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守庵先生遺稿
卷之二
作者:朴枝華
1684年
筆蹟

孤靑居士徐公墓碣銘幷序

編輯

隱君子徐公諱起。字待可。號孤靑樵老。本貫利川。徙於洪之上田裡。累世寒族。其昭曰龜齡。以嘉靖癸未三月二十日。生公。幼而知讀書。七歲。學於里中書堂。書堂將罷。公作詩呈於其師。有書堂長勿毀。使我學聖賢之句。師歎賞。知其非凡兒也。母嘗疾病垂絶。公斷指和藥以進。母復甦。時公年未十歲矣。稍長。益力於學。百家衆技之說。無不涉獵。尤慕禪學。年二十餘。始遇土亭李先生。聽其指敎。始知吾道之正。盡棄其學而從之。嘗與土亭周遊四方。無遠不到。至航海適耽羅。登漢拏山。盡南極而還。土亭又令就學於履素齋李公之門。受大學,中庸等諸書。三年始返於鄕。嘆鄕風鄙惡。欲行呂氏鄕約。倡州之人。作行約之所。名曰講信堂。日習儀焉。里中惡少憚惡。潛火其室。公知鄕不可化。又恐有意外之禍。挈妻子入於智異山紅雲洞。洞在山之最深處。前有白雲嶺。絶逕造天。登陟必盡力方至。人跡所罕到。仍結廬。力田以供。朝夕猶不繼。每秋夏之交。煮山梨以充飢。講學不輟。遠方之人。聞公之風。多負笈來遊。各作書屋於其居之側。以肄習焉。有時弊及鄰寺。公恐緇流生怨。居四年。乃罷出。後又卜於鷄龍山孤靑峯下孔巖之洞家焉。州之士莫不敬畏而尊師之。來者日益衆。有一二生言於衆曰。國家表章性理之學。凡先正舊所講習之地。悉爲立祠院。以示尊賢尙德之義。湖嶺最盛。而吾州獨闕焉。豈非吾州之所深恥乎。幸公來居於此。吾儕日遊於門下而親炙焉。革前日卑陋之習。公之賜大矣。豈但聞風於數百年之後。慨然追想之。盍亦建屋於斯。以爲平日摳衣之地乎。衆曰。諾。於是告於州伯。州伯亦出財以助之。相土之剛。度材之良。不日而成。公自治之餘。日至於院。諄諄敎誨。必以誠公等字義。反覆推明。開示學者所從徑途。居是前後十八年。沈潛經史。訢然樂而忘食。未嘗以外物縈其懷。末年所得。蓋益高明矣。萬曆十九年辛卯十一月十四日。以疾終。年六十九。旣葬。其門人相與謀曰。公之喪。自始至終。禮粗備矣。其世係之所出及其歿與葬。則友人提督趙公。誌而銘之詳。獨公自少用力於聖賢之學。精勵刻苦。未嘗少懈。至死乃已。其平生自得之實。蓋有門人所未及知者。苟非志於脩辭而同其歸趣。曷足以圖載顯刻。傳信來世。乃使其徒朴大中來請銘。曰。

噫待可生吾東。少也賤老益窮。劬墳典賁厥躬。授門徒正養蒙。孤靑峻錦水空。有二樂保始終。山有月江有風。一片石表幽宮。

秀才李君墓表

編輯

李君慶祺氏。字子綏。卒旣葬二歲。其友成上舍晉善。袖爲善狀一通來。謂余曰。往在癸未。同吾友請業於門下。不幸以其年九月己亥。病歿。才弱冠。明年正月十九日。葬於楊州松山原先兆之次。每念之。過時而悲。不覺其墓之有宿草也。蓋其爲人。幼而頴悟。容止秀雅。長益溫惠。嗜學不懈。自孩提就養於其姑李氏。咸謂李氏有子矣。近者使女奴。告其遊者曰。老婦無子。取弟之子以爲子。今又捨我而死。唯遺腹一女在耳。重哀其生未及有所成就。死遂沈沒。願借重於文字。表其行跡。以樹墓道。是則吾兒爲不亡矣。又曰。吾兒事老身。左右無違。觀其志。有無與朋友共之。於是同志相與謀。敢以爲請。余聞而哀之。又於李氏之言。有所感焉。夫苟有得於今者。不暇念無聞於後。婦人也乃能及此。賢乎哉。謹按慶祺。恭定大王七代孫也。大宗子十二。居第二者曰孝寧大君諱𥙷。是生誼城君諱寀。誼城生雲林都正諱愊。雲林都正生把城君諱哲同。是爲曾王父。自豐德郡守諱光胤。以蔭進。其嗣曰幹。亦能官。所至有稱。今爲縣令慶山者。秀才之嚴君也。配縣監張景良之女。內外華顯。秀才娶洪氏前司紙潤先之女。生女。卽其遺腹也。撮其大者。表而銘之曰。質之懿。在我而有成。命之短。奈彼之無經。唯其鍾美。以延彌甥。

嘉善大夫刑曹參判兼同知經筵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正庵朴公行狀。

編輯

公姓朴氏。諱民獻。字希正。號正庵。其先咸陽人。公文學夙成。見稱於前輩。先生中嘉靖二十五年春榜生員第一名。又中大科。時朝廷方用孝行卓異。將拜七品官。又以新恩。超授六品成均館典籍。轉爲禮曹佐郞,司諫院正言,弘文館副修撰,工曹佐郞兼春秋館記事官,兵曹佐郞。又以修撰賜暇書堂。出爲海南縣監。居一年。削奪官職。二年。復起之。爲修撰,司憲府持平,弘文館校理兼知製敎,議政府檢詳,司諫院獻納,兵曹正郞,鐘磬廳都監郞,檢詳,舍人,掌令,軍器副正。自校理。兼局如故。至是。兼藝文館應敎。甲寅九月。擢拜通政大夫工曹參議。入承政院。爲同副承旨。還爲工曹參議。拜大司諫。出爲江原道觀察,兵馬節度等使。未赴。削奪官爵。越十年。復起之。出爲尙州牧使。以母夫人年老。換忠州。戊辰七月。丁憂去官。服闋。又命江原道觀察等使。如前遞還。爲僉知中樞府事。如京師謝恩。還爲掌隷院判決事。入承政院。爲右副承旨。出爲全羅道觀察,兵馬水軍等使。遞還。又出爲長湍府使兼監牧。乙亥八月。擢拜嘉善大夫咸鏡北道兵馬節度使。遞還。爲漢城府右尹,同知經筵。兼五衛都摠府副摠管,刑曹參判。出爲咸鏡道觀察兼兵馬節度等使咸興府尹。遞還。爲同知中樞府事。尋下獄蒙宥。越四年甲申。復前階。累爲上護軍,同知僉知等府事。萬曆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終於正寢。享年七十一。訃聞。恩例致賻奠。給棺槨。娶曹氏。封貞夫人。無子。側室凡有六男。長曰子羽。爲嗣子。次曰子翬。次曰子翼。皆業其家學。庶幾有成立者。曰某。曰某。曰某。幼。有七女。長適禁漏學參奉李希福。次爲宗室廣陵副正麒之妾。次適司僕柳溫。次適觀象監參奉申繼宗。次爲監役李廷弼之妾。次適觀象監參奉李忠益。一未行。外孫若干幼。始公逮典籍公時。在諸生中。嶄然出頭角。儕輩以爲矜式。典籍公遭家禍。晩而登科。宜顯於朝。而當丁酉年間。群邪側目不悅。謀欲害之。聞其子甚賢。意他日必爲名士。不敢肆其毒。公之名重於世。蓋已久矣。在場屋。久不舊。益厭之。聞松京有隱君子徐公。爲性理之學。尤邃於易。學者稱爲花潭先生。亟往從之。聞見日新。不屑治擧子業。優游涵泳。以自得爲功。公舊字頤正。先生改以希正。爲作辭贈之。所以期望者甚大。及魁蓮榜。同年相賀曰。吾輩雖屈膝。得此壯元。爲不辱矣。公之仕於朝。當乙巳之後。士林惴惴焉莫保朝夕。噂沓背憎者蓋已不勝其繁。而公獨夙夜憂嘆。間與同僚談時事。㦖其一二同志之友淪謫海島者。歎於坐中。語洩。李芑聞而惡之。公在玉堂。與臺諫上劄。論李芑擅權不合在位。累日未得回天。擧蘇軾疏中語曰。姦臣之始。以臺諫折之而有餘。及其旣成。以干戈取之而不足。芑竊聞知其爲公筆也。大怒。後於經席。白上朴某乃負罪一二者黨友。不宜尙在朝列。遂廢錮。公在縣。日無事。繕甲兵。訓民射。修飭武備甚勤。客怪而問之。乃曰。國家昇平百五十餘年。海隅之民。不識兵革。豈常久之道乎。不一整頓。緩急恐不可用。聞者以爲迂。後數年。卒有倭寇之亂。人始服其先見。其在臺閣。以振起頹綱。防微杜漸爲先。侍經幄累年。凡經傳微辭奧旨。多所辨析。懃懃懇懇。冀以輔導萬一。及長薇垣。倡議早建儲貳。遂定元良之位。時論偉之。時金汝孚,金弘度顯名朝廷。以些少過失相規切。各樹羽翼。互相排訐。公皆與之交。深慮士林如此。大非邦家之福。區區調劑其間。於是尹元衡當國。亦聞弘度嘗欲攻已。首竄弘度死地。而公被斥去國。汝孚尋亦敗。明廟昇遐。今上嗣登大寶。修擧廢墜。進任賢才。而後來角出爭名譽者不悅公。出爲忠州。蓋自是雖或出入。而多遠闕門之外。不得一日安於朝廷之上。公嘗三爲方面。一當閫寄。以爲失刑莫重於殺人。雖以聖舜之父。皐陶執之。況其下乎。故在江原也。按守令之濫殺人者。在咸鏡也。奏節度使之妬殺娼夫者。朝廷勢人。皆節度使之所親。疑其甚。以爲旌別淑慝。王政之所先。周官進律。漢世課最。皆是事也。故在湖南。擧道內之能政者。多至七八人。當時論者以爲專。其鎭禦北邊也。撫綏民夷。氷櫱自厲。旣還。邊人立碑思之。朝無一人白上者。而其後。竟以橫城民弒母黯黮事。歸罪於公。蓋前在本道。治其獄。卒無證驗故釋之。後監司旣誤聞狀啓。而朝論譁然。咸謂公徇私揜覆。拿本犯及親戚隣保囚詔獄。三省交鞠。民夫妻考死。諸囚皆受刑。明其不弒狀。夫以公之平日。凡民無辜殺死。而官吏不坐濫刑之律。猶扼腕憤切。必欲正厥罪。而謂公徇私縱大逆之獄。豈不悖哉。嗚呼。公之立朝四十年。本末旣如此。而更歷世故。得喪又如此。蓋嘗論仕之通塞。不繋人。時之不遇。則非惟賢哲蓬纍而行。雖巧宦。亦無所乘其隙。遇合則非惟君子見其功業之大成。雖闒茸無能。亦志滿氣得。終無咎吝。雖曰君相可以造命。實亦無如之何。豈非天歟。若乃公議所在。則非唯君相不能以勸沮。而雖造物者。亦不得軒輊於其間。今以公之事觀之猶信。方公之齟齬於晚節也。雖或小有蹉跌。猶是白中之黑。而謗議雷轟。無一毫尊老尙德之風。一朝下世。士論往往有愛惜人材之歎。玆非造物無可奈何之一驗歟。後之尙論者。以爲何如也。公之學。得於花潭爲最深。卒能狀其道之精微廣大者。以垂後世。而其爲文章。深厚縝密。有古作者規範。有詩文若干卷藏於家。用其年九月六日。措於永平開理山居士洞酉坐卯向之原。禮也。公之子姪。圖所以不朽者。謂余知公最深。求其行狀。將以乞銘於今領相穌齋公。僕從公遊餘四十年。雖雲泥迥隔。中間契闊多年。幸而相聚。則必懽然講論。兩忘其趨。時時得聞其行於朝廷者。有得失成敗。至今在耳如昨日事。故敢剟取其一二大者。敍以論之。且其子姪。皆莫能逮公盛壯之時。無由考公自少事親居庭祗敬之實。故不敢妄爲之說。然而人皆曰孝。及公旣仕於中外。蓋嘗目覩公奉大夫人。極其榮養。愼終追遠。一依於禮。至其踐歷官序。則據銓曹文簿。而或一官有再至三至。要非進退之所係者。不著。公之氏族。出於新羅。爲王者之後。歷高麗五百年。以迄於今。其間爲名卿賢相。班班見諸史氏書及譜牒。他日倘能抽而錄之。今則不暇雲。

書牘

編輯

與李老仙書名耳。仁同人。精於鍼術。

編輯

盈天地之間者。理與氣而已。理乘氣而爲萬化之原。氣囿理而爲動靜之機。所謂形而上者。太極之理也。形而下者。陰陽之氣也。河圖。理氣之源。而數運乎其中。聖人之畫卦也。仰觀俯察。遠求近取。不過日月星辰鳥獸草木之象也。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不過健順動陷雷風山澤之象也。而奇偶生成。粲然可見。則四象八卦得此而後定者。無疑也。天地之數。成變化。行鬼神者。不出乎一圈子之中也。一生兩。兩生四。四生八。兩兩生去。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無非太極之有動靜。而所謂一陰一陽者。形而上之道也。待對而立。其體流行。以致其用。伏義,文王。初非所見之不同也。卦畫之成。乾一坤八。自然之序。專不犯手入用之學。乾坎艮震。水與土金。一年之消息。深發未明之象。非伏言體而不及用。文王顯用而藏其體也。邵子曰。體立天地後。用起天地先。斯言盡之矣。推橫圖卦畫之成。究圓圖卦氣之運。則造化屈伸之妙。其如指諸掌乎。三代之易。連山,歸藏。首艮終坤。間不容議。漢,唐以下。各執所見。易置圖書。以爲倶出伏羲之手者。劉牧之誤也。洞林潛虛。擬易立說者。諸儒之見也。朱子曰。不讀邵易。則茫不知啓蒙本義之所以作也。先儒又曰。學易者。自皇極外篇始。邵子之學。遠有淵源。至於所見之奧。則高出師友之傳授萬萬矣。四聖二賢之學。此爲之階梯。則世之學易者。舍邵奚師焉。少余志學。學未知方。記聞詞章之習。尙未驅除。中年學易於述堂之門。讀遍一篇。不知涯涘。沈潛十年。愈久愈昧。虛馬精神。不見寸效。然日月之久。議文會意。按河圖洛書。究圓方奇偶之數。推先天後天。尋八卦體用之意。證之以諸儒之說。質之於朋友之間。而氣質昏暗。怠惰仍循。至於今日。竝與其前日之所得而忘之。頃在辛酉。往扣一齋之門。問爲學之方。先生曰。學者先用力於四書。後及於易。不然。平生讀易。必無所得。況其外之數乎。然後始覺其十年之非。而猶未遽舍此前日之惑也。嘗自謂曰。易雖是上達工夫。極層地頭。其曰自昭明德。懲忿窒慾者。非下學乎。古之聖賢。雖曰天質之美。生知以下。皆學而充之。則覺有遲速之不同。而成功則一也。有來問易者。以此答之。躐等之弊。不獨獲責於朋友。得罪於程門。爲如何哉。吾友李君老仙。少嬰疾病。用力於岐伯之術。業通人知。朝廷薦授敎授。豈其心哉。來寓一閈。晚契相從。深知李君之用心。則其平生所見。未易窺測。常謂余曰。人之一身。戴天履地。無非稟陰陽五行之氣。爲五臟百骸之束。實與天地陰陽。初無彼此之殊。豈可胗一脈。知膏肓之疾。命一藥。救臟腑之病乎。請余學易。先求指南圖解。以爲講究之一助。余辭不獲。爲圖數十條。無非聖賢答問之餘論。而竊附臆見。無所根柢。至於皇極,洪範,律呂,天文。尤非初學之切務。然而學易者必有相證之一路。不可闕也。圖書在前。理之源也。中散爲諸圖。數之運也。太極圖在末。終言一理也。讀經精思。披圖玩索。雖不得之於此。而得之於彼也。吾老仙乎。他日還鄕。持是以往。杜門端坐。沈潛歲月。豈無一朝之悟乎。君爲玉山之人。余是坡原之老。南北萬里。會合悠悠。寧殊異代之人。夢想神會。彼此同之也。願卒深究。還以誨余。僻居黃亭。冀龜山之一訪焉。歲在癸亥仲夏下浣。潛陽洞主。書。

答成進士牛溪

編輯

隔歲瞻仰。奉告仍審有不虞之慘。向風馳想。所示疑禮。僕亦觕學。向時稍有記憶。不然。猶能尋檢冊子。有以應副。近來。老病日篤。遺忘昏繆。又倦披閱。不免率意妄對。益誤人奈何。但記禮經註疏中。有外姓無出入降之說。亦不知的在何篇。恐可以此推之。伏乞廣詢於明禮者。幸甚。圖子亦不出此內。上狀。惟恕察。拜復謹狀。朴枝華謹狀。追錄。尊丈於卑幼之喪。不拜。

答吏曺成參議書

編輯

伏蒙賜問。感悚感悚。且審造朝以來。起居萬福。不勝幸甚。小生老病無狀。廢闕人事。固宜得罪於門下久矣。而今乃返紆寵問。尤增愧栗。未知稅駕之所也。兼且數日來。沈冥寒疾。精神瞀亂。書不能盡其惓惓。竢罪千萬。伏惟宥鑑。謹拜謝狀上。不備。癸未十一月十三日。朴枝華。惶恐頓首。

答成同知書三首

編輯

入新年來。伏惟令候起居萬福。前歲之末。伏承寵問。賜以手墨兼詞旨縷縷。上及先訓本末甚悉。寔不當語於人人而及之。誠非其人。何泛愛容人之過。一至此哉。雖不敢當。亦安可頑同木石而無一言以復之。在今日。竊以堯夫解他山之石一句爲獻焉。不審以爲何如。小生齒加長矣。而一息尙存。觀書則掩卷輒忘。逢人則相知而問名。以此爲生。胡不遄死。頃蒙令似迂訪。感慰。申子方有骨力。差強人意。眞令門之陶鑄也。伏惟令鑑。謹再拜上謝。不備。丙戌正月二十日。朴枝華。惶恐拜狀。

一拜幾隔七八年。其中何事不有。付諸一笑久矣。遠承不鄙。以書爲貺。自惟無狀。實不足以辱盛問之萬一。但記平昔嘗獻康節千鈞百鍊之聯。今亦更無他言。古人有云。惟出處一事。在自家見得分明。方可受用。眞格言也。今於小大之義。深服其遠出於世俗之論也。如何如何。小僕年老而智益昏。庶幾朝夕入地而已。餘不覼縷。伏惟令鑑。謹再拜上謝狀。不備。己丑十一月十二日。枝華。拜上同知相公座前。紙短裁狀。不能具禮。慚愧無已。枝華。又拜。

伏蒙賜書。重以厚貺。拜奉以還。感懼交幷。無以措躬。旣審剛決有浩然之志。將如蒼生之望何。小生老謬無狀。過七望八。命在朝夕。自念無復以瞻望淸光。悢悢如何可言。所惠華牋卄番。玄玉一挺。祗領謹藏。永以爲珍耳。且精神憒憒。臨書輒忘所言。惶恐無已。伏惟令鑑。不備。謹拜上謝狀。庚寅四月二十七日。朴枝華。頓首。

上牛溪書三首

編輯

前於入洛之初。首辱賜札。今之歸。又辱如此。似若眞可與語而不遺者。僕匪人。何敢當。竊嘆執事難進易退之節有如此。安得不重爲斯世恨也。向時獲拜坡山。飽飯道義而歸。如見古人。殊使我無憾於生晚。雖朝夕於左右。以畢餘生。無復外慕。旣而承公之來。同在一城。淹六七旬有餘。而不得一望履幕。豈非不近人情哉。政爲公門。名公鉅人。治無虛日。自度卑賤不肖之身。不敢廁跡以爲左右羞。終成不遇。悵仰無已。如天之惠。早晚復爲西行。謹亟詣牛溪。以贖此慢。慚懼之至。臨祗徘徊。伏惟雅諒。謹拜謝狀。枝華。頓首。

去德漸近。馳慕愈切。不意揋蒙手誨。諄復不置。感愧感愧。第審往年遭情鍾之慘。深用驚嘆。諒惟高明之見。能以理自遣。然區區慕用。仰慮不能已已。卽日。未委起居何如。下走入城來。日苦俗狀。益欲西行。以償宿願。兼得一望履幕。伏承緒論。以去愚惑。豈非至願。雖復牽拘。未易結綦。終當不負耳。伏惟尊鑑。因忙書不謹悉。俟罪。枝華。

淸秋憀慄。政惟尊履佳勝。生遠離都下。已五六載。當時萬事茫然。惟憶淸標。肯臨席門。後又奉一書。未嘗敢忘。緣南北阻便。銘在鄙懐而已。申秀才誤爲遠來。觀其擧止。循循雅尙不凡雲。曾學於左右。信淵源有自也。如獲久不死。於松都花潭。須有行債。庶得歷拜下風。所大願也。申君雲。當亟進門下。謹寓此奉候。未中。尤冀保鍊。謹奉狀。不宣。枝華。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