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事實/卷18
< 宋朝事實
卷十七 ◄ | 宋朝事實 卷十八 陞降州縣一 |
► 卷十九 |
東京
編輯開封府 | 大中祥符二年,改浚儀縣爲祥符縣[1];復後唐匡城縣爲長垣縣【原註】梁名長垣[2]。 建隆四年,陞東明鎭爲東明縣,以濟陽鎭屬縣。 咸平五年,陞通許鎭爲咸平縣。[3] |
西京
編輯河南府 | 熙寧八年[4],省洛陽縣入河南縣,元祐二年復置。 熙寧八年,省緱氏縣入偃師縣。 熙寧五年,省伊闕縣入伊陽縣。[5] |
南京
編輯應天府 | 景德四年[6],陞歸德軍爲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陞南京。 |
北京
編輯大名府 | 慶曆二年,陞大名爲北京。[7] |
京東東路
編輯青州 | 淳化五年,改爲鎭海軍節度使【原註】唐爲平盧軍節度使,政和元年,曰齊郡。 |
密州 | 開寶五年,陞爲安化軍節度。[8] |
拱州 | 崇寧四年,以開封府襄邑縣建州,名輔州,以爲東輔,又改今名。[9] |
齊州 | 治平二年,陞爲興德軍節度。 咸平四年,省臨濟縣入章丘縣。[10] |
濰州 | 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縣置北海軍,乾德二年,陞爲濰州,政和元年,曰北海郡。 建隆三年,析北海縣地,置昌邑縣。 乾德三年,以營丘城置安仁縣,尋改爲昌樂。 |
淮陽軍 | 太平興國七年置。太平興國七年,以徐州之宿遷縣屬淮陽軍。[11] |
京東西路
編輯襲慶府 | 建隆元年,復泰寧軍節度[12]。 大中祥符元年,改乾封縣爲奉符縣。 大中祥符元年[13],改曲阜縣爲仙源縣。[14] |
興仁府 | 建中靖國元年,改周彰信軍爲郡,後陞府[15],大觀三年,陞都督府。 大觀二年,改宛句縣爲宛亭縣。[16] |
鄆州 | 大觀二年,陞大都督府。[17] |
廣濟軍 | 太平興國三年,以定陶鎭置廣濟軍,至熙寧四年,廢,屬曹州,元祐元年復置。[18] |
鄧州 | 建隆初,省臨瀨縣入穰縣。[19] |
襄州 | 乾德三年,以陰城鎭置乾德縣。[20]。 太平興國元年,復改義清縣爲中廬縣。 |
均州 | 乾德六年,省豐利縣入鄖鄉縣。[21] |
隨州 | 乾德五年,陞崇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元年,改崇信軍。 熙寧元年,省安化縣。[22] |
金州 | 乾德五年,陞昭化軍節度,後爲防禦。 熙寧六年,省平利縣[23],元祐二年復置。[24] |
房州 | 雍熙三年,陞保康軍節度。 開寶中,省永清縣。 開寶中,省上庸縣。 |
京西北路
編輯潁昌府 | 元豐三年,陞許州為府【原註】唐爲潁川郡,陞忠武軍節度,梁爲匡國軍,後唐復爲忠武軍,崇寧四年,建爲南輔。 熙寧四年,省許田入長社縣。 崇寧四年,以汝州之郟縣屬潁昌府。 |
鄭州 | 景祐元年,陞奉寧軍節度,崇寧四年,建爲西輔。 崇寧四年,以河南府密縣屬鄭州。 |
滑州 | 太平興國四年,改武成軍節度【原註】唐爲宣義軍節度。 治平三年[25],省靈河縣入白馬縣。 |
孟州 | 大中祥符中,改汜水縣汜水關爲行慶關。 慶曆三年,以唐洛州王屋縣屬孟州。[26] |
蔡州 | 景祐二年,陞淮康軍節度。[27] |
陳州[28] | 建隆元年,改溵水縣爲商水縣。 熙寧六年,省南頓縣入商水,元祐元年復置。 |
順昌府 | 元豐二年,陞順昌軍節度,政和六年,陞爲潁州府[29]。 |
汝州 | 熙寧四年[30],省龍興縣,入魯山縣,元祐二年[31],復置。[32] |
信陽軍 | 唐義陽郡,開寶九年,降爲軍,太平興國元年,改爲信陽。 開寶九年,省鍾山縣,屬義陽。 開寶九年,以羅山縣屬信陽軍。[33] |
河北東路
編輯開德府 | 大觀元年,陞府【原註】唐屬澶、濮、魏三州,晉陞鎭寧軍節度,崇寧四年,建爲北輔。 雍熙四年,省臨黃縣,入觀城縣。 熙寧四年[34],省頓丘縣,入清豐縣。 崇寧四年,以大名府南樂縣屬開德府[35]。 |
河間府 | 大觀二年,陞府【原註】唐爲瀛州,宋初陞瀛海軍節度。 熙寧六年,省束城縣入河間縣。 熙寧六年,省景城縣入樂壽縣。[36] |
冀州 | 慶曆八年,陞安武軍節度。 皇祐四年,省堂陽縣,入南宮縣。 |
棣州 | 大中祥符八年,徒州城及厭次縣于陽信縣地,徒陽信縣于故厭次縣。 |
雄州 | 政和三年,爲易陽郡。 太平興國元年,改歸義縣爲歸信。 建隆四年,復置容城縣【原註】周顯德六年廢。 |
霸州 | 政和三年,爲永清郡。 景祐元年[37],省永清縣,入文安縣。 |
莫州 | 熙寧六年,省長豐縣爲鎭,又省鄚縣入任丘,元祐二年,復鄚縣,尋又罷爲鎭。 |
濱州 | 大中祥符五年,省蒲臺縣,入渤海縣。 慶曆六年,析渤海縣地置招安縣。[38] |
恩州 | 唐爲貝州,天寶初,曰清河郡[39]。 至和元年,省漳南縣,入歷亭縣。[40] |
清州 | 太平興國七年,以滄州永安縣置【原註】周爲乾寧軍,後廢,大觀二年,河清七晝夜,因改爲清州,政和三年,爲乾寧郡。 太平興國七年,以永安縣之范橋鎮置乾寜縣,煕寧六年,省爲鎭,後復置縣,崇寧三年,又省之[41]。 |
永靜軍 | 慶歷七年,以將陵縣【原註】周屬景州 屬永靜軍。 淳化元年,以阜城縣【原註】唐屬冀州 屬永靜軍。[42] |
保定軍 | 太平興國六年,以涿州歸信縣新鎭置平戎軍,景德元年,改今名。 |
河北西路
編輯相州 | 天聖七年,改永定縣曰永和,熙寧五年,省入安陽。 熙寧五年,省鄴縣,入臨鄣。 |
中山府 | 太平興國元年,改定武軍節度【原註】唐爲定州義成軍節度,政和三年,改中山府爲中山郡。 康定元年,省陘邑縣,入安喜縣。 景德元年,以祁州無極縣屬中山府。 |
洺州 | 建隆元年,陞爲防禦。 熙寧三年,省曲周縣,入雞澤縣。 熙寧六年,省臨洺縣,入永年縣。[43] |
祁州 | 景德元年,徒治蒲陰縣【原註】周景福二年,置祁州于無極縣。 端拱元年,以恆州鼓城縣屬祁州。 熙寧六年,省深澤縣,入鼓城,元祐元年復置。 |
保州 | 政和三年,爲清苑郡[44]。 太平興國六年,改清苑爲保塞縣。[45] |
趙州 | 崇寧四年,陞爲慶源軍節度。 開寶五年,改昭慶縣爲隆平縣,熙寧六年,省入臨城,元祐元年復置。 熙寧五年,省柏鄉、贊皇,入高邑縣。 |
邢州 | 熙寧六年,省平鄉縣,入鉅鹿縣,元祐元年復置。 熙寧六年,省堯山縣,入內丘縣,元祐元年復置。 熙寧五年,省任縣,入南和縣,元祐元年復置。 大觀元年八月二十六日,詔遷趙州隆平縣、邢州鉅鹿縣于高地,以隆平地下濕,鉅鹿近爲黃河陷沒故也。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尚書省言:「邢州鉅鹿縣昨被黃河渰沒之事,今來水勢已退,乞興復舊縣。」從之。 |
永寧軍 | 雍熙四年,以博野縣地置寧邊軍,景德元年,改永定,天聖四年,改今名。 |
廣信軍 | 太平興國六年,置爲威虜軍,景德元年改今名。 |
陜西路
編輯永興軍路 京兆府[46] | 大中祥符八年,改昭應縣爲臨潼縣。 大觀二年,復以清平鎭置終南縣【原註】唐爲縣鎭[47]。 |
河中府 | 太平興國七年,改護國軍節度【原註】唐爲河中節度。[48] |
陜州 | 太平興國元年,改保平軍節度【原註】唐爲保義軍節度。[49] |
延安府 | 唐延州,後唐彰武軍,皇朝陞府。[50] |
同州 | 太平興國七年,陞爲定國軍節度。[51] |
耀州 | 開寶五年,爲感義軍,太平興國元年,改感德軍。 淳化四年,以雲陽縣之梨園鎭置淳化縣。[52] |
虢州 | 建隆元年,改弘農縣爲常農縣,至道三年,改曰虢略,熙寧四年,省王城縣入虢略。 |
銀州 | 唐銀川郡。[53] |
綏德軍 | 熙寧二年,收復唐綏州,又廢爲綏德城,後陞爲軍。[54] |
保安軍 | 太平興國二年,以延州永安鎭置軍,天禧四年,置建子城,天聖元年,改爲德靖寨,慶曆四年,置順寧寨。 |
環慶路
編輯環州 | 淳化五年,復周之通遠軍爲環州。 天聖四年,復改方渠縣爲通遠縣。 |
慶州 | 乾德二年,復爲安化郡【原註】唐天下寶元載曰安化郡,至德元年曰順化郡,陛安定軍節度,後唐降。 乾德二年,復順化縣爲安化縣。 乾德二年,省同川縣,入安化縣。 熙寧四年,復置合水縣,省華池、樂蟠兩縣,入合水。 熙寧三年,以寧州彭原縣屬慶州。 |
涇原路
編輯涇州 | 太平興國元年,改彰化軍節度【原註】唐爲彰義軍。 咸平四年,置保定縣,五年,省爲寨,大觀二年復置。[55] |
渭州 | 熙寧五年,儀州廢,以安化縣來屬。 乾德元年,以舊崇信軍地置崇信縣,屬鳳翔府,淳化中,屬儀州,熙寧五年,州廢,來屬。 熙寧五年,儀州廢,以華亭縣來屬。[56] |
原州 | 太平興國元年,改寧州豐義縣爲彭陽,至道三年,屬原州。 |
懷德軍 | 大觀二年,陞平夏城爲軍,以蕭關等寨【原註】唐蕭關縣地 來屬。 |
鎭戎軍 | 至道元年[57],以故平高縣地置。 |
德順軍 | 慶曆三年,以渭州隴干城置。 元祐八年,置隴干縣。 |
秦鳳路
編輯鳳翔府 | 熙寧五年,以好畤縣屬府。 |
隴州 | 開寶元年[58],析�陽置隴安縣。 |
鳳州 | 河池縣,皇朝徙治固鎭。 兩當縣,皇朝徙治廣鄉鎭。[59] |
秦州 | 建隆二年,置伏羌寨,熙寧三年以爲城。 |
鞏州[60] | 崇寧四年,升寧遠寨爲縣。[61] |
熙河路
編輯熙州 | 熙寧五年,收復吐蕃之武勝軍,置州,陞鎭洮軍節度。 熙寧五年,置渭源堡,屬州。[62] |
蘭州 | 元豐四年,收復金城縣。[63] |
河州 | 熙寧六年,收復鳳林縣,置枹罕縣,七年省。 崇寧四年,陞寧河寨爲縣。 |
岷州 | 熙寧六年收復【原註】唐和政郡陷吐蕃。 崇寧四年,復置祐川縣【原註】唐縣,後廢。 建隆三年,以良恭、大潭二鎭置大潭縣,屬秦州,熙寧六年,屬岷州。 熙寧六年,以長道縣屬岷州。[64] |
會州 | 元符二年,收復烏蘭縣。[65] |
廓州 | 元符二年,收復米川縣。[66] |
洮州 | 元符二年,收復臨潭縣。[67] |
湟州[68] | 大觀三年,賜嚮德軍額,宣和元年,改爲樂州。 |
河東路
編輯太原府 | 太平興國四年,克復,降爲幷州,舊治太原、晉陽二縣,遂徙治陽曲。 太平興國四年,省太原縣,入榆次。 建隆四年,以晉陽縣爲平晉軍,太平興國四年,廢爲平晉縣,熙寧三年,省入陽曲,政和五年復。 |
潞州 | 太平興國元年,改昭德軍節度【原註】唐昭義軍節度,建中靖國元年,改隆德軍節度。 |
慶祚軍 | 舊晉州趙城縣。熙寧五年,廢爲鎭,隸洪洞縣,元豐二年[69],復爲縣,政和三年,陞爲軍。 |
麟州 | 乾德五年,陞建寧軍節度,端拱元年,改鎭西軍節度。 |
嵐州 | 咸平五年,以憲州樓煩縣來屬。 |
憲州 | 熙寧三年廢,十年復置。 咸平五年,以嵐州靜樂縣來屬。 |
慈州 | 熙寧五年,廢入隰州,元祐元年復置。 熙寧五年,省文城縣,入吉鄉縣,又省鄉寧縣。 |
豐州 | 嘉祐七年,以府州蘿泊川掌地置,東南接府州,西接麟州,不統縣。 |
遼州 | 熙寧七年,廢爲平定軍,元豐八年復置。 熙寧七年,省和順縣爲鎭,入遼山,元豐元年復置。[70] |
岢嵐軍 | 太平興國四年,析岢嵐州置軍。[71] |
寧化軍 | 太平興國四年,析嵐州地置寧化縣,五年,于縣置軍,領寧化一縣。 |
威勝軍 | 太平興國二年置,倂沁州入焉[72]。 太平興國二年,以潞州武鄉縣來屬。 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沁源縣來屬。 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綿上縣屬大通監,寶元二年來屬。 |
平定軍 | 太平興國七年,改上父縣爲平定縣,置平定軍。[73] |
保德軍 | 淳化四年,析嵐州置定羌軍,景德二年[74],改曰保德。 |
火山軍 | 太平興國七年,以嵐州雄勇鎭置軍,治平四年,置火山縣,熙寧四年,縣廢。 |
晉寧軍 | 元祐二年置。 大觀三年,石州臨泉縣來屬。[75] |
淮南東路
編輯亳州 | 大中祥符七年,陞集慶軍節度。 大中祥符七年,改眞源縣爲衞眞縣。 |
泗州 | 乾德元年,以楚州盱眙縣來屬,州徙治此。 建隆二年,省徐城縣,入臨淮。 乾德元年,以濠州招義縣屬泗州,太平興國元年,改爲招信。 |
眞州 | 大中祥符六年,以聖像成功,陞爲眞州。[76] |
通州 | 天聖元年,改周通州爲崇州,明道二年,復故名。 |
淮南西路
編輯壽州 | 開寶四年,改盛唐縣爲六安縣。 |
無爲軍 | 太平興國三年,以巢縣之無爲鎭置軍。 太平興國三年,以廬州巢縣來屬。 太平興國三年,以廬州廬江縣來屬。 無爲縣,煕寧三年,析巢縣、廬江縣地置。 巢縣,太平興國三年,自廬州來隸,紹興五年,廢爲鎭,六年復,十一年,隸廬州,十二年復隷。【原註】紹興六年六月一日,知無爲軍呂雲叟言:「本軍巢縣廢爲巢鎭之後,所收官錢不了鎭寨官兵請給,又地里闊遠,見不住招誘,有歸業之民,內柘皐一鄉,隸盧江縣,往囘五百餘里,隆城一鄉,往囘盧江縣六百餘里,官司文移稽滯,人戶難以輸納,賊盜驚刦,官司難以緝捕,乞將巢鎭依舊爲縣。」從之。 紹興十一年八月十一日,知廬州杜林言:「巢縣舊𨽻本州,因置無爲軍,遂割隸。近緣本州賊馬毀壞城壁,見于巢縣寄治,雖有三縣,亦皆殘毀,欲將巢縣權𨽻本州,庶得就本縣財賦贍養官兵,候將來稍見就緒,移入廬州日,卻撥還無爲軍。」從之。 十二年六月十五日,知無爲軍趙士粲言:「本軍見今二稅未理,止有果子米麥,每場務酒稅官錢應副官兵支遣,去年正月內,蒙朝廷將巢縣竝柘皐鎭權𨽻廬州,雖存倚郭一縣,外縣一縣,日近窘乏,支遣不行,乞將巢縣撥還本軍。」從之。 |
光州 | 建隆元年,改殷城縣爲商城縣,後省爲鎭,入固始。 |
臨安府 | 淳化五年,改寧海軍節度【原註】唐爲鎭海節度,六年,陞杭州爲府。 太平興國四年,改錢江縣爲仁和縣。 太平興國三年,改安國縣復曰臨安縣【原註】晉武帝名曰臨安。 太平興國四年,改新登縣爲新城縣。[78] |
平江府[79] | 太平興國三年,改蘇州吳郡爲平江軍。 |
潤州[80] | 開寶八年,改鎭江軍節度【原註】唐爲鎭海軍節度。 熙寧五年,省延陵縣入丹陽。 |
常州[81] | 太平興國元年,改義興縣爲宜興縣。 淳化元年,江陰軍廢,以江陰縣來屬,三年,復置軍,熙寧四年,又廢來屬。 |
秀州[82] | 政和七年八月二十七日,改秀州爲嘉禾郡。 |
湖州[83] | 景祐元年,改爲昭慶軍節度【原註】周爲定德節度。 太平興國七年,析烏程縣地置歸安縣。 太平興國四年[84],以杭武康縣來屬。 |
睦州[85] | 宣和元年,陞建德軍節度,三年,改爲嚴州。 |
越州[86] | 大觀元年,陞爲帥府。 |
明州[87] | 建隆二年[88],改奉國軍節度【原註】梁爲望海軍節度。 熙寧六年,析鄞縣置昌國縣。 |
溫州[89] | 石晉爲靜海軍節度[90],政和七年,陞應道軍節度。 |
台州[91] | 建隆元年,復改台興縣爲天台縣。 景德四年,改永安縣爲仙居縣。 |
處州[92] | 咸平二年,復改白龍縣爲松陽縣【原註】吳置縣,朱梁改長松又曰白龍。 |
婺州[93] | 淳化元年,改寶寧軍節度【原註】吳置東陽郡,梁、陳置金華郡,石晉爲武勝軍節度。 |
衢州[94] | 乾德四年,以常山縣地置開化場,太平興國六年,陞爲縣。 |
江南東路
編輯建康府 | 開寶八年,降爲昇州。 |
饒州 | 開寶八年,以餘干縣地置安仁場,端拱元年陞爲縣。 |
池州 | 開寶八年,以江寧府銅陵縣來屬。 太平興國三年,以江州東流縣來屬。[95] |
信州 | 開寶八年,陞寶豐鎭爲縣,景祐二年省[96],康定元年復置,慶曆三年,又省入弋陽。 開寶八年[97],以鉛山縣直隸京師,後屬信州。 熙寧七年,復陞永豐鎭爲縣【原註】唐置,唐省。 |
太平州 | 開寶八年,改雄遠軍爲平南軍,太平興國二年,陞爲太平州。 太平興國三年,以宣州蕪湖縣、繁昌縣來屬。 |
南康軍 | 太平興國二年置[98]。 太平興國七年,以洪州建昌縣、江州都昌縣來屬。 |
廣平軍 | 開寶八年置[99]。 端拱元年,以郎步鎭置建平縣。 |
寧國府 | 舊宣州,乾道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以孝宗潛藩,陞爲府。 |
江南西路
編輯【原註】紹興元年,以江、洪、筠、袁、虔、吉州、興國、南康、臨江、南安軍爲江南西路。四年,撥南康軍依舊隸江南東路
洪州 | 太平興國六年,析南昌縣置新建縣。[100] |
虔州 | 太平興國八年,以險江鎭置興國縣,以九州鎭置會昌縣。 |
吉州 | 太平興國九年,置吉水縣【原註】本吳吉陽縣地。 至和元年,以報恩鎭置永豐縣。 熙寧四年,以萬安鎭置萬安縣。 |
袁州 | 雍熙元年,以宜春縣地置分宜縣。 |
撫州 | 開寶三年,以宜黃場復置宜黃縣【原註】唐置縣,後省。 開寶五年,以金溪場置金溪縣。 |
筠州 | 太平興國三年[101],以高安監步鎭置新昌縣。 |
興國軍 | 太平興國二年置。 乾德五年,以大冶場置大冶縣,屬鄂州,太平興國二年來屬。 太平興國二年,以鄂州通山縣來屬。 |
南安軍 | 淳化元年置,以虔州大庾縣建軍,以縣爲治所,以虔州南康縣、上猶縣來屬。 |
臨江軍 | 淳化三年置。[102] |
建昌軍 | 太平興國四年,改建武軍爲建昌。 淳化二年,以撫州南豐縣來屬。 |
- ↑ 案《宋史·地理志》作三年
- ↑ 案《宋史》隋匡城縣,建隆元年,改爲鶴丘,後乃改長垣
- ↑ 案此書于各府州所領縣沿自前代者皆不記,惟記自建隆迄紹興陞降者。據《宋史》謂政和七年,改酸棗縣爲延津,則事在宣和以前,此書不應闕載,然《文獻通攷》仍存酸棗舊名而不著延津,其互異未審所由,今就二書之顯與此書不同者,附註各條下備參證
- ↑ 案《宋史》作五年
- ↑ 案《文獻通攷》景德四年,升永遠安鎭爲縣,屬西京路,此闕載
- ↑ 案《宋史》作三五年
- ↑ 案《文獻通攷》熙寧六年,省經城縣爲鎭,入宗城縣;省洹水縣爲鎭,入成安縣。此闕載
- ↑ 案《文獻通攷》元祐三年,以板橋鎭置膠西縣,此闕載
- ↑ 案《文獻通攷》大觀四年,廢拱州,復爲襄邑縣,還隸開封府,政和四年,復爲州。此闕載。又《文獻通攷》及《宋史》竝云屬京東西路,與此屬京東東路有異
- ↑ 案《文獻通攷》政和六年,陞齊州爲濟南府;又云景德三年,以章丘置清平軍,熙寧三年,廢軍,復爲縣。此皆闕載
- ↑ 案《文獻通攷》云以徐州之下邳、宿遷二縣建淮陽軍,元豐初,改屬京東西路,與此稍異
- ↑ 案《文獻通攷》大中祥符元年,陞泰寧軍節度爲大都督,政和八年,陞爲府
- ↑ 案《文獻通攷》作五年
- ↑ 案《宋史》大觀四年,以瑕丘縣爲瑕縣,以龔丘縣爲龔縣,此闕載
- ↑ 案《宋史》作崇寧元年,陞曹州爲興仁府
- ↑ 案《宋史》作元祐元年,改冤句縣爲宛亭縣
- ↑ 案《宋史》作大觀元年,陞大都督府,宣和元年,改爲東平府
- ↑ 案《文獻通攷》云漢定陶縣,唐爲鎭,太平興國二年,建爲軍,四年,割曹澶濟濮四州地,復置縣,以隸焉,熙寧四年,廢軍,以定陶縣隸曹州,元祐元年,復爲軍。視此所記,覺更明晰
- ↑ 案《宋史》太平興國六年,陞順陽鎭爲順陽縣。慶曆四年,廢方城縣,入南陽縣。此皆闕載
- ↑ 案《文獻通攷》陰城鎭,宋初陞爲光化軍,熙寧五年,廢軍,改爲光化縣,隸襄陽,元祐初,復爲軍。又《宋史》云乾德二年,析穀城縣三鄉,置乾德縣。與此所記互異
- ↑ 案《宋史》均州本防禦,宣和元年,爲武當軍節度,此闕載
- ↑ 案《宋史》作熙寧元年,廢光化縣爲鎭,入隨縣,與《元和郡縣志》隨州管縣有光化之文相合,而與《文獻通攷》熙寧五年,改光化軍爲光化縣,隸襄陽,及此作元年省安化縣者,先後沿革,互有歧異
- ↑ 案《宋史》省爲鎭,入西城縣
- ↑ 案《宋史》乾德四五年,廢渚陽縣,入洵陽縣,此闕載
- ↑ 案《宋史》作熙寧三年
- ↑ 案《宋史》汜水縣,熙寧五年,省入河陰,元豐二年,復置。王屋縣,熙寧五年,自河南來𨽻。此未詳
- ↑ 案《宋史》大中祥符五年,改山朗縣爲確山縣,此闕載
- ↑ 案《文獻通攷》陳州宣和元年陛爲淮寧府,此未詳
- ↑ 案《文獻通攷》作政和六年改爲順昌府
- ↑ 案《宋史》作五年
- ↑ 案《宋史》作元年
- ↑ 案《文獻通攷》汝州,政權和中,陞陸海軍節度,又《宋史》魯山縣,宣和二年,改爲寶豐縣。此皆闕載
- ↑ 案《文獻通攷》開寶九年,廢羅山縣,雍熙二年,復置,此未詳
- ↑ 案《宋史》作六年
- ↑ 案《宋史》崇寧四年,以大名府之朝城縣來隸,此闕載
- ↑ 案《宋史》樂壽縣,至道三年,自深州來隸,熙寧六年,省景城入焉;又束城縣,元祐元年,復,此未詳
- ↑ 案《宋史》作二年
- ↑ 案《宋史》慶曆三年,陞招安鎭爲縣,熙寧六年,省入渤海,元豐二年,復爲縣,與此互異
- ↑ 案《宋史》初爲節度,慶曆八年,罷節度,以平王則,改貝州爲恩州
- ↑ 案《宋史》熙寧四年,省清陽縣,入清河縣,此闕載
- ↑ 案《宋史》乾寜縣,政和五年復置,此闕載
- ↑ 案《宋史》將陵縣,景祐元年,移治沿長河鎭;阜城縣,嘉祐八年,省入東光,熙寧十年,復置。與此詳略互異
- ↑ 案《宋史》元祐二年,曲周、臨洺復爲縣,尋復爲鎭,四年,曲周、雞澤依舊別爲兩縣,此闕載
- ↑ 案《宋史》保州本清苑縣,建隆初,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建爲州,政和三年,爲清苑郡
- ↑ 案《宋史》平興國六年,析易州滿城之南境入保塞,此未詳
- ↑ 案《宋史》永興軍,大觀元年,陞大都督府,宣和二年,詔守臣不用軍額,稱京兆府,此未詳
- ↑ 案《宋史》清平鎭,大觀元年,陞爲清平軍,復置終南縣,隸京兆府,清平軍使兼終南縣,與此紀年稍異,而原委較詳
- ↑ 案《宋史》熙寧三年,省西河縣,六年,省永樂縣,入河東,此闕載
- ↑ 案《宋史》熙寧六年,省硤石縣,竝入陝縣。太平興國三年,以虢州之湖城、閿鄉二縣屬陜州。此闕載
- ↑ 案《宋史》元祐四年,陞府。熙寧五年,省豐林縣、金明縣,入膚施,八年,省延水縣,入延川縣。此闕載
- ↑ 案《宋史》熙寧四年,省夏陽縣,入郃陽縣,此闕載
- ↑ 案《宋史》淳化縣,宣和元年,撥屬環慶路邠州,此闕載
- ↑ 案《宋史》五代以來,爲西夏所有,熙寧三年,收復,尋棄,元豐四年,復,旋被西夏陷沒,崇寧四年,復,仍爲銀州,五年,廢爲銀川城,此闕載
- ↑ 案《宋史》「熙寧二年」作「三年」。元符二年,陞綏德軍。與此稍異
- ↑ 案《宋史》咸平四年,陞長武鎭爲縣,五年,省爲寨,屬保定縣,大觀二年復爲縣。俱指長武言,與此作保定有異
- ↑ 案渭州《宋史》入秦鳳路,與此入涇原路有異
- ↑ 案《宋史》作三年
- ↑ 案《宋史》作二年
- ↑ 案《宋史》徙河池在開寶五年,徙兩當在至道元年
- ↑ 案《文獻通攷》皇祐四年,以渭州地置古渭寨,熙寧五年,改通遠軍,崇寧三年,改爲鞏州,此未詳
- ↑ 案《宋史》元祐五年,增置隴西縣,崇寧三年,陞永寧寨爲縣,此闕載
- ↑ 案《宋史》熙寧六年,置狄道縣,九年,省,元豐二年,復置,此闕載
- ↑ 案《宋史》蘭州金城郡,與此作金城縣有異,又崇寧三年,置蘭泉縣,此闕載
- ↑ 案《宋史》崇寧三年,復祐川縣。熙寧七年,以大潭、長道兩縣屬岷州,與此稍異
- ↑ 案《文獻通攷》唐置會州,領會寧、烏蘭二縣,廣德後,沒吐蕃。宋元符二年,始進築修復,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隸會州,崇寧三年,置縣曰敷文,此云收復烏蘭縣,仍唐舊名,似下文有脫佚
- ↑ 案《文獻通攷》廓州,唐末,陷吐蕃。宋元符二年,以廓州爲寧塞城,崇寧三年,棄之,後收復,仍爲廓州,城下置一縣,五年,罷之,大觀三年,陞防禦。又米川縣,注云「唐置,廣德元年,陷吐蕃,宋元豐收復。」與此作元符二年有異,至《宋史》則僅載米川城,注云「舊米川縣。」
- ↑ 案《文獻通攷》洮州領縣一,臨潭。唐末,陷吐蕃,號臨洮城。元符二年,得之,尋棄不守,,大觀二年,復,仍爲洮州,三年,陞團練。此云收復臨潭縣,亦源舊名
- ↑ 案《文獻通攷》元符二年,收復舊邈川城,建爲湟州,此未詳
- ↑ 案《宋史》作三年
- ↑ 案《宋史》熙寧七年,省平城、和順二縣,入遼山;省榆社,入武鄉。元祐元年,復置三縣。與此有異
- ↑ 案《宋史》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爲軍,與此有異
- ↑ 案《宋史》太平興國三年,于潞州銅鞮縣亂柳石圍中建爲軍,此二年置,不載銅鞮縣,詳略互異
- ↑ 案《宋史》太平興國二年,以鎭州廣陽寨建爲軍,四年,以幷州平定、樂平二縣來屬,改廣陽爲平定,卽在四年,與此有異
- ↑ 案《宋史》作元年
- ↑ 案《宋史》晉寧軍本葭蘆寨,元豐五年收復,六年,隸石州,元祐四年,給賜西夏,紹聖四年收復,元符二年,爲晉寧軍,割石州之臨泉隸焉。又大觀三年,以石州之定胡縣來屬。所載視此加詳,而紀年有異
- ↑ 案《宋史》至道二年,以揚州之六合來屬,此闕載
- ↑ 案《宋史》兩浙路,熙寧七年,分爲兩路,尋合爲一,南渡後復分
- ↑ 案《文獻通攷》杭州,宋屬浙西路。淳化五年,陞南新場爲縣,崇寧五年,省入新城。又《宋史》云太平興國四年,改唐山縣爲昌化縣。此皆未詳
- ↑ 案《文獻通攷》平江軍屬浙西路,政和三年,陞爲府
- ↑ 案《文獻通攷》鎭江軍,政和三年,陞爲府,屬浙西路
- ↑ 案《文獻通攷》常州屬浙西路
- ↑ 案《文獻通攷》屬浙西路
- ↑ 案《文獻通攷》湖州屬浙西路
- ↑ 案《宋史》作三年
- ↑ 案《文獻通攷》屬浙西路
- ↑ 案《文獻通攷》屬浙東路
- ↑ 案《文獻通攷》明州屬浙東路
- ↑ 案《宋史》作元年
- ↑ 案《文獻通攷》屬浙東路
- ↑ 案《宋史》本永嘉郡,太平興國三年,降爲軍
- ↑ 案《文獻通攷》台州屬浙東路
- ↑ 《文獻通攷》處州屬浙東路
- ↑ 《文獻通攷》婺州屬浙東路
- ↑ 《文獻通攷》衢州屬浙東路
- ↑ 案《宋史》開寶末,以江寧青陽縣來屬,此闕載
- ↑ 案《宋史》作二年
- ↑ 案《宋史》作淳化五年
- ↑ 案《文獻通攷》作七年
- ↑ 案《文獻通攷》作廣德軍,太平興國四年建
- ↑ 案《宋史》祟寧二年,陞南昌縣進賢鎭爲進賢縣,此闕載
- ↑ 案《文獻通攷》作六年
- ↑ 案《文獻通攷》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江縣建臨江軍,以吉州之新淦縣、袁州之新喻縣來屬。《永樂大典》原本誤以上條「虔州大庾縣」以下十三字繁在此條下,今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