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唯物論的反映論 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

學習唯物論的反映論 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
中共湖南省零陵地區委員會
1972年4月1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我們地區的農業生產,一直處在「單產低,複種少,肥料缺,貢獻少」的落後狀態。在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中,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不斷高漲,迫切要求改變這種狀態;我們做領導工作的,更感到有責任帶領群眾加快速度把農業搞上去。去年春天,制訂全區農業發展規劃時,我們針對零陵地區農業生產上存在的弱點,根據當時的一些調查資料,提出了一個「擴大早稻二百五十萬畝,晚稻二百五十萬畝,養豬二百五十萬頭」的計劃,滿以為這個計劃既符合躍進的精神,又可以更好地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加速改變我區農業落後的面貌。可是,計劃下達後,幹部、群眾反映:這個計劃是不錯,就是今年辦不到。為什麼我們的想法和幹部、群眾的反映不一樣呢?

辦事情必須尊重客觀實際

編輯

我們地區有的同志認為:要改變零陵的落後面貌,不能因循守舊慢慢來,只有鼓足幹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才能加快建設速度。還列舉了本地和外地一些先進單位的經驗,說明實現這個計劃的可能性。有的同志則認為,既然群眾有意見,就應該重新審查我們的計劃,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到底應該怎麼辦?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注重調查」、「反對瞎說」的教導,邁開雙腳,深入基層,再次進行了一番調查,把調查到的情況帶上來,聯繫我們所爭論的問題,學習了馬列和毛主席的有關著作,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來統一我們的思想。

偉大革命導師列寧指出:「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呢,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恩格斯主張第一條路線,即唯物主義的路線。馬赫主張第二條路線,即唯心主義的路線。」按照這個原理,存在決定意識,一切正確的思想、計劃、方案都是從社會實踐中來,都是以客觀存在的現實為基礎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於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但是「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從這裡我們認識到: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尊重客觀實際,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人的主觀願望一定要符合客觀規律性,才能轉化為現實。有了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檢查我們原來的那種看法,思想就開了竅。我們想加速改變零陵地區農業落後的面貌,從對於革命作出較大貢獻的要求來說,這是十分需要的,但這只是主觀願望,要成為現實,還必須考慮客觀可能性。從客觀存在的條件來分析:我們地區原來的基礎差,能旱澇保收的稻田面積較少,有相當部分的山區冷浸田還未改造過來。文化大革命前,雙季稻的面積在五、六十萬畝上下;一九七○年早稻面積擴大到一百五十萬畝,晚稻實收面積一百二十三萬畝。一九七一年雙季稻計劃擴大到二百五十萬畝,水利、肥料、耕作技術都跟不上來,有些地方適宜種植紅薯、包穀等秋雜作物,如一律改為雙季稻,勢必減產。部分群眾對擴種晚稻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養豬二百五十萬頭的計劃也有困難。顯然,我們原訂的計劃,與實現這個計劃的客觀可能性是不相適應的。如果把經過努力還辦不到的事情,勉強地去做,不僅不能鼓足群眾的幹勁,而且還會挫傷群眾的積極性,不能達到加速發展農業生產的目的。這樣做不是實事求是,而是主觀隨意性在作怪。反之,對經過努力可以辦到的事情不去辦,落後於實際,也不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同樣違背客觀規律。通過學習和分析,統一了大家的認識。於是,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修訂了原來的計劃。結果,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去年早、晚稻比前年提前完成了播種計劃,早稻面積比前年擴大百分之三十五,晚稻面積擴大三分之一,生豬增加了三成多。去年雖然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乾旱,全區糧食總產仍然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聯繫修訂計劃的實際進行學習,使我們深深體會到:要改造客觀世界,一定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必須使主觀符合客觀,符合實際的需要與可能,符合群眾的要求與覺悟。只有符合客觀事物的思想,才是正確的思想,按正確思想辦事的行動,才是正確的行動。只有在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指導下,才能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正確運用客觀規律,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發展。

周密地調查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編輯

尊重客觀實際,就必須周密細緻地進行調查研究,只有周密細緻地進行調查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這方面我們是有教訓的。

一九七○年上半年,我們地委領導成員,遵照毛主席關於「一定要抓好典型」的教導,分頭下去蹲點調查,發現一些社、隊貫徹執行經濟政策和農業生產方針不落實,影響了社員的積極性,妨礙了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深入發展。我們想:政策不落實是影響全局的大問題,必須及時解決。地委便專門召開了各縣負責人會議,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秋後,在地區召開的公社書記會議上又進行了專門討論,還給各縣發出了指示,要求各地把落實政策的問題作為斗、批、改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來抓。當時,我們以為地委抓得比較及時,又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個問題可以解決了。但是到去年春天,各地反映這個問題仍然沒有很好解決。

為什麼經過調查,提出了解決措施,問題還不能解決呢?毛主席教導說:「大略的調查和研究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還不能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的過程。」我們原來的調查,正是毛主席指出的那種大略的調查,沒有作系統的周密的研究工作,因而抓不住問題的本質,採取的措施,也就打不到點上,收效不大。於是,我們便決定由四名常委帶領調查組分頭到江永、寧遠、東安、零陵等縣,再次進行周密調查。有了上次的經驗教訓,在這次調查中,我們注意了「詳細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發展形態,並探尋出這各種形態的內部聯繫」。地委根據大家調查到的情況,對全區的情況進行了認真分析,找到了前段政策不落實的癥結所在,主要是部分基層幹部對執行黨的政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界限不清,存在着「只要路線對頭,政策偏一點關係不大」的錯誤思想;少數幹部存在私心雜念,對政策執行不力;一小撮階級敵人趁機干擾破壞黨的政策的貫徹執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發動群眾開展革命大批判,劃清貫徹執行政策上的是非界限,狠狠打擊一小撮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一方面在縣、區、社各級層層舉辦政策學習班,組織幹部學習毛主席關於政策問題的指示和黨的農村經濟政策,聯繫實際,進行路線教育,進一步提高了幹部執行黨的政策的自覺性。

這次調查抓住了本質,問題解決得比較紮實。但是,客觀事物在不斷發展,人的認識也不能一次完成,調查研究不能就此完結。秋收後,地委領導成員又分頭下去,結合年終分配,對落實政策的問題,又進行了反覆調查,發現了一些先進單位,也看到了薄弱環節。我們總結推廣了道縣上關大隊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零陵縣水浪壩公社落實分配政策等先進經驗。對一些後進大隊存在的問題,分別採取措施,一個一個地進行了解決。通過這幾次反覆調查,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在全區貫徹執行黨的農村經濟政策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從而進一步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學大寨群眾運動的深入發展。

從幾次落實政策的調查中,我們體會到:搞調查研究必須周密細緻,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虛心向群眾學習,實行正確領導

編輯

毛主席教導說:「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體會到: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就必須堅持毛主席一貫倡導的群眾路線。領導幹部只有深入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吸取群眾在革命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政治營養,不斷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才能更好地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實行正確的領導。

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在道理上好象還懂得,但是在實際鬥爭中,卻有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暴露出一種「領導高明論」。有一件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去年七月,正當抗旱鬥爭緊張關頭,我區一個大型水庫的渠道,崩垮了一百二十多米,中斷了流水,使雙牌、零陵、祁陽等縣境內二十多萬畝稻田無水灌溉,當時我們很着急,召集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設想了兩個修復的方案:一是繞開崩塌的地方,新開一段渠道;二是跨過崩塌地帶,架設一座引水渡槽。後來把這兩個方案帶到現場,和基層幹部、貧下中農及技術幹部一起商量討論。貧下中農對我們設想的兩個方案提出了意見:認為重新改道工程量大,費時間。改道的地層底下是個大溶洞,渠道修成了,經過流水沖刷,還會塌陷下去;架渡槽需要大量的器材和技術工,花錢多,一時籌集不攏,等渡槽架成了,禾苗也乾死了,不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貧下中農提出在原來壩基上填方加固修復,這樣,工作面大,便於打「人民戰爭」,主要工程是土石方,可以就地取材,能夠爭取時間。經過技術鑑定,貧下中農的意見是正確的,我們便採納了這個意見,立即組織了三千多名基幹民兵,突擊搶修,填充了三萬六千多土石方。按原來那個方案需要四十五天完成的任務,結果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把崩塌的渠道全部修復,保證了下游農田得到灌溉。這件事對我們過去工作中那種自恃高明的思想觸動很大,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通過修復雙牌渠道的實踐,引起了我們的深思:為什麼我們過去在工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領導高明」的思想呢?根本原因是我們頭腦里的群眾觀點樹得不牢,對於黨的群眾路線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關係,沒有弄清。在學習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中,我們聯繫修復雙牌渠道的實際,對照總結檢查了自己的思想,開始弄通了這個道理。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民群眾是三大革命的主體,也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體。正確的領導思想、方針、辦法,只能從群眾的鬥爭實踐中來,而又在群眾的鬥爭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離開了群眾的鬥爭實踐,正確的領導就無法產生。在修渠道中,兩次訂的方案,方法不同,效果兩樣,一次是在辦公室研究制定的,離開了群眾,因而不符合實際,如果照此辦理,就會碰壁。第二次,是到群眾中去,集中了群眾的智慧訂出來的,又回到群眾中去檢驗,因而在實行中,取得了勝利。這就說明,脫離群眾出主意就會落空;依靠群眾辦事情才能落實。因此,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就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如果自恃「高明」,不虛心向群眾學習,實質上就違背了「實踐第一」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更談不上正確的領導。

有了正確的認識後,我們把虛心向群眾學習作為洗刷唯心精神,提高路線鬥爭覺悟的重要途徑。平時常委除留一人在家主持工作外,其餘都深入到基層向群眾學習。去年以來,我們還從機關抽調了三批幹部,由常委分別帶隊,深入基層,宣傳群眾,學習群眾,總結群眾的經驗,介紹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有力地推動了革命和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不斷地改造了我們自己的認識能力,提高了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自覺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