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油,榨法而外,有兩鑊煮取法,以治蓖麻與蘇麻。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出也。

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為上,檀與杞次之。(杞木為者,防地濕,則速朽。)此三木者脈理循環結長,非有縱直紋。故竭力揮椎,實尖其中,而兩頭無璺拆之患,他木有縱紋者不可為也。中土江北少合抱木者,則取四根合併為之。鐵箍裹定,橫拴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諸質,則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開榨,空中其量隨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餘,小者受五斗不足。凡開榨,闢中鑿劃平槽一條,以宛鑿入中,削圓上下,下沿鑿一小孔,削一小槽,使油出之時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約長三四尺,闊三四寸,視其身而為之,無定式也。實槽尖與枋唯檀木、柞子木兩者宜為之,他木無望焉。其尖過斤斧而不過刨,蓋欲其澀,不欲其滑,懼報轉也。撞木與受撞之尖,皆以鐵圈裹首,懼披散也。

榨具已整理,則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桕、桐之類屬樹木生者,皆不炒而碾蒸)透出香氣,然後碾碎受蒸。凡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子仁於內,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火候交傷,減喪油質。炒鍋亦斜安竈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木為者以鐵片掩之。)其上以木竿銜鐵陀,兩人對舉而推之。資本廣者則砌石為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則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稭與麥稭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穩合。凡油原因氣取,有生於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鬱蒸之氣遊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於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裝入榨中,隨其量滿,揮撞擠軋,而流泉出焉矣。包內油出滓存,名曰枯餅。凡胡麻、萊菔、芸苔諸餅,皆重新碾碎,篩去稭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則並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傾於乾釜內,其下慢火熬幹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數畢竟減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絞,其法再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