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要輯稿/卷097
瑞異三 ◄ |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一 |
► 方域二 |
|
本文的各章節標題都是爲了便利閲讀而後添加的,並不屬於原文。 |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一
東京大內
編輯東京大內
【宋會要】
東京,唐之汴州,梁建為東都,後唐罷之,晉復為東京,國朝因其名。
舊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天頭原批:「舊城。」,即唐汴州城,建中初,節度使李勉築。國朝以來,號曰闕城,亦曰里城。
南三門:中曰朱雀,梁曰高明,晉曰薰風,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東曰保康,大中祥符五年賜名;西曰崇明,周曰興禮,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
東二門:南曰麗景,梁曰觀化,晉曰仁和,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北曰望春,梁曰建陽,晉曰迎初,國初曰和政,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
西二門:南曰宜秋,梁曰開明,晉曰金義,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北曰閶闔,梁曰乾象,晉曰乾明,國初曰千秋,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
北三門:中曰景龍,梁曰興和,晉曰元化,太平興國四年改;東曰安遠,梁曰含輝,晉曰宣陽,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西曰天波,梁曰大安,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
新城周回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天頭原批:「新城。」,周顯德三年令彰信節度韓通董役興築。國朝以來,號曰國城,亦曰外城,又曰羅城。
南五門:中曰南熏,周曰景風,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次東曰普濟,惠民河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次東曰宣化,周曰朱明,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次西曰廣利,惠民河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次西曰安上,周曰畏景,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
東五門:南曰上善,汴河東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次北曰通津,汴河東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通津,天聖初改廣津,後復今名;次北曰朝陽,周曰延春,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次北曰含輝,周曰含輝,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寅賓,後復今名;次北曰善利,廣濟河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咸通,天聖初改。
西六門:南曰順天,周曰迎秋,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次北曰大通,汴河南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大通,天聖初改順濟,後復今名;次北曰宣澤,汴河北〔水〕門,熙寧十年賜名;次北曰開遠,太平興國四年賜名通遠,天聖初改;次北曰金耀,周曰肅政,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次北曰咸豐,廣濟河西水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
北五門:中曰通天,周曰元德,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曰通天,天聖初改寧德,後復今名;次東曰景陽,周曰長景,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次東曰永泰,周曰愛景,太平興國四年九月改;次西曰安肅,國初號衛州門,太平興國四年九月賜名;次西曰永順,廣濟河南水門,熙寧十年賜名。
大內據闕城之西北天頭原批:「大內。」,宮城周回五里,即唐宣武軍節度使治所,梁以為建昌宮,後唐復為宣武軍治,晉為大寧宮。國朝建隆三年五月詔廣城,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以修之。
南三門:中曰宣德,梁初曰建國,後改咸安,晉初曰顯德,又改明德,太平興國三年七月改丹鳳,九年七月改乾元,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正陽,景佑元年正月改今名;東曰左掖,西曰右掖,乾德六年正月賜名。
東一門曰東華,梁曰寬仁,開寶四年改四年:《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三年」。;西一門曰西華,梁曰神獸,開寶四年改四年:《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三年」。。
北一門曰拱宸,梁曰厚載,後改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改。
宣德門內正南門曰大慶,梁曰元化,國朝常隨正殿名改。
東西橫門曰左、右升龍,乾德六年正月賜名。
正殿曰大慶,梁曰崇元,乾德四年重修,改乾元。太平興國九年五月,殿災,改朝元。大中祥符八年四月,殿災,六月改天安。景佑元年正月改今名。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有龍墀、沙墀。正至朝會、冊尊號御此殿,饗明堂、恭謝天地,即此殿行禮,郊祀齋宿殿之後閣。東西兩廊門曰左、右(大)[太]和,梁曰金烏、玉免,國初改日華、月華,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今名。右升龍西北偏曰端禮門,凡三門,各列戟二十四枝,熙寧十年八月賜名。
門內廟堂:次北文德殿門,次文德殿,後唐曰端明,國初改文明,太平興國九年五月殿災,改今名,即正衙殿。太祖時元、朔亦御此殿,其後常陳入合儀如大慶殿,饗明堂、恭謝天地即齋於殿之後閣。熙寧以後,月朔視朝御此殿。殿東西兩廊門曰左、右嘉福,舊名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殿庭東南隅有鼓樓,其下漏室,西南隅鍾殿。兩挾有東上、西上合門。左、右掖門內正南門曰左、右長慶,乾德六年正月賜名;次北門曰左、右嘉肅,熙寧十年八月賜名;次北門曰左、右銀台。大慶殿後東西道,其北門曰宣佑,舊曰天光,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大寧,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門西紫宸殿門,殿門皆兩重,名隨殿易,其中隔門,遇雨雪群臣朝其上。紫宸殿舊名崇德,明道元年十月改,即視朝之前殿。每誕節稱觴及朔望御此殿。次西垂拱殿門,門有柱廊接文德殿後,其東北角門子通紫宸殿。每日樞密使以下立班殿庭候傳宣,不座,即(遇)以上候班幕次。垂拱殿舊曰長春,明道元年十月改勤政,十一月改今名,即常日視朝之所。節度使及契丹使辭、見,亦宴此殿。其後福寧殿,國初曰萬歲,大中祥符七年改誕慶,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殿即正寢。殿東西門曰左、右昭慶,大中祥符七年賜名。次後柔儀殿,國初但名萬歲後殿,章獻明肅皇太后居之,乃名崇徽,明道元年十月改寶慈,景佑二年改今名。次後欽明殿,舊曰天和,明道元年十月改觀文,後改清居,治平三年六月改今名。其西睿思殿。福寧殿東慶壽宮,慶壽、萃德二殿,太皇太后所居。福寧殿西寶慈宮,寶慈、姒徽二殿,皇太后所居。福寧殿後坤寧殿,皇后所居。凡禁中殿閣,有嘉慶殿,咸平初明德太后居此殿,後徙萬安宮。觀文殿,舊曰延恩,大中祥符元年以聖祖降此殿,因繕完,改曰真游,奉道像。後改集聖,明道二年十一月,改葺為內外命婦容殿,名肅儀。慶曆八年五月改今名。延真門,大中祥符七年賜真游殿西門曰延真。積慶殿、感真閣,大中祥符七年賜真游殿真君殿曰積慶,前又建感真閣。福聖殿,明道中奉真宗御容於此。壽寧堂,明道中奉太祖御容於此。慶雲殿、玉京殿、清景殿、西涼殿,景佑二年重修,在天章閣東。慈德殿,章惠太后所居,初系嘉慶殿,景佑四年改今名佑:原作「初」,據《玉海》卷一六○改。。景寧殿,治平二年正月,誠內中神御殿誠:此字疑誤。,賜名景寧。垂拱殿門次西皇儀殿門,皇儀殿舊曰明德,亦曰滋德,開寶四〔年〕改滋福,咸平三年明德太后居之,號萬安宮,(萬安殿)大中祥符七年復為殿,標舊額,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次西集英殿門,集英殿舊曰玄德,亦曰廣政,開寶二年改大明,淳化元年正月改含光,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會慶,明道元年十月改元和,尋改今名。每春秋、誕聖節,錫宴此殿。熙寧以後,親策進士於此殿。後有需雲殿,舊曰玉華,後改瓊英,熙寧初改今名。東有昇平樓,舊曰紫雲,明道元年十月改今名,宮中觀宴之所。次西安樂門。門外西北景暉門,天禧五年三月賜名;其東含和門,熙寧十年八月賜名。門內有橫廊,廊北龍圖閣,大中祥符初建,以奉太宗御集、御書。閣東序資政、崇和二殿,西序宣德、述古二殿。又列六閣:曰經典,曰史傳,曰子書,曰文集,曰天文,曰圖畫。其北天章閣,天禧五年三月建,以奉真珠二殿。次北寶文閣,舊曰壽昌,慶曆初改今名,以奉仁宗御筆、御書。閣東、西序嘉德、延康二殿,殿間以桃花文石,為流杯之所。東華門內,次西左承天祥符門,乾德六年正月賜名左承天,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天書降其上,詔加其名而增葺之。次西北廊元符觀,大中祥符七年,以皇城司廨舍為觀,奉天書道場,後罷之,復併入皇城司。直北東向有謻門,舊無榜,熙寧十年始標額。門內南廊慶寧宮,英宗為皇子所居,治平二年賜名。西華門內次西右承天門,乾德六年正月賜名。南北夾道北延福宮,穆清、靈顧、性智三殿,靈顧以奉真宗聖容。宮中又有奉宸五庫。次北廣聖宮,天 宗御集、御書。閣東西序群玉、(天)名。宣佑門內東廊,次北資善堂,大中祥符九年二月建資善堂於元符觀南,為仁宗就學之所,天禧四年徙於此。講筵所,舊曰說書所,寓資善堂,慶曆初改今名。次北引見門,次北通極門,熙寧十年八月賜名。次北臨華門,熙寧十年八月賜名。西廊次北內東門,有柱廊與御廚相直,門內有小殿,即召學士之所。次北崇政殿門,崇政殿舊曰簡賢講武,太平興國八年改八年:《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二年」,又「改」下有「今名」二字。,大中祥符七年始建額,即閱事之所。殿東西延義、邇英二閣,侍臣講讀之所。閣後隆儒殿,皇佑三年十月賜名。崇政殿後有柱廊倒座殿,次北景福殿,前有水閣,舊試貢舉人,考官設次於兩廊。殿南延和殿,大中祥符七年建,賜名承明,章獻太后垂簾參決朝政於此,明道元年十月改明良,尋改端明,景佑元年改今名。殿北向,俗呼倒座殿。殿西北迎陽門,大中祥符七年建,賜名宣和,明道元年十月改開曜,十一月改今名,俗號苑東門,召近臣入苑由此門。門內後苑,苑有(大)[太]清樓,樓貯四庫書。走馬樓延春閣舊曰萬春,寶元中改。儀鳳、翔鸞二閣儀鳳:原倒,據《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乙。,景佑中有瑞竹生閣首。宜聖殿,奉祖宗聖容。嘉瑞殿,舊曰崇聖,後改今名。宣明殿。安福殿。寶跋殿。化成殿成:原作「城」,據《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舊曰玉宸,明道元年改,四方貢珍果常貯此殿。金華殿,大中祥符中常宴輔臣。清心殿,真宗奉道之所。流杯殿,唐明皇書山水字於(右)[石],天聖初自長安輦入苑中,構殿為流杯,嘗令侍臣、館閣官賦詩。清輝殿。(親)[觀]稼殿,景佑二年建,賜名。華景亭、翠芳亭此下文字疑有脫誤。,景佑中橙實亭前命近臣觀。瑤津亭,象瀛山池。以上《國朝會要》。
西京大內
編輯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一 西京大內
西京大內原無此題,據天頭原批移入。
西京,唐曰洛州,後為東都、河南府,尋改為京。梁為西都,晉復為西京,國朝因之。京城周回五十二里。
南三門:中曰定鼎,東曰長夏,西曰厚載。
東三門:中曰羅門,南曰建春,北曰上東。
北二門:東曰安喜,西曰徽安。
城內一百二十坊:明教、宜人、淳化、安業、修文、尚善、樂和、正平、修行、崇業、旌善、尚賢、敦行、崇政、宣范、恭安、勸善、惠訓、道術、歸德、康俗、敦化、道化、溫柔、擇善、道德、仁和、正俗、永豐、修善、思順、福善、惠和、安眾、興教、宣教、陶化、嘉善、通利、樂成、安遠、慈惠、上林、游奕、集賢、尊賢、章善、賢相、永泰、臨闤、延福、富教、詢善、銅(馳)[駝]、崇讓、履道、履信、會節、綏福、從善、睦仁、嘉猷、里仁、永通、利仁、歸仁、懷仁、仁風、靜仁、延慶、寧人、寬政、淳風、宣風、觀德、積善、從政、大同、承義、明義、教義、廣利、通濟、懷義、淳和、南里、北里、承福、立德、清化、道光、道義、道政、永福、思恭、歸義、履順、進德、景行、溫落、北帝、鄰德、敦厚、修義、時泰、時邕、立行、殖業、豐財、教業、毓財、德懋、毓德、審教、積德、賜福、教善、興藝、通遠。
大內天頭原批:「大內宮城。」,據京城之西北。宮城周回九里三百步。舊名紫微城。
南面三門:正南曰五鳳樓,國初建名;東曰興教,西曰光政,隋、唐舊名。
東面一門;曰蒼龍,隋、唐曰重光,後改。
西面一門:曰金虎,隋曰寶城,唐曰嘉豫,後改。
北面一門:曰拱宸,隋、唐曰玄武,大中祥符中改今名。
五鳳樓內正南內太極殿門,隋曰永泰,唐曰通天、乾元,太平興國三年名太極門,景德四年改今名。門東西各有門,唐初曰萬春、千秋,今無榜。太極殿門外東西橫門曰左、右永泰門,隋曰東、西華,唐曰左、右延福,後改。正殿曰太極殿,隋曰乾陽,唐初曰乾元、明堂,後改含元,梁曰朝元,後唐曰明堂,晉曰宣德,後復為明堂,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殿前有左、右龍尾道,日樓、月樓,東西橫門曰日華、月華。殿後有柱廊,次天興殿,舊曰太極後殿,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後有殿閣,其地即隋之大業,唐之天堂,後門北對建禮門。太極殿門之西面南曰應天門,唐曰敷政、光范,後改;次北曰乾元門,唐曰千福、乾化,後改;次北曰敷政門,唐曰武成、宣政,後改。次北曰文明殿,唐曰真觀,梁曰文明。殿東南隅有鼓樓,西南隅有鍾樓。東、西橫門曰左、右延福門。殿兩挾曰東上、西上合門,殿後有柱廊。次曰垂拱殿,唐曰延英,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殿後通天門,復有柱郭。興教門內曰左、右安禮門,隋唐曰會昌門。西北曰鑾和,太平興國三年,以車輅院門改今名。左安禮門北曰左興善門,唐曰左銀台,梁改其北左銀台門,唐曰左章善,梁改光政。門內西偏右安禮門,隋、唐曰景運,後改。次西橫門曰永福門,後唐之名。右安禮門北曰右興善門,唐曰右銀台,梁改蒼龍。門之正西有東隔門,次西曰膺福門,唐曰含章,後改。次西接通天門柱廊。金虎門之正東有西隔門,次東曰千秋門,唐曰金鑾,後改。次東接通天門柱廊。建禮門,在天興殿後,南對五鳳樓,有隔門。次北拱宸門。建禮門之西曰廣壽殿門,門內廣壽殿,唐曰嘉慶,後唐改。殿後隔舍即內東門,道其北明德殿,太平興國三年改廣壽。第二殿曰明德,第三殿曰天和,第四殿曰崇徽。其次天和殿,其次崇徽。廣壽殿門之西曰明福門,其次北廊接通天門,南對文明殿。明福門內曰天福殿門,門內天福殿,唐曰崇勛,後唐曰中興,晉改今名。其次太清樓,後唐曰絳霄,太平興國三年改寢殿曰太清。第二殿曰思政,第三殿曰延春。其次思政殿,其次延春殿。其次面北曰武德殿,後唐曰解御,又曰端明,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明福門之西曰金鑾殿,唐曰太極,又名思政,梁改今名。其次壽昌殿,梁曰雍和,太平興國三年改金鑾。第二殿曰壽昌,第三殿曰玉華,第四殿曰長壽,第五殿曰甘露,第六殿曰乾陽,第七殿曰嘉興。其次玉華殿,其次甘露殿,其次長壽殿,其次乾陽殿,其次嘉興殿。金鑾殿門之西曰含光殿門,門內含光殿,宴殿也。其南廊有裝戲院,殿東廓後有紫雲樓,宮中觀宴之所。樓前射弓小殿。含光殿後洗澤宮一位。建禮門北之東廊曰內東門,其北即北隔門,門南之西廊曰保寧門,門西有隔門,門內面南有講武殿,唐曰文思球場,梁以行從殿為興安殿球場,後改今名。殿後有柱廊,有後殿,無名。隔門相對。西隔門門西淑景亭,又有隔門,以西入後苑,內有長春殿,後唐建石殿,有柱廊。後殿以西即十字池亭,其南砌台、水井。婆羅亭婆羅《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作「娑羅」。下同。,貯奇石處。世傳是李德裕醒酒石,以水沃之,有林木自然之狀,謂之婆娑羅石,故以名亭。前有九河池,一名九曲池。其南有內園門,左含光殿門之西。東宮在蒼龍門之西,(興)[與]左銀台門相對,其門在東池門之內。宮後東池門內有飛龍院,西有散甲殿,梁改弓箭庫,殿為宣威,後改今名。殿後柱廊有後殿,其北相對有夾道門,在拱宸門內。
皇城天頭原批:「皇城。」,隋曰太微城,亦號南城,宮城之外夾城。南面三門:中曰端門,北對五鳳樓,南對定鼎門。東曰左掖,西曰右掖。東面二門:南曰賓耀,隋曰東太陽,唐曰東明,後改。北曰啟明,西對宮城之蒼龍門。西面三門:南曰金耀,隋曰西太陽,後改。北曰乾通,東對宮城之金虎門。西面外挾城又二門:南曰麗景,東對金耀門;北曰開化,東對乾通門。北面一門:曰應福,五代以來曰甲馬門,蓋諸班宿直其內。次北右軍一門,在光政門之西,門內皆班院及御園。東城,宮東之外城也,隋築。東面一門曰宣仁,東對上東門;南面一門曰承福,今為洛陽監前門;北面一門曰含嘉,今不復有門構。以上《國朝會要》。
東京雜錄
編輯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一 東京雜錄
東京雜錄
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十五日,發開封浚儀縣民數千,廣皇城之東北隅。
五月,命有司案西京宮室圖修宮城,義成軍節度使韓重贇督役。
四年五月十四日,詔重修大內,以鐵騎都將李懷義、內班都知趙仁遂護其役。
二十四日,明德門成。先是,同州節度使張美來進材木,及成,命翰林學士承旨陶谷撰碑。
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募諸軍子弟導五夫河水通皇城為池。
四年二月七日,帝親視皇城版築之役。
十一日,修崇元殿,帝召近臣及侍衛軍校觀上梁,各賜金錢酒食、役工錢帛有差。左右街僧道、商賈並於殿前,以金錢果食自新殿上散擲,恣(今)[令]爭之。
六年正月十日,發近甸丁夫增治京城,命馬步副軍頭王廷乂護其役。
開寶元年正月甲午,發近甸丁夫增修京城。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改京城門名。
雍熙二年九月十七日,以楚王宮火,欲廣宮城,詔殿前都指揮使劉延翰等經度之。畫圖來上,恐動民居,帝曰:「內城褊隘,誠合開展,拆動居人,朕又不忍。」令罷之,但遷出在內三數司而已。
至道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詔張洎改撰京城內外坊名八十餘張洎:原作「張泊」,據《長編》卷三八改。,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舊城內左第一廂二十坊,曰太平、義和、安業、通利、寶積、宣平、興寧、觀德、明德、嘉善、崇德、景寧、惠政、興禮、龍華、信陵、昭德、福善、延和、通濟;第二廂十六坊,曰光德、宜春、樂樂:按前後所述坊名皆為二字,此處疑有脫字。、甘泉、崇仁、保和、靖安、昭慶、嘉德、廣福、嘉平。右第一廂八坊,曰興興:此處亦似有脫字。、宣化、新昌、常樂、光化、利仁、樂台、郭義;第二廂二坊,曰金順、壽昌。新城內城東廂九坊,曰滋德、永濟、清和、顯仁、睿明、汴陽、崇善、宣陽、安仁;城西廂二十六坊,曰建隆、延秋、咸寧、鳪寧、福昌、隆安、慶成、興化、徽安、延禧、永豐、豐安、義康、順成、善利、安遠、宣義、景福、保義、順政、崇節、通義、普寧、通化、歸德、敦化;城南廂二十坊,曰大寧、崇禮、廣濟、敦教、建寧、昭化、永通、景平、通鳪、敦化、武成、景耀、永泰、建平、長慶、清平、光慶、永昌、敦信、永安;城北廂二十坊,曰夷門、昌樂、永寧、永平、豐義、崇慶、安興、延慶、玄英、咸宜、安定、崇化、保安、泰寧、嘉慶、保寧、永順、延昭、福善、安化。太宗以舊坊名多涉俚俗之言,至是命美名易之,唯寶積、安業、樂台、利仁四坊仍舊名。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十四日,勾當八作司謝德權言:「京城外城女牆圮缺外城:原脫,據《長編》卷六八補。,水道壅塞,望籍兵完葺,修東京外城,計六十三萬五千六十二工。」從之。
二年三月九日,開封府言:「准詔,以都城之外人戶、軍營甚多,相度合置廂虞候管轄。」從之。仍詔勿多置人吏、所由,妄有搔擾。又增度置廂九:京東第一廂一坊,曰清明;第二廂一坊,曰含耀;第三廂一坊,曰務本;京南廂二坊,曰安節、明義;京西第一廂二坊,曰天苑、天泉;第二廂二坊,曰金城、開化;第三廂二坊,曰乾耀、 門;京北第一廂二坊,曰建陽、嘉豫;第二廂一坊,曰福慶。
七月八日,廢萬安宮復為滋福殿。先是咸平初,以皇太后所居滋福殿為萬安宮,至是復為殿雲。
五年七月二日,詔曰:「重城陽位,通門肇開。特順民心,以壯京邑。仍加美號,式示方來,宜名新開門為保康,仍名汴河舊廣濟橋為延安,鳪民河新橋為安國。」
閏十月八曰,翰林院學士晁迥等請改延恩殿名,重加興葺,及御製銘頌,以彰聖祖降格之慶。詔名真游殿。
六年五月七日,改夷門坊曰寧遠,玄英坊曰瑞慶。
七年七月二十八曰,參知政事丁謂復請御書真游殿額,從之。
八年四月二十四日,大內火,命參知政事丁謂充大內修葺使,殿前都指揮使曹燦、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張旻、入內內侍都知秦翰,督護其役。
九年七月五日,增築京新城。天禧三年三月,工畢,部役使臣軍校第進一資。
仁宗天聖元年正月,發卒增築京城。
七月二十四日,詔內殿崇班秦懷志、白仲達貼築新舊城牆。
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內庭火,延燔長春、崇德、會慶、承明殿,命宰臣呂夷簡為大內修葺使內:原作「臣」,據《長編》卷一○一改。,樞密副使楊崇勛為副使,殿前副都指揮使夏守贇都大管勾修葺事,入內內侍省押班江德明、內侍省右班副都知周文應同管勾。十月工畢。
景佑元年五月十五日,入內內侍省言:「司天監集眾定奪開拱宸門外過道,稱無妨礙,選定十九日申時開門。」從之。
皇佑元年八月十二日,侍御史徐宗況言,在京舊城修築年深,乞行完葺。從之。
嘉佑四年正月十一日,修築京新舊城。及興役,賜兵卒緡錢。
八年四月十九日,詔於內香藥庫之西偏建皇子位。
英宗治平元年十月十六日,命內侍供奉官王希古貼築在京新舊城牆。
二年二月十一日,權發遺三司戶部副使呂公着奏,乞候既郊歲豐,乃修慶寧宮。從之。
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改清居殿曰欽明,命直龍圖閣王廣淵書《洪範》一篇於屏。時帝謂廣淵曰:「先帝臨御四十年,天下承平,得以無為。朕方屬多事,豈敢自逸,故改此殿名。」因訪廣淵先儒論《洪範》得失,廣淵對以張景所得最深,以景論七篇進。翌日,復召對延和,曰:「景所說過先儒遠矣,以三德為善論。朕接臣下常務謙柔,聽納之間,則自以剛斷。此屏置之座右,豈特無逸之戒也。」賜廣淵御紙筆墨黃金等。以上《國朝會要》。
神宗熙寧初,改集英殿後瓊英曰需雲。
二年閏十一月,詔:「今後在內修造,系宮殿門內,委提舉內中修造所主領;其系皇城內宮殿門外者,即令提舉在內修造所施行」。是年作慶壽、寶慈二宮。
四年,後苑作玉華殿。
七年,玉華殿後作山亭一,祥鸞閣一,基春殿一。
八年八月二十一日,詔:「都城久失修治,熙寧初雖嘗設官繕完,費工以數十萬計。今遣人視之,乃頹圮如故,若非特選官總領其役,曠日持久,必不能就緒。可差入內東頭供奉官宋用臣專切提轄修完,其有合申請事件,並令條具聞奏。仍差河北、京東揀中崇勝、奉化七指揮及新廢監牧兵士五千人七指揮:《長編》卷二六七作「十指揮」。,專隸其役。所有上件兵士萬人,隸步軍司。應緣修城役使犯杖罪以下,即令提轄修城所斷遣,內系雖杖罪合乾追照,即送步軍司斷遣。每五百人仍許奏選殿直以下至殿侍一人部役。」
九月七日,重修都城,詔內臣宋用臣董之。廢罷監牧司馬監兵士五千人,以二千人充在京新置廣固四指揮固:原作「國」,據《長編》卷二六八改。專隸修完京城所工役,於京城四壁置營;三千人添置府界保忠六指揮,於陳留、雍丘、襄邑置營。候修京城畢,其新置保忠指揮額數,即行撥並,仍隸步軍司。非有宣命,不得差使。所有請受,並依保忠例支給。
是年,造睿思殿。
九年二月,改正南南河門曰景風,南(博)[磚]曰亨嘉磚:原作「博」,據《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改。下同。,鼓角曰阜昌。正北北河門曰安平,北(博)[磚]曰耀德。正東冠氏門曰華景,冠氏第二重曰春祺。子城東曰泰通。正西魏縣門曰寶城,魏縣第二重曰利和。子城西曰宣澤。東南朝城門曰安流,朝城第二重曰巽齊。西南觀音門曰安正,觀音第二重曰靜方。上水關曰善利,下水關曰永濟。內城創置北門,曰靖武按《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北京」下注引此文,與此全同,可知此條所載乃北京大名府事,《宋會要》誤收於此。。
六月十六日,詔在京舊城諸門並汴河岸角門,並令三更一點閉,五更一點開。
十年九月十八日,提轄修完京城所言:「准詔令御書院書寫外城諸門牌額,今汴河上流兩岸南、北水門並曰大通,有此相犯。」詔北門改曰宣澤。又汴河下流南水門,舊曰上善,改曰通津。
十月四曰,提舉修完京城所言,五丈河上流咸豐門南水門未有名額,詔以永順為額。是年,改文德殿南門曰端禮德:原無,據《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補。,左、右長慶隔門曰左、右嘉肅,安樂門曰含和,崇仁殿北橫門曰通極,拱宸門裡西橫門曰臨華,東華門曰北謻門。
元豐元年十月六日,重修都城訖功,詔知制誥、直學士院孫洙諲記刻石南熏門上。洙卒,改命知制誥李清臣。城周五十里百六十五步,高四丈,廣五丈九尺,外距隍空十五步,內空十步。自熙寧八年九月癸酉興工,以內侍宋用臣董其事,役羨卒萬人,創機輪以發土,財力皆不出於民。初度功五百七十九萬有奇,至是所省者十之三。
十一月十四日,賜度僧牒千,為修治都城諸門瓦木工直之費。
十二月二日,提點修治京城所言,修治畢功,壕寨人等乞酬賞,詔隨功力輕重轉資、減年、支賜有差。
八月,開封府請修治京城四壁,留十步,以牆為衛,外容車馬往來。詔七步外築牆,留五步為路。其官私屋有礙者免拆,止據見今地五步外築牆,留五步為路。
二年,造承極殿並殿前亭二,及殿東小石池一。
三年五月十三日,詔賜內東門裡進食門曰會通里:原作「重」,據《長編》卷三○四改。。
九月,廢舊城明殿坊入景靈宮。
四年四月四日,承議郎胡宗炎言:「夷門山在大東內北「夷」上原有「庚」字,據《長編》卷三一二刪。,當少陽之位,為都城形勝之所,國姓王氣所在。公私取土於此,岡阜漸成坑塹。伏望禁止及填塞掘鑿處掘:原作「握」,據《長編》卷三一二改。司天監定如宗炎。」所言,從之。
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詔在京新城外四壁城壕開闊五十步,下收四十步,深一丈五尺,地脈不及者至泉止。是年,延福宮造神御殿,曰燕寧,以奉仁宗、慈聖光獻皇后御容。
六年正月八日,詔開新城四面壕,移毀公私舍屋土田,委楊景略估直給之,或還以官地。其官營房及民墳寺舍,責京城所管認撥移修蓋。
二月三日,詔給度僧牒千作京城水門。
五月十三日,尚書刑部言:「切聞京城諸門,或不以時啟閉,公私或以廢事。欲新城門並以日初出入時為準,委開封府檢察。」從之。
閏六月五日,權開封府推官祖無頗言:「准詔,提舉京城所度量京城裡壁四面離城三十步妨官地民屋離:原作「雜」,據《長編》卷三三六改。,按圖摽撥內稅地及屋,參驗元契,並估計時價以聞並估計:原無,據《長編》卷三三六補。。除官屋地不估,百姓屋地百三十家,計直二萬二千六百緡。」詔集禧等觀當拆修屋,令京城所管認;其餘官屋令將作監折修,民屋價錢錢:原作「辦」,據《長編》卷三三六改。,令戶部以撥馬錢給。
九月十三日,提舉京城所言:「先准朝旨,發夫開新城外壕,候興役,令開封府界提點司與提舉京城所官同提舉。勘會本所見檢計分放工料,難更同提舉。緣今夫役近在輦轂之下,全藉鎮撫,欲望差管軍臣僚都大提舉。」詔開封界發夫五萬人,仍差權開封府推官祖無頗、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范峋、殿前都虞候苗授都大提舉編攔授:原作「擾」,據《長編》卷三三九改。。
十月十六日,上批:「來春開封府界起夫五萬開城壕,宜令二月朔入役,庶日景舒長舒:原無,據《長編》卷三四○補。,工力易辦,兼於農事,未致失時。」
七年六月二十四日,賜專一主管制造軍器所度牒千五百,買木修置京城四御門及諸瓮城門,幫築團敵馬面幫:原作「封」,據《長編》卷三四六改。,並給役兵官吏食錢。
七月,廢善利、永濟關按據《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一,此條為北京事,善利、永濟關乃北京大名府城之水門名,《宋會要》誤收於此。。
八年哲宗即位未改元。五月十四曰,府界提點范(峒)[峋]、侍衛親軍步軍副都指揮使苗授、開封府推官王同老坐開京城西壁等壕虧空,擅令人出備夫錢,等第罰金。
哲宗元佑元年正月十二日,工部言,京城四壁城壕止以廣固人兵漸次開修,更不差夫。從之。
十二月二十四日,中書省言:「提舉京城所奏,修治京城所元管大小使臣五十七員五:原作「二」,據《長編》卷三九三改。,今相度可以廢罷四十七人,存留一十員管勾事務。並乞不拘常制,踏逐指名抽差,各與通理三年為一任。」從之。
八年十二月十七日,詔:「雪寒,應在京工役去處,自今月十八日後放假三日。」
紹聖元年正月八日,尚書省言,提舉京城所奏,增築京城訖工,詔官吏役兵比類賞之。
閏四月十六日,中書侍郎李清臣言:「奉詔,命臣以元豐二年進撰《重修都城記》重行校正,緣已經神宗皇帝御覽,自是敘述一時之事,其後增修,自可別命詞臣撰述。」從之。仍令提舉京城所別具增築京城制度,旨差官撰文「旨」上疑脫一「取」字。,相對立石。
五月十八日,提舉京城所奉詔具修築京城制度以聞。詔翰林學士蔡卞撰詞並書。
九月六日,三省言,有旨以李清臣先撰《都城記》於南熏門上立石,差翰林學士蔡卞書。詔仍令卞篆額。
二年四月二日,宣和殿成。初,哲宗以睿思殿先帝所建,不敢燕處,乃即睿思殿之後,有後苑隙地,僅百許步者,因取以為宣和殿焉。宣和殿者,止三楹,兩側後有二小沼,臨之以山。殿廣袤纔數丈,制度極小。後太皇太后垂簾之際,為臣僚論列,遂毀拆,獨余其址存焉。及徽宗親政久之,宣和於是旋復。徽宗亦踵神宗、哲宗故事,晝日不居寢殿。又以睿思時為講禮、進 之所,乃皆就宣和燕息。大觀二年,既再繕葺之,徽宗乃親書為之記,甚詳,而刻諸石。及重和元年,議改號,因即以為宣和元年,乃改宣和殿為保和殿者,宣和之後殿,重和元年所創也。
三年六月十八日,詔及暑熱,在京工役可給假三日。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三月九日,詔顯謨閣為熙明閣。
三月十八日,詔管勾御藥院閻守懃,以見存材植製造防城之具。初,元豐中城京師樓櫓之類,咸極攻堅,所儲莫非良材。至元佑嘗罷之,以其材他用。上令守懃檢校,猶不乏,故俾終其功。
崇寧五年二月二十六日,詔曰:「朕荷天右序,男女僅五十人,垂休無窮,以次成立,建第築館,指日有期。而京師居民繁伙,居者櫛比,無地可容,深慮移徙居民,毀徹私舍,久安之眾,遽棄舊業,或至失所。言念赤子,為之惻然。可令有司度國之南,展築京城,移置官司軍營,將來繕修諸王外第與帝姬下嫁,並不得起移居民。」
政和二年五月十六日,詳定九域圖志所言:「今來興仁府輔郡,既以東字為別,即鄭州輔郡,亦合依此以西字為別。(穎)[潁]昌、開德府合冠以南、北輔。兼延安等五府屬縣,已依本所申請,罷稱次赤畿。即四輔所治縣,自合正名次赤,余縣合為次畿,所貴格法從一。」從之。
四年八月三日,詔改端明殿為延康殿。
五年四月十日,詔秘書省殿以右文殿為名。
八月十二日,詔秘書省移於他所,以其地建明堂。
八年十月六日,詔宣德門改為太極之樓。重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詔復依舊名。
宣和二年二月一日,詔宣和已紀年號,殿名易為保和殿。
三年二月二十九日,承議郎樊澥奏:「竊觀神宗皇帝熙寧間詔有司鑄都城諸門銅符契,依法勘同,復命樞密院約舊制更造銅契,中刻魚形識之,各分左、右給納,以戒不虞,而啟閉之法嚴於舊矣。元豐初重修外城,僅五十里,增卑培薄,屹然崇墉,遺國家萬世之業,顧不偉哉!比年以來,內城頹缺弗備,行人躐其顛,流潦穿其下。屢閱歲時,未聞有修治之詔,則啟閉雖嚴,豈能周於內外,得不為國軫憂 欲乞特降緡錢,付之有司,遴選能吏,鳩工董役,(役)俾郛郭宏麗,實帝居無窮之賴。」詔差都水使者孟楊提舉修治。
六年十二月四日,中書省言:「專切提舉京城所狀,奉詔塝築京城,開撩壕河,修葺諸門等,可於宣和七年選日下手。今據本所選到,宜用來年二月二十四日巳正四刻後丙時,並先自京城西南角坤位下手,吉。」從之。
記曰原批云:「此段雙行注第十六頁第十一行『知制誥李清臣下』。」按旨上文元上元年十月六日條。:「以三歲之績,易數百年因循之陋。崇墉(迄)[屹]然,周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橫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而埤堄七尺。堅若埏埴,直若引繩。惟我汴京氣象宏偉,平廣四達,岡阜繚轉,隱磷地中,若龍盤虎伏,睨而四據。濁河限其北,漕渠貫其內,氣得中和,(王)[土]號沃衍,霏煙屯雲,映帶門闕,望之者知其為天子之宅。周世宗廣而新之,逮此百二十有五年,聖主營於無為,圖於弗用,取羨卒共其力,兵不踰一萬,分部者六。板乾遞遷,畚鍤貫序,創機輪以登土,為鐵疏以固溝,肇於丙方,環於四浹。度功五百七十九萬有奇,所省者十之三。其作怡然,其成裕然,人不及討,士不及議,而城以全新奏矣。又以材易八門,崇端顯嚴,遂與城稱。其外趾跨隍百一十有五步。聖授其算,士薦其能。」
西京雜錄
編輯方域 宋會要輯稿 方域一 西京雜錄
西京雜錄
【宋會要】
景德二年八月十三日,以將朝陵,詔西京八作司修葺大內及諸司廨舍。
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詔曰:「國家經制,動着於典常;殿闥規模,上符於天象。緬維列祖,嘗幸舊都,修宮闕以未成,正名稱而靡暇。今因巡省,周覽禁庭,縣示於人,題號非便,須從改作,用協彝章。其明堂殿前三門改為太極門。其諸殿諸名號,宜令崇文院檢討詳定以聞。」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十四日,祀汾陰回駐蹕,將賜酺,有司請改五鳳樓名以彰慶宴。詔以太祖建樓,因瑞應立名,不可更也。
仁宗景佑元年九月十五日,宰臣王曾言:「西京水南地里闊遠,居民甚多,並無城池,望令漸次修築。」詔知河南府李若谷計度興築。
神宗熙寧二年十月十六日,京西轉運司言:「西京大內損壞屋宇,比舊少四千餘間矣,乞於春首差中使一員,計會留守司通判檢定翻修,每二間折刱修之數一間。」詔令通判檢定,本京修葺,轉運司提舉。
四年二月十一日,詔京西轉運司每年撥錢一萬貫,買材木修西京大內。
元豐七年七月四日,尚書工部言:「知河南府韓絳乞修大內長春殿等,欲下轉運司支歲認買木錢萬緡。」從之。
十日,知河南府韓絳言:「近被水災,自大內天津橋、堤堰、河道、城壁、軍營、庫務等皆傾壞,聞轉運司財用匱乏,必難出辦。役兵累經 刷,府官職事繁多。欲望許臣總領,賜錢十萬緡,選京朝官、選人使臣各三五人,與本府官分頭補治。乞發諸路役兵三四千人。」詔轉運司於經費余錢支十萬緡,令沈希顏往來與韓絳同提舉營葺。及選使臣三五員,役兵於本路 刷二千人,如不足,即僱工。
徽宗政和三年十二月三日,詔:「見修西京大內,竊慮亂有採伐窠木、損毀古蹟去處,仰王鑄覺察以聞,違者以違御筆論。」
四年二月十四日,詔:「西京大(京)[內]近降指揮補飾添修,或聞官有計度,甚失本意。如實頹圮朽腐,方許整葺,不得過侈。」以上《續國朝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