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大智度論
◀上一卷 卷024 下一卷▶

大智度論初品十力釋論第三十九(卷二十四)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遍知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是十力、四無所畏等,是佛無上法,應當前說,何以故先說九相、八念等?

答曰:

六波羅蜜是菩薩所應用,先已說。三十七品乃至三無漏根,是聲聞法。菩薩行是六波羅蜜得力故,欲過聲聞、辟支佛地,亦欲教化向聲聞、辟支佛人令入佛道;是故呵是小乘法,捨一切眾生,無所利益。若諸聲聞人言:「汝是凡夫人,未斷結使,不能行是法。」是故空呵!以是故佛言:「菩薩應具足三十七品等諸聲聞法,不可得故。」雖行是諸法,以不可得故,為眾生行邪行故,行此正行,常不捨。是諸法不可得空,亦不疾取涅槃證。若菩薩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誰當肯信?譬如釋迦牟尼佛若先不行六年苦行,而呵言非道者,無人信受!以是故,自行苦行,過於餘人;成佛道時,呵是苦行道,人皆信受。是故六波羅蜜後,次第行聲聞法。

復次,此非但是聲聞法,是法中和合不捨眾生意、具足一切佛法、以不可得空智故,名菩薩法。

問曰:

若菩薩具足三十七品諸法者,云何不入聲聞法位?

答曰:

「具足」者,具足觀知而不取證,了了觀知,故名「具足」。如佛說:

 「一切畏杖痛,  莫不惜壽命;   恕己可為喻,  杖不加群生。」

雖言「一切畏杖痛」,無色界眾生無身,色界雖有身而無鞭杖,欲界中諸佛、轉輪聖王、夜摩天已上,皆不畏杖楚;為畏得杖處者,故言「一切」。「具足」亦如是,不為求證著法故言「具足」。

復次,我先說:「不捨眾生,以不可得空智和合故,不墮聲聞地。」

問曰:

從六波羅蜜至三無漏根,但言「應具足」;自此以後,何以故皆言「欲得、欲知是事,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答曰:

聲聞法有量有限,故言「應具足」;自此已下,是諸佛法甚深無量,菩薩未得,故言「欲得是事,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聲聞法易解易知,故言「具足」;菩薩法、佛法難解難知,故言「當學」。

復次,聲聞法總相:但知苦,知苦因,知苦盡,知盡苦道。譬如二種醫:一者、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知差病藥,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病差、不知一切差病藥。若復但知治人病,不知治畜生病;或能治一國土,不能治餘國土;有能治數十種病,不悉知四百四種病。病因、病差、差病藥,亦如是。二者、於四種中悉皆遍知,遍知藥,遍知病。聲聞人如小醫,不能遍知;菩薩摩訶薩如大醫,無病不知,無藥不識。以是故,聲聞法應具足,菩薩法應當學。

佛有十力者。

是處不是處如實知,一力也。

知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業、諸受,知造業處,知因緣,知報,二力也。

知諸禪、解脫、三昧、定,垢、淨分別相如實知,三力也。

知他眾生諸根上下相如實知,四力也。

知他眾生種種欲,五力也。

知世間種種無數性,六力也。

知一切道至處相,七力也。

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盡,我在彼眾生中,如是姓名、飲食、苦樂、壽命長短;彼中死、是間生,是間死、還生是間;此間生名姓、飲食、苦樂、壽命長短亦如是,八力也。

佛天眼淨,過諸天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若大、若小,若墮惡道、若墮善道,如是業因緣受報。是諸眾生惡身業成就、惡口業成就、惡意業成就,謗毀聖人,邪見、邪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善身業成就、善口業成就、善意業成就,不謗聖人,正見、正見業成就;是因緣故,身壞死時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作,後有盡」,如實知,十力也。

問曰:

是十力,菩薩未得,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得,今何以說?

答曰:

聲聞人雖不能得,若聞是十力功德,作是念:「佛有如是大功德。」自慶言:「我等善利,蒙益不少,得信心清淨,入盡苦道。」諸菩薩者聞之,懃修菩薩道,當得如是十力等大功德果。

復次,有聲聞人及菩薩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身,當念佛種種功德法身。應作是念:佛一切種、一切法能解故,名「一切智人」;一切法如實善分別說故,名「一切見人」;一切法現前知故,名「一切知見無礙人」;等心一切眾生故,名「大慈悲人」;有大慈悲故,名為「世救」;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應受一切世間供養故,名為「應供人」;成就不顛倒智慧故,名「正遍知」;戒、定、慧智成就故,名「明行」;成不復還故,名「善逝」;知世間總相別相故,名「世間解」;善說出世間安隱道故,名「無上調御師」;以三種教法度眾生故,名「天人師」;一切世間煩惱睡,能自覺亦能覺人故,名為「覺人」;一切所願具足故,名「有德」;十力成就故,名「堅誓」;得四無畏故,名「人師子」;得無量甚深智故,名「大功德海」;一切記說無礙故,名「如風」;一切好醜無憎愛故,名「如地」;燒一切結使薪故,名「如火」;善斷一切煩惱習故,名「具足解脫」;最上處住故,名為「世尊」。佛有如是等諸功德故,應念佛。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說是般若波羅蜜時,佛四部眾及諸外道在家、出家,諸天龍、鬼神等種種大眾集會。佛入三昧王三昧,放大光明,遍照恆河沙等世界,地六種震動,說是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乃至三無漏根。是中有眾生疑:「有何等力,有幾種力故,能作如是不可思議感動利益?」佛知眾生心有如是疑故言:「我有諸法實相智力,是力有十種,用是十種智故,能作如是感動變化,亦能過是所作。」以是故言「欲得十力,當學般若波羅蜜」。

復次,佛弟子世世殖善根,以少罪緣故墮外道。諸外道常言:「佛非實有功德力,是幻術力誑惑人心。」佛弟子墮外道者心疑:「若爾者,佛非大人。」欲滅是惡謗故言:「我實有十力、四無所畏故度眾生,非是幻誑也。」

復次,諸菩薩修菩薩道、苦行事,難辦難成故欲懈息,是故佛言:「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譬如估客主慰喻商人言:「汝等慎勿疲惓,精勤努力,得至寶山,當得七寶、如意寶珠。」佛亦如是安慰諸菩薩言:「無得疲厭,當勤精進,修菩薩道;行是十力,當得無量果報。」

如是等種種利益因緣故說十力等。

問曰:

佛有無量力,何以故但說十力?

答曰:

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緣故,說十力,足成辦其事: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以宿命智力,分別眾生先所從來。以生死智力,分別眾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

復次,是處不是處力,定知從是因緣出是果報,是中總攝九力;為欲度眾生故,於初力中分別有九種。何以故?是世間眾生現前見穀從種出而不能知,何況心心數法因緣果報?佛於內外因緣果報了了遍知,故名為力。

佛知是眾生業、煩惱因緣故縛,淨禪定三昧解脫因緣故解;是一切眾生三世三種諸業、諸煩惱,輕重、深淺、麁細,佛悉遍知,故名力。

一切眾生諸禪定解脫三昧,大小深淺解脫因緣,佛悉遍知,故名力。

眾生鈍根為後身故作罪福業因緣,利根人為不生故集諸業,佛悉知此上下根好醜相,故名力。

知一切眾生二種欲,作上下根因緣,二種欲善惡種種別異,佛悉遍知,故名力。

二種欲由二種性因緣故,遍知眾生深心所趣,故名力。

一切眾生種種性因緣故行二種道,所謂善道、惡道,種種門所至處,佛悉遍知,故名力。

過去、未來世中因緣果報,智慧無礙,是名宿命、生死智力。

知過去、未來因果已,悉知方便壞因緣果報相續,是名漏盡力。

佛知三世中二種因緣,分別籌量眾生根、欲、性,為盡漏故說法,是漏盡力。

問曰:

何等為是「處不是處力」?

答曰:

佛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定相,從是因緣生如是果報,從是因緣不生如是果報。所以者何?如《多性經》中說是處、不是處相:女身作轉輪聖王無是處。何以故?一切女人皆屬男子,不得自在故。女人尚不得作轉輪聖王,何況作佛!若女人得解脫涅槃,亦因男子得,無有自然得道。

二轉輪聖王一時出世,無是處。何以故?無怨業成就故。二轉輪聖王尚不同世,何況二佛!

惡業得受樂報,無是處;惡業尚不能得世間樂,何況出世樂!若惡行生天,無是處;惡行尚不能得生天,何況涅槃!

五蓋覆心散亂,離修七覺而得涅槃,無是處。五蓋覆心離修七覺,尚不能得聲聞道,何況佛道!心無覆蓋,佛道可得,何況聲聞道!

如是等是處、不是處,《多性經》中佛口自說。

諸論議師輩,依是佛語,更廣說是處、不是處:若言佛有闕失罪過,若諸賢聖求外道師,若諸賢聖自言我是佛,若諸賢聖墮惡道,若見諦所斷結使更生,若諸賢聖覆藏罪,若須陀洹二十五有,皆無是處;如賢聖分別中廣說。

五逆人、五種黃門、墮四惡道眾生、欝多羅越人、魔眷屬,三障所遮,若言得道,皆無是處。

輕說法者,輕法、自輕,破戒、愚癡,若言得具足法喜,亦無是處。

自言我是佛,此身口惡不悔,欲見佛;若破僧罪不悔,欲見佛;邪定入正定,正定入邪定,正定入不定;除佛法別有真得道人;應得道身若死,皆無是處。

除因緣生識,出名色更有法,無是處。

佛遣使事未訖,若遮礙,無是處。

入慈三昧,若他因緣死;入滅盡定、在見諦道中若死,皆無是處。

若害佛及佛母,無是處。

轉輪聖王女寶、象、馬、主藏臣、主兵臣,若在胎中死,母子夭喪,皆無是處。

欝多羅越人、女寶、佛母,命終次身入惡道,皆無是處。

有為常,涅槃無常;凡夫人能斷非有想非無想結使;一切取相禪定中修聖道;無漏道有漏因;若地濕相、水堅相、火冷相、風住相,皆無是處。

無明不能生諸行,乃至生不能生老死,無有是處。

二心一時生;五識眾能分別取相,若著、若離;若眼能起身業、口業;若眼能入禪定,無有是處。

但五識相續生,不生意識;但五識眾中著有相續;但五識眾能緣名、能緣相、能緣無色法,能緣過去、未來,能緣離三世法;但五識眾中有增觸、明觸,修禪定,若受善律儀、不善律儀,若憂喜,若有無覺無觀,若增益諸根,皆無是處。

鼻識、舌識,有隱沒無記;凡夫人第六識離我行,無是處。

如是等無量「無是處」。「是處」亦如是。

佛知是處無是處,分別籌量可度者為說法,不可度者為作因緣;譬如良醫,知病可治、不可治。聲聞、辟支佛所知少,少故,或不應度者欲度,如首羅;應度而不度,如舍利弗所不度者是。佛無是事,無能壞,無能勝,悉遍知故,是名「初力」。

「業報智力」者,身口所作業,及此生無作業,所受戒業,亦惡業,日夜隨生業,用生罪福業。是業,佛略說三處攝,是名一切業相。

佛知一切眾生有業過去,報亦過去;有業過去,報在現在;有業過去,報在未來;有業過去,報在過去、現在;有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有業過去,報在現在、未來;有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現在。現在業亦如是。

復次,善心中受善、不善、無記業報;不善心、無記心亦如是。

復次,樂業因緣故受樂報,苦業因緣故受苦報,不苦不樂業因緣故受不苦不樂報。

現報業因緣故受現報,生報業因緣故受生報,後報業因緣故受後報。

不淨業因緣故受惱報,淨業因緣故受無惱報,雜業因緣故受雜報。

復次,二種業:必受報業,不必受報業。必受報業,不可得離,或待時、待人、待處受報。如人應共轉輪聖王受福:待轉輪聖王好世出,是時乃受,是為待時;待人者,人即是轉輪聖王;待處者,轉輪聖王所出處。

復次,是必受報業,不待技能功勳,若好若醜,不求自來。如天上生人,福樂自至;地獄中人,罪苦自追。不待因緣,此業深重故。

復次,必受報業,如毘琉璃軍殺七萬二千諸得道人及無量五戒優婆塞,如目連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如薄拘羅,後母投著火中、湯中、水中而不死。如佛遊諸國,雖出家行乞,不須膳供,而五百乘車載王所食,葉中生粳米,隨飯百味羹。如是等善惡業必受。

餘者不必受。

欲界受三種業報處:樂受業、苦受業、不苦不樂受業。色界受二種業報處:樂受業、不苦不樂受業。無色界受一種業報處:不苦不樂受業。

或待事者,依是事得受業報。如弗迦羅婆王池中,生千葉金色蓮華,大如車輪,因是大會快樂,多人出家得道。

佛知一切眾生造諸業處,或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在何道中;若天道,在何天中;若人中,在何天下;若閻浮提,在何國;若是國,在何城、何聚落、何精舍、何土地;若是城,在何里、何巷、何舍、在何處。

知是業何等時作,過去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

是業果報幾已受、幾未受;幾必受、幾不必受。

知善不善所用事物,所謂刀杖、教勅殺等,自殺,遣人殺;諸餘惡業亦如是。

善業亦如是,知如是布施、持戒、修善。施中所施何等土地、房舍、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七寶財物。戒中受戒,自然戒,心生戒,口言戒;一行戒,少分戒,多分戒,滿分戒;一日戒,七善道戒,十戒,具足戒,定共戒。善福中修初禪,二、三、四禪;慈心、悲、喜、捨心。如是等善業因緣。

若慳貪,若瞋恚,若怖畏,若邪見,若惡知識等種種惡業因緣。福業因緣:若信,若憐愍,若恭敬,若禪定,若智慧,若善知識等種種善業因緣。

是諸業自在,一切天及人,是諸業相無能轉者,於億千萬世常隨逐眾生不捨,如債主隨人。得因緣具足,便與果報;如地中種子,得因緣時節和合便生。是業能令眾生六道中受生,駛疾於箭。一切眾生皆有諸業報分;如父母遺財,諸子皆應得分。是業果報時到,不可遮止,如劫盡火。隨眾生應生處,處處安置,如大國王隨其所應而與官職。人命終時,是業來蔭覆其心,如大山映物。是業能與種種身,如工畫師作種種像。若人以正行業,則與好報;若以邪行業,則與惡報。如人事王,隨事得報。

如是等分別諸業相果報。

復次,如《分別業經》中,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云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為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

問曰:

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云何能勝終身行力?

答曰:

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為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如阿羅漢捨是身著故,得阿羅漢道。

如是等種種罪福業報、轉報,亦應如是知。

聲聞人但知惡業罪報、善業福報,不能如是細分別;佛悉遍知是業及業報,智慧勢力無礙無盡,無能壞故,是名第二力。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者,「禪」名四禪,佛知是禪佐助道法,名相、義分,次第熏修,有漏、無漏,學、無學,淨、垢,味、不味,深淺分別等。「八解脫」,如禪中分別相。說「禪」,攝一切色界定;說「解脫」,攝一切定。禪波羅蜜即是諸解脫。禪、定、三昧、解脫、禪,三昧,皆名為定,定名為心不散亂。

「垢」名愛見慢等諸煩惱;「淨」名真禪定,不雜愛見慢等煩惱,如真金。

「分別」名諸定中有一心行、不一心行,常行、不常行,難入、易入,難出、易出,別取相、總取相,轉治、不轉治。轉治,如婬欲中慈心,瞋人不淨觀,愚癡人思惟邊無邊;掉戲心中用智慧分別諸法,沒心中欲攝心。若不爾者,名不轉治。

是定中應分別時及住處:若身瘦羸,是非行定時;如菩薩苦行時作是念:「我今不能生禪定。」若多人處,亦非行定處。

復次,佛知是禪定失,是禪住,是禪增益,是禪到涅槃。

復次,佛知是人難入定難出定,易入易出,易入難出,難入易出。

佛知是人應得如是禪,知是人失禪受五欲;知是人受五欲已還得禪,依是禪得阿羅漢。

如是等一切諸禪定、解脫,即是三昧。是禪定,佛以甚深智慧盡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三力」。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者,佛知眾生是利根、鈍根、中根。利智名為上,鈍智名為下。佛用是上下根智力,分別一切眾生是利根、是中根、是鈍根。

是人如是根,今世但能得初果,更不能得餘;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果。是人但能得初禪,是人但能得第二、第三、第四禪,乃至滅盡定亦如是。是人當作時解脫證,是人當作不時解脫證。是人能得於聲聞中第一;是人能得於辟支佛中第一;是人具足六波羅蜜,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知已,或為略說得度,或為廣說得度,或為略廣說得度;或以軟語教,或以苦語教,或以軟苦語教。

佛亦分別是人有餘根,應令增生信根;是人應令生精進、念、定、慧根。是人用信根入正位,是人用慧根入正位。

是人利根,為結使所遮,如鴦群梨摩羅等。是人利根,不為結使所遮,如舍利弗、目連等。知根雖鈍而無遮,如周利般陀伽;有根鈍而遮者。

知是人見諦所斷根鈍,思惟所斷根利;思惟所斷鈍,見諦所斷利。

是人一切根同鈍同利,是人一切根不同鈍不同利。

是人先因力大,是人今緣力大。

是人慾縛而得解,是人慾解而得縛。譬如鴦群梨摩羅,欲殺母、害佛而得解脫。如一比丘得四禪,增上慢故,還入地獄。

知是人必墮惡道,是人難出,是人易出,是人疾出,是人久久乃出。

如是等一切眾生上下根相皆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四力」。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者。

「欲」名信喜好樂。好五欲,如孫陀羅難陀等;好名聞,如提婆達等;好世間財利,如須彌剎多羅等;好出家,如耶舍等;好信,如跋迦利等;好持戒,如羅睺羅等;好施,如施跋羅(丹注云:佛姑甘露女所生);好頭陀遠離,如摩訶迦葉;好坐禪,如隷跋多等;好智慧,如舍利弗等;好多聞,如阿難等;好知毘尼,如優婆離等。如是佛弟子,各各有所好。凡夫人,亦各各有所喜:或有憙婬欲,或有憙瞋恚。

復次,佛知是人多欲、多瞋、多癡。

問曰:

何等是多欲、多瞋、多癡相?

答曰:

如《禪經》中說三毒相,是中應廣說。

知如是相已,多婬欲人不淨法門治,多瞋人慈心法門治,多愚癡人因緣法門治。

如是隨所欲說法,所謂善欲隨心為說,如船順流;惡欲以苦切語教,如以榍出榍。是欲智中,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五力」。

「性智力」者,佛知世間種種別異性。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或時從欲為性,習欲成性。「性」名深心為事,「欲」名隨緣起,是為欲、性分別。

「世間種種別異」者,各各性、多性,無量、不可數,是名「世間別異」。有二種世間:世界世間,眾生世間。此中但說眾生世間。

佛知眾生如是性、如是欲,從是處來,若成就善根、不善根,可度、不可度,定、不定,必、不必,行何行、生何處、在何地。

復次,佛知是眾生種種性相,所謂隨所趣向,如是處偏多,如是貴,如是深心事,如是欲,如是業,如是行,如是煩惱,如是禮法,如是定,如是威儀,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憶想分別;爾所結使生,爾所結使未生。隨所著生欲,隨欲染心,隨染心趣向,隨向貴重,隨貴重常覺觀,隨覺觀為戲論,隨戲論常念,隨念發行,隨發行作業,隨作業果報。

復次,佛用是種種性智力,知是眾生可度,是不可度;是今世可度,是後世可度;是即時可度,是異時可度;是現前可度,是眼不見可度;是人佛能度,是人聲聞能度,是人共可度;是人必可度,是人必不可度;是人略說可度,是人廣說可度,是人略廣說可度;是人讚嘆可度,是人折伏可度;是人將迎可度,是人棄捨可度;是人細法可度,是人麁法可度;是人苦切可度,是人軟語可度,是人苦軟可度。

是邪見,是正見;是著過去,是著未來;是著斷滅,是著常;是著有見,是著無見;是欲生,是厭生;是求富貴樂,是著厚邪見;是說無因無緣,是說邪因緣,是說正因緣;是說無作業,是說邪作業,是說正作業;是說不求,是說邪求,是說正求;是貴我,是貴五欲,是貴得利,是貴飲食,是貴說戲樂事;是樂眾,是樂憒閙,是樂遠離;是多行愛,是多行見;是好信,是好慧;是應守護,是應捨;是貴持戒,是貴禪定,是貴智慧;是易悟,是講說乃悟;是可引導,是句句解;是利根,是鈍根,是中根;是易出易拔,是難出難拔;是畏罪,是重罪;是畏生死,是不畏生死;是多欲,是多瞋,是多癡;是多欲瞋,是多欲癡,是多瞋癡,是多欲瞋癡;是薄煩惱,是厚煩惱;是少垢,是多垢;是覆慧,是衣裓慧,是廣慧;是人善知五眾相、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是處、苦集滅道;善知入定、出定、住定。

復次,佛知:是欲界眾生,是色界、是無色界眾生;是地獄、畜生、餓鬼、人、天;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是有色、是無色;是有想、是無想;是短命、是長命;是但凡夫人未離欲,是凡夫人離下地欲、未離禪欲,如是乃至非有想非無想;是向道,是得果;是辟支佛,是諸佛無礙解脫。如是等種種分別:五道、四生、三聚,假名,障,眾、入、界,善根、不善根,諸結使,地,業果,是可度、是不可度,滅、智分別。

以如是等分別,知世間種種別異性,得無礙解脫。如是等種種別異,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六力」。

「一切至處道智力」者。

有人言:業即是道。所以者何?業因緣故,遍行五道。有業能斷,業能有所至,所謂三聖道分及無漏思。以是故,諸業是一切至處道。

復次,有人言:五別五智三昧(丹云:無漏三昧禪五支)住,一切處利益事辦。

復有人言:第四禪即是。何以故?第四禪一切諸定至處。如諸《經》中說:是善心、定心、不亂心、攝心,皆入第四禪中。

復次,有人言:如身念處即是至處道,是諸道利益之本。

復有人言:一切聖道是,用是聖道得隨意利益。

復有論者言:一切善道,一切惡道,一切聖道,各各知諸道至處。如《毛竪經》中說。

佛悉遍知,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七力。

「宿命智力」者,宿命有三種:有通,有明,有力。

凡夫人但有通,聲聞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所以者何?凡夫人但知宿命所經,不知業因緣相續;以是故,凡夫人但有通,無有明。聲聞人知集諦故,了了知業因緣相續生;以是故,聲聞人亦有通,亦有明。若佛弟子,先凡夫人時得宿命智,入見諦道中知集因緣,第八無漏心得斷見故,通變為明。所以者何?明名見根本。若佛弟子先得聖道,後宿命智生,亦知集因緣力故,通變為明。

問曰:

若佛本為菩薩時,先得宿命智,諸菩薩離無所有處煩惱,後入聖道故,云何佛說「我初夜得初明」?

答曰:

是時非明,若佛在眾中,說我彼時得是明。示眾人言:是明初夜得。譬如國王未作王時生子,後作王時,人問:「王子何時生?」答言:「王子某時生。」是生時未作王,以今是王故,以彼為王子,言:「王子彼時生。」佛亦如是,宿命智生,爾時未是明,但名通;後夜時知集因緣故,通變為明;後在眾中說言:「我初夜時得是明。」

問曰:

通、明義如是,云何為力?

答曰:

佛用是明,知己身及眾生,無量無邊世中,宿命因緣所更,種種悉遍知,是為「力」。

是名「第八力」。

「生死智力」者,佛用天眼,見眾生生死處。凡夫人用是天眼,極多見四天下;聲聞人極多傍見小千世界,上下亦遍見。

問曰:

大梵王亦能見千世界,有何等異?

答曰:

大梵王自於千世界中立則遍見;若在邊立,則不見餘處。聲聞人則不爾,在所住處,常見千世界。辟支佛見百千世界,諸佛見無量無邊諸世界。

凡夫人天眼智,是通而非明,亦如是,但見所有事,不能見隨業因緣受生,如宿命中說。

復次,得天眼人中最第一者阿泥盧豆,色界四大造色半頭清淨是天眼。佛天眼,四大造色遍頭清淨。是為差別。

復次,聲聞人所住於三昧中得天眼,即所住三昧中能見:若有覺有觀三昧,若無覺有觀三昧,若無覺無觀三昧。佛隨所入三昧中住,欲見盡見;若依無覺無觀三昧中得天眼,入有覺有觀三昧,若無覺有觀三昧中亦能見。

復次,聲聞人用是天眼見時,所住三昧中,心入餘三昧,天眼則滅。佛則不爾,心雖入餘三昧,天眼不滅。

是智慧遍知一切眾生生死所趣,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九力」。

「漏盡智力」者。

問曰:

九力智慧分別有差別,漏盡則同,一切聲聞、辟支佛有何等異?

答曰:

雖漏盡是同,智慧分別大差別。

聲聞極大力,思惟所斷結,生分、住分、滅分三時斷;佛則不爾,一生分時盡斷。

聲聞人見諦所斷結使生時斷,思惟所斷三時滅;佛則見諦所斷、思惟所斷無異。

聲聞人初入聖道時,入時與達時異;佛則一心中亦入亦達,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壞一切障,一心中得一切佛法。

復次,諸聲聞人有二種解脫:煩惱解脫,法障解脫。佛有一切煩惱解脫,亦有一切法障解脫。

佛自然得智慧,諸聲聞人隨教道行得。

復有人言:若佛以智慧斷一切眾生煩惱,其智亦不鈍不減。譬如熱鐵丸,著少綿上,雖燒此綿而火熱勢不減;佛智慧亦如是,燒一切煩惱,智力亦不減。

復次,聲聞但知自盡漏;諸佛自知盡漏,亦知盡他人漏,如《淨經》中說。

復次,佛獨知眾生心中分別有九十八使、一百九十六纏,除佛,無有知者。

佛亦獨知苦法智、苦比智中斷爾所結使性,乃至道比智亦如是;思惟所斷九解脫道中亦爾。

佛悉遍知一切眾生如是事;聲聞若少知少說,皆隨佛語。

佛如是漏盡智慧力勢,無能壞、無能勝,是名「第十力」。

問曰:

是十力何者最勝?

答曰:

各各於自事中大,如水能漬,火能燒,各自有力。

有人言:初力為大,能攝十力故。

或言:漏盡力大,事辦、得涅槃故。

論者言:是十力皆以無礙解脫為根本、無礙解脫為增上。

問曰:

若是十力獨是佛事,弟子今世無人能得,佛何以故說?

答曰:

斷人十力中疑故,無智人令心決定堅牢故,令四眾歡喜,言:「我等大師獨有如是力,不與一切眾生共。」

又諸外道輩言:「憍曇氏沙門常寂靜處住,智慧縮沒。」

以是故,發至誠言:「我十種智力、四無所畏,安立具足;在大眾中,說具足智慧,教化眾生,如師子吼,轉梵輪,一切外道及天世人無能轉者。」為止是謗故,說是十力。

問曰:

好人法,一事智慧尚不應自讚,何況無我、無所著人而自讚十力?

如說:

 「自讚、自毀、  讚他、毀他,  如是四種,   智者不行!」

答曰:

佛雖無我、無所著,有無量力,大悲為度眾生故,但說十力,不為自讚。譬如好賈客導師,見諸惡賊誑諸賈客,示以非道;導師愍念故,語諸賈客:「我是實語人,汝莫隨誑惑者!」又如諸弊醫等誑諸病人,良醫愍之,語眾病者:「我有良藥能除汝病,莫信欺誑以自苦困!」

復次,佛功德深遠,若佛不自說,無有知者;為眾生少說,所益甚多。以是故,佛自說是十力。

復次,有可度者必應為說,所應說中次第應說十力;若不說,彼不得度,是故自說。譬如日月出時,不作是念:「我照天下,當有名稱!」日月既出,必自有名。佛亦如是,不自念為有名稱故自說功德。佛清淨語言說法,光明破眾生愚闇,自然有大名稱。

以是故,佛自說十力等諸功德,無有失。

「力」名能有所辦: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能破論議師;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能好說法;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能摧伏不順;用是十種力增益智慧故,於諸法中得自在,如大國主於臣民大眾中得自在。

是為以聲聞法略說十力義。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