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2021年 |
序 言
編輯「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太倉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太倉率先實現「與滬同城」、提升產業能級和城市能級、邁向「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願景的關鍵階段。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太倉市委關於制定太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是指導太倉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 立於新起點的太倉
編輯第一節 發展基礎
編輯「十三五」時期是太倉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關鍵五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擔當實幹、頑強拼搏的精神,積極應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高質量建設「兩地兩城」①,大力實施「1115」②產業三年行動計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見表1),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2020年,位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第六、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第三。連續兩年獲評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0億元(預計數,下同),年均增長6.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3萬元,年均增長6.2%。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1.12億元,年均增長8.4%;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8億元。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優化至2.5∶47.5∶50。先進製造業優化提升。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505億元,年均增長4.7%。其中,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100億元。航空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8.2%,較「十二五」末提高8.1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新增省級示範智能車間29家、科技小巨人企業4家、專精特新產品4個、首台套產品7個。太倉汽車關鍵核心零部件產業基地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較「十二五」末提高3.7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68%。入選長三角縣域商業十強縣(市)。獲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物貿總部經濟規模突破1200億元。擁有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12家。市級總部企業34家。斯凱奇、似鳥等物貿項目建成投運,恆大、復星文旅項目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穩中提質。建成高標準農田4.2萬畝,認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15.37萬畝。新增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35家。獲評國家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璜涇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電站村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三星級精品園區。蔬菜種植面積保持穩定,糧食、豬肉收儲和供應力度加大。
創新要素加速集聚。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34%,較「十二五」末提高1.0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0%,較「十二五」末提高14.8個百分點。累計擁有高新技術企業674家,較「十二五」末增加459家,新增蘇州市獨角獸培育企業1家。引進建設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蘇州研究院建成投運。新增國家級科技創新載體4個,省級載體24個,新認定省級以上各類研發機構82家。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72件,較「十二五」末增加45.5件。新增國家級重大人才培育工程1人、省雙創人才34人,省雙創團隊1支。高新區獲評省級雙創示範基地。
改革開放亮點紛呈。各項改革持續深化。黨政機構改革全面完成,陸渡街道掛牌成立。高新區獲批省級高新區。沙溪、瀏河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位列營商環境百強縣第六、信用城市監測全國第五。獲評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範縣。對外開放深入拓展。「十三五」期間,累計引進內資項目13050個,新增註冊資本1060億元;實現註冊外資55.8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8億美元,引進超億美元項目32個;實現進出口總額650.6億美元。太倉港跨越式發展。躍居全球百強集裝箱港口第30位。2020年,實現集裝箱吞吐量521萬標箱、貨物吞吐量2.16億噸。共有各類碼頭泊位91個,其中集裝箱泊位10個;開通航線211條(班)。「滬太通關一體化」全面落地。集裝箱碼頭四期工程交工驗收,疏港鐵路開工建設。滬太同城效應不斷放大。滬蘇通鐵路一期開通運行,岳鹿路對接嘉定城北路順利通車。「十三五」期間,累計引進上海項目1223個,註冊資本208億元。嘉昆太協同創新深入推進。與滬上高校院所深化合作。開通跨省城際快速公交線路5條。交通、醫保率先實現「一卡通」。對德合作全面深化。集聚德企364家,建成投運全球第六家、全國第三家德國中心。中德(太倉)合作創新園加快建設。與德國於利希市締結友好城市,與萊茵—內卡地區建立地區性友好夥伴關係。「雙元制」教育③、生態環保等領域合作不斷加強。
城市能級顯著提升。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獲評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構建滬蘇通鐵路一期、滬蘇通鐵路二期、南沿江鐵路、北沿江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和上海嘉閔線組成的「5+1」鐵路網絡。婁江新城拉開框架,「1222」重大項目④加快建設。主城區全面提檔。被撤併鎮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城市智慧化建設和管理取得成效。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村容村貌整潔有序。污防攻堅推進有力,長江大保護成效顯著。「一心兩湖三環四園」城市生態體系⑤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升至85.2%,地表水國省考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100%,自然濕地保護率全省領先。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位列縣級市榜首。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兩連冠」。2020年,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71070元和37460元,年均分別增長7.2%和7.9%;城鎮登記失業率1.77%。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大病醫保」「政社互動」等諸多創新實踐開全國先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多元化養老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等「太倉模式」全國推廣,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軟硬件水平全面提升,救助、保障體系不斷優化,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社會治理創新推進,各項民生實事如期落實,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表1 太倉市「十三五」規劃指標執行情況表
指標類別 | 序號 | 指標名稱 | 「十三五」目標值 | 「十三五」預計完成 | 指標屬性 | |
---|---|---|---|---|---|---|
經 | 1 |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 | 7左右 | 6.5 | 預期性 | |
濟 | 2 | 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26 | 38 | 預期性 | |
強 | 3 | 城鎮化率(%) | 70 | 68.5 | 預期性 | |
4 |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3左右 | 3.34 | 預期性 | ||
5 | 科技進步貢獻率(%) | 65 | 72 | 預期性 | ||
6 |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 38 | 72 | 預期性 | ||
7 | 最終消費率(%) | 40左右 | 40 | 預期性 | ||
8 | 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50左右 | 50 | 預期性 | ||
9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 40 | 50 | 預期性 | ||
10 | 高層次人才總量(人) | 12000 | 20500 | 預期性 | ||
11 |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指數 | 95 | 86.24(監測體系調整) | 預期性 | ||
12 | 貨物吞吐量(億噸) | 2.5 | 2.16 | 預期性 | ||
13 | 集裝箱吞吐量(萬標箱) | 600 | 521 | 預期性 | ||
百 | 14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高於GDP增速 | 7.2 | 預期性 | |
姓 | 15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高於GDP增速 | 7.9 | 預期性 | |
富 | 16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居全國 | 84.7 | 預期性 | |
前列 | ||||||
17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5 | 1.77 | 預期性 | ||
18 | 五年新增城鎮就業(萬人) | 6 | 超6 | 預期性 | ||
19 | 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 | 99以上 | 99以上 | 約束性 | ||
20 | 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率(%) | 100 | 100 | 預期性 | ||
環 | 21 | 耕地保有量(萬畝) | 完成省政府下達目標 | 完成省政府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
境 | 22 | 萬元GDP能耗下降率(%) | 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 超額完成蘇州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
美 | 23 | 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削減率(%) | 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 超額完成蘇州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
24 |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噸/萬元) | 13以下 | 12.69(按原口徑) | 約束性 | ||
25 | 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公頃/億元) | 14.32 | 14.3 | 預期性 | ||
26 | 地表水全要素監測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的比例(%) | 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 完成蘇州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
27 | 生態紅線區域占國土面積比重(%) | 9以上 | 18.1 | 約束性 | ||
28 | 林木覆蓋率(%) | 19 | 19 | 約束性 | ||
環 | 29 |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 | 化學需氧量 | 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 超額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 約束性 |
境 | 二氧化硫 | 約束性 | ||||
美 | 氨氮 | 約束性 | ||||
氮氧化物 | 約束性 | |||||
30 | 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比例(%) | 70 | 85.2 | 約束性 | ||
社 | 31 | 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人) | 2.3以上 | 3.27 | 約束性 | |
會 | 32 | 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張) | 45以上 | 45 | 約束性 | |
文 | 33 | 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張) | 6 | 6 | 預期性 | |
明 | 34 | 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平方米/人) | 0.4 | 0.5 | 預期性 | |
程 | 35 | 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平方米/人) | 4.2 | 5.2 | 預期性 | |
度 | 36 |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75 | 75.66 | 約束性 | |
高 | 37 | 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滿意率(%) | 90以上 | 90 | 預期性 | |
38 | 城鄉和諧社區建設達標率(%) | 100 | 100 | 預期性 |
「十三五」實踐為太倉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一是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航定向。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對蘇州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勇於破除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確保上級各項決策部署在太倉落地落實。二是始終堅持因勢而謀主動作為。積極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多重國家戰略機遇,錨定「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總目標和高質量建設「兩地兩城」目標定位,突出做亮特色、提升能級、補齊短板工作路徑,堅持系統謀劃、靶向發力、狠抓落實,推動「強富美高」美好藍圖在太倉轉變為現實圖景。三是始終堅持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為着力點,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四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視群眾關切,回應群眾期盼,加大民生事業投入力度,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全力阻擊新冠肺炎疫情,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五是始終堅持以黨建工作統領全局發展。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着力提升黨的建設質量,鍛造勇當先鋒、善於落實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始終保持凝心聚力、敢為人先的幹事創業精神狀態。這些經驗彌足珍貴,也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十三五」規劃執行情況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產業轉型步伐需進一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有待加速,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力度還需加大;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支撐產業能級、動能轉換的創新要素集聚能力亟需提升;對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共服務的優質供給仍需增加,安全生產、社會治理、生態環保的任務還比較重。
第二節 發展環境
編輯「十四五」時期,太倉經濟社會發展既處於大有可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着錯綜複雜的內外部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
從全球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際格局進入重構期。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但應該看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這對堅持開放和創新的太倉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既要搶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的新機遇,也要充分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準備。從全國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沒有變,動力源卻不同以往,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正加速構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能力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同時,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逐步形成,以消費、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在引領帶動結構轉型升級。太倉要充分利用優異的資源稟賦條件,加快形成產業特色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從太倉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縱深推進,太倉發展迎來新的「窗口期」。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在太倉疊加實施。「十四五」時期,加速構建的5+1」鐵路網絡,加快建設的西北工業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建成投運的恆大、復星兩大文旅項目,全面起勢的婁江新城,都將給太倉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但也應看到,長三角區域競爭日趨激烈,高鐵網絡將重塑區域格局,太倉傳統優勢面臨衝擊。太倉必須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搶抓國家戰略機遇,深度融入一體化,加快集聚創新要素,實現與上海的協同錯位發展。
綜觀全局,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機遇大於挑戰,「十四五」時期的太倉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就要求太倉必須明大勢、識大局,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期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使命,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將勢能轉化為動能、優勢轉化為勝勢,應對挑戰,奮勇前進,不斷開拓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第二章 開啟「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建設新征程
編輯第一節 指導思想
編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扣「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和高質量建設「兩地兩城」目標定位不動搖,不斷強化「田園」「幸福」概念,深刻把握多重疊加戰略機遇,積極順應深度融合的開放大勢,鞏固擴大厚積薄發的發展態勢,持續做優新時期對外開放「三篇文章」⑥,加快打造蘇州對接上海重要樞紐門戶城市,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高能級城市、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奮力展現具有時代特徵、太倉特點的基本現代化建設現實模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始終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第二節 遠景目標
編輯展望2035年,太倉經濟社會發展的遠景目標是: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的競爭力、吸引力、影響力全面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再邁新台階,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收入在2020年基礎上增長兩倍。創新體系競爭優勢明顯,建成創新型城市。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太倉、平安太倉。文化、教育、人才、體育、健康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城市軟實力顯著增強。碳排放提前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取得新成效。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參與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建設實現新突破,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公共服務優質均等,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編輯「十四五」時期,太倉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全方位鞏固,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產業能級和城市能級大幅提升,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太倉建設再邁新台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取得良好開局。
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經濟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持續增強,經濟密度和質量效益全面提升。經濟結構更加優化,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產業鏈邁向中高端水平。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取得突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實現較大幅度提升,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全要素生產率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內外需結構有效轉型,有效投入持續增加,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城市能級達到新高度。規劃建設水平顯著增強,主城區加速提檔升級;婁江新城建設提速推進,科教創新區基本建成,高鐵商務區、臨滬國際社區、智能製造區初具形態;環天鏡湖片區功能形態更加完善,城區輻射力、帶動力、影響力顯著增強。板塊各展所長、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成效明顯。樞紐功能全面提升,「5+1」鐵路網絡基本構建形成,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城鄉路網高效銜接,公共交通更加便捷,港口功能不斷增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完善,通達度進一步提升。功能品質更加厚實,城市設計水平明顯提升,引入更多高端功能性項目,新型基礎設施系統布局,智慧城市建設成效更加明顯,城市管理更加精準高效。
幸福生活實現新提升。居民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速,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明顯提高。公共服務體系優質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個性化、便利化、精品化的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安居樂業得到充分保障。美麗太倉建設深入推進,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文明城市建設基礎更加牢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全社會文化自信達到新的高度。
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黨的領導、經濟高質量發展、民生保障、生態文明、現代社會治理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營商環境達到國際一流標準,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率先基本建成,行政效率和政府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
「十四五」發展具體指標按照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設置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和保障安全五大類30項指標(見表2)。
表2 太倉市「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
分類 | 序號 | 指標名稱 | 「十三五」期末預計 | 「十四五」規劃目標 | 指標屬性 | 責任部門 |
---|---|---|---|---|---|---|
經濟強 | 1 |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 6.5 | 6以上 | 預期性 | 發改委 |
2 | 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29 | 32 | 預期性 | ||
3 | 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3.34 | 4.2 | 預期性 | 科技局 | |
4 | 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 72 | 80以上 | 預期性 | 市場監管局 | |
5 | 製造業增加值占比(%) | 44.5 | 46 | 預期性 | 工信局 | |
6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 | 50 | 52 | 預期性 | 科技局 | |
7 | 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 68 | 70 | 預期性 | 發改委 | |
8 | 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分) | — | 90 | 預期性 | 農業農村局 | |
9 |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 68.5 | 70 | 預期性 | 公安局 | |
10 | 5G網絡用戶普及率(%) | 20 | 75 | 預期性 | 工信局 | |
11 | 千兆寬帶網絡用戶普及率(%) | 7.5 | 60 | 預期性 | ||
百姓富 | 1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8.3 | 高於經濟發展增速 | 預期性 | 發改委 |
13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1.77 | 控制在2.5以內 | 預期性 | 人社局 | |
14 | 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1.5 | 12.5 | 預期性 | 教育局 | |
15 | 人均預期壽命(歲) | 84.7 | 全國前列 | 預期性 | 衛健委 | |
16 | 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人) | 3.27 | 3.5 | 預期性 | ||
17 | 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張) | 45 | 50 | 預期性 | 民政局 | |
環 | 18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超額完成蘇州下達任務 | 完成蘇州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工信局 |
境 | 19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降低(%) | 約束性 | 生態 | ||
美 | 環境局 | |||||
20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 | 約束性 | 水務局 | |||
21 | 地表水國省考斷面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 | 完成蘇州下達目標 | 約束性 | 生態 | ||
22 |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 85.2 | 約束性 | 環境局 | ||
社會文明程度高 | 23 | 社會文明程度測評指數(分) | 90 | 92 | 預期性 | 宣傳部 |
24 |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4.3 | 10 | 預期性 | 文體 | |
25 | 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次數(次) | 10 | 15 | 預期性 | 廣旅局 | |
26 | 法治建設滿意度(%) | 90 | 94 | 預期性 | 司法局 | |
保障安全 | 27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億元) | 0.0086 | 持續下降 | 約束性 | 應急局 |
28 | 群眾對食品安全總體滿意度(%) | 74.6 | 80 | 預期性 | 市場 | |
監管局 | ||||||
29 | 糧食安全保障水平(分) | 90以上 | 90以上 | 預期性 | 發改委 | |
30 | 公眾安全感(%) | 98以上 | 98以上 | 預期性 | 政法委 |
第四節 總體要求
編輯實現「十四五」奮鬥目標,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下,必須牢牢把握以下總體要求。
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交匯疊加歷史機遇,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突出「區域一體、雙向賦能」,瞄準率先實現與上海的同城化,做優做亮「融入上海」這篇大文章,努力成為臨滬綜合性價比最高地,加快打造蘇州對接上海重要樞紐門戶城市,在服務國家戰略中貢獻太倉力量、提供太倉經驗。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緊扣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自覺對照「表率」要求,不斷做亮特色、提升能級、補齊短板,加快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做排頭、當表率。
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充分發揮太倉開放程度高的外循環優勢、產業基礎好、經濟腹地廣的內循環優勢,全面提升對優質資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上展現新作為。緊緊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探索構建市場體系、交通運輸體系、商貿流通體系、社會支撐體系、金融服務體系等,打造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力支點。持續豐富新時期「三篇文章」內涵,建立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打造更優營商環境,推動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格局。
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蘇州提出的「勾畫現代化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經驗」的殷殷囑託,牢牢把握「率先實現」和「走在前列」的邏輯關係,着眼未來,用更寬視野、更長眼光審視謀劃現代化建設。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出發,用好力、把握好節奏、掌握好平衡,實現穩和進、近和遠、質和量的有機統一。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鬥目標和總體部署,在「強富美高」框架內,對標現代化國際經驗、先進地區試點經驗,積極探索具有太倉特色和實踐內涵的現代化形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始終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第三章 建立多規融合的空間規劃體系
編輯圍繞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目標,優化調整區域功能定位,促進人口合理分布,推動城鄉差異發展、集約發展、聯動發展、協調發展,構建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體系。
第一節 完善國土空間格局
編輯遵循並延續現代田園城的規劃建設理念,按照「中心更集聚、板塊更特色」要求,以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水清岸綠為目標,構建「雙心驅動、多級帶動」的國土空間格局。
雙心驅動:即以主城為市域發展主中心,港城為市域發展副中心,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主中心:包括老城區、婁江新城、科教新城等片區,聯動雙鳳鎮新湖片區、沙溪鎮岳王片區。主中心定位為太倉沿滬區域發展核心,以婁江新城為重點,同步優化老城區功能布局,深度促進與高新區產城融合發展,創新現代城市治理模式,全面引領城市品質提升和轉型發展,建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幸福宜居城市。副中心:港城以浮橋鎮為空間載體,強化與港口、港區協同發展。副中心定位為太倉沿江區域發展核心,重點突出臨港產業特色,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及效益,深度推動港口與產業互動發展、沿江與腹地聯動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協調發展,建設成為國際化現代港口城市。
多級帶動:即以片區差異化發展促進全域城鎮化,強化主城帶動作用,推動重點鄉鎮特色化發展,形成主城和鄉鎮聯動發展的空間格局。沿滬片區:包括高新區和城廂鎮,是融入上海發展的主導區。大力推進婁江新城、科教新城等功能板塊的建設,優化片區內功能布局,加強跨界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創新產業共建共享,着力提高土地開發效益。高新區定位為沿滬片區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商務服務業、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帶動發展的城市新區。城廂鎮定位為沿滬片區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為發展重點、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鎮。沿江片區:包括港區(含浮橋鎮)、瀏河鎮、璜涇鎮,是依託港口發展臨港產業的主陣地。採取帶狀組團開發模式,構建「一主兩輔」的功能空間布局。港區(含浮橋鎮)定位為沿江片區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濱江新城;璜涇鎮定位為沿江片區以生態農業發展為重點的功能型城鎮;瀏河鎮定位為沿江片區以休閒旅遊度假為重點的功能型城鎮。中部片區:包括沙溪鎮、雙鳳鎮,是市域生態、農業及旅遊的核心區。採取分散低密度點狀開發模式,依託沙溪古鎮,環集直塘老街、雙鳳老街、金倉湖、岳王、歸莊等區域的特色資源,構建「一心多點」的功能空間布局,大力發展農文旅產業。沙溪鎮定位為中部片區綜合發展型城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雙鳳鎮定位為中部片區以生態休閒為重點的城鄉生活服務功能型城鎮。
第二節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編輯堅持集中、集聚、集約的原則,構建沿江、臨滬兩大產業帶,不斷提升重點功能區發展水平,壯大產業能級,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沿江產業帶:包括港區(含浮橋鎮)、沙溪鎮、瀏河鎮、璜涇鎮。發揮通江達海港口優勢,依託太倉港及臨江產業載體,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先進製造業,重點培育以專用設備製造、生物製藥、航空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壯大以世界500強、中央企業、跨國企業為代表的「領航型」特色企業集群,打造競爭力強的臨江先進製造業基地。依託太倉港和綜合保稅區,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強化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重點發展現代物貿、跨境電商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升綜合保稅區功能,爭取融入上海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太倉港航運物流運營中心、知名品牌物貿結算中心、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心、創新創業中心建設,打造臨江現代物貿基地。發揮恆大文旅城的帶動作用,挖掘濱江文旅資源,發展集童話主題游、臨港工業游、鄭和文化游、濱江生態游、文化古鎮游、農業休閒遊為一體的濱江旅遊產業。
臨滬產業帶:包括高新區、城廂鎮和雙鳳鎮。充分發揮臨滬和對德合作優勢,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為契機,以婁江新城為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航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打造科創產業高地和對德合作示範基地。對接上海「大虹橋」,大力發展商務服務業,積極培育做大數字經濟、樓宇經濟、會展經濟、總部經濟。依託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蘇州研究院、中科院計算所太倉分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太倉中心等載體平台,超前布局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四新」經濟示範區。發揮復星復游城的帶動作用,開發城廂、雙鳳旅遊資源,發展集主題體驗游、婁東文化游、生態鄉村游、美食購物游為一體的休閒文旅產業。
第三節 提高空間治理水平
編輯嚴格落實「三區三線」⑦。加快編制實施2035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開展土地徵收成片開發方案編制,統籌資源保護與利用,科學劃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突出「三區」主導功能,嚴格用途管控。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耕地保護制度、節約用地制度,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城鎮化推進不可逾越的紅線,嚴格落實「三線」剛性管控。
強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加強長江岸線保護,優化岸線利用。加快編制和實施市域骨幹河湖岸線利用、河湖保護等規劃。嚴格實施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實行動態監測和信息化管理,確保水域面積不減少。結合國土空間規劃,推進河道劃界、藍線規劃和重點建築物布局成果納入國土空間統一管控體系。
第四章 建設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創新型城市
編輯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集聚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優化打造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建設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國家級創新型城市。
第一節 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編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新型政產學研合作體系。鼓勵企業通過成立研發平台、簽訂共同技術開發協議和創新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通過技術聯盟、技術併購、企業孵化等形式,實現創新要素的互利共享。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承擔國家、省、蘇州市重大項目,參與重要標準制定,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領軍型企業建設國家、省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一批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數占比超65%。
壯大創新企業集群。完善創新企業培育機制,強化政策扶持,形成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壯大以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以「瞪羚」和「獨角獸」⑧培育企業為標杆的創新梯隊。培育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市場、品牌等話語權的細分領域「隱形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壯大一批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擴大科技上市企業規模。發揮大企業領軍作用,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和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推動民營企業嫁接創新資源,運用新技術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推動外資企業屬地研發創新,融入區域創新體系。到202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2%,有效高新技術企業數超1600家。
第二節 打造一流創新載體平台
編輯加快「兩校兩院」建設。推進西北工業大學和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建設。到2025年,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開辦民用航空學院等10個學院、無人機研究中心等10個研究中心,設置微電子科學與工程等17個本科專業、航空器結構與適航技術等2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空間應用科學與工程等1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材料科學與工程等6個博士後流動站,招生規模達10000人。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開辦智造生態等7個學院,招生規模達5000人。充分發揮兩所大學創新引領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鼓勵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建設航空領域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國家級新材料創新基地,爭創國家級創新平台。支持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蘇州研究院建設長三角新材料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爭創國家級高新區。緊扣創新、產業、人才「三個高地」建設,爭創以對德科技創新合作為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德高科技產業園,打造對德合作的全國標杆示範園區。支持高新區發展壯大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優勢產業,培育發展航空、生物醫藥等產業。建設高科技人才、高管人才、高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建設清華力合天鏡湖未來科技谷、太倉智能激光製造創新研究院、航空材料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等項目。
支持產業創新平台建設。對接上海、北京等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資源,做強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蘇州研究院等大院大所。推動與材料科學姑蘇實驗室的戰略合作,引進更多跨行業跨領域平台。加快太倉港科創園建設,打造太倉科創產業驅動新高地。支持各鎮打造特色鮮明、服務體系健全、產業導向突出的創新載體。建立職業教育產教聯盟,支持健雄學院聯合企業創建科技公共服務平台。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孵化全鏈條,支持各區鎮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鼓勵現有孵化器強化服務,爭創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到2025年,市級孵化器突破20家。
第三節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編輯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建立人才需求預測和調整機制,推行緊缺專業人才動態目錄,大力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建立健全創新發展顧問制度,完善專家支撐體系。重點培養現代物貿、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等產業的高層次人才。強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高技能人才占產業工人比重。構建中職、高職、本科及社會培訓融合貫通、互為補充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到2025年,人才資源總量超25萬人,科技領軍人才數超700人,其中先進載運設備及核心零部件等重點專項領域人才數超200人,區域人才競爭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健全創新發展戰略實施意見和科技人才引進培養辦法,實施新一輪人才工程建設。創新人才服務模式,打造人才服務「一站式」窗口,建設「人才雲」大數據平台。落實就業創業政策,鼓勵院校畢業生留太就業創業。深入實施「人才樂居」工程,構建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多元化投入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推進「高層次人才優享計劃」,在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生活待遇方面完善配套措施。
第四節 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編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多渠道增加金融資本供給。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綜合金融服務機制,發揮綜合金融服務、股權融資服務等平台作用,拓展「蘇科貸」「婁城貸」「信保貸」等金融服務產品,健全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引導金融資本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放大產業引導基金作用,加快推進子基金落地,探索建立「基金+園區+產業」金融服務模式。加大對上市後備企業培育扶持力度,到2025年,累計境內外上市企業達10家。鼓勵企業發行企業債、公司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雙創債」「綠色債」融資。設立科技創新股權投資基金,推動企業合規高效利用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資本。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開展專利創造,爭取更多企業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高價值的核心專利。探索設立專利池共享機制及相互授權機制。「十四五」期間,年新增高價值發明專利200件。到2025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80件。加強商標品牌建設,「十四五」期間,新增註冊商標10000件。完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及違法處罰力度,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機制。開展知識產權強省建設示範縣創建工作。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推動重點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完善自主創新政府採購政策,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大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採購力度。建立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制度,運用市場機制推進優勢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賦予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營造開放包容、鼓勵試錯、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
第五章 構建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編輯堅持把經濟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優化提升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物貿總部經濟三個千億級產業,培育壯大生物醫藥、航空兩個五百億級產業,構建「11155」產業矩陣。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數字化賦能,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增強經濟內生動力,提升產業能級,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建設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高地
編輯壯大主導產業能級。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優勢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培育生物醫藥、航空等先導產業,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大力發展高精密數控機床、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裝備、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形成富有競爭力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依託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蘇州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大力發展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特種纖維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創新建設生物醫藥載體平台,承接上海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創新成果,培育長三角特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強化與上海大飛機產業對接協作,全面建設航空產業「一中心三基地」,全力打造航空產業地標,不斷提升太倉航空產業的標識度。
專欄1 「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
高端裝備製造。突破數控加工中心、海洋工程裝備、大型成套設備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發及規模化生產,重點培育高精密數控機床、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裝備、智能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鏈,形成富有競爭力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圍繞上海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積極對接汽車龍頭企業,推進長三角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加快發展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重點加強與上海國際汽車城的對接合作,重點服務上海特斯拉、大眾MEB(生產智能化、網聯化、純電動汽車的模塊化平台項目)等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車產業項目,着力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產業。「十四五」期間,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產值力爭實現年均增長8%。
新材料。以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特種纖維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為發展重點,發揮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載體平台作用,大力推進中廣核核技術產業園、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蘇州研究院產業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十四五」期間,新材料產業產值力爭實現年均增長8%。
生物醫藥。重點發展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高值耗材、診斷試劑、生物製劑等領域。依託6平方公里市生物醫藥產業園重點打造生物製藥集聚區,依託生物港重點發展高端醫療器械、體外診斷試劑,依託婁江新城智能製造區發展生物醫藥研發、醫藥服務外包,依託婁江新城臨滬國際社區打造生物醫藥生活配套載體。大力引進創新型醫藥企業,培育長三角特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到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力爭實現產值500億元。
航空。圍繞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航空製造業集群目標,積極對接臨港、祝橋等航空產業園,強化與中國商飛、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的合作,發揮西北工業大學的科研優勢和太倉精密加工製造的特色優勢,推進通用航空、民用航空、衛星應用、無人機等產業項目轉化,引育一批航空領域優勢企業和龍頭項目,建成一批航空科研測試平台,打造國際化航空高端製造基地。到2025年,航空產業力爭實現產值500億元。
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持智能化、綠色化、品牌化、集群化的發展思路,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大力支持紡織、化纖、服裝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工業設計和產品創新為先導,推動服務化轉型,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積極應用綠色技術,推動化工、電力、造紙等產業綠色化改造,建設國內領先的綠色產業標杆。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支持進口替代能力強的本土企業做大做強,提升企業產業鏈控制力,努力形成1~2條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鏈。針對薄弱環節和空白領域,推進一批重大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做精做專做優產業鏈關鍵環節零部件產品。分類培育行業領軍、「鏈主」和「專精特新」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加強產業鏈垂直整合。
第二節 培育優勢集聚的現代服務業高地
編輯大力發展物貿總部經濟。壯大物貿總部經濟,「十四五」期間,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加快港口航運物流運營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知名品牌物貿結算中心、樓宇經濟創新創業中心建設,大力發展國際物流、跨境電商,建設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長三角具有影響力的臨江現代物貿基地。堅持招大引強與本土培育相結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央企地區總部、500強民企區域總部,鼓勵龍頭企業第二總部、行業組織總部入駐,培育供應鏈管理、研發設計、商務服務特色總部,形成研發中心、採購中心、結算中心、營銷中心等功能總部集聚。到2025年,總部企業達到50家。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大力推動供應鏈管理、研發設計、商務服務等重點產業集聚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到2025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70%。加快構建「公鐵水」立體式綜合運輸體系,強化江海中轉和多式聯運,推動太倉港從單一物流運輸向完整供應鏈轉型,拓展綜保區功能,引育供應鏈龍頭企業。培育壯大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航空等具有太倉特色的研發設計產業。聚焦工業設計和產品創新,培育一批蘇州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先進技術研究院及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深度對接虹橋商務區,大力發展會展服務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和專業服務等商務服務業。統籌發展金融、人力資源、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等潛力生產性服務產業。
專欄2 「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
現代供應鏈管理。依託太倉港綜合優勢,以耐克、似鳥、斯凱奇等物貿骨幹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國際物流+跨境電商」「自營物流+全球供應鏈管理」「多式聯運+綜合保稅」等新模式,建設「四大物貿中心」。「十四五」期間,現代供應鏈管理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
研發設計。大力發展成品藥研究,支持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生物製劑和醫療器械等研發,鼓勵發展生物醫藥研發服務外包。培育發展航空等研發設計產業,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吸引跨國公司研發總部或區域性研發中心落戶。「十四五」期間,研發設計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
商務服務。深度對接上海全球城市建設和虹橋商務區建設,突出德資商務服務特色,建設中央商務區組合體,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和專業服務等商務服務業。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知識產權、人力資源、資產評估等商務服務業。加快婁江新城高鐵商務區建設。「十四五」期間,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
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加快生物醫藥產業園、太倉物流園區等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完善優化管理機構和運營力量,推動現有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整合優化資源,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爭創1~2家省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和國家級現代服務業示範區。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合作,打造德資企業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促進兩業融合發展。面向先進製造領域,打造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推動先進製造業服務化,支持企業從主要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加快建設生產服務支撐平台,拓展生產性服務業滲透廣度和深度,促進研發、諮詢、金融等處於製造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
第三節 打造更具特色的現代農業高地
編輯夯實農業基礎地位。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優化提升「四個十萬畝」⑨產業布局,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高標準蔬菜基地、高標準池塘和美麗生態牧場「三高一美」建設。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水稻品種,推廣漁菜共生等雙水雙綠綜合種養模式。抓好「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精品蔬菜、特色蔬菜。鼓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全面推廣四類農業主導產業現代化生產模式。強化「太倉大米」「太倉白蒜」「新毛芋艿」「梅山豬」等品牌影響力,積極爭創區域性品牌和地域性商標。拓展農業多樣化功能價值,促進農業與生態、文化、旅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都市型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抱團異地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以農業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進農業高層次人才,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到鄉村兼職或離崗創新創業。拓展委培模式,加大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力度。到2025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0人,新增蘇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
拓展農業空間載體。強化現代農業園區運營管理體制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化發展。推進「雙10」園區體系⑩建設,提升農業基礎設施覆蓋率。積極引導技術、資本、信息、人才等要素向園區聚集。到2025年,新增蘇州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個,形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家,農業園區全面完成提檔升級。
創新農業服務體系。強化「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功能,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強與農業院所合作,建設農業技術轉移轉化基地。建立智慧農業體系,創造一批全國領先可複製可推廣的智慧農業「太倉模式」。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助農產品,推廣農業保險等新型金融產品。健全農業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業新品種、新業態、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的支持力度。
第四節 創建高質量數字經濟示範區
編輯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圍繞蘇州建設「全國數字化引領轉型升級標杆城市」,加快融入蘇州數字科創中心、數字智造中心和數字文旅中心建設,打造領先水平的高新技術數字產業園。加快構建數字創新體系,加大數字創新供給能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數字產業園、世紀互聯等項目建設。培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汽車電子、消費電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依託中科院計算所太倉分所,大力發展大數據、AR/VR、軟件設計等信息技術服務業。強化太倉在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優勢地位,構建智能網聯汽車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布局工業設計創意、數字內容、供應鏈管理、平台經濟等數字服務新業態,發展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區塊鏈等國際化數字形態。「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年均增長16%以上。
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數字化轉型工程,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提升。支持製造業龍頭企業和互聯網重點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綜合賦能平台、行業應用平台、企業自建平台和專業領域服務平台。加大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現代物貿、高效設施農業等領域應用場景開發力度,加強5G、工業自動化控制、工業AR、數字孿生、超高清視頻等技術示範應用。着力打造一批行業領先的智能製造標杆企業,培育一批智能製造示範車間(工廠)。全面推動企業「上雲上平台」,着力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項目。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培育一批示範企業和項目,打造「兩化融合」示範區。
第五節 探索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新模式
編輯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軍民兩用產業,重點在航空、船舶及配套、機械設備、新材料等領域,建設一批軍民融合示範項目。支持軍民科研力量和資源融合,增強軍地、軍校、軍民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持續推進鐵路、公路、水路等基礎設施融入國防功能,積極承接國家軍民兩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完善軍民融合體制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礎上加快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支持軍工技術在智能製造、電子信息等優勢領域向民用轉化。堅持政府主導、需求引導、市場運作,完善軍民融合發展方式,拓展融合範圍,提升融合層次。加強對軍民融合企業的服務,拓寬軍民融合企業融資渠道。
第六章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編輯深度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對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設,承接「四大功能」輻射,率先實現「與滬同城」,做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鮮明標識,打造蘇州對接上海重要樞紐門戶城市。
第一節 全面融入大上海
編輯加強城市功能對接。主動對接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中長期發展規劃,在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等方面強化規劃銜接,服務上海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凸顯太倉在上海都市圈中的綜合比較優勢,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加大與上海政府部門、商會協會、研究機構等的交流合作。拓展對滬宣傳渠道,強化對滬交流平台建設,常態化舉辦滬太合作交流活動。
推進交通互聯互通。強化與上海規劃、交通、建設等部門的溝通對接,共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加快實施嘉閔線(含北延伸)至太倉段項目,推進南沿江鐵路、滬蘇通鐵路二期、北沿江鐵路建設。實施滬武高速擴建工程,規劃建設滬宜高速蘇滬省際銜接段項目,加快打通滬太「斷頭路」,實現對滬公路網無縫對接。深化與上海港合作,大力發展水水中轉、多式聯運,打造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餵給港。加密省際快速公交線路,推動公交班線跨省運營。
加快產業協同發展。積極參與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航空製造產業集群等建設,提升太倉智能製造、高端製造水平。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加快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園建設。發揮西北工業大學航空領域研發優勢,推進民用無人機研發中心、航空增材製造等項目,打造長三角航空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強化與張江、臨港等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協同聯動,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強化太倉港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集裝箱幹線港功能,推進臨江現代物貿基地建設。發揮臨滬優勢,大力發展文旅產業。
強化科技創新協同。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增強科創服務能力,構建與上海協同配套、互為促進的產業、研發和人才引育體系,打造上海科創產業重要功能區。強化與上海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轉化、重大科技平台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建設上海科技成果重要轉化基地。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太倉設立服務基地,高效運作長三角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
推動環境聯動治理。強化生態保護協作,深化跨區域聯動機制,開展聯防聯控聯治,推進毗鄰水域生態廊道建設。探索建立長江口生態涵養區,建設新瀏河生態廊道示範區。完善生態共治聯席會議制度,開展大氣、水環境等聯合監測與治理。深化跨區域聯動執法機制,聯合整治違法行為。
實現民生共建共享。加強醫療、教育、文化等民生事業合作,引入上海優質、高端功能性公共服務資源。開展與滬上知名醫院合作,引進專業人才團隊,健全醫護人員培訓、專家坐診、會診合作、遠程診療等交流機制,深化跨地區醫聯體建設。強化與滬上高等院校、教育機構合作。完善滬太區域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做好滬蘇線(太倉段)平安邊界工作。
第二節 加強重點區域對接
編輯對接「大虹橋」。深度融入上海大虹橋國際樞紐建設。構建與虹橋樞紐高效連接的公交、高鐵、軌交多層次交通廊道。對接虹橋商務區,構建鏈接虹橋的商務功能走廊。承接和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推動與進博會的產業對接、企業對接、人才對接,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推動太倉港建設上海進博會商品貿易重要承接港和中轉港,積極爭取跨境電商綜合試點政策,加快跨境電商發展。對接「大浦東」。強化產業創新資源對接,推動浦東創新成果在太倉轉移轉化,構建浦東—太倉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主動對接祝橋航空產業園、大飛機創新谷,支持太倉企業融入C919供應鏈,協同打造國際一流航空產業集群。主動承接張江高科技園區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產業輻射,引育更多優質項目。
對接寶山、嘉定。重點推進與寶山、嘉定兩地的區域協同發展。強化與寶山在智能製造、文旅消費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協同打造北上海特色消費區。加快嘉昆太協同合作創新圈建設,推進嘉昆太科創產業園建設,構建嘉昆太區域產學研創新聯盟,共同辦好嘉昆太科技博覽會。加強與嘉定汽車零部件等重點產業和上海國際汽車城、嘉定工業園等重點區域合作,進一步延伸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鏈、價值鏈。強化嘉昆太在信用、環保、治理等民生領域合作。
第三節 與長三角其他城市協同發展
編輯加快與中心城市協同發展。借力長三角地區人才、知識、科技、資本等資源,積極對接南京、杭州、合肥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融入蘇錫常都市圈,推動全方位一體化合作。融入「軌道上的長三角」,建立與長三角地區連接的多層次交通體系。研究規劃與蘇州城區及周邊地區連接的軌道交通和公路交通網絡。
擴大太倉輻射帶動能力。主動對接國家、上海、江蘇、蘇州等層面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升太倉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中的站位和功能。發揮太倉特色優勢,強化在蘇錫常都市圈中的支點城市功能,推進跨江融合發展。放大高鐵輻射效應,推動與蘇北地區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做好對口支援工作。主動參與長三角古鎮群文化、旅遊、休閒等資源和產品的聯動開發。
第七章 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平台
編輯着眼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融入蘇州新時代對外開放示範區建設,做亮對德合作品牌,創新外貿發展方式,提升利用外資水平,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構築具有太倉特色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新平台。
第一節 建設對德合作城市典範
編輯提升對德合作能級。高質量建設中德(太倉)合作創新園,規劃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打造國家級對德合作高水平開放平台,爭取更多國家、省、蘇州開放創新政策在太倉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先行先試。建設中德科技合作聯盟、海外創新中心、離岸創新中心,推動法蘭克福太倉創新中心、太倉—德累斯頓航空新材料創新中心運作。
壯大德資企業集群。發揮德國中心橋梁紐帶作用,着力引進帶動力強、知名度高的德國工業4.0代表性企業和規模體量大、行業引領作用強的隱形冠軍企業、龍頭型製造業企業。到2025年,德資企業總量突破500家,其中隱形冠軍企業80家。發揮高端裝備製造和汽車零部件製造產業優勢,加快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和航空產業園建設。強化德企與本地企業合作,帶動本地企業加快轉型升級。
做亮「雙元制」教育品牌。放大「雙元制」教育優勢,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雙元制」教育「太倉樣板」。建設「雙元制」教育研究院,提升本土化人才培養標準,持續擴大「人才池」。深化從中專、大專、本科至研究生的多層次中德合作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機制,儲備一批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水平技術人才。推進德系職業資格比照認定全面延展,促進中德雙方在評級認證、學術交流等方面的互認互助。
深化城市合作交流。在城市建設、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等領域深化中德交流合作,借鑑德國城市管理經驗,打造更多德式生活場景。深化與德國南部、西部9個州的合作交流,拓展與漢堡、薩安州等北部、東部洲的對接聯繫,促進學校、民間機構與市民之間的友好往來。推動太倉港與漢堡港締結姊妹港。持續辦好德國「太倉日」等重要活動,積極參與漢諾威工博會。
第二節 開創開放合作新局面
編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推動有實力、有意願的企業「走出去」,探索共建產業園區。以德國為對歐合作的橋頭堡,積極拓展與歐盟其他國家和地區合作。主動對接上海自貿區、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推動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太倉聯動創新區建設。
提升利用內外資水平。推動和引導內外資深度參與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提升利用內外資質量和水平。圍繞航空產業、汽車核心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着力引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投資體量大的產業項目。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以對德、對日、對韓等為重點方向,精心籌劃各類專場招商活動。優化完善「雲招商」平台服務功能,更新拓展投資熱力圖資源,構建高效便捷的招商平台。整合各區鎮資源載體、優惠政策、准入門檻等各類信息,建立資源信息動態數據庫,統籌推進項目招商。
優化外貿發展方式。加大重點外貿企業招引力度,設立集貨中心和分撥基地。加快綜保區建設,壯大保稅物流規模,發展研發檢測維修、貿易結算中心等新功能、新業態。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壓縮整體通關時間,優化出口品牌體系建設。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做優做強生物醫藥外包、科技研發、知識產權等服務貿易,大力發展數字貿易、離岸貿易等新型貿易,提升服務貿易比重。
第三節 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編輯打造長江最美太倉段。全面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高標準打造沿江特色示範段。鞏固強化長江岸線整治成果,嚴控長江岸線開發利用,加大長江水源地和七浦塘清水通道修復保護力度,抓好入江支流、沿江排污口整治工作,確保長江幹流水質穩定為Ⅱ類,主要入江支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深入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強化灘涂濕地修復、防護林帶建設,構建沿江生態屏障,提升沿江空間景觀品質。嚴格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任務。提升長江堤防防洪能力,建設安瀾長江太倉段。
'打造綠色發展示範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保理念,推動沿江產業綠色轉型。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准入關,嚴格執行化工、印染、造紙等項目准入政策,加快破解「重化圍江」難題。推進港區化工園區提檔升級,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循環再生、清潔能源等產業。完善綠色金融支持體系,引導節能環保、清潔生產、靜脈產業、綠色服務等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優化升級化工碼頭,引導貨主碼頭公用化。主動承接長江經濟帶運輸需求,打造江海聯動國際物流中心和江海聯運中轉樞紐。'第八章 增強樞紐門戶城市功能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支撑作用,加快娄江新城建设,提升太仓港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中的地位,增强枢纽门户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太仓城市能级。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婁江新城
編輯高起點規劃婁江新城。按照太倉「城市的未來、未來的城市」定位和「產城融合、數字智慧、綠色生態、創新科技」的理念,高水平規劃建設婁江新城。全面對接上海全球城市目標,對標G60科創走廊,聚焦嘉昆太區域協同,搭建嘉昆太科創產業新平台、產學研一體化新基地,打造長三角協同創新示範區。依託臨滬優勢,放大德企之鄉品牌效應,聯動上海產業發展,引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布局「創新智造圈+智慧服務圈」,建設創智長廊、智能製造、金融商務、現代商貿、會議會展、文化旅遊等核心產業載體。秉承婁東園林的靈秀婉約,修復藍綠生態,建構生態網絡和景觀結構,凸顯韌性安全,弘揚婁東文化,打造人居環境優美、生態體系優良的詩意宜居城市,成為太倉融入上海的「橋頭堡」。
高品質打造四大功能區。科教創新區。圍繞高教科技研發平台、創新經濟孵化基地、產學研一體示範區的發展定位,依託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和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的建設發展,有序推進高校院所、眾創空間、科創園區、孵化平台、生活配套等功能節點建設,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創新創業首選地、成果轉化集聚地。高鐵商務區。圍繞長三角國際開放先行區、虹橋商務配套核心區、臨滬交通樞紐門戶區的發展定位,依託「5+1」鐵路網絡建設,有序推進軌道換乘樞紐、站前商務區、總部經濟區、會議會展區、文體功能區等功能節點建設,主動承接大虹橋商務區功能外溢,全力構建上海北翼國際開放樞紐。智能製造區。圍繞產業拓展新空間、高端智造新基地的發展定位,着力推進產業轉新變強,有序推進先進製造組團、智造小鎮組團等重點功能組團建設,大力發展高端精密儀器、新材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裝備、生物醫藥五大主導產業,實現以城促產、以產帶城,全力構築產業發展新動能,打造智造產業新地標。臨滬國際社區。圍繞國際高端人才匯聚地、現代產城融合示範區、樂業宜居幸福首善城的發展定位,着重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有序推進TOD綜合樞紐、商業綜合體、高品質國際學校、鄰里中心等功能節點建設,加快陸渡老鎮區更新改造,全力打造安居宜業、尚教樂游的品質新城。
專欄3 高質量建設婁江新城
規劃範圍:瀋海高速以東、蘇崑太高速以南、滬蘇通鐵路以西、上海界以北,占地約50平方公里。
願景定位:長三角中德合作示範區,臨滬智能製造集聚區、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區、虹橋商務核心配套區。
空間結構:一心兩軸三核四區。一心:主城東部副中心,兩軸:白雲渡路融滬發展軸、太倉大道科創發展軸,三核:商務中心、科教中心、市民中心,四區:科教創新區、高鐵商務區、智能製造區、臨滬國際社區。
四梁八柱:「四梁」
1.「四縱四橫」水網:南北向的十八港、江申涇、千步涇、石頭塘,東西向的湖川塘、洙涇河、北瀏河、新瀏河。
2.「四縱四橫」路網:南北向的瀋海高速、白雲渡路、飛滬路、陸新路,東西向的蘇州路、太倉大道、江南路、鄭和路。
3.「四縱四橫」綠網:南北向的十八港、江申涇、千步涇、石頭塘,東西向的湖川塘、洙涇河、北瀏河、新瀏河。
4.一體化管線網絡:集供水、排水、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等為一體的地下管網規劃。
「八柱」:1.太倉站:蘇州東路以南、站前大道以東地塊。
2.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與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蘇州路以南、白雲渡路以西、江南路以北、瀋海高速以東地塊。
3.會展中心:太倉大道以北、陸新路以西地塊。
4.體育中心:太倉大道以北、江申涇以東地塊。
5.三甲醫院:鄭和東路以北、飛滬路以東地塊。
6.婁江新城高中與西北工業大學附屬太倉實驗學校:太倉大道以南、千步涇以東地塊,金灣路以北、白雲渡路以東地塊。
7.市民中心:太倉大道以南、白雲渡路以東地塊。
8.嘉閔線站點TOD綜合體:中市路與十八港交口地塊、江南路與白雲渡路交口地塊。
第二節 高水平發展太倉港
編輯建設國家物流樞紐。以長江黃金水道世界級內河航運體系為依託,以港口型物流樞紐為功能定位,發揮太倉港集成、協同、開放、創新優勢,實現水陸聯運、水水中轉有機銜接,為港口腹地及輻射區域提供貨物集散、國際中轉、轉口貿易、保稅監管等物流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打造立足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輻射「一帶一路」,全國知名、世界有影響力的綜合航運與物流樞紐。
專欄4 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規劃範圍:東至長江,南至海港路、七浦塘(七級航道),西至濱江大道、平江路,北至疏港高速、浪港路,占地13.36平方公里(不包括長江碼頭泊位)。發展定位:兩樞紐兩中心,即服務長江經濟帶的集裝箱江海聯運樞紐、對接「一帶一路」的公鐵水聯運樞紐、聯動長三角的航運物流運營中心、面向全球的供應鏈運作組織中心。
'五大功能區:'1.港口物流區:占地5.13平方公里,建設近洋集裝箱直達中心、遠洋集裝箱集並分撥中心、江海河集裝箱轉運中心、汽車江海聯運中心。
2.多式聯運區:占地1.47平方公里,建設海鐵聯運中心、鐵路集裝箱物流中心。
3.供應鏈物流區:占地3.72平方公里,建設製造業供應鏈物流中心、公共倉儲配送中心。
4.保稅物流區:占地1.51平方公里,建設國際貿易服務中心、跨境電商物流中心、保稅加工中心、研發製造中心、冷鏈物流中心。
5.分銷配送區:占地1.53平方公里,建設國際分銷中心、區域分撥配送中心。
大力推進港口建設。圍繞建設江海聯運中轉樞紐港、近洋集裝箱運輸樞紐港和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餵給港功能定位,提升太倉港在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中的地位。建成投用太倉港四期、海通碼頭等項目,提升貨物吞吐能力。建成太倉港疏港鐵路,實施蘇崑太高速公路東延、濱江大道延伸等工程,完善集疏運體系。規劃建設太倉港LNG接收站。加快拓展航線網絡,重點開闢近洋航線,力爭突破澳洲、中東航線,拓展延伸長江(內河)航線網絡覆蓋範圍。深化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合作,加大「陸改水」力度,增加航線班次。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智慧口岸」水平。到2025年,集裝箱班輪航次達250條(班),年集裝箱吞吐量達1000萬標箱,年貨物吞吐量達3億噸。
加快臨港產業發展。延伸高端裝備、先進材料、健康醫藥等產業鏈條,加快寶潔新智造中心、利潔時全球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科方生物等項目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關鍵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加快建設清潔能源數字產業園、東軟信息產業學院、同高科技汽車工程裝備等項目。前瞻布局光刻膠、蝕刻液等突破「卡脖子」技術相關產業。加快電力能源、輕工造紙、石油化工等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玖龍智能裝備產業園二期項目,建設奎克好富頓等一批高端潤滑油項目。大力發展現代物貿產業,加快斯凱奇二期、蘇寧環滬電商運營中心、京東健康總部等項目建設。積極對接上海、蘇州自貿區,加快構建以「數字+物貿+總部」為核心的全球供應鏈價值體系。
全面提升港城面貌。落實港城發展規劃,打造沿江先進製造業基地、臨港現代物貿園區、濱江新興港口城市,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共同繁榮。高水平建設港城中心區,加快建設皇冠假日酒店等高端城市功能項目,提升港城發展整體水平和層級,形成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快港區醫院、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港城校區等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功能。
第三節 高起點打造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編輯加快建設「5+1」鐵路網絡。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建設由滬蘇通鐵路一期、滬蘇通鐵路二期、南沿江鐵路、北沿江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和上海嘉閔線組成的「5+1」鐵路網絡,實現與南京、杭州等長三角主要城市「1小時通勤」。建成通車滬蘇通鐵路二期、南沿江鐵路,開工建設北沿江鐵路。建設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實現上海嘉閔線與蘇錫常城際鐵路在太倉站對接。
專欄5 「5+1」鐵路網絡
「5」:5條國鐵幹線、城際鐵路,即滬蘇通鐵路一期、滬蘇通鐵路二期、南沿江鐵路、北沿江鐵路、蘇錫常城際鐵路。
「1」:1條上海市域鐵路延伸線,即上海嘉閔線(北延伸至太倉)。
滬蘇通鐵路一期: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高鐵網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沿海鐵路通道和長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雙線電氣化鐵路,起於南通站,經張家港、常熟、太倉,接入上海安亭站,設計時速200km/h。
滬蘇通鐵路二期:江蘇至上海浦東的首條鐵路,北起太倉,途經上海嘉定、寶山,直達浦東,設計時速200km/h。
南沿江鐵路:滬寧通道的第二條城際鐵路,北起南京,經句容、金壇、武進、江陰、張家港、常熟,至太倉站,在太倉境內線路基本平行於滬蘇通鐵路一期,設計時速350km/h。
北沿江鐵路:沿江高鐵主通道、京滬二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於上海,經太倉、崇明、南通、泰州、揚州、南京至合肥,設計時速350km/h,遠期連接武漢、重慶、成都。
蘇錫常城際鐵路:以承擔沿江城市群城際客流為主,兼顧蘇州內部市域(郊)客流的城際鐵路。西起常州奔牛機場,向東經常州、無錫、蘇州城區、崑山、太倉至上海嘉定,初步設計速度160km/h。
上海嘉閔線(北延伸至太倉):上海首條延伸至周邊城市的市域鐵路,以服務於滬太高效通勤為主,將從地理上真正實現「滬太同城」,設計速度160km/h。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高速公路網絡,新建滬宜高速金倉湖互通,實施滬武高速擴建工程,推進太倉港南疏港高速、滬宜高速蘇滬省際銜接段項目的前期研究和建設。加快快速路網規劃研究,適時啟動龍江路、G204、S339等快速化改造工程。優化普通國省幹線路網,實施S256新改建等工程。加強與周邊路網聯繫,打通東倉新路對接北和公路、健雄路對接霜竹公路等滬太「斷頭路」。完善區域和城市道路網絡,構建市域內部微循環系統。推進幹線航道網建設,整合優化岸線資源,提升現有航道等級。開展嚴家村通用機場前期研究。優化調整公交線路布局,提升公交出行效率。
第九章 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編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推動文旅產業加快發展,打造長三角休閒旅遊目的地。
第一節 建設現代文明城市
編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機制。培育和塑造體現太倉特質、彰顯價值追求的城市精神。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常態化開展文明城市創建。開展社科惠民活動,打造社科精品項目。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推進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建設,註冊志願者占城鎮人口比例達20%以上。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突發事件應急報道和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建強用好融媒體中心。
倡導文明生活方式。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推動移風易俗,簡辦婚喪嫁娶,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導垃圾分類、文明餐桌、綠色出行等生活新時尚,引導市民從文明交通、文明旅遊、愛護環境等身邊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社會風尚。推進科普宣傳工作,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質。
深化雙擁創建工作。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推進全國示範型退役軍人服務站創建。完善退役軍人優撫褒揚、就業安置工作機制,扶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實現創業就業指導中心、兵哥哥樂創園鎮(街道)全覆蓋。加強烈士紀念工作,推進軍人公墓建設。加強國防教育,建設過硬民兵預備役隊伍。開展群眾性軍民共建活動,力爭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
第二節 打造長三角休閒旅遊目的地
編輯打響兩大品牌。建成投運恆大文旅城和復星復游城,打響恆大、復星兩大文旅品牌。恆大文旅城建設全室內、全天候、全季節的童話公園,配套特色文創小鎮、五星級酒店、萬國美食街、繽紛商業街、多功能運動中心等項目。復星復游城建設冰雪世界、水上樂園、歐洲風情街、國際學校、主題酒店等項目,匯聚阿爾卑斯冰雪世界、體育運動公園、地中海俱樂部等眾多全球休閒度假品牌。
發展全域旅遊。以恆大文旅城和復星復游城為龍頭,整合水鄉古鎮、田園鄉村、德國風情、鄭和下西洋起錨地及特色購物等文旅資源,打造長三角休閒旅遊目的地。豐富沙溪和瀏河古鎮業態,梳理挖掘直塘古鎮和西郊老街資源,建設老城廂歷史文化街區,形成古鎮老街集群。提檔升級弇山園,建設樊村涇遺址公園和博物館。依託港口風貌,打造獨具特色的港口旅遊。整合瀏河長江口景觀、特色美食等資源,建設濱江風情帶,將鄭和下西洋起錨地打造為旅遊「打卡地」。以現代農業園為核心,帶動農村旅遊一鎮一品工程,豐富金倉湖、七十二家村田園綜合體、孟河村吳家灣等田園旅遊功能。到2025年,旅遊年接待總人次突破2000萬,年總收入突破400億元,積極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壯大文化產業。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支持電競遊戲、數字文創、演藝娛樂等產業發展。持續放大電競小鎮產業特色,積極打造和完善天鏡湖文化創意產業園及更多文化產業載體,引進更多優質項目。加強與上海大學、中科院計算所太倉分所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建設大學文創園,培育本土原創文化產業。聚焦數字娛樂、音樂影視等重點領域,加強與頭部文娛企業、機構的合作,爭取文創項目落地。到2025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突破100家,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
促進文旅消費。優化綜合性消費載體布局,統籌推進人民路、萬達、海運堤等商圈的提檔升級。規劃建設羅騰堡德風文旅街區,建設德國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太倉啤酒節廣場。培育特色住宿業態,引進高端度假酒店、會議酒店、民宿等業態。鼓勵傳統零售企業拓展線上業務,推動生活服務業線上發展。塑造太倉城市IP形象,打造匯聚世界名品、太倉精品的特色商業街區。舉辦特色夜市活動,開發南園夜遊等內容,構建「夜太美」系列品牌矩陣。完善支持擴大消費的激勵政策體系,擴大節假日消費,持續舉辦旅遊文化美食節、鄉村旅遊節、旅遊迎新賀年會等消費促進活動。
強化文旅支撐。建立文化旅遊開發公司,整合旅遊資源,優化旅遊線路,開展旅遊運營服務。完善文旅基礎設施,健全旅遊標識引導系統,優化全域旅遊交通服務體系,建設全域旅遊集散中心。加快文旅產業數字化新基建工程,完善智慧旅遊總入口,提升文旅公共服務效率和個性化服務水平。加大旅遊人才培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旅產業。加強城市整體營銷,進一步提升太倉文旅品牌美譽度。
第三節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編輯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文化設施和文化項目建設,高水平建成美術館新館等文化地標,新建一批圖書分館,建設文獻保障中心、少兒圖書館,打造以市民公園為中心的城市客廳。建成沙溪鎮文體活動中心,提檔城廂鎮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推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融合建設。推進「智慧廣電」服務平台建設,構建面向群眾、互動體驗、多元智能、內容豐富的「廣電+互聯網+5G」的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庫。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清單制度,制定服務保障標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優化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等公共文化場館服務,到2025年,人均接受文化場館服務次數達15次。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打造「歡樂文明百村(社區)行」「婁東大講堂」「婁東戲台」等惠民服務品牌。加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開展「百團大展演」「全民閱讀節」等活動。繁榮發展檔案事業。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
傳承弘揚婁東文化。提升婁東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辦好「婁東之春」文化藝術節等特色文化活動。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推進沙溪、瀏河等古鎮老街集群建設,挖掘歷史名人資源,打造一批具有太倉獨特韻味的文化項目。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和「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工作,保護傳承江南絲竹、滾燈和龍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非遺展示館。深入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打造一批文藝精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講好太倉故事。
第十章 創建綠色智慧城市
編輯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遵循城市发展和治理规律,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城市韧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绿色智慧的美丽宜居典范城市。
第一節 推進城市智慧化精細化管理
編輯強化智慧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大腦」建設,建立覆蓋全域的城市感知網和通信網絡。提升政務雲平台服務能力,提供集約、安全、穩定的雲計算環境,實現感知能力、網絡能力、計算能力、存儲能力整合統一服務。建設全域數字底座,強化大數據計算、視覺智能計算、物聯網計算等基礎服務能力,提升智慧城市應用算力支撐。加快照明控制、視頻監控、環境監測、人流監測等智慧終端布局,推廣智能機器人、智能支付、虛擬現實等智能化終端設備應用。
探索智慧治理模式。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完善「城市大腦」架構,健全跨部門、跨領域數據共享機制,推動交通、教育、環保、醫療、安防等數據資源共享整合。發揮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在城市精細化治理中的驅動作用,構建縱到底、橫到邊、體系完整、全網覆蓋的城市運行綜合管理體系。加快推進太倉智慧城市行動計劃,加速AI信號燈、無感停車、智能網聯、未來社區等成熟場景的落地實施。
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15分鐘社區服務圈」「10分鐘綠地服務圈」「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口袋公園」,活化城市空間。合理規劃和開發城市地下空間,逐步啟動市域綜合管廊建設。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實施智慧停車2.0工程,「十四五」期間每年新增停車泊位5500個以上。優化公共自行車站點布設。持續推進背街小巷提檔改造,爭創省級城市管理示範社區、示範路。強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新建1座集中大型轉運站,建成投用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到2025年,垃圾分類集中處理達100%。深化「廁所革命」,推進「廁所開放聯盟」。
第二節 堅持綠色生態發展
編輯優化區域生態格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一心兩湖三環四園」城市生態體系和「中央田帶、環城田帶、抱城水廊」田園城市生態空間格局。建立覆蓋全市的「三線一單」⑪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明確生態敏感地帶,構建「一江兩城五湖六廊、九縱九橫」市域濱水生態格局,打造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體系。推進林地、綠地、濕地「三地」同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強重點時段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強化點源、交通源、城市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推進涉VOC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深度治理,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加大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加強水源地長效管理,推進洙涇河、湖川塘、致和塘等骨幹河道綜合整治。新建城東水質淨化廠,加快推進沙溪、璜涇等工業污水處理廠建設,提標改造城區、江城等污水處理廠,新改建城鎮污水管網。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到2025年,建成1~2個生態美麗河湖省級示範樣板。建立健全土壤環境質量監管體系,嚴格土壤污染防治,強化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強化「散亂污」企業整治,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倡導綠色發展方式。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高污染環節集中治理和騰退疏解。強化能耗、水耗、環保、安全和技術等標準約束,持續推進重點行業清潔化改造,加快傳統製造業綠色轉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形成農林牧漁多業共生的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提升工程,推動綠色產業示範園區建設。全面推進「綠島」建設。全面實施城市雨污分流,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占比。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開展「能效對標」活動,大幅降低重點行業和企業能耗。實施節水行動,建設節水型社會。
第三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編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推進「激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承包地、宅基地權能」等農業農村部改革試點,開展新一輪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支持新鄉賢返鄉,促進廣大人才下沉基層、紮根基層、服務基層。
推進美麗鎮村建設。構建由特色精品鄉村、特色康居鄉村、特色宜居鄉村三類建設標準組成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體系。加強被撤併鎮(管理區)長效管理。強化古村落、傳統村落保護,開展農業遺蹟保護行動。推行設計師「駐村」服務制度,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完善農房建設管理機制,引導農村居民有序開展農房翻建改建,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到2025年,全市域初步建成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農村人居環境示範鎮、示範村。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加強農村河道輪浚。打造「金倉絲路」特色品牌,爭創「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實施「光網鄉村」工程,開展5G網絡規劃、建設和應用。加強農村物流建設,推動電商資源、快遞服務下沉到村。建設農村應急救護志願服務站點。強化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實現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
第四節 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編輯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加快5G基站布局,持續降低5G設施建設和運營成本,基本建成覆蓋全市、深度應用的5G網絡,到2025年,建設5G基站4200個,5G網絡用戶普及率達75%。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推進IPv6規模部署,優化提升網絡性能和速率,有效增強家庭千兆和商務樓宇萬兆接入能力,到2025年,千兆寬帶網絡用戶普及率達60%。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物聯網建設,加快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應用,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升級。積極推動信息化與傳統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構建高標準智慧交通體系,打造全方位交通感知網絡,優化公眾出行體驗。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倉儲、物流等方面的應用,加快智慧港口、智慧鐵路等建設,建立健全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推動物貿產業智能化升級。加強綜合能源網絡建設,構建以智能電網為基礎,與熱力管網、天然氣管網等多種類型網絡互聯互通的能源互聯網。有序布局智能高效充電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城市公共充電網絡建設,適度匹配建設標準化換電站。
第十一章 打造民生幸福新標杆
編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優化公共服務體系,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一節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編輯切實增加居民收入。持續推進富民增收,確保居民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速。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縮小城鄉、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適時適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強化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人群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推動更高質量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拓寬就業渠道,完善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和農村零轉移家庭動態清零。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鼓勵街道、社區提供更多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就業崗位。「十四五」期間,累計新增就業50000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
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就業支持體系,提升就業公共服務水平,建設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城市。建立職業生涯全周期培訓體系,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預警監測機制,增強失業保險制度穩定就業功能。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完善勞動人事關係矛盾糾紛多元處理機制,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消除針對特定群體的就業歧視,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第二節 加快健康太倉建設
編輯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健全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強化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疾病干預及防控工作,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推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做好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疾病的綜合防治工作。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責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鎮創建成果。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水平,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
強化基本醫療服務。建成由市屬三級甲等醫院、區域醫療中心、具有特色專科的基層醫療機構構成的三級醫療網絡。建設婁江新城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引入全國高端醫療機構管理。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實施中醫治未病、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完善分級診療模式,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深化區域醫共體建設,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診療格局。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落實緊缺藥、罕見病用藥保障政策。提升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發展和加強康復、老年、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完善「15分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圈」。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醫養結合、健康產業等領域,開設高層次專科醫院、護理院、中醫、康復等機構,提高非公立醫療機構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有序促進社會辦醫多層次多樣化發展。
發展全民體育事業。規劃布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市體育中心、社會足球場等便民惠民體育場所。引導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提升「10分鐘體育健身圈」品質。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建設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市、區)。引進和申辦高等級重大體育賽事,提升「競走之城」知名度。完善競技體育訓練機制,打造1~2個具有影響力的競技體育精品項目。
第三節 提升教育發展水平
編輯完善現代教育體系。規劃布局公辦、民辦幼兒園,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省和蘇州優質幼兒園覆蓋率均達90%,創建國家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優化義務教育資源布局配置,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引進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西北工業大學附屬學校等高端教育資源。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推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完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體系,推進「高品質高中」建設。加大職業教育投入,支持健雄學院籌辦職業教育本科,加快省太倉中等專業學校港城校區建設。強化產學研融合互動,建立更加完善的多層次職業教育體系,打造「雙元制」本土化職業教育品牌。加快西北工業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建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家庭教育,加強社區教育,發展老年教育,完善教育體系。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快實施師資隊伍培優工程,全面加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培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到2025年,蘇州市級教學名師翻一番,省市級教育人才占比大幅提升。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機制。深化校長職級制改革,培育教育家型的校長隊伍,到2025年,力爭特級校長占比達8%。大力推行「活力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完善教育科研機制,優化教育科研管理。創新校內教學督導機制,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促進教育公平共享。加快推進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和學校標準化建設,到2025年,全市標準化學校覆蓋率達100%。完善城鄉學校、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的共建機制,引導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投向農村。深化集團化辦學協同發展機制,加強教育聯盟一體化管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集團化辦學覆蓋率100%。完善特殊教育和專門教育保障機制,統籌解決好符合入學條件的隨遷子女、殘疾兒童等入學問題。
第四節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編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推進異地就醫結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落實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實現低保應保盡保。保持物價總體穩定。加強社保基金監督,完善社保基金財務管理制度。健全多層次社會救助體系,構建應對「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加快推動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新建工程。推進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新建救助管理站。大力發展慈善事業。
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信息養老為輔助、文化養老為特色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提升太倉養老經驗影響力,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完善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10分鐘養老服務圈」。加快標準化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居家和社區適老化改造,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水平,打造全齡化養老社區。深化養老服務領域改革,推進社區醫養結合試點,推動鎮區公辦養老機構實現公建民營。深化「互助協會」「助老大聯盟」等養老品牌建設,培育一批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的養老服務組織和企業。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養老機構人才儲備和服務質量。引進中高端養老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到2025年,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50張,總床位突破7900張。
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落實兒童優先原則,完善保障婦女兒童的政策法規體系和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婦女平等獲得參與政治、經濟、社會事務和就學就業的權利,提高婦女衛生健康、勞動保護、法律援助等能力和水平。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保障兒童身心健康,讓每個孩子享有更加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發展多種形式的托育服務機構,提升嬰幼兒照護服務水平,完善適度普惠兒童福利體系,創建兒童友好城市(社區)。
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落實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健全市場供給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和供應體系。推動住房公積金制度均衡覆蓋、擴面增效。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化補貼相結合的住房保障方式,重點解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業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
第十二章 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編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对标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第一節 強化改革集成突破
編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引導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向上下游延伸。加快城鄉經濟循環,優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順應新型消費發展規律,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釋放消費潛力。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圍繞「兩新一重」⑫、先進製造、現代服務、民生保障、生態環保等領域,實施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保持投資規模合理增長。
完善要素市場改革。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深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深入推進「三優三保」⑬,深化產業用地更新「雙百」行動⑭,加快促進「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培育發展數據等新興要素形態,加強數據有序共享,挖掘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完善市場化交易平台,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完善市場運行和監管規則,加強對重點市場、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專項治理,推動商品和服務市場提質增效。
推動重大改革試點。科學配置各方資源,加快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城鄉融合、擴大內需、綠色轉型、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聯動突破,推動供需銜接暢通、新舊動能接續轉化。發揚基層首創精神,開展特色化、個性化、集成化改革探索,推進系統集成改革,健全重大改革成果統籌推廣機制。推進重大改革舉措與科學決策有機銜接,完善改革風險預判、成果評估和容錯糾錯機制。
第二節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編輯打響「太舒心」品牌。深化「太舒心」營商環境品牌內涵,對標國際一流,打造集辦事最便捷、服務最高效、市場最公平、辦件最電子化、投資最具活力為一體的「5E」國際版營商服務品牌,營造在太倉辦事最容易的營商環境氛圍。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1120」⑮改革、「一件事」改革,完善「全鏈審批」「雙信地」等創新舉措,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推進「一網通辦」改革,構建「四端融合、三級聯動」全覆蓋的政務服務體系,推動「線下一窗、線上一網」一體化融合,提供「淘寶式」政務服務體驗。優化部門間政務數據共享交換機制,實現政務數據資源「一本賬」管理。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全面推進「信用太倉」建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全面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聯動獎懲機製作用,在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領域建設上取得明顯成效。升級信用信息服務平台,強化信用信息歸集共享。開展「信易貸」「信易批」「信易+民生」等應用,拓寬惠民便企應用場景。強化誠信宣傳教育,營造濃厚的社會信用氛圍。加強對城市和行業信用狀況的監測、預警,防範信用風險。
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統籌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管理,持續優化市場准入環境、競爭環境和消費環境。深化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機構改革。
第三節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編輯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業、城市基礎設施、文化產業、醫療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更多中國民營500強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完善企業服務機制,拓寬民營企業家沙龍、「BEGI·N」金融沙龍⑯等政企溝通渠道。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加快國資國企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完善市屬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融資能力。引導國有資本投向國計民生、新型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強化國有資產監管。穩妥推進市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
第十三章 健全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
編輯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防範和化解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風險,建設「平安太倉」,築牢安全屏障。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增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節 推進法治太倉建設
編輯打造法治政府。開啟新一輪法治政府建設,深化法治政府建設示範縣(市、區)創建。健全重大行政決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規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提高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全面完成鎮域執法體制改革,推進綜合執法。加強對重點行政執法領域執法監督力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動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涉企「免罰輕罰」清單進一步落實。加大行政複議監督力度,提高行政複議辦案質量。加強行政監督、審計監督,完善監督方式和問責機制。加強政府法治信息服務,建立規範性文件數據庫。
建設法治社會。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開展「八五」普法教育。組織開展「12·4」國家憲法日及「憲法進萬家」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建設市青少年法治體驗中心。深入開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優化網上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功能,實施全域化、全生命周期、智慧型公共法律服務。推進「區塊鏈+公證」,打造公證輔助辦證系統,發展涉外公證業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推廣「律師+調解」「調解+公證」「調解+行政複議」等組團調解模式,完善「網格+調解」機制。健全司法行政刑罰執行一體化機制,提高社區矯正社會化、專業化水平。
第二節 建設平安太倉
編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健全風險防控「四項機制」⑰,深入開展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關鍵領域安全可控。提升糧食倉儲容量,確保糧食安全。布局多源供給體系,保障能源安全。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維護金融安全,建立健全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早期預警和化解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嚴格環境風險管控,確保生態安全。
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健全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制度,夯實安全生產黨政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健全安全責任體系,構建安全生產長效監管機制。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及雙重預防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強化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綜合治理。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制較大以上事故。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建立安全生產警示教育平台。「十四五」期間,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持續下降。構建城市安全發展體系,爭創省級安全發展示範城市。
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實施「雪亮工程2.0」,打造智能化雪亮技防工程體系。健全社會治安協調聯動機制,強化重點場所安全防範。深化反恐鬥爭,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確保公眾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加強交通安全管理,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推進鐵路護路聯防工作,確保鐵路運營安全。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嚴把食藥安全源頭關、生產關、流通關、入口關,實施全鏈條監管,做到全程追溯。
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應急管理綜合信息平台和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協同聯動,加快應急救援基地建設,提升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強化火災源頭管控,加強消防安全管理。健全水上應急救援體系,提升水上搜救能力。加快災害監測地面網站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成應急廣播發布體系。完善物資儲備體系。加強公民安全教育,培育防災減災救災社會力量,提升社會協同應對能力。完善國民動員體制機制,推進國防動員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高效銜接。
第三節 創新基層治理
編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積極參與蘇州全國市域治理現代化示範城市創建,加快構建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完善拓展「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網格化聯動機制「太倉模式」。啟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建設,推進市鎮村三級綜治中心規範化、一體化。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優化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深入推進「政社互動」「三社聯動」,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完善協商民主自治模式,有序擴大基層群眾自治權限。深入實施道德建設工程,開展居民公約和村規民約制定修訂工作。推進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會化改革。加快「發展型」幸福社區建設,推動「互聯網+」與社區綜合服務深度融合。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基層社會組織登記備案雙軌制。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推進政府部分公共服務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完善社會組織扶持和保障政策,強化社會組織自身建設,推進社會組織信用體系建設和信息公開。推廣「全科社工」服務模式,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到2025年,每萬人擁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24人。廣泛凝聚全社會力量。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凝聚共識、各司其職、增強合力,形成分工合作、團結奮進的工作格局。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積極為民主黨派、無黨派、非公有制經濟、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太倉籍海內外知名人士發揮作用搭建平台。依法依規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拓寬人民群眾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注重發揮群團組織的作用,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第十四章 加強規劃組織實施保障
編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規劃統籌實施,建立健全實施保障機制,完善實施監督評估制度,確保規劃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編輯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要求,自覺把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徹到政府工作各領域各方面,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確保中央大政方針政策和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見效。加強政治監督,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統一思想,增進共識,充分調動和依靠各方力量,最大程度激發全社會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上下齊心、各方協力的發展態勢,確保全面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第二節 強化規劃統籌實施
編輯強化規劃綱要的統領地位,重點專項規劃要切實貫徹規劃綱要的戰略意圖和主要任務,加強與規劃綱要各項指標的銜接,確保各級各類規劃在總體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間布局上相互協調、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基礎作用,為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發揮重大項目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組織實施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明確政府在規劃實施中的職責,強化分工落實,對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進行分解,明確工作責任,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協調配合,最廣泛地調動各方資源,形成聯動效應和規劃合力,使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及重點項目得到有效落實。
第三節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編輯圍繞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用好用足國家、省和蘇州市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強政策配套,打好產業、財稅、金融、土地、環保、投資等相關政策組合拳,釋放政策效應。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強化公共財政對規劃實施的保障作用,優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財政支出和項目投入,保障民生實事落實落地。進一步統籌、規範、透明使用財政資金,提高政府投資的引導力和帶動力,鼓勵社會投資。
第四節 健全監督考評機制
編輯嚴格貫徹落實《江蘇省發展規劃條例》,增強發展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和約束力。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考核和經濟責任審計,確保各責任單位嚴格執行規劃。強化規劃執行督查機制,自覺接受人大對規劃實施工作的監督檢查,虛心聽取政協對規劃實施工作的建言獻策,保障規劃嚴格實施。加強發展規劃實施的社會監督,發揮新聞媒體和群眾社團的橋梁和監督作用,健全政府與企業、市民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機制,提高規劃實施的社會參與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發展規劃評估機制,提高規劃評估的客觀公正性。
附錄
編輯部分名詞解釋
- P1 兩地兩城:高質量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臨江現代物貿基地、現代田園城市樣板、中德合作城市典範。
- P1 「1115」:到2020年,力爭實現高端裝備製造產值1000億元,新材料產業產值1000億元,物貿總部經濟營業收入1000億元,用3~5年實現生物醫藥產值500億元。
- P4 「雙元制」教育:一元在職業學校學習知識,一元在企業接受培訓。
- P4 「1222」重大項目:一座婁江新城,恆大、復星兩大文旅項目,西北工業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蘇州研究院。
- P5 「一心兩湖三環四園」城市生態體系:一心:中心公園;兩湖:金倉湖、天鏡湖;三環:鹽鐵塘、新瀏河、婁江河、城北河,鹽鐵塘、湖川塘、十八港、新瀏河,吳塘河、新瀏河、石頭塘、楊林塘;四園:現代農業園、菽園、西廬園、獨漊小海。
- P12 對外開放「三篇文章」:融入上海、對德合作、以港強市。
- P22 三區三線:「三區」指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三線」指根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
- P24 「瞪羚」和「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指創業後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獨角獸企業指估值10億美元以上並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一般為十年內)還未上市的企業。
- P34 四個十萬畝:十萬畝優質水稻、十萬畝特色水產、十萬畝高效園藝、十萬畝生態林地。
- P35 「雙10」園區體系:10個現代農業特色園區、10個水稻園區。
- P59 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
- P70 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
- P70 三優三保:以優化建設用地空間布局保障發展,以優化農業用地結構布局保護耕地,以優化鎮村居住用地布局保護權益。
- P70 產業用地更新「雙百」行動:根據蘇州劃定100萬畝工業和生產性研發用地保障線、實現100平方公里產業用地更新「雙百」行動目標,太倉劃定11萬畝工業和生產性研發用地保障線、實現12平方公里產業用地更新。
- P71 「1120」改革:開辦企業1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登記1個工作日內完成、投資建設項目施工許可20個工作日內完成。
- P72 「BEGI•N」金融沙龍:B代表銀行(bank),E代表企業(enterprise),G代表政府(government),I代表投資方(investment),N代表其他主體。
- P74 風險防控「四項機制」: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