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統編年/卷之二十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

  臨濟第七世祖

  諱楚圓。全州清湘李氏子。嗣汾陽。

  仁宗甲子天聖二年。

  臨濟第七世潭州石霜慈明祖嗣宗統(一十七年)。

  祖住道吾禪師方會佐之。

  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雅為士大夫所信敬。神鼎對延稱祖知見。可興臨濟。會道吾虛席。延白郡守請主之。法令嚴肅。忘軀為法者集焉。自南源徙道吾。及石霜。會皆佐之總院事。上堂曰。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要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遂喝一喝曰。且道是賓是主。還有分得者麼。若也分得。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曹洞宗第六世郢州大陽祖示寂。

  七月十六日祖辭眾。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停筆而化。年八十五。

  考定(按洞宗第七世祖投子青。以熙寧六年還龍舒。道俗請住白雪海會寺。計其得法之歲。至此適十年。以符太陽之記。是投子青祖受法於浮山時。乃英宗治平初年也。即以是年紹統。從天聖五年至嘉佑八年癸卯。中間三十七年。洞上宗統闕焉。載籍昭然。書以存信)。

  戊辰六年。

  性宗法師四明延慶法智知禮寂。

  禮傳台教於寶雲通。住承天。遷延慶。學徒如林。日本國師遣使詢法要。撰指要妙宗二鈔。大悲懺儀。並金光明。普門諸記行世。學士楊億。駙馬李遵勖。薦錫紫衣師號。正月五日寂。

  己巳七年。

  祖受慈明師號並紫衣。

  都尉李遵勖奏祖道行。賜徽號。及紫衣。

  庚午八年。

  法師子璇重振相宗於長水。

  璇嘉禾人。從法師洪敏學楞嚴。至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有省。聞琅琊覺道風。趨參。值升座。遂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覺抗聲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璇豁然了悟。擬留嗣之。覺謂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勵志扶持。以報佛恩。璇依教住長水。眾幾一千。以賢首宗旨。述楞嚴疏等行世。

  禪師雲門下第四世瑞州洞山曉聰寂。

  聰嗣文殊真。手植萬松於東嶺。而恆誦金剛般若經。山中人因名其嶺曰金剛。比部郎中許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峰。祥公謂曰。聰道者。雲門兒孫。人天眼目也。(聰遊方時。在雲居作燈頭。因僧問泗洲大聖。因甚卻向揚州出見。聰曰。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祥公聞之。大驚曰。雲門兒孫猶在。中夜望雲居拜之)可往訪之。許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雲石。春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山答月樓鍾。有問西來意。虛堂對遠峰。聰一日上堂辭眾畢。複述頌。末曰。唯有钁頭知我意。栽松時復上金剛。言訖而寂。

  祥符蔭曰。神鼎一見石霜。霜即名重叢林。雅相稱揚。使主法席。蓮華峰庵主聞洞山片語。即驚嘆其為雲門兒孫。中夜拜之。一見許公。亟相稱道。嗚呼。古人何等眼目。何等心行也。

  禪師自寶繼住洞山。

  寶五祖戒嗣。為人廉謹。持戒精嚴。參五祖。主寺事。一日戒病。令侍者於庫司取生薑煎藥。寶叱之。戒令將錢回買。方取與。戒心重之。後至洞山。特加敬重。聰歿。遺言令繼其席。適郡守亦以書囑戒。舉所知者。戒曰。賣生薑漢。住得也。寶遂說法洞山。

  辛未九年。

  壬申明道元年。

  祖住石霜。

  祖自道吾遷石霜。贊元來參。祖一見曰。好好着槽廠。元遂作驢鳴。祖曰真法器耳。俾為侍者。助舂破薪。泯泯混眾十年。

  台宗法師天竺慈雲遵式寂。

  式字知白。母夢咽明珠而生。受業於四明。力行四三昧。淳化初住慈雲。講演不倦。十月十日。誦佛而逝。靈異之跡。具於本傳。

  祥符蔭曰。天台一宗。機至線斷。幸螺溪訪求於異域。得寶雲四明慈雲相承。以力行三昧誓持之。嗚呼。弘道詎不在於人哉。

  癸酉二年。

  監院方會悟道受囑。

  會總院事久。每咨參。祖曰。庫司事繁。且去。他日又問。祖曰。監寺異日兒孫遍天下在。何用忙為。一日祖適出。雨忽作。會偵之小徑。既見。遂搊住曰。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不說打你去。祖曰。監寺。知是般事便休。語未卒。會大悟。即拜於泥途。問曰。狹路相逢時如何。祖曰。你且躲避我。要往那裡去。會歸。具威儀詣方丈禮謝。祖訶曰。未在。祖上堂。會出問。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祖曰。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會曰。官不容針。更借一問。祖便喝。會曰。好喝。祖又喝。會亦喝。祖連喝兩喝。會禮拜。祖曰。此事是個人。方能擔荷。會拂袖而出。

  安隱忍曰。後代悟繇。非強作主宰。便屬依通。如此等悟處。千中無一。

  祥符蔭曰。汾州之於石霜。霜之於楊岐。方為脫略繩墨。具眼者辨取。

  甲戌景佑元年。

  善侍者坐夏金鑾可真禪師還石霜得徹悟。

  真自負親見慈明。天下無可意者。至金鑾。同善侍者坐夏。善與語。知其未徹。一日同山行。舉論鋒發。善拈一片瓦置石上曰。若向這裡下得一轉語。許你親見老師。真左右視。擬對。善叱曰。佇思停機。情識未透。何曾夢見。真大愧。還石霜。祖見來。叱曰。本色行腳人。必知時節。有急甚事。夏未了。蚤至此。真泣曰。被善兄毒心。終礙塞人。故來見和尚。祖遽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祖詬曰。頭白齒豁。猶作這個見解。如何脫離生死。真悚然求指示。祖曰。汝問我。真理前語問祖。祖震聲喝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真於言下大悟。

  祥符蔭曰。廓侍者不惜手腳。於華嚴鹿門。今善侍者。以一片瓦去卻翠岩真心所礙塞。使之再向祖言下大悟。兩侍者可謂眼目諸方者矣。鹿門特為煎茶告眾曰。參學龍象。直須仔細。入室決擇。不得容易。逴得個語。便以為極則。道我靈利。被明眼人覷破。卻成一場笑具。圖個甚麼。只為我慢無明。不能迴轉。親近上流。賴得明眼道人。不惜身命。對眾證據。此恩難報。噫。痛定思痛。真藥石之言哉。

  禪師悟真補住道吾。

  真參祖嗣法。

  禪師谷泉住保真。

  泉放浪湖中。訪祖於道吾。登衡岳頂。住懶瓚岩。移芭蕉。又移保真。乃衡湘至險絕處。一夕地坐。祝融峰。有大蟒盤繞。泉解衣帶縛其腰。中夜不見。明日遍山尋之。衣帶纏枯松上。嘗以杖荷大酒瓢往來山中。人問瓢中何物。曰大道漿也。

  禪師汾陽支下大愚守芝寂。

  芝住大愚翠岩兩山。眾未嘗登三十輩。屋老以木拄將傾處。過者疑將壓焉。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傳舍。粥飯亦有不繼。嘗作洞山麻三斤偈曰。橫眸讀梵字。彈舌念真言。吹火長尖嘴。柴生滿灶煙。又示眾。沙里無油事可哀。翠岩嚼飯餵嬰孩。他時好惡知端的。始覺從前滿面灰。

  乙亥二年。

  祖住南嶽福嚴書記慧南入室領悟。

  南玉山章氏子。幼不茹葷。不遊戲。棄家受具。坐必跏趺。行必直視。依泐潭澄。令分座接物。名振諸方。文悅見之。嘆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授本色鉗錘耳。會同游西山。夜話雲門法道。悅曰。澄公雖是雲門之後。法道果矣。南問所以異。曰云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如藥汞銀。徒可玩。入鍜則流去。南怒以枕投之。明日悅謝過。又曰。雲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乎。即背去。南挽之曰。若如是。則誰可汝意。曰石霜圓手段出諸方。子宜見之。不可後也。南默計曰。悅師翠岩。使我見石霜。見之有得。於悅何有哉。遂造石霜。中途聞祖不事事。慢侮少叢林。乃登衡岳謁福嚴賢。賢命掌記。俄賢卒。郡守以祖補之。南心喜。且欲觀其人。祖既至。貶剝諸方。件件數為邪解。泐潭密付旨訣。皆在所斥中。南為氣索。念悅平日之語。翻然改曰。大丈夫心膂之間。其可自為疑礙乎。遂造其室。祖曰。書記已領徒遊方。借有疑。可坐而商略。南固辭。哀懇愈切。祖曰。書記學雲門禪。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頓棒。是有吃棒分。無吃棒分。曰有吃棒分。祖色莊曰。聞三頓棒聲。便是吃棒。則從朝至暮。鵲噪鴉鳴。皆應吃棒。祖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禮。祖復問。脫如汝會雲門意旨。則趙州道台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且那裡是他勘破婆子處。南汗下不能答。趨出。次日又詣。祖詬罵不已。南曰。罵豈慈悲法施耶。祖笑曰。你作罵會那。南於言下大悟。失聲曰。泐潭果是死語。呈偈曰。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明如鏡。行人莫與路為讎。祖以手指沒字。南為易有字。祖頷之。遂留月余辭去。問祖曰。大事畢竟如何。祖呵曰。着衣吃飯不是畢竟。屙屎送尿不是畢竟。

  丙子三年。

  居士李遵勖集廣燈錄成帝制序。

  禪師首山支下汝州廣慧元璉寂。

  璉初依招慶覺。誦維摩經次。覺問曰。經在這裡。維摩在甚麼處。茫然無以對。涕泣曰。大丈夫漢。被人一同。無詞可措。豈不愧哉。於是歷參五十餘員尊宿。不能契旨。遂趨首山。領悟正月二十六日。示四圓相。自書虎狗鼠牛字於中。揭方丈門。遂至九月二十六日寂。景德間宗師。為高名士大夫所尊服。而又享有高壽。預知報謝。璉其冠也。

  丁丑四年。

  祖住興化。

  上堂曰。山僧居福嚴。祇見福嚴境界。晏起蚤眠。有時雲生碧嶂。月落寒潭。音聲鳥。飛鳴般若台前。娑羅花。香散祝融峰畔。把瘦筇。坐盤石。與五湖衲子時話玄微。灰頭土面。住興化。祇見興化家風。迎來送去。門連城市。車馬駢闐。漁唱瀟湘。猿啼嶽麓。絲竹歌謠。時時入耳。復與四海高人。日談禪道。歲月都忘。且道居深山。住城郭。還有優劣也無。試道看。良久曰。是處是慈氏。無門無善財。

  禪師承古往薦福。

  古少為書生。博學有聲。出家從太陽玄游。又謁南嶽雅。雅許入室。游廬山。居宏覺塔院。號古塔主。說法芝山。范仲淹守饒。迎古住薦福。

  戊寅寶元元年。

  祖至京會李都尉。

  都尉遵勖。遣使邀祖曰。海內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去。仆年來頓覺衰落。忽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祖惻然。舟而東下。道過琅琊。為覺作牧牛歌。覺默得其遊戲三昧。至京與李都尉會月余。而李果歿。臨終問答偈語。帝聞之嘉嘆。有旨賜官舟南歸。中途得風痹疾。

  己卯二年。

  庚辰康定元年。

  臨濟第七世石霜慈明祖示寂。

  世壽五十四。臘三十二。銘行實於興化。塔全身於石霜。

  臨濟第八世祖

  諱方會。袁州宜春冷氏子。嗣石霜。

  臨濟第八世楊岐祖嗣宗統(一十年)。

  祖住楊岐。

  祖還九峰萍實。宜春令請住楊岐。室中問僧。栗棘蓬。你作麼生吞。金剛圈。你作麼生透。初住老屋敗椽。適隆冬。雪霰滿床。居不遑處。衲子投誠。願充修造。祖卻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變遷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腳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詎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竟辭之。翌日上堂曰。楊岐乍住屋壁疎。滿床盡撒雪珍珠。縮卻項。暗嗟吁。翻憶古人樹下居。

  辛巳慶曆元年(二月京師雨藥)。

  壬午二年。

  癸未三年。

  禪師慧南開法同安。

  甲申四年。

  禪師守端來參領悟。

  端依茶陵郁禪師披削。來參祖。祖一日忽問受業師為誰。端曰。茶陵郁和尚。祖曰。吾聞伊過橋遭顛有省。作偈甚奇。能記否。端誦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祖笑而趨起。端愕然通夕不寐。黎明諮詢之。適歲暮。祖曰。汝見昨日打驅儺者麼。曰見。祖曰。汝一籌不及渠。端愈大駭。曰何謂也。祖曰。渠愛人笑。汝怕人笑。端大悟(郁因楊岐化主為舉百尺竿頭進步語。參究遭跌有省。走謁祖。祖印可之。後亦嗣祖)。

  乙酉五年。

  丙戌六年。

  祖自楊岐遷住潭州雲蓋山。

  丁亥七年。

  戊子八年。

  大士法華志言寂(未詳法嗣)。

  言壽春許氏子。仁宗始不豫。國嗣未立。大臣請擇宗室賢者居京師。仁宗夜焚香默禱曰。翊日化成殿具齋。虔請法華大士。俯臨無卻。左右莫聞也。清旦道衣凝立而待。俄侍衛奏。言法華自右掖門直趨寢殿。禁兵呵止不得。仁宗笑曰。吾請之來耳。及至。竟升御榻而坐。仁宗以儲嗣為問。索筆大書十三十三數行。擲筆去。至英宗即位。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也。十一月二十三日將化。謂人曰。吾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言畢右脅而逝。

  禪師大相國寺德章入對延春閣。

  章嗣石霜祖。九月一日詔章於延春閣下齋。宣問佛法。

  己丑皇佑元年。

  禪師仁勇造雲蓋頓悟。

  勇容止淵秀。幼通台教。更衣謁雪竇顯。顯意其可任大法。誚之曰。央庠座主。勇憤悱下山。望雪竇拜曰。我此生行腳。參禪道不過雪竇。誓不歸鄉。即往泐潭。逾紀疑情未泮。聞祖移雲蓋。能鈐鏈學者。直造其室。一語未及。頓明心印(後從端祖游。研極玄奧。出世兩住保寧)。

  臨濟第八世楊岐祖示寂。

  洪覺范曰。臨濟七傳而得石霜圓。圓之子一為積翠南。一為楊岐會。南之設施。如坐四達之衢。聚珍怪百物而鬻之。遺簪墮珥。隨所探焉。駸駸末流。冒其氏者。未可一二數也。會乃如玉人之治璠璵。珷玞廢矣。故其子孫皆光明照人。克世其家。蓋碧落碑。無贗本也。

  禪師德章復入內奏對。

  禪師法眼下第四世杭州淨土院惟正(一作政)寂。

  正幼從錢塘本如受業。郡人慾啟帑以度牒施。正嘆曰。古之度人。以清機密旨。今反是。去古遠矣。吾墮三寶數。當有其時。遂跪謝不受。如問故。正曰。彼非知我者。特以師之言。旋百千於一童子。保其終身能施物不責報乎。如來世尊。大願度生。則有慈蔭。今妙法蓮華經是也。當折節誦持。恩並歸一。於義為安。如益奇之。年十八為大僧。獨擁毳袍且斃。復有願輸歲時用度。俾繼院務。正復謝曰。聞托缽乞食。未聞安坐以享。歷謁諸祖。未聞廢學自任。況我齒茂氣完。正在筯力為禮。非從事屋廬之秋也。遂遊方。受心法於惟素。素董功臣山淨土院。正輔相之久而繼席。內翰葉清臣迎正論道。一日語正曰。明日有客集。願師來灑以甘露。正諾之。明日遣邀。正以一偈授曰。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仗又思維。為僧只合居岩谷。國土筵中甚不宜。竟不往。嘗跨一黃犢。出入。軍持巾缽悉掛角上。故俗呼為正黃牛。侍郎蔣堂出守杭州。與正為方外交。正每往謁至郡庭下犢。談笑終日而去。正律身精嚴。冬不擁爐。以蘆花作球。納足其中。客至共之。夏秋好玩月。吟笑達旦。率以為常。或問師以禪師名。乃不談禪何也。曰徒費言語。吾懶。寧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為敷演耳。言語有間。吾此法無盡。所謂造物無盡藏也。孟夏日。語眾曰。夫動以靜對。未始有極。吾一動。歷年六十有四。今靜矣。然動靜本何有哉。於是泊然而逝(損園蔭客金陵盧龍山房。題政黃牛圖。贈巢山至和尚詩曰。有宋山林朝市然。綠綈丹詔白雲邊。高人視此如蝸涎。翛然自適吾之天。愛騎黃犢沖華筵。軍持書卷掛角顛。風流翰墨驚名賢。隻字單詞爭愛憐。興來隨意山水前。長歌大嘯傲雲煙。馳逐不用珊瑚鞭。豈如養駿黃金韉。青松千樹夕陽懸。茅庵歸去草芊芊。高情非為矯其偏。逸韻千古爭喧傳。以今視宋更天淵。吾師寄託寧後先。誅茅縛屋師山巔。蕉團一瓢詩幾編。欲買黃犢尚無錢畫圖晤對夫何嫌。蒼葭我問秣陵船。一庭秋雨濕苔磚。指點壁間筆墨妍。茶鐺窗外響紅泉。夫椒山下五湖連。煙波一葉可忘年。蒲芽菰米手烹鮮。漁翁舟子誰何焉。大盆弄月溯淪漣。鷗群鷺友兩纏綿。吾師肯來撥書眠。荻花擁足竦寒肩。身入圖畫作癯仙。鳴呼。身入圖畫作癯仙。至嗣靈隱禮。隱金陵獅山。時高其風操)。

  臨濟第九世祖

  諱守端。衡陽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山主得度。參楊岐祖嗣法。

  庚寅皇佑二年。

  臨濟第九世白雲祖嗣宗統(二十三年)。

  祖住承天寺。

  祖游廬阜。圓通訥禪師。薦住承天。聲名籍甚。僧問。如何是佛。祖曰。鑊湯無冷處。曰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曰。水底按葫蘆。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曰。烏飛兔走。

  禪師德章乞終老山林詔住杭州靈隱賜號明覺。

  禪師江州圓通居訥辭詔住淨因舉書記懷璉自代。

  訥梓州蹇氏子。試經得度。以講學冠兩川。耆年多下之。因禪者策發出蜀。放浪荊楚。至襄州洞山榮(榮智門祚嗣)座下。留止十年。嗣其法。後游廬山。太守程師孟請住歸宗。遷圓通。汴京自周朝毀寺。太祖建隆間復興兩街。止是義學而已。士大夫聰明超軼者。皆厭聞名相。而少林一宗。尚未大行。翰林楊億晁迥首發明之。內侍李允寧奏旋汴宅一區。創興禪席。勅賜額曰十方淨因禪院。帝聞訥名。特詔開法。以目疾堅辭不赴。舉本院書記懷璉自代。於是詔璉。璉至。引對佛法大意稱旨。傳宣效南方禪林儀範。開堂演法。賜璉號大覺禪師。訥號祖印禪師。

  禪師贊元住蔣山。

  元侍石霜祖久。祖歿。元廬塔種植八年。出世住蔣山。丞相王安石丁母憂。讀經山中。與元游如昆弟。問祖師意旨。元不答。石益扣之。元曰。公有般若之障三。有近道之資一。更一兩生來。或得純熟。石曰。願聞其說。元曰。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剛大氣遭深世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濟之志。用舍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又多怒。而學問尚理。於道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甘淡薄如頭陀。此為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石再拜受教。

  辛卯三年。

  佛滅後二千年。

  廬山歸宗火方丈慧南禪師入岳獲智證 發明(寺火不書。此書以南禪師在獄得三昧證也)。

  南住歸宗。寺火。一夕而燼。大眾嘩動山谷。南安坐如平時。僧洪准欲掖而走。南叱之。准曰。和尚縱厭世間。慈明法道。何所賴耶。因徐整衣起。火已及坐榻矣。入獄。郡吏發其私忿。拷掠百至。絕口不言。惟不食而已。兩月後得釋。鬚髮不剪。皮骨僅存。可真迎於中途。見之泣下曰。師兄何至是也。南叱曰。這俗漢。真不覺下拜。他日謂門弟子曰。我在獄證法華經菩薩遊戲三昧。經曰。菩薩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心不好樂。呵小乘也。以其不能成就眾生耳。弟子請聞其說。南曰。凡獄吏之治有罪者。察見其情偽。必痛加捶楚。欺詐之實盡則自釋。雖有酷刑。不能申也。罪至於死。亦所甘心者。智盡情枯故也。今禪學者。馳求之狂。欺詐之病。不以知見之慧鍛之。何由而釋。

  禪師倚遇住法昌。

  遇游西山。睠雙嶺深邃。棲息三年。始應法昌之請。法昌在分寧北。千峰萬壑。古屋數間。遇至止。刀耕火種。殊安樂之。衲子不堪其枯淡。多棄去。坐此成單丁。

  壬辰四年。

  祖住圓通。

  訥以圓通讓祖。自處東堂。祖時年二十八。自以前輩讓名席。責己甚重。敬嚴臨眾。以公滅私。宗風大振。

  禪師雲門第四世明州雪竇明覺重顯寂。

  顯初遊方時。謁廬山林禪師。拂其機。一眾股慄。林諭眾曰。此如來廣大三昧。非汝等以取捨心可了別也。駙馬都尉李遵勖。奏賜紫方袍。侍中賈公奏錫號明覺。六月十日。中夜辭眾。盥浴整衣。側臥而逝。門人惟蓋文軫等。裒集提唱拈頌諸錄行世。

  祥符蔭曰。從上佛祖機語。如乳之於水。醍醐之在酥酪。自雪竇發其精微。剔其肯緊。而乳與醍醐。擇之不待鵝王。味之消除雜毒。拈頌之於來學。開通心眼不少。蓋其精脫融洽。悟與辯才。兼無礙者也。

  癸巳五年。

  甲午至和元年。

  祖徙法華 闕疑(訥初舉祖住承天。又遜居東堂。辭詔舉璉書記自代。蓋虛懷無我。盛德尊宿也。祖退圖通一節。故闕而不書)。

  道隆賜號應制明悟禪師 發明(隆以夢召。偈句酬倡。留宿禁林。故書法如此)。

  隆廣慧璉嗣。游京客景德寺。日縱觀都市。歸常二鼓。一夕不得入。臥於門之下。帝夢至寺門。見龍蟠地。遣中使視之。睹隆熟睡。驚矍問名歸奏。帝聞道隆名。喜曰。吉徵也。明日召至便殿。奏對詳允。帝大悅。偈句相酬。絡繹於道。或入對。留宿禁中。禮遇特厚。賜號應制明悟禪師。會詔大覺璉於化成殿說法。召隆問話。機鋒迅捷。帝大悅。侍衛皆山呼。隆即疏奏。舉璉自代禁林待問。秘殿談禪。乞歸盧山。帝覽表不允。有旨建華嚴禪院令開堂。後年八十餘。寂於盛暑。安坐七日。手足柔和。

  歸宗南結庵積翠。

  南結庵黃檗溪上曰積翠。學徒奔湊。雖飽參老宿。至則憮然自失。就弟子之列。潘興嗣嘗問其故。南曰。父嚴則子孝。今日之訓。後日之范也。譬諸地爾。隆者下之。窪者平之。彼將登於千仞之上。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淵之下。吾亦與之俱。伎之窮。則妄盡而自釋也。又曰。姁之嫗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無言得乎。室中嘗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學者莫測。脫有酬者。南無可否。斂目危坐。興嗣又問故。南曰。已過關者。掉臂徑去。安知有關吏。從關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禪師法遠住浮山。

  遠初住舒州太平興國。次住姑蘇天平。是年住浮山。一日與待制王質論道。遠畫一圓相問質曰。一不得匹馬單槍。二不得衣錦還鄉。鵲不得喜。鴉不得殃。速道。質罔措。遠曰。勘破了也。

  乙未二年。

  祖住白雲。

  祖在法華。衲子至無所容。士大夫賢之。住白雲海會示眾。若端的得一回汗出來也。向一莖草上便見瓊樓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縱有玉殿瓊樓。卻被一莖草蓋卻。且道作麼生得汗出去。良久雲。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淨因懷璉乞歸山不允賜龍腦缽對使焚之。

  璉進偈曰。六載皇都唱祖機。兩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唯將御頌歸。帝和頌不允。仍宣諭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再住京國。且興佛法。璉再進頌謝。既而遣使賜龍腦缽。璉謝恩罷。捧缽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鐵食。此缽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嘉嘆不已。

  祥符蔭曰。宗師格外明機。往往踏毗盧頂上行。道隆懷璉等游於帝王之廷。雖不失其為道。然親近國王大臣。究非本色宗持所宜。觀其對使焚缽。凜凜猶有衲僧風規。校今山林中人。幸邀天眷。如恐不及者。風趨日下。可勝道哉。

  丙申嘉佑元年。

  開先善暹舉禪師慧圓住洞山積翠南出山見之。

  暹初依雪竇顯。舉住金鵝。暹題偈於壁而逸。後住廬山開先。後學多所成就。圓嗣雪竇。依暹於開先。會洞山虛席。暹舉應筠人之請。時南住黃檗。因出邑相見。南默無所言。但焚香相向危坐而已。自申時至三鼓。圓即起曰。夜深妨和尚宴息。趨出。明日各還山。南問永首座。汝在廬山識今洞山老否。曰不識。止聞其名。久之進曰。和尚此回見之如何人。南曰。奇人。永退問侍者。汝隨和尚見洞山。夜語及何事。侍者以實吾。永曰。疑殺天下人。

  丁酉二年。

  禪師法秀出世四面山。

  秀參天衣懷。嗣其法。出世淮四面山。杖笠之外。衣具而已。衲子追逐。秀哀祖道不振。以身任之。

  戊戌三年。

  浮山遠退居會聖岩。

  遠退休會聖岩。作九帶。敘佛祖宗旨。歐陽修聞遠名。造其室。會客棋。遽收局。請遠因棋說法。遠命撾鼓。升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着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硬節與虎口齊彰。局破後徒勞逴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粘。心粗而時時頭撞。休夸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着。落在什麼處。良久曰。從來十九路。迷悟幾多人。修大嘉嘆。

  乙亥四年 歐陽修等修唐書成。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將舊唐史所載釋道之事。並皆刪去。

  祥符蔭曰。修之刪去釋氏。力為排詆。乃其維持名教之苦心。但未知佛法耳。晚年致仕居洛中。聞禪師修顒德業。一日延顒遽問曰。浮圖之教何為者。顒乃欵論。指揮微妙。修竦然曰。吾初不知佛書。其妙至此。易簀時。召子弟切誡之曰。吾生平以文章名當世。力詆浮圖。今此衰殘。忽聞奧義。方將研究。命也奈何。汝等勉旃。無蹈後悔。修乃捐酒肉。撤聲色。灰心默坐。令老兵近寺借華嚴。讀至八卷。安坐而薨。是修之桑榆晚照。未嘗不歸命覺天也。今士大夫家。未知修晚詣之所造。而徒效其前途之所為。於佛法無纖毫之損。而自己失邱山之益。亦何樂而為此哉。

  禪師義青至浮山。

  青青社李氏子。七齡穎異。試經得度。習百法論。未幾入洛聽華嚴。五年。忽猛省曰。法離文字。寧可講乎。即棄去遊方。至於浮山。時圓鑒遠居會聖嚴。夢得俊鷹畜之。既覺而青屆旦至。遠以為吉。禮延之。令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因緣。

  庚子五年。

  禪師谷隱下潤州金山達觀曇頴寂。

  頴首謁太陽。次參谷隱聰。太尉李端願延居園齋。時夏竦王曙歐陽修與願兄端愨等。咸扣玄關。聰錄其語曰。登門集。晚住金山。嘉佑四年除夕。遣侍馳書別揚州刁景純學士曰。明旦當行。不暇相見。厚自愛。景純開書大驚曰當奈何。復書決別而已。中夜候吏報揚州持書船將及岸。頴欣然令撾鼓升座。敘出世本懷。謝裨贊叢林者。勸修勿怠。下座讀刁書畢。大眾擁步上方丈。跏趺。揮令各遠立。良久而化。

  圓通訥舉書記了元住承天。

  元二歲能誦論語諸家詩。五歲誦詩三千首。閭里咸稱神童。剃染受具。游廬山謁開先暹。大稱賞之。又謁圓通訥。訥驚其翰墨曰。骨格已似雪竇。後來之俊也。遂命掌記。會承天虛席。訥以元當其選。郡守見而少之。訥曰。元齒少而德壯。雖萬耆衲不可折也。於是元住承天。

  辛丑六年。

  禪師義青於浮山悟道。

  青在浮山經三載。遠一日問曰。汝記得話頭麼。試舉看。青擬對。遠掩其口。青瞭然開悟。遂禮拜。遠曰。汝妙悟玄機耶。青曰。設有也須吐卻。時資侍者在旁曰。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顧曰。合取狗口。若更叨叨。我即便歐。

  禪師契嵩詣闕上書進傳法正宗記。

  十二月六日。杭州靈隱永安蘭若傳法賜紫禪師契嵩詣闕上書。進傳法正宗記十二卷。祖圖一面。輔教編三冊。內翰王素為之表聞。嵩字仲靈。號潛子。藤州鐔津李氏子。受記於洞山聰。居杭之西湖三十年。閉關不妄交。夜則頂戴觀音像。誦其號必滿數萬聲乃寢。自是世間章句。不學而能。

  壬寅七年。

  勅收傳法正宗記輔教編編入大藏。

  書留政府七十一日。時韓公琦覽之。以示歐陽修。修方以文章自任。見其文謂琦曰。不意僧中有此郎耶。當一識之。與語終日。大悅。上讀至為道不為名。為法不為身之句。嘉嘆久之。三月十七日有旨。宣傳法院。收入大藏。勅賜嵩師號明教大師。辭讓不允。

  癸卯八年。

  禪師義青於浮山續嗣曹洞宗統。

  青領悟後。復經三載。遠時出洞下宗旨示之。青悉妙契。遂付以太陽衣履曰。代吾續洞上宗風。善自護持。無留此間。令見圓通秀。

  曹洞第七世祖

  諱義青。青社李氏子。從浮山圓鑒悟旨。嗣續太陽正脈。初住海會。次遷投子。

  曹洞第七世投子祖嗣宗統(一十九年)。

  祥符蔭曰。興滅繼絕。大道為公。古今盛德事也。青祖時方閱藏於廬山。至熙寧六年。方住龍舒海會。實繼白雲端祖之席。又八年移投子。茲即嗣統者。以洞上正脈既已有在。不可久曠也。

  禪師天衣下天缽重元寂。

  元參天衣懷悟旨。懷嘗目之曰。此吾家千里駒也。潞公文彥博出鎮魏府。請住天缽寺。示眾曰。時當缺減。人壽少有登六七十。汝輩入我法中。整頓手腳未穩。須臾衰病老死至。前去幾何。尚復悠悠。何不初中後夜純靜去。一日別博曰。入滅去。博親往臨視。執上所賜白琉璃瓶祝曰。佛法果靈。願舍利填吾瓶。果如所願。博自是竭誠內典。精修淨業。

  英宗(名曙在位四年)。

  英宗甲辰治平元年。

  禪師翠岩下南嶽雲峰文悅寂。

  悅短小粹美。有精識。年十九。策杖游江淮。至筠州大愚。見屋老僧殘。荒涼如傳舍。悅無留意。將行而雨。雨止。芝升座曰。大家相聚吃莖齏。喚作一莖齏。入地獄如箭射。下座。無他語。悅大駭。夜造丈室。芝曰。來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後生趂有色力。何不為眾乞食。我忍飢不暇。暇為汝說法乎。悅不違。即請行。及還。移住西山翠岩。悅又往依之。夜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疎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來。為眾營炭。我忍寒不能。能為汝說法乎。悅又不敢違。入城化炭還。時維那缺。悅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爛卻。堂司一職。今以煩汝。悅不得語而出。明日鳴犍椎堅請。悅有難色。拜起欲棄去。業已勤勞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後架。架下束破。桶盆自架而墮。忽開悟。頓見芝從前用處。走搭伽黎上寢堂。芝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悅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詞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歿。東遊三吳。所至叢林改觀。雪竇尤敬畏之。每集眾茶。特設榻以示禮異。出世南昌翠岩。未幾住法輪給舂監刈。皆自董之。見挾幞負包而至者則喜。見荷擔者。蹶頞曰未也。更三十年。跨馬行腳也。俄遷雲峰。升座辭眾。泊然而化。闍維。得五色舍利。塔於禹溪之北。

  禪師雪竇下天衣義懷寂。

  懷嗣雪竇顯。自鐵佛至天衣五遷法席。皆荒涼處。懷至必幻出樓觀。四事成就。退居吳江聖壽。晚居池州杉山。門弟子智才住佛日。迎歸侍奉。才如蘇城未還。懷促其歸。及踵門。懷曰。時至吾行矣。才曰。師有何語示徒。乃說偈曰。紅日照扶桑。寒雲封華岳。三更過鐵圍。拶折驪龍角。才問卵塔已成。如何是畢竟事。懷舉拳示之。遂就寢椎枕而寂。

  禪師宗本出世瑞光。

  本無錫管氏子。體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升道價重叢林。歸之者如雲。本斃衣垢面。探井臼。典炊爨。以給眾。夜則入室參究。升曰。頭陀荷眾良苦。亦疲勞乎。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歷十年。方剃髮受具。又服勤三年。乃辭升遍參。至池陽景德。謁禪師義懷。言下契悟。為侍者。眾未有知者。喜寢。鼻息齁齁。聞者厭之白懷。懷曰。此子吾家精進幢也。汝輩他日當依賴之。無多談。懷居壽聖時。漕使李復圭過懷。夜語及曰。瑞光法席虛。願得有道衲子主之。時本在坐。懷指曰。無如此道人也。圭遂請本出世瑞光。開堂日。眾集擊鼓。鼓旋於地。圓轉震響。眾驚卻。有僧出曰。此法雷震地之祥也。言畢失僧所在。法席日盛。眾恆五百。

  禪師石霜下翠岩可真寂。

  真將寂。示疾甚苦。席稿於地。轉側不少休。喆侍者垂泣曰。平生訶佛罵祖。今何為乃爾。真熟視訶曰。汝亦作此見解耶。即趺坐呼侍者燒香。煙起入寂。

  乙巳二年。

  禪師法演自瑞光抵浮山遂參祖領悟分座。

  演巴西鄧氏子。少落髮受具。游成都講席。習百法唯識。窺其奧。置之曰膠柱安能鼓瑟乎。負笈出關。所至無足當其意者。謁瑞光本。舉古今因緣會盡。惟不會僧問興化四面八方來時如何。化雲。打中間底。僧作禮。化雲。我昨日赴個村齋。中途遇一陣卒風暴雨。卻向古廟裡避得過。請益本。本曰。此是臨濟下因緣。須是問他家兒孫始得。遂謁浮山遠。請益前話遠曰。我有個譬喻。你一似三家村里賣柴漢子。把個匾擔向十字街頭立地問人。中書堂今日商量甚事。演默計曰。若如此。大故未在。遠知演根器異。一日語曰。吾老矣。恐虛度子光陰。可往依白雲。此老雖後生。吾未識面。但見其頌臨濟三頓棒話。有過人處。必能了子大事。演潸然禮辭至白雲。祖一見曰。川藞苴。汝來耶。遂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話請問。祖叱之。又祖示以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因緣。久之未契。一日自廊趨上法堂。疑情頓息。獻投機偈曰。山前之片閒田地。叉手丁寧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祖特印可曰。栗棘蓬禪屬子矣。令掌磨事。一日有僧見磨轉。遽指以問曰。此神通耶。法爾耶。演褰衣旋磨一匝。僧無語。未幾祖至。語演曰。有數禪客自廬山來。皆有悟入處。教伊說亦說得有來由。舉因緣問伊亦明得。教伊下語亦下得。只是未在。演於是大疑。私自計曰。既悟了。說亦說得。明亦明得。如何卻未在。遂參究累日。忽然省悟。從前寶惜。一時放下。走見祖。祖為手舞足蹈。演亦一笑而已。演後曰。吾因茲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載清風。祖一日示眾曰。古人道如鏡鑄像。像成後鏡在甚麼處。眾下語不契。舉以問演。演近前問訊曰。也不校多。祖笑曰。須是道者始得。乃命分座。開示方來。

  祥符蔭曰。古人眼明心公。不欺後學。觀雪峰古佛之於風穴。(風穴在雪峰時。請益臨濟四賓主。峰曰我當時與岩頭欽山結伴參臨濟。值濟已遷化。上座要知這話。須問他家兒孫始得。後風穴舉似南院。院嘆曰。雪峰古佛。乃遙望禮拜)瑞光本之於五祖。可以想見其青天白日之襟懷。古人一言半句之間。徹見其人生平。觀蓮華峰庵主。以一轉語識雲門兒孫。浮山遠公以一頌知白雲有過人處。可以想見其紫電清霜之眼目。至演已投機。而下載清風。乃明得於出身白汗之後。甚矣悟之不可不透。而大法之不可不明也。總之不自欺。方不欺一切。佛祖者不自欺。而不欺一切之人也。學道豈有他哉。

  丙午三年。

  積翠南遷黃龍。

  克文首眾。慶閒典客。慧元為侍者。德普以兩川義虎。自綿州棄講來參。彬彬集一時之盛。追媲馬祖百丈。

  淨因璉再乞歸山詔許之。

  璉復上疏乞歸。獻偈曰。千簇雲山萬壑流。歸心終老此峰頭。餘生願祝無疆壽。一炷清香滿石樓。上付以札子曰。大覺禪師懷璉。受先帝聖眷。累錫宸章。屢貢欵誠。乞歸林下。今從所請。俾遂閒心。凡經過小可庵院。隨性住持。或十方禪林。不得逼抑堅請。璉攜之東歸。鮮有知者。四明郡守迎致育王。眾建宸奎閣。蘇翰林軾知杭州。以書問之曰。承要作宸奎閣碑。謹已撰成。衰朽廢學。不知堪上石否。見參寥說。禪師出京日。英廟賜手詔。其略雲。任性住持。不知果有否。切請錄示全文。欲添入此一節。璉終藏不出。逮委順後。獲於篋笥。

  丁未四年(十二月杜鵑鳴於洛陽)。

  神宗(諱頊在位一十八年)。

  神宗戊申熙寧元年。

  己酉四年。

  禪師石霜支下隆興黃龍慧南寂。

  三月一日四祖演通法嗣書。南上堂。山僧才輕德薄。豈堪人師。蓋不昧本心。不欺諸聖。未免生死。今免生死。未出輪迴。今出輪迴。未得解脫。今得解脫。未得自在。今得自在。所以大覺世尊。於然燈佛所無一法可得。六祖夜半於黃梅。又傳個甚麼。乃說偈曰。得不得。傳不傳。歸根得旨復何言。憶得首山曾漏泄。新婦騎驢阿家牽。翼日午時。趺坐示寂。闍維。舍利五色。塔於前山。南同翠岩悅。參福昌惟善。時適病寒。服藥出汗。悅從禪侶徧借被。咸無有焉。有紙衾者。皆以衰老。亦可數。相與太息曰。善公本色住山人也。南盛化時。荊湖江淮衲子奔趨。恆百里無托宿。且多為盜劫。住興化禪師紹銑。半五十里為館。令僧主之以接納。俾得宿食而去。諸方高其風。銑北禪賢嗣。寂後闍維。目睛不壞。二腸屈折如鐵。

  祥符蔭曰。黃龍證三昧於獄中。以三關把斷天下要津。憧憧走英衲如鶩。與楊岐祖。號二甘露門。然非雲峰悅極力指之。幾何其不流為藥汞銀乎。噫。師友之成就。詎可泯也。

  禪師祖心補住黃龍。

  心初參雲峰悅。三年。難其孤硬。造黃檗得旨。南寂。眾請心補住。心欲舉圓璣代之。璣掉頭徑去。心遂繼其席。慧元住吳江壽聖寺。遣僧投黃龍嗣法書。南視其欵識曰。吾偶忘此僧。謂專使曰。書未欲開。可令親來見老僧。專使反命。元即腰包而來。次南昌。聞南已化去。因留嘆息。適祖心出城。相會與語奇之曰。恨老師不及見耳。

  禪師慶閒住吉州隆慶院。

  閒出家遠遊。所至自處。罕與人接。有即之者。一舉手而去。師事積翠南。南甚重之。廬陵守張鑒請居隆慶院。

  禪師行偉住仰山。

  偉初受賢首宗於太三藏。因同學勸發棄講。謁南坐夏積翠有省。住仰山。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參知名者皆集。偉蒞事有法度。嘗遣化十二輩。以其名付維那。使明日俱來受曲折。及會茶。輒失一人。偉問為誰。曰永泰。偉方經營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請以他僧備員。偉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實在。首座匿之以欺眾耳。偉色莊。使搜得之。泰自陳怯弱。懼失所受事。首座實不知也。偉令擊鐘集眾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師所賞識。昧心罔眾。他人猶不可。乃甘自破壞乎。遂與泰俱出院。諸方服其公。

  禪師黃龍下隆興泐潭洪英寂。

  英閱華嚴十明論。發明心地。趨積翠印旨。又見翠岩真。一時學者趨向。住泐潭。六月知事紛爭。止之不可。初九日謂眾曰。領眾不肅。正坐無德。吾有愧黃龍。呼維那鳴鐘集眾。敘行腳始末曰。吾滅後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離清眾也。

  庚戌三年。

  禪師元佑辟潭州道林為師席 發明(禪林興廢不書。此書以佑能得宗師體裁也)。

  佑嗣黃龍南。智辯自將。氣出流輩。南寂。去游湘衡。衲子追隨。聲重荊楚。謝師直守潭州。欲禪道林之律居。盡禮致佑為第一世。佑欣然肯來。道林蜂房蟻穴。迭見層出。像設之多。冠於湘西。佑夷廓之為虛堂。為禪室。以會四海之學者。役夫不敢壞像設。佑自鋤棄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壞。吾法尚無。凡情存聖解乎。六年而殿閣崇成。

  辛亥四年。

  禪師雲門下第五世廬山圓通祖印居訥寂。

  訥住圓通二十年。移住四祖開元兩剎。所至叢林。號稱第一。既老。休居於寶積岩。訥臨眾簡嚴。不妄言笑。嘗習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漸升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雞鳴。其精進如此。三月無疾而化。

  壬子五年。

  禪師克文開法聖壽。

  文陝府鄭氏子。裂縫掖出家。棄講南遊。謁雲居舜不契。聞雲峰悅之風。兼程而往。至則悅已寂。嗟曰。既無其人。吾何適而不可。山水雖佳。未暇游也。坐夏大溈。遂造黃龍。初到不契。乃曰。此老只是個修行僧。不會我語。遂去。見香城順。得見南用處。復回黃龍。為首座。嗣其法。高安太守錢弋請出世聖壽。文方飯於州民家。使至遁去。系同席數十人。有見於新豐山寺者。因叩首泣下曰。師不往。吾黨受苦矣。文曰。以我故累君輩如此。因受之。遂闡法焉。

  禪師道光主法平江靈岩。

  光道行卓絕。遠近尊禮。住持日。荊公王安石送以詩云。百花深處寺。猶指舊吳宮。事往人何在。香消徑已空。今朝送師去。茲地闡宗風。別意兼鄉思。依依雲樹東。

  禪師雲門下第五世佛日明教契嵩寂。

  嵩居佛日。退老永安蘭若。寂後闍維。眼舌童真頂骨不壞。舍利紅白。晶潔。大如菽。

  臨濟第九世白雲祖示寂。

  祖住白雲。應化龍門興化。六坐道場。所至眾如雲集。壽四十八。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