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109

卷一百八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九 卷一百一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
  宋 樂史 𢰅
  江南西道七
  𡊮州
  𡊮州宜春郡今理宜春縣春秋時其地屬吳國秦並天下其地屬九江郡漢為宜春縣屬豫章𨛦晉太康元年平吳改宜春為宜陽避太后諱仍屬安成郡𨽻荊州元帝過江以中流襟帶分桂陽武昌安成三郡置江州陳貞明三載安成宜陽縣皆屬江州隋平陳後土人文甚擁衆自守開皇十年洪州都督楊武通平之十一年置𡊮州因袁山為名大業三年改為宜春郡十四年城陷林士𢎞等賊唐武四年平蕭銑置𡊮州天寳元年改為宜春郡乾元元年復為𡊮州
  元領縣三 今五
  宜春 分宜新置 新喻 萍鄊 萬載
  州境
  東西五百二十六里 東北二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二千五百八十里 西北至西京三千七百一十一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九百七十一里東至洪州水路七百四十里 南至吉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 北至洪州五百二十里 東南至吉州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潭州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潭州界五百二十六里 東北至洪州界四百八十里
  
  唐開元戶二萬三千一百皇朝戶主四萬四千八百客三萬四千九百三
  風俗
  與洪吉等州同
  人物
  宜春山水秀麗鍾於詞人自唐有舉場登科者實繁江南諸郡俱不及之有宜陽集以載其名
  土産
  白紵布 葛 紙 竹鞋 酒 按王烈之雲宜春酒隨歳舉上供
  宜春縣舊二十二鄊今十七鄉本漢舊縣也屬豫章郡髙帝六年灌嬰於此築城置宜春縣武帝封長沙定王子成為宜城侯王莽改為脩曉縣光武初改為宜春吳寳鼎二年以宜春屬安城郡晉太康元年以太后諱春改為宜陽縣隋開皇十一年廢安城併於宜陽縣置陽州移縣於州東五年十七年改宜陽為宜春大業三年罷𡊮州為宜春郡縣側有煖泉從地湧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鏡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縣 鍾山在州東九十里裴子野宋畧雲永嘉元年此山因洪水有大鍾從山流出時人得之送上騐銘雲是秦時樂噐因以為名又按安城記雲鍾山臨水阻峻春夏則湍洑沸湧噴上白沙如米兩岸石上各九十餘里名曰米沙以之辨歳若一岸徧饒則其方豐穰民以為凖 𡊮山在縣東北五里昔𨼆士𡊮京居於此山死葬其側名乃為𡊮山 仰山在州南八十五里周迴連延一千里髙聳萬仭夏有雲氣覆其嶺上雨即立降冬若㣲隂即停積雪峻險不可登陟但可仰觀以此為名 昌山在州東六十里舊名傷山𡊮江流其間巨石枕岸潺激舟人上下多傾覆故名傷山按顧野王輿地記晉永嘉四年羅子魯於山峽堰斷為陂從此灌田四百餘頃梁大同二年廢時人以傷非善徴乃改為昌山 甘井山在州北二十里髙一里出甘泉 夢水在州東八十五里源出𡊮水昔鍾儀於此村欲立縣夜乞夢果符所祝及寤名為思古跡現存其水因為名 宜春水出縣西四里其水甘美堪作酒晉書地道記雲縣出美酒隨歳舉上供刺史親付計吏 李渠刺史李將順於州西南十里修堰引仰山水州城通船自亂後口開溝引水入市周流通逹置渠長一丈 溫泉按郡國志雲南鄉有溫泉以生鷄卵投之即熟水中猶有魚焉又州圖雲去州南三十五里冬夏長𤍠湧出以冷水相合以去風疾 石室宜春記雲郡有石室山數石相連髙十餘丈皆相似素壁若雪萬象森羅於其所 仰山祠在州南廟居東北六十里昔有古廟地曰瀬近龍潭古老相傳昔有邑人徐璠在縣東十里浦村從揚州行船還至彭蠡湖大孤石見一人稱蕭大分一人稱蕭陸雲居宜春縣仰山石橋南求與同載徐璠許之至浦村東一百歩告別而去期後相尋至石必大呼叔季相見徃來既數宴會之次大分告曰君欲雨即為雨晴亦如之徐璠因言欲得田土信宿之間發大水推山蕩竹俄而平髙就下出田五頃今浦村西徐田是也璠怪之黙識其處乃見二龍自此遂絶石橋亦斷後亢陽潔齋祈禱必應㑹昌三年大洪水移廟㧞樹駐在文明鄉嘉猷都白村去郡三十里與建嚴祠近今盛焉前進士黃頗撰碑 龍姥廟郡國志雲在州東六十里其廟宇在泰州悅城縣唐開咸中縣令盧㠋嘗遊官南越假康州録事叅軍至是祠姥見夢曰子當為此官今且北矣且占之得見龍之貞遂祠其形像大和六年㠋理縣有令政郡守關攝司馬知州歳大旱遂祈焉以響應置祠宇昌山渡徃來祠之甚騐定王冢按史記漢長沙王子成封宜陽侯卒葬在州東南一里 洪陽洞在州東昌山北岸去州六十里按神仙傳洪陽先生所居洞府洞門去地髙四十丈峻險巉巖寒泉清冷杉櫓千尋亦縣之勝境也
  分宜縣東八十里新割十鄊本宜春縣地皇朝雍熈元年八月析宜春神龍等十一鄉置分宜縣以便民欲當宜春新喻兩縣界之中也
  萍鄉縣西一百二十五里今七鄉本漢宜春縣地屬豫章郡吳寳鼎二年分立萍鄊先𨽻吉州隋開皇十一年屬𡊮州楚昭王渡江獲萍實於此今縣北有萍實里楚王臺因以名縣按郡國記雲萍鄉多蟲毒其家絶滅則飛遊值之者斃 羅霄山王孚安城記雲羅霄山澤水所出傍出石乳天旱吏人祝之因以大木長三四丈投井即雨水懸井溫輙令木出湧而雨止蓋潛龍之穴宅以陽居陰精神上通故扣之必有𤣥感若蜀都賦所謂鳴鼓應而興雨者也 玉女岡按顧野王輿地記雲玉女岡去州西陸路九十里東六十里其塾天氣若雨即有五色雲氣湧出石間百姓咸雲玉女披衣又名玉女塾 煬岐山在縣北六十里煬帝曾經此山因此為名有煬帝壇見劉禹錫文 石姥山在縣西五十里側有石狀如姥因以為名 萍鄉縣故城在縣東四十里晉大興元年陳敏自王江東與杜弢相應作逆晉遣鎮南將軍陶侃水陸二道來伐甘卓領兵於縣東築壘連接五所號為卓壘 龍鳴寺在縣西南六里額即則天證聖中宋之問所書有迴鸞返鵲之文今在
  新喻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今十二鄉本漢宜春縣之地屬豫章郡吳孫皓分宜春立新喻縣屬安城縣隋開皇元年平陳廢為吳平縣又屬洪州至大業年廢吳平其年置袁州再立新喻縣在龍池之墅其創縣之初采喻水為名武徳初安撫使李大亮析置西吳州至七年廢還為新喻縣 百丈山在縣南七十二里頂闊百丈因以為名頂上有葛仙翁井井畔有廟 袁水在縣南五十歩西至一灘灘長二里其地險峻號曰五浪灘其側立為五浪館 廢吳平縣在縣東一百一里後漢時置為漢平縣隋改為吳平縣開皇十三年廢入新喻縣 廢廣平縣在縣北八十四里武徳五年置七年廢入新喻縣
  萬載縣去州一百里舊五鄉今四鄉本髙安縣地偽吳順義元年分為髙安進城康樂髙侯等四鄊置萬載場為縣以屬焉今割𨽻𡊮州 康樂水在縣東北水口去縣三十五里自謝山源出南流即康樂侯謝靈運嘗遊處也 古城在縣東北四里宋武帝封臨川內史謝靈運為康樂侯以侯就第即此地也其城周迴山水謝公無日不宴遊有書室石硯猶存焉
  吉州
  吉州廬陵郡今理廬陵縣春秋時為吳地戰國屬楚秦並天下屬九江江南部都尉理漢為廬陵縣豫章郡又項羽立吳芮為衡山王盡有其地漢髙祖徙吳芮於長沙廬陵郡即豫章之屬邑王莽改曰栢亭又雷次宗豫章記雲靈帝末揚州刺史劉遵上書請置廬陵鄱陽二郡獻帝興平元年始立郡吳志雲孫䇿所分立又按地理志雲吳分豫章之新喻宜春廬陵之平都永新長沙之安成萍鄉六縣為安成都即今安福縣理也又晉地記雲太康中以雩都贑南野等縣割為南康郡而廬陵百姓去管遙逺乃移郡於石陽縣今舊州東北故城是也六代皆因之不改隋平陳改廬陵郡置吉州於今郡城西南築今城即舊州城是也以界內吉陽為郡名仍改石陽為廬陵縣並廢吉陽郡之永豊興平髙昌三縣入廬陵又廢東昌安豊西昌廣遂永新合五縣置太和縣又割巴山郡之新淦縣廢安成郡立安福縣並置吉州吉州抵管廬陵太和新淦安福四縣大業三年又改為廬陵郡唐武徳五年江左平復置吉州領廬陵新淦二縣又析為太和縣置南平州以州人劉乾宗為刺史於安福縣立頴州武徳七年廢頴州依舊為縣八年又廢南平州及永豊廣興東昌三縣入太和縣來屬後以永新百姓去太和阻逺請依舊置顯慶四年復置永新今領五縣開耀元年州人劉智以州逼贑水通逹大山戸口殷繁土地湫隘陳移郡之利永淳元年移於今理天寳年改為廬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吉州
  元領縣五 今七
  廬陵 新淦 太和 安福 永新 吉水 龍泉州境
  東西四百二十里 南北六百九十三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二千八百四十三里水路四千七百十二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三千六百五里取隨州路三千二百二十五里東至撫州五百二十五里 南至處州五百三十里西至桞州一千二百五十里 北至洪州五百三十里 東南至處州八百八十四里 西至衢州九百一十里 西北至撫州四百五十里 西北至袁州三百二十里
  
  唐開元戶四萬一千皇朝戶主五萬八千六百七十三客六萬七千七百八十
  風俗
  與洪州同
  人物
  陶侃毋諶氏新淦人家貧以紡績資給侃令交結勝已者
  土産
  碁子 竹紙 絲布 白紵布 茶 籐貢
  廬陵縣舊十八鄊今七鄉漢陽縣屬豫章郡後漢獻帝興平元年孫䇿分立廬陵鄉改縣東昌為石陽縣隋平陳廢郡復為廬陵 王笥山道書福地記雲此山土肥地美宜糓避兵也又天監起居注云五年廬陵太守王希𣆀於髙昌縣仙山獲龍泉銅劍二口 虎口石在縣北一百三十里臨贑水髙三丈出一穴如虎口梁侯景亂時交州刺史陳覇先將兵三萬越海赴南至此為景將立柵以邀之覇先使其將拒之而潛軍出其不意及覺已至柵下遂敗方舟北濟即此處也 贑水亦曰廬陵江南自太和縣流入 落亭石王烈之安城記雲郡渚江川發源同會落亭石上有芝草下有紫金 廬陵故城在縣南一里晉咸康末太守孔倫所築宋永初山川記雲城中有井井水色有二半青半黃黃者如灰汁作飲粥並金色而甚芬香曹叔雅廬陵異物記雲人呼灰汁為金水 吉陽故城在縣北六十里輿地記雲後漢和帝分新淦縣為石陽縣屬豫章獻帝割屬廬陵郡隋開皇十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改石陽為廬陵移於金郡理此故城存 山都曹叔權廬陵異物志雲廬陵太山之門有山都似人常裸身見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長四五尺能嘯相呼常在幽昧之中亦鬼物也
  新淦縣北二百五十里舊十五鄉今十三鄉本漢舊縣屬豫章郡南有子淦山因以為名王莽改曰偶亭晉復為新淦歴代不改陳屬巴山郡隋開皇十年廢以縣屬州縣令李子樂以去州縣逺請移市南村置即今縣理玉笥山在縣南六十里道書雲玉笥山福地山也有
  水東流山數十里地宜稻糓肥美陶𢎞景玉匱書雲山有玉笥 巴山在縣西四十里有廢清居觀即梁公杜流於南迴而𨼆於此山因置觀焉梁司徒左長史蕭子雲為作銘也 閣龜山在縣北六十里淦山南一里為神仙之遊館 伏泉山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山上有泉懸空皎然如素舊名泉山天寳六年勅改為伏泉山淦水在縣北一百里西流達於贑水 子淦山有水
  流出其下如金色因以為名在於淦縣北六十里 泥溪水在縣六十里其水從撫州崇仁縣流入贑水 金水在縣北四十里其水從小廬山西流入贑水 故巴山縣按輿地誌雲後主分新淦石陽兩縣置巴邱郡吳志雲周瑜進潯陽破劉勲討江定豫章廬留鎮巴邱周瑜堞今在縣南 故縣城去縣六十里漢之理也隋開皇十年移於今理此城遂廢 泥溪城在縣南四十里陳書雲梁天監元年南海郡刺史蕭斆舉兵入遣將軍歐顔屯軍苦行灘用拒官軍即此城也 陶侃母墓諶氏邑人墓在縣北一百歩 廢新淦縣城按輿地誌雲漢時南昌郡都尉此理之城王莽改曰偶亭隋開皇十年𨽻廬陵郡移於今理此城今廢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太和縣南一百里舊十二鄉今七鄉漢為廬陵縣地屬豫章隋平陳改為安豊尋改為太和縣按縣記雲隋拓定江表大使韋沈廢安豊太和二縣至大業八年以舊安豊非水路之要遂移就故西昌縣西三里古城是齊明帝初封西昌侯於此貞觀元年縣人以西昌曾被冦䧟後移歸故地貞元三年又移歸白下驛西置即今理是 贑石山廬陵異物志雲有木客鳥大如鵲千百為羣飛集有度不與衆鳥相厠俗人云是木客化為此鳥也又按郡國志木客鳥左翼後有文飛特髙謂之五馬前正黑翎下霜色而頳者謂之功曹右脅下有毛狀貎似盤囊者謂之主是五曹官局土人次第呼之凡飛不過百歩餘又有山都獸似人形異物志雲大山窮谷之間有山都人不知其流緒所出髪長五寸而不能結裸身見人便走避之種𩔖疎少曠時一見然自有男女焉王山在縣東八十里周迴三百里其山峯巒秀異昔
  王子喬曾控鶴於此故以王為名旱則祈雨必應按山川記雲禱祈之時有人誤喚奴者則隨其所犯鄉境雨至必見雲開卒無霑潤相傳雲王喬既去奴墮於此因為神至今操烈不可犯民為之諱 鐡山在縣西北二百八十七里周迴五百里 東昌故縣在縣西六十里輿地誌雲吳後主置隋平陳廢 木山廟郡國志雲太和縣有木山廟民祈禱雨旱頗有應後有道士燒之歳為之大熟 遂興故縣在縣一百七里輿地誌雲後漢獻帝立遂興縣吳大帝改曰新興晉武帝復為遂興以在遂水口故為名隋平陳廢 西昌故城在縣西三里按輿地誌雲漢時為廬陵縣屬豫章後改為西昌縣隋開皇十年廢西昌置太和移於今所此故基也 白口城在縣東南二里按陳書梁天監三年髙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城陳武帝先屯軍於南康遣杜僧明將兵二萬人築城於白口以禦之李遷仕亦築城相對其年僧明遂㧞城生擒遷仕送於南康今兩舊城跡猶存近白下驛 廬陵故城在縣西北三十里按輿地誌雲從後漢興平元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晉太康中移都於石陽故城尚在 太臯城在縣北八十三里臨贑水梁天監二年陳武帝先領兵赴難髙州刺史李遷仕築城於太臯以拒之為陳武帝將周文所破棄城而潰
  安福縣西一百二十里舊十五鄉今十鄊漢安城縣新茨亭屬長沙國今縣六十里有安城故城存即漢安城侯張普所理也後漢永元中改安平縣為平都縣吳寶鼎二年置安城郡而縣屬焉按王烈之安城記雲縣本有二鄉漢縣理西鄉張普所理之地吳又移於東鄉置郡縣亦移焉至晉武改為安福城晉書雲元康元年朱居為安城太守築郡城郭內有雙闕髙數丈後殷仲堪為安城太守即此又按安城記雲宋明帝封皇太子凖齊髙帝封皇太子暠梁武帝封皇弟秀陳文帝封皇弟項俱為安城王皆此城也隋平陳廢郡為縣唐武徳五年又置頴州七年州廢以縣來屬 浮岡山按郡國志雲浮岡山石壁光明五色迭相照曜望之如龍虎之狀更生山在縣南百五十里古老相傳雲山有豫章樹
  伐而更生 長嶺山在縣南山有石黒可以種火是為不灰石 蹲山在縣南一百里顧野王輿地誌雲上有風窟繚繞百餘歩無草木毎有風出飛揚砂塵 王水在縣東南百里輿地誌雲掣村沒於龍陂即其水也平都水縣漢時在此水口以地險徙之舊城猶存 更生水輿地誌雲平都四鄉水源出青山㑹於王溪下有龍陂昔有女子以樟樹花沈陂後出更生水 大泉在縣南六十里泉有兩穴中有石室窄不通船濶三尺自然磐石為人坐傍泉巖穴狀如削成竹樹交陰冬夏常茂有石潭水入王溪 宻湖按輿地誌雲湖中有絲蓴鯽魚並有石窟容百人坐其魚味甘如宻在縣東二十里浮墩在縣西七里今號四望墩按輿地誌雲其墩下
  有古人作石羊獅子尚存又王烈之安城記有落亭與浮墩相近縣曹童翔得仙之所 龍陂水郡國志雲即樟樹木倒此沒水引之不出即此陂 新茨山王烈之安城記雲豫章太守曹萌與安城侯張普爭戰於新茨之野今縣側有新茨亭 封溪郡國志雲溪有大樟樹即聶支繫樟舸處今邑有聶支祠墓存 廢安城郡輿地誌雲晉惠帝元年太守朱居所築凡濶八里而置入門即此城 安城郡池按安城記雲晉殷仲堪為安城太守於郡西太池之上築室讀書今遺址尚存頗有勝境 司馬道子墓王烈之安城記雲桓元徙司馬道子於安城元興元年九月至平都十二月晦鴆之墓在縣東 苻表墓按輿地誌雲是即朗兄子徙於安郡太元中表年十六毋姜氏疾數年表不忍見將盡一痛而絶太守為邱墓於四望墩之南 彭城王墓即義康也宋畧雲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免康為庻人絶屬籍幽於安城郡御史監之至二十八年徙康南海康私謂使者曰人生㑹死吾豈愛生惜死恥為遷客後有中詔殺之以諸侯塟於縣南 桓脩墓晉元興中桓元簒位以弟脩為安城郡王及元敗脩亦卒於郡墓在縣南五十里歐寳墓在縣南七里後漢人居父䘮隣人格虎投其廬中寳以穰衣覆之隣人問寳曰虎豈可舎而蔵之乎後虎毎月送鹿以𦔳時祭人以為孝慈通於神明 廢平都縣在縣南一百歩按輿地誌前漢為安平縣屬豫章王莽改曰安寜和帝更名平都以屬廬陵郡吳屬安城今故縣猶在 廢安福縣按輿地誌漢時為安城縣本新茨屬長沙豫章太守賈萌與安城侯張普興兵誅王莽晉乃背約詣莽自陳萌遂伐普於新茨之野新茨今在安城郡安福縣是也故縣城郭門有雙闕髙四丈王孚安城記雲張普所造也有人撤塼而用者虎用加害時以為張普之靈縣今廢在縣東六十七里枕王江之口
  永新縣西二百二十里舊十五鄉今十三鄉漢廬陵縣地吳寳鼎中立永新縣屬安城縣郡隋廢郡而縣併入太和唐武徳五年析太和之地置南平州復立永新縣以隸焉八年州廢縣入太和顯慶四年永新之民以太和道阻逺請別置縣於和山東南六十七里即今理也永新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周迴三百里連峰巉巖疊
  嶂相附有若龍勢舊名龍頭山天寳中勅改為永新山姚公石室按縣圖雲縣西北一百二十里禾山足有
  石室豁然洞開有大澗濶數丈內有泉湧可以行舟前不知極人不敢進獸不敢窺今古以為精靈蛇龍之所居故開元宰相姚崇布衣之時曽至其處愛此殊狀卜居於側讀書數載業成而去位登䑓輔今遺址松竹猶存 復山王烈之安城記復山有石室虛間幽深又一石室水流乎其中所謂石室相距 聰明泉在縣北二十里下自山湧出古今學者飲之多成事土人謂之聰明泉 鄱陽侯墓在縣北三里晉平南將軍鄱陽侯黃州刺史尹濯墓今永新尹氏則其後也為松栢之主吉水縣東北四十五里元十二鄉本吉陽縣地縣東古城是也隋開皇十年廢吉陽縣廬陵縣大業末分廬陵水東十一鄉置吉水縣 仁山在縣東三十里按十三州記雲仁水源出廢石陽縣側 吉水在縣東北十里源出永新鄉里北㑹於贑水故老傳雲此水流出有波文成吉字亦如巴峽之水屈曲成巴字也 懸潭古來舡過者鑿山為路避之後有方士許遜入水與蛟龍閗三日三夜後出於嶺上立一鐡柱為誓今春夏亦有渦洑不為人害 舊郡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隋大業三年永淳元年移州於舊石陽縣其城遂廢 吉陽城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按輿地誌雲吳後主二年立隋開皇十年廢 石陽故城在縣東北三十里按輿地誌雲漢和帝分新淦立為石陽縣屬豫章郡漢獻帝割為廬陵郡隋開皇十年改廬陵為吉州石陽廬陵縣今在舊州東北故城是也 廢興平縣按輿地誌雲孫䇿立開皇十年廢焉
  龍泉縣東南一百八十里元六鄉本吉州太和縣龍泉鄉什善鎮地偽唐保大元年析龍泉光化遂興和屬等四鄉置龍泉鄉場以鄉為名採擇材木之故也顯徳五年昇為縣開寳元年析龍泉等四鄉為六鄉在龍泉懐徳永興永樂四鄉之地水源周匝八百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