佛。皆無色無形無相。如是盡恆河沙等劫。無有休息。佛子。於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來。凡有幾何。如來性起妙德菩薩言。如我解於仁所說義。化與不化等無有別。云何問言凡有幾何。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說。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等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若無有相則無增無減。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於菩提一相無相。

第七明相無增減。釋上無行。湛然不異。行豈能遷。文中三。初舉喻問答。以化現無形。喻成不莫異。化多心者。喻修多因。化成多佛。喻證多果。次普賢下贊善以合。三佛子下結前生後。

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佛子。如來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是故應知如來所現身無有量。以無量故。說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

第八用該動寂。釋上無止。不滯定故。文中四。初舉所依三昧。覺不滯寂故名善覺。覺彼一相。故用為方便。二入已下顯一身之用。既以一相為方便。則物皆一相。故一即現多。三如一下類顯余身。如來成正覺時布身雲於法界。一一皆是廣大之身。並如一身之現。四佛子下總結多門。謂上來所現一定為門。余定亦爾。定門既然。悲智總持等門亦爾。故有無量界矣。是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身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

第九明周於法界。釋上無量。無量有二。一廣多無量。一毛含多徧法界故。二無分量。皆不生故。文中三。初明一毛含多。釋以不生故。此與前段分有無異。又此唯現佛。即同類相望。前通多類。則異類相入。又前則住體徧應。此則如理而含。

如一毛孔。徧法界一切毛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如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

二類顯多毛。但容毛處即是毛孔。次征意雲。身契無生。可許能含。法界虛空。無有能契。何能亦含。釋雲無處不至。則無非佛身矣。是以大包天地。細入無間。

隨其所能。隨其勢力。於道場菩提樹下師子座上。以種種身成等正覺。

三釋疑。疑雲若爾何以要就覺樹。釋雲隨機所能受耳。是知坐菩提樹。多身頓成。尚曰隨宜。有頂鹿園豈為真極。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覺。

第十明普遍諸心。釋前二門。即分為二。初正明普遍。釋上無際。念念常成無際畔故。後廣大下總結雙非。釋上遠離二邊。住於中道。今初亦二。先指一心。後如自心下例一切心。前中先標次征後釋。釋雲不離者。有二義。一眾生身即如來所證故。二全即佛菩提性故。此即他果在我之因。非約因人自有佛性。此文正辨佛菩提故。

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後總結雙非。不離不斷。釋有二義。一不離。結上無處不有。不斷。生下無有休息。二不離者。生佛非異故。不斷者。生佛非一。不同眾生可斷壞故。是名入不思議法門。是以不得意者。作眾生思。故是不可。設作佛思。是亦不可。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當淨智眼。無取諸情。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成正覺。

第三總結。即最後佛子。令依此知。映前十門。無幽不盡。離此何有真菩提耶。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後偈有六。頌前十門。初二次第頌前二門。次三如次頌六七八。後一通頌四五九十。以同是普現無量義故。其第三門但顯離言。故略不頌。

正覺了知一切法  無二離二悉平等  自性清淨如虛空  我與非我不分別

初總明體相。

如海印現眾生身  以此說其為大海  菩提普印諸心行  是故說名為正覺

二印現萬機。

譬如世界有成敗  而於虛空不增減  一切諸佛出世間  菩提一相恆無相

三體離虧盈。

如人化心化作佛  化與不化性無異  一切眾生成菩提  成與不成無增減

四相無增減。

佛有三昧名善覺  菩提樹下入此定  放眾生等無量光  開悟群品如蓮敷

五用該動寂。

如三世劫剎眾生  所有心念及根欲  如是數等身皆現  是故正覺名無量

六通頌四五九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

第八明出現轉法輪。得大菩提。理必轉授。長行中三。初標征。次釋相。後總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以心自在力。無起無轉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恆無起故。以三種轉斷所應斷而轉法輪。知一切法離邊見故。離欲際非際而轉法輪。入一切法虛空際故。無有言說而轉法輪。知一切法不可說故。究竟寂滅而轉法輪。知一切法涅盤性故。

就釋相中二。先顯體用。後顯所因。今初分三。初法。次喻。後結勸。今初。文有九句。減數十也。皆先標後釋。前五顯體性寂寥。後四辨相用深廣。前一能轉心。二所轉體。三所得果。四能詮教。五所顯理。夫轉法輪。不過此五。今皆即事契真。一能轉心者。由知法無起故。正轉法時不起心念言我轉授前人。名心自在。如是為真能轉也。二所轉體者即示勸證。名為三轉。此三名輪者摧障惱故。言離邊者。若有惑可催。未應於常。無惑可催。寧免於斷。今永離斷常等邊。方為真能斷所應斷。知與證修亦然。三所得果者。由斷惑故得離欲際。由證性空。本無可離。斯際亦遣。四能詮教者。理假言詮。今了本寂滅。不可說故。則終日言而未曾言也。五所顯理。謂即寂滅。今了性淨涅盤。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方為究竟之滅。是知其輪本來常清淨也。

以一切文字一切言語而轉法輪。如來音聲無處不至故。知聲如響而轉法輪。了於諸法真實性故。於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轉法輪。畢竟無主故。無遺無盡而轉法輪。內外無着故。

後四相用深廣中。一觸言皆輪。廣也。二即用而寂。深也。下二亦深亦廣。三一即多而無主。四即橫豎而恆虛。謂橫則無遺。無所不轉故。豎則無盡。窮未來故。而不着內外。則深廣無涯矣。

佛子。譬如一切文字語言。盡未來劫說不可盡。佛轉法輪亦復如是。一切文字安立顯示。無有休息。無有窮盡。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算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故。

第二喻中文有二喻。一文字無盡喻。喻第九無盡。二徧入無住喻。喻六七八。用而常寂故。於中有法喻合。合中二。先合普入一切。以上法中但云入一切言。故今明入余法。則觸類皆法輪。豈同三乘。但用佛音聲為法輪耶。一切眾生種種下正合前文入一切語。前五易故。略下喻之。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轉法輪應如是知。

三結勸。

複次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所轉法輪。應知如來法輪所出生處。何等為如來法輪所出生處。佛子。如來隨一切眾生心行欲樂無量差別。出若干音聲而轉法輪。佛子。如來應正等覺。有三昧名究竟無礙無畏。入此三昧已。於成正覺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眾生數等言音。一一音中眾音具足。各各差別而轉法輪。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能如是知轉法輪者。當知此人則為隨順一切佛法。不如是知。則非隨順。

第二顯法輪所起因。於中三。先辨輪所起因。因機差故。若離物機佛無說故。次佛子如來下明因所起輪。物既為力不同。教須適宜差別。於中說法所依之定名者。無礙辨才無所怯畏得究竟者。唯佛有故。後能如是知下結其得失。可知。

佛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佛轉法輪。普入無量眾生界故。

第三總結。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來法輪無所轉  三世無起亦無得  譬如文字無盡時  十力法輪亦如是  如字普入而無至  正覺法輪亦復然  入諸言音無所入  能令眾生悉歡喜  佛有三昧名究竟  入此定已乃說法  一切眾生無有邊  普出其音令悟解  一一音中復更演  無量言音各差別  於世自在無分別  隨其欲樂普使聞  文字不從內外出  亦不失壞無積聚  而為眾生轉法輪  如是自在甚奇特

偈有五頌。分二。初二偈顯法輪體用。後三偈頌法輪所因。第九出現涅盤。轉化既周。安住秘藏。為物示滅。故次明之。然大涅盤。蓋眾聖歸宗冥會之所。寂寥無為。而廣大悉備。形名絕朕。識智難思。今以無名強名。亦為五別。一釋名。二出體。三顯種類。四彰業用。五釋文。一釋名者。涅盤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若約義開。略明三義。一者體大。自性清淨。二者相大。方便修淨。累亡德備故。三者用大。化用無盡故。般者入義。性入真入。示現入故。若圓融無礙。得大涅盤。二出體性。涅盤既妙絕常數。恬怕希夷。雖逈出百非。而靡所不在。今以義求。不出三法。即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以為其體。所以三者。翻三雜染故。成智恩斷故。成法門法性應化身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累永寂故。然此三種。不雜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體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秘密藏。為大涅盤。三顯種類。理無不統。義類塵沙。今自狹之寬。略分一兩。或唯說一。即大涅盤。或說有二。自有三門。一餘無餘。二性淨方便淨。三真與應。或分為三。此有二種。一約三乘。二即自性真應。或分為四。一自性清淨涅盤。二有餘依。三無餘依。四無住處。有餘無餘。義通大小。今唯說大。於三種內不明二乘。余皆具論。融而無礙為大涅盤。四彰業用。囊括終古。導達群方。靡不度生。靡不成就。故涅盤雲。能建大事。則出現法門皆斯用也。諸門廣義。備於別章。略在文具。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般涅盤。

第五釋文中二。先征起。後正顯。

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大涅盤者。當須了知根本自性。

正顯中十。一體性真常。二德用圓備。三出沒常湛。四虧盈不遷。五示滅妙存。六隨緣起盡。七存亡互現。八大用無涯。九體離二邊。十結歸無住。然斯十段隨義雖殊。皆含體用。互相交徹顯大涅盤。今初分三。初舉法勸知。二真如下指理同事。三何以下釋顯同。相今初根本自性。即下所列真如等十。為真應涅盤之根本體。即自性清淨涅盤。以出二礙。名方便淨。為真涅盤。大悲應物亦自此流。故名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盤。

如真如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實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法界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虛空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法性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離欲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無相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我性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真如際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

次捐理同事。皆云如者。如即同義。能同涅盤。通真及應。所同如等即自性涅盤。故上句皆有涅盤之稱。真應無本。應非不生。何出現之為妙。故以本該末。以體顯用。今皆圓寂。為大涅盤。所以列十名者。欲明究竟妙道。窮理盡性。無不同故。德無盡故。十名已如前釋。於中後二加際言者。窮真於無真。為真如際等故。

何以故。涅盤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

後釋顯同相者。向言亦如是者。云何如耶。故云如真如等。不生滅故。何以不生。以但了因所顯。非生因所生故。既無有生亦非出障。始既無生則永常不滅。是知玄道存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生滅齊觀。齊觀則彼此莫二。所以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真既不滅。應滅寧真。是知涅盤名滅者。乃在於無滅者矣。

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盤。亦不為彼示現其事。

第二明德用圓備者。如來之身色相圓備。常現大機前故。文中先標舉。後征釋。標中約人顯實。雲不為菩薩。明說永滅是為二乘。跡盡雙樹並為凡小。據此亦名揀異灰斷。

何以故為欲令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於一念中。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色相圓滿皆如現在。亦不起二不二想。

後征釋。文有二重。初釋之中自有二義。一令稱實見受用身。即同法身常住其前。涅盤雲涅盤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淨故。因滅無常。獲此常故。二於一念下令見三際應用。亦即是常。故云皆如現在。涅盤雲。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下開旃檀座佛塔。見三世佛無涅盤者。楞伽亦云。無有佛涅盤。無有涅盤佛。亦不起二不二想者。遠離覺所覺故。謂既知幽靈不竭。妙色湛然。三際大均。何生滅之動靜。故不起二也。亦不取此一常。故無不二也。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永離一切諸想着故。

次重征釋。征意雲。菩薩何以能不起想。釋雲菩薩由了法空。本無想着故。既無心於動靜。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盤。而實如來無有出世亦無涅盤。何以故。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生心示現涅盤。

第三佛子諸佛如來下出沒常湛。謂涅盤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不為故能建大事。不礙出沒。以無為故。住淨法界。體常湛然。不礙出沒故。顯跡為生即是有餘。息跡為滅即是無餘。故余無餘乃應物之假號耳。體性湛然。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是知寂然不動未嘗無為。應跡無方未嘗有為。豈可隨於見聞以滯殊應之跡。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普徧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不現影。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第四虧盈不遷。先喻。佛子如來智日下後合。然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普現之前後。故攝論第十頌雲。眾生罪不見。如月於破器。徧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是以經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信清珠故心水渾濁。何由見佛耶。然此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盤所流大用。亦涅盤攝。若爾。寧珠出現之身。然出現身。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非無般若解脫二德。智慧日身無不照故。永離戲論即解脫故。醫王之喻即示滅故。此有般若。寧異菩提。若分相說。菩提為能證智。涅盤是所證理。唯約修顯。故涅盤中說。菩提必從生因所生。涅盤必從了因所顯。若攝相說。菩提是即理之智。涅盤是即智之理。不礙摩訶般若。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淨涅盤。修顯亦方便淨。隨一為門則皆收盡。即大涅盤真菩提也。今以涅盤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後諸門皆從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盤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盤。而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第五示滅妙存。既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已畢。示入涅盤。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第六隨緣起盡。有喻合結。合中以機喻薪。以涅盤喻火。眾生善根未熟。可熟者成正覺以熟之。如為火事。若所應度者皆已度竟。則現般涅盤。寂無所為。如火息滅。故法華雲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然。現滅現生。皆是涅盤火用。故攝論第十名涅盤如火。既起滅在彼則益不可盈。損不可虧。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盤。

三結可知。

複次佛子。譬如幻師善明幻術。以幻術力。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國土城邑聚落。示現幻身。以幻力持。經劫而住。然於余處幻事已訖隱身不現。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幻師豈於一處隱身不現便一切處皆隱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善知無量智慧方便種種幻術。於一切法界普現其身。持令常住盡未來際。或於一處隨眾生心所作事訖示現涅盤。豈以一處示入涅盤便謂一切悉皆滅度。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盤。

第七存亡互現。由順機故此滅彼存。非如來身不能長久。前喻約見滅見成。此喻約常見不見。

複次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盤時。入不動三昧。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不可說妙寶華蕊一一華蕊。有師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來結跏趺坐。其佛身數。正與一切眾生數等。皆具上妙功德莊嚴。從本願力之所生起。若有眾生善根熟者。見佛身已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

第八大用無涯。謂正示涅盤而便分身無邊。窮於來際。不動三昧者究竟寂滅也。由寂無動。故無所不動耳。

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虛。但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出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盤。

第九體離二邊。身若是實。有不可滅。身若是虛。何能起滅。若有方所此現彼無。由非實故起滅無恆。由非虛故能無不現。無方所故感處即形。本願力故化周法界。隨堪度故見則不同。

佛子。如來住於無量無礙究竟法界虛空界真如法性無生無滅及以實際。為諸眾生。隨時示現。本願持故無有休息。不舍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

第十結歸無住。上來九門初門多顯其體。餘八皆體用雙明。今此分二。初至實際。通結九門之體。後為諸眾生下通結八門之用。隨時示現正顯於用。本願力故顯何所因。無有休息皆窮來際。不舍已下明用分際。誰獨非涅盤而舍之耶。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後不舍眾生。故不住涅盤。由雙住故。能俱不住。前即大智。後即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為無住涅盤。自性涅盤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故就無住總以結之。即安住涅盤建大事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如日舒光照法界  器壞水漏影隨滅  最勝智日亦如是  眾生無信見涅盤

偈文有六初偈頌第四。

如火世間作火事  於一城邑或時息  人中最勝徧法界  化事訖處示終盡

次偈頌第六。

幻師現身一切剎  能事畢處則便謝  如來化訖亦復然  於余國土常見佛

頌第七。

佛有三昧名不動  化眾生訖入此定  一念身放無量光  光出蓮華華有佛  佛身無數等法界  有福眾生所能見  如是無數一一身  壽命莊嚴皆具足

次二偈頌第八。

如無生性佛出興  如無滅性佛涅盤  言辭譬喻悉皆斷  一切義成無與等

次一偈頌第十。初句無生之生。次句無滅之滅。次句結歸涅盤無名。後句結其大用無盡。此二無礙是無住義。余不頌者含在此中。第九出現涅盤竟。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於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虛。出生無盡覺慧故。離於一切障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無有虛誑故。一切願滿故。不盡有為行故。隨順無為智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故。到無功用智地故。

第十明出現見聞親近所生善根。前九門出現一期始終。今明於上見聞功深益遠。獎物進修。文中三。初征起。次正顯。後結示。就正顯中分二。先明見聞信向益。後見聞不信益。前中先法後喻。法中先總後別。今初見等。如後喻合中。後出生下別。即示不虛之相。有十一句。不出智斷恩德。思之。

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

第二喻中三喻。喻其三德。初少服金剛喻。喻於智德。智慧破惑如金剛故。以有智慧者必無煩惱。故不共住。

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盤。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第二少火燒多喻。喻斷德。性究竟者了惑本寂故。

佛子。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齅者鼻得清淨。若有嘗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眾生取彼地土。亦能為作除病利益。

第三藥王徧益喻。喻恩德。種種利生故。文中先喻後合。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復如是。能作一切饒益眾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有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有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於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三昧清淨。

二合中二。先明為六根境界益。合上藥王徧益六根。皆通在世滅後。滅後亦有見故。況憶念等。

若有眾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

後明遺蹟之益。合上取彼地土。所經土地猶通現滅。其塔廟者唯約滅後。亦同法華乃至舉一手等皆已成佛道。

佛子。我今告汝。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盤。

第二明不信益者。此明益深。如來秘密藏經明罵藥服之得力。罵沉燒之還香。罵佛猶勝敬諸外道。若爾。豈無罵罪。罵罪非無。今語遠益。故法華雲跋陀婆羅等罵常不輕。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還遇常不輕菩薩教化。涅盤喻以毒塗之鼓。若聞不聞無不死者。故菩薩之名。起自聞謗之日。謗尚遠益況深信耶。況解行耶。況證悟耶。弘持之者勉思此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悉離一切諸不善法。具足善法。

第三結示可知。第十見聞益竟。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諸佛菩薩但隨眾生心。令其歡喜為說譬喻。非是究竟。

第二總以結酬。揀喻異法。上來性起請說因喻。普賢依請明十齣現。皆借象取譬。意顯佛旨深玄。深玄之旨尚不可以智知。豈言象之能及。故令外忘言象內絕思求。則庶幾於出現之旨。

佛子。此法門名為如來秘密之處。名一切世間所不能知。名入如來印。名開大智門。名示現如來種性。名成就一切菩薩。名一切世間所不能壞。名一向隨順如來境界。名能淨一切諸眾生界。名演說如來根本實性不思議究竟法。

大文第五顯名受持分。於中分二。先長行。後偈頌。今准晉經。此前有諸菩薩發二種問。謂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今但有答。即分為二。先顯名。後佛子此法門下明受持。令知總名。尋名求旨。識受持法。依之修持故。今初有十名。分為五對。一內深外絕對。謂內證三德秘密藏故。外則凡小不能測故。二證寂開智對。三現果成因對。謂性淨萬德即是佛種。今十門出現即示現義。四越世順佛對。世尚不知。安能破壞。此十通是佛分齊境。五淨機演實對。知生佛同源。則能淨故。隨緣不變之性。諸佛本故。而性相無礙因果圓融。為不思議。過此更無為究竟法。前九別義。後一總該。

佛子。此法門如來不為餘眾生說。唯為趣向大乘菩薩說。唯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此法門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諸菩薩摩訶薩。

第二明受持中二。先辨定法器。後是故菩薩下舉益勸修。今初。有法喻合。法中二。先標器非器。非器不為。所謂權小乘可思議乘。歷次修故名餘眾生。是器則為。所謂圓機。不揀凡聖。趣向大乘揀於小乘。不思議乘揀於權乘。一運一切運。十信滿心即攝諸位圓融無礙。名不思議乘。發此法門下明受非受。釋上為不為。有圓信手。能受眾行故。上為之權小於斯不盡能受。是故不為。法集經雲。是經雖行閻浮提。於能信深法者。常住如是眾生心手中行。亦有以信解行證皆有手義。

佛子。譬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因此寶故顯示輪王。此寶不入餘眾生手。唯除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具足成就聖王相者。若轉輪王無此太子具眾德者。王命終後。此諸寶等於七日中悉皆散滅。佛子。此經珍寶亦復如是。不入一切餘眾生手。唯除如來法王真子生如來家種如來相諸善根者。佛子。若無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門不久散滅。何以故。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讀誦書寫分別解說。唯諸菩薩乃能如是。

第三喻可知。合中。以此經合七寶者。若無此法非真佛故。生如來家合第一夫人所生太子。如來相者初心頓行佛行故。散滅有二義。一不能受。則教不行故。二不能修行。則行不行故。般若論雲。法欲滅時者修行滅故。下釋散滅所由。可知。

是故菩薩摩訶薩聞此法門應大歡喜。以尊重心恭敬頂受。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信樂此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第二舉益勸修中三。初略標釋。二佛子設有下廣釋所由。三佛子王成就如是功德下總結成益。

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

次廣釋中二。先反顯。後順釋。今初。若不依此經。縱多劫修行。尚非真實。況能疾得菩提。此中設有之言。似當假設。望慈氏贊善財言。余諸菩薩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今善財一生。則能淨佛剎等。斯則舉權顯實。非假設也。若實有此不信人者。為在何位。文無定判。義當三賢。以入證聖必信圓故。若約教道。三祇亦未入玄。所以凡夫頓能信者。宿因聞熏為種別故。今更不信。當來豈聞。

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具足一切諸菩薩法。安住一切種智境界。遠離一切諸世間法。出生一切如來所行。通達一切菩薩法性。於佛自在心無疑惑。住無師法。深入如來無礙境界。

第二順釋中二。先明聞信生家益。後佛子聞此法已則能下信聞成行益。今初。先明聞信。後當知下成益。生如來家者。謂佛法界於此證會故名為生。二心行法為家。具家法故。三以俗境為家。世親釋雲。由此能令諸佛種性不斷絕故。四遠離非家。五以佛行佛家。十住毗婆沙第一雲。今此菩薩行如來道。相續不斷故。六菩薩法性為家。亦是佛種性故。亦同如來一如境故。七淨當佛家。八住本佛家。九總明因果事理無礙家。前六自分家。後三勝進家。前來初住見心性故。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故。生道品家。八地無功用故。生無生法忍家。今此通三。兼顯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無礙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聞此法已。則能以平等智。知無量法。則能以正直心。離諸分別。則能以勝欲樂現見諸佛。則能以作意力入平等虛空界。則能以自在念行無邊法界。則能以智慧力具一切功德。則能以自然智離一切世間垢。則能以菩提心入一切十方網。則能以大觀察知三世諸佛同一體性。則能以善根回向智普入如是法。不入而入。不於一法而有攀緣。恆以一法觀一切法。

第二信聞成行益。十句分為五對無礙。一即觀不礙於止。二見佛不礙入法。三智行法界不礙起福。四智不染世不礙悲入。五體絕三世不礙用而回向。不入而入釋上入義。不於已下復釋不入而入。智體即如。如外無法而可攀緣。故無可入。心行處滅。寂然無入。不失照用。故恆以一如而觀諸法。故名而入。此二無礙方為真入。又一即是如。便於一中已見一切。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自然智。

第三總結可知。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見聞供養諸如來  所得功德不可量  於有為中終不盡  要滅煩惱離眾苦  譬人吞服少金剛  終竟不消要當出  供養十力諸功德  滅惑必至金剛智  如乾草[廿/積]等須彌  投芥子火悉燒盡  供養諸佛少功德  必斷煩惱至涅盤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齅觸消眾疾  若有見聞於十力  得勝功德到佛智

第十偈頌。即屬第十見聞之益。不頌顯名受持。顯名受持後文自頌。此頌應在揀法異喻之前。以前長行鈎鎖。顯名亦是見聞益故。若回此偈於現瑞後。與後偈相續。文理甚順。四偈分二。初一頌法說。後三如次頌前三喻。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六種震動。所謂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邊踴中沒。中踴邊沒。十八相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踴徧踴等徧踴。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雨出過諸天一切華雲。一切蓋雲。幢雲。旛雲。香雲。鬘雲。塗香雲。莊嚴具雲。大光明摩尼寶雲。諸菩薩讚嘆雲。不可說菩薩各差別身雲。雨成正覺雲。嚴淨不思議世界雲。雨如來言語音聲雲。充滿無邊法界。如此四天下如來神力如是示現令諸菩薩皆大歡喜。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大文第六現瑞證成。於中二。先現瑞。後證成。今初。先此界。後類通。動剎等數皆廣多者。法難思故。

是時十方各過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如來。同名普賢。皆現其前而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承佛威力。隨順法性。演說如來出現不思議法。佛子。我等十方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

二證成中。先果人證。後因人證。所以具二者。法玄妙故。因果交徹之法故。因圓果滿之法故。前來諸會唯菩薩者。唯因行故。發心品中唯果證者。果之本故。初心成佛難信受故。隨義各別。所以至無。唯斯具二。今初分四。一現身。二而作下贊說。三佛子我等下引說證成。兼明結通所說。一說一切說故。

佛子。今此會中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一切菩薩神通三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剎微塵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於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皆得成佛。同號佛殊勝境界。我等為令未來諸菩薩聞此法故。皆共護持。如此四天下所度眾生。十方百千億那由他無數無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界虛空等一切世界中所度眾生皆亦如是。

四舉益證成。於中四。一得四位果滿益。一生得菩提故。神通三昧即十通十定故。二佛剎微塵下得發心益。與遠記者不期速成故。又前明一生。即多之一。此辨多劫即一之多。既一多圓融。何定劫數妄生多劫。智日不遷。苟執長短。未期成佛。同號佛殊勝境者。緣佛出現境故。三我等下護持久遠益。四如此下結益廣徧。

爾時十方諸佛威神力故。毗盧遮那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善根力故。如來起智不越念故。如來應緣不失時故。隨時覺悟諸菩薩故。往昔所作無失壞故。令得普賢廣大行故。顯現一切智自在故。

第二因人證。於中四。一明集因。前果人證。承前現瑞之因。故略不敘。今此顯因果別。故廣出集因。文顯可知。

十方各過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一切法界。

二明現身。雖來自十方而周徧法界。則來無來矣。

示現菩薩廣大莊嚴。放大光明網。震動一切十方世界。壞散一切諸魔宮殿。消滅一切諸惡道苦。顯現一切如來威德。歌詠讚嘆如來無量差別功德法。普雨一切種種雨。示現無量差別身。領受無量諸佛法。

三辨其德用。十句文顯。

以佛神力。各作是言。善哉佛子。乃能說此如來不可壞法。佛子。我等一切皆名普賢。各從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而來於此。彼一切處亦說是法。如是文句。如是義理。如是宣說。如是決定。皆同於此不增不減。我等皆以佛神力故。得如來法故。來詣此處為汝作證。如我來此。十方等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諸四天下亦復如是。

四發言證成。皆同普賢者普法同故。界佛名異者不失主伴故。普光明者常寂光土無不遍故。佛名普幢自在者。本智高出。無所不摧。事理無礙故。兼示結通所說。

爾時普賢菩薩。承佛神力。觀察一切菩薩大眾。欲重明如來出現廣大威德。如來正法不可沮壞。無量善根皆悉不空。諸佛出世必具一切最勝之法。善能觀察諸眾生心。隨應說法未曾失時。生諸菩薩無量法光。一切諸佛自在莊嚴。一切如來一身無異。從本大行之所生起。而說頌言。

大文第七以偈總攝。文中二。先敘意。後正頌。前中二。先說儀。後欲重下辨意。欲重顯前十門出現故。文有十句。句各一門。而約利生為次不等。一成正覺。二即法輪。三是見聞生善。此三正顯益故。四即出現之法。是前總門。五即是心。約智顯故。六即圓音。七即境界。境界無無量。生光亦多。八即涅盤。動寂自在。大般涅盤為佛莊嚴故。九即是身。約本說一故。十即是行。果中說因故。

一切如來諸所作  世間譬喻無能及  為令眾生得悟解  非喻為喻而顯示  如是微密甚深法  百千萬劫難可聞  精進智慧調伏者  乃得聞此秘奧義  若聞此法生欣慶  彼曾供養無量佛  為佛加持所攝受  人天讚嘆常供養  此為超世第一財  此能救度諸群品  此能出生清淨道  汝等當持莫放逸

正頌中四偈。初一頌說分中結酬。以此結包十段意故。後三頌顯名受持。初句顯名。余皆勸持。且分為三。初偈嘆深難聞。次一偈明聞由多善。後偈舉勝勸持。然此一品。文旨宏奧。能頓能圓。究眾生之本源。罄諸佛之淵海。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並居凡類之心。小功而能速證。安得自欺不受。長淪生死之中。今聞解能欣。尤須自慶昔善。

補義曰。品末顯名受持分。乍觀似結當品。諦詳通途大旨。乃都結前七會之文。何以明之。以初會菩提場。舍那如來初成正覺。則踞華藏界。依正二報無盡莊嚴。即以十身周遍圓音落落。無盡無盡。主伴重重。雙垂兩相。二始同時。是則出現十門一時具足。以此法界圓融性德生佛等同。故如來證此果德。特為眾生迷此性德。故特出現世間。而為開導。以不思議事。誠恐眾生難信難入。故此經先舉果海無礙妙嚴。以勸大心眾生。見聞生發信心。所以最初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也。然於此果德。見者聞者雖能生信。且非行不階。若不備解修進之方。則無由取證。故第二會已後。乃最初先開信門。依信發心。備修諸行。故次第行布。六位因果。由住行向以登十地。乃至等妙二覺。先則行布位次。為差別因果。次明依平等法界。修普賢行以至出現妙覺為平等因果。故此出現十門乃都收前二種因行以成極果。以為究竟。故結雲。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是則由信生解。然後依解起行。故判前六會為修因契果生解分。故十信滿心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名生如來家。此是因該果海。至此勸修經雲。聞信生家。此乃果徹因源。如此一期法會。所演法門。始終一貫。因果圓融。則已成一部始終之義已周。故此都結。故瑞證雙呈。如此深觀。豈結當品而已耶。以此經三遍研窮六位因果。然前但說一往。令其信解而已。未為實證。故後二分乃進修成行。依人證入。方信解行證四門以為一乘因果之究竟也。

上如來出現品竟。

下第八三會普光明殿普賢菩薩說離世間法門。即離世間品。自第五十三捲起至第五十九卷止。共一品經。通為托法進修成行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卷第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