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卷二十一

卷二十 大溪先生文集
卷之二十一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卷二十二

答李見可貞基○庚子

編輯

承煕之於哀座。相期相愛。豈可量哉。而晩復一慰。只不免循例之科。迺蒙不罪。又復惠垂一語。辱與之上下議論。有若借視於瞽者。益知君子執禮之勤而求道之懇有如此者。所論天地間大春秋之運。未知頃對時論及此否。愚甞因邵子之說。妄爲推測如此。亦未敢自信矣。來喩深有相發。可喜也。但於其間。有小參差處。愚意則虞夏爲春。商爲夏。周爲秋。戰國爲冬。秦特大寒之候而漢祖春之始也。唐爲夏宋爲秋明爲冬。六朝五季胡元及淸。換節之候也。見今天地又將大寒矣。北陸風獰。閉戶孤坐。思欲爲來歲下一種子。只是老農苦心。非敢出一肩擔得天下事者。但念今世無孟子。故不能開一口。如其孟子也。何甞以齊梁之不能用。天下之不可爲而自沮也哉。其與滕君言也。蓋曰如有王者作。必來取法。是其心貫萬古而下之矣。奚止一時而止哉。其行與不行。有未暇論者。且時之不到則以孔孟而有不得下一手者。苟其時矣。蘇張小辯。尙或有以動天下之勢。由此論之。亦不必以人之非孟子而遂自沮也。夫天下之理一也。凡圓顱方趾於天地之間者。皆同此理。理之所同。豈有終不可通之理哉。見今歐非各洲已有讀我聖人之書者。舟車交織。信誓相加。來諭所謂基春之兆者。已有見矣。安知非天意耶。竊欲妄作一文字。以與同志商確。才拙思涉。尙無以瀉出。蓋亦終歸於虛想也。所與田艮齋書。歷落周遍。可謂曲盡心性情之實。而會通乎衆說矣。其言主宰是理處。尤見盛見不混於世論而近日用工煞密也。愚魯無容更評。但其論以氣言心二條立證。恐或有違於本意。朱子固曰性猶太極。心猶陰陽。然只是借諭此性之爲總會而此心之通動靜而已。非眞以性爲太極而心爲陰陽也。如性猶杞柳。性猶湍水。何甞眞以爲杞柳湍水哉。所謂性者。心中所具之理者。如雲性中具有仁義禮智。蓋主性言則性爲統軆而仁義禮智其所具也。主心言則心爲統軆而性其所具也。非以心爲氣而謂以氣具性也。今引此二條。爲以氣言心之證則恐非的證也。愚謂以氣言心。只當於精神魂魄上求之耳。道家所謂鍊內丹者是也。朱子中和舊說所謂性常乘在心上者。果有這意。而至其晩歲。明言這箇心非菖蒲伏苓可補者。則論吾儒之心者。宜知所取捨矣。至其下方所說單擧理而蔽全心之名義則似不免一偏之歸者。又恐哀座因世俗之說而有未察乎人言者。夫旣以心爲兼理氣者矣。而復有曰心卽理則宜若有異焉。亦似乎刊落氣一邊矣。人之疑之似矣。然抑有未必然者。試以哀座之所已言者證之。夫心者合理氣。而從上聖賢有據理上說者。有據氣上說者。未知其據理上說時。必以合理氣爲非而單以理蔽全心之名耶。其言心爲太極時。卻不知心之乘氣耶。是應不如是之偏矣。而猶且云然者。言各有指也。或者以爲下一卽字於理字上。乃是遺卻氣也。是亦似矣。而有未然者。哀座亦言性是理之搭氣而靜者。則性亦非合理氣者耶。不惟是也。北溪,退溪亦皆言性亦合理氣矣。然言性者。乃曰性卽理者何也。此則指本軆言也。不惟言性爲然。天也有理有氣而言主宰則曰天卽理也。神也有理有氣而言妙用則曰神卽理也。是皆非刊去氣也。今夫心者。言主宰則天也。言本軆則性也。言妙用則神也。其言主宰本軆妙用而曰心卽理者。有異於前所云三者乎。且哀座旣以主宰爲理。則心乃主宰之名也。烏得不爲理。朱子曰心固是主宰底。所謂主宰者。卽此理也。是則已明白說心卽理三字矣。更何疑於今人之言心卽理乎。或者又曰只雲兼理氣已足矣。何復偏言之曰卽理也。是則蓋有不得已者矣。夫孟子發性善之旨。其言心也。曰良心本心仁義之心者。皆從理上說。自後程子心本善之說。邵朱心太極之說。皆已發盡此心主宰之本軆矣。彼禪學者。乃把許多邪妄之心。攬入本心。認作天理之眞軆。如陽明所云良知之學。卽其一也。而其倡爲心卽理之說者。亦不過認氣爲理之謬見而已。退陶夫子因北溪之說。發明此心之兼理氣。蓋只言主宰而不及乎其資具則無以辨別原委究極善惡之分。以爲下工之地。此所以斷然立言而不疑。不以蹈襲前言爲貴者也。至今日則一世之言心者。盡從氣上立見。直欲認此氣爲一身之主宰。如哀座所論田艮齋之說。亦其一也。嶺南學者宗主退陶之說者。又多泥言昧意。乃欲以理氣二字。雙對於本源之地。遂使此主宰之名。歸宿於理氣合董之地。哀座試思之。古今天下。有氣爲主宰而可以不亂者乎。於是乎直擧此心主宰之本軆。以明示我後人者。豈得已乎。今有李家郞娶金氏婦而居室者。或詳說主配而曰李郞金婦之宅。或卽擧其家主而單說李郞家。恐皆無不可。亦不可以單說李郞家而疑其不言其妻也何者。擧其主宰則其資具自在也。哀座旣知主宰之爲理矣。則試思今世君子主宰卽氣主宰。兼理氣之說爲何如而其入見何如。其歸宿將何如。又思夫天下之物。果不可單指主宰而立名乎。必也兼指其僕從而名之然後爲可乎。抑本非眞主而強主之乎。愚魯無識直以爲天下萬古。主宰則一而已。國則君而已。家則父而已。身則心而已。未知不大謬於前聖之訣耶。並乞詳思而覆誨也。且有一說焉。世之君子。意承株守家學。惡聞他說。故其有疑於吾先君之說者。多不欲與承說破。然若承之心則猶恐諸君子之不到底相告也何者。斯道者天下之公也。吾雖欲爲吾親私之。豈可得乎。且先君平生。惟善是從。苟有未至則皆舍而從人。今縱無及。有不肖在。得聞所未及而得有所正則亦先靈之所樂也。昔朱子與胡季隨諸公論其家學差處。不少假借。此正大賢心法。人於其家學。一例株守。惡人議到。故人亦不敢開一口。此豈道理。承之此書。只爲愚魯所見如此。非爲吾家之說而膠守之也。如有未當。幸賜反覆。無有相隱。

答李見可壬寅

編輯

頃復膚淺。不足以發座右之意。迄庸悚息。經年一書。辱賜反覆。竭其兩端。俾有所擇。良感盛度之不遺。其中有不能但已者。謹此陳復。望賜諒裁而敎之。承賦性狷狹。旣不能枉所守以諧世。亦不能藏其非而恕己。今於來誨。有見其合而喜之者。有悟其非而改之者。有執其見而申之者。覽之可以伸其情矣。獨懼夫其所謂是者乃眞是否乎。苟座下到底勤誨。明其所是之非眞是則承亦不敢不改也。

別紙

編輯

性猶太極。心猶陰陽云云。

尋常論此段。只以心之動靜。是陰陽之意推之。今承盛喩。推及全段意思。果如來喩。始知前者一時見解之爲錯謬。愧感兩至。但因此推求則以心謂陰陽。固可謂指心之資具。然其以性爲太極者。乃朱子所謂尖斜底也。考語類此乃庚戌砥錄也。朱子於爾時。認心爲氣。謂性乘心。此段亦蓋用此意也。其晩年定論曰以未發爲太極便不是。未發者太極之靜。已發者太極之動。此乃直以心當太極也。神魂之氣。固亦陰陽也。但論心之氣則曰精神魂魄已足矣。故前說云然。非謂陰陽之外。別有神魂也。幸加詳察。

以理言則所引諸訓固然。從氣上說則亦不曰心者氣之精爽云云。

此條盛說大意。與鄙說無異。但旣雲以理言心則所引諸訓固然矣。又以今之獨擧一理字當心爲非者何也。其意以爲在古人則可以理言心。而今則退陶之論已定。更不可以理言心耶。此恐未然。大舜說人心道心。已兩下說去矣。孟子卻雲心之所同然者理也。孔子說相近之性。已兼言氣質矣。孟子卻只道性善。從古聖賢未甞以前聖之有一言。遂盡廢百世之說。況前賢之所已言者。以後賢有說而遂廢之耶。且座下以爲程朱以降。王羅之徒出而合理氣之說復晦者。亦恐下語之未平妥也。程朱說心。其專以理言則有之矣。未始有心合理氣之說。惟有北溪一說。因論知覺而發。至如九峯蔡氏德仁誠敬一理之旨。西山眞氏曰性曰心形上之語。又依舊是以理言心者。及夫王羅氏出。其以心爲理者。不過指陰陽精氣流行凝聚之物。其以心爲神者。亦只是氣魄形下之類。其究竟歸宿。只做得理氣合一之證。以晦塞此主理之旨。退陶先生論此。有曰不知民彜物則眞至之理。有曰理氣決是二物。其爲意槩可考也。夫吾東理學之來亦尙矣。寒蠧兩先生首論心訣。乃曰心無乎不在。亦無有處。此其專以理言心者也。靜庵先生繼之則曰心太極曰心乃四德。南冥先生曰理之主於身者曰心。是其主理之旨。已大明矣。乃有花潭一帶主氣言心。其說張王。偏向一邊去矣。退陶先生乃述北溪之說。兩下立說。以究極眞妄邪正之歸。蓋亦不可已也。然其於本末主資之分。亦未甞不嚴也。故上圖只說仁義禮智之心。以明本軆妙用之爲一身主宰。中圖就理氣相須中拈出本性善情不雜氣而只指理。至下圖始分開之。幷說出本然氣質之性。理發氣發之情。其指示本軆之眞者則曰心之未發。氣不用事。惟理而已。此所以四亭八當。俟百世而不惑者也。自是厥後。主氣言心者。又在在然矣。而主宰之權。盡歸於氣。至今日而無以易也。吾南君子以爲主宰合理氣。本軆合理氣。二之則二主而二本。一之則理氣爲一物矣。畢竟使天理之眞軆。不得專主宰之妙。於時焉遠據程朱之成訓。近述陶山之微旨。剔出此理發明主宰之眞者。抑又有不得已焉。夫古人立言。有備之者。有明之者。其備之者。幷擧其主資。如指燈曰油火。兼理氣之說似之。明之者單擧其主宰。如指椀水曰水卽理之說似之。在老先生則憂世論之偏也。故曰合理氣。此備說也。在今日則憂世論之汩正。故曰卽理。此明說也。老先生不云乎。子思孟子所以只指理者。以其兼氣而言。則無以見性情之本善。今之言心卽理。亦此理也。愚故曰語心之大全則曰兼理氣。語心之本軆則曰心卽理。非己之說也。乃朱李之說也。不審此有未然否。

曰言理。氣自在雲則彼以氣言心者。獨不曰言氣。理自在乎。

此段前後下語。儘似平停。然竊恐於主資之分不明何哉。所謂主宰資具者。譬則君也臣也。臣統於君正也。若曰君統於臣則豈不勢逆乎。由是推之曰心卽理者。豈不誠春秋大一統之義耶。易著乾坤。書贊典謨。備述君臣。非不美矣。及夫夷狄亂華。臣妾凌上。特書一王字於正月之上者。其亦有不能已乎。今只欲分劑左右。無所軒輊。則竊恐周天子已下堂而見諸侯矣。何暇慮其終耶。老先生雖曰兼理氣矣。軆用之全。主宰之妙。盡歸諸理。而乘隨之分。又截然於分開之際。何甞敎理氣齊頭平等而止也。願更三思。

黨議以來。同鉢分河。士局見聞云云。

學者講明道理。各執己見。以極同異之歸。常道也。其能頓放積習之見。卒臻大中之見。如朱子之於中和舊說。退陶之於中節理發。固爲極至。設使終不省改。有害正見。如司馬溫公辨破性善之旨。亦未便爲心術之病。最是黨同伐異。不究是非。只事角勝。似吾東四七湖洛之辨。終歸於仇敵。可戒也已。逮至習俗日下。又有一種俗尙。憑藉先賢之說。摘抉後人之論。要擠人於不測之科。而自占得衛道尊賢之功。以取媚於流俗。則未論其所說得失。恐不可幷論於君子之心法矣。今之辨心卽理之說者。有曰性理也心氣也。名義甚正。心何以曰理也。有曰合理氣然後爲心本軆。兼理氣也。其能主宰者。亦兼理氣也。烏可曰理乎。是其立見如是。無恠其爲說只得各傳其說。以待公案。其或用意不平。以爲將立異於陶山之訓也。陰擠陽斥。以要己功者。亦無如彼何。只得任之而已。然是則可懼也已。最可疑者。如吾座下。旣不信心卽氣之說。又斷然立說曰主宰理也。本軆理也。又其處心公平。只求諸義理之至當矣。猶此有疑於心卽理之說者何也。抑謂爲卽理之說者。將欲廢去兼理氣之訓耶。朱子曰命則理也。而又曰命兼理氣。程子曰心本善也。而旋謂心有善惡。以一人而言一物。猶且云然。以言則雖若背面。以旨則各有攸當。所謂心卽理者。亦只於兼理氣上拈指其本軆而已。何甞分揀而去就耶。此義也已在退陶心統性情中圖矣。其曰不雜氣曰只指理者。有異於卽理之意乎。愚意則學者要講究此心之眞妄邪正。下擴約之功者。當於兼理氣上求之。要識此心之眞軆妙用。立向善之的者。當於心卽理上求之。此大舜人道之訓。孟子本心之說。所以幷行而不相悖也。退陶心圖。亦必三而後明且備者也。不審不至大悖否。

答郭聖緖徽承別紙丁酉

編輯

心只是性情。性情之外。更別無心。然其指以爲名者各有別。指其本然稟賦底曰性。指其自然流行底曰情。指其主宰底曰心。就靜時看則固只是一性沖漠而已。然卽此一性。炯然不昧。存主乎中者。卻喚做心。就動時看則固只是此性之動而爲情而已。然此性之發。有條不紊。互相宰制者。又卻喚做心合性情而無不主宰故曰統。性由此主宰而立。情由此主宰而行。故曰妙。旣非別有心。又卻有性情字該不盡處。恐當敏妙離合看。

看以仁愛以義惡之以。卽知主宰之謂心。仁義愛惡。心之軆實也。以者其主宰之事。這仁義自能存主乎中。而其發也惟仁能爲愛。惟義能爲惡。又自能互相宰制。卽所謂以也。非於仁義愛惡上面別有物以之也。統之則都是心。分言則有仁義愛惡。從統軆上說。卻似有以仁以義底意思也。所謂以禮制心。亦只是如此。以者卽主宰之雲也。但禮者心之一軆也。制心之心。卻指全軆。以一個禮宰製得此心。衆軆萬用。使都不走作貫通。則禮與心只一理。分段則各有層節。如是說如何。

禪家之觀心。果如儒家之察心。以不觀觀之。觀道理之如何則亦何害也。只爲眞個要想見其影象光氣。則如以目視目。終不可得耳。以心察心。以心使心。得其意則皆無礙耳。

道心人心。就心之發處。指其路脈者也。本乎心之心。直指心之本軆者也。不就發處分人道則無以致精一之工。不推原本軆則無以見心之眞面。要於此心上下工夫。當從兼理氣處細分。若要直見心軆。當以此理爲主也。人心道心。路頭已分。豈可以人心之正。爲道心乎。此正朱子所謂畢竟是人心。恐難混淆。

血肉精神。謂能運載此理或可矣。亦安能用此理該此理哉。惟此理之無形狀者。實能運用不滯。該載不漏耳。必求其有形狀者則當求諸方寸之血肉。至於精神已怳惚矣。若以此理求之則仁義禮智之一定愛敬宜別而有常。何甞怳惚而難明哉。手足形氣也。恭重道理也。今何甞以方寸之形。謂卽理哉。所謂心卽理者。直指其主宰之本軆。如仁義禮智愛敬宜別之類。在手足則恭重是也。恐與以手足謂卽理者大異。

甞疑以草木金石爲無知覺者。有不達於理者。夫草木金石地類也。與水火土無異。其在上者天類也。日月星辰風雲雷露是也。數類之外。更別無天地。今謂天地無知覺可乎。竊意天地之知覺。自然而已。惟爲物於兩間而均得天地之氣者。有筋骨血肉臟胎肝肺。其氣旣備。其理亦有交濟之妙。所以能自發用。有許多知見意慮。人又得其氣之正且通。故其理之靈尤著耳。其實同得此智之理者。元無無知覺者。知覺之妙。亦非以血肉而生也。所謂知覺者。只是是與非之別。惟理謂有是有非。若形氣則無是與非。由此觀之。先儒之謂氣無知者可知已。未知此等意見。不大謬否。

答南仁發孝潑○庚子

編輯

十舍委訪。不月而別。況病中情弱。此懷如何可忘。經歲奉一書。喜可知也。然亦只是爾時消息。卻惘然如有失也。今年春色。已似去歲逢時。未諳喬梓講習。魯衛征邁。一似舊日否。所諭昏懶紛紜之病。自是例症。只得用實心實力死做去。不關別人。今人無此心。卻向人問藥問方。都不濟事。設有大醫王。不能治不服之病。願足下只低首着一上。其方已盡在自家家傳。如敗皷豨苓。或窘未收之用則雖少效薄誠。亦不敢辭也。承煕爾時幾入鬼錄。從以兒婦犯痛。蒼黃一年。竟見從君父子化去。到今神精。非復前日。舊業益茫然。歎息無喩。一晤旣此遲。再之能易否。只有此心不限川陸。幸奮發自勵。以惠同人。

答南仁發辛丑

編輯

鵠羽一擧。鯉素兩至。而荒拙一字。尙未及淸梧。寧不愧汗。未知金溪故人免作洪喬否。承諗喬府道腴。棣床征邁。甚可喜浣。次第讀四子。亦只是好消息。怠惰之病。只可責志。使人之望道。如行者之思家。如何不自力。若夫變化氣質。未可以時月期。必待用力熟後。又須因幾觸發。有如伯恭先生一時平底意。乃易撥得。若只悠悠。更如水和水矣。老夫正坐此病。奄作陳人。切宜視以爲戒。

答張世卿智相○癸巳

編輯

相念之篤。至以文字見存。荷意良厚。而區區所期。卻在言語之表。霜氣峭厲。堂闈百福。怡愉承歡。消息甚好。然此猶道其情也。書中未見有奮發向上意想。槩是憂歎評量而止。此甚泄泄。今人大抵騖外。彼埋頭名利塲裏。其味如蔗者。固不暇言。或略綽有意。頗知本分合做者。亦復顧戀宿昔。依違觀聽。不能篤志低頭下手。其勢則左右佩釰。其究竟則僧俗不分。此非可永歎耶。竊料吾友不能隨俗作騰翥氣像則審矣。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苟有志矣。莫關別人說話。只合猛做一上。惟竭力於事育之方。沉潛乎詩書之府。兩下用力。以爲畢生業如何。

與韓▣▣基昱○乙卯

編輯

萬里相聚。庶共有爲。一別三載。回首茫然。篤老氣候。近尙康健。兩家大小節度一如。弼胤諸從。學業日進。亦已延婦擇婿。田業稍開。家基漸完。書堂已有規模。童秀入彀。契事亦團圓有起色否。承此來經歷。別幅付呈。覽可悉也。此一紙亦此遲遲者。待占一區有定所然後相報也。至今尙如此。七十老物。何望前途。想座下亦一歎也。李鍾甲,李允馥,李愚弼諸君消息何如。有來者以此紙傳看洞中。會內僉公。不能面面。幷致意雷照。溥齋近在何處。有信否。萬不能盡。只祈昆季懋業俟時。幷望報字。

別紙

編輯

承於癸丑夏。轉轉達奉天之安東縣。痛哭於鴨綠江上。逢舊友安校理孝濟,權丁若丙夏及同懷數公。倡孔敎會。謀立學設敎而無地可根據。冬攜兒走北京。與中華孔敎總會李文治,龍澤厚,陳煥章,薛正淸,李時品諸公。頗結好。講學論理。有契合者。有拙著孔敎敎科論,孔敎進行論刊諸雜誌。諸公又勸我設敎於京中。顧韓人在者無與共此事者。而華人通語艱棘難諧。甲寅春走曲阜。祭孔子子思之墓。周公顔子之廟。爲孔提學祥霖所欵留。講學相傾倒。仍還北京。夏奉總會公凾還奉天。致都督張侯錫鑾。乃不得其力。吾人又無可謀者。適得趙兄貞奎及少友幾人。合買二百八十日耕荒地於遼中縣。擬以今年種稻築屋。繼立學舍一區。聚後生而敎之。今年春。內地同志集者數三十家。皆夷險相仗者。後有踵而至者。乃因春水漲大。無以築堰下種。遂至四散。營農亦命也。兒仁今種稻於奉省城西。計秋成更合。作明歲之圖。天或不棄吾輩。可以成此志。他日或復相報。學中童秀今幾人。吾所提攜者皆能不失業否。各以老夫心事諭之。使他日有所成。須念此老此心也。所付學舍文字揭之否。韓興吾所命也。吾亦以韓溪自號。能記此則亦能不忘吾韓矣。鄙所付學田四日耕地。已墾起有歲收否。必座下幹之。契金今幾許。或冀有用。須以老夫之心常提警之。

答李舜欽基憲○丙申

編輯

鵑花未發之顔。榴雨初新之音。俱屬過境。冉冉庚熱。省凊奉歡硏業有味。能究硏古人言語。或隨隊磨硏文句。念此世無可入心。惟可向本分裏安頓此心。爲畢生經紀。聖賢書何言不精。何義不深。如醫王貯藥。百草俱在。惟在人隨病取服。此在君自審病源。力求其藥耳。竊意賢姿地柔緩而氣力不充。且多讀孟子書。着眼於義利王霸天理人慾大軆小軆之辨。以奮發其志氣。開豁其眼目。其下工夫。須常以一是字爲準的。敬以守之。勇以行之。眞箇作一生事業。庶幾有及。但恐只恁說話。實無意做去耳。

答李舜欽甲辰

編輯

料外見惠。發病叩疑。且審省歡萬祉。餘力溫理。可喜也。所示利慾交戰。物累難解。心界奔放。皆是一串症狀。大抵人之爲學。須先辨別義利公私之分。擇其利而私者而力去之。其義而公者而力守之。久久成熟。直可爲聖爲賢。今人縱欲爲學。只依俙文字之間。髣髴形容之際。其究竟不過曰吾將以是而見知於人。取美於世而已。則是終亦名與利也。畢竟爲風力所驅。私力所累。喪其本心而無救也。如欲去此病。必先斷去利害禍福死生之念。只尋得一義字。抵死守之。如是而後。本心先立而無奔放昏憒之病矣。所謂見聞孤陋者。惟當讀書以證諸古。從師就友。以博諸今。以實求其開廣心眼耳。更何別方之可求哉。大學序所云補其闕略者。註中專指第五章補亡者。亦恐偏耳。蓋闕者闕文。乃指第五章。畧者不詳。如誠正章下添補之語之類也。愚見如此。似與來示異。幸復詳之。所謂思不出位。不謀其政。謂己分之所不當。如貧而思富者之事。賤而思貴者之位之類。至如亂極思治。只是當位之思。何可同也。雖窮而在下。如講究治理。乃士之分內事。如何不可爲也。

答李舜欽丁未

編輯

楷畫入眼。昏霧頓開。且認省溫大安。留心案上甚慰。孤陋之歎。固亦難免。然士欲進德修業。尙友一鄕一國之不足而求諸天下古人焉。藉令今一世無人。亦有卷中人焉。但恐吾誠力不至。所謂誠者。只是實心而已。苟一毫爲人。雖一生談天說性。矩行尺步。遍謁天下有道。亦是僞而已。此心旣實。更不干人知與不知道好道不好。惟以眞知一分。實踐一分。爲畢生事而已。幸以此加檢也。承不死。故今日又明日矣。間經從祖襄封。尤更悲涼。漸覺人世況味如不關己者。此又何症也。孟子鎡基之基。龍斷之龍之不明字誤。果可疑。不惟是也。如儀禮禮記中許多字。皆以同音相混。此等處皆當一一正說其誤。未知古人如何只因襲而已。

答李舜欽癸丑

編輯

來書縷縷。足見心膈。又知年間讀書有進也。逆理之慘。知年之懼。俱係慈孝至情。猶能隨境順遣。承志致養。可悲亦可慰。春秋集傳。賴諸公誠勤。至於竣役。然顧今天下。可讀此否。爲之下淚。不肖無狀如老夫。尙此視息亦命也。其本末何足道哉。只爲有些性氣。當此大翻時候。不能按住。作偎風躱箭之圖而已。其聖賢大道。本非敢擬議。如伯夷魯仲連淸高大節。雖欲追步而不可得。況敢稱量而軒輊之哉。然士也尙論古人則或有之。夫人之出處行止。時而已。孔孟當一王之時。其環轍歷聘。只主行道。不行則返本國而已。其修春秋正禮樂作七篇明王覇。旣有此恢恢手段。又有許多賢彥聚首講道底優優地矣。今無孔孟矣。又無其地矣。若伯夷本非爲殷守節。只諫武王伐君。蓋其事比揖遜謳歌。終有慙德。而武之比湯。又不免稍涉形跡。實關萬古綱常大義。首陽之死。乃夫子所深許。但所謂餓死。非眞絶口不食。乃窮餓而至於死也。其淸之爲偏。乃在平生行處。非在其窮餓也。仲連亦非爲一國效節。其主意在於崇禮義斥功利。實與孔孟王覇之辨同義。其所謂蹈東海者。乃將涉東海之外。死而無悔雲爾。非直謂以身投水也。使其當共山松柏之秋則寧蹈海外而至於死。必不肯俯首作秦民。豈不誠高士哉。雖其平日履踐。未見其大著者。其斥秦大義。何嘗少偏。但伯夷非臣事紂者。周非讐也。又應天順人。只不共其榮祿而已。秦無道。又六國之讐也。仲連所以必慾海外也。於後天下卓節之士。能不辱身事首虜者。蓋亦多矣。於二子鮮有比焉。今又不能悉數也。若今日吾國閉戶自靖之士。且當以金華處士之義自勉。然彼時元網稍濶。尙可隱忍過時日。又其地武不開。不似今時。稍轉一步。自有可履之地也。老夫平生尙論古賢履變大義。每以我古鮮聖文王。爲第一着。內而盡君臣之大義。無一毫苟且。外而辦變夷爲夏之大業。百世而有辭。吾夫子旣許其仁。又著之於易書。晩年浮海居夷之志。又未甞不依慕其遺化也。曾先之史畧。妄載武王封鮮。箕子朝周之說。愚魯後儒終晻昧於白日之光。夫箕子陳洪範於武王。遂與殷人五千東出。皆當時賢士大夫及爲百工之業者。鮮人戴而君之。是何關於武王。且旣自矢以罔僕。終以何心朝周哉。其雲白馬朝周。或指微子。然所謂麥秀之歌。又無識無義者之所贋作也。當時黼冔祼將之輩。固不足論。其所謂忠臣義士者。不知時變。徒作周家之頑民。不能一回自拔。共此聖文之巍烈。寧不惻然。惜乎。東史不傳。不能盡見其盛德大業之全也。感君勤懇之意。又其平日所略辨於心者。不免觸頭一發。已涉多言。自餘可默會。幸與同志諸君偕看而休之。相見無期矣。只冀勉力進業。以俟皓天之復。

答李舜欽丙午

編輯

電閃一面。已隔全春物色矣。乃山謄寫之役。茶田奉書之行。俱能以老夫之心爲心。斯文之事爲事。可感亦可尙。書至知溫定有相。餘力有學。又深愜所望矣。未論世事如何。只低頭向裏。做本分道理則自可有所至矣。老夫卻似大禹所謂久旅忘家。更不容說苦說甘。只患兒子常在外面。其情狀多難堪者。近又有新警部者。禁人看書冊。尤可發笑。只瞑目關口坐。送卻春陰。亦自是習靜一方耶。所謂扶宗社振吾道者。已屬別人商量。只要此一箇心與我在耳。惟冀諸君自力自奮。

答李舜欽乙卯

編輯

經年得書。知奉老靖居。送子從師。手抄晦翁書。俱可聞。中州今幾無人讀。朱子一脈。在吾東亦足多。節要逐條付講錄甚好。又須逐節理會過。方得力矣。老夫一身已覺多。添得幾口而家之。只是苦業。曲阜計爲朋友所強。明春恐不免一番走動。此席不暖。爲學孔耶。夫子雖於父母之邦。無君則去之。其欲居九夷。亦以中夏之幾於無君也。吾雖無狀。所願則學孔子也。今若有魯則吾豈忍舍諸。回首鴨東。有淚而已。譜事吾所未知者壇所齋堂。吾宗庶有辭矣。間有節目寄示者。略控愚見。未知竟何如也。

答河昌洛顯疇別紙辛丑

編輯

五色之黃。果難兼受諸采。如五德之信。遍受諸德。未敢明辨。抑有一說。凡物之始生者。多帶黃色。其老與病而返其本者亦然。此其爲五色之本者歟。天氣也。又遠故其色難辨。地形質也。又近故其色易辨。恐不可謂天無五色也。如春天靑夏天赤秋天白冬天玄。自有不可易者。今觀四海亦各有方色。亦天之氣使然也。

意與情皆心之用也。學者用工。多在用上。毋自欺與去四有。皆是也。自欺是意之病。有所是情之病。恐不可曰誠意章不言意之病也。誠意是初下手處。引而勸之意爲多。正心是省察地頭。戒懼之意爲多。此其下語之稍異。但到意實而心慊。情正而心存地頭。其本軆之眞自如也。則亦未始不同也。

朱子論不違仁之義曰心卽是仁。由是觀之。心之存卽是仁。非心去至仁。亦非仁來至心也。曰造其域者。言造乎不違仁底地頭也。曰仁非地位。豈言至者。言仁之軆。無別般地位也。語各有當。恐不相害。

與朴▣▣殷植○甲寅

編輯

生並一國。白首而無一揖。時從紙上見一道活源。劈出新濤之中。輒爲忻然。桑滄一覕。萍流四散。晩到燕中。得李友子明。跡雪爪而南之。爲道頃年俯詢賤蹤。愴然如聞卷中人也。風霜不能摧志士膓。然肌軆外也。能無恙否。承煕本末無足道。寄世良苦。前年客東省。妄代表吾人入此中。承認韓民孔敎支會。然顧吾人目下景況。能有成耶。緬想明瞳熟手。足藉光靈。而杕杜陰薄。興言歎息。苟肯攜手。幸惠東顧。此回垂覆。以慰隻望。

答崔會源海潤○丙午

編輯

達狴歸路。依俙指點於仁閈之外。而僮蹄已左矣。每追想玉容之入隙光。若夢中接者。料外一紙。復蒙仁者先施。其爲慙忸。殆甚於感。亂離顚倒。乃今韓民所同。只從百擾叢裡。箚定腳跟。確竪志帥。今日知一理行一善。明日知一理行一善。卽此是一生工夫。老夫無所知識。惟此平生拙法。聊作願忠之圖耳。承其不死亦命也。眼看宗國。冉冉入賊手。此何世界。如崔勉菴憤憤求死。乃被辱至此。良足悲泣。俛宇公杜門自靖。其處義固當矣。復恐苦節傷生。反有過於中處矣。先君禮書。今僅告功。然其力弩末矣。印看未易。重可歎息。待其成可副示意耶。李氏書樓廣告。足見其有志於斯世。但眼底後生。未見有需世之材。其於本分上。尙多不能有見。豈能望其外哉。儒者不欲理會時務。固病於固滯。以至今日。然其以開化自許者。又欲以器數事功之末。看作大本。而殊不知天下綱常禮樂。爲天地間不易之正理。其患至於宗社入於駔儈。生民入於禽獸。顧不大歟。試看幾年來。引敵賣國。釀亂犯上者。非善說開化之輩耶。今宜先正大本。兼通時務而已。然說出萬般。今已作虛話頭而已。爲之奈何。

答曺仲謹兢燮

編輯

承煕奉復。頃足下有一榻之惠。賦白駒爲別後。値世故多變。一味作蟄蟲。自分爲君子棄。卽因私門有事。蒙白眉臨枉。副以華墨。歷道平生。開懷引喩。若可與之相將而之大道者。夫承得足下幷世已幸矣。又得其不相棄如此其至耶。未惟辰下。尊府鼎罏吉康。伯公返侍無撓。惋愉征邁。日有人不得知之樂否。承煕悲死憂病。歎老憫窮。若不可自支。惟是五世祖侑奠。寔出曠世洪造。益信世間一時利害榮辱。都屬幻夢。只有天理爲不可負矣。所諭妄甞時世。屢被困躓者。縱出足下自道。亦反己緊省處。如年間數處文字事。不免輕下一手。雖知舊未甞不爲足下惜之。但旣自知自藥則亦日月之更。何損於爲明。如承卻有不甞世之病。只關吾門讀吾書。大被羣公憎惡。積謗如山。終至上累家庭。悔愧欲死。亦無所及。要之默守二字。爲吾輩追補之策爾。淫視荒聽。恐足下無是也。若夫私意小慧之爲害者。不到大底地位。難乎免焉。如承輩偏駁平生多坐此。大率一己字爲祟。足下苟或有之。幸取十全頓服打疊之。分其餘瀝也。頃年俛公往復。只得大槩矣。天下義理無窮。正好與天下共之。以求至當。苟或未是。雖父師旨訣。亦宜改以從善。何嫌乎各言其意。以相質也。今世善護短。有說其父祖說未是處。輒惡口大罵。大非乃祖乃父公平光大之意。如承家集議論。多有與世論異者。誠願諸君子十回訂議。以極其歸。設使終於不合。又何害各守己見。付諸百世之公案也。惟是此心主理之旨。則誠昏愚不知其可非。夫心者一身之主宰而萬化之本原也。今曰卽氣也。將以氣爲主宰本原耶。如曰主宰本原氣也則已。苟不可曰氣也則曰主宰兼氣。本軆合氣。烏乎可哉。北溪,退陶所謂心合理氣者。兼主僕本末而雲爾。何甞如今之君子主宰本軆合理氣之說耶。天下之物。主乎一本乎一。是則不可易也。欲備矣須合說之。欲明之須剔言之。今也欲剔言者倒之。欲合說者二之。苟欲明之。宜若竪之而剔言之。不知此意果不然耶。請足下更下一言示破。自餘亦幷指示。以開蔀塞。世間一種依樣阿世隨風罵人之說。固不足鳧鶴。苟以眞實心。求明白至當之理。豈有不終合之理。況以吾足下與吾俛公。對勘第一頭義理。可終於未契而止耶。宜各大省自己蔽處。洗盡宿積。更大料理一番也。足下以爲如何。南下有路。庶幾一躬。然早晏姑未的也。惟冀大進德業。以惠斯道。

答芮國彥大僖○甲寅

編輯

久若相忘。一紙開眊。從審近住安旅起止沖裕。聲光若可挹也。而停雲之懷。瞻仰無及。陟岵之思。遙爲貢悶。承中途淹留。祗爲着地之計。尙此不諧。亦命也。孔敎事曾達總會公凾於奉帥。竟以韓人別立會爲難。往復總會。又以陳重遠之往廣東。欲待其還而更涉督府。外旣見格。我人情形。又有如來示者。不得已姑縮手度日。且從目下同志。收拾名帖。準備後圖。然亦辛酸矣。座下歸寓之日。幸與同志密切糾合。爲隨處擴張之圖則大善矣。蓋此事於東省。不限地分。惟以能自立成就地面爲根基。不必以鄙人之承認此事。爲諸賢讓步地也。切願奮發自力。且以此意布諸同志以相勉也。東田北去。已以此意相托矣。吾石君東還。冀有通路於此府者。或以北京風浪而不得遂耶。尙冀一番對晤也。

與權丁若丙夏○甲寅

編輯

所論曲阜行冠服事。何以爲定。竊念吾東所云笠子。乃明時所稱大帽也。道袍亦明祖所定。取道士服以爲通制者。今中華之湮沒殆三百年。始見光復之日。直用明制。亦合人情。思漢之切。用此冠服而一試於中華士子之列。以感動其心一義也。但此亦後代之制也。欲奉孔子之敎。當用孔子冠服。卽章甫深衣大帶是也。深衣古經妙奧。人各異說。無人折衷。鄙所定製。自信不背於經旨。頃日試諸北京曲阜。亦皆得其歡許。間有倣而製之者。意欲與同志講貫。作爲永制。然但一家之見。安保其必是也。必欲寡過。且可依朱子之制製之。如欲因此行。特示中華。以古人冠服。可製服一件也。或可從速得材以來。則鄙人可自裁樣而敎製也。幸諒處之。

答成聲振鍾頀○戊申

編輯

承於足下。受而無報。先府君墓草屢宿而無聞知。乃於桑滄萍梗之中。奉不較手墨。重開廿載之面。又其所以假借之眷憐之者。逈出尋常。誠悲極感極。不覺淚下。孝子風木之慟。已矣靡逮。志士蹈海之行。可謂勇決矣。窮餓困拂。固亦天意。所以增益。尙能保重自厲。況也之歎。第切遙禱。承不肖不忠。尙此不死。人固多口。枉煩足下分䟽。已深惶蹙。餘生喘息。又惱羣公提挈。只自閣舌而已。際晤未卜早晏。心期難以筆旣。臨風略敘。萬祈珍重。

答成聲振乙卯

編輯

長夏停雲。每向高寓回首。新涼可人。典型奉玉音。從審興居有相。眼前靑色。頗占有秋之望。此爲此中第一消息。故山馳懷。自是流離者之常例。哀南之賦。登西之歌。兩皆自爾。誰獨無之。承頑肉已固矣。惟與數三老伴。坐遣時光。然大霖罩地。農形全敗。若箇隣耜。亦多失望。恐無計更作前頭地。命之窮矣。雲如之何。惟一段可語者。同志志氣尙未盡墜。未知天意或有矜悶之日耶。兒少讀字可喜。今日學校文字。亦不可不講也。所謂養料。卽糞壅之能滋養植類者。空氣乃空中活氣之充滿兩間者。炭氣乃其中濁穢之氣。多出於炭土之中故名。着人則致傷而着於植物則能滋養者也。蓋植類下吸養料。上吸炭氣以生長也。潦水稍平。或能握敘。萬留不宣。

答都殷弼相九○辛丑

編輯

料表蒙俯詢。其屬意隆摯。又非尋常之比。今天下陸沉。邪類懷襄。固仁人之所大惕。宜明目張膽。思所以壯斯道之脈。而遏絶其橫放之勢者。區區殘劣。妄不自揆。亦不能無意於槖餱負羽。效一障之勞矣。顧才質淺薄。進修不力。老大無成。瘡疣百出。世之君子。又相與擯棄之。方惶縮喘息。思所以補黥息刖。以終餘景。足下過聽遊談。謬加推奬。欲使之擔夯於指敎牖來之責。則殆失於言而乖於理矣。令人悚汗無地。惟足下盛年志學。發憤發願。其前途可計程而待之矣。誠因此心。立定跟腳。窮理則必要實得於吾心。行己則必要實踐乎吾身。勿攙以世俗利害毀譽之私。必求至乎天理之所安。則庶乎其有成矣。更何待於不躬之陳言也。朱書疑義。矇陋不能明辨。略述己見。以聽去就。幸更探玩而自了之。要類是浦渚所輯者否。來示所謄。往往與朱書異可疑。或寫時漏誤耶。大抵讀書。須擇得大義。至字句疑處。猶屬第二。此意又不可不知也。

別紙朱書疑義

編輯

答呂子約書所論。必有事焉。鳶飛魚躍意甚當云云。

必有事焉。是做去處。貼先難之意。鳶飛魚躍。是恁地自然處。貼後獲之意。如此看。未知何如。

又失之則一蹴而墜於釋子之見矣云云。

不博觀衆理。而只於靜坐處尋討。則其偏之失。或將絶去外物而落入釋氏悅靜之弊。

先儒舊說。莫問他是何人所說云云。

詩易之說。多被毛鄭穿鑿說去故云然。且讀經之法。只要看得正經本意。若先主後儒解說。以吾所尊所親而主張之。以吾所憎惡而排斥之。則雖其解說是當。亦於自己無實得。只是夏蟲井蛙之見笑於大方者而已。朱子之時。時人已有此病。故朱子特爲痛說如此。此義恐當深玩。

向來主張。史記時變之學云云。

向來云云。如蘇氏衡論之類。而與呂東萊屢辨者。

必有事焉一句。見得天理流行云云。

必有事焉。以集義爲事也。旣事集義則便自然見得天理活動之妙。其意不待尋討而可見。卻要從必有事上。尋討天理流行則便窒礙矣。

如方安頓一物在此。又便卽時除卻。

如有一物於此。旣安頓之。則且可除卻。不可更着意安排也。

韓文公腳下云云。

唐人詩云韓公腳下難爲人。言昌黎文章甚高。於其腳下。難爲名士也。蓋陳公所請學記。已有前人作。先生自謙巨手之下。難爲文章也。

答成聖初哲永○庚子

編輯

承示留意檀弓。未知所究何理。此書多少誣聖做謊。恐非君子之言。古人以此爲文章塗軌。然亦恐不如聖賢理達之文。未知承煕眼目偏枯。不能用活法耶。足下試詳察而一敎之也。修爲一邊。無乃指日用事物顯然常行處工夫耶。君子之所以學。正爲是也。不可不急。但旣從事修爲。則所謂向上者。亦不外是。蓋天下未有不知而能行者。今欲事親宜家。必究事親宜家如何可以合理。欲處事接物。必究處事接物如何可以合理。旣求其理而行之。又將就行上必見得此理之眞相須而幷進矣。故程子言從灑掃應對上可以上達天理。是不可以貳之也。今人或妙談性命而不辦目下一事。或謹持心身。頗足可觀。而心下不能辨一理者。是皆偏着一邊。足下旣有志於修爲。必由是而窮其理。卽是上達。如此進進。卽是向上事。如其理有所未窮。又必考諸古書。質諸先輩。期到其極上處而已。其程曆俱在於大學一部。曉然無疑。更復何求。承煕識見淺薄。本昧於爲學之方。旣難別製一語。設使知道君子而爲之。恐亦大意相似也。願足下必從格致上着力。有以博通天下事物之所以然所當然。誠意以行之。以正其心。以修其身。隨其所獲。推之於此老洫之物。以爲偕之大道之地。千萬千萬。

答河景實泳秀○丙午

編輯

使天理不可誣則豫菴之後有興者。頃對猶眉睫耳。忽得賢從氏奉心畫而至。摩挲數回。卽吾足下在焉。念春暉之可愛。懼家學之靡傳。慥慥乎不自暇逸。推此心也。卽滔滔焉盈坎而進矣。何煩更求農馬之智也耶。承煕學無實得。老益瘡疣。重以平生多厄。其辱於獷虜者亦命也。方且抱羞求死之無地。豈有一事可擬議於古人者哉。偶然木居士。無足以煩燃犀之明。惟願足下上尋豫翁主理之詮。傍從羣彥叢裏講貫而實踐之。則庶幾有所發明於斯學。老夫亦與有幸焉。兒子汩然無好意思。無足道者。此近後生。大抵多立腳不住。念今吾道之憂。急於國命。行看雪衣上帝。掃盡宇內人綱。直是痛哭。區區所翹首引領者。未甞不在於貴近諸益。千萬奮勵。拭靑吐膽。未易其期。庶幾以此心爲面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