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瑞應本起經
這份文獻應使用傳統漢字,而非簡化字。校對時應以原文為準,特別注意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一對多的對應關係以及異體字的使用。如果無法直接校對原文,請勿進行機器或人工轉換,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文獻應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漢字。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獻(如1956年前的文獻、未施行簡化字的地區文獻,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之前的聯合國文件)通常應保留使用傳統漢字。在漢字簡化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只有部分漢字被簡化的文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等)通常應以原文形式保存。 |
太子瑞應本起經 東吳 譯者:支謙 |
小乘阿含部 太子瑞應本起經二卷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
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編輯佛言。吾自念宿命。無數劫時。本為凡夫。初求佛道已來。精神受形。周遍五道。一身死壞。復受一身。生死無量。譬喻盡天下草木。斬以為籌。計吾故身。不能數矣。
夫極天地之始終。謂之一劫。而我更天地成壞者。不可稱載也。所以感傷世間貪意長流沒於愛欲之海。吾獨欲反其源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以為勞。虛心樂靜。無為無欲。捐己布施。至誠守戒。謙卑忍辱。勇猛精進。一心思微學聖智慧。仁活天下。悲窮傷厄。慰沃憂戚。育養眾生。救濟苦人。承事諸佛。別覺真人。功勳累積。不可得記。至於昔者。定光佛興世。有聖王名曰制勝治。在缽摩大國。民多壽樂。天下太平。時我為菩薩。名曰儒童。幼懷聰睿。志大包弘。隱居山澤。守玄行禪。聞世有佛。心獨喜歡。披鹿皮衣。行欲入國。道經丘聚。聚中道士。有五百人。菩薩過之。終日竟夜。論道說義。師徒皆悅。臨當別時。五百人。各送銀錢一枚。菩薩受之。入城見民。欣然匆匆。平治道路。灑掃燒香。即問行者。用何等故。行人答曰。今日佛當來入城。菩薩大喜。自念甚快。今得見佛。當求我願。
語頃王家女過。厥名瞿夷。挾水瓶持七枚青蓮華。菩薩追而呼曰。大姊且止。請以百銀錢。雇手中華。女曰。佛將入城。王齋戒沐浴。華欲上之。不可得也。
又請曰。姊可更取求。雇二百三百不肯。即探囊中五百銀錢。盡用與之。瞿夷念華。極直數錢。乃雇五百。貪其銀寶。與五莖華。自留二枚。回別意疑。此何道士。披鹿皮衣。裁蔽形體。不惜銀錢寶。得五莖華。喜怡非恆。追呼男子。以誠告我。此華可得。不者奪卿。菩薩顧曰。買華從百錢至五百。以自交決。何宜相奪。女曰。我王家人。力能奪卿。菩薩慝然曰。欲以上佛求所願耳。
瞿夷曰善。願我後生。常為君妻。好醜不相離。必置心中。令佛知之。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華。以獻於佛。菩薩許焉。須臾佛到。國王臣民。皆迎拜謁。各散名華。華悉墮地。菩薩得見佛。散五莖華。皆止空中。當佛上如根生。無墮地者。後散二華。又挾住佛兩肩上。佛知至意。贊菩薩言。汝無數劫。所學清淨。降心棄命。舍欲守空。不起不滅。無猗之慈。積德行願。今得之矣。因記之曰。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天竺語釋迦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菩薩已得記言。疑解望止。霍然無想。寂而入定。便逮清淨不起法忍。即時輕舉。身升虛空。去地七仞。從上來下。稽首佛足。見地濯濕。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掩泥。乃解發布地。令佛蹈而過。佛又稱曰。汝精進勇猛。後得佛時。當於五濁之世。度諸天人。不以為難。必如我也。
菩薩承事定光。至於泥曰。奉戒護法。壽終即生第一天上。為四天王。畢天之壽。下生人間。作轉輪聖王飛行皇帝。七寶自至。一金輪寶。二神珠寶。三紺馬寶朱髦[肆-聿+葛]。四白象寶朱髦尾。五玉女寶。六賢鑒寶。七聖導寶。八萬四千歲。壽終即上生第二忉利天上。為天帝釋。壽盡又升第七梵天。為梵天王。如是上作天帝。下為聖主。各三十六反。周而復始。及其變化。隨時而現。或為聖帝。或作儒林之宗。國師道士。在所現化。不可稱記。
菩薩於九十一劫。修道德。學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補處。後生第四兜術天上。為諸天師。功成志就。神智無量。期運之至。當下作佛。托生天竺迦維羅衛國。父王名白淨。聰睿仁賢。夫人曰妙。節義溫良。迦維羅衛者。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邊地。地為傾邪。故處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諸佛興。皆出於此。
菩薩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母晝寢。而示夢焉。從右脅入。夫人夢寤。自知身重。王即召問太卜。占其所夢。卦曰。道德所歸。世蒙其福。必懷聖子。菩薩在胎。清淨無有臭穢。於是群臣諸小國王。聞大王夫人有娠。皆來朝賀。菩薩於胎中。見外人拜。如蒙羅縠而視。陰以手攘之。攘之者意。不欲擾人也。自夫人懷妊。天為獻飲食。自然日至。夫人得而享之。不知所從來。不復饗王廚以為苦且辛。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時。化從右脅生墮地。即行七步。舉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何可樂者。是時天地大動。宮中盡明。梵釋神天。皆下於空中侍。四天王接置金機上。以天香湯。浴太子身。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獄。極佛境界。莫不大明。當此日夜。天降瑞應。有三十二種。一者地為大動丘墟皆平。二者道巷自淨臭處更香。三者國界枯樹皆生華葉。四者苑園自然生奇甘果。五者陸地生蓮華大如車輪。六者地中伏藏悉自發出。七者中藏寶物開現精明。八者篋笥衣被披在椸架。九者眾川萬流停住澄清。十者風霽雲除空中清明。十一天為四面細雨澤香。十二明月神珠懸於殿堂。十三宮中火燭為不復用。十四日月星辰皆住不行。十五沸星下現侍太子生。十六釋梵寶蓋彌覆宮上。十七八方之神捧寶來獻。十八天百味食自然在前。十九寶瓮萬口懸盛甘露。二十天神牽七寶交露車至。二十一五百白象子自然羅住殿前。二十二五百白師子子從雪山出羅住城門。二十三天諸婇女現妓女肩上。二十四諸龍王女繞宮而住。二十五天萬玉女把孔雀尾拂現宮牆上。二十六天諸婇女持金瓶盛香汁列住空中侍。二十七天樂皆下同時俱作。二十八地獄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九毒蟲隱伏吉鳥翔鳴。三十漁獵怨惡一時慈心。三十一境內孕婦產者悉男聾盲喑啞癃殘百疾皆悉除愈。三十二樹神人現低首禮侍。當此之時。疆場左右。莫不雅奇。嘆未曾有。
夫人即裹以白褻。乳母抱養。字名悉達。王告夫人。子生非凡。吾國有道人。名曰阿夷。年百餘歲。耆舊多識。明曉相法。今欲共行相子可乎。夫人曰佳。即嚴駕白象。導從伎樂。出詣道人。賜黃金白銀各一囊。道人不受。披褻相太子。見有三十二相。軀體金色。頂有肉髻。其發紺青。眉間白毫。項有日光。目睫紺色。上下俱瞬。口四十齒。齒白齊平。方頰車廣。長舌七合。滿師子膺。身平正。修臂指長。足跟滿安平趾。手內外握。合縵掌手。足輪千輻理。陰馬藏。鹿腨腸。鈎鎖骨。毛右旋。一一孔一毛生。皮毛細軟。不受塵水。胸有萬字。阿夷見此。乃增嘆流淚。悲不能言。
王夫人懼。拜手而問。有不祥乎。願告其意。舉手答曰。吉無不利。敢賀大王。得生此神人。昨暮天地大動者。其正為此矣。我相法曰。王者生子。而有三十二大人相者。處國當為轉輪聖王。主四天下。七寶自至。行即能飛。兵仗不用。自然太平。若不樂天下。而棄家為道者。當為自然佛。度脫萬姓。傷我年已晚暮。當就後世。不睹佛興。不聞其經。故自悲耳。
王深知其能相。為起宮室。作三時殿。各自異處。雨時居秋殿。暑時居涼殿。寒雪時居溫殿。選五百妓女。擇取端正。不肥不瘦。不長不短。不白不黑。才能巧妙。各兼數妓。皆以白珠名寶。瓔珞其身。百人一番。迭代宿衛。其殿前列種甘果樹。樹間浴池。池中奇華異類之鳥。數千百種。嚴飾光目。趣悅太子意。不欲令學道。宮牆牢固。門開閉聲。使聞四十里。太子生日。王家青衣。亦生蒼頭。廄生白駒。及黃羊子。奴名車匿。馬名揵陟。王后常使車匿侍從。白馬給乘。適生七日。其母命終。以懷天人師功福大故。上生忉利。封受自然。菩薩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禮故。因其將終。而從之生。 及至七歲。而索學書。乘羊車詣師門。時去聖久。書缺二字。以問於師。師不能達。反啟其志。至年十歲。妙才益顯。太子有從伯仲之子兄弟二人。長名調達。其次曰難陀。調達雖有高世之才。自然難暨。然而自憍。常懷嫉意。請戲後園。的附鐵鼓。俱挽強而射之。太子每發。中的徹鼓。二人不如。以為鄙恥。久後又請。手搏於王前。要不如者。灌之以水。太子慈仁。雖擗昆弟。不令身痛。二人久後復請桷力。難陀。前牽鼻象。掣之至庭。調達力壯。挽而撲之。太子含笑。徐前接象。舉擲牆外。使無死傷。於是二人。乃覺不如。王與左右。益知非恆。
至年十四。啟王出遊。欲觀施為。王敕令左右百官導從。始出城東門。天帝化作病人。身瘦腹大。倚門壁而喘息。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曰。病人也。何謂為病。對曰。凡病者。皆由風寒。或熱或冷。此人必以飲食不節臥起無常故得斯病。太子曰。一何苦哉。吾處富貴。飲食快口。亦有不節。當復有病。與此何異。即回車還。悲念人生俱有此患。豈以豪強。獨得免耶。遂憂不食。自念不能嬰此病也。王問其仆。太子出遊。寧不樂乎。對曰。逢見病人。以此不悅。王即增五百妓女。晝夜娛樂之。王心愁憂。恐其學道。數年小差。即復白王。閉在宮中。其日致久。思欲出遊。王不忍拒。預敕國中。太子當出。無令疾病諸不潔淨在道側也。
太子駕乘。出南城門。天帝復化作老人。頭白背僂。拄杖羸步。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曰。老人也。何如為老。對曰。年耆根熟。形變色衰。飲食不化。氣力虛微。坐起苦極。余命無幾。故謂之老。太子曰。有何樂哉。日月流邁。時變歲移。物生於春。秋冬悴枯。老至如電。身安足恃。回車而還。愍念人生丁壯不久。有老有病。其痛難忍。吾不能久居天下嬰此苦也。又憂不食。王悔令出。復增五百妓女。以娛樂之。
數年小差。復欲出遊。王曰。汝每出觀。還輒不樂。唯憂消瘦。又出何為。太子曰。念彼苦耳。年大當差。王敕國中。莫使老病諸不潔淨在道側也。 太子駕乘。出西城門。天帝復化作死人。室家男女。持幡隨車。啼哭送之。太子又問。此為何人。其仆曰。死人也。何如為死。曰死者盡也。壽有長短。福盡命終。氣絕神逝。形骸消索。故謂之死。人物一統無生不終。
太子曰。夫死痛矣。精神劇矣。生當有此老病死苦。莫不熱中。迫而就之。不亦苦乎。吾見死者。形壞體化。而神不滅。隨行善惡。禍福自追。富貴無常。身為危城。是故聖人。常以身為患。而愚者保之。至死無厭。吾不能復以死受生。往來五道。勞我精神。回車而還。愍念天下有此三苦。憂不能食。王益不樂。曰國是汝有。當理人物。何為遠慮。以自疲苦。復增五百妓女。以娛樂之。
太子至年十七。王為納妃。簡閱國中名女數千。無可意者。最後一女。名曰瞿夷。端正好潔。天下第一。賢才過人。禮義備舉。是則宿命賣華女也。女子雖納。久而不接。婦人之情慾。有附近之意。太子曰。常得好華。置我中間。共視之。寧好乎。瞿夷即具好華。又欲近之。太子曰。卻此華有汁。污瘀床蓆。久後復曰。得好白氎。置我中間。兩人觀之不亦好乎。婦即具[疊 毛]。又有近意。太子曰。卻汝有污垢。必污此[疊 毛]。婦不敢近。傍側侍女。咸有疑意。謂不能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卻後六年。爾當生男。遂以有身。於是太子。復啟游觀。出北城門。天帝復化作沙門。法服持缽。視地而行。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曰。沙門也。何謂沙門。對曰。蓋聞。沙門之為道也。舍家妻子。捐棄愛欲。斷絕六情。守戒無為。其道清淨。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
一心之道。謂之羅漢。羅漢者真人也。聲色不能污。榮位不能屈。難動如地。已免憂苦。存亡自在。太子曰。善哉唯是為快。即回車還。齋思不食。念道清淨。不宜在家。當處山澤。研精行禪。瞿夷心疑。知其欲去。坐起不離其側。至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天於窗中。叉手白言。時可去矣。太子仰而答曰。迫有侍衛。欲去無從。天神即厭其妻諸妓女輩。皆令臥睡。
太子徐起。聽妻氣息。視眾伎女。皆如木人。百節空空。譬如芭蕉。中有亂頭猗鼓。委擔伏琴。更相荷枕。臂腳垂地。鼻涕目淚。口中流涎。琴瑟箏笛。樂器縱橫。鵁鶄鴛鴦。警備之輩。皆悉淳昏而臥。太子遍觀。旋視其妻。具見形體。發爪髓腦。骨齒髑髏。皮膚肌肉。筋脈肪血。心肺脾腎。肝膽腸胃。屎尿涕唾。外為革囊。中盛臭處。無一可奇。強熏以香。飾以華彩。譬如假借當還。亦不得久計。百年之壽。臥消其半。又多憂患。其樂無幾。淫劮敗德。令人愚痴。非彼諸佛別覺真人所稱譽也。故曰。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此三者。乃可得道。
一心念是已。便起瞻沸星。夜其過半。見諸天。於上叉手。勸太子去。即呼車匿。徐令被馬褰裳跨之。徘徊於庭。念開門當有聲。天王維睒。久知其意。即使鬼神。捧舉馬足。並接車匿。踰出宮城。到於王田閻浮樹下。明日宮中騷動。不知太子所在。千乘萬騎。絡繹而追。王因自到田上。遙見太子。坐於樹下。日光赫烈。樹為曲枝。隨蔭其軀。王悚然悟驚。乃知其神。不識下馬。為作禮時。太子亦即前拜曰。自我為子。希曾出國。今一適此。大王何宜抂來。願用時還。
今我所以欲離世者。以自所見。恩愛如夢。室家歡娛。皆當別離。貪慾為獄。難得免出。故曰。以欲網自蔽。以愛蓋自覆。自縛於獄。如魚入笥口。為老死所伺。如犢求母乳。吾恆以是。常自覺悟。願求自然。欲除眾苦。諸未度者。吾欲度之。諸未解者。吾欲解之。諸不安者。吾欲安之。未見道者。欲令得道。故欲入山求我所願。得道當還。不忘此誓。
王知其志固。惘然不知所言。便自還宮。謂瞿夷曰。如吾子心。清白難動如地。不樂富貴。不慕於天下。唯道是欲。自期必逮。於是太子。攀樹枝見耕者。墾壤出蟲。烏隨啄吞。感傷眾生。魚鱗相咀。其不仁者。為害滋甚。死墮惡道。求出良難。諸天雖樂。而亦非常。福盡則懼。罪至亦怖。禍福相承。生死彌久。觀見人間。上至二十八天。貴極而無道。皆與地獄對門。三惡道處。痛酷百端。歡樂暫有。憂畏延長。天地之間。無一可奇。吾不能復為欲惑矣。
即起上馬。將車匿前行數十里。忽然見主五道大神。名曰賁識。最獨剛強。左執弓。右持箭。腰帶利劍。所居三道之衢。一曰天道。二曰人道。三曰三惡道。此所謂死者魂神。所當過見者也。太子到問。何道所從。賁識惶懅。投弓。釋箭。解劍。逡巡示以天道曰。是道可從。
行數十里。逢兩獵客。太子自念。我已棄家。在此山澤。不宜如凡人被服寶衣有欲態也。乃脫身寶裘。與獵者貿鹿皮衣。到前下馬。遣車匿還。車匿長跪曰。今隨大天。不可獨還。太子曰。汝可徑歸。上白大王。及謝舍妻。今求無為大道。勿以我為憂。即脫寶冠及着身衣。悉付車匿。於是白馬。屈膝舐足。淚如連珠。車匿悲泣。隨路而啼。顧視太子。已被鹿皮衣。變服去矣。
車匿步牽馬還。宮都中外。莫不惆悵。瞿夷啼哭。自投殿下曰。我望太子。如渴欲飲。汝今與馬返獨空歸。前抱馬頸。問太子所在。車匿曰。太子上白大王及謝舍妻。今求無為大道。勿以我為憂。瞿夷啼哭曰。一何薄命。生亡我所天。為在何許。當那求之。撫馬背曰。太子乘汝出。汝何獨來歸。舉國人民。莫不歔欷。王悲噢咿。涕泣交流。謂瞿夷曰。如吾子所覺。老病死苦。實為大患。此神人也。其生之日。上帝親下。萬神侍衛。符瑞光相。非世所見。阿夷相言。若不樂天下。而棄家為道者。必為自然佛。當度脫萬姓。今辭學道。乃自然乎。
王欲解瞿夷意。亦自感激。即選國中豪賢。得數千人擇有累重多子孫者。取五人現之。王曰。汝等於家長子抱孫。獨曰歡耶。吾有一子。未曾出門。一旦舍我。遠涉深山。溪谷險阻。吉凶之難。寒暑饑渴。誰得知者。煩卿五人。各遣一子。追求索之。得必隨侍。如有中道委而還者。吾滅汝族屬。於是阿若拘鄰等五人。受命追太子。及於深山。隨侍數年。太子不與語。自行如故。陟涉山崗。蔓踰深谷。五人苦之言。此狂人耳。何道之有。行不擇路。奚可隨也。設委還者。王滅吾家。不如止此。五人所止。有好泉水。甘果不乏。
太子自去。踰越名山。經摩竭界。瓶沙王出田獵。遙見太子。行山澤中。即與諸耆長大臣。俱追見之。王曰。太子生多奇異形相炳着。當君四天下。為轉輪聖王。四海顒顒。冀神寶至。何棄天位。自放山藪。必有異見。願聞其志。太子答曰。以吾所見。天地人物。出生有死。劇苦有三。老病死痛。不可得離。計身為苦器。憂畏無量。若在尊寵。則有憍佚。貪求快意。天下被患。此吾所厭。故欲入山以修其志。諸耆長曰。夫老病死。自世之常。何獨預憂。乃棄美號。隱遁潛居。以勞其形。不亦難乎。
太子答曰。如諸君言。不當豫憂。使吾為王。老到病至。若當死時。寧有代我受此厄者不。如無有代。胡可勿憂。天下雖有慈父孝子。愛徹骨髓。至病死時。不得相代。若此偽身。苦至之日。雖居高位。六親在側。如為盲人設燭。何益於無目者乎。吾觀眾行。一切無常。皆化非真。樂少苦多。身非己有。世間虛無。難得久居。物生有死。事成有敗。安則有危。得則有亡。萬物紛擾。皆當歸空。精神無形。躁濁不明。行致死生之厄。非直一受而已。但為貪慾。蔽在痴網。沒生死河。莫之能覺。故吾欲一心思四空淨。度色滅恚。斷求念空。無所適莫。是將反其源。而歸其本。始出其根。如我願得。乃可大安。
瓶沙王喜曰。善哉菩薩志妙。世間難有。必得佛道。願先度我。大子默然而逝。當度尼連禪河。天神為止流令中暫干。大子渡河。行數十里。見三梵志。各與弟子。索居溪邊。過問其道。自稱言。吾事梵天。奉於日月。日修火祠。唯水是淨。菩薩答曰。是故生死道耳。水不常滿。火不久熱。日出則移。月滿則虧。道在清虛。水焉能令人心淨。傷之而去。行起慈心。遍念眾生老耄專愚。不免疾病。死喪之痛。欲令解脫。以一其意。而起悲心。愍傷一切。皆有饑渴寒暑得失罪咎艱難之患。欲令安隱。以一其意。而起喜心。念諸世間。皆有憂苦恐怖遭逢之患。欲令恬惔以一其意。而起護心。欲度五道八難之生。愚蔽曚闇。不見正道。念欲成濟。使得無為。以一其意。得善不喜。逢惡不憂。舍世八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
既歷深山。到幽閒處。見貝多樹。四望清淨。自念。我已棄家。在此山澤。不宜復飾發如凡人意。以有櫛梳湯沐之念。則失淨戒正定慧解度知見意。非道之純污清淨行。當作沙門如菩薩法。天神奉剃刀鬚髮自墮。天受而去。菩薩即拾槀草。以用布地。正基坐。叉手閉目。一心誓言。使吾於此肌骨枯腐。不得佛終不起。天神進食。一不肯受。天令左右。自生麻米。日食一麻一米。以續精氣。端坐六年。形體羸瘦。皮骨相連。玄清靖漠。寂默一心。內思安般。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游志三四。出十二門。無分散意。神通微妙。棄欲惡法。無復五蓋。不受五欲。眾惡自滅。念計分明。思想無為。譬如健人得勝怨家。意以清淨。成一禪行。心自開解。卻情慾意。無惡可改。不復計視。念思已滅。譬如山頂之泉。水自中出。盈流於外。溪穀雨潦。無緣得入。恬惔守一。欣然不移。成二禪行。又棄喜意。唯見無淫。外諸好惡。一不得入。內亦不起。心正身安。譬如蓮華根在水中。華合未開。根莖枝葉。潤漬水中。以淨見真。成三禪行。棄苦樂意。無憂喜想。心不依善。亦不附惡。正在其中。如人沐浴潔淨。覆以鮮好白氎。中外俱淨。表里無垢。喘息自滅。寂然無變。成四禪行。譬如陶家和埴調柔。中無沙礫。在作何器。精進開發。無所不能。以得定意。不舍大悲。智慧方便。究暢要妙。通三十七道品之行。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覺八道。周而復始。無復瑕穢。意在三向一惟向空。念滅不散。無操無舍。二向無想。心定不起。好惡不思。三向不願。不樂三界。不復生苦。便得三活。一離貪慾。二離嗔恚。三離愚痴。無復掛礙。
於是第六化應聲天。天上魔王。見菩薩清淨無欲。精思不懈。心中煩毒。飲食不甘。伎樂不御。念是道成必大勝我。欲及其未作佛。當壞其道意。魔子薩陀。前諫父曰。菩薩行淨。三界無比。以得自然神通。眾梵諸天億百。皆往禮侍。此非天王所當沮壞。無為興惡自虧福也。魔王不聽。召三玉女。一名欲妃。二名悅彼。三名快觀。使行壞菩薩意。三女皆被羅縠之衣。服天名香瓔珞珠寶。極為妖冶巧媚之辭。欲亂其意。菩薩心淨。如琉璃珠。不可得污。三女復白曰。仁德至重。諸天所敬。應有供養故天獻我。我等好潔。年在盛時。天女端正。莫有殊我者。願得晨起夜寐供侍左右。
菩薩答曰。汝宿有福。受得天身。不惟無常。而作妖媚。形體雖好。而心不端。譬如畫瓶中盛臭毒。將以自壞。有何等奇。福難久居。淫惡不善。自亡其本。死即當墮三惡道中。受鳥獸形。欲脫致難。汝輩亂人正意。非清淨種。革囊盛屎。而來何為。去吾不用汝。其三玉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復。魔王益忿。更召諸鬼神。合得一億八千萬眾。皆使變為師子熊羆虎兕象龍牛馬犬豕猴猿之形。不可稱言。蟲頭人體。蚖蛇之身。黿龜之首。而六目。或一頸而多頭。齒牙爪距。擔山吐火。雷電四繞。擭持戈矛。菩薩慈心。不驚不怖。一毛不動。光顏益好。鬼兵退散。不能得近。魔王自前。與佛相難詰。其辭曰。
比丘何求坐樹下 樂於林藪毒獸間
雲起可畏窈冥冥 天魔圍繞不以驚
古有真道佛所行 恬惔為上除不明
其城最勝法滿藏 吾求斯座決魔王
汝當作王轉金輪 七寶自至典四方
所受五欲最無比 斯處無道起入宮
吾觀欲盛吞火銅 棄國如唾無所貪
得王亦有老死憂 去此無利勿妄談
何安坐林而大語 委國財位守空閒
不見我興四部兵 象馬步兵億八千
已見猴猿師子面 虎兕毒蛇豕鬼形
皆持刀劍擭戈矛 超踔哮吼滿空中
設復億垓神武備 為魔如汝來會此
矢刃火攻如風雨 不先得佛終不起
魔有本願令我退 吾亦自誓不虛還
今汝福地何如佛 於是可知誰得勝
吾曾終身快布施 故典六天為魔王
比丘知我宿福行 自稱無量誰為證
吾昔行願從定光 受別為佛釋迦文
怒畏想盡故坐斯 意定必解壞汝軍
我所奉事諸佛多 財寶衣食常施人
仁戒積德厚於地 是以脫想無患難
菩薩即以智慧力 伸手案地是知我
應時普地砰大動 魔與官屬顛倒墮
魔王敗績悵失利 惛迷卻踞前畫地
其子又曉心乃悟 即時自歸前悔過
吾以不復用兵器 等行慈心卻魔怨
世用兵器動人心 而我以等汝眾生
若調象馬雖已調 然後故態會復生
若得最調如佛性 已如佛調無不仁
垓天見佛擒魔眾 忍調無想怨自降
諸天歡喜奉華臻 非法王壞法王勝
本從等意智慧力 慧能即時攘不祥
能使怨家為弟子 當禮四等道之證
面如滿月色從容 名聞十方德如山
求佛像貌難得比 當稽首斯度世仙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
編輯菩薩累劫清淨之行。至儒大慈。道定自然。忍力降魔。鬼兵退散。定意如故。不以智慮。無憂喜想。是日初夜。得一術闍。自知宿命。無數劫來。精神所更。展轉受身。不可稱計。皆識知之。至二夜時。得二術闍。悉知眾生心中所念。善惡殃福。生死所趣。至三夜時。得三術闍。漏盡結解。自知本昔久所習行。四神足念。精進定欲定。意定。戒定。得變化法。所欲如意。不復用思。身能飛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億萬無數。複合為一。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俯沒仰出。譬如水波。能身中出水火。履水行虛。身不陷墜。坐臥空中。如鳥飛翔。立能及天。手捫日月。欲身平立。至梵自在。眼能徹視。耳能洞聽。意悉預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言心所慾念。悉見聞知。諸有貪淫無貪淫者。有嗔恚無嗔恚者。有愚痴無愚痴者。有愛欲無愛欲者。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有內外行無內外行者。有念善無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一切悉知。
菩薩觀見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別。一世十世。百千萬億無數世事。至於天地一劫崩壞空荒之時。一劫始成。人物興時。能知十劫百劫。至千萬億無數劫中。內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展轉所趣。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形色好醜。賢愚苦樂。一切三界。皆分別知。見人魂神。各自隨行。生五道中。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貴富樂家者。有生卑鄙貧賤家者。知諸眾生。或五陰自蔽。一色像。二痛癢。三思想。四行作。五魂識。皆習五欲。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牽於愛欲。或於財色。思望安樂。從是生諸惡本。從惡致苦。能斷愛習。不隨淫心。大如毛髮。受行八道。則眾苦滅矣。譬如無薪亦復無火。是謂無為度世之道。
菩薩自知。已棄惡本。無淫怒痴。生死已除。種根已斷。無餘栽枿。所作已成。智慧已了。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者。謂從得佛。至於泥曰。一無失道。二無空言。三無忘志。四無不靜意。五無若干想。六無不省視。七志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定意無減。十智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度知見無減。十三古世之事悉知見。十四來世之事悉知見。十五今世之事悉知見。十六覽眾身行化以始所知。十七覽眾言行化以始所知。十八覽眾意行化以始所知。是為佛十八不共之法。
十神力者。佛悉知見。深微隱遠是處非處。明審如有。一力也。佛悉明知來今往古所造行地所受報應。二力也。佛悉分別天人眾生彼彼異念。三力也。佛悉知眾生若干種語及度世語。四力也。佛悉了知世間雜種無量情態。五力也。佛能現禪解定行除眾勞諍。六力也。佛知欲縛知縛解要在所宜行。七力也。佛智如海善言無量追識一切宿命所更。八力也。佛天眼淨。見人物死。神所出生。善惡殃福。隨行受報。九力也。佛漏已盡。無復縛着。神真睿智。自知見證。究暢道行。可作能作。無餘生死。其智明審。是為佛十神力也。
四無所畏者。佛神智正覺。無所不知。愚惑相言。佛未悉知。至於梵摩眾聖。皆莫能論佛之智故。獨步不懼。一無畏也。佛漏已盡悉知。愚惑相言。佛漏未盡。至於梵摩眾聖。莫能論佛之志故。獨步不懼。二無畏也。佛說經戒天下誦習。愚惑相言。佛經可遏。至於梵摩眾聖。莫能論毀佛之正經故。獨步不懼。三無畏也。佛現道義。言真而要。能度苦厄。愚惑相言。佛不能度苦。至於梵摩眾聖。莫能論佛正道故。周行不懼。四無畏也。
佛得定意。一切知見。坐自念言。是實微妙。難知難明。甚難得也。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昔定光佛時。別我為佛。名釋迦文。令果得之。從無數劫。勤苦所求。適今得耳。自念宿命。諸所施為。慈孝仁義。禮敬誠信。中正守善。虛心學聖。柔弱淨意。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習四等心。慈悲喜護。養育眾生。如視赤子。承事諸佛。積德無量。累劫勤苦。不望其功。今悉自得。喜自說曰。
今覺佛極尊 棄淫淨無漏
一切能將導 從者必歡預
夫福之報快 妙願皆得成
愍疾得上寂 吾將逝泥洹
佛初得道。自知食少身體虛輕。徐起入水洗浴。畢欲上岸。天按樹枝。得攀而出。旋往樹下。有五百青雀。飛來繞佛。三匝而去。復有長者女。始嫁有願生子男者。當作百味之糜。祠山樹神。後生得男。喜即作糜。盛以金缽。其女瀉糜。釜杓不污。女益珍敬。即與數女。俱入山中。望見好樹。即遣婢先往掃除。婢到見佛。不知何神。還報女言。有神在樹下坐。女令婢戴百味之糜置頭上。前長跪上食並金缽。佛言。汝等能有善意。必以現世得福見諦。眾女遙拜而退。佛便食糜已。念先三佛初得道時。皆有獻百味之食並上金缽如此器者。今皆在文鄰龍所。佛即擲缽水中。自然逆流。上水七里。墮前三缽上。四器共累。相類如一。龍王歡喜。知復有佛。佛定意七日。不動不搖。樹神念佛。新得道快坐七日。未有獻食者。我當求人令飯佛。時適有五百賈人。從山一面過。車牛皆躓不行。中有兩大人。一名提謂。二名波利。怖還與眾人俱詣樹神請福。神現光像言。今世有佛。在此優留國界尼連禪水邊。未有獻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獲大福。賈人聞佛名。皆喜言。佛必獨大尊。天神所敬。非凡品也。即和麨蜜。俱詣樹下。稽首上佛。佛念先古諸佛哀受人施法皆持缽。不宜如余道人手受食也。
時四天王。即遙知佛當用缽。如人屈申臂頃。俱到頞那山上。如意所念。石中自然出四缽。香淨潔無穢。四天王各取一缽。還共上佛。願哀賈人。令得大福。方有鐵缽。後弟子當用食。佛念取一缽不快餘三意。便悉受四缽。累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缽。令四際現。佛受麨蜜。告諸賈人。汝當歸命於佛。歸命於法。方有比丘眾。當預自歸。即皆受教。各三自歸。佛起於異處食畢。咒願賈人言。今所布施。欲使食者。得充氣力。當令施家。世世得願。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終保年壽。諸邪惡鬼。不得嬈近。以有善意。立德本固。諸善鬼神。常當擁護。開示道地。得利諧偶。不使迍蹇。無復艱患。人有正見。以信喜敬。潔淨不悔。施道德者。福德益大。所隨轉勝。吉無不利。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神鬼王。常隨護助。四天大王。賞別善人。東提頭賴。南維睒文。西維樓勒。北拘均羅。當護汝等令不遭橫。能有慧意。研精學問。敬佛法眾。棄捐眾惡。不自放恣。現受吉祥。種福得福。行道得道。以先見佛一心承奉。當為從是致第一福。現世獲祐。快解見諦。富樂長壽。自致泥洹。時糗蜜冷。佛腹內風起。帝釋即知。應時到閻浮提界上。取藥果名呵梨勒。來白佛言。是果香美可服。最除內風。佛便食之。風即除去。起到文鄰瞽龍無提水邊。坐定七日。不喘不息。光照水中。龍目得開。自識如前。見三佛光明。目輒得視。龍王歡喜沐浴。名香栴檀蘇合出水。見佛相好。光影如樹有華。前繞佛七匝。身離佛圍四十里。龍有七頭。羅覆佛上。欲以障蔽蚊虻寒暑。時雨七日。龍一心不飢不渴。七日雨止。佛悟。龍化作年少道人。着好服飾。稽首問佛。佛得無寒。得無熱。得無為蚊虻所嬈近耶。佛時答言。
久得在屏處 思道其福快
昔所願欲聞 今以悉知快
不為彼所嬈 能安眾生快
度世三毒滅 得佛泥洹快
生世得睹佛 聞受經法快
得與辟支佛 真人會亦快
不與愚從事 得離惡人快
有黠別真偽 知信正道快
佛告龍王。汝當復自歸於佛。自歸於法。自歸於比丘僧。即受三自歸。諸畜生中。是龍為先見佛。佛以神足。移坐石室。自念本願。欲度眾生。思惟生死本。從十二因緣法起。法起故便有生死。若法滅者生死乃盡。作是故自得是。不作是是便息。一切眾生。意為精神。窈窈冥冥。恍忽無形。自起識想。隨行受身。身無常主。神無常形。神心變化。躁濁難清。自生自滅。未曾休息。一念去。一念來。若水中泡。一滴滅一復興。至於三界欲色無色九神所止。皆繫於識。不得免苦。昧昧然不自覺。故謂之痴。莫知要道夫得至妙。虛寂無念。不可以凡世間意知。世間道術。九十六種。各信所事。孰知其惑。皆樂生求安。貪慾嗜味。好於聲色故不能樂佛道。佛道清淨。空無所有。凡計身萬物不可得常有。設當為說。天下皆苦。空無所有。誰能信者。枯苦我耳。意欲默然。不為世間說法。便入定意。佛放眉中光。上照七天。梵天知佛欲取泥洹。悲念三界皆為長衰。終不得知度世之法。死即當復墮三惡道。何時當脫天下。久遠乃有佛耳。佛難得見。若優曇華。今我當為天人請命求哀於佛。令止說經。即語帝釋。將天樂般遮伎。下到石室。佛方定意覺。般遮彈琴而歌。其辭曰。
聽我歌十力 棄蓋寂定禪
光徹照七天 德香踰栴檀
上帝神妙來 嘆仰欲見尊
梵釋齎敬意 稽首欲受聞
佛所本行願 精進百劫勤
四等大布施 十方受弘恩
持戒淨無垢 慈軟護眾生
勇決入禪智 大悲敷度經
苦行積無數 功勳成於今
戒忍定慧力 動地魔已擒
德普蓋天地 神智過靈聖
相好特無比 八聲震十方
志高於須彌 清妙莫能論
永離淫怒痴 無復老死患
唯哀從定覺 愍傷諸天人
為開法寶藏 敷惠甘露珍
令從憂畏解 危厄得以安
迷惑見正道 邪疑睹真言
一切皆願樂 欲聽受無厭
當開無死法 垂化於無窮
佛意悉知。便從定覺。梵天白佛言。從久遠以來。適復見佛耳。諸天喜踴。欲聞佛法。當為世間說經。願莫般泥洹。眾生愚闇。無有慧眼。唯加慈導。令得解脫。諸天人中。多有賢善。好道易解。亦有精進。能受戒法。畏於地獄三惡道者。願開法藏。為現甘露。受者必多。天下無佛時。我見余道人。具有三毒自意合作經典人尚學其不至誠法。何況佛之清淨無淫怒痴。願佛說法。使眾生得聞至誠之道。
佛言。善哉善哉。梵天。欲廣施安救諸世間。撫利寧濟。樂使解脫。我念世間。貪愛嗜欲。墮生死苦。少能自覺本從十二因緣起。痴緣痴。行緣行。識緣識。名像緣名像。六入緣六入。更樂緣更樂。痛緣痛。愛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苦悶心惱。大患其有。精神從愛。轉受生死。欲得道者。當斷貪愛滅除情慾。無為無起。然則痴滅。痴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像滅。名像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悶心惱大患皆盡。是謂得道。唯佛覺此。微妙難明。夫此清淨無愚痴想。不可以世間凡夫意知。天下道術。九十六種。各有所事。或事天地日月五星。或事水火鬼神龍神。皆樂生求安。貪慾嗜味。好於聲色。故不能樂佛道。不聞佛經。不知要法。凡人意異。計身萬物謂可常有。設當為說目之所見。萬物無常。有身皆苦。身為非身。空無所有。親戚家屬。悉非人所。正言似反。誰能信者。吾為枯苦。不如取泥洹。故欲不言耳。梵天復曰。
從無數劫人在世間生死唯佛經難得聞。
從佛在世能度極者 今以得願人中難有 尊極無佛比 是故稽首禮 世間縛着為久在冥 今十力興神智無量 當開法藏施慧光明 照諸天人令得開解 佛能度一切 是故願自歸 從本發意誓為苦人 勞謙積德行願已成 無明老死長衰可悲 當施法藥救諸病痛 慈哀無過佛 是故稽首請 </poem> 佛已可梵天念誰可先度者。昔者父王遣五人侍我。今在山中。即復道還。五人見佛。自相謂言。是人來者。慎莫與起也。佛到。五人皆起。不覺作禮。時佛言。卿等持心。何無牢固。屬言莫起。何以作禮。五人不對。願為弟子。佛即手摩其頭。以為沙門。還道樹下各坐思惟佛。又復念此間有優為迦葉。大明勇健。有好名字。國王吏民。皆共事之。與五百弟子。在尼連禪水邊。欲先開化令解歡喜。信樂佛法。爾乃餘人。當隨而學。即往從之。迦葉見佛。即來起迎。贊言幸甚。大道人善來。相見消息安不。佛即答言。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無為第一安。
迦葉曰。有何敕使。佛言。欲報一事。儻不嗔恚。煩借火室。一宿之間。曰不愛也。中有毒龍。恐相害耳。佛言。無苦龍不害我。重借至三。迦葉言。然大道人德高。能居中者大善。佛即澡洗前入火室。持草布地。適坐須臾。毒龍嗔恚。身中出煙。佛亦現神。身中出煙。龍大忿怒。身皆火出。佛亦現神。身出火光。龍火佛光。於是俱盛。石室盡燃。其炎煙出。如失火狀。迦葉夜起。相視星宿。見火室洞然。噫噫言。咄。是大沙門。端正可惜。不隨我語。竟為毒火所害。佛知其意。於其室內。以道神力。滅龍恚毒。降伏龍身。化置缽中。迦葉惶遽。令五百弟子人。持一瓶水。就擲滅火。而一瓶者。更成一火。師徒益怖。皆言。咄咄殺是大沙門。明旦佛持缽盛龍而出。迦葉驚喜問。大道人乃尚活耶。器中何等。佛答言。然吾自活耳。是缽中者。可言毒龍。眾人所畏。不敢入室者也。今者降之。已受戒矣。迦葉自以得道。謂佛非真。顧語弟子。是大沙門極神。雖爾未及於道。不如我得羅漢也。
佛復移近迦葉。坐一樹下。夜第一四天王俱下聽佛說經。四王光影。明如盛火。迦葉夜起。占候見佛。邊有四火。明旦行問。大道人亦事火乎。佛言。不事火也。曰昨夜此間有四火何也。佛言。昨夜四天王。來下聽經。是其光耳。迦葉念言。是大沙門極神。雖然尚未得道故。不如我得羅漢也。
佛止樹下。第二天帝釋。夜復來下。聽佛說經。帝釋光影。甚益大明。迦葉夜起。占候見佛邊火光倍於昨四火明。心念是大沙門續事火也。明旦復行問。大道人得無事火。佛言不也。昨天帝釋。來下聽經。是其光耳。迦葉念言。是大沙門。乃神聖。雖然未及於道。不如我得羅漢也。
後夜第七梵天。又下聽經。梵之光影。倍於帝釋。迦葉夜起。占候見火光益大明盛。明日問。大道人事火乎。答言。不事火也。昨夜火光益明大何也。
佛言。昨夜梵天。來下聽經。是其光耳。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得羅漢也。
迦葉五百弟子。人事三火。合千五百火。明旦燃之。火了不燃。怪而白師。師言。疑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五百弟子。凡事千五百火。今旦燃之。火皆不燃。是大道人之所為乎。佛言。卿欲使火燃不。問之至三。曰欲使燃。佛言可去。火當燃。應聲皆燃。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迦葉身自事三火。明旦燃之。又不可燃。心念復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自事三火。今旦燃之。了不可燃。續是大道人所為耶。
佛言。卿欲使火燃不。問之至三。曰欲使燃。佛言可去。火當燃。應聲皆燃。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火燃之後。迦葉欲滅之不可得滅。五百弟子。及諸事火者。共助滅之。而了不滅。皆言。大沙門所為也。
迦葉行問佛。火既燃矣。今不可滅。佛言。欲使滅乎曰欲使滅佛言。可去火當滅。應聲即滅。迦葉故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得道真也。
迦葉行白佛言。願大道人。留此不須復遠行。我自給飯食。即還敕家。明日作好飯。施床座已。食時自行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適去。佛如人屈申臂頃。東適弗於逮界上數千億里。取樹果名閻逼。盛滿缽還。迦葉未至。佛已坐其床上。迦葉後到。問大道人從何道來。佛言。卿適去我東到弗於逮地取閻逼果。香美可食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續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真也。明日食時。迦葉復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適去。佛便南行。極閻浮提界數千萬里。取呵梨勒果。盛滿缽還。迦葉未歸。佛已坐其床。迦葉至問何緣先到。佛言。卿適去我即南行極此地界。取呵梨勒果。亦香且美。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續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迦葉。復行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適去。佛西到拘耶尼界上數千億里。取阿摩勒果。盛滿缽還。先迦葉歸。坐其床上。迦葉後至。問大道人。從何而來。佛言。卿適去後。我西適拘耶尼地。取阿摩勒果。香美可食。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迦葉復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反顧。忽然不見佛。佛以神足。北適郁單越界上數千億里。取自然粳米。滿缽而還。先迦葉至。坐其床上。迦葉後至。問大道人復從何來。佛言。從北郁單越地。取此成熟粳米。快美且香。卿試食之。佛飯已去。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食時。佛持缽。自到迦葉家。受飯而還。於屏處食已。念欲澡漱。天帝知佛意即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得用。迦葉晡時。彷徉聚中。見有泉水。怪而問佛。何緣有此。佛言。吾朝得卿飯於此。食已念欲澡漱。天帝釋指地。令有水出。汝當名此為指地池。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佛還樹下。道見棄弊衣取欲浣之。天帝知佛意。即到頞那山上。取正四方成治好石。來置池邊白佛言。可用浣衣。佛欲曬衣。天帝復行取六方石。來給曬衣。
迦葉見池邊有兩好石。又問。何緣有此。佛言。吾欲浣濯。及欲曬衣。天帝到頞那山上取此石來。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佛後日入指地池澡浴畢。欲出無所攀。池上素有樹。名迦和。絕大修好。其樹自然曲下就佛。佛攀而出。迦葉見樹曲下垂蔭。怪而又問。佛言。吾入池浴。出無所攀。是故樹神為我曲之。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時摩竭國王及吏民。以歲節會禮詣迦葉所。相娛樂七日。迦葉念佛神聖明智。眾人見者。必俱舍我而共事之。當令其去七日快也。佛知其意。即隱七日。迦葉後日又念。間者我有節會餘食甚多。得大沙門來。飯之快耶。佛遙知之。即時來到。迦葉喜言。大道人來。一何善也。我適欲相供養。中間何為七日不現。佛言。間者王與吏民共會七日。卿意念言。是大沙門。神聖明智。眾人見者。必俱舍我而共事之。當令其去七日快也。是故我去。卿今念我故復來耳。迦葉心念。是大沙門。乃知人意。雖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迦葉五百弟子。適俱破薪。各舉一斧。斧皆不得下。懅共白師。師言。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諸弟子。向共破薪。斧皆舉而不下。佛言可去。斧當下。斧即下下之後。斧皆着薪。舉之不舉。復行白佛。今斧適下。又皆不舉。佛言可去。今使斧舉。即舉得用。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時尼連禪水。長流駃疾。佛以自然神通。斷水令住。使水隔起。高出人頭。令底揚塵。佛行其中。迦葉恐佛為水所漂。即與弟子俱。乘船索佛。迦葉見水隔斷。中央塵起。佛行其間。迦葉呼言。大道人乃尚活耶。佛言。然吾自活耳。又問。佛欲上船不。佛言大善。佛念今當現神。令子心伏。即從水中。貫船底入。無有穿跡。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佛語迦葉。汝非羅漢。亦不知道真。胡為虛妄。自稱貴乎。於是迦葉心驚毛豎。自知無道。即稽首言。大道人實神聖。乃知我意志。寧可得從大道人稟受經戒作沙門耶。佛言。且還報汝弟子。報之益善。卿是大長者。國中所承望。今欲學大道。可獨自知乎。迦葉受教。還告諸弟子。汝曹知乎。我目所見。意始信解。當除鬚髮。被法衣。受佛戒。作沙門。汝等欲何趣。五百弟子曰。我等所知。皆大師恩。師所尊信。必不虛妄。願皆隨從得為沙門。於是師徒。脫身裘褐。及取水瓶杖屣諸事火具。悉棄水中。俱共詣佛。稽首白佛言。今我五百弟子。以有信意。願欲離家除鬚髮。受佛戒。佛言可。諸沙門來。迦葉及五百弟子。鬚髮自墮。皆成沙門。
優為迦葉有二弟。次曰那提迦葉。幼曰竭夷迦葉。二弟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廬舍列居水邊。見諸梵志。衣服什物。諸事火具。皆隨水流。二弟驚愕。恐兄師徒五百人。為惡人所害。大水所漂。即與五百弟子。逆水而上。見兄師徒。皆作沙門。怪問。大兄年百二十。智慧高遠。國王吏民。所共宗事。我意以兄為是羅漢。今反舍梵志道。學沙門法。此非小事。佛豈獨大其道勝乎。迦葉答言。佛道最勝。其法無量。我雖世學。未曾有得道神智如佛者也。其經戒甚修淨。我今以見慈心度人。以三事教化。一者道定神足。變化自然。二者智慧知人本意。三者經道正行。隨病與藥。二弟各顧。謂諸弟子。汝等欲何趣。合五百人。俱同聲言。願如大師。即皆稽首。求作沙門。佛言可諸沙門來。二弟及五百弟子。皆除鬚髮。即隨佛後。復成沙門。
佛便有千沙門。俱到波羅奈夷縣叢樹下坐。佛諸弟子。皆故梵志。佛為諸弟子。現神變化。一者飛行。二者說經。三者教誡。諸弟子見佛威神。莫不歡喜作禮奉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