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010
卷九 ◄ | 太平寰宇記 卷十 |
► 卷十一 |
河南道
編輯陳州
編輯陳州〈淮陽郡,今理宛丘縣。〉
昔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禹貢》為豫州之域,星分心宿二度。周初為陳國,武王封舜後胡公媯滿於此,以奉舜祀,以備三恪。至春秋時,為楚靈王所滅,乃縣之。後五年,複立陳惠公。後五十六年,楚惠王複滅陳,而其地盡為楚所有。又楚襄王自郢徙於此,謂西楚是也。戰國時,為楚、魏二國之地。秦滅楚,改為潁川郡。漢為淮陽國之地。後漢如之。晉為汝南郡、梁國二境,兼置豫州,領郡國十,理於此。後魏得之,又立為陳郡。至天平二年,以淮南內附於此,置北揚州,理項城,以居新附之戶。高齊天保二年,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隋開皇十六年,於宛丘縣更立陳州。煬帝初州廢,又為淮陽郡。唐武德元年,平房憲伯,改為陳州,領宛丘、箕城、扶樂、大康、新平五縣。貞觀元年,廢新平、箕城、扶樂三縣,三年,複以瀋州之項城、溵水二縣來屬。瀋州即今潁州沈丘縣。長壽元年,置武城縣。証聖元年,置光武縣。天保元年改為淮陽郡。乾元元年複為陳州。晉天福六年升為防禦州。開運二年升為鎮安軍。漢天福十二年降為刺史州。周廣順元年又升為防禦州,二年複為鎮安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六,今五:
編輯宛丘、項城、商水、南頓、西華。
一縣割出:
太康。入開封府。
州境
編輯東西一百三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四至八到
編輯西北至東京二百四十五里,西至西京七百里,西至長安一千五百里,東至亳州二百五十五里 ,南至蔡州平興縣二百五十四里 ,西至許州二百八十里,北至雍丘二百二十三里,東南至潁州三百里,西南至蔡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開封府三百一十里,東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戶
編輯唐開元,戶,五萬二千六百九十七。皇朝,戶,主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三,客一萬一千四十八。
風俗
編輯《書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故文字之興,起於陳州也。於是,風俗舊多儒學。周武王克商,封舜後於陳州,為胡公配以長女,婦人尊貴,好祭祀,其俗事巫。故《詩》曰:「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人物
編輯逢滑。子張。姓顓孫,名師。
鄭當時。
黃霸。
袁渙。
何曾。
謝向。
王隱。陳郡人,撰《晉書》八十卷。
袁宏。殷仲文。俱陳郡人。
謝瞻。謝靈運。謝惠連。皆陳郡陽夏人。
袁淑。陽夏人。
謝莊。
土產
編輯絲、綿、綾、絹。
宛丘縣
編輯舊七鄉,今二鄉。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之。秦、漢仍為陳縣。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晉屬梁國。宋屬南梁郡。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於此。隋文帝立陳州,改項縣為宛丘縣。
陳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洧水,西自許州鄢陵縣界流入。
蔡水,自西北流入,經縣東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築,即古陳國也。庖犧氏、神農氏並都於此。及楚頃襄王,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於此,為秦所滅。
宛丘,在縣南三里,高二丈。《爾雅》云:「陳有宛丘。」《詩·陳風》云:「子之湯兮,宛丘之上兮。」
清丘,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二丈五尺。《古老傳》云:「漢淮陽王,常登此丘游望,聞漢中有清丘,故遙取為名。」
硯丘,在縣東南四十里,高五丈。《古老傳》云:「楚王滅陳於此,宴會軍士,遂名燕丘。」後人語訛為硯丘。
固陵,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一丈二尺。按《史記》,項羽南走固陵。即此陵也。今俗呼為谷陵。
辰陵亭,在縣西南四十里。《春秋》云:「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杜預注云:「陳地,潁川長平縣東南有辰亭。」
陳佗溝,在縣北一十里,上從安仁溝出入縣郭。《古老傳》云:「陳公子佗開,所以灌溉也。」《毛詩·墓門》刺陳佗,無良師傅也:「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五梁溝,按《圖經》雲,西南十里從西華縣界,洧水出,東流入谷水。《古老傳》云:「此溝,有五橋渡因名焉。」《水經注》云:「洧水,南經長平縣故城西,又南分為二水。
支水,東出謂之五梁溝,南出謂之雞籠水。」故水會處有籠口之名。
淮陽城,《晉地道記》:「陳城西南角有淮陽城,漢淮陽國城也。」
谷水,《水經注》云:「上承澇陂,南暨犖城,皆為陂也。陂水東流謂之谷水,東經澇城北,又東流入於沙水。」
新平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書·地理志》:「淮陽國,有新平縣。隋開皇十六年,分亳州武平縣於此置臨蔡縣。大業二年廢。唐武德元年,複置新平縣,八年,省入宛丘。
博陽城,在縣西南四十里。《漢書·地理志》:「汝南郡有博陽縣。」應劭曰:「侯國也,王莽曰樂家,漢丙吉所封之邑。」
南陽城,在縣東三十里。後魏太和三年,於此置南陽、武定等縣,七年廢。
陳侯弩台,在縣南一里。《後漢書》:「陳敬王曾孫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黃巾賊起,寵有強弩數千張,出軍都亭,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百姓歸之。」開元九年,移孔子廟於台上。
偶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二台相對,各高二丈。《古老傳》云:「淮陽王城伎樂之處,一雲偶仙台,一雲舞伎台也。」
貯糧台,在縣南二十里。《古老傳》云:「魏伐陳於此,築台以貯糧,北臨蔡水,下通江淮之利。」
湯井,在州南門。《古老傳》云:「殷湯大旱,人民眾穿此井。」
鳴井,在縣東三里。以物投之,即如鐘聲。
雙女陵,在縣西南十三里。《古老傳》云:「陳侯之女,厲媯之陵也。」《春秋傳·隱公三年》:「衛莊公娶於陳,曰厲媯,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媯生桓公。」又按《詩·邶風·燕》,燕莊姜送歸妾也。注云:「莊姜無子,戴媯生桓。而州吁弒之,二媯同死。」因葬於此陵。
八卦壇,在縣北一里。即伏羲於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舊有長史張齊賢文,後刺史李邕除舊文,撰新文刊之。
光武廟,在縣西南一里。《後漢書》:「南頓令欽,生光武,登位,幸南頓縣舍,置酒會賜吏人,複田租一歲。父老言:『皇考居此日久,願賜複十年。』帝曰:『天下重器,嘗恐不任,日複一日,安敢遠期十歲。』吏人又言:『陛下實惜之,何言謙也。』帝大笑,複增一歲。光武崩,民為立廟。」
東門池,在縣城東北角。水至清而不秏,亦不生草木。《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此也。
項城縣
編輯東南七十里,依舊四鄉。漢項縣,古項子國。春秋齊師滅項。楚襄王徙都陳,以項為別都,按此城即楚築。在漢屬河南郡。晉屬陳國。隋文帝改項縣加城字,屬陳州,十六年分置瀋州。唐貞觀中,廢瀋州,卻屬陳州。晉時童謡云:「堅不過項。」即此也。
武丘,本名丘頭,在縣東南四十里。《魏志》:「王凌密計廢立,司馬宣王乘水道討凌,大兵掩至,凌自知勢窮,至丘頭,面縳水次。」即此丘也。又司馬宣王於此克定毌丘儉 ,乃更立武丘,以顯武功也。
秦丘,在縣西南四十七里。《古老傳》云:「秦王苻堅,將兵南征,駐於此丘,故名秦丘。」丘側有故城,名為秦丹城,亦名秦王城。東晉孝武帝時,秦將苻融攻陷壽春,苻堅舍大兵,輕騎赴之。時有謡曰:「堅不過項。」堅出令曰:「敢言吾至壽春者,拔其舌。」眾諫不從,堅遂敗。
項國城,在縣東北一里。《古老傳》云:「故項子國,春秋齊人滅項,即此城。」
互鄉城,在縣城北一里。《古老傳》云:「互鄉之地。」《論語》云:「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即此也。
公路台,在縣東四里。按《隋淮陽郡舊圖》云:「公路台,東有袁術廟。」按術身死無後,不合有廟,蓋術生平立先人之廟。
封觀墓,在縣西十里。《漢書》云:「觀有志節,當舉孝亷,以兄位未達,恥先受之。遂稱風啞,不言火起燒屋,觀徐行,出避之,忍而不言。後數年,兄得舉,稱旨而仕於郡。」死葬於此。
賈逵碑,在縣東南二里。詞云:「賈諱逵,字安道,河東襄陵人也,遷豫州刺史,魏明帝太和二年卒。梁國劉舉等為刻石立碑。《史記》上有二字生金。」《魏志》雲 :「明帝青龍中,帝東征,乘輦入逵祠。詔曰:昨過項,見賈逵碑像,念之愴然!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長。』逵存有忠勛,沒而見思,可謂死而不朽者矣。布告天下,以勸將來。」
百尺堰,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水經注》云:「蔡水,東南經陳縣,謂之百尺溝。又南分為二水,注於潁,次有大堰,即古之百尺堰也。司馬宣王討王凌,陳軍於百尺堰,即此也。」
宜祿城,《漢書·地理志》:「宜祿縣屬汝南郡,莽曰賞都亭 。」
商水縣
編輯西南八十里,舊十鄉,今四鄉。漢汝陽縣地,屬汝南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仍以汝陽縣入陳州,十六年改為溵水縣,以縣界溵水為名。
懐丘,在縣西二十里。《史記》云:「吳王闔閭與子胥敗楚。是年,惠公卒,子懷公柳立,懷公卒於吳。」《左傳》:「懷公不從吳,卒,葬在陳。」
棗丘,在縣東北三十里。隋《陳州圖經》曰:「其原丘塘,多生棗棘。」因以名焉。
溵水,從西華縣南來,經縣西四里,過潁水。
驛馬溝,在縣西南十三里。《古老傳》云:「楚相孫叔敖,截汝墳之水以作塘。下有柘塘陂九百頃,遂乃鑿此溝,其湍急如驛馬,其水發孫塘,屈曲六十里入潁水 。」
灌溉城,在縣東北二十里。隋《陳州圖經》云:「鄧艾所築也。」《魏志》,鄧艾為典農時,於陳、項以東至壽春,開廣漕渠,溉良田,築此城。
扶蘇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史記》云:「陳涉起兵,自稱公子扶蘇,從人望也。」蓋涉築此城。隋越王侗,皇泰元年又於此置扶蘇縣。唐武德五年廢。潁岐渡夾河月城,在縣東北三十里。貞元元年,刺史曲環築,以備李希烈之亂。
章華台,在縣西北三里。《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台,願與諸侯落之。」杜預注云:「宮室始成,祭之為落台。」今在華容城內,是靈王所築。《春秋後語》:「楚襄王二十年,為秦將白起所逼,北保於陳,更築此台。」
乾溪台,在縣北三里。《左傳》:「楚師次於乾溪。」註:「在譙國城父縣南。」又按《陸賈新語》:「楚靈王即位,起章華之台為乾溪之館,作乾溪之台,五百仞之高,欲登浮雲窺天。」
叢台,在縣北二十五里。按《史記》雲叢台在邯鄲城,說者以為趙叢台。此台蓋楚襄王所築也,非趙之叢台,名同事異。按郎尉之《陳州舊圖》云:「楚王游觀弋釣地,或稅駕於此,往往有嘉禾叢生,因以為名也。」
西華城,《漢書·地理志》云:「西華縣,屬汝南郡。」濟北戴封,字平仲,為西華令,遇天大旱,慨理政無感,乃積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遠近嘆服。
南頓縣
編輯南七十里,舊五鄉,今四鄉。本漢舊縣地,屬汝南郡。古頓子國,後逼於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築。後漢世祖父欽嘗為此縣令,故號曰南頓君。漢光武生在此縣中 。劉宋為南頓郡 。東魏於此置和城縣。北齊省郡廢縣入和城。隋複為南頓縣,屬陳州。唐武德六年省入項城。証聖元年,以縣有光武鄉,名符武氏,遂於此置光武縣。中宗複為南頓。
高陽丘,在縣南四十里。應陽,南頓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陽氏才子,故號高陽丘也。
潁水,在縣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在縣西南四十里。
潁陰城,在縣西三十里。按闞駰《十三州志》:「故頓子城,在潁水之南,故謂之潁陰城。」
柏塚,在縣南二十里。《古老傳》云:「應奉塚,多生柏。」因以為名。
光武台,在縣北四十里。按隋《淮陽舊郡圖》云:「漢光武十九年,幸南頓。」因置此台兼立廟。
西華縣
編輯西八十里,舊十鄉,今四鄉。本漢長平縣,屬汝南郡。唐武德八年為基城縣。貞觀元年,省入宛丘縣。長壽元年,又置為武城縣。神龍元年,改為基城縣。景雲元年,改為西華縣。
宜陽山,在縣東北五里,高五丈,翟王河出焉。
夏亭城,在縣西南三十里。按《陳詩·株林》,刺靈公也:「胡為乎株林,從夏南。」注云:「夏南,夏徵舒也。」今此城北五里,有株林,即夏氏邑,一名華亭。
柳城,在縣西二十里。《古老傳》云:「女媧氏之都,本名媧城。魏鄧艾營稻陂,時柳舒為陂長,後人因為柳城。」隋文帝開皇元年,於此置柳城縣,隋末廢。
閻倉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左傳》云:「宋華向之亂,公子成、公孫忌奔鄭,其徒與華氏戰於鬼閻。」杜預注云:「潁川長平縣西北有閻亭。」隋《淮陽圖》云:「閻倉城,在扶溝縣西南五十里。」城在今故長平縣西北。
涼馬台,在縣西三十里。相傳陳靈公涼馬台,東南去陳靈公陵五百七十步。
集糧城,在縣西十里。魏使鄧艾營田,築之貯糧,故名。
校勘
編輯陳州 西華縣 總序。
唐武德八年為基城,按《今記》及《唐會要》皆云武德八年改為基城縣。而《新唐書·地理志》云:「武德元年改為箕城縣。」所書之年既異,基箕字亦不同。又《今記·陳州總序》,亦作箕城。皆未知孰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