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國利病書 (四部叢刊本)/卷四十九

冊四十八 天下郡國利病書 卷四十九
清 顧炎武 撰 清 錢邦彥 撰坿錄 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天下郡國利病書附註 原編苐一冊

 北直上

  第七十葉

注一  萬暦甲寅邑令崔儒秀用井憲副䇿自白家道口至上五哥荘

 築邊堤一道以防黑牛廖家等口之衝長八里文安脩五分保定二

 分大城三分至丙寅黑牛口決頼以無虞

  第百五葉

注二 山自居庸而東其𫝑漸南海自直沽而東其勢漸北至我臨渝山麓

 海濵不盈一視 自直沽新橋赤洋東漸轉而北抵遼境金復南㟁即登萊二府界

 國𥘉海運尚通山東一省錢鈔布花由海道給遼東関南十裏海濵店舍及泊舟遺址猶存

注三 自後或郎中或主事無定官景泰五年以後始專用主事

注四 十六年復用主事嘉靖元年永革中官定設主事三年一代

  第百六葉

注五 山石志三道關 寺兒峪關以上二關𡚒屬石門寨隆慶三年裁革守備

 改設參將撥付山海路管理

注六  昔土嶺營王黃土 嶺関西王十里長谷口駐操營去長谷口関南八里石門寨營去義 院口南二十里

 平山營去葦 子谷関南工十里 以 上營設指揮或千戶一員管操另設提調指揮一員總之於石門寨

 營駐劉遇各関警報則督車所部兵馬分照地方䇿應

 原編苐二冊

   北直中

    第二十一葉

 注一  郡城之東南曰銅臺鋪者元城大名二邑之交而漳衛合流處也河壖之地累

   為巨浸萬曆元年知府匡鐸築堤名匡公堤大名縣志在縣北三里

    第二十二葉

 注二  在縣西北五里

 注三  又名老堤頭

 注四   東北一里許

 注五  鯀堤在廢臨河縣西十五里鯀治水築

    第二十三葉

 注六   後此䕶靈河堤也

 注七  復注縣之馬村大関村三十餘里

 注八  青岡村

    第二十五葉

 注九  內黃志土産唯木綿最夥出販於山西澤潞諸州縣而又地多

  硝鹹不生五榖沙茅甲之窮民每藉煎鹽以辦租稅而不免

  抵法禁

    第三十六葉

 注十   東南各五里

 注十一  三  角潭

 注十二  下流與滹沱河合

 注十三  彰徳府

 注十四  故漳水不入河而自達於海

 注十五 迤上三里武家荘

   第三十七葉

 注十六 沿河堤隆慶五年知縣李本意創築衛河堤起張二荘至曹家

  道口約八十餘里漳河堤南接樓底舊堤起至老堤頭止約三十餘里北

  接龍土廟舊堤起至艾家口止約二十餘里其高闊亦視衞河堤雲

原編苐四冊

 蘇上

  第一葉

注一  門六西北曰閶門西南曰胥門南曰盤門東南曰葑門東北曰

 婁門北曰齊門五門各有水關唯胥門不設

注二 左千戶所營在葑門內右千戶所營在閶門內中千戶所營在

 盤胥二門內前千戶所營在婁齊二門內後千戶所分立為嘉興守

 禦千戶所

注三 舊有胥門遞運所萬曆九年

  第三葉

注四 吳縣志作曺㣧儒湖防論

  第九葉

注五  宋時盤門乆塞故只有五門

   第二十葉

注六  時未立青浦縣

   第二十二葉

注七  㤗定三年罷柗江府以上海縣𨽻嘉興路

注八  後至元年間閘廢

注九  至元三十年浙東僉院宣慰命知水人潘應武相視即湖田開新港三

 及後趙屯大盈二浦  宜移在大徳前

   第二十四葉

注十  宣徳七年九月直𨽻蘇州府知府況鍾言蘇柗嘉湖四府之地其湖有六曰

  太湖傍山楊城昆承沙湖尚湖廣袤凡三千餘里乆雨則湖水泛濫田皆被溺湖水

 東南出嘉定縣吳淞江東出崑山縣劉家港東北出常𤍠縣白茆港永樂初朝廷

 遣尚書夏原吉等䟽浚河濸水不為患民得其利年乆淤塞不通乞如舊遣大臣

 一員督府縣官扵農隙時發民䟽浚則水有所泄田禾有收上命廵撫侍郎周忱

 與鍾計其人力多寡用工難易以聞

  第二十五葉

注十一  華亭志 天順四年廵撫副都御史崔㳟浚大盈浦至吳淞江鑿江自崑

 山下界口至嘉定荘家涇士舊江一萬三千七百丈永樂𥘉引淞江北入劉家河江之東段不曾施工浚蒲匯塘及

 新涇四十丈鑿曹家溝南抵新塲二萬丈廣皆十四丈深皆二丈浚六磊塘鶯竇湖

 烏泥涇沙竹岡諸水通流入浦

  第三十五葉

注十二 上海志嘉靖末江為平陸隆慶三年廵撫都御史海瑞奏濬自縣境屬於

 崑山略灣取直江流湍駛雖未盡復故道而卄年灌莽之區漸成沃壌矣

原編苐五冊

 蘇下

  第五十葉

注一 馬麟詩 海波不動絶奔鯨萬斛龍一葉輕三月開洋春正好南風十日到

 神京

注二 己上日到家州城東條大水凡十有七

  第五十一葉

注三 已上州城西條大水凡九

注四 而葢鐵橫𤁋其𠩄通為最遠

注五 公塘口陸渡口雙塘石家塘南瀂漕南時溝楚城涇渡船浜薛

 敬塘張浦塘長涇若稍偏東南然皆在劉家港南以次西下瓦浦唐涇石

 牌注若稍徧西南然皆在應岡門南宜並分與頋浦諸水同界已上州城南條大

  水凡二十

 注六 之製 按六尺溝北港與北塩鐡塘並南下入七鴉浦

 注七 北穿塩鐡塘

 注八  鐺腳港洪泗浦大錢涇鹿鳴涇浪港𩀱鳴涇皆東入於海唐涇陳

  大港在璜涇鎮則與大錢涇鹿鳴涇洪泗浦浪港相通南達⿰氵⿱畝日 -- 漕頭塘入七浦東

  北距城八九十里或四五十里與唐而涇俱東入於海其西為北花浦口雙鳯鎮十頋門涇西

  通新塘東則依塩鐡塘己上州城北條大水凢十有六

 原編苐六冊

  蘇松

    第四十葉

 注一  秀野橋跨此南樓秀州塘

    第四十一葉

 注二  凡夏稅麥豆絲綿戶口食塩馬革義𭛠軍需顔料逃絶積荒田糧起

  運腳耗悉於此支撥其後視𡻕豐凶及會計多寡或減或加不出此數

 注三 俗名輕齎

 注四 白 熟秔糯米每一 石准平米一石二斗 已 上扵輕則民田上炤糧

  均泒

 注五 自是荒蕪開聞秋糧加耗每石減至陸斗又𡻕積餘米數萬

  第四十三葉

注六 會典正統四年奏淮蘇招等府官民田地因水坍漲王處有司丈量

 漲出者給附近小民承種炤民田例起科坍沒者悉與開豁稅糧

   第四十五葉

注七 先是潮汐由吳淞口入朔望車以子午為佳萬暦八年潮李家洪主故道

 南二十里許潮汐遂早數刻㠶舶出沒尤便

  第五十三葉

注八 𥘉錢氏國除田稅尚仍舊畆稅三斗太宗命王䞇為轉

 運使來均雜稅䞇悉令畆稅一斗至今便之吳郡志

  第五十五葉

注九  實錄洪武七年五月  上以蘇柗嘉湖四府近年𠩄籍之

 田租稅太重特令戶部計其數如畆稅柒斗伍升者除其半以甦

 民力 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戶部減蘇招嘉湖四府重租糧額舊

 額田畆科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者減十之二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

 者俱止徴三斗五升以下仍舊自今年為始通行改科

  第七十三葉

注十 自周文襄𨤲定賦額於稅糧之外設耗米以光綱運及雜供諸

 費至鄭元韶均糧猶傲此意故萬曆二年稅糧起運存留正數

 尚可攷也其後會計止分平米本折而稅糧正耗雜𣲖淆亂莫辨非賦

 注之舊矣

注十一 元年復建青浦縣

 第七十四葉

注十二 遼餉銀一萬四千八百六十六両九錢六分四十八

 年戶部劄付又加三厘五毫兵工二部又坐𣲖一

 厘天啓元年炤徴院道於內扣銀買米與⿰氵曺 -- 漕船帶

 價外實觧部銀二萬四千二百五十二両三錢三分

 第七十六葉

 第百三葉

注十四成化十八年都指揮郭鈜築城嘉靖四十五年奏達

 𠫵將府移鎮海衞中千戶所領軍一千名防守萬暦𥘉政

 游擊七落把守官軍營

 南沙守禦官軍營嘉靖十九年南沙盜平奏置

  第百六葉

注十五 州志作六  茜涇 楊林 絲字 十里 字 秋字

注十六 新志雲今屬劉河千戶所者平夷破倭丁洷新塘七丫港雙鳴洷浪港鹿

 鳴涇唐茜涇錢注十一墩在太倉界黃浜白港二墩在常熟界內推甘草司四墩在

 屠餘裁王三廵簡司所遺二十二墩竟不審何屬而甘卓司四墩外凡九墩又與三廵

 簡司舊墩名絶不相𫎇兵防之不修即掌無稽可慨也

  第百二十葉

注十七 其後柴價改徵為米

   第百卄三葉

 注十八 又載景定中黃震請罷華亭分司狀  又論復祖額在

  恤亭丁又論榷禁 元延祐中葉知本陳減鹽價 俱可采

原編苐七冊

   常鎮

     第一葉

注一    此   欽賜田地之例故録之

注二    此以下 周 文襄事蹟

     第四葉

注三     嘉興志嘉靖二十六年知府趙瀛  炤蘇州府均科

注四        志  景㤗     右僉都御     泰継周文     撫知前免    詔 恩

   未     乃推廣調     今以五升     倍其賦而    之重者止   

     第九葉

注五   無錫縣志里役   囯朝編氓以一百十戶為一里在城曰坊在鄉曰里毎十一戶擇丁田

 多者一人為首謂之排年領人戶十人今謂之甲首十戶之外謂之畸零帶𬋩毎年輪排

 年一人為⿰糹⿱丿㤙 -- 總𮗸察地方爭闘盜賊次年為里長在城曰坊長勾攝公務里長之中每鄉擇丁田近上者

 一人為鄉長或有三四人明充者今謂之鄉頭又次年為糧頭催辦錢糧又次年為書手攅造冊籍毎里選

 年髙有徳者一人為老人責以勸善警𢙣厚倫正俗近年乃令催辦錢糧而良民羞為之矣二十二鄉以稅之多

 寡分為十三區每區設糧長二人徵𭣣觧運塘長二人修築圩岸督民務農書手之中每區選二

 人為區⿰糹⿱丿㤙 -- 總分𬋩一區戶籍合縣有縣⿰糹⿱丿㤙 -- 總一人掌𬋩通縣錢糧數目  均  徭 舊法每啚人戶分為十甲

 故均徭里甲亦十年一編然十甲田地多寡不等故徭𭛠亦輕重不齊正徳間本府同知

 馬某議將通縣田地均分十叚別造十叚文冊每年編審一叚民頗稱便然造冊之時

 富民多為那移躱避之計況人戶消長不一或有産 而差存者訟牒紛紜官民俱

 病至嘉靖十六年知府應檟議 各縣丁照黃田照實徴𡻕通編每丁

 銀一分每民田一畆銀七厘然以丁銀太重小民多稱未便且毎年十甲盡編比舊止編一甲

  者戶産數目頓增九倍官府編審亦難嘉靖二十一年本府知府張志選行本縣知縣萬虞愷

  查議仍照舊規十叚分編申𫎇廵撫夏邦謨詳𠃔遵行隆慶四年復奉廵撫朱大噐明

  文議將均徭⿰糹⿱丿㤙 -- 總作一條編法將合縣田地毎畆派銀一分六厘四毫每丁派銀

  二分二厘八毫此外又有小人丁銀五厘九毫三絲徴銀貯庫當官募役惟府縣斗級審㸃力差

  自行應當共該銀差銀一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両九錢力差銀二百両十甲

  均編𡻕𡻕輸納又於隆慶六年奉廵撫張佳胤廵按李學詩明文㑹議前項徭

  銀𣲖入秋糧㑹計帶徴 按均徭一條編法徴銀顧募善則善矣但秋糧帶徵累及糧

  長而丁銀𡻕𣲖不便小民為有司者湏別為議處可也

   第十五葉

 注六 先是一應庫貯𥿄價贓贖等項銀兩俱責架閣庫吏

  經收嘉靖十一年廵撫陳令毎嵗於均徭人戶內審編庫子収掌

 遂為均徭苐一弊政

  第十八葉

注七 淮安府志一條鞭法蓋取宋人雇𭛠之義而神明之其法

 盡括州縣一𡻕之𭛠若干種費若干一因戶定則因則徴銀𨽻不下郷

 民自投櫃當官給取𭛠無指名詳在成規中 而行之實自山陽往

 上上  多規脫其不 者即遞年 𡻕至六七  金而止而別

 飛差下下戶 丁𡻕亦不下金乃今丁三 而止而三次 櫃均徭

 正役不僉輪即化則之中或有倒置大都輕減矣

 池州知府王順雲海中丞行條編注誠善然有司每不能𫯠行𡻕増賦若干名曰公費

 代里甲而輪年猶役於官江南有両條編之謡

  第三十二葉

注八 上海志言北運輪納繁難之害自嘉靖壬戌戶科右給事中趙灼奏立祿米

 倉並収各衙門糧而輸納頓易

  第五十四葉

注九  溧水縣志載嘉靖三十五年江史院以扣減民壯工食為名坐𣲖江防

 銀七百九十二兩萬曆間又增派兵餉銀三百餘兩隆慶元年戶部劉付坐沠濟

 邊銀三百八十四両其海防料價二項同無錫

 高淳縣志邇來額外之徵𡻕增不已如江防海防工部料價兵部草料供應

 機房備用等銀則自嘉隆以進今未止也如營兵牙兵內監柴夫煉灰各役

 工食綱司水腳等項則近年加編者呇至也夫一時應䘚暫為𫞐宜之計

 民固望其事已則止也孰意一增遂成定例又孰意紛紛名色科斂者且日煩

 日益一至此㢤

注十 上海志 魚課本出河海所自革衡門將課鈔填入戶繇徵米入倉後多

 逃絶遂以𣲖之里甲於是納魚課者皆有納之人而漁戶不輸一錢矣

  第五十七葉

注十一  黃田港東引長河西至九里河口折而北貫城中出黃田閘北入江 夏港南

 引五瀉堰過靑賜北至山塘河口折而東過鎮出蔡涇閘北入江

注十二 石頭港自定山南三河口導長河而東北折經橫河出鎮山東入江 蔡港在白龍山

 北自白塘橋西引長河北至恩荘折而西又北折經橫河入江 谷瀆港在縣東六十四里自北角引

 長河北經橫河入江

注十三 申港在縣西三十里自三山石堰北行入江蘆埠港在縣西四十五里自武進順塘河鄭瀆

 北行二十五里入江 利港在縣西五十里自順城河SKchar涇口東北行二十五里入江

原編苐八冊

 江寕廬安

  第五十一葉

注一  實録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甲子徙直𨽻蘇州府浙江等布政司民於

 京師 國𥘉驅胡之後徙浙直人戶填實京師伍厥廬井凡置之都

 城之內者曰坊 都城之外者曰廂𨽻上元者為圖百七十有六 十四

 年定有圖永樂北建大半隨行後復流移於是併為四十四坊 江

 寧志坊廂凡三十有五在城曰坊在郭曰廂在野曰郷𥘉各有長以

 統攝賦役厥後在城苦役至更名曰坊夫在野苦役更排年為條編

 江寧人戶視國𥘉什不逮一自洪武中己撥沙洲郷民𨽻籍江浦永樂中

 又分調於北京是後猺賦滋多逃亡愈衆嘉靖中年外繇日增曰價日減

 云云

注二  溧水志 洪武十八年正德五年稅糧民田全免官田減半附入大誥宣

 徳間從撫臣議每民田一畆徵馬草一觔弘治間舊志作成化從撫臣議每民田一畆勸

  出米二升

   第五十三葉

注三 自隆度扒平以來無復官民之稱矣惟欽賜功臣田土炤舊科糧故仍稱官

 民雲

注四 江寧志荒田畆科荒白米七升五合五勺有奇灘田畆科𮎰白米四升荒地畆

 科荒白米四升外荒地畆科荒白米二升毎米一石折銀二錢五分均攤於㮣縣

 帶徵是名荒白銀

注五 秋糧之外舊徵三項曰夏稅曰絲綿田農桑●絲嘉靖中題准均攤於秋糧

 內一則𢃄徵

注六 江浦志言自宣徳間都御史崔 建議每氏田一畆微馬草一斤

注七 各畆科若干

注八 除功臣平米暨優免人戶外實該當差平米若千里甲均徭驛傳銀共

 若干荒白銀若干

注九如遇歉𡻕奉例改折正米銀若干徵觧戶部聴折糧支放加耗銀若干觧

 淮聴河工支用

注十以上量所出為所入計畆起科如前所載畆科若

 干若干歸一則雲據上種種徵需𡻕有定則第本折進

 退外繇增損每𡻕微有差殊故府有會計縣有由票由

 票之設所以取信於細民俾心服而樂輸者也頃年奸胥敝

 里或靳而不𤼵以恣橫需有終𡻕口傳而不見由票者信民

 者能不一督察岀

注十一府志 時賦役繁難澤奏准秋糧緫徵民頗稱便但里

甲額辦雜泒等項已徵米在官其後科沠重出所徴米如

故自減去里甲外尚多米七萬餘石不知其𠩄從來 萬曆

三年奏以里甲秋糧帶徵本欲便民但銀既在官隨意支

銷遇有經費仍復重泒今將諸項還歸里甲㓕原額平

米以杜優漁

注十二江寕志合均徭驛傳統名里甲銀每平米一石徵銀一

錢九分五厘有竒內里甲銀無優免每石一錢三厘有竒

共銀若干均徭驛傳銀每石九分一厘有竒除免外共銀

若干合前丁銀以待後開諸供應登報循環文簿聴稽於

監司支銷有餘名曰𣲖剰銀入下年會計減編不足明著戶

白除定則外因某項加編若干

 第五十四葉

注十三 昔自洪武定基扵凡金陵舊民驅置滇南而

別取浙直上戶四萬五千餘家填實 京師凡置之

都城之內者曰坊民置之都城之外者曰廂民江寕坊

廂蓋百四十有二此皆有丁口而無田賦聴勾攝而無徵

𣲖者也永樂北遷隨行大半戶口大減而差𭛠實稀

 維時諸役多併於里甲正統𥘉府尹鄺公埜思稍平

 之於是審編坊有十甲甲有十戶凡三十有五坊酌民業

 饒乏賦銀納之縣庫名曰櫃銀分任諸司應付以均里

 甲之不足屬吏支銷坊民領辦季輪一甲周則更畨

 立法未始不善是後外繇日増賠貱漸夥吏不能支

 諉全坊民自収自用而隂責其賠貱於是公私百需悉取

 辦焉維時上季諸役立諸色目有總坊𣲖差有當頭供

 辦其當頭上戶無定數名活差次戶有定數名死差下戶聴

 奔走名力差賃行物名借辦上之人但見其如取如㩦視為

 京邑之膏腴而不知下之人日朘月削而莫之告弘治中又

 添撥九庫八関五城夫役嘉靖以來又代工部買運光祿

 柴薪四十餘萬斤又太常九種進鮮重取付物銀兩又各

 衙門行取書手工食並偹理衙門又驟添應付衙門八處

 讌席交酬費輙不貲加之總坊蠶食胥徒𢙢喝不可

 勝載而民不堪命矣父老時時陳說疾苦視為故常忽

 𫎇撫院方公按院黃公受之下府覆勘時沃洲呂公新任京

 兆諸生趙善継等寔坊甲子弟因旅見一從史之蒙諭公議

 出於學較可為調達其詞以冀上人之聴從者如水善継慷

 慨𤼵憤相與鐫梓徧𭠘而諸司漸見裁復矣會給諫麓池

 郭公抗䟽上請於是諸夫役刪革略盡雖餘蠧反覆其

 間然氏瘼自是得上聞矣嗣隆慶𥘉更坊長名坊夫盡削

 諸邑目者撫院陽山宋公委通府望沙陶公集議者也以坊

 長諸色目人所𧰟聞而爭獵之者也嗣政櫃銀為丁銀夫還

 於家惟全該吏雇役者京兆東泉鄔公也以僉頭輪甲聴

 役於縣未免啓前日之弊也至萬暦初減𡻕徵千三百金定

 為三百有六十 奏請議覆永奉欽依者京兆少泉汪公

 也以予查二縣供簿摘所應供其數止此也至今事亦不廢

 而民用安亦頼賢父母相承節約成斯美政進惟嘉靖之

 李傾敗相仍倘不有大君子轉移於後意外之變所不

 敢知尚頼 皇仁覆庇羣賢夾輔始有今口故述先後

 利病之故不厭繁複

 坊廂應付 坊廂應付之數直市肆記目耳然而必煩

 紀載者何明有定額弗容諭也與里甲司存有別弗容

 以相代也越此則為額外之需若曰志所不載則思以裁之

 弗容濫也中有日辦有月辦有𡻕辦有三𡻕而一辦有

 定有不定大都通三𡻕之仂不越入出之數是謂費出之

 經也已

 萬曆三年奏淮上江二里甲之外又有坊夫乃洪武十二年取蘇人戶填實京

 師原無田産不當差役正二年府尹鄺埜始徵櫃銀以𦔳里甲之不足十里甲有定

 數而坊夫輪季岀銀每年五里朋當上江二縣至沠銀三千餘両不過支應縻費善至里甲

 已編又重𣲖坊夫坊民受累逃移過半令遵 詔查炤坊夫丁口每年上元縣定編銀五百

 四十両江事縣三百六十両此外分文不得私行科泒晴今坊夫貼賠凡修理紙劉刑具動

 反自行𧷢罰舊讀二縣岀辦者方行支取其二縣里甲己編者不得重沠坊夫止炤原

 編銀數逐一查議立為定規每年終廵視科道造冊奏繳不致流離轉徙

 以虛  祖宗填實京師至意

  第六十一葉

注十四 江寕志 更戶禮兵刑工六房戶房有戶口科稅糧

 科田土科錢帛科禮房有承發司兵房有遞發科勾

 軍科馬政科刑房有重刑科相視科刑雜科工房有工雜

 科工匠科鋪長司蓋以京邑煩劇故建設視外邑有加

  第六十三葉

注十五 東新閘在縣東北五里小干橋南 黃堰閘在縣東南十里舊有土

 壩今建石閘

  第六十五葉

注十六 在縣西永豐鄉宋宣和中以賜蔡京又以賜韓世忠又以賜秦檜後撥𨽻行宮

注十七 應天府志永樂元年四月設溧水廣通鎮閘壩置官一員𥘉溧水民言溧

 陽溧水田地窪下數罹水患乞於廣通鎮置閘以備瀦泄命工部遣人視之還言

 二縣水因固城湖上納寕國廣徳諸水每遇霖漳即注縣境且臙脂河與石臼湖

 諸水不入大江而奔注蘇柗皆被某患宜於臙脂山廣通鎮及固城湖口二處築閘

 壩設官掌之為便從之

注十八 正統五年三月  築溧水縣葉家橋𭐏濬燕脂河𥘉溧水縣廣通鎭之

 西有固城湖入大江鎭之東有三塔堰河入太湖東西之間陸地十五里水不

 相通洪武間鑿通固城湖水入三塔堰河舟行甚便後水溢為災築壩於廣通

 鎭以禦之而三塔堰河水不能至𭐏下故復改築壩於葉家橋臙脂河自溧水入古

 秦淮蘇柗船皆由此達南京近為沙石壅塞故濬之

  第六十九葉

注十九 會典嘉靖二十三年題准應天江浦縣坍江田地該徵糧數比炤海門

 縣例改納輕則

  第八十葉

注二十  會典 弘治五年奏准九江安慶每畆好蘆地科銀

 三分二厘稀蘆地二分二厘池州好地三分五厘稀地二分五厘應天

 揚州太平鎮江廬州和州等府州好地四分稀地二分七厘各處

 每畆熟地三分五厘軍屯熟地並灘田灘地各三分低窪熟地二

 分五厘荻草地二分草塌一分五厘草蕩一分其起科納糧者免

 徴柴課

  第八十四葉

注二十一 䟽言太平池州廬州安慶九江等府同知宜令兼管江防按月廵歷

 點查遇有盜賊嚴行緝捕其無為州和州距潁州兵備道近千里邐制不便

 一應江洋防禦事宜責今徽寕兵備道督理

注二十二 唐文粹作潘

  第八十六葉

注二十三  廬江辯知府朱鏞按祝氏著方輿勝覽成於宋理宗嘉熙三年

 亥馬氏著文獻通考成於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馬氏考廬之所自本左傳漢

 書以為古廬子國祝氏以舊經為非謂左氏自廬以住乃中廬之地去合肥逺矣

 今按左氏文公十四年傳曰楚荘立子孔潘棠將襲羣舒伐舒蓼廬戢黎誘之

 杜氏註廬楚邑戢黎廬大夫也又按宣公八年楚人㓕舒蓼汪氏曰今安豐路

 霍丘縣舊名蓼縣又按左氏文公十六年傳曰楚大饑庸人帥羣蠻以叛楚楚人

 謀徙於阪高蒍賈曰不如伐庸自廬以徃振廩同食使廬戢黎侵庸按庸地襄

 陽之竹山也中廬工襄陽之別邑由前言之則舒蓼於廬為近由復言之則中廬於

 庸為近然左氏惟曰廬不曰中廬不知祝氏何據輙以中廬為廬而辯應劭之非又

 按前漢書地理志以中廬係之南郡下後乃継以盧江郡註引應劭曰故廬子國

 由是言之竊𢙢漢儒亦非不 而漫言者今詳著於篇以俟考者自擇雲

 原編苐九冊

  鳯寕徽

     第十三葉

 注一   牛田馬田即菜田

    第二十五葉

 注二   宣徳中安得有高淳高淳自弘治中設

 注三  州判姓侯

     第四十六葉

 注四   廣徳州志 太祖下江南廣德車先歸附遂令民糧全免其馬草亦以憲臣走議而然亦非 上

   之制也其田畆米亦憲臣獻議所定者自永樂至天順間悉一畆納一升成化中都憲王公恕𠕂加半升以損

   官種之一後都憲何公鑑因生員濮鉞等上章謂非 高皇仁民之本意遂照舊畆科一升今雲每畆一升二

   合者蓋有司以每嵗灑𣲖未給乃因而加之非定製也

注五  廬江志以上逐年𣲖取買辦或此或彼𥘉無定規而或多或少亦無定數其價之

  輕重則隨時低昻從部所定謂之𡻕𣲖

   第五十葉

注六  凡所置管軍百戶十人並以選充其餘皆帶俸如指揮例管軍百戶缺則以

  所鎮撫代

   第五十一葉

注七  畿志 新安江源一出歙之黟山一出休寕之率山一出績溪之大鄣

  一出婺源之浙嶺四水皆達歙浦會流至嚴州合金華永入浙江為灘三

  百六十水至清深淺皆見底

注八 一作黝  其山盤據宣池江浙諸郡而為鎮於徽

   第五十二葉

注九  揚之水岀績𣹐籠嵸山西逾於硃砂崕過臨溪荊溪注於周淨油潭而繞於神砥

 神砥石在郡西北下地設巨石以捍洪濤與前二扵會而匯於練江其與揚之水會者一曰武洪水水岀休寕捎雲山

 之半壁過武洪村一曰昌溪水水出柳亭山過𩀱溪一曰苦溪水水中亂石碊之洪

 港斗折淙流騰激其疾如箭亦名八十里苦是也其別流而不與練江會者綿溪

 水也岀績之佛論嶺東南過於鳳池與篁墩湖之水共匯於深渡注於街口合

 諸水下嚴瀨入於浙江以放於海

 畿志揚之水源出績溪巃嵸山南流合大鄣山水入歙縣界直抵府城西合黃山諸水

 是為練溪南達於浦口

 歙浦在縣東南十五里乃新安諸水會聚處

注十  邑之大川曰練江其衆流𠩄匯不可勝紀要皆發源於峯山下赴於大壑

 𬓛帶於郭西注於漁梁下於歙浦會休婺黟祁之水同為新安江其受黃山之水

 則統名曰豐樂泒於曹溪阮溪容溪浮溪支於注溪潨溪龍擺溪笙溪琴溪四合於仙人

 臺溢於昌堨注於狀元潭迤於呂堨與大小母堨水會逾於沙漠源渡過百花臺及於龍

   王潭南又與富資布射揚之水會富資水岀箬嶺云云布射水云云

 注十一   過呂公灘

 注十二   府南三里

 注十三  浦在縣東南十里

 注十四   南流百五里入嚴州界

 注十五   畿志縣南十二里

 注十六   府北四十里

 注十七  流至縣北三十里

 注十八   在縣東百十一里接嚴州界

 注十九   南百里

     第五十三葉

 注二十   𭒀源志 此山為廬浙二水𤼵源之祖自絕頂飛澡流至仙側兩謂仙人跨

 磵此浙源也山南之水自清風嶺丁巔石罅泠出非一處流為金砂磵繞須

 菴之左經白雲菴前趨龍湫生廬源也

注二十一  黟縣西南十里

注二十二  縣南七十里

注二十三  縣東南三十五里

   第五十四葉

注二十四  隋大業中汪華築郡城自黟徙治於此

注二十五 山之南為婺源其水南下而西流者過饒州函於彭蠡山之北水源有二皆山

 巔瀑瀉而下一自望仙巖流出梅溪口入祁門界合字溪水東南流入休寕一自高湖尖

 流出彭䕶坑口東與梅溪年溪水會又東至江潭溪浙溪之水赴焉 浙溪水出婺

 源浙嶺東流縣南一百三十里一名漸溪

注二十六 高湖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注二十七   邑西七十里

注二十八   邑南五十里

注二十九   縣西一百五十里

注三十    縣西三十六里

     第五十五葉

注三十一   縣西南四十里

注三十二   南門外一里

注三十三   府南五十里

注三十四    在城內西隅

注三十五   水左右分流合武口入鄱陽為廬江故名   浙嶺西

注三十六   縣北九十里

注三十七   縣北九十里

注三十八    婺源諸水皆入鄱湖惟此水東沠入休寕達浙故名其西𣲖則匯鱅水

注三十九  此山之水東會休寕祁門黟縣諸水至歙浦又會績漢歙縣諸水入浙江

注四十    縣志 自 浙源東崙出者為浙源自浙源西⿱兆目 -- 脊岀者為廬源

注四十一    縣西北百二十里

注四十二   縣西北九十里𭒀水出焉

注四十三   縣北百一十里東界休寕

注四十四   縣此百里

注四十五   與休寕接界

注四十六   西北百二十

注四十七   東南界婺 北界休寧西界  浮梁

注四十八    接開化縣界

注四十九   為休婺界五嶺此其一也𥘉驛道自中平經大阪達休寕之黃茅沿澗曲折谷水

 𭧂𤼵則橋道皆壞宋汪紹捐貲闢路從芙蓉山在縣東八十五里葑鏡嶺在縣東九十五里羊闘 嶺在縣東一百五里

 嶺直抵黃茅較舊近十五里且無水患元院判汪同復開拓之今為通衢 扶車嶺石

 縣東一百二十里休寕界

注五十 西百一十

注五十一 西南接源梁磐平界

注五十二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翀山 梅嶺去梅山十里為徽繞通衢

注五十三 縣志縣水西北從鄣山大廣之南出為婺水東南流工十五里為莒經水

 四十里合施村水至清華合月嶺水又合浙源沱川二水過思溪合新嶺下源內水

 至武溪會東北汪口合流之水至石門灘南繞縣治入鄱陽湖 北從浙源山東

 出為浙源水東流五十餘里至休寕界會休祁黟諸水東入屯浦溪又南入歙浦

 歸於浙江 北從浙源山西岀為浙源西水西南流十五里至𩀱路口合廬源水至沱口

 合沱川入於清華會於武溪繞縣治 北從廬嶺山出曰廬源水南流五里為廬坑至𩀱

  路口會浙源西水入於清華會於武漢繞縣㳂 東北從龍尾朗山囬嶺覺嶺出為東北

  水其𤼵源四嶺覺嶺諸山而西北來者為叚莘龍尾水𤼵源對鏡平闘諸山而東南來者

  為外莊溪頭水回水前後合於武口出於汪口會於武溪繞縣治 東從石耳芙蓉之山出

  為正東水發源屏障山流十里西合濟溪水又合鱅溪水西過旃源水至於中平鎮遇江

  灣東合東北諸水於汪口會於武溪繞縣治 東從大鱅之山出為鱅水東至衢州過

  蘭溪入浙江其西流者二十里合濟溪水於鎮鎮入於汪口武溪繞縣治 東從斜山之水

  出為科水南法九十里會婺水繞縣治 東從小斂山出為小斂水南流四十里西南入於邑

  之下流 西北從鵝峰之山出為桃溪水南行三十里東合考川水過高安繞於扶喬尖至

  福陽南入於邑之下流入鄱湖 西從梅源之山出為梅源水出角子尖行十里合船

  槽嶺水過湖山李白渡合於官會坑至 山南流七十里至太白南入於邑之下流

  福陽在邑西十里 西北從石龍山出為杭溪水南流五十里至於抗口入邑水 西從

  㠣崌山出為濡溪源水南流三十里過烏龍潭注為漕溪入邑水至鄱陽 西南

  從濬源山出為濬源水南流三十里入於吳溪主鄱陽

     第五十六葉

 注五十四   縣東北八十里

 注五十五   縣東九十里

 注五十六   二十里合濟淺水於鎮頭入於注口武溪繞縣治

 注五十七   婺州水源於此故縣名婺源

 注五十八   縣西一百四十里周回綿亘數十里接樂平界

 注五十九   南流八十五里統縣城又南流四十里合斜水

 注六十   縣東九十里

 注六十一    邑東七十里

 注六十二   縣東一百里

 注六十三   邑東五十里

     第五十七葉

 注六十四   縣南十五里衆水𠩄注

 注六十五   栢溪橋在縣北三十里

 注六十六   並縣西一百里

 注六十七   縣西一百二十里

 注六十八    縣西一百四十里

 注六十九   邑 九十里

     第五十八葉

 注七十   邑西一百里

 注七十一   縣西南七十里

     第五十九葉

 注七十二   邑北十五里

 注七十三   縣東南三十五里

注七十四  績之介丘莫尊於大鄣而察其原實起於西北曰大會之山是

 山也南一支四十里至翬山為縣治由翬山一支北至大獒山又東四十里至

 巃嵸山伏而𠕂起為丈尺山右折為石金山南抵唐金山為越國墓其左

 折十餘里度石柱嶺北東迤邐起為大鄣其山南一攴走百餘里為新安

 郡治東一支走七百里為鐘山又東一支至錢塘為武林

注七十五 周一百五十里

注七十六 中有道通寕國界舊有寨因呼為叢山関

  第六十葉

注七十七 龍鬚山在縣東二十里髙五百仭周三十里

注七十八 為走金𨹧通衢

注七十九 在佛論嶺西北

注八十  掦之水出巃嵸山其北流逕宣入於揚於江其南流四十里至大屏山乳

  水自西來注之又南五里厯𤫊山之麓翬水自西來注之南至於象山二十里又

 東會於登源之水又西會於上漢之水合流紆繘四十餘里入於練溪逕紫陽山

  北流入於錢塘又東入於海翬山之隂諸水會注於旌川至蕪湖入掦子江

 績之水此其大都焉  南流二十里為揚溪又南流二十里過邑東繞梓潼山

 麓為績溪一名清漢又南二十里至阜𨹧山為臨溪又南四十里入於練溪皆名揚之水焉

 逕紫陽山入於浙江  梓潼山在縣東三里又東為大屏山

注八十一  縣志●併入揚之水

注八十二  縣志●得入登水

注八十三  邑西南二十里

   第六十一葉

注八十四  東南流十餘里為徽漢遇來蘇渡入於掦之水

注八十五  婺據徽鄱之交俯吳甲亘楚尾窮僻斗入重山複嶺恭子跋滕南王集

 注八十六   縣東南六十里

     第六十二葉

 注八十七   縣北六十里

     第六十三葉

 注八十八   次則休之南界故

 注八十九   白 際

 注九十   次則休之南界故

 注九十一   小歛山

     第六十四葉

 注九十二  故婺之

 注九十三   梅 林

 注九十四   平尋嶺

注九十五 次則祁之北界

注九十六 即今太平鎮

注九十七  即永安鎮

注九十八 次則歙之北界

   第六十五葉

注九十九 廵按御史虞守愚

注一百  然拘儒俗吏徃徃泥親丁之說物包當之短遂使有力者輙以家奴應名即

 謂之親丁有無膂力技能有司不問也郷民間有傭市民自代者則又皆柔猾使

 㨗之徒有司荀利其奔走其有無膂力技能尤不暇問縱有其人又未免因於差

 遣疲於送迎然則其衰耗不振去今之軍伍者幾希矣安望其為 國捍禦也

   第六十六葉

注百一  兵有衆寡陣法亦異要使踈宻之間足成行列又宜倣河北南

  贛攢操之法每歳以季冬羣赴於府府廵捕合而演之至月終郡守親臨

  大閱旌別賞罰而後遣事竣則課諸縣之殿最以報於撫按其廢而不

  舉者讓之訓練有方又必養其鋒鋭操演之外惟逐捕奸宄則役之脩

  城池則𭛠之械逆罪囚則役之衛䕶勅使則役之非此

原編苐十冊

  淮

   第四葉

注一  杜注吳人於䢴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入淮今清河縣

 東十里自龜山後至八里荘淤塞不通尚有故道

   第十葉

注二  𥘉潤州北距𤓰𡵯沙尾圩匯六十里舟多敗溺澣

 徙漕路由京口渡江開河二十五里即逹揚子縣自是

 免漂損之患歳㓕運錢數十萬緡又立伊婁埭官征

 其入歳利百億招還流人五百戶

   第十一葉

注三 自杜亞䟽渠後河益庳水下走吉甫築此以洩有餘防不足⿰氵曺 -- 漕運遂通

注四 自閭門外古七里港開河東屈囬至禪智寺橋通舊官河長十九里以

 便漕運

  第十三葉

注五 淮河西流三十里曰山陽灣水勢湍捍運舟多覆溺維

 岳規度開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隂磨盤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

 至淮澨總五堰運舟所至實經上下具重載者皆缷糧而過舟

 時壞失糧綱卒縁此為奸潛有侵盜雖岳始命剏二斗門於河

 西第三堰二門相距踰五十步覆以廈屋設懸閘積水俟潮平乃泄之建

 橫橋岸上築土壘石以固其址自是弊盡革而運舟徃來亦無滯矣

  第三十七葉

注六  亘四十餘里

原編苐十一冊

 淮徐

   第五葉

注一  侍郎丁士美紀  高家堰在城西南四十里其最関水利害者曰大澗口

 堰迤西當淮泗二水合流之衝二水東流與黃河會入於海比歳河流衡決則淮泗汎

 溢𫝑必由澗口建瓴下注匯於津湖甚者穿漕堤入射陽湖而山陽鹽瀆之間以及

  海𨹧諸址通為巨浸問者黃河亦為牽引而⿰氵曺 -- 漕渠日就湮浙萬曆無年知府陳文

 燭重築延袤五千四百丈

注二  捍海堤下  萬暦十年⿰糹⿱丿㤙 -- 總漕都御史凌雲翼題准修築建洩水涵洞水

 渠一十七䖏石閘一座用帑金四萬二千四百有竒洩捍兩得十五年廵撫都御史

 楊一魁以黃淮交漲而舊閘洩水不及山塩六邑田沉水底挑濬廟灣射陽湖等䖏河道

 水有所洩范堤乃固民竈両利

    第六葉

注三   縣東南七十里近洪澤鎮

    第七葉

注四   碩項湖

    第八葉

注五  下有羽潭

注六   治南百里

    第十葉

注七  王瑩移風杜學記   府西北十里地名板閘舊名上移風閘之北有鈔関公署

   一所又三里許有閘名下移風二閘南北相望

注八    車 遇

    第十一葉

 注九   瀦水

 注十  五港口渡縣東北七十里分黃水入海䖏

    第十二葉

 注十一   國𥘉罷元漕運司以勲爵武臣一員充總兵官領浙江等十三把總都指揮

  分統各衛所漕運因鎮守之開府於此協以叅將一員景泰𥘉推選都御史

   一員總督其事兼廵撫鳳廬淮揚四府

    第十三葉

 注十二 山清河務同知一員管山清河務駐劄口羅城管理桃源清河山陽塩城高加堰永清河凊江浦裏

  外河及黃河柳浦灣雲梯関直抵海口一帶河過先年兼管山塩等六處捕務萬暦八年併屬通判本同

  知止管河務 徐屬河務同知一員管豐沛蕭碭全河並徐州靈璧縣隄岸駐劉徐州先年曾添

  設同知駐沿海州縣專管淮揚之府水利海防萬暦七年改駐徐州管睢寧徐州豐沛等六州縣汅務並廵捕

  事宜其後以捕務分屬徐州本同如止管河務

 注十三  海防同知一員管理海防事務駐劉廟灣萬暦二十二年新建廟灣鎮城添設

  專管淮屬海防軍務詞訟廵捕兵糧稅課等事

    第十五葉

 注十四 西湖嘴市在運河東岸舟楫徃來多艤於此淮上稱繁華者居最

 注十五 山陽西北十五里

 注十六 王宗沐二堤記  髙家堰堤北自武家墩起至石家荘止計三十里而遙為丈

  五千四百堤面廣五丈底廣三之而其髙則沿地形髙下大都俱不下一丈許而又於

  大澗小澗具溝舊漕河六安溝諸䖏築龍尾埽以遏奔衝堤內自澗口以逹章家荘濬

  舊河以泄湖水使不侵噛郡西長堤自清江浦薬王廟迤東歷大花巷由西橋相家灣直

  抵新城過金神廟止柳浦灣六十里而近為丈八千七百九十八堤面廣四丈底廣三之髙

  可七尺餘蜿蜒如長虹以障郡城之北

    第十六葉

 注十七    府南三十里

      第十七葉

 注十八     中叚像萬曆初年議

      第四十六葉

 注十九     畿志東北二十七

 注二十     畿志東五

 注二十一    畿志淇志五十一統志六十

 注二十二    天啓四年六月河決徐州議遷城於雲龍山不果

 注二十三    舊有山石聳起高若人形後人因而飾之為佛建寺覆之號石佛寺

 注二十四    景福二年

 注二十五    寺西夷址有放鶴亭

 注二十六   在雲龍山西畔宋蘇軾守徐嘗登此岡作七句詩刻崖石上

 注二十七    畿志南六十

      第四十七葉

 注二十八     畿志西三十

       第四十八葉

 注二十九    畿志縣南十二里

      第四十九葉

 注三十    縣東八里

 注三十一    畿志東南七十里

       第五十葉

 注三十二   縣志東北十五里

 注三十三   縣志在東北橫亙三十里即龍霧橋處旁有豐公祠

 注三十四    玉海引述征記豐水東九十里 有漢高 祖宅又引漢舊儀雲高皇帝

 家在豐中陽里及為天子祠豐故宅

注三十五 縣志西澤在西二十里

注三十六 縣志西三十里

  第五十一葉

注三十七 徐州洪志中曰中洪西曰外洪東田𠂻●洪亦曰月河大水時

 至侵厓滅木下水之舟悉從外洪順放而裏洪東府牽路逆水之舟從

 此挽焉若水落石出即裏外二洪侯先淺阻而舟楫上下悉由中洪

 矣 外洪自東北而西南水道頗寛闊下皆大石連亘不絶迤西漫

 灘大石森立若羣羊然中洪自北而南少西向復轉屈而東匯裏

 洪同流於呂梁水道僅容一舟兩岸皆石復有怪石時藏水底每為

 舟楫之患屢經管洪官漸次鑿去然後舟楫過者無復破壞之虞

 裏洪原為月河嘗於此置閘官吏之設攝此閘也水漲閘廢遂為

 裏洪

  第六十葉

注三十八 徐州洪志天下軍運船凡十二總南京一總錦衣廣洋江隂

 龍虎鎮南神䇿府軍府軍右豹韜左龍江右金吉後虎賁左留

 守左共一十三衛二總旗手府軍左金吾前江隂興武瀋陽應天橫

 海水軍左水軍右龍虎左龍江左羽林左共一十三衛浙江總杭州前杭州

 右紹興寧波台州溫州處州海寧共八衛金華衢州嚴州湖州海寧共

 五所湖廣總武昌武昌左沔陽岳州荊州荊州左荊州右襄陽蘄州黃

 州共一十衛徳安一所江西總南昌𡊮州贑州共三衛吉安安福永新撫

 州建昌廣信鉛山饒州共八所上江總直𨽻建陽新安安慶九江宣州南

 京鷹揚豹韜武徳留守右虎賁右共一十衛下江總直𨽻鎮江蘇州太

 倉鎮海南京驍騎右羽林右留守中共七衛直𨽻柗江嘉興共二所江北

  一總直𨽻淮安大河邳州徐州徐州左夀州歸徳泗州共八衛二總直𨽻

  掦州高郵儀真滁州廬州六安共六衛通州泰州塩城興化共四所中都

  總直𨽻鳳陽鳳陽中風陽右留守中留守左懷遠長淮宿州武平河南

  潁川共一十衛洪塘潁上二所山東總臨清平山東昌濟寧兗州䕶衛共

  五衛東平濮州共二所遮洋總淮安大河高郵掦州徳州徳州左天津

  天津左天津右通州左通州右神武中徐州左定遠泗州長淮共一十六衛

  內除山東遮洋二總運船不由本洪其餘十總則皆過洪者也

原編苐十二冊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第九葉

注一 西北自末口逹六合入江東北自射陽湖入淮

注二  舊志按江都縣西北六十里有未口近黃子湖與六合相值䢴溝皆自城下起東

 北穿至射陽湖西北穿至末口而江淮始可通矣

   第十九葉

注三  淮子河一名■子河在縣東北五里其源自儀真陳公塘來西北分

 泒直接●塘次接槐家河

注四  伊婁河 自隋以前掦子鎮尚臨江至唐時江濵始積沙與𤓰洲連故

  穿此河

注五 城東 成化九年

 注六  東北六十里

 注七  留潮閘天順問廵撫江南都御史周忱建以閘留潮水接車運船乆廢

   嘉靖四年廵撫江北都御史高友璣總兵官楊洪以參將張奎圖議 奏行移

   達於南改名𠇊 -- 瓜口閘

 注八  門上石甚鉅入國朝始不行舟今閘崩頽

    第二十葉

 注九  洪武初建

 注十  東通官河西至末口

 注十一 西南接艾陵湖東北平屬高郵州界

 注十二  有上下二塘漢書江都王建㳺雷陂即此

 注十三  其水註上雷塘轉入下雷塘由懷子河東流入官河

 注十四  官河其塘東半屬江都縣西半屬儀真縣

    第二十一葉

 注十五 南十五里

 注十六 南通大江北抵馬璠春溢秋淺

 注十七 山陽溝又名山陽瀆南接官河北與山陽河相通入射陽湖隋文帝開皇七年

  州開山陽瀆以通漕即此

 注十八  公路浦按伏滔北征記雲廣陸西一里水名公路浦𡊮術自九江來奔袁譚於下邳

  由此路今魚光其處 東塘按通鑑淮南節度使高駢檄四方兵討黃巢出屯東塘又秦

  彥在廣𨹧與楊行密戰不利自開化門出奔東塘今莫䆒其處

 注十九 即今関王廟前通上下口者

 注二十   裏河即今東關內西抵蓮花堰者外河水自裏河口閘下通濟諸閘會大橫河入於江汊在縣東一十里其水出山澗通官河

  舊志 宗原於真州西五十里七都開河八十里通於江以避黃天蕩之險又於江岸鑿

  河內何家穴築石堰黃沙潭以達於州 寧宗慶元五年知真州吳洪重開新河

  自董家渡至黃池山相對江口二十里舟人便之

   第二十二葉

注二十一  縣北三里  宋嘉定十年𤼵運判兼知真州方信孺築北山塘為水盧十一羊金

  人南侵都守袁中儒決北山塘之水匱金人遂退十二年中儒復開茅家山塘

注二十二  縣西北三里二百六十步

注二十三  西北倚山為形獨東南一面為堤八百九十餘丈每山水𤼵時凡三十六水口皆聚

  於此

注二十四  東四十里

注二十五  東二十

注二十六  東六十里

注二十七 出陳公塘通官河

   第二十三葉

注二十八 一壩二壩在縣治東南半里共一港三壩在縣東南二里獨一港四壩五壩在

 縣東南三里共一港俱洪武十六年兵部尚書單安仁議設 新壩在縣東十里景泰五

 年工部主事鄭𤫊建  淺麻線港淺張家溝淺 蔣家溝淺

注二十九 徃來南京之要路

  第二十四葉

注三十  得勝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即盛大港

注三十一  在縣西南

注三十二 弘治七年六月   高郵康濟河成𥘉南京兵部左侍即白昻奏凡高郵湖行

 船最忌西北風往來舟楫多致覆溺(⿱艹石)於甎塘內開複河一道引水行舟可免風濤之

 患於是廵河監察御史孫衍管河郎中吳瑞因共挑濬並置閘堰築堤岸岸以利

 牽挽住來稱使焉

   第二十五葉

注三十三  東通興化縣西

注三十四 即高郵湖其水南北俱通官河凡天長以東諸水盡匯此湖入淮乆雨則漲旱亦不涸

注三十五  繫年録雲承楚相距有樊良等三湖綿魚三百里宋紹興𥘉有張榮者聚

 泉於此擊敗金人金人陷揚州榮駐鼉潭湖積茭為城

注三十六 通小京河西南屬江都縣界

注三十七  海陵溪在州東北通興化縣西抵新開湖堤興化寶應二縣亦俱有海陵溪

注三十八 北二十里

   第二十六葉

注三十九  平津堰在州西唐李吉甫築溉田數千頃即今官河岸 王琴淺

 車邏淺 五里壩淺 丁家灣淺 小北門淺 九里厰淺 十里棆淺 張家溝

 淺 丁志淺 永定港淺 界昔淺

注四十  南接髙郵北接鹽城縣

 注四十一   自丁溪塲入得勝湖

 注四十二  入新溝

     第二十七葉

 注四十三   白駒塲入運塩河

 注四十四  入平望湖

 注四十五  西通海陵溪轉入射陽湖

 注四十六   自得勝湖入運塩河

 注四十七  十里自小海塲入運塩河

 注四十八  入海陵溪

 注四十九   自塘港西出得勝湖

 注五十  入海陵溪

 注五十一   自車路河入白塗河

 注五十二  入平望湖

 注五十三  自長安河流入大縱湖

 注五十四 入平望湖

 注五十五 入南溪

 注五十六  自海陸溪入精陽溪

 注五十七  自莫家河入平望湖

 注五十八 入平望湖

 注五十九  南循捍海堰入運塩河

 注六十  入平望湖

 注六十一   入吳翁湖

 注六十二  入大縱湖

 注六十三  入大縱湖

 注六十四 入大縱湖

 注六十五 入大縱湖

 注六十六  自㤗州界入運塩河

 注六十七  起陵亭鎮口東下一百三十里入運塩河

 注六十八  得勝湖 廣袤皆二十里東南通㤗州丁溪塲西北通運塩河宋紹興𥘉張

  榮賈虎等率山東義軍擊敗金撻懶於此金人棄㤗州遁去因名

 注六十九  南通新溝北接丁溝

 注七十  西入射陽湖

 注七十一  一名蜈蚣湖其流西入海陵通寶應縣

 注七十二  𤼵源㤗州

 注七十三 縣南

    第二十八葉

 注七十四 與泰州相連唐大暦中黜陟使李承式剏築宋開寶間知㤗州事王文祐加

  葺天聖𥘉范仲淹監西溪塩倉力賛𤼵運使張綸疊石固築長一百四十三裏海患以

  寧元詹士龍宰興化請𤼵九郡人夫併築延亘三百餘里民賴其澤焉

    第二十九葉

 注七十五 隋大業末破釡塘壞水北入淮此塘亦涸宋嘉定中復脩之周一百二十里地涉

  山陽旴𣅿両縣

 注七十六 會射陽湖

 注七十七  東北四十五

 注七十八 北接黃浦溪東北

 注七十九 西十五里西通白水塘

 注八十  東南會清水湖

    第三十葉

 注八十一   縣北二十里

 注八十二   今並廢

 注八十三   舊志無氾水潭灣而有丁家潭淺五里淺

 注八十四   減水橋二十二座古名石䃮今名減水橋俱在官河堤上

 注八十五  入如臯縣境

 注八十六   浦汀河在州北魚行壩一百二十里抵興化縣

 注八十七  入寶應

     第三十一葉

 注八十八   西通大江東通白蒲汊

     第三十二葉

 注八十九   通運塩河北

 注九十   分司北二十里通

注九十一   平福堰在州西門外以遏上流水勢東通海門西通㤗州 白蒲堰在州

 西北六十里與如皐界

   第三十三葉

注九十二  料角嘴爲江海海㑹水分鹹淡陶九成雲通州海門東中有積

 沙其長無際浮海者以竿料淺深此淺生角故名料角明不可度

 越雲

   第四十三葉

注九十三  並在如臯縣

注九十四  並在通州

注九十五 並在㤗州

注九十六 並在泰州

注九十七  並在鹽城縣

 注九十八 在山陽縣

 注九十九 顯在海州

 注一百 右贑榆縣

 注百一  嘉靖維揚志第九卷鹽政可互觀

    第四十七葉

 注百二 維揚志有丘宻弩庫記可米

    第六十四葉

 注百三  亦名中牐

    第六十五葉

 注百四 成化十一年八月置議眞縣河港三閘先是工部郎中郭昇奏江南進貢運糧等船至

  儀眞𭐏雖夏月潮盛亦須人力絞挽方●能逹河少有錯失船卽損壞而裏河壩岸

  恐為潮水衝決多開缺口以殺其𫝑水退復修為費甚大儀眞縣羅泗橋舊有通河

 港上至裏河幾四百里許潮大史時內外水𫝑相等此港可置主閘潮來先啓臨江閘使船隨

 潮而進俟旣平仍咎中二闡放之不惟住來舟船利便而裏河水勢亦卽䟽洩不待

 決口重費也詔可之昇會總督漕運都御史李裕勘議修立而儀眞店戶𢙣其奪己

 利賄SKchar所司假以走洩水利閉之至是昇復條陳開閘之利不開之患工部復奏

 以昇言誠有堇經久之䇿宜允所請從之

注百五 亦名羅泗閘

  第六十九葉

注百六 自江主此閘計長二百丈扁曰江北第一閘

  第七十三葉

注百七 自羅泗至此計長二百零九丈

注百八 自通濟至此計長二百七十丈五尺

  第七十四葉

 注百九    萬曆六年

    第八十四葉

 注百十   縣東二十五里

 注百十一  城中

 注百十二  縣西三里

     第八十五葉

 注百十三   縣北七里

 注百十四  縣西十八里軍師莊

 注百十五  六淺潭在縣南二里運河堤東

     第百二葉

 注百十六  人戶俱是田多糧少如徐蘭劉春䓁號稱巨富而在冊糧米不及三石之數㨿此之説皆有可質因

  委両淮運司同知䓁官孫廷相䓁該府同知孟雷䓁與該縣知縣傅佩䓁公同丈量去後續㨿原委同知孫廷相

  䓁呈稱各該居民徐蘭劉春己開種年乆恃為己業生情阻撓不容踏勘䓁情各另具情囬報前來又㨿該州

  越種興田民人徐斌䓁畏法各將越種內有田無糧數目具首到臣法當重䆒緑臣廵歷一年為滿該縣徵𭣣之期

  已迫卒難歸結從𫞐行令各該委官公議先儘本縣與泰州兼爭處踏過田地照科徴𭣣尚餘米一千餘石待後

  踏眀蚌沿河迤北䓁處地方另行𣲖𥙷及將阻遏人犯徐蘭䓁拘禁外切照有田則有糧此一定之理不可易者今

  泰州之民越界𨳩種無糧之田累及興化之民賠納無糧之稅及至差官踏勘卻又阻撓不服法難輕貸再照該

  縣地方自加糧之後錢糧差役視諸江北州縣興獨為繁重人民迯竄遺棄糧差盡累見在

    第百四葉

 注百十七  笑蓉鎮在縣東北三十里

    第百十葉

 注百十八  西塘港在縣東六十里南北橫亙通梓新河入得勝湖

  百十九  東塘港在縣東六十里南通泰州運塩河北通塩城書喻

    第百十二葉

 注百二十 縣南三十五里

 注百卄一  縣東北七十里

 注百卄二 即捵塩河

   第百十八葉

 注百卄三  天啓四年知縣李衷純甲請塞之

   第百十九葉

 注百卄四 陳大壯記曰運者轉漕而達之京師鹽者轉十塲之鹽而達之運司

 注百卄五 自揚州灣頭以東南直抵呂四一帶原係運鹽老河其續開帛塲新

  河因餘西金沙餘中三塲江坍逼近而河移北遷餘東呂四二傷仍行故道至於西亭

  而至石港由石港而至馬塘此二新河不過為串塲之便非出塲必由之路也故頻年

  海潮攻決侵入內河雖由堤穴衝突亦由新河注引鹹水灌入之後蕩草不茂而田

  禾受傷

    第百二十葉

 注百卄六  馬塘塲在州東北九十里  豐利塲在州西北四十里 掘港塲在州北九十里

     第百卄一葉

 注百卄七  揚州府

    第百卄二葉

 注百卄八  知州李汝 杜  督民兵嬰城 固  守 賊 退屯  廟灣

  兵備 劉 公景 韶  勦㓕 之  事  詳 吏 部  侍 郎 尹臺

   平倭  碑

 注百卄九   萬曆四十  年

 注百三十   徐州兵備李天寵車兵敗倭於如臯之蔣婆鋪

    第百卄三葉

 注百卅一  兵備副使馬慎率兵敗倭於如皐之陳家荘

 注百卅二   五月倭攻如皐

 注百卅三  於泰興縣之新沙

 注百卅四  四月二十九日劉副使丘參將窮追倭賊丘死之劉獨躡賊盡殱之

原編苐十三冊

 河南

  第十六葉

注一  寧陵縣志言趙皮寨之地髙河數尺寕陵西

 北視寨則山阜也古者為下必因川澤今闕髙陂勢

 必倍勞糜  國家億萬之資役水土不習之 衆 興

 歳月難計之功勞民傷財莫此為甚

  第四十五葉

注二 徃𡻕科銀輸於通省祥符惟招商代買而不知擾萬曆中變而攤𣲖於

 邑民又不盡給價百姓一應斯役立致破産

  第四十六葉

 注三  寧陵縣志言草梢之弊曰方其檄郡邑也曰銀若於買草稍若干共重

  若干雖民間交易不是過矣計其終則視價五倍猶不能謝譴怒焉夫五權

  以十六兩為觔而今加十之五矣交納以到日為限而貧狡之徒待賄始收不

  則遲以日月使之乾折又低昻其手所費反倍於賄矣

   第六十三葉

 注四  弘道羅山知縣

   第六十七葉

 注五 內江人彰徳府推官

 注六 李盡記橋在縣西一平山之呂谷絶崖為之西通潞安為山右徑道宋征河東嘗

  積糧草於此

   第六十八葉

注七  黃華山有齊楽平倉基

   第七十八葉

注八   軍伍之制每軍十名領之以小旗五小旗一緫旗兩總旗一百戶十百戶一千

  戶五千戶所爲一衛全衛則軍五千名小旗五百名總旗一百名共五千六百名爲

  一衛

   第八十四葉

注九  天子行從中從官夾

注十  見獻帝紀隋亦有此宮文帝獨孤後居此

注十一  見馬後傳

注十二  當移在唐前

   第八十七葉

注十三 自旦及夕方畢故名按董卓傳卓爲何進召將兵入朝何太后使諌議

 大夫種紹宣詔止之卓還軍夕陽亭是夕陽亭漢已有之非始於賈充也

  第九十七葉

注十四  鄧新水𫝑平緩陂堰易修內淅泉流既清築瀦不施其

 利益加於鄧

注十五  鈅盧陂在州東南五十里內有東西中三渠引刁河水又接柳渠等

 諸水入陂 三郎堰在州北五十里原接嚴𨹧河下灌毛家陂並上陽中陽下

 陽等四陂

注十六 州東北三十里

注十七 二十里

注十八 二十五里

  第九十八葉

注十九 西平西南六十里

 注二十    西平南二十

 注二十一   西平東南二十里

 注二十二   上蔡西南二十里

 注二十三    遂平西七十里

 注二十四    舞陽南七十里

 注二十五   泌陽東北一百二十

 注二十六   泌陽東北九十

 注二十七   泌陽東北九十里

 注二十八    遂平西南五十里

 注二十九   上蔡西南府西北六十

 注三十    確山北四十五

 注三十一   府西二十

注三十二   府西十二

注三十三   府西南十三里

注三十四   府西十二

注三十五   府西三十

     第九十九葉

注三十六   府西北十二

注三十七    府南三里

注三十八   府西南十五

注三十九   府北郭外疑是㕠石羊橋在府西南十里

注四十    方良橋東南十八里

注四十一    確山南四十

注四十二   府西南九十

 注四十三   在磪山東南三十五里出橫山

 注四十四   府東南七十

 注四十五   真陽東北五十

 注四十六   真陽東●六十

 注四十七   息縣東一百六十

 注四十八   息縣東一百五十

 注四十九   息縣東北一百四十

 注五十   馬常河橋在府北二十五

 注五十一   府北

 注五十二   府東北六十

 注五十三  荊河橋府東五里

 注五十四  府北郭外

    第一百葉

 注五十五   府東六十

 注五十六  潁州南一百七十

 原編苐十五冊

   山東上

     第二十二葉

 注一   五代周顯徳 𥘉河決東平之楊劉渡遣宰相李縠治堤自陽榖 抵張

   秋口

     第二十三葉

 注二   有貞河道功完碑見山東通志

 注三   王㒜弘治⿸廣⿸肀丶 -- 庚戌治河記

 注四   徐溥王鏊安平鎮治水碑見山東通志李東陽安平鎮減水石壩記見經世文編

     第七十七葉

 注五   開  元  寺

 注六   苟存集

   第九十四葉

 注七 封丘縣志載捲埽注用竹絡長二三丈髙一丈實以小石雜以薪芻踏實推捲成

  埽量水淺深制埽小大腰索及管心索或徑寸或三寸許縱橫綑縛掛於鐵貓大橛之上用

  丁夫數百漸推岸下河流洶湧惟石埽則不可衝去非竹則亦不能攔石漢河堤侯者

  王延丗元漕運使賈魯捲埽築堤多用此法卒𥳇成功無石則易以磚無竹則代以木權宜

  制變在人善用之耳此外尚有壘埽臺縛方舟安大樁繫龍尾諸法難以備載治河者宜

  廣籌而豫求之  詳元歐陽主至正河防記

   第百六葉

 注八 沂州知州

 注九 南廟山右州南八十里

 注十 通志在州南九十里

   第百九葉

 注十一    新志改為狼溪

     第百卄三葉

 注十二   大抵本麓然

     第百五一葉

 注十三    戶部尚書葛守禮隆慶三年

     第百五九葉

 注十四    當作宣宗

     第百六二葉

 注十五    費縣志嘉靖四十三 年馮儼作

     第百七五葉

 注十六   馬應夢序曰  戶自甲 下而上銀逓加多所以 役富也自 下

 上而下銀頓減少所以恤貧也炤稅銀四分有竒而沙鹻瘠磽

 則量為等差所以示公也

  第百七六葉

注十七 黃河決塞不常州以瀕河百里𣲖役丁夫薪茭樁木一切取

 辦及其傜役里甲之差飬馬輸粟之費視他縣為最

  第百八二葉

注十八 該空三十四字誤空十七字

原編苐十六冊

 山東下

  第二十葉

注一 樂安志曰淄水自臨淄入樂安地界土踈毎秋夏大雨時

 行西南山壑之水咸萃而河渠淺狹岸復善崩則恣為

 民病即余𠩄見己酉以來淄決朱家道口凡一再徙壞民田舎不可

 勝計乃三決曲堤順流而北幾𣳚城垣㣲楊吳二令塞之於前姜令

 塞之於後吾邑其水居乎

  第四十六葉

注二 徐當作施通判施以敬

  第五十八葉

 注三   衛所抽選內操昉自永樂其輪班入衛歳有定額則自正統己己

  之變起也

原編苐十七冊

 山西

  第二葉

注一  平涼府志 今朱子注大原讀大為泰以為山西之太原非也獫

 狁侵西周其去也宜從涇北平涼之大原以出取道便易安有渡黃

 河而至山西之太原者哉劉向謂千里之鎬非鎬京之鎬則所侵當在平

 涼之北無疑矣

注二 保徳州志長城在州南偏橋村西抵黃河南樓興縣八十里考關志秦並趙築

 長城於嵐州紫塞是時雲中五原皆為郡則宣大之南河保之北皆為內地必不於

 嵐州別為塞也葢趙肅侯嘗偏三胡築長城矣嵐州紫塞此長城殆肅侯所

 築與

  第三葉

 注三  尹耕磨並山辨節文

   第五葉

 注四 如淳曰史紀言都中都又文帝過太原復𣈆陽中都二歳似遷

  都扵中都也正義曰括地誌去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南十二里秦屬

  太原郡

   第二十四葉

 注五 太原府志三關舊守備三游擊將軍一總兵官一兵備使一總兵轄游守

  各占信地而兵備理糧餉督撫駐太原居中節制不自涉邊境嘉靖庚子後虜頻

  歳入犯郊坰都御史則自六月抄繞標下軍三千人至代州防之仍檄守廵等六七道

  畫地而分其防無何以諸道盡北則太原虛乃設寧武兵備道改編寧道為岢嵐道

  駐偏關與雁平道遂成鼎足各守信地其都御史則至十月還太原嵗以為常焉

   第二十七葉

注六  今當移在普同關之後

    第三十二葉

注七  方山城在永寧州北一百里萬暦二十五年廵撫魏  題請方山乃三𣈆要

  害之地五縣不接之所復築城池

    第四十一葉

注八   梗陽在清源縣不夜楡次

注九  元和志馬故城在夀陽縣東南十五里

    第四十二葉

注十  此冷泉關下文𠩄引酈 注則介休縣之雀䑕谷也判然二䖏

    第六十四葉

注十一  河會營郎路澤營在縣北四十三里

    第六十六葉

注十二州西二十二里

  第六十八葉

注十三 唐宋於石嶺赤塘二關皆戍兵於洲置防禦或團練使實為重

 鎮國朝拓境既遠邊防在雲中鴈門此似為內地然近年虜勢猖獗

 由寧武諸口入犯此境最為虜衝或謂於此宜設兵戍比石隰平定諸處

 況彼皆在腹裏此近邊重地顧獨不然與 又曰國制凡地近邊塞

 要害或險曠嘯聚多盜皆設兵戍此州近邊過於手定多盜可方磁

隰乃不設衛所防禦者蓋緣昔時全盛雲中守固虜尠入宼民亦

殷阜奸宄不作近年邊烽常警歳歳防秋民窮財盡盜亦繁興

 則兵防為恃亦甚急也舊設惟有民兵三百千百長領之廵捕官督

 之以守城備盜乃復每年調取其半赴邊比蓋單弱人情恇懼今計

 防禦衛所卒難添設惟姑得此民兵免調使常全在州操備庶少

 得濟彼既有幇丁自備軍裝資用不費公帑甚為便益其戍邊

 省南諸處民兵自足免此近邊一二處豈即少比數也 舊志

  第七十九葉

注十四 運司新志 近年鹽不生花唯以畦種為事竭力澆曬不能克額

  第八十二葉

注十五  解州志一

注十六 重加黃牛堰以殺其𫝑

  第八十三葉

注十七 苦池灘會洪洛渠禹王廟之水中條山李綽堰之水合流一

 處由楊家莊入渠經安邑城北運城北西流六十里經解州北境又西流

 六十里至臨𣈆五姓湖又西逹蒲州入黃河

注十八 安邑志十五

注十九    唐開元中嘗扵此置龍池宮

     第八十四葉

注二十    解州志三   河東運司志

注二十一  湖廣巴𨹧人舉人以臨洮知府陞任

     第八十八葉

注二十二   解州志二

     第九十葉

注二十三   以下運司  新志

     第九十一葉

注二十四    解州志四

注二十五   在州之芮城縣西二十里自蒲州經縣境東注平陸縣界

     第九十二葉

 注二十六 自黃河至沙澗俱本解州志

   第九十三葉

 注二十七  解州志五

   第九十四葉

 注二十八  解州志六

   第百六葉

 注二十九 曲沃志自昭侯封成師而沃著秦並天下沃夷為縣鄙更名左邑前

  漢因之而克鼎間帝駐蹕相鄉聞南粵之捷遂縣聞喜則今之聞

  喜猶我之桐鄉也嗣是曰絳邑仍曰囬沃名隨代移沃自若也後周移治

  樂昌隋再遷絳北總之不離封域而司馬貞注史記顔師古注漢書林尭

  叟注春秋皆以古曲沃為今聞喜則誤矣

    第百卄二葉

 注三十  止四堡𢙢有遺漏

    第百卅一葉

 注三十一  榆林口前有沙家寺及村遼太尉沙公墓在焉 水峪口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

     第百卅二葉

 注三十二  北二十

 注三十三  威寧口在陽和衛西北七十里東西五十歩墻高一丈五

  尺  水磨口在天城衛西北四十里南北五十八歩墻高一丈五

  尺 四老口   鵞毛口  大峪口  鵓鴿峪口  陳家峪口  馬什嶺口

    小磨口 石井口  吳道口   蘆子口  小峪口  紅山峪口   炭

  嶺口 上十三口俱懐仁縣  府新志

 原編苐十八冊

   陜西上

     第三十八葉

 注一    相傳晉周處斬蛟於此又名赤水河

 原編苐十九冊

   陜西下  四川

     第五葉

 注一   北四十

 注二    東三十

 注三   北九十

 注四    東二十五

 注五    東七十

 注六    東九十

 注七    東九十

 注八    南三十

 注九    南五十

 注十    南五十五

 注十一    南九十

 注十二    西三十

 注十三    西三十五

 注十四    西四十五

 注十五   西五十

 注十六    西四十五

 注十七    西五十

 注十八    北二十

 注十九    北三十五

 注二十    北四十

 注二十一   北四十

 注二十二   北九十

 注二十三   北一百二十

 注二十四    東三十五

 注二十五    東四十

 注二十六    東八十五

 注二十七    南三十

 注二十八    南三十五

 注二十九   南三十五

 注三十    本志有好地掌  南四十

 注三十一    南五十

 注三十二   北九十

 注三十三   北六十

注三十四 東六十

  第十一葉

注三十五  鞏北境

  第二十八葉

注三十六 王保保於蘭州城東北築城以居城有二一在東關坡一在金城關北

  第三十一葉

注三平七  䟽雲柗山地方原係 國家幅員疆土界在甘寕固原三鎮之間

 水甘草茂田美林豐正嘉以前悉為両河屯牧之區自鎮畨以至中衛烽堠相

 望迄今舊址備存惟於隆萬間故酋賔兎車領於弟號召諸部擁聚其中遂

 為粟藪從此  荘涼始為一綫偪經蘭靖中衛癰結內蝕環三鎮數千里增

 城堡設將添兵洎欵市之費不貲而狡酋東勾西連愈漸強大搶畨掠漢

 羽翼日增扵是東達蘭靖西指荘北通朔方總兩河封域無處不遭蹂躪

  無地不被荼毒三十餘年

   第三十三葉

 注三十八  䟽雲新疆紅水去蘭州五百餘里地曠人稀中包原隰險阻各虜巢

  穴日乆習知地形乗隙蹈瑕突入突出勘得老虎城地里適中土脈水草俱便應

  建大城一座茅南離蘭州尚有三百餘里應再築鎮虜保定二小堡 蘭州

  參將兵馬當時原備柗虜今紅水蘆塘既築大邊保障於外蘭州即為

  腹裏況有該道駐劉原設參將移之新堡為使蘭州係藩封之地亦不可

  無得禦今查景古城止因十八年火酋內犯添設守備官軍嗣後既設臨洮總兵

  鎮守該堡近在七十里之內兼制為易此官似屬冗員應改為蘭州守備移駐塩

  塲堡內衛 肅藩外援新堡其景古城堡改委操守統領

   第三十四葉

注三十九   黃河水東西兩川為翻車導引可資灌溉自本州人叚續創始萬曆三十

  七年𭅺中王聘賢捐金為水平八授居氏之有田地者 民間囚河為磨船䌫所在易

  圮城基利微而害議者欲禁毋行宜也蘭州志

   第四十葉

注四十  洪武年開設每関官一員軍五十名守把一年一換

注四十一  己上三関本志無

注四十二  山口在州西九十里

注四十三  山口在州西七十里

注四十四  泥溝山口在州西七十里

注四十五 山口在州西九十里

注四十六  山口在州西七十里

 注四十七   山口在州南六十里

 注四十八    腦山口在州西九十里

 注四十九   山口在州南八十里

 注五十    本志無

 注五十一   山口在州南八十里

 注五十二   山口在州南一百七十里

 注五十三  山口在州南一百四十里

 注五十四   山口在州南九十里

 注五十五   俺隴在州南二百里

 注五十六   本志有賈刺麻山口在州西一百里  火燒嶺山口在州西九十里  沙沙刺麻山口在州

   南八十里  寧河關在州東南六十里

      第五十三葉

注五十七 地理志小字當出䟽國自䟽而後漢郡國志乃劉昭非范曄也翁誤

  第五十四葉

注五十八 嗣後唐咸亨中薛仁貴征吐蕃敗績失河湟以西之地移置積石軍

 於河關靜邊鎮今河州所謂積石山以西地也乆之遂訛河州以西之山為積石而以

 積石東北星𪧐川為河源而崑崙益為明遽入於酒泉臨𦍑之境矣且尚書崑

 崙析支渠搜次第敘之天析支即河囬𦍑所居都實所稱九渡水渠搜在今榆

 林北在析支之下五千餘里崑崙應在析支之上而都實稱自九渡行二十六日程始

 至崑崙南則崑崙在析支之下矣有是理哉

  第九十四葉

注五十九  宋史陵州有鹽井𭰹五十又皆石也底用柏木為幹上出

 井口垂綆而下方能及水歳乆榦摧敗欲易則隂氣騰上入者輒

 死惟兩則氣隨而下稍能施工晴則亟止楊佐以木盤貯水穴竅灑

 之如雨滴然謂之雨盤如是累月井榦一新利復其舊

   第百八葉

注六十 刺州

  第百十五葉

注六十一 兵備副使張儉麥子山議

注六十二 今於石門𩀱古墳篩羅壩䓁䖏通賊要路設立関

 堡隣近居民編爲夫甲輪流守把杜賊入路

 原編苐卄一冊

  浙江上

    第十九葉

 注一  崇徳志是年正月賊入崇徳

 注二  布政胡柗紀文多不録

   第二十葉

 注三  時胡中丞𫯠命代張督府經甫八日麾下卒僅三千及叅將宗禮𠩄部河朔兵八百人

  急檄河朔兵屯崇德自引兵屯塘栖阮中丞鶚入保桐郷禮與禆將霍貫道帥驍騎五十人突之

  殺數十倭已而大呼衆力戰復擊殺百餘倭今嚴肅自崇徳至早林不及炊兵飢疲為倭

  所乗遂沒倭乘勝圍桐鄉督府収兵遂省城用邑人呂納言希周歸安茅憲副坤計遣

  辯士下海論王直直遣養子毛海峰欵定海関謝罪督府因遣海上華老人說海降海怒將斬

  老人而所王夫人故倡也名翠翹曾居海上識華老人為之請得觧華老人歸具為

 督府言狀乃更遣羅中書詣海説降隂賄王夫人今從臾之海遣人謝因要督府犒而釋

 桐郷圍

   第二十一葉

注四   茅坤紀勦見 寧⿰扌棄

   第二十五葉

注五  田汝威王直傳

   第二十七葉

注六   倭事見浙江通志六十卷當與殊域周咨録並看

   第三十八葉

注七  吉安志 國𥘉計口支塩計盜徼米今塩不復支而納鈔如故民亦因之而不

 知也

   第四十七葉

注八 縣志海王縣十里趙維襄言萬暦丁巳至寧城南見沙漲三十里許天啓乙

 丑再至海偪城下僅百歩丁卯戊辰沙復漲十里許及崇禎己巳秋十里沙堤不半月

 忽盪盡潮復偪城下然戊辰之七月二十三日海嘯殺人無筭是時沙堤十里宛然

 無恙而卒無救於寧則沙之有無亦何関利害乎

原編苐卄二冊

 浙江下

   第一葉

注一   受塘左之涇十有八塘右之涇十有三

   第二葉

注二  受塘南之涇五塘北之涇六

注三  南受陶洷水

   第十二葉

注四  若杭州近在會城不必委官而溫䖏等府䖏浙上㳺本司委官徃返動輙

 千里𫝑不可行其䨇月𩔗報錢糧及𩔗批銷批一如前法但各府如期差一首領官

 歛𭣣𩔗觧其兊銀騐銀俱封銀俱責成府首領官與縣宮逐一仔細不可違錯責有

 所歸至於本司委官並各府委官每次給應付一張以領文之日為始囬衙之日為止計日

 給銀三錢供給到各縣於該縣備用銀內動支出府境各馹於廩(「㐭」換為「面」)給銀內動支每縣不得

 過両日到省計日定限不得躭閣延滯其有錢糧應在府給𤼵者即貯府庫應縣給

 者即貯縣庫不必觧司止申批劄𤼵其各縣原議津貼銀両悉行裁革不得重科加

 派累害小民如此行之計通浙所省可得萬金其於革𡚁益民不無小𥙷矣詳両院如

 議通行

  第四十四葉

注五  張元忭曰按曾王徐三公之議非不鑿鑿可聴然在當時己窒礙不可

 行至於今又數百年矣無論二千頃之膏腴民命𠩄頼即廬舎墳墓於其

 上者無慮千萬家若盡剷而為湖是激洪水於平世也且昔之為湖者將以蓄水

 耳今既有海塘有三江閘謹脩築時啓閉可永無患而又蓄此二千頃之水徒

  以魚鼈茲土將安用之㢤如此而猶存三公之議者姑以備舊制雲爾

   第四十六葉

 注六  劉忠顯韐

   第四十八葉

 注七 二十八洞以二十八宿為號故名應𪧐 知府蕭良𠏉立水則於三江閘書金木水火土

  五字水至金字腳各洞盡開至木字腳開十六洞至水字腳開八洞夏至火字頭築冬至

  土字頭築

 注八  嘉靖十六年

 注九  閘用巨石牡牝相衘煑𥝰和灰固之其石激水則剡其首使不與水爭其下有檻

  其上有梁中受障水之板板橫側揜之石刻水平之凖使啓閉維時堤築以土其淖莫

  測先沒以銕継用⿱𥫗困 -- 箘簵𤼵北山石投之両旁甃石彌縫峭格周施堤厚且堅水不得復循故

  道其近閘磬折參伍之使水循涯以行其財用出於田畆毎畆科四厘計三邑淂貲六千

  餘両其丁夫起於編氓

    第五十三葉

 注十  三十九年有民徐應元䓁欲佃爲實業呈䝉軍門都御史胡批府行縣勘明不准但𠩄佔前田尚未吐

  出至嘉靖四十一年䝉遇丈量該本府通判林仰成即作原田丈出多數入冊糧差訖丈量之後各民復

  佔成田太多且地𫝑漸低必洩水方可佈種因大開孔堰䓁閘以致湖水少滀灌漑無資一遇旱魃五

  鄉遂至飢啼及今不禁則侵佔之漸猶不可止而五鄉之害又不可言所以王茂貞䓁有今日之 奏

  相應查照原額盡行革復但念前田承業既乆糧差已定卒欲更復不無動衆之患議將嘉靖三十九

  年以前佔種者仍舊𬋩業置立疆界分別湖田

    第五十七葉

 注十一   塩船經此必需大汛若重載當谼則百舟坐困旬日不得前

  於是増此壩分導壅遏通官民之舟而北堰專通塩運

 注十二  在縣東十里石湫壩也宋時在急逓 側名通明北堰 明

 洪武𥘉鄞人郟度建言開浚移鄭監山下又名鄭監山堰

注十三  餘姚下壩一名新壩亦石甃西去中壩十八里東至縣四十里左江

 右河河高於江丈有五尺明越舟航往來𠩄必經然壩高舟難猝上又𠉀夜

 潮乃行率夜半始羣至壩下至則各登涯爭先拽䌫每相持或竟夜

 不車一舟遇雨雪之夕衣服濡濕飢寒僵縮股慄不禁盡死力爭之

 嘗有闘而死者

  第六十六葉

注十四  慈谿西北一百里連岸

  第七十二葉

注十五  數詳兵衛志

  第七十九葉

 注十六  紹興府志會稽縣知縣張鑑申文 為弊之端有四一則詭糧絶戶蓋某戶

  本無田無糧也奸人賄書忽寄升斗於上明年倍之後年又倍之積至𡻕深存者不下十

  百多則不知其所自來矣二則産去糧存蓋賣田者利於重價將官作民將湖作站摘

  糧代辦故則不知其所去矣三則三轉一関如趙甲之田本無賣出買入也冊時故為推

  𭣣一推於錢乙再推於孫丙更轉於李丁而復還本戶或於孫丙而摘糧改多改少或

  於李丁而摘糧改官改民去者無求而來者無辨矣四則借名脫實如本戶田糧本無

  故也忽揑⿰土冊 -- 𡊢毀積荒誣詞告官勘量遍借別䖏⿰土冊 -- 𡊢堘廢址冐認巳業賄勘者揑數囬

  官賄奸書推糧存里始則朦倍終則規脫矣

   第九十六葉

 注十七   嶺西碶嶺沈公嶺東臯嶺石家嶺 油嶺 張家嶺

  洞嶺 沙崗嶺 洩嶺漫石嶺茶茶嶺 新嶺大千嶺 桂嶺

 盧花嶺西嶴嶺大嶺 墖嶺龍塘嶺小展嶺摩鼻嶺己

 上東鄉曉峰嶺 茅嶺野嶴嶺鄭思嶺寺嶺長青嶺藤

 坑嶺鮑家嶺小嶺 岑江嶺夾門嶺清嶺朱和嶺大周嶺

 平石嶺柯梅嶺 白泉嶺西臯嶺 疊石嶺黃泥嶺 已上西

 北鄉

 礁丁家礁在內境之海西一潮可抵左茅洋右螺洋 亂石嶄然中起潮大則沒舟人不戒觸之輒壞先昌國令王與善立石表以

 示徃來者便之缸爿礁金𥑖灘際南海中分水礁蓮花洋中

 丘家城東六十里大嶴之南城北三十五里刑馬在岱山之東北名秦頭相傳隋 驃騎將軍陳

 稜伐琉球至此刑馬祭神

  灣 施家灣在城南東江浦之內戰泊之處𢎞治以前田皆斥鹵今悉成

  熟而腴白碁子灣與黑碁子灣相對螺蚌之甲隨潮上下淘洗成質瑩潔

  光潤欲得之者撒白米易之黑碁子灣在烏石塘之右其形圓巧紺滑欲

  得之者禱於神撒黑豆易之

  塘烏石塘在東海中馬墓山之陽綿亘百餘丈高可二丈餘枕海之濱表

  𥚃一色圓巧若龍鱗然下注民田皆成沃壞天色晦㝠則光怪間錯故老相

  傳此塘一夕𭧂風雨捲挾而至者塘有三一在舟山下塘頭一在桃花嶴百年之間

  或捲沙以為堤或推石以為塘捺就膏腴不藉人力然則海變桑田非誕謹也

  徐偃王祠在城東三十里之翁浦俗呼為城隍頭按十道四蕃志雲徐偃

 王城滃洲以居其址尚存史載偃王敗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下以死疑非

 此海中而韓文公為衢州碑曰偃王照戰不之彭城而出越之東隅棄玉

 几案於會稽之水則十道四蕃志或可信矣

  第九十七葉

注十八 岑港有龍洞其神甚靈異其出入地方可得而知竹葉向內

 則龍在洞竹葉向外則龍在外海向有一人失足入洞中雲洞直通

 響碓門洞內俱乾復得出萬暦二十六年有施姓者因天旱祈禱無

 雨施願捨身為一方請雨隨至龍洞口投下継而屍即浮起頃刻大雨

 如注

注十九  關一  舟山關在城南二里

     第百六葉

注二十   在永康東也一百十里

      第百卅七葉

注二十一    朱村浦

注二十二   梅奧山在仙桂鄉

注二十三   象浦山在三十六都

注二十四   府東北門

注二十五   府西北門

注二十六   府西門

注二十七    羅浮山距孤嶼一里

注二十八 在府北

注二十九 在府北仙桂鄉

注三十  南次楽灣次﨑頭舟行至此始出江口入海分南北

 行謂之轉﨑北至青嶴門而永嘉之海境盡矣

注三十一 百丈山在泰順地三十五里

注三十二 羅陽在平陽西南十五里 陶山在縣西三十里 木凳嶺在縣西芳山鄉

注三十三 橫河在縣南二社鄉南通平陽萬泉鄉東連沙塘斗門

注三十四 由江南岸則自雙門外歷寕村沙城梅頭抵瑞安界

 由江北岸則自羅浮華𫿞柟溪港強奧掛綵象浦口舘

   頭青奧鹿西東抵楽清界

 注三十五  在平陽西三十

 注三十六  縣西南八十

 注三十七  燥溪山在縣西南七十燥溪在縣南五十

 注三十八  仙口 山在東二十五里

 注三十九   縣南二十

     第百卅八葉

 注四十  府西北二十七都

 注四十一   樂清永康鄉

 注四十二   同上

 注四十三   同上

 注四十四    樂清西五十

 注四十五   府東南五都

 注四十六   府東二十

 注四十七   府東海中

 注四十八    平陽西南五十

 注四十九   平陽南十

 注五十   平陽東十里

原編苐卄三冊

 江西

  第五十八葉

注一  贑撫 弘治八年以廣閩連界盜賊生發添設江西廵撫一員特

 勑副都御史金澤駐劄南贑後以事平裁革正徳元年廵按御史減鳳

 奏復設廵撫六年以副都御史周南廵撫十二年加廵撫南贑僉都御史

 王守仁提督軍務

  第七十六葉

注二  䖍臺續志缺中冊

  第八十葉

注三 在興寧桂東交界

注四  議將賊據白葉坂舊基築立營堡

 注五    議將本縣與龍巖縣界巢嶺地方設立隘所

     第八十一葉

 注六   以小靖地方與看牛坪坑二巢密遛故也

原編苐卄四冊

 湖廣上

  第三十九葉

注一  常寕東五十里為白沙堡 南三十里為黃茅堡旗軍一千一百五十名民

 壯一百二十名  東南六十里大凹山有永安營界接桂陽連石灰山六子凹泗竹山石羊

 坑䓁䖏其山谷深林宻別無坦途惟谷口有路上通衡頭陽隔洲白沙堡䓁䖏橫𬨨天堂則

 抵煙竹湖梅埠橋而直出囬龍市即寕桂通衢中間四十里杳絶人煙多係臨藍無頼

 之徒倚坑盜錫嘨聚刼掠正徳年間設營防禦後廢弛其址在山徑離囬龍市

 窵逺設遇有警勢難接應萬暦二十年復建於谷口三分之䖏去孔道隔數十

 丈營與市煙火相望撥常寕所千戶一貟領軍防禦

注二  屬桂陽縣

  第四十葉

 注三   屬桂陽縣

    第四十三葉

 注四   桂東西六十里

    第四十八葉

 注五   二門  俱 在 西

 注六   縣東 三里

 注七   縣北

 注八   成公堤 自魚山水驛起至簰洲下夾口止

     第四十九葉

 注九    疑即通城之陸水

     第五十葉

 注十    東十七里

      第五十三葉

 注十一    縣前河在縣西南下流至景陵蒿臺湖入漢江

 注十二   縣南十五里

 注十三   縣西五十里

      第五十三葉

 注十四    東南十里

 注十五   東南三十里

 注十六   南三十里

 注十七   一作衕

 注十八   南四十五里

 注十九   南五十里

 注二十   南六十里

注二十一   西北隅

注二十二    東南二十里

注二十三   縣東

注二十四    東五里

注二十五   縣西

注二十六   州西

注二十七   一作恭

注二十八   州西

注二十九   北一百十里

注三十    一作聖

注三十一    西八十三里

注三十二    大洪山下

注三十三  州西南

     第五十四葉

注三十四   東五十里

注三十五   東三里

注三十六   東三十里

注三十七  西四十里

注三十八   西南三十里

注三十九   西 門

注四十    高 沙湖在縣西北七里

注四十一   一名公安門

     第五十五葉

 注四十二   東南十里

 注四十三   西南四十八里

 注四十四   一作坪址

 注四十五  南四十餘里

 注四十六  西十里

 注四十七   北三十里

 注四十八   縣 北

 注四十九   縣志起自縣東五里

 注五十   縣北五十里

 注五十一   筧水口在縣西北八十里南流入沮水

      第五十六葉

 注五十二   府志無李公而有九龍即北湟岸南津南

 注五十三   府志止載其五有黃封縣河之濵安公明公並安津湖側

    第五十七葉

 注五十四  東南十里

 注五十五  西北二百五十里

 注五十六  西北三百五十里

 注五十七  南十五里

 注五十八  西北三十五里

 注五十九  三浯泉在縣西北六十里三浯 山下泉列三眼中有龍洞一

  日三潮水湧出髙二三尺流至通濟鋪前溉田甚博

    第五十八葉

 注六十   縣南五里南門山下

 注六十一  五里河在縣東五里至縣前與天河合流至南門會漢水

 注六十二  西北八十里娘娘山

 注六十三   西門

     第五十九葉

 注六十四   東十五里

 注六十五   南八十里

 注六十六    高崖水在縣西四百五十里

 注六十七    東一里

 注六十八   西三十里麻陽界上

 注六十九   西南八里

 注七十    縣西

     第六十葉

 注七十一    西南五里

 注七十二   七十里

 注七十三   在縣東八十里瀑流經八十里入湘

 注七十四   西五里

 注七十五    東五十里

 注七十六    東九十里

      第六十一葉

 注七十七    東十二里

     第六十二葉

 注七十八    寒溪水在州西六十里源出黃岑山 北流入柳春夏尤

 注七十九    溫泉在州北 二十里平地湧出如  湯東流合柳水

 注八十    南三里

 原編苐卄五冊

  湖廣下

   第一葉

 注一  童司業又有沔陽州重脩隄防記畧雲 按禹貢江出岷𣻌出嶓為漢

  東南流為沔皆豬於荊沔之陽荊州域也水經稱沔出武都沮縣東即谷中流注漢

  則漢沔又異源而同流沔逕江夏雲杜縣夏水注之今景陵有雲杜城蔡傳亦云夏出

  江入沔沔江漢之沱濳雲夢之沮澤也然西南皆瀕江江至荊實匯衆流如沅澧瀟

  湘每溢則橫潰漫衍頗清而後落其浸沔又不啻岷出者漢則嵗常六七至最濁而

  落卑故沔卑濕下鹵大澤重湖民田則為環堤曰垸且百有餘區江溢則害西南

  漢溢則害東北合則浸及四境故沔恆洊饑

   第八葉

 注二 縣東二十里

 注三   縣西臨大江

     第三十三葉

 注四   左傳有句澨章澨雍澨薳澨皆水濵地名也

     第四十葉

 注五   六安州志言富室子弟輪粟為史胥輒睚眥縱恣莫敢誰何至市人詆入儒門不若

   入公門贑志亦有此言

    第四十二葉

 注六   縣 北二百 五十里

 注七   縣東七十 里

 注八   縣 南 五里

     第五十一葉

 注九     縣  西北

 注十     縣東南

 注十一    縣 西南

 注十二    州北

 注十三    州東  南

 注十四    州西

 注十五   縣東  南

 注十六    縣  南

 注十七   縣東

 注十八    縣 西

 注十九    縣 南

 注二十    縣北

    第五十七葉

 注二十一  在石城峯南十五里

 注二十二  一雲與瀑巢漭合流又東北至永州城外湘口會於湘

 注二十三   舜峯在舜祠西十里三峯𪔂立其下衆山環合上有飛泉望之如練

   按舜峯不列九峯之內乃為九峯朝宗特列於首

 注二十四  在舜源峯東南十里

 注二十五  一作四

 注二十六   在舜源峯西南十二里

 注二十七  在舜源峯東南一里

 注二十八   在萬夀峯南二十里

 注二十九   在舜源峯東南一里

 注三十   在石樓峯南十里

注三十一    在舜源峯東南七里

注三十二   在舜源峯西南 五里

注三十三    泗洑二水舊不載 𠩄注何地

     第五十八葉

注三十四   西 北一百 里

注三十五   西七十里

注三十六   南十三都

注三十七   西南五十里

注三十八   衡頭市東三十里産錫 白沙堡市東五十里産錫

注三十九   彭蠡市南三十里   西八里

注四十    北八 十里

     第七十三葉

 注四十一  省志 苗有二種自武陵而西歷佷山連朱接荊䕫裔境為南郡己巫諸蠻出

  廩君自武陵而南歷南陽沅靖奄及柳桂為武陵五谿諸蠻岀盤瓠

   第七十四葉

 注四十二 入天生砦囤絶蠻餉水道賊困死者千餘乞䧏 銅仁遂

  平置鎮筸守備以制禦之

 注四十三 十二年郴桂土人龔福全倡亂僞號延漢大王其黨龔福興分㨿烏春山臘栗

  寨偽署總兵廵撫都御史秦金以聞時贑賊據橫木桶岡方熾與福全聲勢相𠋣

  王守仁方奏檄湖兵夾攻於是詔以江西屬守仁郴桂屬金討之金移鎮郴州部

  署諸將前軍由桂東進東水左軍由桂陽進漢黃𤍠水右軍由郴州進紫溪後軍由

  臨武進芭籬堡尅日齊舉継以右後二軍地廣賊衆分帳下兵益之攻破諸巢禽劉福

  㒷等斬首二千餘級惟首𢙣龔福全遁保馬山禾倉石寨㨿險未𫉬乃懸五百金購福全趣

  諸將暨宣慰彭世騏等會兵進討抵寨下轉𢧐數合賊敗𫉬其姪秀等焚毀廬舎俘福全及其

 妻女餘魁髙仲仁走仁化諸營兵會廣兵搜捕擒斬殆盡詔即其地誅福全郴桂平

   第七十五葉

注四十四  湖貴間有山曰蠟爾綿亘三百餘里諸苗居之雖分𨽻丙者其蟠結竄徙

 實相藪匿焉然各受土官束轄有戶籍稍輸賦其屬鎮溪千戶所者𠩄墾多盧溪

  曰供徭役

   第百卄六葉

注四十五   萬暦三十八年

 原編苐卄六冊

  福建

    第六葉

 注一   南靖長泰晉江

 注二   縣西北一百八十里

    第九葉

 注三  志雲時軍門阮鶚主和分廵舒春芳與鵬舉主勦阮大怒逮黎妻子於獄

  杖殺其家丁四五人

    第三十六葉

 注四   漳州志 綱銀即里甲正徳十五年廵按御史沈均議以丁四糧六通融科派

  分正雜二綱嘉靖四十四年除正雜二綱石色止稱綱銀綱銀雲者若綱在綱一舉而

  盡也

    第三十七葉

 注五   漳州志正徳十四年御史沈灼行八分注每丁石歳徵銀八分以充辦料隆慶五年𫯠

   勘合每丁石𣲖銀六分續奉加𣲖七分王

    第四十二葉

 注六   通志𥘉一十六起子午

     第四十三葉

 注七   畢嶺縣西北九十里

 注八   通徳縣西北七十里

 注九   官田縣北四十五里

     第四十四葉

 注十  汀州志  茂七沙縣人廵按御史柴文顯立為會長因殺人為縣官𠩄捕遂率

   𠩄部反 與此不同

      第四十七葉

 注十一    十六都縣東一百六十里

 注十二   二十二都縣東八十里

 注十三   六都 縣東五十里

 注十四   縣南五十五里

 注十五   三十二都縣南四十五里

 注十六   二十九都附郭俗名東廂

 注十七   五十一都縣南北七十里

 注十八    九都縣西九十里

 注十九   二十七都縣西一百二十里

 注二十   十三都縣西一百六十里

 注二十一   七都縣西七十里

注二十二    十二都縣西一百五十里北一百

注二十三   大都縣西一百三十里

注二十四   九都縣西九十里

注二十五   八都縣西北八十里

注二十六   二十五都縣東北一百四十里

注二十七   二十九都縣北一百二十里

注二十八   二十四都縣北一百三十里

 注二十九    在城歩 城歩縣西一十里

注三十    將溪上保縣北二十五里下保縣東北三十里

 注三十一    福興下保縣北二十五里

注三十二    南會縣南二十里

 注三十三    開善縣南曰十里

 注三十四    同上

 注三十五   仁壽縣南四十里

 注三十六   瑞漢縣西二十里

 注三十七    長興縣北十五里

 注三十八    安仁縣北七十里

 注三十九    里心縣西四十里

 注四十     新城縣西五十里

 注四十一    周平縣南六十里

 注四十二    都上縣南六十里

 注四十三    靜安縣北六十里

 注四十四    隆安縣南六十里一作西北八十

 注四十五   安吉縣北六十里

 注四十六    永城縣東五十里

 注四十七   桂羊縣北七十里

     第四十八葉

 注四十八    宣河縣西南一百四十里

 注四十九   山在縣前五里

 注五十   勝運縣南

 注五十一   溪南縣南

 注五十二   古田縣東

 注五十三   白砂縣東

 注五十四   即石洞

 注五十五   南順縣南四十里

 注五十六   石  城

 注五十七   北安縣北六十里

 注五十八    河源縣南八十里

 注五十九    表席縣東南一百一十里

 注六十    城田縣東九十里

      第四十九葉

 注六十一    柳楊里縣西四十里

 注六十二    據 此南平北安已入歸化 則潭飛 磜亦當入歸化

 注六十三    本志埠

     第五十四葉

 注六十四   去府二十里

     第五十七葉

 注六十五   去府二十里

      第五十九葉

 注六十六  一都州東十里

 注六十七  二三都州東十五里

 注六十八   五六都州東北六十里

 注六十九   七都州東北七十里

 注七十   十都州東北一百里

 注七十一   十一都州東北一百一十里

 注七十二   十二都十三都州東一百二十里

 注七十三   十四都州東一百四十里

 注七十四  十五都州東一百五十里

 注七十五   十七都州東一百五十里

 注七十六  二十都州東北一百一十里

 注七十七   三十一都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注七十八   四十都州南三十三里

 注七十九   四十一都州南四十一里

 注八十   四十二都州南三十五里

 注八十一   四十三都州南五十五里

 注八十二   四十四五都州南西五十五里

 注八十三   四十六七都州南四十五里

 注八十四   四十八都州南七十里

 注八十五   五十一都州南一百里

 注八十六   五十三都州南一百里

     第六十葉

 注八十七   二都縣東五里

 注八十八  八都州東北八十里

 注八十九  五十二都州南七十五里

 注九十  十八都州東一百六十里

    第六十八葉

 注九十一  漳州志 夫天地間惟一氣耳海潮者地之喘怱記雲卯酉之月氣以交而盛

  朔望之日氣以變而盛故潮獨大此以餘月餘日論也周翠渠雲海居地上地有俯仰

  潮因有往來氣升於北則北盈而南盧地必南俯故潮皆南趨氣升於南則南盈而北

  虛地必北俯故潮皆北趨此以地乗氣潮因地論也惟俯仰之形與喘息之義略有異

  矣月臨於午為長之極歴未及申酉則極消月臨於子為長之極歷丑及寅卯則極

  消此以太陰之天盤論也若每日之子午亦有潮退每日之卯酉亦有潮至至於八時皆然

  畫刻不見太陰安得復論天盤乎余安道雲海雲極遠者其得氣尤專故潮亦固之東

  海南海其候各有遠近之殊豈非方之不同而氣有獨盛歟若晝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

  冬潮之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濤之極大常在朔望之候則天地之常數通四海皆然者至如

  瓊海之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桂林之子時潮上午時潮落紀傳兩載各殊不敢為之臆説

 注九十二  通志𥘉一十六起己亥

   第七十七葉

 注九十三 至萬曆二十年海上有警院道又議添新浙兵一營亦 題

  設把總一員哨官四員以舊營見在者就中裒益每營各額定五百七十

  五名至萬曆三十三年以餉詘裁減每營官兵定以四百五十員名為率內

  把總一員哨官四員哨長高招一十七名隊長書記四十九名把總家丁二名徤歩

  二名四哨官家丁徤歩各一名兵夫雜流三百四十七名每營每月約支糧銀四百六

  十兩有奇俱𣲖在本府七縣徵給至於春冬二汛舊營分兵二哨守料羅一哨守安海

  一哨守團頭兼顧福全一哨守府城近議以安海為泉郡門戶奸盜出沒之藪題設專

  官駐鎮其地防守宜亟而圍頭南在福全內地且有浯嶼寨石哨兵船在圍頭洋捍

  衞於海兼有廵司福全所犄角於陸議將圍頭一哨陸兵掣撤添守安海其新營二

  哨守崇武一哨守永寧沙堤一哨劄守府城

    第九十五葉

 注九十四  聞之故老當移駐塩運分司時之者意諸商貲纍臣萬若徽賈然已亷知

  爲市並傭分司者大詬恚已而南路塩竟罷榷

    第一百葉

 注九十五  販東洋船炤西洋丈尺稅則量○抽十分之七販高雷炤西洋必尺稅則量抽十分

  之四後改十分之二一丈五尺以下者止抽十分之一

    第百三葉

 注九十六  來粟果紅毛畨本名米粟果佛𭅺機與國也其國當中國之背晨昏晝夜皆

  相反去此四萬餘里由西洋來者轉大浪山大險逺由東洋來者至未利加囯半年程更造舟又

  逾半年程至呂宋或徑達中國末利加有石磯阻海如南之萬里石塘也佛𭅺機於諸夷多所欵服

  又內㩀香山得中國賄帛雄富諸番米粟果性賊嫉尚讐殺海外夷與佛𭅺機俱畏之常至中囯望南澚

  廣東及掠島㠘人為向導懼不得達萬暦癸夘泊下港刼舟商投譯書両䑓內監五月自泊舟彭湖求

  互市內監⿺辶䖏上聞願徵餉數十萬事下両䑓力持為不可亟命督府驅之先遣檄與其酋且偵舟舟長五十丈

  橫廣六七丈五桅上皆以鐵為網外添打馬油其光可鑑夷人皆深目長鼻赤鬚乘髪長軀七八尺龍華言華字

  讀檄訖投帽於地恚曰中囯人疑我耳我金錢滿艘豈⿺辶䖏去哉導檄者遍視舟至中艙奉天甚謹又出一畫軸皆華

  人衣冠與其酋像群坐曰此吾祖也曾與中國人結兄弟甚好今廼相忘又至舵後親銅盤畧如中華羅經大徑

  數尺譯言照海鏡識此可海上不迷又懸自鳴鍾日夜司更不擊自鳴其舟內設三層壯者居上穉子居下

  皆有家室 設銃三十六枚外向三層皆然名麥穟銃其中桅之下置大銃長二大中虗如四尺車輪雲𤼵

  此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中囯人逼我時烈此自沈耳不願為虜也其言語桀黠多𩔗此徃復數次竟欲

  求彭湖為香山且中有主之者也已聞舟師大集有獻火舟䇿者十一月乃徙去然海上姦民𥝠貿易

  夷巳梱載歸矣

   第百十五葉

 注九十七   十一都府南二十里

 注九十八   二十一都府南二十里省志一十里

 注九十九   二十五都府西北二百里

 注一 百   二十六都府東一十五里

 注百一    二十八都府東四十里

 注百二   二十九三十都 府東六十里

 注百三    六都縣西南七十里

 注百四   十七都縣東五十里

 注百五   七都縣東南三十里

 注百六   八都縣南四十里

 注百七    九都縣南五十里

 注百八    十都縣南五十里

 注百九    二十三都縣東■一百里

 注百十    二十八都縣北一百里

 注百十一    方成縣東九里

 注百十二    欽化縣東南十里

 注百十三    清寧縣東北

 注百十四    三都在坊西二十里

 注百十五   四都縣東四十里

 注百十六   二都縣西一百二十里

 原編苐卄七冊

  廣東上

    第三葉

 注一   左傳昭五年十家九縣其餘四十縣  二十八年分祁氏之

  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

    第十葉

 注二   廣韶高肇

 注三   雷廉瓊

    第二十四葉

 注四  防縣善流賊

 注五  與海豊惠來二連界南離海二十里北深山多賊

    第五十五葉

注六  景泰初設左㤗將分 高肇雷亷四府設分瀧水守備成化四

  設整飭高肇兵備便二十一年革弘治 年復設副使整飭  肇雷

 廉四府兵備十 年始設嶺西道兵備 分廵僉事於肇慶 嘉靖三十二年

 以左𠫵將 守髙肇兼管廣韶三六年徙駐塘宅堡四十三年設練兵逰擊

  隆慶六年設恩手守備以 路廵海𠫵將駐陽江 萬暦二年設海防同知

 年設北津水寨政西路 海𠫵將為陽電海防 將五年以按察司副 為

 嶺西道兵備兼理 廵罷高肇𠫵將徳慶 水守備以陽電海防一將兼管

 陸路八年北涬水寨把⿰糹⿱丿㤙 -- 總裁革 電海防兼管陵路𠫵 以恩平守備兼

 管陽一移駐陽江

 第五十八葉

注七  通志又有白坭在縣二一百三十里勞村雲初在縣西一百三十里蔡逕在縣南一百一十里拘逕在縣南一百里白坭

 埠在縣南●三坭●地方 府志無

    第五十九葉

 注八  通志又有東山在縣北八十里東山村竹崗石縣北九十里曲龍在縣北九十里灣邊長逕塘在縣北九十里大湴村長嶺

  北九十里塘村

   第六十二葉

 注九  通志有長沙營在新 會縣地方離縣一百二十里

   第六十五葉

 注十  通志又有南江在州治南 岸十五里瀧水小江口近大河大埇在州南七十里大江南峯東思和在州南一

  百里瀧水小江西岸三嶺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晉康郷塘底在州南二百里晉康 郷鬼在州南一百七十里瀧水小江東岸

  坡在州南九十里大石嶺在州南一百一十里南山柏在州南一百五十里南鄉何木逕在州南二百五十里南郷歩罣在州南二百八

  十里南郷查峝在州南三百里南木源在州南三百里南郷白馬在州南一百八十里南郷羅傍在州西八十里南岸

    第六十六葉

  注十一   有警防守

  注十二   有警防守

原編苐卄八冊

 廣東中

    第一葉

注一  一名烏石營

    第三葉

注二  保昌縣関二曰橫浦 在大庾嶺絶頂 曰 鹽在太平橋南天順二年廵撫都御史葉盛奏設𣙜鹽稅以資軍餉

注三   舊通志 保昌隘八 冬𤓰 白石岡 南畆 平田 芋頭 百順 紅梅

  百順側 始興隘七 黃田 花腰石 豬子峽 沙口 涼口 楊子坑 上臺

    第四葉

注四   舊通志 海豐關一 甲子

注五  舊通志長樂隘十一 銀坭古樓坪榕樹平塘 解紗逕芙蓉逕 象鼻逕

  董源車塘平塘大莂 秋漢火載逕

   第六葉

 注六  舊通志隘四海門 東隴 闢望楓洋

 注七  舊通志作圓子山徑

   第七葉

 注八  兵備副使任可容

    第十九葉

 注九  府東北四十里

   第二十一葉

 注十  成化𥘉內官管珠池初採一萬四千五百餘兩大約三石五斗次年採

  九千六百餘兩毎百兩餘四五兩大約一升重四十六七兩次年大者五十餘顆

  計一斤重雲價近白金五十兩此偶然之數也少時所得不償所失御史

  召洪雲

 注十一   兩廣都御史林富奏停採珠䟽   革殊池內臣䟽 俱

  見廣東通志

     第二十六葉

 注十二   去府城僅十五里

     第三十三葉

 注十三   舊通志漁洪在州西又有茶陵在州東

     第七十一葉

 注十四    嘉靖四十三年

 原編苐卅一冊

  雲貴

    第六葉

 注一  張志淳尋甸府城記嘉靖丁亥安氏裔孫銓作亂入之遂刜嵩明鏺楊林齦木宻

  膊馬龍搆武定鳳朝文直逼雲南𬋖西門市舎戊子三月徵兵四集始殱土

原編苐卅二冊

 雲貴交阯

   第九十六葉

注一  二十六年四月廵按應朝卿 題覆奉 聖㫖是陳恩等著該撫

 按官責令安疆臣觧發勘結若再庇䕶叅來重處新貴乆已設縣不必再勘

 餘依擬欽此

   第百七葉

注二  交阯地東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相距二千八百里

 原編苐卅三冊

  交阯西南夷

    第十七葉

 注一  懬實名椿爲登庸所立改元統元登庸⿱𫂁麼 -- 簒住後鴆殺之







 天下郡國利病書附註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