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統編年/卷之三十

宗統編年卷之三十

  臨濟第二十八世祖

  諱德寶。金台吳氏子。嗣龍泉祖。

  世宗甲辰嘉靖二十三年。

  臨濟第二十八世圓通祖嗣宗統(三十八年)。

  祖居圓通。

  仲夏朔。祖入都居圓通寺。上堂。拈拄杖曰。有麼。有麼。時有一僧出作禮。祖劈脊便打曰。多口作麼。曰某甲一言未措。何為多口。祖復打曰。再犯不容。

  乙巳二十四年。

  祖結夏圓通。

  四方禪侶。終南。南嶽。伏牛。五台等處。聞祖道風。皆來參禮。

  丙午二十五年。

  曹洞宗統止於是年。

  按洞宗宗鏡書。傳少室潤。廩山忠。隱庵進。大方遷古風玄。天然佐。五人。少室潤。傳清涼念。無言道。智空睿。鰲谷銀。無疑信。五人。廩山忠。傳經昌經一人。清涼念。傳雲門澄一人。壽昌經傳博山來。東苑鏡。鼓山賢。黃龍謐四人。無言道。傳少室喜。金山肇二人。雲門澄。傳苕溪徹。明因懷。佛日方。愚庵盂。東山澓。弁山雪六人。博山來後有雪關誾。檀度密。華首獨。金陵嚴四人。東苑鏡傳天界盛一人。鼓山賢后有鼓山沛一人。諸家傳持。正在繁衍。從此至本朝。諸師之出世行跡。年月有徵者書焉。宗統之歸。須俟後定。

  幻休潤和尚繼席少室 發明(洞宗宗統已虛諸師皆稱和尚後詳諸方略紀)。

  宗鏡祖示寂。僉議繼席。非潤不可。潤執意謙退。再請再卻。眾乃舉祖付囑之偈。潤遽墮淚不復言辭。乃住少室。潤體貌豐碩。聲若洪鐘。與諸學人。甘澹泊而襟度夷曠。力荷大法。朝夕乾乾。無少倦色。告香入室者。二百七十人。

  丁未二十六年。

  戊申二十七年。

  己酉二十八年。

  庚戌二十九年。

  辛亥三十年。

  佛滅後二千五百年。

  壬子三十一年。

  癸丑三十二年。

  隱庵進和尚應請北游。

  進自得法於小山書祖。後養道於大伾之興國寺。影不出山。足不蹈閫者數載。久之開堂說法。機如走珠。口似懸河。衲子肩摩踵接。趨謁如狂。一日應請北游。途宿三教堂。主僧進曰。此中向有憨布袋像供西壁。後為羽士居此。於頂上安雙髻。改呼為鍾離仙。遷供東壁。每每緇衣黃冠。爭衡代位。至今葷酒淫祀。妖孽一方。死為怪事。求和尚除之。進以拄杖指其像曰。者塊泥團。變怪多端。不守本分。惱亂人間。髡頭佛祖。丫髻神仙。出乖見丑。魔魅閭閻。彼此搬弄。東那西遷。妄生喜怒。暮四朝三。不遇老僧行正令。多年冷地受牽纏。四大各復。返本還源。從此一方齊物論。即刻送汝上長安。咄咄。連棒粉碎。而邪孽從茲肅清。

  甲寅三十三年。

  祖辭眾南遊。

  仲秋祖辭眾南行。有答三際禪人問法語。

  蘊空忠和尚棲隱廩山慧經從之出家。

  盰江之新城。有廩山。去郭二十里。八面秀拔。忠游喜之。因結茆棲止者。二十年。不與人接。諸士紳故人多來相訪。唯默坐而已。羅近溪。鄧潛谷。與論性命之學。皆超出情見。及舉宗門向上事。人多未能領略。經撫州崇仁裴氏子。誕時難產。祖父誦金剛般若經而娩。因名經。初生頴異。長貌蒼古。九歲入鄉塾。便問浩然之氣。是個甚麼。塾師異之。向忠道行高峻。特求出家。常疑金剛四句偈。必有指據。偶見傅大士頌曰。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不覺釋然。遂辭忠隱峨峰。嘗登絕頂顧盻。而作偈曰。踏上雲頭第一峰。眼中廣博小虛空。當時欲見無由面。今日相逢處處同。結廬三年。人無知者。

  乙卯三十四年。

  丙辰三十五年。

  禪師方念參少室休和尚於立雪庭受付。

  念字慈舟。別號清涼。古唐楊氏子。十歲投金台義公出家。自念生死事大。受具參方。一日聽古道法師講楞嚴經。至七處征心。後頓知緣生不實。茫無下落。乃遍歷講席。精研性相宗旨。終不自肯。往少室。參幻休潤。於立雪庭禮拜次。潤問甚處來。念曰。北方來。潤曰。北方道法與此方如何。念曰。水分千派。流出一源。潤曰。恁麼何用到此。念曰。流出一源。水分千派。潤見念言辭迥邁。命充維那。時提大事因緣激發之。念曉夕體究。至忘寢食。一日至五乳峰前。初祖面壁處。忽然契悟。亟詣潤呈偈曰。五乳峰前。好個消息。大小石頭。塊塊着地。潤可之。囑曰。從上佛祖。以自己所證。遞相承襲。欲令一切眾生。知有此事。余得之小山先師。十餘年矣。今將從上佛祖心印源流付囑於汝。汝當上體佛祖之心為心。以續慧命。燈燈相繼。毋令喪失。然雖如是。尚宜晦跡林泉。乘時一出。付以偈曰。無上涅盤心。佛祖相傳付。吾今授受時。雲淨風頭露。

  丁巳三十六年。

  禪師伏牛下徑山萬松紹林寂。

  林仁和沈氏子。幼入法輪出家。習瑜伽教。林愀然曰。是豈生死大事所竟耶。趨天目。謁平野老人。獲聞心要。翱翔講律。研窮玄奧者。久之。嗣伏牛大休實。入川峽登峨嵋。復歸虎林。遁跡徑山。道風彌着。問法者麇至。書偈而化。

  雲外香曰。萬松老人。操履真潔。玄宗幽邃。近代主匠。不多指屈。其於徑山。踞師子座。撾塗毒鼓。法筵非暫也。世諦。非促也。度生。非簡也。傳法。非一眾也。及考山志。列諸法侶類中。而不入祖位。何所然耶。吁。異哉。明眼人前。不妨舉似。

  戊午三十七年。

  己未三十八年。

  庚申三十九年。

  禪師吉庵下嘉興天寧法舟道濟寂。

  濟秀州張氏子。嗣吉庵祚。初住龍淵景德。移鹽官俱胝故院。院有靈泉甘美。且利浴繭。因產婦觸穢。致震雷墜石。要以百祀矣。濟謂眾曰。院破可完。井覆可啟。以密語禱之。石徙其半。至今有半井之稱。尋移武康雙髻。有池蛙聽經之異。嘉靖初。中貴張永。請出世秣陵安隱。由陽羨開堂禾之天寧。復開爐鞴於靈光精器諸剎。乃浮舟南湖。信風所如。三年棄去。居湖之弁山。是年秋寂。濟氣宇遐暢。禮度閒逸。律身惟謹。造次瑣屑必規檢。寒暑屋漏亡改替。性沉靜。素無干謁。隨緣轉化。先後二十餘所。解包之後。足不越戶庭。旦晚持秘密伽陀嚴甚。燕暇則孤坐。泊然似不能言者。錢帛蔬果。必均同在。誨義無礙。如春風披拂。不自知其意之消也。

  辛酉四十年。

  壬戌四十一年。

  癸亥四十二年。

  禪師天童下天池玉芝法聚寂。

  聚鹽官富氏子。兒時恆籍地趺坐。折草念佛。出世後。結廬澉湖習靜。芝產座下。因號玉芝。嗣天童。碧峰顯。移錫武康天池。構玉芝精舍。提唱宗乘。隨機明捷。如太阿發穴。秋水生寒。不犯鋒鋩。任情[石*盤]礴。二十餘年之間。歸誠緇素。鑒覺一大事因緣者。琳琅輝映。有語錄六卷。五月十九日寂。

  甲子四十三年。

  祖復北游寓寶禪。

  乙丑四十四年。

  禪師正傳參祖於北京寶禪。

  傳溧陽呂氏子。年十九。從善權樂庵剃髮。看父母未生前話。無所入。刻苦歷二七日。一夕經行。才就坐。聞琉璃燈光熚爆。豁然有省。乃曰。古人所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銷殞。非虛語。直造燕都參祖。通所得。語未竟。祖忽趯出只履曰。向這裡道一句看。傳無語。立檐下自夕達旦。祖出見喚傳。傳回首。祖翹一足。作修羅障日月勢。傳乃大悟。

  禪師智空赴天界請。

  空字妙有。雲南太和葛氏子。出家後往雞足山。然一指。偕友往南嶽。下煉魔場。卓庵仰山。日唯一食。西踰江浙。訪諸祖遺蹟。閱藏天目。頓明大旨。謁萬松林於雙徑。遂受記莂。是年應天界請。

  丙寅四十五年。

  圓悟生(是為天童)。

  十一月十六日。生於常州宜興蔣氏。

  穆宗莊皇帝。

  穆宗丁卯隆慶元年。

  禪師瑞岩下禺川真慧寂。

  慧雉城符氏子。事母以孝聞。卻姻出世。書法華十二部。以報罔極。力參有悟。往印於玉芝聚。首眾飛霙院。烏程令不崇三寶。陷之於獄。體無完膚。同事數人。咸謂非麴蘗榮衛不可以生。慧獨毅然曰。酒為大過犯。吾佛首禁。生死等幻耳。毋多言。至夜說偈而逝。

  戊辰二年。

  己巳三年。

  祖付正傳法印。

  傳悟後。服勤數載。禮辭南歸。祖書從上源流付之。臨行。覆以一笠曰。無露圭角。

  慈舟念和尚掩關五台。

  念掩關五台。晝則一食。夜則孤坐。久之自念。差別智不可不明。乃肆游諸方。一切苦行。人所頞蹙者。皆身親歷。後至石城。精厲過分。雙目忽盲。念曰。幻身非有。病從何來。將身心一時放下。硬坐七日。雙目復明。

  庚午四年。

  辛未五年。

  壬申六年。

  憨山德清參祖。

  清全椒蔡氏子。出家長干大報恩寺。大殿毀。清與雪浪恩。矢志興復。乃北游京國。尋之五台。以憨山自號。謁祖。祖問何處來。清曰。南方來。祖曰。記得來時路否。曰一過便休。祖曰。子卻來處分明。清作禮。侍立請益。祖開示向上。數語而出。

  神宗顯皇帝。

  神宗癸酉萬曆元年。

  法藏生(是為三峰)。

  十月七日。生於常州無錫蘇氏。

  甲戌二年。

  禪師天寧下大云云谷法會寂。

  會嘉善懷氏子。參法舟濟於天寧。寢食俱廢。一日食盡不知。碗忽墮地。[陡-土+止]然省徹。得受記莂。韜跡香林。見明教嵩日課。遂效行之。徐魏國公延於叢桂庵。請住三藏殿。會危坐不越閫者三載。誅茅棲霞千佛嶺。陸儀部光祖訪之。機洽。欲為建寺。力辭之。嘉靖丙寅。集五十三人結禪期於天界。壬申。吳吏部默泉。鄭刑部旦泉等。請還故山。達觀可扣華嚴宗旨。為發揮法界圓融之妙。嘆未曾有。會定力攝持。住山四十餘年如一日。晝夜端坐。前置一爐。香煙不斷。終身禪誦無間。真末法精進幢也。當江南禪道梗澀之時。出入滅裂之地。始終無一議之者。其操行可知已。正月五日。四方之眾。睹會住處。焰發。及明趨視。而會已寂。住棲霞時。有開示袁文學了凡行功過格語。載本傳。

  乙亥三年。

  無明經徹悟。

  經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日夜提撕。至忘寢食。一日因搬石次。堅不可舉。極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遂往廩山呈偈。忠即為印可。始許剃髮受具。

  丙子四年。

  勅法師覺淳等校訂續八大藏經典。

  丁丑五年。

  戊寅六年。

  祖自五台回至京結庵西城柳巷。

  己卯七年。

  庚辰八年。

  禪師萬松下蒼山妙有智空寂。

  空威儀豐偉。望之儼然一應真。住天界。遷超果。晚居余山寂。徐階銘其塔。

  禪師東塔下敬畏如空寂。

  空香水施氏子。嗣野翁曉。

  雲外香曰。斷橋倫傳方山寶。寶傳無見睹。睹傳白雲度。度傳古拙俊。再四傳至寶芳進。進傳野翁曉。曉傳敬畏空。空傳古湛沖。沖之後遂斬無傳。衣偈留車奚庵。

  辛巳九年。

  臨濟第二十八世圓通祖示寂。

  正月十九日。寂。塔於城西之小西門。

  禪師無念深有住龍湖。

  臨濟第二十九世祖

  諱正傳。字幻有。嗣圓通。

  壬午十年。

  臨濟第二十九世禹門祖嗣宗統。

  癸未十一年。

  甲申十二年。

  乙酉十三年。

  曹洞三十世西京萬壽幻休潤和尚寂(宗鏡書祖嗣)。

  發明(潤當嗣宗統以俟後定故書法如此)。

  順德鵲山天然佐和尚寂(曹洞三十世宗鏡書祖嗣)。

  佐隱鵲山。有請說法者。堅辭之。十月。預知時至。浴畢坐逝。

  丙戌十四年。

  詔頒藏經施天下名山。

  國初刻藏。有北方撰述諸經未入藏者。詔補入之。勅頒十五藏。散施天下名山。

  慈舟念和尚南遊普陀禪師湛然圓澄參謁受印證。

  念游普陀歸。由越之止風塗。眾請說法。湛然澄來參。念問止風塗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滄海遙時如何。澄曰。月穿滄海破。波斯不展眉。念復舉洞上宗旨。逐一問澄。澄乃說偈呈似曰。五位君臣切要知個中何必待思維。石女慣弄無針線。木偶能提化外機。井底紅塵騰靄靄。山頭白浪滾飛飛。誕生本是無功用。不覺天然得帝畿。念閱曰。語句綿密。不落終始。真當家種草也。遂召入室印證曰。汝後開兩片唇皮。截斷天下人舌頭有分在。即付偈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時。大地為甘露。咄。五乳峰頭無鏃箭。射得南方半個兒。

  慈舟念和尚住嘉禾東塔。

  念應請住嘉禾之東塔。遷豫之雲居。匡廬。後欲投老台山。越中緇白力挽歸寶林道場。(汰如河法師續高僧傳稱師為清涼國師後身)示寂後。法嗣湛然澄。迎龕塔於顯聖南山之麓。

  丁亥十五年。

  禪師萬松下嘉禾東禪千松明得寂。

  得號月亭。以嗣萬松。易號千松。烏程周氏子。始參百川海。不契。單衣芒屩。徧歷叢席。備嘗艱苦。所遇皆外道法事。自念般若緣薄。益奮勵。投上竺哀吁普門大士。祈姤明師。乃謁萬松林。泫然請決。凡十載無所入。一日閱楞嚴經。至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恍若雲散長空。寒蟾獨朗。呈偈。松頷之。松住雙徑。得為眾負米縛薪。不憚艱苦。獨行朴蔌間。遇虎橫踞。得卓錫正立。虎俛首避去。時咸異之。適覽棗栢合論。至十地品。午夜隱几而坐。夢遊兜羅綿世界。闡華嚴奧旨。至於結座。乃說偈曰。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一毛頭上見。虛空笑開口。喝一喝。寤白松。松撫之。松寂後。懸鐺守塔者千有餘日。乃孑身趨凌霄峰。結茅孤坐。衣草食木。苦行精研。一夕趺坐。心境豁爾。疑滯氷釋。自此道價崢嶸。毳徒輻湊。陸五台率眾請法。吳司寇韞庵請說法於靈隱。管僉憲東溟請闡法於天池。沈儀部觀頤請住圓證寺。世方崇事真武。比邱有披法服而膜拜者。得見悉叱曰。此北方一水神耳。教中謂毗沙門天王。願興神力。為佛外護。爾授七佛袈裟。而禮。何謬倒乃爾。往往改像設而更廟宇。俾學者專心正道。得為人修干玉立。性度伉直。以勝法為自重。以傳道為己任。禍患不苟避。戚喜不形色。至於登座白椎。則慈雲靄然。三千炳着。八萬森嚴。七眾無不渥其沛澤。而醉心者伙矣。所遇公卿。未嘗降禮作卑謟態。群小或憎詬之。百折不回。是冬示疾。吉祥而逝。

  相宗法師蘇州華山祖住寂。

  住字幻依。號麓亭。丹徒朱氏子。八龍蟠山出家。受法華華嚴諸大部。自謂覺識所依。非關真際。游少室。依大章五載。復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次游都下。謁松秀二法師。盡得清涼之旨。淮安胡給諫延住缽池山。造大藏經。作無遮會。訪無極於南京。居第二座鉗錘之暇。即入眾作務演華嚴於京口萬壽寺。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寶華。時無極妙峰承印。亦居座下。萬曆甲申。憩錫蘇州蓮華峰下。建精舍居之。立三不留軒。謂不留骸骨。不留衣缽。不留徒眾也。九月告眾而逝。異香積時不散。塔全身於蓮華峰之陰。王世貞銘其塔。住持常不輕行。提獎孜孜。所至皆成寶坊。

  戊子十六年(歲大飢)。

  己丑十七年。

  沙門真可募刻方冊大藏。

  可字達觀。號紫栢。嘗復楞嚴寺。以大藏京板印購煩難。欲易梵策為方冊。便於流通。上首道開法本。慨肩巨任。馮夢禎陸光祖等。共相倡舉。布告天下。今之嘉禾楞嚴藏經是也。

  庚寅十八年。

  無言道和尚住嵩山少室。

  道字無言。新建胡氏子。嗣幻休潤。嵩山四眾請住少室祖庭。周藩國主迎道說法。主大開悟。汝寧王聞之亦迎道至。世子病足。倚杖而視。道乃引之周行七轉。汗流如注。而足即瘳。僧問外道問世尊曰。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道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道機鋒敏捷。襟懷平實。後寂。塔於少室祖塋。

  禪師儀豐方彖安禪蓮居。

  彖達州羅氏子。出家太平興國。參鬼神覷不破之機。三年有省。南詢結茅雙徑鵬摶峰。蒿糝不給。深究玄要之旨。棲止清平山。一日聞午炊作聲。徹去疑滯。返興國。葺故宇。薦至杭郡。時蓮居首啟禪期。一時究心之士咸集。請彖說法因秉鞀鼓示眾法要。

  祥符蔭曰。白馬彖禪師。真參力究。密證宗乘。秘重大法。不以禪師自居。神廟時。蓮居開禪期。皋亭永慶辟枯木堂。儀豐聞谷二大師。實以禪攝講淨。而不滯理致。不墮名言者也。

  辛卯十九年。

  法藏出家。

  藏得度於邑之五牧德慶院。命今名。

  壬辰二十年。

  沙門真可禮石經於雷音寺感舍利放光。

  可書法華經以報二親。薦入都門。復潭柘古剎。西遊峨嵋。由三晉歷關中。踐棧道。禮普賢大士。順流下瞿塘。過荊襄。一登太和。住錫匡阜。重新歸宗故址。自皖公山北上。探問石經遺蹟。掃琬公塔院。啟石室。佛座獲一寶函。中有佛舍利若干。出視光燭林壑。適慈聖太后曩歲拜為弟子。命近侍致齋供。乃紫伽黎。可以偈辭。有雲自慚貧骨難披紫。施與高僧福更增。因請舍利進宮。三日修敬。出帑金重固於石窟。憨山德清記之以文。

  癸巳二十一年。

  沙門南嶽伏虎岩真清寂。

  清字象先。湘潭羅氏子。依伏虎岩寶珠得度。參無字。因舟觸岸有省。戒行精嚴。道聲藹着。慈聖太后錫金紋紫方袍。以褒崇之。復慈雲禪剎。是歲正月二十九日。往生淨土。

  甲午二十二年。

  乙未二十三年。

  祖住龍池圓悟出家侍行。

  悟正月詣顯親。禮祖為師。祖以悟學道勇銳。志期徹悟。命名圓悟。是春祖應太常唐凝庵請住龍池。悟為荷橐而往。身任眾務。以至鬻薪陶器。負米百里之外。雖刻苦事眾。而參究益力。

  憨山德清戍雷陽。

  清因前頒藏使者觸上怒。並及之。下鎮撫獄。以私創牢山寺院。遣戍雷州。清乃謂眾曰。佛為一切眾生。不舍三途。今東海蔑戾車地。素不聞三寶名。今予教化十二年。三歲赤子。皆知念佛。舍邪歸正。予願足矣。第以重修本寺志未酬。可痛心耳。乃離即墨。士民傾城涕泣追送。下獄。時京城[言*苔]剎。皆為誦經禮懺保護。衲子中。有然香煉臂水齋持咒。以加護之者。在獄八閱月。冬十月發遣。朝士大夫多褻服策蹇相送。安肅鄭大司馬范溪公子。在金吾。素未相識。時設燕。會在朝縉紳請救。以至涕泣。訴其無妄。

  丙申二十四年。

  丁酉二十五年。

  戊戌二十六年。

  圓悟始納僧服。

  先是悟出家時。祖即命剃染。而苦願終身苦行供僧役。故祖上下舟車。悟隨行。有類廝養。後嘗正色語眾雲。老僧三十一上侍先師。參禪學道。都在作務里辦。汝輩要安坐修行耶。老僧不願叢林遺此法式。是年四月八日。始納僧服。

  無明經和尚住寶方元來參謁契悟。

  經省悟後。服勤左右。日夕溫研。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出住寶方。時年五十一矣。(經住山日。有僧問住山前曾見何人。經曰。總未行腳。僧激之曰。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經善其言。遂徧參蓮池宏。達觀可。憨山清。語各投契)來。廬州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葷酒性絕。年十六。禮五台靜庵通公。修空觀五年。參壽昌經於峨峰。不契。復謁於寶方。經問蟻子解尋腥處去。蒼蠅偏向臭邊飛。是君邊事。是臣邊事。來曰。臣邊事。經曰。大有人笑你在。來曰。先所論皆是。到這裡。因甚不是。經曰。此一不是。彼一切都不是。一日如廁。見人上樹。豁然大悟。趨見經。入門便拜。經曰。子近日如何。來雲。有個活路。祇是不許人知。經曰。因甚不許人知。來曰。不知不知。經舉龍吟霧起虎嘯風生公案。來立呈頌曰。殺活爭雄各有奇。模糊肉眼曷能知。吐光不遂時流意。依舊春風逐馬蹄。經笑曰。子今日方信悟不爾欺也。來曰。向後還有事也無。經曰。老僧祇知二時粥飯。亦不知有向後事。來曰。豈無方便。經曰。子後得座披衣。幸無籌策足矣。

  沙門真緣焚身供舍利塔。

  緣錫山梁氏子。形材劣眾。精銳過人。歷名山而參尊宿者十有六夏。得悟性宗。兼以念佛三昧。萬曆二十六年。結制日。卓錫四明。展敬阿育王舍利。七寶塔光中。獲睹釋迦如來丈六紫金身。率然而喜。捬然而泣曰。真緣何德。乃感我佛希有瑞相。誓欲焚身。以報佛恩。遂數日不食。啜油而已。遐邇道俗。然否者半。有一闡提姍笑曰。何物闍黎。敢爾誑惑。有如熾然不勝其楚而逸。吾必挽以燼之。一快眾念。是月二十五日。茶毗於寺後之塔山。用綿纏體。塗以香油。結趺端坐。厝薪四周。手中一艾丸。摩挲久之。忽烈焰迸發。自膝底然至襟次。俄而青光一道。直衝碧落。頂間見化佛一尊。約修二尺許。金色爍人。胸前兩臂。並作黃金相。時聞送眾。佛聲浩浩。復開目雲。不用念佛。當念心經。眾皆朗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緣復雲。不是這心經。是會不下萬眾。歡踴者。悲戀者。贊仰者。頂禮者。但知回心三寶而已。惜無一人薦取其意者。如前姍笑闡提。亦知叩顙謝過。火余建方墳於峰頂。緣初入山時。見一黑虎夕踞崖石。有二神人。作禮求緣記莂。及火化時。郡中一童女倚樓。遙見碧落之光。乃望空歸禮。愛護處身。畢生修道雲。

  雲外香曰。自喜見菩薩以身供養如來。河沙諸佛。贊言善哉。是真精進。以法供養。名第一之施。嗣後見聞。亦寥寥矣。法不云乎。出家菩薩。應燒身燒臂燒指供養於佛。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近代如君山永隆禪師。救免沙彌。北地花子觀音。議開戒壇。及緣三人。一者為佛。一者為法。一者為僧。吁。彼三師者。若非多生成熟。即是再來菩薩。良由一切色身三昧。利及無量有情。而見於是也。

  己亥二十七年。

  悟掩關龍池。

  庚子二十八年。

  元謐謁無明經和尚於寶方。

  謐字闃然。一字見如。詣寶方。一見傾服。求剃度。經難之。遂抵撫州禮法師鎧祝髮。來寶方充火頭。屢呈所見。經皆不許。經游勘諸方。謐隨行。後往金樓峰。力參歲余。一日因推磨。失手有省。詣經呈偈曰。累我多年繞處尋。無端石塊解翻身。老儂問我何緣故。眉目依然面上橫。經曰。前三句即不問。後一句是如何。謐雲不堪雪上更加霜。經曰。今日且放過。夜坐菜園。偶聞蝦蟆聲。當下身世一空。無法可喻。偈曰。虛空逼塞一聲蛙。水鳥含靈共一家。十字街頭閒意思。自歌自唱哩蓮花。

  辛丑二十九年。

  藏乞戒雲棲。

  時朝廷戒壇未開。先授息慈戒。

  元鏡參經和尚於寶方。

  鏡字晦台。號湛靈。建陽馮氏子。參寶方。力究諸祖誵訛公案。偶閱圓覺隨順覺性章。豁然氷釋。經印以偈。

  憨山德清興復曹溪祖席。

  先是清與達觀可。共念禪席陵[(雪-雨)/粉/大]。皆由本源壅蔽。欲往曹溪。以浚法脈。而清遣戍。至雷陽。制府戴。觀察任。南韶道任。皆感服清德化。延入曹溪。時曹溪四方流棍。集於山門。開張屠沽。穢污之甚。積弊百餘年矣。墳墓率占祖山。僧產多侵之。且勾合外棍。挾騙寺僧。無敢正視者。清嘆曰。此心腹之疾也。苟不去。則六祖道場。終將化為狐窟。往白制台戴。戴曰。無難也。試為公力行之。即下令本縣。坐守。限三日內。盡行驅逐。不留一人。山門積垢。一旦如洗。開闢路徑。重修祖殿。一二年間。百廢具舉。

  祥符蔭曰。大師嘗曰。吾師佛聖人。出家學道。乃止雪山修行。蓋雪山清涼處也。眾生為五欲煩惱之火。晝夜燒煮。而欲其出離。非置之萬仞氷雪之中。使之徹骨嚴寒。又何以止烈焰免銷鑠哉。大師初行腳。即決志登五台。向清涼絕頂。於憨山氷雪堆中。撥出老屋數椽。孑然居之。一日經行立定。忽覺萬境澄湛。唯一大光明藏。圓滿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見其中。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從前疑會。當下頓消。出定視釜。已生塵矣。從此以淨光明幢。到處作大佛事。乃至荷戈投荒。入炎瘴饉癘之鄉。身坐屍陀林。而心遍作清涼散。今讀其從軍詩。有曰火宅誰堪避。清涼自可求。則知師雖乘願入此熱惱叢中。布慈雲。灑甘露。然非從氷雪懸崖。一回撒手過來。亦何能法法無生。得大自在也。至浚復曹溪一段公案。則又法苑一大快事。而以逆緣得之。所謂順逆皆方便也。師真可謂大雄後勁矣。他日詠大雪。則又曰。回想六年飢餓處。令人不覺鼻頭酸。噫。痛定思痛。難矣哉。

  居士幻寄瞿汝稷集指月錄成。

  錄凡三十二卷。始自七佛。終於大鑒下第十六世。節次詳明。旨要該悉。雖儒門所集。而衲子使之。

  壬寅三十年。

  祖移錫燕都圓悟監龍池院。

  是時講席盛行。衲子相見。不齒向上。祖孤任單提儼然汾州。嘗舉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語。辨驗方來衲子士大夫。罕契其機。

  無異來和尚住廣信博山。

  癸卯三十一年。

  圓悟銅官山悟道。

  秋過銅官山。豁然大悟。昭昭靈靈之境。一時打徹。情與無情。煥然等見。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漢月藏詣龍池。

  藏徧參諸方。求真師。走荊溪見祖。至龍池下院。知祖北游。見祖自題頂相而還。

  真可寂於詔獄。

  可庚子歲。將往曹溪。以浚禪脈。泊湖口。值榷使紛梗。南康守吳寶秀被逮。可驚詫曰。其如世道何。即策杖入都。多方調護。秀得末減。妖書震發。遂下詔獄。金吾訊鞫。對曰。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出世一大負。時忌者欲死之。可乃沐浴。端坐而逝。次年秋。塔於雙徑。可氣宇雄毅。面稟嚴肅。中懷慈愍。接機利物。不假常情。一棒之下。頓欲剿絕。是故歸誠甚伙。而親詣者甚希。然性耽山水。若雲行鳥飛。所受檀信。四事紛然。而服無餘衣。重興梵剎一十五所。而居無常處。除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及所着經論文集。世所不聞者。盡搜出流行。喜蘇長公易解。閱曆書。必加額而後啟。四十餘年。脅不契席。恆誦毗舍浮佛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每每示人曰。吾持二十餘年。已熟句半。若精二句。死生瞭然矣。有內外集行於世。

  祥符蔭曰。禪宗至神廟間。波靡極矣。得雲棲五乳及可。一鼓作氣。而後天童萬峰兩祖。乘願崛興。可尤秉真實心。凜然以大法為己任。惜時無黃檗睦州一流宗師縱奪之。遂使可不能如臨濟雲門。吁此今古之所以貴師承也。可深慨五家綱宗不振。後學茫茫。無從趨正。亟欲輯續傳燈。辨明真偽。乃以世緣掛礙。齎志長往。噫。汩沒而至今日。更自難言。安得大乘氣象。如可者。一樹精進幢哉。

  甲辰三十二年。

  乙巳三十三年。

  弘儲生(是為靈岩)。

  二月八日。生於南通州李氏。

  悟監院入京省覲。

  四月偕圓修入燕京覲祖。冬十月。始達普照寺。祖聞悟來。先使人待之國門。及至。便問有新會處麼。悟曰有。祖曰。有什麼新會處。悟曰。一人有慶。萬民樂業。祖曰。汝又作麼生。悟即問訊曰。得得來省覲和尚。祖曰。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悟便出。

  丙午三十四年。

  祖駁空印正量論。

  晉僧肇依三諦立宗。破小乘凡外妄見。作四論。一曰物不遷。二曰不真空。三曰般若無知。四曰涅盤無名。大意謂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時有講師空印。作正量論。駁肇論。故祖直駁空印之非。

  丁未三十五年。

  悟辭祖南還。

  戊申三十六年(正月南京天鳴聲如濤鐸旬余乃止)。

  無明經和尚住壽昌元賢從之剃染。

  經是年開塔壽昌。賢建陽蔡氏子。幼補邑庠。讀書僧寺。聞僧誦經至我於爾時。為見清淨光明身。不覺心大歡喜。閱之。又茫然意旨。乃往問經。經勉看乾屎橛話。年四十。親歿棄家。往投經剃染。一日經自田間歸。逆問曰。如何是清淨光明身。經振衣而立。賢曰。只此別更有麼。經拂衣便行。賢隨入方丈不及啟口。經連打三棒曰。向後不得草草。

  己酉三十七年。

  律師古心如馨開戒法於金陵靈谷法藏從之圓戒。

  時戒壇久閟。馨開南山法門。戒儀一新。藏得圓戒。

  庚戌三十八年。

  禪師法藏住海虞三峰。

  藏徧求真師。時禪風絕響。乃遊方。至海虞北麓。見煙一穗。起深樹間。藏曰。此有隱者。撥草而進。溪流繞門。鏘鏘然。古院沉寂。主僧曰。師氣宇非常人。三峰集東南靈秀。師宜住此山。藏曰。我亦樂之。院久廢。藏攜四五苦行。力參。如風穴當年。

  辛亥三十九年。

  祖自燕京還龍池。

  祖付圓悟衣法。

  祖自北歸。南遊越。窮天台龍湫諸勝。庚戌歲杪。還龍池。祖一日升座。召悟。悟近前。祖舉起拂子曰。諸方還有這個麼。悟震威一喝。祖曰。好喝。悟連喝兩喝歸位。祖顧悟曰。更喝一喝看。悟即出法堂。明日撾鼓上堂。以大法印付之。

  三峰法席成。

  五乳弟子包福明。十餘人。破家成三峰叢席。額曰清涼禪院。

  憨山德清赦還。

  壬子四十年。

  三峰藏悟道。

  二月朔。藏八百日不語死關。才上蒲團。忽眩暈。歐痰一斗。遂放身熟睡。如墜千尺井中。求出相似。手足都無攀攪。至第五日巳間。方深睡。窗外二僧夾籬。拗折大竹。聲若迅雷。頓見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法俱消。一真不立。盡大地覓纖毫過患。了不可得。無有譬喻能喻。揭開從前文字。但見紙墨。義理了不關思。端坐終夜。如彈指頃。無思惟中。觸着趙州雲。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凡古栢樹子。乾屎橛。新婦騎驢阿家牽。八角磨盤空裡走。至雲門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種種三昧。一時見前。因勘破向來。橫說豎說。行棒行喝。總未是向上全提在。所以雲門道。盡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須知更有向上全提時節。儻臨濟不曾得黃檗佛法無多子。德山尚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何能棒下成等正覺。喝下成等正覺耶。後復深研玄要之旨。從梅花蓓蕾時閉關。疽發於背不自覺。忽推窗見黃梅墮地。千門萬戶。劃然天開。

  癸丑四十一年。

  甲寅四十二年。

  湛然澄和尚開法雲門。

  憨山清返初服。

  臨濟第二十九世禹門祖示寂。

  二月十二日圓寂。

  禹門祖付天童悟。磬山修。雪嶠信。抱朴蓮四人。諸家法脈。正在繁衍。書則不勝。定則未可。年紀止於禹門。宗統之歸。須俟後定。

  歷年表曰。自宋高宗丁巳紹興七年。至明神廟甲寅萬曆四十二年。凡四百七十八年。其間正宗法脈。時污時隆。大道機宜。若顯若晦。南渡晚葉猶重法以尊師。理學名儒。或內秘而外見。元廷隆禮。邁於尋常。明時尊崇。着之令典。碩德耆緇。盛行南北。英流俊衲。不減宋唐。鬱郁以興。繩繩相成。但以兵燹頻仍。雲山深隱。微言妙義。多霧晦以煙消。斷簡殘編。每蛛絲而蠧篆。禪林文獻。遂致渺茫。法苑淆訛。因之流播。然真傳大意。授受明的之機緣。正續雄風。紹述後先之次序。皎然如氷輪霜洗。光藹徹乎中天。儼爾似霆蟄春回。聲隱蟠於大地。高峰中峰之冷嚴而韜晦。萬松雪庭之圓敏以精持。皆所以深培厚蓄。而伏隆隆振振之緒於未艾。圓通禹門。凜乎太華之雪照晨曦。嵩少宗鏡。泠然玉井之泉流夜壑。此其九鼎之系。縹緲未墜單絲。千鈞之機。舉發方期巨力焉矣。

  宗統編年卷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