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李文肅公墓誌銘
大明李文肅公墓誌銘 明 萬曆八年年間 1580年 |
李元陽墓於文革中被掘毀,墓誌銘隨之出土,現存大理市博物館,誌文下半段已殘缺。大理石質。誌蓋高49釐米,寬54釐米,篆刻「大明李文肅公墓誌銘」九字。誌文直行楷書,文23行,行25字。 據原碑、《大理叢書·金石篇》[1]及碑尚完整時的錄文[2]。加粗部分為現存碑文。 |
明故賜進士通議大夫知荊州府〈一行〉詔進資治尹前翰林庶吉士監察御史李文肅公墓誌〈二行〉
公諱元陽,字仁甫,號中谿。其先世好施予。以寬人之急,鄉閭稱為〈三行〉德門,至蓬谷公而所及益廣。蓬谷諱玄,封御史;太孺人董氏,感龍〈四行〉負日入懷之夢,遂生公。公生而端方秀偉,為文有奇氣。登嘉靖壬〈五行〉午榜苐二名,丙戌會試第十四名,選庶吉士,名動京師,為十才子〈六行〉之冠。尋以議禮忤權臣,出補分宜縣。丁內艱服闋補江陰,在任二〈七行〉年,修廢舉闕,禦災捍患,小民自以為得慈父。後遷戶部主事,改監〈八行〉察御史,特立不阿,奏䟽無所避,權臣憚之。巡按八閩,激揚施措,士〈九行〉林推服。選士得人最盛。扈蹕至承天,大學士於行在補公荊州。公〈十行〉至,築堤鑿井,民甚德之。巡按顧公見之歎曰:大禹之後一人而〈十一行〉已。及朞丁外艱,遂罷官。公為縣為郡,皆有生祠。去之日民為遮道〈十二行〉泣送,數日不絕。公歸里,修塔寺以厭邪龍,倡性學以正士風;凡裡〈十三行〉中䘮葬饑寒,以至橋堤道路,無日不為之所初,不知其非己事也。〈十四行〉三塔寺六百餘間,皆公依舊址以崇建,經四十餘年,遂為天下名〈十五行〉寺,造經藏以實之。公嘗遊䖏其中,因卜葬於寺後,且公之第三人〈十六行〉皆兆於此也。公生於弘治丁巳九月二十八日戍時,卒於萬曆庚〈十七行〉辰十月二十日寅時,享年八十四歲。配陳氏,封孺人;次林氏,生孟〈十八行〉仲二女;次何氏,生子粲早夭;次吳氏、宋氏,生季女。孟適知州吳懋、〈十九行〉仲適游撃將軍張斗、季適生貟趙松、以從子中書舍人傅、生員糗〈二十行〉為嗣。生孫三人,曾孫二人。粲婦楊氏守節,方請表;遣女適生貟高〈二十一行〉廷儀。若夫公之道德、功業、文章,則有內閣大學士之《墓誌銘》、太史氏〈二十二行〉之《墓表》及《李公善政記》、《去思碑》、《文集》存焉,茲不能備也。〈二十三行〉
參考
編輯- ↑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 (編). 大理叢書·金石篇·卷二.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10: 841-842. ISBN 978-7-5367-4793-7.
- ↑ 穆藥. 大明李文肅公墓誌簡介. 白族文化研究 2001.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2: 441-443. ISBN 7-105-05008-X.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