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036

卷三十五 太平寰宇記 卷三十六 卷三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六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十二
  延州
  延州延安郡今理膚施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為上郡高奴縣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縣之城項羽三分秦地以董醫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晉䧟於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後魏滅赫連昌以為統萬鎮孝武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以為延州以界內延水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摠管為延州煬帝為延安郡唐武徳元年改為延州總管府領膚施豐林延州三縣管南平北武東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廣達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開元二年復置都督府領綏丹渾等州天寶元年改為延安𨛦乾元元年復為延州皇朝為彰武軍節度
  元領縣十
  豐林 甘泉鄜州割到 金明 延川 膚施 延長 延水 門山 臨真 敷政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四里 南北二百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長安九百里 東至隰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至慶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東至慈州三百九十四里 西南至鄜州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夏州長澤縣一百七十里 東北至隰州黃河界二百二十里至河自濕州一百四十里
  
  唐開元戶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皇朝管戶主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九客四千二百七十二
  風俗
  畧與鄜州仝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尤出麝香 黃蠟貢 秦膠
  膚施縣凡二鄉本秦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中山遷其人於膚施漢書奴匃南侵至朝那膚施卽其處也魏䧟戎狄隋大業三年分置豐林金明二縣於此置膚施縣 五龍山有帝原水出焉有帝皇五龍祠四所在山上地誌亦謂之仙人神泉祠 龍尾水出郡北龍尾溪故名龍尾水 清水注水經雲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謂老人谷水又東經高奴縣合豐水 伏龍山在縣西北五里南北一帶按山形似臥龍是上郡之名山 濯筋川水去縣九里自金明縣南流入縣界至州城一十五里入豐林縣界耆老雲昔日屍毗王割身救鴿身肉並盡於此水中濯其筋骨因此為名
  延長縣東一百二十里依舊二鄉本秦膚施縣地後魏廢帝元年於兵頭原置廣安縣隋開皇二年移於譚信原以廣字犯太子名改為延安唐武徳移就濯筯川西南廣徳二年改安為長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舊縣一百步靠坡置 髑髏山神廟在縣六十里耆老相傳古時鬭戰相殺収入人數十萬於此山因置祠廟 獨戰山縣北四十五里山高峻嶮一人獨戰可以當千延水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元七鄉本漢臨河縣地秦滅六國使䝉恬將兵十萬擊匈奴悉収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有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後魏於其中置安民縣並安民鎮屬東夏州隋文帝廢置安民戍唐武徳二年重置安民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𢎞風神龍元年更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今在舊縣西骨胡川骨胡川自綏州綏徳縣界四十里合黃河古老雲胡名骨胡川漢乾名川今無水 盟津黃河在縣東八里按禹貢雲導河積石至於㡣門山海經雲河出崑崙其水從綏州綏徳縣界南流入縣界 五龍泉在縣東一里平石縫中湧出有雄吼之聲其水甘美可濟一方上有五龍堂故曰五龍泉
  門山縣東二百四十里元三鄉本漢定陽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雲巖二縣於本縣南六里置門山縣北有山其形象如門因以為名唐武徳八年移於崇斯堡不通人馬總章二年移於原上廣徳二年割屬延州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北自延長縣界過八丹州
  重覆山在縣東二十七里山形重疊因名重覆山 渭牙川在縣三十里自延長雲巖二縣界來七十五里卻入黃河
  臨真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依舊四鄉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武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天和元年稽胡判攻破城遂移於流川隋大業十二年賊張誚攻破又移就曷鷄城權住義寕元年稽首領國武徳三年郡廢縣𨽻延州從曷雞城移就流川舊處即今理所 庫利川在縣北一十五里耆老相傳雲土田沃壤五榖豐饒胡稱貯舊榖為庫利 黒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庫利東流洛交口赫連勃勃置大象二年於此置郡其城縁山坡﨑嶇不正遂名黒城
  敷政縣西一百二十里依舊六鄉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和初置固城縣隋開皇六年於其中置金城鎮唐武徳二年移縣就鎮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為敷政縣 三塠山在縣北一里其山土石相雜上有三冡逺望如塠物因以為名 洛河在縣西十七里穿蕃部來至城下 金蹄犢子殿在縣西三里有古城昔有犢子出於石縫中金蹄銀角化見坡犁王立此廟城今毀豐林縣東南二十里舊四鄉今三鄉亦高奴之地晉立為臨河縣尋廢後魏太和元年置廣武縣後周大象元年移於今所改為豐林縣隋初廢唐武徳二年復置青化水在縣東北四十三里出自嘉泉東流入濯筋河嘉泉耆老雲水湧出飛流一丈似圑碾可嘉因以名
  之 鳥耶水谷在縣東北出本界南流入濯筋河甘泉縣南七十一里元舊二鄉本漢雕隂縣晉為狄所居其地有阿伏斤谷水源隠伏於川陸故名伏陸唐武徳元年分洛交縣於此置伏陸縣屬鄜州天寶元年改為甘泉縣以其泉甘美為名 伏陸山在縣理東北故雕隂縣在今縣南四十里 雕隂山在縣二十里山夾土石為鴈雕之所居在洛水西二百步 甘泉在縣南巖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飛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煬帝逰此飲之取入內又泉側有竒鳥一隻身胸項白足赤尾如小山鵲上黒下白其聲數種 洛水在縣西源出慶州洛源縣漢書地理志雲洛水出北蠻夷中又按洛源縣即漢歸徳縣 阿伏斤水川在縣二十九里源出大盤山東南姚嶮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人名也金明縣北五十里舊四鄉今三鄉亦漢高奴之地楚漢之際董翳所都後魏太武十二年於此置廣洛縣以界有洛水所經故立廣洛為名耳隋仁夀元年改為金明縣避煬帝名也大業十二年省入膚施縣唐武徳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金明縣水自縣北蕃部來一十五里西過南流入膚施縣界 渾州川水在縣二十里自閣門府來至縣西前合濯筋水
  延川縣東南一百七十里舊二鄉本臨河縣地後漢省後魏分安民縣於此置交安縣以稽胡未淳取文徳以來之之義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延川縣取內吐延川為名大業十三年改為文州唐徳武二年廢城南有歌基川遂置基州歌基者胡云濯筋川是也五年改為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屬延州為延川縣 青眉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耆老雲後魏有吐蕃青眉家簇居 吐延水在縣北自綏州綏徳縣及蕃界來
  靈州
  靈州靈武郡今理迴樂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屬秦及秦並天下為北地郡漢即富平縣之地後漢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地池陽至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後置薄骨律鎮在河渚上舊赫連菓城也孝昌二年置靈州按括地誌雲薄骨律鎮城以在河渚之中隨水上下未嘗䧟沒故號曰靈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統六年於菓園復築城以為州即今州城是也按陸恭之風土記雲朔方故城太和十年改為沃野鎮至後周又置普樂郡隋開皇初郡廢又置靈武郡唐武徳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廻樂𢎞靜懷逺靈武鳴沙五縣二年以鳴沙縣屬西㑹州貞觀四年於廻樂縣界置廻環二州並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廻環二州靈州都督入靈鎮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於州界置臯蘭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廢臯蘭三州調露元年又置魯麗塞舎依契等六州摠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置東臯蘭燕然山雞田鷄鹿燭龍等六州並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於邊境置節度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度使理所天寶元年改為靈武郡至徳元年肅宗於靈武即位升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皇朝為朔方節度
  元領縣六 今一
  廻樂
  五縣廢
  懐逺 靈武 𢎞靜 溫池 鳴沙
  今領鎮七管蕃戶
  清逺 昌化 保安 保靜 臨河 懐逺 定逺州境
  東西五百八十里 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五百三十里 東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東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東至鹽州三百里 西南至涼州九百里 南至寕州五百里 北至磧嶺彌娥川水一千里 東南至慶州六百四十里 西南至豐安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豐州九百三十七里
  
  唐天寶戶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皇朝戶二千六百六十一蕃漢相雜
  風俗
  本雜羌戎之俗後周宣政二年破秦將呉明徹遷其人於靈州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
  人物
  傅詔靈州人晉司𨽻校尉咸七世孫詔愽覽古今世稱學府
  土産
  甘草 青蟲子 鹿皮 紅花 鳥翎 雜筋 野馬皮 鹿角膠 麝香 白鶻翎 花從容 野豬黃
  鹽池在廻樂縣周廻三十里
  渾懐鄣注水經雲河水東北經渾懐鄣 菓洲水經雲河水北有薄骨律鎮城在渚上舊赫連果城也桑菓榆林列植其上故謂之菓洲 鳴沙西枕黃河人馬行沙有聲異於餘沙故曰鳴沙因為縣今即威州城是其地也 白馬騮城十六國春秋雲赫連勃勃時有駿馬死即取毛為號故名其城為白馬騮 㤗山在河之東北連亘彌逺 警山時有警急即山先有大響 隠山多有靈霧隠多見少故以得名 石樓山山形似樓因以樓名 如意泉以供給人馬如意充足故以為名 艾山渠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重開石渠通河溉田四萬頃人今頼之 淥漣池赫連勃勃每畋於三交淥漣池 青鹽澤按漢書雲朔方縣青鹽澤在其南 千金坡 富平津 靈泉
  廻樂縣舊十二鄉今十鄉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今在縣理西南宮平故城是也後周置廻樂縣城枕黃河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上表請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頃人獲其利孝文太和七年雍又上表論漕運曰奉詔高平安定統萬髙平為澤州安定今涇州統萬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運屯榖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鎮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往來猶以為難設令載榖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䧟又榖在河西轉運至沃野越渡大河計車五十乗運榖十萬斛百餘日乃得一返大廢生民耕鑿之業車牛艱阻至一嵗不過二運五十萬斛乃經三年臣聞鄭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數千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民用安樂今求於牽屯山河之水次在今源州高平縣即今笄頭山語訛亦曰笄屯山可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舡勝二十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內之兵率皆習水一運二十萬斛舫舟順流而五日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上十六日得三月一返從至九月三返運送六十萬計用人功輕於車用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費田世祖喜之詔曰非但一運自可永以為式 薄骨律渠在縣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餘頃 長樂山一名達樂山亦曰鐸落泉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名舊吐渾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以守之 大石山經雲河水至此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俗號青山 黃河酈元注經雲其間即上河峽谷謂之青山峽是此 白草水在縣西南原出平地 富平故城漢為縣故城在本縣西南 溫泉鹽池在縣四十里周廻三十里出鹽
  五縣廢
  懐逺縣北一百二十五里三鄉本漢富平縣地周建徳三年遷二萬戶於此置郡及縣並名懐逺隋開皇三年罷郡而縣額不改復𨽻靈州縣有鹽池三所隋廢 溫泉山 貂泉 黃河水經雲河西溢於窳渾澤漢書衛青絶梓嶺梁北河謂此處也 蘭山澤六鎮三戍按陸恭之風土記雲正始三年尚書源思禮侍郎韓貞撫巡蕃塞以沃野鎮居南其蘭山澤六鎮不齊別置三戍隋長城隋大業中築在縣西北大河外 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䝉恬築 新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內安置防禦軍二千五百人糧五萬舊名千金堡
  靈武縣西北十八里四鄉本漢富平縣漢置渾懐都尉理所注水經雲河水又東北經渾懐鄣西是也後魏太和初平三齊後徙歴下人處於此遂有歴城之名後周因置歴城郡於此周天和三年廢郡為胡城鎮以統之至唐武徳五年移舊靈武縣於此 薄骨律渠經縣西南五十里 黃河自廻樂縣界流入 千金陵在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里濶十里
  𢎞靜縣東北六十里三鄉本漢富平縣地按隋圖經雲𢎞靜縣本漢城居河外三里乃舊薄骨律鎮倉城也後新立𢎞靜鎮徙闗東漢人以充屯田隋立為縣至徳元年改為保靜縣 賀蘭山在縣西北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遙望青白如駿馬北人呼駿馬賀蘭鮮卑之𩔖多依山谷為氏族今賀蘭姓者因此山名 典農城按注水經雲河水又東過朔方郡𢎞靜縣典農城是此也溫池縣東西一百八十里二鄉本漢富平縣地亦為𢎞靜縣地唐神龍元年置縣
  鳴沙縣西一百二十里三鄉本漢富平縣地屬安定郡後周保定二年此處置㑹州建徳六年廢郡立鳴沙鎮隋文帝置環州以大河環曲為名仍立鳴沙縣屬焉此地人馬行沙有聲異於餘沙故曰鳴沙大業三年罷環州以縣屬靈武唐貞觀六年復置環州九年州又廢縣歸靈州神龍中為黙啜所冦因而荒廢逺移縣於廢豐安城即今縣理其舊縣基咸亨三年歸復因以其地置安樂州仍移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於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於靈州之境置安樂州以處之是後復䧟蕃中吐蕃嘗置兵以守之大中三年七月靈武節度使朱叔明奏収復安樂州八月勅安樂州為威州仍領鳴沙縣後州與縣俱廢 長樂山按十道記雲安樂州在靈武南稍東一百八十里近長樂山下北山一名鐸落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以為名舊吐渾部落所居樹樓山空青山並在邑界 黃河西自㑹州及蘭州界流入 廢定逺縣在州東北二百里唐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逺濶豐安勢孤中間千里無城烽堠杳𣺌故置此城募徤兵五千五百人以鎮之其後信安王禕臾築羊馬城幅員一十四里 經畧軍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寶中王忠嗣奏於榆多勒城置軍今屬武陵節度西南去靈武六百餘里
  今管鎮七 黃河南岸
  城下管蕃部三
  傍家外生族巡檢使移香一族
  媚家族巡檢使保尾一族
  越邦族巡檢使羅香一族
  清逺鎮管蕃部九
  青天門一族    泥悉逋一族
  羅泥一族     羅泥磨廢一族
  噤埋一族     嗓□也移一族
  封家一族     宗家一族
  越邦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黃河北岸
  昌化鎮管蕃部一
  吐蕃村巡檢使委尾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保安鎮管蕃部一
  傍家外生巡檢使拓㧞第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三十四
  保靜鎮管蕃部六
  吐蕃巡檢委尾一族
  右廂巡檢使成悉逋等一族
  右廂巡檢使榜下義征陽尉等一族
  右廂務下義征使羅慶等一族
  狼咬村義征使埋慶等一族
  鬼悉渦巡檢使庾子等一族
  漢戶主客一百七十五
  臨河鎮管蕃部三
  小父兒義征使嘊悉逋一族
  鬼悉渦巡檢副使庾十一族
  漢戶主客六十七
  懐逺鎮管蕃部六
  羅悉逋族巡檢使八竾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二十二
  定逺鎮管蕃部四
  麵冡族都指揮使麵守榮麵再遇等一務
  竾浪族巡檢使西逋等一務
  富兒族巡檢使越啜等一務
  小阿父兒族廵檢使遇悉逋等一務
  右自唐貞觀四年於廻樂縣界置廻環二州並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廻環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於州界置臯蘭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永徽元年廢臯蘭等三州調露元年又置魚麗塞舎依契等六揔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置東臯蘭州寄鳴沙縣界燕然州鷄鹿州鷄田三州寄廻樂縣界燕山燭籠二州寄溫池縣界並是突厥九姓部落所處唐末並廢今但存七鎮而已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