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利病書 (四部叢刊本)/冊十七

冊十六 天下郡國利病書 冊十七
清 顧炎武 撰 清 錢邦彥 撰坿錄 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冊十八

固始志戶口 嘉靖壬寅知縣張梯按舊冊

百𡻕未除嫁女尚造乃令開舊報新使流移

歸編戶而脫漏者無容死亡免造入而成丁

者咸在以故戶増而口減也況民畏丁累

不敢盡報是故觀戶而知 國運之盛觀口

而知藏富之仁一

 羅山縣志 㐮陽李公曰隆慶以前銀差以各項徴力差以審戶定也想其時今日催此項錢

 明日催彼頃錢應差人又討工食追呼無寕日也且也有一畨追呼則有追呼人一畨科歛而民

 坐困矣知縣應存𥘉立為一條鞭法一條鞭法雲者以各頃銀差井力差工食合為一處計銀若

 干數然後照丁髙下糧多寡以此銀派徵之徵畢則分此以為銀差起觧及為官覔力差人之工

 食也百姓完此外無一事矣法誠良哉所𩓑官是邑者因而行之不復分徴不入庫𭔃不使豪右

 人𭣄𭣣侵欺則 國計民生兩禆之矣 又曰㑹銀昔未有也以里甲供億不才官費之不貲乃

 酌一年應費之數定銀有額入一條鞭內徴収在官用之名之曰㑹銀㑹銀設而費有限矣此節愛

 之良法也何近時又令十甲里長輪流支使豈免包賠而里長馬得不派之各人戶哉抑且指一科

 十矣是既有㑹銀復用里甲也為小民之困不滋甚乎官是邑者而恤民艱省里甲歸農焉庻不失

 設立會銀之意矣

臨漳縣丈地記 張鳴南 普天之下地有定分賦有定額SKchar以丈也強

者兼圻而糧少弱者削地而糧多部臣上其議以查欺清浮請故有丈地

之命既丈矣何以復丈也有司志立功者以神速為能不丈而報完志愽

名者以核察為能偽増而報數欺𨼆未必革而浮糧益浮矣部臣上其議

以民稱便者已之不便者復丈請故有復丈之命有司者苦復丈之難多

假以稱便報罷時邑侯新任至以此而質諸父老咸雲漳地之丈不平也

侯毅然曰知丈之不平以勞費而不為之所非牧也遂下復丈之令擇𡈽

官趙時民等二十員矢之以誓諭之以法授之以方畧相地里張村較中

自此分四隅坵以千文編號毎坵限五頃四十畆鱗次而丈之立坵頭坵

副分丈坵內之田某若干某若干一坵一簿以備查立公直老人品田之

髙下而第其等恐民田影於屯田也先吊屯田之冊以照其數恐境內影

於鄰境也㑹鄰境之官以定其界恐委用之誣慢也不時廵行於郊間量

一坵躬驗土脈以勘其公𥝠恐書手造冊因縁成弊也令委官自相攅造

飛灑者無所用其䇿可謂慮周義著矣丈上地八千二百五十四頃七十

七畆二分九𨤲七毫四絲七忽五微照畆起科下地三百七十三頃八十

四畆二分七厘九毫九絲九忽二畆准一起科堆沙地一百八十二頃二

十九畆二分三厘一毫九絲一忽七畆准一起科計每畆正糧雜差徴銀

四分六厘河流免科欺𨼆盡革浮糧盡清撫按兩䑓大夫㑹䟽薦之百姓

稱平矣稱平者有四便焉前者經界不正兩鄰分寸是競今清丈矣彼疆

我理載在尺籍孰敢奸度息爭訟之端一便也坵叚既明等則又定地之

髙下⿰糹⿱丿㤙 -- 總數䥴石一畆不得増減絶那移之竇二便也每坵報地數雖係之

戶頭必報其主名照名派銀令其自納戶免攅歛之⿰扌⿳丆⺝⿱冖友-- 擾三便也河糧固名

減半然一粒不登鬻賣逃流苦何所控一行免之去包賠之累四便也豈

不為我漳民世世永頼簿池君尉張君以事實年月屬余記之語雲其身

正不令而行侯端本執紀法於上委官用命於下不敢食人一菜是以成

功易易也不則有治法無治人安能盡善此人人之所耳目者非余之䛕

言也是為記 萬曆乙酉二月丈始六月完之冊畢十月之交侯王姓名

良佑字又忠號柱峯庚午舉順天禮經一人金吾右衞官籍山東夀光人

囬𨺚鎮在縣東南五十里南臨御河始隋焬帝導衞輝蘇門百泉水東北

引淇滏漳洹之水為大河御以廵幸賜名御河鎮居臨漳安陽內黃魏縣

之交衝嘉靖𥘉年奉 㫖立司塲為⿰糹⿱丿㤙 -- 總兌河南糧儲之所夫以河南之糧

在河南交兌軍民両便後乃移於小灘鎮兌則屬直𨽻大名今又移於舘

陶兌則屬山東東昌矣夫直𨽻無兌軍米山東有兌軍米兌於舘陶宜也

河南之糧胡為亦舘陶兌乎司國計者酌通變宜民之方則囬隆鎮交兌

不可易矣 崔文敏公新建囬隆兊運分司記 𥘉豫漕之運兌於囬𨺚

後以水渉不利而改小灘正徳庚辰漳水決𩔰王過東南過永和符㤙入

於衞岀回𨺚之南五里舘陶故道塞矣運事宜復而議者未遑也嘉靖庚

寅河南叅政田登氏列小灘六害焉商量之欺斛減一分糲米之售石償

三斗牙用十金而𥝠一役夫重賄而得進狡奸取賈而逋子婦入厰而竊

法格異省償貸官銀布政使陶諧氏按察使林大輅氏議曰水利則運宜

復運復則害自去矣都御史徐公讃以御史王子舜耕沈子奎上其議得

 㫖𠃔行明年辛邜分守叅政周忠氏領是事命其屬徹小灘之署而改

建焉作戶部分司布政分司堂𥨊(「爿」換為「丬」)各如製作厰三居米閲三月工成是𡻕

兌米先期両月而畢省米一萬三千石有竒費省四萬金餘金二萬兩還

帑於呼政以宜民而已矣俗所未厭勿𣗥改也俗所不安勿憚作也利與

害因而生法與弊角而立夫而小灘失利運軍益征紾矣物聚而民生心

利巨而強欲擅漳水善徙衞水渰淤𡚁矣以闖乎之弊當紾者之口運復

可害也是故隨時勤浚戒其濫役先事明禁決其必戢尚亦永利哉是舉

也恤民倡端田叅政之果究源作政二長之明費省工堅分守之𫿞采長

噐能都御史之公知府王天民及寮奉憲樂仁刻石載成而予銑附未議

垂後警雲

林縣險要圖説 張應登 此林縣西山之險要也險隘處所均屬太行

之支節其北由百餘里而入有馬塔口虹梯口迤南則為蟻尖寨寨之南

為魯班𡋹又南則有斷金橋風門口東峻岅崔八口関墻嶺距邑七十餘

里而上⿰糹⿱丿㤙 -- 總之南北相連人跡可及其險而當守者首蟻尖寨次㫁金橋其

餘則﨑嶇樵徑車不得方𮜿馬不得成行上下為難無容慮已何者蟻尖

寨西北距縣四十里由姚村迤西五六里為東寨門口上有黃倉岩等泉

十處中有官𠫊三楹營房二十楹原為官軍戍守而設也北有教塲廣濶

七十歩可容馬卒千餘南有倉厫遺址尚在廣濶二十歩可貯粟糓萬石

自倉厫南由小蟻尖寨大蟻尖寨百岩口東蓋頭泉小臨清水泉至西蓋

頭泉還距營房約二十五里餘獨百巖口東西蓋頭泉各有樵徑可攀縁

而上冝剗削之以絶蹊徑又自教塲北由朱路巖至斷頭岩距營房約十

里餘而朱路岩亦有樵徑宜剗削也其北栁樹水泉百戶水泉磑𦥑焦水

泉俱營房正西山西⿰氵𭝠 -- 𣾰樹溝水泉南栁樹水泉蓮花水泉俱大蟻尖寨山

後西面凡水泉皆可以資軍用斷頭岩至西蓋頭泉南北三十五里東寨

門至寨西後溝東西関十五里⿰糹⿱丿㤙 -- 總週八十里而多俱屬官軍徃來哨守西

寨後溝有通山西蹊徑己經堵截徃來不通而法乆令廢成路乆矣乃今

剗削費計石粟止留一面上下便於防守足矣其斷金橋去縣西南五十

里由桃園店西上有水泉一道與山西平順縣接壌險峻一橋可渡一人

倘一夫而當関真萬夫之莫敵東西咽喉行者絡繹萬曆十五年因𡻕荒

設官二員領軍二十分班守把信為有見今既事寕亦冝掣囬何者冗食

之足慮而騷⿰扌⿳丆⺝⿱冖友-- 擾之可虞也夫蟻尖寨下險上平水泉數十可屯萬軍此非

不𮜿者思藉以逞哉曹魏髙齊倉屯瓦䃯猶有可辨自古防之矣官軍輪

守向議為長而未及因水開田之利將使守軍操戈終日而不事一生計

耶此其所以困之也合無守軍攜家屯住各因其泉之下流隨宜開墾佈

種自穫不必起科唯其數年大利之後斟酌抵當行糧分數則地利以興

險阻以固而軍無困守之慮矣

彰徳府志 安陽在前代水冶為輔嵓縣永和為永和縣一曰永定今縣

並之然實要衝長吏送迎貴官或竟日不得視事田附西城東城者多為

圃縣東夾洹水者田皆填淤宜麥宜藍秋潦或連𡻕無成民頗饒𥙿田多

者至三千畆或四千自善應西皆山田中下多種柿棃𬃷核桃宜菽榖又

善牧羊縣南田近岡阜在縣北者土黒多沙又其下也軍校錯民而居易

犯法逮之輙匿頗稱難治成化前俗樸厚而民富弘治間奢靡自壬申盜

起𡻕入損少乃更簡儉多棄賈為農 湯隂衝要與安陽同田稍不及周

流蔡園田皆淤漫亦苦𡻕潦西山接太行産煤木饒為薪民性平坦近多

豪猾好以唇齒髙下人或隂籍大家過失伺𨻶則𤼵籍相脅知府陳䇿辟

其奸魁稍知戢矣湯隂安陽士喜負氣謝宦里居者多能自守不干 林

縣居太行下北有蟻尖亦地險也今設兵守之地僻止通晉貨他商賈罕

至自水冶至縣路隘不能行車民徤朴亦喜爭闘田多岡阜有積石惟南

川平衍宜桑𬃷黍榖麻菽木棉喜潦𢙣旱山産則甲於諸縣 臨漳居漳

衞之間田皆填淤沃衍無岡阜近漳水南決入安陽臨漳田𭣣畆皆十斛

或八斛民占田多者至七八千畆喜奢靡好愽然民性寛緩罕徤訟者

磁州西阻太行漳滏在前居燕趙相衞之間巖郡也衝要視湯隂田多沙

鹻罕𭣣民殊罷然有陶冶之利尚儉勤力 武安渉皆並山作邑民性徤

武喜訟以財自雄服室相髙武安最多商賈廂房村虗罔不居貨西據十

八盤要害地也東南北則沃衍又産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煤及堊土與渉田絶宜木綿渉則

産鐡及自然銅兩邑山多材木俱尚SKchar禱賽淫祀病惟事祈禳死則舉屍

瘞室中篤修佛事磁自趙周臣以文章為金人師至今多士也

彰徳府續志先年驛傳馬驢牛頭審編上戶應役雖五年一更非至傾

産不已也近年題 准徴銀募應民間甚稱便矣蓋驛傳之利害恆苦於

冐濫之騷⿰扌⿳丆⺝⿱冖友-- 擾行使之需索省差遣𫿞查覈此最驛傳興除之要領也舊例

州縣里甲輪役十年一周其該應者率計丁糧審編靡費不訾衝繁尤

萬曆六年郡守常公酌量繁簡議定㑹銀例分為三等公費必用者名曰

額支數最多帶徴備用者名曰待支次之其名曰雜支者備額外不時之

需又次之有餘抵作來𡻕正數㮣縣通融徴銀丁糧不滿百錢官擇殷實

人役主之𫿞為稽查銀有定額用有常度下之各屬通行宿弊頓革𡻕省

數萬金民頼以蘇此法之最良可行永乆者也

慶府志 田賦 孟子曰諸侯之寳三𡈽地人民政事今之守令古之

諸侯也籍田畆以定土地之廣狹而賦稅所由明籍戶口以知人民之多

寡而力役所由均二者實惟政事之大者懐慶三面限以山河𡈽地視諸

郡為少而賦稅視諸郡為多因地定賦犬勢之不均此則守令之不得以

自專者計賦派地小數之不均此則專於守令者然必知之明而後䖏之

當因考舊志以計田畆宗⿰糹⿱丿㤙 -- 總㑹田糧文冊以志原額起運存留之數使為

民父母一展卷 --卷(⿵龹⿱一龴)間而大數宛然在目田以頃計止於畆而毫釐不計焉糧

以石計止於升而圭撮不計焉銀以両計止於分而絲忽不計焉吏書防

細弊冊籍不得不詳君子識大體史志惟撮其要

屯田論 屯田軍士之所天也欲全軍伍先理屯田兼併於豪強𥝠易於

富室其所由來者漸矣然必處之有術行之以漸正徳五年遣京官清理

屯田意非不羙所用非人急⿺辶䖏無漸釀成寕夏之變屯田遂廢不講嘉靖

七年河南屯田憲臣革𥝠易歸本業亦SKchar恤之善政也處置無方搆訟至

今未已何者𫝑所必至情不可強也譬如買賣奴婢之禁仁政所當先也

犯者日衆亂由所階治家如治國有為者治禺畆而有餘無為者易百畆

而不足田荒蕪而賦稅何岀此則典賣者𫝑之所必至也強奪富人納價

之田而歸之本主是以拂人情而訟繁興且如人孰不愛其子豈待君人

者之禁匪利其財亦資其養也又況懐慶屯田與東明雜䖏軍民異省㑹

訟動必經年而貧富俱困山西諸衞屯田於直𨽻州縣如其比者尚多若

両省廵撫㑹文立為一定之法凡民買軍田軍買民田每畆𡻕輸銀五分

與本業主大約每畆三分在軍足以完両稅所餘二分足以備軍裝在民

三分足以備糧馬所餘二分足以供雜差軍買軍田則両稅隨輕重完於

管業外二分以資軍裝而近年所加地畆差銀一切革去若然則貧軍百

畆之田雖賣而𡻕得銀二両以資行裝田倍而所得亦倍之又何至於逃

哉雖有憲宦不在SKchar免雖有災傷復其三不復其二此雖遷就之説然亦

足軍士省詞訟之要法也

河南懐慶府知府紀誡謹 奏為地糧偏重懇乞通融以一稅法以蘇

疲黎以光 聖治事陛下惓惓無非以周天下之利弊而興革之甚盛

心也然政在宜民法貴通變使不審𡚁酌宜而徒沿跡以求通焉其何以

仰體 陛下勵精圗治之萬一也哉備員守職待罪應朝例得㨿見聞

直言利弊臣不敢妄越特以事関民瘼之大者敬為 陛下陳之思惟國

𥘉定賦止㩀一時𡈽地之荒熟起科𥘉未嘗有所厚薄於其間也彼開封

汝寕歸徳南陽等府先俱遭兵其時地荒故其糧頗少獨懐慶一府向未

䝉亂比其地方熟故其糧頗多糧之多少不過以地之多寡為率苟如此

其地如此其糧雖至今行之亦何有不可者但年乆𫝑異而各府之荒蕪

皆盡開墾如西華縣志洪武二十四年在冊地止一千九百九十四頃有

嘉靖十一年新丈地一萬九千七百七十頃有竒永城縣原地一千五

百三十頃有竒至嘉靖十一年新丈岀二萬六千六百一十九頃有竒在

二縣如此在他縣可知是土地實増倍於其舊則糧宜増而不增而顧以

其糧分灑之此輕者益見其輕也至於懐慶北枕行山南環黃河中流丹

沁年年衝壓則膏腴變為鹹荒者不下百十餘頃又且有封藩各墳址之

問占足以糧有包空之説而人之迯者相継先河內縣原編戶一百二十

餘里今併為八十三里修武縣原編戶六十里今併為二十九里凡他縣

亦皆𩔗是人迯而地漸荒則𡈽地已非其舊夫糧宜減而不減而復以其

糧包賠之此重者益重無怪乎懐慶之民日困征輸而卒無以自安也臣

奉 命守茲𡈽入其境見其民心竊恫焉隨㩀河內等六縣民楊光張相

等連名告乞俯念地糧偏累曲賜多方均減以延餘民等事因詢其故乃

查河南⿰糹⿱丿㤙 -- 總賦文冊懐慶一府共地四萬二千八百八十九頃該糧三十三

萬六百二十石如歸徳府七萬四百餘頃止徴糧六萬七千六百七十餘

石計其地懐慶不及開封等各府十之一二而其糧多不止於十數倍況

懐慶之地每二百四十歩為畆每畆徴糧一斗少亦不下八升五合其他

各府之地每四百八十歩為畆每畆徵糧二三合多不過一升甚者有數

畆之地而無一撮之糧以一役之微而免數畆之稅是懐慶一畆之地足

當各府三四十畆之稅懐慶不免有徴賦包賠之苦而在各府乃得以恣

飛詭影射之奸於此使不有以通融之則苦樂不均而懐慶偏重之累將

何時已乎伏望 陛下俯察臣言勅令戶部弔查黃冊與河南⿰糹⿱丿㤙 -- 總㑹文冊

一一對閲各府原地若干原糧若干今增地若干該糧若干復查懐慶

否衝壓有無開占該餘若干公視八府為一體惟計畆均糧可增則增可

減則減當統一之日立畫一之法則在在皆得以䝉其均平之澤也若開

封等各府猶堅忍偏護不肯一體通融必不得已姑先調停如糧數雖同

而起運存留有輕重之互異起運雖同而本色折色有省費之不倫即於

派糧之日酌量輕重定為規則將本府准改存留糧七分起運糧三分𥮅

每地一畆仍改重糧二升三合四勺輕糧五升四合六勺較之他府雖猶

重數倍比之徃年則畧輕二升所謂寛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矣若小灘

兊軍比之別項起運錢糧又為獨重或將此項重糧通行除免或量免一

半另改起運折色錢糧以充其數夫兌軍改而為折色則本色之費用可

輕起運改而為存留則輸納之艱勞可免雖不能通融均灑於一省之中

而救偏𥙷𡚁亦得以減重從輕於一省之內孑遺之民有更生之望而守

𡈽待罪之官亦得以勉修職業也惟 陛下留神臣愚幸甚生民幸甚為

此除具本外臣無任瞻 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

河內縣志驛傳 按驛所恊濟之規起於萬暦二年驛傳道某公所議在

立法之初不免嘖有煩言遵行洎今沿而未革動以舊規二字諉之而其

中有大不便者如河內一邑路衝民貧固所宜濟覃懐驛則有汝州西華

㐮城臨頴宻縣驢二十三頭矣河內逓運所則有濟源牛八𨾏半矣查本

縣驛傳銀內則又有恊濟開封郭店驛銀一百一十両彰徳安陽所銀㭍

百二十両夫濟者以彼有餘益此不足之謂也業已望濟於人而復濟乎

人於義何居且各縣相距近則二三百里逺亦不下六七百里轉觧既多

躭延而有司之催徴者則又以起運為急以站銀為緩尺一関提弁髦視

之而此中軒輶一至包賠應付稱貸出息種種苦累有不可勝言者額銀

未到之先已為冨家之二月絲而五月榖矣如之何不貧困而逃亡者衆

萬曆十八年按䑓毛公在題奏驛逓銀両先儘本府所屬徴派如本䖏

有餘方許恊濟鄰近驛逓不得議及隔逺地方其於前𡚁蓋洞燭之至於

浙江水程無驛派令恊濟河南等䖏覃懐驛有馬十三疋名曰南馬其觧

支之期難於同省十倍布政司坐委宣武衞百戶守候催提動經𡻕月曾

經按䑓㑹議以中省應觧京班柴薪抵南馬工食數畧相當而以浙江恊

濟之銀同起運錢糧徑觧兵部在浙中不得仍前視恊濟為不急之務以

容拖欠而本驛赴領於布政司亦不至令関提者䟦渉於數千里之遙應

役者待命於三五年之後也事雖未行其法殊便儻執舊規而無變計恐

將來之累有不可勝言者矣

武陟縣志 李日茂曰邑有黃河經其南沁河繞其北通舟楫便商賈可

不謂百姓之利哉顧黃性善崩淤而沁易衝決邑當其下流倐忽巨浸化

為桑田膏腴變為沙坵有糧無地有地者反無糧疆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易淆強弱相吞貭

成者無虗日奸民乗之又徃徃虗除實糧而盜種退灘空閑地者若固有

之因是旋丈旋除曽無一定之額糧日増而地日減吏書得以執其𫞐誠

古今一大害也蓋由官遷轉無常眎如傳舎𡚁孔難以悉窺或貪除糧之

羙名惜革奸之實力故日甚耳近奉文清丈築堆植樹計長乆也由此而

督修不廢執簿驗區即有坍塌沙壓可以䖏𥙷而亦不至於虗除庻額地

不失而民不偏苦矣此本邑第一事特詳之又曰沁之由來詢之士民皆

謂徃𡻕溢而不決故不隄防所以十五年開決入衞創及 藩府上持

簡科臣督治維時當事者日夜焦勞調集懐衞十縣人夫䟽濬堤塞費金

巨萬𡻕且飢饉百姓骨立梢草夫役之供㓶脂剜膏猶不克辦乃秋水時

𤼵沿河堤𭐏春築秋防而官民始多事矣懐衞諸邑可不恊力防守哉或

議石堤頋沁岸沙多泥少最易傾䧟惟豫物料覔老土⿰扌⿳龹丶龴 -- 捲埽築堤則鑿鑿

乎不可易矣邑地多沙易於植栁近經清丈曠田昭如苟相継種植十年

之後不患無料而民可息肩矣

懐慶府志藩封

論曰酌古凖今立法者本乎上體情盡變行法者存乎人近制宗藩條

例至詳至備矣立法之始而 宗室猶稱不足以行法者之未善而不

能體乎人情也前此有司支給不時以致貧難 宗室踰年先賣亦如

貧民二月賣新絲所得不及其半雖有善處者亦不過為豪民繼富耳

請改𡻕支為月支而月不過五蓋以聚多則昜蕩分少則易節無期則

難待有期則可計日也若三科定賦先計封域月支所有𡻕𥙷所缺民

不加賦而 宗室自無不足矣此百世之活法也河南藩封七處其六

處本土存留米麥足以供用惟開封所入不足以給所出計開封與舊

屬歸徳四十三州縣夏秋糧幾八十萬𧺫運幾三十萬存留幾五十萬

內除鈞州三萬六千五百石以供 徽府宗室及官吏師生之用餘四

十六萬以六萬為𡻕徴脫欠及別貯之數其官吏師生一科𡻕用不過

五萬再以五萬𥙷四衛軍伍屯糧之不足尚餘三十萬以供 藩府分

作十二月每月二萬五千石上自 郡王下及庶人各計其定分足十

分則皆十分足五分則皆五分大約中尉月得實米三石銀一兩折三

石以供薪𬞞將軍以八 王以十是為月支所有外六府惟彰徳無餘

其五府藩封科計足本府運其有餘以𥙷 周藩之不足是為𡻕𥙷所

缺又今稅糧一切折銀若起運地逺猶可也存留折銀不過為官省𭣣

盤大戶省搬運耳殊不思民田産粟不産金未免以粟易金 宗室及

官吏軍士食粟不食金未免以金易粟此納者支者皆稱困也(⿱艹石)別府

折銀本府徴米雖中尉亦月支實米三五石又何有不足哉

慶府志京邉戍役論 承平日乆人恥為軍強壯富室家居而老弱

貧人應役四方征調臨期揀選夫弱中選強安得其強與其臨期選征調

之軍於京營孰若先時選應役之軍於衞所衞所選軍先比其年年齊則

比力力齊則比家比年者二十以上五十以下也比力者力有強弱兼之

藝有短長也比家者業有貧富兼之兄弟有多寡也若夫作其氣而不靡

則略舉漢家人賜一級之法使正軍不與凡民齊除去中唐主將困辱占

役等之奴𨽻之弊操演之餘一切雜役悉除所可慮者監司既不親細事

守令又不逹軍情不過取具冊籍於衞所而衞官夤縁之弊一畨選又生

一畨害此則原設清軍屯田與各道守廵官𫿞法而善察本兵授之以成

規可也昔魏選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

百里  式事軍士支糧自負為   顧人減其十一今亦不湏別較

但依旗牌入倉如伍按隊齊給弗勝弗得匪人連坐選之精則自無委靡

之習待之厚又有以作其敵愾之氣未著伍而兵已強矣我 朝軍伍之

制每軍百名統之以百戶千名統之以正副千戶五千六百統之以指揮

七員漸增至二十餘員使在衞則為管軍之官征操則為領軍之將豈使

之食厚祿安坐於家而付軍士於他人置征戍於罔聞哉今外衞指揮千

百戶勤事京邉者十一安坐衞所者十九是以營操之官已非在衞之官

一旦出征推選將官又非營操之官倉卒數易軍不識將將不識軍豈兵

法晝𢧐目相視夜𢧐聲相聞之術乎豈一體相待如身之運臂臂之運指

者乎夫軍不離將人人所知軍既分為春秋兩班設官將欲何為乃不與

偕行請如舊例毎衞五所分定春秋京邉四班且如前後二所春操即二

所之千百戶盡數與俱而指揮都指揮中分其半左右中三所秋操即三

所之千百戶盡數與俱而指揮都指揮亦中分其半營操得人在比試覈

真之後自後弓馬噐械閑熟者即𬋩營𬋩隊其不能者照今京營事例編

作什伍常班管千軍者即囬衞管衞印者也管隊者即囬衞分衞事管所

印者也常班者即囬衞閑住者也患病縁事即以舎人𥙷伍在京一班脫

伍即在衞一𡻕不得支俸懲𭄿之道激勵之方在是矣此皆軍官本等職

分不容假借不愈於今日撫按官推選軍政別途訪求乎軍有缺伍即責

問原來之官不愈於今日在營缺伍始申於部部行都司都司行衞所比

秋班將至而春班九轉移文猶未周乎

曲洧新聞虎牢關在汜水縣西其東近滎陽皆坦夷道入境地漸高峻至縣

城下突起一山如萬斛出西郭則亂嶺紛糾一道迂迴其間㫁而復續使一

天荷戈而立百人自廢信乎爲雒陽之門戶矣

雒陽西至新安道路平曠自新安西至潼關殆四百里重岡曡阜連綿不絶終

日走硤中亡方軌列騎處其間硤石及靈寳闅鄉間尤爲險要古之崤函在此眞

所謂百二重關也周在東不能西禦秦唐在西不能東禦祿山悲夫

邵氏聞見錄 洛中形勢郟鄏山在西邙山在北成臯在東以接嵩闕塞直

南屬女八連荊華至終南山洛水來自西南伊水來自南右澗水左𤄊水隋文

帝登邙山對𨶕塞而歎曰眞天闕也今之洛城也周公所卜在其西北郟鄏二

山相屬定鼎於郟鄏是也前臨澗洛二水故曰穀洛鬬將毀王宮也洛誥曰我

又卜SKchar2水東亦惟洛食東漢洛陽是也在今洛城之東十八里跨洛水前直

轅北屬邙山極平遠西晉後魏皆都焉晉又築金墉城在其西北其山川秀⿰氵閠 -- 潤

有餘形勢雄壯差不逮長安長安東崤華函東南荊革以屬終南山西南太白

雞足山又西秦隴岐山北梁山東北雷首中條山與平陽諸山相屬涇渭滻澧

滈澇潏之水在其後前左右以入於河故堯都平陽舜都蒲坂周都岐山文王

都豐武王都鎬秦𥘉建國於秦後遷岐山之陽今寳雞是也穆公羽陽宮故基

三良墓尚存至始皇都咸陽跨渭水為阿房宮西漢都秦宮之東今未央長樂

章臺諸宮城闕尚存隋文帝𥘉都漢宮後遷稍東枕龍首渠山築長安新城制

度甚壯南接華嚴川以祝南山北臨渭水城南北三十餘里東西二十餘里漢

未央宮在其苑囿中唐因為都又起東內今舍元殿太液池故基尚存又起

南內謂之興慶宮令池殿故基亦在自東築夾城複道南至興慶宮又南至曲

江東跨灞滻以屬驪山山上起羯鼓望京樓山下起華清宮宮有溫泉以白玉

石為芙蓉出水為御湯蓮花湯太子湯百官湯其宮闕北臨渭水由華清宮東

離宮相望以屬東都自堯舜周秦漢唐都城皆相近高山大河平川沃野形勢

壓天下洛陽民俗和平工宜花竹長安尚有秦漢游俠之風地多長楊花老槐

耕桑最盛古稱陸海前代英雄必得此然後可以有為 洛城之南東午橋距

長夏門五里蔡君謨為記蓋自唐以來為游觀之地裴晉公綠野莊今為文定

張公別墅白樂天白蓮莊今為少師任公別墅池臺故基猶在二莊雖隔城高

槐古柳高下相連接午橋西南二十里分洛堰司洛水正南十八里龍門堰引

伊水以大石為槓互受二水洛水一支自後載門入城諸園復合一渠繇天門

街北天津引龍一橋之南東至羅門伊水一支正北入城又一支東南入城皆

北行分諸園復合一渠田長夏門以東以北至羅門皆入於漕河所以洛中公卿

庶士園宅多有水竹花木之勝元豐𥘉開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諸園為廢花不皆

枯死故都形勢遂減四年文潞留公守以漕河故道湮塞復引伊洛水入城入

漕河至偃師與伊洛匯以通漕運𨽻白波輦運司詔可之自是由洛舟行河至

京師公私便之洛城園圃復盛公作亭河上榜曰漕河新亭元祐間公還政

歸第以几杖罇俎臨是亭士女從公遊洛馬

雒陽 故宮 承光宮竇後殯梁貴人於此 洪 範宮宣帝柳後居此 南 宮在縣東北廿五里故洛陽城中在秦

時已有南北宮漢髙帝五年二月西都洛陽五月置酒南宮問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能用三傑亡年上從複道見諸將偶語用張良計封雍齒用更始馬奔觸

北宮鐵柱門至光武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蓋自髙帝迄於王莾南北宮武庫皆未嘗廢秦雖都關中猶倣東周之制建宮𨷂於洛陽按蔡質漢儀曰南宮

至北宮中央作大屋複道左右十歩一衞両宮相去七里 永 安宮獻帝皇太後居此 通 天宮鑄九𪔂䖏 永 樂宮

靈帝母居以 青 龍宮置九𪔂䖏 建 康宮漢宮 長 信宮 濯龍宮漢威帝宮 邯 鄲宮

長秋宮 德陽宮 東平宮 胡桃宮以上四宮後宮 桐 宮和帝隂後居此 長 楽宮 池

陽宮 飛龍宮 含章宮 建禮宮  廣懐宮 明禮宮 司馬宮 閶闔宮

 西華宮 雲龍宮以上俱漢宮 太 𥘉宮在古皇城北光宅元年 望 春宮 凌波宮 

羽宮俱在禁𫟍中 洛 陽宮 合壁宮洛水支渠榖洛水㑹故名  翠  微宮 冷泉宮 髙山宮

 龍鱗宮 明德宮 月城宮 青城宮 萬象神宮大夀等年武後常享此宮 太 極宮

  弘義宮 太安宮 通義宮 躍龍宮  慶善宮 太和宮 大明宮 蓬

 萊宮 含元宮 迎仙宮東之斬張易之昌宗扵此廡下  玉  華宮 九成宮 萬年宮 奉

 天宮 三陽宮武后幸此  興  泰宮 上陽宮一名西宮麟徳二年建臨南臨洛水西距穀水東即宮城北連禁𫟍宮內

 西距榖水東即宮城北連禁苑宮內正門正殿皆東向提象正殿日觀風其內別殿亭觀九所虹梁跨穀行幸徃來天寳五載以後貴妃專𠖥後宮人無復近

 幸矣六宮有羙色者輒置別所上陽是其一也後武后失𠖥亦居此 興 慶宮 華清宮 溫泉宮 仁智宮

 萬全宮 紫桂宮 飛龍宮 望賢宮 九曲宮 魚藻宮 新沼宮 咸宜

 宮 積翠宮 青女宮 芳桂宮 積善宮 金城宮以上俱唐宮 建 昌宮

 上関宮 正陽宮周主約司馬消難女為正陽宮後  興  聖宮荘宗即位扵魏州以子斷継岌苗宇居此 武 成宮

 以上俱五代宮 永 安宮文帝獨孤後宮  𩔰  仁宮焬帝宮也南接皂溝北跨洛濱發江南五嶺竒材異石及海內竒木異草珍禽異獸

 以實其中 天 經宮大業元年建四時致𥙊髙祖 避 暑宮  飛仙宮煬帝建以上俱隋宮故殿嘉徳殿

後所 玉 堂殿中光𥘉建 崇 德殿 章徳殿 承福殿 千秋殿 溫明殿 萬

𡻕殿 宣明殿 黃龍殿 和懽殿 華光殿劉寛楊賜侍講於此 含 德殿 章䑓殿

 崇元殿 天祿殿 卻非殿光武建武元年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 溫 𩛙殿 迎春

殿 夀安殿 永寕殿 樂成殿 靈䑓殿 北閤殿 嘉福殿文帝崩此 陽 安

殿 長秋殿 德陽殿桓帝時有蛇見此 宣 德殿梁氏寢疾於此以上俱漢殿𩔰陽殿明帝后止殿

觀徳殿 大極殿明帝建在南宮 昭 陽殿 九龍殿 芙蓉殿 九華殿 建始殿

文帝建於此朝群臣近濯龍祠 式 乹殿魏主為諸僧及朝臣講維摩經於此 崇 華殿青龍二年以上魏殿 百 福殿

 睴章殿 景福殿 崇賢殿 明光殿爾朱榮見帝於此 𦗟 政殿以上六殿𣈆殿 建 德

殿後趙石勒擬太極殿建遣從事中𭅺任汪工匠五千人採木乹陽殿東都正殿 脩 文殿貯書之所 觀 文殿以上隋殿

 洛城殿載𥘉元年武后策問貢士於此殿試貢士自此始也  麗  春殿 觀風殿 麟趾殿在御 武

 成殿光宅元年甲子武后御此殿皇帝帥王分以下上尊號  紫  宸殿內朝也在乹元殿後自𫑗太後臨軒之後常御此殿 甘

 露殿 成象殿 永寕殿 崇勲殿昭宗時以洛陽宮前為貞𮗚殿後為崇勳殿 貞 觀殿高帝崩此

 集賢殿 揺光殿 同明殿在億𡻕殿西中宗常御此以見群臣 億 𡻕殿在集賢之西 芬 芳殿

 嘉豫殿妃朝太後於此  乹  元殿玄宗開元五年幸東都將行大享之禮以武太后所修明堂有乖典制遂圻依舊造乹元殿每臨御依正

 殿元日冬至於此受朝賀 天 興殿 文明殿  垂拱殿 廣夀殿 天和殿 崇微殿

 思政殿 延春殿 武德殿 長生殿武后寢疾於此時張柬之斬易之昌宗進逼於此殿 金 鑾殿

 夀昌殿 玉華殿 長夀殿 德昌殿在洛陽宮西門內  乹  陽殿在洛陽宮中  嘉  興殿

  含樞殿在三陽宮  射  殿 講武殿  長春殿 㪚甲殿 光明殿俱在太內開寶年修

 流杯殿 弘徽殿在麗春䑓北有東西廊南有亭子作渠九曲以上俱唐殿 文 明殿開明元年改貞觀殿為文明殿蓋洛陽

 宮外殿也 金 鑿殿梁乹化元年以敬翔為大學士  中  興殿唐荘宗同光二年崇勳殿為中興殿 正 武殿周主於壬

午大醮於此以上五代殿  神  御殿景德四年車駕朝𨹧因幸西京癸酉詔以太祖誕生之地建為應天院中置此殿圖繪聖容

 興先殿太祖殿 帝 華殿太宗殿 昭 考殿真宗殿俱慶曆中建置 三 聖殿在齋宮即上三宗也以上

殿故𨷂朱雀𨷂 蒼龍𨷂 元武𨷂 白虎𨷂 象魏𨵿東京賦雲建象魏之兩觀旌六興之舊章

文選注云立兩觀者欲表明六典舊章之法以垂於象魏 凌 霄𨷂魏明帝建 閶 闔關西京記東都城有閶闔𨷂在映日堂東隔城之

上𨵿北及南皆有𮗚象䑓唐所置也 故 署嘉徳署 丙署俱漢故樓周侯樓在古洛陽城周公所制城上百步有

 慶 雲樓 伺星樓 鳯凰樓 鳷鵲樓 儀鳯樓 翔鳯樓俱𣈆 洛 城

南樓皇城之內西南曰洛城門門內即洛城樓中宗嘗御此樓 則 天樓則大門樓也武后曽御此以赦天下 浴 日樓在上陽宮

 廣 達樓在御 太 清樓 紫陽樓 日樓 月樓俱開寶年修 龍 門驛樓

 五 鳯樓後梁太祖即位羅紹威取魏良材為之 崇 虗樓元魏建于禁中齋戒則居之故閤仁夀閤漢武帝篤

好文雅明帝継𮜿尤重經述四方鴻生鉅儒負囊而至石渠蘭室彌以充積又以東觀及仁夀閤新集書命枝書𭅺班固傳毅等掌管 金 光閤

 崇禮閤𣈆惠 文 威閤 青陽閤 朱明閤 承休閤 安樂閤 白藏閤

  𩔰仁閣 崇明閤 章德閤 飛雲閤 安性閤 長安閤 鳯閤光宅元年武后

 延 夀閤 右通閤 廣內閤 秘書閤 麒麟閤 石渠閤 天祿閤

在洛陽南室 尊 賢閤以上俱隋唐閤 故 䑓周公䑓在縣東周公輔成王朝㑹諸候之所隋末李宻㩀金墉築𥨊(「爿」換為「丬」)室扵此䑓之

 雪 䑓周家所造以貯圖書珍玩 誃 䑓周景王築 逃 責䑓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與庻人無異乃止䑓一逃

避因名以上周䑓  觀  象䑓漢築於東都 雲 䑓在水南呆漢明帝圖𦘕二十八功臣於此 凌 雲䑓在舊寕陽門外

魏文帝築髙二十丈登之可見孟津䑓上樓𮗚極精巧 闘 鷄䑓魏都洛陽明帝築闘雞䑓趙王石虎以芥羽⿰氵𭝠 -- 𣾰砂闘雞於此 九 華

黃𥘉七年壬子駕還洛陽三月築此䑓 靈 䑓高三丈在平昌門外南明堂北有靈䑓  闘  冨䑓𣈆石崇王凱闘冨於此故名

  鹿𫟍䑓 閲武䑓 含章䑓 麗春䑓 麗日䑓 麗青䑓 建楽䑓 日

輪䑓 雲光䑓 黃龍䑓 千秋䑓 萬𡻕䑓以上俱隋䑓  燒  經䑓在白馬寺前 涼

裴度綠野堂 黃 䑓唐太子有黃䑓種瓜詩 宿 羽䑓武后宴此 飲 酒䑓唐秦王築李宻曾飲酒於此故名

龍虎䑓李宻築此二䑓以閲武故名 文 昌䑓 肅政䑓 鸞䑓 麟䑓光宅元年武后改置以上唐䑓

故亭都亭張綱埋輪䖏 冨 夀亭縣北三十七里明帝𩔰節陵𦵏此 臨 平亭 士卿亭馮異引軍渡河與勃

戰於 凌 雲亭 凝碧亭 平亭縣東北四十里原陵𦵏此 宣 德亭近郊地光武立郊兆於此 平 城

門亭 上西門亭 上東門亭 夏門亭 小𫟍門亭 雍門亭 廣陽門亭

 開陽門亭 耗門亭 津陽門亭 榖門亭 中東門亭以上俱漢亭 含 蓮亭

 芬芳亭 芙蓉亭 夕陽亭𣈆賈充出鎮百依餞送此日西士六𡉙曜亭在御 神 和亭 舎

象亭開元中拜張從等為學士於此亭 故 堂明堂中元元年唐武后重修 玉 堂在洛陽南宮漢靈帝脩 萬

年堂漢孝文帝文明太后乃於永固陵東北十餘里營長夀宮遂有終為瞻望之至及遷洛陽乃自表𤄊西以為山陵之所而方山虗宮號曰萬年堂

 萬金堂漢靈帝中平二年造於西園  纂  食堂在縣西南即長夀宮以上漢堂 天 堂唐於明堂北築此五級以瞻天象

  螽斯堂 休徴堂 延壽堂 仁夀堂 緩𥙷堂 含芳堂 樂日堂 椒

 華堂 芳音堂 𩔰成堂 承光堂 五福堂 嘉寕堂 尭母堂 永光堂

 以上十五堂俱在𣈆宮中 光 極堂 茅茨堂 長夀堂 宣極堂 星槎堂 清徽堂

 凝間堂 華休堂 九華堂 雲毋堂以上十堂俱在後魏宮中 故 園憲園在縣東北沖帝母虞美人

 拜憲園貴人 敬 園漢安帝祖母朱貴人園  逍  遙園後漢 濯 龍園𥘉名芳林𫟍東漢時制  廣  成園

 漢順帝永和中曽幸此 石 𥘉園魏明帝宮中園 平 樂園漢魏平樂觀之地即今城東平樂保是也 西 林園元魏主朝

 太后於此文武侍坐酒酣迭舞 春 王園晉名園也  華  林園𣈆武帝泰始四年二月幸華林園與群臣宴賦詩洛陽圖經曰華林園在

 城內東北隅魏明帝𧺫名芳林園齊王芳改為華林  藥  園在冝人坊唐有太常藥園 榆 柳園亦日西御與獅子園相對 新 御

 園在崇德坊 冨 春園在城東唐元白題詠於此  獅  子園謂之東御園脩行坊 太 平公主園在積善坊

 㑹節園在會節坊開寳中車駕在西京幸此景徳𥘉命帥臣內聀飲射於此園 故 池上林池  鴻池上林在縣東鴻池在

縣西二池俱漢建𥘉詔閒 九 龍池 靈芝池 御龍池 白石池 濯龍池以上五池俱東漢間

天閠池黃𥘉五年鑿  鴻  鴈池 流化池 九州池 九江池在仁智殿之南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魚鳥

翔集花卉羅植 漢 汜池明帝鑿種芙蓉於中 碧 海池 元武池 流觴池 鴈池 神泉池

 旋鴈池 天泉池 流杯池 香泉池 隂流池 鳴鶴池 天淵池黃𥘉五年

穿有文帝九華叢殿 洗 頭池在清微堂外以上魏池  舎  利池 都亭池 芙蓉池 潛靈地

綠陂池以上五池西𣈆池 凝 碧池 芳夏池 九曲池 上林池 放生池在時泰坊

櫻桃池在李仍叔園內  積  翠池太宗曾宴群臣以隋為戒 陂 池經注曰東西千歩南北一千歩以上隋唐池 故

橋伊橋伊洛水溢壊此橋 冨 平津橋在洛北𣈆杜元凱所立 石 橋魏建在縣城東廣莫門外後唐明宗曾於此諭將

野坂橋魏太宗南平孟津命杜預編次大船作橋以濟六軍 天 津橋在縣南洛水上隋焬帝使宇文愷營東都成用大䌫維舟以鉄鎻鈎

連南北夾路對起四橋為日月表勝之象以象天河故曰天津唐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宋建𨺚二年四月西京留守向拱脩天津橋咸甃石為

 腳髙數丈銳其前以䟽水勢石縫以鉄鼓絡之詔褒羙即邵子聞䳌䖏宋禮部員外郎謝祥𢰅記𡻕乆碑字剝落不可讀碑移府學𣠄星門內 金 橋

 唐呉融金橋感㒷詩 望 僊橋在通濟坊 午 橋在定𪔂門外唐裴晉公莊也 中 橋 利渉橋二橋唐咸亨三年建

 俱在天津橋東上元𥘉司農卿𮧯機移中橋扵安象坊向長夏門 永 濟橋近天津橋唐神龍𥘉六月大水壞此橋 通 遠橋

     俱在時雍坊 七 里橋 鎮國橋唐端拱三年洛水溢壊此二橋  橋  唐白居易與客十五人曽逰晏扵此

 黃道橋 榖水橋 分洛橋 重津橋政和四年宋䁀奏西京端門前考唐洛陽圖籍舊有四橋曰穀水曰黃道在

 天津橋之北曰重津在南並為䟽導洛水又橋之西十里有石堰曰分洛橋自唐以來引水為渠東南入伊 洛 陽橋架洛水上 故 𫟍

 萆茥𫟍 靈昆𫟍漢靈帝光和二年作二𫟍𫟍惟萆茥𫟍有二一則東周一千五百歩中有魚梁一在西周一千二百歩俱在宣平門外

  髙望𫟍 芳林𫟍 長利𫟍 陽徳𫟍 漢平𫟍 廣成𫟍 萬𡻕𫟍 始

 昌𫟍 𩔰陽𫟍 濯龍𫟍上林𫟍漢質帝較獵於此 鴻 德𫟍 平樂𫟍以上俱漢𫟍

 鹿子𫟍 桑梓𫟍俱魏𫟍 㑹 通𫟍 河西𫟍 芳華𫟍大業間置 西 𫟍隋大業元年建距上

陽宮七里𫟍墻周廻二十六里北距邙山西至孝水南帶洛水支渠穀洛二水㑹於其間故自𫟍引之為渠以連於河上好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逰𫟍中作

清夜逰曲於馬上奏之  禁  𫟍在皇都之西北距北邙西至孝水伊洛水支渠二水㑹扵其間周廻一百二十六里中有一宮南京記東都苑隋曰

㑹通苑又改名芳萃神𫟍周迴一百一十大里東面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故門宣鼎門帝王世紀曰周成王

定鼎郟鄏其南門名定鼎蓋九鼎𠩄從入也餘門無考 平 城門午洛陽南宮城南門也蔡邕曰平城正陽之門與宮相連邡𣏌法駕所從出者

 上西門 雍 門 廣 陽門津陽門 中 東門 上 東門 小

𫟍門𫑗 開 陽門 耗 門 榖 門 夏 門亥以上洛陽城十二門名 鴻 都門靈帝時門

蔡邕立石經於此門外 𩔰 福門即明福門避中宗諱改𩔰 冝 利門 神龍門 宣平門 司馬門

 濯龍門 飛兎門 含章門 敬法門 廣徳門 明禮門 望鍾門 神

仙門 含德門 建禮門 𨚫非門 㑹福門 萬春門 千秋門 神獸門

 銅龍門 金馬門 止車門 南端門 白虎門 蒼龍門 春興門 長

秋門  威興門 金音門 泰夏門 閶闔門 西華門  東華門 丙福門

  丙舎門 永巷門 金牙門 不老門  章䑓門 元武門 南掖門 朔

平門 南端門𨷂南方正門  應  天門中南  崇  賢門 金 遹門西 盛 𩜹門

神處門徳陽殿西門  九  龍門嘉徳殿門  廣  義門  神虎門  雲龍門以上三門洛陽宮門  金

啇門 冝春門  青𤨏門王𠃔傳呂布駐馬青𤨏門外以上俱東漢宮殿樓閣上門名  津  門城西  建  城

門  寕陽門 永樂門 喜德門 盛化門  青𤨏門  鴻都門  承明門

殿南門朝群臣處陳思王詩謁帝承明廬是也 雲 龍門以上三國魏都洛門名  建  春門  東陽門惠帝敗牽秀扵此

 清明門  廣  陽門西面苐一門  西  明門  閶闔門西  開  陽門  津陽門

宣陽門  大  夏門  廣莫門  平  昌門以上十二城門名  千  秋門  神武門西

  上  東門宮東門惠帝幸此以上西晉都洛門名  建  春門  東陽門 清陽門 開陽門

西明門  西陽門  閶闔門  承明門  大夏門  廣莫門  朱明門  思賢

門  平昌門  宣陽門  朱華門  乹明門  千秋門  長夏門  光極門

仁夀門  啔夏門  上秋門  招德門  厚載門 納義門  止車門  雲龍

門  神虎門以上後魏都洛門名  端  門大業二年正月東京成夏四月庚成帝自伊𨷂陳法駕千乗萬𮪍入東京辛亥御端門遂定都

烏  建國門  上春門 上東門  建陽門  永通門  長夏門  定䁀門

厚載門  徽安門  嘉靖門以上都城十一門名  東  西門  太陽門 左掖門  右掖

門  延福門  則天門  順天門  永泰門  建明門  宣仁門  東明門

西明門  寳成門  由儀門  咸安門  興泰門  麗景門 永康門  光政

門  凌度門  閶闔門 元武門  東華門  西華門  蒼龍門  金虎門

乹陽門  㑹昌門  章善門  景運門  𩔰福門  光福門  乹元門  欽明

門  重華門  義和門 大業門  永巷門  永安門  荘敬門  宣和門

昇得門  榮元門  緑波門  交㤗門  𨺚業門  觀文門  正義門  麗日

門  宣道門  至靜門  嘉蘭門  通善門  龍光門  明華門  雕綺門

嘉猷門  芳輝門  花光門  含光門  溫玉門  繁露門  花梁門  儀鵉

門  芳音門  重壁門 光華門  懐芳門  壁月門  文綺門  輝景門

臨華門  和義門  太和門  重光門  安寕門  承福門  嘉豫門 上陽

門  望春門  逰義門  禦寒門  進食門  進馬門  和春門 春華門

懐風門  景陽門  白虎門  圓壁門  䂀儀門  明福門  脩文門 方諸

門  成象門  廣陽門 金光門  𩔰陽門  含嘉門  興教門以上宮殿樓閣等各皆隋

焬帝都洛門名  建  春門  永通門  上東門  麗  景門  宣曜門西  定  䁀門

 長夏門  厚載門  安  喜門  徽安門北門 以上東都城門周五十 二里九十六歩   雲    龍門

 神虎門  端門皇城正門  九  龍門  順天門  承天門  則天門  昭陽門  雲

 霞門  金華門  神龍門  光順門  元英門  南風門  嘉禮門  東光門

  弘禮門  嘉福門  重光門   宣明門  弘教門  崇教門  元化門  興

 安門  雲昭門  芳林門 日華門  月華門  通乹門  望先門  延喜門

  宣仁門  重明門  長樂門  光範門  乹化門  宣政門  敷政門  延

 福門  萬夀門  興善門  含章門  膺福門  金清門  延義門  金鑾門

  千秋門  延和門  章善門  安上 門  門逺門  延興門  金明門  春

 明門  明德門  啔夏門  玄武門在北𨷂外薛思行等蹔中宗至此誅二張以副衆望  安  花門  通

 化門  金光門  延平門  朱雀門  光化門  廣運門 永春門  永安門

  嘉徳門  恭徳門  安仁門  歸仁門  納義門 太極門 元武門 安

 禮門 元徳門  通明門  嘉猷門  延明門 永福門  嘉善門  丹鳯門

  奉化門  延政門  建安門  興福門  應天門 興教門 光政門 明

 福門  崇賢門東都皇城南靣三門中曰應天左曰興教右曰光政光政之北曰明福明福之西崇賢其內曰集賢殿集賢之東日億𡻕殿

  觀預門  崇明門  含曜門 昭訓門  紫宸門 昭慶門 太和門 嘉

 預門  安 門   春門  㑹昌門  運 門 提象門 星𨇠門  觀風門

  垂豫門 上陽門  望春門  延秋門  靈光門  籠煙門  靈溪門 朝

 陽門  靈圃門  望各門  賔曜門 承福門  含嘉門  宿章門 安福門

  景福門  乹元門  德昌門  延慶門龍朔元年帝晏群臣外俱於此  韶  華門 拱星門

 以上皇城宮殿門皇城周十八里三百五十歩皆武后都洛門名  延  喜門  承福門以上後唐都洛門名  啔  明門

 光政門以上後周都洛門名故室溫室  舒涼室 清暑室 氷室 延涼室以上漢室 含

 章室 故 觀鼎觀在洛水上即成王定䁀處  平  樂觀漢靈帝大發四方兵講武於此𮗚  承  祿觀王慶居之

  承風觀  増善觀 千秋觀 鴻池觀  泉城觀 揚威觀 石樓觀以上七𮗚

 在南宮俱漢觀  凌  霄觀明帝 都 昌觀 百尺觀  緫章𮗚 翔風觀  崇文觀

 廣望觀  閬風觀 臨啇觀 髙樓觀 承雲觀以上俱魏𮗚都水使者陳熈造

嵩縣志食貨

花實之毛金石之品鱗介飛走蠕動之屬與隣邑同惟稲視他邑為多

然稲滋於水水資於伊伊能滋稲亦能決田雨澇水溢由山走川𫝑如

建瓴潰蕩圡肉掬為沙石數年以來田曰損稲日寡而民有逋賦𡨚矣

則夫障岸堙決損髙下䟽支分𫝑取賈魯之三䇿而酌用之使水不為

災亦司𡈽者責也至語山川之産則冶金之礦為利實巨南召內郷盧

氏永寕與嵩同之無事則封塞廵防取民守之一有𥨸𤼵則徴調攻伐

取民用之礦之為民害也奚啻悍倭驕虜之⿰扌⿳丆⺝⿱冖友-- 擾攘哉蓋嘗論其治之之

法有二曰塞與開而已務塞之道者嚴保甲申儆守㨿要害禁爐冶緝

供給移粟移民之近礦洞者此塞之之術也務開之道者請命於上厲

禁乎下約隣封守分地估民取之而令亷能主之此開之之術也就二

者而論之則淺冝開𭰹冝塞冶金寡冝塞多冝開蓋礦入既深則鑿石

成洞曲折之間動數十百丈使含煙實𡈽於一窟之中即有𥨸伐非假

旬日之力雖衆無所用之其塞之也固冝惟夫其𥘉露也淺在𡈽石沙

礫之際彼取之者既無錐鑿之艱而我又不得施其封塞之計且當崇

山峻嶺之問風雨晝夜之晦明林莽豺虎之出入此彼亡命者之所樂

聚而我防禦者之所易奪也即使守之然抑豈能以持乆哉故塞不如

開冶金寡則𥨸者衆費而薄入利小而害大人不樂取之矣故塞之易

冶金多廣者日千貫次者日百貫時刻穵鑿則丐子𭧂冨人人將甘心

焉譬之聚腥在幾則群蠅攻之撲之則去撲己即來以是務塞與撲蠅

同矣𫝑非官造公採穵之既深取之既竭而其害不止也故又冝開䆒

而言之塞則治其標開則攻其夲塞則資盜開則資公塞則免禍於暫

而終有害於民開則上利乎國而下亦利乎民矣

南陽府志田賦

論曰占田於民則入賦於君制也三代以上賦民之法最善逺莫㝷矣

降而唐世有租庸調法猶為近古我 國朝多用之者則有租有戶則

有調今之稅糧是已有身則有庸今之均徭是已 祖宗二百年來率

用未聞不便近因均徭告困更以一條鞭徴焉夫役之一年休之九年

成法於民甚佚民猶至困豈誠困在分年甲哉𡚁在甲分有貧富丁産

有厚薄SKchar免有重復人戶有𧠺避而後財力有詘爾里必十甲甲必十

戶其𥘉貧冨豈大懸者惟SKchar免為數則有不齊又有射利之徒各家占

籍以重免由是無免之家其役始重役重而力不支産必入於巨室巨

室得之復免而小民之役愈重中稍豪猾更擇輕所轉投之而存者遂

大困矣建議者不謂役之不均由前四弊而謂不均在分年甲廼𩔗計

而年徴之弊非不稍革役非不稍均特無甲無徭無年無輸㡬若昔人

所云一年強在城中也即有司盡無⿰扌⿳丆⺝⿱冖友-- 擾里正盡無需郷閭之民褁糧走

州邑伺輸納身亦有費況費不止乃身哉是均年之法殆不若均甲之

當也稅糧之科𧺫於地畆則猶守之成法而近又多告不均矣南陽部

中南召為甚成賦率以則壌南召雖磽瘠困何此極其至此極則豈盡

其墳埴歩武間也豪右兼併而𭔃之外邦或假之屯蘌甚有與地貧民

不𭣣其直而令代納倍糧身則藝無糧地名曰佃糧貧民不能給則必

棄捐󠄂鞠為茂草冨民或轉鬻則轉承襲終為閑原荒愈乆愈不可耕愈

乆愈不可考而國之額糧不可少斯追胥旁及取盈焉且相率⿰區支 -- 敺之捐󠄂

瘠矣計無所岀廼以丈地均之意豈不善顧主其亊者𫝑不能履畆而

覈必有托之乎人其人或怠於事或汨於利鮮一一肯以實告由是地

雖丈而糧終不均民且𧺫囂然訟上之人見其訟則為更丈丈至再三

版籍日繁稽察日難而奸蠧日廣且每每為公私擾淹起徴期今南召

稅糧不得𣲖者垂二年矣與其徒勞若此孰與明為要束嚴為賞罰使

有𡈽者各首其實而後官為覆覈逸且有成哉嗚呼均年之法時論方

尚之也均甲之事畏而莫行者也丈地之舉知不易而不得不為為之

且難其人者也然則 祖宗畫一之𧠺易簡之政果終不可復㢤果終

不可復㢤

鄧州志 鄧州三縣諸陂堰漢南陽太守召信臣杜詩相継經營

視他郡邑為盛自漢以來代有修廢 國朝正徳間知州程鵬清

理始復陂堰之舊嘉靖三十一年知州王道行重修三十三年夏

鉗盧陂旱三郎堰水決堤盡壊餘陂俱未耕穫民各赴當道告行

知州張僊勘議議曰𠎣至州思昔人之偉績為今時之不利因求

其故遍歷諸陂知鄧水利之大者無如鉗盧三即二䖏鉗盧昔引

刁河之水以SKchar田今河為連𡻕隂雨澎湃衝繫日就而下陂地為

九岡八灣之浮𡈽所積日就而髙河既不可引之於田惟築堤瀦

水盡堤之外彌望皆丈量有糧之地開退水渠於上則水為漲壅

普害於有根之地開退水渠於下則蓄水不多無𥙷於   稼

民見害而不見利已有明徴三𭅺堰    石以起堤門下亦

無硬石以安堤腳惟截河安樁壅築浮𡈽豈能牢固況旁開水渠

SKchar上陽中陽下陽之田一時雖能壅之使流然渠口亦非硬𡈽

不壊就使能截正流必即衝壊渠口況鄧壌夾沙非徒易涸亦且

易衝無已則當昉閘河之制伐石築堤以柗板鋪腳則柗性得水

而耐乆以巨石壓板則水頭着柗而不衝玉両旁髙用石䕶中惟

平開水門水大則任其中流水小則障之入田擇地之髙而築堤

隨水之及而為田則非徒刁河之可陂鉗盧三𭅺之可田已也召

杜之業其在斯乎舎是惟欲平地築堤以防無源之水以𡈽截河

而興必不可成之功又不如聼其種旱田之愈然民情難與慮始

而非財不能興工苟徒括之民是叢民怨也在冝民者相時量力

而行之知所以勞民而民不怨知所以䖏財而財不歉庻為有𥙷

汝陽志

汝水源岀舞陽黒龍泉下通黃龍泉入八里河西平棠溪源出龍泉雲荘山諸澗溪

封店三水合流東逕西平縣西轉而北折而東南入澺俗名洪河一南行

受僊女池水又南畱堰水自西注之

 畱堰出儀封店逕其縣南大堰義亭又東逕重渠橋在朱李橋北入

 汝

又南受五花澗水又南灈水自西注之俗名石羊河

灈水源出嵢峰垜受白羊淵及諸澗谿水東逕遂平北又東逕灈陽

城西轉而南受鬼灣河水東入汝

又南瀙水自西注之俗名泥河

瀙水源出舞陽西蘇寨山東南逕象河關又東南逕泌陽縣牛蹄寨

西受張橋鋪水北受石河水東過吳王塜文城柵逕遂平城南至狼

家口一東北過黃埠西轉而東入汝俗名沙河今乾一東南受傅家溝至姚

家灣入汝

又南黃酉河自西注之一名練江河俗名李秀橋河

黃酉河源岀樂山紫花澗一名猛虎澗東逕駐馬店南過黃龍邨轉遇僊

祠南遶舊趙尚書墓後又東過董邨遶封趙尚書墓又東八里遶趙

尚書墓左受寨河水俗名𨺗河寨河源出樂山白龍泉東逕馬荘橋半截

塔東受鑼鼓河水北入黃酉河鑼鼓河源出駐馬店南逕黃練鋪白馬將軍廟西北入寨河黃酉

河北行逕斷濟橋西北受冷水河冷水源同黃酉東分為二逕馬頭鋪又東入黃酉河黃酉河

東逕李秀橋遶九座塔北轉而南折而東至城西北隅入汝元那顔倴盞攻

 金決練江即此

汝合黃酉上下如玦如環如蛾眉數十餘折由城西遶北而東而南形

若垂瓠過柴潭始東南去三里受練水枝流七里受泥橋水又南英水

自西注之

英水源岀朱家林南逕白馬橋轉而東逕石羊橋又東逕十二里橋

入汝俗名半截河

又南東受方良河又南溱水自西注之

溱水源岀桐柏山東逕朗陵城南又東逕確山縣西又折而南俗名呉寨

 又東受呉衛河呉衛河源岀楽山受楊邨河又受三里河又受韓荘河入溱溱水又東逕北宜

春城北南受淇河又東逕官荘西俗名魚子河又東北逕溱口店東入汝

俗名沙河

又東南逕平輿縣城南安成縣城北又東南入眞陽縣境受固城港塘

下河又寒凍東受秔陂港汶水古稱汶口又東南受滇水又東入息縣境受

澗頭港溪港曲呂港諸水又東北逕新蔡縣官津店北為三岔口澺水

自西北注之

澺水源出郾城周家坡逕西平東北受汝水東逕五滸營又東南逕

 上蔡北又東南受泥河水逕朱滸東受杜溝水又東南入汝陽境北

馬常河自西注之馬常河源岀丘家坡逕金郷鋪南𬨨板橋店東入澺澺水又南逕漢平輿故

 城南又東南荊河自西注之荊河源岀天中山西逕石羊橋滙為懸

瓠池遶城北堤外而東受穆家河穆水源岀黒龍潭遶城東北入荊荊水又東至射

 橋南入澺

又東北逕潁州艾亭南又東南逕固始縣朱臯鎮北入淮

水利論曰唐虞首闢水𡈽禹軫溝洫周家瀦畜水防止水溝蕩水遂均

 水列舎水澮㵼水以水殄艸以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芟詳矣鄧晨鴻㕁陂四百里殷

饒它郡鮑昱方梁石洫𡻕省費三千餘萬金何敞鮦陽舊渠墾田三

萬頃召信臣開泉瀆𧺫提閼作均水約刻石田畔此四君者勲銘漢

鼎血食汝水皆以陂之力唐張柴陂宋高黃陂惜哉伯顔以渦截寕

汝愚蔡人蔡人因自愚此其罪豈但敗我濯龍哉帝殛之矣余㝷繹

 徃牒指畫長老復陂䇿上堤汝䇿中濶汝䇿下陂復徐議故道上逹

汴洛下航呉越綰轂九州四方輻湊汝南一大都㑹乎勑修汝堤

 勑修陶陂等堰弘治六年撫臺徐恪大叅朱瑄憲典具存則唯是待其人而後行


山堂考索夫自大江以北漢水之側三代之時列國數十楚人都於荊

州其在戰國最為強大外抗羣蠻內禦秦晉常以其兵橫於天下計其

所都安肯用瘠鹵磽埆之地而自今自楚之北至於唐鄧汝潁陳蔡許

洛之間平田萬里農夫逃散不生五榖荊棘布野而地至肥饒原泉陂

澤之跡迤𨓦猶在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長吏又不以為意一遇水旱

民乏菜茹往者因其流亾廢縣罷鎮者蓋往往是矣潰民政

汝州志張維新改折漕糧䟽畧 臣惟人君創法期扵宜民而已易曰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乆有味乎其言之也方今譚弊藪者則歸漕糧而

莫甚扵小灘尤莫苦扵大河以南邇年汝洛梁豫間水旱為災氷雹示

異閭里成蕭條之景民萌起愁嘆之聲矧今漕弊若此非所謂變通時

哉臣先任山東冠縣知縣距小灘監兊衙門堇堇四十里而近感時抱

憤也乆矣敢不以耳目所睹記列狀 上聞夫戶部每𡻕題差司官一

員駐劄小灘監兊東土中州両省其在東𡈽則𭣣納本色出入水次固

無糴買輓運之累在州河北三府則本色居多交易甚少臣不敢輕議

惟開封河南歸徳汝州相去小灘逺則千里有餘近亦不下五六百里

有河山之險無舟車之便大戶一抵小灘其害有不可勝言者蓋河南

三府一州大戶約有二千餘名非官部運不可故各令府判領之而郡

邑之中又有佐貳部之其中㢘介罕覯諸所費耗率皆以大戶為魚肉

此部觧之弊也大戶齎銀到灘必役歇家藉手斗戶節年歇斗之家𫉬

利得慣營求充役或父為歇家而子為斗行或兄為米戶而弟為店主

交通詐騙騰踴價值每米一石歇家明除牙用五分斗行三分仍巧立

大行市小行市之名裏討外討之説計所得約二萬餘金而大戶覊留

三月每名月費銀數両計所得又一萬餘金即今元城縣𡻕𣲖歇斗一

千餘名意何為哉詳察人情若欲罄大戶之囊而群然攫之者此歇斗

之弊也先年大戶買米取足民間米無糠碎價無賠𥙷比有龍㫁奸販

視漕糧如竒貨以攙攪為慣術有濫𭣣粗濕低米浮以乾潔而勒價者

有以水拌米而希圖出息者俟大戶擁至兌限迫期始串同厰歇主令

大戶増價糴買抵數塞責及查驗不堪損折箠楚大戶當之彼龍㫁者

業已掉臂矣此挿和之弊也語曰走兎在郊衆人逐之持金在市衆人

睨之志在利也大戶賠銀既多𫝑必掲債而小灘有力之家又開一掲

局每掲一両償銀二兩以致大戶敗家蕩産鬻妻賣子者十戶而九此

放掲之弊也他如厰基之典賃蘆蓆之捜求人工之費用旗甲之盤剝

門吏皂快之需索諸弊難以縷數臣原籍汝州素號山澗荒涼之區而

近復凋瘵困弊之甚視編一漕糧大戶不啻痌𤸄乃身而穴居草食者

𩔗皆思負癭而他避矣此臣之所目擊而心惻者即汝州而開封等三

府又可知矣臣愚為今之計有二一曰改納折色二曰互相代納臣扵

去年十二月見戶部一本為財賦𡻕入日少𡻕岀日多亟賜集議為

請奉 㫖漕糧准酌量改折暫行一年臣思漕糧既可改折亦既暫行

一年矣而河南糴米之處不過三府一州漕糧之數不過二十萬石況

乆罹重困民不堪命其改折獨可後乎且臣聞太倉貯粟陳陳紅腐京

軍𩔖多不食賣扵酒保止得銀二三錢視小灘糴價減去四分之二是

民有重費而軍無實用也合無將開封等府汝州所屬每名大戶原徴

銀九錢五分只以八錢觧納京邉照例以五錢給散軍士每名扣留銀

三錢二十萬石可扣銀六萬兩至起剝銀又扣四千餘兩非直救中州

百萬生靈之害而亦大有禆於軍 國之需此改納折色之當議也臣

又思大名一府距灘宻邇陸運又便每𡻕本府糧草觧京邉者十六萬

有餘皆本地粟米所變之價也開封等處大戶𭣣銀小灘買米皆大名

所岀之米也合無責令大名府以自有之粟運納本色開封等處以大

戶所𭣣之銀觧納折色倘大名一府不足再加扵附近景州所屬量擬

改納此則銀數足以相當而兩省各得其便此互相代納之當議也或

者曰改折所係重大代納嫌扵紛更臣則以為器乆而不滌則垢絃乆

而不調則亂河南河北皆 皇上赤子本色折色皆小民膏脂識其弊

而調停之或暫改數年或問𡻕一改或㫁行代納而兩利俱存如之何

不可也再照法令行於所轄則易而非其所轄則難小灘地方止大名

一村落耳而其住居民人非我統屬是以人不憚法惟利是趨每晝爭

夜盜而無所忌憚查得小灘鎮至臨清州陸路僅一日之程臨清係山

東部下法行殊易合無將監兊部臣移駐臨清懲前戒後縱有一二作

梗壊事即可下之郡守嚴加䆒詰而挿和諸弊自然洗卻且可以停盤

剝之徴此又區區無已之計也伏乞 皇上俯從臣請 𠡠下該部破

格議處以蘇一方重困斯 國計民生兩有利頼矣臣不勝大願

志言 國家嵗輓天下粟實之 京師而不

勝咽喉之慮故於臨徳要害處分署司農領

直𨽻山東河南方數百里之軍儲為漕運夫

此方數百里郡縣皆包衍原隰非如江以南

可以風檣艦致則費且不貲而汝又越在西

南千里外山阻谷隘率二三鍾不能致一鍾計

汝漕四千有奇中人産以上力不能輓百所沒

倍是是一嵗間立瑕中人産數十家而況大祲

累年十室九罄安所得中人産而𡻕瑕之自公

路改非獨汝人息肩而旁郡縣且與沾河潤

已  公字憲周萬暦丁丑進士授冠縣知縣以

卓異拜給事中歷禮兵二科諫止內操𤼵科

塲奸弊薦用言宦鄒元標孟一脈軰遷天津

兵備副使

各州縣志里至郵鋪之紀未有若汝州之詳

核者故書之以為式

域 州境在省治西南四百五十里東抵開

封府襄城縣界一百三十里西抵河南府雒陽

六十里南抵南陽府南召縣界一百八十

里北抵河南府登封縣界四十里廣一百九十里

袤二百二十里

里至 汝州 東至郟縣界在長阜鋪四十里又五十里抵縣西至

雒陽縣界在臨汝鋪六十里又一百二十里抵縣南至魯山縣界在草店鋪四十里

又九十里抵縣北至登封縣界在仙林寺四十里又五十里抵縣東南至寳豐

界在草店鋪四十里又五十里抵縣西南至伊陽縣界在溫泉鋪四十里又五十里抵縣

一百八十 郟 縣東至襄城縣界在 長橋鋪四十里又三十

里抵西至汝州界在長阜鋪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南至寳豐縣

汝河十里又二十五里抵縣北至禹州界在房材三十里又四十里抵州九十

四十五里 魯 山 東至葉縣界在任店六十里又三十里抵縣西至嵩

界在𣳚大嶺一百五十里又九十里抵縣南至南召縣界在白沙嶺五十里又九十里抵縣

北至汝州界在青條嶺三十里又一百里抵州西北至伊陽縣界在歇馬

嶺五十里又一百里抵縣二百十八十  寳  豐縣 東至

襄城縣界在扈家口五十里又四十里抵縣西至魯山縣界在荊山鋪一十五里又

三十五里抵縣西北至汝州界在草店鋪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東北至郟

界在汝河二十五里又一十里抵縣東南至葉縣界在秋河亡十里又二十里抵縣

六十五一百二十里伊陽縣東至汝州界在溫泉鋪五十里又四十里抵州

西至嵩縣界在分水嶺三十五里又五十里抵縣東南至魯山縣

界在歇馬嶺一百里又五十里抵縣西北至雒陽縣界在夾馬鋪七十里又一百里抵縣

一百七十里 南 京陸路一千七百里北京陸路

一千九百里

鋪舎 汝州總鋪在州治外西北後街東路四鋪至郟縣仁義

鋪車渠鋪趙落鋪長阜鋪接郟縣韓夏鋪西路

至雒崖鋪春店鋪廟下鋪官荘鋪臨汝鋪

接伊陽縣大安鋪西南路一鋪至伊陽縣溫泉鋪自春店分路接伊陽縣小店鋪

南路四鋪至魯山縣夾河鋪乾溝鋪小屯鋪草店鋪

接寳豐縣狐狼鋪又接魯山縣桃花店鋪東南路至寳豐縣扵𩀱酒務分路接土橋鋪北路

郟縣總鋪在縣治內東南西路四鋪至汝州半坡鋪葦

渠鋪薛店鋪韓夏鋪接汝州長阜鋪東路四鋪至襄城縣

兒鋪侯公鋪行陽鋪長橋鋪接襄城縣高橋鋪南路

一鋪至寳豐縣桃園鋪接寳豐縣卓君鋪魯山縣總鋪在縣門外街南

東北路二鋪至寳豐縣向陽鋪近水鋪接寳豐縣荊山鋪北路

二鋪至汝州王家荘鋪桃花店鋪接寶豐縣甘羅鋪西南路

召縣河鋪恓惶店鋪接南召縣扳倒井鋪 寳 豐縣

⿰糹⿱丿㤙 -- 總在縣治西東路二鋪至郟縣院河鋪君鋪接郟縣桃園鋪

西路二鋪至魯山縣姚店鋪甘羅鋪接魯山縣桃花店鋪西北路

三鋪至汝州土橋鋪𩀱酒務鋪狐狼鋪接汝州草店鋪東南

六鋪至葉縣馬跑泉鋪火新鋪宋村鋪吉村鋪

曹鎮鋪秋河鋪接葉縣四荘鋪西南路一鋪亦至魯山縣荊山

接近水鋪 伊 陽縣 總鋪在縣治前東路一鋪至汝州

店鋪接汝州溫泉鋪北路一鋪至河南府大安鋪接雒陽縣夾馬鋪

何栢齋文集

均徭𥝠論 或問近日有司審編均徭以田土為主其法如何

 曰此非祖宗之法也蓋流俗相傳之誤也祖宗之法具在諸司

職掌戸部職棠田土項下雲凡各州縣田土必須開豁各戶(⿱艹石)

 午及條叚四至係官田者照依官田則例起科係民田者照依

 民田則例徴飲務要編入黃冊以慿徴𭣣稅糧如有出賣其買

者聴令増𭣣其賣者即當𬨨割不許灑𣲖詭𭔃紀者律有常憲

 戸口項下雲凡各處戸口每十年各布政司府州縣攅造黃冊

編排里甲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戸遇有差役以慿㸃差賦役項

 下雲凡各處有司十年一造黃冊分豁上中下三等人戸仍分

 軍民匠役等籍除排年裡甲依次𠑽當外其大小雜泛差役各

 照所分上中下三等人戶㸃差由是觀之則田土納稅糧戸口

 當差徭其不相混也明矣今乃照田王當差是豈祖宗之法哉

 或曰人戸有上中下三等蓋以其貧冨不同也貧冨難明田土

 多者必冨少者必貧則照田土編差蓋法外意也似無不可曰

 戶有上中下三等蓋通較其田宅貲畜而定之非專指田土也

 (⿱艹石)專指田土則施於農民可矣工啇之家及放債居積者皆不

 及矣古人立法厚本抑末今人立法厚末抑本豈知治道者哉

 況差役以人丁為主以上中下三等較其貧冨以為沠差之重

 輕此法意也今舎人丁而論田土蓋失其本矣夫豈可哉或者

 田田土不當起差祖宗之法固然矣近聞外縣有以𭔃荘人戶

 不當差役申請於上者廵撫批稱種田而不當差有違於租庸

 調法令其照田認差然則計田當差雖非國法或古法乎曰此

 廵撫未考而誤批也唐法有田則有租即國朝田土納稅糧之

 意也有身則有庸即國朝戸丁當差役之意也有戶則有調即

 國朝農桑絲絹之意也種田而不納糧謂之有逹於租庸調法

 則可也種田而不當差謂之有逹於租庸調法則不可也(⿱艹石)

 土既納稅糧又當差役是有田者不惟有租而又有庸而有身

 者遂無所役矣不亦誤之甚乎曰以田王當差唐法知不然也

 或者先王之法乎曰先王之法其詳不可考矣然孟子曰有粟

 米之徵有力役之徵有布縷之徵粟米取於田土即租法也力

 役取於人力民庸法也布𫃵取於園宅即調法也由是而觀則

 計田土以當差役既非古法又非國法而有司乃有此行不亦

 謬乎曰有司有此行何也曰此周文襄作俑之𬨨也宣徳年間

 周文㐮廵撫南畿患民間起運稅糧之不足也乃令稅糧正數

 之外多加耗米以足之除辨納稅糧外有餘剰者謂之餘米復

 恐民以加耗之多怨已也乃令凡民間戸丁之差役料物之科

 𣲖皆取諸餘未此蓋朝四暮三之術也本傳謂小民雖多出耗

 米然耗米之外𠕂無差科之⿰扌⿳丆⺝⿱冖友-- 擾深以為便東南多遵用其法後

 又自稅糧變為田𤱔故東南有田差糧差之說南士仕西北者

 漸推用其法故西北近年亦有田土當差之說此蓋不考祖宗

 之法而惑於流俗之傳者也或者曰文襄之法雖非國法既民

 以為便則用之似無不可何必拘於舊法乎曰民以為便亦㩀

 文人之傳而言耳實不然也夫差役出於戸丁士農工商之家

 除例該SKchar免外其餘戸丁蓋未有不當差者也今止令取於耗

 米則是士工商賈之差農獨代當之矣是豈均平之道哉況驛

 逓馬牛車船之役俱出於田土稅糧則農民已偏累矣柰何復

 以雜差再累之乎今論者皆知東南之民困於稅糧西北之民

 困於差役而不知東南所以困於稅糧者以差役亦出於稅糧

 之故西北所以困於差役者以既有丁差又有糧差之故由是

 而觀則周文襄輕變祖宗之法而開此累民之端其罪安可迯

 也或者曰審如此則寄荘人戸不當差役者皆倖免矣曰北有

 司不知守法之𬨨也使有司知守祖宗之法審定三等戸則之

 時不論士農工商凡田土貲本市宅牲畜多者俱定作上等𣲖

 與重差則寄荘人戸雖買別州縣之田而難迯本縣之差矣何

 倖免之有今惟不守祖宗之法審編均徭舎戸丁而計田土故

 𭔃荘人戸有躱差之弊欲革其弊盍求其本乎或曰祖宗差役

 之法今亦有行之者乎曰北畿州縣審編均徭初止審三等九

 則戸門並不註定差銀多寡𢾗目審定戸則然後通算三等人

 戸除役占SKchar免外該當差者共有(⿱艹石)干丁𨚫筭本州縣銀力差

 該用銀共計(⿱艹石)干両方令三等九則戸丁差等出銀期足供銀

 差力差之用而已此蓋遵祖宗之法而又通其變者也蓋祖宗

 之法止令照三等戸則㸃差但差少子多用之不盡㸃差之時

 不及差者倖免見當差者偏累今乃令丁皆出銀差之重者朋

 合應當則人丁無有不差者矣此蓋均徭之善法也河南舊例

 審編均徭雖未以田為主亦未以丁為主其人丁差銀増減從

 審官之意多寡無一定之法少有不至両者多有三五兩者有

 十餘兩者甚有至四五十兩者丁多之戶銀多亦不為𬨨單丁

 之戶銀多則一差用之不盡必湏分為𢾗差是一丁而𢾗差也

 豈照戸㸃差之法哉但上下習於聞見不之覺耳近聞廵撫呉

 公所定均徭則例每地一頃出銀四錢每人一丁上上戸出銀

 一兩二錢以次各照戸則出銀不等(⿱艹石)該縣銀多差少則逓減

 銀少差多則逓增視舊法頗有定規但偏累農民未盡善耳必

 改北直𨽻之法上不失祖宗之法下無偏累之𡚁乃為盡善此

 蓋識者所深望也或者曰今之富家或田連阡陌或貲累鉅萬

 較之小民豈止十倍(⿱艹石)止照二等戶則計丁當差其丁多者出

 銀固多其丁少者出銀甚少豈不為倖免乎曰右人為國藏冨

 於民蓋民之冨者官府之緩急資焉小民之貧困資焉時𡻕之

 㓙荒兵戈之忽起資焉蓋所恃以立國者也平時使之應上戸

 重差法如是足矣必不得已則准北畿事例上戶丁少者量出

 門銀亦可也豈必盡取所有使之僅與小民之貧者相若然後

 為乎於戲時使薄歛先聖格言繭絲保障後賢深慮柰何今

 在位者之不思也或者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子林下人也嘵

 嘵多言無乃為當道者所惡乎曰舎己從人大舜之所以聖也

 聞𬨨則喜子路之所以賢也吾以聖賢望人痛小民之受害故

 𥝠論之蓋遵庶人傳言之訓而為之也蓋冀其或聞而改之也

 若恥𬨨作非聞諫而怒則小人也當道諸公其欲為聖賢乎欲

 為小人乎必有所擇矣作均徭𥝠論

 均糧𥝠論 或問丈地均糧之法如何曰此朝廷仁民之政也

 第中間曲折各有利害行之不得其道則反以害民此不可不

 知也或問其故曰田有上下則糧有重輕此自然之理也禹貢

 之田分為九等稅糧之輕重徃徃因之蓋為此耳天下之田吾

 未能知河內之田則頗知之矣上田𡻕𭣣𤱔不下兩石多或至

 三四石下田𡻕𭣣𤱔不及一石少或至三四斗大扺上田一𤱔

 之𭣣抵下田五𤱔國初定糧失於分別一㮣定作每𤱔糧八升

 五合後官府以下田人戸辨納不前也乃議令起運重糧多𣲖

 於上田裡分存留輕糧多𣲖於下田裡分蓋亦裒多益寡稱物

 平施之意也雖未盡得其宜而民病亦少甦矣近年上司患里

 書那移作𡚁也乃令不分起運存𭻍俱總定一價則上田下田

 無所分別雖曰可以絶里書之𡚁而下田民戶固已不勝其害

 關然坐派之法𡻕有變昜民之害猶有時而觧也若丈地均糧

 初時不審上田下田一㮣均𣲖糧額一定不可復變則下田之

 受害蓋有不可勝言者矣夫田地有上下則稅糧有輕重與犯

 罪有大小則受刑有重輕其理一也犯大罪者雖絞斬而不為

 苛犯罪小者雖笞杖而不為縱蓋各得冝故也或者患吏書之

 署文也乃一㮣定為徒流之刑以為可以絶𡚁抑不思宜絞斬

 而得徒流者固為幸矣宜笞杖而得徒流者不亦𡨚哉今不論

 田土上下而一㮣均之以糧可以異此徃嘗與廵撫徐公深以

 為然故令丈量田土分為三等均糧之額初則通以中田為凖

 下田則少損之上田則少増之以下田所損之𢾗為上田所增

 之數蓋亦所謂稱物平施之意也傳聞近議不許田分三等蓋

 亦未之思也(⿱艹石)他縣之田無甚上一猶可言也河內之田果不

 分上下一㮣均糧此則名雖均糧而實則不均之甚者也此利

 害之大者也而所聞又有可論者聞廵撫公文謂除河路外蓋

 謂河路非可耕之田故除之也而承行官吏不明其意乃令河

 止除丹沁二河新開河道引水澆田者不除其河身所占之田

 俱令民田在兩岸者包納或聞其故則曰引水澆田人戸得利

 故不當除竊謂引水澆田之利衆人之所同也非獨兩岸有有

 之民也而令其包納稅糧𡻕無休時何理也路止除驛逓大路

 其餘通行右路俱不得除其稅糧亦令民田在路兩傍者包納

 竊謂民田在路兩傍者人畜徃來踐蹂固已受害多矣古路衆

 人之所徃來與驛逓大路無以異也乃復令其包納稅糧此何

 理也至於田內墳墓雖上司未有朋文竊意丈地均糧亦不𬨨

 丈實耕之田而均以實有之糧年墳墓非可耕之田其不當徵

 糧蓋有不待言者矣今乃令墳墓不除有主者照地數均糧無

 主者聴民納銀於官平治爲田照數均糧竊先王有掩骸埋𩨨

 之令國朝有漏澤園之設而平治他人墳墓爲田園者律有明

 禁此蓋朝廷恩及死者之仁政也而一切不顧止曰吾將以均

 糧也不知均糧土初意果若是乎此三者亦利害之大端也小

 民𬒳害而不敢言吾黨又以不在位而難𩔰言故𥝠論之庻轉

 聞於當道之仁人君子或有以處此也夫變法本以利民而反

 為民害仁人君子在當道者不知則猶有所諉知之而不為一

 處亦安忍哉然此非吾事也非吾言也吾言止於此矣或疑田

 之上下難定曰此不難某鄉之田上某翁之意竟有合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